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8: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修复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修复技术论文

篇1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大地震集中发生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较多,大多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川滇地区,主要发育有北西向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金沙江-红河断裂、怒江-澜沧江断裂和北东向的龙门山-锦屏山-玉龙雪山断裂等大型断裂带[1]。该区新构造活动剧烈,绝大多数属构造地震,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中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2]。

而西南地区蕴藏了我国68%的水力资源,水利工程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区。据

2005年数据,四川省有大中小型水库约6000余座[3]。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初步统计,已导致803座水库出险,受损的大型水库有紫坪铺电站和鲁班水库,中型水

库36座,小一型水库154座,小二型水库611座[3]。此外,地震还致使湖北和重庆地区各

79座水库出现险情[4,5]。为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地震之后及时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并对受损工程进行监

测和修复是必要的。有关震灾受损水利工程修复方面的文献不多,散见于各种期刊或研究报告,为便于应用参考,本文搜集、筛选了一些震灾受损水利工程的案例,并对一些实用技术进行了介绍。

2.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

由于地震烈度、地震形态以及水库本身工程质量的不同,地震对于水利工程的危害也有所区别。高建国[6]对我国因地震受损水利工程进行分类整理,认为水库坝体险情主要可分为

3级:1级,一般性破坏,不产生渗漏;2级,严重性破坏,坝体开裂渗漏;3级,垮坝(崩塌),水库水全部流走。

我国因地震引起的水库垮坝并不多见,总结国内外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坝体裂缝

地震作为外力荷载将会导致大坝尤其是土石坝整体性降低,防渗结构破坏,引起大量裂缝。地震会产生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运动,并使周期性荷载增大,坝体和坝基中可能会形成过高的孔隙水压力,从而导致抗剪强度与变形模量的降低,引起永久性(塑性)变形的累积,进而导致坝体沉降与坝顶裂开。

2003年10月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引起双树寺水库大坝、翟寨子水库大坝,坝顶

均出现一条纵向裂缝,长约401~560m,最大宽度2cm左右,并有多处不同长度断续裂缝,

防浪墙局部错动约0.5cm。大坝右侧出现山体滑坡,形成长条带及凹陷,滑坡长37m左右,凹陷坑深2.5~3m、宽7m左右,凹陷处上部山体有多条斜向裂缝,缝宽20cm左右。李桥水库坝顶有纵向裂缝,多处缝宽在2~5mm,其中一条长约100m左右,出现横向贯通裂缝,防浪墙出现多处竖向裂缝。这些裂缝在坝体漏水、自然降水和温度作用下,又将产生新的冻融、冻胀破坏,影响大坝的整体性和稳定[7]。

托洪台水库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境内,1995年被列为险库,1996年新疆阿勒泰地震(6.1级),使拦水坝出现10处横向裂缝,3处纵向裂缝,最宽处达16cm,长17m,防浪墙垂直裂缝27处。经评估,水库震后只能在低水位运行,致使发电系统瘫痪,同时对于下游构成潜在威胁[6]。

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都江堰市与汶川县交界处,2006年投产,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首批开工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造成紫坪铺大坝面板发生裂缝,厂房等其他建筑物墙体发生垮塌,局部沉陷,整个电站机组全部停机。[3]。此外,地震对泄水输水建筑物也将造成巨大危害。2003年8月16日赤峰发生里氏5.9级地震,使沙那水库混凝土泄洪灌溉洞产生纵向裂缝,长15m,最大裂缝15mm;环向裂缝

22m,最大裂缝宽度1.8mm;洞出口消力池两侧边墙产生竖向裂缝,总长15m,最大裂缝宽

度25mm。大冷山水库溢洪道两侧导流墙产生裂缝,以纵向裂缝为主,最大缝宽12mm[8]。

2.2坝体失稳

地震可能引起坝基液化,从而导致大坝失稳。地震时,受到周期性或波动性荷载作用,土石坝内土体将产生递增的孔隙水压力和递增的变形。粘性土体构成的土石坝在地震中相对安全。但相对密度低于75%的粉砂土和砂土,在几个循环之后孔隙水压力就会显著上升,当达到危险应力水平时,土体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显示出极大的变形位移,坝内土体就会呈现出液化的流态,导致坝体失稳[9]。

喀什一级大坝1982年施工时,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1985

年地震时,由于液化和沉陷,导致该坝整体失稳破坏。

美国加州的Sheffield坝,1917年建成,坝高7.63m,坝顶宽6.1m,长219.6m,水库库

容17万m3。1925年6月距坝11.2km处发生里氏6.3级地震,长约128m的坝中段突然整体滑向下游。事后,经调查研究发现,坝体溃决的主要原因是地震使饱和土内的孔隙水压力增大,造成坝下部和坝基内的细颗料无凝聚性土发生液化。

地震还会造成土石坝体脱落或堆石体沉陷,从而引起坝体失稳。在库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堆石体沉陷会造成坝体受力不均,更严重的会引起库水漫顶,引发坝体垮塌。1961年4月

13日在距西克尔水库库区约30km处发生里氏6.5级地震,该水库位于VIII度区[10],坝体出现了严重的堆石体沉陷现象,一段220m长的坝体沉陷值达到2~2.5m,崩塌范围在从坝轴线上游3~10m到下游的35~50m[11]。

前面述及的沙那水库土坝和朝阳水库因地震致使土坝排水体砌石脱落,经抗震复核下游坝坡不稳定[8]。

2.3岸坡坍塌

若水库两岸有高边坡和危岩、松散的风化物质存在,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岩体松动,可诱发产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甚至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乌江渡水库处于地震多发区,1982年6月地震中,化觉乡东部厚层灰岩和白云岩地层

中发生大面积崩塌。同年8月,化觉、柏坪一带又发生较大规模的地层滑动,影响面积约

18km2[12]。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多处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34处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蓄水过1亿m3,另外水量在300万m3以上的大型堰塞湖有8处[13],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另外,地震还可能对水利工程一些其它部分造成损坏。如1995年1月日本阪神淡路7.2

级地震[14,15]中,使堤防基础液化发生侧向流动,造成堤防破坏以及护岸受损。我国历次地震中,出现较严重险情的多为土石坝,且多为年代较久远的土石坝,如果发

生强地震就更容易造成损坏[16]。

3.震灾受损水利工程的修复技术

地震后受损水利工程修复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坝体监测

地震后,对于受损水利工程,应及时降低水库运行水位,并进行充分的坝体探测。对土石坝,可开挖土坑检测,对混凝土坝,则可用无损探伤检测[17]。包括使用地震波法、地质雷达、水下声纳法检测侵蚀程度,必要时还需要采取槽探、钻孔、孔内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检测。根据地震前后大坝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判明是否存在普遍的结构损伤迹象。尤其需要加强对坝体变形和渗透的观测,防止裂缝前后贯通,内部发育,产生渗漏通道。同时,加强对输水洞漏水、溢洪道裂缝的监测,以防渗漏进一步扩大[18]。

震后坝体探测中,作为一种非破坏性的探测技术,地质雷达具有探测效率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快捷、安全地运用于坝体现状检测和隐患探查[1

9]。

2003年甘肃山丹地震后,利用地质雷达对双树寺、瞿寨子、瓦房城等水库的震后坝体裂缝、坝基渗透、溢洪道、高边坡开裂和库岸道路滑坡等进行了探测[20],效果很好。

3.2裂缝修复

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要对其分布、走向、长度和开度等进行定时观测和检测。在大坝主裂缝部位设置标志,缝口要覆盖塑料布,防止雨水流入加速其恶化。对受洪水威胁的建筑物,要采取临时措施(如围堰)进行保护。

裂缝的修补应从实际出发,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技术和施工条件的可行性,力求施工及时、简单易行、经济合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3.2.1表面处理法

表面处理法[21]主要适用于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很小的表面裂缝及深层裂缝,同时还可以处理大面积细裂缝的防渗防漏。常用的有表面涂抹水泥砂浆、表面涂抹环氧胶泥以及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等,从而达到封闭裂缝和防水的作用。在防护的同时应当采取在裂缝的表面粘贴玻璃纤维布等措施,这样可以防止混凝土在各种作用下继续开裂。

3.2.2灌浆法

灌浆法主要应用于对结构整体有影响或有防水防渗要求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经修补

后,能恢复结构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灌浆法[22]分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水泥灌浆适用于裂缝宽度达到1mm以上时的情况;裂缝较窄的情况下宜采用化学灌浆。此外,工程经验表明水泥浆适于稳定裂缝的灌浆处理,不适用于活缝或伸缩缝的处理。化学灌浆也存在类似问题,应用最广的环氧树脂浆固结体是脆性材料,因此对活缝应选用弹性材料。部分化学灌浆还有毒性,应加强施工人员的保护措

施。

大量实践证明,灌浆法是目前最有效的裂缝修补处理方法。

3.2.3结构加固法

危及结构安全的混凝土裂缝都需作结构补强。结构加固法适用于对整体性、承载能力有较大影响的较深裂缝及贯穿性裂缝的加固处理。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应在结构评定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结构强度加固、稳定性加固、刚度加固或抗裂性加固的目的。结构加固中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结构加固法还适用于处理对结构的承载能力、整体性、耐久性有较大影响的不均匀沉陷裂缝和较为严重的张拉裂缝

[23]。

3.3滑坡处理

土坝滑坡有剪切破坏、塑流破坏、液化破坏三种形式[24]。可采用“上部减载”与“下部压重”法来处理。“上部减载”就是在滑坡体上部的裂缝上侧削坡,以保持稳定;“下部压重”就是放缓下部坝坡,在滑坡体下部做压坡体等。当滑坡稳定后,应当及时进行滑坡处理[17]。主要处理方法介绍如下:

3.3.1放缓坝坡

若滑坡由于剪切破坏造成,则放缓坝坡为最好的处理方法。可填入土体将坝坡放缓,或是先削掉滑动面上坝顶的土体,使滑动面坝坡变缓,然后再加大未滑动面的断面[24]。

对存在失稳危险的土石坝也可采用水上抛石法放缓上游坝坡,施工方法简单,且不受季节和水位的变化。加固工程不破坏原坝体结构,减去拆除原有的坝体护坡石和反滤料工序,对保护原坝体非常有利。石料渗透系数大,在库水位降落时,新筑部分的自由水面线,几乎与库水位重合,这样就造成新增断面和原有断面共同承担原有坝壳中库水位降落时产生的渗透水压力及地震产生的超隙孔压力,起到压重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大坝的稳定[25]。

3.3.2压重固脚

若滑坡体底部滑出坝趾以外,则需要在滑坡段下部采取压重固脚的措施,以增加抗滑力。压重固脚的材料最好用砂石料。在砂石料缺乏的地区,也可用土工织物,代替反滤,以达到排水的要求[17]。

通过在坝体上加压盖重,或对坝体培厚加固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防渗流土、坝体抗裂和抗渗性能,同时增加坝体稳定性。

实例:1999年山西大同堡村发生5.6级地震,对位于震中附近的册田水库造成VII度影响,坝体产生结构变形[26]。震后对主坝和北副坝下游坝坡采用石渣进行培厚加固处理。主坝所在956m高程以下石渣培厚体,坝坡分别为1:2.75,在956m高程设12m宽的平台,在

949m高程、940m高程设3.0m宽的马道,并在石渣体与原坝体设置反滤层。培厚坝体后,

即使再次遭遇地震,由于坝体在正常水位下(956m高程)宽度增加,也可避免大坝整体失

稳,从而保证大坝的安全[27]。

3.3.3库岸岩体加固

对于地震中松动的库岸岩体,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地震后,首先需要对库岸岩石情况进行重新评估,选择加固方式。库岸加固通常采取锚固、支挡、排水相结合的方式。锚固措施是利用预应力锚索和锚杆固定不稳定岩层,适用于震后加固岩体滑坡和不稳定的局部岩体。通过一端与建筑物结构相连,一端打入岩体内部,在增强岩体抗拉强度的同时,

改善库岸岩体的完整性[28]。该方法在高切坡中被广泛应用。支挡方法是通过支挡体来平衡滑坡体的下滑力,确保滑坡体的稳定安全。支挡结构能有

效地改善滑坡体的力学平衡条件,阻止滑坡、泥石流等。常用的方法有重力式挡墙、拉钉挡墙、加筋土挡墙、抗滑桩等[29]。

此外,由于地震过后经常伴随暴雨,更易在松动岩石处产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因此需及时排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可设置截水沟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可用廊道、竖井和水泵等。在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较多采用专用钻机打水平孔的办法排地下水[28]。

3.4渗漏修复

应根据具体情况降低库水位或放空水库,彻底修复防渗体,对由于浸润线过高而逸出坡面或者由于大面积散浸引起的滑坡,除结合下游导渗设施外,还应考虑加强防渗。

3.4.1劈裂灌浆

对于土石坝较严重的渗漏破坏,可以采取劈裂灌浆或加强防渗斜墙等方式解决。劈裂灌浆是指在垂直渗流的方向沿坝轴线劈开坝体,灌入稠泥或水泥砂浆,截断渗流通道,可以在短时间内坝体内的渗流,使大坝转危为安。

采用劈裂灌浆技术的岭澳水库具体做法如下:根据坝长选用适量的灌浆机,多台灌浆机同时开灌,为使浆液尽快硬化固结,所用浆料为掺入速凝剂的水泥加粘土。在灌浆工艺上,连续的多次复浆,使混凝土或泥浆墙尽快加厚,并使贯通的漏水通道通过灌浆压力和多次灌浆挤压膨胀与原坝土体紧密结合,最终形成垂直连续的防渗混凝土砂浆墙,防止再次出现漏水通道的可能[30]。

3.4.2开挖置换

置换技术是土石坝震后修复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心墙开裂的土石坝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需要通过探测技术检测到侵蚀的区域,然后在心墙的下游侧补填塑性混凝土,并用颗粒反滤层加以支持。最后使用水泥膨润土混合物进行灌浆。置换技术可以有效阻止土石坝心墙的进一步破坏,达到防渗漏的目的[18]。

实例:新西兰的马拉希纳坝,在经历埃奇克姆地震后,初期表现稳定,在1987年12月后出现水位明显下降的现象。通过详细的监测发现,虽然大坝没有遭受严重的渗漏,但左坝肩心墙和下游副心墙出现明显的开裂和侵蚀,且侵蚀依然在继续发展。持续不断的侵蚀导致库水位不断下降,因而采取心墙置换的方式,即对左右岸坝肩进行开挖,喷上混凝土,置换开挖出来的材料。水库再次蓄水时没有出现新的事故[18]。

3.4.3排水设施

在阻止渗流发生的同时,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通过设置宽敞的排水带,使渗流能顺利排走,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减小孔隙水压力。

4.典型水利工程抗震抢险及修复实例

4.1美国Hebgen坝

Hebgen土石坝[31]位于美国Montana州,1915年建成,1959年8月遭受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坝和水库所在地变形并整体下沉约3.1m,右岸溢洪道严重损坏,坝体沉陷开裂,水库岸坡坍塌,库水震荡并漫溢坝坝。当时此坝并无抗震设计,承受地震对其的各种危害而未垮坝,其破坏模式和耐震经验极有借鉴意义。

当时业主Montana电力公

司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包括:

(1)立即将泄水底孔进水口原用迭梁封闭的二个孔口开启,以80m3/s的流量泄水降低库水位。

(2)对半角沉陷区和被流冲蚀的坝下游面填土修复。检查表明,心墙与溢洪道连接处的漏水并非通过心墙上的裂缝而是从破坏的溢洪道流出。

(3)在心墙的大裂缝处下游,打竖井检查和修补。同时对下游河岸坍方区进行了修整。此后于1960年4月开始对溢洪道、坝体心墙和上游面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和加固工作。

至今运行完好。

4.2美国LowerSanFernando坝

LowerSanFernando坝[31]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北,1912年动工,最大坝高43.2m,坝顶宽6m,长634m。1971年2月在坝东北12.9km处发生里氏6.6级地震,致使主坝发生巨大滑坡,坝的上游部分带动坝上部9.2m高的坝体和坝顶一起坍落滑向水库20多米远。

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立即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方面立即运来砂袋加固筑高坝的低陷部位;另一方面紧急撤离坝下游地区8万居民;此外,通过2条泄水道和3条引水管排放水库中的水。

经初步调查和后期进一步挖槽、钻孔取样研究得出,坝内有大范围土区在地震后液化,但液化区被强度较高的非液化土约束住,因而直到液化区内有足够扩张力,促使土向外和向下移动时,才出现大规模滑动。

4.3新疆西克尔水利工程

西克尔水库[10,11]位于新疆伽师县东北西克尔镇,1959年建成使用,为均质土坝,设计库容10053万m3,属大型拦河式平原水库。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共经历了15次地震,其中较严重的有3次:1961年4月13日发生6.5级地震,震中距水库约30km,致使220m长的坝出现沉陷崩塌,余坝产生165条裂缝;1996年3月19日发生6.4级地震,坝段出现涌沙,裂缝,局部产生沉陷;2002年3月3日,阿富汗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水库副坝段出现决口,并迅速扩大到50m左右,决口流量约120m3/s,损失惨重。

由于西克尔水库运行年限长,且早年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勘探,因此极易糟受地震破坏。多次地震后,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加高坝顶,坝后设置压重,并铺设无纺布反滤。

(2)大坝决口后,进行抢险封堵,修复缺口。

(3)按库区基本烈度八度进行设计校核,对西克尔水库主坝、副坝和其它建筑物进行加固修复。针对部分坝段坝基地震液化问题,主坝采用压盖重措施,以进一步提高防渗流土、坝体抗裂和抗渗性能。副坝部分改线,采用粘料含量高的土进行填筑,加固填筑总方量为

58.59万m3,其中粘土39.29万m3,占60%。

4.4北京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位于北京密云县城北13km处,库容43.8亿m3,是北京市民用、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水库始建于1958年9月,分白河、潮河、内湖三个库区,主要建筑有白河主坝

(高66m,长1100m)、潮河主坝(高56m,长960m)和5道副坝等。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白河主坝发生强烈扭动,主坝水面以下6万m2的块石坡和砂砾保护层滑落,受损严重。地震后,采取的主要措施[6]有:

(1)及时探测大坝裂缝,并派潜水员进行水下探测。

(2)通过筑堰建闸,把密云水库分隔成两个库区,放空库水后,进行全面检查加固。清除白河主坝上的砂砾保护层,加厚铺盖粘土斜墙,改用碴石保护层,往水下填粘土及砂石

达20万m2。随后,打通白河廊道、削坡清基,进行坝体加固。

(3)加固了3座副坝,并增建了3条泄水隧洞、1座溢洪道等。

白河主坝加固工程于1977年11月21日完成,达到了国家一级工程标准,至今完好。

5.小结

地震后受损水利工程修复是项复杂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尽快采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几条主要结论如下:

(1)地震发生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境内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堤防、水库大坝、水闸等工程进行排查,及时掌握工程破坏的情况及其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抢修方案。对地位重要、关系重大、危险性高的受损水利工程,要抓紧修复,确保度汛安全。

(2)坝和地基土料的液化,是导致垮坝或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较普遍的震害有滑坡、开裂、沉陷和位移。

(3)尽可能保证水坝顺利泄水,降低蓄水位,避免出现垮坝事故。

(4)目前对于水利工程一般都有相应的突发事故(如地震、洪水等)预警机制,但对于如何应对出现的险情,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尚是一个薄弱环节,宜提高认识,加强要应的工作。

(5)对山区河流因沿岸崩山、泥石流等形成的堰塞湖,要当机力断主动尽早清除,以避免水位升高,堰塞湖溃决形成洪灾。

参考文献

[1]苏有锦,秦嘉政.川滇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中国地震,2001,17(1):24~34.

[2]龙小霞,延军平,孙虎,等.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灾害学,2006,21(3):81~84

[3]任波,徐凯.四川已发现803座水库受损[OL].[2008.5.14].

/20080514/61586.shtml

[4]孙又欣.汶川地震造成我省水利工程新隐患[OL].[2008.5.14].

/iNews/Index/Catalog1/8493.aspx

[5]中评社.汶川地震灾后余波!重庆79座水库出现险情[OL].[2008.5.17].

/doc/1006/4/7/9/100647908.html?coluid=45&kindid=0&docid=100647908&mdate

=0517123254

[6]高建国.中国因地震造成的水库险情及其防治对策[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9:80~91

[7]王东明,丁世文,等.对甘肃民乐—山丹6.1级地震震害的几点认识[J].自然灾害学报,2004,13(3):

122~126

[8]王艳梅,李俊,等.赤峰市“8•16”地震对震区水利工程的危害及应急措施[J].内蒙古水利,2003,(4):

66~68

[9]K.维克塔乔姆,R.K.基特里亚.与土石坝有关的地震问题[J].水利水电快报,1999,11:5~7

[10]库尔班阿西木.地震对西克尔水库大坝工程的影响和抗震加固[J].大坝与安全,2006,6:64~68

[11]库尔班阿西木.地震对平原水库大坝的影响和抗震加固[J].地下水,2006,8:82~85

[12]覃子建.乌江渡电站水库地震灾害[J].地震学刊,1994,3:42~49

[13]吴胜芳.唐家山堰塞湖库容逼近1亿立方米,3万人转移.[OL].[2008.5.23].

[14]张敬楼.日本兵库地震及水利工程震害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发展,1995,10:17~19

[15]史鉴,汤宝澍;从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谈我省水利工程抗震加固问题,陕西水利,1999,(Z1):

50~51

刘真道.浅谈灾后小型水库工程安危状况与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1,(sup):118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编.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手册.2008.5.15

M.D.吉隆,C.J.牛顿.地震对新西兰马塔希纳坝的影响[J].水利水电快报,1995,4:1~8

杨金山,卢建旗.地质雷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地质装备,2001,12:7~9

马国印.地质雷达在水库震后病害检测中的应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7,3:47~48

喻文莉.浅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措施[J].重庆建筑,2007,(4):36~38

鞠丽艳.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J].混凝土,2002,(5):11~14

陈璐,李风云.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水利,2003,(7):53~54

肖振荣.水利水电工程事故处理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杜智勇,李贵智,等.柴河水库除险加固综述[A].全国病险水库与水闸除险加固专业技术论文集[C].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212

[26]贾文.册田水库大坝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J].山西水力,2004,6:67~68

[27]朱宏官,陈连瑜.中强地震对册田水库大坝造成的危害及安全预防处理[J].山西水利科技,2001,(1):

71~73

[28]吴凤英.浅谈水库库岸滑坡[J].广州水利水电,2007,4:17~18

[29]王连新.水库滑坡治理[N].长江咨询周刊,2007,6:B01

[30]白永年.劈裂灌浆技术在岭澳水库大坝防渗加固中的应用[A].全国病险水库与水闸除险加

固专业技术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1]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史料信息组,上海大科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国外土石坝地震震害实例和统计[R].

2001.2

Casestudiesandrepairingtechniquesrelatedtohydraulic

engineeringprojectsdamagedbyearthquakes

MaJiming,ZhengShuangling

DepartmentofHydraulicEngineering,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

EarthquakesfrequentlyoccurinChina,especiallyintheSichuan-Yunnanregionwheredensehydro

篇2

2千灯河道底泥修复工程试验

2.1底泥处理试验方法2013年,针对千灯河道样板区底泥进行生态修复试验,通过“消毒剂+微生物制剂”相结合的综合修复处理方式进行了处理研究。未处理前,随机取2份河道底泥试样检测污染物,之后,进行修复措施处理:按75kg/亩、50kg/亩标准,先后均匀喷洒消毒剂和微生物制剂到河道底部。分别于7天后、12天后,对处理过的区域随机取2份样进行检测,检测比较结果见表1~表3。

2.2底泥处理效果分析从表1~表3中可以看出通过处理后的底泥pH偏碱,但仍在一个合适范围内;试剂与底泥接触的时间越长其杀菌效果越明显,有机质的降解率越高。处理7天后有机质降解率为70%~80%,12天后有机质的降解率达到50%;大肠菌群含量降了1~2个数量级,处理时间越长其大肠菌群数量越少。

3微生物底质改良处理技术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对养分的循环和污染物的降解、去除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报道显示,通过光合细菌、复合光合细菌作用,可降低、甚至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H3-N和有机质;也可以通过溶藻菌控制蓝藻,去除水体富营养化,抑制“水华”现象的产生。本工程试验主要通过先向污染底泥中投放消毒剂,减轻底泥中的毒性;然后通过投放微生物制剂,形成一个能完成自然降解的底泥环境,进而加强被污染底泥的自净功能,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快速、高效的降解,从而达到改善底泥的污染状况,提高水体中溶氧量。

篇3

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其中大工程(修复造价250万元以上)需单独签订监理合同,监理人员1—2人为宜;其余小工程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打包签订监理合同,监理人员3—4人。

三、各街道、乡镇必须切实加强对修复工程招投标及施工质量的管理,成立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监督领导小组。各行政村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牵头,推选村民代表组成工程施工质量监督小组,加强施工质量现场管理。

四、区水利局负责全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质监工作。

五、修复工程的申报立项、组织实施、管理、竣工验收、结算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北仑区“麦莎”台风灾后农业生产自救补助办法》(仑委办〔2005〕47号)中灾后水利设施修复补助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

六、为保证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顺利实施,各街道、乡镇及有关单位必须严格贯彻《关于严明纪律确保当前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紧急通知》(仑纪发〔2005〕15号)的精神,严格政治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廉洁、公正、透明。

北仑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施工技术要求

为规范我区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范、标准,结合我区水毁水利工程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要求。

一、原材料

(一)水泥:水泥品质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一般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得低于32.5,水泥的标号、品种不得混杂。

(二)骨料:骨料应根据优质经济,就地取材的原则选用,级配良好。

1、砂:应采用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的中粗淡化海砂,贝壳应予筛除,含泥量不得大于3%。

2、石子:应使用坚硬、新鲜的人工碎石,人工碎石应进行筛选清洗,清除石屑泥土,含泥量不得大于1%,石子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砌筑石料:石料必须质地坚硬新鲜,无风化或裂缝,块石厚度不小于20厘米。

(四)水:砼拌和养护用水均使用淡水,严禁使用海水。

二、砼(砂浆)配合比

砼(砂浆)配合比是指砼(砂浆)的组成材料砂、石子、水泥和水的用量关系。合理的配合比,应满足砼设计强度的要求,保证砼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现场试配时,应考虑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试验条件的差别。现提供常用砼(砂浆)的经验配合比,供作参考。

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单位:每立方米

名称水泥用量32.5(千克)碎石用量(吨)砂用量(吨)中砂水(立方米)

C15混凝土(碎石≤20)2931.170.880.195

C15混凝土(碎石≤40)2711.230.870.18

C15细石混凝土3111.0930.7910.205

C20混凝土(碎石≤20)3511.230.750.195

C20混凝土(碎石≤40)3241.290.790.18

M7.5砂浆26101.610.157

M10砂浆30501.60.183

三、施工工艺及要求

(一)干砌石挡墙施工

1、墙体砌筑时宜分皮卧砌,块石大面应朝下,上下层交叉错缝互相压叠,内外搭砌咬紧,保证砌体密实,外坡面平整顺直美观。

2、墙体砌筑时应避免通缝,不准外塞石,不准摇大面;严禁采用内外层砌筑中间乱石填心,面层砌筑内部乱石堆填的错误砌筑方法。

(二)浆砌石挡墙施工

1、块石表面的泥垢等杂质,砌筑前应清除干净,并保持湿润。

2、墙体应采用铺浆法砌筑,须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石块间不得相互接触,不得采用面石侧立中间乱石填心的砌筑方法。

3、浆砌石的缝宽,较方正的块石不得大于3厘米,毛块石不得大于5厘米。缝隙应塞足砂浆,用扁铁插捣密实。

4、浆砌体应于当天及时勾缝,避免与砌缝砂浆之间形成隔层。

5、砂浆的拌制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一般应用机械拌和。人工拌制水泥砂浆时,每盘砂浆翻拌次数做到干3湿4,拌到颜色均匀为止。严格控制加水量,一般水灰比在0.5~0.6之间。

6、浆砌体在砂浆达到初凝后立即进行养护。养护期不小于7天,养护方法为在浆砌体上铺设麻袋、草包后浇水,一天2~3次,保持麻袋、草包的湿润。

7、浆砌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和排水孔。排水孔可用PVC管或毛竹管,沉降缝可用油浸沥青板或三油二毡为填缝材料,一般每隔20米设置沉降缝一道。

(三)砼施工

施工次序为:放样立模砼拌和、运输砼浇筑、振捣砼养护、脱模

1、模板尽量采用钢模,也可采用成型木模板、竹胶板等。模板应达到:尺寸准确、结构坚固、有足够的刚度;支撑牢固、不允许有变形或滑移;接缝需紧密,不漏浆;表面平整光洁,应涂抹脱模剂,禁止使用废机油作为脱模剂。

2、砼拌和一般采用机械拌和,使用量较少的砼拌和可采用人工拌和。机械拌和时,将一盘配合料按砂、水泥、石子的顺序依次加入料斗,然后将水和生料同时注入拌筒。需拌和至砼成份、色泽、稀稠均匀一致为止,最短拌和时间不得小于2分半钟。人工拌和时先倒入砂,后倒水泥,用铁铲干拌3遍;然后在中间扒一个坑,倒入石子和2/3的水,翻拌1遍;再进行翻拌(至少2遍),其余1/3水随拌随洒,直至拌和均匀为止。

3、砼运输应符合迅速、安全、经济等原则,应尽量减少砼运输距离。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现象时,运到浇筑现场后,应在钢板上人工拌和3~5次,严禁加水。

4、砼浇筑前,应对基面进行清理,做到无杂物、无松动岩石。砼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铺设均匀,无骨料集结,砼浇捣必须连续施工。一般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快插慢拨,插点要均匀排列,遂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每个插入点延续时间以砼表面不再下沉、不出现气泡、开始泛浆为准,一般为20~30秒。

5、砼浇筑完毕初凝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保持模板和砼湿润。脱模时间以不变形、不坍落为标准。脱模后及时用草袋、麻袋等覆盖,养护时间一般最少14天。

(四)细骨料砼灌砌石施工

1、灌砌用块石应新鲜、坚硬,面石要求基本上有两个平整面,最小厚度大于20厘米。灌砌块石应敲去尖角,冲洗污染,保持湿润、干净。

2、直立墙灌砌石施工,建基面采用先铺10厘米细骨料砼垫层,振捣密实,然后,随砌随灌,砌石应错缝,垂直缝4~5厘米,水平缝座浆4~5厘米,再砌摆上层块石,砌筑时先砌面石,再置腹石,面石之间间距一般为4~5厘米,腹石要求大面朝下,保持间距5~8厘米,当内侧为干砌石直墙时,应注意灌砌石与干砌石的交错结合,连成整体。面石间可以用1:3水泥砂浆勾缝深5厘米或用移动式简易模防止漏浆,待砂浆初凝后,填灌和易性较好的砼,用3厘米直径振捣器插捣,至表面泛浆为止,然后再砌筑上一层灌砌石。

3、灌砌石设计空隙率为50%,面石与腹石之间衔接,应布设拉结石,避免面石与腹石间出现纵向通缝。灌砌石要求水平分层上升,应禁止上下砌石的竖向通缝,直立墙表面保持平直。

4、斜坡及平台灌砌石施工:当设计厚度为35~40厘米时,应先放置块石,大面朝下,块石应锯齿摆砌,留足缝隙,缝宽为8~10厘米,振捣密实后再扫清浮渣,露出石面,必要时,块石间用高标号砂浆勾缝。当设计厚度大于40厘米时,块石竖砌,采用小面积自下而上边灌边振,防止漏振,插入振捣密实,以表面泛浆为准,振后砼略低于块石面,保证块石出面,灌砌后即清扫场面。

5、灌砌石养护要求同砼,应及时覆盖、洒水。

(五)埋石砼施工

1、埋石砼埋石率为20%。施工时,应先铺一层砼放一层块石,再振捣密实至块石沉入砼中,不得先摆石,再灌砼。

2、埋石用块石尺寸不得大于一次浇筑砼块体最小尺寸的1/3。要求清洗干净,饱和抗压强度大于300kg/㎝2。

篇4

1.修复用纸的入库。(1)对于采购入库的纸张,纸库保管人员依据采购清单对纸张的数量、名称、检验合格单进行核对、清点后,方可入库。(2)对于入库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数量、质量、规格、品种等不相符现象,纸库保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并视具体情况报告主管人员处理。

2.修复用纸的出库(领用)。(1)馆内修复人员领用时填写申请单,由修复组主管审批签字后,纸库保管员凭单发放;贵重纸张需分管领导签字才可凭单发放。(2)省内地、县馆的纸张配发,需有分管领导签字,方可出库。(3)出库单一式两联,分别由领料人、纸库保管员保存。

3.修复用纸的保管盘点。(1)修复用纸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所有采购纸张均入总库,小库为修复工作室纸柜(每种纸存放100张),方便平时工作需要的领用。同时,每一种纸设置库存警戒线,大库为500张,小库为20张,特殊纸张除外。当纸张数量低于警戒线时,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保证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2)纸库保管员根据修复纸张的种类,结合纸库条件,保证纸库定置摆放,合理有序,保证纸张的进出和盘存方便。(3)纸库保管员定期做好账面和实物库存的盘点工作,发现盘盈或盘亏必须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告主管。目前业内对修复纸张的管理主要还停留在实物管理阶段,尚未实现电子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机制。实物纸库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要付出大量人力,填写各种表格和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由于信息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所以实物纸库数据要按照不同的分类经常不断地汇总、统计,往往要做许多重复登记和转抄。这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人力,而且存在着处理速度慢、易出现错误、不便于查询、缺乏综合性等缺点。因此,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很难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纸张数据库系统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建立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

2013年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在实物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了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使实体纸库的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管理得以实现。根据纸张实物库存的管理和流程,建立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制定要求如下。

1.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及应用:在实物纸库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古籍修复纸库软件主要功能由“仓存管理”“、报表及核算”“、系统设置”三大功能构成。功能一“:仓存管理”。主要包括纸张的“入库”和“出库”及盘点。通过出、入库的标准操作,将修复用纸的购买、配送、领用、下发等日常业务记录在案。(1)入库管理:对采购入库、配送入库的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入库的物料进行查询与统计。(2)出库管理:对领料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出库的物料进行查询和统计。(3)盘点:根据实物清单对纸库库存纸张进行盘点工作,盘盈入库,盘亏出库。功能二“:报表及核算”。主要包括“即时库存”“、领料汇总表”等。软件系统通过常规操作及基础的信息设置将各类报表直观的统计表现出来,可以对当前库存进行查询,查询时可以设置多种条件组合查询纸张记录,并可通过EXCEL导出数据,也可以打印出历史数据列表。同时,软件还可显示库存预警(库存预警可在系统设置里完成),即小库纸张库存少于20张,或者大库库存少于500张时,系统会有提示,并可生成预警报表。(1)即时库存:可即时查询纸张库存信息。(2)库存预警:软件能生成库存预警报表,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3)收发存汇总表:能查询到纸张出入库每笔记录总汇。(4)物料收发明细表:能查询纸张出入库明细记录。(5)收发存期间报表:根据查询需要对某一时间段内的纸张出入库数据进行统计产生报表。功能三“: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包括纸张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供应商信息、仓库布局(总库与小库)等内容。(1)纸张信息:根据纸张特性及在修复过程中管理的需求对软件进行的基本设置,为每张纸做了固定编码,方便查找、识别、统计。(2)工作人员信息: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权限分配,给予适当权限,以保证每条数据能够按照管理需要进行流转。相关工作人员分为:修复用纸领料人员、审核人员。(3)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该软件将供应商信息全面录入,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纸张种类、纸张质量、纸张价格等,方便横向比较和采购。(4)仓库管理:实体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小库设在修复工作室内方便平时领料。

篇5

摘 要:目前,各项任务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目标设定基本合理,课题组各项研究按照任务书计划安排有序实施,部分研究工作已经提前开展。 在技术示范场地选择方面,课题组确定了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白庙村南的一处垃圾填埋场和浙江省海盐县西塘桥镇海塘村一处养殖基地作为该课题的2个技术示范场地。目前已经开展了基础信息收集、场地水文地质状况勘查、地下水监测井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完成了微水试验和渗水试验,获得了水文地质参数。这些信息和数据为课题组开展实验室研究和现场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在试验研究方面,以示范场地为研究背景,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为开展实际场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修复技术示范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下水氮污染修复材料和地下水氮污染修复技术开发。在地下水氮污染修复材料方面,课题组研究开发了3种修复材料,包括一种硝化细菌碳源材料、一种氧化剂缓释材料释放材料和一种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材料。在地下水修复技术方面,课题组创新性提出了两种地下水修复技术工艺,一种是基于北方埋深较深的地下水污染修复的非连续渗透反应强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传统渗透反应墙基础上,针对北方地下水埋深较深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以注射井阵形成的地下水修复系统,该技术具有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处理较深层地下水污染问题;多级准原位地下水修复系统,是该课题研发的一种新型地下水技术,该技术集湿地处理技术、渗透反应墙技术和地下水井灌技术为一体的地下水修复系统,其具有建设与运行成本低、易施工、对地下水环境的扰动小、灵活性强、适应性强的优点。在成果产出方面,目前,课题组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专利两项,提出创新技术两项,投稿学术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3篇。

关键词:地下水 硝酸盐 修复材料 修复技术及装备

Abstract: Currently, the progress of study goes well,the target is basic reasonable, the job of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according to the plan, parts of study have already developed in advance. Two typical demonstrate place were chosen, one is MSW landfill which is located in Shunyi County in Beijing, the other one is breeding base in Haiy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t the two research bases, information collecting,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wells building,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slug and infiltration testing, all of these already have been finished, and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 have been achieved.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a great deal of laboratory data, theoretical basis are built about 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ollution of nitrate in groundwater, which was based of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demonstration field. Three kinds of remediation materials developed, including activated carbon material, slow-releasing material of oxidation and biochemical integrated material. Two innovative scientific remediation technology are studied. One is unfilled PRB in situ 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which is proposed basing deeper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in the north. The remediation technology has advantages of low investment, simple process flow and low cost. The multi semi-in situ remediation of groundwater system is a new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through our research. The system integrated the Wetl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s technology and groundwater well irrigation technology as a whol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system are lower cost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easy construction, small disturbance to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strong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In terms of achievements, there have been five applied patents, two received patents. six papers, which including three SCI, and two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n the research group.

Key Words: Groundwater; Nitrate; Remediation meteri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65050&flag=1

篇6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有专家认为,生态恢复是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按照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休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是修梯田、筑拦砂坝、种树种草,合理配置林地、草地、牧场和农田,建立农林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行为。生态修复则是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其突破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水、保土和保肥(主要指氮、磷、钾)的目标,把对构成生态系统的若干重要元素的治理扩大到对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修复乃至重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是:封山禁牧或轮封轮牧,实行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25。以上斜坡坚决实施退耕;部分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地区可实行生态移民,促进地方生态环境恢复;封、管、治、调相结合,即对封育区加强管理,部分地块辅以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使封育区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并有所提高。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生态修复是针对生态退化和生态破坏而言的。当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引起功能减弱或丧失时,生态系统是退化的。引起生态退化的原因很多,干扰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干扰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的波动或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系统的退化。事实上,干扰不仅仅在物种多样性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会对生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干扰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干扰和社会干扰。自然干扰包括火、冰雹、洪水、干旱、台风、滑坡、海啸、地震、火山、冰河作用等。社会干扰包括有毒化学物的释放与污染、森林砍伐、植被过度利用、露天开采等。干扰的强度和频度是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过大的干扰强度和频度,会使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不毛之地,而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非常困难的,常常需要采取一些生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进行恢复,从而进一步进行植被恢复。

2、干扰与演替——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

群落的自然演替机制奠定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演替有两种基本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发生哪一种类型,是由演替过程开始时土壤条件所决定的。一般地说,生态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在演替过程中,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所代替,直到建立起一个最能适应那个环境的生态系统。生态演替可看作是在外界压力不复存在之后,生态系统所经历的一系列恢复阶段。如果给以足够的时间,演替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修复所有的干扰和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吗?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修复过程是有限度的。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的关键性理解之一,就是扰后演替的最终结果和它们与正常演替的关系。自然干扰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生态演替的早期阶段。一些周期性的自然干扰使生态系统呈周期性演替现象,成为生态演替不可缺少的动因。人为活动的干扰是否仅仅是将一个生态系统位移到一个早期或更为初级演替阶段,还是它从开始就是与自然干扰所发生的演替明显不同的类型?实践表明这两类干扰的结果是明显不同的。干扰如果很严重,使环境变化如此重大,以致演替向新的方向进行,永远也不能重建原来的顶极群落了。当干扰持续到生态系统接近死亡阶段时,恢复与重建可以使其在某些水平上恢复平衡,但与原来的正常状态不同。天然恢复过程是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在严重干扰后,需要的时间更长。生态演替在人为干预下可能加速、延缓、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究竟朝哪个方向进行,就取决于人类的行为。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a.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篱等。

b.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在我国早就得到广泛的应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封禁只是解除了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不合理放牧、刈割、开垦、樵采、挖药材等人为压力(或称人为驱动力),

还需预防、解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驱动力,如火灾、鼠害等。一般来说,自然驱动力并不是导致坡面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但也不容忽视。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此外,还可采取如下两种方法:一是减少河流人工直线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弯曲度,以增加河流生境的多样性,进而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二是在河流两岸种植生物隔离带(种类和宽度应因地制宜),一方面防治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为河流水生生物增加营养源。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二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对退化水库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可采取与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相同的方法。

(5)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2、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

(1)生态自然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轻的生态系统。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复生态的基本技术方法是“封禁补种”法。该方法适用于受损程度较重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蔡建勤;张长印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水利 2004(04)

篇7

二、大会将围绕上述研讨内容进行论文征集,欢迎积极投稿。征文要求:论文应具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且未在其他刊物正式发表。全文应在3000字以内(专题报道除外),附800字以内的摘要一份,无摘要者,论文汇编中只收录论文题目。投稿可采用寄送打印稿同时寄word文本磁盘(请在信封上注明“会议投稿”,须附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送投论文请保留底稿,一律不退还。凡论文录用者,颁发论文录用证书,论文摘要将刊入大会论文汇编,优秀论文将安排大会交流并向核心期刊《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推荐发表。截稿日期:2008年2月28日(以发稿地邮戳为准)。

收稿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 颜俊洁,上海市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邮编:200011,联系电话:021-63138341-5125 传真:021-63089563,电子邮箱:

三、学术研讨会会议注册费为人民币1000元/人,住宿自理。参加会议者均可取得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10分。会议最后一天(4月20日)将在九院进行手术演示,手术演示费用另计,室内观摩2000元/人(限30名), 室外观摩500元/人。

四、学术研讨会的会务工作由上海新力会展公司承担。

会务咨询:上海新力会展李萌先生 联系电话:021-62801061,13916575244传真:021-62947723

篇8

 

1.路面大修的设计

路面接近使用年限、已承受设计的累计标准轴载、路面破损严重。造成服务能力下降,不能满足必要的服务功能。需要采取路面大修的方式使路面性能得到全面的修复或提升。

1.1在路面修复设计阶段的修复方案的设计原则一般包括如下几点:

1.1.1根据交通量及路面的使用要求、使用性质。并结合气候、水文、地质、材料,遵循因地制宜、方便施工和养护,合理选择路面结构类型,并以满足路面强度、刚度、水稳性的要求进行路面修复设计。

1.1.2路面修复设计以路标弯沉为设计依据,同时根据路面实际破损情况及钻孔资料对路面结构及处治方式进行修正。论文大全。最后根据开挖方式适当调整。

1.2由于修复工程比新建工程复杂、繁琐、变化因素多,针对路面的修复工程特点,应充分考虑各种不定因素。提高修复设计的可操作性。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2.1病害的及早调查

若路面修复在交通不中断的情况下进行.为了保证路面修复设计可靠和保持施工期间交通顺畅,必须在修复前进行路面病害调查,确定病害产生原因及影响范围,为维修方案的确定提供支持。

在路面病害调查结束后,抓紧进行病害处理方案制定及维修,若不进行路面维修,由于路面修复工期较长,在此期间内病害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且路面性能与修复设计采用的路面性能不一致,导致设计与施工出入较大,影响修复工期。

1.2.2旧路资源利用

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重新铺筑沥青混凝土路面需要大量的沥青及石料,将面临巨大的资源压力。采用沥青再生技术。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再生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国内外已经在旧沥青冷再生及热再生方面取得一些成果资料。旧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作为公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有现实意义。

1.2.3排水设计

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的改善,路面的破损很多时候和车轮荷载下的水在沥青混合料内部产生的动水压力有很大关系.目前很多路面实践应用的ATPB排水基层及碎石路肩对于渗入路面结构内部水的排除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在修复设计中。对排水考虑不彻底,容易存在较大的质量隐患。

在大修施工时,是由上至下开挖路面.再由下至上铺筑。这样在开挖时造成坑槽,若施工不及时,雨水容易进入路面内部,因此需要考虑施工的临时排水设计。

最终的方案比选的指导思想应该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综合修复道路的服务寿命、工程造价、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影响等进行考虑。如半刚性基层施工后养生期长,但造价低于沥青稳定基层,但养生期间的交通管制造成的损失及影响以及使用寿命上的考虑就不如沥青稳定基层。

2.大修施工特殊时段的组织管理

2.1雨季期:大修工程应比新建工程更注重雨季施工防护措施。特别是大量旧路面翻修挖除的工程.雨季和台风多发季节的施工防、排水措施更显得重要。

项目部加强对天气预报信息的收集.使各单位及时掌握天气动态;贯彻快速施工原则,工作面不能铺长,且应迅速完成,这需要各方面工序紧凑,流水作业;预备防雨物资如塑料薄膜、抽水机、排水管等;堆料场的防排水整理如场地硬化,排水沟渠等以保证拌和机的生产效率。

在降雨时对已开挖的工作面覆盖防水材料。并压住边角防止渗水,由路表漫流排水,尽量减少积水。

水泥稳定段落,在下雨时停止施工并加紧碾压,完成后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沥青混合料被雨淋湿后应坚决废弃,此时的沥青混合料温度降低已不适丁碾压。

2.2高温期:高温季节野外作业,路面热量反射导致公路气温更高。主要应注意防暑降温、改善工作条件。对于水稳料采取措施减少温缩裂缝。

沥青摊铺现场应安排现场人员的轮班作业、休息,确保施工人员的健康。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早晚气温较低时为主要施工时间。

在半刚性基层设计时采取增加粗集料.采用低温缩系数的方法降低温缩效应,养护成型后尽早铺设上层。防止暴晒。

2.3夜间施工

在较大交通量的高等级公路上进行大修工程,为了减少交通封闭和交通管制对公众造成的不便和财运营收入的影响,或为了工期要求.一般需要安排夜间施工。

夜间施工要取得路政交警等相关部门的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做好协调工作。

夜间施工的交通管制方案应提前在报纸等媒体及人口处通告。

夜间施工一定要配备足够的安全员24小时巡视路面.检查安全标志牌、反光锥等安全设施.及时扶正、补充、更换至正确位置。

在施工现场的足够的照明设施及备用装置及灯具。

施工作业区的两端设置明显的路栏、施工标志灯.半幅施工区与行车道口间设置红白相间的隔离栅。在施工作业区间有足够的反光锥。

进入路面施工区的人员一律着反光服.经过施工区路段的车辆严格控制车速。

工人夜间施工容易疲劳.夜间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更重要,汽车司机和机械操作员必须换班作业,禁止过度疲劳驾驶和操作。对于现场施工人员项目部要有必要的后勤保障措施及工作激励措施,保征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4节假日特殊时期:此时为交通高峰期,原则上应停止施工,个别的对交通基本影响不大的附属工程可以经协调后继续施工。论文大全。

在交通流量增幅不大的地段可以组织施工.但更应注重安全设施的布设,规范设置和管理交通导向标志和警示标志,并在各入口设置告示牌,现场配置安全员协助疏导交通。

施工单位在节前临时修补好还未进行的公路的重大缺陷,确保节日期间交通畅通与安全.也可防止开放交通时路面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对于铺筑完水稳的应及时铺设封层防止开放交通损害基层,对于排水的柔性基层也应封层防止车轮荷载产生的水损害。

3.结论

路面大修施工伴随着部分高速公路到达设计年限,或者出现早期病害而呈现增长,如何确保大修后路面的使用寿命,应不断地积累各种路面数据,因地制宜的从角度考虑设计方案,可以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减少开挖,降低造价。论文大全。设计时也应考虑利于施工组织、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减少对交通和社会的影响。

大修时的施工组织应该重视雨季防水措施,改善高温时期的施工作业条件,做全夜间施工的安全措施,不能全封闭交通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组织与疏导。

参考文献

1.袁波.勾新平.《深汕高速公路西段路面大修工程设计方案》.《山西建筑》.2009年第35卷第12期

2. 陆鼎中,程家驹,《路基路面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0

篇9

近年来,牙本质粘结系统和树脂基充填材料成为牙科材料研究的热点。全世界每年有关牙科材料的研究论文多达600~700篇,其中有关粘结剂的论文占42%,树脂基修复材料的论文占38%。这些论文大都侧重于产品性能测试,而对其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较少。最近一年内,人们开始对银汞合金替代品进行认真讨论对牙本质粘结系统的成分和毒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临床研究所提供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几种常用牙科材料的研究动态介绍如下。

1银汞合金

银汞合金具有耐用、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它对口腔环境的潜在污染也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Mahler和Bryant[1]测试33种不同比例的银汞合金的性能。发现在研磨其间,向银汞合金内添加1%的汞,可大大减少高铜银汞合金的微漏,关增加其固位性能。研究表明,汞释放可由咀嚼食物或香糖而加重。Sallasten等[2]对长期咀嚼口香糖与汞释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测定18例长期、大量咀嚼口香糖者与19例对照者血清与尿中的汞浓度,发现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银汞合金除释放少量汞之外,在某些病人,口腔软组织与银汞合金充填体长期接触可产生苔藓样反应。这类患者改用其它充填材料后,95%明显改善。改用金冠者,病变得以治愈。

2复合树脂

复合树脂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增加树脂的抗磨损力,并提出几种磨损测试方法。Winkler等应用一种简单测貌仪,测定充填体边缘的高度变化,认为这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好,优于其它评价方法,尤其直接评价法。但由于复合树脂的磨损机制、类型在个体间不尽相同。因而这些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均有限。Venhoven等对几种实验用复合树脂的成分进行检测,包括填料负荷和颗粒大小,发现如填料排列足够紧密,可保护树脂免遭食物纤维的磨损。

临床应用复合树脂时,主要考虑其粘结性能,有无残余应力,聚合性能,有无空隙或边缘缺损,治疗后是否产生过敏症状。

3粘附剂与粘结剂

近年来,新的牙本质粘结系统不断出现,大多数新型粘结系统的成分种类均减少,或为调理剂与预处理剂相结合。或是预处理剂与粘结剂相结合。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简化粘合过程,并探讨产品形成的混合区性质及检查方法等。

各种粘结系统的预处理剂均能渗透至牙本质表面,但所形成的混合层形态各具特征。混合层的形态及位置对粘结性能的影响如何,尚不明了。

混合层的形成依赖于预处理剂对牙本质的湿润,调理剂的搅拌也会影响粘结性能,用磷酸酸蚀时,湿润牙本质比干燥牙本质的酸蚀效果好。某些窝洞消毒剂也影响粘结剂的粘合力,洗必太则无此作用。

4裂隙封闭剂

几乎所有封闭剂都是无填料树脂。过去几年内,玻璃离子粘固粉曾被用作封闭剂,但因固位不佳,质地脆弱,成功率有限。Winker等比较树脂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与树脂的固位情况,发现1年后两者的脱落率相当,但树脂的总保持率较高。

5水门汀

由于新的粘结材料和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水门汀的研究趋于减少,但现行的大量修复体仍沿用传统水门汀进行固位,Margerit等对封闭用磷酸锌水门汀的成分进行测试,样本取自27例修复体拆除后的病人牙面,采用X线衍射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在水门汀中测出的成分有ZnO,非晶形磷酸锌,水和四氢磷酸锌晶体。磷酸锌晶体见于92%的样本中,但在刚调制的水门汀中没有。作者认为,用过的水门汀不同于新调制的粘固剂,但其终末相产物的远期稳定性十分优良。

6玻璃离子水门汀过去几年内,人们对各种玻璃离子粘固粉中氟释放的相对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氟释放对于减少龋患可能没有作用或作用极小。Demoor等对几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氟释放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氟释放减少。治疗后1~2d氟释放最多,其后28d渐少,远期氟释放浓度甚低。Peters等以Dyract治疗55例Ⅰ、Ⅱ类乳牙,随访一年,应用M-L磨损计分法评价磨损程度发现充填体面平均有190μm的磨损。

篇10

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曹树青在本领域研究较深。他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 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a、PLOS ONE、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Pant and Soil、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hysiologia Plantarum等上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除了这些重要论文,曹树青还获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参与撰写“973”专著1部。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因为土壤污染的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而进入食物,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植物修复基因工程便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而在其中,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因而,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

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曹树青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2014年10月20日,这一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并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

寻找和发掘耐受重金属毒害且调控重金属超量积累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作用机理却不容易,但这却是植物修复基因工程获得成功并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我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而土壤中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曹树青介绍说,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非常困难,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曹树青课题组的此次研究正是瞄准于此,主要通过正向和反向遗传学途径,筛选和克隆涉及植物重金属超量积累(或降低重金属吸收)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作用机理。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耐受重金属毒害的分子机理,而且可以为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安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在得到了转基因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曹树青课题组利用正向遗传学途径筛选和鉴定了一个拟南芥耐镉突变体xcd1-D,并克隆了其相应的基因MAN3,该基因编码一个1,4-糖苷水解酶。过量表达MAN3基因导致镉的耐受和积累,而MAN3基因功能缺失则该突变体表现出对镉敏感。镉胁迫诱导MAN3基因表达、增加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及甘露糖水平,从而激活谷胱甘肽依赖的植物螯合素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协调表达,进而增加植物对镉积累和耐受。大量实验表明,过量表达MAN3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在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中仍然保持正常生长状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发现了MAN3及其介导的甘露糖的新功能,首次揭示了其在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过程中新的信号转导通路,这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成果自从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后,获得了业界广泛瞩目。

科研活动是一个连贯的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探索过程,因而一项科研需要坚持以保证其延续性。曹树青表示,下一步,他打算深入挖掘植物响应重金属镉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对植物响应其他重金属包括砷及铅等的分子调控机制进一步研究,争取将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产业化。

拓展科研的广度

创新路上,中国科技正不断向各种高度、深度和广度延伸。“精度”既是科技创新的目标,也是丈量科技创新质量的标尺,“广度”则涵盖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严格意义上,曹树青的视野在生物科学,除了从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及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他的科研视野也落在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途径上,他筛选鉴定多个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功能基因,初步阐明这些基因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调节的可能机理。

为什么会选择这方面的研究?缘于他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资基础,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在他看来,如何增强作物品种的抗逆性,还依然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利用转基因育种提高作物的耐寒和抗旱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植物抗逆分子机理的认识及关键基因的发掘。

通过长期的钻研,曹树青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有效的科研方法。他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通过正向和反向遗传学途径,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手段,筛选和克隆抗逆关键基因,阐明其功能,并用于作物抗逆分子遗传改良。这一研究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不仅可以为作物抗逆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而且对于揭示植物抗逆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科研育人,并行不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