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9: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流信息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功能的技术,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2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2.1研究现状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物流少了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正因为如此,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在时代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将会飞速发展,理所当然的一些条码等技术便应运而生,并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得到重用。
2.2应用现状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物流信息技术也随之更新换代,尽管更新速度快,但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了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仓库管理技术、智能贴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3物流信息技术案例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下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上海爱普香料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研究常见条码技术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重阻碍,缓慢了企业发展脚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爱普香料有限公司在企业的各个业务区域建立一个高效、全方位的无线网络,便于各项数据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业务流转引入条码应用技术;根据企业现状建立条码应用管理系统,以使用手持式移动数据终端采集条码获取数据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手工记录并贯穿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条码技术给上海爱普香料有限公司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仅仅依靠推动物流管理工作中各个部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进程是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工作需求的,更无法让信息技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运用。不断提升物流运作各个环节相关业务的高效性与专业度也是现代物流的需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能够将各类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系统和物流设备运用于组织物流活动的独立企业。然而现代物流受到各项经营制度的影响,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在社会的所有物流活动中,企业物流仍旧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因此导致多数物流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操作的。尽管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被部分大型企业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但是却只有极为少数的企业能够在企业内部推行物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革,不仅如此,与物流管理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观念方面也极为欠缺。
1.2专业软件应用率低,信息技术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然而在物流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将管理软件灵活运用到物流活动之中,从而让那些物流管理软件丧失了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如此,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物流系统相关的集成软件的应用率也是十分低的,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软件数量仅仅只占到了百分之十的软件总数量。信息技术的不受重视使得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社会的整体步伐,造成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1.3行业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共享
我国当前物流工作大量的数据信息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而得以产生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流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前期的数据采集方面,还是后期的数据使用方面,物流管理工作都始终未能与信息化技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造成物流工作与物流管理工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现象,更严重阻碍到了各个物流企业的及时交流与相互合作。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料的使用单位与供货单位往往不在同一个地方,使得物资的消耗信息与采购信息无法进行第一之间的沟通,而许多物流从业人员也不具备专业化的工作水准,从而造成物流活动过程中的信息阻塞,严重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2.1改变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
物流管理工作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流企业开始主动接收市场信息,正式成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让企业能够随时捕捉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以满足市场供应;物流活动开始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加速物流市场供应链的形成;提高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让物流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提升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度。
2.2改变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
在以往的物流企业当中,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常常会依据自身特性而属于职能全然不同的部门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不复存在的。然而伴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得益于一款名为EDI的软件的普及,物流活动被赋予了独立性,它不再需要依附于相关的销售企业或者生产企业,而是由专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另外,物流活动也获得了物流企业的全程负责,不再散乱的分散在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中,这便促使了全新的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的诞生。无论是在物流组织结构的发展还是创新,信息技术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3改变物流产业的竞争格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更让物流产业市场的竞争主体由以往的生产或者销售企业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如此,市场的竞争焦点也从以前的提高单一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转向了以整个供应链为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的稳步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已经逐步成为了物流竞争的大势所趋。
近来计算机功能的提高和随之产生的信息处理技术的改进已经为物流业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因此,人们希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新的物流系统。
制订产品责任法乃是大势所趋,这使物流质量保证成为物流业中的新问题。
在本论文中,我把物流分成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将来,并把它们与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相比,列举了一些例子,诸如半导体的存贮能力和计算机计算速度。在区别每个阶段所创造和运用的各种各样的物流技术时,文章讨论了随着新技术发展,将来在物流行业中可能产生的重大变革。后者的一个例子就是计算机和In-temet及其他通信技术的融合。
下面是我在’97年亚太国际物流研讨会的发言。
物流和信息处理技术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能有机会在这里发言,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今天,我想大略地说一下信息技术发展和物流发展二者之间的联系。
在开始话题之前,我先作个自我介绍,并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觉得当前的物流形势不容乐观。
其实我在日本最大的一家合成纤维公司里任职,担任化学工程师。
那时,日本的制造企业都处于技术发和生产率提高的急流之中。作为年轻的工程师,我每天都在试验革新了的生产过程或改良生产过程以提高生产率。
大约二十年前,有人邀请我加人一家仓储公司,未经慎重考虑,我就答应了。
之后我的第一印象是当今世界上竟然还有象仓储这样不发达的行业,这真让我难以置信。最让人奇怪和迷惑的是对安全的漠不关心,在我的工厂标准里,有很多操作都不合安全要求。
同样让我觉得奇怪的是经营方法陈旧和缺少创新。
在我看来,除了叉车以外,一切就是处于封建时代。
交通部制订了众多的规章,却缺乏有力的革新和家长式的引导,这破坏了物流业的发展。
我受到了震动,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因此我决定辞掉工作,再回到学校学习。
我去了一家美国商学院校学习有关商业的知识,在那里,我学到了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当我从商学院毕业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时候,我的金融教授问道:“威雄,你在校期间学到了些什么?”
我回答说:“我只学到了两样东西,它们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这就是‘竞争优势’和‘现金流’。”然后他告诉我:“威雄,学校想教给学生的,你已经都学会了”。带着这两样东西,我回到了日本,并开始了新的工作——一家仓储公司的总裁。那时候,我的公司是一个很小的地方性仓储公司,年销售额为四千万美元,员工约380名。我想弄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并询问了每一个经理,他们都答不上来,有的甚至说我们没有竞争优势。
这种形势非常严峻。从所学的知识里,我认识到如果一个公司没有竞争优势,它就将倒闭。
我想我必须从头做起,创造出竞争优势。
如前所述,我是一名工程师,用过很多计算机,所以我认为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仓库作业中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许多持反对意见的员工抱怨说顾客并不要求仓库提供实时库存信息。另外有的人问我,使用这个计算机系统能将我们的销售量提高多少呢?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我让他们把这当作是新总裁的爱好,并允许我建立这个系统。
非常有趣的是,为了准备这篇稿子,我查了查计算机的能力方面的资料,发现我念大学时最强大的计算机如IBM386,其效率只及今日PC机的百万分之一,或者更低。
当我试着使用计算机时,把它当作是一个能快速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的计算器,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算盘或计算器。
为了达到第一个目标——库存控制系统,我在资金、人力和时间上进行了大量投资。非常幸运的是,这种实时库存报告服务赢得了顾客的满意并大受欢迎。
尽管这个模型非常简单,且只能提供有限信息,但它作为销售工具,为我们赢得了很多新的顾客。
现在,我们开始把计算机看作信息处理机器,而不是一个大型计算器。”在这18年间,我们不断改进系统,现在使用的是该系统的第4版,并刚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对我们的计算机系统作全面更新。同顾客一起完成了在线系统后,我们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是,由于线路总是开放着,任何时候我们都能传送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费分文。从这一时刻起,我们启动了室内电子邮件系统。
之后,有人提出我们可以用这个系统为那些想得到货物信息系统的卡车司机服务,非常幸运,该系统在卡车司机中同样大受欢迎。
正如前述,我是一名工程师,所以总是想着改善工作条件。我注意到,当业务繁忙时,仓库工作人员必须工作到半夜,为第二天的装运作准备。在我们一家仓库里,工人必须工作到凌晨,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我觉得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事情。
我了解到自动叉车已经问世,所以要求制造商制造一台用于公共仓储。我问过日本所有的叉车制造商,他们都说把自动叉车用于公共仓储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自动叉车只能用于单一货物仓库,而不能用于多货物系统。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理由,因为如果人能把一种货物同其他货物区分开来,那么在人的大脑里应该有某种位置鉴别系统,它应该是某种数学系统。我不想自己去解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但计算机却可以。所以我告诉一个制造商,我会支付全部开发费用,并许诺说即使开发失败了,也绝不会责怪他们。我信心十足能制造出这种叉车。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和一百万美元来开发该系统,而它运行得非常成功。
该系统比堆垛机、起重机和货架系统便宜得多。许多年前,美国教授参观了我的仓库,要求我展示该系统。那时,美国政府觉得他们在技术上可能落后于日本,并组成了一个新的调查小组。该小组的主要目的是调查高科技领域,他们参观了一些大公司,如三菱重工或富士通,但同样对我的机器人叉车系统感兴趣。
那时,我坚持认为还有众多的领域需要用低级技术来改善人类工作条件。
后来,他们提交了一份题为《日本技术调查》的报告,并评论说铃木先生强调存在着众多技术上的要求以改善人类工作条件。我引以为自豪。
我因发明了另一种货物定位系统方法而获得了一项专利。对区分位置而言,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方法。
当我想到这个主意时,整夜都不能人睡,因为它是如此惊人,除了我以外没人能提出来。
它是这样的,当你要找屋里的某个人时,你绝不会考虑用一个座标X、Y、Z来找出他的位置,而会喊他的名字:“你在哪里,铃木先生?”然后铃木先生会回答:“我在这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货物回答“我在这里”。所以我试图让货物在被叫到时能作出回答,非常有趣的是,货物的确能做到。我把感应器放在托盘上,把信号发射器放在叉车上,当发射器发出信号时,感应器就能答复。尽管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但要把这套系统投人商用却有一些困难。
为能探测到信号,感应器必须大声回答,叫喊几次过后,声音就嘶哑了,或者没音了。电池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当它停止回答时,从理论上来说就无法再找到它。所以这种方法尚未应用于商业之中。条码技术和各种各样识别的技术亦会有大的进步。
在我看来,计算机的应用进人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直到几年之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结构都还是中央控制式系统,现在,计算机系统的主流变成了网络结构,并且客户机服务器类的系统将变得越来越流行,同时,卫星数据通信的运用将会显著增加。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在任何远离自己办公室的地方做生意,例如:在旅游胜地的宾馆或者甚至在飞机上。
一、移动信息技术的特点
试想一下,如果信息处理和传递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到达个人,那么办事效率的提升将无法估量。因此,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大多数企业提升工作绩效的首选方案。移动办公管理系统(M-office)、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M-CRM)、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M-SCM)的“3M”业务,可以为资金有限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专业的移动客户服务或移动办公管理。
(一)“M-office”可以让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移动办公其实是一种软件类产品,只要安装在企业的主机上就可以使用,这种系统的功能类似OA系统,但对企业的IT水平要求不高。移动办公管理系统可以通过E-MAIL、即时消息、流程审批、手机与系统的交互,来实现企业内部沟通与业务处理、对外营销与服务的自动化与电子化,及公司文档、文件电子化管理,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跨时间的经验与信息共享等。
(二)“M-CRM”能定期发给客户关怀短信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M-CRM更倾向于为企业提供客服领域的服务。它可以帮助企业为客户提供细节性的、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在客户生日或指定特殊日自动给客户发送祝福或提醒短信。此外系统还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随时接收消费者通过短信发送的反馈、投诉和建议等。
(三)“M-SCM”可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的信息沟通
“M-SCM”是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除可帮助企业实现短信手段的客户服务外,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总部与分部(或各卖点)的即时信息沟通。例如一个化妆品企业在深圳设有20个分售点,由于每个分售点并不一定会配备电脑,因此一般情况下该企业很难把所有销售点每天的营业额定时汇总。而通过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就可以实现让专柜工作人员用手机进行汇报:专柜人员通过编辑固定格式发送短信到系统的平台,系统在固定时间进行统一汇总后,会自动生成当日的销售总表,并发送到相关管理人员手中。
现在移动通信的目标市场已经由个人转向企业,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控制、移动办公和服务营销三大领域,为各行各业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处理提供高速通道。
在物流业,移动信息技术可以让车辆和包裹旅行。运用电脑网络,公司所有车辆的地理位置、行驶路线、车速和承载状况一清二楚;通过自动报送系统,司机只需拥有一部移动公司的手机,就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所有可用货运信息,再也不必因沟通不良而浪费货源资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司机也只需按动预设的按钮,便可启动与公安部门的联动系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便是物流企业在插上“移动信息化翅膀”后的真实写照。
“移动通信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正在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传统的物流企业,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革命”。目前,物流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物流业对于信息化的要求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移动公司通过GPRS网络,结合PDA终端,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物流管理效率的应用解决方案。
二、物流业对移动信息技术的需求
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的及时性、可靠性是物流行业的命脉,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现代物流企业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对移动信息技术存在如下迫切需求:
(一)定位
对运输车辆进行定位、调度、监控,以提高运输能力、节约空跑成本、保障车辆安全:(客运出租、短途货运/货的)定位车辆的位置和空闲状况,进行准确有效调度,避免车辆无谓空跑,节约成本;(中长途货运)监控车辆的在途情况,及时处理不利情况,保证货物的按计划到达;保障外出车辆的安全、防盗。
(二)移动沟通
公司与外出司机之间及时传递在途信息,天气、交通状况、其他信息提醒等。在途信息沟通:公司与司机沟通运输途中情况、到达情况,或者进行调度;天气交通信息的:对于本地、路途中的交通情况、天气情况、路途情况进行及时提醒;将车辆检查、年审、牌照等信息及时通知所有司机;司机之间沟通:路途问题的沟通、有关货物/客户信息的沟通(尤其适用于出租、货的,或者由个体司机组成的运输公司)。
(三)客户服务
建立客户资料库,为客户提供定期的问候、报价、传达货物运送信息: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流公司意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需要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系,并为客户提供货物在途的信息;对于短途运输,货物的在途信息一般不需要提供给客户。当然,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将货物到达的信息通知客户,将更好赢得客户的信任。
(四)射频识别(RFID)将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全球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正成为全球范围内重点研究的领域。我国作为物流发展中国家,已在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条码技术、接触式磁条(卡)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但在一些新型的前沿技术,例如RFID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专家分析认为,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可大幅提高物流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随着RFID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RFID技术有望成为推动现代物流加速发展的新型剂。其他还有内部办公,如会议通知、送货信息和提货确认。
由于无线通讯的日益普及,GSM/GPRS或者CDMA网络几乎遍及全国,如能有效地使用无线网络传输信息,则可以扩展物流企业业务扩展的领域。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内的商品均已实现了条码化管理,这为实施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数据采集提供了前提。而正在不断完善中的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技术,则成为了无线广域网信息传递的最为理想的网络平台。结合条码数据采集和GPRS的无线网络的无线信息采集方案,不仅能够满足物流数据采集方便快捷,而且实施简单,成本低廉,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实施方案。
三、移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情况
ABIResearch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全球RFID市场的销售收入将超过97亿美元。这个市场从2008年至201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大约15%。这个数字表明RFID市场正在强劲增长。从各种产品种类和各种RFID技术方面看,这个市场的趋势是积极的。我们看到这个市场2007年以强劲的增长结束,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继续强劲增长。RFID市场的增长的部分原因是大型最终用户的一些长期的RFID项目和投资。特别是在无源UHF市场。
(一)移动信息技术在国外物流业中的应用
1.欧洲的空中客车公司最新宣布在其供应链中和组装业务的无数个项目中采用RFID技术。报告显示,闭环应用继续是RFID的主要应用。图书馆/租借项目、可重复使用的/返还式集装箱、零部件、工具、工作流程、园区管理等是RFID最常用的地方。
2.据SanfordC.Bernstein公司的零售业分析师估计,通过采用RFID,沃尔玛每年可以节省8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尽管另外一些分析师认为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过于乐观,但毫无疑问,RFID有助于解决零售业两个最大的难题:商品断货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而现在单是盗窃一项,沃尔玛一年的损失就差不多有20亿美元。研究机构估计,这种RFID技术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2006年,RFID单品标签的应用发展超过了大多数人预期的“单品标签量将达到2亿枚”。从2007年起,RFID单品应用将是世界上最大的RFID市场。2016年,预计应用在单品上标签的价值将超过110亿美元,相关RFID系统市场价值将达到260亿美元。
3.Carrefour在物流管理中应用RFID等移动信息技术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收货区的应用:对于像Carrefour这样的大型超市来讲,每天商品的流通量较大。因此,在商场中,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外,每天还需要补进大量的商品,这就使得各网点收货区的工作异常繁忙。收货区的日常工作包括处理订单,送货单,数量核对,质量检查,入库等。通常的手工操作必须记录下每张订单的执行情况,再填写入库单等手工单据,最后,随货物一起送往仓库;仓库在收到入库单后,还必须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手工单据固有的弊端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间。因为对于大型超市来讲,管理人员必须非常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情况,以便作出订货决定或制定经营策略。移动终端的使用使收货到入库过程省却了许多手工环节,除了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外,同时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由于商品数量的清点,抽样质检都在收货区完成,因此当收货过程完成后,操作员只需要将入库单通过移动终端提交给主机,入库数据就可以及时地为管理人员所了解。Symbol的PDT3140产品配备了一维条码扫描引擎,收货区操作人员通过扫描条码完成对入库商品的确认,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涉及的键盘输入工作减少到最低限度。
库存管理:大型超市为了保证商品的不“断档”,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商品库存,但是库存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各种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一个好的MIS系统应该能做到在保证正常的日常供应量的同时,将商品的库存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即所谓安全存量),从而降低管理成本。这就需要MIS系统具有高智慧的经营统计分析和销售预测能力,当然,还必须建立在数据库实时更新的基础上。仓库管理包括常用的入库和出库管理,入库的工作已经由收货区完成了大半,在各个部门的仓库,只需要清点一下到货数量(以防在运送中丢失),就可以完成入库过程。对于一个MIS系统中的安全存量管理来讲,它应该能够做到定期检查仓库中商品的库存量,当发现一种商品的库存量已经少于或接近于其安全存量时,应及时提醒管理员补足库存。当理货员到仓库领取商品时,仓库管理员在移动终端上输入领取的商品数量,主机数据库就会自动更改商品库存。当然,在仓库的库存管理中,还包括库存商品清点,数量调整等日常的数据维护工作。
商场盘点:Carrefour每个网点的商品不下万种,像其它的超市经营一样,每月必然会有一次库存商品的盘点工作。然而这成千上万种商品需要在一天时间内清点完毕并输入电脑,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在以前的手工流程中,理货员清点完一类商品后,将盘点数量记录下来,再清点另一类商品,最后,将所有的盘店数据单提交给数据录入员输入电脑。由于数量清点和电脑录入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又不能同时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起先电脑录入员无事可作,然后忙得焦头烂额的情况;而理货员则是盘点时手忙脚乱,而后围在电脑录入员身边等待盘点结果。这样的场面,几乎每个月都要发生一次。小超市如此,对于大型仓储式超市尤为严重。无线网络通讯的实施,彻底杜绝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理货员手持移动终端,直接在货架上扫描商品条码,然后清点库存数量,清点完毕,从移动终端输入盘点数量,提交该数据后,主机数据库便对盘点结果和数据库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比较,通过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将盘点结果返回给理货员。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省却了盘点过程中许多手工输入的步骤,由于商场中的商品都已经实现了条码化,因此,PDT3140的条码扫描引擎发挥了最大的功效。而在手工盘点阶段,电脑录入员必须逐个输入商品的缩位码,才能从数据库中取出该条商品的详细资料。以每个商品5位SKU计算,对于一个10000种商品的超市,电脑录入员在每次盘点过程中需要多键入50000次键盘。
(二)移动信息技术在国内物流业中的应用
“国内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始朝着将RFID整合为通信、身份识别、电子支付‘三合一’的方向发展”。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表示,移动已开始加强RFID技术的研究和跟踪,推动手机商品防伪,门禁、公交车识别方面的发展,努力实现“打造手机媒体,创造手机多用化”。
1.借助思科的无线网络,海尔物流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完善,理顺了海尔物流流程,为海尔集团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仓储面积减少一半,库存资金周转日期从30天降低到了10天以下。这顺畅的流程背后是一个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在支撑,成功的物流链流程改造使海尔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在物流方面所做的探讨与成功,尤其是采用国际先进的思科无线网络提升了海尔在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海尔的国际竞争力,给国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2.在天津,物流被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因此天津移动在建设物流行业应用基地时,把大量的移动通信业务和产品应用到物流行业的主体之中,设计出多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并面向企业物流、物流企业和物流中心三大类型客户,针对不同需求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市场开发,从移动信息化需求与移动通信结合的特点入手,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与政府物流主管部门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天津现代物流移动信息管理平台。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天津移动注重利用集团V网、会议电话、集团短信、随e行、专网直联等综合业务全面覆盖物流行业内的集团客户,同时利用移动网络现有的SMS、GPRS数据通信平台,结合GPS、LBS定位技术,无线POS等产品在订单处理、库存管理、仓储管理、配送调度、运输管理、货物追踪、资金结算等子系统的数据传输环节实现深层次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企业MIS、OA、ERP等应用系统的平台拓展,实现移动性管理。目前天津移动物流信息化已深入到各大物流相关企业,重点项目有天津港、安达集团GPS定位、可口可乐公司短信ERP、天津海关短信报关、天津烟草配送无线POS应用等。随着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天津移动物流基地将逐渐成为中国移动集团在物流行业市场的开发中心、示范中心、交流中心和培训中心,成为“数字天津”的一个窗口。
四、结论
从国际经验来看,物流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和成熟的领域,物流企业正在转变为信息密集型企业群体。目前,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据调查,我国的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落后成为我国物流公司发展的弱点。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给物流企业带来下列好处,显著提升物流行业的整体实力。
(一)采用RFID技术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减少统计差错、即时获得准确的信息流,进一步降低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安全存货量和运营资本,巩固和扩大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物流(配送)的自动化程度与处理效率,减少雇佣员工、降低劳动力成本,巩固和扩大在物流成本上的优势。加大财产与商品监控与管理力度,有效防止盗窃现象和因遗忘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损耗;强化设备管理,优化配置设备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更加透明和快速地了解各种商品在门店的销售情况,并进一步减少因为货架上缺货而造成的营业额损失,从而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做出更加敏捷的反应。加速购物的统计与结算过程,减少排队付款的时间,改善顾客的购物体验,进而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移动车辆管理调度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货物和司机的安全有了更高程度的保证。货主可以主动、随时了解到货物的运行状态信息及货物运达目的地的整个过程。增强物流企业和货主之间的相互信任。物流企业可以充分了解车辆信息,通过配货、调度等途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
(三)移动POS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交易空间,实现了实时在线、随时交易;帮助物流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帮助物流企业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四)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好处
帮助物流企业拓展了办公空间,业务管理实时可控;帮助物流企业节约了会议和沟通成本;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办公效率问题,提升了行业竞争力。
物流信息技术现代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同时,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新的物流经营方式,推进了物流业的变革。
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中国物流服务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对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物流服务观念必须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设备不断完善。按照目前物流行业发展速度,届时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600万。为顺应行业需要,部分高职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就业形势及特点,以下,笔者将以专业特殊为基础就此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进行导向研究。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及需求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依托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因此,设立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势在必行。从当前的物流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对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如外语、海关、国际贸易等。
其次,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市场对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企业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再从供给的角度看,物流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可从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加之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都导致了物流及电子商务物流的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所以,在研究中发现:对物流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在校学生的培养中,一定要注重实践务实,就近两年南宁对物流及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究竟在哪?那么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分为战略型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管理型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技术性、技能性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
当然南宁物流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带如华东、华南地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南宁地区的物流企业以从事运输和仓储类的居多,但是随着北部湾开发区的发展,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将是南宁物流发展的重点,那么随着南宁物流的国际化和供应链的更加完善,学好英语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很重要。
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走访,目前物流人才市场上大量物流一线岗位虚拟以待,求贤若渴。但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的毕业生出现了平均工资较低的现象,有的甚至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物流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很低。许多学生误以为,现在物流企业众多,专业物流人才又紧缺,自己毕业后到物流企业去当个部门经理不成问题,所以对市场上提供的1000-150。元左右的月薪和艰苦的就业环境就有点接受不了,再加上市场上还有不少对待物流人才的浮躁心理,大多数公司都是希望吸纳理论和实践经验兼备的人才。这种期望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导致了我国物流高级人才出现了有价无市的局面。
为了科学预测就业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客观反映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我们在专业设置,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较高,对口就业情况较好。毕业生绝大多数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单位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了解到毕业生普遍认为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毕业生流动性很大
3.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学生就业趋势及导向
3.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学生就业趋势
从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导向上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去电子商务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工作,以及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一般企业里的物流岗位有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物流企业里岗位主要是操作,销售,物流企业类型有运输,有报关,有货代,有仓储,有物咨策划,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
3.2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学生就业导向
通过本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为应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从毕业生所在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看,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较差就业过程中缺少灵活性与主动性,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能力有限这几个方面,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正确引导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学生就业,同时也应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我们得出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学生就业导向有以下两点:
3.2.1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
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使学生对自身准确定位,客观地评价自己;对现实的社会和就业政策有及时的了解,能有的放矢;对就业有充分的认识,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与专业选择方面应该对自己准确定位。
3.2.2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定向性及“宽”和“广”
在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特别在仓储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教育专业性的特点,保证学生具备至少一门专门技术。特别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管理方面加强力度,帮助、鼓励学生在校期问通过培训拿到初级物流师、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叉车证书、条码技术与应用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满足现代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化、国际化及信息化的需求;同时物流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学校开设的课程要涉及经济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和交通运输工程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技能,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得到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超级秘书网
一、引言
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应用ERP的比率大约为30%,在应用的企业中成功率不足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样的信息化主要是以提高生产管理和物流管理中的工作效率为目标,而不考虑企业的运营战略和组织基础设施等相关问题。Hammer博士认为,这种信息化思路是产生“工厂生产悖论”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企业的信息化只是将现有的运营流程“镶嵌在硅片上”,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快“老流程的运营速度”。 战略对应研究企业运营战略与信息技术之间的适配性,从而使企业更具有竞争性。管理学大师Porter认为战略对应可以对信息技术有效性产生积极影响,而信息技术又可以使企业的获得竞争优势。Luftman在1996年提出战略对应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利润。相反地, Venkatraman 在2000年指出不能够很好的调整信息技术使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则可能会严重地阻碍公司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目前针对于战略对应理论的研究论文也不多见,对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模型的研究仍然有待发展,本文通过对SAM理论的剖析,并将其引入到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实施中,进而提出了基于SAM的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模型。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战略的特点
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是变革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而物流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物流信息战略模型更是其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没有物流信息战略和物流信息战略规划,我国改革开放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就很难逃脱被信息技术大浪潮淘汰出局的命运。就目前来讲,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战略建设尚处于萌芽时期,笔者通过对广东省内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总结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的特点如下:
2.1 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需同运营战略整合
中小企业的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即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中小企业的那种只是忙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对于相对较为注重长远利益的企业战略则无暇顾及的状况势必要有所转变。物流信息战略作为一种长期投资的企业职能战略与企业的运营战略相结合,不仅能够充分挖掘并利用关于发展目标、范围约束和竞争优势、任务资源分配与信用等级评价等信息,还可以找到两者间的最佳结合点和集成途径,从而避免了机械地把信息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照搬到程式化战略规划及其实施当中。
2.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建设需要同管理变革相结合
中小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方式较为单一。信息化建设过程就是要利用较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其间涉及到的一些调整,将是企业内部权力与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企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将物流信息战略实施与企业的管理变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物流信息战略建设达到应有的效果。
3.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需要同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应
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相对缺乏,信息技术和物流人才短缺。可是企业的IT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追加投资的经营活动,是一项较大规模的长期投资活动。而且,信息系统的功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及出现的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据估计,信息系统每年的维护费用约占整个系统建设费用的10%―20%,因此需要足够的后续资金投入进去。所以中小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战略的同时要对本企业的IT基础设施投入能力进行评估,建立两者之间的战略对应决策模型,以确保企业的物流信息战略能够与IT基础设施投入相对应。
三、SAM理论及其扩展
SAM模型是由Henderson 和Venkatraman在1989年提出来的关于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战略对应模型。这种模型综合了外部的信息技术战略视角和内部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流程视角,明确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企业和引导企业前进方向的潜在的责任,同时促使物流信息战略从原来的仅仅作为外部支持机制的角色中逐渐得到提升。SAM的定义包含两个层次的整合:其一是信息技术战略和企业战略之间的整合,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在企业战略层的重要作用;其二是运营层的整合,即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流程与组织基础设施和流程之间的连接。
根据Henderson 和Venkatraman的研究成果,可将SAM模型分为四个战略选择领域:(1)运营战略(2)IT战略;这两个领域下面还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技术范围、核心能力以及管理机制。(3)组织基础设施和流程(4)IT基础设施和流程。这两个领域下面包括基础设施、技能以及流程三个组成部分。同时,SAM模型又根据战略管理的两个基本特性来描述内外域之间的关系:一是战略适配,即内部和外部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讲就是企业战略与组织基础设施和流程之间的信息系统战略适配;信息系统战略与IT/IS基础设施和流程之间的信息系统战略适配。二是功能集成,即企业运营领域和技术领域之间的整合,具体说就是企业战略与信息系统战略之间的战略集成;组织基础设施和流程与IT基础设施和流程之间的运营集成。SAM模型见图1
SAM模型是研究企业信息战略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IT战略和经营战略逐渐靠近以至相互整合。SAM模型的扩展则是使SAM模型更加适用于实际的一次尝试,将这种模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得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战略模型,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四、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模型的建立
由以上论述可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目标既包含对生产、运营效率的提高,更包含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既包括生产运营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更包括战略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在管理实践活动中,SAM的四个领域之间将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如以企业战略作为驱动力,可以形成支持运营、技术变革两种对应视角;以IT战略为驱动力,可以形成获得竞争潜力和提高服务水平两种对应视角。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状况是企业信息化未考虑到业务管理流程的变革;员工素质偏低,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缺乏资金,无力大量投资;这些劣势决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是应从支持运营的对应视角来进行物流信息战略模型的建立。即先确定企业运营战略,它是组织机构与基础设施设计的驱动器,而组织的基础设施又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结构和基础设施。基于SAM的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战略模型如下图2:
如图2所示,中小企业IT战略核心能力是根据企业的运营战略来塑造的,从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采取合理的投资策略等方面来描述物流信息战略;中小企业的技术范围指的是具体的可操作层面,它需要与企业的组织基础设施相匹配,组织要及时变更组织结构,进行业务流程改造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要求;中小企业的IT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到IT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自主开发还是购买软件包,是自己建立信息系统还是租赁ASP服务器,与企业所选择的相关管理机制有很大关系。同时,中小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国家政策的社会环境以及系统安全的网络环境,我们把它作为IT战略的另一个维度在图2中表示出来。
五、结论
1.中小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中长期运营战略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各种情况,才能制定出较为合理的物流信息战略。
2.中小企业的IT基础设施是物流信息战略的物质基础,它为企业核心业务提供可靠的共享服务,其是否能够与企业物流信息战略相对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
3.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建立明确的物流信息战略,必须以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对自身的传统物流业务流程进行反思,重新设计。
4.文章中提出的适合于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战略模型,以SAM战略对应模型为基础,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但仍然有待于中小企业的实践来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 David, A., Jill, J., Philip, P., David, W. Using and validating the 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3 (2004):223246
[2] 李颈东: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与战略管理的整合[J]. 中国中小企业.2004.6
一、前言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是应用性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服务于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调研综合技能培养为主线,其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在企业及物流企业工作中必备的物流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目标。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体物流业务管理内容,而且能够了解信息层面上的物流管理特点。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介绍信息管理基础理论、物流信息管理相关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应用及开发、物流信息安全等几个知识模块。实践环节较少,只是在每个模块最后以作业或案例分析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缺点:第一、由于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跨学科的,以讲解为主的理论知识学生容易忘记。第二、实践环节较少直接导致学过的知识无法在实践中迅速得以应用。
讨论课(Seminar)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中常见的授课模式,它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教师根据本专业前沿的或自己目前的研究课题制定课程的总体方向,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讨论课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次,根据课程需要讲授与讨论课总体方向相匹配的理论知识。理论讲授突出必要二字,讨论课中不必成体系的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原因有二:第一、讨论课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认为理论知识有欠缺可以在课前或课后时间自己补充。第二、以德国为例,本科的讨论课一般都设置在第6或第7学期。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在学完了大部分理论课程之后才进入讨论课的学习。因此,在讨论课中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减低。再次,总体课程方向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名或每组学生负责一个单元,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期末要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答辩。从此处可以看出讨论课是为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及答辩做准备的,很多学生讨论课的选题方向与最终毕业论文的方向是一致的。本课改是将讨论课的课程模式引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带动学生由自主学习开始逐渐向科研创新过度。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引入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造:提炼理论教授内容,变冗长的成体系的理论教学为精短的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模式;开发难易程度和工作量适中的单元模块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重视课堂上与学生的交互过程,提问捕捉学生思想的瞬间闪光;完成课程整体脚本设计工作。
三、重点与难点
第一,在提炼理论教授内容时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少了学生会对理论不理解,后续的讨论就无从谈起;内容过多耽误时间,学生也会迷茫。
第二,选择供学生用于讨论的单元模块时需要注意主题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单元之间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尽量做到均匀分配。也可以通过赋予难易权数的方式对最后的学生成绩进行调整。
第三,课堂互动必须有目标指引,在课堂互动环节的关键问题是掌控节奏,防止互动偏离正确的讨论方向。
第四,课程的整体脚本设计需要有时间刻度要求,脚本内容应该是嵌入式的,可以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四、实施方法及方案
本课程以德国的讨论课模式为主线,融入讲座、论文、陈述展示等多种内容学习方法,以最大的可能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来推动课程创新乃至思想创新的目的。
首先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分解为物流信息基础和信息安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业务流程和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四个模块,并以实际应用为核心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其次根据四个课程模块的特点分别设计互动主题和考核的方式及标准;最后以时间为刻度对模块内容进行穿插连接,形成一体的授课脚本。
具体的授课计划如下:
第一,物流信息基础和信息安全模块理论内容较多,主要以讲座的授课形式为主,在讲座之前安排学生一次课的时间相关学术检索,其中一节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学术检索的必要培训,一节课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若干与物流信息及安全相关的基本知识,检索问题举例如下:
(1)发现你身边的物流信息有哪些?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本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的物流信息的存在。)
(2)回忆一下你从小到大是怎么学习知识的?(本问题的目的在于导出符号、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关系。)
(3)列举一个本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保证物流信息安全有必要吗?(本问题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检索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如授课前发生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新的信息管理方法的涌现或教师研究方向的改变都可以及时调整搜索主题。完成搜索后需要对搜索结果进行整理,做小组展示。
第二,物流信息技g模块的讲授方法与物流信息基础和信息安全模块相近似首先利用几次课的时间由教师介绍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有一整体概念。课后布置学生以某一物流信息技术在某个物流企业或物流环节的应用为方向进行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最终形成课程论文。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选题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非常之必要,本人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宗旨之一。
第三,根据现有的教学计划物流信息管理开始在第5学期,学生已经完成大部分物流业务流程的学习,所以本模块以学生讲授为主的自学方式展开。
第四,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学生在对一个现实物流业务流程深刻理解之后,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前的规划与设计。通过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和数据库的设计使学生将实体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信息的思维模式。该模块主要以实践为主,通过师生多次互动完成设计,设计结果还需进行展示。
五、必要的保障条件
第一,小班授课,以德国为例讨论课的班型都非常小,控制在20人左右,超过20人讨论的效果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程度下降,影响教学质量,以至于讨论课流于形式。我院的工学交替使小班授课成为可能。
第二,需要适于讨论课的教室,目前我院的教室多是传统教师,老师面对学生,学生彼此之间很难看到对方的脸。这种教室不适于讨论课的展开。另外,教室应有无线网络支持,使学生随时能够查找资料。我院正积极安排讨论课教室的改造工作。
第三,参加讨论课的学生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故建议在低年级开设与讨论课相关的基础课程,在高年级开设讨论课,如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三之前开设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VB和物流业务流程的课程为物流信息管理融入讨论课模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2、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电子商务给物流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物流消费选择和机会,等同于给中小型物流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为其提供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使中小型物流企业具备了更好把握物流市场和物流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3、电子商务将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电子商务通过人与电子通讯方式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电子商务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传统的制造业籍此进入小批量、多品种的时代,“零库存”成为可能;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业开创了“无店铺”“网上营销”的新模式;各种线上服务为传统服务业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方式。
4、电子商务改变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电子商务建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之上,以快捷、方便的商业交换为手段,从而使消费者的个性化、特殊化需要完全通过网络展示在生产厂商面前。为了取悦顾客,突出服务设计风格,现代物流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纷纷介入到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物流服务当中来。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推动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管理模式。国家已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的目标,这也是我国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责无旁贷的奋斗目标。为此,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效益评价体系、成本和物资管理制度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建设技术的推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2、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是中小型物流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不仅是普通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的载体,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构思等大量信息。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小型物流企业快捷、高效地获取这些信息,使其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
3、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对非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获得技术或市场垄断地位去实现产品物质属性的差异化,但是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实现产品社会属性的差异化。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物流品牌形象,为物流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心理感受。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全面、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实现技术和手段,将是当代中小型物流企业最好的选择。新晨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途径与策略
1、要加大对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新思路,努力创新现代管理与营销的新方法,是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发展思路。
2、实现过程要体现“渐进性”。中小型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人才、资金、需要等实际情况,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身规律,科学地制定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地稳步实施。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了以计算机和通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经济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信息对公司战略的选择和执行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信息化在全球的普及,使人们不受时空限制、更为自由和快捷地交流信息,从而使信息流的速度及质量大大地提高。信息流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包括物流业。物流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迈入综合物流时代。现代物流不再是单一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而是开始从整体考虑,以最合理的布局、全方位的服务、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最低的成本来实现物流的全过程。
正如Manrodt和Davis所说,对准确信息的需求是系统方法的重点。高质量信息流的有效性能使企业发展出独特的物流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物流服务范围的扩大和物流组织管理手段的不断改进,使物流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正因如此,信息在帮助实现计划、生产和控制等管理功能中变得日益重要。
一、物流与信息流相互关系
1、信息流的地位和作用
物流信息是反映物流领域各种活动状态、特征的信息,是对物流活动的运动变化、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真实反映,信息流的形成与物流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可以说,信息流是物流过程的流动影像,物流是信息流的载体,信息流伴随着物流的产生而产生。由于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因而,又可以利用信息流来控制和调节物流。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支持,商品送不到买者手中,信息流也将失去意义。只有综合、整体、系统地考虑如何有效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物流的功能。
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要满足用户对产品的性能、交货期及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单靠自身的物流系统是不够的,这些功能目标的实现要靠供应链上所有物流环节的共同作用来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流的支持。物流是供应链的主要运作活动,以往对供应链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运作层面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信息成为供应链各成员、各环节之间进行沟通协调的载体,供应链理论界和实业界逐渐认识到信息对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绩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信息流运作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的视角从原来物流信息流管理运作扩展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流进行研究。
供应链中的信息是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的,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的操作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些在信息流中都有所表现。在供应链中一切物流、资金流都是紧密围绕信息流展开的,只有在信息的指引下,物流和资金流才是有效的,才能达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在信息时代,信息流的基础性地位是勿庸置疑的。
2、物流信息分类
由于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的内容涉及较广,为研究供应链管理信息流的方便,有必要对信息流进行归类。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流进行了划分,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分类法。
(1)从信息扩散传播角度。信息流可划分为存档信息、动态信息、实时信息。
(2)从信息内容角度。基本上将物流信息分为库存信息、销售信息、订单信息、生产信息、产品信息和运输信息等。段永强则根据信息的类型把信息流分为需求信息流和供给信息流。需求信息流(如客户订单、生产计划、采购合同等)从需求方向供给方流动,这时还没有物流的实体活动,但是它却引发物流,是供应链存在的根本。
(3)从管理者的角度。信息流可划分为作业信息层、管理信息层、战略信息层。
3、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的迟滞与失真现象。由于信息经过逐级反馈、层层加工,就会产生一种信息错误,不但最终得到的信息和最初的反馈信息大相径庭,并且信息流会产生极大的延滞,初始信息与最终信息之间存在很大的时间差。信息延滞的结果往往就是不能得到市场反馈的第一手信息,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市场战略,从而导致产品失去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下降、利润降低。对于信息的失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啤酒游戏。啤酒游戏是指卖啤酒的各零售商因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了同样方向的错误预测,结果导致啤酒批发商的预测偏离真实需求更大,结果就是整个供应链脱离了市场,陷入了被动。
(2)信息的不对称与不完全。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会产生一些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中物流信息共享
1、牛鞭效应及信息共享
牛鞭效应又称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是指供应链上最终客户的需求在往供应链上游前进过程中变大的现象,需求变化程度的增加导致了供应链显著的无效率作业(如供应链中各个企业被迫大量增加库存)。牛鞭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需求的多重预测;经营者因订货周期延长而加大订货批量;不当的促销策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决策,没有考虑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成员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作出的理性决策的结果。从管理的层面上讲,是供应契约结构的不合理、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和需求信息的个别占有等因素造成的。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供应链中广泛存在信息延滞,使得整个供应链系统对于最终市场上需求信息的微小波动产生衰减震荡或发散震荡,而逐级上传使这种波动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通过集成供应链,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协调机制,广泛的信息共享,来减少牛鞭效应对整体运营的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信息延滞、信号失真以及不对称与不完全等问题,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基本的途径就是加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加快信息流通的速度。从整条供应链看,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条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往往由于这种“内耗”大大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水平及竞争力。因此,为了减少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必须建立一定的机制来约束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行为,要求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对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
2、信息共享的内容
信息应该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多大的范围内共享?在供应链的各个层面应该包括哪些合作伙伴?这些都与供应链结构有关。供应链成员的选择包含了从战略到运作的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公司必须考虑它们组合的定位,即共享价值模式和合伙公司之间的信任。把所有供应链成员都包含在信息共享的范围内是不可能的,必须基于对公司竞争战略的重要性来识别潜在的合作伙伴。信息共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共享库存。共享库存信息是供应链成员间最常用的协作方式,通过获取供应链的库存情况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例如,如果零售商和供应商不共享库存信息,那么整个供应链将存在双倍的安全库存。
(2)销售数据共享。通常供应链成员仅通过订单传递需求信息,其后果往往是出现“牛鞭效应”。销售数据一般来源于销售点数据(POS)。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销售数据来分析销售趋势,顾客偏好和顾客分布等,从而决定库存水平、货架布置和新产品开发。
(3)订单状态。通常顾客很少知道其商品的状态,因为顾客并不知道供应链的组成,也不知道商品何时到货,是在到了交货期的时候,才知道不能按时交货。所以及时得知订单状态,可以大大地提高决策效率。
(4)销售预测。通过供应链成员的共同销售预测,可以减少“牛鞭效应”和库存水平。不是所有信息都要共享,有些信息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共享。信息不能正确、高效流动,过多的信息不但增加节点企业信息处理负担和信息处理成本,而且影响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绩效。信息属性不同,运作模式也不同。
3、信息共享的价值
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成员获得了更为充分和准确的信息,一方面能够减少供应链成员的交易成本。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是围绕契约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交易前准备活动的费用、谈判签订契约的费用和履行契约的费用。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获得完全和准确的信息而产生的。因此,实现信息共享后,成员间获得了充足的信息。首先可以减少企业在签约前为搜索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其次由于信息的透明,成员间可以较快地达成意向,促进签约,节省签约成本;最后由于供应链成员能够获得对方履约情况的信息,可以对对方的履约行为实行监督,使对方能够有效履行契约,减少了交易实施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由于供应链成员不仅接收其相邻下游传来的订单信息,还共享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和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提高了供应链成员对顾客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因此也增加了经济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供应链信息共享并不是要求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共享企业的所有信息,而是需要根据供应链成员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实行差异化共享。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价值形成(见图1)。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物流资源,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技术资源、物理库存等,而且能够使物流功能之间更好的协调。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扮演着连结物流网络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的重要角色,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增强物流能力的一种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支持。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涉及面很广,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Internet/Extranet/Intranet、电子商务技术、EDI技术、XML技术等均与其相关。相关度较大的是自动识别技术和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用于信息的产生,信息交换及管理技术用于信息的控制与处理。
为了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共享,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为系统功能和结构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对信息系统的定义、设计、实施,以及建立连续的实验、检测方法;实现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计划信息的集成;运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可靠性,降低运行总成本,确保信息要求与关键业务指标一致。为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要依赖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是成功改善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关键,高水平的信息可使公司获得开发独特的物流能力,来帮助公司得到重要的信息经济性,获取竞争优势。
四、小结与展望
研究学者和业界人士都充分认识到信息流对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如大量的文章分析了信息流在物流运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缩短信息响应时间、保持信息传递通畅和实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共享给供应链所带来的利益等。但对于供应链和物流运作过程中对信息流的研究并不充分。在目前多变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应及时响应来自市场各方面变化的能力,让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时间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Gregory R. Pars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New Competitive Weapon[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Fall,1983:3-13.
[2] Karl B. Manrodt,Frank W. Davis.The Evolution of Service ResponseLogistics[J].InternationalJournalof Physical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1992,22(9).
[3] Rita Koselka.Distribution Revlution[J].Forbes,1992,149(11).
[4] Rachel Mason- Jones,D.R. Towill.Using the Information DecouplingPoint toImproveSupplyChai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9,10(2).
[5] McCullen P,D.R. Towill. Diagnosis and reduction o9f bullwhip in supply chains[J].Supply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2(3).
[6] 马林:基于供应链演变的信息分享模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