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02:59: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自制读书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
金融自由化在理论上起源于McKinnon(1973)和Shaw(1973)的经典著作,主要指的是利率的自由化和政府干预的减少,强调放松金融管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金融自由化理论不断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金融自由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外延和扩张。在后来的文献则对金融自由化概念进行了拓展,Williamson & Mahar(1998)进一步将金融自由化的内容扩大到包括放松利率管制、消除贷款控制、金融服务业的自由进入、尊重金融机构自主权、国有银行的私有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六个方面;Bandiera等人(2000)、Koo & Maeng (2005)又作了一些拓展。对于金融自由化通常有正面和负面效应两种经济后果:第一种观点以McKinnon和Shaw为代表,认为发展中国家封闭的、不成熟的金融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培育金融开放市场为中心的金融自由化来促进经济增长Levine(2000)实证表明了金融自由化正面效应结果;第二种观点认为,在金融自由化方兴未艾的国家,金融体系脆弱性日渐呈现,若加强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和频率,由此形成了金融约束论的负面观点。
Laeven(2000)度量了13个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金融自由化程度,他将金融自由化分为六个方面,围绕每个方面设置一个虚拟变量,自由化指数就是这六个虚拟变量的加总。如果某一方面进行了自由改革,那么赋值1,否则为0,通过加总,各年度的自由化指数取值区间为0到6。这种测度方法的优点是重点突出,便于计算,但缺点是六个方面等值加权,无法体现影响金融自由化的关键因素的作用;并且这种测度依赖某种明确的自由化举措,比如彻底放开利率,无法测度渐进改革;同时六个方面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包含的冗余信息过多,测出的金融自由化程度精确度可能不够。Bandiera et al.(2000)把金融自由化看作是放松管制、私有化和全球化的综合体,选择了8个指标,他们将每一项改革措施对应一个虚拟变量,如果某项指标实现完全自由化的年份及此后的年份统统赋值为1,否则为0。赋值结果按照国家和地区及时间序列构成一个刻度矩阵,基于该矩阵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自由化指数。指数越高,说明该年度金融自由化程度越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影响因子的权重问题,同时能消除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带来的冗余,但和Laeven(2000)的方法一样,这种方法同样无法测度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的渐进特征。Jaewoon(2005)就对Bandiera et al.(2000)的方法做了改进,即在每一个领域的赋值上更加精细化,不再只取0、1两个值,而是随着各种金融法规的颁布,赋值不断累加,增加值的大小则取决于法规放松管制的力度。
国内文献中,黄金老(2001)在其专著中用8个指标度量了中国的金融自由化程度,把每个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其权重分别为1、2、3、4、5,由此得出2001年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为40%,但该研究没有得出一个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时间序列,从而无法判断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渐进进程。刘毅(2002)等人的文章尝试计算了1997-1999年得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在该文中,考察指标为黄金老(2001)的8个指标基础上添加了一个衡量外汇市场自由化的外汇储备需求程度,仍然通过设置虚拟变量对相应时间进行赋值,同样无法测度渐进式改革的进程和特征。易文斐和丁丹(2007)使用和Bandiera et al.(2000)相同的8个指标来考虑中国金融自由化,对相应领域内金融自由化事件,根据事件的重要程度,赋值为0.5,1,2,采用逐步累加的方法得到各个领域的指数,仍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综合的金融自由化指数。庄晓玖(2007)也采用相类似的方法构建我国金融自由化年度指数。
二、 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设计
本文关于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的设计:与以往文献相同的是,指标的选择参考了庄晓玖(2007)的7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见表1);方法仍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这样够消除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带来的冗余。不同之处在于,构造1982-2010年各季度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China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dex,CFLI),本文测量到2010年并且是各季度的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以往文献构建的是年度指数;为了体现中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渐进过程,指数采用了逐步累加法进行赋值,逐步累加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体现这种渐变的过程,在逐步累加法中自然涉及到在具体事件的赋值大小问题,这将由政策变化的力度和影响力来主导。首先对中国从1982年到2010年的金融事件进行梳理,然后对于影响中国金融自由化的事件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赋值,我们将对每类事件从0到1赋值,0表示完全压抑,1表示完全自由,最小间隔0.01。
表1 中国金融自由化评估指标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利率自由化
(利率)
主要指政府放松乃至取消对金融机构的利率限制,使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确定。其衡量标志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是否获得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浮动幅度是衡量利率自由化的重要标志。
信贷管制的消除
(信贷)
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配置资金方面的自主程度,从资金配置的规模和资金配置的对象来反映。
金融部门的自由进入
(进入壁垒)
主要是指对金融机构设置的审批完全是审慎的,在营业许可上没有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以此来衡量金融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
银行自治
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行为不受政府性指令的控制
银行产权多元化
(所有权)
主要是指降低金融机构的国有化比率,增加非国有产权所占比重。
证券市场改革
(证券)
主要是指证券市场受政府干预的减少和发展规模的扩大
资本自由流动程度
主要是指政府对资本流出、流入的管制程度。
三、中国金融自由化度量结果
通过对中国金融市场化基本进程(各指标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表2总方差解释。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是6.580,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已经达到93.999%,因此,采用第一个因子作为金融自由化指数的度量是合理的,并定义为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
表2 总方差解释
因子
数据相关阵的特征值
因子提取
因子特征值
占总方差%
累计%
因子特征值
占总方差%
累计%
1
6.580
93.999
93.999
6.580
93.999
93.999
2
.310
4.426
98.425
3
.042
.603
99.028
4
.028
.397
99.425
5
.022
.308
99.733
6
.012
.176
99.909
7
.006
.091
100.000
表3 因子得分矩阵
指标利率信贷进入壁垒银行自治所有权证券资本自由
流动程度第一主因子.991.890.982.981.974.976.988
根据表3的因子矩阵,可以得到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的计算公式:指标
利率
信贷
进入壁垒
银行自治
所有权
证券
资本自由
流动程度
第一主因子
.991
.890
.982
.981
.974
.976
.988
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的数值,为了便于说明,根据上述权重,定义我国金融完全自由化取值为:
金融完全压抑指数为0,这样我们将CFLI标准化,即除以6.782便得到各时间点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指数,为了节省篇幅,没列出1982年到2010年各季度的金融自由化指数数据,只是呈现对应数据的时间序列图,见图1。
图1 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1982—2010)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182-02
引言
目前,以信息技术彻底改造现有的电力能源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电网体系的能源效率成为当前非常热门的焦点。主要通过一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将电能从开发、输送、存储、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以终端用户等多个环节进行智能化精确控制。将能源的利用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降低污染,提高投资和收益比例,这就是智能电网的基本建设思想。电网调度自动化主站的发展也将受到智能电网框架思想的影响,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发展。
一、智能电网概念
智能电网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近年来,美、欧等不少国家都相继开展了智能电网的有关研究。到目前为止还都处于初级阶段。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EPRI)提出“Intelli Grid”概念,而美国能源部(DOE)则提出了“GridWise”。虽然二者称谓不同, 但内涵和目标基本一致。在欧洲,则采用了“Smart Grid”。尽管智能电网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是使用健全的双路通信、高级的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机的电力传输和分配网络,其目的是改善电力的传送和使用的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传统和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区别
传统电网调度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和调度主站自动化组成。自1954年,中国从苏联引进了远方终端装置RTU,东北电网安装了16套遥测装置后,中国进入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时代。此后国内开始了系列远动产品的研制开发,并在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大电网推广应用。变电站自动化走过了集中式、分布式的道路。调度主站系统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计算机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的研制而开始的。两者构成了传统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基本框架,其对客户的服务简单、信息单向,系统内部存在多个信息孤岛,缺乏信息共享。虽然局部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善和共享能力的薄弱,使得系统中多个自动化系统是割裂的、局部的、孤立的,不能构成一个实时的有机统一整体, 所以整个电网的智能化程度较低。而与传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相比,设想中的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将进一步拓展对电网全景信息(指完整的、正确的、具有精确时间断面的、标准化的电力流信息和业务流信息等) 的获取能力,以坚强、可靠、通畅的实体电网架构和信息交互平台为基础,以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需求,整合系统各种实时生产和运营信息,通过加强对电网业务流实时动态的分析、诊断和优化,为电网运行和管理人员提供更为全面、完整和精细的电网运营状态图,并给出相应的辅助决策支持,以及控制实施方案和应对预案,最大程度地实现更为精细、准确、及时、绩优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智能电网将进一步优化各级电网控制,构建结构扁平化、功能模块化、系统组态化的柔性体系架构,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灵活变换网络结构、智能重组系统架构、最佳配置系统效能、优化电网服务质量,实现与传统电网截然不同的电网构成理念和体系。由于智能电网自动化可及时获取完整的输电网信息,因此可极大地优化电网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技术体系,承载电网企业社会责任,确保电网实现最优技术经济比、最佳可持续发展、最大经济效益、最优环境保护,从而优化社会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综合投资及利用效益。
三、目前智能电网自动化研究现状
虽然中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但在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为发展智能电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尤其在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主要是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和提升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
目前数字化变电站主要基于先进的变电站网络通信、非常规互感器、智能终端系统和系统协议IEC61850标准,和以前使用的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对象模型,它以服务器模型、逻辑设备模型、逻辑节点模型和数据对象模型建立了装置和变电站的数据模型。IEC61850定义了统一的XML配置语言用于描述这些数据模型。这些工作使得装置和变电站的数据变得透明化,使得数据变得确定化,满足数据读取和互操作的要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自描述方法定义各类数据对象类型DOType、DAType;多种类型的数据对象组成逻辑节点类型(LNType);多种类型的逻辑节点组成逻辑设备,最后形成装置模板;通过多个装置实例、一次设备实例形成变电站数据 ; 定义了完整地描述这些数据对象的语言代码和方法;定义了完整地描述面向对象的数据服务的方法。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具有的特点是采用新型互感器,通过过程总线实现测量信息的全面共享;间隔层,甚至站控层自动化功能突破智能装置的“边界”,实现自由分布和应用集成;取消传统的“硬接线”,自动化功能之间的逻辑配合关系建立在信息交换的基础上;变电站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信息源和控制终端,通过信息传输为控制中心系统提供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信息,例如一次设备监测信息、二次设备监测信息、电网运行状态信息、电网故障信息、计量信息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成为整体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变电站信息传输可以实现如区域无功优化策略、区域防误策略、区域备自投策略、电网故障分析系统等控制中心功能。
调度自动化主站也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主要是采用先进的IEC 61970标准,给系统带来新的变化。使得系统可以是不同厂商开发的EMS应用的集成和独立开发的完整EMS系统之间的集成,也可以是EMS系统与有关电力系统运行的其他系统之间的集成,例如发电或配电管理系统。IEC 61970使EMS的应用软件组件化和开放化。能即插即用和互联互通,使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更加容易。对电力系统中的三个最主要的涉众――最终用户、开发商和行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变化使得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和以往相比可以更加开放地融合其他商家的产品。使得接口和模型更加通用,为以后的系统之间交互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信息流间的壁垒减弱了,信息孤岛将被消除,系统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为系统智能化提供了大量可互通的模型结构。
四、智能化调度自动化设想
未来的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将是一个庞大的智能化系统,系统将基于高级测量体系AMI将负荷数据和系统联系起来,高级测量体系包括智能电表,通信网络,用户室内外网等。系统将包括基于三维的GIS地理信息子系统,高级智能配网子系统,高级智能输电运行子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巡视子系统等。由于所有的区域性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能互相传输,互相兼容,所以互动性非常强,消除了信息孤岛。强大的系统间冗余和组合能力使得数据能在全局范围内得到整合。可以从各个区域性系统数据库中调用所需要的电网数据,并形成全局性的电网拓扑能以及为人工智能提供完整统一的电网模型。这样的智能系统结构扁平、多层分布、功能可组及布置灵活。构建信息交互与共享的层次架构,避免无谓的、甚至是有害的海量信息操作。同时,新型的智能化信息交互平台将是坚固的、灵活的、抗攻击的、自防御的。智能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将发电,输电、配电和用户信息统一到完整的平台上,并实现电网的双向互动供电。从用户端来说,个性化、需求化、灵活的电能需求将可以得到实现;自有、富余、投资性电能可以用于电网补充、调配和应急。从电网侧而言,可以实时掌握电能需求、即时掌控负荷分配、预估系统安全稳定、有效调配电能资源、合理引导用户节电、快速应对突发风险、切实提高投资效益。而且,双向交互式的信息沟通,将会大大提高真实、有效信息的传递,提升智能电网的反应速度和效能;还可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体验用户需求,铸就良好企业形象,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用户主动关注和参与电网稳定运行,培养用户主动节能。
结语
智能调度自动化将是智能电网运行不可缺少的智能系统,对其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先进的IT技术和智能化科技,以及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必须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在模型结构上统一,兼容,实现系统间的双向互动,既能分散运行,又能自由组合。在安全性,保密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在系统群中的自由定位。使得智能电网能实现信息交互、需求交互,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鲁宗相,王彩霞,闵勇,等.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19):31.
[2]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若干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20):32-125.
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对于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设备逐渐多了起来,除了工业用电之外,平常的家庭用电在全国每年也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电网的合理调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通过一定的电网,输送更多的电力,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成为各个国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居多,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总体占优势,在人均资源上显得略有不足。为了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运用,我们就得在资源利用的方式上进行更多的思考。电网中的智能调度就是合理利用资源一种有效的方式。下面从我国国家电网存在的现状来分析我国国家电网的调度存在的现状。
1 电网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电力的运行中,电网的调度就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指挥棒,调度系统指挥的方向就是电力需要去的方向,电力调度系统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电网的调度逐渐的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这是能够保证电力合理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在电网从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现在的我国家电网的调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有的调度中,大部分是通过人工的操作来调度,电力的调度,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操作,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必须很多人的努力才能保证国家正常的用电。电力运行中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员来检修,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完全达到系统自动修复故障的能力,现在的系统并不能自己修复电路系统出现的故障。电力系统出现故障,都是不可预知的问题,处理问题往往都在出现问题之后,而不能在出现问题前对出现问题有一定的预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电网的高效运作。怎样在问题出现之前,预知问题的存在,减少或者是提前修复系统出现的问题,是电网调度智能化出现在国家电网中的一个前提。
2 国家电网综合系统的设计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已经在有些省份的电网中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优化国家电网系统做出一定的贡献。综合系统体系的设计,可以把每个分支电脑的数据和主控电脑相互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共享,达到共同管理的目的。这种方式能够对电网进行一定的监控和管理,能够在出现问题之前,预先通知值班人员进行告知的作用,值班人员在得知要出现的故障的前提下,修复将要出现的电路故障,以此来减少故障出现时带来的巨大损失,能够起到一定避免或者减少损失的作用。
3 监控整个系统网络运行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系统正常的运行,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样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也需要一个安全、稳定、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把优势发挥的更大。电力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包括,一个好的系统的电脑平台,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这个环境是安全无病毒的。在系统中要做好隔离病毒的安全措施,安装杀毒软件,实时更新数据库,对有病毒的程序进行隔离,随时补缺系统的漏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系统良性运行,才能保证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在存在不足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优势。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在与传统电网应用技术的有一定的区别。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电力网络运行从总体上的到监控和监督。也就是所谓的电网系统全景信息的监控。所谓电网全景信息就是指具备精确的时间断面"较为正确的“完整的”标准化的业务信息和电力信息。
智能化系统还以高效率、全方位、模块化来实现对电网实现全局的管理。同时以全生产的为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动力支持。智能化还能够通过相互的网络连接来增加对整个网络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够提前预知值班人员,出现的故障或是给予警告,能够弥补在无人状态下出现的未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知的作用。
智能化系统还会形成以模块为基础的电网管理模式,通过一个个小的模块来实现对于全局电网的联网管理,当一个小的模块出现问题时,就切断该系统的电源或者进行隔离,使得小系统在出现故障时,不至于造成真格系统的更大损失。这是智能化系统和传统系统化上的一个典型的区别。智能化系统实现了人与机器完美的结合,对于电网能够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4 电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原则
对于电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来设计电路系统的设计。比如ISO标准、IEC标准、GB标准、DL标准等世界及国家标准规范来设计,如果超越这些标准的范围,会造成更多额外的浪费。
系统的应用,可以利用大众用的系统来作为系统的设计,这些系统包括WINDOWS系统.xp系统、UNIX系统等主要的系统为主,不要用过于麻烦的系统来设计电网运行的系统,因为人们对于这些系统的熟悉,就能够更合理的有利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以此来提高工作时的工作效率。对于操作系统上软件的要求,应该能够满足系统中所有需要应用软件的安装,才能够在电网的运用中,更合理更有效的发挥系统和电网结合所带来的最大的效益,更好地发挥电网的最大功能。
系统软件的设计,通过对电网统一的系统化来设计实现全网的平台的一致化。由于标准化的设备能够在一个平台上发挥最大的优势,在电网系统硬件的配置中遵循标准一致化的要求,这样能够保证电网优势的发挥。自动化设备中的硬件设备往往采用的是冗余设备,以此来增加设备运转的速度,网络设备往往用的是双网设备,以此来减少一方断网时带来的巨大困惑,双网设备能够更好地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高效、全方位的运行。
对于电脑系统数据的采集,采用的是双电脑采集信息,以防止一台电脑坏掉之后,不能恢复数据,通过双电脑数据采集之后,即使有一天出现问题之后,还可以用另一台电脑来恢复数据,保证重要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在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每台电脑都通过千兆网连接网络,每个工作处配有专门的发电机,防止在电网出现问题之后,电脑不能正常启动。对于电脑的要求最好是cpu、显卡、内存都可以扩展的为最好,在需要增加的时候可以增加,减少换电脑的麻烦。电脑存储的要求,一般来说,要根据本地电网的情况配置要在当前情况下满足未来5年之内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基本的电网运行的数据的需要。
调度及维护工作站,工作站需要8台微机同时进行连接,其中有2台进行巡检工作,有2台进行维护工作,另外的4台进行调度及监控的工作。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的调度和监视工作,至少配有21寸的液晶显示设备,而且现实设备不能太大,不能占太多的空间,当然也不能太小,太小的话不利于工作人员进一步看清摄像头出现的画面。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如今的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应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在电网中加入全球定位系统的运用,能够随时随地的注意和监控电网中出现的问题。历史数据服务器的运用,能够形成报表的使用,和数据模块化,更好的管理电网系统出现的问题。通过电脑和电脑的连接,实现电脑之间的相互管理。
为了电网供电的安全和稳固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网络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实现电网调度的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设计应该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及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按照现实中实际的需要和以后会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合理的设计电网智能化调度系统,按照电网的设计的要求来设计电网的布置。对于电路智能化调度系统的设计,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余接口,以备不时之需,当需要再接入新的电脑时,保证随时可以接入,达到合理的利用。
5 结语
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保证国家电网的安全有效的运行,才能够保证国家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益处,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电力现在是我国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如果没有安全的电力网的运行,社会的发展将会收到很大阻碍,保证国家电网的安全运行,需要国家的积极投入,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节省每一度电,国家将会省去很多的投入,社会将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衔山.浅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监控和智能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
[2]韩章志.关于电网调度的自动化系统设计研究[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3(15).
医护人员这一职业本身具有知识密集型和高风险性的双重特点,如何衡量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并通过调薪制度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目前各医疗机构面临的难题。医院中的人事部和财务部分别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的调整,各医疗机构也相应进行了调薪。但是这却对医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医院在未来发展中显得后劲不足,医院的收入只能维持员工工资的发放,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显得资金不足。其次,片面增加医务人员薪资会导致光增加薪资却没有对工作效率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减退。怎么调整薪资与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重点。
一、医院实行绩效考核的现实意义
(一)绩效考核是考评工作完成的任务和结果
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者要制定各种各样的任务,然后引导各个部门去完成既定目标,希望通过目标的完成达到预期宣传工作或者实现经济效益。而从被管理者角度而言,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和实现管理者规定的既定目标和任务。这种制定目标任务和实现目标任务就是双方在工作中的衔接,而对最终任务完成程度的考核评价就是医院绩效考核中的重要内容。
(二)绩效考核反映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行为
对于员工的工作状态而言,如何去评定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的效率和行为则是工作绩效重要作用的体现。而对于医务人员,不能使用单一固定式的绩效考核方式,由于每个人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本身的机会也不平等,因此要选择适宜的考核方式,不仅要看工作最后产生的结果,还要注重工作人员在工作行为过程中所体现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的考核是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双方面因素的结合,而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也要逐渐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
(三)绩效考核是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聘任和薪酬制度改变的有力保障
医院人事制度在不断变化改革,也是在不断保障和更新医务人员队伍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前进。而绩效作为人力资源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将薪酬制度、聘任制度以及绩效考核三者联系得更加密切。一定程度上,聘任适度以及薪酬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断优化。
二、推行绩效考核制度的指导原则
(一)正确定位绩效考核
对于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的确立,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注重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完美结合。在开展绩效考核之前需要人力资源部门与医院流程主管共同设计,并注重绩效与薪酬和聘任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绩效考核制度管理,倡导正确的组织文化和基本价值取向,引导员工的正确工作行为。
(二)坚持按劳分配、公平合理原则
员工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员工工作表现的一种评估,因此按照职工业绩实行绩效工资的定额,坚持多劳多得,体现重业绩和贡献的绩效激励体制,让绩效评估体系真正发挥其作用,不断优化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劳动的主体,无论开展任何业务都需要人去完成,因此在制定合理绩效体系中一定不能忽视人的重要性。坚持人文精神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使命。
(四)强调医院和员工达到双赢互动原则
在绩效考核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一些失败的绩效管理案例可以分析得出,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时候一意孤行,没有考虑被管理者的想法,制定的任务标准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导致员工积极性降低,与绩效的预期效果背道而驰。因此,在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时应该做到管理者全心全意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以帮助员工健康发展为目标去制定双赢的制度,建立在理解员工基础之上的绩效考核才能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实施,最终实现绩效的预期目标。
三、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优化的基本方式
(一)改革收入结构,更新分配观念
对于员工总收入的分配,可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部分,分别为基本工资、员工福利、绩效工资以及各种奖惩工资。其中,基本工资是固定工资,无责任的,每个月都会固定发放下去。员工福利则是指在工作中间接所得到的报酬。例如,公司提供的带薪休假、补助、培训学习等各种福利形式。绩效工资则是在工资体系中比较灵活的一部分工资,这部分工资与员工工作效率以及单位的创收连接在一起,每个月发放的绩效工资金额大小不一,绩效工资体现了职工的业绩与收动制约的关系。而各种奖惩方面的金额则是一种不定期的工资发放,主要起到激励作用。而作为一名员工往往最注重的是基本工资和福利工资两个部分,也是员工在择业中考虑工资因素中重要的两个部分。但是从医院管理的角度而言,往往倾向于绩效工资和奖惩工资。因为前两者工资灵活性小,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大,而后两者变化较大,且可以极大地起到激励作用并且容易操控。
(二)确定绩效工资的构成是关键
绩效工资的结构中大致包含效率工资、效益工资和工作质量等考评指标。在医院绩效工资中效率工资基本=核定床日效率工资×月实占床日数+核定诊次效率工资×月门诊人次数,而效益工资=(收入-成本)×核算比例。医院每个月对净增产值、资产负债率、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各方面的指标进行考核和分析,在经济效益状态良好的月份中将一定的资金当作绩效考核的奖励,对表现良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业务创收科室绩效工资分配是重点
业务创收科室绩效工资的组成部分=(收入-成本)×核算比例±各种奖惩金额。而对于发放到各科室中的绩效工资则可根据该科室中内部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人绩效的再分配。
(四)合理调节非创收科室的绩效工资
医院内部中除了创收的科室也包含没有创收的科室,对于这类非创收科室,在绩效工资指标考核的制定上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根据职位、支撑以及个人工作效率和行为的表现制定个人的绩效考核指标。避免出现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经过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之后,会出现非创收科室的人员工资普遍低于创收科室工作人员工资的情况,但是绩效工资的制定可以有效引导非创收科室员工更好地服务一线。
四、结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各行各业的管理体系都进行了全面深化的改革创新。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的优化创新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分配绩效工资,是达到正确管理人员,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转变职工工作态度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赤峰市医院绩效办)
[作者简介:许秀坤(1969―),女,内蒙古赤峰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医院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一、直方图均衡化算法
数字电视的图像增强是图像处理的最基本手段,它往住是各种图像分析与处理时的预处理过程。图像增强就是增强图像中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成分的清晰度;二是使图像变得更有利于计算机处理。图像增强的方法一般分为空间域和变换域两大类。空间域方法直接对图像像素的灰度进行处理。变换域方法在图像的某个变换域中对变换系数进行处理,然后通过逆变换获得增强图像。直方图均衡化算法是图像增强空域法中的最常用、最重要的算法之一。它以概率理论作基础, 运用灰度点运算来实现直方图的变换, 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直方图均衡化算法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统计直方图每个灰度级出现的次数,第二步是累计归一化的直方图,第三步是计算新的像素值。
第一步:
for(i=0;i
for(j=0;j
n[s[j]]++;
}
}
for(i=0;i
p=n/(width*height);
}
这里,n表示的是灰度级为i的像素的个数,L表示的是最大灰度级,width和height分别表示的是原始图像的宽度和高度,所以,p表示的就是灰度级为i的像素在整幅图像中出现的概率(其实就是p[]这个数组存储的就是这幅图像的归一化之后的直方图)。
第二步:
for(i=0;i
for(j=0;j
c+=p[j];
}
}
c[]这个数组存储的就是累计的归一化直方图。
第三步:
max=min=s[0][0];
for(i=0;i
for(j=0;j
if(max
max=s[j];
}else if(min>s[j]){
min=s[j];
}
}
}
找出像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for(i=0;i
for(j=0;j
t[j]=c[s[j]]*(max-min)+min;
}
}
t[][]就是最终直方图均衡化之后的结果。
处理前的图片:
处理后的图片:
对于数字电视的彩色画面来说,直方图均衡化一般不能直接对R、G、B三个分量分别进行上述的操作,而要将RGB转换成HSV来对V分量进行直方图均衡化的操作。
二、数字电视画面亮度保持的实现
数字电视图像增强方法主要包括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图像滤波、图像锐化等,直方图均衡算法实验仿真结果显示,本算法很好的解决了数字电视画面亮度保持。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是以累积分布函数变换法为基础的直方图修正法,设定变换函数为:
(1)
式中w是积分变量,而 就是r的累积分布函数[3],并且单调的从0增加到1,变换函数 在0≤r≤1内单调增加,且满足0≤ ≤1。
公式(1)适用连续信号处理,在处理离散数字图像时,可用频数近似代替概率值,即
( 0≤ ≤1 ,k=0,1,2,…,L-1 )(2)
式2中,L是灰度级的总数目, 是取第k级灰度值的概率, 是在图像中出现第k级灰度的次数,n是图像中像素总数。离散情况下的公式(1)变为:
通过对数字图像运用公式(3)对图像中每个像素进行统计计算出新灰度值,用新灰度值代替原灰度值这就是传统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基于亮度保持的多边直方图算法是将0-255灰度区间根据平均亮度分成四区间分别进行均衡化处理,平均亮度计算公式为:
(4)
式4中 为像素k在整幅图像中出现概率, 为四舍五入取整函数。
直方图均衡化公式为:
(5)
式5中 、 分别表示子图像灰度范围的上界与下界,N为对应子图像灰度范围内的像素个数总数, 为为对应子图像灰度范围内的像素个数的累积函数, 为原始图像f(m,n)横坐标与纵坐标变量。算法实现步骤如下:
1)利用公式4计算图像f(m,n)的平均亮度;
2)计算图像f(m,n)像素的最大值 与最小值 ;
3)根据图像f(m,n)像素的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亮度Y将原图像灰度范围分为[ ,Y]和[Y, ]两灰度范围的子图像,依据步骤1求出两子图像灰度范围[ ,Y]和[Y, ]的平均亮度 和 ,其中
最终将原图像f(m,n)的灰度范围分为[ , ]、[ ,Y]、[Y, ]和
[ , ];
4)依据原始图像f(m,n)中各像素位置 进行四灰度范围内的直方图均衡化,输出亮度保持的增强图像 。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以MATLAB为实验研究工具,对本文算法实验对象标准lena图像,实验结果如图1。
上面图像对比可以分析出直方图均衡算法的优越性,直方图均衡算法处理上亮度与原图接近,视觉效果好。
四、结论
电视图像增强的目的是为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供直观、清晰、适合于分析的图像。在诸多图像增强算法中,直方图均衡化是一种经典、有效的图像增强方法之一。它以概率理论作基础, 利用一个灰度变换函数来修正输入图像的直方图,使其趋向于均匀分布,以增大图像灰度级的动态范围,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在图像增强算法上,直方图均衡化算法相对比较优越。
参考文献
1、引言
近年来,国际建筑信息化、数字化对我国建筑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了适应形势,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优化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府监管,将工程质量监督引入网络化、数字化的轨道,提出了“数字质监”的构想。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实现,可以大大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使工程质量状况纳入政府科学监控之中。
2、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国内现状分析
结合2011年江苏省质监总站向全国质量监督系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国内现状如下:
各级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升,部分城市已开发并在实践中发挥着较显著的作用,但是,总体说来,数字化的水平普遍还不高,各地发展不平衡,监督机构本身数字化开发的实力不强,经费十分有限,数字化人才极其缺乏,数字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不十分明确,另外,由于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目前处于不稳定的探索期,也影响了数字化的开发,即使已研制成功的监督系统多为孤立型,与其它部门的系统不联网,功能局限性大,信息资源不丰富,门户网站的服务性较弱,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效果不明显。
3、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的难点
3.1资金短缺,数字化建设及推进难以保障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障。不仅开发研制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以及后期维护等都需要一笔可观的专项经费。自2009年全国工程质量监督费取消后,很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性质和地位还没有明确,经费困难已是通病,有些质监机构人员的收入下降很多,更不容易有充足的经费进行数字化建设。
3.2监督机制不确定,数字化研制开发难以适应
自2000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出台后,工程质量监督的机制一直处于探索之中,全国各地的监督模式不尽相同,有的仍沿用过去的责任到人的全过程监督模式,有的已改为执法监督,有的在混用,建设部5号令《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的出台,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未来走势有了一定的导向,但是对如何具体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由此,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研制开发就难以适应,难免会造成程序上的不断修改和投资上的浪费。
3.3编码规则不统一,区域性的信息共享难以实现
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是工程建设信息化大平台的一个子项,如何能合理地融入大平台,从技术上说,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编码规则,对工程、单位、人员的标识要唯一,编码要统一,否则,实际应用中会造成混乱,区域性信息也难以共享。
3.4部门之间差别较大,系统整合难以配合
数字化监督体系的建立,终极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原因:一是各级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一,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解与需要程度不一,推动力不强;二是各个部门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很难召集并静下心来认真做数字化监督联网工作,组织性不强;三是同一性质的职能管理单位,其工作运行机制也不完全一样;四是不少单位已有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差异较大,且内外网分布散乱,原有的数据格式出入可能很大,如何天衣无缝地转换也很困难;五是一直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各单位间数据交叉冗余严重,层次不清,要找到众多纷繁复杂数据的关联要素绝非易事,数据整合监管难度很大。
3.5复合型人才缺乏,研发维护难以完成
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实现,需要既具有工程质量监督业务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他们清楚监督业务的需求,也清楚如何用计算机技术加以实现,做质量监督机构和计算机软件公司之间的语言沟通桥梁。在以监督业务为主的质监机构里,工程类技术是主流,质监员一般都非常不情愿改行去搞计算机研究,因为个人发展前景有限,而且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吸引力。这种局面在质监机构客观存在,对数字化的研究与发展十分不利。
4、对策
尽管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建设面临许多的难题,但是数字化发展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加强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府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法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时代需要。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
数字化建设是长期性、基础性强、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它首先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才是数字化建设得以深入持久开展的根本保障。当然,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科学工作,首先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如果前期规划不慎,将会使后面的开发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是偏离了方向,导致系统作废,这样的情况已有发生,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资金投入是数字化建设的物质保障,不仅在硬件造型方面、软件开发方面,对于人员的物质保障同样重要。
4.2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统一标准和规则
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专业性强,需要一个相对固定的专门的组织去实施。如果每个监督机构都设立这样的一个组织,不现实,也不可能,还会造成更多的框架各异、系统繁杂。比较好的办法是以省为单位,由省总站牵头,统一数字化监督数据库标准,统一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统一联网规则,统一规划,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体系,制定所要开发数字化系统构架、目标,积极部署,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4.3从实际出发,构架数字化监督体系
数字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很快能完成的,相反,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这方面也有不少失败的例子,例如有些系统与现场的质监工作脱节,并没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相反,增加了质监人员的工作量,给基层增添了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脱离实际,不能满足监督机构及政府监督管理的需要,造成资金、人力、设备等的浪费。因此,为保证数字化建设不偏离方向,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和设计,构架符合监督工作需要以及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的数字化监督体系,踏踏实实地做好调研和分析,不仓促上马,盲目开工,做好前期的评估,提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需求。
4.4综合协调,密切配合,妥善整合系统
在调研中发现,各地质量监督机构的情况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甚至连工作机制也不太一样。国家的政策标准、规范条文随着新技术不断更新,不断出台,部分业务规则及各项制度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之中,为了建立数字化的监督体系,势必做好各单位及部门间的综合协调工作,保持密切配合的关系,对各单位已有的系统进行妥善整合。目前有种思路就是将整个系统划分成几个子系统来开发,这样做,可将每个平台设计精细化,并按照软件运用的轻重缓急开发,但首先还是应该先全局考虑设计,否则会造成各子系统不能接口的问题。
4.5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
无论哪种系统的开发和建设,都与可靠的合作伙伴分不开的,这里的合作伙伴指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一般来说,由质量监督机构提供需求,委托一家软件公司具体编程开发。实际情况是很难找到非常满意的伙伴。无论是选择大公司还是选择小公司,都各有利弊:有的大型电脑公司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但因为业务涉及面广,业务量饱和,对相对小型的监督系统会看不上眼,在后期的修改升级或维护方面会很拖延,甚至会中止服务;有的小型电脑公司,服务态度不错,特别是前期接业务时承诺的很好,但是,由于实力不是太强,技术不够先进,人手会跟不上,拖延时间较长,也不能满足开发的需要。由此,建议选择诚信度高、可靠性高的较大型的公司,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并签定行之有效的合同,对双方的责权利进行有效约束。
4.6加强队伍建设,吸引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系统建设归根到底靠人来实现。各级质监机构应通过内部挖潜,对特长人员进行数字化知识培训,使其 “专业化”,切实提高他们的待遇,建立起各级数字化队伍。省、市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成立“信息中心”,选拔既有计算机专业特长又有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数字化工作,同时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能力。市级信息化系统管理部门对县级基层信息化建设进行现场指导和服务,提高基层对信息化系统操作和管理能力。只有自身的队伍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出合理的数字化建设需求,与电脑公司很好的沟通,及时纠正设计过程的错误,让构想出的数字化建设前景由想象变为现实。
5、小结
当代世界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使人类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全球各个角落的紧密联系和行动同步。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必须充分认识数字化的重大意义,攻坚克难,推动工程质量监督数字化的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百姓服务,为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S220.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农机管理中引入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不仅革新了农机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形式与方法,还赋予了农机管理现代化的时代特色,从而跟上现代化时代不断改革发展的步伐。应用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将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机管理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概述
农机管理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是在“3S”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一个农机信息管理系统。“3S”技术实质上是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通过农机信息系统就能够实现企业农机信息全方位的管理。
在开放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上网设备登陆该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查阅农机管理的相关信息,例如,农情介绍、农业生产量等,还能了解并掌握农机作业的进度与管理情况。此外,农机管理人员登陆该系统后,可以使用上网设备进行网上合理分配农业机车的使用情况、核算作业的工程造价费用、网上共享农机管理的各项信息,而且不用出门测量田地,直接借助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就能计算出农田面积,从而对农田的作业质量进行网上验收等,这一系统的应用不仅改变传统的农机管理方式,还逐步向网络化、数字化、科学化的农机管理作业转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是基于GPS、GIS以及RS技术上,从而实现农业机车动态实时跟踪、统一分配机车使用情况、整合机组资源等目标。
2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在农机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农田遥感资料系统
农田遥感资料系统是以卫星定位技术为核心,通过卫星高分辨率的技术,结合农田在遥感覆盖区域的地球,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核算、确定工作后,从而整理出企业想要的各种关于农田的信息资料,例如,农田地面面积信息、农田地块、道路面积、水利工程、林地以及水坝、居民住宅等,从而便于规划农田使用方案,促进生产管理效率提高。
2.2农田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农田遥感资料系统之上,从而促进农田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首先整理多年来任何时间、任何地号的农田信息档案,例如,某一地号农田的施肥、施药信息、作业进度、种植何种农作物、年产量多少等,并将其录入到计算机中,最后农机管理人员就能随时查阅每一个地号农田的各项信息,使农机管理与服务更加趋向网络化,提升工作效率。
2.3GPS动态跟踪系统
在农业机车上安装GPS定位系统,通过GPS技术能够获取农机的具体所在位置,例如,具体的经纬度、高度、作业方向、机车运行动态等,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农机管理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中。这样既能够节省人力、物力以及精力,还能方便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及时对农业机车做出合理的调度,结合机车的运行动态、作业进度以及行车方向,从而考虑是否要增减作业机车数量。
2.4视频远程监视系统
视频远程监视系统中主要由两大功能组成,功能一:农机管理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中的指挥中心安装具有能调节焦距、红外线并昼夜监视的摄像头,根据摄像头中反馈的画面信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能够从监控系统中实时关注指挥中心的具体情况,一旦发生火灾、盗情等时间能够及时解决,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功能二:在农业机车上配置无线视频设备,这样就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查询机车作业进度情况。
2.5机车统一调动系统
农场机车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所有的农机具、机车驾驶员的作业优势、机车的适应范围以及机车的具体所在地点等,将这些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当分配某一机车作业时,输入机车型号就能够查询到该机车适用范围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通过机车统一调度系统就能够科学合理的分配机车进行作业。
2.6机组作业核算系统
机车作业核算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作业核算中心数据库,通过这一数据库达到自动核算作业工程造价的目标。这样的核算数据更具真实性、合理性、可靠性。当机组完成当天的作业情况后,核算出作业费用,并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核算中心数据库就会自动运算出关于机车作业的各项费用信息,例如,机车作业量、作业收入、机车耗油情况等,以此类推,逐日递增。到月底或年终时,将全面的作业费用从农户账户中扣除,进行网上核算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提倡了经济环保的理念。另一方面,赋予农户系统登录权限,他们也可以登录系统查询机车作业费用,当发现预存费用不足时,能够及时缴存费用,通过核算费用的方式,还能反映出农户机车作业盈亏情况。
2.7农田作业进度统计
当作业区的管理人员将机车作业的进度、机车作业的产量以及面积等信息录入到农机管理数据库中,在开放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就能借助上网设备登陆系统,从而了解并掌握企业的农情实时情况,进一步制定相关农业生产发展战略。
2.8农机管理网络系统
农机管理网络系统主要是将农机管理的各项基础信息录入到系统中,例如,农田地号、地质地貌、施药施肥情况、适宜种植何种农作物、机车驾驶员作业优势、农机具的适用范围等,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
2.9环境数据远程采集
借助无线上网设备,通过外界的气候条件以及计算机的统计与核算,就能了解并掌握农田区域中的自然环境,例如,气温、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等,并整理数据资料,做成表格,针对需要进行保护措施的农田区域及时展开保护工作。
2.10机具田间作业标准系统
机具田间作业标准系统主要是将企业所有的农业生产的工具、机车作业标准数据以及使用方法录入到系统中。这样就能够实现网上作业查询,当管理人员与农户登陆系统时,就能够查看某一地号农田的作业标准,从而规范作业,有科学根据地进行作业,进一步提升农田产量、作业效率。
2.11 GSM短信群发系统
机车用户一定要采取实名登记,并预留自己的手机号码。通过GSM短信群发通信系统就能将各种农情以及农场的动态信息发送到机车用户手机中,及时有效地将各项信息传递给各个农户,实现了农机管理信息共享的目标。
2.12油料零件价格
通过构建油料零件价格系统后,机车用户通过登录系统后,就能获取机车油料的型号、油料的供应区域、零部件的供应区域、油料不同型号的油价、零件所需的数量与规格型号等,从而便于机车用户正确选择油料、零件,使油料价格公开透明,给机车用户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2.13农机运用经验交流
机车作业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企业经过一段时间机车作业的经验积累后,统计出机车作业的常见故障,包括机车出现故障的症状、及时维修措施或应对方法等,将这些机车故障信息输入到农机管理信息数据库中,就能方便机车用户们互相交流机车故障经验,促进交流。另外,农机技术人员将一些科学维护知识、技术方法以及经验输入到系统中,从而提升机车用户们的维修水平,降低机车维修成本,促进机车作业效率的提升。
2.14机车维护保养信息
机车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合理的损耗。企业有必要将各种机车型号的维修与养护知识、经验以及技术输入到系统中,加大宣传机车定期养护概念的力度。定期提醒机车用户进行机车维修与养护工作。此外,还可以上传一些常见的维修视频,使机车用户能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并掌握维修技术,从而提升维修与养护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数字化指挥调度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农机车的运行动态,利用互联网统计机车作业进度、核算作业的工程造价费用,改变传统的农机管理方式,从而逐步向网络化、数字化、科学化的农机管理作业转变,进一步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形势。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张桦,余益民,赵伟,简洁,邓哲,金明.卫星定位的现代化通讯指挥调度系统在医疗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3:257-259.
0、 引言
电力调度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相当成熟,在掌握和控制电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可以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电力生产企业为了及时了解调度管理信息,更好地执行调度指令,提高生产效率,对配电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改造,调度自动化系统监控管理输电网络,配电动化系统监控管理配电网络,两个自动化系统之间存在管理交界的地方,部分供电企业明确划分两个自动化系统之间的管理权限。调度自动化系统负责对整个变电站设备的监视控制,配电自动化系统负责对从出线开关开始的户外开关的监视控制,为了能够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需要,变电站变压器低压侧设备信息,如变压器低压侧开关、母联开关、出线开关等的信息配电自动化系统也需要使用。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如通信网络)、节约投资,供电企业一般在建设有通信通道的地方采用两个系统公用(如图1所示)或通过两个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来共享已有的数据。本文对共用信道方式不作详细介绍,主要对两个系统数据交互进行讨论。
一、变电站设备数据接入
变电站信息,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来说,都是必须的。如何获得变电站设备的信息,在现场一般采用3种方式,如图2:
方法1:在建设调度自动化时,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串口把信息上传时,一般至少都留有一路备有串口,在上配电自动化系统时,使用该备用串口,通过备用串口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子站连接,通过子站把变电站设备信息上传给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配置设备相应的点号、系数,进行分析转换后,供自己使用。
方法2:如果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没有备用串口并且也不想新增串口,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前置服务器获得新数据,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配置设备相应的点号、系数,进行分析转换后,供自己使用。
方法3:在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受变电站设备信息进行处理后,通过两个系统之间的接口,调度自动化系统把处理好的数据直接传给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负责接收数据为自己所用。
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之间数据交互的内容包括:①变电站、中心配馈线开关遥控;②变电站内变压器、母线、出线的遥信、遥测数据。
二、信息接入方案
对于上面提到的方式1和方式2,因为基本上都是涉及硬件方面的接口,在这里不做多的介绍,主要介绍方式3。
2.1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电自动化接口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接口时,必须保证两个分布在两个不同网段的系统安全运行,通过路由器等必要设备进行快速有效的连接;
2)两个系统都接入了变电站设备的实时信息,应该明确配、调两个系统的责任、分工,为日后维护明确责任,有据可依;
3)两个系统同一数据表,包括:场站号、点号、描述、属性、质量位等,方便日后供电企业系统维护,进一步保证配、调两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4)选用统一、安全、高效的应用层通信协议。
5)对于变电站10kV出线,由于配电自动化系统要实现故障的处理,需要控制出线开关,最好把出线开关的控制权限下放给配电自动化系统;
6)调度自动化系统传送数据给配电自动化系统时不能影响本身的监控,同时要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7)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要求,需要自动留下记录,以便在必要时候进行查询和分析。
2.2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电自动化接口具体实现方案
1)硬件连接方式: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路由器进行连接,在路由中设定两个系统的互访方式。
2)采用规约,网络层/传输层:TCP/IP网络协议;应用层:DL476-1992实时数据传输规约,0型规程。现对应用层DL476-1992实时数据传输规约简单介绍。
2.3传输模式
1)双方所需数据,依照共同确认的数据索引表,由对侧定期发送。
2)遥测和遥信数据的传送均采用全数据传送和变化数据传送两种方式。每种数据传送方式均采用周期性传送,周期可调。
3)对侧收到数据报文后,给予数据确认报文。
4)变化遥测数据可以缓冲一定时间再传输,时间可调。
5)变化遥信立即传输。
6)建立通信连接后,双方首先向对端发送全数据。
2.4报文说明
1)数据报文头控制域为A_DATA。
2)数据确认报文头控制域为A_DATA_ACK。
3)数据报文第4个字节“优先级”,各条链路唯一。
4)数据报文最大长度512个字节。
5)全数据报文可以采用分包传送,每个全数据报文必须标明起始序号。第一包全数据报文起始序号为0;若第一包全数据报文包含n个记录,则第二包全数据报文起始序号为n,第n包为前包(n-1)全数据报文所包含记录的总数。
6)全遥测数据报文与全遥信数据报文起始序号分别计算。
7)每次全数据报文发送,起始序号从0计算。
8)控制报文:第5、6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9)全数据报文报文头12个字节:第5、6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0)第9、10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1)第11、12两个字节表示起始序号;
12)变化数据报文报文头10个字节:第5、6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3)第9、10两个字节表示剩余报文长度。
14)变化数据报文数据记录序号从0开始计数。
2.5通信交互过程说明
1)客户端(Client)通信进程首先发起TCP层连接,服务器端(Server)通信进程处于监听状态;TCP层连接建立后,就可以准备建立应用层连接。
2)客户端(Client)通信进程首先发出A_ASSOCIATE请求建立链路的握手报文,服务器端(Server)通信进程用A_ASSOCIATE_ACK应答。握手成功后Client与Server~建立了应用层连接。
3)应用层建立连接后,就可以进行数据传输,Client与Server可以向对端周期性发送全遥测、全遥信、变化遥测、变化遥信数据报文(周期可调),对端收到数据报文后,应回送数据确认报文,或数据否认报文。
4)如果Client端通信进程终止,Server端进程应能判断链路断开,并等待Client端再次建立链接。同样,如果Server端进程终止,Client端进程应能判断链路终止,并准备重新建立连接(或自动切换与Server端备用机进行通信)。
5)客户端/月艮务器端断开连接时,应该向对侧发送相关连接控制(放弃、释放等)ta文,对侧收到相应报文后,应断开连接,准备重新建立连接。
6)客户端服务器端长时间不能收到对侧报文时,应断开连接,准备重新建立连接(时间可调)。
2.6通信端口说明
cc2000系统计算机通信子系统作为服务器端时只用一个端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监听端口号可以统一设置。作为客户端时可以设置灵活的端口去连接远方服务器端。
1)具体实现: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协议的客户端,调度自动化系统作为协议的服务端。作为客户端的配电系统,可通过其网络实时监控机制向服务端的调度系统提出建立TCP/IP连接的要求,一旦该要求得到服务端的响应确认,配电系统即可与调度系统进行数据的交换处理。
2)数据传输:两个系统的网络连接确立后,所交换的数据一般为:10kV线路的定周期遥信/遥测数据,实时变化的遥信/遥测数据。用户既可指定“周期数据传输的频率”和“变化数据的检测精度”,也可灵活定制两个系统的数据交换内容,还可以选择配网子站数据优先或者后台数据交换优先。
2.7控制操作
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来说,事故区间定位、事故区间隔离和非事故区间的停电区段恢复供电的实现,一般都涉及对变电站l0kV出线开关的遥控,依赖变电站内出线断路器开断故障电流容量大,站外馈线多半是符合开关,开断故障电流容量少。在没有上配电自动化系统之前,10kV出线开关的控制权属于调度自动化系统;投入配电自动化系统监控后,为准确及时地定位/隔离事故区间、快速恢复对非事故区间的供电,l0kV线路出线开关的控制权必然向配电自动化系统开放。
为了电网的安全性,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控制指令的时候一方面配电自动化系统根据自身系统进行检查,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把选择控制指令发给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在接受到指令后也根据自身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满足条件下,把选择指令发给现场设备,在选择成功的情况下,把选择成功的结果返回给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收到选择成功的情况,再发执行的控制指令,再发控制指令的时候配电自动化系统还要再次进行条件检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发给调度自动化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再次检查后,发出控制指令,调度自动化系统把控制结果发给配电自动化系统。具体的步骤见图3。
为了保证调度系统的安全性和明确区分出线开关是那个系统和人员进行控制的,配电系统发给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遥控指令中包含了操作人员、时间等相关信息。
三、工程实例
在实施配电自动化系统时,根据局的实际情况,对于变电站设备数据的获取,采用了两种方式:①使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备有串口,连接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通过子站把变电站信息传给配电自动化系统。②变电站信息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配电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接口,获取变电站设备信息。见图4所示。
配电自动化系统采取逐步实施的过程,在本次仅有6个站的配电设备接入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调度自动化接口时把所有变电站的信息都接入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接口中采用基于TCP/IP规约进行网络连接和基于DL476―1992规约进行实时数据交换。
在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个别变电站信息既从与变电站综自连接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子站获得了变电站数据,又从与调度自动化系统接口中获得变电站信息的情况,进行双数据源的特殊处理。即在配电自动化子站获得数据正确的情况下,以它为优先,如果在配电自动化子站获得数据异常,自动转换到以调度自动化传过来的数据为优先。
现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接口在现场已经投入运行,运行稳定可靠。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如今已经进入了智能化阶段,各式各样的智能化技术被开发和利用使得很多领域均在各个方面实现了优化。在智能化技术问世之初,其即被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在对技术进行创新、优化的过程中也拓展了应用范围,但电气工程领域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技术所暴露出的弊端,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效果得以优化,同时也减少了重大问题的发生几率,为了能够使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我国近年来也在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
一、智能化技术特点
通过对智能化技术的了解和分析可以知道,其自身拥有多种特点,具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高精度、高效率。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精度、效率一直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智能化技术在此方面所体现出的优势十分明显,如高速CPU芯片和多个CPU控制系统的应用,均使得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二,多系统控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工序,并提升整体效率,其可以应用后也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向实现系统控制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三,可见的科学计算。智能化技术是目前我国较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尤其在大数据时代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显得更加具有价值,其在处理数据时打破了以往需要通过文字、语言进行交流的障碍,如今其已经可以利用图像、图形甚至是动画来实现。
二、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意义
(一)简化了自动化控制模型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模型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模型建立往往十分复杂,且若模型的建立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符,也需要进行调整,在调整时,往往需要由电气工程自身来完成相应操作。另外,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此方面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生一些突发状况,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效率明显降低。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很好的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其不仅使得模型建立变得简易,也可以减少误差,使自动化控制真正实现高精准度。
(二)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统一
自动化控制中往往会因模型的问题而导致出现各种差异,难以形成统一性,这也是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在应用智能化技术后,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来解决此方面问题,如其可以对电气工程中的相关设备与数据进行控制,促使其统一,而一旦实现了统一控制,就会为电气工程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可谓一举多得。
(三)提高了电气工程系统控制水平
智能化技术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近年来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电气工程系统方面也有着很好的优化作用,自动化控制需要由控制系统来实现,然而以往的技术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电气工程系统的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在此方面可以有效控制系统数据,也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如及时发出警告,或是向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等,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大大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有效提升了自动控制水平。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应用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病因诊断
电气工程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对其进行诊断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传统的诊断方式是人工诊断,但在诊断时可能会出现误判情况,也会耗费很多时间,而若电气工程中的故障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智能化技术应用后,其可以有效对故障进行诊断,且不会消耗过多时间,甚至对于潜在的问题也具有探知的功能,可以提前发出警示吸引相关人员注意,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使得病因诊断失误率几乎为零。
(二)优化电气工程的设计
电气工程的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决定着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以往在进行电气工程设计时,往往需要由很多设计人员共同完成,且过程十分繁复,需要不断的试验和改良,而在此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细节问题没有被人发现或意识到,而当发现此方面问题时却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解决。另外,传统设计中对设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也要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储备,但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会大大减少计算时间,也可以避免因人为失误而导致数据失去准确性,甚至可以丰富设计样式,针对复杂问题也可以有效解决。
(三)自动化控制整个电气工程
以往我国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贯穿整个电气工程,近年来技术人员尝试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其中,并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方式,而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有三种:一,专家系统控制;二,模糊控制;三,神经网络控制。在三种方式中,神经网络控制方式的应用效果是最好的,其不仅具备多层次结构,也可以进行反向学习算法,且其拥有很多子系统,通过对子系统各项数据的分析也可以知道电气工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正是由于其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如今在识别模式和处理信号方面均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优化,也关系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强化,甚至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此种情况下更应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而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其中恰恰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鉴于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应用中也会有些许问题需要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
一、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概念
(一)综合自动化技术
综合自动化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前提,网络技术作为介质,分层模式作为主要结构,从而进行自我控制来融合多种技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计算机作为基础,在电力调度工作中,需要其进行准确的计算与数据分析,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要求其功能强大且工作效率高。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辅助技术之一就是通信技术,通过对其的运用来管理整个电网系统,其中包括电力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这样自动化的控制与管理,避免了人工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提高工作效率。
(二)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功能组成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其功能组成包括了两个部分,分别是计算机和单片机两部分。主要作用是保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自动化控制变电站,定期提交变电站电压报表,自动进行用电调整,尽量减少人工干扰,此外,能够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寻找出来并解决掉,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
二、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提升供电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的优势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变电器和无功补偿变容器进行流畅而随意的操作与控制,提高电力调度能力,同时为保证服务质量,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变电站内的设备都会有定期的保养,保证其运行良好,降低其出现故障的频率,延长设备使用勖。而且由于变电站使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所以减少了许多工作人员数量,但是同样的也避免了许多人工操作出现的错误,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整体为变电站电力调度工作提高了供电能力。
(二)提升变电站的管理效率的优势
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主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在电量充足的条件下,这些设备都是可以无人管理进行自动化的工作,而且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变电站的工作人员主要的职责就是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时的检查,确保设备无硬件故障问题出现,其管理模式分为两步,第一步是通过计算机迅速且自动化分析和处理出现的问题,提高变电站管理效率,避免出现人工操作时思考问题缓慢的问题。第二步,是在计算机分析结束后,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自身经验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索,找出第一步的不足,保证变电站的工作质量,通过这两步,可以提升变电站的管理效率。
(三)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优势
由于传统的变电站工作是由人工进行的,所以无法感知设备内部细节处的故障,使得故障没有被及时发现,随着故障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变电站的电力调度和供电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自动化技术可以很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寻找问题的速度很快,细微地区的故障都能及时发现并迅速做出最佳决策,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了故障扩大,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同时,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变电站中进行实时监控,在发现问题时,可以迅速有效的通过警报来通知管理人员,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有效节约成本优势
由于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其投入成本不高,且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高,可自动进行工作,无需人员介入,所以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支出,降低了变电站的运营成本,而且还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的生产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使用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也在不断的提升,导致其成本一直处于降低趋势。
三、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多台计算机集中式应用
多台计算机集中式应用是指综合自动化技术其对智能变电站的控制是采用多台计算机共同工作,利用计算机其强大的功能进行电力调度的运行和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计算机间的各自分工,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集中所有分析结果,并进行自动保护与控制的一种应用模式,这也是智能变电站经常使用的一种控制形式。
(二)分布式结构应用
分布式结构一般适用于低压智能变电站,其与多台计算机集中式结构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计算机数量,在工作过程中,不会集中最后的分析结果进行应用,而是通过将功能与职责各自分工后进入互不干扰,独立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的模式,这种应用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在同一时段处理许多数据而不出现卡死的问题,提升了处理数据的效率,在真个运行模式中,终端系统处于控制全局的位置,并将各个计算机的情况进行总结。
(三)分布分散式结构应用
分布分散结构模式应用在被分成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两层的双层次变电站系统中,是一种自动化控制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原件和断路器间隔的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全面系统的收集断路器间隔数据。同时以此为前提,成功将保护和控制功能等汇总与于小范围控制单元中,大大节省了电缆线路,并且能减弱电磁干扰,提高传递信息的准确度,就算某些地方出现问题,对整体的运行情况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此外,分布分散结构的设置也比较简单,厂家可以提前组装好,有效提高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的施工效率,降低其施工难度。要根据变电站的实情来选择运用哪种结构模式,同时有关工作人员要提前做好充分的调研,以节约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问题的产生。
四、总结
综上所述,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未来极有发展前途的重要技术,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力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但是其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目前较为广泛的应用于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工作中,本文重点分析了综合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优势及其具体应用,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避免故障发生,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宋友文.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2).
[2]刘敏.综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电力调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4,1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