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保险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保险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保险业论文

篇1

1.加入WTO,中国保险业的机遇

2.加入WTO,中国保险业的挑战

3.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可能性

4.中国保险业开放面的问题

三.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对策

1.加快培育和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体系

2.优化内部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

3.优化外部环境,实现公平竞争

4.建立健全保险修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5.保险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结合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业务持继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竞争的市场格局初步形式;

3.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险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与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4.保险法律规体系初步形成,为保险市场规范运作奠定了基础;

5.保险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剧;

6.保险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较好地发挥了经济补偿作用。

二、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带来的可能影响

1、机遇。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会增加保险资金供应量,进而提高了金融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级化。其次,外贸保险公司的进入势必给中国保险业带来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中国民族保险业走上重新构造、重新完善的道路,在市场结构、组织要素、中介系统、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改进,促使和引导中国保险业向高水平运行目标迈进,实现中国保险产业升级;同时,外资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优质产品及售后服务对中国同行会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再次,开放可使大量保险从业人员获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中国民族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各类保险人员之间的竞争和宣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广大国民灌输保险知识和理念,从而提高培育国民的保险意识,并达到促进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目的。最后,为中国保险商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信息上一展身手,创造了方便的条件。

2、挑战。

首先,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其次,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从已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看,近年来保费收入稳步增长,但1997年前基本未保利信仰偏有账面利润,究其原因,主要是自留保费比较少,部分保费通过再保险渠道流出境外。支出成本高,因而承保利偏低。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再次,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此外,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3.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可能性。

(1)中国保险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存在进一步开放的空间。中国保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从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支出)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都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统计,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保险深度为4%,人均保费一般超过200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为9%,而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仅为1.486%,人均保费为1.08美元,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保险业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说明该产业在中国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已经具有了雄厚的竞争和经营手段上开始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首先,从保险公司的实力来看,中保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都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型保险集团公司。据统计,1997年全国的保费收入中,中保集团占69.2%的份额,平安保险公司占到15.8%,太平洋占11.9%,这三家公司在保险业也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中保集团为例,在1996年完成产、寿分业经营的必改组以后,其注册资本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共设有6000个分支机构,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为769亿元。根据标准普尔公司按保费净收入排列的世界最大保险公司年度统计表中,中保集团列第十七位。这说明中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具有了与外资相抗衡的实力。其次,中国保险业的基本做法逐步按照国际惯例来运行。

3、中国保险业开放面临的问题。

(1)保险市场结构失衡。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不够均衡,存在着社会保险后于商业保险,寿险业务滞后于产险业务,再保险滞后于直接保险,国际业务滞后于国内业务的不均衡发展状况。首先,从中国保险业的总体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寿险市场的发展要低于中国保险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例如:1994年中国保费收入为630亿元,其中寿险收入占31.5%。又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杂志1996年第4期公布的1994年世界统计资料研究报告表明明,在69个费收入大于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中,人均寿险保费(即寿险密度)320美元,中国的寿险密度仅为2美元,在69个国家中位居第66位。这69个国家的平均寿险深度为2.07%,中国仅为0.2%,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中国保险业的整体水平,甚至还远远落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而外资保险公司要求打开中国市场,首先瞄准了中国的寿险市场,在向中国人民银行(保监会)申报材料中大多要求经营寿险业务。因此,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寿险市场后,必将会对中国民族保险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其次,再保险市场发育不完全。再保险是保险企业分散、控制风险责任,增加承保力量,扩大经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离不开再保险,再保险成本和市场容量也制约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但是,中国保险业仍未建立起真正完善的市场化的再保险体系。因此,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从总量和结构上并不容人乐观。(2)保险费率不够合理。首先,保费的总体水平偏高。其次,保费的厘定和调节机制有着根本的缺陷。目前,中国保险业保费的调整不依市场供求而变化,保费只能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人保公司所规定的统一费率来进行有限的变动,而且,保险费率也不论地区差别,实行全国统一费率。因此,这种费率的形成和调节机制不仅没有起到调节市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杠杆作用,而且还促使企业采取给予不合理的佣金、回扣等形式进行不良的市场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的良性发展。

(3)保险基金的运用范围和方式受到种种限制。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只允许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债、银行储蓄、金融债券和有限制入市。这种资金投向虽然在一定程序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但是这些投资收益率低,很难保证保险基金的增值,而且还导致其在高速增长的通货膨胀中被动地贬值。而英美保险基金主要投资于公司股票、债券、抵押、放款、政府公债、房地产投资等项目,这就保证了基金在高收益投资中得以不断增值。这种不平等的经营条件导致原本就处于优势地位的外资保险公司更加自由,它们可以用吸引广大客户。这种不正当的竞争将会使民族保险业在本国保险市场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

(4)总准备金的提留不够科学。中国总准备金是从企业税后利润中提取,这就使总准备金积累的起点低、速度慢,如果某些年份公司出现了亏损,那么这些年份的提存数就会出现负数。因此,中国现行总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加大了中国保险业的经营风险。

(5)保险税率结构严重失衡。保险税率结构可以分为保险主体税率结构和险种税率结构。保险税率结构可以分为保险之一:从叫体上看,中国保险业的税赋水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类行业。在世界各国,一般都有将保险业同其他行业区别对待,采取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扶持其发展,如美国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4%,加拿大税率为15%~30%,并且根据规模不同实行累进税率。但中国的保险业,如人保所得税率高达55%。表现之二:内资保险企业税赋不统一。目前人保缴纳55%的所得税,而太平洋保险公司是33%;在深圳成立的平安保险公司则享受特区的税收优惠仅为15%。这种不公平的税赋致使各个企业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造成竞争条件的不公平。表现之三“内外资企业税赋不统一。目前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享受15%的优惠税率,而内资企业要缴纳55%或是33%的所得税(当然少数处于特区的公司享受15%的所得税),这就造成了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税后留利的巨大差异。险种税率结构是指分险种设置不同的税率,这也是国际保险业的通行做法,这反映了风险不同,风险转嫁成本也不同的客观要求。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杂志1994年第1期的统计,对于火险,荷兰的税率为7%,意大利为17%,最高的法国为30%,而涉外险只有5个国家超过10%。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不但保险的整体税率高于其他国家,而且没有分险种设置税率,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保险税率结构不合理将严重削弱中国民族保险业在放环境中的竞争能力。

(6)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管乏力。由于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历史不长,在某种程度上存着管理水平落后,管理人员缺乏的状况,从而导致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时有出现。因为监管乏力,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上违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发生。三、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对策

1、加快培育和完善国内保险市场体系。

篇2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篇3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篇4

2.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以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为代表,该模式的主要优点表现在:能够充分发挥商业性保险公司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完善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设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但该模式主要存在于理论上,在现实中实施的难度较大。

3.合作社经营模式。该模式是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帮助建立而成的,其优点是: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合二为一,易于防止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其缺陷是:由于合作社比较少,风险分散不够,资金得不到保证,它主要是依靠保户来筹集资金;农业保险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合作社发展现状很难吸引专业人才。

4.外资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为代表的该种模式有利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有利于研究怎样提供适合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一揽子综合保险新产品。但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追求商业利润的内在本质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成本、收益低的固有特点,其经营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仅仅是一种抢先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策略而已。

5.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以黑龙江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为代表的相互保险模式与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相互保险公司的投保人也是公司的所有者。相互保险制度有利于调集各方面的积极性,平衡各方面利益;有利于降低道德风险和减少逆选择;有利于降低组织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存在制度上的缺失。如阳光农业保险实行“自愿投保”的原则(例如,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人才的匮乏主要表现在:销售人员储备不足,代办员队伍脆弱,精算人员和核保核赔人员奇缺。)。二是存在业务人才上瓶颈。

二、相互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保险中的适用性分析

鉴于我国商业性农业保险面临萎缩,再加上政府财政力度不够,合作社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发展外资保险公司存在难度,农民收入水平有限,而此时我们认为,基于金融创新的相互保险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合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发展,能有效缓解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1.使投保人和保险人统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避免道德风险。我国农业风险区域性强,保险人对农业风险难以全面把握,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较易发生,而相互保险制度下农户间彼此熟悉、信息透明,且对于农业生产过程及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较清楚,能有效进行相互监督,利益的一致性避免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

2.经营成本低,适应低收入的农民。首先,相互制保险不以赢利为目的,以互助合作为宗旨。另外,相互保险公司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相互保险公司的保单持有人兼具被保险人和公司所有人的双重身份,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委托问题引发的组织成本,这是相互制保险公司的主要优势。

3.解决保险人经营管理的困难。参加相互保险公司的农户都是农业生产的行家,对本地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价值、农业风险等情况比较了解,可以胜任核保、定损、理赔等工作,不仅容易解决农业保险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还有利于节省经营成本。

4.加强防灾减损。相互制下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利益具有一致性,使得投保农户能够主动采取必要的风险预防措施。在出险后,也能主动地进行灾后自救工作,农户更易形成集体力量,抢险救灾,以求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三、我国农业相互保险制度拓展的新思路

“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来看,相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在各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江生忠、王成辉,2006)。随着金融创新机制与国家辅助政策支持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务实推展,将缓解操作管理上的困难,它的局限性将逐步克服。

1.加快农业保险立法。立法先行几乎是国外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铁律,目前应加紧农业相互保险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相互保险的组织体系和经营范围,确保农业生产者的利益;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相互保险中所应有职能和作用,避免政府支持农业相互保险的随意性,并以此提高农民保险意识。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我国,政府对农业补贴主要是价格保护等直接补贴方式,利用农业保险这种“绿箱政策”(绿箱政策(GreenBoxPolicies)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用来描述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下不需要做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的术语,是指政府通过服务计划,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补贴。)补贴方式却很少。总体上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仅限于免征营业税,其他方面同商业性保险一样。建议给予农业保险补贴:(1)保费直接补贴。由国家财政每年按公司保费收入的25%、地方财政按25%的比例,通过保险公司直接补贴给参保农民。(2)大灾准备金补贴。国家财政每年按保费收入10%的比例补贴给保险公司,一部分由公司在大灾年份,通过保险赔偿方式转补给受灾农民。

3.加大农业相互保险人才培养力度。人才的严重缺乏对农业保险经营的协调发展和有效监督十分不利,也不利于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规范经营与健康发展。建议如下:(1)建立农业保险人才库,招回己经分流和改行的农险人才,通过各地区的人事部门或保险监督部门联合成立农险人力资源管理小组,对以前从事农业保险的干部和员工进行建档、登记。(2)完善教育和职称考试体系,让从事农险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养和教育,提高其社会地位。

4.建立和完善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体系。

篇5

 

金融部门的发展与金融保险业数据紧密相连,而金融保险业数据是否合理根本上取决于金融保险业分类的合理性。合理的金融保险业分类为金融部门的正确决策奠定基础。显然,依据最新国际标准改进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金融保险业的分类,对完善金融保险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有借鉴意义的分类之一——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nternational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简称ISIC)中金融保险业分类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随后对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金融保险业分类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分类特点对我国分类提出建议。

一、联合国ISIC中的金融保险业分类

ISIC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设计,是国际范围内广泛认可的关于经济活动的分类。它为各国产业分类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框架,使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更具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介绍联合国ISIC中的金融保险业分类,包括对ISIC从产生至今各版本中金融保险业的分类情况的分析。

(一)联合国ISIC Rev.4之前各版本中的金融保险业分类

1.ISIC 1948版和ISIC Rev.1中的金融保险业

在ISIC1948版中金融保险业包括在部门6(商业)中,部门6(商业)共包括四个主组,分别是:61(批发和零售贸易)、62(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63(保险)和64(房地产)。其中主组62(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和主组63(保险)是对金融保险业的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62(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例如货币交易所,清算联合会,国外银行业务公司和外国银行;银行外的信用机构,例如再贴现和金融机构,抵押公司,工业贷款机构,农业信用,销售金融和工业信用公司以及个人信用公司;合作信用社;投资公司;控股公司;证券经纪商和交易商;金融证券包销商;证券交易所和交易结算所;金银交易所和其他金融机构,例如从事专利购买和专利执照的机构,为保护证券持有者而设立的公司。

63(保险)包括各类保险;人寿险,火险,海运险,意外险,健康险,产权险期刊网,金融责任险,伤亡险,忠诚险和担保;保险商和经纪商;保险服务机构;对保单持有者的咨询活动;保险处理商。

在ISICRev.1中,对部门6(商业)的设置与具体分类与ISIC1948版中完全一致。在这两个版本中并没有对金融保险业的整体描述与定义,也没有介绍专门针对于金融保险业的分类规则。而且在主组之下也没有更详细的分组。这种过于简单的分类一方面是由于ISIC建立之初分类不够系统完善,另一方面也与当时金融保险业发展状况有关。

2.ISIC Rev.2中的金融保险业

ISIC Rev.2较之前版本有较大改动,它把之前版本的三级分类体系修改为四级,具体到金融保险业,原部门6(商业)被进行拆分已不存在,金融保险业被重新划分在主要部门8(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中。主要部门8(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共包括三个部门,分别是:81(金融机构)、82(保险)和83(房地产和商业服务)。其中部门81(金融机构)和82(保险)是对金融保险业的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部门81(金融机构)下设三个组,分别为8101(货币机构)、8102(其他金融机构)和8103(金融服务)。其中8101(货币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拥有可由支票转换或可用于付款或需要时可用的存款的银行。8102(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储蓄银行;除银行外的信用机构,例如储蓄和贷款联合会,农业信用机构,工业发展银行,再贴现和金融机构,个人信用机构,贷款中介和经纪商;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和投资信托;证券和商品经纪商,交易商和包销商。8103(金融服务)包括外汇交易商;主要从事支票兑换现金、支票交易和无风险存款出借的单位;证券交易所,商品交易所和金银交易所;投资调查和顾问;股票配额服务;租赁和专利经纪和许可。

部门82(保险)包括所有类型的保险,例如人寿险,火险,海运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产权险,金融责任险,伤亡险,忠诚险和担保;保险商和经纪商;保险服务机构;对保单持有者的咨询活动;保险处理商;独立组织的养老基金(超额年金)。

ISIC Rev.2中的金融保险业分类相比于之前版本略有改进,但改动不大。分类情况仍显粗糙,对于保险业而言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3. ISIC Rev.3和ISIC Rev.3.1中的金融保险业

ISIC Rev.3在ISICRev.2四级分类体系基础上,选用了大写字母和4位十进制阿拉伯数字作为分类符号体系,首次将金融保险业单独划归为一个门类——J(金融中介),可见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发重要的地位。而ISICRev.3.1是对ISIC Rev.3的细微调整,具体到门类J(金融中介),其分类情况完全没有变化,只是对一些分类概念进行了更详尽的说明或改进为更明确的说法。下面以ISIC Rev.3.1为代表说明ISIC Rev.3和ISIC Rev.3.1中金融保险业的分类情况。

首先,ISICRev.3.1对门类J(媒介活动)中所包含的活动进行了总体介绍,本门类由主要从事金融交易的单位组成,即包括金融资产建立、清偿或所有权变更在内的金融交易。也包括保险和养恤基金(大类66)和为金融交易提供便利的活动(大类67)。负责货币控制的单位,货币当局,也包括在内。此门类不包括强制社会保障。

其次是对各大、中、小类所包含活动的具体分类。对大类而言,65(金融媒介活动,但保险和养恤基金除外)包括获得和重分配资金的活动,但不包括保险、养恤金或强制社会保障;66(保险和养恤金,不包括强制社会保障)包括从事为所有类型保险(人寿和非人寿)建立和管理保险基金的单位和提供退休收入的单位;67(金融媒介活动的附属活动)包括提供参与或与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服务的活动,但其自身并不参与金融媒介。各大类所包含中类、小类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格 1: ISIC Rev3.1中的金融保险业分类

 

门类J金融媒介活动

大类

中类

小类

 

 

65

 

 

 

 

金融媒介活动,但保险和养恤金除外

 

 

651

 

 

货币媒介活动

 

 

 

 

6511

中央银行业务

 

 

 

 

6519

其他货币媒介活动

 

 

659

 

 

其他金融媒介活动

 

 

 

 

6591

金融租赁

 

 

 

 

6592

其他信贷授予

 

 

 

 

6599

未另分类的其他金融媒介活动

66

 

 

 

 

保险和养恤基金,但强制性社会保障除外

 

 

660

 

 

保险和养恤基金,但强制性社会保障除外

 

 

 

 

6601

人寿保险

 

 

 

 

6602

养恤基金

 

 

 

 

6603

非人寿保险

67

 

 

 

 

金融媒介的附属活动

 

 

671

 

 

金融媒介的附属活动期刊网,但保险和养恤基金除外

 

 

 

 

6711

金融市场的管理

 

 

 

 

6712

证券交易活动

 

 

 

 

6719

未另分类的金融媒介活动的附属活动

 

 

672

 

 

保险和养恤基金的附属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52-03

金融保险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对金融保险业的关注与监管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以作为我国主导产业部门的金融保险业为研究对象,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6个时点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对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限制,本文选用了6个最近的时点进行研究,即使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的最新时点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第一,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分析。从总投入来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总投入为194810240.06万元,其中42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总投入为60497405.44万元,占总投入的31.05%,增加值为134312834.62万元,占总投入的68.95%,增加值比例位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

按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情况,分别将我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中各年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量、各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总量以及各产业所占的比例做成如下双轴图(见图1),可以看出,各年相比,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以及二、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中,消耗第一产业的投入为0,与2005相比,消耗第二产业的投入比重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而消耗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则上升了超过4个百分点。另外,在全部6个时点上,第三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占全部中间投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数据中各年金融保险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数量的比例做成图2中的双轴图,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金融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补偿。由于金融保险业为服务性行业,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不高,所以其固定资本消耗比例较低,除2007年外,各年都在8%以下,而2007年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各家金融、保险机构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网点选址与建设,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在使用过程中,大额的折旧也便产生了。与2005年相比,2007年金融保险业对于劳动者报酬的投入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比例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几年来人力资源规模不断上升,成本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这三部分比例平稳中略有波动,而生产税净额则呈现出大幅波动,所以总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上。从绝对数值来看,生产税净额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投入比例则显示出剧烈的波动。由数据可知,1990年金融保险业生产税净额为76.99%,到1995年,出现了大幅下降,2000年上升到24.03%,随后的2002年又大幅下降至只有1.56%,2005年则再度上升至9.4%,2007年下降到不到1%。另外,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则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7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是全国营业盈余总额的10.26%,居于42个产业部门之首,这表明金融保险业的活力日益增强,是高利润行业。

下面将三次产业细化为42部门计算其中间投入结构,结果如图3所示。在42个产品部门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造纸印刷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为金融保险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主要的产品及服务。其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占到其中间投入总量的80%以上,而剩下的34个部门的投入仅占到不到20%。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到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金融保险业内部各机构间的依赖程度很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业对自身投入的消耗占中间投入总额的20.67%,居于42个产业部门消耗的首位。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金融保险业由于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制度,因此他们的竞争仅仅局限在了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而在银行、保险及证券这些不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2)金融保险业营业网点建设力度仍然很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投入量是仅次于金融保险业本身的三个高投入产业,这些均与金融保险业的网点建设密切相关。199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因租用营业场所等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1838291万元,而2007年,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5145476万元,比1992年增加了280%。从这一大幅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建设仍是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3 2007年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的产品部门结构图

(3)信息的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逐渐提升。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是另外的几个高投入产业。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保险业对信息化在低成本扩张、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原有的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努力使信息化渗透到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金融保险业的使用结构分析。从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消耗结构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第一产业提供4063622万元的产品,向第二产业提供76324961万元的产品,向第三产业提供65173834万元的产品。它提供给第二产业的产品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明显大于对第一、第三产业产品的投入。

表1显示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三次产业部门对金融保险业产品的使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从总量来看,金融保险业提供给三次产业的使用量迅速增加,2007年比2005年翻了接近一番;从分项数量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对保险金融业产品的使用量也都在增加,而第一产业对其使用则在经历了增加阶段后于2002年开始减少;从中间使用的分布情况看,与之前几年相比,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金融保险业为生产提供的服务正在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各部门已经意识到要通过对金融保险信息等的利用,指导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中间使用率与中间投入率分析。中间使用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使用和该产业部门总使用之比。它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比例。总需求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高而最终需求率低,意味着该部门具有提供原料产业的性质;反之,则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原料在其中所占比重。总投入是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部门的附加价值就越低,因而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产业部门;反之,低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高附加价值产业部门。

以中间需求率为横轴,中间投入率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社会平均数为分界线,则可把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形成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见表2)。

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42个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量占金融保险业总使用量的74.7%,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金融保险业使用的其他42个部门的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31.1%,比2005年略低。综合这两个指标可知金融保险业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接近75%的中间使用率表明金融保险业对各产业部门具有极高的支持度,是以提供生产为主的第三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发展不好,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只有31%的中间投入率表明金融保险业是高附加值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2 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结构分析

对金融保险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结构的研究可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完成。

其中,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最终使用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供给部门产生的需求波动及程度。第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该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第i部门受此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第i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也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表明各部门的生产使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

将上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并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为界,同样可以把所有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如表3所示:

这里我们使用2005年和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进行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经计算得到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53,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最后一位。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为0.41,数值较2005年有所降低,排名上升至倒数第三位。这两个值表明我国金融保险业最终使用的变动对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辐射力、拉动力是非常小的。而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5,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倒数第3位,这说明2005年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的程度较小,国民经济对金融保险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感应度系数增加为1.20,比各部门平均水平高出20%,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14位,这是一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说明两年来随着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受其他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的生产需要这个产业对其提供较多的支持,这个产业的供给推动力较大。综上可知,金融保险业处于产业关联效应矩阵的右上角位置,即需求拉动力较小,而供给推动力则较大。

3 金融保险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情况及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合作。金融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产业是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一方面为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成长和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前面的投入产出分析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和使用都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主动发展可以拉动自身的增长,所以金融保险业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加强行业内部合作,在银行保险,托管基金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关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良好的内部协作机制的形成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20,这说明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璋,张晓娣.投入产出分析若干方法论问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0 引言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近年来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业的竞争力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得到了加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西安市生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但对比国内发达城市和地区,依然有明显的不足。

本文从西安市的角度,用经济统计数据来实证分析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根据生产业的产业性质以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了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作为西安市生产业的代表,分析生产业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其中现代物流业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数据来表示。

1 国内外关于生产业贡献度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关于生产业贡献度的相关研究

服务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希尔(Fisher)认为,服务业的范围可以囊括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其它全部产业。1988年,格鲁勃(Grubel)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业、消费业和政府服务业三部分。格鲁勃的研究显示,服务业的各组成成分中,生产业比重最大、发展最迅速、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度最大。生产业的急速发展,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发达国家对生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成熟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向:

1)生产业对整体国民经济贡献度的研究。

理查德(Richard)通过真实详细的数据分析得出,生产业已经成为服务业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是各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迅速的要素。阿斯莱森(Aslesen)指出,生产业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服务,促进了更大范围内的经济繁荣。奥康纳(OConnor)利用澳大利亚的国民经济数据,对该国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通信服务等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生产业对澳大利亚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带动作用。

2)生产业对所在区域经济贡献度的研究。

丹尼尔率先开展了生产业对所在区域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布局的影响研究,他认为地区经济的增长规律与该地区生产业的发展显示出相同的趋势。拉斐尔(Raff)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发现,长期以来生产业一直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发了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当然也有认为生产业对所在区域经济存在负面影响的学者,如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他认为生产业会消耗地方财政支出,是某些城市和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因素。这种观点由于缺乏有力的统计数据研究而没有获得认可。

1.2 国内关于生产业贡献度的相关研究

中国关于生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末才出现较为成型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关于生产业贡献度的相关理论研究如下:

把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用于我国生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及地区进行实证研究,是国内研究的主流方向。汤鹏(2009)分析了生产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他认为生产业提高了上海经济增长率、延长了上海地区产业链条、改善了上海市的就业情况。高源鸿(2010)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生产业与沈阳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沈阳市的生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沈阳市的GDP就增加1.14个百分点。

除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及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外,还有部分学者以我国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生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刘靓君(2008)、刘俊宏(2011)、山静静(2010)、李雪梅(2008)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

2 西安市生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安市服务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西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7年的992.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1年的2015.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24.3%。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西安市GDP总额的52.17%,足以证明服务业在西安市生产总值中的贡献。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主的生产业也有了较快的增长。生产业各行业无论是从产值总量还是增长速度上,均保持较高的增长。如表1。

3 西安市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建立及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生产业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西安市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生产业各分行业增加值作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3个指标代表生产业并衡量其与总产出的关系。模型设定如下:

Y=α+β1X1+β2X2+β3X3+ε (1)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西安市的生产总值;X1、X2、X3表示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α、βi为估计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变量采取对数形式。

将方程(1)重新整理如下:

LNY=α+β1LNX1+β2LNX2+β3LNX3+ε (2)

本文中原始数据来自于《西安市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92-2011年。

其中LNY表示西安市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LNX1表示西安市现代物流业产值的自然对数,LNX2表示西安市金融保险业产值的自然对数,LNX3表示西安市房地产产值的自然对数。

3.2 平稳性检验

对于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而言,往往时间序列的某些数字特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非平稳时间序列在各个时间点上的随机规律是不同的,难以通过序列一致的信息去掌握时间序列整体上的随机性。而现实中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造成伪回归出现,影响正确的结果。

为了正确得出LNY、LNX1、LNX2、LNX3这4组数据的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这4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进行ADF检验。

运用Eviews3.0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的检验结果看出,在ADF单位根检验过程中,4个变量一阶差分序列在5%水平下都拒绝序列非平稳的原假设,接受序列平稳的结论。表明这4个变量为一阶单整,满足进行JJ协整检验的条件。

3.3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J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CRDW检验、EG检验和AEG检验。因为本文为多变量的回归方程进行协整检验,不适用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方法,因此选择JJ检验对LNY、LNX1、LNX2、LNX3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3)

通过模型的良好的拟合优度以及调整的拟合优度,以及各变量的t检验可以看出,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以0.14、0.31、0.4的程度对西安市经济增长起到影响。以这些部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产业产值每增加1%,西安市GDP增加0.84%,并且是长期稳定的关系。

3.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说明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接下来,本文运用Granger关系检验方法来检验LNY、LNX1、LNX2、LNX3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滞后1阶和5%的显著水平下,LNX1、LNX2、LNX3都是LNY变化的原因,即生产业各部门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且,经济增长也会带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等生产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整个实证过程及结果可以看出,现代物流业增加值、金融保险业增加值、房地产业增加值和西安市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此长期均衡关系为正相关关系,即生产业对西安市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各分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各有不同。具体来说,从长期水平来看,西安市现代物流业产值、金融保险业产值、房地产业产值增加1%,西安市GDP分别增加0.141092%、0.310274%、0.405753%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高,而现代物流业的贡献度较低。

4.2 建议

4.2.1 明确界定生产业各行业。

多数服务部门既提供中间服务又提供最终的消费服务,使得现有统计数据中部分行业数据交叉重复不准确;另外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第三产业中的部分行业,在一些省市的统计中没有相关数据。数据重复和缺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对生产业相关实证研究的准确性,不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该产业以后的发展有负面作用。因此需要权威部门明确界定生产业的范围,统计部门确定行业内容及统计口径,以避免数据的重合或缺失。

4.2.2 规划引导生产业发展。

为实现西安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西安市应该在已有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尽快组织编制《西安市生产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对西安市生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重点行业选择以及空间布局等进行详细的规划,以引导生产业的合理有序发展。

4.2.3 加快生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西安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在保持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本地区现代物流业、软件信息业、商务服务业等其他生产业的发展。

关于西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尽管政府在2003年制定了《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但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其对西安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低。希望相关部门尽快把《西安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西安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带动西安经济的增长。为促使西安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高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依托西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及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制定政策,推动并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国内外重要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从而在西安设立合作机构以达到该高端生产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Storper M. 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3): 178-183.

[2] Raff H, Ruhr 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 [J]. Theory and Empirical. CESifo working paper, 2001(11):598-599.

[3] 甄峰,顾林朝,朱传耿.西方生产业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01, 38(3):31-38.

[4] 刘俊宏.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基于广东省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8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 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 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 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 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 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 项,发表学术论文13 篇,其中核心论文7 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 件,市级奖励证书3 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hi138-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 A. Cornford J.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tracking new for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J]. Geoforum,2000.

篇9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又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之一,其状态和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整个态势和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很大。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旨在研究天津市房地产行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

在一般经济活动中,各产业都需要其他产业为自己提供各种产出以作为自己的要素供给,同时,又把自己的产出作为生产要素供其他产业消费,从供需角度,产业关联可以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1.后向直接关联和后向完全关联

后向关联是指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联系。如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它与建筑业的关系就是后向关联的关系。直接消耗系数,是衡量产业间后向直接关联度的指标。后向完全关联度反映的是某产业在生产运行中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向消耗其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完全拉动作用。后向完全关联度用完全分配系数表示。

2.前向直接关联和前向完全关联

前向关联是指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如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它与金融保险业的关联就是前向关联的关系。直接分配系数,是衡量产业间前向直接关联度的指标。前向完全关联度反映的是某产业在生产运行中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向其他产业提品或服务而对其他产业产生的完全推动作用。前向完全关联度用完全分配系数表示。

二、天津市房地产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度

利用天津1997年40x40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行列向结构分析可以判定房地产业的直接后向关联产业,判定方法为: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房地产行业对其他行业的消耗系数列于该列合计值的比值,这种比值可以计算出40个,由大到小排列,则越是排在前面的产业部门与房地产行业的关联度越大。将这些比例系数从前向后相加,按照一个经验数字,当加到0.9时,则认为后面的产业与房地产行业的关联作用不是很明显,那些排在前面的产业就被确认为与房地产行业有较大关联效应的后向关联产业。

1997年天津市40个产业中,与房地产业后向直接关联密切的产业有11个,排名前五的依次是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饮食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而与房地产有密切后向完全关联的产业共有21个。

通过比较天津市后向直接关联度和后向完全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有些产业与房地产业直接关联并不密切,但却与房地产业完全关联密切,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货物运输机仓储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而且与房地产业完全关联密切的产业类型明显多于直接密切关联的产业类型,这说明房地产业对很多产业都是通过间接消耗产生影响的。

2.相同的产业在直接关联和完全关联度中的位次发生了变化,如社会服务业在直接关联度排序中排在第二位,而在完全关联度排序中排到了第一位。这说明房地产业对其后向关联产业的间接拉动作用不可忽视,房地产的产业链因此而拉长,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波及面增大。

三、天津市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前向关联度

利用40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价值流量数据计算直接分配系数矩阵,并对其进行行向结构分析,选择与房地产行业关联较大的前向关联产业,选择方法与后向关联产业相同。

1997年天津市40个产业中,与房地产业前向直接关联密切的产业有7个,依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饮食业、商业、社会服务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及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而与房地产有密切后向完全关联的产业共有29个,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饮食业、商业、社会服务业等。

通过比较天津市后向直接关联度和后向完全关联度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1.尽管房地产业对所有产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它的发展几乎对各个产业都有供给推动作用,但这种推动力有大有小,它在其前向关联的产业链条上只显著地影响少数几个产业,如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

2.产业之间的间接作用影响着产业关联度的大小、相互关联密切的产业类型的多寡和位次。

3.从产业性质上看,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主要是生活消费型的加工产业和服务性质的产业。

四、主要结论

1.房地产业的产业链之所以长是因为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后向拉动、前向推动以及其中直接、间接作用的共同结果,特别是间接作用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共同使得房地产业的产业链拉得更长、房地产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波及面增大。

2.在总体上,房地产业的前向关联密切产业类型(29个)多于后向关联密切产业类型(21个),这表明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大于拉动作用,天津市的房地产发展是一种推动型增长方式。促进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应考虑房地产业与其前向关联产业之间的发展比例,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在结构上,国民经济中有一半左右的产业与房地产业关联程度高于平均关联度水平,且大多数产业与房地产业是环向关联(即与房地产业既前相关联也后向关联),房地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