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0: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学改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教学改革

篇1

高校教学在学生整个人生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世纪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看,高校教学的重点需突出学习知识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目前高校教学普通存在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现象,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调等情况,目前的高校课堂上的学习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形势迫使我们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进行有效的高校教学改革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严重

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教学实用能力要求的提高,高校大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知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对于多数高校学生来说,能在真实自然的实践环境中学习教学的机会并不多。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验实践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在实验实践前,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结合课堂教学写实践的感想、见闻、体会,完成实践报告,评定实践成绩就算完成实践。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大脑和思维无法得到锻炼。教学也会变成僵硬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由此导致目前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严重。现今在课堂和课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大多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在实际运用时,显得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高校主要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从多年这种传统的来看,教师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大都成为一种应试教学,多数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让教学学习成为一个极其枯燥的历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高校教学教学应试化的现象。这种旧的高校教学教学观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虽然有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三)评价方式不科学

传统的高校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问题。

评价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高校教学学习的评价基本上局限于知识掌握度的评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主要表现在,目前所采用的评价工具也仅仅是纸笔考试,评价方法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要终结性评价等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师很少考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要终结性评价是我国传统高校教学课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结束时进行,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帮助改进教学作用不大。

这种不科学评价体系损害了许多学生高校教学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许多学生在高校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高校教学实践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实践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作为目标。因此高校教学应增强教学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

对实践教学体系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按照人才培养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实用性较强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的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实施新型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科德(CO rder)曾说过:“有效的教学不应该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因此,高校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下述教学方式入手:1.采用主动性学习方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唤起学生内在的主动学习动力。2.采用自信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学有所成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4.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高校教学教育应该从以人为本观点出发,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其潜能,对学生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面的教育。

(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方面的教学评价,应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着重强调过程性评价,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结构。在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评价的主体等各方面都应进行优化改善。随着高校教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评价也将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着重强调过程性评价,从而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结构。

教师应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每个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到自已的进步或不足,就能激励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进行学习。

并且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评价过程中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学习中形成自主意识。

新的评价体系对优化高校教学教学过程,提高高校教学教学综合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学科上的具体落实,将起到现实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找出高校教学的新出路。适合时代需要的同时,高校教师必须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高校教学方法。高校高校教学改革应创造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育人为目的,不断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最终使全体学生通过高校教学在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利用高校教学教育自身的优势,将限制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束缚。既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实际创造合适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建立现代高校教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丽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学院学报,2005.

[3]蒋成.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篇2

关键词:

足球教学;问题;对策

足球在我国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其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蹴鞠”。然后,经过一定的传播,发展成为当前的足球。然而,我国自身在足球方面的发展,却相对较为落后。尤其是21世纪前,我国相对重视应试教育,在教育中相对重视一些理论性知识,因此,在各种实践性的体育教学上,重视度严重缺乏,从而使得国民相关素质整体偏低。自进入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各个院校中的高校足球教育重视度有所改善,并且,适当地根据自身的院校教学状况,对其教学加以改革。然而,长期的限制下,我国足球教学的改革工作相对艰难,成效较低。

1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深入过程中,对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当前,教学重心已经从理论逐渐偏向能力。无论是理论性学科教学还是实践性学科教学,其都希望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综合能力提高。在这个背景下,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要求也做出了对应的调整。高校足球教学也必须要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因此,高校足球改革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改革具有必然性。

1.2传统足球教学方式的滞后性

不同的时间段,人们对于学科的要求相对不同。而在不同要求的背景下,足球的教学模式实用性也有所改变。传统的足球教学,过于重视学生对于某部分技巧或者其整体理论的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论能力明显优于实际运动能力。在课程的设定上,也会将其轻视,这就使得我国多数学生的足球运动能力不强。长此以往,其兴趣将会被逐渐磨灭,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现代娱乐生活不断推动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

2高校足球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解析

2.1教学起步晚

通常来说,高校也就是指高等院校。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介于20~25岁。从足球运动的培训来说,已经失去了最好的学习以及培养技能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足球教学,实际上难以激发起学生对于足球的喜爱,这就会导致整个教学中,学生层次分明,也就是喜欢与不喜欢对立,引导难度较大。

2.2教学氛围低沉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我国足球教学课堂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讲授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而被动学习会让学生觉得自身的主体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从而对足球学习产生一定的反感,在反感存在的状态下,其对于足球的喜好自然也就会逐渐降低。

2.3教学目标模糊

在当前高校进行足球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不知道足球教学开展的意义,而是纯粹地将高校足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因为教育文件中涉及足球教学,所以才开展足球教学,至于需要达到何种目标,许多高校都没有这个意识。这就导致其教学设定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2.4教学方式过于片面

教师注重学生对于某种教学技巧或者教学理论的掌握度,从而对其进行被动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尤其是,在学生本身就对足球兴趣不高的状态下。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不对其加以重视,会严重忽视学生的感受。

3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改革的具体策略

3.1实施新型的足球教学模式

就当前来说,高校足球运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十分单一,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度严重缺乏。因此,在进行足球改革时,首先就需要对其足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前,高校足球改革是以理论性的讲授教学为主,或者是以技巧性教学为主。然而,这些教学都是以言传来进行,这就使得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现状较差。笔者认为,对于我国当前足球教学内容,可以以视频观摩或者以实践模拟为教学方式。无论是视频观摩或者是实践模拟,都会让学生更加实际地了解到足球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

3.2高校足球教学课程的设定

就当前来说,我国高校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实用能力以及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而这些都是在其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学规划中,会不自觉地将其足球教学课程给缩减。从其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教学改革时,需要针对其教学资源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足球教学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其课时,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机会。

3.3注重足球教学的趣味性与锻炼身体的作用

足球本身是一项团队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当前,其已经成为一项赛事。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该项赛事感兴趣,自然也就会相对重视足球教学活动。我国足球本身发展相对较弱,因此,教学的科学性缺乏,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教学的趣味性。面对该种状况,对其教学加以改革,必须要注重其趣味性的发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足球,学习足球。笔者认为,其趣味性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来进行表达。比如,适当组织竞技性的足球比赛,从而让一些学生参与其中,在比赛的过程中,其将会逐渐体会到比赛的乐趣。而观赛的同学,也会因为身边的同学在赛场,从而提高其观看的注意度,从而发现其趣味。锻炼身体则要求足球教学的适度性。足球运动本身的强度相对较大,需要绝对的身体素质,才能完成。因此,对于没有良好培训经验的学生来说,教学更加要注重强度的掌握。

3.4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整个教学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足球教育状况不佳的背景下,有一大部分都是教师素质的原因。很多教师本身对于足球的认知就相对缺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应的教学演练。因此,其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教学引导。在进行足球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对其素质加以提高。

4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足球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了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该文针对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加以解析,并且就其中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改革措施。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重视高校足球改革的必要性,从而加强教学主体对其的认可度与重视度。唯有在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从而使得足球事业的发展更加顺畅。

作者:千布拉格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周凯.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及对策[J].才智,2014(32):210.

[2]纪磊,于天博.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及对策[J].体育时空,2015(8):21.

[3]郭强.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5(2):140.

篇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08-01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教学也日益呈现出现代化和科技化,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油画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艺术,许多技巧无法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进行传授,因而,真正的油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特征的,这种传统的师生教学和交流模式是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无法代替。

一、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艺术观念呈现使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艺术也越来越呈现出商业化、通俗化趋势。油画的主题创作性、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在经济面前受到影响、遭到冷落。社会上对美术专业性人才需求量较少,具有多种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高校培养的专业性艺术人才与社会需求明显不符。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与教学量之间存在的矛盾

我国油画教学模式主要受苏联教学模式与法国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两种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最主要教学的模式。因而我国各高校的油画教学目标与教学课时等均以这两种模式为蓝本。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校油画教学的教学量与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形成了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模式与油画教学量不相适应的现象,高校油画教学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当前我国艺术由于受新媒体技术和现代艺术理念对写实技能排斥的影响呈现出非技术化、无序化,从而使得油画教学呈现出与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相对立的状态,这对我国以写实为主要教学模式的高校油画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虽然许多高校为缓解这种冲击也对油画教学做出了一些改革,但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约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

(三)办学规模与先进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

当前我国各高校油画教学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办学规模较小、教学模式、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油画基础教学上还存在着过分强调技能传授、忽视学生创作性能力培养的缺陷。现在国外专业油画美术学院已经实行专业工作室制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而我国高校则由于受资金、规模的影响无法实行。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对策

“艺术教育的现在似乎决定着今后艺术的文化层次和精神层次,也决定着未来的艺术面貌。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曾经十分稳固。从历史长河看,绝没有永恒不变的格式或标记。”①面对我国当前高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企及一蹴而就,而应当与现实条件相结合,推动我国高校油画教学向着多元化、时代化前进。

(一)改革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体系

“我们时代真正的艺术并不像连续性断裂的观点所说的那样。艺术仍处在连续过程中。没有艺术的过去, 没有对保持杰出性的以往标准的需要和迫切要求, 像现代主义艺术这样的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②因而,对于油画基础教学我们应当根据“批判与继承”的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加强油画专业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油画教学改革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造型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以此来促进学生对造型语言、绘画技能的掌握上,进而为学生创新打下基础。

在油画教学观念上,要实现由单一的写实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变,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潜在个性的发现和挖掘,在不同阶段加强对学生技能学习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传统油画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学习”的思想。高校油画教学中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油画教学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学习,而是一种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技能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油画教学的评价效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现行的教学评价侧重对学生技能的量化考核,对学生其他素质则缺乏足够的评价,造成了评价的片面性;教学评价指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学评价往往在阶段课程教学完成时,因而缺乏动态性,对教学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因而,提高油画教学的评价效能已成为当前油画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

(三)健全创作教学体系

当前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写生基础扎实了,创新能力会自然形成。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写生与创作相脱离,很多学生直到毕业才有机会进行第一次创作。学生艺术个性的形成是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健全的创作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是创作理论、基础训练与创作训练等的有效结合。

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才能使高校油画教学充满时代感,才能使我国高校油画教学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篇4

    基础课以练习性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创作课不等同于创作,不排斥探索性习作练习,它与基础课有着内在的联系。①创作作为提高艺术技能、探索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规律的重要手段,在油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拒绝任何形式的模仿,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独创。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多重视以讲解、教授方式为主的油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创作课的教学却缺少探索和创新。在以往的高校油画创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去郊外、农村、街道、工厂等地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之后就开始勾画样稿、草图,修改几次之后就可定稿。这种传统创作课的模式和套路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给人一种教条化、单一化的感觉,这很容易使学生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陷入重视内容和题材、轻视形式风格的误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受到教师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模仿那些已存在的程式化东西,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幅缺乏独创和自我精神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品也粗糙陈旧,对于艺术和时代的敏感度自然也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这种创作课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并且作出相关的调整和协调,注重基础课与创作课的和谐发展,但学生作品风格、题材缺乏独创精神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2.高校油画创作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艺术若想实现其价值,寻求其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上,油画艺术亦是如此,用油画语言来描绘祖国丰富的文化和事物,以油画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在高校的油画教学中总是过多地学习甚至是照搬西方模式,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色彩选用、构图比例及材料选择等,创作内容也多为描绘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却很少表现,缺乏本土创作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油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在适度地学习西方的同时应注意探寻新的油画语言来展现中国元素。

    3.教学思路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在当今的高校油画教育中,许多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大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各大美院和师范院校都普遍存在,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如出一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油画艺术只能沿着单一的线性道路发展,没有多元发展空间。此外,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油画教育也从人数较少质量较高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班教学的“普及教育”。这使许多学生对待油画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精英教育”下的学子多将油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和毕生追求,而在“普及教育”下的油画界这种学生已是凤毛麟角。高校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修养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提高,单一的教条化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限制了师生的创造力。

    4.缺乏有效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②在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中过于重视学生油画技能的考核,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评价,这不免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课程设置的单一化,这就使油画课堂缺少活力和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现行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重视油画的专业性,忽视了油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健全高校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努力探索与实践,又要脚踏实地,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应对油画教学中的各种挑战,积极实施改革,针对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受写实派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相对单调,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热情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对油画教学的改革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吸收,扬长避短。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改革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造型语言,这些都是油画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观念和理论指导上,注意由单一化教学向多元化教学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挖掘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潜力。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重视,高校各项教学活动也开始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油画教学也不例外。油画教学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学习,而成为了一个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打破油画创作中的常规思维和正常逻辑,鼓励学生在色彩运用和创作手法上大胆改变和尝试,以此来弥补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油画艺术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我们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可以使油画艺术民族化,以本土意识来创作。在高校油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油画创作的创新。在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将民族文化渗透进油画创作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让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同时,学会运用民族文化诠释油画艺术。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并没有做到对基础教学的全面、多方位理解,导致高校油画基础教学始终徘徊在真正油画基础创作的边缘。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思维即是指我们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考虑,它挣脱了传统方法和已有认知的束缚,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探寻答案。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另辟蹊径,这对油画艺术而言是极为重要和珍贵的,也是高校油画教学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若想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取得长足发展,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改变正常的创作逻辑,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大胆改变描绘比例、事物色彩,甚至重新改造和组合事物形象等。其次是要指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联想与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学生在油画艺术方面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5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研究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实践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育部2007年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本科教学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工作。2004年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2011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现阶段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训练主要是依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正在由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向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模式过渡。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

但由于各种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还比较大,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长期是我国高校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制约了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取得较大的成绩,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得到教师和学生广泛和充分的认同,但实践教学改革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的实践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和集中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各类实习、设计等)两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一般都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实践教学仅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和补充。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术前沿的最新知识和动态,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各高校实践教学的课时普遍偏少,而且多数学校把实践课程列入考查课,核定学分较少,造成教师和学生不够重视,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对理论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各高校基本都有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保障,但实践教学管理比较松散,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健全,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严格管理。实践教学在很多高校还处于粗放型阶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普遍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学生在记住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者教科书上规定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按部就班,亦步亦趋重复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强调规范性,要求实验过程和内容与教科书保持一致,结果只能是唯一。学生只是被动重复实验,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创新潜能没有发挥的机会。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和传授书本知识同样的方式传授。

课程设计一般是结合某门理论课程而开设,设计内容陈旧,更新比较慢,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课程设计普遍时间较短,场地和经费都受一定限制。教师为了便于评分对课程设计要求规范、统一。学生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按照老师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完成设计报告,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地位非常重要,各高校把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下学期,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的居多,对教师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的效果有一定影响。由于毕业实习时间正是学生就职活动关键时期,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面试、签约等各种就职活动,不能集中精力实习、写毕业论文导致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都受到影响。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一支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毕业之后直接上讲台,实际经验不足。从企业或生产一线进入高校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教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相关训练、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指导学生实践有一定困难。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普遍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对于教师并没有成为主要教学任务,面对实践教学新的教学任务,准备的不充分。实践教学的主力军专职实践教学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培训、进修机会较少。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标准,实践教学的教师缺乏激励机制,并且学校并没有在职称、薪资和补助等方面资源向实践教学倾斜,影响了实践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基地数量少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建设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高校扩招与经费不足导致对实践基地投入少,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由于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的各种配套设施设备难以到位,实践基地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保证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训,实践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没有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很多学校的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处于放羊状态缺乏教师的指导。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完全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2.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实践教学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深层次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彻底转变高校实践教学无关紧要、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观念。树立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实践教学重要性。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文件,深入领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场地分散、设备众多,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2.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实施、考核、保障等必须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定位、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厚基础、宽专业”的基础上,适当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实践教学的比例要求达到30%~50%。其次,大量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企业践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校内外科技活动、各类学科竞赛、挂职锻炼、毕业实习等。第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各学年的实践教学项目环节,统筹安排,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用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地位相同、平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达到最优化。

实践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积极鼓励实践教学的教师主动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政府政策的变化和学科前沿的发展状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更新和补充。使教学内容不但具备学科领域最核心的基础知识,还能反映学科进展的最新动态,并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2.3 加强教师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根本保证。过去,高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明确的要求,部分教师并不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

各高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把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个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通过内培外引、充分借用社会资源等有效措施和管理上的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实践教学业务能力,保证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对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积极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有组织有计划的派遣教师到相关部门、企业挂职锻炼,努力为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条件,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公司、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奖金分配等方面向实践教学教师倾斜,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研究,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专业不同实践教学的特点也存在差异,专业相同实践教学形式也会因教师而异存在差别,高校不但要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还要建立跨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才能把实践教学推向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设施的优劣。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学校应该广泛开发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广泛联系,走产学研的道路。利用高校的技术、人才、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企业和政府的多种形式合作,主动为社会、企业提供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为政府开展各类应用性课题研究,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学校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协作等形式,建立充足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要加大对校内实践基地的投入,努力提高实践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

2.4 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和启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设立学生实践创新基金,在校内积极主办各学科竞赛活动,成立大学生实践创业园,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在校外重视学生实践创业,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坚持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主动发言讨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5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和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标准、实习质量评价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专业技能评价标准和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等整套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体现和突出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反映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在规律。即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查,又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把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同等对待。

学生、专家、教师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及用人单位都参与实践教学考核,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兴趣小组活动、社会调查研究、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校内科研活动都纳入考核评价对象,根据工作量和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可采取多样化例如口试、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现等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根据实践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个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经济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的实践教学应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调整办学思想,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惠平,王桂林.知识观转型与高校实践教学变革[J].江苏高教,2010(4):61-63.

[2]毛新.普通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93-96.

[3]常永胜.实践教学的重新认识与学习评价方法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1(9):67-70.

[4]许国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影响因素与成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 2011(1):76-84.

[5]朱东正.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6]戴发山.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论坛,2007(2).

篇6

篮球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与其可以带给人们的娱乐性有很大关系。目前的高校篮球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影响很大,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重视篮球技术的教授,课程比较传统,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过分强调篮球教学的技术性,必然使其所拥有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降低,不仅使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也使得这门篮球技术课失去了其对于学生所具有的真实意义,包括其艺术性和美观性,因而,不能真正掌握篮球的内涵和意义,从而使得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篮球教学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以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分数不仅是评判学生的标准,更决定了教师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这是传统教学观念所带来的后果。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以及成绩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其他体育课程的学习可有可无,甚至有些学校取消这样的课程,仅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其他课程,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使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事业缺乏正确认识,不论是设施完善方面还是师资培养方面都不够重视。篮球教学亦是如此,设施落后、教师数量少、时间不充裕等原因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降低,阻碍篮球教学的发展。

3.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缺陷。

课堂教学应顺应时展,与时俱进,但目前的篮球教学课程仍然是老一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路影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这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几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没有发挥个性的空间。这些原因都大大影响篮球教学的发展,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篮球教学的改革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改革篮球教学,首先应该明确,高校的篮球教育并非仅教授学生技术、技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有其自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有助于整体综合素质的改善。特别是在进行篮球团队的学习时,更需要让学生理解到相互帮助和相互学习的团队精神,理解这种运动的的真正内涵和意义;针对教学模式问题,学校应该不仅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设计,突出其特色性,还应注重考虑学生的需求,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进行分组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在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也应该格外关注,如: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自练等能力都应该成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能力培养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需要教师能够在比赛或训练时注意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情况,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来及时改变战术或打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教师在篮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体验多种情况,提升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裁判工作来使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时情况和巨大的压力的同时,做出正确决策,提高他们的临场反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的有意培养可以促进学生不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体验到除了单纯篮球技术之外的其他有趣事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篇7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口译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适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见解,以保持良好的素养。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传授理论、培养技能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规范口译教学,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艳.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篇8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reform;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75-02

0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各单位都想要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各科的成绩固然重要,但用人单位更注重实际能力,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很难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现实要求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如何去获取有用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高中的学部分他们是被动的,现在要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来慢慢引导他们如何去自学,如何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等老师来告诉他们。以下简单分析了大学教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方案。

1当前大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课时安排差异大:其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授课学时各不相同,从50学时到90学时不等,差距达40学时。

1.2 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不同。各分院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所安排的授课学时各不相同理论实践学时安排各异,授课计划版本。

1.3 课程的考核要求不同。各专业在大纲中对该课程有规定考查的,也有规定考试的,所以存在要求不统一。

1.4 教考时间脱离,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各专业各所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课时、要求、考核方案各不相同,存在的责任不明确,必然会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效果。

1.5 教学成本高,学生兴趣不高。

2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2.1 教学方法改革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跟技术,我们从七个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大纲改革、考核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目标责任制。

2.1.1 教学计划的改革。教学计划是培养教育学生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条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改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召集各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研讨,最终统一该课程的课时数48学时。同时由于专业人数多,采取分块分学期安排教学任务。且在每年的4月份、11月份中旬之前完成教学任务,由利于学生的学与考时间的统一,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和通过率。

2.1.2 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某课程的性质为必修考试课,考试成绩以通过统一标准为准,且与学生毕业资格相挂钩,学院不在组织单独的考试,增加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触发了其学习动力。

2.1.3 教学大纲改革。重新审定大纲,在教学计划中统一各个专业课程的大前提下,根据实际教学要求,结合省一级考试大纲对原有课程教学大纲做一些调整,强化理论为辅,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思路。

2.1.4 教学内容改革。为了适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变化,紧扣考试大纲的内容,协同有丰富经验的任课教师共同编写课程教学讲义。

2.1.5 教学手段改革。为了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对专业教师采用分模块分内容进行增量式的备课和电子课件的制作,最终实施资源共享。

2.1.6 教学方法改革。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法,是倡导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方法之一,其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在教学初期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学生根据自身理解确定一个课题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理清知识脉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1.7 双重考核机制,即目标责任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将该课程成绩直接与毕业挂钩,有硬性制度来确保所有学生参加等级考试;为此,提出明确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该课程教学的双重绩效机制,不仅对老师,同时对学生均有考核要求。学院对各任课教师、班级确立80%通过率的教学达标指标,同时对每位教师、班级以超指标有相应的鼓励性的奖励。而针对学生,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结合考试,并进行等级分层和未通过者继续全程跟踪直至通过为止。通过这样的双重考核政策的确立,化教师的压力为教学动力,化学生的压力为学习动力,进一步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2.2 教学创新改革一支粉笔、一本书和三尺讲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思想,强化课堂和现场教学在学生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1 教学对象分层化实施“分层次教学、分组学习”的探索,即学生进校时通过模底(考试、调查),根据成绩分班、分组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层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新生开始行课后,各科任课教师通过第一个学月的教学观察,摸清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对不同组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课内外教学辅导的针对性。

2.2.2 教学形式现场化、方式互动化、功能实训化,突出职业技能养成坚持加大教学硬件建设,以保证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养成的需要。突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填鸭式”的单调形式,拓展课堂的涵义,积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训设施尝试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生产车间、企业工地等为课堂。鼓励教师借助多种媒体实施互动式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情境启发”、“课题探究”、“现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实践操作和技能性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充分突出实用和会做,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2.2.3 人才培养个性化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劳动力既具有专业针对性又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高等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对学习应该有较大的自和选择权。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按学分制的要求,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及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为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迅速适应岗位转换的需要,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2.2.3.1 允许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基础段教育段结束时,学生可以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这种模式既可以体现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又缩短了学生确定专业到就业之间的时间,对市场需求情况的把握更准确,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2.2.3.2 实行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个性化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柔性的成长环境。以实施教学改革为契机,推行弹性学制和选修制度,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对于期望缩短学习期限(缩短期限不超过1年)的学生,可以在完成本专业本年级课程的同时,自修或选修本专业计划规定的高一年级的有关课程,修习课程通过考试合格,学校予以承认;对于要求延长学习期限(延长期限不超过2年)的学生,可以办理“暂离校手续”。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写实性文凭。同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和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选修课程成绩合格,记载选修学分。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鼓励师范专业的学生选修理工科的课程,增强其操作技能;鼓励理工文管类专业的学生选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培养教师素质和教师技能的课程,使他们既可以从事技术工种,又可作为职教师资。

2.2.3.3 建立成绩、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参加高一学历的课程进修、自考或同类院校课程选修成绩合格,以及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颁发的中级以上的技能等级证书或国家级、省级计算机、外语考级等,可以申请免修同类课程或实践环节,也可记为选修学分。

2.2.3.4 提供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途径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室课外开放;学院设有调频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开办教育节目;英语角、文学社和各种科技兴趣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

总之:面临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建立起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使我国高等教育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1).

[2]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

[3]高志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7.

篇9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教学是其核心工作,其进行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就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高校要想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型专业人才,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满足时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坚持“人本教育观”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其目前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转变,并树立“人本教育观”,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更好的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以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定期为大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素质教育活动,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在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开设相关的训练课程,以更好的加深大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最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增设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和社会科学相关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中常见的问题和矛盾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奋发进取、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同时社会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使他们真正的对社会有所了解,使其毕业后可以更好的步入社会。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是确保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此时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各高校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具体做好以下几点:1.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保障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国家、政府部门需要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开展国外考察、全国教学会议、专家座谈会、建立教学改革试点区域等政策来更好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2.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作为各大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不仅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而且也是高校实现自主管理、依法治校的保障,是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此时就需要高校领导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大学章程的建设与核准给予高度的重视,树立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明确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强对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力度。3.重视对教学改革工作领导与统筹。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实施者,高校对教育教学改革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此时就需要高校领导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将其纳入到日常的领导与统筹工作之中,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各个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以更好的提高其改革效果和质量。

三、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1.建立教学奖励机制。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对现有的教学奖励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不仅可以有效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还可以更好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时就需要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教学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国家级、省级、校级等申报工作,对于比赛获得好成绩的教师,高校需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经历,以更好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2.重构教师考评机制。教师考评机制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就需要高校重构教师考评机制,通过教师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更好的提高教师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3.健全教学奖惩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学奖惩机制,不仅可以实现对教师队伍结构的有效优化,提高教师教学队伍质量,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可以通过“人本教育观”、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效率和质量,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晓慧.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思考[J].科学导报,2015,18(9):90-91.

篇10

1.对于ESP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

英语是大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提高21世纪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关键。但是,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对专业英语缺乏统一的认识,英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并未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甚至认为,ESP课程教学可有可无,因而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分计算、考试成绩诸方面不甚重视。

2.ESP教学手段单一,教法陈旧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大多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是单调的纯翻译或阅读与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这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ESP教材编制困难重重

教材编写和选定难以规范。很多专业很难找到相关的教材和书籍。这就导致了大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覆盖面不平均。而且由于ESP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其教材的编写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了有些专业的教材之间在内容和教学目标上都相差甚远,给教材的选定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ESP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ESP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专业要精深,还要求能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充当五种角色:一是合格的英语教师;二是合格的课程设计者,并能为学生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三是既为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四是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五是教师应该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能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分析和总结。国内ESP教师有些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听力、口语俱佳,但对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地了解,无法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针对如此现状,要解决目前ESP教学面临的难题,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该注重哪些方面呢?

1.明确课程定位

ESP有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其教学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ESP教学目的更为明确,即培养学生在目标情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

2.加快教材的开发编写

应以ESP教学开展良好、现有ESP教材反响不错的院校为主,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ESP教师编写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ESP教材,并向全国推广,以稳步提高全国的ESP教学水平。各高校可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专长、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对现有教材作适当的改编,以满足学生ESP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3.强化师资培训

教师是ESP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师资培训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分批选派一些外语基础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老师去国内或国外的ESP教学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第二,定期邀请国内外ESP专家学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进行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培训指导;第三,经常组织ESP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为他们提供学习锻炼、开阔眼界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老师的传、帮、带的培养模式来促进年轻ESP教师的快速成长,缩小各高校间的ESP教学差距,并极大地提升国内ESP教学的整体水平。

尽管目前国内高校的ESP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但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教师、学生、专家学者还是教学管理者,都已经充分认识到ESP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前景充满了期盼,ESP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T.,& St John, M. Developments in ESP: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ewings,M.A history of ESP through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The ESP World,2002,(3):1.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