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1: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语文课本目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语文课本目录

篇1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结合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

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因家庭条件限制,而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自己想看的课外书;家长也几乎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意义,所以不支持学生购买和阅读课外书。从学校的角度看,有的初中根本没有图书馆,有图书馆的中学主要依靠社会爱心人士捐赠,而由于人手、制度等管理问题,图书馆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许多语文教师受升学考试的压力,过于强调课本精读的重要性,他们宁愿让学生多背课文、多做练习,也不愿预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所以,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很差,一些学生依靠同学间的相互借阅来满足课外阅读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

农村初中学生在周末和假期有许多的作业,学生的负担较重;此外农村学生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部分学生还需要从事强体力劳动,很少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农村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阅读量与城市中学生相比严重不足。

(二)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

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是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侧重课内训练,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课外阅读、忽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笔者和学生的交谈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还是想主动阅读的,但由于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教师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会使学生更加不喜欢课外阅读,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日渐淡薄;其次,会逐渐使语文课外阅读处于无序低效状态,削弱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最后,助长学生阅读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的学习习惯。

从家长的角度看,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或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家长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还有一部分甚至仅有小学1-2年的学习经历,有大学学历的学生家长可谓凤毛麟角。近年来,很多农村劳动力转移至沿海城市,青壮年均不愿意在家务农,所以农村初中生的监护人多半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不仅对晚辈的学习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还因过分溺爱导致学生懒惰、任性。所以,农村初中生的家庭环境根本不可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从家长或监护人那里也几乎得不到有关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向引导。

(三)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

有一定阅读条件的农村学生,他们阅读的内容很少是名著或国学精粹。据笔者了解,农村初中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主要是按照个人爱好和心理需要,例如男生喜欢看武侠、暴力、侦破方面的小说,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当然,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方向偏离课程目标的主要原因,还是引导不力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能更多地关心中学生的成长环境,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就会走上正常道路。

尽管部分教师和学生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努力拓展阅读范围和空间,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缺失,事倍功半。例如,一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基本只能做到“眼到”,而做不到“心到、口到、手到、眼到”,阅读从来不做笔记,读了也就完了,不会思考和总结,因而谈不上应用。众所周知,边读边思、边写边记、边记边用是课外阅读的好习惯,精彩段落、词汇如果能摘抄下来并熟记,是能运用到作文中和阅读中的。由于阅读方法不当,使课外阅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一)努力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借助多方力量多渠道解决阅读资源问题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投入,为学校配备相应的读书馆,配置尽量丰富的书籍或者加大图书管理的经费。学校也可以主动向社会寻求帮助,让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为农村中学捐赠书籍的慈善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加强和家长的交流,鼓励他们为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在家为学生营造适合阅读的环境。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等外界资源平台,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2.鼓励班级图书角建设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所带班级学生建设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把拥有的有益书刊带到班级,供同学们相互阅读。学生提供的书籍由班委负责登记和管理,可以制定《班级图书借阅制度》、《班级图书奖励制度》等,明确图书借阅、遗失或损坏、归还等办法。班级图书角的建设、规范图书管理能充分发挥图书的价值,从而实现课外阅读资源共享。

3.鼓励学生开展互换阅读活动

班级图书角局限于班级内,如果能在整个中学内实现师生之间的图书互借、互阅,那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材料将更丰富。语文组的教师可以统一思想,共同组织图书互换阅读活动,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借阅课外书,让课外读物在全校师生中流动起来。借阅的图书,学生将会更加重视和珍惜,毕竟借书有时限规定,如果不及时看就可能没有机会,从而可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

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课外读物选取原则和应重点阅读的内容。

1.课外读物选取原则

第一,引导为主原则。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不能禁止阅读或限定阅读范围。巧妙引导原则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去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只有学生自身认为有些书不可以阅读,才会主动思考语文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自主参考教师的推荐。

第二,倡导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的原则。在遵循引导为主的原则前提下,教师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要在篇目选择上遵循经典与流行作品并存、各取所长的原则。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教育和熏陶。优秀篇章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涵能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例如,除了倡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外,网络当红小说、科幻小说、动漫图书等也可以让学生适当涉猎。

2.适当推荐阅读书目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推荐好书,具有深刻思想和教育意义的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或者是具有时代精神、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新世纪佳作,都能使农村初中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修养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从类别上看,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可以推荐教材延伸阅读书目,例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由《阿Q正传》介绍《呐喊》,由《皇帝的新装》介绍《安徒生童话选》;还可以推荐时尚读物,例如由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和林徽因诗集,由韩寒现象推荐《三重门》等,还可推荐《读者》、《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等杂志。总之,推荐书目供学生参考,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方向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把握。

(三)纠正阅读方向,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1.教师要及时开展阅读督查工作

为了避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偏离正确的方向,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语文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摘抄本,专门摘抄学生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优美片段,并每周写一个阅读心得体会,教师每周检查一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层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可以为不同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出课外阅读发展目标并指明努力方向。

2.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综合运以下方法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1)精读、跳读与略读法。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阅读方法。精读法中,教会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并辨别使用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和比较阅读法;略读法更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浏览默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等,使学生能轻松阅读;跳读法适合阅读浅显的简短报刊、杂志等,让学生掌握大概信息就行。(2)基本功培养法。快速查字(词)典:对于不懂的字词,学生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字词典中查出;目录查阅:通过书籍目录快速搜寻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依据个人的需要快速选读;注释查看: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查看书下注释或者是书后注释,让学生及时了解不懂的内容。(3)勤记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书写能强化对所写内容的记忆,帮助学生促进思维发展。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及时圈出不懂的生字词,划出不懂的句子和段落,抄写好词好句并朗诵,写出读后感。(4)勤思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阅读之前就对阅读内容进行设想,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学,这样就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事件和主题思想。

三、结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展好语文课外阅读在农村中学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针对阅读条件差、阅读量有限,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阅读方向偏离、方法缺失等问题,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和帮助,相信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各种问题将能得到很好解决。

参考文献:

篇2

一、巧设情境,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巧设情境往往能让学生精神振奋,产生“美”和“趣”感。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注入式”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反情绪,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创设情境,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规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通过创设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资源。真实真切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带入其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角色体验是创设情境中的重要方法,其中以角色朗读和角度表演最为常见。角色是课本中富有情感意义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小说、戏剧中人物形象极其丰富,教授戏剧、小说通过角色体验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各种心理特点,以便更好理解人物形象,掌握文本内容,把握情感基调。讲解诗歌、散文时,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崔京浩的《父亲》,然后展示了文中父亲蹒跚艰难的爬月台买橘的情景,并让学生回忆平时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点点滴滴,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真切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体会父亲对子女的那种浓浓的关爱,父母之爱很伟大,但同时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生活中多多关心自己的父母,那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举动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二、灵活运用,二次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虽不是唯一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但有些教材中含有丰富完整的知识、合理的内容、先进地理念,这对语文教学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时,不能完全置教材于不顾,而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资源进行适当地深加工,二次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它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增减、编排,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编排者的主要意图,并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这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适当调整课文顺序。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数以单元为主,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语文编排逻辑性不紧密,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对课本的练习、单元、目录做些局部调整。如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一碗阳春面》和《孔乙己》两文进行比较,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将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笔者认为这两种比较只能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普通大众的毒害,体会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但对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培养无所帮助,因此,笔者打破了教材的规定,对比较阅读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适当地调整课文内容。调整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时行适当的增添、简化、改编。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有效性

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育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关键,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典阅读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留存的精华,学生通过经典阅读能够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初中语文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还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目前初中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课外阅读。如今面对升学压力能够繁重课程,初中生将注意力普遍集中在了教课书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尽管语文课本学习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平台,而大部分学生都是进行名言警句的背诵来获得考试高分,然而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生扩展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学生的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随意性较大。许多初中学生仅仅凭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对一本书走马观花的阅读,或者仅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等,忽略了其中具有哲理性与有帮助内容的阅读,这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理智的阅读,不能片面的追求趣味性。此外,初中生阅读的鉴定能力与自主能力。初中学生的阅读取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使得初中生的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如古典文学与中外名著等初中学生并无太大兴趣,反而是武侠与言情类小说深受初中学生的广泛喜爱,这种阅读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并不利于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进而全面的获得人类历史文明成果。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经典阅读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样说过。阅读兴趣是初中学生提高经典阅读的动力,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课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荒岛余生》文章的讲解,就可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精彩片段的播放,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体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第二,引领学生体验审美愉悦。文章、书籍是作者情感寄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经典阅读中,作者的情感更加浓厚与深远,此时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时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文章的精髓。例如,讲解的《归园田居》时,处理表现手法以及意境的讲解外,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作者归隐的原因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第三,帮助学会进行正确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教师应告诫学生读一本书的时间最好为三天以内,并控制好每天的读书时间,每天读书在一至两小时。阅读时应做好阅读笔记,包括书籍的重点,精彩段落与语句等,同时要掌握正本数据的框架,从而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另外,课堂上可成立阅读小组,进行阅读经验与心得的交流。

第四,扩大阅读来源,提供经典阅读有利条件。针对初中学生经典书籍资源缺乏,阅读时间不够以及阅读难度大等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阅读资源的开发。例如,充分开发图书馆的阅读资源,将各种资源(包括个人、班级、学校和社会等)进行整合,通过图书交流会的举办,实现书籍的借阅与交换,营造浓烈的阅读气氛;同时借助公共资源(包括书店、图书馆等)集体办理学生借书证,进而扩大阅读资源。同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初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对青少年经典阅读习惯的培养,积极订购课外读物等。

第五,立足课内进行扩展阅读与外出实践。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学习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城南旧事》的阅读;而《智取生辰纲》课文学习后就可进行《水浒传》的阅读等。为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旅游,从而开拓视野,如《三峡》一文的学习后,家长在假期就可带领孩子去三峡游玩,从而身临其境的对三峡进行感受,加深书本知识的印象。

三、阅读资源开发,提供经典阅读的条件

篇4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从最基本的语文课堂学习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渗透阅读教学的新观念。课堂学习不应成为知识的容器,而应成为知识的熔炉,学生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主动学习的技艺与方法。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 “重讲授,轻技能”的教学模式,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阅读技能,让学生掌握阅读要领。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培养意读。朗读是一种把脑、眼、耳、口等各种生理器官都调动起来的学习方法,它“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能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通过有声的朗读,学生不仅能丰富语言积累,更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朱自清先生提出的朗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朱自清先生的教学方法,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而且要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也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如教学课文《草原》时,老师不必多讲,只要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等反复朗读,便能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什么是意读?意读就是通过阅读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所谓“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的要求,朗读和意读契合了这一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可本末倒置,以讲代读。而是要让学生加强朗读,课文讲解以后,还要鼓励学生再朗读,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朗读与意读中辨析、品味,加深体验与领悟,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理解能力。

其次,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问导读”的意识。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时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生发出疑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巧设问题来达到激起兴趣的目的。同时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以读导问”的意识。“读”是“问”的基础,只有充分阅读了材料,才能逐步推敲,层层深入,从而达到理解全文,感悟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读”,不能读得肤浅,更不能怕花时间,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不阻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正当的体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脑海中逐渐形成高质量的问题。

二、得益于课外——指导课外阅读,享受阅读快乐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课内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激发阅读兴趣、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课外阅读较之于课内阅读,它有更大的自主性。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给出了推荐篇目,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学生阅读的寓言、故事、诗歌、散文、小说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当代的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那么,怎样避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呢?

首先,学生面对浩瀚的书海,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所以,必须掌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读书技巧。泛读就是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研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特别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泛读与精读相结合这种读书方法既是课外阅读的技巧,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又能增加阅读的深度,理解前人的思想精髓。此外,除了泛读与精读,还要注重写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很多人的读书经验,伟人就极力推崇“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特别是处在长知识阶段的初中生,仅有课堂笔记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也要有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众所周知,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语言、丰富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范本,它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如今,名著导读走进了新教材,如何运用导读教学策略,发挥名著导读课的导向作用,以提高导读的成效,这已成了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品读名著的导读教学提供了直观素材,可实际导读教学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源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略去了名著导读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也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亲身阅读,把名著的重点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等浓缩为几张讲义,布置学生反复记忆,以便轻松应对考试。

此外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大多教师缺乏名著导读教学的参考资料和实践经验,若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未能精心构思目标、内容与方法,那么名著导读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不容乐观。我校开展《以名著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时,针对本校2013年七年级350名新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调查时发现:喜欢并经常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仅有10%左右。这反映出的是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避和漠视。

究其原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也是阅读名著的前提。但大部分名著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挑战性,所以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更愿意看改编的名著、名著简介,甚至是教师整理的讲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现状与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作整体思考,力求通过教师的导向突破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走进经典名著,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设想

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应该本着教师引领激趣指导的目的来设计,促使名著阅读得以真正落实。

1.名著导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以激趣

名著导读教学缺乏系统,和课本讲读教学的繁复有关。最简洁的改变方法就是将名著导读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环境,将推荐的名著统一规划,设计好知识性、系统性较强的导读课型。

比方说,把漳州地区初中语文中考指定的名著作为例子来研究导读课设计。初步设想首先分类(七年级上学期:《伊索寓言》《西游记》;七年级下学期:《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八年级上学期:《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八年级下学期:《三国演义》;九年级:综合),然后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心理,按具体篇目设计能激发阅读欲望,又充分展现名著精神内涵的导读课,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从而深入理解名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此外,讲解教材中选自经典的名篇时也可引入一些精彩故事,如分析《出师表》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故事;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也可补充阅读相关的“七星聚义”等故事。这种课中拓展的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能激发课外进行相关名著阅读的兴趣,这就发挥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2.发挥名著推介作用,以激发阅读兴趣

新教材导读章节一般分为内容概述、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目的是传递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大多学生仅凭兴趣粗略一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读章节,并合理选择相关书目推荐给学生。如,在教学《风筝》时,就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等因素,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尽力让学生接近真实而完整的鲁迅,从而读懂鲁迅。这时再拓展介绍《朝花夕拾》这部名著,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此时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名著便成了一件乐事,但要注意课外阅读量一定不能求多,要量力而为,体现阅读收获。

当名篇佳作的推介颇有成效,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积累时,为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主动有效,可把推介工作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推介自己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最喜欢的名篇佳作,在课前5分钟轮流展示。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胆量,还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视野,尽力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

3.积极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以写激趣

若希望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教师自然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否则可能收益甚微。学生在短时间内详细阅读一部内容丰富的名著是困难的,那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前言、后记、目录、背景和大致内容等,进而指导学生略读和精读名著,此过程中要注意做一些读书笔记,写写心得。

这种读写结合的读书笔记法是一种深化阅读,学生把书读深读透后,通过写读后感达到有效巩固。可以是自己写读后感,也可以看别人写的读后感,两者结合的效果更好。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咀嚼回味原作,进一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看别人的读后感,能对比观照自身阅读经验,逐步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这种亲近文本的阅读是在积极探寻阅读引领写作的道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巧妙创设各种有效活动平台以激趣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可以考虑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名著故事会、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与作家对话、阅读名著交流、名著欣赏讲座、编排名著课本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每星期一节的自行名著阅读课等专题性读书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诗书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导引,能帮助教师了解、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多元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阅读名著,真正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受益,体现名著的感召价值。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经典名著阅读已成为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我们应有意识地整合课内外语文资源,积极构建名著导读课型,以名著导读激趣为把手,推荐名著阅读书籍,指导阅读方法,让兴趣带动学生主动阅读,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养。

篇6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应该成为新时代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也应在课程改革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概念界定

1.何谓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一些著作或论文中又称作“导学系统”、“助学系统”、“提示系统”等。朱绍禹先生、顾黄初先生对此都有具体的阐释。但从对助读系统认识的准确性及表述的完整性来看,笔者以倪文锦先生的界定为准。

倪文锦先生认为所谓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2.助读系统的作用

顾黄初先生曾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助读和导学的材料,并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笔者也认为助读内容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教法,指点学法;历练语文能力,发展智慧结构;拓展语文知识,沟通课堂内外;彰明编辑意图,凸显教科书的整体性等。

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甘其勋先生在他的《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中对三套语文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各自的优点,其中苏教版优点是:主题单元,突显人文;综合学习,强调实践;开发课文,建设先进文化;“名著推荐与阅读”篇幅较长,指导具体。

然而,要编写一部完美的语文教科书绝非易事,些许瑕疵在所难免。下文笔者拟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文字、插图作一些思考,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些什么,以及如何学习,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则显现出泛人文性的倾向,“品位”“体验”“感悟”“领悟”“体悟”等词随处可见,把学好语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期的熏陶、浸染上,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高度的自主、专一的学习态度。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无私,敬业,诚信,谦和,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读这些文章,你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读读本单元一些事理说明的文章,你就会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

笔者不禁要问,这两个单元基本集合了议论文、说明文两大文体,这两大文体光靠简单的读与感悟,缺少必要方法的指导,可以吗?

有鉴于这些问题,笔者以为助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编者语、单元主题词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提出严格认真的训练要求。课文导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重关系中实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授人以渔”,在放手阅读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苦恼,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

2.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作者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她做过调查:“‘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一个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另一个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还有一个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苏教版的助读系统包括致读者、单元导语和注释,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不够的。它删除了以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教学突破口。

教材编者洪宗礼先生认为“实验教科书一改以往教材编者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的做法,并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等‘助读’内容,只在题注中对作品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画龙点睛的介绍。这并非无目标教学,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自行寻找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理解教学内容,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编者有其苦心,但据笔者2009年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情况的的问卷调查显示,有很多的同学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作者情况、作品风格,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碍,觉得作者的语言晦涩难懂。他们强烈呼吁教师要补充背景资料。

如《童年的朋友》,只有书下注释①如下写道:

节选自《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版)。刘辽逸译。标题为编者所加。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补充说明。而高尔基写作《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与他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虽然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其他参考资料等处获得信息,但是,假设相关知识出现在语文课本里,那对学生将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3.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我们说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价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观苏教版教材习题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需提供背景材料。如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探究·练习”第一题:“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须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如果没有,则势难回答。

练习设计中的随意性较大。如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外,我们不禁要问,“说出哪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练习形式较单一,不同课文后面练习形式相似较高,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等形式,没有开发更多形式的练习题。

4.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旁批评点文字

试以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感悟·品味·欣赏”为例。

①从形势危急落笔,激励后主继承遗德,奋发图强。劝勉之一:开张圣听。

②劝勉之二:赏罚公平。

③劝勉之三:亲贤远任,并推荐贤臣。

④借古鉴今,郑重告诫,情深词切。

⑤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⑥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激励后主自重自强。

⑦再次荐贤,切盼真能亲贤。

⑧重述前议,分清职责,寄予厚望。

⑨抒写心情,真切感人。

《出师表》被编者选入该册“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主题单元,编者的“单元主题词”是: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的世界。知人论世应当是解读经典的一条有效途径。

显然,编者的旁批评点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说,并不准备提示学生如何通过“知人论世”走进经典,哪怕是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背景抑或是关于作者的较为完整的介绍,相反编者却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各段段意,倒让人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5.关于课文插图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插图存在着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绘画低劣等问题。

比如《曹刿论战》共有两处插图,第一处在目录前,也即扉画;另一处在课文中间。前者值得深思,画面上共有三幅小的图片,上端是写有“清人‘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图的上方中左神位前(箭头所示)供有牺牲。”文字的图片一张,左下端是“战国玉圭”,右下端是“战国中期锦”。上端的图片我们还能知道是与文中提到的“牺牲”相关,但是图片的清晰度实在太低,根本无法辨认,有与无并没太大出入,况且书本下也有对“牺牲“一词的注释,历史书上也经常提到。这样的简单再现,平淡无味,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很难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提高探究的兴趣。再如右下端的玉圭,如果教师不解释玉圭的用途——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及祭祀盟誓的祭器的话,学生根本不明白这幅画的用意,至多只能在猜是不是指“牺牲玉帛”中的“玉”呢,因为右下端的锦就是一种丝织品。这样的插图,我们觉得它的意义是不大的。

本文粗略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力求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提供一些信息。当然,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如果只看到优点,则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果只看到缺点,则会掩盖它的优点。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老师能来关注此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

[2]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九年级2004年11月第2版

[3]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 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2006年5月.第1页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2年1月第1版

[5]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88.

[6]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96-01

随着教育难度的加深,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越来越难,很多初中生都普遍反映阅读理解是考试中的老难题――考卷上洋洋洒洒几百字,就是很难得高分!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需要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主要从语文阅读方法的学习作了探讨。

1 阅读变悦读,培养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学习任何学科的原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在阅读理解方法的学习上有进步,所以新的阅读模式应该首先完成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语文课本身是思维形象化的过程,然而与理科知识的结合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不断融合,调动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变任务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提高阅读质量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完全没有对阅读理解的厌恶和害怕,自然会慢慢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2 发散阅读,边阅读边积累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文明博大精深,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教文数不胜数,如果只是单纯的把考卷上的阅读内容应付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种长期的具有积累性质的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若想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数量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结合教材提供的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提供给学生大量优秀丰富的课外读物。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并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的阅读。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我通常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的:

2.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有书可读,并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针对学生缺乏阅读的书籍这一问题 ,我们必须和家长多交流,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让家长从经济上对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

2.2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也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长辈,他们拥有较多年的认生阅历,知晓好与坏的区分,所以在此培养中还要要求家长监督好孩子,让孩子在家少接触通俗读物、电视、游戏,利用好有限的课余时间多看些有意义的书籍,从而保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2.3学会选择好的书本

选择好的书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外阅读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图书。书是人类知识财富的宝库,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但是读书又需选择,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从方法上来讲,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还可以教学生通过自己看前言、看目录、翻后记和抽样阅读的方法来选择图书。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有价值的书,我们可以在每学期开始,推荐适合或急需的书本,使学生不至于感到盲目,寒、暑假前也可以帮他们列好必读书、选读书的名单。

2.4做好课外阅读的读书笔记

阅读时,要学会欣赏美,学会其中感情的表达和意义的书写,然而感觉是一瞬而过的,学生应该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的突变。所以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将文章中文章诗人感动的文句摘抄下来做一些积累,或讲明白的道理、或将联想到的场景都要写下来。

篇8

教师对学生教授的知识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培植修剪灌输。教书多年,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去年开学初那次安排学生办学习园地。王凤林选送的那篇引起所有学生共鸣,并强烈要求登在黑板报中心位置。内容是“我多想变成一个小孩/会快乐/先吃掉课本上的陈词滥调/再对那位枯燥的老师假装睡觉/变成一个小孩真好/爸爸妈妈喊我/不理/宁愿把自己关在屋里/一百年不出来/一百年的孤独/总比故作正经强/我还是我”。这无疑是在向所有任课老师昭示他们的心灵,告诫每个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正视现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试着下放教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教师精讲细研的模式,采用在讲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读,自由写出100~500字的读后感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字数分层要求,基础好的多写,基础差的由少到多。每次至少在读后感受后面写出自己不懂的两个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先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共同探讨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全班让几个学生读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分享,紧接着围绕学生不懂的问题在全班讨论分享,最后教师小结。由于在学生的问题和讨论中,会涉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平等对话,学生也变得异常活跃。此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要扎实,并且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驽能力,方能较好围绕课文主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脱下教本神圣袈裟,回归读本

教师在讲语文课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讲深讲透,生害怕没讲够,老师们深挖洞啊,千方百计让学生广积粮,方才放心学生去迎接那些大大小小的考场。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物理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轰炸,各自作业一大筐,学生昏头昏脑无赖应付下一堂,任随教师在讲台上“趾高气扬”,只有那些极少精英们在捧场……然而学生的效果又如何呢?本班学生郑小红生病住院两个月有余,最后返校读书,期末语文考试竟然考83分,比其他未缺课的学生考的还好,不同的是郑小红平时爱读小说。由此看来应把教本还原给学生读本,不是教教本,而是用教本教。

三、凭借课本系列载体,指导点化

教师在教学中理应将教本变成学生的学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从纵向上看,具有渐进性,从横向上看具有并列性,无论是纵向性还是渐进性,都有相对的单元模块。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相对独立的语文载体。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局限和多门学科的搅和,教师首先要对语文系列和单元模块进行对话,理清编者和作者的企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能较好地引领学生步入作者的思想殿堂,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从中给力,恰如其分地点化,加快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有效性。从这个角度上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教师应高屋建瓴,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每册前面的目录,从整体上把握本册所要掌握的知识和学法,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大框架。其次,在学习每个单元前,穿针引线介绍本单元的课文思想主旨和表达方式,学生该如何去体验感受,实现与文本对话。第三,教师还应善于从学生的对话中,捕捉亮点,结合课堂主线,通过评价点拨,引导话题深入,使对话的价值更高,质量更好。第四,在学生已有感悟中及时给予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模块的掌握和升华。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重讲解分析,轻学生阅读体验”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经过对《标准》的深入学习和体会,在积极探索破解学生阅读难题之路中,感悟颇多。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下放权力

教师对学生教授的知识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对学生培植修剪灌输。教书多年,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去年开学初那次安排学生办学习园地。王凤林选送的那篇引起所有学生共鸣,并强烈要求登在黑板报中心位置。内容是“我多想变成一个小孩/会快乐/先吃掉课本上的陈词滥调/再对那位枯燥的老师假装睡觉/变成一个小孩真好/爸爸妈妈喊我/不理/宁愿把自己关在屋里/一百年不出来/一百年的孤独/总比故作正经强/我还是我”。这无疑是在向所有任课老师昭示他们的心灵,告诫每个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正视现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试着下放教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教师精讲细研的模式,采用在讲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读,自由写出100~500字的读后感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字数分层要求,基础好的多写,基础差的由少到多。每次至少在读后感受后面写出自己不懂的两个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先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共同探讨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全班让几个学生读自己的感受,让大家分享,紧接着围绕学生不懂的问题在全班讨论分享,最后教师小结。由于在学生的问题和讨论中,会涉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平等对话,学生也变得异常活跃。此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要扎实,并且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驽能力,方能较好围绕课文主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脱下教本神圣袈裟,回归读本

教师在讲语文课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讲深讲透,生害怕没讲够,老师们深挖洞啊,千方百计让学生广积粮,方才放心学生去迎接那些大大小小的考场。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物理教师……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轰炸,各自作业一大筐,学生昏头昏脑无赖应付下一堂,任随教师在讲台上“趾高气扬”,只有那些极少精英们在捧场……然而学生的效果又如何呢?本班学生郑小红生病住院两个月有余,最后返校读书,期末语文考试竟然考83分,比其他未缺课的学生考的还好,不同的是郑小红平时爱读小说。由此看来应把教本还原给学生读本,不是教教本,而是用教本教。

三、凭借课本系列载体,指导点化

篇10

回顾近几年中考语文试题,十分注重实用性、延伸性、开放性、人文性和创新性。面对中考改革趋势,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更好的适应考试思想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进行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的中考总复习呢?

1.了解中考动态,掌握信息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其盲目复习,高耗低效,不如明确复习目标,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做到低耗高效。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是语文教学改革;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语文教学改革;改革力度最大,步子迈得最大的是语文教学改革。面对这样日趋发展的语文改革,要如何去明确复习目标?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置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一改革意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和中考语文复习提供正确方向和思路。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综合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计划能使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的过程中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纵向复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不可能跟其他学科一样对初中三年所学内容分册复习,但可以对初三年所学知识做简单梳理,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印象。

第二步,横向复习。引导学生对六册书的侧重点、知识点分类整理,作横向归纳。例如引导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学过的8种常用修辞手法,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等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综合复习。在对有关知识点进行纵向、横向的复习之后,结合考试信息,让学生做些相关试题,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3.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听说能力的重要性一步步地显现出来。综观近几年的试卷,听说部分题型有客观性的答题和主观性的表达,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听”,而主观题则用于考查“说”。明确题型,并能针对不同题型设计相关的试题,根据答题的规则,分类进行集中训练,做到“对症下药”。

4.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阅读命题分析,可以清楚了解到:阅读的分值的比重逐渐加大,阅读文体的选择兼顾各类体裁。现代文阅读以课外材料为主,题型主要是主观题。着重考查对现代文整体感知、理解、领悟的能力;考查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阅读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如何进行训练呢?我们应在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相关知识后,选择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语段或文章进行测试,然后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感知文章,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思路,揣摩作者“怎么写的”;最后再引导学生综合领悟思想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写”。

对于文言文阅读首先要做到打好文言文阅读的扎实基本功和重视文言文的扩展阅读。找准课内文言文的重难点,使课内知识得以巩固。

5.教会学生自主复习

5.1 梳理字词

第一,学会筛选重点字词。这类型的考点多是常用常见的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以及多音字、形近字等。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六册课本中的生字词与常用字词进行筛选,归类识记。第二,养成纠错的习惯。对出错的字词要用红笔去改正。

5.2 综合性学习

六册书中每单元后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中考试题中很少直接考察,复习中主要让学生注意方法的积累。从课本中筛选出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学习题进行练习,积累有关知识和方法。

5.3 名著知识

主要是对每册教材附录部分的“名著导读”进行考点整理。主要整理作品名称、作者简介、主题思想、内容概括、主要人物、性格分析、读后感想等。可建立合作小组,几个同学分工合作,每人整理一部分,然后汇总交流。

6.运用适当、高效的复习方法

中考选拔的是能力比较强而不是仅会死记硬背的学生。例如复习基础知识,可以利用目录进行回忆,先通过目录一部分一部分地回忆,回忆起来的东西就让它过去,回忆不起来的或有困难的就重点看课本,当全部回忆完某部分后就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每一部分按此方法复习完后,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再加以定时、定量的模拟练习。要经常性地进行归纳,特别是每次练习和考试的失误,要认真总结,防止今后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此外,要教会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越往后复习,学生自身的作用就越来越大,同一个老师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别很大。老师讲的题、与同学讨论的题易忘,自己做的题、特别是做错后改正过来的题便不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