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研修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0: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化学研修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等内容都有明显体现。根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广大化学教师也开始积极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逐渐摸索和探求实现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和对策成为广大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我国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过阅读大量的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文献及对担任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教师问卷及走访调查,经过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发现:我国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极其不均衡。一般在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中,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较为迅速。而在一些小城市或是一些偏远农村,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缓慢的趋势。

2.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专业教育理念偏低

现在的大多数高中教师在就读师范类院校时学习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但是学科教学知识、情境教学教育理念涉猎的却不多,加之工作后的忙碌,很多化学教师在教育科研、学生评价等方面都很迷惑,阻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在调查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不对口,又不是师范类毕业的老师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教育理念更低。

3.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专业提升追求不积极

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师一般由本科毕业生担任,也有研究生毕业生担任。但不得不说,学历层次水平还比较低下。但是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缺乏重要的在职培训。即使偶有参加在职培训的机会,也是收效甚微。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使大多数化学教师追求专业提升不积极。

4.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缺乏科研能力

我国的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普遍比较强,责任心也极强。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中化学教师只有在评职称晋级或是硬性任务时才撰写论文或申报科研项目。正是基于此,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缺乏。

5.大多数高中化学教师教育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

高中的化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教师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仅仅掌握化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但在现实中,我国一半以上的化学教师教育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必将阻碍他们的专业发展。

二、实现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1.增强学习意识,强化自我提升

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师要能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纠正和摒弃之前的陈旧观念。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和定位,制定职业专业发展规划,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向“专业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目标不断迈进。通过多种多样、不同途径的学习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提升。

2.多给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供研修进步的平台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各种研修平台的支持。国家在深化高中化学教师培养、进行培训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为广大教师提供研修的优质平台可以有助于他们与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无障碍交流,在充实自己思想的同时也能够广泛吸取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各种养分。

3.建立、健全化学教师的评价体系

实现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以广大化学教师的素质提高为标准。对于高中化学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科学、专业。那么,就应该随之建立起一整套高中化学教师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在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中运用化学教师自评和同事及领导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化学教师进行评价。

4.鼓励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科研

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不仅仅体现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在做好化学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大力支持,尤其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

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和实现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是大势所趋。我国高中化学教师素质的普遍提升必将使无数高中生学习化学事半功倍,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广大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教学中,如何上好习题讲评课,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习题课的改革方向应由教师分析,向学生自己分析的方向转化,而如何合理把握尺度,不流于形式,引起了我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践和改进,发现采用“讲评式习题法”进行习题课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设定了讲评式习题课的教学目标,直接目标是群策群力,开拓思路,共同探索在熟知学生对习题或试题掌握的前提下,订正答案,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把纠正错误和巩固提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近期目标则定为通过教研组的研修,教师在课堂内运用适合自己学生的习题讲评的方法,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有效性。长期目标是教师掌握并运用针对性强,有解析,有归纳,有概括,有提高的教学方法。[1]

1.操作程序

教师课前准备课堂导入教师考点展示教师出示习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析题意教师纠正补充师生提炼总结学生平行题训练教师反馈订正师生总结拓展学生自我消化学生巩固训练教师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在备课时应注重对例题、习题、方法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了解学生对此类习题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选择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设立习题。(1)精选的例题必须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的特点。(2)练习题的遴选必须有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的特点。(3)解题方法的训练应具备综合性、多维性。[2]

[课堂导入]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以提问、听写、集体复述的方式,也可以析题、图示的方式导入,但整体要求须使课堂导入部分起到知识反馈、提纲挈领、归纳总结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应注重把知识网络、习题内容、解题方法、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把握教材的各个章节、各章节内部各个知识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点展示]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教材不能统一,内容编排存在出入,对于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提出了挑战,所以在习题讲解之前把课标要求、考纲要求以及相关的“三维目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把握好本节课的难、重点,使教师的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

[内容讲解]本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重心所在,习题课内容讲解的顺序不一定按照习题在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讲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整,例如可以把知识点相近的知识,题型相似的内容放到一块来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还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解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3]。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能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课课堂小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学生自述、教师展示知识网络的形式,也可以习题的形式,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作业布置]作业是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有效的作业布置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从而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习题讲评课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教学评价方式

2.1学生调查问卷。

问卷部分问题展示:

你对哪类题型感觉困难?困难在哪里?

本次习题课之前,你是否考虑过如何处理习题才能更有效率的有所收获?

本次做题过程中,你是否感到有困难之处?困难在哪里?你是如何解决的?

你们怎样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今后如果继续合作,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今天的这次习题课,你收获了什么?

你觉得讲评式习题课较其它习题课形式有何优势或不足?

2.2课堂教学。

①看课堂教学是否生动,学生是不是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是不是合作交流,发扬团队精神;

②看习题课是否使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整体的把握起到积累作用;

③看习题课启迪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及广度。

2.3通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及在考试中的应用能力来评价。

总之,上好习题课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3.评价原则

3.1及时准确性原则,合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2自主、合作性原则,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3.3激励性原则,多重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

3.4反思性原则,提高讲评的效率。

通过习题的展示,做题,讨论,训练、总结、讲评、作业一系列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断对习题课的探究,学生获得了解决习题的常见方法,对自己总结的知识点记忆深刻,掌握全面,能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提高学生自身对知识的认知。当然无论用什么方法,讲解习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辨、质疑的时间,某些习题应该让学生去动手探究,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方法。对学生习题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矫正学生在审题、理解、推理等方面的失误,培养他们规范作答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3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化学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篇4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6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4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师范大学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活动内容之一为观摩研讨一位学员教师的课堂教学,课题为苏教版化学1教材专题三第二单元的乙酸。可以想见,以“特级教师”为个人追求的教师,其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平庸的、平淡的,课堂是他(她)发挥个人教学能力、展示自我个性魅力、践行个人教育思想、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是个人学习、思考、实践的成果不断得以实现验证的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一节优课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是完成优课的最重要基石,只有明确了上述问题,教师的努力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徒劳无功,这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清晰明确,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策略方法,落实到课堂之中。对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胜枚举,成果颇丰,但是并非所有教师都对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读思考。因此,笔者以为,重读、精读并解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其中对课程的实施要求和建议,思考研讨落实策略,对于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年的课堂教学设计,依然必要必需。笔者仅以在“乙酸”课堂中的一些所思所悟为例,浅谈在此方面的体会。

一、课程任务的贯彻落实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见,自主建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是高中化学课堂必须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此外,培养学生基于化学的思考方法、体会化学的学科思想观念、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也应该是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将上述三项课程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合理有效落实,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1. 培养化学学科观念

篇5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3]”,因此2007年笔者在教学高一上学期化学必修1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作为开端。用两个课时,在讲授本节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回顾初中知识。

(一)首先完成本节内容课标的要求

本节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与科学思维方法”。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时,笔者没有把“物质的分类”当作一个孤立的小单元教学,而是把它当作衔接初、高中化学的桥梁,对此非常重视。因为“物质分类”不仅是化学研究常用的科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把这个单元放在开学的第一课,笔者认为:学生不仅能对初中知识有个全面的回顾,更重要的是达到科学分类方法的领悟和物质分类观的理性形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化学分类观。

(二)其次充分挖掘本节教材中与“物质分类”相关内容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回顾初中知识

讲授本节内容时笔者把重点放在25页“图2-3树状分类法举例”上,引导学生利用“分类法”对初中所学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要求自己动手制作分类表并举例说明,完成老师设置的相关习题进行训练,从而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如:请将下列物质O2、Cu、H2SO4、NaOH、KNO3、CO2分类。这道题学生做起来并不难,但其关键是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分类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从而让学生理解化学物质的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及其转化关系进行学习,要求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以此为依托达到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帮助他们构建比较完善的物质分类框架,为接下来要学习“物质的性质及其转化”做好铺垫、提供示范方法,使他们对所要学的丰富的物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系统的认识,而不至于“一片模糊,摸不着门路”。

二、先物质后理论,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2004年第一次使用新课标教材必修1的时候,笔者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先理论后物质”的顺序,把第一章作为教学的开端。后来发现:由于内容多课时紧、学生抽象思维不强、以及在初中所准备的基础知识非常不牢固,不管自己多么精心备课、上课怎样引导,学生还是普遍反映“高中化学太难学啦!”。如果学生一开始就认定一门学科很难学,慢慢就会丧失把它学好的信心,这可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挫折与打击则是当头一棒。因此,笔者在讲授完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后,本着“先物质后理论,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理念,带领学生学习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案例1:在学习本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层层设问:“你在初中学习过哪些金属?”“它们属于哪类物质?”“你还记得金属单质铁、镁有哪些化学性质吗?”学生争着回答。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话说了,就引起了他们要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本节教材,明确本节将要学习哪几种新的金属单质,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相联系,找出金属单质的共性与差异。他们兴致盎然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本节第52页的“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则放在以后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来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自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案例2:在学习本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有了物质分类观以及上节课的经验,学生们很快就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找出了本节所要学习的金属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至此,教师已经帮助他们形成了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线索,就是“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学生们明白了要按“物质的分类”这条线层层推进去掌握看似种类繁多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接下来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本章与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有所不同。第三章是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来分类,横向地介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并没有采用“氢化物单质对应氧化物对应酸对应盐”的模式面面俱到地编排,而是沿“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这样一条主线,分别以第一节硅及其化合物、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四节氨、硝酸和硫酸,四条支线,体现了化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突出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对第四章每一节的学习,笔者都从同学们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引入,带出每一节的核心内容,采用“从自然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社会生活”的教学设计思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社会生活实际的了解,与化学实验室的科学探究及化学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开拓了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新视野,引导他们构建更加丰富的、实用的、有迁移价值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本章在几种非金属元素的选取上,突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分别选取了周期表中的第ⅣA、ⅤA、ⅥA、ⅦA族的各一种元素作为代表,学习其最典型的性质及用途,为必修2中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做好铺垫。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非常重要!

三、采用“螺旋式排列”的方式处理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教材的处理要遵循:符合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使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有效促进他们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在灵活处理教材时,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直线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4]。所谓直线式排列是指对一门学科的内容采用直线前进、教材内容前后不重复的排列;所谓螺旋式排列则是采用必要反复、循环加深的方式排列。直线式排列可包含更多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有时会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螺旋式排列虽然会出现重复现象,但它能使学生的认识螺旋式上升,在重复中加深理解,利于巩固。案例3: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注意以下两点:1.通过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引导学生标元素化合价,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反应前Na单质中的Na元素化合价为0,反应后化合物NaOH中Na元素化合价为+1”,总结出:“Na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凡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以后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理论知识”。2.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第51页最后一段的阅读,初步接触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如在反应2Na+2H2O===2NaOH+H2中,归纳出:“金属单质Na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氧化物H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一般来说,金属单质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非金属单质表现出较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作氧化剂”。学有余力、对氧化还原反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自学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案例4:学习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材第56页时,可利用“(3)Na2CO3、NaHCO3还有许多其他性质,如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等。请写出它们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在教他们书写这两个具体的离子方程式的过程中,初步渗透离子反应的相关理论。实践证明,这种螺旋式排列虽然会出现重复现象,但正因为这种不断重复的特点,更适合我们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

四、根据“螺旋式排列”处理教材的方式,联系前面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理论知识

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有:

1.由浅入深、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学生们已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极大的兴趣,产生了能把化学学好的信心,从学习态度而言已经成功了。

篇6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22-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围绕主题开展行动研究”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1-5], 它融学习、思考和实践于一体,使教师在“做中学”的研究活动中增长专业智慧、提高专业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研修载体。要使这一载体充分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正确合理地选题立项、实施操作和管理评价是关键,而审慎选择有研究价值、适切可行的研究主题,更是提高校本教研质效的首要因素。目前针对校本教研选题的研究不多,本文结合笔者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探讨教研主题的甄选策略。

校本教研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师研修活动。它的主阵地在学校,研究的主体是校内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校为本”是它的基本特征。因此,主题的选择应该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本校的校情、学情和师情。

1 选题基点

选题的基点是校情。所谓校情,这里主要指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课程建设特色和相应的资源环境等。一般来说,学校的发展目标、课程建设特色等都是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的。因此,从学校发展需要的角度选择化学学科教研主题,其突破点明晰,针对性强,能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依托学校的资源条件设计研究主题,能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1 从学校的发展目标中寻找教研主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1999年即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理念是“选择教育”。其抓手之一是通过套餐式走班制的运作方式实现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选择教育”实施之初,教师们通过培训,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了充分认识,对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运作有了基本了解,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怎样开发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较为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怎样配套整合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处于动态中的化学走班教学怎样进行管理、对教与学的质量又如何进行监控和评价,等等。我们从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提炼筛选,先后确定了《化学拓展型课程建设》、《化学研究型课程指导》、《高中化学套餐式课程配置》,《化学走班教学管理方法》、《化学走班教学质量评价》《化学走班教学实践与反思》等作为教研主题。围绕“选择教育”展开的主题研究,不仅较好地破解了我们工作的难点,而且由于选题契合学校的发展目标,还为学校在操作层面贯彻和完善理念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

1.2 在学校的课程建设特色中开发教研主题

近年来我校逐渐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建设特色。我们从一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进入化学课堂,继而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再深入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服务,我们的教研足迹始终紧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攻坚项目,结合学科特点,确立了《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以化学与能源为载体研究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等作为教研主题。组内有多名教师因此先后参加了学校和区教育局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市展示研讨课和论坛、以及全国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其中《信息技术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元素化学探究教学》,成为市级课题中的一部分。这些主题的开发,其价值不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多么熟练,而在于教师对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的思考已从怎么做深入到了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效果如何,这一转变对教师自我提升理解课改理念和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能力大有裨益。当然,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2 选题焦点

无论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其最终指向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计划实施的受体和教学成效的映射体。因此,学情是校本教研的焦点,只有生发于学情的选题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2.1从课改与学情的融合中设计教研主题

2002年,我们组成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化学新教材第一批试点,当时教学中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如:试点初期,如何在缺少参考资料和同行借鉴等不利情况下,通过我们的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要求。我们在对遇到的具体问题归纳梳理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让课改精神与我校的学情“落花入泥了无痕”般地充分融合,为此确立了系列教研主题。在认真研读《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标准》基础上,结合我校“选择教育”的办学理念,我们将课标具体化和校本化,制定了《晋元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细则》。细则既尊重课标要求又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强化了教学要求的适切性。我们以《如何用好化学新教材》作为教研主题,对教材编排结构、知识内容和阅读反馈资料等相关板块二度开发,使之更符合我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础。为了使化学教育有助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题,从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元素化学、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等板块中研究培养的切入点和实施方法,发表于《化学教学》上的“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便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教研成果。又如围绕“化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培养”,我们开展了化学教育中渗透“两纲教育”的教研,形成了如“化学学科有效实施德育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6/5)”等以论文和教学设计为形式的成果。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开展主题教研,使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在精研课堂教学的实战中得到了磨练。

2.2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成教研主题

课堂是学生、教师、环境互相作用的微型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和教师都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思想情感,他们多彩而灵动的交流使教学充满了趣味和变数,生成出许多引人深研的问题。如高三的技能训练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们基于“如何既保证教学质量又避免大运动量的训练,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思考,遴选出“高三化学习题研究”的教研主题,从例题的选取、习题的编制、习题的讲评、讲评后的巩固几个方面开展教研,教师间互研互习,有效地促进了高三化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如这两年我校加试化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提高,化学高考成绩也大幅提升;在各类化学竞赛中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的学生人数也显著增加。

3 选题支点

研修的主体是教师, 特别是在某些不可重复的特定教育情境下,教师是最适宜的观察者和研究者[6]。 只有充分认可并发挥教师原有特长能力,激发教师内在情感需求,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热情,教研主题的开展才有支撑点。因此,师情是选题的支点。

3.1 针对教师关注的热点立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适用于教师的研修活动。例如我们在确定 “高三化学习题研究”作为研修主题之前,广泛地征求了组内教师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组内教师高度的认同,大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个主题的教研开展得很顺利,研究质量并未因工作量大而降低。又如老师们对“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兴趣,根据教学实际,我们从“帮助高一新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化学资优生的培养”、“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参与度”、“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策略”等方面开展教研,取得了不错的研修效果。

3.2 依据教师的特长能力定题

许多好的选题,因为脱离教师的实际能力而浮于表面。考虑到我们都是一线教师,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和经验,所以我们选题的视线,集中于如何运用专家的理论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在具体确定教研主题时,我们同样先掂量教研组和教师个体的能力后再做定夺。例如对于高三教学,我们有很多感兴趣又需要教研的主题,“提高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效率”便是其中之一。但仔细考虑后我们还是感到难以高质量地独立完成,好在我区在叶佩玉老师带领下,将化学教研活动课程化,组织了“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讲座”,我们组扬己所长,精心准备并主讲了十讲中的五讲。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区内教师一起分享我们的教学心得,更高兴的是通过这次讲座,使一些平时无意识的、散碎的教学智慧得到了总结和提炼。实践证明,量力而行的教研更富成效。

可见,发自于教师个人经验和兴趣的教研,才有源源不竭的驱动力。当然,充分考虑教师的志向和能力,并非将教研囿于教师原有的学识水平内,而是尽可能满足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需求。

4 选题原则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教研主题的选择需要贯彻以下几条原则。

4.1 先进性和实效性结合

即选定的教研主题既要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又需针对学校的发展要求;既要汲取专家学者的理论精华,又能切实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系列教研主题就是基于这一原则产生的。

4.2 阶段性和延续性结合

即所选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基本上能在一个学期初步完成,但要有拓展的余地,有可循序渐进研究的深度。如我们对“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就是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前后经历六年,逐步趋于成熟。

4.3 共性和个性结合

就是既考虑全组教师的共性要求,又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教师在教研中“有武需用,有武可用”,这样的选题有利于放大教师的教学智慧。

综上所述,立足“三情”,重视“三结合”的教研主题甄选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较好地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善亮,徐雪梅.“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J].教育科学研究.2003.1

[2]张学忠,李森.校本教研:特点、内容、与方式 [J].当代教育科学.2003.15

[3]明庆华,程思辉.简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篇7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篇8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篇9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

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

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篇10

一、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也提出了响应的要求,教学时需要先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课程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投入进去,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元素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背默比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需要时刻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兴趣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会学习,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开展高效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中进行分享、交流,让不同的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将他们各自优势发挥出来,以便为他们都能够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任务奠定好基础。

二、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引学生就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配合与协作的过程中,既能够保障任务顺利完成,也能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相关化学问题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思考、辩论,这样的教学也是能够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的。学生都能够在交流探究当中激发出思维火花,同时其他的学生也能够从其他学生的思维中受到启发,感受看问题的不同视角与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探究“氯水的漂白性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在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氯水,这个时候红色会慢慢褪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褪色是由一些微粒引起的,又是哪种微粒呢?问题一出,学生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争论的着眼点集中在了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氯水中存在着的微粒分别和酚酞以及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次氯酸的漂白性引发了其褪色;也有可能是发生了中和反应,使得溶液的PH值小于8,进而也出现了褪色的现象。学生也都能够在积极的交流与合作中既能很好地实现彼此观点的交换,也对这部分知识点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一节课堂教学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依据自身的学习条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一过程表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需要转变学生不好的学习方式,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和探究知识的机会,将学生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

例如,在探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将钠、铝、铁等金属物以及金属化合物的知识展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几种金属物质所具备的物理性质,指导他们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都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有效地了解这些金属和水、氧气与酸之间的化学反应;最后,教师再提议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在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将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开来,为此将多媒体课件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让信息为化学的“教”与“学”服务。结合多媒体课件自身独有的动静结合的特点,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展示都能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刺激,有助于学生边看边思考。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还能够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这些化学知识,为促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化学知识而服务。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够让化学课堂教学变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为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也为高中化学课堂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化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一些好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总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让教与学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土根、徐桂英、蒋秀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33).

[2]余海彬.优化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研究,2009(30):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