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0: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听说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听、说教学的现代性特征
(一)听、说教学有利于促进读、写能力,具有综合性特征。
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读、写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们通过听和读接受了输入的信息,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聚合,形成了知识的积累,也就是信息贮存,又通过转化、发散表达的过程,再用说和写的形式进行信息输出。从语言信息传递的方式来说,读、写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听、说是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口头语言能力强可以促进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书面语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听、说、读、写之间有密切的内容联系,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严重影响知识信息的获得。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第730页)可见,不善于听、说,就不一定善于读、写,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它对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听、说教学有利于开发智力,具有智慧性特征。
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化,要求讲话人思维敏捷,针对性强,用语严谨,语脉清晰。同时也要求听话人具有较高的话语品评能力和听话组合力,做到听说的一次准确性。这些不但对人们的听、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人们智力品质的培养也有较高的要求。
在听、说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训练,可以使学生修正,完善自己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学会在交谈时观言察色,从而控制讲话的语脉、重点和语速;可以培养学生在说话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提高说话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说话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联想出一些新的想法,不断丰富讲话的内容。因此,听、说教学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听、说教学有利于适应21世纪社会的需要,具有全球性特征。
现代社会的高社交化,要求人们学会文明社会的交际用语,把话说得使人愿听,使人爱听,使人感到动听。所以应培养青少年学会社交语言,提高说话的艺术,以便妥善地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问题,培养与人和睦相处,遇事应付自如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的留传和转换技术日益完善,使得作为一种信息的口头语言,其传递、储存、检索、转换的功能已逐渐进入实用阶段。除了远距离的通讯手段——电话已为人们广泛使用以外,其它的语言机器已陆续问世,如口传打字机,口语翻译机及“机器人大夫”等。目前电脑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人与计算机的对话也越来越普遍。上述会说话的机器,都要求讲话人的语言准确,符合语音规范和口语语法规范。否则机器就“听”不懂,拒绝回答或拒绝为你服务,影响对话的效果。
这些说明,口头语言交际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交流信息的途径,必须认真进行听、说训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才可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流与发展。
二、听、说教学训练的目标
听、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听、说训练应与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以读代听,以写代说。要从学生的听、说实际水平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项目,有计划地安排训练时间,并有一定措施检查训练效果,使听、说训练得到保证。
(一)听话教学的训练目标。
听话教学是对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听话能力,是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是人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能力;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听说能力的内涵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语音的辩识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口头语言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每一种语言的语言都有其特定的结构法则和组合序列,使它和另一种语言互相区别开来。所以听话人首先要具有对这种语音序列的辨识能力,否则就无法理解含义。
2.对语义的理解能力。
对语词、语句、句群以致整个话语意义的理解是听话能力的核心。它包括:能正确理解口语语汇和常用书面语汇;能正确理解各种句式、句法含义的能力;对语言交际系统的辩识能力;把握话语内在逻辑的能力,即对讲话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概括并迅速归纳出要点,在这过程中,那些重复的模糊的信息被滤掉,抓住了关键性的话语,进而形成了对整个话语系统的认识。
3.对话语的品评能力。
人们在听、说过程中,除正确理解话语的表面含义以外,还经常对话语的内容进行品评。比如体会那些含蓄话语的意义,探求讲话人的弦外之音,以及对话语内容的是与非、讲话效果的好坏、讲话人的风度等进行评价。
以上听话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听话过程中是综合作用的。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对“听”的能力作了这样的规定“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说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这是从总体上对学生听话能力的要求。而在训练时,我们可以将上述规定分解为以下几种听知能力,即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听知理解力、听知组合力、听知品评力、听知想象力等,从听知能力的深广度、综合性诸方面,进行分步骤、有重点的训练,并同时与说、读、写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说话教学的训练目标。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不单指说话的技能、技巧,一般还包括说话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其他智力因素。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说话的展开、表达的恰当,以及说话人的组织语言和控制语言的能力。所以,有人认为一个人的说话能力和语言风格,就象一块试金石,能够大体衡量他的文化修养、智力水平和口语表达技巧。就表达能力而言,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都是“说”与“写”能力共同的要素,单就说话能力本身而言,其主要构成部分有以下三个要素: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人们在说话时,一般都是先想后说,边想边说。想——就是组织内部言语,思考“为什么说?”“说些什么?”负责内部言语生成与组织的是大脑神经中枢。人的大脑就象一个加工厂,当听别人说话时获得的信息,以及通过眼睛看到外界事物获得的印象,就马上传递给这个“加工厂”加工,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或发生想象,或引起联想,生成了内部言语,即产生了压缩的语言信息——“语点”。这些“语点”又逐渐形成一种连续的、线性的意义体系,即说话人讲说的思路。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是构成说话能力的第一要素。如果主管内部言语的脑神经受到损伤,就会产生言语障碍,甚至丧失说话能力。
2.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人们说话的过程,就是把内部言语经过扩展进行编码的过程。即把“语点”按照语义加以扩展,同时编码为一定的词语句式表达出来。这个复杂的编码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它是大脑自动化的功能。总之,快速言语编码能力是构成说话能力的第二要素。如果这种能力差,那么说话时由于一时想不起词汇而造成的停顿现象就多,或是造成词不达意……可见,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开始阶段,可以先由教师示范讲几则有趣的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兴趣;然后挑选几位优秀学生讲,而且事先老师必须做好辅导工作,以便讲得更有效、更生动,为其他同学树立“讲好”的榜样。接着老师可出示10-20个的成语,可以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或以前曾经学过的成语,让学生们自由挑选,时间安排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如果已经能顺利讲完这些成语故事,就可以进入“自选”阶段,即自由挑选作最感兴趣的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明确讲话的要求
每个同学讲话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讲起来条理清楚,绘声绘色;有的学生讲起来平淡无奇,杂乱无章。所以,教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讲故事要求,可以降低讲话的难度。初讲时,让学生按“说题──讲故事情节──说说比喻义”三步走,重在有条理。第二次讲时,要求把故事情节讲生动,比喻义讲明确,还能用一二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重在讲生动。第三次讲时,要求故事简单化,用几句话讲清楚故事内容,用更多的时间来谈谈看了这则故事后自己的认识,重在谈体会。
提供丰富的素材
要把成语故事讲具体、讲生动,首先得有资料参考。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里找有关资料,也可“集思广义”,收集同学们的图书杂志或发动学生去购买此类书籍,然后统一置于班级图书箱内,以供大家查找自己所需的故事内容。学生解决了“无米”之苦,便会乐于完成这项训练。否则,很多学生苦于无从下手,便会“知难而退”,要把故事讲好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也是讲好成语故事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整体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应用为主、学以致用”以及学习者为主体,教授者为主导的教学准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表达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和口语表达策略方法,提高兴趣,拓宽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总目标涵盖下属五个子目标。知识目标:各个交际语境模块中的语言知识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主题相关知识点等;能力目标:学生能听懂第一母语者的语言并且能适应不同语境和地方口音的变化,能流利表达观点,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并能适当使用常用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能熟练使用自主学习系统,在课外增加对听说的训练;情感目标:通过电影片段的引入和视听感觉带动,拉近学生与语言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爱上学习;策略目标:利用语用策略,如对会话涵义的理解,对语码的切换,对于合作、礼貌、顺应等语用原则的遵循,以达到最佳交际目的;素质目标: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全方位体味跨文化交际,拓宽视野。
三、课程体系内容设计
该课程以视听说为核心,分为六大模块,每个大板块又由下级具体的交际小板块构成,小板块中的主题覆盖真实交际各个层面。它们分别是:生活模块(包括孩子、成长、家庭、节日、健康、运动、音乐等主题)、工作与学习模块(涵盖学校生活、学习、留学、找工作、升职等主题)、社交模块(涉及娱乐休闲、旅游、冒险、信息交流、聚会、社会仪式、特殊场合、社交礼仪等主题)、自然环境模块(包括人与自然、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科技模块(涵盖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魔力等主题)、人文模块(涉及战争与和平、伟人与英雄、梦想、神秘现象、信仰与宗教)。每一个板块的主题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来承载,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题与主题间的语言文字和听力表达的难度等级呈现递增的趋势,有助于能力层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个交际主题音乐为例具体介绍实施步骤。主题引入:教师以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与音乐相关紧密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该交际主题有大致了解。电影片段视听:教师先对整部电影的剧情和所选片段的场景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剪辑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片段中的重点难点词汇短语并讲解所含文化负载词;以任务型习题(简答、选择、填空、复述、判断、连线等)为导向使学生进行视听,促进学生对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基于该主题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形式力求多样灵活,例如角色扮演、电影对白配音、小组讨论、辩论、陈述报告、给题目演讲、即兴表达、诗朗诵等。表达拓展:补充与该主题语境相关联的口语句型和表达法,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学生预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由此而强化拓展学生的言语输入。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或课堂外对提供的电影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设置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加强该主题相关信息。
四、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遵循灵活、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能力主体进行工作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并进。让学生尽可能成为课堂的积极元素,而不只是被动接纳知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贯穿各种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站位法、关键词卡片法、旋转木马法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时,课程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在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中,教师的主旨应是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达到学习效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模式,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把联想记忆、循环法、归纳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学之中,而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主张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1.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高职高专生差异性大是他们学习的一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就是将学生分成三组,教师也要准备三种教学模式、内容等,很难兼顾全局,所以实际操作性较低。面对现前统一的考试标准,因材施教教法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多媒体教学轻松地解决了困扰教育者多年的难题。多媒体教学软件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最佳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提供学习内容、上课模式等供学生选择,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教师可以同时监控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可以进行专门辅导。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为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找到了最佳的学习途径。
2.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无法关注每一名学生,更不能同时帮助所有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等缺陷。而多媒体软件提供学生可以模仿的音频、视频,帮助每名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计算机可以向学习伙伴一样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该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这使外部电脑学习软件的刺激与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英语听说课程在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提高教学的灵活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度较低,离开了教师、教室也就离开了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些缺点,只要学生登录学习网站,随时可以在网上上课,无论在哪里,学习无限制。不懂的重点、难点可以进行多次重复练习,随机给分更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所以,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值得各大高校引进,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高职高专生来说更是最佳的学习工具。
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对就业者的英语听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努力提高成人学生的听说能力已经成为成人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的成人英语教育已从过去只重视阅读能力培养的单一能力教学模式转向了听、说、读、写多技能共同提高的综合教学模式。尤其是听说能力作为现代语言培养中一项重要技能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加大了对听说教学的投入,目的是帮助成人学生尽快适应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
在实际成人英语的听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成人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听说训练方法,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有效的训练效果。在听说训练过程中,伴随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安、紧张和担心等负面心理现象。究其原因,学习中的语言焦虑因素被认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心理变量之一。
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焦虑(anxiety)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指人们在自尊心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恐惧反应。这是对自尊心的维护而并非指身体受到伤害时所产生的反应。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症作出如下定义: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Horwitz针对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指出,焦虑是在口语教学和听说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显著的一种心理现象。
如何帮助成人学生克服课堂焦虑,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正是当前广大成人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成人学生英语听说训练中焦虑因素影响的表现
HorwitzandCope(1991)发现焦虑突出地表现在听说交际方面。许多成人学生不愿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张口讲英语,即使跟自己的同学讨论某一问题时也是如此。同时,他们很难辨别语音、结构和意义。Price(1991)问卷调查有关学生的焦虑因素,几乎所有的被试者都回答最大的焦虑是在其他同学面前讲外语,怕语音有错,怕被嘲笑。外语学习焦虑者,尤其是缺乏外语听说训练的成人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表现出“掌心出汗;腹部疼痛;心跳和脉搏加快”等焦虑现象。而且,外语学习焦虑的进一步反应还可能通过下列行为表现出来:“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语;甚至根本说不出话,只是沉默不语”等等。
焦虑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还不仅仅在课堂口语训练中存在,在听力理解训练上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听力理解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进行解码(decoding)的过程。按照GerryAbbotte的观点,听力理解与知觉(perception)、解码(decoding)、预测和选择(predictionandselection)几个方面有关。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信息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对于成人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信息的复杂性,这个过程就比较缓慢。在知觉阶段,他们要辨认所听信息,期间可能会遇到难以辨认的、最易混淆的同音同形词;在解码阶段,他们很可能会遇到全然不知的新信息;在预测与选择阶段,他们可能难以区分主次信息,无法对信息进行成功预测。所有这些困难无疑都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听力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听力理解是“一种最为困难的技能”,因为“它转瞬即逝,听者对听力材料往往不能加以控制”。所以,听者在听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感往往较阅读或写作过程要高。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指出,“虽然口语被人们普遍认为最能促使学习者产生焦虑,但如果听力出现理解障碍,学习者同样也会出现很强的焦虑感”。
二、导致成人英语听说训练中焦虑因素产生的原因
导致成人学生焦虑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既有成人学习者本身的原因,诸如成人个人的性格、自我概念、年龄、外语基础知识与能力、文化背景知识、情绪等,也有教师和授课环境方面的因素存在。
1.就成人学习者个人而言,焦虑因素产生的原因多与本人的性格特点、外语基础水平以及年龄和自我概念有关。
(1)学习者的性格是导致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的外向或内向直接影响着外语听说学习。就外语训练而言,操练目的语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性格外向的人好交际,善于在活动和与群体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似乎具备了学习语言的素质,学习主动,乐于实践,因而,在听说训练中也许更易获得成功。同时,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在掌握基本人际交流技巧方面合作得更好,他们喜欢社交,有更多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所以就有更多的语言输入,从而有更多使用外语交流的机会。外向且情绪稳定的学生要比内向和神经质的学生更可能投入到课堂交际活动中。因此,听说训练中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更易产生课堂焦虑。
(2)此外,由于成人学习者多数外语基础薄弱,年龄偏大,容易在外语学习中丧失信心等因素,较普通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听说课中也更容易受到学习焦虑因素的影响。
(3)成人学习者的情绪,即对课堂交际活动及教师的看法也能导致课堂焦虑。如果成人学习者对教学活动及教师很有兴趣,那么课堂的焦虑就低,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反之,易保持沉默。
(4)成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运用能力也是导致焦虑的直接因素。MacIntyre&Gardner(1989,1994)的研究显示出学习者对外语的焦虑。与其外语能力有明显关系。焦虑既影响外语的学习过程,即语言输入,也影响外语的运用,即语言的输出。成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与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焦虑。如果成人学习者的英语基础知识与能力强,学生就有自信心,焦虑降低,发言大胆,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反之,他们就缺乏自信,怕犯错误,怕老师指责,同学嘲讽,产生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会导致成人学生在课堂上紧张、焦虑。
(5)成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也是导致焦虑的直接因素。Quandt(1984)认为,自我概念是指“涉及个人自己所具有的全部感知,尤其强调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感知”。自我概念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前者是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在中等或较高水平上完成任务的心态,这种自我感知在于维护自己胜任的能力,以赢得别人的重视,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而后者的感觉则是相反,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会使学生缺乏自信,焦虑感增大,严重妨碍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在课堂听说训练中尤为突出。缺乏积极自我概念的成人学习者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愿开口讲英语,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自暴自弃。
2.教师及环境因素。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教师控制着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及活动的难度、形式和程度,决定着学习者学业的进步情况,并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自我概念产生影响。教师对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错误要指出、纠正,对学习者的进步要肯定、表扬和鼓励,教师要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还要在一些活动中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加入,和学习者共同讨论一些话题。因此教师扮演着“控制者、评估者、组织者、发动者和参加者的角色”。而教师在扮演这些角色尤其是前两种角色的过程中易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例如,在学习者发言的过程中,教师用不赞赏或批评性眼光注视学生时,学习者就容易紧张、焦虑;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范畴较大的题目时也会使学习者感到不安;教师给学习者的任务太难,要求太高,会加重学生的课堂焦虑;教师对待学生所犯错误的态度也能导致焦虑的产生。如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表达准确,对学生练习、发言中出现的错误动辄批评、更正,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课堂焦虑,使学生怯于开口。还有来自教师的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把学生、课堂当做发泄自己不满的地方,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堂焦虑。
三、对成人学习者听说训练中产生焦虑因素的对策
根据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情感因素会影响语言的习得,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也就是说,如果成人学生不带任何焦虑,心理负担轻,听起来从容,理解的程度就高。反之,如果焦躁不安,惊慌失措,平时熟悉的材料也会变成陌生的内容。这样语言输入无法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也就谈不上习得能力。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把成人学习者的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探讨外语学习焦虑因素以及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帮助成人学习者克服焦虑感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地消除课堂焦虑因素的影响,需要从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习者两方面努力才行。
1.作为成人学习者应加强自己的外语知识与能力,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增强文化背景知识,掌握西方人在口语交际中的语言、文化特色、习俗禁忌,主动开口讲英语,锻炼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切实提高英语的实际听说水平。
2.作为教师要帮助成人学习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要尊重学生,帮助他们用强烈的进取心,自信感和求知欲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进取。
3.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成人外语教师如何通过课堂建立并发展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对外语学习有焦虑感的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诸如小组讨论、正反方辩论、记者答问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减轻成人学习者心理压力。同时教师要正确对待成人学习者所犯错误,过度的纠错会挫伤学习者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师应尽量避免抓住错误不放,应讲究学习策略,先表扬,后纠正。同时,教师还要对成人学习者进行交际策略训练。在教学中培养他们一定的交际策略来减轻课堂焦虑。比如成人学习者在回答问题和用外语交际时,会因词汇缺乏而显得窘迫,陷入沉默慌乱中。教师就应当教会他们利用交际策略用语言技巧来克服或绕过语言障碍,用身势语辅助语言表达。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成败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成人学习者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决定成人学习者是否愿意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权威者转换为新的角色,要成为教学活动的)控制者、指挥者、参与者、和评估者。
5.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从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在课堂中适当插入各种形式的游戏,激发他们用英语进行听说表达的兴趣。尽可能设计出与真实生活场景相类似的一些交际活动,利用成人学习者生活经历丰富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从而提高交际活动的趣味性。此外,还可以通过编造故事、听英语歌曲、做游戏等各种游戏活动,来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成人学习者心情舒畅,畅所欲言,尽可能降低焦虑感,在积极的自我概念下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焦虑因素在成人学习者听说训练中往往产生更多的许多负面影响,其产生的因素也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成人学习者本人的因素和教师因素。只要教师能够在成人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的教学策略,鼓励和帮助成人学习者克服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阻力,成人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和改观。
【参考文献】
[1]Ausubel,DavidP.et.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Holt,RinechandandWinston,Inc.1978.
[2]Abbotte,G.etal.TheTeachingofEnglishasanInternationalLanguage[M].London:Collins,1981.
1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提出建构主义(eonstrucifvism)观点的代表人物。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19r72)从认识的发生与发展角度指出了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该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是“同化”与“顺应”。“同化”(assimiktion)指个体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accomodation)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同化”与“顺应”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逐步的建构,在平衡一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调整、提高与发展。
在皮亚杰“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维果斯基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以维果斯基为核心的维列鲁学派还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维特洛克(M.S.Wittrock1988)研究了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Jonassen.Marra,R.&DJonassen,1992)等人提出了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建构主义的研究与发展为建构主义理论实际应用于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3.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3.3.1.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3-3.1.2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3.3.1.3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1.4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2教与学的角色
3.3.2.1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3.2.2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4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4.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4.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在高中听说课程中实施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2.1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课标中,对于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标准制定,而其中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则正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来说,其需要拥有听、说、读、写这四类技能,而其中听与说的能力则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新课标中,更进一步地对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进行了提倡,并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开创思维与积极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听说课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英语语境,并使学生在感受实际的同时使听说课的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而这就需要教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根据本堂课程的实际内容来有针对性地创设出合理、真实的情境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积极地投入到其中。
2.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全程被动听课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对于英语听说课来说,其应当对此进行改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这就少不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对此,教师应当将以往完全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改进,并从教学方式以及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从而将学生真正地视为听说课程的中心,并在听说课堂中以良好的情景设置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加强。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使教师的课堂组织作用得到体现,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及学习兴趣得到加强,从而完成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标。
3高中英语听说课情景教学应用策略
3.1借助多媒体技术感受情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来为学生创造出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听说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更为直观、真实的图片和影像向学生们进行展示,从而充分地调动其感官情绪,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其知识的记忆进行有效的加强。比如在新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播放一段同本课内容有所联系的影片,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训练。比如在课文“Gettingalongwithothers”中,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之前应当先准备一些同友谊有关的影片片段或者歌曲,并在实际课程开始之前使用计算机向学生播放,比如《友谊地久天长》等等。在播放完毕之后,再安排学生对素材进行讨论,从而有效地转入到本课程的主题。之后,当学生对本堂课程的问券调查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则可以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对问券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之后再以多媒体模拟的形式,对朋友之间各种情境进行多样式模拟,并向学生提问每一种情境中应当使用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则可以将朋友之间交际所用的词汇如Ithink、Astome、Inmyopinion等向学生讲解,并对学生的回答结果进行一定的评价比对。通过多媒体情境教学的引入,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情境扮演交流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知识产生良好的理解和深刻的印象。
3.2用英文歌曲烘托情境
通过英语歌曲对课堂情境进行烘托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歌曲是一门无国界的语言,而很多英文歌曲也受到了我国学生的喜爱。而在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有效使用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实际的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英文歌曲对情境进行良好的创设,同时将英文歌曲同本堂内容进行良好的搭配,从而提高本堂课程的教学效果。当英文歌曲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则可以歌曲为主题对学生展开相应的听说训练,并以“提问—回答—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歌曲YesterdayOnceMore中,教师在实际听歌之前向学生提问“Whatmoodisexpressedinsong”,从而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自身的英文听说能力以及知识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3.3贴近生活,巧设情境
在高中英语听说课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单一讲解的方式,那么就会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其相关知识内容的记忆效果不佳。对于英语听说知识来说,其同简单的理论知识讲解有着较大的区别,其需要一定的背景、氛围才能够使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更好的听说感受。而在设置的情境之中,越同学生自身背景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就越会被学生接受与掌握。所以,教师应当针对此特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实际情况,设置出符合其生活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感受亲切的同时使自身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比如在课程“Othercountriesandothercultures”中,教师可以课程内容为根据,向学生逐步提问:Whatisyourfavoritecountry?Whatisyourfavoriteforeignculture?当学生对自身不同意见发表完毕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出“Ifyourforeignclassmatesrequireyoutocomparewiththeirnationalcultures,howwouldyoudo?”并将学生安排为两组,分别持同意和不同意两种意见并展开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再将关于观点的相关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如Iagreewith、I’mafraidnot、Ithinksso等等,之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设置,学生乐于、敢于参与到其中,自身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4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听说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有效组织英语的听说课
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存在的。对于农村学生,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句亲切的问候都能够激发出他们开口说英语的勇气。说的能力有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听。不仅仅这样,当学生的听力有了很好的训练的时候,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所以抓好听与说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想要学生能够更多的培养英语的听力与说的能力,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之上尽量使用英语教学,给学生一种英语氛围,然后再让学生跟随或者是自行的讲述。例如: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采用的语言不同所起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如用“You,please.”那么学生往往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威严、严厉,回答也会显得战战兢兢。而如果用“MayIaskyousomequestions,mylittleboy/girl?”或者是“Mydear,I’msureyoucananswerthequestion.Right?”。那么,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慰藉,让他们有主动开口去说的勇气。又如:在教“desk”这一个单词的是时候,教师指着学生的课桌说“what’sthis?”同时满脸带着疑问,“Isthisachair?(随之摇头)No,It’sadesk。”,之后可以指着学生的课桌提问,学生回答说:“It’smydesk”这样不但教了desk这个词,同时也锻炼了听力,也要学生有了说的锻炼。在语言的介绍与操练的时候,也需要尽量用英语进行,让学生在听过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模仿练习。也可以同时,让学生到讲台上去分角色朗读,让其他学生关上书本静静的听。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听之中,感受读的教学。
(二)语音教学是前提,加强发音练习
在英语教学中,不管是注重听还是说,对于语音的识别是重要的前提。训练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的准确、敏锐度是锻炼英语听说训练的一个前提。据笔者多年的统计来看,多数农村初中学生的语音能力都很差,音标读不准,单词也不会读,所以英语教师应当强化语音教学。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带读,让学生提高辨音的水平,从而在辨音当中找到读的方法与技巧。并且,教师也应当让学生在听课文的同时跟着课文读。听的练习是为了辨音,读的练习是为了准确的说。让每一位学生都重视发音,发好每一个音标,读准每一个单词。让学生了解因素所具有的特征,掌握住连贯的语流中音的变化,并且让学生在重读的同时,学会停顿和语调。例如:history['histəri]读成['histri],restaurant['restərənt]读成['restrənt]等。音的同化指的是由于相互影响,两个不同的语音的发音变得相同或类似,这一过程叫同化。同化的目的是使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趋同而减少发音时舌位和唇形的变化,让发音变得更加的容易。像tenminutes['tem'minits],ten中的[n]变成了与后一个音相同的[m];agoodgift应读成['əgug'gift]等。
(三)扩大词汇量是关键
没有一定的词汇储存,学生听说训练也就无从说起。无论教学科目是否是英语,学习中都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而在英语教学中,对于词汇则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记忆,并且需要用科学的方式来记忆。例如:运用语音存在的规则来记忆单词,在英语中的字母以及字母的组合中,它们的发音都存在一定的规律,通过单词的发音来记忆单词是最为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构词法,也就是前缀和后缀等来扩大词汇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够确保在英语听说训练中才能听得清楚,说得流畅。
(四)使用多媒体进行听说教学
单一的语言听说联系是枯燥的、乏味的,在这时,教师想到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辅助下,用生动的画面来让听说变得有趣而又生动。在语言和音像的不断的冲击之下,在有意、无意的相互交替当中,在学生的大脑但中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反射,这样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亲身的体会到语言交际的情境,更能让学生懂得语言交际的内容。
一、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二、建构主义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的实践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强调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而教学则为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促进、指导和合作。学生应该转换态度,从原来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的构建者。该理论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探索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教师也应更新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转变为引导、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搜集分析相关学习资料,提出问题和假设,将所学内容与已知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认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以掌握视听说为目的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不仅仅能解决书本和课堂上的问题,学生要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突破英语学习的基本层次,把握英语新闻中想要真正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提高英语新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英语新闻的视听说课程,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本英语知识,例如一些单词句子,同时理解英语新闻中的信息和含义,并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议。
3.以协作为方式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充分掌握,所以进行语言意义的建构,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多方交流,而且教师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资料的交换和探讨。协作方式在英语新闻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整个学习团队共同目标的达成,并能够激起学习团队的合作和进步精神。在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自行组织下,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并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并赋予其某种意义,或者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建,达成新的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实中多变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选择真实的符合现实情况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知识面,支持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达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实践策略
1.科学安排教学实践过程
英语新闻视听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前的准备,课程中的操作和课程后的扩展三方面,下面对这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课程前准备的程序是,首先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和媒体信息,整理相关词汇句子,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其次教师在播放视听说材料之前提出问题,播放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再次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学生互相交流,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材料对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播放时的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安静专注的环境中进行视听,减除外在干扰,让学生能够掌握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和听不懂的语句。在重复进行播放视听材料时,教师要为其设置的问题提供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疑问。在精听环节,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必要讲解,补充视听材料和更多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视听材料的内涵和所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并为他们传授视听技巧。最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一系列的视听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英语新闻知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视听说教学结束后,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课下对英语新闻材料进行认真聆听跟读,学习英语表达语调和语气;其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视听内容,让他们在课下进行泛听以提高听力能力和理解能力;再次,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或比赛,或者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英语新闻的导入形式多样化,合理使用视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