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8: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艺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艺术论文

篇1

摘要:在当前高校建设中,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独特的组织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跃大学艺术气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作用,还对普及艺术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团的活动对高校促进作用很大,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内涵。随着大学生艺术团的逐渐成熟,所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篇2

2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独立学院中的90后的艺术类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家里的物质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从小到大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少对集体荣誉感的追求,大部分学生都不服从老师的统一管理,因为专业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配置电脑,导致大部分的学生更是将时间花费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更少的去参加集体的活动,这样不但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的淡薄。

3对于将心理契约引入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3.1心理契约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制度起到补充的作用。心理契约可以加强独立学院在柔性管理方面的推动,独立学院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制定出来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学校在刚性的制度方面是不能够得以适应的,在现代这些独立学院只有不断的对学生的需求多方位的了解后,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方面得以实现,才能使其与学校间构件有效的心理契约,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柔性的管理的制度的发展。4.2心理契约可以降低独立学院对90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难度。心理契约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降低学生对管理者的敌意,加强对学校的管理者的认识,在管理者与艺术类大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平台,在心理上降低以往大学生对管理者的反感,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以及信任程度,这种无形的契约构建了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将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体,同时学校也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主观的工作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方面的工作效率。

3.3能够适应独立学院的艺术类的大学生的个性需求的满足。当代的独立学院的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的,他们更加的追求在平等自尊以及自我发展方面的意识,因此他们经常被当作异类,受到老师的歧视,以及不理解,因而他们更加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一视同仁的对待,通常比较反感外界所施加的强迫,尤其是一些所谓的说教就更是抵触,这种不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独立学院的90后的艺术类的大学生,在自身的特点方面的发展的需求了,但是这种基于心理契约理论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就完全是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从根本上的化解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工作环境。

篇3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

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4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篇5

扩召、大学城、新校区是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新图书馆建筑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标志性表达。《大学图书馆学报》从2004年第1期始每期封面必刊登一幅国内高校新建图书馆照片,每张照片上的新图书馆都是那么美仑美奂,气势恢宏。可惜未配文字介绍,难解其所以然。笔者因参与本校筹建新馆工作,也调研参观了不下数l0所大学图书馆新馆,所见所闻,不乏成功之作,经典建筑。但是许多馆舍如果没有图书馆3个字并不能让人识别出是何建筑;也很少有让人一眼就能辨别出这个图书馆所在学校的性质;真正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更少。究其原因,还是新图书馆建筑的本意、立意、寓意、创意等人文用意的理解和表达未能恰如其分,淋漓尽致。本文拙陈管见,就教同仁。

1本意

本意即基本功能,建筑主旨。何镜堂院士说“我认为建筑的功能永远是它的第一性,离开了使用功能,那这个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图书馆者,图书的藏与用也。图书馆建筑的本意就是藏与用,藏:收藏、分藏、特藏,文献在空间布局、时问传承、传递流转的所有方面的功能;用:查询、借阅、复制、交流、研讨,人利用、管理文献展开的一切活动方面的功能。藏的关键是合理、经济、可持续发展;用的关键是方便、快捷、人性化;管理的关键是藏用结合、藏用和谐,让各类文献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最大限度拓展、延伸。大学新图书馆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中涉及造型、布局、施工、运行都是围绕这个本意展开的。

1.1本意的依据

(1)“建筑面积”和“阅览室面积、座位数”依据。目前主要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4年)》这些依据自颁布至今,最长的已经10多年,时效性差些,但具有权威性,必须执行。从发展的眼光看,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还可参照一些相关依据,如国际图联的相关标准、国外大学图书馆的建筑标准等。

(2)现有馆藏量和将来发展至最大馆藏量依据。包括典藏及开放方式、特藏规模、密集化收藏比例等。

(3)图书馆的扩展功能依据。根据既定的图书馆功能要求,确定功能区域及划分、智能化建筑需求等。

1.2本意的原则

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人为本”的原则;“经济和效能”的原则;“合理性和扩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智能化和生态化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1.3本意的要求

不同高校不同规模、不同投资的图书馆建筑其要求千差万别,文献[3]罗列的主要有如下几种:(1)适应性。(2)紧凑性。(3)可及性。(4)扩展性。(5)可变性。(6)组织性。(7)舒适性。(8)常态性。(9)安全性。(1O)经济性。这10大指标,比较全面也很具体,很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意要清晰,指标要明确、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在设计施工全过程中一切遵循本意,一切围绕本意,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变更本意。

2立意

立意即理念的具体表达,是本意的升华。是用建筑语言叙述学校历史,是用建筑元素传达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及远景意愿。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立意应该也必然是有区别的。

2.1标志性建筑立意

在新一轮大学园区建设中,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新校区图书馆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考虑。何镜堂院士认为:“现在很多所谓的标志性建筑都是只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而脱离了建筑实用性的本质,其实这是片面地理解建筑设计的创新。归根结底,建筑的设汁最开始是从它的实用性考虑的,最后也要由人类检验它的实用性,来决定它是否是好的作品,”这里,何镜堂院士已经很明白的阐述丁图书馆建筑本意与立意的关系。首先让我们来考量决策者们把图书馆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初衷:那就是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其标志性的本质在于图书馆的机构性质,在于知识库的魅力,在于知识殿堂的神圣标志的是文化,是知识,是学府,而不是其它。其次标志性建筑是否就应该大、应该高、应该造型别致?这里不妨看一看国内著名火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大学二校门仅一座石牌坊而已,委实很小;南京大学标志性建筑——北大楼,主体建筑两层,塔楼五层,并不高;东南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央大学盂芳图污馆,除了那几根西方古典主义式样的罗马爱奥尼柱廊,并没有更多的别致之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标志性建筑不是以大、以高、以造型特别取胜的。文献[5]早在10年前就强调:高等学校图书馆不宜采用高层建筑形式,不宜采用空荡的大门厅,不宜过渡采朋大的通透型“共享空fHj”,不宜设置过多的出人口,不宜设置阳台。但是,这些年的高校图书馆建筑实践在这一一点上处理得并不尽如人意。

2.2彰显历史,昭示底蕴。是名校、老校新馆建设立意之源

参观考察一些大学新校区图书馆,一些老生表示:“从老校区到新校区,图书馆似乎更新了,但我不喜欢,我还是怀念老校区的老馆,喜欢那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小楼。”从老校区搬列新校区的读者非常怀旧,这是因为,荣耀因历史而隹,对于一些老校、名校,“旧”是一种资本,旧是一种荣耀。旧的痕迹,旧的传承,旧的积淀_卜分宝贵,让读者在图书馆学习空间里“触大学传统文化之景,生自豪奋发上进之情”真是太重要了,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初在地皮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在老馆旁扩建新馆的良苦用心了,也会为台湾大学图书馆的建新如旧拍案叫绝了。名校、老校新校区新馆建设中,笔者以为,应该在立意时十分重视历史的传承、底蕴的昭示,比如在建筑造型、建筑元素继承一些老馆的风格,保留一些老馆的痕迹,让读者有一一种置新知旧的感觉是值得提倡的。

2.3立意高远,脚踏实地,是一般高校新馆建设立意之本

一般高校的新馆建设,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传承不像名校、老校那样让人牵挂,常常听到一些新生读者如是说:“在我们大学城里,每一个书馆除了外形不同,其它都一样,你根本不知道是身在哪个大学图书馆。”在大学众多、大楼林立的大学城里,要让一座图书馆建筑具有标志性,确实很难,必须要立意高远,在相同中找到不同。其实,各校总有自己的特色和目标在激励师生员工向上,决策者只有在这方面挖掘,抽像出图书馆建筑立意,才能让岁月沉积出图书馆建筑的价值和分量,让历史承认和叙述图书馆的标志性意义。

2.4景点构成及环境营造立意

关于环境氛围的营造,自然天成优于刻意追求,特别是意境营造,其根本还在文化积淀。北大的未名湖景区,“一塔湖图”成就了一种美的意境,这不仅仅在于自然天成,更追溯到一种文化积淀,这里有多少大师足迹?有多少千古佳话?台湾大学的椰林大道,斯年钟与图书馆共同构成一景,其地域、文化与图书馆主体理念浑然一体,不震撼人tk,,却耐人寻味。武大校园内最美观雄伟的传统建筑物,非老图书馆莫属,其为一座雄踞于狮子山顶的皇冠形仿故宫建筑,庑殿顶、八角垂檐、大跨度空间,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与其周边建筑构成的庄严美、和谐美,是不可复制的。这些说明了,任何大学新校区建设中,想以一朝一夕之努力,或者不惜重金的人为堆砌,是不可能创造出经典环境氛围的,与其大投入做环境,不如融入自然因地制宜作小品。

2.5室内环境及阅读空间立意

这些年来,某些新校区图书馆建设的形体不仅在比大,比高,在内部环境和阅读空间上也在攀比。舒适豪华不应该成为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和学习空间的主要追求。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区另,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公共图书馆以休闲型读者为主体,大学图书馆以学习型读者为主体。对于青年学生,其良好学习习惯、读书姿势、读书环境适应的培养仍然很重要。不说凿壁偷光,不谈悬梁剌股,但给他们提供沙发可以睡着看书,提供“小问”可以情侣共读,实在没有什么好处。过于追求舒适不一定对每个读者就是最好的学习空间。所以笔者提倡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气氛严肃,干扰较少,舒适指数适中的室内设计立意。

3寓意

寓意即信念寄托,是立意的延伸,是用建筑语言表达人文情怀,是建筑美的追求和实现。

3.1含蓄性、针对性,符合图书馆的身份,符合学校的特色是寓意的出发点

寓意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建筑的外观上。形体的寓意性最好含蓄、抽像些,一定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交融。笔者曾看到一所工科院校,把图书馆设计成船舶型,还在周边设计了一潭死水,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也有一所名校将图书馆设计成莲花形,使整个建筑立面以弧面为主,空间利用率很底,而且极不利于后续管理。至于结构、布局、用材和装修上,在不影响总体功能的前提下,室内外建筑小品,环境布置方面,环境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都可以充分展开想像的翅膀,尽情发挥,寓意于一石一贝之上,寄情于一廊一柱之间,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的建筑形体与风格,空间布局与陈设,充分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以为,民族文化足一脉相承的,比起向西方学习,多借鉴台湾地区经验更适合国情。

3.2简洁、质朴,讲究经济和环境效益,是大学图书馆建筑寓意的归宿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告诫弟子:“一个建筑并不是不考虑美观,但花多大的代价得到什么样的美观,以及是不是只有惟一的途径才能得到美观,不能不考虑。”大学图书馆建筑不同于公共图书馆,从人文景观角度考虑,不承载城市文化窗口功能,从环境功能角度,不担负城市景观责任,从教育事业角度,中国的教育还不发达,还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大学,我们需要节俭。所以必须强调在同等效用和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寄托寓意,创造平凡之美。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持和维护费用,尽可能利用自然景色,不要搞那些华而不实、脱离实际而又劳民伤财和维护费用很高、中看不中用的“景观”。

4创意

对本意、立意、寓意都可以创意,对本意的创意依赖对现代图书馆功能发展的预见性;对立意的创意在于立意的科学表达;对寓意的创意在于立意的艺术表达。所以创意是图书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是人文精神与建筑实体的完美结合。创意是没有止境的。一切不利于本意实现的创意,不利于节约和可持续营运的要求的创意都足不足取的。

4.1当前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创意热点

建设成本与可持续运营的矛盾;造型、造景带来的维护管理不便的矛盾,大体量、大开间带来的与通风照明,资源节约的矛盾,先进的监控管理与人性化的隐私保护矛盾,大流通、大阅览,超市式管理与文献保护、阅读环境优化的矛盾;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利用方法与管理手段并行的矛盾。如何巧妙地化解这些矛盾,已经引起图书馆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

4.2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积极探索、务实创意

创意的本质是不断打破旧事物中不科学、不合理的成份或部分,建立更接近科学、合理的新的东西。有些被否定了的建筑结构形式和布局如前文提到的“五不宜”,已有经验性结论,应予摒弃。超级秘书网

图书馆事业是在发展的,文献的形态是在变化的,在蓬勃发展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的今天,有些结构、布局形式如“模数式”、“三统一”,20年前是创意,现在是否仍是最佳选择,已经有学者在这方面提出了质疑,也有新馆建筑在这方面作了调整J。

另外,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读者有这样的抱怨:新校区的新图书馆偏僻、边远,不见大师,难见教授(教授们大多住在城内,上完课就跟班车回去),见不到最优秀的馆藏(一般都存在老馆)。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把新馆看不到教授、大师,看不到高质量图书归结为图书馆建筑设计之错,但却与图书馆的本意、立意有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一所图书馆的优劣评价,可以有许多建筑行业标准、有许多环境配套要求等硬指标,但更有许多文化内涵、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影响着读者对这个图书馆的信任和依赖。今后,我们在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用意与实现过程中,是不是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些办法弥补这些不足?总之创新需要走务实之路,要植根于本校、本校区、本馆实际和特点,引‘对性地去探索、实践。

篇6

2.全面实施医学生的艺术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良好艺术环境。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医学生技能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控制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将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感悟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医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艺术治疗手段。建立起学校、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健康文化氛围是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利于积极提升医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疆医科大学应充分发挥团委、艺术教研室、大学生社团的职能,鼓励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医院、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并有计划地定期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荐医科院校优秀文艺节目参加自治区级艺术展演,不断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节、艺术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3.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医学院校艺术教育水平,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医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医学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较高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及一专多能的教育能力;必须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敬业水平好,理论能力强和医学知识全的专业教师。

4.加大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投入,重视考核体系的构建。

新疆医科大学应该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设立专项基金,用以配备艺术教育所必需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对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地、活动场所等也应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大学图书馆合作,定制内容丰富的艺术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方便大学生课余学习和查阅;并通过学生公寓、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立的各种艺术宣传栏,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的周边环境建设,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让同学们在优美高雅的环境中开启心智、陶冶情操。

篇7

近几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为高等学校的校园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研究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如何把握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利避害,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健康成长,对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科学管理,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艺术专业学生优点

①思维敏捷,具有创造性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烈奔放,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充满憧憬和希望,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能够迅速吸收社会进步成果,是大学生中较活跃和进步的特殊群体。近年来,艺术专业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求知成才愿望强烈,他们渴望新知识,对迎接社会挑战有危机感,因而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创造思维的提高。

②专业情结浓厚,有一技之长

艺术类大学生比较务实,讲求实际。他们思想中充满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重视竞争,努力在大学和社会中完善与发展自己。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实际,重视现实,看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趋向务实,树立了讲求实效的品格。他们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开拓交际范围,重视社会实践,渴望成才,所以希望自身能够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③独立意识较强

由于高考专业考试的缘故,许多艺术类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声,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考试。相对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他们也具备直率大方,重感情的优良素质。

2.艺术专业学生缺点

①集体主义缺乏,组织纪律性不强

艺术专业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较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大学生中较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由于受艺术不分国界和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因而存在一些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②文化基础薄弱,缺少一定文化底蕴

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艺术专业学生知识面不够宽,思想深度不够,语言文字功底较差。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和对公共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成绩偏低,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就势必导致一些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较狭窄,注重经济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轻视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而只重视专业课。

二、艺术专业学生特点成因

1.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业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直接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文化修养、政治思想品质、个人风格、为人处世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

2.家庭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相对而言,一些学生都较自信或自负,个性强,依赖思想重,容易偏激。同时也造就了他们较高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道德意识空间的提升缺乏足够的认识。

3.专业特点影响

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能努力塑造个性风格,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学讲究感觉悟性、个性特色、师承关系和风格流派,所以专业特点直接决定了学生特点。

4.主观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一些艺术类大学生聪明、好强、思想开放,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文化素质较普通文理类大学生普遍偏低,社会活动多,交往面广。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基础文明修养不够,从中学到大学,一些自律性不强的艺术类学生一时间无所适从,这就形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象。

三、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1.以人为本,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中,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个性,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不否定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特点,不夸大他们的缺点和劣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发挥特有的专长。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实施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应该适时地抓住热点、焦点问题,适应他们思想活跃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个性优势,充分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2.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偏差。当他们愿望落空和心理出现挫折时,就易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其中少数学生有厌世、愤世等不良心理。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凸现,已经影响到其个人行为的判断和价值观取向。当前,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一些艺术专业学生在青春期出现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转第133页)(接第140页)因而产生了一些无法宣泄和解决的问题。从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职能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3.放大艺术生的“明星效应”

艺术类的大学生们总体上看是具有开拓性和积极上进的,他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方式,也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公德意识,思维活跃,渴望成功,善于表现,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的“明星”。如此,我们便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一些激励式的教育手段,通过组织开展文化讲座、影视评论、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校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4.为艺术生搭建成才平台

开展多种形式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活动吸引学生,开拓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积极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大胆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师生的认可中感受到专业的魅力、工作的成就和享受到服务、奉献的乐趣,并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凝聚力的教育,使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利用学院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学生团体文化,既有助于专业的钻研和拓展,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鼓励学生走出去,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先锋、名家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创作的执著追求,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院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者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用优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开拓新领域。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要时时体现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艺术专业学生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四、结语

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01).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3]张信群.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篇8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受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说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是普及性的公共教育,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享有受艺术教育的权利。

2.导向性和内发性。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发挥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发智力、健康心理,提升境界、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合格公民的优良品质,具有鲜明的正面导向。与此同时,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采用诱导和情境渗透的方式,使受教者通过微妙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达到精神滋养、情感熏陶、知识积累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这种情感的转变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

3.适宜性和实效性。

高校的大学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源泉,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色化必须实现与大学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更要结合财经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根据当代财经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脱离低级的物质功利需求,升华为生命情感和价值需求。

4.传承性和创新性。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其长期历史积淀的思想精华,具有异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同样反映在财经类艺术教育过程中。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反映出自身的历史积淀和价值取向、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群体意识和情感气质等,做到以“美”为核心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二、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制度化僵硬,忽视协同教育。

调查发现,我国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艺术类课程短斤少两、师资失衡、教学设施匮乏、相关研究不能深入等问题普遍存在。高校管理者仅仅把艺术教育仅当作开设几门艺术类课程或者通过鼓励文艺类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来应付,不能有效地与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专业化过度,忽视普及教育。

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调整,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特别是2011年3月教育部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中,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独立了出来。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的任务放到了艺术专业教育相应院系,但是艺术专业院系的重心在于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二是有些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手段和门面,艺术教育的氛围表面上看好像十分浓厚,实际上是成了“特长教育”。

3.功利化严重,忽视内涵教育。

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财经类高校更为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一些财经类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角度评估和调整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艺术教育类课程基本被作为通识选修课来对待,其正源清流的示范功能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平庸化和世俗化。

4.承续化越轨,忽视创新教育。

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有些财经类高校对艺术教育过程省略化、成果凸显化的要求,导致艺术教育的负责人为多出、快出成果,照搬、篡改已有的一些大众作品或一般层次的艺术作品,不能创作出体现财经特色的高品质作品。

三、基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化路径选择

财经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借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保持文化的审美高度;加强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联系,创设特色显著的教育模式;通过大学文化视域的路径选择,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艺术教育模式,推动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特色化、长效化。

1.科学规划,将之纳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

财经类高校要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来看待。财经类高校立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异质独特性,把握社会发展潮流和机遇,将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竞争战略,体现在大学文化具体化的内容层面,如观念、品牌、制度等领域;要设计和规划艺术教育内容如何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何对学生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如何实现教育的全员与全过程的对接,如何展现和反映财经类高校和“经济人”特有的品位、气质和神韵等。

2.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目标责任。

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作为保障。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可以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专门教学管理实施机构、健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入手,优化和完善教育模式。组织领导机构结合学校财经管理类特色,立足全体学生,明确管理体制、工作目标及任务措施,统筹协调第一、二课堂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兼副校长牵头,下设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实施院系,辅之以相应的学生团体为支撑实现三级联动。

3.创新教育载体,完善教育模式。

财经类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开辟新载体,拓展新形式,才能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一是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要合理设置艺术教育课程门类和学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二是加大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在校内要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校外要与社会相关艺术团体衔接,邀请有关艺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队伍。三是加大教学硬件投入。要建设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文艺活动中心,配备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设备。四是积极开展各类校内艺术实践活动。聘请校内外艺术家担任指导老师,组织各类艺术表演和比赛。五是加大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艺术团体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艺术教育的熏陶。六是按照艺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环节、学习环节到课外活动、实验实践环节、创造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监督考评机制。

4.建立CI系统,注重实体文化的熏陶。

关于大学文化的认识,有“泡菜理论”和“熔炉理论”之争。但无论何种理论都表明,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为艺术理论教学和实践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标识美和建筑美也属于财经类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范畴。一是校园形象标识系统要实现与艺术美的结合,其品牌形象设计必须考虑到大学历史背景、学科特点、地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经过艺术的再加工,才能体现学校实质。二是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要体现财经特征。校园内雕塑的设立、文化墙的建设,要与学校的传统、人文、建筑、环境相契合,兼有合适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和校园特色。

篇9

(二)大学教育生态文化困境症结面对以上困境甚至是危机的具象,如何诊断其中的症结?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发展困境症结无论是文化断裂、工具理性、应试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其根本要义都在于忽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也就是人文教育的缺位。首先,大学教育偏离传统文化本位,被功利主义左右,教育领域受到非教育领域因素的主宰、教育商品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当前中国大学生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的严重断裂。而在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思潮文化正在深刻影响、侵蚀着大学的文化传统。其次,大学理念受到工具理性的宰制,把一切社会问题的本质视为客观的、“技术”性的,而非道德或政治性的,大学教育的主流变成技术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为经济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忽视了责任、道德等人文价值的培育。再次,教育模式上,应试教育造成了教育的标准化,压制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被遮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创造力的提升。最后,在学科设置上,专业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压制了人文教育,科研压制教学。专业教育让人成了分工的奴隶,现代大学的弊端正在于无限扩大“专业教育”的功能,“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的教学或传播活动”,因此,“在大学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便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也必须是由大学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5]。

二、艺术教育: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

如上文所述,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中国大学发展困境与危机的症结,而恰恰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应占据核心地位,正如以礼乐教育、德性教育、价值教育、人格教育为内容的人文教育构成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核心,并且“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6]。为规避当前专业教育过度膨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弊端,防止造成学生因人格分裂、道德缺失、知行相悖而变成“单向度”的人、甚至沦为“经济动物”的异化,大学理应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那么,破解大学文化教育困境的核心路径是什么呢?本文认为在于艺术教育。人类文化的要义是人化,其人化的主要路径在于教育、文化、修养和艺术。基于人这种根本的存在方式,教育、文化与艺术本身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教育是一切科学艺术的基础,艺术教育尤为一切教育的基础”[7],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形式,也是完整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一般而言,“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8],这一系统性的教育既是一种语言教育,又是情感教育与经典教育,而在其本质上因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人类本性而是一种人文教育。其一,艺术教育关切人性,能够培育智慧心理和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过程会让人从艺术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中沉淀一种“异质同构”、贴近“智慧”的心理结构,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创新意识,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在艺术世界敞开自己的生命状态,与艺术创造主体对话、共鸣,实现情感的解放与升华,制衡物质世界与现实功利的羁绊,从而超越自我、养成健全人格。其二,艺术教育能够引导人获得对“道”的体悟和关照。艺术教育的过程也是从感知艺术语言的有限存在形式出发,通过审美、想象去领会艺术作品的本体“意味”,去感受和领悟人生和命运,发现意蕴无穷的新世界,以在有限之中追寻、把握超越之“道”与无限可能,而这正是人的本质力量所在。其三,艺术教育能够通过审美,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地以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类、对待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在现行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中,艺术教育既是独立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教育,同时,对于各种素质教育而言也发挥了中介作用,它是贯穿于素质教育始终的,潜移默化地灌输人文价值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大学的艺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平等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不为培养艺术方面的专门人才,也不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尤其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艺术教育的定位更应体现出“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关于人的‘修养’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做人’的教育”[9],并发挥着人文教育的核心作用。当然,不同于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系统的专业化技术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艺术专业性教育,大学的艺术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且艺术教育不只存在于艺术课程之中,也可以而且应当存在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三、“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机理

伴随着后现代式的反思,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日趋明显,而基于艺术的“无用之大用”,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场域中也应该发挥“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可以说,综合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能够让全体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思想与审美欣赏、评价能力的艺术教育既传承与创新了中国古代的乐教文化,能够体现“道、学、术”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的特点。这种“无用之大用”的核心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情感、涵养思想,化育形成高尚人格除了艺术语言和技术的传递价值,通过将艺术的审美与陶冶性情联系起来培育人性、化育人格是大学艺术教育的首要作用。我国传统教育理论认为知、情、意作为教育的三个层面不可或缺,其中,情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不仅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而且构成了“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的层次之分。一般而言,能够赋予情感最优美和最深刻细致表现的,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大学生尽管已经成人并具备相当的理性高度,但其情感的自我管理与人际关系的调节能力尚待成熟与完善。通过艺术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移情作用拓宽胸襟、陶冶性情,艺术的审美关照正是通过被称为“宇宙的人情化”的移情作用生成意象,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的。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涵养上主要体现为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其一,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其二,艺术教育是大学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冯友兰曾说,“儒家以艺术教育为道德教育的工具”,现代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来获得德育效应。人格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有个人特性更有群体意识。大学的艺术教育同时体现了对个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尊重这两个侧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艺术修养这种“社会性的人格素质”,进而化育完整的社会人格。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尊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尊重个人的创造,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因为审美活动和艺术有一种社会化沟通的功能,使个人和社会在艺术教育中能够得到和谐统一。

(二)启迪科研智慧,激发创新潜能创造性是艺术的本性,创新精神是艺术的灵魂。大学教育通过实行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现理性与感性思维相对的平衡和相互促进、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平衡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从脑生理科学视角看,艺术教育对智育发挥平衡作用。人脑的左半球负责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半球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人的思维只有在左右脑同时充分开发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更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加强对右脑开发发挥特别作用。左脑储存个人毕生的经验,是“个人脑”;右脑储存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来所创造与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是“祖先脑”。自古以来,人类都是依赖右脑作为主导来生活的,它给予人类灵感、智慧、创意,右脑的信息量是左半脑的十万倍、百万倍乃至千万倍以上。因此,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右脑的开发。人的左脑具有行动、文字、抽象思维、数字意识四个特性,侧重于发展工艺、战略、语言、逻辑和算术等,相比较而言是开发较多的部分。右脑则具有纯粹的“生存”、对图像的理解力、隐喻、欣赏音乐的能力等四个特性,可以说,这正是思维原创性的科学基础与动力源泉。隐喻是感情与图像的独特结合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创新,内心世界的情绪或感情往往要依赖于隐喻才得以沟通和交流,而隐喻和图像的结合就是艺术。由此,作为“右脑革命”者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发挥出特有的作用。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缓释心理方面受到来自智育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其次,从科学研究客观规律而言,其过程是先有艺术或者哲学,再到科学的创新,科学与艺术具有内在的相通性。而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看,科研之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很多科学家总是被一种美引导着。比如音乐和数学并不偶然地构成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的灵魂,它们正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相互击撞而谐和的奏鸣曲。可以说,激情与理性一道孕育了科学,艺术由此构成了科学活动的美学动力。最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结合不仅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结构。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科研创新所需要的直觉,可以拓展想象力空间,可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提升原始创新力,改善学生思维结构,以此促进大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对培育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10

1、对艺术教育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

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忽略了艺术对于个体创造性、思维、认知等方面的价值。在中国传统儒家美学中,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政治和伦理色彩浓厚,注重艺术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功能,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著名论断,强调艺术可以通过陶冶人的情感,实现思想道德的升华,我们今天着重强调美育的德育功能,一定程度上受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影响。民国以降的百年来,在我国教育领域注重“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教育,而艺术教育长期处于比一般基础学科低的位置。

2、艺术课程不受重视,艺术基础设施不完善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高校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课堂组织形式或是教学考核制度上,艺术教育都没有被给与足够的重视。普通大学或地方大学、虽增设了如艺术欣赏课、艺术概论课、形体课和视唱练耳课等相关艺术课程,但由于办学条件所限,通常安排在设施不齐全的普通教室上课,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公共艺术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基本上以音乐基础知识课和欣赏课为主,其它艺术门类如舞蹈、戏剧、美术、电影等课程也很少涉及。另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也不是非常明确,有的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

3、艺术实践活动单一,小部分同学参与

受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个人对艺术需求的影响,艺术素质得到了高校学生的重视,他们除了积极学习艺术理论课程外,还热衷于校内外的各项艺术实践活动。如参加电视台文艺活动的录制工作、幕后工作、现场嘉宾团;参加学院的文艺演出,组建学生合唱团、学生舞蹈团,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演出活动;或由爱好艺术并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自发组织的艺术团体的演出或交流活动,如各种艺术协会等。但只是小部分有艺术基础的同学参与,学生的参与度低。

4、教师人员短缺,素质不高

在开设有艺术系的综合大学中,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师主要是以本校的音乐系、美术系的教师为主,由他们担任艺术欣赏课、形体课、声乐课等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艺术团体进行排练。在没有开设艺术系的大学中,虽然大都成立了艺术教研室或美育教研室,但教师人员短缺,素质不高,教学计划、教学设备不完善,办公条件简陋,在教学体制和机构上没有长远规划。少数条件可以的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学由学校聘请的艺术团体的专家、学者担任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5、学生艺术素质参差不齐

中国由于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教育的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极大,出现高校学生艺术素质参差不及的现状。

二、如何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基于以上的现状,将如何更高效地开展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对艺术教育的意义有更深刻地认识,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核心艺术课程和艺术选修课。课程设置做到广度与深度、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系开设多方面、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群”,我们可以以此为借鉴,根据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学生特点等开设几类课程:艺术基础(如基础乐理,绘画基础);艺术史论(中西音乐史,艺术史);艺术技能(如和声与对位、调式写作、乐器演奏、国画、书法、油画);舞台表演知识(合唱指挥、舞台剧);专题或高级课程(有计算机音乐创作、媒体音乐设计、广告设计);地方艺术特色(地方艺术形式起源及发展)。学生依据各自兴趣及自身程度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其次,健全艺术设施、丰富校园艺术活动。为学生的艺术生活和审美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要因素。定期邀请知名艺术界专家来校做讲座;稳定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建设;定期举办或参观高水准的艺术画展;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开展话剧、歌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营造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充满人文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开展课外艺术活动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要大力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活动的多样性和全面参于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每个参与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和工作人员;学校也要积极为少数民族同学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外艺术活动。要注意通俗艺术、大众审美文化与高雅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产生学习兴趣,从而逐步迈向高雅艺术。再次,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可在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之初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测试,根据其程度结合其个人爱好调整教学方式。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自发组织美术协会、舞蹈队、合唱团等艺术团体,强调艺术实践;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及时补充基础理论知识,并帮助他们逐步进入到艺术实践中;对于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学习艺术相关其它高级课程。最后,加强教学质量检测。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