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8: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电路知识点总结

篇1

作者简介:安康(198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孙亚萍(1980-),女,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S0120703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71-02

电路原理”是电子信息学科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路原理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电路实验基本技能。[1]通过制定“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正确把握学科专业课与本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学生构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电路原理的知识结构,针对“电路原理”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实验实践性教学、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对“电路原理”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做了总结。

一、课堂教学模式

“电路原理”课堂理论内容信息量大、涉及到很多数学公式,且电路图复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电路图、书写数学公式等手段进行授课,不仅耗时且效果不明显。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加大课堂信息的传递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PowerPoint制作,配有Flash MX动画演示,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注意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能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引申出本节课讲授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将知识点串接,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针对电路课程抽象难理解的内容,采用电路仿真开发环境EWB,让学生感受抽象电路在实际电路中的运行状况,培养学生学习电路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改之前“电路原理”课堂授课形式多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缺乏互动性,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不高。[2]教改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此方法对于知识点掌握薄弱的同学效果尤其明显,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回答不上来,脑部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引入问题、课堂讨论、仿真验证、问题讲解、知识点总结方式进行辅导。例如在讲解电路定理(戴维宁/诺顿定理)知识点时,通过引入一个工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对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点评,利用电路仿真环境对方案进行设计,确保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无缝连接,使学生通过虚拟电路实验快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三、课程体系构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电路原理”的教学内容,[3]注重“电路原理”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统筹安排。精选出基本、实用与后续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删减应用性不强的内容。例如讲解一阶/二阶电路时域分析知识点时,讲清楚电路的物理概念,降低该章习题的难度,其中卷积积分、频率响应、状态方程等复杂内容放到“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解。另外对于“电路原理”课程中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章节,虽然该章节内容在“模拟电子线路”课程中作为精讲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尽早对专业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考虑把该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章节,教师提前布置自学题目,学生通过查询专业资料自学本章,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结束后学生归纳知识点完成读书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评。通过自学让学生对运算放大器的概念及应用有大致的了解,不仅解决课程之间课堂教学内容重复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该门课程的价值所在。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路原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教师把电路原理实验贯穿在“电路原理”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践中,加深对电路的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EWB 电路仿真环境

无论是“电路原理”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EWB电路仿真贯穿于电路原理教学整个过程中,该仿真软件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能够将虚拟电路环境与真实电路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虚拟实验仿真前,需在开发环境下根据设计的方案搭建电路进行仿真,然后在电路实验平台上面调试电路,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需要在此阶段培养学生调试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虚拟电路仿真环境能够设置一些电路故障以及边界值,不会对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造成损坏,减少实验过程中因学生操作不当损坏电子器件的问题。

2.电路平台实验

依据电子专业特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研组编写一套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电路原理实验指导书,授课计划共开设八个实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受控源VCVS、VCCS、CCVS、CCCS的实验研究;叠加原理的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用三表法测量交流电路等效参数;RLC串联揩振电路的研究;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每个实验都包含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预习思考题和实验报告。另外教师还设计了需要学生课后自学的实验比如关于EWB Multisim仿真软件的学习。实验中注意学生操作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例如试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因为该实验涉及到依据基尔霍夫电压/电流定律列写方程,需要对电路设定参考方向再列写KCL/KVL方程,但是学生初次接触电路,对参考方向的理解比较欠缺,单纯的课堂理论讲解使学生对参考方向掌握情况还不够深刻,经过这个实验的验证,学生动手测量和操作,对参考方向有较深的理解,做习题时慢慢养成分析电路前设定电路参考方向再求解的习惯。

3.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在学生具备电路软件仿真和硬件调试能力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子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将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引入到“电路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根据需求指标设计方案,采用EWB对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制作硬件调试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学生查阅资料对硬件进行修改调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系统。教师在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给予适当辅导,学生作为主角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动手操作能力,为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工作准备。

五、“电路原理”网络课程建设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电路原理”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教学平台,“电路原理”网络课程网址:http://221.12.26.150/tea_main.jsp。电路网络课程建设框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包括教师信息、课程信息以及课程调课、停课、考试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课堂理论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批改完每章作业后设置的该章作业的答案以供学生查看,学生通过及时下载作业资源找出自己做错的地方,不断改进。另外电路自学章节选题部分教师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课件以及实验仿真环境,网络平台中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可以针对硬件实验平台设计实验方案、仿真分析,提高硬件调试成功的概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师生互助学习资源通过开展答疑讨论、作业提交、自主测试、课程反馈等模块,为教师网上教学和答疑提供便捷的手段。

六、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电路原理”课程考核主要从理论考核和实验实践考核两方面进行。考核成绩构成如下:期末成绩占55%,期中成绩占15%,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期中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制作电子系统提交论文的方式考核,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出勤率、课堂提问、读书报告完成情况、课程作业和实验考核构成,其中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部分(报告能够体现实验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理念、实验数据分析)以及实验操作部分(考核仪器仪表的规范使用、电路测试能力等)。通过给予平时成绩灵活的权重,建立多元的、综合性的总评制度,尤其对学生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鼓励和支持。

七、总结

“电路原理”课程经过电子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以电子专业2010级和2011级“电路原理”课程考核成绩为依据,学生基本上能够较好地掌握电路原理的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对电路灵活设计,学生整体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电路原理”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电子教研室教师不断地努力和探索,紧跟社会的发展方向,将“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2-02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

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举例如下: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

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

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

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

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篇3

1.教学内容抽象致使一些教师无的放矢

由于串联和并联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所以教师一般只重点讲解串并联电路的物理规律,这样就导致学生们虽然死记硬背了这些抽象的规律内容,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它们。如果初中物理教师不能把抽象的规律具体化、生活化,极容易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盲点。如此一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就被大大削弱了,导致教师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无的放矢的窘境。

2.填鸭式授课导致师生之间反馈不明确

虽然串并联电路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究环境,但由于实验器材有限,原有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如果教师在整个课堂上都运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那教学就会演变成为填鸭式授课。这样只会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师生之间的交流微乎其微。如果课堂上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那么教师就难以把握学生是否真的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难以知道学生是否能跟上目前课堂的授课速度,等等。

3.过少的实验内容降低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无论哪个阶段的物理教学,实验无疑都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课上的实验教学环节是浪费时间,学生直接看书中的结论就可以;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书上直接就有实验过程的图片,学生完全可以看图说话,没必要非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知识的内化与融合,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

解决办法

1.通过问题或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对初中物理中出现的电流、串联、并联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或任务驱动,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一旦将抽象事物具化成生活中的实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自主巩固已学习的知识,也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讲解“串并联电路”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生活实例――小熊台灯两只眼睛的亮暗。教师通过让小熊台灯全亮或仅有一只眼睛亮的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学习串并联电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2.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支撑环境

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讲授法,也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加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加快了解彼此的进程,为课堂教学的顺畅、高效奠定基础。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要为每个学习片段准备听讲式、读懂式、探究式等不同学习类型的支撑环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如《串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路连接技巧》等微课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撑;也可以通过探究工具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可以通过东北师范大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平台,随意选择器材来完成探究任务,找到控制电路的不同方法,从而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知识。

3.有效地增多实验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操作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方式之一。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实验器材的更新速度与日俱增,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及时更新。这时,就需要引入平台来支撑初中物理高效教学。例如,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平台上,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应有尽有,学生不用去实验室操作,学校更不必花大价钱更新实体实验器材。该平台软件会定期更新,其性价比和可操作性远大于实体实验室。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时,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在仿真工具中找到电学、电路工具,便可找到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等),这样做实验安全又便捷,也极具个性化。

《串联和并联》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难点是认识串联、并联电路,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区别。

2.教学对象分析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过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电流与电路相关知识,并可以独立地绘制简单的电路图,有能力根据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当然,连接实体电路的经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少有的。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什么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活灯的例子体验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通过东北师范大学初中物理教学平台中的仿真电学、电路工具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通过做任务、做实验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说出日常生活中采用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观察能力;认识到探索物理实验科学之路并非易事,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4.运用智慧教育相关理念设计教学框架(如下页图1)

智慧课堂的构建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用任务驱动法来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能在不断做任务的同时攻克学习的重点、难点。每当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知识的总结与调整,使任务的难度逐渐递增。

5.教学过程

①用熊猫眨眼的情境导入,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电路会使熊猫台灯的两只眼睛都亮,二是什么样的电路会使熊猫台灯只眨左眼,三是什么样的电路会使熊猫台灯只眨右眼。学生们可以边思考,边在东北师范大学初中物理教学平台(如图2)上的仿真电学、电路工具中找到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多次试验。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恰当的总结,然后抛出任务一:声控灯电路。它是指研究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当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那么在此种情况下,这两种开关的电路是什么样的?学生可以通过仿真电学工具进行探究,教师适时总结出串联电路的特点。为了及时巩固知识点,教师还通过小动画视频提出了保险柜电路问题。

③根据学生的状态适时地抛出任务二:卫生间电路。它是指小明家里的卫生间安装有照明灯和换气扇,有的时候需要使用照明灯,有的时候需要使用换气扇,有的时候二者都需要使用。那么在此种情况下,电路是什么样的?学生仍然可以通过仿真电学工具进行探究,教师适时总结出并联电路的特点。为了及时巩固知识点,教师还通过小动画视频提出了护士值班电路问题。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向学习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任务三,实现课堂上的分层教学,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此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任务三仍然是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实例:教师通过小动画视频演示一个老式的楼梯照明电路。为了节能,此设计的电路中含有两个单刀双掷开关。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行探究此问题,并在课后展示给教师查阅,检验是否正确。

篇4

一、前言

考虑到电工教学的实际内容及教学特点,要想做好电工教学工作,就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析课堂教学特点,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切实做好电工教学工作。从目前电工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只有重视知识点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布局,引入生活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总结,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应在电工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二、合理调整知识点的结构,优化知识点的布局

《电工学》的教材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动,里面的知识点是既定的,但是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必须的,而是够用就行。第三章的《交流电的基本概念》这节内容我尝试用两种教学结构。一种按照课本的安排先讲授了交流电的产生,学生马上陷入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死穴,云里雾里,没多大会儿,就有一部分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种是直接讲授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对交流电的产生只是轻轻带过,配合多媒体教学,学生好奇于电流波形的变化,兴趣高涨。两种教学结构造成的后果差异如此之大,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合理的调整知识点的结构,很显然交流电产生的复杂原理把学生打倒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后续的教学中基本没有任何作用。作为任课教师,在确保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调整知识点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让课堂保持着学生想进入的氛围。

三、添加生活元素,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物件带入课堂

考虑到电工教学的实际特点,在电工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电工学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联系,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电工学概念,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物件带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添加生活因素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布置观察电器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开简单电器来认识等等,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让学生把课本的概念带入生活,依靠学生已有的认知来带动课堂,把简单的符号跟各种形态的电器联系上,再把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和真正的电路联系上。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电工学的用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电工学的实际用处,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电工学知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电工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升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课堂

通过对电工学知识了解后发现,电工学由于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电工学这门课程,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考虑,在电工学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将电工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考虑到电工学的学科特点,在电工学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将电工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实用性的提高,进而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2、采用案例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应利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实行案例教学,使电工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分析学生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例子培养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总结学生的收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行为的认可

在电工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应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进行总结,并根据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性指导,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检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为了对学生的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全面检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2、采取定期总结的办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应该采取定期总结的办法,通过总结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全面了解。

3、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

考虑到电工学的特点,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电工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就要从合理调整知识点的结构,优化知识点的布局;添加生活元素,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物件带入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课堂;总结学生的收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行为的认可等几个方面做起,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莹;;高职《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年04期

[2]徐强;;关于提高中职院校《电工基础》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耿志艳;;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电子电工学习的兴趣[J];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13-02

电路原理是电类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与后续的《模拟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等许多课程的关联非常密切,同时也能单独运用电路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培养电类学生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采用的邱关源原著的教材-电路(第5版),需要在64学时讲授1~15章的所有内容,课程内容多,且都是基本的理论知识,但课时相对较少。不少学生都觉得这门课程听起来容易,自己动手做题都感到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改变电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采用对偶式的教学方法

在电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知识点都是可以通过对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介绍电路的有源元件时,由于在高中或大学物理中已用到过电压源这个器件,因此大部分学生对电压源这个元件比较熟悉,在理解和掌握理想电压源的特性时基本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对理想电流源,如何理解和掌握其电流由自身决定而两端电压由外电路决定这个性质,不少学生会感到困惑,在做习题和考试的时候也比较容易犯错。因此,在介绍这两个有源元件时,就可以通过对偶式的教学方式,把理想电流源与理想电压源的特性进行比较,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在介绍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时,也可以采用对偶的教学方式。

二、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

教材上的例题,基本上都是采用与该节内容有关的某种方式求解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该节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这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在一些习题课和考试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选择最合适的求解方式,或者对一个题目不会想到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思路比较狭窄。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

例如,在单相交流电路中,有一个用三表法测量电感线圈参数的例题,如图1所示。已知条件为f=50Hz,且测得U=50V,I=1A,P=30W。这个题目虽然简单,但很多同学都只会想到利用P=I2R来求得电阻R,对求电感L就会感到困难。实际上,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从2个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求解。利用阻抗的概念进行求解:用P=I2R,|Z|=U/I以及|Z|2=R2+(ωL)2来求得R和L;利用功率的概念进行求解:S=UI,Q2=S2-P2以及P=I2R,Q=I2XL,来求得R和L。

三、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综合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在讲解如何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转换到即将要讲解的新的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又能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点的讲解。

譬如,在讲解戴维南定理时,可以以图1所示电路为例提出问题:当图中的两个电压源的电压值相同时,该图的两条支路可以理解为是两个实际电压源,把两个实际的电压源并联起来可以等效成什么呢?同学们自然会想到可以等效成一个实际的电压源。那么当图中的电压源的电压不相同,电阻也不一样的时候,能不能也等效成一个实际的电压源呢?进而引出如果是一个任意的有源二端网络,是不是也能等效呢?这样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对戴维南定理这个知识点的介绍。

四、把理论知识与具体科研相结合

电路这门课程讲授的都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上课时容易听懂,但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求解具体的题目却有相当大难度,这样往往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倦和害怕的情绪,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与具体的科研和后续课程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谐振的相关知识时,一方面可以把谐振与共振现象作对比,两者在不少方面的特性有相似之处,使学生能更容易理解谐振这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可以把谐振的一些应用向学生进行介绍,如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电力电子技术中的软开关技术,在这些研究方面都会用到谐振技术。2014年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也有一个与谐振有关的题目“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通过这些介绍,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知道这些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场合,同时也使学生对后续课程“电力电子技术”有个初步的印象,在后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容易把电路的基本知识应用到电力电子线路的分析中。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高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总结和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切实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融会贯通,把基本知识正确应用在具体的解题过程和其他专业研究中。只有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完成电路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新波.“电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4,(4):113-114.

[2]姜静,刘迪,张大为.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1):50-51.

篇6

作者简介:罗伟华(1983-),男,湖北荆门人,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06-02

作为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电路分析”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抽象、知识体系复杂等特点,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极大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如何提高“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打下良好的电路理论分析和设计综合基础,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有关如何提高“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也有一些研究。[1-2]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提高“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进行自我评估,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预先设定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适时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质量的预设定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教材,[3]首先要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由于“电路分析”的内容比较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课程要求也存在一些差异。如笔者所教的学生为一年级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三相交流电这部分内容就不做要求,相量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也会相应降低。此外,他们还没有学习如何求解高阶微分方程,对于二阶电路这一部分,就只能做简单的分析介绍。

“电路分析”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很多内容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在听课时容易产生疲劳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能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保证课堂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动态电路时,介绍电路的充、放电过程时,可以结合空调的制冷/制热过程、相机闪光灯的闪烁等进行讲解。

“电路分析”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都需要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能融会贯通。比如基尔霍夫定律,这是整个电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必须要让学生能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运用。还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如电路中的等效、叠加定理、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等。这些知识点将始终贯穿于电路的学习分析中,如果能让学生把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点都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也就达到教学目标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

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应及时对教学质量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估和总结,以便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堂实际教学情况

“电路分析”中的知识点非常多,而其前后有一定的连贯性,这需要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老师要在讲新内容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顾前面讲过的知识点,同时需要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比如网孔分析法,实际上是基于KVL来列写得到的方程组,节点电压法又是基于KCL来得到的方程组。又比如分析动态电路的三种响应,为什么要对电容的电压和电感的电流分析列方程,主要是基于电容和电感的基本性质——连续性。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能比较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并能较快较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则表明课堂教学情况较好。

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问题,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特别是有些课后习题需要学生能独立思考并举一反三的。如果学生能较为规范并及时、准确完成课后作业,表明学生学习“电路分析”的态度较为端正,且能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意味着课堂教学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反之,如果学生的课后作业较为糟糕,抄袭成风,则反映出课堂教学没有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3.课后与学生的交流

利用课间休息的空隙或课后答疑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堂讲授内容的节奏与方法,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要求。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清楚地了解老师在教学上的不足和特色,也能较为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情况的掌握,并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考察,教师对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自我评估,并能较好地总结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特点和不足。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更优。

三、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学效果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阶梯效应。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估之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力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或改进课堂质量的主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堂教学内容要多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电路分析”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要激发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考虑选取一些生动的实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生活中有许多与电路分析理论相关的实例。例如在讲动态电路的三种不同响应时,就可以联系路灯的变化情况来讲解。当路灯接通电源时,路灯并不是立刻达到最亮,而是逐渐变亮,这就属于零状态响应问题。当路灯断开电源时,路灯也没有立刻熄灭,而是逐渐变暗,这就属于零输入响应问题。此外,也可以将许多事例与电路分析理论进行类比。例如,讲基尔霍夫定律时,KVL可类比为大家绕操场跑一圈回到原点,这期间虽然消耗了很多能量,但做功为零。将各种实例不断引入课堂教学中,就能让学生保持兴趣来学习和消化,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重逻辑,轻计算

“电路分析”课程主要是从理论上教会大家怎么去分析电路,电路分析中的计算都是些基本计算,即电路分析方法才是这门课程的重点,而电路分析中的计算则属于次要部分。要让这些方法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注重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如讲授戴维南定理时,就需要把置换定理和叠加定理的逻辑性讲解透彻,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为什么一个单口网络可以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在重视电路的逻辑分析上,进一步强调计算,这样就可以把整个电路分析弄得非常清楚透彻。

3.前后知识点的关联对比

“电路分析”课程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这些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各部分的联系,适时进行对比分析、归纳联系,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便于理解。如第一章学习的基尔霍夫定律,贯穿于整个电路分析中。第一部分电阻性电路分析中的有关定律、定理以及分析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后续部分要学的动态电路的分析。通过这种不断的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加深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的理解,也有助于新内容的消化。

4.例题、课后习题的选择要得当

“电路分析”课程中的许多定理,都需要结合例题来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在选取例题时,也要尽量有针对性地选取有代表性的例题,而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例如在讲戴维南定理时,可以先讲解简单电路的等效,然后再慢慢过渡到较为复杂电路的戴维南等效。同样,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选择恰当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应该仅仅是课上老师讲解过的题型,还应该包括少量的老师没讲到的题型,这样除了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5.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质量除了要求保证教师的讲授质量之外,还要看学生的接受程度。[1]学生的接受程度又容易受到他们的主观情绪的影响,比如对教师的形象、仪态以及教学态度等的主观评价。因此,课后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多一些好的主观印象,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会相应有所提高。另外,课后的一些交流,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难题,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全神贯注于课堂上,并注重与教师的教学互动。

四、总结

“电路分析”课程作为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学生能很好地去掌握,也要求教师在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情况下尽量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能使得整体教学质量保持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预先设定教学质量的目标,然后对教学质量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估,最后再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改进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高质量地完成“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捷,“微理念”已深入人心。[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在国内,“微课”最早由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提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2]本研究认为:“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它以微视频为核心,讲解或分析某一单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可以是知识介绍或习题讲解,也可以是技能操作等。“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资源丰富,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便捷;半结构化,扩充容易。[3]

二、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电子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地位重要。《电子技术》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基本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企业列为招聘人才的重要指标,比如电子线路的识图能力、电子电路的故障检修等。由此可见,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同时肩负着“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为今后就业作保障”的双重任务。但目前,一些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很多院校还是采用知识本位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的设置还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应用性实验较少,缺乏以任务为驱动的引导,学生被动地听课、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实际需求容易被忽视,学习主动性差,这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结合高职《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并针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微课”具有学习时间短、授课内容灵活、主题性针对性强、课程资源构成多样、情景真实等特点,[4]将“微课”运用到高职高专《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将很好地解决传统授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微课”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利用“微课”多遍着重学习个人掌握的薄弱环节。并且,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微课”,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5]

三、高职《电子技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

(一)《电子技术》微课内容设计与开发

1.素材的选择与分析

本研究“微课”设计主要依据教材是《电子技术项目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2版,徐超明、李珍主编),该教材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融入工作任务;做中带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实验与仿真,提高教学质量”,这和本文的微课研究思想不谋而合。全书共7个项目,分别是: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扩音机的制作与调试、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加法器的测试与设计、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综合训练,每一个项目中又有多个任务。其中,项目1—项目3属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是对二极管和三极管常用电路、集成运放等知识的运用;项目4—项目6是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知识的应用,属于数字电子技术部分;项目7选取最基本、最普及的通信终端设备之一电话机作为综合实训内容。本研究选定《电子技术项目教程》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微课开发素材,最终确定了6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任务来作为“微课”设计的案例。包括:“二极管应用电路制作”“基本放大电路分析测试”“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制作”“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数据选择器应用电路设计”和“计数器的设计”。

2.微课开发的工具与环境

CamtasiaStudio是本文开发“微课”主要用到的软件工具,辅助工具软件是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该软件我们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制作微课视频非常好用的Camta⁃siaStudio软件。CamtasiaStudio软件是TechSmith公司研发的、集屏幕录影和视频编辑于一体的软件套餐。该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除了能进行屏幕录影外,还能进行视频的剪辑、编辑、个性化制作,还具有视频播放与视频剧场功能。在此软件环境下,用户能非常方便地进行屏幕录像的配声,还可以添加字幕、剪辑视频,还有动画转场等功能。CamtasiaStudio软件的运行主界面见图1。

3.微视频案例

如前所述,本研究选取《电子技术》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6个重要任务(其中模拟电子技术部分3个,数字电子技术部分3个)进行“微课”设计开发。以《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的微课视频制作为例来说明微视频设计制作的过程。《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是《电子技术》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的一个设计性案例,属于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典型案例。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基本逻辑门电路逻辑功能、常用中规模集成芯片管脚图的识图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会根据逻辑电路图正确地搭建电路等。在对该案例微视频的制作进行了设计、规划后,录制了该案例的微视频。该案例是借助Cam⁃tasiaStudio软件制作完成的,它在CamtasiaStudio环境中的界面如图2所示。做好PPT课件后,打开PPT课件,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下录制完成,经过降噪等一系列后期处理后,最终生成了格式为MP4的播放视频。该案例的微课视频播放截图如图3所示。

(二)《电子技术》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应用

本研究在制作完成6段微视频后,进入了“微课”的教学应用阶段。6段微课均在本校15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使用。本研究进行“微课”设计开发时,学生们已基本学完课程知识,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所以,本研究选定该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微课开发素材,提供给正处于复习阶段的15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15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共51人,均有智能手机,任课教师在课前把本节课要复习内容对应的微视频通过QQ群或微信提前发送到每个学生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上,方便学生上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微视频来复习本节重点。

1.基本教学流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的“微课”应用流程如图4所示。图5为本研究的“微课”应用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师的深入引导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这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会在具体的情境下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探究来实现其知识能力的构建。然后是评价总结,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者通过学生小组自检或互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这期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给出优化建议。整个过程完成后,学生增加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思考、构思、搜集资料设计与制作“微课”并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微课”学习后,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6]

2.具体教学流程设计

本文研究的基于“微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图6所示。

(三)《电子技术》“微课”应用效果与评价

1.考核成绩分析

考核成绩分析是基于“微课”应用前和“微课”应用后两次考核的结果对比来进行的。第一次考核是在课程内容学完之后还未进行“微课”应用时进行。第二次考核是在将“微课”应用到15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复习课中辅助教学,在“微课”应用结束后进行的。两次考核项目都是在题库中随机抽取1个综合应用项目,类型相同,分值相同,时间相同(都是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考核完成后对15级电气自动化1班51名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忽略试题细微的难度差别和学生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差别,15电气自动化1班的平均成绩为79.6分,比前一次考核(在“微课”应用之前)的平均分72.8分提升了大约9.3%。其中,最高分提升约9.0%,最低分提升约7.2%。由此可见,在复习课中应用“微课”能明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分析

在“微课”应用结束后,对5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是否喜欢利用微课学习;使用微课后的效果感受;对微课设计和微视频制作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电子技术》“微课”的应用效果,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调查问卷共发出51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喜欢利用微课进行学习;77.1%的学生认为微课能提高自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81.1%的学生认同微课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85.5%的学生认为微课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77.8%的学生认为微视频内容简洁、针对性强;76.1%的学生认为微视频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划分合理;81.3%的学生认为微视频中关于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解清晰、全面;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好、声音清晰。通过考核成绩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见,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四、总结

高职《电子技术》“微课”开发不仅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也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以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和传统的以课时或单元章节为单位的教学资源相比,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微课”在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建设成果也能为其它专业、其它课程的“微课”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目前本研究中“微课”使用是将微视频和其它“微课”资源通过QQ、微信的方式共享给学生,还缺乏“微课”学习网站等“微课”平台建设,下一步要加快“微课”学习网站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技术》“微课”研究设计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2(11).

篇8

随着EDA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仿真软件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利用软件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已成为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及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缓解学生数量的增加与实验设备及场地相对不足的矛盾,我们主要采用强大的EDA仿真软件——Multisim10开发了一套“基于Multisim10的模拟电子课程虚拟实验平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遍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一、虚拟实验平台的整体结构

模拟电子电路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大纲要求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以后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通过“五关”,即:器件关、仪器关、电路关、调试关和设计关。本实验平台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技能训练要求,力求通过合理的结构划分,来培养学生不同程度的技能水平。

平台总体结构分为三部分:验证性实验仿真模块、小规模设计性实验仿真模块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仿真模块。其中“验证性实验仿真模块”中涵盖了模拟电子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乎所有可进行功能验证的知识点,是对每个独立知识点的实验仿真,属于“熟悉零件”部分;“小规模设计性实验仿真模块”基本上是以每章涉及的知识为单元,设计完成一个体现本章内容的设计性实验题目;而“综合设计性实验仿真模块”旨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模块的练习,学生们能以全局的观念来认识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质,属于“组装零件”部分。另外,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反馈信息,普遍认为模拟电子的有些知识点难以理解,于是,我们在平台中专门添加了一个“教材例题仿真”子模块,该子模块的仿真实例都是教材当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内容,对理解相关知识点很有帮助,学生还可以把仿真结果直接和教材中的解题结果相对照,以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

二、虚拟实验平台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中多以讲授原理性和基础性的知识为重点,主要阐述各基本概念、各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依据所讲授知识点的需要,适当引入仿真实验,以加深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很多电路图进行较详细的原理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电路波形图属于必不可少的过程型讲授内容,如果单用黑板及口头语言描述,教师们感到费时、费力,学生们又很难对这样的知识点有一个感性的、清晰的认识。如果在这些地方引入仿真实验来辅助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直流稳压电源”一章的讲授中,桥式整流电路及电容滤波电路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对于其电压、电流波形的得出学生们却往往难以领会。于是我们在虚拟实验平台中设计了一个相关实验,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与教材所给电路波形完全一致的实验结果,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虚拟实验平台不仅弥补了实验设备不足的缺憾,而且对已有的实验教学过程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为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思路。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基础上加入了“仿真预习阶段”,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用Multisim10在课外作实验仿真,并将仿真分析步骤、结果(包括重要数据、波形)记录下来,在真正进入实验室前交给实验教师批阅,不合格者不允许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有了预先的仿真,避免了传统实验方式过程中的盲目性。

实验后,要求学生把场地实验得到的结果与事先仿真实验的结果加以对照,并得出分析结论,使学生对理论仿真与实际实验过程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乐趣,同时还能清楚地看到理论和实际的差别所在,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

(三)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的应用

从整个的教学过程安排上来看,模拟电子课程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后,通常都会配有一至二周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构思一个综合性题目,在设计过程开始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原理图及用虚拟实验平台对其原理图进行仿真的结果,由指导教师先行审核学生设计题目的工作量大小及难易程度,对每个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不符合要求或脱离实际的设计内容将返回给学生重新修改,直到从原理上实现没有问题为止。 这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思路清晰,针对性强,对照仿真结果和实际调试出现的现象,就可以大致判断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解决,从而加强了学生调试过程的自信心。

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还会把优秀的设计题目填充到我们的虚拟实验平台当中去,供以后的学生学习和参考。

三、结束语

基于Multisim仿真技术的模拟电子课程虚拟实验平台的开发应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它的优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不受实验场地及设备的限制,学生只需在个人PC机上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平台中的全部实验。

篇9

从比赛的赛事规程来看,比赛虽然是公开的,但难度大,技术指标要求高,持续时间相对技能大赛要长。从最初确定方案到产品制作完成,各项指标都能满足要求的确实不多。从历年的比赛成绩来看,获奖的比例并不高。以2015年为例,全国共有1097所高校、13063支代表队,共计39189名同学报名参赛。其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有287支队伍②,占总数的2.2%,可见难度较大。福建省自参加该项赛事以来,本科组近年来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次数逐渐增多,但高职院校参赛获奖很少。说明高职学生参加该项赛事存在较大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设计、编程、调试等方面能力训练不足,离赛项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加以提高。然而学生的训练只有暑期1个多月的时间,涉及的课程多,知识面广,知识点非常多,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组的赛题要求出发,分析、归纳出应具备的知识点及其实现方法,并给出按照模块划分的训练方法。

2赛题分析

近年来大赛的出题以电子技术应用设计为主要内容,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可编程器件、EDA技术,运用到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PCB设计、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的知识,体现了教学基本内容和新技术应用趋势。竞赛题目主要测试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实际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题目包括基本要求部分和发挥部分,使大多数参赛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要求部分的设计工作,优秀学生还可以完成发挥部分的内容。

2.1赛题内容统计大赛的题目类型一般分为信号采集类、仪器仪表类、控制类、无线通信类、电源类等类型,表1列出近5年来高职高专组的大赛题目及统计情况(省赛均指福建省比赛)。从比赛题目类型来看,控制类题目每年至少有一题,是比赛必出的题目,其他类型相对较少,均为轮流出现。说明控制类题目仍然是比赛的重点,平时训练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2赛题涉及的知识点各个题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详见表2所示。对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近年来赛题所需具备的知识点有:A/D采样,位置检测,角度检测,电机控制,LED亮度控制,无线通信,按键扫描、数据显示、报警输出、DC/DC变换器设计等。对各个知识点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分,并给出其实现方法,如表3所示。

3集训方法

从上面对比赛题目的分析可知,所涉及到知识点很多,内容很广,对于大二甚至是大一学生来说,完全靠学生自学、自练,要想取得好成绩很难,需要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选题意愿,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实施。

3.1控制系统结构分析一般学生对控制系统没有什么概念,面对一个题目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若能够对系统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一个控制系统来说,系统一般都具有如图2所示的结构:图2是一个典型控制系统结构图,采用闭环控制方式。对于现在比赛的题目而言,技术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采用开环控制方式,将很难满足指标的要求。如电源类题目,常见的问题是当负载变化时,输出的电压或电流随着变化,不能稳定在一个给定值上,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采用闭环控制所导致。同样其他类型的题目也相类似,如角度控制、风板控制、平衡控制等,一般也要求系统是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对于不同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可能会有所差别,如图2中反馈环节有的可能没有传感器,而是只有信号采集电路;有的信号采集或输出控制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进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系统模块划分比赛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学习、训练时毫无头绪,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整体。因此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将其划分到在系统各个模块中。根据上面的系统结构图,可以将系统分解为各个单元电路模块,并将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整理对应起来,按照这些模块进行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一般可将系统分解如表4所示。

3.3训练的组织电子设计赛所涉及知识点很多,让每个队伍所有成员都对所有模块进行训练显然是不现实的,需进行分工。一般可将一个参赛队的人员分为两组,一组负责硬件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另一组则负责程序的编程。至于一组需要多少人需根据题目的类型来定,如控制类的题目以程序控制为重点,宜安排2个人进行程序编程,1人负责主控程序的设计,1人负责传感器及信号的采集与处理。而对于电源类的题目,电路设计是关键,宜安排2个人进行电路的设计,包含高频变压器的设计、PWM控制电路设计、滤波电路的设计、电压、电流采集及保护电路的设计与调试等,另1人可进行信号采集显示、控制的编程。分工确定后,一般参赛学校都有多支队伍参加比赛,将所有参赛队伍中相同分工的人员集中起来,按照表4所划分的模块进行针对性培训,比一个指导老师单独指导多个队伍的所有项目效率要高。如果条件允许,可在组员分工的基础上,再按照题目类型进行分类培训,效果则会更好。

篇10

作者简介:刘庆雪(1980-),男,山东邹城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公茂法(1959-),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68-02

“电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课程内容抽象,理论较多,系统性、逻辑性强。因此,“电路”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一般电路分析理论和电路分析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规程和方法,为电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2]这也是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电路”概念多、定理复杂、内容抽象,定理等概念的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复变函数”等知识点,对于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大一大二学生而言,要想学好该课程比较困难。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电路”课程教研组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其中有多位教师有多年电路教研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路”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好基础理论的同时又能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相关实践知识,是当前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组教师通过近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以下方面作了改进和探索,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确保基本理论和定理的前提下,摒弃一些技巧性过重且与实际脱钩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确立了“电阻电路分析与动态电路分析并重;时域分析与相量分析及s域分析并重;直流分析与交流分析并重;方程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分析并重;解析方法与仿真方法并重”的新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新内容和计算机仿真、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手段,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并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获得多项教学奖。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压式”的,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特定的教学模式的产物,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它特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这种“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得课堂气氛异常压抑和沉闷,以至于使得学生产生消极学习甚至厌学的情绪,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电路教研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由于“电路”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涉及数学知识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研组成员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等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在上课时主动引导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当然,学生是否按照教师事先准备的思路去积极思考,关键在于所引导内容和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与所要引出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设计本堂课的具体内容,包括板书、教案准备、知识引入、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比如,在讲授电路定理中的戴维南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MP3的例子,对耳机来说,MP3所有的其他电路部分都可以看出一个实际电压源。然后再进一步举例:对于所有的负载而言,负载外的所有电路部分都可以看成一个实际电压源,直到引出本堂课所要讲的戴维南定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明白所要学的内容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

2.化抽象为形象教学法

“电路”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和知识点比较抽象,不但教师很难形象地表达,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与掌握。对研究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形象化地加工,这样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于二阶电路问题,如果花大量时间讲解怎样求解二阶微分方程,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而且学完之后依然没有一个感性和具体的认识。在对待二阶电路问题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分析任何电路包括二阶电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对电路进行列方程,然后求解方程。由于二阶电路的特殊性,描述电路的方程为二阶微分方程,至于如何求解二阶微分方程不是“电路”课程学习的重点,因此,只对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就可以了。最后可以举例汽车的减振系统和天平测量时的振荡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说明二阶系统振荡的意义,这样,更容易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抽象问题进行深刻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归纳总结式教学法

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电路分析的方法特别多,这些分析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学起来吃力且不容易掌握和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电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经常归纳总结,并且多做多讲习题,以达到让学生彻底掌握知识的教学目的,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弄清几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而且“电路”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只有教师及时归纳和总结,学生才能理顺整个课程体系的来龙去脉。例如:在讲授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典型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分别用时域分析法、相量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进行分析求解,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切身感受,真正体会到这三种电路分析法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可以有比较的理解记忆和掌握。对于简单的一阶动态电路,用经典的时域分析法求解比较简单;而对于复杂的高阶动态电路,拉氏变换法是最好的分析方法,相量法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电路”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好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学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的应用是最主要的改革内容。对于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课堂现场电路仿真实验演示;对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的常用电路元件,尽量让教师带入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学生的整体印象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了所要讲授内容的信息量,特别是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电路图比较多,且复杂,如果单靠教师的板书,很显然将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得教师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讲解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另外,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结合,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对学生形成多种渠道感知和学习知识的刺激,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成形象的容易理解的图片,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在原理,从而更好地找出其中所蕴含的规律。

四、实验教学的改革

电路实验是“电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的渠道。电路实验是检验电路理论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而增加学生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刻认识。电路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电路实验教学都是学生在实验指导书要求下,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电路实验项目。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起不到电路实验应有的作用。“电路”课程作为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无疑更为重要,因此,电路实验的改革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实施。

1.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

学院从2007年开始就着手进行实验指导书的编制,并于2008年编制一套电路实验指导书,并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出版电路实训教程一部。无论是实验指导书还是实训教程都重点突出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一些理论性过强、与实际脱钩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删减,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增加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开放实验室

学院电路实验室隶属于国家级电工电子中心,因此,实验室除了承担本学院电类专业学生的电路实验课之外,还承担着其他学院相关电类专业学生的相关电路实验项目,这样将会面临接受大量学生进行电路实验的问题,势必会造成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在课堂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项目。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从2007年开始,实行电路实验室全天开放,这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参加各类电子竞赛和科研立项的学生,电路实验室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3.增加虚拟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硬件为主的电路实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虚拟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在普通的PC机上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流行的虚拟仿真软件功能异常强大,界面逼真,模拟程度几乎跟传统的硬件实验一模一样,可以完成所有硬件实验所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另外,虚拟实验还具备传统硬件实验所没有的优势,电子元器件和实验仪器不会损坏,也不会出现故障,避免了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安全问题。

由于电路课程本身的特点,虚拟实验还可以完成传统硬件实验不能完成的功能。比如在观察二阶电路频率特性曲线时,传统的硬件实验,如果由于操作不规范所引起的测量误差问题就很难绘制出频率特性曲线,但如果利用虚拟实验,只要参数设置得当,就能够很顺利地绘出频率特性曲线,并且可以绘出不同参数下的频率特性曲线,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品质因数的大小跟频率特性曲线形状的关系问题。因此,虚拟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实验效率。

以校园网为基础建立了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从校园网下载常用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如Pspice、Multisim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虚拟平台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自由学习。

五、结束语

从2006年至今,电路教研组对教学大纲、教材编写、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7年“电路”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下一步准备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课题组成员编写教材《电路实训教程》一部,并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生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其中在国家级及省级竞赛中获得多项大奖。由于国内相当一部分工科院校特别是知名高校把“电路”作为研究生初试课程,近几年学院学生考研率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较之过去大幅提升,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各个电类专业都在90%以上。

如何对“电路”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一直是电路课程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不断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