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保育实习工作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19: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前教育保育实习工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前教育保育实习工作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48-03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原则与灵魂。为使保教更好地融合,许多发达国家在幼儿园未设保育员岗位,而是让教师轮流负责保育工作。目前我国有一些地区的一些幼儿园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三教制”保育模式,即各班不设保育员,由所配备的三名教师共同承担本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也称“三教共育”或“三教共保”。这对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对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进行保育实践的能力。这些技能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结合幼儿园保育见习和实习,让学生深入幼儿园班级,在观察、实践中反思、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保教结合的意识,掌握保育和教育的技能技巧,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育实习现状

自2005年起,我校创新性地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见二实三顶岗”实践教学模式。把“一见二实三顶岗”的实践教学模式具化到学前教育专业,即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在幼儿园见习,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为期八周的中期实习,三年级第二学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所谓一年级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见习即每周安排每个班级有四节课在幼儿园进行授课,这四节课一般由任课教师上两节课,留下两节课给学生观察,完成见习手册相关内容。学生见习主要安排在我校附属的两所幼儿园进行。但是,自2009年开始,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导致班级数增加,附属的两所幼儿园无法安排学生正常见习。虽然笔者和其他老师努力提出建议希望能在一年级下学期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保育见习,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合作的幼儿园无法安排。二年级第二学期会进行为期八周的中期实习,实质主要是进行教学实习,对学生的保育能力不进行考核。到了三年级下学期为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很多学生到了幼儿园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直接承担了配班教师的角色,甚至承担主班教师的角色,文章中称呼她们为新手教师。

三、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保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的保育见习参考资料。纵观目前我国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还没有比较规范的保育见习计划和内容可供我们参考。我校学前专业学生一年级见习计划主要是完成教研室印制的见习手册,见习手册内容涉及对教师和保育员一日工作流程的记录、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记录、对特殊儿童的观察记录、家访记录等等。这个见习手册并不是专门的保育见习手册,内容繁杂。笔者作为学前卫生学任课教师,也会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见习内容主要是根据其他院校保育见习的计划,再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而成的。

2.见习内容和要求不够全面具体。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内容往往只涉及观察见习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及各项教育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但是对于比如“来园”、“离园”、“盥洗”、“饮食”、“睡眠”“户外活动”、“教学活动”等环节的保育工作要求不全面具体。

3.见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我校施行“一见二实三顶岗”实践教学模式,安排学生第一学年进行见习,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这样的安排也直接导致无法安排专门的学前教育保育见习时间。作为任课教师,如果安排学生观察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学习情况,了解保育员和教师的一日工作情况要见缝插针,时间过于散乱,学生很难观察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学习状况,对保育员全天的工作也很难有机会实践。近年来由于学前专业招生人数激增,幼儿园不愿接纳大批学生见习,这也导致学生见习难以安排,实践学习时间减少。多年以来,我院《学前卫生学》的课程教学都是由笔者一人承担。由于教学班级数多,无论是在校对学生实训的指导还是下幼儿园对学生见习情况的了解,仅靠学科教师一人难以做到全面、深入、细致,这也使很多学生的保育实践浮于表面。

4.学生能力有限。一年级的学生首次下幼儿园见习,由于学生还没有开始其他专业课的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素养缺乏,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有限。在保育见习中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只是更多地停留在观察、分析的层面上,真正动手操作的机会太少;结合卫生学课程到幼儿园实践的机会有限,并且实践操作的面太窄、内容不够全面。比如在见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幼儿流鼻血吓得手足无措;有的学生帮忙喂药,因为对幼儿不熟悉,错把另外一个幼儿当成要吃药的幼儿,所幸药物没有给幼儿造成什么影响。

5.幼儿园指导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负责保育工作。因为学生的各方面实践能力有限,也导致了有些指导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负责保育工作。在幼儿园的保育见习过程中,很多指导老师只是让学生做去食堂领饭菜、帮幼儿穿衣服梳头发等工作,不敢放手让学生负责幼儿的一日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导致幼儿园不敢放手让学生完成保育工作,而幼儿园不敢让学生负责保育工作又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老师没有办法具体指导学生见习实践。因此,保教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薄弱一直是我们毕业生的软肋。

四、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保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学前教育大专生在教育实习或新上岗时,保育实践中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保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保教并重原则能否在幼儿园工作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的前提是教师是否真正树立起保教并重观念。通过实习观察,笔者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保育意识淡薄,认为教育实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至于保育工作,也只是帮忙领饭、给幼儿盛饭、给幼儿梳头发等。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园老师只要把幼儿教育好就行了,而保育则是保育员的任务。所以在校期间他们比较重视对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知识的学习,而轻视了对卫生保育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2.保教分离。学前教育大专生在教育实习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明确保育和教育的结合点在哪儿,保育和教育严重脱节,重教轻保,保中无教。学前期是幼儿各种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时时、处处是教育”,凡是接触幼儿的所有成员尤其是保教人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认为保育工作主要由保育员阿姨来完成,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工作。其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工作职责划分中明确提出了保教结合的原则,教师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而保育员要“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其中保育员的角色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侧重“卫生消毒”变为侧重“配班参数”;由侧重“保”到注重“育”。这些变化都需要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保育员的角色要有重新认识,树立保教合一的观念。

3.保育技能欠缺。在学生或新教师进行保育时一个突出问题是保育技能不足,如很多新老师只在乎“上课”,而忽略了许多生活环节的保育工作;欠缺诸如食具消毒、被褥拆洗、内务整理等基本的保育工作技巧。不够关注孩子一天身体的变化,对孩子的一些疾病迹象没有预见性;遇到意外伤害,不能进行简单的处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调节,有的甚至还在有意无意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等等。

五、提高学生保育能力的途径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幼儿园不熟悉,实习过程中上手不快,思想上存在“重教轻保”等弊端,我们需要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保育见实习的时间,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保育能力。

1.转变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特定的、模拟的情景场合中,让学生去模仿提炼,学会综合分析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提高临场应变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2)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录像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到幼儿园中将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拍摄下来,并穿插一些幼儿常出现的保育问题,让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分析讨论。通过研讨,学生能增强对保育工作的感性认识,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现场教学法。为了增强理论讲授的实效性,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考察,验证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并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的保育工作中去。如,“幼儿健康检查”一节的内容,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以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协助保健教师进行晨间检查;“托幼机构的设备卫生”一节,我们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考察、参观,实际感受托幼机构设备卫生的重要性和应注意问题,并在见习的基础上对所见所闻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现象教学,增加了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2.科学合理安排保育见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分析表。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和学习保育工作,需要设计多次保育见实习,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能力实践紧密结合。在课程学习期间,一方面利用各种教学法见实习机会,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观察表或主题内容,让学生有目的地下幼儿园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将常见保育问题或一些难题及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前卫生学》课程真正做到指导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专门安排1~2周保育见实习,让学生带着某一保育现象或保育问题到幼儿园与幼儿教师或保育员探索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调查分析报告,提升保育调研能力。最后在毕业前夕集中顶岗进行保教实习1个月,学生真正以保教人员的身份开展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强化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各项保教技能和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学生实践过程的指导。在学生下幼儿园保育见习期间,除专业课教师进行实地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幼儿园老师和保育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由于目前大多数大专生是独生子女,本身的自理能力就不强,到幼儿园后,对幼儿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件无从下手,这就更需要老师、保育员手把手地教,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学校创设相应的保育实训室,让学生在《学前卫生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充分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学生毕业教育实习中要加强保育实习的分量,使配班的学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非形同虚设;学校能根据学前卫生学教学的需要,多安排学生下幼儿园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篇2

【关键词】 应用型目标;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设想

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教学改革研究(15JG001Q)》的要求,课题组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相关专业《学前保育学》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国内有关资料进行了查询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目标下《学前保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存在的问题、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实验,形成了《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学前保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内容涉及学前儿童生理发育、健康评价、营养膳食、事故预防与处理、疾病预防与处理、幼儿园环境卫生等方面知识,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在托幼机构从事幼儿保育的能力和技能,奠定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素质。但是,现行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重心偏离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材料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在各校《学前保育学》使的教材不一致,有《W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幼儿卫生与健康》、《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园卫生学》等等。由于教材不统一,造成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其主要问题有。第一,基础知识偏多,实用技能偏少。现在使用的各种教材就内容来看,都偏重于生理学、营养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如现行教材都要用大量篇幅介绍人体系统知识,有的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占据整个教材的三分之一。而涉及学生从事职业技能的方面的内容较少,具体操作技能缺乏。第二,现行的各种《学前保育学》教材内容与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内容重复较多,许多教学内容是从基础学科讲起,没有与有关学科进行很好的分工和合作,造成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第三,部分教材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职业需要。现行的大部教材,对于学前儿童生理、病理卫生讲述较多,而对托幼机构的物理环境卫生讲述缺乏。不能全面反映学前保育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托幼机构的基础建设的卫生要求没有涉及。第四,教学内容重心偏离。《学前保育学》教学应该突出幼儿保育这个重心,学前儿童保育就是教学主题。但在各种教材中对学前儿童保育中心不突出,教学重心是以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为主,改变了《学前保育学》的教学方向。在实践中造成学生对知识基础掌握较多,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环节薄弱,背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教学方法陈旧方式单一

《学前保育学》是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实用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溶为一体。但在现在各专业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计划中把《学前保育学》课程定位于理论教学,由此导致该课程管理中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使得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的管理沿用理论课程管理模式,致使课程实践特色缺失,实训环节被理论教学所淹没。第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前保育学》课程教学仍然延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尽管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然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模式。所造成《学前保育学》教学理论教学特点突出,实践教学不强,技能训练缺乏。第三,《学前保育学》应该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但在教学方式运用方面,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没有改变,学生缺乏实际训练,造成理论与实际分离,学生动手能力缺乏。第四,学生学业评价应该与课程性质相适应。《学前保育学》课程评价应该将理论学习、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溶为一体,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准。由于《学前保育学》课程定位的偏差,现行学生学业评价都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不仅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业的真实情况,而且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职业技能掌握的现象。

3、实践环节薄弱针对性差

篇3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学前教育专业是中职学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但实际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想预想的那样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不完全相符合。职业能力与职业需要不匹配,形成就业困难、职业满意度低的问题并不奇怪。因此,要促进学生就业,必须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入手。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

(一)基础人文素养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进行后代教育中最为重视的环节。幼儿教师的个人教育水平,不仅体现在管理和带领幼儿进行生活活动和学习方面,也体现在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方面,这意味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心理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知识与常识和个人品德方面,幼儿教师都必须具有优于其他人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大量学生此项职业能力发展慢,不能满足职业需要。

(二)管理与保育能力

幼儿教育中的大量工作与幼儿的照顾相关,这些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管理和保育能力,以便组织幼儿进行日常活动,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候进行紧急处理。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缺乏独立带班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缺。在保育方面,毕业生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儿童的生活不够关心,忽视了许多安全隐患,给儿童的安全带来威胁。还有的毕业生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很好地协助他人完成工作,致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受到影响。

(三)专业教学技能

幼儿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学前的行为教育和知识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需要组织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知识文化教育、音乐、美术、体育和生活教育,这也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标准之一。但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的掌握和实际实践所获得的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很多学生在美术、音乐方面的技能不足以胜任幼儿教师的岗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也在所难免。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中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以使学生的基础素质符合现代幼儿教育的需求。除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培养之外,还需要将这项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化,即将代表着幼师人文素养的项目独立出来作为一门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是幼师不可或缺的一种职业技能。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一系列心理学课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能够帮助未来的幼师学会理解幼儿、判断幼儿心理的特征并且帮助幼儿、教导幼儿、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职学校还可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传统文化课或国学课,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对国学朗朗上口、了然于心,在以后进入幼儿园中教育幼儿时,不但可以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指导,还可以使幼儿教师本人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

(二)加强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训

中职学校学前专业学生的管理与保育能力发展不足,最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无法进行实践,学生不能再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实施幼儿管理和保育,也就无从获得此项职业能力。因此,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未来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充分的专业技能,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对这些技能进行培养,使学生所才多艺,以胜任幼师这个工作岗位。专业技能主要指弹、唱、说、画、跳五项技能,为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理应给学生安排足够的训练时间,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可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创建工作导向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幼儿园模拟教室,训练学生的带班组织能力、上课实际操作能力及突发事件的调控应变能力。二是针对幼儿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侧重训练某方面的技能。如美术课以色彩水粉画、线描画、蜡笔画、水彩画等为主;音乐课以音乐游戏、律动为主;数学课以区分图形、分类、按物点数、一一对应、大小比对、数的组成与分解等为主。

三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实习单位的合作问题

为了全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中职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单位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走进幼儿园进行实习是主要的实践模式,通过上岗实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岗位的理解,给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平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职院校要注意与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在实习期间,教师与学生要共同进入幼儿园,教师要对学生实习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和不足,积累幼儿教育的经验。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可以以输送优秀幼儿教师为前提,也可以以进行幼儿教育研究为前提,不管中职院校选择哪种方式寻找合作单位,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保障学生拥有大量的实践机会、能够进行有效的实习,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注意因材施教问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个人素质不同,对学前教育职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对于大型的幼儿园来说,专业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多,一个幼儿教师负责一个班学生的全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过去式,专业教师是幼儿教育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职业预期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因材施教,做到全面优化、重点培养。具体来讲,有些学生在知识文化方面具有优势,想要胜任幼儿语言教育方面的工作,则应该多进行一些语言类教学,例如幼儿英语等;有些学生在体育和音乐方面具有优势,希望能够做专门的音乐、美术或者体育教师,则应该着重这些专业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之,应在尊重学生需要,符合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有所欠缺,尚不足以满足幼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从人文素养培养、管理与保育能力发展、专业教育技能发展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以大量的实习为基础,以学生的个人需要和特征为前提,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以使学生能够满足目前幼儿教师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1]危圣霞.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等职业教育,2012(12):102-103.

[2]郑小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究[J].教师,2015(03):115-116.

[3]林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书法学习与职业素养提高[J].海峡科学,2013(02):103-104.

[4]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101-102.

篇4

为了解与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以衢州中专的学前教育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衢州本地幼儿园为调查样本,共走访了25 所幼儿园,其中机关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 6 所;希望幼儿园、手牵手幼儿园等民办幼儿园 7 所;白云幼儿园、欢欢幼儿园等 150 人以下小规模幼儿园 6 所;乡镇幼儿园4 所;早教中心 2 所。同时利用衢州学院学前教育大专函授班来校面授机会发放调查问卷 92 份,收回 92 份。调查显示,中职生就业单位在民办幼儿园的有 76人,占 82.6%;在三级园就业的有 22 人,占 23.9%。月薪在 800~1000 元之间的有 60 人,最高的 1500 元;取得教师资格证 18 人,占 20%;92 人一致认为五项技能、保教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都是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职生的就业层次偏低。

二、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

对 25 所幼儿园的走访,主要以交流和座谈方式进行,对象为幼儿园园长,各年级段组长及大班、中班、小班、小小班一线教师和我校毕业生。以下是幼儿园的反馈意见,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

1. 人文与基本素养欠缺。现代青少年往往有“三高”症状———眼光高、心态高、要求高,这也许有可以理解的一面,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能力并不高,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没有职业兴趣感与使命感,对自己的专业、岗位、服务对象爱的成分少,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弱,有的甚至随意指责、训斥幼儿。文化基础薄弱,而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不强。有 4 所幼儿园(占比 16%)教师反映学校部分实习生书面语言组织能力差,写实习小结语句不通畅,有错别字;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与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交流言不及义;“说”的基本功不扎实,讲故事、读儿歌不流畅、不生动,不能养成幼儿倾听的良好习惯,等等。

2. 管理与保育能力不足。班级管理方面,独立带班能力欠缺,对幼儿突况的应急处置和课堂调控能力不足。对幼儿“一日在园活动”的保育方面的意识薄弱,能力低下。首先反映在安全教育观念淡薄,忽视密切关注幼儿生活细节,忽视对幼儿进行安全和保健教育的环节,个别实习生甚至发生在上班时间私自脱岗外出的教学事故。其次反映在缺乏对幼儿的关爱方面,少数实习生存在着怕脏、怕累、怕苦的思想,不愿从事与幼儿饮食、睡眠、排泄等相关的生活事务。有的实习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既不愿接受园里的其他事务,又不能主动协助他人的工作。

3 .教学与专业技能不够。教学设计(备课)、组织教学(上课)、说课等方面能力欠缺,教学法、教学大纲及幼儿园纲领性文件等的学习与掌握有待加强,专业技能方面不够扎实,“专业不专,特长不长”。实际上,要满足现代幼儿的培育,从业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美术、舞蹈、音乐、口语表达等方面的技能,每个人还要有自己的特长。譬如在水粉、蜡笔、水彩等简笔画以及手工制作上需要有专长,幼儿舞蹈基本功、创编能力及舞蹈模仿教学等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音乐弹唱、歌曲教唱、音乐游戏的创编和欣赏等也能够自如地教授幼儿。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 做人与师德教育并进。培养人才的两大要求就是“德才兼备”,而“德”始终是列在首位的。尤其是对教师职业而言,“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孔子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也”,强调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唐朝文学家韩愈的“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道”摆在第一位;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更是明确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规范。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而言,要从“学会做人”开始,继而强化他们“德高为范”的师表素质,这是该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可是,在我们目前幼教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轻德重能”的现象。在校注重“技能”,忽视“修身”;在岗讲究“回报”,不愿“付出”。鉴于此,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实施教改,以强化学生的师德规范、树立学生的师表意识为切入点。改教材,全力开发体现专业性的职业道德校本教材,旨在“活学活用”;改教法,举办“修身大讲坛”系列活动,聘请专家、特级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进校开设“师表”讲座课,以求“潜移默化”;改模式,广泛开展观摩学习和模拟教学活动,达成“身体力行”。多项并举,帮助幼教专业学生强化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表意识。

2. 专业与文化素养并重。专业技能主要指弹、唱、说、画、跳五项技能,为幼儿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理应给学生安排足够的训练时间,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可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创建工作导向的课堂教学情境,建立幼儿园模拟教室,训练学生的带班组织能力、上课实际操作能力及突发事件的调控应变能力。二是针对幼儿特点和学生自身特点,侧重训练某方面的技能。如美术课以色彩水粉画、线描画、蜡笔画、水彩画等为主;音乐课以音乐游戏、律动为主;数学课以区分图形、分类、按物点数、一一对应、大小比对、数的组成与分解等为主。五大领域的教材教法应以设计教案、试教为主,并兼个案分析研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片面强调五项技能、教学技能而忽视文化素养的倾向,专业学部作专题研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文化课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目前,尚有文化课教学跟不上教改步伐,教学方式陈旧,沿袭应试教育模式,照本宣读,空洞说教,说写指导不切实际,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幼教专业实施课改,就要以改革文化课教学为突破口,对症下药,一改教学导向,合理安排课时,端正师生认识,改“重技能轻文化”为“技能与文化并重”;二改教学方式,文化课教师也需贴近专业,走进幼儿园,改“闭门教学”为“开门办学”,了解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做到“文化课为专业学习服务”。这样,“校园接轨、学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才得以形成。

篇5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适应能力具体情况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适应能力整体状况6.7%学生对本次实习工作满意,22.9%实习生对本次实习比较满意,而比较不满意和不满意占37.2%,大部分学实习生对本次实习都有一定程度的不满意,另一方面反映实习学生不同程度不适应问题15.3%的实习生认为本次实习工作于自己想象中差距很大,55.6%学生认为比较大,只有12.2%和6.7%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大,表明部分学生想象中幼儿园工作环境比实际要好很多,和实际工作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在实习工作适应能力不强现状。综合分析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程度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生认为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及形式较单一,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满足不了教学工作需要等,这就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成就感削弱,部分学生工作满意度不高。

2、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生理适应情况和分析有的同学在实习期间担任主班或配班老师,其主要工作是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工作量相对少。有的同学实习期间担任工作不稳定,保育员兼配班老师,一个人负责一个班,所以工作量比较大。在担任保育员学生中有38.7%学生认为在幼儿园的工作量很大,与保育员工作内容有关,其工作繁琐,涉及幼儿生活学习工作量比较大。随着班级幼儿人数增加,学前专业顶岗实习生“认为工作量非常大”比率也呈递增趋势,分别从9.7%上升到30.2%,而“认为工作量比较大”实习生,分别从13.5%上升到28.8%,由此可见班里幼儿人数多,加大学生工作工作量和压力。从生源地角度分析,城市学生34.2%学生感到非常累,26.3%学生感到比较累,农村学生中7.7%学生感到非常累,46.2%学生感到比较轻松。实习地大多分布在乡镇或农村,城市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环境感到不适应,而农村学生适应性较强些。

3、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岗位适应情况及分析(1)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的工作环境适应39.2%学生对幼儿园管理方式比较不满意,21.2%学生对幼儿园管理方式不满意。29.4%学生对幼儿园教学设备和活动场地不满意。只有8.8%学生对幼儿园教学设备等非常满意。(2)顶岗实习学生从教能力适应17.4%学生对自己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感到不满意,16.3%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不满意,具体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组织能力不足。其次,专业技能不过硬。

4、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人际交往适应情况及分析15.4%学生对他们与同事和领导关系感到非常满意,12.9%学生对他们与幼儿家长关系感到非常满意,但9.7%学生对与同事、领导关系感到不满意,在与家长关系上5.6%实习生感到不满意,22.3%学生在与幼儿关系上不满意,这表明实习生在幼儿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好,但与幼儿交往较差,需要加强。

篇6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拿来就能用,拿来就好用”的幼儿教师。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可偏废。但现实中应然和实然的差距还是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遍遭遇到“理论高于实践”和“实践能力差”的评价,普遍存在入职适应期较长、入职早期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原因何在?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培养胜任各类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师资。因此,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学前相关工作的综合能力应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点。但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看,很多高职院校存在与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如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强调学术性而非实用性;实践教学多是零散见习或是集中实习,而非系统的有计划的全程推进。

(二)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课程是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的课程观成为必需。虽然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表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并未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参照了学前教育工作一线的岗位任务,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是否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观是否从“理论指导实践”转变为“理论为实践服务”等。

(三)培养方法、模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理论知识的获得并不完全依赖理论教学,而实践能力则一定要通过实践来提升;并且专业实践本身就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但囿于种种因素,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多沿用传统的方法,如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充分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体验;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互动、研讨不足;实践教学计划不够系统、指导不到位等。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模式的提出

高职教育关注的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使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理论为实践服务”课程观下,笔者提出在学前教育专业推进全程实践“654321”模式的构想。即,遵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进行系统化的全程实践训练,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感受仿真或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或真正实施教学活动,稳步提升实践能力,保证走上工作岗位能展现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逐渐成长为实践反思型幼儿教师。

(一)六个学期全程实践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从而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体方法就是将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汇集起来,经由全体专业任课教师研讨,修订成册,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指导手册》。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逐一完成实践手册中的任务,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养成。

(二)五大类专业技能的养成

教师专业技能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并通过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从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层次来看,中专层次的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而阻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而高职层次的学生正相反,教学技能的落后是其就业与成长的绊脚石。从幼儿园工作的角度看,理论水平相当、教育态度相仿的教师,决定其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大致四个学期深入园所的观察、观摩、见习,以及校内开展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活动与竞赛,学生在升入大三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已经基本具备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四个环节逐步推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由前幼儿教师到幼儿教师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知识、经验的建构也是一个情境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性建构过程。

1.观察———了解教育对象和工作场所

第一学期的观察目标就是教育对象———幼儿。一个好的幼儿教师要能够进入幼儿的心灵世界,由此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在良好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了解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个性、正确解读幼儿的表情,不仅要明白幼儿的群体共性特点,还要明白幼儿的个体差异;不仅要知道幼儿的现在,还要知道幼儿的过去。职业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幼儿,那么对于幼儿特殊性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学期的实践通过入园观察与参加校内教学技能大赛(如讲故事、说儿歌、诗歌朗诵、童话创编)两种方式来开展。基于专业基础课《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和《儿童文学》等,我们将重点放在幼儿保育、体育、语言以及与家长沟通技能的提高上。保教并重,保育为先。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保育工作是保育员的职责,常常忽视了幼儿教师在保育工作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职能。近年来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幼教领域的中坚力量,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学生也开始加入幼儿教师的队伍。在此背景下,对幼儿保育技能的加强很有必要。

2.学徒制实习———观摩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的组织

学徒制实习以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核心,被带教的前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观摩和借鉴“师傅”的教学经验来学习。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形式,并且活动开展的优劣与教师艺体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学徒制实习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艺体技能的加强。通过校内艺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重点在幼儿歌曲弹唱、伴奏和幼儿歌舞的创编以及儿童画、装饰画、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布置等方面,以实用性和工具性为主。目的是能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在适宜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愉快地生活,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3.顶岗实习———自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顶岗实习,主要依赖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在顶岗实习期间,一方面依照《实践指导手册》,学生需要撰写实习日志,运用教育叙事的方法既能梳理和积累实习中获得的大量经验,又能在返校后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从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高校实习导师还会到实习生所在园所了解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并且依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来优化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科学、更具针对性。

4.教育研习———与园内导师的座谈和与高校导师的研讨

通常独立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如顶岗实习往往集中在整个学程的最后阶段,缺点是无法将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理论的反思与提升。这样的实习只能检验理论而不能产生理论,更遑论反思型教师培养。有鉴于此,将顶岗实习移至第五学期,返校后转而开始第四环节的实践教学———教育研习。教育研习安排在顶岗实习之后,是对课堂教学的反哺,也是对顶岗实习过程的评价和总结。每次教育研习活动,我们都遵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研究讨论———反思改进的过程来开展。设计解决方案时,先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大家集思广益,而后持不同见解的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找寻各自立论的依据;研讨阶段则需要与园内导师和高校导师座谈,在描述过程中,引起共鸣,分享经验。这样,教学实习不再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是探索型、研究型的。其特点在于教学具有了反思性。学生逐步形成反思意识,提高了研究能力,为入职后进行独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

(四)三方实践共同体的建立

学生在园观察、观摩、见习、实习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来自幼儿园实习导师的支持,一方面需要来自高校实习导师的帮助。这样构建起的教研实践共同体融合了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学生三方。与其说这是以促进前幼儿教师的发展而有意为之,不如说三方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中都能有所提升。高校教师指导实习学生并与幼儿园教师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避免在教授理论知识时“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能主动体会幼儿园教师的想法和目的,从而悬置自己的先见,了解园内教师的设计意图,之后开诚布公地一同探讨幼教实践。这样,理论才能够落地生根。幼儿园教师一方面在与实习生的思想碰撞中提高反思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导师的交流可充实教育理论。有了理论的支撑,教学实践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积累成功的经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有信心地探索园本化、个性化的幼儿教育。

(五)两类实践场所的互补

学前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场性,教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一方面,建立多家校外实习基地,巩固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获得提高;另一方面,校内可建设幼儿教育活动模拟教室,让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观摩、专业教研、综合艺术活动展示等。学生将理论学习、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和校内模拟研习相结合,可以提高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发展。

(六)一个核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篇7

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某种特定技术、技能和素质。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般包括歌唱、跳舞、弹奏、画画、讲故事等专业能力、教学教育能力、保育能力等。它是在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对应岗位是幼儿教师和保育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胜任岗位工作,就必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带班管理能力、生活保育能力,提高(唱、跳、弹、画、讲)五项专业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建设活动研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能力并不成正比,大大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评价。具体表现在:

职业道德方面,对工作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随意换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怕脏、怕苦、怕累、怕麻烦,有些学生刚工作了一个星期就打退堂鼓,选择做逃兵。

带班管理方面,独立带班能力欠缺,对幼儿突况的应急处置和课堂调控能力不足,一旦面临突发状况,就会手足无措。对幼儿“一日在园活动”的保育意识薄弱,能力低下。对幼儿缺乏关爱,不愿意从事照顾幼儿生活的工作。

专业能力方面,唱、跳、弹、画、讲单项能力还勉强过关,但综合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工作需求,教学设计(备课)、组织教学(上课)、说课等方面能力欠缺,特别是创编儿歌、幼儿舞蹈、自弹自唱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可以说“专业不专,特长不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一,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不足,吃苦耐劳不够,遵纪意识不强,对学校及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重视不够;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其二,职业能力不强。学习期间没有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奋斗目标不清晰,学业不专一,技能不扎实,没有学习掌握好教学法、教学大纲及幼儿园纲领性文件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实现无缝对接,教学中就必须对应职业岗位,加强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开启美好的职业生涯

对于员工来说,职业道德是员工进入职场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职场行事的第一准则。一位企业老总说过:“我对员工要求首先是朴实肯干、能吃苦、要有诚信,其次才是技能。技能好品德不好我们不欢迎。”俗话说:“要做事,先做人”,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开展系列专题活动:一是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针对幼教专业的学生就业特点还要注重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微笑、主动与沟通。二是通过周会课、主题活动课、专题讲座等,按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系列专题活动,第一年开展感恩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第二年进行诚信教育,第三年爱岗敬业教育。如爱岗敬业,它是一个人从事职业的内在要求。只有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才会努力钻研业务技能,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具体从事工作的要求,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可以邀请幼儿园专家来校邀请幼儿园园长来校讲座,使学生了解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或是请优秀毕业生返校给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准确定位人生,调整求职心态。三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对于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对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根据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细则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规范等有具体的要求进行考评,对好人好事,表现有进步者进行加分,对违纪行为,表现较差者,进行扣分。总之,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内化的过程,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这样,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开启职业美好的职业生涯。

二、岗位对接,工学结合,培养职业能力

工学结合是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的相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是幼儿教师、保育员,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保育能力、教育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所以,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将职业能力养成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重构,实现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

(一)育教并重,强化保育能力

保育是“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良好的“保育”,就没有优质的“教育”。在幼师的学习活动中,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幼儿教师,职责就是上好课,至于“保育”那是保育员的事,与教师无关。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做好幼儿教师的工作,首先就要做好保育工作,树立“育教并重”的理念,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包括能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的起居生活如盥洗、如厕、喝水、进餐、午睡等,做好幼儿生活管理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服务能力;做好晨间接待、户外活动的保育护理、集体活动中的保育工作;此外还应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幼儿常见病的简单护理、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等。

教学时,我们将保育工作技能划分为幼儿安全护理技能(包括户外和室内活动安全护理技能、应急事件安全护理技能等方面)和幼儿健康护理技能(包括幼儿饮食、睡眠、卫生护理技能和病儿护理技能等方面)两大类,形成一个个学习情境,并制定了相应的技能操作要领,让学生逐一考核过关。教师在教授《幼儿卫生学》等专业课程时,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仿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进行幼儿园保育工作如晨间接待、户外活动护理等的模拟演练活动与评析指导,强化保育知识;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幼儿园一日工作流程》《幼儿园保育员操作规范实施细则》张贴在教室,让学生全面了解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流程及操作细则;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幼儿园的一天》,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学期入园开展1-2周的见习活动,亲身体验幼儿园生活,学以致用,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定期请幼儿园园长、保健医生、教师、保育员为学生开设有关保育护理的讲座,以帮助学生切实提高保育技能。为了对接幼儿园公共营养师、保育员及育婴师的工作岗位,还可以结合《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保育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给学生开展公共营养师、保育员、育婴师的职业资格鉴定,为以后的求职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以上做法,强化了学生的“保育”意识,具有“善保育”的技能,这样,就能轻松自如地面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二)严抓训练,夯实专业技能

“唱、跳、弹、画、讲”技能是学前专教育业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更是幼儿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必须掌握的五项技能。所以,要让学生获取就业优势,就要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

教学时要结合实际,紧抓学生基本功的教与学,让学生人人过关,在技能上获得就业优势。

1.制定技能考核手册,根据弹、唱、跳、弹、画、讲等基本功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每学期均进行专业技能的过关考核。专业技能的考核可以设计为以下内容:“一讲二做三演四艺”

①“一讲”是指“讲故事”,要求学生学会讲故事30个,能形象生动地表述出来。

②“二做”是指“手工制作”和“课件制作”,要求学生能够制作玩具教具10个,制作幼儿园各科教学课件20个。

③“三演”是指“表演儿歌、绕口令、律动”,要求学生学会表演儿歌30首,绕口令20个,律动20个。

④“四艺”是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要求学生会做幼儿园的统一体操及10种自编幼儿舞蹈,能弹唱20首儿童歌曲,简笔画作品30幅。

2.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放相关实训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唱、跳、弹、画、讲等常规训练活动。

3.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五项全能比赛、讲故事比赛、主题墙面布置比赛、钢琴比赛、文艺周表演等,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进一步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4.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如手工作坊、儿童话剧团、儿童故事讲演协会、文艺团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

此外,专业课老师要本着一切从学生能胜任幼儿园工作的理念出发,深入幼儿教育第一线,贴近幼儿园实际,了解本学科知识在幼儿园各领域的应用情况,在教学时,还要让学生学会专业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创编儿歌、儿舞、自弹自唱能力等等。

(三)模拟演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幼儿教师在现场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教育教学技能,是幼儿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与智力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组织管理技能如观察了解幼儿的技能、与幼儿交流的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协调家长、社区关系的技能等;教学技能如教学活动设计的技能、教学内容与方法选择的技能、教育环境创设的技能、幼儿发展评价的技能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理论学习获取,而是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技能,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要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尤其要通过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将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幼儿教师。

1.创设情境,模拟试教

建立幼儿园仿真教室,在教学中创建工作导向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角色的转换、体验,将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譬如保育活动、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教育教学活动、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问题以及家园工作问题等,进行模拟试教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带班组织能力、上课实际操作能力及突发事件的调控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2.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有效提升职业能力

在往常的教育见实习活动中,由于见、实习阶段的内容安排上随意性较大,科学性不足,导致学生见实习时目标不明确,也就无法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因此,要合理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的安排,原则上要有相对确定的时间长度、相对明确的见习主题和目标、相对合适的见习时机: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进入到幼儿园工作后能够快速上手,满足学生向幼儿教师的“零过渡”,真正实现毕业生和幼儿园教师的无缝对接。

篇8

当前,英国幼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无足轻重”甚至“低人一等”,其工资水平也仅略高于全国最低线,远低于其他欧洲国家。以2011年为例,全日制普通幼儿教师平均时薪为6.60英镑,仅高出全国最低线0.52英镑;[4]平均年薪13300英镑,仅为英国小学教师的40%,德国普通幼师的69%。[5]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较低的窘境,降低了幼儿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吸引力,抑制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学前教育生师比始终严格遵照0-1岁,3∶1;2岁,4∶1;3-5岁,8∶1(或13∶1);儿童保育0-5岁,3∶1的规定。[6]该规定仅反映当时的通行惯例,而非源自利于儿童安全和学习发展的确凿证据,沿用至今几无变革,成为导致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二)职业资格证书无序增长,趋于泛滥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余种不同类型的资格证书,其中仅有半数达到2012年修订版《早期奠基阶段教育纲要》(EarlyYearsFoundationStage,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法定要求。[7]证出多门、种类繁杂,权威性难以保障,令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时眼花缭乱,难以甄别,亦造成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质疑。例如,家长们普遍希望幼教机构帮助其子女在关键的奠基阶段学习基本的语言和运算,但大多数资格证书均未对教师的读写算能力提出明确规定,这对家长给予学前教育的高度信任和儿童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破坏性的影响。

(三)教育督导权责不明,程序繁冗

督导评估是判断教育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自2001年9月起,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开始对学前教育机构实施督导,为其提供全国公认的质量基准,对教育质量和儿童发展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改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与地方教育当局在督导权责和督查程序方面存在大量重复或矛盾之处,令学前教育机构深感迷惑,耗时费财。其次,针对每所教育机构的督导工作每3-4年开展一次,每次时长仅3-4小时,其间隔时间之长和检查用时之短,令社会对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质量提升产生质疑。[8]第三,对于已经接受定期督导的学校,如果增设0-3岁早期教育,则需在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另行注册并接受额外督导,教育督导未与学校督导有机结合,为督导双方带来大量行政冗余。

(四)优质资源有限,制约家长选择

近年来,纵使英国学前教育学额,特别是全日托学额有所增加,但与政府制定的将2岁幼儿免费学额增至40%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用以应对人口变化,支持家长尤其是母亲重返职场。受英国学前教育“照料”与“教育”双轨传统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青睐基于家庭提供“照料”服务的保育员,希望在家庭保育和幼儿园教育之间随意选择。然而,由于大多数保育员独立存在于学前教育机构之外,虽然其中部分对此适应良好,但仍有大部分疲于应对繁琐的自我管理事务,难以保证保育质量,注册保育员数量锐减,人才流失严重。截至目前,全国注册保育员已从20年前的100000余人锐减至当前的57000人,[9]其保育质量也始终落后于其他类型学前教育。上述双重原因制约了家长的选择。

(五)全国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差距显著

在英国,学前教育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差距。在学前教育发展最好的地区,未达到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良好标准的教育机构仅为8%;而在伦敦某区,该比例高达45%。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普遍较差,学前教育机构优秀达标率仅为10%,未及良好或优秀标准的保育员比例为39%,高出富裕地区16%。[10]

二、英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英国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提高任职标准,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素质对于学前教育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格证书鱼目混珠的问题迫使教育机构将新教师上岗培训作为必行工作。教学署(TeachingAgency)于2013年夏季颁布了更为严格的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相关证书颁发机构也随之着手制定更高质量要求的任职资格条件,计划于2014年9月起正式采用。与之相应的培训计划也已陆续展开。1《.早期教育职业证书培训》计划研究发现,成年人工作业绩最佳与最差,以及生活富裕与较不富裕人群之间的教育成就差距,早在学前教育阶段便已确立,而研究生水平的高素质教师是助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为了吸纳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加入幼儿教师队伍,前布朗政府于2007年启动《早期教育职业证书培训》(EarlyYearsProfessionalStatus)计划,为儿童中心和日托机构培训研究生水平的专业人才,负责引领和推动新的《纲要》在全国贯彻执行。迄今为止,该计划已为英国学前教育培养了约11000名领军人才,[11]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儿童的健康发展。2《.幼儿教师》计划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合近年来全国大力关注0-2岁婴幼儿教育的政策趋势,卡梅伦政府在上述计划的基础上,借势而行,于2013年9月启动《幼儿教师》(EarlyYearsTeachers)计划,为0-2岁婴幼儿保教培训优秀教师。该计划将幼儿教师入职标准提高至接近学校课堂教师标准,规定受训者英语、数学和科学成绩必须达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CertificateofSecondaryEducation,简称GCSE)考试C及以上等级,并从2014年9月起接受与课堂实习教师同等的技能测试,通过者方可获得任职资格。3《.幼儿教育专家》计划《幼儿教育专家》(EarlyYearsEducators)是针对任职资格达3级及以上水平教师开展的一项更高层次的资格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加大教育实践比例,为受训者提供进入良好或优秀等级学前教育机构的实习机会。自2013年9月起,受训者中GCSE考试英语和数学达C及以上等级的优秀学员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奖学金,成为该计划的首批毕业生,致力于引领学前教育结构化小组学习的开发与推广。

(二)调整生师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生师比的确定应以确保教育质量、有效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原则。英国政府自2013年9月起,允许满足下列要求的优质学前教育机构调整生师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1)至少70%的教师持有3级及以上水平资格证书;2)所有教师英语和数学GCSE考试达到C及以上等级;3)在第一条基础上,至少有1名一线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1.教育机构生师比英国政府认为,虽然现行3∶1的生师比对于需要大量关注的0-2岁婴幼儿而言比较合理,但事实证明,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有能力在此基础上多照顾一位儿童。因此,政府允许雇用有此类教师的非全日托机构将生师比调整为4∶1;在教师素质整体较高、开展结构化小组教学的机构里,可进一步将生师比调整至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法定比例6∶1,但不可陡增至法国的8∶1。对于3-5岁儿童而言,如果其所在班级至少有1位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则可将生师比调整至13∶1。[12]2.保育员生师比随着保育员职业专业化的提高,其生师比也将具有更多灵活性。英国政府自2013年9月起,将0-5岁生师比调整为4∶1,并规定在4名儿童中应包含2名不足周岁的婴儿。该比例与法国持平,但尚未达到爱尔兰、德国、瑞典的标准。此外,教育部还将在《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保育员生师比的灵活性,例如,允许保育员在照管4名儿童的同时,附加照管1位因父母迟到而滞留的儿童,从而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13]

(三)完善督导制度,明确职责权限

为了强化督导职能,引导教育机构和教师更多关注保教质量和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自2012年9月起重点督导以下内容:1)教育机构满足儿童需求的程度;2)教育机构为儿童健康发展所作的贡献;3)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1.借力皇家督学提高督导权威为了强化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督导力度,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于2013年9月起,吸纳更多皇家督学(HerMajesty’sInspectors)参与学前教育督导。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的趋势和实例,在评优评先的同时,查找问题、改进工作;以中间人身份为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儿童中心与幼儿园之间建立联系;定期督导评估新成立的保育员机构。2.定向督导薄弱学校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还将与教育部合作,制定新的以薄弱学校为重点的督导计划,加大督导力度。这意味着办公室将一改以往4年一轮的督导间隔,代以突击视察的形式,更为频繁和密切地督导薄弱学校,为其改造提供有力保障。3.明确督导权责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做出的质量评级是评判教育机构是否有资格接受政府为学前儿童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的唯一依据。办公室负责向学前教育机构阐明其与地方教育当局在质量监控事务上的不同权责,确保其质量仲裁角色的唯一性。地方教育当局也将从原有促进质量提升的任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致力于为发展不利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任务上来。

(四)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给予家长更多选择

为了进一步满足儿童及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英国政府借力国外经验,多渠道扩大教育资源。1.创建保育员机构针对保育员流失的问题,教育部将创建集专业培训、就业引介和质量改进于一体的保育员机构,将保育员从安排培训和寻找客户等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优质保育。家长也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耗时费心地亲自甄别保育员资格,而只需要联系机构,由其就近为家长匹配合适人选。机构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督导,为家长提供质量保证。接下来,教育部将一方面提请议会审议,通过立法确定机构工作职责:1)提供定期培训和质量保证;2)供需匹对,成为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纽带,解决投诉等问题;3)承担注册、保险等管理工作;4)接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督导。另一方面通过借鉴国内现有保育员网络与组织以及法国、荷兰保育员机构的相关经验,确立机构运作模式,并于2014年起正式运行。2.鼓励更多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借鉴法国的经验,英国教育部鼓励学校利用师资优势和校舍条件,提供学前教育,途径有二:1)开办保育员机构,将基于家庭的儿童保育扩大至学校团组保育,为儿童提供及早接触学校的机会;2)开办附属幼儿园或儿童中心,直接提供学前教育,目前已有约50%的儿童中心为学校所设,保教业绩令人满意。同时,教育部将取消当前学校增设3岁以下学前教育须在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另行注册的繁冗规定,鼓励更多学校提供学前教育服务。

(五)引导优质资源帮扶薄弱地区,缩小教育差距

鉴于各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较为集中的现状,政府鼓励有良好或优秀学前教育业绩的机构将教育业务拓展至教育水平较低的薄弱地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一直以来,大量力图扩展服务领域的教育机构终因复杂多变的地方质量标准和不同的开办资金要求而不得不放弃发展。对此,政府将明确资金要求,统一国家标准,简化行政流程,鼓励教育机构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机制,借此带动薄弱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启示

未来十年,英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为儿童及家长提供更多优质的学前教育。为了实现承诺,政府直面挑战,锐意改革,成效已逐步显现。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相似。英国政府的改革措施,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第一,多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要求“办好”学前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英国学前教育改革以教师队伍素质为突破口,提高入职标准,重视教师培训。我国亦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各级各类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制定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吸纳优秀人才,引领教师发展,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二,扩大普惠性优质教育资源。为了提供更多优质学额,英国借鉴多国经验,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学校举办学前教育,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服务。对此,我国也应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科学处理资源扩大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加强学前教育的多样性,提高社会“学有所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英国重视发展0-2岁婴幼儿保教的成功经验为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提供了参考经验。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45

鉴于国内多将《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定位于理论课程,课程教学团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优化改革,突出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保育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克服学生“重教轻保”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保育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保育技能,以便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切实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课程教学团队积极与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共同研究,构建重在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理论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模块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综合训练模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种患儿的基本护理技能和急救术,以备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不时之需。这个模块教师讲得少、指导得多,主要采用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模拟教学模块: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全面掌握幼儿卫生与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块采用校外实践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积极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除综合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恰当运用了体现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操作、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

2.1 小组合作学习

“托幼机构的保育、教育活动卫生”一章内容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通过到幼儿园现场考查其生活制度和教育活动卫生、合作制作课件、小组代表讲解、小组成员答疑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搜集整理信息、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2 情景模拟操作

学到“常用护理技术及急救术”内容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手段,设计一定的情景,准备一些工具或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受伤者和救护者,进行现场的急救和包扎;学到“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内容时,除了用多媒体演示操作步骤外,还可以设计几种不同的意外事故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施救措施,并要求学生两人合作轮换完成操作练习。

2.3 现场教学法

“幼儿健康检查和评价”一节的内容,在讲解了基本知识和检查操作要领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协助保健教师进行晨间检查;讲到“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考察,认识到托幼机构建筑、设备和用具卫生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4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录像机录下幼儿园一日保育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入园、盥洗、入厕、进餐、午睡、各类教育活动、离园等环节),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和教育实习搜集整理幼儿园中典型的保育案例。将这些案例穿插到相关章节的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全过程”的教育实践

为了让学生充分接触和学习保育工作,增强对幼儿保健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多次保育见实习。课程学习前,安排学生到幼儿园保育见习1周,初步接触和了解保育内容;课程学习中,安排课程实习或利用其他课程实习机会,有针对性地设计观察量表,让学生有目的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将分析整理的问题及遇到的疑难之处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来;课程学习后,安排1周保育见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幼教工作者探索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调查分析报告;最后在毕业前夕集中教育实习1个学期,学生以保教人员的身份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提升各项保教技能。

4 “全方位”的考核评价

改变传统的通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进行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中,课堂出勤,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小组及全班讨论时是否积极参与、发言次数,发言内容,对其他同学提问的回应,见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和实习幼儿园的评价意见,各阶段的见实习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等都纳入课程成绩,实行课程学习“全方位”的考核。这样对学生考核的不仅是能力,也是态度,关注的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它更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上仅是对《幼儿卫生与保健》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搞好本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及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篇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成为当今各高师院校争相讨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实习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格幼师队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样受到各高师院校的普遍关注。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质量,笔者对本校参加过顶岗实习和教育实习的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同时结合自身的带队实习经验,总结出教育实习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以期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其教育实习质量。

一、实习生方面

根据广泛的调查发现,实习生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心理准备不足。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幼儿园与现实中的幼儿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现实中的幼儿园大多既没有宽阔的活动场地,漂亮的环境布置,又没有完善的游戏活动设施,更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要求在实习期间自己打水、买菜、做饭,条件不容乐观。现实与理想的强大落差,使部分实习生一时很难适应,从而参与实习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不够。

2.适应能力较差。一些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后,无法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总以为自己还是学生,特别是受学校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思维模式的束缚,依赖心理严重,在工作中往往缺乏自信心、责任心和主动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履行幼师职责,不能从工作中吸取经验、积累教训,实现自我提高,这就大大弱化了实习效果。

3.缺乏吃苦精神。部分实习生简单地认为,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幼儿知识,做知识的传授者,至于幼儿保育工作应该由保育员来做。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工作当中,实习生往往要从保育员工作做起。除此之外,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实习生在面对幼儿园繁琐的一日常规教育,包括每天接送幼儿,组织幼儿晨检、晨读、早操、三餐两点、教育教学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幼儿的安全问题。从课堂到现实的工作岗位,从学校的自由散漫到幼儿园的纪律约束,实习生的体力消耗、时间消耗与在学校相比要多出好多倍,一时之间难以承受,抱怨声不断。

4.教学技能欠缺。当实习生面对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总是不知如何组织和开展,大多是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对幼儿传授知识,而不知采用怎样的技巧和策略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部分实习生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受到束缚,不敢大胆开展工作,显得自信心和魄力不够。有的同学组织活动时声音小,不够吸引小朋友,表情、动作不丰富,不够感染小朋友,语言过少,太宽泛,不具有针对性;有的同学说话语速和活动变化节奏有些快,幼儿的思维及动作跟不上;还有的同学对幼儿的意外答案和突发行为不能迅速灵活地应答和处理;多数同学组织活动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都是原班老师在帮忙;最主要的是不会照顾孩子,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5.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实习学生面临毕业,许多学生要请假参加各种面试招聘会和考试,教学计划要求的实习时间很难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高校方面

1.实习时间短且集中。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时间短且集中的现象。教育实多统一安排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专科一般为4~6周,本科一般为6~8周,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实习时间较短且集中。虽然我国部分高师院校,也曾在教学期间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见习及顶岗实习活动,但这种情况较少且大多时间较短,学生无法深入幼儿园工作当中,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2.教育实习内容和功能单一。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对教育实习功能的理解有所偏颇,大多只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实习生有关幼儿园管理工作、幼儿园保育工作、与幼儿家长的交流与沟通等方面的技能锻炼,实习功能单一。

3.实习评价不够完善。高师院校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评价与考核的主体上看,各高校主要强调从学校单方面的打分,而忽视了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实习单位的评价相结合,评价与考核不够全面。在评价与考核的内容上,大多数高校多以学生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教案、教育笔记、教育总结、调查报告作为最终评分的标准,而忽略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实习纪律,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等相关内容的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实习生产生侥幸心理,不能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4.教师指导不到位。指导教师是教育实习计划的重要组织执行者,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实习质量。各高师院校在选择实习指导教师时,往往会选派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往往理论有余而经验不足,自己几乎没有参加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的经验,对幼儿园工作是怎么一回事显得不太了解,到了幼儿园忙于适应环境、了解情况,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因而大大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成效。

三、幼儿园方面

1.实习基地较难稳固。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开展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育实习表面上看是实习双方互惠互利的,其实幼儿园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付出,接受学生实习后,幼儿园正常的教学安排和进度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许多幼儿园根本不愿意接收在校生实习,尤其是那些办园条件相对较好、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从而导致许多高校在学生实习期难以联系实习点或实习点频繁变化等情况,为实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一些幼儿园因为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表面上接纳了学生来学习,实际上却只是让学生负责打扫卫生、维护安全这一类的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幼教的核心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高,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也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1世纪的幼儿教育是全世界共同瞩目的话题,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力军,而教育实习又是幼儿教师成长过程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教育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立文.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幼儿园教育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