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6 16:22: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品成本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报告。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通常使用者购买商品,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的特定功能,然后才考虑该商品的价格等问题,而价格是受成本约束的,产品质量也是服务于产品功能的,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从产品自身看,产品功能的实现和成本因素的考虑都取决于“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产品成本也是通过BOM来归集的。在很大程度上,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在以后阶段成本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
一、产品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在买方市场的现代社会,产品需求决定产品供给。产品需求总是以服务于客户的特定功能需求为前提的,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是BOM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品成本控制的前提。
(一)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设计制造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前提,前面提到,人们购买产品,并不是要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因此,我们除了要关心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外,更要注重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称之为“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一般产品往往能提供系列功能,需要企业做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通常,人们比较重视产品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容易被忽视,但细节上的问题也对产品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并关注其变化。
1.调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掌握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了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满足方面的问题,作为今后产品改进的方向。调查方法包括:对重点客户的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等,调查内容包括功能具体内容及功能重要性评价等,充分把握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保证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是市场所需要的。
2.识别产品功能需求
分析人员要对调研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明确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确认哪些功能是可以满足的,哪些功能是产品无法满足的,进一步对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程度进行系统分类,排列出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以便在设计制造等环节企业的重要资源向其倾斜。在识别产品功能需求中,还要注意分析用户对产品潜在的功能需求,分析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跟上并引领产品发展的社会进步潮流。
(二)确定产品功能模块
1.产品功能模块化
产品设计模块化是客户功能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在产品功能的设计中,应该将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化,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为了能更好地生产出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产品,将用户视角的产品功能需求转化为设计制造者视角的功能需求模块是非常必要的。
2.产品功能模块的划分
通过功能整理,明确产品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划分中,要确保以下几个问题:(1)基本功能模块的通用性,以利于规模生产;(2)各功能产品模块独立制造,利于维修和单独销售;(3)模块间接口简单,便于装配和分离;(4)各模块的内外部关系要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提高模块独立性;(5)模块分解大小适中,为模块的功能组合提供便利。
二、产品模块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为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成本保障就成了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产品各功能模块的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产品结构是为实现产品功能服务的,所以产品成本的控制必须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
首先,计算各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前述的产品功能需求及评价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得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
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成本参数。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希望成本C很低而功能F很高。在实际应用中,则强调成本C与功能F的匹配,用f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c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则第i个功能模块的价值vi=fi/ci。其中∑fi=1,∑ci=1。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该模块功能重要,但产品模块成本可能不足;若vi小于1,说明该模块成本过高,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总之,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模块功能/模块成本进行平衡,使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等于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即fi=ci。
(二)产品目标成本在各模块间的分配
企业在制定目标成本时,既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一个低于现行成本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而计算各模块的目标成本,即:
某模块的目标成本=该产品目标成本×该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
根据产品结构模块与产品功能模块的对应关系,各功能模块的目标成本即为各产品模块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BOM设计中质量-成本的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思路出发可能会出现同一功能可以由完全不同原理的产品结构来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和成本优先的原则,确定产品BOM结构。
在产品结构模块的BOM设计过程中,满足要求的某零部件往往不止一个,设计者应该根据质量-成本优化的要求对其进行选择。为形象地描述选择过程,笔者用方框表示与节点,圆圈表示或节点,得到一个产品模块结构的与或树。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BOM设计中质量-成本优化控制的过程。
背景资料:某公司的齿轮减速箱产品的输出轴系模块Pi由输出轴p1、大齿轮p2、轴承p3和定距环p4组成,p1、p2、p3和p4为底层零件,p1有备选零件x11和x12,p2有备选零件x21、x22和x23,p3有备选零件x31和x32,p4有备选零件x41和x42,输出轴系模块Pi的目标成本为Ci为240元,如图1所示:
0-1规划法求得最优解:x11=x22=x32=x42=1,质量最优值Qi为1.92,设计成本234元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成本进行源头控制有其独特优势。这个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满足用户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将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进行模块化处理,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从而降低产品整体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这样不会出现产品功能剩余或功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单纯追求降低产品成本而牺牲产品功能的弊端。
第二,从产品BOM设计的角度,按照产品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产品结构模块,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将产品目标成本在各产品结构模块间进行分配,使产品各功能有与之匹配的成本保证。在模块化产品结构的BOM设计中,通过零部件的质量-成本优化选择和控制来最终确定产品的BOM,保证了在目标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产品的质量最优,从而实现产品成本的源头控制及优化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价值工程; bom设计; 质量-成本优化; 成本控制
通常使用者购买商品,首先考虑的是该商品的特定功能,然后才考虑该商品的价格等问题,而价格是受成本约束的,产品质量也是服务于产品功能的,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从产品自身看,产品功能的实现和成本因素的考虑都取决于“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产品成本也是通过bom来归集的。在很大程度上,产品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在以后阶段成本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
一、产品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在买方市场的现代社会,产品需求决定产品供给。产品需求总是以服务于客户的特定功能需求为前提的,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是bom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产品成本控制的前提。Www.133229.Com
(一)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设计制造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是产品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前提,前面提到,人们购买产品,并不是要购买产品本身,而是购买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因此,我们除了要关心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外,更要注重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的分析,称之为“产品功能需求分析”。一般产品往往能提供系列功能,需要企业做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通常,人们比较重视产品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容易被忽视,但细节上的问题也对产品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并关注其变化。
1.调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掌握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了解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功能满足方面的问题,作为今后产品改进的方向。调查方法包括:对重点客户的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法等,调查内容包括功能具体内容及功能重要性评价等,充分把握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保证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是市场所需要的。
2.识别产品功能需求
分析人员要对调研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整理和明确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确认哪些功能是可以满足的,哪些功能是产品无法满足的,进一步对产品不同功能的需求程度进行系统分类,排列出产品功能的优先级,以便在设计制造等环节企业的重要资源向其倾斜。在识别产品功能需求中,还要注意分析用户对产品潜在的功能需求,分析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要跟上并引领产品发展的社会进步潮流。
(二)确定产品功能模块
1.产品功能模块化
产品设计模块化是客户功能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在产品功能的设计中,应该将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化,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进一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为了能更好地生产出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产品,将用户视角的产品功能需求转化为设计制造者视角的功能需求模块是非常必要的。
2.产品功能模块的划分
通过功能整理,明确产品功能模块。在功能模块划分中,要确保以下几个问题:(1)基本功能模块的通用性,以利于规模生产;(2)各功能产品模块独立制造,利于维修和单独销售;(3)模块间接口简单,便于装配和分离;(4)各模块的内外部关系要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的要求,提高模块独立性;(5)模块分解大小适中,为模块的功能组合提供便利。
二、产品模块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为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对相应功能模块的成本保障就成了产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产品各功能模块的成本与功能的匹配
产品结构是为实现产品功能服务的,所以产品成本的控制必须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考虑。
首先,计算各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前述的产品功能需求及评价进行量化处理,计算得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
然后,确定各模块的成本参数。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希望成本c很低而功能f很高。在实际应用中,则强调成本c与功能f的匹配,用f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用ci表示第i个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则第i个功能模块的价值vi=fi/ci。其中∑fi=1,∑ci=1。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该模块功能重要,但产品模块成本可能不足;若vi小于1,说明该模块成本过高,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总之,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模块功能/模块成本进行平衡,使功能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等于功能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即fi=ci。
(二)产品目标成本在各模块间的分配
企业在制定目标成本时,既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内部条件,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制定出一个低于现行成本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成本,进而计算各模块的目标成本,即:
某模块的目标成本=该产品目标成本×该模块的成本评价系数
根据产品结构模块与产品功能模块的对应关系,各功能模块的目标成本即为各产品模块的目标成本。
三、产品bom设计中质量-成本的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不同思路出发可能会出现同一功能可以由完全不同原理的产品结构来实现,根据用户需求和成本优先的原则,确定产品bom结构。
在产品结构模块的bom设计过程中,满足要求的某零部件往往不止一个,设计者应该根据质量-成本优化的要求对其进行选择。为形象地描述选择过程,笔者用方框表示与节点,圆圈表示或节点,得到一个产品模块结构的与或树。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bom设计中质量-成本优化控制的过程。
背景资料:某公司的齿轮减速箱产品的输出轴系模块pi由输出轴p1、大齿轮p2、轴承p3和定距环p4组成,p1、p2、p3和p4为底层零件,p1有备选零件x11和x12,p2有备选零件x21、x22和x23,p3有备选零件x31和x32,p4有备选零件x41和x42,输出轴系模块pi的目标成本为ci为240元,如图1所示:
为表达方便起见,将备选零件的质量参数和成本参数列成表1
0-1规划法求得最优解:x11=x22=x32=x42=1,质量最优值qi为1.92,设计成本234元<目标成本240元,满足解的要求。这样确定了零件选项,确定了输出轴系模块的bom结构,进而确定各产品结构模块及齿轮减速箱产品的bom结构树。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产品成本进行源头控制有其独特优势。这个优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满足用户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将用户对产品功能需求进行模块化处理,对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功能需求,从而降低产品整体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的成本。这样不会出现产品功能剩余或功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单纯追求降低产品成本而牺牲产品功能的弊端。
第二,从产品bom设计的角度,按照产品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的产品结构模块,依据价值工程原理将产品目标成本在各产品结构模块间进行分配,使产品各功能有与之匹配的成本保证。在模块化产品结构的bom设计中,通过零部件的质量-成本优化选择和控制来最终确定产品的bom,保证了在目标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实现产品的质量最优,从而实现产品成本的源头控制及优化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要先做好定位,使其在上市前拥有超群的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针对每一个细分市场,新产品都应保持一个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不是相同定位下的多个产品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不会形成合力,还会因此分散彼此的竞争力,使消费者对产品利益和诉求发生混淆。 当企业把新品开发提到战略层面时,营销人就需要准备执行新产品开发具体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新产品价格体系: 新产品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价,定价可结合市场竞品价格体系,在主流产品价格设置上基础上寻找市场价格机会带,并针对此价格带进行定价设置。 定价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难度系数颇高。如何定价,是任何企业都在研究的难题。对于多数白酒企业来说,新产品价格策略可采取直切市场主流竞争对手主流价格带的方式,以竞争对手市场执行价格为参照(而不是市场滑落价)而设定;同时,还需参考主流竞品的渠道顺价利润及促销政策后利润,确保新产品的渠道利润适度高于市场现有竞品。 当初步确定价格以后,营销人还需进行市场验证,以便对所定的价格有更深的认识及调整修改,直至合理。同时,还需要针对同价位竞品进行精细市场调研,以便在充分的竞品信息收集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本品新产品开发要素。 第二步:针对性市场调研: 酒类营销咨询行业内一直流行“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意思为酒类营销人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熟悉市场主流品牌的所有信息,知己知彼,方能打好每一战。 当酒水企业营销人在进行新产品开发前,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是第一步。针对性市场调研主要集中在针对同价位竞品上及消费者调研两方面: 1、 针对竞品调研:包括产品包装及包装设计风格(外包装、内部瓶型)、包装材质、产品命名规律、产品酒精度、外装箱规格等等。 2、 针对消费者进行调研:要针对意见消费者或渠道终端店主进行一系列的调研,确保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最为切合消费者消费习惯,使开发出的新产品具有针对性。 笔者认为,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是最为关键一步:营销人只有通过针对性调研,才能发现产品开发关键点,进而才能开发出适合市场的新产品。 第三步:合理规划新产品成本比例: 白酒产品成本主要集中在酒水,瓶型材质、贴标、工艺,瓶盖及开启方式及外包装上面。当市场零售价格已确定以后,新产品的包装及酒水成本也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下来。在适合的情况下,合理的成本控制不仅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同时也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不同档次产品成本控制方面,笔者通过总结得出以下粗略总结:30元以下产品,包装成本(除酒水以外)相对较高,应控制在20%以内,例如卖20元的酒,包装成本控制在4元以内;30-80元产品,包装成本控制在10-15%;80-200元产品,包装成本控制在10%左右;200元以上产品,具体看产品的定位,其包装成本可适当放宽,可大于10%。具体成本细节操控如下: 首先,对于酒水成本的迫降是企业万万不能做的,哪怕酒水降低五毛钱都会给企业品牌造成不可磨灭的永久性伤害,因此,企业再苦也不能降低酒水成本。 其次,对于瓶型材质方面,笔者建议企业可多使用相对成本较低的土陶瓶及乳玻瓶,中档及中高档产品首选性价比高的玻璃喷涂瓶。。 在瓶盖及开启方式方面,瓶盖可在造型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除了形象产品外,尽量避免使用类似“纯水晶盖”这样成本偏高的瓶盖。 在开启方式方面,即防伪方面,加扣环这种方式防伪效果不是太明显,开发高档产品时尤其需注意到这点。 再次,在外包装方面,低档酒需尽量压缩外包装成本,普通白卡纸为首选且外盒上工艺越少越好;中档酒可考虑白、银、金卡或与白卡对裱包装,也有部分企业喜爱用铁盒或铁盒外裱纸,具体外盒工艺上还可使用镭射技术(需谨慎使用,部分乡镇消费者较为喜爱,但是县城城区及市区的消费者可能会比较讨厌),以确保产品外包装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尤为显眼即可;中高档酒一般要使用较好工艺处理的纸板盒(可另加底座,凸显产品档次)、铁盒(金属上喷高档色调、显露肌理、起凸感等增加产品竞争力)及软PVC材质(该材质成本却偏低,但效果却不差);高档酒外包装应选用裱板盒,俗称手工盒,这类盒子不仅结构上可塑性很强,且盒子形状结构上也可以进行很多创新,但唯一缺点是成本比较高,另外部分高档酒也有选择使用纯木质外盒,这种材质成本高,但是文化感较强,多用于企业高端形象产品或概念性产品。 第四步:新产品包装设计、瓶型选定: 当新产品的成本比例确定之后,接下来便是新产品外包装及瓶型的设计及打样生产。 新包装及瓶型设计往往需要专业设计师,设计师既要熟悉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有创造力、想象力及颠覆传统思维的观念。在这方面,专业设计酒水行业包装的公司是白酒企业首选;另外,酒类咨询公司的设计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因其具有系统化的思维及一定的战略高度,其设计出的产品包装相对更为切合市场情况及消费者需求。
随着白酒行业发展逐渐成熟,行业内的创新也已经越来越难,在产品创新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目前,随便一家瓶厂都会有上百种瓶型,随便的一家包装设计公司都会有琳琅满目的包装设计作品。因此,对于资源较为稀缺的企业来说,包装可以在保证一定的档次前提下,从简设计;瓶子可以从瓶厂现有瓶型中选取,避免开模具。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较多资金,且还可以缩短产品包装材料设计生产周期,使得新产品提前上市运作。
第五步:包装打样并修订、瓶型确定,进行量产:
当包装设计完成并得到企业高层同意及通过之后,便到了包装打样及修订阶段。可以确定的是,包装及瓶型的第一次打样往往效果不理想,且较有名的白酒包装厂由于订单量较多,对新产品打样兴趣不高,甚至还有拖延打样时间。 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笔者建议:企业应派一个设计师跟随新产品包装打样全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催促包装厂在短期内快速打样,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产品包装的细节进行修改,最终带回一个较为完美包装回企业。
包装及瓶型确定之后,企业即可快速进行量产。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观也逐步提高,因此,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新产品开发,不断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造型美、色彩事宜、有艺术感、是否上档次、是否潮”等等需求。 企业在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只有进行合理的规划、精准的产品定位,并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最大化满足消费者及渠道成员需求,才能开发出适合市场及消费者的新产品。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也是未来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我国的制造业效率和效益相比较发达国家都显得非常落后,因此如何做好产品成本控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优化展开分析。
一、我国当前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没有落实成本信息的准确收集
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很少重视成本信息的收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就使得很多企业不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的成本支出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企业的成本信息和企业经济脱节。由于目前很多企业成本核算都是把产品成本作为核算对象,没有更多的关注企业成本信息收集情况,最后不能对企业各部门落实产品成本责任制度。
(二)企业员工淡化成本意识且成本观念落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制造企业为了提高企业效益都是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来控制成本。对于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来说,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产品成本管理就不是简单的降低成本了,而是站在资源配置角度来分析如何实现最优化,控制产品生产周期,最终实现成本最小化来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的管理层对成本意识很淡薄,对成本的认识不够透彻,无法意识到成本信息能够影响到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各项指标,有些企业有强调成本控制,但是都还是一些落后的成本控制观念,根本不适用当前的发展形势,所以改变强化成本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产品成本控制流程过于简单
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有一个成本控制流程,这个流程也是根据生产的环节来决定的,产品的生产周期影响这成本控制过程的长短。在众多制造企业里呈现这样一个现象:产品生产流程较长的企业其控制流程会比较多;产品生产流程比较短的企业其控制流程会相对简化很多。然而在国内很多制造企业里,生产成本控制流程显得过于简单,致使生产过程中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产品成本控制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调查发现很多制造企业在产品成本控制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事后再算账,没有按照流程进行成本管理,会使得财务报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的意义可言,自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另外,制造企业的上下级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也就使得降低成本这些成本控制措施无法真实实施。
二、如何控制产品成本的几点优化策略
(一)从材料源头开始控制成本
材料成本包含材料本身成本以及材料管理、储藏以及材料使用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所产生的费用。所以材料成本首先需要加强材料领取的管理,对材料的发放施行审核制,领取材料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领取记录,并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材料领取的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后进行奖励惩罚。开展员工自我总结,发明的新型加工技术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奖励,并且推广相应的技术。另外,材料存储采用分类制可以明显节约材料的存储空间,并且能够方面材料的领取以及材料的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二)人力成本控制
降低人力成本,首先需要明确每个最小生产单位的人员分工,做到每到工序都能具体到某个人员,施行流水化作业,这样可以有效的明确每个工人的责任,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当然每道工序的工人比例需要进行相应的调研。另外需要及时对工人进行新技术培训,让工人能够更好地提供技术熟练度,对此可以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指导。当然相应的奖惩制度必须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以及奖惩措施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对工人进行相关的考核,依据考核发放绩效,提高工资等级标准等。
(三)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员工节约意识
制造企业成本消耗主要体现在机器和电费上,造成机器耗损和电能浪费很大程度上和人是紧密联系的。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每个独立的生产要素都是通过人的作用才联系在一起的。在企业内部要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水平,定期给员工提供专业培训,增强他们的节约意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企业产品成本进行科学的管理。企业要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意识,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管理能力,积极应对各种市场风险带来的挑战,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文中主要分析了当前很多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成本控制优化的策略,不仅细化了产品成本控制方法,也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在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各个部门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来做好成本信息的管理,进而有利于做好成本的核算。整体上来说在设计生产成本控制中企业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积极完善成本控制方法,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做好企业产品成本控制和优化工作。
参考文献:
在我国目前的肉食品初加工经营企业中,小型私营业主较多,这部分私营业主更关心企业整体的盈利状况,对成本精细核算方面关注度普遍不高。而随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为社会重视,大型肉食品企业必将成为行业的主力。在满足老百姓刚性生活需求的肉食品初加工领域,本人认为,竞争的核心无外乎质量安全和成本优势。因此,构建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是保持这种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工作。
传统工业产品是由不同的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工序加工组合成一种或多种产品,其成本核算方法比较成熟。肉食品初加工是由畜禽活体通过屠宰分离后形成多种部位肉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是一种逆向流程。我国肉食品初加工产品消费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产品分离随意性较强,分离很不规范,因此,基于单品的成本核算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联产品成本核算理论在鲜猪肉初加工实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就肉食品初加工企业如何构建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分析,并对肉食品初加工产品基于成本的目标销售定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鲜猪肉初加工业务流程及业务特点简介
一个典型的鲜猪肉初加工生产经营企业,主要经营热鲜猪肉或冷鲜猪肉产品,兼营少量其他肉类产品,通过超市专柜、机构客户、加盟店、直销店等渠道组织销售,其销售方式包括批发、零售、批零兼营等,其业务流程及特点如下:
1、鲜猪肉初加工业务流程简介
购进活大猪->委托屠宰企业屠宰(或自宰)->分离成边猪->分离成部位肉(或白条)->低温物流配送至销售点。
2、鲜猪肉初加工业务特点简介
a)产品分离方法不统一。根据客户需求分离产品,有白条直接销售,也有部位肉配送,白条又有带头脚与不带头脚之分,部位肉产品没有统一的分离规范且价格相差较大。
b)价格行情变化快。活大猪价格有时是一天一个价,鲜猪肉价格虽然不像活大猪般变化快,慢的一个月左右,快的一个星期就需要调整,而且鲜猪肉价格较活大猪价格变化有滞后效应。
c)热鲜猪肉属快速消费食品,保存期极短。一般为“定量生产、以产定购、快速销售”,无论活大猪还是鲜猪肉产品追求零库存或极少库存。
二、鲜猪肉成本核算的理论基础
1、联产品及联产品成本核算概念
联产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同一原料经过相同工艺过程的加工,同时生产出来的几种主要产品。各种产品在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点或终点同时分离出来,这个点就是分离点,这个点之前发生的成本就是联合成本或共同成本,分离点之前的产品我们称之为联合体。
联产品的成本核算,就是联产品分离以前共同生产费用的归集以及分离时共同成本的分配。
2、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
联产品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联合成本的确定、分离率的测算、主产品成本分配、副产品成本分配。
(1)联合成本是指联合体分离前归集的应分配的费用。
鲜猪肉初加工工艺简单,主要费用是活大猪的采购成本,其他加工费用比重较小。为便于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及时得到可靠的成本信息,减少成本核算过程中因那些比重小、统计时效性差、开支相对固定的费用影响核算效率,在实务中可以将活大猪采购成本之外的加工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也可以平时归集,月底一次性分摊至产品成本中去,本文选择作期间费用处理。
(2)分离率是联合体分离后,各产品产量比例。
一头活大猪分离成哪几种产品,不是固定的,根据市场需求有不同的产品组合,因此,分离率需要根据分离方案实地测算。
(3)成本分配方法是指依据什么标准,对联合成本在分离后各单品间进行分配。
联产品成本核算实务中一般有系数分配法,实物量分配法、相对销售值分配法等几种常用方法。
系数分配法是将分离后各单品的实际产量按事先确定的系数折合为标准产量,联合成本按标准产量进行分配。在鲜猪肉初加工成本核算实务中,因产品的分离方案随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如何确定固定系数非常困难。
实物量分配法是以分离后各单品的实物数量为基础对联合成本进行分配。在鲜猪肉初加工成本核算实务中,实物数量适合用重量,而各单品的市场销售单价是按重量确定(如:元/公斤)且相差较大,以重量作为分配标准,会造成单品的毛利率相差甚远。
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是分别按各种联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比例分配联产品的共同成本,其目的是使这些联产品能够取得一致的利润率。也即按各联产品的可预期市场销售收入比例来分摊联产品的共同成本。
各单品的销售价格通过市场调查容易得到,一致的利润率有利于产品决策和员工考核,因此,本文选择相对销售价值分配法作为鲜猪肉初加工产品成本核算中联合成本的分配方法。
(4)副产品成本分配:副产品是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使用同种原料,在生产主要产品的同时附带生产出来的非主要产品。
生物资产作为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生物资产的自然增值的特性,在确认与计量上难度较大。现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生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上,具体针对某类果树成本核算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涉及较少。以新疆乌市地区100亩桃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的数据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针对桃树这类生物资产进行讨论。对桃树各个生长阶段的费用支出进行归集与分配,进一步核算出桃的产品成本。桃树作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种植面积较多,无论从实务还是理论层面都对涉农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基础,推动生物资产准则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1桃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核算
1.1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概念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1],主要包括果树、食用油料等在内的经济林、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料的薪炭林、成龄的能进行配种、繁殖、提供畜产品的产畜以及供人们在生产中使役的役畜等[2]。文章以生产性生物资产—桃树为例,进行折旧方法的分析和讨论。
1.2产品成本核算
1.2.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与计算期成本核算对象就是分清楚对那些生物资产和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本文中的生物资产成本核算对象就是选取的案例——新疆A桃园内种植面积100亩的桃树,产品成本对象是桃树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产出的农产品——桃。成本计算期是指明确对哪个时期的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文中是对桃树费用的投入来作为成本核算期的,按照桃树生产周期来确定。1.2.2确定成本项目桃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管理费用。农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项:(l)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指计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物质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间接费用。(2)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指与农产品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密切的费用,包括土地承包费、管理费、销售费、财务费,属于多业或多品种共同发生的,应先按各业分摊,种植业分摊部分再按产值或种植面积在各农产品品种之间进行分摊[3]。
1.3桃生产经营过程中费用的归集与分摊
以选取的A果园为例,占地面积为100亩。园内主要以桃为主,品种包括水蜜桃、油桃、蟠桃等。主要以种植、批发和初加工为主。A桃园于2010年种植,2011—2013为生长期,主要以桃树的营养生长为主,一般不结果。费用的支出主要在桃数苗木费、种植挖坑费、防虫药费以及清理果园费等。从2014年开始,桃树进入盛产期,是桃树产量最高、收益多而稳定、投入较少的时期,持续年数因树木的品种和经营管理水平而不同。此后桃树随着树龄增加树冠持续的衰老,逐步进入衰退期。产果10年以后产量就会逐年下降,衰退期时桃树的经济收益较低,如果持续经营将出现高成本低回报的情形,甚至亏损。因此多数农户或企业会选择及时采伐、更新树种。预计桃树的折旧年限为13年。对每年所产生的所有相关费用支出凭证、账簿进行搜集与整理。
1.4正确划分收益与资本性支出
在桃树的生长阶段,所有费用的投入都用于桃树生物资产自身的营养物质需要,这一阶段桃树没有产出,因此应将费用资本化计入到生物资产中去。在桃树进入稳定高产的阶段,生物资产的外在形态基本不会再发生变化,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对生物资产的日常管理,该支出不再增加生物资产自身价值,随之发生的费用不进行资本化处理,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的产品成本与当期损益。这就如同自建的固定资产,在竣工之前所发生的费用需要资本化,待其竣工后,与之相关的费用就费用化。
2桃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核算相关的会计处理
1.A桃园2010年种植当年支付桃树种苗费45000元,土地管理费每年12000元,定植当年抚育领用肥料、其他材料耗费10000元、农药5000元、水费10000元、平整土地所需要的机械作业费以及管理桃园所产生的人工费,应付人员工资35000元。(对桃树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法进行计量。)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117000贷:原材料—树苗45000—化肥10000—农药5000银行存款22000应付职工薪酬350002.2011—2013年桃树的生长期,土地管理费每年12000元,补种新树苗、领用肥料、其他材料耗费20000元、农药10000元、水费18000元、平整土地所需要的机械作业费以及管理桃园所产生的人工费,应付人员工资30000元。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90000贷:原材料—树苗5000—化肥15000—农药10000银行存款30000应付职工薪酬300003.2014年桃树进入盛产期,开始稳定产果,按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则前期的费用投入均资本化,计入到生物资产自然增值量上。此时,应将未成熟期的生物资产转入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累计额的生物资产账面价值367370元(117000+90000+90000+90000)。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387000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3870004、从2014年起每年固定投入土地管理费12000元、水费18000元、化肥等其他材料耗费18000元、农药10000元、应付人员工资30000元。成熟期之后每年的费用投入是一样的。此时桃树的生物资产自然增值量不再增加,后期所投入的费用都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借:生产成本—桃树88000贷:原材料—化肥18000—农药10000银行存款30000应付职工薪酬30000假设桃树预计折旧年限为13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折旧额为29769元(387000÷13)。会计处理如下:借:生产成本—桃树29769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297693
小结
生产性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的核算是生物资产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难点之处,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一部分的核算只有简单指导性的政策,实际的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本文对桃生产性生物资产与产品成本核算的研究,将生产支出进行归集与分摊,并进行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为相关的经济林、林果业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志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以林木类资产为例[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36-39.
(一)制定的目标不够全面
很多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仅仅把目光放在原材料和人工费以及办公费上,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成本考虑的较少,如设备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内部物流、最优订货批量、科学决策等方面,基本上都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然而,现在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投产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开发设计成本,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正是由于观念上的束缚,这些年来,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作用甚微,甚至制约了企业技术进步,妨碍企业发展。
(二)目标成本管理缺乏人性化因素
在我国很多企业当中,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虽然在制度表面上看不出多大的问题,但是对员工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的太少,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被动接受,缺少尊重,缺少建议权利,缺少岗位创新,从而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际上,员工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是起主导作用,只要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业绩才能真正上升,在每个环节当中严格执行目标成本,只能适当降低目标成本。企业生产中员工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从而导致各个环节中的生产成本明显升高。
(三)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服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对一个企业乃至于一个班组的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成本也就相对较高。
(四)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机制
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引进和模仿,忽视发明和创新;重视科研成果的研究,忽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重视生产经营的组织,忽视岗位创新与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只注重从挖潜节约的角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一项新技术、新发明的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力远比我们通过内部挖潜带来的竞争优势大得多。缺乏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机制使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实际成本难以降低。
(五)忽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在市场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成本,企业必须清楚与产品有关的整个价值链中的所有成本。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却容易陷入下列误区:如管理者较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忽略对营销成本、服务成本和后勤成本的控制;重视对构成企业运作流程的一个单项活动进行成本分析,而忽视了把握各项活动之间联系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成本;大部分企业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忽视了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成本分析的方法过分依赖于会计方法和制度,而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缺乏分析等等。没有从战略高度与全局上来予以考虑。
二、关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一)拓宽目标成本管理的目标包含面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将目标放在产品的制造成本上,还要注意将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和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的资源耗费等都考虑进去,预测它们的目标利润与目标成本,并制定有关标准。
(二)在目标成本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
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生产以及各个环节当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带动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自身解决的。带动起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在管理上完善,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施行人性化管理,让员工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尽量将所有的精力都运用到工作中去,积极提出有利建议,并鼓励大家进行岗位创新。
(三)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就是能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效益。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就是降低了有关的目标成本。同时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最主要是成本的竞争,但在取得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时,成本的竞争就变得次要了。在企业内部吸收先进的技术,多搞些发明和创新,重视个人创造性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能提供发明和创新的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五)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
注重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实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不同环节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与分解,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除了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还要注意项目调研、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对没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成本行为也要多加分析,努力寻找降低目标成本的途径。在目标成本管理上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无论是在人、物等各方面,把整个生产运作当中的成本降到最低,才是真正的全面化的目标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吴雪林.目标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3-45.
产品研发阶段的成本是指企业研发一种产品, 从开始到完成整个过程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产品研发的科学与否,决定了产品的最终成本。有关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70%以上是在产品的研发阶段确定的。但一般企业对研发成本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少控制产品的研发成本,一旦产品投入生产, 产品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就基本确定。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这对于降低新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产品研发过程及其成本控制的相关概念
产品研发过程可分为设计输入阶段、设计输出阶段、设计验证、试制、工厂试验及设计确认。产品研发成本是指经过产品研发、设计评审过程, 形成产品图纸, 产品设计定型后, 按照图纸及其技术条件规定, 生产出合格成品的最佳耗费状态时的成本。产品成本中的材料和工时消耗的多少主要是由产品的设计结构和工艺要求决定的, 而工艺要求也是由设计决定的, 因此产品的大部分成本实际是在设计阶段就决定了的。新产品设计定型后, 企业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阶段,就是对该新产品的设计过程进行谨慎的再验证和再鉴定。新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是指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已定的成本目标,对构成成本的一切费用进行严格的计算、评价,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因素,使产品成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二、产品研发阶段成本控制的缺点
1、降低质量来控制产品成本。很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一味强调压缩采购成本,用一些质量较差的材料和来替代,只要保证功能而放弃质量,片面认为压低了研发费用就是降低了成本,没有权衡研发费用与日后制造成本的关系,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节约材料成本却为后期的服务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变相的提高了产品成本。
2、过度的保证设计性能。急于开发新品,采用过大的安全系数,设计的零部件重量、体积过大,使用了功能或精度过高的材料和外协件从而增加了材料成本。一些产品之所以昂贵,往往是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在没有作业成本引导的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往往忽略了许多部件及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的生产过程的成本。而这往往可以通过对产品的再设计来达到进一步削减成本的目的,但很多时候,设计部门开发完一款新品后,往往都会急于将精力投放到其它正在开发的新品上,以求加快新品的推出速度。为了减少安装误差,设计者把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配合公差或技术性能要求的指标定得过高,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技术手段跟不上,增加制造和检查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报废率。
3、急于求成,造成设计的不合理。研发人员容易忽略产品的经济性。研发人员往往从技术的角度看问题, 对产品成本的控制意识不强,总是以艺术家的心态追求设计性能最好的产品,对产品的性能、外观追求尽善尽美,却忽略了许多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为追求开发效率,急于新产品推出,研发人员往往忽略了优化部件的使用及简化生产的过程, 对工艺的设计未达最优就匆匆交付生产,也没有进一步跟踪批量生产的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以求通过再优化设计来进一步削减成本。
三、产品设计成本控制优化
1、对研发费用的控制。要对研发新产品制定研发计划,计算目标成本,做一个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预算,建立研发费用控制的责任体系。一方面定岗定员,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潜能,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加强对产品使用材料、外购件的采购控制,严格按照费用标淮进行监督,发现材料替代及时反馈到企业相关部门,要做好研发费用与制造成本的关系。
2、加强设计人员对产品成本意识。要让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按照客户要求,研发设计产品。很多产品只要满足设计要求,最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一定是客户需要的产品,最简单的结构才是最好的,对那些不能带来收益但又增加产品成本的功能要予以剔除。任何给定的产品都会有多种功能, 而每一种功能的增加都会使产品的价格产生一个增量, 当然也会给成本方面带来一定的增量。虽然企业可以自由地选择所提供的功能, 但是市场和顾客会选择价格能够反映功能的产品。因此, 如果顾客认为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产品功能毫无价值,或者认为此功能的价值低于价格所体现的价值, 则这种设计成本的增加就是没有价值或者说是不经济的, 顾客不会为他们认为毫无价值或者与产品价格不匹配的功能支付任何款项。
3、提高新产品研发成功率。现在的情况往往是市场开发人员对产品的技术不了解,而设计人员又不清楚市场的对产品的需求,各做各的,互不相干,设计人员开发出的新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产品样机完成之后,反复的修改,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就需要在新产品在开发之前必须进行相关的产品调研,科学规划提高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此举可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和开发费用,相当于降低了研发的成本。
4、新产品的开发尽量做到存异求同。每个企业为抢占市场,会不断推出新产品。研发新产品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原有模具面料被淘汰,势必加大了产品的成本。而作为消费者, 尽管希望获得最新设计的产品,但面临高昂的商品价格,大多会望而却步。新产品研发是尽量使用共用件,既可以减少研发开支,又可以避免新开模具的费用,大大提高原模具的利用率,而且对后期备件的管理有很大的好处,通过进行批量采购,降低材料成本。
四、小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企业用于新产品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各项研发费用呈上升态势, 而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理念使企业成本控制重心从生产、销售环节转向研发环节,而忽略对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相信随着企业综合成本意识的提高,可望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既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会计工作,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贯彻、实施成本制度是规范和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开拓经营型转变,客观上需要建立起既能计算产品实际成本又能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决策,既能满足宏观成本管理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模式。成本制度结合了市场经济新发展和企业管理新需要。贯彻实施好成本制度,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有助于企业开展绩效考评、成本决策、经营决策等管理活动。
(二)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企业应对“反倾销”随着我国企业产品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藉产品成本问题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首位被反倾销对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应对反倾销的挑战,并尽可能地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会计信息在反倾销提起、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是确定被调查产品倾销存在与否的重要依据。规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保证成本信息质量,是企业有效应对反倾销的重要举措。因此,制定成本制度是谋求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制度基础,对于贯彻实施中央“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从50 年代到80 年代期间陆续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统一成本计算规程》《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等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规范。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在90 年代先后了13 个行业会计制度,在2000 年《企业会计制度》印发后配套制定了12个行业核算办法,不断规范、改进企业成本核算。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实现了国际趋同。但是,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都没有具体涉及成本费用的计算方法、归集和分配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会影响财务报告中存货成本和营业成本等信息的准确性。因此,进一步规范产品成本核算,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推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平稳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四)实施成本制度,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愈来愈取决于自身的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运用,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已成为各界的广泛共识和一致呼声。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会计标准建设,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不够,应当同时从出资人角度研究会计问题,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成本制度本身即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也为探索建立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积累经验。
二、成本制度求实创新,可行有为成本制度共五章五十三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衔接两大体系,体现两个结合,实现三大突破。
(一)衔接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即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和管理会计体系。目前,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在企业全面实施,管理会计体系已成为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方面,成本制度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衔接,有机整合了企业会计标准中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零散内容,例如存货会计准则关于产品加工成本的内容,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关于工程施工成本的内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摊销和折旧的内容,职工薪酬会计准则中关于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人工费用的要素范畴。同时,由于以上规定相对较为原则,不够具体,不能满足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需要,成本制度在整合的基础上,还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成本核算对象、核算项目和范围以及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建立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操作性规范。另一方面,成本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进程保持了衔接,突出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对产品成本核算多维度、多层次的需要,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同时,适度加入作业成本法等,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体现两个结合一是与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相结合。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是财政管理的基本要求,成本制度贯穿了这一要求。成本制度规定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统一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标准,有力规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行为,保证了成本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行业不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特点不同,但从成本核算流程及归集、分配、结转的方法看,又具普遍规律,成本制度准确把握了这一规律,从核算对象、范围、项目、归集、分配、结转、报告入手,系统整合了分散在具体会计准则、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准则制度中的有关规定,保证了成本制度科学可行。另外,随着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式逐步由传统的手工记账向信息化转变,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