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所有生物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0: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所有生物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所有生物总结

篇1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研究,教师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出来,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形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日常学习中能够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生物这门学科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活.所以,生物教师应该讲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教学背景,有意识地将某种学习氛围创设出来,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在学生潜移默化中对生物知识加以掌握.比如,教师在教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信息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可以结合生活提出一些与该内容相关的问题,如:当咀嚼咸味比较重的东西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有嘴唇以及口腔干涩的感觉?为什么菜市场的很多商贩总是会往青菜上洒水以及为什么洒过水的青菜会更硬?为什么在移植蔬菜和花木的时候一般都要将一部分枝叶减掉等.利用这种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些现象来将教学情境构建出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二、开展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

高中生物知识虽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入手点,从实际生活出发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具有生活性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生活的前提下还清楚地认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感悟高中生物知识所具备的实用性.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及能力水平,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来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有机地将生物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生活变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比如,教师在教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知识时.首先可以开展小组探讨的活动,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人类主要依靠什么维系生命并作出总结,同时还要举例加以说明;第二,开展全班交流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小组代表面向全班交流生活中一些能够维持生命的物质的相关案例……最后一个环节是开展学科内容与身边事物相联系的演讲活动.在生物课堂上开展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不仅促使课本知识同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关注和探究生活,并且可以充分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28-02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 既是新教材中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和掌握概念对于学好带点文科色彩的生物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教师学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作了大量的关于生物概念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往往忽视其能力因素,忽视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的,多种多样能力的培养,过多地依赖于记忆这一单一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照本宣科的叙述性教法和文字解释的文字学教法。笔者认为,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了一个学会到会学的形成 能力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学又是自学能力的标志,而培养生物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正是未来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的起点。没有把握学习对象及其基本概念的能力,是不可能深入到学科深层知识体系中去的。 另外,学生从学习到工作,选择终生的研究方向,兴趣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兴趣的激发的最高层次是源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本身的热爱与钻研中的乐趣。生物教学这一层次兴趣的激发,往往需要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去体验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科学方法的真谛。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难度是极大的 。也正如此,培养生物概念教学中的能力这一课题是极有价值的。

综上所述,注重生物概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概念教学入手 ,其价值极高。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普遍的,共同的认知规律,依据学生认知过程中所必备的某些专项能力,对中学生物教学中概念的构建总结出一些生物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现列举如下:

一、要点法

这类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数量巨大,其一般的认知规律为通过阅读概括出概念的知识要点,加以记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归纳及记忆能力。本法适用于那些文字叙述繁琐,但内容平淡无奇,能力与认知过程难度不高的概念学习。

培养能力的方法及认知过程:第一,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叙述。(学生基本可以理解,但未必能记住。)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若干要点。(学生把握住了概念的精髓。)第三,要求学生将要点带到课本或实例中去检验,以免由于轻率所产生的遗漏或科学性错误。(学生体验了概括与记忆的学习过程。)

例如,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这句话中的三个要点:活细胞,催化作用,有机物。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个要点进行一一剖析。“活细胞”这是酶产生的场所,凡是活的细胞都能产生酶,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就不能,要注意的是,活细胞产生并不一定就在活细胞中作用,如肠道中的酶;"催化作用"是酶的功能,要讲清催化作用只是改变反应的速度,在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并不发生变化;"有机物"则是酶的本质,主要是蛋白质,也有RNA,但很少,高中生物教材上所列举的常见的酶都是蛋白质,如动物的消化酶。再如,等位基因的概念: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下两点:首先,等位基因必须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而且必须在相同位置上,非同源染色体上或是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绝对没有等位基因;其次,存在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并不一定就是等位基因,如果两个基因不是控制相对性状,则是相同基因。再给出一些例子让他们判断是否属于等位基因。

二、对比法

对比分析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具有了更加深刻而科学的含义, 由对比分析发展为对比剖析。学生在遇到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概念时,其正确认知过程是明确表面关联与表面差异,再由表及里地解剖分析,抓住它们本质差异与联系。其中"剖析"又是关键环节,否则会半途而废。该方法可培养学生比较与分析两项思维能力。“剖析”则是培养学生运用已知条件,深入探究本质的分析能力的体现。本法主要用于一些容易相互混淆的概念。

培养能力的方法及认知过程:第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概念叙述。(学生感到两个概念容易混淆,难于区分。)第二,要求学生指出它们的表面差异。(学生产生比较差异的思维过程。)第三,引导( 提问质量是关键。)学生由表及里地剖析两者的本质区别。(学生产生比较思维的深化过程,抓住了两者的内在 差异。)第四,要求学生反向分析概念间的表面联系。(学生通过逆向思维抓住共同的表象特征。)第五,引导学生剖析两者的本质联系。(学生通过老师设问的分析,掌握了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第六,回到课本的概念中,单独地概括出每一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对比剖析法的运用,准确地掌握了每个概念。)

例如,反射与反射弧。从表面看,两个概念只差一个字。通过引导,学生对两个概念进行剖析,可抓住二者的本质区别:“反射”是动物体对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方式,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而反射弧则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再进一步剖析二者的本质联系,可学生会得知反射正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再回到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强调学法的应用与能力形成的关系。

又如,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群落则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要明晰这两个概念,就要剖析两者关键的不同之处:同在一个区域内,前者是同种生物,而后者包括所有生物。在对比过程中,我们最好结合一些实例,如一个池塘中所有鲤鱼属于一个种群,而该池塘内所有生物才构成一个群落。最后找出二者的联系:群落由不同的种群组成。

三、因果法

因果推理是学生常用的逻辑思维模式,在教学中屡见不鲜,故迁移性极强。学生学习此类概念时,只有经过明确概念构成因子,推导出因子之间因果的逻辑关系的过程,才能掌握概念。本法适用于存在成因规律的生物概念学习,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很有好处。

培养能力的方法及认知过程:第一,教师提出概念。(学生感到内容复杂)第二, 要求学生找出概念中的组成因子。(完成此项工作,学生把握了概念的构成要点。)第三,教师提因,学生求果,也可逆推,提果导因。(学生通过连续地因果推理过程,掌握了概念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四,回到概念中来,学生独立完成推理过程。(学生巩固了方法,掌握了概念。)

如减数分裂这个概念: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过程。此概念中,有性生殖是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是在有性生殖细胞产生时,减数分裂的主要行为则是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里面存在两处逻辑关系:一,所谓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在分裂后会减少一半,根据已有知识,细胞要进行分裂,染色体都会复制的,何以复制了再分裂却导致数目减半呢,其原因就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二,为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时有减数分裂呢,有性生殖是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的,既然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不会导致后代染色体数目加倍,那么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时必然要经过减数分裂。最后让学生自已推理,得出完整的概念。

四、实例归纳法

本类概念是研究者通过大量实例的反复研究,逐步归纳,概括出事物共同本质特征而得出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它的正确认知渠道是重视前人提出概念时所经历的艰辛过程。当然,这一过程在教师的设计与引导下,其周期大大地缩短了。在实现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归纳与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的方法及认知过程:第一,教师提出概念。(此时学生还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第二,让学生依据初步的理解判断一些难度较小的实例是否属于本概念的范畴。(大多数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再次讲解概念。(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实例判断,初步理解了概念。)第四,教师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实例让学生再次判断。(部分学生犹豫不决。)第五,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判断理由。(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第六,教师指出概念的抽象内涵。(此时学生才真正理解掌握了概念。)第七,教师讲解实例归纳出概念的学法与所需能力,并强调学者们提出此类概念的真实过程并不神秘,进行非智力因素的 培养。(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学法与能力的萌芽。)

例如,提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后,先让学生判断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黄毛与黑毛等是否属于相对性状,而后再次讲解此概念,再让他们判断猫的黄毛与狗的黑毛,狗的黑毛与卷毛等是否属于相对性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判断及理由。最后,教师给出概念的内涵,学法,能力培养目标,并提出应用方法学习新概念的 要求。

五、动画法

篇3

基于上述观点和理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生物教学首先贵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我们一开始给学生上生物课, 就可以讲述一下“生物科学和我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让学生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随着人口增长而接踵而来严峻的粮食问题、有效解决粮食问题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产品、以及近来南方医科大学最新启动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课本说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与憧憬,让他们知道我们接下来的整个学期都是围绕《遗传与进化》进行学习,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后续的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经常联系课本上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枚举一些例子,例如“‘猫不吃老鼠便成为变瞎猫’、‘松土也是造成是目前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等例子,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筛选和凝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使学生们听得津津乐道,也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争论中得到碰撞与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日常生物现象的能力,而我们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生物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研究,比如《校园植物药用价值的调查和统计》、《南雄地区特有生物物种的调查》、《在校学生高度近视比例的调查分析》、《青嶂山的植被的考察》、《一中学生在校餐饮情况的调查》等等,虽然这些调查报告显得有点稚嫩和不够完善,但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拓的视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使得我们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4、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对生物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培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为高考的理科综合考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广东省生物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我们学校是南雄市重点中学和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生源素质相对来说较好。而我任课的几个班级,特别是“宏志班”,汇集了大批全市的学习精英。但是,好学生并非都适合参加生物竞赛,只有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头脑比较灵活,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才适合培养。因为生物竞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纯属记忆的东西比较少,而目前,我们许多学生重知识,轻智能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必须意识到一点就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生物人才或生命科学家,也不是说要教给学生多少的知识,而是在于如何通过生物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和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在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118-02

自2005年广西高考改革(文科:3+文科综合;理科:3+理科综合)以来,生物学科是理科生必考的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学生和老师都更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效果,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该学科的应试能力,尤其是从2015年起,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由原来的72分增加到90分。

即使高考在不断改革,但再新颖的题目,它命题的思想终究还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等,以此为高校输送综合型的优秀人才。而图表分析能较好地体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生物图表题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也是大部分考生的难点问题。分析近年的高考生物图表题,大致呈现了以下的特点:①新颖。即题目给出来的材料是我们从没有见过的。②重能力。考生必须要通过阅读材料和题目给出的图表信息,把课堂中学过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才能顺利答题,有的高考题甚至要求考生把文字材料转化为图表,这就要求学生有着很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了。③比重大。图表题在广西高考生物中所占比重在各类题型居首位,最高的一年占到卷面分值的52%。④考查知识呈递进关系。为了解决这一热点、难点问题,本文将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热点图表题提出不同的策略。

一、坐标轴曲线题

解题策略:分析坐标轴和一些特殊点的生物学含义

坐标曲线题是每年高考必考题,在这类题型可以考查多个知识点,涉及到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坐标曲线题具有情景新、重能力、区分度高的特点。

解题突破口是分析坐标轴和一些特殊点的生物学含义,分三步:①识标。即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②明点。即找出曲线中的起点、止点、顶点、交点和转折点等关键点。③析线。即找出曲线形状及上升、下降或波动等变化趋势,并找出其变化的原因。

例:如下图所示,分析甲、乙、丙三图的光合速率在P点之前、PQ段,Q点之后限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技巧点拨】这种题目很多学生一看,思维混乱,无从下手。而如果先比较这三个图,知道这题目是探究多因子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按照识标、明点、析线这三步分析(以甲图为例)。识标:光合作用强度(纵坐标为因变量)随着光照强度(横坐标为自变量)、温度(各曲线上的因子也是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明点和析线:P点前,即使环境温度不同,但光合作用强度相同,说明光照强度是唯一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而P点之后Q点之前,三条曲线的趋势不同,任一条曲线都说明光照强度是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而三条曲线对比说明温度也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Q点之后,三曲线都保持不变,说明已达到光饱和,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唯一因素。于是类比、总结归纳,我们很快会得出结论: P点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甲图、乙图)、温度(丙图),随着光照强度(甲图、乙图)、温度(丙图)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PQ段,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应为光照强度(甲图、乙图)、温度(丙图)和温度(甲图)、CO2浓度(乙图)、光照强度(丙图);Q点之后,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子,影响因素主要为各曲线所表示的因子。

二、概念图

解题策略:熟记基本概念,区分相近、易混、易错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的联系,构建概念之间的知识网络。

例:下列①~③是根据甲、乙、丙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的a,b,c,d可分别代表雄性激素、脂肪、性激素、脂质

②若乙中的a和b代表同一地区两个不同种群,则 a会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

③若丙中a和b代表种群和群落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种群,b表示群落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 ①②

【技巧点拨】这类型的题目,是典型的概念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概念,分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考生才能轻松作答。如甲图中,考生要知道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质。脂质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所以正确。乙图中,a和b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先增者是a,故 a是被捕食者,那么应该是b会随着a的增加而增加。丙图中,要理解到种群与群落的概念,种群是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正确。选B。

三、遗传系谱图(以遗传病为例)

解题策略:

1.确定或者排除Y染色体遗传。

2.判断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隐性看女病,父子都病为伴性。

显性看男病,母女都病为伴性。

4.不能确定的判断类型,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推测(以某种病为例,若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则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患者比例相当,代代相传,则该病最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隔代相传则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例:观察以下的遗传系谱图,判断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误区】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观察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用最笨的方法:把遗传方式逐一代近遗传图以判断。这样往往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并且容易出差错。

【技巧点拨】应用以上所介绍的4点策略,就能快速地把遗传系谱图分析如下:

图谱1中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篇5

处于生命系统的同一层次,往往在组成,结构和功能方面会具有明显的相同和相似性。比如,同一个体中不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遗传物质的组成却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种群,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及完全相同的数量变化趋势;不同群落,都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趋势;不同生态系统,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组成结构、营养结构和基本功能。

另一方面,在生命系统的同一层次,也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既然同中存异,我们就应该学会去同中质异。比如:在细胞层次,动植物细胞之间,原核真核细胞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便是同一生物体的细胞,也由于细胞分化导致了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同样的,在种群水平,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可能不同。在群落水平,不同类型的群落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特点各异。在生态系统水平,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营养结构、稳定性大小也有明显的不同。

2.要注意寻求生命系统不同层次间的联系

在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无论是个体、种群、群落还是生态系统,统属生命系统的不同层次,都可以加以合理的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各个生命层次的相同相似性。例如:体内细胞的正常生命生理活动离不开内环境的稳定,而内环境的稳定也需要细胞的参与。如果上升到生态系统水平,生物群落同样离不开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环境选择生物,反过来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环境。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维持依靠其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来自于生物群落。在讲到种群增长曲线时,可以把S型曲线联系细胞的接触抑制,J型曲线联系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在讲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时,可以联系细胞与其他细胞或外界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联系。由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合理联系细胞中的叶绿体、线粒体及其它细胞器。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联系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由细胞的发生、分化、衰老和死亡联系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以信息传递为研究对象,可以联系细胞膜表面的或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参与的信息传递,细胞内部、亲子代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传递,组织间器官间的信息传递,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3. 选题命题中要注意体现生命系统方面的信息

在平时给学生提供练习时, 无论是选择题目组卷还是自主命题,都要注意在题目中适量、适当地体现出有关生命系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要能够反映不同生命系统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在解题中多次遇到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点,他们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加以总结和归纳。下面几道题目就充分反映了生命系统的相关信息:

(1)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①核酸 ②肌纤维 ③呼吸道的上皮 ④病毒 ⑤皮肤 ⑥野猪 ⑦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野猪 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⑨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 ⑩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⑨⑩⑧

B.②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参考答案:B)

(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是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动

D.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ABC)

(3)下面关于生命系统不同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C 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环境阻力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间的相互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参考答案:ABCD)

(4)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雌性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

B DNA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的传递得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激素通过和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来传递调节信息

D 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涉及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61-02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问题及解决对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身存在着复杂性和内隐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的时候,很难发现隐含于教学内容背后的情感素材,而没办法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次,由于现存的高考制度,使得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好坏以及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只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虽然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仪器的配备、实验设施的完善),教师也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依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我国在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强调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和《生物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生掌握生物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及一切教学资源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时刻注意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并结合当前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需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面对如何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学者都曾有过自己的论述。其中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Nature Education)的思想。所谓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他主张在自然教育的青年期(15~20)即高中阶段,要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其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他认为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以及坚强的意志。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启发,并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试图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来解决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的问题。具体提出以下三种方法:情感感染、哲理点拨和知识启发。

二、用情感感染学生

用情感感染学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将自己的情和他人的情相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目的。卢梭自然教育中强调青年期要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他说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通过第一个情感爱自己产生的另一个情感就是爱他人,以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体会他人的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道德情感同情心。生物学是一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所以生物教学必须充分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学好生物学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情感感染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减数分裂”这节课,当讲到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最终形成新个体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孕妇及其日常生活的视频,视频中伴着清脆的啼哭声,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诞生了,随后老师问同学:宝宝的健康是谁给予的?大家的健康是谁给予的?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宝宝的健康是他们的妈妈给予的,我们的健康是我们的妈妈给予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感受到生物科学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人类情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美丽和母亲孕育的艰辛,领悟对父母应有的感恩之心。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用哲理点拨学生

用哲理点拨学生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卢梭反对经院主义教育,也不提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他强调教育应该注意学生的感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生物学需要从生物进化和生命活动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介绍生物体,体现生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从生命现象的普遍联系角度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体现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哲理点拨学生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在分析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狼不仅吃羊,同时还伤害人类,但人类却不能将其赶尽杀绝,而只能控制它的数量,因为狼是生物链的一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的作用。这样就使学生懂得了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让学生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同时还使学生从内心中珍爱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用知识启发学生

用知识启发学生就是教师时常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生物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卢梭反对封建教育的照本宣科以及对孩子的强制性,强调应尊重孩子的自觉性,提倡自由的发展。他主张应该按照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育。生物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学科,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等),获得了许多新成就(如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人的基因在烟草植株中的表达等),而且这些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都造福于我们人类。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知识启发的方法渗透卢梭的道德情感教育进行教学。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教师在讲述血液循环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以及“干细胞工程”如何造福我们人类等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有用的,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来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是对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呼应,不仅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然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思想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的长久过程,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具备自然教育理念,熟悉自然教育方法和目标,善于开发和利用生物教学中的自然教育资源,采用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当然,生物教学中渗透自然教育的途径也不局限于本文所讨论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姜海宁.生物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生命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60-62.

[2]秦佳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3.

[3]刘璐,廖其发.生物课程中价值教育实施的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57-59.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曾国阳.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0,45(4):35-36.

[6]姜俊杰.卢梭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张祥沛.突出生物学科特点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生物学通报,1996,31(12):27-28.

篇7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运用多媒体教学。高中生物学中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这部分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教学。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再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高中生物教材中可供多媒体教学的课题很多,如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增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体的个体发育、遗传物质、生态系统等。

二、分析课题,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学软件)

1. 选择好课题后,明确该课题的教学目的,分析该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对课题内容进行排列,列出主要的教学流程图,编写课件脚本。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课件中,流程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 ,分裂间期模式图 ,分裂期各阶段模式图 ,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及DNA的变化曲线等等。然后依次列出每一个框中所要讲清的知识点,进行排列整理制作脚本。

2. 研究所选的教学模式设计课件

在具体设计课件时,除了要考虑到知识点的组合外,还要考虑该课件的最终使用的方法、操作的简便性及具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和应达到的效果等。例如,《DNA的结构及复制》这一课件中利用动画展示了DNA的复制过程,若教师一开始就连续按键使其连续播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归纳总结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及复制结果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这是一种演示——启发——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若都是边提出问题边一步一步地演示,同时结合讨论,然后在连续播放一次,同样可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一种引导——讨论——演示验证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3. 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计软件进行制作

我校教师都已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级培训并取证,都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根据生物学自身特点,我校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平台:

(1)Authorware 是当前生物课件制作的主要平台。主要用于集成录像、动画、声音等文件,并能控制avi文件播放;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可以演示拖动图片、文字等,可能通过函数调用外部程序中的文件。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分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伴性遗传》等都是应用Authorware来制作的。

(2)Powerpoint主要用于演示类课程。对于文字性内容有较好的演示效果,它的界面风格可以设计,并且通过超级链接可选择所需要的内容播放。生物学中可以用它来介绍科学史实、内容提要、经典例题、巩固练习、简单的实验过程、生活现象等等。

(3)Flash主要用于gif动画的制作,生物学中一些渐变动画可以由它来制作,它的特点是界面美观,渐变过程清晰。例如《细胞的无丝分裂》《植物的个体发育》《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等常常用到它。

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可能只应用一种平台也可能将两种整合或建立连接,一般我们通过教师间的相互讨论、分析,不断的对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4. 有了以上的准备后,就可能把课题的设计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转化为课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利用扫描仪把所需的图片载入,也可调用光盘上的图片,可利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处理,可利用色彩的变化、文本出现的方式、动画的作用、声音文件和电影文件的载入等计算机制作技巧,来突出所需强调或扩展的知识点。

三、应用多媒体记性教学应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信息技术效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将应注意的问题列举如下:

篇8

1生命意识与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涵义

生命意识是人对自身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发生、发展和完善机制的总体认识与把握.也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一种体验和感悟,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终极审视,最终成为一种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关爱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尊重生命和关爱生命的自觉行为. 笔者认为具有生命意识就是要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就是开展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加深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提高,启迪自我的精神世界. 专家冯建军指出: 我们的教育若不能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生命,而是用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作为代价,来培养学生的一些知识与技能,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所以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是我们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师大教授肖川的观点是: 生命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教育孩子如何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润泽生命.其核心是唤醒学生对美好生命的憧憬,从而使学生成为积极的生活者和劳动者.由此,本 人认 为 在 生 物课 堂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在学生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理解生命价值,提升生命质量.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生命的知识,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使学生能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与社会定位,能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2 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做学生积极的表率

生物教师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中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生命意识能否得到唤醒关键在于教师. 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就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老师在重视提升自己职业意识、反思自己职业行为的同时,应努力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体. 传统教育观中将教师比喻为红烛、园丁,赞颂教师燃烧自己崇高奉献精神. 但是这种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对生命愉悦体验和感受. 一位没有生命意识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缺少情感交流. 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生命素养,对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有正确和科学的生命观引导. 尤其是教师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才能做到言传身教. 一位真正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影响,从而感化和引导学生. 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也是自己精神生命的创造者.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教师应该是和学生共同提高自己的生命意识. 只有教师具备自觉的生命意识,才能培养出智商和智慧、知识和思想、个性和品行、理想和实践并存的热血青少年.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利孩子长大后是仁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在生物课堂中创设友好的民主氛围,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宜的发展空间,给自卑胆怯的学生以鼓励,给疑惑的学生以引导,给困难的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关怀,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此观点感同身受.

3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探索生命科学的精神

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因为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不懂得生命的奥妙,就不可能做到尊重生命.例如: 学生知道生命的新陈代谢,才会科学合理地调配营养,才不会挑食; 学生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及无机物的组成与结构,可让其感受生命的严谨与神奇. 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知道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了解生命的严谨结构与美好. 学生知道遗传和变异的规律才能初步理解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感受生命传承的奇妙,并初步对生活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学生学习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才能了解到生命诞生的过程,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让其学会欣赏并珍惜生命,认同自己的唯一,增强自己的自信. 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理解遗传病的概率计算方法,了解患者是不幸的,才能提高优生意识. 通过对酶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史、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孟德尔的杂交实验等科学史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了解科学家通过探究发现真理的过程,使学生能明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和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够成功的道理. 只有掌握这些生命科学知识,才会使学生在认知能力和生命意识两个方面的都得到提高.

4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几次物种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目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已有 46 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形形的生物.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 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到具有伟大智慧人类的出现,这更体现了我们人类的生命的伟大. 在生物进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和漫长,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及生命的发展规律,从而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 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生命,珍惜生命. 在动植物的进化史中体会生命演化的艰难历程,认识人类对大自然肩负着神圣使命,同时自然的其他的物种的力量也很伟大,我们应爱护其他物种,共同维持生物圈的和谐. 在学习生物的应激性时、给学生介绍蝙蝠和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动物的语言、动物复杂性后天学习行为,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向学生介绍种子萌发时的力量可以把石块撑开; 许多昆虫一生要蜕多次皮; 蝴蝶还需要作茧自缚; 残疾人的精彩人生生命成长经历种种磨历,但勇气和力量为我们开辟前进的道路. 例如: 在生殖和发育教学中,观看人的受精卵如何变成一个成人的视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亲的艰辛,让他们更加尊敬父母和长辈; 通过讨论幼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感受到幼儿是需要成人的呵护的,让学生能够爱护年幼的人. 通过这些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让学生的心中种下了珍惜并尊重生命的种子.

5 挖掘生物课程中的美育内容,激发学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不同层次的美学教育,激发学生感受美好的生命. 生物教学中蕴含许多美育内容: 从细胞到组织、器官,从个体到生物圈间存在的和谐美,生物多种多样的形态美,生物表现的形态各异的行为美,以及科学史展现的科学家的人格之美. 例如: 基因表达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生命形成的和谐美、逻辑美和简约美,进而让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等外在美,观察各种生物和谐生活在一起,能够发现生物界的和谐统一之美. 通过对孟德尔的简介及他所做的豌豆试验的相关情况的学习,让学生欣赏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格美. 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通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发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内部和谐美. 细胞具备了和谐美、统一的整体之美,一个细胞如同一座精巧的工厂,细胞膜担负着防卫、控制物质出入的作用,线粒体是工厂的动力供应站,依靠叶绿体,细胞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细胞的各部分分工明确,有密切配合,使千头万绪的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细胞结构之完美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工厂所不能比拟的. 又如,DNA 双螺旋结构以及 DNA 在复制时采取的边解旋边复制同时严格地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充分体现出生物的对称美和生物科学的严谨美. 通过不同层面美学教育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从而感觉生命的美好.

6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20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中,沉浸在从大自然中摄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一夜之间,人们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仓库,它所贮藏的资源也是有限度的,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 这让人们必须重新认识大自然,进而保护大自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大自然既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屏障. 例如,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春天争奇斗艳的花朵,夏天枝繁叶茂的树木,秋天硕果累累的田野. 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学校、家庭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通过这些实地观察、欣赏和考察,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大自然中是最重要的生物,意识到绿色植物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与人类生活关系极其密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并使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个有机的统一体,让学生懂得善待生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生物圈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学习,让学生明白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基础,应该珍爱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再如,通过生物种内关系,种间的共生、共栖、寄生、腐生、竞争等关系,使学生领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明白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员,让学生学会做一个自然的人. 还可以结合世界地球日开展住在地球、美化地球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污染现状,思考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结合国际森林日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思考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况; 让学生讨论干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在沙尘暴的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又可结合世界动物日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及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进行研究. 这些做法既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7 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短暂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 比如在学习动物部分时,可以播放鱼类生殖的视频: 雌鱼每天能产卵几十万粒,一部分卵被水冲走,一部分卵被其他生物吃掉,只有极少部分能够孵化.孵化出的小鱼往往成为大鱼的美食,真正能生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 再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了解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为学生播放了从和卵细胞的结合到婴儿分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清楚感知生命的起源、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 同时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极其短暂的和宝贵的,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来之不易,学会欣赏、珍惜生命,认同自己的唯一,增强自己的自信. 讲述生物的个体发育,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包含出生、成长、死亡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和宝贵的. 人生短暂,一个人要怎样发挥生命潜能,才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实现生命价值. 在学习细胞时,让学生了解细胞癌变的原因,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损自身和他人健康,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殡仪馆体验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的道理,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才能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唤醒青少年生命意识的上存在显著优势,是唤醒生命意识主阵地之一. 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及终身发展作为其基本理念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生 物课 程的学 习,学生 可 以正确科学地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与精妙,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在生物教学中唤醒青少年的生命意识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就会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吴翠霞.生物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培养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高春梅.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新视角[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4]江芸涵.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教育登陆四川[N/OL].四川日报,[2006-05-09].

[5]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7]连中国.唤醒生命: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巨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关键词: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加强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可靠的安全管理系统

在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该体系建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使用,构建出可靠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①结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实验室工作 人 员 与 教 师 应 强 化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方 面 的 意识,并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持下,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且在计算机网络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符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系统;②在既有的安全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要素的作用下,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负责人应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意识,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构建出与之相关的安全管理系统,促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处理,为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日益提升提供科学保障;③对构建好的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使得该系统能够长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满足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实际需要。

2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

新形势下构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时,需要实验室负责人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实验室既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以便增强其实践应用效果。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①结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管理方式实践应用中的适用性,实现动物医学实验室创新管理,降低其工作落实中的问题发生率;②在动物医学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工作落实中,应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从而为其安全管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3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

做好实验室的布置以及防护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实验教学安全提供最基本的保证,虽然当前教学实验室还无法满足科研实验室的要求以及标准,但是在通风和清洁方面必须要达标。为了避免因为人员的流动导致出现交叉感染情况,需要改变传统按专业划分方式,从生物安全角度出发,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好实验室的划分,包含有清洁区、半污染区以及污染区三个方面。在不同区之间做好隔离,张贴相关的安全标志。

同时,根据实验项目类型,针对显微观察类、动物解剖类等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降低生物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除此之外,高校应根据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加大其投资力度,优化设备性能,将所有设施消毒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效果良好性。

4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

制定安全责任制,能够为生物安全事故的出现提供最基本的保证,当前安全事故的出现与责任心缺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学校应健全安全责任制度,保证安全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可以按校长-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员工-教师-学生顺序逐级落实,在校长方面,需要负责整个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在院长方面,需要做好整个学院的安全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管理;在实验室主任方面,需要做好安全事务的安排;在实验室人员方面,将实验室各项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教师方面,应要向学生详细的讲解实验室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学生方面,实际操作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确保自身的实际操作规范性,保持实验室中良好的安全防护水平,降低问题发生率。

5结束语

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还需要提高实验室布局合理性,做好防护设施建设,最后要采取安全责任制度,杜绝安全隐患,通过这些方式,使实验室安全得到保证,为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蒿彩菊,李勤凡.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305-307.

[2]陈省平,蓝 秀 健,彭 毅,等.实 验 室 生 物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的 文 件 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6):276-279.

[3]孔丽蕊.检验科二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8):527-528.

关键词:发散思维;生物教学;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尝试探讨发散思维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的培养思路,对于促进今后该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入与完善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发散思维能力内涵

发散思维在学术领域也称为求异思维或者说扩散性思维,它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思维过程当中,通过遵循不同的思维方向和思维角度来探讨问题的思维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首先,注重个体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在发散性思维能力体系中,个体的主观想象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想象力水平高低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影响着其发散性思维水平的程度;其次,打破思维定势,所谓的思维定势主要是指在长期的思维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固有思考模式,发散性思维要求个体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打破原有的知识圈,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多路径的解决方案。

二、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路径

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当前生物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讨。首先,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在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扩散列举、同解变形以及引申发挥等方式实施。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探讨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效地解决能源危机,通过列举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中分析的基因分离规律,进行同解变形。例如,在基因分离中,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进行分离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判断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个属于等位基因及其具体原因。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如何进行分离的?通过这种同解变形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现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引申发挥,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中,教师可以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其次,重视联想训练。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进行联想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所谓的联想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所感知的事物对相关事物进行感知的思维活动。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联想并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但是却可以为相关新形象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的联想训练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尝试探讨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等。例如,在生物教材中,会对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细胞分裂后期会出现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体也会随着分开,这种联想其实就是一种接近联想。当然,学生在进行根的结构图的联想时,就会对植物的其他主干成分也进行接近联想。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对比联想主要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当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基本公式进行应用的时候,也可以引起学生产生对比联想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呼吸作用。两者在公式层面的差别除了进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之外,高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因果联想,因果联想主要是利用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因果联系而进行相应的分析。在生物学界好多著名的生活实验在很大层面上都是借助于因果联想。

最后,重视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在日常的思维训练过程当中将通常的问题思考思路进行方向层面的反转,通过违背常规常理的方式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逆向思维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从宏观上来看,逆向思维主要包含逆向反转、被逆常规、重点转移等方面的应用方向。在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来进行逆向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在生物学家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进行了研究之后,就有学者尝试用RNA来进行DNA的合成,并且达到了理想的目标,这就是一种逆向反转作用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常规的背逆,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当中,就是通过一种与常规相反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训练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会涉及很多人体健康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发现,长时间直立行走容易造成静脉曲张,所以,有的学者建议在日常的练习过程当中加入倒立,取得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另外,在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重点转移。所谓的重点转移就是把问题的重点从某一方面向另一方面进行转换,这种思维跳跃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有助于生物学说等新型知识的产生。例如,青霉素的发明在很大层面上就是一种重点转移的例子,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进行葡萄球菌人工培养的过程当中,由于青霉孢子的侵入而造成实验失败,可是他进行了实验对象的转移,最终发现了青霉素,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结语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主要从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出发,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拉本,苏旭。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1)。

[2]齐鑫。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生物在以往的观点中被视为副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被教师以及学生所忽略,造成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难度突然加大,给学生造成实质性影响。如今,生物作为中考中重要的门科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方案的探讨以及改进,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的价值,实现质量提高。

一、做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对于整体课堂的氛围优化,提升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对于所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教学脉搏,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堂氛围的优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列比,强化记忆等办法,让学生能够在尽快适应教学节奏,跟上教师思维,深入的理解教学基础,从而有利于教学逐层开展[1]。例如,在教学初中认识世界这一单元时,大多数的教师可能是认为内容太过简单,从而简略讲过,严重忽视了其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课本内容,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良好的启发作用。本文的重点是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进行引入的时候,可以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作为例子,如,家猫,虽然都是一种生物,但是因为遗传多样性的原因,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由此导出,其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而猫有生老病死,有繁殖,遇到刺激有反应,从而导出生物的基本特征,繁殖性,新陈代谢,生长以及应激性等[2]。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做好内容灌输

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是由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在总结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做好教案优化。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把握教学节奏,注意技巧灌输,善于合理互动,从而利用有限有效时间,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等[3]。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做到灵活应对,善于利用有效资源,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细胞这一章节教学时,因其涉及生物体内部结构,内容较多也较为复杂,相对于学生而言,也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把握教学重点内容,由此提升其有效性。本章中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细胞结构,学会运用显微镜进行实验,了解并牢记各种生物细胞的差别,从而深入了解到细胞的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与生物实验的时间,在巩固基础上,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难点,与学生形成互动。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研究,进一步加深交流,提升实验技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性增加。

三、做好作业练习

合理选择课后练习内容是巩固学生基础,促进学生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但是面对如今的教学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符合教学内容,并在其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少量拓展,以此达到巩固学生基础的作用。(2)应该注意学生能力以及技巧的培养,因此,设计的方向应该针对于当堂内容,进行技巧性的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3)注意学生思维及兴趣的培养,针对于学习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习普遍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达到精细又不繁重的程度[4]。例如,在进行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基础内容与实验,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具有较大难度。而其中种子的结构需要加强基础练习,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其基本结构的同时,可以区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时期的区别。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可以针对其不同进行设计,进一步巩固这一部分知识。其另一个重点为其生殖器官的内在结构和作用,对于绿色开花植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机针对某种植物进行其生殖器官的分析,并作以形象的图示,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兴趣。

四、做好兴趣培养

不论是学习哪种课程,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巩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尽量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1)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在组合中放大学生的优点,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正确的科学观,又能够最大可能地培养其动手实践技能。

(2)适当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结合授课内容,丰富课堂以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在改善教学环境的同时,发挥其优势,引导学生对于生物研究产生兴趣。

(3)利用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激发其研究潜力,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养成兴趣,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展示我国辽阔疆域的各种植物资源,通过形象地刻画,学生能明确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联性。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物观念。

五、结语

初中生物具有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世界奥秘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养成科学的生物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通过生动的课堂引入,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后作业以及启发学生培养探究观念等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其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屠慧诗。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10):138。

[2]王帅。探讨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30):149。

关键词:高中 生物 教学方法

一、反思式教学

(一) 课前反思

课前的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生物教学也不例外。浅显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二重难点则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不仅要反思教学内容及学生,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即不仅能够正确地分析问题,还要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方法等问题至关重要。首先,分析对象。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准确地分析学生能够促进教学科学合理地进行。在对教学对象有了正确认识的情况下再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够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其次,分析教材。对教材要有全局观,然后精读教材,把握重难点。最后,调整教学内容。例如: 讲解呼吸作用之前,我做了充分的教学反思,合理设计课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储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但对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往往容易忽视。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注意以人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进行一系列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基础性知识,同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如为什么农业生产中对作物进行田间松土? 我们在种花时用粗糙的瓦盆还是光洁的瓷盆?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二)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考察的是教师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能够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和谐完美的统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课中的反思不仅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还有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高中生物教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知识互动。有关呼吸作用的知识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的过程等方面来进行互动交流。除此之外,也包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主,对存在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应对方案。课后反思主要目的在于完善教学,并且能够指导和改进以后的教学。一堂课最主要的是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光合作用的色素与场所呢? 教材安排了一个实验: 绿色植物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本节课没有做具体的实验操作,而是首先进行实验理论的学习以及光合作用场所的学习和认识。因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课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教学平台,通过学生阅读同时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再通过教师的讲述,虽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基本原理,但只是在知识层面有所发展,其他的就谈不上了。经过课后深刻的反思,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课前准备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参与进来。

(2) 处理教材过于死板,没有考虑本校学生实际而有所创新,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3) 没有发挥教学平台优势,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趣味性教学

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物教学也要注重趣味性。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生物学科的趣味性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如何让学生有激情、感兴趣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努力探索的重点。那么,增强生物学科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趣味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趣味性教学方法,即用幽默的语言及方式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知识和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及思考和探讨的积极性。最终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恰当使用带有趣味性的案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SARS到AIDS,再到天花、鼠疫等,甚至可以联想到21世纪杀伤力大的生物武器研究。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很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他们关注的热点。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教学设计都非常注重练习生活实际,并且结合社会实践。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恰当并且巧妙地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学生听得轻松,学得也轻松。

三、探究式教学

当前,教育学一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只有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并且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变化转变,还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才有望实现教育设想。探究式教学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首次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改革的重大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只注重课堂、学科和书本,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探究式教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并且伴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越来越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学习和亲身实践。再结合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由以往的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过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可见,探究式学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了深刻的变革。高中的生物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结合不断优化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长期坚持以兴趣激发疑问,再结合恰当的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快乐式教学

古人尚且倡导寓教于乐,如今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情绪情感,在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更容易掌握知识,解决疑难。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生态,我们要用我们的人格魅力来弥补学科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快乐,可以带动学生快乐。学习一直被认为枯燥乏味,多数学生也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那么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使命就是: 尽量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快乐,有快乐的童年,有快乐的人生观。

篇9

我国新一轮的生物学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就意味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而概念图教学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概念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记牢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中的对各个概念之间缺乏联系,很容易相互混淆或遗忘,不能有效地在实际中运用。有专家认为,教师或生物学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程度相对较差学生之间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是否能构建出各个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概念图作为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空间网络图可以将概念之间联系的这种隐性的关系显性化,所以它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有效构建个人认知体系的工具。

其次,概念图也为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差别提供了条件和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我们把教学实践建立在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有很大的弹性,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都没有做硬性的规定,比如将教学大纲中的动物和植物的个体发育合并为“生物的个体发育”一个知识点,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选学内容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有了自由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也必需成为教师高度重视的课程资源。运用概念图可以有效地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使教师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但由于概念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教师和学生在开始接受它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如果教师和学生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单向被动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认为运用概念图会加重他们的任务和负担而不乐于使用。概念图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必须首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理解并能接受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顺利地接受概念图的教学策略,并将其灵活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

2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概念图

虽然概念图对于促进教学有着很显著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而应该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

2.1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有视觉—空间、身体—动觉等八种智能,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特征来使用教学策略。与传统的笔记学习方式相比,概念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知识表示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头脑风暴或组织自己的观点等途径开展教学,它能用来呈现图形化组织的学习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做视觉化笔记,它不仅要求学生记下关键概念并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对于有视觉学习趋向的学生来说,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利用概念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对于其他类型学习趋向的学生,概念图则有利于他们空间智能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和风格,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最合适的教学策略。

2.2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用概念图新的课程标准将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由于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含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以掌握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且其中又包含较多复杂关系的概念的章节更适于使用概念图教学,比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生态系统”一章的具体内容目标中“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于知识类的目标,较适于使用概念图教学。人教版《生物》实验教材中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章的课后习题中就采用了概念图:“将以下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1]”。又如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属于知识类的目标,也较适于使用概念图教学。人教版《生物》实验教材中“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的课后习题中也使用概念图:“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1]。”对于知识目标并非是主要教学目标的章节则可以选择其他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2.3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使用概念图概念图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3.1备课教师课前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重要的还要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是教学的中心,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所以备学生是教师备课中的关键一环。概念图能反映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可以作为教师备课时很好的工具。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新单元知识的前两三周(给教师留出足够的时间对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反思),让学生结合头脑风暴法联系已知概念和相关的生活经验,绘制新单元中相关重要概念的概念图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前认知,挖掘来自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已有认知中可能会有的错误概念以及错误认识,为教师创造出好的教学切入点,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达成师生、生生的有效对话并最终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奠定基础。比如通过让学生在课前绘制“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一章中“体温恒定性”的概念图,可以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如:认为只有生病是导致体温改变的原因;流汗能把热散出体外,所以体温不改变;因为血液、血管的作用,所以体温不改变;空气由皮肤的小孔散出所以体温不改变等。另外教师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体温调节概念的认识深度。

2.3.2导入在新单元教学的导入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应用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来支持学习。这种形式在美国生物学教材的教师用书中被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来介绍。比如在《Biologyprinciples&explorations》美国生物学教材中第9单元“人体生物学”就引入了这种方法:“提醒学生器官是怎样连接的,然后要求他们绘制一个表示出循环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淋巴系统、呼吸系统之间关系的图示组织者,或者还可以运用在黑板上画出概念图的框架,让学生填充的方式来导入教学。”[2]

2.3.3教学过程概念图可以使师生头脑中对概念关系隐性的认知方式显性化,可以揭示师生认知结构重叠的部分与相冲突的部分,从而引发有效对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步骤:①教师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绘制概念图以促进反思。②针对师生间的对话比较概念图——教师可以把它作为练习在课前进行,或者直接进行课堂讨论。在这里学生间对概念图的讨论也很重要,因为其他学生的想法对课堂整体学习氛围的形成也很重要,它能帮助教师辨别学生共同的的错误认识的类型,从而使得有效对话在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开展而不仅仅是针对极个别的学生。③教师辨别出师生概念图的重叠部分——同时必须认识到相同的认识并不一定意味着在概念图中有相同的链接,相同的链接并不一定意味着对重要的概念的具体内容有着相同的理解。④将师生概念图重叠部分的内容与学生自身认知结构中相应部分进行链接。⑤指出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失的但可能与学生已有认知有联系的新概念或链接——这会使学生在自己构建的概念图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⑥达成共识,并让学生重画概念图来表示出新的观点和链接并评估师生间观点重合的程度[1]。

第①步到第④步可以看作是准备阶段,第⑤步是教学阶段,第⑥步是可以形成下阶段的教学循环的发展性评价。它可以起到使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作用。这是一个可以给教师提供个性化反馈的反思过程,并为教师制定长远的教学计划奠定基础。

2.3.4复习概念图作为总结知识的工具在每个单元结束时的复习课上使用效果会更明显,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众多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完整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的生物学实验教材和美国生物学教材中设计概念图习题都分布在每个单元结束的单元复习题中。

2.4结合其他教学策略运用概念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其他的教学策略(比如头脑风暴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教学等)使用概念图。比如在“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把概念图教学与头脑风暴法、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通过自己绘制概念图来构建自己关于光合作用的认知,还可以在与同学的合作讨论中不断发现问题,取长补短,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概念图。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概念图与问题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概念图来呈现结构不良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结合练习运用概念图练习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熟练掌握概念图的制作基本技能后,就可以通过概念图来进行学习,教师则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练习运用概念图。目前有关概念图的练习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98-03

一、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有学者认为,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从知识论的角度讲,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育心理学家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理念认为,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生命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在初中阶段中,生命科学学科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校(此处指上海市澄衷初级中学,下文同)地处虹口区提篮桥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渐增多,现在已占学生总人数70%,这些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学习氛围不尽人意,学生厌学情绪普遍。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真探索和积极的尝试,联系生命科学学科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基于生活的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有效教学六步法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灵

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发现,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展现自己,这是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自我激励中,不断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思维受阻,出现“乱场”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适时给予启发,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初中生好动、好奇、爱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很难保持较长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讲授技巧,通过表情、目光接触与学生保持思维和情感交流,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奇妙的见解,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由此来充分解放学生的心灵。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常见的,又是新奇、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血液的组成”一课时,教师通过一连串联系实际生活的提问:你们听说过贫血吗?它有些什么症状?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当你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会流出血液,为什么不久又自然止血?有时不注意伤口清洁,皮肤会出现红肿、化脓等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积极地给予回答,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接下来,各个小组针对学生自己的血液常规化验单展开分析、讨论,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虽然已经下课了,但同学们仍沉浸在讨论当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体验做了一回小医生。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门至深的学问,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注意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探究欲望,活S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迫切的渴求下自主探索,创新解决问题。

3. 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生体验式学习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基于“情境”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题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提出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时间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情境体验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人体内环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测定自己安静状态时的心率,接着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当场完成30次蹲起运动,做完后分别测定运动结束时和运动结束后3分钟、5分钟的心率,并绘制柱状图来表示心率变化情况。分析安静时和运动后的心率有没有变化?运动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心率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心脏的功能好坏有关系吗?面对这些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完成蹲起动作,就连班中平日有些懒散的同学动作也很到位。课后测验发现,经过这次体验,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比没有体验过的学生要好。

在教学“苔藓植物”一课时,学生课前自发去校园、居住小区寻找葫芦藓,并将自己采集到的葫芦藓带进课堂。他们通过对实物标本和图片观察和比较,发现这类植物植株较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等特点。同学们课后将它们安置在班级生物角,课间时常会给它浇少许水,关注它的一天天变化。这样的亲身经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出现冲击了传统“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4. 紧扣生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是永远的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关注点投向生活,使视野更开阔,头脑更充实呢?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讲到“医学常识”安全用药时,列举现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孩子得病时,大多数家长愿为孩子选择级别较高的抗生素,而放弃低档次的药物。这样能够让孩子好得快些,少受些苦。而大人自己患了发烧、感冒,就会选择青霉素来输液。如此想法促使抗生素使用不断升级。这不禁联想到社会上广泛关注的“超级细菌”这一热点,所谓“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细菌,在10~20年内,现在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导致这一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对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进化至耐药;今日滥用抗生素,明日将无药可用的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切实的做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发生在学生身边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将课堂知识更多的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当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意识到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如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用生活的真实材料命题,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医学常识”配置家庭药箱后,初二(1)班的生物角多了一个新建的小药箱,药箱内有少量的医用器具、常用外用药及一些内服药,由课代表负责管理。班级小药箱的配置深受师生欢迎。它既增加了学生对常用药物的了解,又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前不久,班中有位女生突发水痘,她首先通知学校采取自觉在家休养,与同学隔离的措施。班级同学得知后并不恐慌,先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然后,自发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用消毒药水对班级课桌椅、地面进行认真、仔细地擦拭,并请学校卫生老师对教室进行全面紫外线消毒。同时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避免水痘在班级、乃至年级中扩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生物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生物这门课的价值。

6. 联系自身实际,开展自主性团队学习

自主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植物的基本类群”一课时,教师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植物”为切入点,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收集我国珍稀植物的相关资料,归纳提炼,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植物小报的编辑、制作,并用简洁的文字和漂亮的图片展示。在整个课外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互助的快乐。小组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丰富植物资源,通过对植物的了解与热爱扩展为对伟大祖国的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其他同学合作,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生是社会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需要,以“有效教学”为目的,立足新课程,转变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智慧的人生,人人都成为快乐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