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1: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58
The Use of "Side Project Method" in Colleg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YAN Xueqin
(The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Institute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Social work profess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 but the reality on curriculum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ten far apart in terms of timing and so on, so that the time difference played a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is very limited. "Side project method" for low-grad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by digging around social issues, design projects, and carry out the project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capable of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closely together, through practice, reflecting better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 words side project metho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teaching
1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是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实践性较强的高校专业教学中经常采用。一般来讲需要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或组成小组设计项目的相关流程,包括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资料的途径、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最后成果的表现形式,需要学生整体参与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最后撰写项目研究报告。近年来,也有一些项目教学方式是利用教师已有的研究项目,吸收学生加入项目研究小组参与项目的方式来实施。该方法较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作出最终评价,能够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一些高校教学中在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近年来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够接触一些实际操作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综合技能,体现出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实习形式而言,目前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式中采用并行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①并行实习一般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同步进行;间隔式实习指实习活动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间隔开,单独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习,如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②刘茂香、杨峥威等也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中与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结合的路径问题。③④然而,很多高校在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中,由于实习经费限制等原因,往往重毕业实习,轻日常实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分裂开来。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到大三才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造成的问题在于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项目实践机会。集中实习方法并不能达到预想的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
为了探索将日常实习与课程结合的方法,笔者在社会工作专业高校学生的教学中尝试使用“身边项目教学法”,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即在学习基础专业方法课(如社会研究方法)时通过引导学生分研究小组设计“身边项目”,通过学生的调查实践,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社会问题,并在学期末当成一项重要的活动公开报告研究成果。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该方法是避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割裂的有效途径。
2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所谓“身边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日常实习结合,由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围绕大学生身边生活中发现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关小型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可以涉及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涉及校园服务行业等方面。研究方法大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搜集基本资料,并最后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报告研究成果的形式。在实践过程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整体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计整体教学方案、培训内容、考核方案等。如在设计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相关的教学大纲、培训内容,并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评分,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笔者设计了成果环节,通过在期末举行公开成果会并奖励优秀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并锻炼学生的报告成果能力。在课程开始后,教师要公布整体计划和考核内容,并将学生按兴趣分组,开始思考相应选题。如在笔者组织的学生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把班级30名同学分为5组,每组6名同学。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身边大学生群体设计研究主题。学生们开动脑筋,经过积极讨论,围绕自身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话题最后确定了以下五个项目选题:大学生民汉合宿现状研究;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大学生对网络交友的态度研究;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研究;大学生在校区搬迁后的适应问题研究五个题目。
(2)培训阶段。项目培训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一些项目的具体如何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有社会研究方法等方法课,专业课有小组工作、团体工作等,涉及的方法也不一。本项目实践主要针对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课。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几个相应的培训主题:如何设计问卷、如何抽样和实施、如何数据录入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四个方面。并在四次课堂中分别有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向学生强化培训相关专业知识。
(3)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是项目实施的基本单位。“身边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实践工作。如笔者在项目实践中,让5组同学自己召开小组座谈会,讨论研究问题与问卷设计,最后再通过指导老师参与现场讨论的方式制定出问卷初稿。通过学生互相讨论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发现问卷中的问题,通过不断修订,最终制定出调查方案及问卷的终稿。
(4)具体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最为普遍的身边问卷调查项目为例,项目的具体实施方面包括几个阶段:抽样阶段、调查阶段、整理录入资料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在抽样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明确样本总体,设计较为科学的抽样方案和抽样样本数。如研究学校大学生群体的项目,就需要列出学校的主要宿舍楼和专业分布,并设计科学的抽样方案。在调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回收。在整理录入资料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整理问卷、编码、编订录入模板和具体数据录入并检查。数据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核对数据有效性,挑选分析变量,并做单变量、双变量方面的试分析。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相关工作,小组长扮演者项目督导的角色,同时教师要经常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
(5)成果撰写与成果报告阶段。成果撰写和报告阶段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身边项目教学”的最终阶段。成果撰写与报告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成果撰写。考虑到大学本科生大部分并没有很多的接触到学术研究的文献,对于学术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够,很多都不清楚研究报告的具体写法。因此在撰写研究报告前,笔者特地专门召开了相应的专业培训,并挑选了部分典型的调查报告进行逐一解析,并让各小组围绕样本调查报告进行写法方面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效果。经过前期的培训和讨论,学生基本掌握了数据研究报告的写法和流程,并能够按一定的规范写出较为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
在成果报告阶段,笔者特地设计了公开报告会,并设立一定奖金奖励优秀的小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的组织与设计、项目的实施、数据的分析、主要结论与反思部分,整个小组都需要集中智慧来促进项目的成果完善。报告会吸引了全院近200多人旁听,并邀请了领导讲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整体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提升,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参与能力、现场报告能力、小组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化运用。
3 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评价
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相比,“身边项目教学法”不仅具有“项目教学法”的大部分优点,在设计和执行方面还具有以下优点:
(1)经费要求少。因为涉及的都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大学生群体,调查也主要围绕本校展开,因此花费经费仅包括印刷问卷等费用,基本没有交通费用,对于经费较为缺乏或较难获得日常项目支持的学校来讲非常适用。(2)容易设计和实施。身边项目大部分都是研究大学生群体或周围非常熟悉的社会现象,比较熟悉研究对象,受访率较高,容易发现关注的核心话题和问题,容易调查获得相应数据。(3)实施过程整体可控。由于各个小组基本都在校园内或周边进行研究,项目整体控制者可以随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随时抽查,避免了项目在校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不可控以及弄虚作假问题。
在身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对学生的锻炼可以是多方面的,老师不仅扮演课堂知识讲授者的角色,更需要结合课堂知识内容诱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挖掘身边的社会问题,设计选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项目有效实施。学生需要设计题目、小组讨论、具体实施、报告成果,从这个方面看,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项综合方面的锻炼。可以说,学生和老师都有可能从中受益。同时,“身边项目教学”也能为集中实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集中实习这样的专业性更强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如社会工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身边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注释
① 库少雄著.社会工作实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封面内容: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
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的各章节、团员感言、附件等。
二、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
摘要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
摘要正文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9.队员感言
团队成员感言:实践队员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10.附件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教育部在 1998 年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而设立的专业。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农村,面向农业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其培养目标一般被认为是“面向农业科技推广、面向农村企业经管、面向农村社会管理、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专业教育方向;“培养具备农业和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推广管理部门、农业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从事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规划与设计、决策计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浙江省的丽水学院自2009年在商学院设置农村区域发展的本科专业。目前它是浙江省的重点学科。从2010年开始,丽水学院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四年级秋季学期开设了《社会调查与文献检索》课程。笔者长期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以下仅依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就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必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管理学门类的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涉“农”有关的技术、经营、战略三结合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的教育方向以及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方法、技能及应用型的性质,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有计划地实践教学内容付诸实施。实践性是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根本内在要求。近年来,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滕明兰探讨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价,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以及研究创新性实践3个模块,其中,基础认识性实习主要包括认知实习(农村体验)、初步社会调查等。综合应用性实践主要包括专业调查、专业实践实训课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研究创新性实践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设计性实验等。三个模块中,第一和第二个模块都提到了社会调查,可见社会调查能力是居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之一。
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居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之一。段华平和卞新民在谈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时谈到四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四是实现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除以上认识外,笔者认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所具有的应用性的性质,决定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居于核心环节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农村,面向农民,针对农业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谈研究。要科学了解与认识“三农”问题,就迫切需要下基层调研,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要讲求科学性,社会调查研究本身涵括了方法论和具体的调查技术。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开展社会调查要讲求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一般是围绕社会研究的原理、逻辑、策略和科学程序。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社会学、人类学的专业核心课,一般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三个层次,主要详细阐述社会调查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解释与评估的各种方法、技术及其应用。
二、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其特殊性。首先,学生没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科背景,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要适当补充社科研究方法论的内容。要讲清楚如何开展研究工作,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事;要讲清楚如何具体开展调查,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逻辑和道理是什么。二是因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要开展的是农村调查,所以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侧重于开展农村调查会使用的调查方法和技术,以及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三是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实践性教学要贯彻始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基于以上认识,浙江丽水学院2010年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设社会调查方法时,就进行了充分的设计。首先,课程将社会调查方法的教学与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有机的结合,将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查找和文献综述写作,以及社会调查方法串联起来进行教学。由此,课程名称也就命名为《社会调查方法与文献检索》。其次,课程没有指定的课本,只有推荐的参考书目。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有关社会调查方法的课本主要供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使用的,一般理论性太强,要求的课堂教学的学时也太多,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教学不实用。无疑,无课本授课,也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学内容要相对简单和明确,对多媒体教学以及PPT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讲课更要能吸引学生。再次,为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效串联教学内容的各环节,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社会调查“丽水市莲都区流动人口的调查”以及后续的调查报告。这其中的具体教学环节包括围绕着“流动人口”研究展开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写作、对丽水市莲都区的流动人口就某一主题,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
(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课程设计共分为启、承、转、合四个模块。一般来讲,按一周两节课,一学期16周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具体如下:
(1)启:选题与文献综述写作
1、如何选题
2、文献检索
3、文献综述写法(布置作业)
4、小结(讲评文献综述的作业)
本模块主要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写作。其中,文献检索的课堂教学是既包括关于信息文献的基本知识的介绍,也包括查找相关文献的实践操作的学习;既包括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的查找和借阅,也包括中国知网、读秀等网络工具的使用,最终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的能力,提升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在文献检索基础上,再谈文献综述写作。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硕博论文以及综述类论文的范例,指导和帮助学生展开文献综述的写作。文献综述的作业要求是以流动人口对研究对象,自选某一主题进行研究,并就此进行文献综述的写作。其中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流动人口等关键概念的界定、基本理论和他人相关研究综述。最后要求至少有5个注释和5个参考书目。
(2)承: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5、科学研究方法论
6、社会研究的逻辑
7、测量与概念的操作化
8、小结
本模块侧重于理论教学,其中也涵括案例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将理论讲得更清楚、明白。社科研究方法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是社会调查具体技术的基础。本模块授课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此部分把握教学的难易程度,以及充分利用案例进行教学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
(3)转: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
9、问卷设计的方法
10、问卷调查的实践(布置问卷设计的作业)
11、访谈(布置访谈的作业)
12、观察
13、小结: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讲评问卷设计和访谈的作业)
本模块的重点教学内容是社会调查的具体技术和方法,其中包括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内容,最后通过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比较,反思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性。本部分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有效贯彻实践性教学,如何将调查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巧有效传授,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愿意认真完成作业。当然,本部分的作业量也较大。作业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设计要求问卷有封面信和指导语,以及9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问卷设计完成后,要求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开展问卷调查,填写至少5份问卷。第二项是就研究的主题进行一次访谈,作业要求提交访谈提纲和访谈记录,其中,访谈提纲要求10个问题,访谈记录要求500字。
(4)合:调查报告与论文写作
14、调查报告写作
15、论文写作指导
16、总结(讲评调查报告的作业)
本模块是总结前面的内容,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在此基础上,就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格式要求进行必要的讲解,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辅导。最后提交的调查报告要求包括总结前面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内容,得出一些基本结论。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区合作的新型关系,搭建课程实践的平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与街道、社区签订正式实习协议,安排该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践。就《社会调查方法》而言,学生作为方案设计者、调查员、数据录入员、资料分析员和报告撰写者,可以帮助社区完成各项调查工作任务。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任务当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工作能有效减轻社区的工作负担,提升社区工作实效。
2.采取小组式学习法,提升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首先,根据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数量和类别,将班级成员进行合理分组,每组3~5人,分组时考虑小组成员性别、个性、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搭配。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社区调查工作任务教学计划及相关资料,主动选择适合的调查任务,并制订调查任务实施方案。再次,为了避免在小组式学习的过程中组长包办所有工作任务或者有些队员坐收渔翁之利、置身事外,教师可以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身份和职责轮流定为主访员、次访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并加强协调、监控,确保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3.采取联合督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协调、推动和评估。为保证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质量得到切实提升,需要大力加强实践督导工作。而传统的实践督导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学院督导和社区督导。笔者认为,由社区专业与社区行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督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督导形式。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课程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整合。学院督导实行“项目督导”,主要负责联合实践项目的规划、联络、协调、过程监督与总结评估;社区督导则负责“职责督导”,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工作安排、社区环境适应、社区调查的程序指导与调查实效鉴定。
4.引入能力本位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可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过程表现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评估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质量要高,调查报告格式要正确,内容要完整,符合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特点;再次,组织小组展示和答辩,每个小组成员按工作任务进行总结陈述,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等与大家分享,再由教师与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给予互评。
一直以来,年是县建县年纪念。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形象。年,市委书记同志提出了作为“客家古邑”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成功申办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自秦汉赵佗开发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这块热土,并通过向南迁徙,使得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等。
为县乃至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市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县于年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为市成功申办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问题出在哪里?
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市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乃至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市县。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解研究现状;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报告初稿,成为我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10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团队会根据我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资料和数据。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
解人们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期刊网上查找资料。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后的总结内容和日程
1.统计调研资料。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调研结果。
2调研结果按照“现状—分析—总结—建议”思路布局写成调研报告《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作者简介]申红星(1978- ),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文科学生中纷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社会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功效,而且对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价值。本文拟围绕社会调查对高校文科学生的功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当代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被打破,不少高校目前的培养计划中对实践环节或实训课程的设置改变了以往高等教育中理论至上的状况。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对于理论的现实还原能力的状况。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专业《媒体调查》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实践环节的引入对于深化学生理论认识的重要性和实践环节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倾向。
媒体调查这一实践环节是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专业的本科生为期两周的专业实践。在媒体调查实践环节中,学生必须将所学到的社会调查方法和新闻专业的前沿问题相结合,才能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媒体调查。针对学生在媒体调查的实践环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对该实践环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以达到提高学生媒体调查能力的目的。
一、扩展社会调查方法的背景知识,摆脱为调查而调查
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一般采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社科研究的具体方法可分为两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面对复杂多样的媒介现象,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方式,也就是采用“观点+论据”的模式,显得主观性和随意性太强了些,因此,在媒体研究中必须引入社会调查方法,也就是定量研究的方法。
社会调查方法是当前普遍使用的社会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通过对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摆脱了早期形成的纯粹定性研究的思维模式,初步具有科学、客观地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的意识,使媒体研究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可是,当前大量与社会调查方法相关教科书对这一定量研究方法的介绍,仅仅集中在抽样方法、题目设计、问卷设计的步骤、资料收集、资料处理、撰写调查报告这几个环节的介绍上,注重技术性和操作性,对社会研究思维的总体介绍不深。这一缺陷导致了学生对社会调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社会调查是一种技术和方法,认为只要按照社会调查的步骤进行媒体研究就可以得出合乎现实规律的结论。因此,学完调查方法后,学生出现了为调查而调查的现象,不懂灵活运用调查方法进行媒体现状研究相结合,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扩充了社会研究的相关思维,较为深入的讲解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模式,社会科学范式以及社会理论的要素、理论和研究的关联性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做好媒体调查,仅仅掌握社会调查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新闻专业的前沿,了解学科动态,让社会调查这一方法为更好地为自身了解媒介现状服务。
通过增大社会调查的背景知识讲解,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媒体调查研究的现实能力得到了提高。突出体现在应用性课题的确定比以往更具操作性,大而空泛的课题申报减少。而选题的水平对于调查过程和调查质量的影响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制定详细的指导书,控制媒体调查进程
新闻专业媒体调查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临近期末的时段。考虑到大一学生学龄尚浅,对媒体调查的宏观把握能力不足,结合学生在专业课上的表现,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进度安排表,要求学生按指导书的指示严格执行。同时,安排多名专业教师实时指导监督,控制学生媒体调查的进程,保证调查质量。
我们把为期两周的媒体调查,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和撰写调查报告阶段,时间分配上是1:2:1,具体换算成天数是3:6:3。在准备阶段,我们要求学生用三天时间进行准备,自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各自的调查设计方案、并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准备阶段的最终成果是调查问卷的制作完成。在调查阶段,我们要求学生的样本容量不少于50人,因此用六天的时间实施,调查阶段的最终成果是调查问卷的回收。在撰写调查报告阶段,我们要求学生在三天之内完成资料处理、统计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最终成果是调查报告的完成。
由于学生此前没有独立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对调查尚处于概念阶段,他们对严格的时间进度感到拘束。经过讲解说明,学生认识到我们提供的时间进度表,标识的是每一阶段的底线或警戒时间,可以在这一时间线上微调,但不能出入太大,否则,将无法保证调查的质量。
通过控制整体时间安排和专业教师辅导,媒体调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媒体调查的任务,并在指定时间上交调查报告,避免了调查失败的事件。
三、关注学生心态,及时教育辅导,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
媒体调查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比较大的独立实践活动,由此,我们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成立了媒体调查领导小组,希望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情绪上和心理上的障碍。通过部分学生的反馈,我们发现,学生面对媒体调查的实践环节时,首先考虑的是(1)能否较好的完成调查任务;(2)担忧无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所必须面对的调查对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社会调查课程是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具体的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于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该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来观察社会变化、分析社会关系、解释社会现象和把握社会规律,锻造作为一名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①必须努力尝试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是以理论内容为基础、以案例结合SPSS软件应用为手段的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是将现场模拟与实地调查有机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
1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存在问题
实验、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观察性、操作性和理论实践融合性等特点。由于理论教学的内容较难,借助实验、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增进教学实效。其一,通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亲历实地开展调研,强调学生参与及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认知和提高,激发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其二,有利于学生消化、验证理论知识,增强了理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其三,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验教学过于教条刻板,遵循“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三部曲程式,这种程式只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情形;二是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及其内容多从教的角度开发、设计,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指导或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课堂教学理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探求、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实验、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够,未能将学科前沿性成果和现实管理中的新问题有效地引入实验教学之中,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调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性质,旨在教授学生有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扎实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技术。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实验、实践体验为主”,鼓励学生“像研究者那样”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去完整地亲历一次调查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情境、协作、会话在知识生产与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使学生在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中建构起真正有益于自己的知识技能。②鼓励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独立完成收集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等任务。努力探索出一条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的新路。这种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集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系统性训练,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涵盖理论基础知识,实验、实践的目的,操作程序与规范、师生任务与分工,教学策略与评价等要素。具体可从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设置、项目内容编排、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层次性地设置实验实践项目。
首先,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设计。根据“实验育人”的理念,应当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并结合培养对象的新特点,针对存在的新问题进行。实行项目驱动方法,合理编排实验、实践项目表单。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方法或原理、时间、步骤、要求等。力图通过编制实验、实践指导书或手册作为教学的指导规范。具体而言,就是在整个教学计划学时内,老师必须根据课程内部逻辑关系开展教学,一方面讲解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时注意调整重点、强调应用、注重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进度,以小组为单位,分步骤依次完成从调研选题、文献回顾、设计研究方案与问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到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研究成果的一整套实践任务;另一方面,安排一定的学时,借助实验室计算机教学平台,根据设计好的实验项目,有机结合SPSS软件、实例与数据库,让学生学会应用SPSS软件,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统计分析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以此课程的学习为契机,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热情。
其次,要认真做好各教学环节的执行与评估工作。作为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师,不但要掌握社会学理论基础、统计学理论,而且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要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有一定深度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③在课堂讲授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测量指标,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整理,如何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与实际调查紧密联系的问题;课堂模拟训练主要针对资料收集方法的训练,如让每个小组结合自己课题设计出问卷和使用方法,然后进行课堂模拟训练,重点观察每个小组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技巧及效果,之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提高;实验室内主要进行SPSS定量统计分析实验,主要实验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均值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要求学生学会正确操作步骤,并能正确地解读计算结果。在实验室教学场景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包括答疑、讨论和指导在内的沟通与交流;实地调研主要进行观察实验、访谈实验、问卷使用实验、摄像摄影录音实验等,鼓励学生深入到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收集调查资料,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运用相关的调查方法与调查技巧。
3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积极性高。课堂讨论、现场模拟、电脑操作以及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大大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套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经由师生双边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及社会场景中人与人间的互动,实现主体间性的意义建构。
二是使学生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了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技术三个层面在内的一整套研究方法,获得了观察分析社会的工具;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有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应用和转化,提高了大学生实际的社会调研能力和水平,也为大学生就业和工作提供了帮助,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经验、思维和技能支持。尤其是实地调研活动的开展,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课外科技立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方面也因此受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是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求精神。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了。学生在论文写作方法上,逐步实现了从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转向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的转变,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也加强了,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在表现为遵循和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在紧密结合社会事实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掌握了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流程和具体方法,为以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方法支撑。有多个小组在此基础上成功地申报了校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四是通过小组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社会调研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工与协作,明确任务、角色、职责与关系,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完成既定的调研任务。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寻找调查课题,共同起草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共同进行问卷收发、共同分析讨论调查资料,每个人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通力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尽职尽责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提高了。通过小组实践,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争取和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实践,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实验实训教学(ACJYYB2013037)研究成果
注释
二、社会调查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社会调查的评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调查研究评估,是指对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成果的评估和测定,包括学术价值、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狭义的社会调查研究评估只对研究报告的可靠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具体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参考整个社会实践的环境和过程,以及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全面且有侧重、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实的评估。
(一)针对性原则
社会调查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评估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做出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直接关系到社会调查评估工作的成败。问卷是在进行了详细、科学的考察与访谈的基础上,针对本研究的主题而设计的。
(二)导向性原则
开展社会调查的评估,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评估指标不仅要成为判断社会调查效果好坏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成为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中要努力或提高的方向。
(三)可行性原则
即强调指标设计的客观、实践性的原则,社会实践效果评估要切合实际,要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依据,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三、社会调查评估体系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在掌握、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通过对高等教育专家、带队教师和参与过社会调查活动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社会调查评估体系的各影响因素重要度的意见。基于影响因素的可量化性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考虑,在掌握、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剔除无关因素,确定相关因素,完成调查问卷设置,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个影响因素对实效评估的实际意义以及重要程度。问卷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后都设置有从5到1不同分值的选项,分值越高,表示影响越大。在调查学校的选取上,调查内容的特殊性要求选取能够随时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展的高校,这样才能参与其中、随时翻阅社会实践的成果及随时随地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而笔者所在工作单位可以满足这个条件;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09-2012年参与社会调查的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同时向部分教育专家发放问卷,搜集专家意见;并对各二级学院参加过社会调查的带队教师发放问卷,征求带队教师的看法,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调查方法采取抽样调查和个别访问等形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97.5%。其中学生问卷930份,回收911份,回收率为97.9%;教育专家问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带队教师问卷50份,回收46份,回收率为92%。所有数据分析和统计均采用OfficeExcel2007进行。
四、社会调查评估体系的内容框架构建
大学生社会调查评估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反映社会调查效果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提高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把上述筛选出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建社会调查实际效果的评估体系。
(一)进一步明确选题的价值性(R11)
确定选题的创新性(R12)和针对性(R14),要紧密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及社会存在的问题开展有效的讨论并付诸实践,以期对所形成的调研报告对政府相关职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意见。
(二)不断注重实施过程的科学性
一是针对调查的问题,要不断完善问卷设计(R21),问卷设计的缜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调查成果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进行任务分配、职责权利、时间安排、突发事件处理、财务报销等知识培训(R22),以保证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三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经费(R24)直接影响实践活动的最终效果,除了尽可能争取学校的经费外,更应整合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
(三)不断提高调研报告的含金量
即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R27),全程跟进。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协调团队成员的行为偏差、安全问题,总结阶段要核实调查数据的真实性(R32),并积极指导学生高质量的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R31);最后以图片集、随笔集、论文集以至活动简报、主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扩大社会实践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学生除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另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与统计学等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促进了其它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各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注重在能力考察上。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结合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开设统计学实验课。
一、开设《统计学实验》的必要性
1.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目前,许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各相关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忽略学生参与动手实践。一方面,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另一方面,陈旧和单一的教学内容。所以出现大多数学生“学了统计,不会用统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师只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性的教学,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而学,这样忽视学生实践的统计学教学,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实际统计分析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实际中遇到需要利用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的时候,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改革单一和陈旧的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设《统计学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2.统计学课程本身要求推广实验教学。统计学是一门集理论的严密性与方法的普适性为一体的学科,是许多学科的智力和方法资源库。一方面,统计方法现已深入到许多自然科学(如生命及医药、环境、电子、材料等),社会科学(如经济、金融、保险、考古等)及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工农业、航空航天、军工、地质勘探等)中,产生了许多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它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遇到往往是大量甚至是海量的数据,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单纯依靠手算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只有借助统计软件如Matlab,Excel,SPSS,SAS,R才能实现。因此统计学课程本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利用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设《统计学实验》的可行性
1.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发展向纵深推进,对统计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统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培养社会需求的统计人才,目前,我校《统计学》开设情况如下:课时一般安排为72学时,其中统计学理论分配54学时,统计学实验分配18学时。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可开设以下实验项目见下表。
2.计算机实验中心提供硬件支持。随着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计算机迅速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为全校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硬件支持。
3.丰富的软件支持。统计计算软件:Matlab,Excel,SPSS,SAS,R等都具有十分强大的统计计算、分析和演示功能,能满足开设《统计学实验》课程的计算方面的需要。
三、《统计学实验》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统计学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统计学实验。例如,在讲动态数列时,指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研究测定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用移动平均法和最小二乘法测定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并进行相关预测。这样有利于对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除应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外,还应具有应用性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兴趣就可以转化为乐趣,乐趣又转化为志趣,持久稳定的志趣就能使学生保持经久不衰的求知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有趣的统计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灵活应用能力。
3.对综合型实验,通过案例教学法,把学生引导到各种与统计相关的实际问题中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帮助,但是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选案例。
4.统计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评分的最基本标准是真实性。在每次统计实验结束后,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实验报告评分的更高标准是创造性。对于有创造性的报告,可以给予高分作为鼓励。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统计实验报告的撰写,通过统计实验报告,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写统计分析报告的能力。
总而言之,《统计学实验》是以计算机及其统计软件为工具,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统计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总之,在高等院校开设《统计学实验》是必要和可行的,是值得进一步提倡和开展的。
参考文献:
[1]冯凤香,贾贞.大学数学实验的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0,8:47-48.
[2]刘莉,陶强.计算机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7-112.
[3]高建新,朴琴兰,李玲,等.技术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