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寓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寓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公寓管理论文

篇1

一.概况

广州远洋公寓大厦是远洋宾馆新建的一栋兼汽车库、办公公寓为一体的高层建筑。地上30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20000M2,总高度为103m,标准层层高3.20m,地上1~10层为可以停放200辆汽车的立体汽车库,11层以上为公寓,顶部有餐饮及娱乐设施。建筑外形与二十年前建造的远洋宾馆互相呼应成为一体。

由于远洋公寓大厦建地窄小,地处交通要道,混凝土结构施工很不方便。同时,为了提高建筑面积的使用率,增强抗震性能,加快建造周期,由开始的混凝土结构方案改为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已于2000年底封顶,成为广州市第一栋高层钢结构,也是国内迄今最高的钢结构住宅建筑。

二.结构方案的选取

1.钢框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混合结构。由于原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保留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较全钢结构造价低,楼电梯的墙既是承载又是分割墙;缺点是施工复杂,尤其是由于本工程的建筑平面特点混凝土墙不能先于钢结构施工,影响钢结构的进度。本文第三节将说明解决途径。

在原混凝土结构的结构布局条件下,利用钢结构大柱网的特点,将1、3、4轴上的四排柱改为三排柱,1/4轴上仅保留G轴上一个柱,减少了柱子,减小了柱截面,发挥了钢结构的优势,为租售楼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钢框架——支撑体系的纯钢结构方案:这个方案也可以较好地满足建筑平面的要求。结构优点是自重轻、地震作用小、减小了钢——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平面的刚度偏心影响,有较好的延性。缺点是较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造价高。经过竣工后的实际比较,为了使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施工合理,采用本文第三节方案后,实际用钢量与纯钢结构已相差很少。

三.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采用:

1.为什么本工程中采用钢骨混凝土剪力墙:

1)合理的施工流水作业,加快工期。本工程建筑平面中剪力墙未形成独立的筒形结构,不可能先行施工,国内很多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是筒中筒结构,筒体可以先于钢结构6~10层浇注混凝土墙体,而后安装钢结构。如果本工程采用一般混凝土剪力墙,钢结构与墙各层需同步施工,必然影响钢结构的进度,失去了钢结构快的优势。因此,本工程在混凝土剪力墙中设置钢柱梁及斜撑,组成临时稳定的结构,与钢框架同时安装形成整体框架——支撑结构,安装之后逐层浇注钢筋混凝土墙。这样安装钢结构与混凝土作业分别进行,相互没有影响。

2)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施工中由于钢梁的安装误差与混凝土墙的施工误差相差近十倍,由于混凝土墙的偏斜经常发生钢梁很难就位的情况。在本工程中于墙内设置钢骨后,与钢梁连接的预埋件和墙内钢骨柱相连,可以控制钢结构误差之内使钢梁准确的就位,不会再发生钢梁难安装的问题。

3)本工程十层以下为停车库,由于需满足200辆车位,面积很紧张,按照车辆布局要求,1轴剪力墙不可能上下贯通,需结构作局部转换,上部墙内的钢骨在下部形成钢骨混凝土柱作为支承构件之一,较好的满足上下转换结构的要求。

4)钢骨的设置使钢骨混凝土剪力墙提高了承载能力及延性。经计算,增加钢骨柱可以减小混凝土截面及竖向钢筋,提高墙体抗压弯的承载能力。

2.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的构造及施工:

钢骨设置于墙端及转角处,在外接钢框架梁处挑出钢牛腿并连接预埋件,上边再焊接连接板与钢框架梁腹板用高强度螺栓相连。

由于墙内钢骨柱及梁较小,作为临时支撑结构,在该状态下按6层钢框架——支撑结构承受风及常规荷载计算,可以满足侧向位移限值要求。因此,在施工时要求安装钢结构与浇注灌混凝土相差不得超过6层。

实践证明,在施工中设钢骨混凝土墙做法达到了预期效果。由于墙内设置钢骨,用钢骨增加约15kg/M2。

四.结构分析及钢结构设计:

1.结构分析:

本工程为一般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有很特殊之处,使用了SATWE及美国ETABS软件计算分析,风荷载取值:基本风压0.5km/M2,风载系数1.4,由于周边高层建筑较多,风荷按增大1.3倍计算,地震设防为7度,Ⅱ类场地上,地震作用各系数按混凝土结构取值。

经计算结构主要特征如下:

结构自振周期;Tx=2.95秒Ty=3.13秒

风载作用下结构侧向位移:

2.钢结构设计

1)钢构件:地下一层框架柱、梁为钢骨混凝土结构,其中钢骨与一层柱截面相同,钢框架柱为焊接箱型截面,梁为焊接H型截面,停车库夹层次结构均为焊接H型钢梁柱。最大钢柱为550Χ550Χ25,由于层荷载较大,最大梁截面为H600Χ250Χ12Χ25,柱、梁采用的最厚钢板为25mm,剪力墙厚度:地下三层至十一层为600mm,十二层至二十四层为500mm,二十四层以上为400mm。混凝土标号分别为C40,C35,C30。楼板为压型钢板作模板上浇钢筋混凝土。

2)钢材全部采用国产钢材,框架柱梁用Q345B级,次梁及次要构件可用Q235B级。

3)节点连接形式:考虑制作及现场施工简便,采用简易常用的连接方式。柱梁刚接时,翼缘剖口焊、腹板用高强螺栓连接;铰接时,腹板用高强螺栓与柱连接。墙内钢骨柱与主梁连接均为铰接。

4)设计用钢量:主框架为1480t,墙内钢骨为310t,平均用钢量:主框架结构70.5kg/M2墙内钢骨为14.7kg/M2

五.小议

1.工程为一般高层建筑结构,结构计算分析方面设有明显的特点。由于建筑平面决定,剪力墙较强,因此基本上是由剪力墙承受水平力。结构的变形性能有明显的剪力墙结构特点。钢框架主要承受垂直荷载。不起担负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因此,设计中保证剪力墙的较好抗震性能是非常重要。

2.建筑高宽比为6,正好为限值,层面积较小,剪力墙偏心,平面及竖向的形状对抗震不利,如果采用纯钢结构的钢框架——支撑体系对加强抗震性能更为有利。

篇2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改革方面,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巨大转变,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仅牵涉政府,还牵涉非政府组织,很多原先由政府负责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授权给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因此,有必要重视公共管理专业人刁‘的培养,适应公共管理发展的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套完整而独立的科学体系,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仅对政府事务进行管理,而且对社会事务也进行管理,所以,公共管理具有较一直的公益性和适应性,其管理的对象包括国家事务、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比行政管理的对象更一直,而且体现了具体的事务性,其主体和行政管理相比也显现出多样化特征,有志愿者、中介机构、居民组织等。在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中,可以借鉴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人市场机制,注重管理的实效性,变原有的集权为分级授权,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公共责任和社会权力在各类层级的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中分化,真正有效实现民主管理。

二、公共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二者在目标、主体和方式上有重叠之处,只有从其产生环境和内涵来进行分析,只能对两者的联系有准确把握。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学术领域,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政府的行政管理。在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其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最初的公共行政转向公共政策,再转向现在的公共管理。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政府管理,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科学化三个阶段。

第一,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具有一直的公益性,研究内容包括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采取的方式;而行政管理的研究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狭窄,是指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和实施方式,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二,公共管理将工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借鉴到政府的组织管理中,将管理视作一个整体,只是两者的管理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公共管理注重和强调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第三,从权力的角度来看,政府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然而这种权力应该对社会生活负责,并非毫无限制。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应该将权力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相结合,根据人民的需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三、公共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

1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我国因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分集中,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而政府内部各组织机构的设置相互重叠,职责不明,导致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相互掣肘,再加上有些行政法规不健全,使得政府机构臃肿而庞杂。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借鉴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将管理效率放在重要位置,一切机构的设立、人员编制都应该为效率这一中心服务。这在行政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公共管理注重引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这使得原有的政府公共服务垄断地位动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工作人员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根据我国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把竞争机制引人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在某些领域开放公共服务的市场,允许相关的私营组织和机构进人,提供公共服务。在一些基础设施行业,如水电、电信、燃气供应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服务部门,可以将私营机构引人,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低效弊端。

3公共管理借鉴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和企业管理在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着不同,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中完全采用企业管理方法并不适宜,然而,企业管理中有些方面还是值得借鉴的,如对市场需求和顾客反馈的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强调投人和产出分析、重视成本核算等,将这些科学兀素引人政府公共管理,能够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企业的绩效评估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比如在对管理人员的酬劳计算方面,按照个人业绩或经济效益产出量来进行,可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管理人员懒散的作风。可以把官僚组织进行分解,细分为很多半自主性的执行机构,引进一些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办法,如,在对人员的管理和编制中,采取劳动合同制,签订绩效合同制,或者是采用服务承诺制,改变以往的固定工资制,采用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和服务积极性。

4公共管理强调授权和分权。政府组织机构存有典型的、分明的等级,不能对社会管理新的变化做出及时回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权法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在企业,经理一般采用分权管理的办法,使层级减少,将权力分散到各个部门当中,以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反应,积极有效地解决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形式也可以借鉴这种办法来应对社会变化,将权力分放到各个社会服务和管理基层,让基层享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权,如,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等。这种民主管理模式可以让基层的管理机构享有更多政策执行权和政策决策权,可以更大限度地调动各层级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篇3

二、我国政府如何推行绩效预算制度

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探索绩效预算,比如上海浦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笔者结合绩效预算的理论原则以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就我国推进绩效预算改革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推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原则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推进绩效预算改革也不例外。所以在进行绩效预算改革前应当明确逻辑顺序。首先应当对应当全面评估实施预算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然后参照评估结果设置战略目标,并根据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再然后对实施成本进行计算,在政府投入资金以后,及时按计划行事,并对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最后将实际效果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提交绩效报告,并把这份报告作为下一个预算周期向有关单位拨款的参考依据。在绩效预算的框架下,政府的各项预算应当遵循绩效性原则。应当将绩效工具引入预算管理,从而有效防止政府部门因为一时冲动而盲目扩大预算规模。在笔者看来,我国应当把注意力从管人转移到管事上来,从投入转移到支出上来。把传统的“人员——职能——经费”预算安排模式转变为“公共品——成本——预算”新型预算模式。从而实现对预算的有效管理,加强对政府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完善绩效预算制度的体系框架

首先绩效评价主体应当实现多元化。对客体进行相关评价的责任人、机构是绩效评价的主体,根据绩效评价所涉及的利益各方,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财政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等其他一些利益主体。此外还可以引入第三方作为评价主体。比如可以引入行业系会、有关咨询机构、民间组织等,让它们对政府的项目进行评价、打分。从而实现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完整。评价指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标准(对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划分)、评价方法、评价原则等等。

(三)推进绩效改革应当进行“三步走”

绩效改革的方案设计应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推进绩效预算制度的改革。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全面推进绩效预算制度改革的条件,所以在笔者看来我国应当进行“三步走”。第一步,把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作为突破口,选择项目支出比较多的部门推进“项目绩效预算”工作。第二步,在一些支出管理水平较高的政府机构或者事业单位推进“项目绩效预算”。第三步,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全面推进绩效预算制度改革。

篇4

2.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区域性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现代观念的突出表现形式,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都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体系性。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挣脱了传统行政划区的硬性束缚,同时弥补了行政区行政的制度缺失,在全新的世界格局下构成了区域性公共管理机制的稳固框架。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与崛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社会背景、价值导向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探析。

2.1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社会背景出发,区域性公共管理是国家社会开放和制度透明的时代产物,它满足了公民知情权的合法享有,是构建民主社会的机制保障。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影响下,权利变更、风险加大、难以估测是社会生态复杂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普及化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的高度渗透巩固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依存状态,进而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层面不断扩大,实现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广度”与“深度”的全方位管理。

2.2从价值导向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价值导向出发,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业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价值导向关注的重点内容,弥补了传统区域性公共管理中以行政区划为一切工作重点的固有弊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秉承区域性行政和共同合作治理的科学观点,实现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事务分层和细化治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广泛的,既有国家部门,也有私域机构和第三组织,切实构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新格局。

2.3从运行机制的角度谈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特点

从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出发,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实现了多元、分散、上下互动的管理对象的有机整合,理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中合作网络和交互重合的复杂关系。协商、洽谈、调解、谈判等方式方法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对区域内部以及与该区域有横向或是纵向交错关系的区域进行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模式遵循了经济市场的内部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点,实现了公共利益的多元认同,加强了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

3.推动区域性公共管理发展与崛起的策略方法

3.1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创新

区域性公共管理的理念创新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实践工作,继承并革新先前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精华,打破传统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的束缚,与现代管理理念接轨。在满足时展需求的条件下,实现共同合作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发展,与此同时,还需加快改变区域性公共管理“集权式”的传统模式,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多元主体与多层客体之间的关系,加强主体与客体的现实联系,促成新形势下多元化的区域性公共管理模式,体现出区域性公共管理理念创新的优势。

3.2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规范区域性公共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使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始终走科学化、理性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明确区域性公共管理的责任践行范围和权力使用范围,加强区域间公共管理的新型合作关系,同时能够有效保障国家间的国际化合作。纵观区域性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现代区域性公共管理的法律制度化树立了区域性公共管理主体的权威形象,保证了区域性公共合作管理的持续性。

篇5

二、加强公路工程预算管理的策略

1.充分论证,建立预算基础项目库

预算基础项目库是做好年度预算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做好预算项目的论证工作,建立预算基础项目库,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选择预算年度保障的内容,使预算工作规范化管理。充分论证,分轻重缓急建立预算项目基础库。预算基础项目库是由各个预算基础内容组成的,预算基础内容的科学合理与否决定了预算项目基础库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对预算基础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预算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在企业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形下,规范选择优先保障的项目,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综合协调各部门预算编制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市场供需是决定企业预算的重要方面,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资金等预算都需要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协调安排,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预算,生产预算决定了仓储预算、采购预算、资金预算等等。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销定产,协调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

3.预算即法,严格预算的执行落实

做好预算管理,必须牢固树立预算即法的理念,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监督预算的执行。事前严格按预算审批事项。凡是预算当中没有的项目,不予拨款,不予审批;凡是超预算的金额,除专项审批外,一律予以核减;凡预算内的项目,一律严格执行,杜绝消极执行的情况。事中杜绝变相执行。预算执行“两层皮”的关键环节在于事中的执行。由于市场客观环境的多变以及业务经手人的主观意愿的控制,使业务执行容易发生背离预算。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严格控制业务经手人随意变更预算执行业务的情况发生,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事后财务报销监督。事后财务报销审核监督是保障严格执行预算的关键环节。由于业务经手人执行任务时往往存在“将在外军令有可不受”的思想,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忽略了预算的执行标准。事后财务的报销审核可以有效的抑制这一现象的发生,没有执行预算的无预算项目、超预算项目一律不予报销结算,扭转“钱花了再说”的不正风气。

篇6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篇7

2.教学管理投入不足。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以下几种情况出现。①大班上课,师资短缺,目前,医学院校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时可达200多人,学生上课全凭个人自觉,教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于是迟到、旷课、玩手机等情况屡见不鲜。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课后也难以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②设备缺乏,平均资源不足,由于实验课堂学生数量大,且设备增长赶不上学生增长,导致学生得到的动手操作机会较以往有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视频教学,而操作技能是医学生所需掌握的重要技能。

3.学生缺乏权益保护。由于学校涉及学生管理部门众多,一旦出现问题,常常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医学生课程繁重,课余时间少,很多时候不得不通过请假等方式办理各项业务。且学校缺乏专属学生权益保护部门,目前已有的学生权益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均隶属学校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仅限于举办相关活动和协助学校日常管理,未能很好实现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4.管理系统缺乏共享。医学院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以学生事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教学工作部门以教学管理为主要工作重心,但各部门之间常常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在学校层面,也很难做出纵观全局的有效的良好决策。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途径

1.管理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医学高等院校首先应树立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培养优质医学生为其办学的根本宗旨,而非高校产业化,医学生的教育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探索建立一种合作共治的模式,增加学生自主管理这一环节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管理,例如社团学生权益部、学生管理委员会、班级心理委员等职位的设立,均是实现学生自治。

2.管理基础:构建合理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帮助学生成长的服务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和定位,以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尽可能地完善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比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学生宿舍和教室配备空调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通道,并延长服务时间,提高效率、节省学生的办事时间,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构建反馈机制,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管理任务:提升服务质量。高等医学院校的服务队伍应当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全体教职员工,目前,大部分机关部门和教职员工还未形成服务理念,觉得自己是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上下级的阶级思想,学校应当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逐步树立服务意识,把为学生服务当作自己的工作职责。此外,还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宣传教学服务的典型形象。激发员工的热情,提高效率。还要完善高校人员服务培训制度,设立各种平台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自我,服务他人。

4.管理提升:注意预防干预。医学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对征兆应该引起重视,还要积极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处理好并减少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把预防放在首位,才能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就应该妥善处理,力求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篇8

社会责任是档案管理存在的基础,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档案管理合法性的基本前提。现代档案管理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责任范围还是责任程度都明显有别于传统档案管理。就责任范围而言,传统档案管理承担的主要是政治责任,现代档案管理承担的是全面的社会责任,包括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责任和广大人民发展的责任,前者包括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社会责任,后者表现为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档案信息保障的责任。

2全面发展理念

档案管理应立足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服务,而非针对传统的政治与行政管理、历史研究与编史修志等服务领域来展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在具体工作对象上,应面向最广大人民,而非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研究者的需要展开档案管理工作。为此,要求档案管理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后者以保障和促进最广大人民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国家与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将满足最广大人民工作和生活对档案的需要作为档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目标。

3公平服务理念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性的本质诉求。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档案服务均等化旨在消除档案服务中的歧视现象,即档案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档案开放制度,对应该开放的档案适时开放,并允许各类社会公众基于自身需要自由地利用。在向公众提供开放档案服务时,必须遵循同样的原则、政策与标准,不搞差异化服务,即使是档案信息的核心利用群体,也不可以享有特别权利。面向公众个人提供档案服务的标准与面向社会组织提供档案服务的标准应是统一的,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对各类利用者提出的利用要求或限制必须是等同的。

二在公共管理下的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管理模式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档案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

1文档集成式

文档集成式档案管理是将文档管理通过集成化的技术形成系统的管理规范,并运用系统的管理模式对医院档案进行管理。文档集成式档案管理的核心是各文档管理过程之间的协调性。目前,文档管理多是由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分开负责的,其中文书部门主要负责文件管理部分,而档案部则主要负责档案管理部分,两个部门独立工作,使文档的完整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质量。而文档集成式管理则能够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到一个系统当中,从而保证了文件档案的完整性和开放性。

2资源管理式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档案,档案管理也逐渐倾向于信息档案管理。因此,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对于未来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转向信息资源的方向,将信息资源体系作为档案管理的基础。

3公众参与式

公众参与模式是最能体现档案管理向公共管理方向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公共管理的视阈下,公平、公开应该是首要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只有让公众也一起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公众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评价,如发现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可以及时反映给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并且由相关人员进行改正。公众参与到档案管理中,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增加档案管理的公开度和公平度。

篇9

㈡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

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水利工程的质量优劣息息相关,特别是引水渠道和堤坝修建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一般选择在枯水期进行,这样有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针对原材料的不同要求,对原材料的严格管控也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不合格或者与工程要求不相符的材料在工程建设中要禁止使用,要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负责。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要求,不能有丝毫的大意,一旦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做到有错必改,及时、有效的处理不规范工程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

㈢重视管理人员的现场施工能力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责任重大,施工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保证现场可以真正的做到有序的进行。要做好现场管理工作,首先,管理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对施工人员树立一个榜样,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要清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特性”。其次,对施工人员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避免因采用苛刻的手段使得施工人员对管理人员产生厌倦心理,避免施工人员在工作中不认真、怠慢等问题的出现。最后,就是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避免安全隐患,对于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要及时解决,比如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有无佩戴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严格的检查,专门配备专业人员对电路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用电安全等。

篇10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重点,无论是设计图纸、设备的采购,土建工程的施工、设备安装,都要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从根本上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应对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工程的主导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预防、消除质量缺陷,使建设工程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2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的措施

(1)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施工的自始至终,必须按国家规程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施工规范、技术标准、质量要求、设计图纸、竣工要求,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从思想上、行动上确确实实的重视工程的质量。

(2)在工程的机械使用、用工、材料、施工方法以及工程建设环境上等多种因素综合可虑,全方位控制。建立质量攻关、监督小组,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3)严格作业程序,遵守技术标准和作业制度,保证作业质量。确实加强质量管理,实行作业标准化、程序化。要求施工人员从思想意识、业务水平、身体素质、职业素养上都要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1.3可靠的质量保证技术基础

技术管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作业水平是搞好工程质量的根本条件,在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工人熟悉施工设计图纸,明白施工图纸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建设材料的要求;对机械,应根据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合理的选择;对施工环境要加强管理,施工环境要卫生清洁,宽敞,不阻碍工人、机械的操作视线。也就是说施工和安装过程要进行全过程控制,对参加施工单位和人员技术素养、材料和设备、施工机械、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施工环境实施进行全方位控制,以期达到预定的施工质量目标。

2施工进度控制

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进度影响现场施工管理控制的其他作业流程,关系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是业主、监理企业、承包商共同控制的目标之一。要通过制定项目控制性阶段进度计划、审查施工单位进度计划、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协调参加单位之间的进度关系等计划工作,各阶段的进度计划要考虑综合因素、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确保实际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的要求。对整体工程进展与工作计划进行对比、评估,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到解决问题的责人,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3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

3.1事故发生的轨迹交叉理论

导致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人、物、环境和管理。事故的发生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的时空的一致性,要避免事故的发生,就得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空上的交叉。清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就要综合考虑人和物的各种因素,各种细节,规范人的行为,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也就是现场施工的细微化管理。合理的安全制度、标准的操作流程,质量良好的机械,高职业素养的工人等等组成了施工现场,只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健全的安全制度,强烈安全意识及高水平的业务操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3.2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出现问题应严肃处理,设立安全监督小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员,让安全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做到人人防范,人人监督的制度。

3.3制定通病治理的安全措施

采取必要的治理通病的措施,如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应定岗定位,设专人指挥,专人操作;起重工作及大型机械操作必须有专门负责人,并有专人看管。向所有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及时发现并纠正处理工作人员习惯违章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以确保安全生产。

3.4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成立由各总工程师、各专业工程师为骨干、施工队长及全体施工人员组成的安全管理实施层。由项目经理、安全总监或安全主管、专职安全员组成安全管理监督层,使生产与安全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