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鉴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2: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国画鉴赏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国画鉴赏论文

篇1

所谓商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商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经过商业部门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商业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商业行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商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习俗,以及蕴含于商业形象、商业制度、商业环境之中的某些文化现象的总和。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激烈的商场竞争,中国商业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借鉴西方商业文化模式并结合我国商业实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为此,必须把握以下基本架构和操作要义:

一、构筑商业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

商业精神文化是在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商业哲学、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和商业伦理等内容,是商业意识形态的总和。其中,商业哲学是商业经营成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商业全部行为的指导思想,其根本问题涉及商业中人与物、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问题;商业价值观是商业成员所拥有的共同信念与判断是非标准,以及调节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导向系统;商业精神是在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商业全体员工积极倡导和自觉实践而形成的理想信念与目标追求的一种团体精神;商业伦理则是商业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商业伦理原则、商业道德规范和商业活动的总和。商业精神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培育商业精神文化,构筑商业文化的灵魂。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商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商业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商业固有的性质和要求,来塑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因而,商业精神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协作、讲求商业道德、为消费者服务等商业理念和商业道德。其次,要积极培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新观念,即公平的竞争观、优化的经营观、全心的服务观、拓展的市场观、开发的人才观、严明的法纪观、创新的管理观等。再次,要以商业发展目标和商业经营根本点为契机,不断提炼商业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理念、经营信条、经营方针等商业精神文化。此外,通过内化商业价值观,提高商业员工的思想境界。当前要特别加强商业行业的思想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商业文化教育,自觉地将个人的目标纳入商业目标的轨道,实现个体价值观向商业价值观的内化,引导员工调整视角,转换观念,振奋精神,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局面。

二、强健商业文化的骨骼――制度文化

商业制度文化是在长期的商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制度特征和文化现象,它既是为了保证实现商业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载体,又是在商业精神文化指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则。商业制度文化不同于一般商业制度,商业制度是一种为了维持商业秩序而人为强制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而商业制度文化则强调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应建立一种全体员工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制度机制。商业制度文化是商业精神文化与商业物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主要包括商业财产制度文化、商业组织制度文化、商业人事制度文化、商业财会制度文化等,它是商业文化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秩序方面的具体体现。商业制度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骨骼与标志,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制度保证。

制定商业制度文化,强健商业文化的骨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商业制度理念。树立科学的商业制度理念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充分贯彻商业精神文化价值,辩证处理商业制度文化建设中激励性因素与管束性因素的原则。其次,从全面修订现行的商业管理制度入手,采用民主程序来制定商业制度,制度要体现员工权利与义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统一,并具有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注重制度执行中文化因素的引导与教育。制度一旦制定后,必须在商业精神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自觉意识教育,注重奖惩过程中的文化引导和商业制度执行中的各种辅助因素的作用。此外,要认真进行商业制度的文化评价。一方面要分析商业制度是否保证了商业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商业制度产生的文化效果,即是否达到了商业精神文化价值的导向功能、对全体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以及对广大消费者的辐射作用。

三、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营销文化

商业营销文化是指在执行一系列商业营销活动及策略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商业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服务服从于商业文化的价值目标,并渗透于供、产、销整个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当前,CS(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战略作为全球工商界流行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营销文化,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CS战略,即“使顾客满意的战略”,是指商场为了使顾客能满意其产品或服务,综合、客观地测定顾客的满意程度,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使商场系统、全面地改善商品、服务及商业文化的一种商业营销文化。商业营销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血肉与实体,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完善商业营销文化,充实商业文化的血肉。首先,要确立“使顾客满意”商业营销文化的指导理念。商业整个营销活动要以“使顾客满意”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建立顾客的信任和忠诚度,并将其视为商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以此来增强商业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将商业营销文化理念外化为商业营销行为。也就是说,“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文化理念,只有外化为“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行为时,其商业营销文化价值及其对商业成功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此外,“使顾客满意”的商业营销行为还必须从个别倡导者的商业营销行为变为整个商业行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从一时一事的具体行为升华为一种持久、非情景的行为方式和整个商业行业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这样才符合商业营销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在全球商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21世纪,中国不少优秀商业企业家已经把目光投向CS这张现代商业营销文化战略的新王牌,可以预料,一场前所未有的CS管理革命将可能在中国爆发。

四、塑造商业文化的表层――形象文化

商业形象文化是指社会公众对商业的风貌、行为和各种活动文化所给予的整体评价与一般认定。商业形象文化主要包括商品形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营销形象、公关形象、信誉形象等要素。塑造商业形象文化,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将商业形象的要素传达给关系者,使其对商业主体产生认同与好感。当今世界,商场间的竞争已从局部的商品竞争、价格竞争、营销竞争等发展到整体性的商业形象的竞争。现代中国商业必须在商业标识、名称、品牌等方面,按照商业形象文化传播等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识别系统。这不仅符合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塑造现代商业形象最流行的技法―― CIS(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战略,它强调通过企业识别系统的运作,把商业各种信息传达给商业周围的关系者,从全方位来完善商业形象。商业形象文化既是商业文化的表层和风貌,也是中国商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塑造商业形象文化,美化商业形象的表层。首先,整合商业理念识别系统。商业理念识别系统是指商业价值观、商业精神、商业使命、商业信条、商业品格、商业行为准则、座右铭、商业发展目标等精神方面的认知和识别。要通过确立商业品牌目标,设计商业共同愿景,开发商业价值理念,以整合商业理念识别系统。其次,完善商业行为识别系统。商业行为识别系统是指在商业理念识别系统指导下商业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与状态表现,其中包括内部员工的行为活动和外部的行为活动。要通过规范商业制度行为的目标,制定商业行为规范的基本构件,遵循制度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以完善商业行为识别系统。最后,运用视觉识别系统,创设商业形象文化。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为了实现商业形象视觉而设计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的符号,它是商业形象的静态表现,也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商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商业企业名称、标准字、标准色和商业造型等;应用要素即将基本要素应用于商业日常用具之中。在商业视觉识别系统中,要根据人对客体直观形象符号的刺激感应规律,对商业自身形象进行个性化塑造,以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展现世界一流商业的品牌形象。

篇2

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经过连续六届的成功举办后,今天又以分论坛的形式移师杭州,并且得到了在座各位专家、学者、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向前来参加论坛的仲呈祥先生、董长侠先生、陈汗青先生,以及各位院校长和各位朋友们、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我和在座的各位一同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作为当代有作为的艺术家,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我们的艺术家要用眼睛去观察,用笔去书写、记录,给历史、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我们的作品,无论水平高低,应是对生动的社会现实的记录,它的价值就在这里。百年以后,我们在研究这些作品时,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能够对当时所处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体悟。这是我们对历史的贡献。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样都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记录,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为什么要“三贴近”?为什么要进行“走转改”?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的体验生活,反映鲜活的内容,这些鲜活的内容正是人民群众平凡的生活的凝练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吸收营养,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就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眼进行剖析、提升,来反映社会。我们这个论坛、包括杭州发展基地,就是要给各位艺术家搭建一个平台,给大家营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融洽的、开放的氛围,让大家的思想和意识无限奔驰,给大家一个广阔的空间,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社会、为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正常的文艺批评是允许的,正常的文艺批评是激发我们改进和创作的基础,激发着我们如何深入生活,反映最鲜活的生活当中的精华,是帮助我们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要吸引大家的参与,大家的参与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责任感和担当非常重要,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基地,能够有一大批传世佳作,若干年以后,我们这里创作出的作品应该是对国家、对杭州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利用好这个基地,成就艺术创作生涯中辉煌的一段。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凸显。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文化蓬勃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从大众层面来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富而巨大的成就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众所周知,被历代文人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原本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闻名的旅游城市,近几年来,因为拥有了“天堂硅谷”“动漫之都”等文化名片而享誉全国。杭州在文化建设上出奇制胜,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学习效仿的对象。一踏进这座城市,你就会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对文化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衣食住行,无处不在。我想,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如果用我们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可能会更加深刻。

篇3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艺术,以人物、山水、花鸟为表现内容,高度概括、洗练为特征,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的审美规律及特殊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学习中国画要“师古人”与“师造化”,即向古人学习,拜大自然为师,中国画的教学从临摹开始,写生、创作循序渐进,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临摹是学习传统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论文,临摹。通过分析研究前人的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分清精华与糟粕,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用笔、用墨、设色及构图的各种技法与表现方法。精心选择好的画本,认真“读画”,研读作品的意境情趣,分析表现内容、造型语言与形态结构;进而研究用笔用墨、着色技法以及场景的气氛渲染,在仔细分析画面的意境、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等因素后,方可动笔。中国画的临摹实践,是认识上由“心读”到笔临的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主要掌握造型、笔法、敷色、章法四个方面,同时领悟作品的内含与精髓,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

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要逐渐地学习对物写生,拜大自然为师,即要“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写生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与研究表现对象的过程,也是提高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历代的中国画家,十分注重对表现对象的观察与研究。隋唐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宋代的花鸟画,元明清的山水画以及现代的绘画作品,都是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之后的提炼与升华。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画家,他们都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他们认真选择表现对象,同时认识、分析研究所要表现的对象,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多角度地选择,做到胸有成竹,有感而发。

对表现物象进行深入地观察,是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第一步。任何对象,要表现它,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弄清它的特性。画人物,不仅要研究人的基本比例结构、外貌特征,还要研究其精神气质与个性特点等等;画山水和花鸟,就要到大自然之中去领略,要认真地观察与研究,了解其外部特征与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和寓意。这个过程的观察首先要从整体到局部,研究其共性、个性等特征,认清其本质面貌,然后对各个细节进行分析研究,做到真正认识它。自然的形态生动丰富,但同时又显原始、粗糙,因此,写生的过程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提炼与加工的过程,写生时既要忠实客观对象,又不能是简单的直观描绘,要表达对生活、对表现对象的整体美的感受,既要遵循自然形态的基本规律,又要调动主观能动性,要用提炼取舍等手法,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加工,变自然形象为艺术形象,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构成画面,既要抓住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又要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大自然中美的形态,这种灵活的画面组织方式不仅可以使所表现的对象变得更完整,同时也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画面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绘画精于形象而意味横生,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意识和美学传统,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风格与特点。中国的绘画艺术,在表现客观世界时不是简单地再现,也不是可视物象的真实复制,而是画者对客观世界“物象”的“意象”表现,意象造型使画家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利用形象的各种因素,自由地组织画面。表现对象时,适度地概括,夸张和变形,同时移入画家个人的情感、意趣、个性,使中国绘画的写意性、抒情性、表现性和艺术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科技论文,临摹。科技论文,临摹。①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在表现物象时,既不轻视造型,也不拘泥于“形似”,而要求画出能“传神”的,体现审美理想“传其真”的艺术形象,从而使得中国绘画作品“象”有尽而“意”无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②唐代画家张躁的这一不朽名言,概括了中国画艺术形象创作的全过程,是中国画家特有的感受生活的方法和创作情态。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是经历了由外至内,因物动情,进而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酝酿过程。科技论文,临摹。所呈现的是天趣与人的精神,是在不知不觉中把自然纳入自我,而自己又消融在景物之中,创造的是无我之境。在我们看到的宋人花鸟画作品中,那些亲切可爱的花与鸟的姿态以及魅力均是画家观察生活后的创造所得。无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还是徐熙的野逸旷达,以及崔白的萧散风骨,虽风格各异,但呈现出大千世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都能使我们在这些画中感受到理想的欲望和对生命的爱恋之情。画面中那一笔一墨和色彩的节奏正是画家饱满的情绪与理想的追求,既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诗情的荡漾。画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山川与花卉禽鸟中,潜流着无穷的意趣与情思。

绘画是一种创造,要透过物象的外貌观察研究它的内在本质,画家一方面要研究具体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集中概括,表现其内在的神韵。唐代张彦远曰:“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③中国绘画气韵生动,以形写神,不是简单地对物象作纯客观的描摹,而是要赋予物象感情,渗入作者气质与品格,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艺术境界。

借鉴运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绘画作品。宋代郭熙饱游饫览,“胸贮五岳”;元代赵孟頫“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近代画家齐白石案头养螃蟹,日夜观察,画出了栩栩如生、姿态多变的螃蟹。学习中国画离不开传统文化,脱离不了自然造化,美学思想与审美要求的与时俱进,方可以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绘画精品。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家是以即高且远的心灵眼睛,以小观大俯仰宇宙。中国画家对美的观照是全方位的,“胸有成竹”,“胸中自有丘壑”,“一气呵成”等都是这种审美整体性思想的描述。科技论文,临摹。中国画的审美基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临摹不仅仅是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要求;写生及对自然的研究是创造“天人合一”理想世界的前提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表现力也更为丰富,中国画的教学,临摹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科技论文,临摹。在学习与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美学因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画作品。

参考文献:

①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第20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884年6月

②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2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883年

篇4

1中国画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现状

1.1班级授课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画教学的需要

由于受到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近现代学院的中国画教学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来代替传统的师徒传授制,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有效地弥补了长期以来传统的师徒传授制教学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规范、系统、科学的中国画教育,使中国画教育教学能够更加普及。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不断扩招,出现了本容量过大、师生比例失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偏弱、课堂理论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实践向示范和指导缺乏专业深度、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等问题,束缚了高校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发展。

1.2课程安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从美术学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大一、大二都是基础课程和普修课程,课程涵盖面广,但是缺少针对性,到大三才开始分为国画和油画两个方向,而大四的教育实习又要占去一个学期,剩下的一个学期既要找工作又要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中国画方向的专业课程会集中安排在大三这一学年,课程的内容又涉及到花鸟、山水、人物,短短的一学年能够学到的中国画专业知识是极为有限的。这使学生对于中国画的学习只能是走马观花,无论是鉴赏能力还是绘画技巧都远远不够,很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新。

1.3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够

关于中国画的学习和研究,重点是体会作品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绝非表面上的技术技巧。然而,近些年很多高校的中国画教学仅仅是以绘画技法的教授为主,并不重视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欠缺,这充分反映出高校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中国画教学的影响

2.1新媒体技术对传统中国画教学的有利补充

第一,将新媒体以及新媒体技术引入中国画教学体系中,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中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消除了一些地方院校发展相对滞后、信息闭塞的问题,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新媒体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全面化、传播的大众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化,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高校的中国画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用好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利用新媒体媒介高效率地把有效知识教授给该专业的学生,全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信息储备,实现中国画教学的目标。第二,新媒体所具有的共享性使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授课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法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老师示范讲授、阅读报刊和书籍,这种获取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然而,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和其共享性大大改善了这一弊端,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一些枯燥乏味的绘画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一些网络上的音频、视频资料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一些实践性的技法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公开课”等视频资料来进行反复学习;还可以通过百度文库、网络学术报告、微博、微信等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提供全新的鉴赏环境。第三,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和互交性大大拓宽了中国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传统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单纯的垂直关系,学生通过老师授课和自学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导。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老师已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转变为引导学生,学生也变成了自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中国画的教学与学习中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性,如一些互动聊天、博客、论坛等,使传统的中国画教学变得丰富多样,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新媒体技术给中国画教学带来的弊端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中国画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学生的学习无形中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过度地依赖网络信息和新媒体,从原来的“毛笔不离手”演变成了“手机不离手”,对于传统笔墨的积累实践严重缺失。新媒体网络中的信息,如果不加以筛选,极易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更容易使学生变得浮躁。其次,教师在授课中过度运用新媒体技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会严重影响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真谛和精髓。教学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每种教学方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中国画有其专业特殊性,要想学成并非一朝一夕纸上谈兵的事情,传统的师徒制教学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和示范,发展到目前的班级授课制,也照样需要老师的示范讲解和平时的言传身教。

3构建新媒体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

新媒体技术在中国画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新媒体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中国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要使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与中国画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升中国画教学的质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设备优势

新媒体在设备的配置上和我们传统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设备创建更为立体、直观、丰富的教学场景,大大提高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方面,课堂中可以有效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等新媒体资源,营造出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中国画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悦轻松;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示范中国画的技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示范,有效解决了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明显提高了中国画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课堂感染力。

3.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资源优势

篇5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是净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载体。中国画是美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趣味性在于作画的专业性和墨色的渗透性。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童心与爱心洞察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学好中国画,以便为未来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一、推动教学内容灵活化、生活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水平、高情商的幼儿教师。众所周知,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对于幼儿早期思维启蒙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以手工制作和简笔画为主。这些内容均适用于幼儿从早期涂鸦到习练绘画的过渡,若幼儿学习时间过长,容易使幼儿逐渐热衷于把记忆的符号同周围事物区别开来,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感性思维。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的瑰宝,通过学习中国画,幼儿可以从小培养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进而感悟艺术神韵、体会美术精髓,这会在客观上推动我国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培养人才培养的战略眼光,加快综合型、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锤炼,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并同日常生活衔接,使中国画教学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要学好中国画,首先要从临摹上苦练“内功”。中国画讲求临摹的功底,中国画教师在传授国画技巧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好章法、笔法和墨法,善于汲取临摹的精神要义,以半创作的方式完成临摹教学;高度关注户外考察,给学生更多写生的机会;广泛搜集各类生活素材,实际创作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循中国画课堂教学中所讲的临摹笔墨、色彩、布局等美术语言,并要融入自身情感,善于发现国画之美。中职美术教师要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以学前幼儿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素材为教学案例,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如,在中国画课堂上,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创作一幅《猴子祝寿》,并提醒学生不但要追求外在形似,还要考虑神似和内涵。学生运用学过的临摹技巧和章法,结合生活中观察的猴子形象,通过对生活的领悟、理解和提炼激发创造潜能,使作品更富有生活趣味,更能体现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和主旨。

二、拓展教学手段

中国画教学讲求高度的悟性和审美水平,鉴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状况,教师不妨在教室、门厅、走廊等学生日常必经场所布置中国画环境,以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为主,充分发挥艺术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增强中国画学习氛围。学生经由仔细观察和思考,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艺术内涵的理解,萌生更强烈的探究和鉴赏欲望。除了校内引导外,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前往本地的大型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和感知中国画优秀画作的创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风格、手法等。回到课堂以后,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作品的色彩设置、线条章法、下笔节奏等事关画面整体美感的技巧,让学生对已欣赏并接触的著名国画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立体的印象。再者,教师可向中职院校有关部门申请,力求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国画学术讲座,邀请本地乃至全国中国画大家现场亲授,给学生解读国画奥秘,进而为学生开辟一个同著名中国画画家近距离交流的渠道。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积极引导、热心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讲评并适度表现,以更加饱满的艺术热情诠释水墨的内涵和韵味。当然,为充分巩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效果,中职院校内部可举办不同主题的中国画绘画比赛,设立丰厚的奖品,激发更多学生踊跃报名参赛,让学生的中国画功底得到充分展现,力求获得更高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积极选用新型原材料和工具

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型原材料,必要时可用其他画种的颜料充当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当然,亦可别出心裁,用特制的棉布替代宣纸作画。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待自身中国画基本功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胆选用新材料完成绘画,以充分发挥学生国画创作的想象力和兴趣,使作品产生更强烈的视觉观感。结语在新一轮美术教改浪潮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要高度注重中国画教学的地位,加大中国画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注入更多正能量,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内生动力,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化宾,林家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儿童发展研究,2014(4).

篇6

文化馆担负着提升青少年艺术素质的重要责任,而利用艺术培训等手段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是提高青少年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美术鉴赏活动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内涵的审美教育。从目前文化宫开展的青少年艺术培训的内容而言,我认为现行的艺术培训功利性太强,^分强调艺术培训的考级功能,忽视艺术培训的审美教育。主要表现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浅尝辄止,不能深入揭示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不能把形式、内容和意义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很好地发挥美术鉴赏活动的人文教育作用。从文化宫艺术培训的美术鉴赏活动的方式方法来讲,大多数指导者依然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授法,缺少指导方法的多样化。这一切,都使得美术鉴赏活动的审美教育价值大打折扣。本文从文化馆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视野入手,谈谈青少年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融入现实生活,体验艺术真味

任何一件富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都源于现实生活。因此,以青少年的“学”为中心的美术鉴赏活动,就要以青少年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的鉴赏目光从书本引向现实生活,让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真味。一是要引领青少年从现实生活中追寻经典。要让青少年明白,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蕴含经典之美的艺术作品。如具有兰溪精神之韵味的兰花女雕塑,就蕴含着美国自由女神的神韵。美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可以带领青少年到中洲公园去鉴赏兰花女雕塑。把兰花女与自由女神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鉴赏。把美术鉴赏活动与野外写生,诗歌创作结合在一起,从多个层面来鉴赏这座体现兰溪风格的雕塑。又如当今广告牌随处可见。尽管很多广告牌涂画的乱七八糟的,但也有不少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性不错的广告,从这些广告中我们可以发现经典。如世界经典名画《蒙娜丽莎》、《向日葵》、《记忆的永恒》等被不同形式地融入广告画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广告效应。因此,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并不缺少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美术经典的神韵和灵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近距离地审视经典艺术之美。二是引领青少年体验生活中的大众艺术。不同与经典艺术,大众艺术追随的是时尚和通俗,虽然它往往鱼目混珠,常常会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但大众艺术表现形式满足大众审美心理需求,迎合大众口味。因而大众艺术的生活味更浓,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当然,利用大众艺术进行美术鉴赏活动时,美术鉴赏活动的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帮助青少年明辨美丑,把健康的大众艺术推荐给他们。如出现在街道墙体上的一些宣传画、公益广告画,围绕环境保护,美化兰城,交通安全,遵纪守法,和谐家园、计划生育,运动健康等主题,积极宣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此类艺术作品就十分值得我们推崇。

二、寻找背景故事,助读作品内涵

美术鉴赏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古今中外的经典画作、雕塑和建筑艺术。在青少年的艺术培训中,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名家作品让他们观赏。但要真正解读这些作品的艺术内涵,仅仅靠观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走进这些作品的背后,去深入了解作品背景的故事。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在介绍作品时,大多会作一些简短的关于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者的生平,还有作品本身的主题和内涵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作品的内涵。但美术鉴赏活动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提供历史背景、人物生平等的了解层面上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引领青少年进一步探寻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从故事切入,深挖作品的内涵,直至真正触摸到艺术家的心灵搏动,让青少年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艺术家创作的原初体验。

首先是通过故事走进艺术家的情感世界,让青少年感同身受。在《外国美术作品巡礼》的美术鉴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青少年鉴赏蒙克的《呐喊》。这一作品是蒙克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所创作的生命组画中表现最为强烈和最富有刺激性的一幅。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很难理解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那种极端孤独和苦闷甚至恐惧的情感的。这时我们不妨用蒙克的身世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蒙克一生境遇十分悲惨,五岁死了母亲,二十五岁时父亲也驾鹤仙去。两个姐姐一个早逝,另一个在精神病院度日。蒙克自己也一生饱受纳粹的欺凌,历尽坎坷。让青少年了解了蒙克的身世后,酝酿了相应的情绪,再来鉴赏《呐喊》,就容易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了,从而也就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其次是通过故事加深对艺术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如教学《奥运精神》一课,我们在引领青少年欣赏《掷铁饼者》时,如果直接让青少年思考《掷铁饼者》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他们也许能够依据课本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的内心感受并不深,不会有对作品主题的深刻理解,只能是空对空地就问题回答问题。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在这里如果我们能够穿插关于古希腊奥运故事,介绍古希腊奥运精神孕育和发展的时代背景。让青少年明白,古希腊时代,征战不断,在冷兵器时代,征战靠得是健壮的体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因此,男子的健壮美就成了当时追求的时尚美,为了迎合征战需要,体育竞技也凸显了这种“力”与健美的较量。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古代奥运精神的实质。

三、注重由外及里,探究美术意蕴

一件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内容美、形式美和意蕴美组成的。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通过独特的美术语言来诠释的;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的;而美术作品的意蕴美是深藏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人生哲理和精神内涵。因此我们在美术鉴赏课中引领青少年审美,就要从内容、形式入手,由外及里,深入探究美术意蕴。

第一,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我们在青少年艺术培训中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所选的美术作品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就是说在内容上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生活。而内容美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因此,要让青少年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就要让青少年熟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突出地表现了内容之美。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画面中的庄严和喜庆并不一定能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视频介绍祖国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这一时刻是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中国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的时刻。油画《开国大典》抓住了这一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时刻,尽显了内容之美,这样他们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关注美术作品形式美。美术作品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形式美。依据工具和材料的不同,美术作品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形式美的表现很不相同。要让青少年鉴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要让青少年熟悉不同类型美术作品形式美的特点。就以绘画作品来说,又可分为国画、油画、水粉画、素描,不同的绘画形式所追求的形式美也各有特点,如国画追求的是笔端的变化,用墨的韵味。而油画强调的是浑厚而丰富的色彩,气氛浓烈的质感。不管何种形式的美术作品,点、线、面、构材、色彩、肌理、明暗是表现美术形式美的基本语言。鉴赏美术作品的形式美,要从最基本的美术形式语言入手去解读。

第三,深入美术作品的意蕴美。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它总是要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深刻,就越能显示其意蕴美。美术作品的意蕴美是内在的,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把握。许多经典作品,之所以盛传不衰,就是因为意蕴深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的意蕴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意蕴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时代特征。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我们就要用心品味融入作品的那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追求,欣赏作品对人性的赞美,对自由的向往,对博爱的倡导等。而对中国画的鉴赏,要重点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诗情画意,要像鉴赏诗歌一样去品味中国画的意境。

【参考文献】

篇7

在中国画艺术长河里,色与墨始终是中国山水画的两大绘画元素。特别是色与墨的关系研究。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术范围内人们很少系统地研究过色与墨的关系。大约在上个世纪之初,人们对山水画中的墨色关系刚刚开始重视,人们发现墨色对于山水画的表现非常真实,特别是在山水画中加入墨与色的混合,使山水画在纸上的呈现更加形象、逼真。在宗炳的《画山水序》和谢赫的《随类赋彩》以及恽寿平《欧香馆画跋》中可以非常客观地证明以上的论证。前辈们用经验向我们讲述了如何用笔、墨和设色,对色墨的关系进行研究。当我们真正投入热情去专注于墨与色的关系时,我们会惊讶山水画中色与墨的关系是多么的复杂和广阔,它们当中的很多关系都会激发起人们的兴趣,进而进行不断的思索和创作,甚至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不断会有惊喜出现。作为后代,我们应该在掌握好基础的时候,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挖掘内在的表现力,善于发现一切可以运用到其中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画艺术。

一、墨与色的协调统一性

在中国画的表现中,出现了鲜艳的色彩就会使整个画风看起来不沉稳,色彩运用过度会使画面显得浮躁,凌乱的色彩应用会使画作看起来比较浮夸。在中国画创作中,人们对于色彩的运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当人们需要在画作上添加色彩的时候,他们通常采用以墨带色的方式。例如粉花黄蕊,花蕊就要有力地突出,要是花蕊不突出就会使整个画显得死板不立体,这时就可以运用墨色对花蕊进行重点勾勒,加强明暗对比,这样的话花就会立马精神起来。同样,在对绿叶进行创作的时候,要用墨色对绿叶进行描边,这样就会突出绿叶的位置,使整个创作变得有神。第二,当整幅画的色彩风格偏暗的时候,可以用色彩与墨色相互调和的方式,对画作的色彩进行调和,使作品的色彩看起来更加柔和稳重。

二、写意山水画中墨与色的虚实

“计白当黑”“虚实结合”,在画中,黑色与白色、虚景与实景是两对对立色。特别是黑色与白色在色彩学的角度来讲,他们是色彩中的两个极点,二者的色彩差异非常强烈。在中国传统的画作中,一般画家会将画的大部分面积留为白色,不运用任何的颜色,以白色作为底,使画面清晰明了。画的地方为实,空白处设置为虚处,这样会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实的地方更立体、突出,使虚的地方更加有想象的空间。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地增强了作品的对比度,使作品更加有意境。在为山水画进行构图的时候,画家往往留出大面积的空白,这是为了给画作更大的表现余地,空白处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只是为欣赏者预留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达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这样就会使白色的地方比墨色的地方更加有想象空间。中国的画家认为白色会给人留有想象的空白,使观赏者进行二度创作,空白在观赏者心里可以被想象成任何事物,可以是观赏者根据个人喜好加上去的,也可以是观赏者觉得合适的任何物体,这样的画作可以为创作者和观赏者留下相互沟通的空间。

三、写意山水画中色与墨相邻、覆盖

相邻一般指得是色彩与色彩之间,色彩与墨色之间的临近。色彩与色彩的临近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当色彩与墨临近的时候,墨会作为分割点出现,也可以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是整体的色彩趋于平和的作用。色与墨的关系一般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色与墨相邻的关系。比如,在浅色为基调的画作中,水墨的勾勒就要相对来说淡一些,色彩以淡雅为主,这是以淡色调为主的绘画方式,对于这种以淡色调为主的画作,一般用作山水画当中,这种淡色调的呈现方式是最适合山水画的,可以展现出山水风景的朦胧质感。相对来说,明清时代的画作很排斥色彩,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能看见色彩的运用,如果运用色彩也使用一些比较淡雅的色彩,这样可以达到一种色与墨相映衬的效果,色彩的覆盖非常自然,不会显得生硬或像是强加上去的。它既保持了墨色的效果,又发挥了色彩的作用。浅绛山水在色墨的处理上就是着重于此。青绿山水中的墨线与色彩从平面的位置看似相邻的,黑色的勾线与青绿色块形成对比、呼应等。

四、写意山水画中墨与色互补

当墨与色彩相互融合的时候,有时会给人一种墨中带色的感觉。这是因为墨与色彩融合使色彩的明度减弱,同时使墨色更加丰富。在画作中用色彩来滋润墨色的方式有多种,多罩色是其中一种。可以在画作的背面进行染色,既可以使色彩渗透到画里,还可以不伤及到墨色的存在。还有一种是“墨分五色”。墨色五色再融合墨的干湿程度,在宣纸上多遍的皴擦点染,丰富墨色层次。让墨和色达到丰富变化。还有干染湿染多种方式去体现色彩和墨色的融合互补。

【参考文献】

[1]罗颖.意象与色彩――山水画设色问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年版.

[2]王志.从丹青到水墨.南京师范大学,2005 年.

[3]孙利波.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色墨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年 6 月.

篇8

二、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活动的“产品”是学生,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就是高师毕业生,而“产品”质量的好坏要由需求方即用人单位评价。在笔者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展情况的了解中,有部分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最常见的就是“懂而不会教”。部分毕业生专业水准不错,但不懂得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一肚子知识倒不出来,这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师美术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应该有所区别。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为基础美术教育输送合格教师,二者办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知识的精湛,并以专业方向教学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设有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中国画综合四个专业方向。一年级主要是中国画基础课程阶段,包含书画常识、书法、素描、线描、写生、古画临摹、理论基础等。第二至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自由选择深研的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学科方向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如中国画花鸟方向课程为白描花鸟、古画临摹、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写意花鸟、下乡写生、论文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我们可以看出,专业院校课程设置详细具体,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由浅(基础)入深(方向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画创作能力,其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应该说,在中国画学习方面,专业院校侧重于知识技能的精研,高师美术教育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基础学习。但目前部分高师院校美术教学的“师范性”立场不坚定,从培养方式到评价体系都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忽视一般高师院校在师资和专业建设力量上与专业美院的差距,轻视美术理论、教育教法等课程的开展,甚至急于培养出艺术家为学校打响知名度,这种功利的取向模糊了教育目标。如,在高师美术教学实践中,一般设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以及教育实践类课程。在一些高师院校中,通识教育课是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类课程大概占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程占50%左右,而突出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仅占10%左右,专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被轻视,课程设置存在偏颇,反映到毕业生的质量上,其教学能力不高也是可以想见的。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路径

1.明晰定位、回归“师范性”价值取向

上已述及,由于部分高师院校片面追赶专业院校,在教育目标上偏离“师范性”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弱化了教育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欠缺。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首要的就是明确办学目标,回归“师范性”,回归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美术教师的目标。师范美术教育与一般的专业美术教育不同,如果在教育教学方面按照专业美术院校的标准进行教学,过于强调美术专业训练而忽视师范性,便失去了美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2.增加教法训练内容和人文基础课程

现在部分高师美术教学中,教法训练的内容受重视程度不够,而“师范性”的要求正是要培养“会教”的教师,因此,增加教法训练课程的比重是必然的趋势。目前,高师美术师范技能课程一般将中小学美术教材作为素材进行讲授,高师美术教育教法训练应紧贴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以中国画教学为例,基础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山水花鸟的造型、表现技法及欣赏和评述,那么在高师课程教学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山水画、花鸟画临摹及创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实例,选取适合中小学教学的山水画、花鸟画的教学范例,为学生做示范课。如,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讲解山水画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分为2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欣赏山水画,分清近、中、远景在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方法,讲解树和石头的画法(1课时);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画,体会用笔、用墨的关系和对工具性能的掌握(1课时)。示范课后,应该让高师学生准备试讲,组织学生听课、评课、讨论,以取长补短,探讨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在教法训练课程中应增加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这一内容。计算机是现在中小学生熟悉的工具,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欣赏课,使其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9

不论绘画、书法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服装、摄影艺术,音乐、文学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作品,创作作品都需要有欣赏能力之人。落笔文题时,鄙人首先脑海里映现出来的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故事,因为这个例子恰好适合两者的关系的论述。

俞伯牙在春秋时期任晋国的上大夫时,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乘船来到了武汉汉阳江口。遇风浪太大只能停泊在岸边避风。进入傍晚风停月明恰逢中秋,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命童子拿出随身携带之琴,趁着月儿专心致志弹了起来。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俞伯牙突然心头一惊手下用力不稳,“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凭感觉他知道有高人在听他弹琴。猛然看到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一个人。俞伯牙正在猜来人,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之人,回家较晚,走到这里听到先生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望去,在那人身旁果然放着一担柴,俞伯牙心里琢磨:一个打柴之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音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过望,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俞伯牙心中不禁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面的琴音,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便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次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伯牙四处打听子期的下落,有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流着眼泪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也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后人在他们相遇的武汉汉阳江口,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在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看来欣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欣赏知识领域的掌握程度。欣赏绘画艺术你必须知其中国画、西洋画的区别,它的发展历史和绘画特点,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形神兼备”艺术,西洋画是用光为主要造型手段。;了解西洋画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抽象派等,以及中国画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历史风俗画的绘画技巧和绘画代表。

欣赏书法艺术你必须知其汉字的发展历史,掌握篆、隶、楷、草的字体特点和代表人物,欣赏者应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书法家必须是一个文学家,一个文学家未必是一个书法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名言。意思是你对众多的剑器有鉴赏的经历,自然就能辨识其优劣;你会弹奏多种曲调也就懂得了音律。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不然的话你就难以欣赏到书法作品中精、气、神之美。

欣赏戏剧、舞蹈表演艺术术你必须知其种类,比较流行的剧种有京剧、梆子、晋剧、二人台、二人转、秦腔、昆曲、黄梅戏、沪剧、豫剧、川剧、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等等剧种的艺术特点,“生旦净末丑”分别指京剧的什么行当,以及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扮演者在抒情、叙事唱腔时吐字清晰为佳,一招一式表演到位为上。舞蹈分古典舞、芭蕾舞、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踢踏舞等,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多用来直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观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广泛的生活内容,欣赏者可以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体验舞蹈的美感和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颤,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共鸣。

欣赏摄影艺术你必须知其构成摄影画面形象的条件,了解光学原理,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等视觉元素,掌握摄影艺术的特点。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给观赏者一种艺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类进步的特征。不论是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或各种专题摄影,都离不开摄影者和欣赏摄影作品者思想认同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欣赏音乐艺术你必须知其乐理知识。一类人听音乐只求悦耳,只是知觉的欣赏;一类人听了之后,则能唤起自己的喜怒哀乐,算是情感的欣赏;一类人探求乐曲的结构主题变化,以及作者技巧的运用,那就是高尚者的理智欣赏。

篇10

1.灵活多变的入

首先,导课是关键,好的导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这就要求我们对导入的点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导入哪一点?如何选择?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导入的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这是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呈现教学艺术化的课堂,也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的课堂。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审美经验的不足,难以积极主动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理念的内涵,避免偏面地追求形式的"高效"却无实质效果的教学行为,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更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3.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有哪些

针对上面的状况,我们美术教师有必要让美术鉴赏方法进入美术课堂中,让美术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具体的方法有:

3.1比较欣赏法。这一鉴赏方法要求学生在美术课上从时空的维度去欣赏、比较美术作品,所谓"时空"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即古今和中外。此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相互间的对比,总结出不一样的特点和感受。它可以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从而让学生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比较欣赏法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那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思想。

3.2四阶段分析法。这一教学方法最先由美国的费德门提出,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四阶段分析法顾名思义,有四个鉴赏阶段,包括理解、分析、描述、评价四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课而言,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内容,对学习美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理解,先让学生欣赏作品,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分析,是指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艺等特色,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对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描述,是指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美术作品后的第一感受,从而深入到总体感受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评价,指的是综合前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得出最终的结论。我认为,这一方法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也容易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进行。它比较注重基础,通过一点一滴,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情趣,教会他们基本的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