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计算机仿真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1: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仿真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计算机仿真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

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

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

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

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

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⒏妹趴纬逃胂执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

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104-01

随着技术的进步,作为机械设计制造的仿真模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实际当中。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以多种学科理论为指导,利用相应的软件为工具,通过虚拟试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术。随着工程机械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性能,降低开发成本。在这种需求下,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技术成为工程领域一种现代化设计手段。运用仿真设计,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从实际对象的物理模型出发。设置不同的激励信号,利用相应曲线,即可对系统进行辨识。可以在产品设计设计和评估产品的性能方面,降低开发风险,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性能。工程中的技术问题首先是要仿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计算机仿真的实现

对于需要研究的对象,计算机一般是不能直接认知和处理的,这就要求为之建立一个既能反映所研究对象的实质,又易于被计算机处理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将研究对象的实质抽象出来,计算机再来处理这些经过抽象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输出这些模型的相关数据来展现研究对象的特质,当然,这种展现可以是三维立体的。由于三维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通过对这些输出量的分析,就可以更加清楚的认识研究对象。模型是进行计算机仿真的核心。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时间关系可划分为静态模型、连续时间动态模型、离散时间动态模型和混合时间动态模型;根据系统的状态描述和变化方式可划分为连续变量系统模型和离散事件系统模型。通过这个关系还可以看出,数学建模的精准程度是决定计算机仿真精度的最关键因素。从模型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计算机仿真的实现分为三个大的步骤:模型的建立、模型的转换和模型的仿真实验。所谓模型的转换,即是计算机语言转换成能够处理的形式,“仿真模型”是新的系统,利用已有的仿真软件,如铸造过程就常用ADSMS软件来进行仿真。将仿真模型载入计算机进行使用。

2 计算机仿真在机械行业的应用

2.1 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是综合多学科的技术,以机械系统运动学和控制理论为核心,运用成熟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将部件集成在一起,建立机械系研究的问题,根据仿真所要达到的目的抽象出一个确定的系统,结合系统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利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把所抽象出来的系统用数学的表达式描述出来,描述的内容,传统的仿真就是针对单个子系统的仿真,而仿真技术则是强调整体的优化,它通虚拟环境的耦合,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不断改进设计方案,直到获得最优化的效果,所以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求解,应该快速地建立控制系统、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等虚拟样机。的运用目前市场上一批成熟的分析软件有ANSYS、PATRAN等。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软件可采用ADAMS软件。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可采用MATLAB软件。通过三维模型和运动学、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中进行分析,对控制方案进行仿真。使产品设计可摆脱对物理样机的依赖,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效益,高效的研发手段促使产品开发风险降低,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虚拟样机找到组织生产,使产品制造和市场竞争方面更具灵活性,同时克服企业资源的局限性,将具有开发产品技术组成一个临时的企业联盟。仿真技术必将成为工程机械领域产品研发的主流。

2.2 机械加工仿真

机械加工过程,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有助于发现其机理,为提高机械性能。在机械的磨削方面,采用时间变化的描述磨削过程的各个数学模型,通过优化和虚拟磨削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在铣削方面,建立多齿端铣切削过程动力学模型,开发切削振动仿真的微机通用软件,得出了端铣切削振动的原理和条件。电火花加工的工艺仿真系统,实现了加工参数的优化。建立了连续挤压的计算机仿真模型,通过模拟连续挤压全过程的应力场、应变场和温度场。

2.3 机构运动仿真

了解了机构需要设定的运动副情况后,进行运动仿真。新建一个运动学仿真,创建连杆,根据各部件相互运动方式需建立7个连杆,对模型的材料特性进行加载,定位每个运动副的时间函数,在一个周期内完成所有的运动。向机构添加一定的外载荷,使整个机构工作在真实的工程状态下,机构的两连杆之间,模拟两个零件之间的弹性连接。根据运动驱动的形式,取料机械手采用恒定转速驱动,采用恒转速调速,要求必须设定运动时间和解算步数,机构做运动仿真分析时,需要详细记录整个仿真零件的位移距离,适当缩短机械加工产品开发周期,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芬芳.虚拟现实技术.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姜虹,朱文海等.结构与控制系统协同并行设计技术研究.美国MDI公司2001年ADAMS中国用户年会会议论文.

篇3

作者简介:华民刚(1980-),男,江苏无锡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陈俊风(1979-),女,江苏句容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022)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82-02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最近几年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仿真类课程,由于此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尚短,名称和内容也不统一,如“计算机仿真”,“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建模与仿真”等,一般大类归属于电子信息类,小类归属于不同专业,如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测控专业和通信专业等。[1-4]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计算机仿真”课程的内容需有所侧重,要突出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的连贯性。该课程课时短,理论性强,且需一定前续的专业课程和高级编程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计算机仿真技术入门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且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了“计算机仿真”课程的发展。由此认识到,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仿真设计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所以有必要在“计算机仿真”教学中引入合作创新。

一、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仿真”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学生了解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学会用MATLAB进行系统仿真,对相关学科有进一步的认识或拓宽知识面,为从事电类不同专业技术的分析与设计和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仿真实验技能。

1.教学模式与仿真课程独特性之间的矛盾

(1)要想学好“计算机仿真”课程,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仿真”课程内容包括: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仿真模型的建立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仿真的基本算法与方法;建模与仿真的常用计算机软件,并能联系专业特色,解决具体问题。这其中涉及应用数学、仿真高级语言(典型如C++,MATLAB)和要仿真的对象的相关专业知识等多门交叉课程。计算机仿真技术离开这些基础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偏科和厌学的现象,因此在学生一无所知的情形下,讲解“计算机仿真”课程就更是费时、费力,且效果差。

(2)学习“计算机仿真”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出计算机仿真的实践性。计算机仿真的学习过程也是应用程序使用的训练过程。仅仅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较少的实验教学,理论生涩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课堂讲解教学无法训练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也无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3)现在的考核方式难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的考试方法偏重基本知识的测试,而忽视能力的考核,单纯以期末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不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协调[5,6]

目前“计算机仿真”课程基本上采用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分开进行的模式。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较少的实验教学。教师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一般上机实践的机会比较少。与此同时,由于授课与上机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马上在上机时加以应用;此外,上机实践中一般学生多教师少,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无法一一解答,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认真独立地完成上机任务。

因此“计算机仿真”仅通过课堂讲授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这样既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上机实践是学习“计算机仿真”课程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专业特色不突出,工程背景不足

“计算机仿真”与不同专业的典型课程都有联系,如“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通信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结合专业课程进行仿真训练,选择上述课程的一些内容作为教学例题。然而目前在讲解“计算机仿真”课程时,未能结合专业特点,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

此外“计算机仿真”课程的实践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工程背景不是很明确,题目数量也比较少,对象多为通用的数学模型。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用MATLAB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很难实现。

二、“计算机仿真”教学改革方案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

(1)在“计算机仿真”课程里选用MATLAB语言。该语言简单易用,有友好的工作平台和编程环境,具有强大的科学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和出色的图形处理功能。更值得一提的是,MATLAB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各个领域。

篇4

 

实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其开设方式关系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操作技能、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也决定着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实验这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于将来的工作。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和问题 

在我国高校工科教育中,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普遍不足,或者是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跟不上技术的要求,同时各高校大幅度扩大招生,实验教学硬件条件更显不足。加大对实践教学条件的投入,加强培养实践教学科技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条件的改革与建设,在当前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1]。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得进行着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例如:在全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建设基地和建设经费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内容。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实行了“双基”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前,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有: 

1)实验设备陈旧,实验模式单一; 

2)验证性实验分量大,与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 

3)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引入还不够;等。 

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借助计算机来辅助设计方法,同样,在实验中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具有很大优点:减少实验中所需的耗材、降低对实验器材的破坏性、完成更复杂更高难度的设计性实验、更加全面地分析实验对象以及结果的性能指标等,具有高效、快速、直观、完整的优势。开展仿真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在现有实验室设备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新型软件对实验进行模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当今的实验教学中,仿真实验的引入势在必行。 

对当今高校来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设备和资金满足不了大学中学生的试验要求,为了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又进一步解决实验设备少、不好维护、建设费用高等问题。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来,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实验方案的设计,又可以直观地验证仿真过程和结果,不受实验室条件和空间的限制,可将实验设计带入到课余生活中来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兴趣。利用仿真实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比起传统的实验教学更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且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能够使得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 

3 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3.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采集学生的实验结果,更好地跟踪和指导学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计算机的引入可把实验设备、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思考、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到课堂、课时、实验设备等的限制,使实验教学内容进一步灵活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 

在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可以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灵活的实验条件。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教材来说,采用仿真技术把将虚拟实验和真实的电路实验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实了实验内容,增强了实验的能动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探索创新能力[2]。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规划,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改革实验教学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高校实验室中引入计算机以及相应的软件技术不仅可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充实实验教学内容,还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3]。 

以单片机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用它来模拟单片机硬件系统。由于软件的灵活性,可以克服实验箱硬件电路固定、实验内容难于改动等局限。整个实验设计都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除了计算机外不再需要任何硬件即可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促成课程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应用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比如目前的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仿真,先用计算机仿真出相应的实验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调试,最后用硬件实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大量仿真对比,达到设计目的,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反复调试,避免了损坏器件。在电子设计竞赛中,我们使用proteus开发环境对学生进行培训,在不需要硬件投入的条件下,学生普遍反映,对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提高。实践证明,在使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开发成功之后再进行实际制作,能极大提高单片机系统设计效率。 

另外,开展仿真教学对于我国的远程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重新安排各类性质的实验,适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实验中最基本的,可以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它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验证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综合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进而对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目前工科高校中越来越多地提出课程设计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设计性实验也必不可少。设计性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由学生自己负责计划和执行,充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性实验的完成可以充分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来完成。 

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打破了原有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在某些应用性强的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至少要达到60%以上,同时设计性实验最好要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保证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实验内容应与当今先进技术的发展相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那么,工科院校中一方面加大实验器材的投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先进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引进先进的仿真技术,使得实验条件进一步升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3.3 硬件软件都要抓,都要硬 

计算机仿真实验虽然可以准确地反映整个实验过程, 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十分有效,但是仿真技术不是万能的,它毕竟不是真正的实验,在许多场合仿真只能起辅助作用。也就是说不能用仿真实验来全部代替硬件电路实验,而是将仿真试验和传统的硬件实验相互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情况灵活运用,虚拟实验不是万能的,如果所有的实验都用虚拟实验替代的话,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验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踏实的虚拟感,实践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3.4 加强对实验课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交流更多地了解新的实验技术 

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同时,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结构,了解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是必需的;二是高校中要大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经常参加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实验的培训以及学术研讨会,从而扩大视野,更新教学观念,及时了解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和动态,促进电子类实验技术的发展;三是要大力组织专业教师去积极申报相关的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提倡以科研资金来促进实验室的建设,用科研成果去改进实验内容,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更好地去锻炼自己,为实验教学服务。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将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快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学习了先进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丁美荣,柴少明.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7,7(17):99-102. 

篇5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转贴于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49-02

1 前言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其专业基本技能、养成并具备良好的创新习惯。可是,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能够接受学生去实习的企业数量有限,学生数量又较多,都到企业或工厂进行实习,给工厂带来较大的压力。

其次,工厂现在都是大规模连续生产,生产过程要求连续稳定,导致学生在生产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难以完成生产实习的教学目标。

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大型生产装置日益系统化、自动化,导致学生只能观察和了解整个系统的表面,无法深入学习,难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生产实习的效果很差。

2 仿真实验

在增加硬件实验设备难以立即实现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适合于专业需求的实验与操作实习仿真软件成为解决当前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区别于传统的实验,仿真实验不需要实物形态工具与对象,实验时主要是针对软件设计的实验设备与仪器进行。计算机仿真技术借助面向对象编程软件与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与传统实验操作相对应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实现各种实验项目,实验结果甚至优于实际实验。可见,计算机仿真实验可辅助、部分替代传统实验操作。仿真实验提供了友好、操作方便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仿真实验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后,通过网络链接,学生可在网络上进行远程实验课程学习,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能大幅降低实验经费。

当前,计算机仿真在工科实验教学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烟台大学就已经开发完成一套谷氨酸发酵生产仿真软件,实现了谷氨酸发酵生产与分离提取过程的形象化与动态模拟。该软件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文经学院等多所学校内试用,成为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与培训的重要辅助手段。国内某公司开发的离心泵单元仿真培训被众多院校采用,作为相关专业的离心泵操作训练工具。

其他专业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许多高校都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仿真实验以辅助教学,如制冷模拟教学课件[1]、小型冷库仿真教学系统[2]、制冷空调综合创新模拟实验平台[3]等。烟台大学也研制了传热学实验教学仿真软件[4]辅助实验教学。这些仿真实验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3 柠檬酸发酵生产仿真实验

柠檬酸发酵实验 柠檬酸发酵实验是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的主要实验教学内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柠檬酸的生产原理与流程,掌握柠檬酸的发酵生产工艺与发酵分析方法,通过实验能熟练地掌握真菌发酵的接种、培养与发酵产物的分析测定等技术。由于柠檬酸整个发酵生产流程所需设备众多,现在国内还没有厂家制作销售实验用柠檬酸全过程生产演示的仪器,大多数学校实验教学中只是在实验室中开展柠檬酸生产中发酵部分的实验,无法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操作练习。由于柠檬酸生产厂家分布过于分散,大部分高校因人力、物力等资源限制,无法开展实地操作实验教学。

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发了柠檬酸发酵生产仿真软件。该软件能够实现柠檬酸发酵生产全过程的仿真模拟,为广大生物与食品类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提供支持。通过该软件的推广使用,满足这些专业实验教学的迫切需要。

柠檬酸实验仿真工具 柠檬酸实验仿真软件的开发是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分析整理实验教学内容而进行的。利用该软件,学生对柠檬酸生产流程获得形象化的认知,还可以在仿真平台上完成实验虚拟操作,得到实践成绩。

本软件含有实验内容、成绩评定、使用帮助等内容。软件能够实现的实验内容包括柠檬酸生产的淀粉糊化、发酵、粗提和精提四个主要流程,在每个流程的实验界面上,都设计了该流程所需的全部实验部件,包括罐体、阀门、泵、过滤机、搅拌器等,各动力机械与调节阀门均可实现手动调节。学生在该仿真软件上手动完成各生产过程的相关操作练习。软件的成绩评定功能将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操作过程顺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工艺参数变化情况给出实验成绩,并提供详细的得分明细与说明,学生可根据该明细查找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软件的实验成绩判别功能实现了实验操作的定量计分,减轻了实验指导教师的负担。软件提供的帮助功能为学生提供逐步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更快地熟悉相关实验操作。软件还提供了时间加速功能,使得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柠檬酸的实际长时间生产过程。

软件采用VB6.0软件开发,功能包括装置组成与工艺流程演示、部件运行与阀门操作动态演示、工艺参数动态变化、逐步指导等功能。图1~图4分别为淀粉糊化、发酵、粗提和精提四个流程的实验界面。

该软件的开发采用模块化编程,每部分实验内容作为一个大模块,大模块中还细分为若干个小的模块,模块之间通过操作流程引起的操作流程因果关系、耦合参数进行衔接。开发过程中采用动态模拟技术实现搅拌器、罐体液位、管道内流体流动等动态变化内容,实验参数可依据实际操作实现动态即时显示,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参数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据此判断操作时机。

教学效果 基于仿真技术开发的柠檬酸发酵生产仿真软件,完整地模拟了柠檬酸生产的全过程,学生通过使用该软件,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对柠檬酸的生产流程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知,生产操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仿真实验由于界面设计友好,形式新颖,学生对此普遍欢迎,实验兴趣大大提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柠檬酸发酵生产仿真软件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强化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传统实验与实习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仿真实验教学应用现状及其优点,叙述自主开发的柠檬酸发酵生产仿真软件以及学生的使用体会。■

参考文献

[1]晏刚,吴业正,厉彦忠,等.发挥实验室优势,完善实践教学改革[M]//2004年制冷会议论文集:实践教学.2004:

135-137.

[2]张华,刘楚芸,王勤.基于web的小型冷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M]//2004年制冷会议论文集:实践教学.2004:

篇7

关键词:应急疏散;行为模式;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火灾后室内人员的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安全管理部门只能通过应急疏散演习来提高应急疏散能力,并对应急疏散设施进行安全评估。但应急疏散演习风险大、花费高,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安全隐患,同时当前对应急疏散设施的安全评估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同时,人的行为受外界和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把人置于真正事故现象的混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模拟群体行为与应急疏散场景,借助计算机实现应急疏散模拟演练,并利用模拟结果对应急疏散指挥方案与应急疏散设施进行性能评估。在事前就找到建筑布局中疏散的瓶颈,疏散预案中的不足,从而对相应的地方加以改进。最终达到减少事故发生及事故损害的效果。

二、人的行为的探讨

人员作为疏散的主体,对于疏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员疏散仿真研究时必须先要对疏散中的主体疏散人员进行研究。一般来讲,被疏散者在疏散过程中采取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复杂的关系。在疏散过程中,每个被疏散者都处于三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之中,所有这些相互作用都涉及到复杂的决策。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被分类如下: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其他被疏散者的作用。

人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与建筑物室内结构的作用。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受火灾影响的大气和可能出现的碎片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影响被疏散者的行动,并且由此引发决策过程。根据这些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这一过程可以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方式可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

心理学层次上:给定疏散者的特征和经历,基于可用的信息来做决定。在火灾威胁下的这一类型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被疏散者远离火焰或者是响应疏散的号召。

社会学层次上:建立在一个被疏散者与其他被疏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反应。在火灾中,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被疏散者鼓动救援或者向其他被疏散者发出警告。

生理学层次上的:对所处环境做出的生理反应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居住者的能力。在火灾中,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致幻烟雾的陶醉或者呼吸和感觉器官对刺激性气体的不适应。

根据上述观点,从组织行为学,把紧急疏散中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个体行为模式、群体行为模式和决策者行为模式。

1 个体的行为模式

疏散过程中单个人员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单个人员的移动行为上,包括移动方向上的前,后,左,右的移动表现。这种行为是疏散人员能够进行的最简单,最直接,最基本的行为。在疏散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基本行为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另外,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总结发现,个体人员行为一般有下面行为:

(1)随机行走。当然人员在一个疏散空间里面,而疏散空间没有出口的话,那么里面的人员将随机采取这种层次的行为。

(2)人员避碰。考虑到人员的避碰行为就可以在疏散过程中使得人员和人员不会相互碰撞,人员也不会跑入障碍物当中去。

(3)目标。当一个疏散人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点以后,他就会调整运动方向和速度朝着目标点行动,即使在疏散过程中运动方向有些小的调整,但还是会再一次调整朝着出口方向前进。

2群体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在紧急疏散中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人在紧急疏散中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a)群集性。人群是因为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该团体是偶然的、临时产生的,是一个没有任务分担的团体,易于受周围人的感情所影响。

(b)交互性。由于某种原困,人们汇集到一起,这些汇集起来的人群的心理又起到相乘的作用。

(c)跟随性。不是自己来判断逃生的方向,而是跟在前面的人或是大多数人的后面,胡乱跟随。

(d)冲突性。疏散过程中成员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3决策者行为模式

决策者根据现场的情况,将会对疏散采取指导性措施。现场情况主要有:是否有冲突;冲突的大小;各出口的人流量等。采取的措施通常有:派出引导员,加强现场的疏导;通过大屏幕,向观众发出疏散信息;派出安全员,现场处理冲突等等。

综上所述,疏散人群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其动态要受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群体中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人的心理状态也都是影响运动过程的重要因素。为了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得到其背后的规律,指导实践,需要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将在现实中难于实行的实验放到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空间中去进行,而不受试验场景、规模和经费的限制,也不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另外,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在建立仿真模型时并不需要对人群的行为建立方程,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观测所得的行为特征和数据。这样,就绕开了对疏散人群行为数学建模的这一难题。由此可见,对火灾应急疏散的研究,采用计算机仿真(或称为疏散仿真),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

三、应急疏散仿真的研究现状

应急疏散仿真作为对人群疏散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疏散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将其纳入疏散研究这一学科中阐述,才能理解其发展的历程和最新的进展。

人群疏散的仿真研究始于20多年前,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对行人、人群以及疏散的观察和试验。主要目的是得到具体的数据以给建筑设计、疏散方案的指定提供参考;第二,对人群行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将人群假想为流体,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公式建立人群运动的模型;第三,对人群行为和疏散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这方面的研究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在最近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

目前的应急疏散仿真模型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odel)为代表的离散仿真模型,另一类是以社会力量模型(Social Force Model)为代表的连续仿真模型。

元胞自动机是由大量简单一致的个体通过局部联系组成的离散、分散及空间可扩展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建筑物平面进行均匀网格划分,每个网格有三种状态:被墙壁或障碍物占据、被人员占据或为空。模型中的人员占据一个网格(元胞),同时模型中人员的运动将遵循一定的局部规则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社会力量模型是一种多粒子自驱动的连续模型,人员被表示成具有一定质量和大小的自驱动的粒子。所谓的社会力是指人员之间或人员与环境之间的社会心理交互或物理接触。每个人员都试图以一定的期望速度运动,而人员的实际运动速度最终由一个牛顿力学方程组所决定。类似于社会力量模型的心理学模型还被应用于计算机群体动画的应用中。

离散仿真模型省去了建立群体行为微分方程组这一过程,在仿真速度上得到提高。但是离散仿真模型在对群体行为的模拟真实程度上,不如以社会力量模型为代表的连续仿真模型。连续仿真模型的缺点是计算成本较大。但是笔者认为,计算成本的降低和速度的提高并不是应急疏散仿真研究的重点,仿真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客观现实是这一研究的关键,因为这是涉及到公共安全的一项研究。

总体上讲,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群体行为的物理模型,一种研究趋势是将心理变量引入到群体行为物理模型中,但缺乏对群体行为控制模型的研究。考虑到应急疏散演习风险高、花费大,有必要开发应急疏散演练平台,这就需要研究群体交互控制技术,如用户化身技术在应急疏散仿真中的应用。同时,需要将这些技术成果真正用于公共设施应急疏散性能评估和应急疏散指挥中。

四、应急疏散仿真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范围内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A.因为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同样条件下的重复演习很难得到一致的结果,所以至今还缺乏全面可靠的疏散演习数据以验证模型(没有一套所谓的标准数据);

B.在人员疏散模拟中考虑和利用灾害动态模拟的详细结果(灾害发展和人员疏散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两个交互过程,而目前绝大多数疏散模型在模拟过程中没有考虑火灾发展和烟气蔓延的动态影响);

C.综合离散型模型和连续型模型的优点,加强复杂行为的模拟功能(如疏散过程中的自动休息)。

从目前国外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复杂行为的模拟是当前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研究的一个热点,另外如何在人员疏散模拟中充分考虑火灾发生发展和烟气蔓延的动态影响也是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就国内目前的情况而言,在中国人群心理行为特点等基础数据的匾乏,严重制约了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所以国内目前应主要侧重于(1)疏散模型的研究改进及专业软件开发和完善 (2)中国典型人群行为特点的汇总分析,而且后者要比前者任务更艰巨。

尽管迄今为止,所有人员疏散模型和软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显现出来,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模型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我们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疏散模拟技术应有的作用,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检验和改进各种模型,促进人员疏散模拟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丽敏,陈全,陈宝智. 火灾中群聚疏散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机仿真.东北大学学报,19.NO.15,1998

[2] 杨立中,李健,赵道亮,方伟峰,范维登.基于个体行为的人员疏散微观离散模烈.中国科学,2004,E34(11):1264―1270

[3] Gabriel S,Benigno E A. A critical review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simulation models[A]. NIST Workshop on Building Occupant Movement during Fire Emergencies[C]. Gaithersburg,MD,2004: 25 - 50.

篇8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篇9

1、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多年来,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数字化,数字城市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么怎样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数字城市,近而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已经引起城市规划及管理人员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关注。城市仿真技术在构造数字城市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当前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仿真(Simulation)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以模拟的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图形界面,使之在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获得直接参与和探索仿真技术对象在所处环境中的作用和变化。城市仿真(Urban Simulation)技术就是仿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中的应用,表现为人机交互、真实建筑空间感与大面积三维地形仿真,即交互式实时三维(Interactive Realtime 3D)。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出来的城市视景仿真系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当中,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的视景仿真工具

MultiGen-Paradigm公司的MultiGen Creator的各版本三维建模软件是世界上流行的实时三维数据库生成系统的软件环境,在仿真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ega Prime是MultiGen-Paradigm公司应用于实时视景仿真、声音仿真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世界领先的软件环境。Urbansim是基于城市交通需求模拟分析和城市土地综合分析的新型城市发展仿真软件。MagicCity属于WinTel架构基础上的虚拟现实和视景仿真系统。我国在视景仿真系统开发的同时,也在进行仿真系统软件平台的开发。TrueSim v2.0 三维实时仿真软件平台是深圳市创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综合了国内外多项最新三维仿真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多年来从事三维仿真研究所积累的多种经验的基础之上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真平台。神州视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普通PC和Internet的大规模场景实时漫游引擎系统――SCVR”。 Virtools是一个实时三维虚拟现实编辑软件,可将多种常用文件格式(三维模型、二维图表、声音等)整合到一起,并具备交互功能,能够开发出电脑游戏、建筑仿真、交互娱乐等多种3D产品。

3、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研究虚拟现实视景仿真技术的相关知识,实现以我们学院校园为虚拟环境的视景漫游系统。通过对虚拟场景的构建,能够实现视景漫游中的自动漫游和交互漫游等效果。本系统应用建筑草图大师Sketchup和MultiGen Creator软件工具来构建虚拟场景中地形及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并建立道路、树木、路灯等虚拟景物,借助Vega Prime软件平台和工具集对校园虚拟场景进行仿真,在VC++开发平台下实现三维景观及模型的交互式(以鼠标、键盘等交互方式)控制,实现了虚拟校园景观的视景仿真漫游系统。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1)了解视景漫游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的发展,对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现状进行调研。

(2)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的视景环境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包括地形数据的获取、建筑物数据的获取、纹理数据的获取等等。

(3)研究用虚拟现实建模软件Sketchup、Creator以及三维建模技术、模型真实感技术以及模型优化技术等对地形、道路、教学楼和图书馆等建筑以及校园之中的花草树木等进行建模,构建出虚拟场景模型库,然后用视景漫游软件Vega Prime和VC++对虚拟场景进行漫游和交互控制。

(4)研究模型数据库建模和优化技术问题,模型数据库的建构、调整和优化对提高实时仿真系统中运行的速度和流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5)碰撞检测技术。开发虚拟现实仿真系统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能够让用户以尽可能接近自然的方式与构建的虚拟场景中的物体直接进行交互。要实现自然的、精确的人机交互功能首先要解决的是碰撞检测的问题。碰撞检测是虚拟场景中动态物体与静态物体之间或动态物体与动态物体之间进行交互的基础。在碰撞检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检测到碰撞的发生和碰撞的位置,二是计算碰撞后的反应。而碰撞检测是计算碰撞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碰撞检测是虚拟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6)为保证虚拟场景的真实性、生动性及其对用户的感染力,对基于粒子系统的虚拟场景环境特效技术进行研究。

校园视景仿真就是在计算机环境中对真实校园的景观进行虚拟再现,采用虚拟现实相关技术,生成一个实时的、能给用户各种真实感受的三维虚拟环境。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及其相关输入输出设备,使用户可以在虚拟的校园场景中进行浏览和交互漫游,感受校园中的风景。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学校,对本校园的环境及交通现状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10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 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 电网技术.2000(9) 

[2] 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四川电力技术.2007(2) 

[3]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