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2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二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宗旨是: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整合农村科技资源,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壮大发展龙头企业,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加速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全市农业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状况,协助配合县(区)制定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制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科研及成果转化计划。针对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农民发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科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促进富民强县。
第四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思路是: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坚持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供需互动、局院共管的基本原则,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致富为目的。
底五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院的总体要求是:要按照“聘请一位专家,建立一个大院(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成立(引进)一家公司,培育一个基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将专家大院建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以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农村信息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第二章管理机构与职能
第六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由**市与**农业大学市校双方共同建设。专家大院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七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日常管理由市科技局、**农大科技处共同牵头负责,市级相关部门负责做好有关业务业务指导和工作配合。
第八条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由市上统筹规划布局。以各县(区)为主,按照“谁主办、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九条各县(区)政府按照属地原则负责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和管理,为专家大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每年为专家大院提供不低于2万元的交通费,县(区)科技管理机构负责组织编制本县(区)专家大院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落实本县(区)专家大院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第十条每年1月份校市共同召开一次专家大院工作会议,研究专家大院的有关突出问题。每年*月召开一次专家大院联席会议,通报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章专家大院的设立
第十一条专家大院的申报挂牌。在专家和企业共同制定专家大院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由企业自愿提出申请(附上专家大院建设实施方案)并报经县(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并授牌。
第四章专家大院的经费和项目
第十二条市政府每年从市校合作50万元经费中,安排相应比例用于专家大院内市校科技项目实施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县(区)政府应保证专家组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十三条对专家大院申报的科技项目纳入市校合作科技项目,经领导小组审核同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优先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申报专家大院的科技项目。并将首席专家和专家组成员纳入**市科技人才专家库。
第五章专家大院的考核
第十四条专家和专家大院的考核。对各类专家大院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开展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由属地县(区)会同**农大科技处、市级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联合进行考核,具体的考核办法由市科技局会同**农大科技处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专家的考核。**农大对在专家大院工作的专家,将其工作计入年度工作量,一并纳入学校年终考核。
第六章专家大院的激励
第十六条属地县(区)对专家大院实行一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对创新性明显、效益好、辐射带动性强的项目,根据项目效益情况,当年年末给予适当奖励;市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对专家大院实行量化考核,采取三年评奖制,奖励分三等,
一、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科技人才的竞争。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石油教育未能发挥出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石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培养目标模糊,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对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尝试与创新,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少,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低。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石油石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石油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出石油高校特色办学之路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现实意义
实践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二、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突出石油石化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比例。
(一)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专题项目立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推进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把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全校开放。
(二)推进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建设多功能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实验项目管理,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创新实验室,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理论”加“实践”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严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选题关。落实对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前的安全和纪律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组织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分阶段、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规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高育人实效
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
1、按照区委、区政府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协同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性的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咨询小组为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全区人才工作有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制订。
2、安排需要提请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的人才工作重大事项。
3、对人才工作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区委组织部
1、负责全区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承担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2、做好全区人才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人才政策和措施。
3、了解、掌握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重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向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人才队伍建设中带倾向性、政策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负责区“515工程”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选拔和推荐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常州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区中青年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的选拔、管理、奖励工作。
5、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高层次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发展平台;做好省“333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的牵头协调工作。
6、组织高层次人才的学历教育、进修、送培工作,管理全区各类人才培训工作。
7、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做好领导联系优秀人才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强与优秀人才的联系,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作。
8、掌握、了解各部门人才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经验;做好全区人才工作的年度检查、考核及总结工作。
区委宣传部
1、负责会同有关单位做好全区人才工作的宣传工作,制定全区人才工作的年度宣传计划并组织新闻媒体实施。
2、掌握宣传、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社会科学领域人才队伍的情况,研究提出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3、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各类人才自觉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
区委统战部
1、讨论有关党外人才工作参与制订有关党外人才政策。
2、注意物色、培养、选拔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荐。协同组织人事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3、与党外人才加强联系,了解和研究党外人才的思想动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4、宣传、贯彻党的人才政策,总结交流经验,调动党外人才的积极性。
区发展计划局
1、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参与制订人才规划和人才工作目标。
2、协同做好人才工作目标的落实、检查工作。
区经济贸易局
1、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提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探索企业家成长规律,研究建立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机制。
3、组织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参加进修培训,组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开发、推广、服务、引进及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提高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
4、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为企业引进人才和智力的牵线搭桥工作。
区科技局
1、负责全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工作。研究提出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2、加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创新科技经济对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大力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3、组织全区科技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引进、合作,协助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全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研究、论证、咨询等活动。
4、协同区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等优秀人才的推荐、评选、奖励工作。
5、利用科技三项经费,鼓励、引导科技人才开展重点科研、技改活动,做好有关科技业务培训等工作。
区教育局
1、负责做好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制定加强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着眼**经济建设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3、加强继续教育和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
4、实行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区财政局
1、负责安排、核拨人才工作经费。
2、参与制定、完善有关人才待遇的规定、办法。
区人事局
1、做好全区人才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掌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2、研究制定有利于培养、吸引、激励人才的有关政策,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化的人事管理制度。
4、加强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抓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和运行工作,积极筹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
5、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本区发展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各类紧缺人才;大力引进为我区提供智力技术服务的各类柔性流动人才。
6、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拓宽人才服务领域,完善人才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择人和各类人才择业、交流、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7、做好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
8、做好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市、区两级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1、做好中级、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研究制定加快中、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办法、措施。
2、推行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技能人才成长机制。
3、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人才工资待遇、保险等方面的办法和措施。
4、完善劳动力市场,做好就业指导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区文化局
1、负责做好文化系统人才工作,研究制定加强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加大文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文艺队伍。
3、贯彻“双百”方针,围绕“五个一”工程,突出时代主旋律,鼓励文艺专业人才积极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佳作。
区卫生局
1、负责做好卫生系统人才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做好卫生系统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工作,调动卫生系统人才积极性,促进全区卫生事业发展。
3、参与做好人才的医疗待遇、卫生服务等工作。
区科协
1、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决策咨询、科技咨询活动和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推广工作,组织科技群众团体、科技学术团体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2、负责会同有关部门评选、表彰、宣传优秀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科技人员先进事迹,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3、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活动,举办多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培训班等,提高全区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
4、多形式、多渠道倾听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并协同解决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
区侨联
1、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措施。
2、加强与**籍海外优秀人才的联系,向他们宣传**的人才政策,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到**创业、献智。
前言:目前,水利施工企业在面临强大的市场压力及严峻的社会竞争形势下,只有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质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才是我国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1.我国水利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建议
1.1 现状
第一,设备老化并且引进更新先进设备升级缓慢。现今,机械化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企业或者一项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设备的更新及引进力度决定着此项技术的发展途径。现在水利施工已经由事业单位转型为企业,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也不再进行资金补贴或者投入。
第二,水利施工企业自身机制不健全。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施工企业的良莠,水利施工企业本身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将阻碍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最后,核心技术运营不力、专业含量低。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水利施工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
1.2 建议
(一) 加强科技投入的力度。从企业积累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从中设立创新奖励基金;结合施工项目具体特点,安排必要经费,进行技术攻关和专题科研,力求与项目技术措施计划同步实施;加强与学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新技术培训,吸收院所科技人才共同开展施工工艺开发和新材料、新机具应用研究。
(二)加强科技创新组织落实措施。水利施工企业首先要建立长远发展目标,研究企业自身的科技发展战略,并制订企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其次应建立以总工程师领导、技术开发或质量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的科技创新工作机构,使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再次是积极创造条件,进行1509002系列质量体系贯标认证,提高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夯实科技创新工作基础。
(三) 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水利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要把市场实现程度作为人才激励的重要依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吸引、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新机制。
2.水利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
出现问题:
(1)钢筋的锈蚀与混凝土裂缝
由于钢筋的氧化锈蚀伴随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沿主筋或箍筋方向产生裂缝。水泥的安定性不良混凝土的水灰比太大,早期强度低,失水太快也会引起开裂。混凝土内部水分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形成压力也将引起轴向裂缝。
(2)结构疏散与水分转移
水分转移及结构疏散的混凝土,以表面呈冰晶、土黄色,砂浆骨料结合脆弱,声音空哑等为特征。同时由于混凝土、内部压力、温差湿度差,使水分自边缘向中心移动造成空隙。
解决措施:
(1)选用抗冻性高的水泥,我国各种水泥抗冻性高低次序为: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应首选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而且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号,混凝土的水泥最小用量不应300kg/m,水灰比不应大于0.6。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施工。比如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采用配合比方法进行施工,气温零下10℃左右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采用蓄热法进行施工,零下10℃以上,且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采用外部加热法进行施工等。
2.2 水利工程中的运输安全问题及建议
水利工程中的运输安全是影响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程运输不能按计划实施,直接延误工程进度。因此保证施工运输中的行车安全,就成为水利工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运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行车障碍多,水利工程大多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路面崎岖不平;二是对时间要求紧迫,物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运到现场,运输失调就会延误工期,错过最佳时期,给工程造成重大损失;三是要求对不良气候条件适应性强,无论冰天雪地的严冬,还是暴雨频发的汛期,都需要运输保障。
针对上述特点,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作好运输前期的各项准备和应急方案
(2)行车前要全面检查和保养维护
(3)雨、雪、雾天的行驶技巧
控制车速。尽可能用中挡或低挡行驶;要远近兼顾,注意观察前方和路面的情况,应与前车保持较大的距离。
行驶中动作要轻。轻踩油门、缓慢提速,轻打方向、随时纠正,轻换挡位、低挡起步,轻踏制动、慢拉手刹。提倡预见性制动,前方如有情况,要用连续点踏制动的方法,切不可紧急制动或一脚踩死,防止刹车抱死,产生侧滑。
3.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水利施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科技创新,优化现代管理模式。总结过去有效的管理经验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智力信息,发挥管理专家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引进新型人才培育本土骨干。更新节奏在本地区域内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的同时还要向其他地区、省市甚至国外拓展自己的市场。积极开发横向关系,凭借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技术优势在最大范围内建立自己的信誉,为企业增加无形资产。水利工程技术日趋成熟,水利施工技术的好坏关系到我国水利工程的前程,只有在认清现状的前提下才能解决问题,改进水利施工技术建设。
结束语: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利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还可以为国家和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中国企业早日走出国门,跨入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何明.李冠华.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管理[J].水利天地,2008(9)
[2]索旭红.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探讨[J].山西水利,2007(3)
[3]肖青春.对现代水利施工技术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0(9)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绩突出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该计划目前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
中央电大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10月,31所省级电大、357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已注册学习的5.54万名学生中,80%以上是现职的乡村干部,另外近20%是科技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职工。针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及生产与管理工作现实需要,现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1个专科专业,包括种植类的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 ;突出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的适用性,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证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农村学习者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
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得到增强,品牌得到进一步认可,进一步强化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将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弱势人群,强化了电大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增进动力的补给站”的社会价值。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思路与措施
中央电大认识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电大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抓手”,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教改“特区”,是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为此,中央电大加强质量保证五要素建设,从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方面,探索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把“计划”作为强化电大办学优势的项目精心组织
首先,中央电大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拓展项目列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了具体部署。学校还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小组,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专门成立了“计划”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
其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电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试点县政府的主管县长担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主任,县里各有关局、委、办的领导共同参与,动员农村干部、农村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带头参加学习,带动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2004年秋)的24所省级电大、66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到2006年春季已在32个省的483个县累计招生39187人(2006年秋又招生16151人)。
突出教育重点,构建资源体系
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设,电大采取的第二项措施是,以突出农村和职业人教育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体系。
1.搭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在学校多年开办农科教育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设了近百门适用于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利用学校面向农村的非学历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推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包括了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三大类11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导学VCD、学习指南、考核说明和形成性考核册,教学点配有讲授重点难点的录像带,网上有学习辅导。根据各地需求,课程平台将不断完善,陆续推出更多课程和专业。
2.在资源建设上,适应农村特点
农村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对象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欠缺,但实践经验丰富。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过去比较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状况,课程降低了理论难度,体系结合生产过程,特别是专业课程,针对我国目前生产上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在媒体类型上,较多地使用电视课,有些还配合专题教学片。教学点还提供大量专题讲座、农业技术的VCD,以扩大学生视野。
3.效果显著
各地普遍反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突出职业和岗位要求,按职业要求介绍基本理论,加强了应用性、操作性,学生学了就能用,很受欢迎。
例如河南中牟县电大学员郑公明学习了《农村环境保护》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帮助村民建成沼气池102座,实现了沼气专业村。
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以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毅力差、工学矛盾大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加强了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辅导老师加强课程集中辅导和实验实习指导,组织了学习小组,定期活动。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现在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卫星电视传输网(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人员(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20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五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蹲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坚持系统运作,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也许这又是老话重谈了,但它的确在我们地勘单位是普遍现象。地勘单位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资排辈”总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默默地起着作用,特别是在个别照顾和关系的掩盖下,这种不正常的事情反而变得正常了,这就使得人才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特别有些年青的、高学历的人才有点等不及、耐不住了。因而,思维决定了行为,耐心不足的人便打起背包大步地往前走了。如何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那些想在地矿单位有所立业的人能安心工作,使得地矿单位能留住人才呢?这就要学会用与时俱进的标准去鉴赏和识别人才,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去培养和开发人才,用与时俱进的方法措施去管理和使用人才,做到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为人才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
地矿单位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改革的目光并没放得很远,在力度上更显得微弱。要真正在思想观念上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站在地矿事业的未来和发展的视角看人才,敢于大胆而不是形式的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当然这个目标还是很遥远的,因此,要从分配制度改革入手,彻底走出改革中的那种“怕”的思想,应当从真正意义上向高科技人才和一些重点岗位倾斜,舍得在资金上“放水”,拉开分配差距,让技术人才有较高的收入,能与其他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并甘心情愿地为地矿做贡献。这样,人才在重用中才会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在发展中实现“双”。
当然,要搭建一个能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需要一种勇气。有时需要拆除旧台子,但这绝不是凭着一个“敢”字了得,应在人才管理上也有所创新。日本当代著名的经营管理学家土光敏夫,对人才使用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 “人往往不是有这个能力才担负这个职务,而是担任了这个职务才能发挥能力。”我们当中还有许多人才就很难得到这种重任的机会。要建立“人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你有多少能力,我就给你多大的舞台,只有在尊重人才的用人机制中,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
“任人唯贤而不任人唯亲”这句经典句子,相信几乎每位领导都曾听过并讲过,但真正要做到真难!一个和谐的人才竞争环境,关键在于拥有有远见、持公心、爱人才的领导。他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对企业环境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对人才心情的好坏和未来的去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笔者接触了很多离开地矿单位的同事,他们离开的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想要改变环境,其实言语之中隐约流露着就是地矿单位不适合我发展,必须走人。人才走了,损失的便是企业。要遏制这种令人心痛的人才流失现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必须重视如下三个方面工作:
1 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人才流失很大程度是企业自身因素引起,领导责任不可推卸。要将人才管理纳入单位干部工作业绩考核之中,视之与经营目标、经济效益同等重要。这样,对人才流失就有了一种责任。企业法人是否创造了一个留住人才的环境?有没有这方面的制度?在平常工作中重知识、重人才有无具体体现?在以身作则方面是不是任人唯贤?地矿单位要将人才工作纳入各单位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出人才工作的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把人才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相反,如果没有一个对干部的考核制度,那么人才管理将会处于一种怪圈:选才部门只管选才,不管用;用才部门只管用,不重用。人才处于一种管与不管的夹缝中,更何谈留住人才?
2 抓好人才梯队的建设,是夯实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力后劲。在地矿单位中干部队伍建设与技术队伍建设同等重要。技术骨干队伍是地矿事业的生力军,现在我们担忧的是许多年轻技术人员不大愿意学技术,甚至有的年轻人宁愿花时间在网聊、游戏里,而对学习避重就轻,认为我应付工作总行吧,混一天算一天。试想:这样的年轻一代能否担起重任呢?笔者认为,地矿单位应把技术和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作为一种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
3 重视职工学习、培训,提高地矿单位职工素质。从地矿单位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应有一个长远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机制,真正把地矿单位建设成一个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的学习型企业。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层次”、“多渠道”等学习方式对干部和职工进行各种培训;鼓励职工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单位可送一部分干部或职工到正规的高等院校进行“充电”,使他们紧跟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步伐。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能力和工作业绩申报评审各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审计学会虽是社会性团体组织,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审计作用的日益增强,审计学会作为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应在“创新”和“服务”上积极寻求学会工作的新出路,发挥其应有的特殊作用:第一是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审计学会联系全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广大审计工作者,拥有一支学识渊博、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队伍,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审计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成果推广等方面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区审计改革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审计学会是政府审计系统联系各级审计部门和广大审计工作者的重要渠道之一,会员大多为从事审计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通过各方面的交流,不仅可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进会员之间的了解和协作,还有利于及时沟通信息,相互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学会,加强政府审计与部门审计、企业审计的联系以及审计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审计力量。进而推动全区审计工作的进步。第三是发挥审计科研的先导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审计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审计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审计环境,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新任务,面对着更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审计学会具有专业人才多、学术气氛浓厚的优势,只有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才能推出一批新成果,指导审计工作实践,促进审计改革与发展。第四是发挥审计学会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作用。审计学会联系着各行各业,是宣传审计工作、扩大审计影响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依靠审计学会普及审计知识,宣传审计法规,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让全社会更多地认识审计,理解审计。支持审计。
二、积极开展审计学会活动,不断增强工作活力
审计学会应确立“开展学会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活力,发挥学会桥梁纽带作用的工作思路”实现“自养、自立、自强”的工作目标。一是要组织会员单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组织会员赴审计现场。组织会员单位进行审计方法,调研分析、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交流。组织会员到有代表性的审计现场学习,深入现场进行实地察看,发现问题。既了解第一线的审计环境,又了解一线的审计程序进展情况。二是组织会员单位到外地学习考察。要经常组织会员单位或参加市审计学会组织的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请有关专家为审计学会会员讲座,提高审计研究水平。作为审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现代审计与审计准则的知识,还有必要了解审计的发展方向,研究探讨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关注社会保障审计、符合国情的环境审计、国家金融审计、内部审计和计算机联网审计等研究课题。四是开展审计法制宣传教育。学会在宣传审计法方面应采取三种形式:第一是动员团体会员单位积极参加审计法规学习;第二是在学会的季度例会上宣传学习审计法律法规知识;第三是在审计培训、审计咨询的过程把宣传审计法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协助政府审计部门宣传审计法。五是建立审计学会工作现代化、网络化。加强会员服务离不开服务载体建设,目前的服务载体远远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做好网上服务载体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服务会员;要逐步建立面向广大会员和单位的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咨询的机构,使这些服务工作长期化、固定化,形成制度。
三、以学术研究和交流作为审计学会工作的主线狠抓落实
审计学会应是具有审计研究、交流职能的学术性团体,只有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审计事业的大局,围绕经济和审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面向实际工作部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焕发其生命力。
一是紧紧围绕审计改革与发展开展审计科研。审计学会要注重发挥科技人才众多,联系广泛的优势,注意引进先进的、通用的调查方法和IT技术,改进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以审计在实践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为重点,联系各方力量,立项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审计科研立项在审计科研中的指导作用,保证审计改革得以积极稳妥地进行。要求全体会员密切关注全局性工作布置及审计调查、审计普查,及时研究、分析和总结,使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事关审计改革全局性、基础性问题加强研究,如管理体制、法制建设、审计方法、人才培养、审计技术等,探索审计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审计改革迈上新台阶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审计实践研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领导决策和企业经营越来越依赖审计信息,特别是数据准确、论据充分的审计分析。因此要求审计学会注意组织力量,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学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每年都应坚持做到:1、制发审计科研论文的参考提纲。提纲的确定非常重要,重点是把上级审计学会下发的和本局制定的参考题目与当前企事业单位及区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充分体现审计分析内容的及时性和前瞻性。2、征集文章,组织审计学术评定小组或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出各个等次,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3、进行学术交流,学会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请获奖作者在会上交流分析和论文。4、每年开展审计征文活动并编印《优秀审计分析论文集》,把年内优秀的分析和论文编印成册,在会员间互相交流学习。
四、大力加强审计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审计科研成果是广大审计科研工作者的心血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推进审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因此审计学会在重视调研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调研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应用,调研成果才能达到学术交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学会必须注意将调研工作全过程从选题、立项延伸到推广应用,将调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工作任务,纳入工作计划?并要求学会各会员单位深刻认识调研成果推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工作需要,确定推广应用项目。使调研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条件,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国外科技创新享受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国内的科技人员却面临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的窘境:大型科研设施设备、仪器有些严重短缺,无法参与有关领域国际竞争,有些又重复购置,但利用率极其低下;科技文献不全,数据标准各异;科学数据得不到共享、数据垄断、信息失真等情况严重。因此,整合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优化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现状
1.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简介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指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实验室、科技文献资料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就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中指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2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九五”期间建立了部分重点领域科技数据与文献资料库;在7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使部分科学仪器使用率提高了40%;建立了一批种质资源、标本库;增加了许多科技仪器设备;为科技基础性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建立了专项资金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
2002年7月,科技部做出启动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大决定,并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2003年6月,平台领导小组决定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十五”各科技计划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十一无”计划,并把平台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2003年12月,平台建设2003年项目经费到达建设主体单位,涉及16个部委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在整合前期工作基础上正式开始。2004年6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指导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5年7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明确提出要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6大基础平台,共涉及24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特别强调了科技基础条件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1.3 部分省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动向
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许多省市在推进资源共享、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北京科技条件信息服务平台(hffp:/省略)是由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发展而来。1997年5月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和北京科委出资建立的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条件信息服务平台不仅为一些科学仪器设备品种不足的单位和部门拓宽了研发工作实验手段的选择范围,而且使仪器拥有单位的仪器使用率得到提高,促进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缓解了仪器严重不足与仪器闲置的矛盾。避免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2004年7月启动建设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省略),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到201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信息、环境等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研发设施完善、成果转化孵化便捷、创新创业环境适宜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提出加快建设“5大平台”:以建设“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为中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平台、智力平台、知识平台、中介平台、空间条件平台。
浙江启动两个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旨在全力推进产业发展。这两个平台是“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2006年4月3日,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等首批3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投入运行。
根据《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03-2005年实施方案》和《2004-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将建设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软件测试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测试中心、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并建设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信息服务与共享系统。
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提高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科技能力持续积累和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的有效举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改善我国科技工作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
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特别是管理体制和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缺乏顶层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发展缺乏顶层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实际情况往往是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造成新的力量分散。部门、系统、各级和各单位各自为主,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低水平重复。政府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的科技资源基本上成为部门、单位甚至少数课题组个人所有,不能为全社会共享,无法形成集成优势;存在近期、中期、远期重点支持对象、建设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2.2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配置不当
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投入上,一方面存在投入总量不足,另一方面重复立项、分散投资,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优势。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经费不足造成科研工作捉襟见肘。我国在科技资金投入上采取的是财政投一点,部门拿一点,单位筹一点的“抬轿子”办法,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发挥。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建设,轻运行”、“重有形,轻无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运行费、维修费用不足,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故障率高,设备状态不好等问题。
2.3 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多岗位、多类型的专业人才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从事科技平台运转的养护和基础性工作,是科技平台有效运行的人力保障。如实验室的技师、操作师等人员都是一些复杂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者,其从事的是一种附属性工作。但现行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并不利于这部分人员,造成一些人员宁可做其他工作,不愿意做科研条件方面的辅工作。同时在培训和教育方面,对这部分人员的培养没有专门的学科,使从事于科技基础条件的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不高。
2.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社会环境不够好
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方而长期存在着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属单位或个人所有的问题,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连在一起;一些部门存在“贪大求全”、“自己有,便于工作”等“小农”意识。国家在制定鼓励科技基础条件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建设政策和法规方面滞后,没有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
2.5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特色不足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建设本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但在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和科技人才资源的特点,未能充分考虑服务于本区域科技创新的需要,呈现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趋同的现象,缺乏特色。
3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科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在学科、空间、时序上统筹规划,建立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体制,逐步形成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依托各类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实验平台和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研究实验基地,推动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封闭,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当前宜优先扶持两类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一是新兴学科相对薄弱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具备相当优势的科技条件平台再发展,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实现资源整合。
3.2 创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管理体制
新型管理体制要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精神,努力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彼此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规划与统筹,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涉及多种类型、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的资源和服务,需要建立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对平台的运行和服务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科技资源的投入、汇交管理、共享服务和调整配置等制度;制定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各类自然科技资源的收藏、储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保障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奖优罚劣。
3.3 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组织协作机制和标准规范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设专门的协调小组,并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负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具体任务,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研究决定有关重大事项。总之,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会议与协商制度解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推行各类标准规范,统一、规范、协调平台建设工作,保证平台所建设的资源与服务的可广泛利用、可互操作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科技平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3.4 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创新优势
各级政府要引导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条件整合,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从整体上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逐步形成按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配置科技资源的新型科技体制,使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创新优势。
3.5 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如何促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就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业绩,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新的认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概括地说,就是积极推进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优势互补和双向服务,从而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
一、突出科技优势,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发挥派和无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作用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华南农业大学各派、无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过程中,非常重视突出专业优势,坚持围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和规划、环境保护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开展调研,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以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基础,既涉及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领域,又涉及一些全局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现实性、针对性,理据充足、内容详实、可行性强,体现了大学高层次人才所具有的较高的科技素养和政治素养,确保了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2004年初,针对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华南农业大学从事食品科学研究的省政协委员陈永泉教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向省政府提出了“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议,被省政府采纳。当年8月,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厅、工商局、质监局、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15个部门组成的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作为省政府的常设议事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对增强广东省食品安全综合管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提案者陈永泉教授本人被省政府任命为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2007年,一位担任省政协委员的园艺学院教授向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我省大中城市郊区蔬菜基地污染调查与治理的建议》的提案,被省政协列为当年5个重点提案之一。在2008年召开的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学校两位委员分别提交的《加快广东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审批速度,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提案同时被省政协评选为政协广东省第九届委员会“十大优秀提案”。在2009年全省“三促进一保持”系列行动中,华南农业大学4名党外人士受省委统战部邀请参与了对广东省“扩大内需”工作的联合调研和建言献策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三促进一保持”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由于在参政议政方面的突出表现,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统一战线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才。目前,学校党外代表人士中有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人,全国政协委员2人,广东省政协委员7人,省参事室参事2人,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华南农业大学统一战线成员中的杰出代表,对学校各项事业尤其是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着力搭建平台,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
近十多年来,随着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增长很快;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中留学归国人员增多并陆续成为统一战线的新成员,这些人士大都学有所成,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发挥着骨干作用,普遍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因此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领域建功立业,日益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高校统战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在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包括统一战线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推进内部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华南农业大学为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技工作领域建功立业,着力在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
1?郾加强统战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派、无党派人士联谊会、知识分子联谊会、政协联络组、侨联等统战组织在搭建沟通联络平台和学术平台方面的作用,使统战组织在联系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学习教育、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学校统战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的主题和“发展学术、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增强效益”的工作方针,以支持各党派和团体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为抓手,密切统一战线成员之间的联系。目前,全校共有7个派基层组织,其中3个总支,4各支部(社),党派成员共326人;留学归国人员295人;具有高职称的党外知识分子、归侨侨眷、港澳台胞台属和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统一战线成员共800多名,包括2名“长江学者”、2名“珠江学者”。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各统一战线组织大力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在吸收新成员、开展活动和骨干力量培养等方面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年来,多个派组织由于在组织建设方面成绩突出,被所在党派的中央和省级组织授予“先进基层组织”、“先进集体”等荣誉。而统一战线组织建设的加强,对密切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突破学科资源整合的瓶颈、打破学科之间的条块分割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还根据高层次人才中无党派人士占有较大比例的实际,在广东高校率先成立无党派人士联谊会,把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联系在一起,对加强内部的横向联系,对推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合作开展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郾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科技创新与校务管理中的作用。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是高校校务管理的重点,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这个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为更好地调动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在科技创新及学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在2007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中,建立和规范了征求党外代表人士意见、重大情况通报及邀请参加相关会议、举荐优秀党外人士、发挥党外人士作用等一系列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被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在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校发展总体规划,“211”工程建设,本科教学评价、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征求派组织的意见。学校多个学院的院长或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中,不少都是由中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担任。
3?郾以产学研相结合和社会服务为平台,促进党外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华南农业大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及其成员对外联系广、专业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为各党派组织及其成员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近年来,我校大力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建立了以“一个教授领一个团队,联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创造了与地方政府联手搭台、专家和学生参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科技绿舟”模式,“十五”以来学校先后与3省14个市(县)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6个省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直接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坚持为政府、企业、农民提供各类培训服务,直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亿元,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各党派基层组织及其成员积极行动,除接受学校的委派参与大量工作外,还以党派组织为单位,深入省内外各地开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基地”、对农民和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既发挥了党外知识分子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又有助于他们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民盟成员、广东省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毕英佐,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解决大量家禽养殖方面的科学难题的同时,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创新完善“公司+高校+农户”的“温氏模式”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主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与示范》项目获得200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其主持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项目,以品种培育、饮料营养和生物安全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建立了大规模优质肉鸡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为广东优质肉鸡研发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个人也获得了“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所主持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
三、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建设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党外人才队伍。
培养、选拔、使用、举荐高素质党外科技人才队伍,既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高校科技工作的内在要求。华南农业大学多年来大力加强建设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党外人才队伍,促进了统战工作与科技工作的优势互补、双向服务。
1?郾创新用人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五湖四海、注重实绩的用人原则,充分调动党外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做好代表性人物的培养、选拔、举荐工作。如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界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罗必良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生毕业后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他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崇尚学术、关注现实、潜心科研、献身教育,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和政治素质,治学、行事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华南农业大学,他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先后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并被任命为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在华南农业大学这个平台上,罗必良教授很快成长为享誉我国农业经济学界的经济学家,同时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多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调研工作同,受邀请参加每年两次的“省长专家座谈会”,积极参与从中央部委到省、市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咨询,作为省政协委员他所提出的多个议案获得广东省政协“优秀提案奖”。罗必良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学科带头人,在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术力量、加强团队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上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创新现状
l、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9亿元,较“”末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分别较“”末增长145%和229%;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4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3亿元,分别较“”末增长78%和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分别较“”末增长56%和27.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9%以上,大额医疗保险全面启动。住房保障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进展。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4元,分别较“”末增长5816元和2548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2、产业聚集及创新效应突出。聚集区建设全面推进,凤凰山开发区列入市南部工业区规划,城东工业区纳入全市第二批省级工业聚集区申报计划,着力做大做强建陶业、纺织业和化工业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政产学研联动创新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企业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R&D经费分别占全县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和R&D经费的比例逐年提高,建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创新联动体制与机制基本形成。县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全国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天津大学、科技大学、铁道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八所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汇集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457项,各行业专家165名。深入开展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活动,进一步调动了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在构建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大科技”的格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4、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到年底拥有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县级企业技术中心。政府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定增长,年达到300万元,比2009年增长7%。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近年来共引进高级人才165名,各类技术人才1000多名。
5、创新能力增强与创新效果显著。年以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000多人,高层次人才165人,科技中介组织4家;获市首届科技创新团队1家,获科技部“星火科技二传手”1人。2009年以来取得省、市科技成果4项(其中省级1项、市级3项)。获得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年度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
(二)特色优势
1、较大潜力的县域科技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优势。拥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人才、机构、经费等领先优势推动县域创新快速发展。相继组织实施了一批建陶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使基地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得到提升,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拥有力马、福隆、圣泽、恒力等一批大型建陶企业集团,陶瓷产业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打造了一批建陶产品知名品牌。
2、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县城距省会50公里、首都北京330公里、国际机场60公里、天津港300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广铁路、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及107国道纵贯南北,连接晋冀鲁的省级郑昔标准化公路横贯东西,境内公路纵横交织,是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薄弱环节
1、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从整体上看,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成果所占比重偏少。
2、政产学研金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3、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科技创新的标志性地位不强,缺少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对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不足。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对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不到位,对高层科研单位和专家利用不足,上下技术对接效果不明显。
二、试点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实现创新驱动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着力培育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创新资源整合与优化,加大创新能力培育力度,推进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构筑和完善创新体系,努力建成创新特色鲜明、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国家创新型县城。
(二)发展目标
1、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创新投入水平。到年,县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3%,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10%,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达5%。培育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加值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形成由主导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县域特色产业构成的产业体系,各类产业重点开发、引进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新产品(新技术)分别达到50项、20项、20项和30项。
2、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体系。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县成为富有创业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到年聚集转化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企业100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50件,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50个。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50家,研发能力大幅提升。
3、完善科技人才储备能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聚集各类高端人才。到年,吸引聚集国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R&D人员超过0.5万人,科技人才总数超过2万人。
4、建成战略性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建陶业、化工业、纺织业、蔬菜业、苗木业等战略性产业。到年战略性产业实现总产值400亿元,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
5、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优化县城交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到年,全县城乡交通通畅无阻,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6、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步伐加快。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100项,良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科技普及率达8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88%。
三、试点工作思路
按照“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重点跨越突破、示范引领带动、全面系统推进”的工作思路,走出一条创新理念先进、创新环境友好、体系机制科学、政策措施完善、优势特色鲜明、创新成效显著的路子。
(一)集聚创新资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求,引导和支持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集聚,促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营造创新环境。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规范性文件以及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并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出台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制度、管理和文化创新。
(三)重点跨越突破。探索具有特色的县域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建陶业、化工业、纺织业、蔬菜业、苗木业等战略性产业,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技术、重点企业以及重点产品等方面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和突破。
(四)示范引领带动。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努力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创新试验环境和科技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模式,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创新试点。
(五)全面系统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通过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和技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逐步向其它传统优势产业和技术领域、企业推进,形成全面系统的创新局面。
四、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中心等各级各类孵化器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发挥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典型带动作用,推进县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5年内全县建成5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技术市场建设,5年内,建成2家在市内外有影响的常设技术市场。组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组织建设县域公共科技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咨询等方面科技中介机构建设。
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以科技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专利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和实施的资助力度,努力提升我县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拥有量。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3、强化企业技术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创办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企业的支持,以创名牌产品、建知名企业为目标,重点培育和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民营科技企业。一是完善建陶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华北建陶生产基地的目标,整体推进建陶产业技术升级。二是以工大干燥设备公司为龙头,加大制造业信息化实施力度,推动制造产业信息化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继续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协作合作,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四是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项目,在建陶、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培养一批技术高、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开发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以此带动全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加强政、产、学、研、金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的创新作用,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建立与国内名校、名所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县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搭建技术对接平台,积极谋划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拓宽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科技与金融互动合作机制。利用银行贷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把成果转化与金融支持有机结合,把产学研合作链进一步向金融领域延伸。
(二)加强工业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建陶产业。以凤凰山开发区为主要抓手,做强做大陶瓷产业,重点建设陶瓷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产业核心区和原料生产区等产业聚集区,密切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形成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产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化整体发展,形成大产业。以现有建陶企业布局为基础,打造凤凰山循环经济园,完成燃气置换,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陶瓷生态产业园区。支持力马、圣泽、福隆、恒盛、莱特、恒泰等优势企业,向高档、品牌、规模化发展,力争5年内陶瓷年产量达到5亿平米,销售收入200亿元,建成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的陶瓷技术及新产品产业基地。
纺织产业。遵循“名牌带动、产业聚集,加快改制、做强做大”的原则,按照“抓龙头、促联合、提高工艺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以东城纺织、富鑫纺织、永利纺织为龙头,加快现有织机改造,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精梳精纺,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县纺织行业升级换代,完善产业链条,使纺纱—浆纱—织布—印染产业在规模上、质量上形成良性循环。加快纺织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纺织基地。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强化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纺织工艺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广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到年,纺纱规模达到50万锭,纺织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5.5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化转变步伐。实施农作物良种产业化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新技术,建设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区。重点抓好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到年,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3次,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0%以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主要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应用率达70%以上。全力抓好蔬菜建设,以“园区发展、基地育苗、科技增收、精品蔬菜”为发展思路,扩大种植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努力形成“大产业、大龙头、大基地”的蔬菜产业化新格局。大力宣传“槐河、哨营九州”等蔬菜品牌,到年全县蔬菜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快研制开发设施农业技术、新型农机具。重点引进设施农业新材料、新装备和新的栽培模式,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的工业化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到年主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2、抓好优势畜产品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抓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选育,抓好畜禽产品优质加工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的诊断和控制技术,构筑与优势区域布局配套的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将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到年,全县猪、鸡、奶牛和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96%、80%和77%。建立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重大动物疾病防控应急预案,大牲畜病死率控制在1%以下,猪、羊等家畜病死率控制在5%以下。到年,建成2家畜牧龙头企业进入国家和省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示范企业行列,提高畜牧业标准化水平。
3、加快农业节水工程计划实施。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节水工程实施。到年建设高效节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
4、抓好林果花卉优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现代化绿色林果产业。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农产品龙头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能人、科技示范户、乡村拔尖人才等为骨干组建行业协会。到年建成蔬菜、瓜果、粮食、棉花、杂粮、经销等专业协会240家,入社农户达到10000家。
5、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工作。以东富村、西富村为试点,围绕梨枣、黄金梨种植和标准化养殖,通过信息服务、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狠抓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促进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全县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提供示范。东富村、西富村分别建成黄金梨、梨枣科技示范方,改良品种400亩,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实现早中晚不同品种错季上市。东富村运生标准化养殖场生猪年出栏3000头,产蛋鸡日产蛋2000斤,年创经济效益300万元,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养殖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6、实施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年内,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受训达50万人次以上。
(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规模与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力争在全县再建一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建陶和纺织两个特色专业。实施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阳光工程”和“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到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到年全县小学100%学校拥有微机室、语音室,人均一台微机。100%的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工程。
2、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力度,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县乡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疫情及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专线。建立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县医疗救治网络。抓好各类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使农民真正受益。
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节能、节电等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促进建设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继续强化建陶行业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做好天然气在建陶企业的推广应用工作,彻底解决建陶、纺织等行业的烟尘污染问题。
(五)加强新文化工程创新
1、推动创新文化建设,构建活力。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倡导合作的良好氛围。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家、中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倡协同攻关,鼓励合作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2、借力三年上水平,打造魅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是“三年上水平”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三年上水平”的有利时机,把建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观、城市魅力快速彰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县级城市。
3、增强创新文化行动力,建设速度。在完善创新制度基础上,加强行动力建设。倡导“严谨的科学观,果敢的判断力,坚韧的执行力”这一创新行动精神。一是倡导行政管理行动力建设,用服务人代替行政人,改善政策执行中关系人的地位与态度,创造一流的执行力,形成良好的政策和管理环境;二是倡导创新主体行动力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求新、务实的态度进行各项创新活动,建设良好的学术和经营环境;三是倡导社会行动力建设,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既宽松又积极,既鼓励竞争又宽容失败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在科技探索的实践中实现创新文化的全部价值,建设速度。
4、推进信息化应用,形成数字。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弘扬创新精神,监督创新环境,考核创新成果。一是制定信息阳光化规划,确定创新信息阳光化的内容和程度;二是信息平台投资建设,根据现有传播媒体、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资源的技术水平,合理投资,确定信息化硬件配置,保证信息硬件平台的先进性;三是制定信息化制度,包括信息共享、信息公开、信息交流、信息运用等制度,用制度保证信息化运行结果的高质量。提高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创建数字。
5、挖掘与弘扬燕赵文化传承,再造诚信。挖掘燕赵文化精华,注重燕赵文化与城市创新的融合,以刘秀主题公园为龙头打造汉文化名城。大力弘扬诚信价值观,开展广泛深入的诚信文化宣讲与建设活动,结合实践讨论与树立社会各界诚信行为标准和准则,形成言必信、行必果、坚定勇为、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新精神。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着重采取如下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制度。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县长为副组长,由县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发改局、人社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试点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全县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技术创新事项,组织、督导、协调、考评全县各相关单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调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督查、落实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线。一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二是抓好产业承接载体建设。明确各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方向、功能及承接的具体产业。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招商。统筹管理全县重大招商项目,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招商,抓好招商项目跟踪服务。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抓手,激发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创新型城市实现程度的测评机制,研究制定《全县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办法》,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和目标进行责任分解,列为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政府各部门的任期目标,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对各乡(镇)党委政府,尤其是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体系。
六、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