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出纳实务实训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19: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出纳实务实训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出纳实务实训报告

篇1

会计专业的开设在我们学院历史悠久,涌现了不少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两年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每年招生七个班,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何开发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值得研究。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设置

结合我们学院及兄弟院校的情况,现有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近几年在进行改革,我们学院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结构图见下表。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总体目标,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新的知识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存在的问题

1、职业能力分解不全面

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出纳核算、成本核算和财务成果核算能力太片面。会计职业是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加工、整理、传输,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并生成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信息,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进行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信息,以达到实时控制现在,准确预测未来,做出正确决策的目的。会计职业岗位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和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应该紧贴职业岗位全面分析,只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用具备所有会计岗位的全部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设计时侧重达到会计初级职称职业能力的要求即可。

2、课程设置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程序,首先应进行会计职业岗位调研,分析每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具体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境。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结合职业岗位改革,但是没有完全基于会计工作过程。

3、实训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现有的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挂了牌子,但实际上没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现有实训课程主要是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实务。还是按课程对应添加实训,没有紧贴工作过程,没有充分体现每一工作过程实训的目的和要求。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调研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确定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要的会计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出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办理现金收支、银行转账、日记账登记、现金保管、银行存款核对以及银行账户管理等业务。会计核算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处理资产核算、权益核算、收益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报等业务。会计监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处理单位内部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日常经济业务合理合法效益性审计、年度审计报告的编制等业务;协助处理社会中介机构签订审计约定书、编制项目审计计划、进行业务循环审计、撰写审计报告等业务。会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从事或参与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筹集管理、投资业务管理、收益分配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

出纳岗位的专业技能是出纳业务操作,设计《出纳实务课程》。基层会计核算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资料的整理与归档、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税费的计算与申报,设计《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会计单项实训》和《企业纳税实务》等课程。会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侧重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实现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能正确运用ERP资源管理系统存储、输出企业资源信息;能运用财务软件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提供管理者决策信息,设计《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财务管理岗位的专业技能是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报表分析,设计《财务管理》课程,报表指标分析和别的课程融合。会计监督岗位的专业技能暂不做高职学生学习的技能。

2、整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将现有的课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整合成《成本管理会计》。考虑《初级会计实务》内容太多,课时不够,将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会计-会计报表》整合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拓展、公共基础和公共选修五大模块,采用学分制考核。

3、强化实训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要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这两年带学生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就可以体会到点钞、计算器和电脑的数字输入,电脑文字的输入、Excel表在会计中的运用都很重要。所以会计基本技能操作除了《出纳实务操作》,还应开设《会计手工模拟实训》、《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会计技能》等课程。实训体系的设计分为单项型(知识点)实训、岗位(课程)综合性实训、专业综合型仿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强调实训体系考评方案的落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80-02

《出纳实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所对应的会计职业岗位是出纳岗位。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出纳岗位的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操作流程,具有正确处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能力,胜任出纳岗位工作。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按照“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的理念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运用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首先,分析出纳岗位的岗位职责,明确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其次,根据职业能力,确定教学内容。根据以上思路,将本课程分解为3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对应出纳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

1.教学情境一:现金收支业务处理。(1)岗位职责:熟练点钞,熟练使用保险柜级计算器,快速识别假币和假发票;购买保管各种支票、票据、印鉴,保管库存现金;按照国家和公司的规定,办理现金收款业务;按照公司的财务制度报销结算各项费用,办理付款业务。(2)职业能力:出纳基本技能,如点钞验钞、填写票据等;现金业务处理能力。

2.教学情境二:银行结算业务处理。(1)岗位职责:办理各类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和注销;及时办理银行存款业务和转账业务;熟练运用银行结算方式办理转账结算。(2)职业能力:银行账户管理能力;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3.教学情境三:(1)岗位职责:编制现金日记账,定期进行库存现金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编制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清查银行存款,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资金报告。(2)职业能力:月末及其他业务处理能力。

(二)明确任务

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进一步确定学习任务。每一学习任务通过典型业务加以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完成每个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从事出纳岗位的工作过程,这样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掌握出纳岗位的具体操作。学习任务和典型业务确定如表1所示:

(三)协作学习

课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骤,完成教学情境的整个过程。

1.确定目标。发放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2.制定计划,决策指导。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教师给予提示并提供相关信息,在必要的时进行授课,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根据教师的提示,各小组确定学习步骤和工作计划,教师对小组指定的工作计划进行指导,并帮助小组确定合适的方案;

3.实施检查。各小组实施工作计划并自行检查活动过程和结果,教师对于小组执行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情况、产生的结果偏差等予以指导;

4.评估演示。学生根据教师制订的评价表,对完成任务全过程进行初评,之后教师加以复查,并作出评价。教师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各小组的协作学习能力及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举例

下面以本课程的“学习情境一:现金业务处理”下的“任务一:现金收入业务――取现业务”为例,具体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运用。

(一)确定典型业务,给出业务描述

现金收入业务的典型业务之一是“取现业务”,描述如下:出纳李华发现保险柜中的现金余额不足,致电开户银行查询银行存款余额,并向财务经理申请提取备用金2000元,财务经理予以批准。接下来,完成出纳李华的工作任务。

(二)明确任务目标,实施工作计划

1.任务提出。教师发放工作任务单,提出任务。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根据取现业务描述,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掌握企业取现业务的流程和内部控制点,熟练进行取现业务的技能操作,重点掌握现金支票填制方法。

工作任务单的设计要包括以下内容:(1)基本信息:班级、姓名、组别、负责人、指导教师、课时。(2)学习情境:现金业务处理。(3)学习任务:现金收入业务――取现业务。(4)任务描述:出纳李华发现保险柜中的现金余额不足,致电开户银行查询银行存款余额,并向财务经理申请提取备用金2000元,财务经理予以批准。接下来,完成出纳李华的工作任务。(5)任务目标:掌握企业取现业务的流程和内部控制点,熟练进行取现业务的技能操作,重点掌握现金支票填制方法。(6)知识点提示:现金支票使用登记簿的填写现金支票的填写审批盖章支付密码的生成现金提取现金日记账的登记。(7)小组计划。(8)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描述。(9)个人体会。(10)任务评价:包括组长评价、组员评价和教师评价。

2.知识点提示。教师提示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重点强调取现流程以及现金支票的取得方式和填制方法。具体提示事项一并在任务单中注明,包括:(1)取现流程;(2)现金支票使用登记簿的填写;(3)现金支票的填写;(4)审批盖章;(5)支付密码的生成;(6)现金提取;(7)现金日记账的登记。根据教师提示,小组制定学习计划,由组长统筹安排,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3.任务实施。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取现业务的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采取情境再现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具体操作是:小组成员分设角色,轮流扮演出纳,另外设银行柜员、财务经理和总经理三个角色。由出纳描述企业取现业务的流程,并且使用“出纳单据簿”中的实训资料,按取现流程独立完成出纳岗位的“取现”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成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取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三)检查工作过程,进行结果评价

各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互评,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进入评价总结阶段。评价总结阶段,首先是小组总结,然后是教师根据巡回指导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强调注意事项,最后各小组成员认真填写任务单,并上交任课教师,至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圆满结束。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采用了“教学做”的统一,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一,会计电算化知识

本次外出企业查帐,我发现大部分企业已实现用电脑做帐,而且大部分企业公司都是采用金蝶财务软件做帐,少部分采用用友软件做帐。故此,我们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知识讲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熟练运用这2个财务软件.既然是用电脑做帐,对打字速度有一定要求,一般要求学生每分钟要达到40-50个字左右。

二,税务知识

本次外出企业查帐,我发现很多公司因为规模较小,只设有一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可以说是一名多面手、做帐、报税等均是他的工作。所以,我们以后应加强税务知识讲授,尤其是税务实务操作练习,教会每会学生如何申请报税、计税、缴税、尤其是几个主要税种,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等更要重点讲授。

三,出纳方面知识

篇4

中图分类号:G718.5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以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基本模式,其本质是在强调学习者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际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项目或任务之中,教学进程完全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单纯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该教学法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已经在高职院校的多个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有关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索也非常活跃,但是理工类专业对该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较多,而文科类专业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偏少,目前仅在“基础会计”、“成本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教学中运用较多,而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其他骨干课程运用较少,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探索也不够充分。

一、在“会计实务”实训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会计实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也是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最高的专业课程,如何提高“会计实务”实训课程的质量与效率是每个院校的专业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追求的课题。

会计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的积累,又需要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2006年财政部出台了39个会计准则,会计专业理论教学的压力突然加大,加上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三年制教学,进一步压缩了教学时间,使得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课,重点讲授理论,然后通过大量的作业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安排实训项目。讲和练不能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不易被掌握或掌握得模糊不清,难以做到融会贯通,或者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没有办法有效地解决。

过去传统的“会计实务”实训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重复地习作模拟作业,基本上属于“照猫画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严重压制,多数学生是通过抄袭来完成实训任务的。而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能够充分体现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即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又能够大大提高实训效果。

二、在“会计实务”实训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合理进行项目规划与项目任务设计,而这一点恰恰是会计实务课程优势所在。

首先,会计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本身就是按照“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依次展开的,具有天然的“项目”设计优势,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训可以同步有机结合进行。

其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业务准则也是按照会计行为的项目任务范围设置的,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职工薪酬”等,如此设计的会计准则体系为开展模块化的理论教学和项目驱动式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再其次,企业单位会计实践中的岗位设置与会计实务教学项目基本吻合,如出纳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会计主管岗等,而且会计软件中的账务处理系统也基本按照会计岗位设置划分模块。

最后,很多院校已经在会计实务课程实训中开展“模块教学”,并采用“把工厂搬进校园”或“账、证、表进课堂”的模拟方式,为进一步开展项目教学法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

也就是说,在会计实务实训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天然项目”优势,又具有一定的素材储备和经验积淀。

三、在“会计实务”实训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路

项目教学法需要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来完成,应当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角色,专业教师需要做好项目规划、任务设计、项目实训素材准备、项目引领以及最终的评价与分析等工作,学生应当做好分组、解读项目任务书、按任务分工以及相互成果评价等工作。而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最关键的工作就是正确制定项目规划、合理设计项目任务和充分恰当地提供项目素材。

(一)正确制定项目规划

开展项目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项目规划,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应注意:远期项目规划与近期项目规划相结合;单一项目规划与综合项目规划相结合;分组项目规划与单人项目规划相结合;项目规划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相结合。

一个完整的会计实务实训体系的最终整体项目目标应当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然后将整个项目按照会计岗位设置分为若干子项目,如出纳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会计主管岗等,再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设置项目活动,如制单、审核、记账等,让同学们分角色,轮流从事各个岗位的会计工作,从而使学生更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也能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各个岗位的会计知识与技能。

(二)合理设计项目任务

每个实训项目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任务体系,如固定资产核算应当处理的业务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取得业务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与计量业务核算、固定资产盘存业务核算、固定资产期末计价业务核算、固定资产处置业务核算等任务,引领学生通过解读任务书了解本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动巩固复习与本岗位有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快速认知并熟练运用与本岗位有关的业务素材,并能够快速主动地完成实训体系中布置的任务。

(三)充分恰当地提供项目素材

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最好的素材准备方式是编写专用的项目教学教材,通过教材把高度仿真的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引入课堂。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国家统一规定格式的资料准备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比较难搜集当属原始凭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所使用的原始凭证样式各异,很难将会计实践中所使用的全部原始凭证都整理齐全并搬入课堂,只能选择较为规范并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凭证提供给学生。

(四)按项目组织教学

在项目教学法中,应当根据项目内容的结构和已设置任务的特点来安排学习活动,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加以适时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把握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学生要体现其主体地位,借助他人帮助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

(五)评价项目完成结果

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评价的目的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教师要及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四、结论

在职业教育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已经是大势所趋,而会计准则体系设计、会计实践中的岗位设置以及会计核算软件中的模块设置等,都为在“会计实务”实训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资源,以往的模块教学法又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经验积淀,这一切都为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篇5

我院会计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并以会计专业为核心,以会计信息管理、审计专业为支撑建立会计专业群。从会计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出发,探析高职财经类专业群建设的途径,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主要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基本技能要求,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由若干个紧密相关或专业技术基础相同的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需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其一,,是否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必需的实践教学;其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是否共同拥有。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既要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要体现产业变迁的最新要求,进而适应经济运行机制的最新变革。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以会计专业技术为依托,按照社会岗位的需求来开办的一些类似或者相近专业的集合。其具体专业有,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实务和财务管理等。

三、财务会计岗位群

高职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应该以会计职业岗位为基础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会计职业包括的岗位主要有:出纳、核算、监督和管理等岗位,则相应的高职会议专业群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其中出纳和会计核算这两个岗位的业务能力是所有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而管理岗位则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必须能力,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岗位则是拓展能力的主要依托。所以,各岗位的要求不同,相对应的专业也各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制定审计策略、对审计计划进行拟定、对审计程序实施、通过审计方法运用、对审计证据进行收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工作总结、撰写审计报告。

对实施审计所需资料能熟练收集;对审计程序、审计时间能熟练确定;掌握审计约定书的要素以及签订的方法;掌握审计整体计划及项目计划的编制;通过审计证据的收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掌握审计意见的阐述方法;能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协助相关人员完成审计工作;整理审计资料并对审计档案进行保管。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也是大前提,立足于中小型企业组织自身的业务和特点,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岗位的设计出发,高职人才的培养应具有实践和职业的综合特性,高职会议专业培养的学生的方向应该以中小型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等机构。其就业定位要求高职学生可能要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型企业和单位的要求。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尽可能的有交叉和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财会专业群的每个专业的学生可以交叉到其它岗位群中的岗位去工作。

四、结合岗位群的财务会计类专业群建设的途径

(一)构建“岗位、课程、证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要求,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和会计职业规范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规范标准组织教学,重组课程体系,规划课程内容,明确课程要求,探索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的一致,使学历文凭与会计职业证书制度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按照会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导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及实训教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的同时,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要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念,使教与学双方实现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由行、企、校共同参与的师资队伍

以会计专业为核心,提高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把完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作为为重点,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几方面入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首先,选好核心专业带头人,鼓励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和海外培训,使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增强;其次,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荐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计划,推动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资产评估师等专业资格考试,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强化中青年教师到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大中型企业财务部等进行顶岗实践,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在专业群建设中依照师资共建和共享的原则,聘请具有丰富财务经验的行业和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开发校本教材等工作中,建立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作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按照市场调研分析,借鉴国际会计认证标准,参照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构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岗位知识和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到《会计核算基本技术》、《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操作》等课程中,将会计专业技术考试内容融入到《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企业纳税实务》、《初级经济法应用》和《中级经济法应用》等课程之中,将ERP资格证书内容融入到《会计电算化操作》等课程之中,实现课程与职业证书的对接。从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职业证书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会计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建设内容均包括: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学习情景安排及学时分配、学习情境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教学实施条件和教学建议等项目。建设特色教材。并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案、教学录像、习题集、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等课程资源补充完善,增加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自检参考指南,网上自测题库、技能训练库、考试题库、虚拟企业实践教学案例、案例精选(或选读)、其他教辅资源等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建设共享的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基础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建设财会专业群的实训基地要求以会计专业技能做为基本基础,对校园内外的各方面资源进行融合,建设一个综合性强的会计综合中心。其项目可以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手工实训室、审计、税收实训室、银行业务实训室等。通过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对设备进行整合,提高利用率,也节约办学成本。也可以在相邻各校之间协商共建实训中心,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和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篇6

(一)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曾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缺乏受过良好培训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使中国经济的增长受到阻碍,并难以发展更为尖端的产业。他们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主要是“采用理论型、书本型、实惠型以及教授单向带教型的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会计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对学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应用,尤其在会计本科教育上,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实践教学重视严重不足。尽管许多高校都相继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并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必要条件,但事实证明其实训效果并不明显。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剧,会计的职能也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会计教学的理念没能得到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二)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相脱节

目前,多数高校分别都拥有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验室,但在教学环节中,多数学校在会计手工实践中仅限于单一的做账,仅要求学生熟悉账务处理的流程:先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只能被动地做简单复制。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训是用简单的会计数据,套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缺乏必要的信息系统思想的训练。造成会计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得不到有机的结合,网络资源应用不充分,这样的实践教学只是表层粗浅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在会计实践方面应该具备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了社会对高水平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创业财务实训》在独立学院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我院经过多方调研,针对商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新开设了《创业财务实训》课程,该项课程是由南京易学有限公司研制开发而成。到目前为止,我院参训的五百多名学生已顺利完成该项实训课程的学习。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该实训课程的内容:

(一)创业财务实训课程是一项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财务实训软件该实训软件营造了会计实习的虚拟环境,囊括了不同行业会计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培训。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历从出纳会计、审核会计到主管会计工作的一整套流程,从而克服了在会计实际实习中遇到的分岗位实习,工作不到位、不完整、不系统的缺点,便于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系统化的认识和学习。同时,该项实训软件面向实际应用,将会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该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将已学的会计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进行综合运用、加深理解。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他们对今后的会计学习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并且,课程中所涉及的原始凭证都是来源于实际公司的真实资料,这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进学生对企业实践运作情况的认识。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完成该实训课程学习,即意味着拥有了一年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财务实训课程由于其网络化的特点,使用起来灵活方便该实训软件与传统的实训软件在使用方法上有所区别,一般的传统实训软件都是将软件程序安装在固定机房的电脑当中,学生参训时必须统一安排时间集中在固定的机房进行实训操作,这无疑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然而,创业财务实训课程被制作在网页上,使用时,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即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课程学习,这种网络化的学习方式突破了在常规人力培训中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灵活的学习平台。

篇7

1独立学院税收学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验教学是税收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由之路。在“金三”系统和大数据管税治税背景下,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架构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桥梁。基于我院税收学专业实验室建设进程、实验教学逐步发展的现状,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一套科学、效果突出的独立学院税收学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模式,有利于独立学院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2独立学院税收学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思路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大数据人才培养优势,有效架构税收理论知识与涉税实务业务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扎实的专业基础结合仿真模拟实验训练,促使毕业生上岗后“上手快、后劲足”。通过从公司设立、研发设计、购销、投融资、合同签订、发票管理、到清算注销全流程,全方位虚拟仿真实验训练,强化学生对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实务的把握,使他们能熟练地把财会、税收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综合运用到工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的实际操作及企业税收筹划、涉税风险管理、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务救济方案等的设计和解决路径中,构建基于大数据、覆盖涉税实务全流程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帮助学生形成对涉税实务全流程的整体认知,并构建涉税实务业务设计和解决的整体框架。

3独立学院税收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坚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实践教学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理念,构建“课程实验模拟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实习”四级实验实践体系,实现“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四步走”进阶路径。基于应用型、复合型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内涵和市场行业需求,我院税收学专业细分为企业财税规划、税务行政、国际税收三大模块方向。与之契合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为功能独立、业务融合的企业涉税业务仿真模拟平台和税务机关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企业涉税业务仿真模拟平台承担了会计学基础、中国税制、税法、纳税会计与申报、税收筹划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功能,税务机关仿真模拟实训平台主要承担纳税检查与评估、税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功能。

3.1纳税会计实训平台

按税种设置实训内容及采购使用的先后顺序,遵循“流转税(重点增值税)——所得税——其他小税种”的内容建设和使用顺序。业务行业应涵盖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地产、金融业等)、生活服务业等;业务内容贯穿企业基础账户设立、原始单据处理、计账凭证生成、各税种税额汇总、各税种按期申报缴纳等业务。课程讲授与课程实训结合,促进学生对各税种会计处理方法的掌握及财税综合业务解决能力的提升。

3.2税收实务实训平台

本平台是涉税实务仿真模拟平台,设置“练习”和“实训”两种模式。在“练习”模式下,就系统提供的相关行业企业一段时期(按年或月)内发生的业务,教师布置学生进行税务登记税种判断税额核算申报缴纳的全流程涉税业务处理,在“练习”模式下,系统可以实时检测出学生填报准确度并予以引导纠正并完成评分,强化学生对现行税制下各税种的核心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税率、计税依据(课税对象、税目)、税收减免政策(小微企业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等)、纳税期限等专业内容的掌握。在“实训”模式下,教师实训内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涉税业务处理(单个企业通常涉及5~10个税种的业务);该模式下系统无提示,实训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实训报告,分析学生的出纳业务能力、账务处理能力、财务管理与分析能力、纳税报税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薄弱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3税收筹划实训平台

税收筹划是涉税业务中价值高、难度高的业务,税收筹划业务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期限长、价值高的特征。税收筹划能力体现了税收学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在熟悉、掌握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收法规、统计分析方法及企业业务内容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务问题。税收筹划实训平台应分设两个子平台:单项税种筹划平台和综合税收筹划平台。第一阶段是单项税种筹划训练。重点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内容,促进学生对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的把握;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进行综合税收筹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财税优惠政策、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税收筹划的能力。仿真系统设置各行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涉税事项资料,引导学生为企业设计出综合税收筹划方案,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评估,确定方案,实现合理节税和企业财务目标。

3.4纳税检查及评估实训平台

该平台承担着让学生了解税务机关各项办税业务流程的实训功能。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纳税评估业务、纳税检查业务、纳税管理业务的执行标准、实施程序、开展方法。学生需在上一阶段对税法、会计、财管和法律统计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并结合大数据平台和现代征管技术测算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纵横向比对纳税人的财税数据、评估纳税人的涉税风险点。通过实训强化学生对税务机关进行税收管理稽查的原理及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基本的税收管理能力、税务检查能力、纳税服务能力。纳税检查及评估实训的主要内容和步骤:a.收集、甄别企业涉税业务相关资料,检查会计账簿和原始凭证;b.获取纳税人的各项涉税证据并调整纳税人错误的账务处理和税务处理;c.纂写税务检查工作底稿并完成税务检查事项报告;d.向纳税人出具并送达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理决定的执行及后续跟进。

篇8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一直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关注。国内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我国会计环境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运行等方面看,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与实践。

1.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共建、共管、双赢

(1)按照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将财务公司引入学校。一般要求该财务公司企业达到40家以上,只需要公司管理及会计师2人,余下的会计工作由学校教师及会计专业学生来承担。每半年可以安排4―5名教师顶岗实习,同时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安排40名学生(一个教学班)同时实习。这样,即解决了学校教师和在校学生的顶岗实习,也为企业节省房屋租金、水电费、办公设备、办公经费、人员工资。教师与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容入到日常会计工作中,自觉地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实现企业会计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与管理。

(2)学校应与所属地区40多家各行各业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毕业顶岗实习。首先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确定的不到两年半时间(第五学期一般安排10周教学任务)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学校就可以与企业协商签定学生准就业顶岗实习协议。将企业的某一个会计岗位工作交给学校的会计教师与实习学生(准员工)共同承担完成。学生实习的前半年,不给任何薪酬,实习的后半年由企业可以给适当的生活补助。这样,学校教师及学生就得到了到工业、商业服务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企业也节省了一个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上交的五险一金等费用开支。由此使教师及学生的会计顶岗实习走向常态化、规范化。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注重寻求与企业共赢点,建立了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将财务、税务公司引入学院,建立校内生产性学生实习基地。该实习基地,即是该公司办公地点,又是会计专业教师及学生的工作实习场所。形成了“1―4―2―4”实践教学模式。

一个平台:学校与财务公司双方合作,共同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校企共建、共管、双赢的紧密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四个岗位:引进的财务公司,一般至少设置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纳税会计四个会计岗位。学生轮岗进行会计实际业务实习实训。

双导师:学生实习实训由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会计师共同指导来完成。

四个真实:学生实习实训依托引进的企业,在真实工作环境、真实业务流程、真实企业资料、真实会计岗位中完成。

3.完善实践教学项目

会计专业在校企深度合作下,遵循学生会计实践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过程,完善以下实习实训项目:

3.1职业认知实习阶段。我们遵循学生会计实践的认知规律,设置了4个学习项目,需要30课时完成

(1)组织学生参观1―2家现代化生产企业。

(2)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实训室及其毕业学生的实习作品。

(3)安排一次由会计专业成功人士所做的专题报告。

(4)组织学生到校内“跨专业”实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周专业模拟实习体验。

从中体验到了企业会计工作氛围;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岗位设置及其岗位职责;感受企业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分享毕业学生的校内实习实训作品。使学生热爱会计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知道自己既是一名大学生,又是一名会计职业人。

3.2校内“仿真+真实”实习实训阶段

(1)对于每门会计专业课程,都按照每门课程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改过去通常采用配套习题的课程实训方式,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训练项目。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所设计的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完成单项能力训练,使学生熟悉某一会计工作任务操作的方式方法。

例如:《纳税实务》课程,设计了9个实训项目。也就是9个主要税种纳税申报表的编制。

(2)会计岗位基础实训、会计信息化基础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商业企业实训等单项会计实习实训课程和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都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计必要的实习实训项目。例如:企业会计岗位综合实训。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采取“手工会计、电算会计、ERP沙盘演练” 三个实训项目,实行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会计主管等会计岗位角色轮换,完成新建模拟公司一个季度财务会计工作。通过“分组轮岗,仿真实训”,使学生了解新建企业相关证照办理的程序及手续制度;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亲身体验企业会计不同角色(岗位)的实际工作,进一步强化手工会计、电算会计以及一般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企业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3.3毕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1)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效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通过双导师制,实习企业与学校对实习学生实现共抓、共管。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加企业会计顶岗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会计岗位工作,使学生得到企业实际会计岗位的锻炼以及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教育,使学校课堂学习与企业会计岗位实际有机结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毕业设计。一改变过去让学生只是完成财务会计方面论文的单一模式。让学生结合毕业顶岗实习,进行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财务指标的计算;最后对所设计会计报表进行简要分析说明。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实践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在与之相适应的实习实训环境中,采取手工会计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使学生职业能力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发展;体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实现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岗位工作的相对接。

4.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4.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以职业岗位从业要求为导向,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由专任教师与企业会计师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制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

其次,实践教学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和工学结合思想进行设计,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三、将学生初次就业的主要会计岗位,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向,并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科学、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就业实际来看,学生初次就业的主要会计岗位一般是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三个岗位。按初次就业岗位要求,应以出纳会计、核算会计、报税会计等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会计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构建会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践课程体系,将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与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习实训中,并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通过职业认知、校内“仿真+真实”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完成从初学者到合格会计职业人的培养过程。

4.2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学习

(1)所有课程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凡是需要到校内实习基地(引进企业)进行实习完成的教学任务,在每一个学期初申报教学计划,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安排。

篇9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可见,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会计课程。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服务是该课程改革目标。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体系理论化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甚至是本科院校,《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体系一般是按照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来选取和序化的,一般包括: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等内容。这样的内容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过于理论化。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的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1]

2、实践教学理论化

早先《基础会计》的教学以理论的讲授来完成,缺乏实践环节。后来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所改进,增加了实践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叙述性的文字描述经济业务,举例分析说明原理,使学生对会计缺乏直观的认识和判断。讲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实务部分会给学生展示实物,但更多的是讲述概念、分类和填制要求,而具体的操作则以会计分录代替记账凭证的填制,用T型账户的登记来代替账簿的登记,以给定的账簿数据的计算来代替报表项目的编制。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理论化的模式与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吻合。

3、实践环节与岗位任务脱节

几乎每个中职或高职院校在完成《基础会计》理论知识的讲授后,都单独安排一两周的《基础会计实训》,实训中学生通常根据指导老师已描述好的经济业务,依葫芦画瓢似的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而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不存在现成的已描述好的经济业务让会计人员来编制会计分录,会计人员拿到的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单据,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判断企业发生的业务是什么?需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所以即使学生顺利完成了该课程的实训任务,到了工作单位,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会计业务。

二、以“岗位人”为导向改革《基础会计》课程

“岗位人”是指将学生置于一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中,赋予学生的角色。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岗位人”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赋予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完成岗位任务的技能,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完成岗位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如认真细心、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进行积极引导。

1、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的改革应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并结合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以“职业人、岗位人、创业人为核心,岗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集“岗位能力培养、基础知识学习、职业证书培训”于一体。将岗位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理论以实用、够用为限,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考虑学生从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让学生能够顺利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就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最终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服务。

2、课程标准的改革

课程标准的改革要与职业标准衔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对会计工作流程中涉及的基本岗位:出纳、制单、记账、总账和会计主管等岗位的基础工作进行调研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原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重新确定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在入学后从了解会计工作岗位入手,让学生以“岗位人”的身份来学习,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会计是什么?会计的基础工作是什么?如何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要根据会计工作实践中具体岗位任务的要求和教学实践,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

3、课程名称的改革

《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在中职和高校的会计专业中都有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学》、《会计原理》、《会计学原理》等都是该课程的名称,这些课程名称体现该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地位,但过于理论化。当前会计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所以有必要将原来单纯的理论课程《基础会计》与实践课程《基础会计实训》进行整合,让学生在操作中以“岗位人”的身份来完成岗位任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点,这样该课程的名称可以调整为《会计职业基础与技能》,既能体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能体现该课程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最终为会计人才的培养服务。

4、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该课程是学生入学后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能够完成基础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业资格的考试奠定技能和理论基础。

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围绕“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知识”的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并序化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初识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档案”七个项目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会计原理和会计方法等融于会计岗位的具体任务中。

课程的内容体系大体上分为三个环节:入门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会计,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和该课程的热情,带学生入门,为此安排了“初识会计”项目;专项学习环节:带学生学习并完成会计工作流程中具体的岗位任务,为此安排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项目;综合训练环节: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企业一个月发生的会计业务,为此安排了“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档案”项目。

4、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各环节的教学应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会计入门阶段,采用讨论交流,观看动画视频以及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到企业参观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真正进入该课程的学习;在专项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引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在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仿真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以岗位人的身份实施并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集教学做于一体。以“日记账的登记”为任务来说明一次课的教学:(1)任务引领,布置任务――通过网中网的动画视频播放出纳到银行提取现金的业务,展示原始凭证,提出工作任务;(2)组建团队,安排岗位――让两个学生组成一组,一人担任出纳,另一人担任制单会计;(3)任务实施,模拟操作――由出纳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填写现金支票,由制单会计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填制记账凭证,并将记账凭证交给出纳审核,出纳在老师的指导下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4)课堂训练,现场指导――出纳和制单会计转换角色,将上述任务换位再操作一遍,接着指导老师给出新任务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来操作,教师进行现场指导。(5)归纳总结,提炼理论――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和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本次课的理论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能活跃课堂的氛围,更能提升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5、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

该课程的考核要打破过去以期末书面考试来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局面,建立“以实践能力评价为核心,加大过程考核力度”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应表现在“四个结合”上:专项技能考核与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职业能力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以“岗位人”为导向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好地体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

三、《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过硬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或聘用有一定会计理论基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任教;另一方面要安排会计教师下企业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在某个企业的会计专业岗位上做个“岗位人”,接受实际会计业务训练,向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学习,检验并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专业技能。[2]

2、加强校内实训设施的配备

以“岗位人”为主导改革该课程,除了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内实训设施的配备,给学生创设仿真的工作环境。所以在原有的手工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如购置ERP沙盘、网中网教学软件等。可以通过ERP沙盘模拟实战和网中网平台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了解企业发生的业务及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中来学习。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

该课程的改革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可以聘请会计专家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取、校本教材的编写等,使该课程的改革不至于闭门造车,要始终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相衔接。(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独立学院是在公立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艰辛的背景下自下而上地探索出来的一种高教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模式,经历十余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脱去所依附的母体高校的光环,更加看重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这些独立学院普遍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大部分的独立学院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更注重的是将知识运用于工作的实际能力。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对应届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75%选择了“半年以内”。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因此如何使三本的毕业生在离开校门时就能基本适应岗位的需求是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关键。

一、独立学院加强会计分岗位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学科的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仅仅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让学生真正全面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目前来看,由于财务信息的特殊性,让在校学生都去企业参加财务实习并不现实。即使企业愿意接收,看似“身临其境”,其实接触的业务面很窄,整体上来说在企业实习接收知识太慢,流于形式。因此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直接、最全面、也最有效的就是在校期间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会计综合业务实习,尤其是分岗位实训。

会计分岗位实训课程利用高仿真的业务资料模拟典型企业一段时间(一般是12月份)的全部经济业务。利用实验室设备及条件,如柜台、模拟银行,将学生分组设立虚拟财务部,模拟企业财务情境,对学生进行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进行实践性技能训练。为使学生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权限,小组学生依次扮演不同角色来进行轮岗,增强知识的“立体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团结协作和参与管理的意识。高仿真的经济业务、会计资料与单据、财务情境让学生很容易将在校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去。

我院在各单项实训中一直注重强化岗位意识,又专门开设会计分岗位实训来模拟真实企业财务情境。结合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来看,虽然签约时间整体上比一本、二本院校滞后一个月左右,但是就业质量却很高。几位曾来我院招聘的企业负责人反馈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上手快,其实也改变了传统对三本学生的看法。三本学生相对更有就业危机感,更有学以致用的愿望和需求,也更愿意参与到模拟财务情境中真正理解所学理论。因此,在传统单项实践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加强会计分岗位实训尤为重要。

二、目前独立学院会计分岗位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训方面目前还有一些优秀本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尚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中昏睡”,具有远见和生存压力的独立院校包括我院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强化实验课程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效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我们也发现,独立学院在会计分岗实训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岗位意识淡薄,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参与管理的意识

会计实验基本上还停留在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很多实验局限于单人做账模式,一个人做完整套帐,既是会计又是出纳,又是会计主管,缺少岗位意识。 有些实验虽然名称体现出“分岗位实训”,但由于课时和实验设施的限制,学生为了加快实践进度,拿到资料就一股脑开始做账,对于不同岗位间的权责划分、内控实施和团队协作精神抛于脑后。这样的实验虽然是分组进行,却没有实现“分岗位”实训,仅仅是单项实训的简单重复。目前的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应企业经营成果,更多的参与经营管理。这样的实验仅仅给学生传授了当好一名小会计必备的做账技能,却没有培养学生获得会计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能力。

2.会计分岗位实训资料缺乏

从就业来看,三本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其中有不少商品流通企业。而目前会计实验资料大多是面对一本或高职学生编制,难以满足对独立学院实验教学的需要。并且多数实验教材基本上都是针对“凭证—账簿—报表循环”的操作,岗位意识淡薄。即使有些明确“分岗位”的实训教材,更多注重的是各岗位的单项训练,而忽略了各岗位之间凭证及票据传递等往来关系,对于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内部牵制制度、监督审核机制很不明确。在实训资料上很少涉及如税务、工商和银行等部门的业务往来流程,也很少涉及到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

3.会计分岗位师资力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