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0: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思想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选题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思想政治课的选题工作,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选题的恰当与否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成败的关键。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引导学生选题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基本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他们对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如果一开始便从概念、原理、法则等人手,往往因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使学生感到高、难、空,影响其研究情绪。因此,可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课题。是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2.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对某些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发现问题。主要可从时政的热门话题中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时政热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可信度高、感染力强、影响深远。学生喜欢在课外谈论,但由于原有的知识的限制和认识的局限,常常过于片面。可见,学生对时政热点有丰富感性认识,能激活学生思维。时政热点中的材料分析的观点叉往往涉及到中学政治课中的知识,这就为时政引进政治课创造了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时政热点是学生自己要选择的内容.把时政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3.从学科学习或阅读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阅读中,有许多现象只要善于与学科间知识内容加强联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如“WT0与高中教育”问题,教师就可以从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的知识,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中国加入WT0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发现问题阶段的选题策略要求。
(二)明确问题.确定研究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已被激发。但要正确、适当地选好题目,就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问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问题意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到的问题,也就是把问题上升到主体的自觉意识水平上来;另一方面是明确问题。即从自己的困惑中努力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使问题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从而使接下去的研究活动目标更明确。中学生由于其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明确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明确问题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其问题明确在一个可操作的范围.而不是“泛”而“空”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方向或目标得以明确.学生则按照既定的这一目标去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须要改变问题等。
(三)分析指导,确立选题。
学生明确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都可以形成研究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受到研究能力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指导。才能确立可操作性的课题。教师在分析指导、确立课题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分析、区别问题的真假。
问题有真假之分。真问题是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并加以研究的.而假问题则无法展开深入研究。假问题有时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但它没有可行性,即不能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如思想政治课中对经济学、政治学、哲学原理的常识性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所得,是现成的;另一方面,有的太深太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还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故不能研究。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立课题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判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不光要从学生本身的研究能力和智力水平去分析,还要从社会环境和满足的条件等多方面去分析。
2.分析问题的研究价值。
问题有真假之分.同时也存在有无研究价值之分。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仍属于教学范畴.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它是通过探究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的。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的一个首要的判定标准就是该课题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学生的课题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创新性或学术性,只要它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就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学生课题的选择,教师充当的是“把关人”的角色。在对学生课题的审核中,切忌选择那些大而空,或者是多而繁的题目。同时,也要注重课题的研究价值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符合。这样才能选出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现实价值性的课题。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实施与交流策略
(一)课题的实施策略。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时间周期较长等特征.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更需要教师或学校创设有利的条件,充分利用起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合理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1.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第一,改变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通常把学生分成小组,实行小组合作研究;或者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种空间布置,有利于学生敢说敢想.无拘无束,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学们交流自己对议题的所感、所疑,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创设良好的研究情景。作为情景的创设者,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充分的信息渠道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来源,从而实现学生的“同化”过程。主要包括科普讲座、参观访问、调查问卷、上网搜索等形式进行.这其中既可以是直接的信息提供,也可以是信息渠道获得的讲授,亦可以是二者的同时进行,关键在于信息获得的客观性、全面性与针对性。问题的选择上,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专业问题的延伸,又可是多学科的综合;既可是人文历史艺术.也可是时事热点。但应注意问题的实用性。
第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缺乏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也就难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现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已的不同见解.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谈得上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关系:要学会合作,善于协调;要能自主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符合本校本班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2.注重研究过程的设计.挖掘学生的研究潜能。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研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目录、序言和课堂小结,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在逐课、节、框、段进行分析,理顺其中的结构、脉络,把内在的联系,学会围绕“黑体字”,钻研“宋体字”,了解“楷体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及实际经验.去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让学生通过自己读研教材,掌握课本知识。
第二,加强学科之间的“内联”,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不光要注意本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实行“跨学科”研究。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思想政治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中,以此增强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知识能力“整合”起来。
第三,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调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邀请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并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增强。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场所或机会让学生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所采用的重要研究过程。
(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班级共享”与“年级共享”相结合的策略。
二、重视研究方法教学,切准物理定律定理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学习定律和定理过程中,把兴趣和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它的最后结果上,而对定律和定理的研究对象、对定律和定理所适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条件都忽视了,并且把定律的实验过程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实验及推导过程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忽视了.结果导致乱套公式,出现错误.众所周知,定律和定理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形成和产生的结论,因此其既是有一定的条件,也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其在物理过程中把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都反映了出来,因此它既有一定的对象,也是有动态的.在定律和定理的教学中要凸显其本质,教师就必须认真确定好研究的对象、详细分析好物理过程、深入讨论好适用的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中物理教学应切实重视渗透物理定律和定理,这是一个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有效扭转学生把“求什么”作为解决物理问题时首要思维的现象,对于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首先对物理过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判断和确定适用何种原理.这是一种相对规范的物理思想方法,对一般的物理问题和困难的物理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好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和学会运用了物理思想方法,面对难题就会胸有成竹.
三、注重科学方法渗透,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应将科学方法渗透和运用于教学之中.以物理知识为主要内容是物理课程的标志性特点,而科学方法的渗透与运用则是促进物理教学向更高效率发展的助推器.物理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不但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而且更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和培养.渗透、训练、培养科学方法要将其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在阐述科学方法时抛开物理知识,那这就如同空中阁楼,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如果一味地讲授物理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那就如同给学生一堆建筑材料,而不教会他们建造楼房的方法,也只能是没有基础支撑的楼房.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的体现,学生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亲自参加解决问题的实践.因此,教师应创设好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有效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性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地说,适应性教学理念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将适应性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可以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人手,反复实践、反思与改进,探索适应性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应用适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等差异。然后通过对教材和资源安排的灵活性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一、通过“教学前诊断”,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初步渗透适应性教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能力和情感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新学期伊始,可进行“教学前诊断”,精心设计诊断项目。
例如:(1)你对“政治课”的印象是怎样的。(2)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项政治课的教学活动。(3)请选择你最期望的政治课评价方式。(4)趣味大考场等等。通过学生广泛的参与,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信息归类、分析后,总结出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及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在“诊断”中反应比较“特殊”的学生,仔细做好记录。
当然,要更充分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还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反复“诊断”,进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通过“问题导学”,实时调整教学目标设定,逐步落实适应性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教材与学生情况基础上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是适应性教学设计的真正体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前期“诊断结果”为基础,同时借助“问题导学”这一环节,以求真正制定出“适应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高一经济常识《投资理财》这一节课,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深则深,要浅则浅,教材本身没有过多具体展开。通过前期的“诊断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经济常识课外知识的掌握度差异较大,不适合“统一”目标。所以,就知识、能力目标而言,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1)掌握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2)能够解答生活中普通的“理财”问题。(3)对比分析多种投资理财品种。(4)能制定较为完善的理财计划。(5)具备较强的理财能力和理财意识。
但是,具体教学目标设定的比例与坡度究竟是多少?还必须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问题导学”这个比较有效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再诊断”。
这里所指的适应性教学之“问题导学”,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师以最适应学生的方式设计教学。当然,这一环节的设置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因为它是适应性教学的深刻体现。首先,必须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应性。要按照学生总体的差异,或浅、或深,或广、或窄地设计问题,争取最大的覆盖面。其次,必须注意提问方式的适应性。由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差异,学生都会有善于回答的问题和不善于回答的问题。所以,可以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答题的方式,即在所给的题目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任意题目回答。
经过这样的“革新”,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由答题而产生的成就感显著增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学生互相补充着回答,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无人问津。这就让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取向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们的“热情所在”、“盲区所在”。
“教学前诊断”加上“问题导学”的复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近乎“精确”。因此,可以迅速地对已经拟定的多层次教学目标进行再次调整和确认,以选择最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
三、通过本校、本学科“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构建,全面贯彻适应性教学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的总和。“教无定法”,适应性教学也同样倡导实施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差异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百变无常”。恰恰与此相反,贯彻适应性教学非常有必要根据本校、本学科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设计多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断磨合,形成真正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教学策略。
例如,某校政治学科针对多次“诊断”中发现的郊区学生掌握信息量较少、“质疑”能力较弱的普遍特点,确立了一种教学策略—“自学设问式”。具体流程是:展示或提供课内、课外大量信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并发现问题。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归纳、点评。通过多次的试验与改进,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诧异、不解,发展到“习惯成自然”。他们“消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种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适应并接受的有效策略。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各校可以形成诸如“自学设问式”、“合作探究式”、“审美体验式”等既适应高中政治学科、又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策略作调整,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学策略耳熟能详,乐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显然,这些在实践中发现差异与需求,继而确立推广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中真正贯彻了适应性教育。
四、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适应性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呢?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评价必须打破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指向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过评价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必须始终牢记: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每一个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反复的实践调整后,某校政治学科根据该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课程评价内容包括:1.学识水平: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呈现。2.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时政演讲”的方式呈现。3.实践与探究能力:以“考察或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4.协作交流能力: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呈现。5.分析论述能力:以“政治小论文或小课题”的方式呈现。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WWW.133229.cOM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传授依赖于旧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建立起迁移教育的观点,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认知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速技能的形成,提高和发展数学概括能力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梳理了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迁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迁移现象产生的过程。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智力活动方式是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形式化和具体化。如在“函数”概念的学习中,是从初中变量间的关系到数集间的对应关系理解的学习。由“相同要素说”,两种类似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影响,而其中学习内容间的类似性是学习活动类似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学生能对新旧知识做出概括,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那么就能实现学习之间的迁移。因此,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共同要素)是实现迁移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利用己有知识的特点来学习新知识,促使正迁移实现。因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为了提高学习质量,达到顺向正迁移,教师应注意选择那些刺激强度大,具有典型性、新颖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避免非本质的属性得到强化,防止产生顺向负迁移;教师还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新旧概念进行精确区分、分化,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比如,在进行立体几何中“空间角”概念教学时,就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复习旧知识,这样学生会“触景生情”,诱发联想,产生迁移。讲解如下:
1.温故:我们以前是否学过有关“角”的概念?请回忆角的定义。
2.联想:我们将要学习的“空间角”与已学过的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我们知道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空间问题化归为平面问题来解决,那么能否利用我们已学过的角的概念来研究“空间角”呢?通过上述联想,解决问题的方向、思路已比较清楚了。
3.小结:对于异面直线所成角,通过平移化归为相交直线所成角,由等角定理保证定义的合理性和空间一点选择的任意性,进而比较择优,空间一点通常可选在两条异面直线之中一条的特殊位置上。至此,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样,对于线面所成角与二面角问题,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迁移”了。
二、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迁移为数学知识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很多数学概念和定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来源,如果我们当教师的能看到这一点并且重视到这一点,运用迁移的理论,把反映数学的生活迁移到数学教学中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丰富多彩。那么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语言迁移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概念不少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语言,只要我们稍加提炼,就能用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来诠释同学们以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使数学不再令学生感到陌生,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迁移。例如,在讲函数时,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入的,从生活中的信函、公函、涵洞出发,我们会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中学数学最重要,也被人为地认为最抽象,让最多的学生望而生畏的函数概念,其实学生大都能理解,信函和公函是作为勾通人和人、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关系的,涵洞是沟通路两边的关系的,那么我们的函数也是沟通数与数关系的意思。简单地说,函数就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虽然曲解了概念最初的意思,但却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
2.生活中的道理迁移成数学道理
由金章茂编译的前苏联一位数学家的一本书《没有公式的数学》,在书中他把很多数学道理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道理给出了说明,使人们不用公式,不用严谨的证明一样能理解数学,而且还能直接感知数学,虽然严谨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但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这种特征,就把学生拒之数学的大门之外。其实,学生在对数学有了热情之后,他自己也会严谨起来的。基于上述经验,我们也可以把生活中的道理迁移成数学道理。比如,笔者用多米诺骨牌很轻松地给学生讲明了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特别是在数学归纳法中很多学生都不理解:我们要证的关于n的命题成立,我们为什么可以假设n=k时命题成立呢?笔者给学生讲,在多米诺骨牌游戏中,我们把相邻两块摆好,前一块如果倒下能把下一块砸倒,只是为了保证传递下去,我们并不是说前一块就倒了(相当于我们并不是说n=k时命题就成立了),前一块倒不倒是由你推不推倒更前面的骨牌决定的。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数学归纳法中的道理。
3.生活中的现象迁移成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现象之所以能迁移成数学知识,是因为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就是数学要研究的对象,生活现象就是数学知识活的源泉。只要我们能加以提炼和引导,学生们都能完成这个迁移过程。例如集合论中,我们可以这样讲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我们班中的人是确定的,对任何一个人,要么属于我们班,要么不属于我们班,这就是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我们定期互换位置,我们班这个集体还是不变的,即为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我们班中任何两个人都是不同的,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三、精心组织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
迁移现象在知识学习和掌握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知识的迁移量。一般说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出发,启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寻找待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经验的相似性,尽可能找到一类题在解法上的共通性,用于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要在知识传授之后精心组织练习,促使学生触类旁通,帮助学生概括、总结经验,增强迁移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完重要不等式“a+b≥2(a>0,b>0)”,新课内容之后要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此不等式的实质:“一正二定三相等”,可设计如下题组进行练习:
1.x<0时,证明:x+1/x≤-2;
2.x≠0时,证明:|x+1/x|≥2;
3.a>0,b>0,c>0时,求证:(b+c)/a+(a+c)/b+(a+b)/c≥6
这一组题在解法上的同一性体现在都要运用基本不等式“a+b≥2(a>0,b>0)”上,那么就要启发学生,概括出上述题目的共同点,灵活地把基本不等式“a+b≥2(a>0,b>0)”的知识迁移到问题中,用于解决问题,培养解题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要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让自己导演的教学活动背离了“为迁移而教”的主题,不但自己要切实做到为迁移而教,同时还要尽量使学生做到为迁移而学,让课堂少一些无意义的机械学习,多一些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有意义学习。既要注重课本上理论问题的训练,更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情感、知识、技能的迁移,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树立迁移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1形象思维的概念
形象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人类通过形象思维来认知我们所处在的客观世界。利用客观事物的表象进行认知、分析、概括是形象思维所采取的的思考方式,通过形象思维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形象的认识,今后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脑海中所掌握的具体形象,通过具体分析得出一个新的具体形象,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且准确地解决问题。
1.2形象思维的特点
与抽象思维相比形象思维有很多其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物理有很多比较形象的问题,而形象性思维的形象性比较强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同时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思维跳跃度,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形象性思维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联想性。
2.物理形象思维
2.1物理形象思维简介
物理学这门课程所研究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物理学主要是研究事物的物质本质,并且通过对物质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来发现物质的本质规律。通过运用形象性思维,我们在大脑中就会逐渐对自然界的物质规律形成一种具象的认识,再脑海中对一些规律和物理过程形成一种比较具体的形象,将这些具体的形象通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在脑海中就会得到事物规律具体的图像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将发现的现象和规律等感性认识转换为理性认识,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形象思维。通常情况下,形象性思维是以物理表象为研究材料的。所谓的物理表象就是指物质在人们的大脑中的概括反应或者是直接形象,主要包括:物质特征形象、物质运动特征、物质整体形象等[1]。
2.2物理形象思维对高中物理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这门课程的梯度变化很大,与初中的物理课程相比,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的深度和内容的广度上有了极大的提升,高中物理课本所涉及的物理现象有很多比较复杂,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采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公式、定理、概念的抽象思维方法,这样很可能会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2]。因此高中物理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此时我们应该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利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学习高中物理知识。
3.高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程,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探索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显然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毕竟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对一些思维方法也没有系统地掌握。因此老师应该作为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下面我们来简要讨论一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3.1重视教学中的物理演示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一大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验证很多物理结论,同时通过为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视觉表象,从而贮存丰富的表象,为物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牢固的基础[3]。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一些感性的形象,然后通过思维加工上升成为理性现象[3],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高中课堂,在物理课堂上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实验无法做到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来为学生展示。这就相当于将脑海中的形象思维展现在屏幕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观的了解知识,有助于学生锻炼形象思维能力。
3.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会驱动人们去探索那些为了解的事物。老师应该通过一些比较有趣的授课方式来给学生讲解物理学中的形象思维,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受其自身内容的限制,过多的理论知识和繁杂的抽象概念使得学生很难在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所以现实中普遍遭遇学生的漠视。对此,教师应先行提高自身对课程的热情与投入度,用自身行动、语言的融入来活跃气氛,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高中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对新颖话题兴趣浓厚,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来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可以案例模拟、事件重演等形式,让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音乐、视频等多元化素材的调剂下,直观生动地呈现于眼前,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感官追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2.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
思潮作为社会群体的意识载体,有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性质。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舆论与文化的媒介作用,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引导,教导学生学会抵制多元思潮中的消极和腐朽,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教师要借助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文化环境引领学生端正思想认知,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行。
3.科学认识社会多元思潮
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认识,不能因为某一观念或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显性或潜在威胁,便排斥、抗拒其在某方面的局部合理。同时,也不能因为某一观念或思想对社会发展某一个阶段存在合理性而忽视其危害。教师应在客观认识和了解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客观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生学会辨识,理性对待,帮助学生在与多元思潮博弈之中健康成长与发展。
4.实践教学引导思想内化
教师应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僵化教学法,让教学更贴近实际,调整思想政治课内容,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可根据班级班风的特点分别展开实践教学:针对班风沉闷的班级,可以开展关于“人生理想”“竞争意识”等互动活动;对于班风活跃的,则可开展“互助合作”“创业理想”等教育活动;又或是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践内容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在实验教学中践行绿色理念
1.大力推行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是在满足获取化学信息的前提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旨在利用较少的化学药品和较小的装置就能得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微型实验中的化学药品用量为常规用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这样可大幅减少实验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改善实验室环境,而且操作比较简便、节约实验成本、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实验环节,同时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代表绿色化学思想的发展方向.例如,微型实验中的仪器可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制而成,可用塑料吸管替代移液管、用小玻璃瓶制作酒精灯、用片剂铝塑包装板制作点滴板,用一次性针管针头联合内加小玻璃珠的乳胶管制成酸碱滴定管.还可将启普发生器、容量瓶等微型化.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可将实验过程经过重新设计,将实验技术、仪器和方法相似或相近的实验改进同时进行,将某些实验的废弃物可作为另一个实验原料的两个实验串联进行,从而节约药品和时间.
2.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装置的连接、试剂的选择、药品的称量、实验生成物的倾倒等都要严格规范操作规则,从而达到减少实验事故和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药品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实验前要认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有毒气体泄漏;在处理“三废”时,要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防止污染环境;在闻气体时不要敞开容器口,防止气体浪费;为避免人体受伤害,一定要在通风橱中进行挥发性较强物质的实验;在点燃易燃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在制乙烯时一定要将碎瓷片放入反应混合液中,稀释浓硫酸时要防止暴沸;配制银氨溶液时,要随配随用等;而且对于氢气和氧气的爆鸣实验要加以改进,防止对学生造成伤害;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和安全意识.
3.正确处理剩余药品和废液
实验结束后要正确处理剩余的药品和废弃液体.根据国家排放标准可采取的处理废弃物方法有燃烧、分解、回收循环利用、吸收和中和等.做完实验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酸碱盐等给累废渣废液分别倒入相应回收容器,将铜、锌、铁、铝等金属片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回收利用,除此之外,减少环境污染也可通过增加尾气吸收装置实现.例如,在做浓硫酸脱水实验中,可用水槽液封浓硫酸和蔗糖产生的刺激性气体,减少其排向空气中的量,减少污染;在制取氯气时,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向上排气法剩下的多余氯气.而对重金属废液进行处理,一般通过回收的方法实现实验末端处理的绿色化.在处理生成的废弃物时统一处理,减少对环境的二次危害.
三、在课外活动中延伸绿色理念
1.开展绿色化学专题活动
除了课堂进行教材知识讲解和做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还应该开展各种绿色化学专题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绿色化学的兴趣.例如,可通过邀请化学方面的专家来学校举办绿色化学知识讲座、向学生宣传绿色化学的科普知识.同时,在平常的板报活动中,鼓励学生将化学中与环保有关的知识设计在板报中进行宣传教育.化学组教师可合作举办化学文化节,设置关于绿色化学方面的问题举办竞赛活动、让学生设计与化学有关的绿色环保产品等,在全校形成宣传效果.也可组织学生对周边生活的区域进行参观调查,对周围的钢铁厂、造纸厂、污水河进行参观,使学生了解其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并了解化工生产过程,鼓励其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其绿色化学意识.也可鼓励其参与环境问题,拣拾白色垃圾、拒绝一次性东西的使用、告别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
2.设计实践性调研课题
教师利用假期等时间安排具有实践性的调研课题,让学生走向生活,发现生活中运用绿色化学的方法.通过对本地区生活垃圾的处理、分类及回收等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解决的方法.首先要设计调查问卷,然后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安排组长带领本组人员进行调查.包括家用洗衣粉品牌及主要化学成分、废旧电池的处理方法、买菜时采用的包装物材质、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等,根据对所调查与化学有关的生活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其采用的物质及对其的处理方法对环境的作用,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关键词:体育人文精神 学校体育教育 人文体育
体育是人类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促进人的身体发展、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给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要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做到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健康和体育锻炼兴趣服务。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体育人文价值认识的不足以及实践中对学生的体育人文价值培养的缺乏,都最终导致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偏失,忽视了学生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领会,这无益于运动健身习惯的养成和保持。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培育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认识不够等体育人文精神缺失问题。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模式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在这种模式中,授课是运动技术技能的灌输,考试是测量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程度的手段,对体育的理解限制在狭隘空间中,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熟练掌握技能的机器。由于旧的体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开发,许多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常常是零散和混乱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很少有大学生考虑如何通过广泛地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和各种运动能力,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失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体育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忽视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体育教学健康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深刻领会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和理念,才能够科学、有效、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受益。
二、对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体育思想培养
1.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灌输
有的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多为技术性、技艺性课程,教学目标多确定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成绩和结果,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所以,提高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贯彻这一任务的前提,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同时,在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方面多为技术、技能类的内容,偏重运动成绩与结果,较少考虑人文知识的含量。而课程是关乎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根本,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完成教学的桥梁。所以,要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必须对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做出必要的调整。
2.课程设置个性化与多样化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康素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2002年我国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做任何的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大学体育课程,发挥本校风格和特色,来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
在人文体育观的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项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地设置课程。随着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成为大多数高校首选的教学模式之一。开放式模式,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和自觉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因为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
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其次,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多样化地设置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可以调动、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规范着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3.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氛围、环境的塑造。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人文体育思想的习得并非全是在课堂或者考试中的识记过程,而是在缤纷多彩的体育课余活动中对人文体育思想的领悟。这需要学校体育教育具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开展众多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针对贯彻人文体育思想的实施方案和措施予以保证。所以,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适宜于发展学生人文体育思想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
三、结束语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的最大转变是从生物体育观逐渐转向人文体育观的轨道上来,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健身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够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蔡珺,王东.论人文体育观的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2006(4):20-21.
[2] 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1).
[3]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4] 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4).
[5] 曾晓琼.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j].文化·视野,2008(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