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8: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六年级信息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一些通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方式。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则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技术,能够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以此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够将语文课本中一些抽象的表达方式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生动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青睐。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大的认可,还是有部分教师因观念,或者教学理念上的偏差,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存在一定不足,严重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1.高耗低效
所谓的“高耗低效”是基于语文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所取得成效较低所造成的问题。因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大多是借助多媒体进行的教学,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将课本内容通过课件的方式讲述给学生。但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调查中了解到,并非所有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在所用的课件上是由其自己进行的创新,而大多是将课本知识“搬”到多媒体课件中进行的应用,并且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上是以幻灯片的方式居多,而以完整课件的方式进行应用相对较少,所产生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产生一定影响,也就造成了所谓的“高耗低效”问题。
2.画蛇添足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课程教学中,所学内容同低年级语文课有较大差别,且这一阶段语文课本大多倾向于语文朗读方面,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一些名诗古词,以此丰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境。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书本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罗滨孙漂流记》等课本文章,都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并非简单的故事朗读,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其所受到的贫苦,其对生活的希望。[1]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话,教师只会将语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但是并不会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书本中所具有的情感、意境等表达出来,这对学生进一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以及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深意都产生影响,这时则会造成“画蛇添足”的作用。
3.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能够使学生通过声图并茂的方式产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在借助信息技术使用上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那么则会造成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气氛减弱等问题,也会使过去教学主体的学生变为信息技术,这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地位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则要先了解其所处的地位,以此才能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地位,且能夠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以此丰富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要考虑到互动性问题,能够在使用中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并非作为教学的主体,能够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作为一种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
2.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立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设立教学情境进行应用,也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情境设立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情感特点进行设立。且在情境的设立上要从学生角度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确保所设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设定的情境也要以教学内容为主,不能将课本内容整个的“搬”过去,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情境进行教学。
如在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中,教师在情境的设立上就要基于鲁滨孙在荒岛生活的一个情境进行运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历险类动画就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课本学习中就可以将动画版的《鲁滨孙漂流记》搬上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既能够在知识学习中对课本中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而又可以通过动画形式了解到课本所学内容,充满了一定趣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也起到积极作用。
3.扩展语文课本知识
虽然语文教学中课本内容较为丰富和生动,但是在部分语文知识内容学习上仍然在理论知识上难以理解。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展语文课本知识,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2]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文时,因文言文本文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在一些词汇上无法被学生所掌握,所以对教学质量必然产生一定影响。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来扩展语文课本中的知识,通过动画的方式将该文言文故事讲述,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文言文知识,以此直观性的将文言文知识展现出来,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该文章有了一定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也起到积极作用。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对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有较大帮助的,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更多教学工作者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2. 1/5,9
3.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无数条
4.6,7,8
5. 7/22,11/22
二、判断
1.×
2.√
3.√
4.×
5.×
三、选择
1.A,B
2.D
3.B
4.B
四、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500
2.624
五、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950
2.8
3.6
4. 25/6(请写成带分数形式)
5. 18/5(请写成带分数形式)
6.0.9
7. 267/25(请写成带分数形式)
8.6.3
六、列式计算
1.x=24.1
2.30
七、12平方厘米
八、应用题
1.99%
2.120 km
3. 5/12(请写成带分数形式)
4.9.42厘米,7.065平方厘米
5.14.4h
留守青少年的状况概述 通常情况下,社会创造性基本上是某个人在社交过程和各种与人的互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有趣的创造,基本上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不具备这种创造力的人往往不具备创新的能力,非常守旧;相反,创造力比较高的人往往非常活跃,可以产生很多的新的想法和意见。留守青少年往往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很可能不会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创造力;但很有趣的是,一些调查研究表明,部分留守青少年也会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创造力,因为他们拥有普通青少年所不具备的非常高的孤独度。不过,很多研究并没有得到非常统一的结果。针对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展开一些思考:留守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背景是否有关系?他们之间的社会创造能力有没有一些差距存在?我们对这些都不确定,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互联网渐渐普及,并逐渐成为我国广大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生活环境。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创造力和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不同的社交软件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对于社会上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而言,他们往往会基于是否缺乏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帮助,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网络信息环境的形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有可能通过这样的一层社会关系来创造出社会价值。
信息技术对留守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信息技术接受的内容 当父母双亲不在身边的时候,留守青少年往往会被交由隔代老人抚养。他们可以共同通过互联网对外界进行认知,在促进了良好的祖孙关系的同时,也有了对外界的认识。通常情况下,这一类的留守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他们在得到老人关爱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通讯手段得到父母的一些关心。但是总体上,留守青少年之间的信息掌握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也是被认可的结论。这样的结果基本上可以认为:由于留守青少年并没有父母的严格管教,他们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下,可以非常自由地创造出非常好的社会创造能力,并且很有利于发展。然而,正因为这样没有约束力的环境,留守青少年接受的信息也会良莠不齐,好的信息自然可以带来好的影响,但负面信息由于老人缺乏认知,无法及时阻止,很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这样的空间是双面性的。如此有利有弊的家庭教育环境之下,青少年的创造性很难出现明显差异。不过,我们可以从教学入手,比如江苏省信息技术教材涉及到的信息甄别课程,就可以指引学生们如何选择好的信息和不好的信息,并将它们分开,这样就能将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提升上来了。
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大的社交性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社会个体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大多会求助于互联网,希望在网络上经过搜索或者是与陌生网友讨论之后,找到一些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过程,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当然,互联网中还拥有非常多的娱乐信息。正是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多样性,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社会创造方向。网络中的积极信息和由此带来的比较正面性的网络同伴,会给广大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然而,如果是一些不好的负面的伙伴,则有可能给缺乏家庭帮助和指导的留守青少年,带来很负面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中的同伴,将很可能会让留守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一些或好或坏的不同的影响。
结束语
接触信息技术的不同行为和技术,会带来很多不同的社会影响。其中,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缺少家庭的指导,很有可能会由于自身的叛逆或者受到网络上不良的影响而走上歧路。因此,作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监护人,家长即使不能在儿女身边,也要及时地掌握他们的动向,让网络给农村留守青少年带来一些比较好的影响,而不是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宋静静,谷传华,张永欣等.留守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创造性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共24题;共142分)
1.
(7分)看图计算.
如图,圆的面积是50.24cm2
,
求涂色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圆周率取3.14).
2.
(5分)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4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
(10分)数学小知识
“勾股定理”是指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例如: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4,则32+42=52
,
即斜边的长为5。
已知图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度,求出图中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
4.
(5分)一片草地中央有一个木屋,木屋占地是边长为5米的正力形(如图),A是木屋的一角,在A点有一木桩,用10米长的绳子把一头牛拴在木桩上,牛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
(20分)(2016·河北邯郸)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①
×16.31-2.31÷
②35÷
×1-
③8×(
+
)+
6.
(20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
÷(
-0.25)
(2)
×
÷
÷
(3)
÷
×
7.
(20分)用简便方法计算
8.
(6分)看图列式计算
9.
(2分)在含盐10%的盐水中,加入2克盐和20克水,这时的含盐率是(
)
A
.
等于10%
B
.
大于10%
C
.
小于10%
D
.
无法确定
10.
(2分)
÷10=(
)
A
.
B
.
1
C
.
D
.
11.
(2分)a÷7的商是b,余数是3,那么2a÷14所得的商是(
),余数是(
)。
A
.
a;6
B
.
b;6
C
.
b;3
12.
(2分)小明一共有34元钱,买了笔和本子,笔1元钱一支,本子3元钱一个,本子和笔总数为20,最后正好花完钱
,问本子多少本?(
)
A
.
10
B
.
9
C
.
8
D
.
7
13.
(1分)六(1)
班共有48个学生,其中女生占
,班里有35人报名参加合唱比赛,这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女生最多有_______人,最少有_______人。
14.
(1分) 8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样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
(1)最内圈的弯道直径为56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_______米.
(2)靠内第三圈的弯道半径为_______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_______米.
(3)第三圈跑道的起跑线应画在第一圈跑道起跑线前_______米.
15.
(1分)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圆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分米。
16.
(1分)已知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0cm2
,
那么圆的面积是_______cm2。
17.
(1分)下图分别有几个正方形?用了多少根火柴?
_______个正方形;_______根火柴.
18.
(5分)从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的边上剪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小长方形,如图1是符合要求的一种剪法,阴影为剪去的小长方形,你还有其他的不同剪法吗?请在图2、图3中画出其中两种,计算并比较三种剪法中剩下图形的周长哪个最大?
19.
(5分)小华的爸爸从南京到北京去旅行,出发时坐高铁,票价为445元,回程坐飞机,票价打七折后是714元;回程时他托运了30千克的行李,按规定每位乘坐飞机的普通乘客,托运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支付行李超重费;往返交通费(含行李超重费)比本次景点游览费少
。
(1)回程飞机票的原价是多少元?
(2)小华的爸爸应支付多少元行李超重费?
(3)本次景点游览费用了多少元?
20.
(2分)如图,下面的图形由相同的三角形组成。
(1)1个三角形由_______根小棒组成。
(2)2个三角形由_______根小棒组成。
(3)3个三角形由_______根小棒组成。
(4)n个三角形由_______根小棒组成。
21.
(5分)修补一批图书,已经修补了30本,是未修补本数的25%,这批图书一共多本?
22.
(3分)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这些方圆中的数学给我们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数学变得精彩。下列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1)图1圆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2)图2圆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3)图3圆形的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23.
(6分)一杯盐水,第一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后,盐占盐水的20%;第二次又加入同样多的水,盐水的含盐百分比变为15%;
(1)第二次又加入同样多的水,盐水的含盐百分比变为15%,则盐:盐水=(_______:_______)。
(2)若第三次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含盐率为百分之几?
24.
(10分)如下图,图1中一张长方形纸条准备从正方形的左边水平匀速运行到右边,每秒运行2厘米。图2是长方形纸条运行过程中与正方形重叠面积的部分关系图。
(1)运行4秒后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共24题;共142分)
1-1、
2-1、
3-1、
4-1、
5-1、
6-1、
6-2、
6-3、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4-2、
14-3、
15-1、
16-1、
17-1、
18-1、
19-1、
19-2、
19-3、
20-1、
20-2、
20-3、
20-4、
21-1、
22-1、
22-2、
22-3、
23-1、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字母Ll、Mm、Nn 和单词monkey,panda等。
2、能够听、说、做Let’s do,有节奏的吟唱。
3、培养对英语语言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字母Ll、Mm、Nn的正确读音及规范书写。
四、教学难点
六个四会单词的发音及书写。
五、媒体运用
一、合理设计情景,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1、多媒体在Let’s say中的应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功能,将抽象的静态的字母、单词以图像、声音、多维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生中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们边看、边听、边学,很快就记住了,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单词monkey,panda,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活泼可爱的猴子、熊猫画面,再跳出单词的写法和读音,学生边看边学,很快就记住了。
2、多媒体在Let’s do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操练课文歌谣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依赖多媒体的辅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新的单词和句型,需要多次反复地练习听、说句子直至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将一个个生硬的句子转换成实情实景,伴随强烈的有节奏的音乐,学生更易熟记与理解,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1、师生问候
2、表演英文歌曲"One Two Three Four Five"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播放课件)
3、拍球游戏、数数导出课题Let’s say,板书并由学生齐读。
二、介绍新语言项目及练习方法
A、Let’s say部分
1、教学字母“Ll”,大屏幕显示衣服的型号“L”教师手指画面,询问“What size?”生答:“L”,导出字母L,多媒体显示字母Ll的书写,教师教授发音,并运用字母卡片强化发音、指导书写。
同样方法教学字母Mm、Nn。
2、出示monkey,panda的课件。
教学monkey (指课件猴子),询问"What’s this?",生答“猴子”或monkey,教师示范书写、教授、指导单词monkey的发音及示范书写。
同样方法教学单词panda。
3、总结所学字母及单词,编出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字母的准确读音,而且要求学生学会其音素读音及在单词中的准确发音,为学生认读单词及提高认读能力提供有效策略。
4、游戏"Guess the words”。利用多媒体显示不同的动物画面让学生猜单词,强化、巩固所学新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B、Let’s do部分
1、课件演示Let’s do动画效果,让学生先欣赏美妙的音乐,听一听这部分的内容。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边唱边跳,模仿动画里的人物,分组练习并表演,评出最佳小组并给予奖励。
三、总结评价
1、做拼词、连词成句的游戏并进行分组比赛。
2、总结课堂表现。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在3.13、314%、π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
A
.
3.13
B
.
314%
C
.
π
D
.
无法确定
2.
(2分)如果甲数的
等于乙数的60%(甲、乙是均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
)。
A
.
甲>乙
B
.
甲
C
.
甲=乙
D
.
无法确定
3.
(2分)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化成百分数是(
)。
A
.
12.
5%
B
.
87.5%
C
.
62.5%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4.
(2分)百分之零点二九写作0.29%。
(
)
5.
(2分)百分之二十一写成
。
6.
(2分)一个数乘0.65,就是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六十五是多少。(
)
7.
(2分)小明吃了一个蛋糕的四分之一,小亮吃了剩下的25%,他们吃的一样多.(
)
8.
(2分)一根铁丝用去
,还剩下70%。(
)
三、填空题
(共8题;共21分)
9.
(2分)12÷_______=_______%=0.75=
_______.
10.
(4分)
=_______%
=_______小数
=_______%=_______小数
11.
(3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并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25
1
2.75
12.
(2分)明明的作业全部完成,就是完成_______ %,小军完成了一半,就是完成_______ %。
13.
(2分)填空。
37个0.01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读作_______;用百分数表示是_______,读作_______。
14.
(4分)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_______。
15.
(2分)
增加它的
是_______,把2.5%去掉百分号后就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倍。
16.
(2分)75%的分数单位是_______,它里面有___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四、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17.
(5分)将下列各数互化。
小数
分数
百分数
0.825
2.5%
五、解答题
(共2题;共20分)
18.
(5分)把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
①
②
③
④
⑤
19.
(15分)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表示下列百分数。
(1)
(2)
(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4-1、
5-1、
6-1、
7-1、
8-1、
三、填空题
(共8题;共21分)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四、计算题
(共1题;共5分)
17-1、
五、解答题
(共2题;共20分)
18-1、
抛弃古典主义之时间、地点、情节“三一律”的陈腐,摆脱浪漫派无病、多愁善感的滥情主义,借助丰富的形象来暗示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诗歌“用审美观照的方式去把握对象,从而达到心与物之间的契合,并由此感悟诗的境界”。诗人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不拘泥于理性逻辑叙事的桎梏,不受制于既有传统模式的束缚,通过内心独白式的复杂意识流动,捕捉倏忽即逝的微妙印象,表现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之流变,展示眼见耳闻的在客观世界浩瀚万物刺激下的各种意象,从而企及表达过去经验,昭示未来联想,超越理性固定的界限,进入潜意识的深层领域,获得自由空间,实现各种意念交叉重叠、自由延伸、今昔合一的连绵飘移的追求;让诗作成为没有时空界限的真实的幻想,让艺术品的结构瞬间变成永恒的空间,并具有无限的生命内容。象征主义彻底彰显出艺术的本质特征――用暗示去营造意境,通过对意境的“猜想”去揭示心灵的奥秘,从而“超越直观世界并达到对纯粹美的把握和表现”。
随着光学和色彩学的研究成果问世,“印象主义”绘画第一次将画家的创作视角从题材中心转移到光线、颜色和形体上。印象主义画家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光的照射作用,光产生色,要认识这个世界,必须借助对光和色彩的认识,因此光和色彩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中心。画家表现自然万物及内心世界的任务就在于如何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进一步,光与色是在不断地变化中,把握光色万变的瞬间,描绘这些光色瞬间给人们的感觉及印象,使画面新鲜生动,以揭示大自然绚丽多彩的灿烂图景,如此种种便成为印象主义绘画的追求。因此可以看到,无论在美学观念和创作技法上,印象主义绘画与古典学院派以及浪漫主义绘画传统对历史与宗教的依赖分道扬镳,并在绘画艺术最为重要的光感、色彩等方面凸显并发展了美术的形式化内容。
如果说,艺术的抽象表述是指难以言状的艺术意趣和美学精神与可见、不可见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话,则这种对应关系的符号一定是象征和暗示的。如果说对生命存在的直接领悟靠直觉,对意识流程的体验追逐随印象的话,则直觉与印象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自由流动的绵延。因而,音乐的符号化构建及其形式化程序就是这种对应关系和表现方式最为典型的表征。
天生就是一个凭借耳朵和听觉来捕捉并感受音乐的作曲家,德彪西以自己超凡的音乐天赋蔑视一切既有的传统格律和陈规陋习,在音乐创作中,随意旋律与和声的自由流淌,放纵色彩与织体的恣意变幻,沉醉声响与音效的梦幻弥漫,任凭结构和形式的天然构建。德彪西的天赋和才能使他在声音世界里不同寻常地自由翱翔,把各种瞬间的印象和意念浇筑在音乐形式之中,并在形式化程序中实现了时间的转化――从“实际时间”向“心理时间”,最后达到“艺术时间”的转化,即赋予“心理时间”以有形的永恒的艺术形式。
德彪西认为:“音乐是一种无拘无束、激情喷发的艺术,一种室外的艺术,一种与大自然的元素,与清风,与蓝天,与大海相呼应的艺术!”为此,他“长时间地凝神眺望流动的天空,欣赏那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的美景……感到无与伦比的激动”。他说:“广漠的大自然便占满了我孱弱而真诚的内心。这里是枝叶伸向天穹的树木,那里是开满草原的香花,这里是绿草如茵的柔软的大地……于是不知不觉间,我的双手摆出崇拜的姿势……大自然邀请我们这些颤颤巍巍、朝生暮死的过客来感受这摄人魂魄、动人心弦的景象,这就是我所为的祈祷。”他觉得“音乐应该自然而然地灌进听众的耳朵,听众不需要在复杂曲折的主题发展中,去试图发现抽象的思想”。他批评大多数作曲家,“身边大自然里的无数声音,他们不倾听;这种丰富无比、千变万化的音乐,他们不伺机捕捉”,并坚信“这种音乐笼罩在我们周围,我们至今一直生活在其中而察觉不到。依我看,这就是新的道路”。
为了追寻他坚信的这条新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大胆摒弃了传统作曲“主题一展开一再现”的主体模式,刻意于乐思(并非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主题规模)的陈述与其发展并存的连贯性。在德彪西的音乐中我们发现:乐思从严格的意义上不等于主题的概念,因为它没有明确而完整的乐旨内涵,它只是一种意念,一个足够引起作曲家自身感兴趣的印象,只要获得了这个印象,作曲家就可以让其在无限时空范同之自我生成的过程中完成它自身的历程并形成结构,这样的观念完全区别于传统作曲程式的模型。换句话说,乐思是在不断的生成发展中(有时会被突然的意念临时打断,注意是临时!)得以塑形并完整其意蕴的。一旦乐思走完自身的历程,音乐便就此结束。这种乐思陈述与发展并存的连贯性所依赖的,就是在音乐创作中,完全听凭作曲家本人的声音观念、音乐修为、作曲技巧以及在当时所产生的创作感悟和具体乐思曲意的自然流溢。它不需要在传统的共性作曲规则,或经典曲式范型里去寻求参照或摹本,并自然产生出一种乐思与其变化发展同步的新变奏式的结构生成模式;在该模式中还不断地融入非同一时空音乐事件的印象瞬间,让多重的乐思和事件交织叠合,扑朔迷离,营造出一个由复杂精细、五彩斑斓的音响编织起来的梦幻般全息世界,并通过主题材料与调性逻辑的非同步安排,形成完全不同于经典曲式范型逻辑程式的曲体样态。而操控这一复杂过程的秘诀就是不断探索和追求其作品结构形式的自然、连贯的逻辑,且这一逻辑正符合了“天然结构态”的本质和精髓。
自德彪西开始,从作曲的角度来说,曲式(fom)的意义,即传统音乐经典范型的意义已经不重要了,或者说已经完全被微小的结构淡化甚至替代了。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导致了音乐的结构构成在于它的细节,在于每一个微小结构及其形成该结构的诸多元素的关系,在于无数微小结构符合“天然结构态”逻辑的连续。结构与曲式的关系成为了音乐创作和音乐认知、分析的核心问题。
除了他那些众所周知的有关调式、和声、节奏、音色及织体等结构元素的独特用法外,德彪西是如何在结构构建上凸显自身的美学追求和艺术意趣,并成功地实现了他所希望创造出的“一种没有各种主题、动机,而是单靠一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构成的音乐”且“这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会到它的本来面目”的呢?他所说的那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他《大海》这一力作的音乐形态认知来得到答案。
一、旋律材料的同构性
德彪西在《大海》中使用了诸多技术,“多主题”(或“旋律碎片”)的运用手法即是其一。但这些“主题”(或“旋律碎片”)都构建于一个具有三种不同特性(五声性、全音阶、半音阶)的音列(三音或四音)之中。也就是说,在包含数种音阶、音列或模式材料的某主题乐旨的统摄下,德彪西以或整体或分割的方式创造出多个在音高关系上近似,但形态意蕴上有别的“主题”或“旋律碎片”,然后将其按照材料自身的轨迹或者遵循作曲家的乐思,在“天然结构态”的范围内自然地进行组合、变化和发展,并在此过程中精细、流畅、自然地表述作曲家对声音、色彩和结构的认识、理解以及创造。显然,在他作品里清晰地表现出音乐材料的同构性。
现将《大海》里面所出现的主要主题及材料抽象的音高关系列举如下,可以看出其高度的同构性特征。
其中,s代表大海主题,主题“a,b,c,d,e,f”出现在第一乐章,S1(大海变形主题)和主题“g,h”出现在第二乐章,主题“i,j(主题“j”实为大海主题的变形所产生)出现在第三乐章。
“大海主题”(以下简称s)作为主要的乐思,里面包含了丰富的音程内涵:主题头是一个c音开始的上行五声化三音组(c-d-f),接下去的主体部分是一串音阶下行(bB调域自然音阶),并镶嵌富有特色的三全音四音列(d-c-b-ba),而后又反转上行,呈现作曲家最爱使用的半减七和弦琶音(ba-c-d-f四音),最后再次以自然音阶的级进下行四音列(f-e-d-c)结束于起始音c。
s的音高关系奠定了而后几乎大多数主题材料的基石:第一乐章的主题a是S头五声化材料的倒影逆行加移位顺行;主题b是s头五声化材料的移位倒影加三全音四音列;主题c是s主题头五声化材料的扩大和发展(bc与bG五声音阶的叠合);主题d是两个自然音阶四音列的结合,并形成了ba自然小调音阶;主题e是一个缩减的自然音阶三音列(bd-bc-b);主题f是S头五声化材料变化了的倒影逆行(bb-c-g=g-b-c)。
第二乐章的主题g是两个自然音阶四音列的结合(与主题d相似,但引人了半音化因素:#d-e,#a-b,这就为第三乐章的主题i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并形成B大调音阶;主题h是两个自然音阶三个四音列的结合[bB(g)调域与#c(#a)调域],同时也出现了主题g类似的半音化因素:b-a与g-#f,进一步为第三乐章主题i的出现做足了准备;主题j(作为s的另一个直接变体)也是五声化材料和自然音阶四音列的组合(bg自然小调)。
顺便提及,第二乐章排练号20后圆号的旋律明显来自于大海主题s的变形,四把圆号刚好引出了―个完整的全音阶四音列“fc,d,#e,g”,是S的变奏写法。这个四音列有很多变化的可能,同一的音程关系可以变化成不同音程关系的各种组合,如“#c,d,e,#f”、“#c,d,f,#f”等。所以,s的主体四音列就是《大海》所有主题之核心材料的基础,是作品最主要的东西。其后的主题h,其实就是s主体四音列的反向。
在第三乐章开始出现的半音阶材料,造成了与前两个乐章音高材料的鲜明对比,好似在大海的意象画面里捕捉到了不一样的色系。这样的结果导致该乐章的主要主题i是一个具有包括五声化、自然音阶、全音阶和半音阶等因素的综合物,该主题不仅丰富了第三乐章的音高材料,而且也起到了在最后乐章对所有音高材料因素使用的总结作用。尽管如此,s的多次出现(以不断变化的配器方式)仍然将前面出现过的乐思和意象延续下来,并持续地发展着……
进一步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第二乐章主题g及第三乐章主题i在进行态势上与大海主题s有着高度的相似关系,这种相似的音乐形态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连贯性及结构的内聚力。
综上,可以小结为:1.《大海》诸主题材料的使用及分布情况展示出明显的逻辑关系:第一乐章所有主题均为五声化一自然音阶一全音阶等因素;第二乐章两个主题在第一乐章材料因素的基础上适度地引入了半音化因素,既对第一乐章有所发展,又为第三乐章具有音程关系综合因素的主题出现做了准备;第三乐章的主题大规模使用半音阶因素,但同时又将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s不断插入其中,凸显了综合、总结的用意。2.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种表面看似不同,但内部结构具有同构性的无数“主题”(或“旋律碎片”)的连续就是德彪西所指的“连绵不断的主旋律”。这些主题来自作曲家对大海千万印象的瞬间记忆,通过自由联想形成了完全属于德彪西自身的心理时间顺序,它不受空间、时间与逻辑关系的限制,也不受意识世界的理性支配。这些鲜活的印象在创作的过程中以灵活变幻、跳跃闪烁、错位复归等不同的姿态出现,如同线性的意识链条,一环接一环……而这种“连绵不断主旋律”的接踵而至正是主题的不断变奏――一种德彪西创立的崭新的变奏思维和技巧。
二、材料与调性的不同步
尽管德彪西无视传统作曲在调性上的各种复杂转换以及严密逻辑安排,因为这些章法一直伴随着他所反感的庞杂冗长的结构和厚重繁复的音响。但在自己作品结构的整体框架构建上,他仍然安排有简洁而明确,或明确暗示的调性平台。他希望连绵不断、色彩斑斓、意趣各异的“主旋律”有一个稳定的基础,以便更为充分地展现它们的风采。这个调性平台犹如在无限时空中的某一个节点,所有的感性印象都在这个节点中流星般的瞬间划过。就在这个节点上,瞬间划过的印象深深地镌刻在该节点构筑的永恒的音响形式里。但这个相对稳定的调性平台的内容却并不是固化不变的,一旦有相对稳定的调式特性和调性关系形成,他立即就会在适当的地方,以机敏、自然的方式和手段将其打断,或抹杀之,让调式、调性、句法、结构永远处于暗示或捉摸不透的状态之中。德彪西通过他自己的方式,几乎完全摧毁了传统曲式学关于结构构建的基本法则――调性和主题的同步关系,而以非同步的双重或多重结构手段来构建作品。这样的结果使我们对他的音乐文本进行分析研究时似乎看似简单明了,却无从下手。
在共性写作的规则里,调性安排与主题呈示总体上基本处于一致性的状态,主题的呈示与再现必须与相应的调性搭配方能获得逻辑的结构认同。对于德彪西来讲,这种“陈腐的”德奥传统程式完全不符合他的艺术趣味和结构直觉。生动鲜活、奇异灵巧、光色迥异的旋律(或碎片)链条才是他音乐思维和结构构建的重要原材。对他来说,音乐色彩的变化不是依靠调性的频繁转换和不断游移,而是凭借高叠和弦的平行或对置、乐器音区及技法的特殊使用、配器织体的精细编织等形式化手段来给予实现的。因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调性平台上,尽情展示其“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或者有意让主题与调性发生错位,不仅满足了德彪西的艺术追求,同时也在与德奥传统作曲体系划清界限的同时,凸显了法国音乐的特色。这样的例证在他的创作中随处可见。
所以,如果我们仅从共性写作传统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德彪西的音乐,不仅不能全面揭示德彪西音乐的形式内容,包括技术内涵,结构内涵,更不能从中领悟他的音乐观念和审美追求。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其细节,细节是关注包括德彪西在内的所有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结构认知的出发点。
通过细节的关注和梳理,在《大海》这部作品中,我们发现它确实存在着我们所说的主题材料与调性发展完全不同步的双重关系(如图示1)。
这样的实践打破了共性写作传统的清规戒律,并为20世纪的现代音乐创作在结构形式方面开拓出了一条道路。面对这样的形式化文本,我们只能按照新的方法去认知并做出解释,在尊重其存在的基础上,从作曲的角度去探究其合理的逻辑关系。多重结构在现当代音乐创作中是普遍的存在,我们的问题不是承认或不承认这个存在的存在与否,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或者评判这个存在,以什么样的智慧和思辨去梳理、总结这个存在的各种关系。我曾提出的“结构对位”这个论点就是直面该问题的一种态度和试图研究、解决该问题的出发点。
在德彪西《大海》这部作品里面有很明显的双重甚至多重的结构线索,除了主题材料的线索、调性的线索以外,还包括音色布局的线索、力度安排的线索,等等。仔细研究总谱的各个细节,我们会发现各结构元素的结构之间,各结构层级之间的关系都是模糊的、多重的。观察这些不同线索之间的关系,它们与整体结构的关联,它们之间是如何衔接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大小等都是很有意思并极具启发的。总而言之,德彪西音乐的结构特质,就是不变的结构内核与万变的瞬间表象之合一,就是主题旋律与声响音效之合一,就是微观多重结构与宏观曲体框架之合一。
三、“意识流”的结构组合
作为作曲家最为重要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大海》的曲式及结构组合方式充分反映了德彪西自身的美学意趣和形式追求。作品中具有同构特质的主题(或旋律材料)的连续,这些主题(或旋律材料)与调性的不同步安排,自然导致了该作品的曲式与德奥传统经典曲体范式完全不一样,并呈现出丰富立体、具有多层结构关系的新颖结构形态。以下就《大海》三个乐章的结构及其结构组合关系研究来探求德彪西那独特的具有“意识流”意味的曲体形式。
第一乐章“海上的黎明到中午”(I.Del’aube a midi sur la met)
根据主题(旋律材料)的组合、分布与调性平台的安排逻辑来观察,第一乐章由引子和两个大的主体部分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示2。
1.引子
引子是建立在音集“#f,#g,b,#c”(h调域)的和声背景与c小调域的大海主题相结合的音高关系上的,强烈的和声对比与音色对比(弦乐竖琴的和声背景与英国管、小号的大海主题旋律)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异国情调和风格。
2.第一部分
按主题(旋律材料)的分布,第一部分结构的基本框架如图示3。
第一主题域共出现了六个主题(旋律材料),即S(大海主题)及“a,b,c,d,e”。该结构总体上呈基本对称的二分性结构,主体结构两个部分的小节数几乎相当;但通过对主题(旋律材料)的安排却自然而逻辑地得到了另外两个三分性结构:一是整体段落的三分性结构(ABA’),另一是内部结构的三分性安排(xyx’,即主题cd-b-ed)。
3.第二部分
第一乐章的第二部分,即第二主题域及其展开段落(84-141小节),也属于在乐部和乐段级层内具有二分和三分性结构交混特征的非独立乐曲的次级结构。这个部分出现了“f,s,a”等三个主题以及它们的展开。
第二部分的结构框架如图示4。
第二主题域这两个部分的小节数也基本相当,可看出德彪西作品在总体结构框架的安排上比较倾向于偶数的对称结构,但其次级结构却十分的多样化(相同的例子可以在《牧神午后》中见到)。比如,此例的第一个部分为一个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带有回旋结构性质的三乐句乐段,第二个部分则为带有变奏特点的三分性结构并加上一个小的尾声。此尾声与主题a密切相关,它不仅形成了作品的(其音响展示了正午灿烂辉煌的阳光),同时也实现了对整个乐章的再现。
值得提及的是,第一乐章两个主题域的二分性与三分性结构交混的类型是截然不同的,第一主题域是整体结构同时具有二分和三分的交混,而第二主题域则为在二分的总体结构下,各次级结构为三分性,或三分性结构的变体形式――三分五部性的回旋结构。
同样根据主题(旋律材料)和调性来观察,可以发现第二乐章可分为三个部分,“s(及其变形主题),g,h”等三个主题(旋律材料)分别出现在三个部分里面(第二部分没有主题g,因此从主题的分布来看具有明显的三分性特点)。第二乐章整体框架结构如图示5。
这个乐章在作曲技法及结构组合及构建方面有很多独特且有意思的地方,值得细表。
1.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分为引子(8小节)和两个小的部分,第一小部分分为三句,用的是大海主题的三全音核心音列及其展衍。其乐句结构的安排很有意思:第一句2+7,第二句2+8,第三句2+6,都是以2小节为基数,后面分别加上7、8、6小节;可以看出德彪西就是在这些小的结构里面通过对主题核心材料的重复(变化重复)和衍展,打破了句法的方正性。
再看一下这第一小部分和声及调性的关系(见例2)。
前面引子的调性是#c/#f,即在#f小三和弦内,中间镶嵌有#c的空五度和音;进入的大海变形主题是C(排练号16),与#f形成一个增四度的关系;再次出现的时候(排练号17),上面是#F,下方是#g的空五度和音;到第三句(排练号18)的地方,和声是bB的九和弦,而中间仍镶嵌有“#c,#g’空五度和音的结构(在中提琴与第二小提琴声部),不过此处应该解读为“bd,ba”。三个乐句均在和弦的不同位置使用空五度和音,并分别叠加3、7、9和弦(#f-#7-bB9),这种使用一方面带来了和声的色彩性并造成了音响的紧张度,另一方面,#c-#g-#c(bd)三个空五度和音的连续,也暗示出一种极其细微的三部性安排。
第二小部分(排练号19),用的是主题g。开始是一个4+8的句型,调性在E大调上;排练号20,马上出现插入部分,刚刚建立的E大调调域平台,通过竖琴全音阶刮奏的色彩音响方式,一下子给抹杀掉了!排练号20插入部分结构为4+8,圆号陈述的旋律见前文有关材料的同构性论述;排练号21――这里有两小节的过渡,这两小节具有双重功能,既属于前面的结构,也属于后面结构;既是新段落的引入部分,也同时是前面段落的展延,或者消退;(德彪西经常会有这样非常特别的写法,导致他的音乐不可能像传统作品一样在材料、织体、和声等方面都整齐划一地同步进行。德彪西音乐给我们的启发就在于此,只有深入进去,才能了解进而才会懂得他绝非一般的结构特色。)过渡以后,英国管陈述的旋律材料是主题h,结构为4+6。
在第一小部分中,s变形主题及其衍展以2为基数,分别为2+7、2+8、2+6;而在第二小部分的主题g以后(插入部分以及主题h)却以4为模,分别为4+8、4+8、4+6,由此看出德彪西在创作中非常关注细部结构的构建并有着自己精妙的安排,他作品中的句法结构都非常灵活。仔细读谱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有趣的关系存在。
2.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也分为引子与两个小部分:开始为4小节的引入;排练号23进入主题h的变化,注意在第二小节圆号出来的时候,圆号长音是c,旋律是d、e、#f,它们相结合就是s1主题,所以这里的材料可以被认为是主题h+S1结合形成的一个变形方式,结构为四小节(2+2);在第80小节(排练号23+5)有两小节的音效材料的插入[在非音响音乐的作品中,分清主题(主体)与音效(装饰),就清楚了作曲的过程与步骤。因为作曲中考虑旋律主题与音效装饰的搭配是一种常规技法,所以我们分析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去认识看待。这种做法在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里面也都存在,只不过他们采用的是包括三和弦、七和弦在内的各种和弦,以及这些和弦序进的不同呈现方式而已,但音乐的功能(音效、音响功能)却是一样的];排练号24,小提琴独奏,然后是圆号的主题h的变形,结构为4+6;这第一小部分就是h与S%N(新材料)+h+h(4+2+4+6)(见结构图示5),调性是建立在b-d-f-ba这个减七和弦之上。
第二部分的第二小部分,是“s1,h,s1,h,s1”――回旋结构(又一个循环式结构安排):排练号25,双簧管奏出s1材料展衍出来的一个旋律主题,在双簧管声部外同时出现由长笛、中提琴及圆号演奏的一个对位旋律,这5小节旋律的材料既可以看作是S’材料变化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主题h的变化,这是德彪西作品中材料同构的原因所导致,即材料的核心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弦乐声部是衍生出来的旋律碎片,可以回忆起第一乐章主题a的形态;而后接有9小节的展延;第106小节(排练号26+3)这是主题h的材料,句法为4+8,和声关系是c-bE-C-E-D;第118小节(排练号27+7)双簧管和单簧管一起奏出了主题s1,有再现的意味(从句尾具有第一乐章主题a形态的弦乐音型可以看出),小号在句尾奏出的主题S预示了紧接着的展开性乐片,句法为6+6;排练号29,很明显进入一个带有展开性的乐片结构,s1和主题h进行了对置展开:先插入4小节的引入(S1材料),然后是主题h的开头(单簧管)(排练号30-2),结构为4+2,后面是平行结构2+5(2+3)+6(单簧管-弦乐-圆号);最后有10小节的高点,其材料是S’的变形。
3.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又可分为二三个小部分:第一小部分(排练号33),伴随主题g的再现,调性也回归至E,结构为4+4;而后的大提琴开始(排练号33+8)了主题h,结构为4+4;最后又回到主题g,结构亦为4+4,调性为E一#c/#g;第二小部分(排练号35到38)是一个展开的片段,结构也很有特点,上句保持不变,而下句呈逐渐增长态势:排练号35为4+4,排练号36为4+8,排练号37为4+14;基数为4,下句不断递增,加4,加8,加14。(这样的句法结构方式在作品里已经是第三次使用了)
在变与不变的材料组合运用上,法国乐派对此有传承,梅西安的作品经常有这种做法,但运用领域扩大了,包括和声、节奏等(比如设计两个和弦的连接,一个作为常数不变,而另一个则不断地变化;节奏也是这样,设计两个节奏模型,一个不变,另一个不断变化);最后似乎形成了法国乐派的一个作曲特点,而这些都可以在德彪西的音乐里面找到源头。
排练号38,音乐到达乐章的最高点(德彪西音乐里面有很多音响小,从各小的来观察,可以看出有关黄金分割,有关比例等等结构问题的谋篇布局。本文不对此做深入的研究)。
第三个小部分开始于排练号39,此时调性重又回到了E,这是4+8的一个结构,并再现了前面的音效插入;主题S1材料的再现使乐章进入到结尾部分。到此处,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带有拱形特征的句法结构:4-8-14-8-4。排练号41是第二乐章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构如图示6。
根据前面的分析阐释,我们很难对这个乐章用传统曲式的ABA,或者ABC来给予解读,因为所有的主题材料都包含在这三个大部分里面,调性关系和主题材料又是以不同步的方式来进行安排布局,唯一分段的依据只能是不同的织体形态和变幻的音乐意象。如此,我们从中是否可以感受到德彪西“意识流”般的结构趣味及魅力呢?
第三乐章“风与海的对话”(III.Dialogue du vent et de la mer)
据主题材料和调性平台在乐章中的安排,我们可以勾勒出第三乐章的结构图示,如图示7。
第三乐章有如下特点:
第一,主体部分的主题材料与调性安排具有奏鸣组合特点,因此可以说这个乐章类似奏鸣曲式,而这样的曲式安排符合了大型交响乐作品的结构要求,也看出德彪西在曲式安排方面与传统的联系。
第二,三个主题“S,i,j”都是以间隔的方式交替出现的,具有套叠的回旋组合特点。
第三,“大海主题”(S)虽然贯穿全乐章,但本乐章的第一主题却是一个新的材料,而“大海主题”似乎成为这个带奏鸣曲式特点结构的副部主题,显示了本乐章的独立性;其次,插部用的是第二乐章的主题i,又将乐章间的关系进一步有所连贯(另一个连贯性体现于“大海主题”在三个乐章中所起的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见图示8):
1.乐章一开始的织体所营造的音乐意象已经点题:定音鼓与低音弦乐好似大海的波涛,而木管的半音声效好似风在与之对话。
2.由前面木管音响发展而来的主题I,似乎是风在倾情诉说,而弦乐低声部的音型则象征着大海在咆哮。
3.在奏鸣曲式副部主题位置的s主题的处理也颇为独到,其写法为“起、承、转、合”的呈示型结构,但管弦乐织体却带来展开式的音效,大海在不断地发飙,倾泻着自己的能量,到达一个顶点后逐渐收敛。
4.真正展开部的位置,却代之以一个短小的插部,安宁、平静。
5.随后的部分应该是再现,主题I的细说似乎抚平了狂躁的大海;主题I的结构与前面S主题的结构一样,也由“起、承、转、合”句式构成,并因此与前者实现了平衡。
6.随后的s主题似乎又进入了一个小的展开。
7.最后是一个综合的尾声段落,主题I虽然又一次再现,但调域已经在#g上,这是为了给最后的大海主题回归到第一乐章的主要调性bD(#c)做准备。
8.细部的结构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称性:以主题j为轴心,可以看出对称两边的结构安排在保持结构内核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变化,就如同土耳其地毯、中国少数民族的蜡染图案和木质图腾头像给人的视觉印象一样,在对称的意念下任其两边按各自的轨迹自由成形……
综观本乐章,可以看出德彪西是如何灵活运用传统的曲式范型,但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和作曲时的感觉与意识流动,将原有的曲式功能特性完全改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体样式。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中小学教育课程范畴。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和问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一直是一线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探索和摸索,又请教了有关专家,我有如下感悟: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越来越低。在学习信息技术四年的过程中究竟是哪些因素使学生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呢?经过对全校三百名学生的调查和问卷的反馈,我发现了一些主要原因。我们先来看一看调查问卷反馈:
认为“老师语言不够幽默,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7%、8.4%、12%、23%;认为“课堂秩序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25%、20.7%、21%、16%;认为“课本知识结构相对落后,渴望学习更多新知识”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2%、5%、4%、35%;认为“渴望能够加入游戏环节”的学生三到六年级依次为66%、65.9%、63%、2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激情。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所以要想吸引逐渐长大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自我提高,调查发现:谈吐幽默并能不断变化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
这就要求我们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来设计教案,同时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应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课本,根据知识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对新事物比较好奇,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有趣并能辅助教学的课件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去讲授理论知识。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些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并充分交流讨论,以书本代替老师来完成课堂学习。
二、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习惯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其它学科课堂环境,学生从传统教室来到微机教室,有一种脱离控制的兴奋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多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说,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对电脑的好奇感大于求知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随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积累,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相对来说对电脑里的游戏更感兴趣。针对这个情况,教师不妨把自己在玩电脑游戏中的高招与学生分享,同时引导学生不能沉迷。这样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再渗入知识点时,学生就会抱着认同的态度主动去配合课堂教学。当你所传授的是学生们盼望已久的内容时,课堂纪律可想而知了。
三、结合实际开设校本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某些地区现在应用的信息技术课本,知识比较陈旧,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利用课本的前提下,系统地开设校本课程。
我们可以根据学校正在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来二次开发教材,或者根据一些新发生的社会现象来二次开发课本,使我们更好地利用电脑这一工具来服务教学。比如我们在讲五年级Word基础知识插入文本框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学校正在开展的活动,编一些宣传标语,用文本框的知识将这些标语制作成宣传卡,在学校张贴宣传,成为校园墙体文化的一个窗口。类似的活动不仅可以烘托出校园文化的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插入文本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二)被试者的选取与正式测试选取A、B、C三所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普通双语小学五、六年级各两个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A校的5年级组记为A5,共有30人;6年级组记为A6,共有32人;B校的5年级组记为B5,共有36人;6年级组记为B6(1),共有27个人;6年级组记为B6(2),共有26个人;C校的5年级组记为C5,共有40人;6年级组记为C6,共有35人。统一由研究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测试后收回。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5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204份,其中五、六年级分别是94、110份。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根据调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影响师生的互动情况数据显示,A所学校五、六年级62.5%的学生,B所学校五、六年级61%的学生,C所学校五、六年级73.3%的学生认为,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跟传统教学差不多,B所学校的5.1%的学生认为比以前减少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影响了师生互动情况。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关系已不是传统的“教材—教师—学生”三元关系,但如果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那是错误的。
(二)影响知识的掌握数据显示,A所学校五、六年级58.9%的学生,B所学校五、六年级61%的学生,C所学校五、六年级63.3%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数学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跟传统教学差不多,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知识的掌握比以前减少了。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得知:好的课件他们很喜欢,但有些课件根本不美;由老师讲解、演算会更详细;有些内容跟书本上的内容一样;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反而让他们不理解内容。老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依赖性强。
(三)忽略板书数据显示,A所学校五、六年级53.6%的学生,B所学校五、六年级45.6%的学生,C所学校五、六年级56.7%的学生认为,有时候不理解计算方法、公式推导,少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在计算过程演示上起负作用。造成这样的现状,访谈得知:课件运算过程中,速度太快,并且不能长时间将演算过程作为范例,瞬时的记忆,难以加深影响,在练习过程中就会产生“懂”但“不会”的现象。老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忽略板书的作用,导致学生在计算题中出现不太理解的现象。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不见过程。这样的课件重在展示现象,忽视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仍是重“教”,而忽略了“导”和学生的“学”。
(四)忽略多媒体教学妥当的使用数据显示,A所学校五、六年级56.7%的学生,B所学校五、六年级45.8%的学生,C所学校五、六年级39.3%的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来决定。有时候教师忽略了多媒体教学的妥当使用。学生都希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是不希望频繁使用,而是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后使用。
1、教师主动参加学校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校本培训(培训内容见附二),达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每学期分四期进行培训,努力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教师自觉运用所学的信息化技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覆盖率达90%或以上。自主设计个人教学资源,每学期上交自主设计的个人精品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训练题或试卷)各一件或以上,并推荐优秀资源参加各级比赛。
3、教师自觉更新、完善、创新个人博客。
二、推进校园的网络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增设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主任平台栏目,开展网上教学研究交流研讨;规划重建“少年象棋网”。
2、完善、整合教师个人和班级博客,使博客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3、继续加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学校备课组为单位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传相关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优秀训练题和试卷)。
4、依托校园网,全面推进教师办公无纸化。本学期,学校的各类通知、学习材料、相关文件等继续在校园信息网上。
5、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发挥各大管理系统作用,提高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水平。
6、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加强校内计算机的应用监控,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严禁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散播不实消息、谣言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强网站、FTP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三、抓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校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操作实践,教务处还安排了三年级每周至少1节课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四至六年级每周2节课都必须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学校为每年级教学制定目标(具体目标见附三),任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让85%的学生达到已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