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1: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优美的诗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月。
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梦里不知身是客,非支非雾非鹤。
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瑶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2、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5、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1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7、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8、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
20、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1、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22、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祗合江南老。
2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5、未老莫还乡,优美的句子还乡须断肠。
26、莫道不消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7、逝水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28、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0、悠悠我心,岂无他人;唯君之故,沉吟至今。
3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32、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死亡意象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1795-1821)和美国现代诗歌先驱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的诗歌中占据重要篇幅,传达深刻意义,反映了诗人关于生命、真实、以及美的思索。死亡的主题一直令济慈迷惑不已,也贯穿了迪金森的隽永诗行。济慈在短短25年的生命之中,遭遇了6名家庭成员的死亡,[①]这使他坎坷波折的生命中对不幸更加深刻感受。[②]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从未沦入自怜自艾。他在诗歌中抒发了对生命的执着,寻找绝对的真与美,字里行间交错着忧郁与欢欣,快乐与痛苦,生存与死亡。比较而言,迪金森则更为含蓄、内敛,在诗歌中对于死亡的质疑多过陈述,思索重于结论。生存的痛苦以及对死亡的想象也是她诗歌的主题之一。她写了500多首有关死亡的诗歌,语调变化跳跃,从怆痛到狂喜,从认同到质询,不一而足。
济慈对于死亡持有的观点比较而言可谓相当传统。他预感到夭亡的可能,恐惧自己可能“会不再存在”,对诗歌的追求也将会戛然而止。他在一首十四行诗中写到:
“……那时真实,我孤独站立
在广阔世界的海滩,沉思,
直到爱与名声沉入虚空。”[1]1818[③]
诗人对于空虚和徒劳的忧虑跃于诗行之上。在1817年的一首“睡眠与诗歌”之中,济慈只祈求得到“10年的时间/ 让我可以投身/ 诗歌之中,可以致力/ 我的灵魂规定的事业。” [1]这样微不足道的愿望竟然也成为奢求,不到四年他就去世了。
虽然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但是济慈也认为死亡使人脱离琐碎的存在,摆脱痛苦,因而得到最终的解脱。在1819年的名诗“夜莺颂”中,他写道:远远地,远远隐没,让我忘掉 你在树叶间从不知道的一切 忘记这疲劳,热病,和焦躁这使人对坐而悲叹的世界在这里,青春,苍白,削瘦,死亡。“忘掉”实为接受死亡的邀请,从而不再承受肉体与精神的痛苦。他在长诗《恩底弥翁》中,抒发了对长眠的宁静的迷恋:“我已经一半爱上了温馨的死亡,/ 用许多沉思的韵律赋予它温柔的名字/ 让它把我静谧的呼吸带入空气/ 此时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1] 郭伟在文中指出,温馨、温柔、温暖、静谧、富丽这些形容词可以唤起审美快乐,自不待言;对“鲜红”颜色的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愉快的想象意义。它们的引入使主体与死亡意味之间产生了审美的缓冲。[2]101诗人此时想象了与死亡的妥协,和死后的宁静。在“睡眠与诗歌”中,他注意到了希望的美:“我们安静栖息,像是上卷的两颗宝石,/ 在珍珠壳的深处论文的格式。” [1]L120-121对于他而言,“听得见的旋律如此优美,但是/ 最美旋律罕有闻……” [1]死亡被比作更加悠扬的音乐,只是没有人听闻而已。
迪金森关于死亡的诗歌反映了她所处的时代之中社会和思想的冲突,基督教虽然日渐式微,却仍然占据最高统领,尤其是在她隐居的麻省小镇艾默斯特。她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知道他存在着/ 在某处——/ 沉默不语” [3]327[④]。有时候她接受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无人幸免,尽管留给活着的人的伤痛“那么巨大,那么无望,难以想象。” [3]1732她曾经是虔诚的信徒,“伸开我窄窄的手/ 收集天堂”,但是最终却逐渐失去了对神性的信仰,对全能的上帝面对人间疾苦却无动于衷产生了怀疑。人的脆弱犹如诗中秋天的花朵,只能接受生命力的终结:显而易见,任何快乐的花朵都毫不惊讶霜冻用偶然的力量——在嬉戏中将它斩首——金发的刺客随后离去——太阳照旧,无动于衷为默许的上帝衡量过另一天 [3]1624在诗歌中,个体的生死没有多少分量,自然和自然法则对此一视同仁。任何试图逃脱的努力被证明是徒劳的,因此不能不引起诗人的疑惑。她写道:“我当然——/ 祷告——/ 上帝来过吗?”迪金森特立独行真实,虽然满怀对信仰的渴望,却不肯轻易认同宗教的范畴。她以诗歌的形式阐释死亡与永生,而她的怀疑显然一直存在。“我推理,我们可能会死——/ 最强的生命力/ 也不能超越腐朽/ 但是,这又如何?”死亡是必然,但是死亡的意义令迪金森大惑不解。她确实认为:“以前——垂死的人——/ 知道他们将到何处去——/他们将去上帝的右手边。”但是诗人写道:“那只手如今已被砍掉/ 上帝,无法寻找——” [4]224不能确定企及永恒的可能性,但是她宁愿像济慈那样,认为受祝福的灵魂会去往一个“像音乐一样必然”、“像声音一样确定”的世界[3]1453。因此,尽管她不无抑郁,而且认为“死亡是一场对话,进行/ 在灵魂与尘土之间,” [4]199,她依然在名作“因为我无法停下等待死亡”中,把死亡拟人为一位君主,一名绅士,彬彬有礼的同行者,带领诗人穿越生命的不同阶段,走向不朽:自那之后——已是几个世纪——但是感觉都比那一天短暂那天,我第一次觉察马头朝着永恒的方向——[3]712 此处,她与济慈一样,把生命看作一场旅程,而死亡与永恒是最后两个驿站。如程光泉文中所言,对死亡意识的描述,迪金森是独特的,也是承先启后的。她不是单纯地歌唱或诅咒死亡,也不是把死亡当作生的质料和目的。她在超越死亡,并通过死亡达到永生。她对死亡的态度除了淡淡的哀愁,甚至有一种超越之后的开朗疏阔的情怀。[5]128
值得注意的是,迪金森对于死亡的态度始终是含混两可,没有明确认定死亡带给她的是祝福还是虚空。马头朝向永恒的方向,但是,从那天起,却已经是几个世纪过去。诗中的天真女孩子终究有没有达到永恒,没有任何暗示。她承认“这个世界不是结论/ 一个种类站在远方,”但是远方与此在的距离,是一个问题。灵魂和死亡的对话并没有得出共识,相反,“……争辩从头开始——/ 灵魂转身而去,/ 只是为了留作证据/ 脱下了一袭肉体外衣。” [4]199 尽管“有两个可能/ 有一个必然/ 还有,一个应该。/ 无限的折衷/ 是我愿!” [4]225,但是无限的折衷似乎并没有意愿中那么触手可及。她对死亡困惑不定,却同时受到另一种生命的吸引。在给T·W·希金斯的信中,她表达了对于死亡的深切关注和痛苦困惑:“我没法告诉你永恒看上去是什么样的。它就像是大海包围了我。”死亡带走了青春、欢笑、激情与梦想真实,但是也把所有悲伤和苦难消除,留下一种未完成的美。济慈认为:“诗行、美名和美确实强烈/ 但是死亡更为强烈——死亡是生命的至高奖赏。” [1]1819在生命旅程的困顿之后,安谧的睡眠使人向往,尤其是确知永恒就在前面。济慈的观点在“论死亡”(1814年)得到了最好的阐释:假如生命不过是梦,死亡能否是睡眠,而一幕幕幸福不过是幻影转瞬?短暂的欢乐不过一种版本我们却以为最大的痛苦是死去。世间之人游荡哀伤,多么奇怪,却不能舍弃崎岖的道路也不敢独自面对将来的宿命不过是一梦终醒。[1]死亡是重生的一个过程,但是世间之人没有能力认识到这一点。迪金森在一首短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对于一些人,死亡的重击就像是生命的重击他们在死以前从未活过——他们要是死去,在死之时早已死亡,生命力展现。[3]816死后而生似乎是诗人的诗歌生命的写照。他们通过赠与世界天才的诗歌而延续生命,对真和美的追求在作品中得到永存。济慈平静地接受了“死亡令”,[⑤]但是他的理想没有落空,终于“跻身于英国诗人之中”[⑥]。陆晓认为,迪金森以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看待死亡, 认为死亡只是肉体的毁灭, 死亡带走我们所爱的人, 但不朽的灵魂只有经过死亡这一必经阶段才得以获得永生。[6]94在她沉思内敛的一生中她始终是一个“无名之辈”,从未品尝过成功的甘美。但是死亡并没有吞没诗人的才华。迪金森在给希金斯的信中写道:“如果名誉属于我,我不能逃避。”这是诗歌的名誉,是诗人生命得以长存的一种凭籍。尽管生前籍籍无名,她在死后声誉鹊起,成为影响现代美国诗歌的两位巨匠之一。济慈和迪金森留给后世无的价诗歌财富得以永存,像是“半开的花朵”[⑦],不必担心时间的侵蚀,即使名字如济慈所言“写于水上”。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说到:“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论文的格式。这成为后世流传的关于艺术与永恒的格言警句。蒋培君认为,在淡忘和超越了世俗价值之后,济慈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多的自由,他更为关注生命本身的存在,关注这种存在的尊与价值。为此,他总是努力地去发现美,全身心地去欣赏美。 [7]111迪金森对此遥相呼应,描述了相逢于死亡的两个人。他们因为对于真和美的追求而成为知己: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没有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我们,隔着房间谈心——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4]120在生命的征程中真实,追求真、追求美的诗人也许一直是孤单的行人,但是死亡让他们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如杨甸虹所言,迪金森最富生命力的诗歌恰好使那些欣喜和痛苦的“现时”瞬间成为 了“永恒”[8]40。 迪金森的这首诗令人动容,也不无准确地预示了诗歌永恒的力量,激励诗人超越死亡,企及美好与真实。济慈接受死亡的必然事实,在诗歌创作中探索永恒的可能性,并因为诗歌的创作而获得了文本的永恒。迪金森死亡主题的诗歌含混地指涉永生的概念,不满足接受成规的模式,以沉思、反问、设想的方式,在诗歌中穷尽对于死亡命题的探讨。两者遥相呼应,印证“真即是美”,死亡是追寻真与美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死亡因其真而无疑晕染了美的意味。诗歌提供了一种空间,使诗人得以消解死亡,接近永生。
[②] 在1816年写给G·济慈的信中,济慈说:“世界充满悲惨、心碎和疾病,压迫无处不在。”
[③] 文中济慈的诗行大部分引自Ellershaw的选集,作者自译。其余为通行译本。在引用意注明创作时间。
[④] 文中迪金森的诗歌大部分引自Johnson的选集,作者自译。其余引自江枫的译本。
[⑤] 1820年2月3日的夜里,济慈吐血。他说:“这个颜色不会骗人。这滴血是我的死亡令。我必死无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案例:例如诗歌《小雨点》的教学片段一:竞猜谜语,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来猜猜看“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点击幻灯片3)
你们说它是什么呢?
幼儿:雨。(点击幻灯片4)
教师:恩,对了!它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小雨点”。今天呢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小雨点的儿歌,你们想不想听啊?
【评析】中班的幼儿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本活动教师首先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活动,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卡通可爱的小雨点形象,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同时也符合低幼年龄的认知特点。我们创设生动的雨点形象进行教学,意在让幼儿感知雨点,激起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氛围,幼儿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学习热情。
当卡通活泼的小雨点形象一出现时,立刻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老师轻点鼠标,轻柔的雨声音乐飞入屏幕,并朗朗读出。采用多媒体手段,用电脑屏幕播放配乐、配图的诗歌,幼儿被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欢快的朗诵所征服,陶醉于雨的意境中。当老师点击画面时,小朋友感觉就像在看魔术表演一样精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学习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促进了幼儿的诗歌学习。
二、营造动态情境,促使幼儿朗诵诗歌的欲望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用语言解释的词汇、现象生动的表现出来,激起幼儿的说话欲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案例:诗歌《小雨点》的教学片段二:欣赏诗歌,理解歌词。
教师:小雨点啊,今天可开心了,有这么多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来看他,它呀,要去旅行了,你们看,它来到了什么地方啊?(点击幻灯片)
幼儿:花园里。
教师:那花儿会怎么样啊?想想看花儿高兴的时候会怎么样?(花儿乐得张嘴巴)那我们要用好看的动作来表示花儿高兴的样子。(幼儿创编动作)
教师:小雨点又走啊走,你们看它现在来到了哪里呢?(点击幻灯片)
幼儿:鱼池里。
教师:小雨点啊,它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他想把他去过的地方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那我们一起和它来念念这首儿歌好吗?我们还要加上好看的动作,这样啊,才能表现它很高兴的样子。
【评析】诗歌意境、词语非常优美,但比较抽象,幼儿比较难理解,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比如我们将花园、田野、鱼池这三个场景再现,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幼儿充分感受到了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理解到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让幼儿欣喜的感受到,原来诗歌中的内容竟然是平常看到的东西,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幼儿来到花园里、田野里、鱼池里让他们的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至于幼儿不会产生疲劳感,可以集中注意力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这不仅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也陶冶幼儿的情操,充分调动幼儿的激情。
在《小雨点》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张、摇、拔”,中班幼儿对于这类动词还比较陌生,但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动态效果,将“张、摇、拔”的效果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营造出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提高了幼儿诗歌念诵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词汇量。
无涯彼岸边
心如旷漠中
遥忆曾经
但觉似梦
可曾相识
惟愿不醒
何必疏离远
相逢自有缘
但得长牵系
即使永难逢
夜咏无聊句
普普通通
却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你
在缺少爱的荒原里
如一丝春柳
一朵春花
温暖大地芬芳了你我的心底
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你
在短暂的人世间
默默无闻
却成就了永恒的自己
当我们再次浸润着三月的思绪
沐浴着三月的红雨
我们又情不自禁想起了你
是否诗中也这样写起
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你
得此深爱如同细雨
在如今的中华大地里
原来处处还存在着你
你的名字
被千千万万个你牢记心里
任何时候
只要我们需要你
你的脚步就会响起
在拥有你的三月里
你的名字飘香在
花里~雨里
告诉着新一代的我们
可以说,我是很中庸的设计师,不论低调,不论奢华,不论张扬,不论国籍。我尽量做到我的作品是舒适的,合适的,体现客户人生价值及感悟的,在这个里面,能看到作为本人在设计过程中,有被大众肯定的设计亮点及亮点背后我想小小表达的意思,就已经足够了。
这是一套位于北京郊区机场高速路附近的别墅。男女主人都是海归,大概是在国外生活久了,回国后,更是眷念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客户一再跟我强调,想要中式的,但是不要太沉闷,并且也不想完全抛弃掉西式的一些生活方式。所以,按照客户要求,即做了这套方案
客厅,面积比较大,南北通透。如果按照西方的习惯,空间会设计的相对开放,明亮,直接。但是中式的建筑及设计,多少都会融合了特有的文化特色,即含蓄,私密。所以,在客厅中间的过道处,设计了5扇宽度不一的通透格栅,这样,即保留了采光,又从视觉上,给人以含蓄,内敛的感觉。餐厅特意设计了带有欧式风格的吧台,材质采用大理石及钢化玻璃,这种极现代的材质,和室内整体采用的重色木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并且吧台的灯光,特意运用的蓝色冷光,和吧台的材质呼应相得益彰,也给整体室内的灯光效果,带来一丝现代,轻松,随意的视觉享受。餐桌上的日式吊灯,以及餐边桌上的纸质台灯,和绿植,又融合了东南亚的一些元素,给整体风格上带来一些轻松和情趣。挂画的颜色,形状,也是经过了挑选,方框,圆形图案,水墨画风,无一例外的,很恰当的融入到室内。小摆设和挂件,是室内设计绝对不可缺少的,摆设不一定需要很贵重的东西,只要配合室内的气氛,一个小竹篮,一个小石子,一些生活中有特色的小玩意,都可以。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变化,时常带来新鲜感。
主卧,床采用的是中式传统四柱床,在顶部床框上,垂下薄纱,给本来看似毫无生气的四柱床,增加了一丝情趣和惬意。床上用品,及床尾凳,采用的是欧式布艺和形状,颜色选择上,却选择了代表中国的红,和金色。看上去,低调,奢华,不张扬。在主卧不经意的角落,放上一张欧式典型的单人沙发,样式上的选择也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即要体现品位,又要带着些许的慵懒,又要能跟室内整体风格融合,不至于很突兀。床头的壁纸,采用的比较经典的玲珑纹饰,有元素,但是不跳。乱,但是不散。配合室内整体搭配的高档鸡翅木纹理,有区别,但是又互相衬托。这也是室内设计最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不太好把握的地方。床边柜上,放着一个青花大罐,就像这套房子给人的感觉一样,古朴,华丽,稳重。
老人房,相对来说,更侧重中式一些。床以及床头柜,选择的是中式搭配鎏金,台灯,搭配的是马踏飞燕灯,体现出主人的文化素养,也让房间不单单只是居住,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展现。电视柜是纯欧式设计,柜面也是采用鎏金工艺,跟床以及床头柜形成了很好的呼应。阳台,放置的两张单人现代沙发,从沙发本身的材质以及工艺来看,是纯欧式设计――皮质加上满座的暗扣。但是从外部造型以及材质上,却又融合了中式家具韵味。从颜色上,黄色,红色,是典型的中国色,黄色皮质,也可以和室内的鎏金,已经吊灯有很好的点到面的呼应,红色皮质与室内家具,地板,也有了流动性,互动性,更体现出主人对生活的热爱。细节,在整个室内设计中,是绝对不可小视的,室内家居设计,我认为会比工业设计来得更繁琐,更复杂。细节的展现,也是反映出,设计师到底有没有真正把客户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以及是不是真正进入到角色里面的一个最好的检视。
一个主观意识太强的人,是做不好设计师的。居所,是业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生活的地方,并不是为了亲朋的赞赏或其他而布置,所以,不需要豪华的粉雕玉砌,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布置的舒适,舒心,便是最好的住宅设计。这是我始终坚信,并且一直贯穿于实际工作当中的。住宅,不是专为体现你设计师多么与众不同,多么有艺术造诣的地方。它简简单单,只不过是在默默的传递主人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而已。
三文鱼
又名鲑鱼,营养价值极高,具有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特点,是益脑健骨的珍品。由于其富含维生素D,常用来制成鱼肝油。
健康影响:维生素D是钙吸收不可缺少的帮手,促进小肠吸收钙、磷,使骨骼钙化。若缺乏维生素D,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据国外资料显示,若每日食用三文鱼约100克,就能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求。
三文鱼还富含n-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现已证实,多摄入富含n-3(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能增强骨密度。
食用建议:三文鱼肉质细腻滑嫩,骨刺少,适合于老人和儿童。由于价格较贵,建议每月食用2~3次。首选清蒸法,放少许植物油,烹调时间不宜长,2~3分钟即可,否则口感会变差。食用时淋上柠檬汁,味道更佳。
相似食品:营养价值接近的鱼类还有金枪鱼、沙丁鱼,鲚鱼等。
大豆及其制品
大豆种类繁多,其中黄豆最具代表性,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更重要的是,大豆含钙丰富,还有大豆异黄酮,对骨骼健康有利。
健康影响:自然界有少数食物含有异黄酮,大豆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能增强骨密度,尤其对骨质疏松者来说,可抑制骨量丢失。大豆异黄酮还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老年女性适量补充,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
食用建议:大豆采用蒸煮的方式,能游离出较多异黄酮。或者直接选择非发酵的大豆制品,如豆腐等,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对亚洲人来说,每天吃250克豆腐即能满足对大豆异黄酮的需求。
烹调大豆及其制品时,应避免与茭白、芹菜等高纤维蔬菜同食。黄豆排骨汤,豆腐肉糜羹等是值得推荐的家常菜肴。
相似食品:非发酵的大豆类制品有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浆、豆奶等。
刺梨
刺梨是一种亚热带水果,体形较小,每100克鲜果中约含2克维生素c,被称为“维c之王”。刺梨含钙较丰富,每100克果肉约含钙68毫克。
健康影响:维生素c是骨基质中骨胶原合成的物质,骨基质就好像支架,有了支架,钙才能沉积在里面。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每日摄入维生素c300毫克以上,能降低骨密度下降的风险。
食用建议:推荐每天吃刺梨50~100克。新鲜的水果有酸涩味,用白糖浸渍后,口感很好。刺梨干果泡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食品:与刺梨相媲美的鲜果还有酸枣、无花果等。
南瓜子
南瓜子是一种常见的种子。像其他坚果种子类食物一样,富含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南瓜子还含丰富的镁,每100克南瓜子含镁424毫克。
健康影响:镁同样是保持骨骼健康非常重要的营养素,人体50%的镁都贮存在骨骼中。如果缺乏镁,可能会增加绝经后妇女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膳食中,仅有30%镁被肠道吸收。
食用建议:营养学会推荐每日镁的摄入量为400毫克。南瓜子营养成分虽好,但热量高,建议每日摄入50克为宜,尤其是肥胖者更应控制摄入量和频率。
相似食品:含镁丰富的坚果或种子还有西瓜子、榛子、松子等,绿叶蔬菜也是镁的主要来源。
西兰花
西兰花属十字花科植物,与其他绿叶蔬菜相比,西兰花含蛋白质多,维生素、微量元素全面,尤其富含维生素K。
多年以后带着对老师的思念回忆起当年的老师,老师的功勋那么大,似乎自己与老师所有的学生此生都难以回报老师那份永恒不变的爱。
2、《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1994年央视春晚,宋祖英演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倾吐着对老师的感谢和怀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句歌词也传遍神州大地,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教师的献礼。
3、《老师,你好吗?》
她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就听班主任说过,考重点高中比考大学还要难。也从和自己一块学特长的那几个要考高中的姐姐哥哥那里听说,学习真的很紧张。就在她们失去联系之前,有时碰巧了和姐姐聊天,自己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说那么多的话了,也许姐姐能感觉到她的冷淡。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她虽然为了姐姐好,但用的竟是冷冰冰的态度和冷冰冰的话语,她为了能让姐姐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于是在最后给姐姐发的消息中也故意说的那么冷冰冰的,后来她又写了一些埋怨姐姐的日志,她知道姐姐肯定会去看的,结果姐姐真的去看了,姐姐看完之后也真的像自己想像的那样不再和她联系了,看来她真的能读懂一些她的那位姐姐,假如姐姐以后真的不明白她写那些的用意,那说明姐姐不懂她,她也不想去解释了,那她们的友谊有没有缘份再继续下去,就听天由命吧。
她有时真的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只是自己想了就去做了。想想以前,她为了这个姐姐和别人的友谊也做过一些不知是对还是错的事。当时她以为自己会去封闭的寄宿式学校读初中,那样她会和姐姐很少联系了,她知道姐姐需要哪种朋友,于是在姐姐的作文里发现了姐姐还有个很要好并且很在乎的朋友,于是自己就给那位朋友发了一封信,说以后让那位朋友多和姐姐联系。后来她好像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虽然是为了姐姐好,但有些事自己是不应该参与的。
而现在自己竟写了一些让姐姐看了会认为和她断绝友谊的那种话,误会就误会吧,现在是不能解释的,否则她做的一切就白费了。友谊也许只是暂时的断,对姐姐来说是件好事。但有时她又会很担心自己所做的那些和所写的那些会起相反的作用,会影响姐姐的心情或者会影响姐姐的学习,她有时真的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只是自己想了就去做了,以为那样就是对姐姐好。
后来她在给姐姐发消息和写日志时,所写的那些冷冰冰和埋怨姐姐话的时候,她也不忍心并且还犹豫了好长时间才去那样写的,因为她毕竟和姐姐已经是很好的朋友了,她知道姐姐看了也许会承受不了她的埋怨,就会选择离开,但没想到姐姐这次一句话都没解释,更没想到姐姐会消失的无踪影,会不会和她写的那些有关呢?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写的那些是不是真的刺伤了姐姐,实际上同时也刺伤了自己,姐姐为什么不懂她呢?假如她真的想埋怨姐姐的话,以她的性格就会在聊天的时候就说了,不会写在那里让姐姐故意看到。实际上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希望姐姐有更充足的时间学习,因为她感觉到如果和姐姐继续聊天和玩游戏,虽然会很开心,但也会占用很多时间的,也许会影响姐姐学习的,毕竟姐姐该考高中了,她的家人肯定希望她考个重点高中,机会对她来说也许就这一次,而她们在一起以后还会有很长的时间……
姐姐看到她以前所写的那些也许会很难过,但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姐姐的心情很快会好的。虽然她们不在联系了,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就是有失必有得,也许自己现在和姐姐的友谊暂时断了,也就能成就了姐姐,但她相信姐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的。但她很希望姐姐不要误会她所写的那些,实际上她写那些并不是真的想拿已经过去的事而埋怨姐姐,只是为了让姐姐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如她家人所希望的那样考个重点高中。她说过不再会给姐姐留言了,不过在心里她会祝福姐姐永远开心快乐,顺顺利利的考上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总之一切的一切都顺心如意吧!!以后她们的友谊有没有缘份继续下去,一切就听天由命吧!!下面这首很伤感的歌词是姐姐曾经发给她的,她现在就把这首歌词用在这儿吧:
离开这一刻感觉不会忘记
朋友抱拥告别明天各自远飞
难得并没伤感依依不舍顾虑
重拾昨天乐趣一堆
曾经每一天相约找美丽去
陶醉美的故事互相勉励去追
曾经望着天空一起哭泣至睡
临别说起亦笑相对
别了依然相信以后有缘再聚
幼儿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是幼儿启蒙教育的第一任专业老师,幼师素质和教育水平不仅对儿童智力、思维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幼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幼师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幼师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美术家,而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幼师美术教育不能单纯地进行美术技能强化训练,而是要更注重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符合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幼师美术教育的弊端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幼儿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师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幼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主要问题有:
1.教学观念落后,目标定位狭隘
教学观念落后是当前国内幼师美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现行的幼师美术教育依然按照其设置之初的办学方针,把目标定位在单纯的幼儿教师技能培训方面,忽视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师的生源素质明显下滑,幼师教育阶段又未能加强弥补,使得培养的幼师科学基础知识薄弱,科学教育能力较低,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等方式启发幼儿思维,使幼儿教育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2.教学方式僵化,缺乏实践创新
现行的幼师美术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着重技能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简单讲解、示范,学生亦步亦趋地机械性模仿。这种教育模式不重视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其忽视了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幼师虽能坚持传统技术,但相对保守、呆板,缺乏想象和联想、创造思维疲乏,创新能力低下。他们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常常表现为以“会不会画”“画得像不像”作为幼儿学好美术课的标准,往往会扼杀掉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
二、幼师美术教育的改革途径
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人才的竞争,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已对幼师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幼师美术教育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明确幼师培养目标,注重素质培养
3~6岁的幼儿通常是通过形状、色彩、声音和动作来感知周围事物,再用图画将这种感知所获得的各种表像反映出来,这使得美术教学在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其良好习惯和品德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首先,中职幼师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应使学生热爱美术文化,确定正确的审美观;其次,要掌握一定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手工工艺的造型能力、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美术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幼师教育的现行目标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儿教育师资”上。在培养幼师生美术技能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应注重培养学生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周围世界有良好、健康、融洽的态度和心理品质,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从而使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
2.改革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美术认识的加深,美术教学的内涵不断扩展,学习内容不断丰富。幼师美术课程要超越传统的“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的教育,向艺术的观念、图像的传达、形式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各个方面发展。
幼师美术教学可采用多个课堂、多条途径、相对灵活的教学活动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如剪纸、染纸、撕纸、剪纸贴画、折纸、粘土等手工,木偶、木版画、美术道具制作,教室布置等,“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吸收丰富知识,懂得欣赏美、发现美,能够体会、感知和创造美,能够吸收和借鉴艺术上的精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得到升华,为以后踏人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