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图书馆党建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2: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图书馆党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图书馆党建

篇1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71-02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讲过“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名言,这一至理名言说明着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丰富。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飞速发展,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据此,人们对图书馆在藏书、借阅、环境等硬软件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如何“生长”是现今图书馆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党校作为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主体,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阵地。党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起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任务。

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图书馆工作,通常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藏书工作,它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并具有收集、整理、保存、资源控制与转化的功能;二是读者工作,它是图书馆公共服务工作,具有馆内阅览、图书流通、参考咨询、视听服务、网络服务、文献复制、信息编辑与提供、特殊群体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藏书工作和读者工作互为条件,相互联系,他们都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期,随着社会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变迁,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心,逐渐由藏书工作转移到读者工作方面,形成了以读者工作为重心的现代图书馆工作的新格局[1]。在这种新格局下,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是党校图书馆建设的首要任务。首先,图书馆是广大教职员工以及培训学员学习和科研不可缺少的信息平台,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辅助机构,它在我党建设及其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党校的形象元素之一;其次,党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沿,是孕育校园风气、学习风尚,培养读书兴趣和积极进取的第二课堂;第三,图书馆始终为读者服务,馆员读者和谐一体的平等精神。第四,图书馆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应该以信息平台建设,并服务于教学与科研为中心;第五,以文献使用率和查找率为基础,提高服务效率,创建图书馆的人文文化,调动馆员团队的积极性,建设和谐图书馆。

二、强化党校图书馆特色意识

强化特色意识,就是树立个性化服务理念。实施图书馆的特色工程建设,即学校应把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统筹规划之中,有步骤地保障文献资源购置经费能够合理有效地分配到特色文献上。比如,从2009年中央党校书店畅销书单中(“2009:领导干部读什么书”),我们可以总结出领导干部读书和选择书的三个特点。第一是注重研读经典,很多书都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精品名品,常读常新,不仅提升执政智慧,更能砥砺情操、涵养人生。其次,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发对国家命运思考的图书占了很大比重。第三,是注重兼收并蓄、对比分析的科学读书方法。这个书单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关注了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历史文化等古今中外的重大出版主题,很多书本身就注重时空、质量、因果、方法的对比分析[2]。根据以上的结果,党校在配备书籍内容上应满足目前干部阅读的需求,为广大学员和教师服务,并建立起党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特色。

三、制度建设的创新所在

党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在保持主要制度和服务模式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读者。为此,制度创新,一是定期考查读者文献的使用率和查找率,将使用频率高的图书罗列出来,为读者以后的查找提供方便;二是不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促进读者学习的热情;图书馆的制度创新要点应集中在有效使用新技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缩短文献供给的时空距离,为科研工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保障[3]。

四、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强化其业务技能水平

(一)提高馆员服务意识

众所周知,图书馆工作较为单一、枯燥,一些馆员将工作只作为谋生的手段,谈不上兴趣爱好。然而,提高馆员服务意识则是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及图书馆管理者应创设条件,激发馆员工作的热情,培养其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明确“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把谋生与自我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实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这样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以良好的职业形象、文明礼貌的语言、主动热情的态度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党校图书馆读者是教师和培训干部,由于其监督能力、指导能力远远大于学生,这样对馆员的素质要求则更高。

(二)提高馆员服务质量

目前图书馆进入了现代信息服务领域,许多图书馆实现了现代化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向综合化、数控化、网络化和多媒体转变。为此,它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不断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业务能力,即能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高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培养自己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以人为本,将提高馆员素质和关心馆员工作相统一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培养馆员的能力和激发潜能为主,把提高馆员的素质、规范馆员的行为、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发挥馆员创造精神为主。其次,为馆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制订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交流、脱产进修等措施,为他们创造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三,图书馆馆员所从事的是一种甘为“人梯”的工作,他们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认可,得到读者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方式之一。

五、与党校培训内容相结合,建立图书馆特色

(一)强化党校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意识

现在学员(领导干部)接受教育的渠道很多,外出培训的机会往往也大于党校教师,党校教师接受新知识的渠道更多地来源于报刊、书籍以及网络、电视这样的传媒,因此要想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员,难度很大,所以必须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学员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调查、座谈等,充分了解学员想学什么,需要什么,将学员们需要的知识及其要求向有关方面汇报,在得到上级组织支持和帮助的前提下,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及时对学员的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适用性,真正把“要我学”化为“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我好学”,激发干部学习的活力和实效性。教师首先要明确,党校的性质决定了党校的教学必须把“党”字放在第一位,必须把党的重要思想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始终;其次,党校教育必须随时关注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深入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紧跟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要具有教学内容多变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校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领导干部。

(二)开发结合时事特点的不同的传播形式

图书馆的特点是围绕国家形势和党校的教学科研要求,开展有特色性、针对性的服务。它是教学与学习的辅助结构,也是教师和学员学习的第二场所,党校图书馆在了解教师和学员的读书需求、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科技手段不定期地开发一些结合实际、结合时代、结合社会的展览和影视文化,这样不仅能为学员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供帮助,而且也获取大量新鲜灵活的思想内容。

(三)充分利用电子资源满足学员的求知需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资源已成为许多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资源是指网书馆引进或自建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根据目前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电子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二次文献数据库、其他数据库。电子资源的使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快地搜索到所需文献,同时可以链接到相关的文献;电子资源可同时供多个读者共同使用,电子资源共享也可以有效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现在电子资源已成为教学科研中普遍使用的信息资源。因此,党校图书馆要利用电子资源,开发文献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不断充实更新文献资源,建立专业指引库和虚拟图书馆;开展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馆员的信息服务素质要跟上,为满足学员的知识需要提供保证。

为了更好地为学员提供电子资源服务,党校图书馆有必要及时、准确地公布电子资源的内容和变化,同时,加强对学员这方面的培训,用直观、开放、交互的方式,使学员尽早熟悉专业信息资源分布,掌握电子资源信息获取技能。在这项工作实践中,馆员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熟悉馆藏电子资源的分布和结构,还能及时地了解学员的需求,客观地分析学员的需求,学习面对面或者利用网站的留言板等与学员建立联系,选择整理出学员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党校电子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篇2

一、图书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管理

1.1 图书馆档案的归档和保管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过程,档案库的建立应首先完善其相关文件归档系统与制度。目前,我国诸多图书馆针对于档案管理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关于档案管理的法规及责任制度,尤其是对部分珍贵图书、文献的管理加强完善了全引目录、分类目录、总清单目录以及借阅登记制度等,而且为了更好地完善图书馆的档案管理,还可以加大施行专柜、专室和专人保管等策略性措施。负责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谨认真地做好对档案的防火、防光和放潮等防护工作,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图书、档案,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1.2 图书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强化我国图书馆相关档案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在通过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以便为图书馆和社会上其他各项工作提供更多地服务,这样才能够为图书馆档案赋予更好地生命力。因此,笔者据自身经验来看,关于我国图书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还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配合领导的决策,并及时准确为各项事业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最快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一些必要且有用的服务。这样一来,领导们的决策、计划以及总结将具有非常直观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不断强化,一方面利于其档案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更进一步完善,另一个方面则是可以为领导的决策、计划及总结满足更多的需求,无疑这将会大大地促进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运作;

(2)积极配合馆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提供档案的信息资料,可以做到对检索信息的便捷性、传输快捷性,从而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完整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将为图书馆单位争创多种荣誉提供非常必要的参考保障。总而言之,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利在千秋且功在当代,每一个不论是提供这种服务还是享受这种服务的公民都应该抓紧、抓好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2.1 管理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数字化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一个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形式,它是旧运营商分散,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相关存储,网络互连可以被用来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的权威文件管理机关和机构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导向的数据为基础,其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要求积极引进新型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得以以档案信息为载体而形成规模,这样也有助于文件数字化管理。

2.2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障碍

由于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兴事物,且由于目前我国各项生产力的水平明显不高,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也是事实,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资源浪费

电子文件和纸质文档的“双系统”保存,引致资源的浪费。保存的“双系统”是具有相同内容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一齐保存。在一些单位,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在网上传递各种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电子版的信息资源与纸质的档案资料两套文档是相同的内容,而不同类型的并发文件势必将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方面的浪费,且会影响到图书馆档案的广泛应用进而影响到电子文件和档案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广泛发展。

(2)电子文件归档困难

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是不相兼容的,分散性明显就很难以电子文档归档。经验数据分析,许多大公司都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而同一单位的档案室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则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使档案现代化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而推广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由于这两套系统设计单位不同,不同软件环境下形成的数据难以转换,无法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因而给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录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数字化档案的利用率不高

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了一段时间,但许多单位和电子文件管理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还在于提高更多地认识,人们依然相信传统的理念和管理模式,由人工来完成的整个文件检索过程中有限的文本输入,编辑和打印的应用,只能看到有限的覆盖范围的文件,而忽略网络的形式传递的信息的巨大宝库,使得电子文档没有得到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2.3数字化建设需注重把握的环节

(1)系统的工程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整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输入、系统管理、磁盘备份、查询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比如一组硬件和软件系统。由于大型企业机关在日常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文本文件需要及时输入和存储,因此因此数字化系统就应使用双服务器双机备份、磁盘阵列存储、集中扫描、高速扫描仪、CD-ROM和磁带等手段加以解决。同时,为了提高利用率,应设置适当的档案查询系统,上传触摸屏查询及文档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2)建立横向通道和相应的衔接办公系统。保存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双套”的系统,它建议建立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即将到来的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之间的一个通道作为文本和图像共存工作的发展和数字文件的特点,制定特别是要改善管理规章制度,以满足的实际需求文档一体化工作系统,归档系统,文件保密制度,数字档案鉴定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

2.4 相关建议

(1)伴随着大众对于的档案管理的认识意识不断地增强,全馆工作人员应将更加重视档案工作,认真做好如收集与使用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反之,档案意识薄弱,不了解档案的用处,即使有档案也不知道使用,势必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目前,我馆档案工作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提高了系统的基础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按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文件管理系统,安全存储的文件,奠定科学利用图书馆档案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了一个制度保障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一般来将,图书馆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是一个图书馆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具说服力的保障。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将为相互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提供一个纵向发展的渠道,它会使得服务人群能够更加具体地、生动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功能。笔者撰写本篇论文意在希望在今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得到总结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刘艳.做好图书馆档案工作重在服务[J].浙江档案,1999(12).

[2] 姜惠莉,王福辰,亓伟.入世对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发展的影响[J].档案天地,2002(03).

篇3

一、为什么要建设图书馆

档案管理数字化

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具有馆藏档案信息数字化、信息组织与传输网络化、档案管理自动化、服务范围大众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等诸多特点。为此,通过加强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在优化档案馆藏、细化档案管理、强化档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指利用信息存贮技术把各种档案信息加工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形成电子文献,实现知识信息载体的革命性变革。数字化在图书馆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给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长期以来,图书馆档案都是以纸质的实物形式存在,这给档案信息的采集、保存和利用带来费时费力、管理成本高、查询困难多、资源共享难等诸多问题。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最大区别,就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以往传统介质的档案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信息的数字化、信息存储的无纸化,节约了图书馆档案的贮存空间,减少馆藏副本的存量,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2.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发展,过去那种大量的、重复的、烦琐的仅靠人力来完成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在可以依靠计算机操作轻而易举地实现。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高科技,对图书馆档案进行立卷、归档、存储、检索和利用,便于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图书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3.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提升了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传递网络化是指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环境,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可以为用户提供高速连接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为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档案服务管理在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信息传递网络化还具有跨时空的信息服务、高度开放的信息利用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等特征。

4.资源利用的共享化,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多种需求。资源利用共享化是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打破地域界限,适应了不同用户需求日益社会化的趋势,可以从多角度满足众多用户个性化的需求,用户能随时随地与数字系统相互交融,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据此,图书馆档案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本系统、本校园,还可以为远程用户使用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二、怎样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

1.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数字化平台。坚持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按照国家和地方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以档案核心业务的数据存储、处理和交换等主要功能,统筹好图书馆档案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主要应内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图书馆档案指南资料库、音频视频资源库以及史料文件汇编资料库等四大数据库。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系统、服务器、档案数字化技术支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软件建设,实行档案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立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平台。

2.优化完善档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非涉密图书馆档案专网(内部局域网)建设。内部局域网是用于与本系统、地方政府的连接,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整体要求,建设完善本级图书馆档案网络系统,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增强网络安全运行能力。其次,要完善图书馆档案外网(因特网)建设。外部局域网是连接互联网的公众网,要及时更新和维护外网设备,确保外网安全稳定运行,使之成为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图书馆档案成果的主要渠道。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管理运行中的安全性,对内、外网要进行物理隔离,着重提高网络安全和信息传输的稳定运行和安全可靠。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内、外网相关功能,逐步形成档案管理数字化,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

篇4

在新馆建设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文件材料,诸如工程准备阶段的立项文件,建设用地、征地、拆迁文件,勘测、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等;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竣工验收文件和新馆运营档案等六大类文件需要建档保存。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建立新馆建设档案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第一,建立新馆建设档案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颁布的《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全过程中产生的文件材料规定详细的归档范围和内容,以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和管理新馆建设档案。第二,新馆建设档案是图书馆整体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建设历史是图书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馆建设档案全面真实地保存并再现了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全部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留存又有失败的教训总结,既有参与新馆建设各个方面机构及人员的资料,又有新馆建设过程中所发生时间的资料等。第三,新馆建设档案对于图书馆建筑用后评估,图书馆建筑的调整、改进、修缮、将来的改造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图书馆建筑的用后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用后评估的一个目的就是看建筑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图书馆建设档案对于用后评估的作用不言而喻。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完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要对其空间、结构等作出一定的调整、改进、修缮以至改造,馆建档案中的勘察、设计、施工等资料是保证上述工作成功的重要资料。第四,新馆建设档案对于其他城市图书馆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也会持续发展。图书馆建设档案对其他城市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有助于他们丰富思路、少走弯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 新馆建设档案的范围和要求

新馆建设档案的范围包括图书馆建筑工程档案、新馆开业业务准备、新馆庆典等资料。新馆建设档案是全面收录与城市图书馆建设相关的一切形式的文献资料,包括纸质资料、照片、录像、电子文件、手稿等,时间范围上包括从新馆建设规划一直到用后评估各个阶段的有关资料,是图书馆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办法》规定,归档的文件,档案必须达到完整、准确、系统,保障生产(使用)、管理、维护、改扩建的需要。档案的完整指按国家档案局和国家计委、国档发[1988]4号文件所确定的内容,将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应该归档的文件、资料归档,各种文件原件齐全。档案的准确指档案的内容真实反映项目(工程)竣工时的实际情况和建设过程,做到图物相符,技术数据准确可靠,签字手续完备。档案的系统指按其形成规律,保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分类科学,组卷合理。

3 新馆建设档案的管理

根据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新馆建设档案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管理好新馆建设档案,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指定专人负责图书馆新馆建设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档案建设应贯穿城市图书馆建设的始终,从城市图书馆建设规划起就要安排专人进行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务求全面、系统不遗漏。

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馆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新馆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细则,并确立建档分类标准。可以按照如下分类管理:新馆建设组织机构文件、可行性研究与任务书、设计基础材料、设计文件、工程管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文件、工艺设备、涉外文件、财务器材管理、新馆庆典资料以及其他资料等。

第三,新馆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件资料,一定要注意随时整理归档,不要等到最后再处理,如果等到最后再整理,既容易造成资料的丢失,也不便于建设过程中的查阅。关于新馆建设的规划、立项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计划、会议资料、各种合同、调研资料、财务资料、宣传活动资料、验收资料、用后评估资料等都要注意收集和组织,照相和录音、录像更是需要及时摄录和收集,文字资料若当时没有收集,以后还可以补充或追记,而音像资料如果当时没有摄录,以后则无法弥补。

第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新馆建设档案管理。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新馆建设档案信息进行存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科学管理。传统的档案管理有一定的规范性,由于手工立卷操作较麻烦,效率低,易出错,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要改变这种传统管理方式,实现以电子档案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要方法,以实现共享为工作内容的现代档案管理方式。为此,首先要更新观念,掌握现代化技术;其次要有现代化的设备。当前计算机已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档案计算机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可以大大提高立卷、归档工作的效率,变手工操作为高质量的计算机辅助立卷、归档管理,既做到了省时、省力,又做到了方便快捷。根据档案工作与图书馆新馆建设档案业务相结合的原则,有些档案可以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的数据进行存档,有些可以单独编制应用软件,实行档案工作的计算机管理。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同时,将其随时扫描存储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图书馆新馆建设档案资料数据库,一则作为档案的电子备份,二则便于建设过程中的查询和调阅。

第五,归档时必须有竣工图。竣工图应逐张加盖竣工图章,竣工图章内容包括:“×××工程竣工图”、“施工单位名称”、“编制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和“编制日期”。图章规格尺寸为“70mm×50mm”。

第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派员参加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档案验收应与工程验收的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同步进行,重点应放在初步验收阶段。初步验收时,在验收主管单位组织下,档案部门着重抽查项目档案的归档情况。工程规模大、档案案卷数量超过1000卷的,抽查15%的项目档案;工程规模小,档案案卷数量在1000卷以下的,抽查30%的项目档案,评价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性情况以后写出初验意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要求,限期解决。竣工验收时,项目规模较大、较复杂的,应有档案的专题验收报告。工程规模较小的,则应在验收报告中写明档案的情况。在竣工验收鉴定书中要有关于档案情况的评价。

第七,提高新馆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也就是说,负责这项业务档案的人员必须具有摒弃名利观念,甘当无名英雄,具备“长作绿叶扶红花,甘为蜡烛明他人”的职业道德,也要具备全面、系统的知识素质,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因此,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档案工作的基础常识和工作方法,尽快掌握有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适应新馆建设档案工作的需要。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数字化图书档案必将成为今后档案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图书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盘、磁带、光盘等数字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图像或文本的过程。其基本的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能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图书档案数字化是获取档案信息最为有效的途径

图书档案数字化的产生是档案保管、开发利用在21世纪信息数字化的产物,他的成长的过程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前提,更是为适应数字时代获取图书档案信息最为有效的途径。

1.1 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图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一次实质性突破。是图书档案工作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逐步提高开发利用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档案自身的使用价值,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从封闭的、以图书档案实体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向开放的、以信息管理数字化模式转变。,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社会更紧密的结合。

1.2 图书档案事业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将伴随着国家、社会、时代的信息建设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创新。由于图书档案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图书档案信息必然成为国家信息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决定了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在是会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开发利用、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方面,与国家其他的信息化、数字化领域相比较更要在管理规范、制定标准、技术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

1.3 图书档案的信息数字化是一项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工程。数字化的图书档案信息打破了档案利用上的时间概念,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使得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的数字化实现了共享,因而凸现出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具有高科技知识含量的大文化工程。为此,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和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关注,理应得到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与保障。

1.4 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要有严格的标准、统一的规范。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使之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及时共享,其目标实现的基础必须首先完成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技术指标标准化、规范化,借鉴数字图书馆信息数字化的实践经验和规律,制订出符合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方法、数字化信息利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最终保证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资源能够有效、充分发挥其作用。

2.社会的信息化是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的基础

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档案事业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档案期建设中作用日益凸显。

档案作为记录历史发展的真实凭证,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档案载体已几经变迁,由石刻、青铜铭文、铁卷、丝绸、布、竹筒、木牍、纸、直至演变为现在的数字形式,档案载体的每一次变更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示,也是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发展的推动力量。进入信息化社会后,计算机使用率日益普及,电子数据存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依托计算机技术管理、存储、各类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前社会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应运而生,各级档案部门围绕档案数字化建设正在酝酿和进行着一场关系档案工作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变革。

当前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和各项工作中,数字化的图书档案信息以其便于管理,查找便捷的用电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乐于的一种方式,其生命力和发展的后劲将是传统档案所无法比拟的,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只有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变化,把人民群众所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发扬光大,整个档案事业才更具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在整个档案工作中把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档案基础工作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事业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3.做好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项准备工作

3.1 做好思想转变准备工作,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要破除“重设备购置、轻服务研究”等做法,树立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使档案工作从传统的馆藏模式向档案信息中心模式过渡。使档案工作有利于图书信息的利用,服务于社会建设和发展,变被动服务为“面向社会、多方联系”的主动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改善服务功能,积极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超越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

3.2 做好技术标准准备工作,确保图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进程。随着新型载体档案的广泛出现,建立完善图书档案管理业务标准已经刻不容缓,如统计标准、著录标准、标引规则标准、计算机数据库设置标准、新型档案信息载体格式与转换标准、计算机硬件设备标准等。

3.3 做好数据库建设准备工作,夯实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基础。在数字化图书档案管理系统构建中,数据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篇6

目前,我国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档案建设管理体系也随之得以逐步的完善与发展,但通过对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分析,仍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1、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图书馆管理的基础性设备建设以及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信息基础设备也相对薄弱,尚不能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同步。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图书馆档案建设工作也被忽视,对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源也缺乏深入的开发与利用;也未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开发利用、管理的体制;甚至个别图书馆没有设立专业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2、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率较低

由于一些图书馆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较为被动、单一,仅停留在档案资源的初步登记、保管上,档案数字化建设与管理进程滞后,导致诸多有价值的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充分被利用,这也进一步阻碍了图书馆档案的深度开发与利用[2]。

3、档案人员专业素养过低

由于一些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甚至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这也导致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仅停留在登记、收藏、保管等简单工作上,无法与高效、快速、准确的信息需求相融合;因此,全面提升图书馆档案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成为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紧迫任务之一。

二、加快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大图书馆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

首先,各级各类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现念,将图书馆档案建设与管理作为单位重要工作内容,并做好长远规划。在加大资金的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完善图书馆基础性建设、基础设备;更须做好图书馆高素质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通过不断的管理技术的创新来推进档案改革工作的深入与发展[3]。另外,图书馆档案工作者也应积极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率先树立起社会意识与全局意识,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

2、构建现代化档案建设的管理体系

在全面加强图书馆档案建设、应用意识的基础上,还须全面加强档案建设、管理的相关规范、制度的拟定工作,并通过相关规范与制度来进一步强化档案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以确保档案的统一性。如根据《档案法》以及图书馆自身客观条件来制定统一的档案建设模板;对相关资源、数据做好档案分类工作。采取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举措来构建现代图书馆极少数管理的体系:首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法令,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规划来完成档案的整理与建立――分类、立卷、排列、编制以及归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用户采取多种档案目录,如按音序排列档案顺序、主题排列档案顺序等[4]。第三,对传统陈旧、繁杂的档案管理方法及时用更完善、更高效、更简便的档案立卷方法进行更替,加快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库房的保管安全管理,依据国家规模标准建立保管安全体系。

3、坚持档案建设的信息化

目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可以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图书馆电子档案,为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的准确、方便、快捷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开展,还可以全面了解用户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倾以及对各类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这也更利于图书馆各部门对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利用率进行不断的总结与分析,这对有效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全面完善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对相关档案信息资料的储存与二次开发;建立案卷案卷联合目录以及档案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与国家公共信息网、各级档案馆之间的交互式联系,以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应用,进而加快图书馆档案部门逐步由管理型向开发型、服务型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5]。

篇7

技术档案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件资料,主要用于科研领域的生产活动,包括一些技术文件,图表和图纸以及照片等。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档案主要就是指图书馆的规划任务书、图书馆的建设大纲以及相关活动的调查材料等。这些材料的留档保存可以为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资料文献和经验。而且,技术档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为内部使用的文件,不会进行随意的公开,属于有保密级别的文件。技术档案和技术文件材料不同,需要认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技术文件材料主要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过,但是没有进行归档整理的图纸、文字以及照片等,技术文件材料是技术档案的一部分。技术档案是活动中具有保存价值,并且进行归档保管的技术文件材料。对于高校的技术档案而言,要做好相应的技术文件材料的收集和保管,从而做好技术档案的保密工作。

2、学校图书馆建立技术档案的必要性

在高校的发展中,图书馆占据着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在现代化教学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技术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组织和传输,实现档案的自动管理和大众化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检索的快捷。

2.1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发挥着文献采购、传递以及流通的作用,对读者的阅读指导、信息咨询、文献检索以及使用的模式已经退化,不能跟上现代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应用需求。面对现代网络技术对图书馆的冲击,图书馆开发了一系列的新型业务,例如网上文件资源的远程借阅、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共享等,使图书馆的工作向数字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的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较为广泛,图书馆适时地加大机构设置的改革,新增了一些网络资源中心和信息技术部;加强图书馆人员的专业培训,对计算机和自动化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图书馆管理人员转变传统的习惯,使图书馆技术档案管理人员更加专业,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在图书馆设备的应用,增添一些数字设备,例如网络服务区和扫描仪等,增加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实力。

2.2建立技术档案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需要。技术档案可以有效的反映一个单位或者部门对于基本建设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实际情况,还能放映出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活动。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保护价值,是真实的记录集中保管技术方面的材料。跟随信息化发展的脚步,计算机以及网络和通讯、数字等诸多方面技术的不断在图书馆之中得到有效运用,现今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的方式想近代方式进行过渡,实际运用的图书馆的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技术手段在图书馆之中得到可全面的采用,这样的现状就需要一些既懂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又对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独到研究的复合型的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条件之下,图书馆在技术方面不够稳定,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开展。实践运行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引进人才,比如有些学校采取阶梯型的引进人才以及拉开距离,保证实际引入的人员和单位签订的合同期间之内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使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还是不能有效的减缓出现人员的流动现状,这就给工作方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综合处理,对图书馆的技术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数字化技术都是依靠网络平台进行自动化管理,促进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充分利用。

2.3图书馆技术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优越性。在高效,图书馆技术档案的管理内容繁杂,管理的难度较大。加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可以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将信息储存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将档案的书面信息加工成计算机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电子文献,这种档案信息管理的方式对传统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带来严重的冲击,实现了信息的强大变革。对于学校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言,改变了过去一直运用的单一的管理功能,实行了给“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的职能以及咨询功能等,这就对于馆员实际的素质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带来了一些实际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解决。所以,要加强对图书馆技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对于图书馆的技术档案而言,档案的自动化管理可以充分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由于计算机存储技术的应用,将有效解决传统档案管理的繁重压力。例如,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多项高科技,可以有效地实现图书馆技术档案的立卷、归档、检索以及利用等功能。由于在实际的高效技术档案管理中,许多现代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一些实际的操作规程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对于一些岗位的人员在职责的划分方面的不够明晰,这就造成在相关的操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漏洞。对于这些方面的资料的保存出现一些不完整的情况,这就给出现问题相关的维修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技术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促进社会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档案信息的更大范围扩展,实现跨时空的信息服务,促进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标准规范化。

3、技术档案管理需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

3.1技术档案建立方面的系统化建设。技术档案对图书馆之中的技技术设备实际的设置情况以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可以让相关的管理者对于本馆之内的现代化的设备有清楚的了解,这样在实际的管理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建立技术档案要结合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其一套完整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技术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2建立设备采购的账目清单。相关的采购人员在进行各种设备采购时,对于实际的验收、记录,需要建立起原始的记录档案,这样方便财务部门对设备相关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依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设备采购和更新。

3.3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和技术操作档案。在设备采购之后,对于每一台设备需要详细的进行管理,使用账目,并表明设备所在的部门,具体的负责使用或者是相关的管理人员工作的状态等。对于采购的设备的采用的买机配件实际的使用情况、出处做好切实的记录。相关的技术部门要依照每一台机器的编号建立档案,掌握好各台计算机的运行和维修方面的记录。现今的很多图书馆实际采用的自动化的管理系统都不一样,对于系统的维护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立本馆的自动化的系统的专门操作记录和数据处理的相关档案,便于系统进行升级和操作人员进交接工作。

篇8

作者:魏小红 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只有不断对软硬件进行更新,选择质量优良的软硬件产品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行,跟上时展的脚步。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而农业科技档案保存了许多重要内容,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创造的特征,资源弥足珍贵,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因此不仅从应用方面,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也要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障档案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档案服务人性化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在信息化背景下,应改变传统档案管理“重保存、轻利用”的理念,树立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保证档案管理专业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性,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二要创新服务手段。档案馆要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服务,建立档案网站,为档案使用者实现档案信息网上检索提供方便,做好档案资源库建设,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全面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在实践中要对服务的方法不断创新。例如:可以开展“一对一”农民科技档案服务,即为某些种养规模较大的农民建立专门的档案,把档案管理部门主动为农民搜集相关档案信息,通过互联网供农民查阅,更好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档案的科技利用率。最终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基点,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职能的档案信息体系。三要拓展服务领域。将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主要为科研单位、农业生产企业服务,转化为向全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可以针对科研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农民等部门服务,为其建立不同的档案数据库模块,实现档案管理的“精细化”,使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指挥部、智囊团、咨询中心。四要利用信息化促进档案管理中的交流与反馈,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了解档案使用者的现实需求,深层次研究开发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合理性、快捷性、准确性。档案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交流与沟通。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农业科技档案馆是农业科技信息的聚集中心和交流中心。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一部分事业单位市场化也是国家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创造性的探索科技档案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农业科技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活力。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科技档案使用过程进行商业化运作。各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将一些农业科技资料到互联网,进行适当的收费阅读,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档案资料咨询服务,扩展科技档案管理咨询业务,为档案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科技信息指导咨询、科技资料检索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可将档案管理工作拓展到扩展到社会活动中实现商业运作。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深入的进行市场挖掘,研究自身特色,把传统的信息采集、编目、使用、咨询等业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来,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增强科技档案馆的品牌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

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在数字化条件下,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树立“人力兴馆”的意识,把既精通传统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做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建立学习型档案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人才进行精细化培养,强化数字化应用的重点。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体制和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接受数字技能的培训。二要建立文化型档案馆,不但要做好员工管理、技能上的培训,更要做好人文观念上的培训,要丰富档案馆文化内涵,使员工理解农业科技档案馆的精神实质,热爱档案管理工作,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档案馆的发展中去。三要建立研究型档案馆,档案馆要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各类农业科技课题研究,提高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运用水平,提升档案编研能力,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保证。总之,农业科技档案包括着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文字、图纸、数据、声像等资料,囊括了农业科技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各个领域,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再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为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更为档案管理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服务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软硬件更新实时化、档案服务人性化、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将是农业科技档案馆管理信息化的新途径。

篇9

中图分类号: TU2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城市化的进程日渐加快,为满足城市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高层建筑的高度会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结构形式会越来越丰富,相应的,对土建施工技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土建工作者必须在掌握现有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趋势,努力解决高层建筑土建施工中的问题,加大对土建施工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高层建筑行业的管理,从而加速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土建施工技术概述

现阶段,建筑工程行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建筑单位要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前进和稳定发展,就需要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技术和文化水平,增强整个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持续稳定发展。土建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中都有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整个工程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建施工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土建施工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是保证建筑企业有效稳定发展的主要手段。

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1、高层建筑混凝土的强度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混凝土使用量大,整体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环境受到外界气候和人为突发因素的影响较大,施工中往往对混凝土的强度有严格的要求。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配合比的选定

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按照设计要求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原料,然后将配制完成的混凝土样本送到指定单位做级配审核,等待级配结果出来之后,根据实验配比指导实际施工。其中需要控制的质量环节在于实验配比与实际施工需求的误差性控制。因此需要进行实验配比度的实际调整与现场砂石含水率的配率协调以最终确认混凝土的配合比。根据实际工作实践研究表明,砂石含水量增多,因此导致的砂率下降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的下降。其比率为,砂率每下降2%~3%,混凝土的强度下降15%~20%。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严格执行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1.2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泵送混凝土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周期并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具体施工实践中,即使混凝土的各个质量指标都合格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多为投资方或施工方为了缩短施工周期,对混凝土养护力度不够造成的。因此在施工前期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养护方案,分配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建筑物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养护控制,并且在养护范围上要扩大化处理。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实际的施工方案采取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同时在养护措施上要兼顾细节。

2、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设计模式打破了常规的结构模式,这就要求实现高新技术的引用和优化组合,强化施工的技术力度,建筑结构空间设计上遵循“上小下大”的空间布局,上部设计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并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计转换层。例如一栋15层的高楼,地下一层,建筑高度65m,地下室为混凝土结构,其地基基础的开挖应避免对周围建筑的影响,施工难度较大,同时要求混凝土筒体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0mm以下,同时做好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并做到实时监测。

3、高层建筑逆向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逆向施工内容是非常多,包含的施工部分也多,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要进行的控制要点也多。逆向施工技术和顺向施工技术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施工过程中要先对相关管线进行布置,然后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将建筑面积进行扩大,同时,在进行地下室浇筑时对结构强度也是有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效果,内部支撑的强度要进行保障,这样在强度要求方面才能取得更好效果。逆向施工技术能够对出现的基坑变形和沉降问题进行避免,因此施工效果是非常容易进行保证,同时,逆向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地下和地上施工是同步进行,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施工结构质量进行保证,同时,在施工时工期也能进行很好的控制。能够对工期紧张问题进行解决。逆向施工技术能够更好的为施工管理创造条件,同时,也能更好的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4、高层建筑预制模板技术要点

对现代建筑施工而言,施工工期的有效控制关乎施工成败。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较为复杂,且多以竖向施工为主。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多采用爬模法和滑模法进行工期的有效控制,且在这些方法下,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主体性能。而在实际施工中,爬模法和滑模法往往是结合起来采用,以最大化提高施工有效性。两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主要体现在:结构的整体性均良好,且伴随有较高程度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两者对组织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的立面结构,在造型方面表现出较大的限制性;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通过预制模板技术,可以有效将爬模法和滑模法应用于实际之中,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5、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具有施工规模较大、原材料用量大、参与单位较多、设计复杂等特点,特别是大量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和浇灌,一直是制约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的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的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6、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基础地基的施工,要求施工整体性高,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这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混凝土设计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建施工技术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时建筑土建工程的施工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应该在施工的时候要精心安排、合理有序的组织工作,确保各个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于施工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的组织和设计,注重先进技术的引用,使工程可以又好又快地完成。

参考文献

篇10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与内容发生很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时代下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树立信息服务的全新理念,保持高度的信息来源与共享需求,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明白用户的潜在需求,有目的、阶段性的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新时期下各行业领域都发生着巨大改变,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面临着改革,以自身情况与发展为基础,改革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改变传统管理方法的局限与不足。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主要记录与整理单位工作内容、人事资料、重大举措及发展状况等。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协调内部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整理、归类、统计及保存原始档案信息。目前企业改制不断深入,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相关企业要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资金规模有限

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基础,也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成败与高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购入大量基础设备与设施,但这些设备与设施价值较高,档案部门往往经费来源有限,造成相关配置与设置较低,不能满足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要求,阻碍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缺乏系统规划

档案信息化建设很长时间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造成各单位已建成的档案信息化业务与技术缺乏通用性,对档案信息共享产生阻碍。分析市场中存在的档案管理软件,可以发现多以单机版为主,并没有联网功能,不能满足数字化与网络化发展要求。此外档案管理软件缺乏信息管理功能,还缺乏检索文件与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

(三)安全意识缺失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使用难免会遇到各种安全性问题,而在传统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很多部门和人员都普遍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意识,都简单的以为只要有了安全防护体系就能确保信息安全,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而且很多的档案馆为了放便,都将一些数字化工作外包给相关信息企业进行,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进行实时监控,容易发生信息泄密和丢失的危险。

(四)业务素质不足

目前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足够耐心与工作态度,要求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满足工作需求。但现阶段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来源复杂,专业素质存在差别,造成很多工作人员并不了解自身职责,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遗漏与不全面的问题。使用计算机时,受到自身学识限制,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熟练使用现代化设备,影响工作积极性,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给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一定损失。

三、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途径较多,笔者根据上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应对解决措施。分别从五个角度展开分析:拓宽资金渠道、规范建设方式、保证资源安全、完善备份管理及提高人员素质。

(一)拓宽资金渠道

档案管理部门在原有资金来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地方政府在地方预算中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扩大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增加专项资金的规模,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足够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社会组织,比如可以和电信部门合作,获得免费网络资源与支持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资金、技术及资源等因素支持。

(二)规范建设方式

需要建立统一标准与规范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有效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信息资源整理、数据库建设及网络建设等都需要得到相关标准规范。现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与优化建设标准,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共享、共用档案信息,优化档案业务流程,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

(三)保证资源安全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网络的使用,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经常发生,对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产生严重损坏,面对这些问题,档案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处理好相关方面的安全建设工作,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安全、可靠。同时处理和完善好信息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分析等方面的具体处理措施,做好档案保密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处理工作,提高系统安全防范。

(四)完善备份管理

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完善档案数据的备份机制非常重要。首先,精细化档案数据备份流程,明确档案人员的备份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应当重视日常档案数据的正确存储、及时汇总和定期销毁;其次,制定明确的备份规则,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方案。企业档案数据的备份可靠性低,缺乏有效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不重视档案数据备份的重要性,缺乏完善的备份机制;最后,制定数据一致性监控方案。企业档案业务日趋复杂,业务量也越来越大,档案数据存在数据修正等情况,或是出现资料类型合并增减等数据属性变更的情况,从而备份数据和生产数据的结构和数值可能有所不同。

(五)提高人员素质

控制档案从业人员素质,聘用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保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经验与高素质,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人人按照规则办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道德观,通过制度规范行为避免发生渎职行为。除此之外,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确认档案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档案管理实务技能,从业资格证并不能说明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实务能力,各类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在聘用后加强培养,提高档案管理技能以适应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与此同时,企业明确各部门职责,推行岗位责任制。在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大政策执行工作力度,提升互联网实际利用率,尽可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与数字化时代有效结合,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高科技技术,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给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提高档案信息化安全建设、加快档案信息更新速度,有助于提高档案资源使用效率,推动档案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春霞.信息环境下n案管理的创新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7):11.

[2]李涛.如何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6(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