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

篇1

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市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土地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当前,我市一些地方用地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园区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粗放用地和闲置浪费土地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着眼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走集约用地的路子。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市情,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集约用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关键措施,是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环节,切实增强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统筹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工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严格保护好、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长久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发挥土地供应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认真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新机制,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集约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集中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坚持统一征地和统一储备制度。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后,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随意调整,确需局部调整的,要严格按程序报批。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经省批准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原则上不降,实现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包括异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能用存量不用增量,能少用地不多用地,能用一般农用地不用耕地。

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用地的管理。所有开发区用地都要合理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一般不低于70%,同时要合理安排好服务业等经营性用地。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按功能分区集中布局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共享程度。开发区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对现有各类园区进行整合,并控制规模和布局。对乡镇合并的园区,要及时整合资源,调整优化规划。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功能分区,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在各类园区开发、城镇建设等征地拆迁过程中,继续推行农民多层公寓房建设。

三、严把土地供应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本着集约用地的原则,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搞好用地服务。对发展前景好、无环境污染、占地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要保障项目所需的土地供应。对限制性产业要严格控制项目供地,对禁止性产业要停止项目供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加强建设用地定额管理。依据《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试行本)》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用地供应数量,坚决核减超指标的用地。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投入一般每亩不低于250万元;19个市级重点开放园区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每亩150万元;乡镇各类工业用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每亩120万元,低于每亩120万元的,不直接供地,建造标准厂房出租给企业主。各类开发区、开放园区都要实施多层标准厂房的试点,加快集约用地的步伐。

严格建设用地报批管理。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各级计委、规划、国土等部门要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可预留规划用地,但必须根据其实际到帐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申请增资扩建的用地单位,要优先使用已有的建设用地,核定供地面积时,要将已使用土地与新申请的用地数一并计算。严格控制用地单位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于在教育、工业、科技等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职工住宅、专家楼、宾馆和招待所等设施的一律不予供地,防止以各种名义圈占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加强建设用地批后跟踪管理。对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建设用地,应及时提供使用,并严格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情况的跟踪管理。凡上一年度供地率达不到80%,或半年度供地率达不到60%的地区,暂停受理新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报批手续,并相应减少该地区的用地计划。实行项目建设用地复核验收制度,用地单位的建设规模必须根据土地审批时约定的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实施,对未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规划用地条件实施的,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或决定书的规定,根据市政府“锡政发176号”文件精神给予处理。

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积极引导投资者使用存量建设 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使用存量建设用地的项目,免交耕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等。在实施土地集中调整过程中,使用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占用本地建设用地计划。

四、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比例

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围,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各地必须严格执行《江苏省划拨用地目录》,除目录规定的项目外,对其他所有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律依法实行有偿使用。

充分发挥地价的杠杆作用,运用地价手段调节土地的利用方式。在严禁低价出让土地的同时,可以在不低于省政府规定的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的基础上,制定地价与土地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利用率低的项目,可以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投资强度高的项目,可以适当给予优惠。经批准提高建筑容积率和改变用途的,须重新评估确定地价,并向政府补缴差额地价。

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严格执行《江苏省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商业、旅游、娱乐和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用地,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供应,未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出让的,其出让合同一律无效。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本地区经营性项目供地计划管理,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年度供地计划必须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后实施。严格工业项目用地出让价格管理,在地价评估基础上进行集体审核、确定,不得低于省政府公布的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最低价,协议出让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逐步引导工业项目用地由协议出让向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过渡。

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对土地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租赁、抵押价格申报制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抵押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加快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土地市场的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商业、住宅、工业等用途的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定期公布地价指数,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强化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检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督检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土地执法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将土地批而不用。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定要求的,要及时制止并责令其限期纠正。严格处置闲置土地。对土地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依法向土地使用者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对逾期不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二次招商;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土地,特别是商业、旅游、金融、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要坚决依法收回,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

严格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部署,加大治理整顿力度,切实解决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非法占地、破坏耕地,特别是农民多层公寓房、拆迁安置房非法入市的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对边整边犯、顶风违法违纪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党纪、政纪责任,并公开曝光,切实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营造良好的土地法制环境。

篇2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39-01

嘉兴市秀洲区为浙北平原重要的富硒土壤区。经2011年调查,秀洲区内一级富硒土地占耕地面积的38.1%;二级富硒土地占28.9%;三级富硒土地占22%。一、二级富硒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调查成果显示采集的农产品样品绝大部分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土地的开发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价值,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本文结合秀洲区富硒土地利用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当地富硒农业的建议。

1 秀洲区富硒土地现状

秀洲区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东临上海,西靠杭州,南濒杭州湾,北接苏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位置,距离上海、杭州、苏州均不超过90 km,处于“上海100 km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和环太湖经济圈”的中心。2011年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对秀洲区开展了富硒土地资源调查,编制了《秀洲区富硒土地资源调查可行性报告》,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采集了富硒土壤样品1 317件、以雪菜和稻谷为主的农产品样品近150件。经权威机构测定,全区富硒地块土地面积约80.66 km2,涉及油车港、王江泾两镇,耕地面积约4 000 hm2,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33~0.57 mg/kg。通过调查确认,秀洲区为浙北平原重要的富硒土壤区,根据富硒土地圈定标准及方法,秀洲区内一级富硒土地1 559 hm2,占耕地面积的38.1%;二级富硒土地1 184.33 hm2,占28.9%;三级富硒土地900.73 hm2,占22%。一、二级富硒土地总共2 74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7%。更加可喜的是,调查成果显示,采集的农产品样品绝大部分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其中,雪菜、毛豆等94件果蔬类样品符合富硒食品标准,8件水稻样品符合富硒稻谷标准,其余大部分的小麦、油菜籽样品也均符合富硒标准[1-2]。

2 秀洲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议

富硒土地的开发是生产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价值,为秀洲区打造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秀洲区的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现就秀洲区富硒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3-4]。

2.1 合理区划,直接利用,种植培育天然富硒农产品

富硒耕地的直接利用相对比较简单,按本地资源与环境的实际,结合市场需求和农业种植结构,比较经济效益,选择既易富硒又具市场前景且比较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类,直接在已知的富硒耕地上种植和培育富硒农产品。在明确富硒土壤分布和富硒优势农作物品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种植区域,打造规模化、产业化、高效益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

2.2 非农用土地富硒耕作土层异地利用

富硒土壤层的异地利用只适用于已规划批准农转建设用地征占的富硒耕地,这类用地富硒土层的异地利用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相对较为复杂。富硒耕作土壤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应采用表土剥离、异地培肥等工程手段,快速改善新开发耕地的质量。富硒土层的异地利用,还应当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对农田土壤性状了解和把握的优势,使富硒土层的异地再利用一举多得,收效更为显著。

2.3 开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田间试验

富硒土地利用与富硒农产品开发,必须首先解决富硒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全硒高而水溶硒低的问题。开展农田土壤改良与种植对比试验,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有条件时,可在富硒耕地上开展田间试验工作。基本技术思路是通过农田土壤改良,改变土壤的理化特性(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孔隙度和吸附性等),提高农田土壤中硒元素的可溶性和水溶硒含量,为提高农产品中硒含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与品质创造条件。

2.4 将富硒土地资源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

富硒土地作为一种特色的地质资源,开发好秀洲区的富硒土地资源对于秀洲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打造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建议把富硒土地资源的利用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

2.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秀洲富硒”的知名度

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几家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扶植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富硒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政策上对这些企业给予鼓励与优惠。加大宣传与引导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自愿种植富硒农产品,政府要加强宣传,提高“秀洲富硒”的知名度[5]。

2.6 重点发展“富硒蔬菜”种植,提升上海蔬菜品质

由于富硒土壤是一种在成因上比较独特的土壤,农产品中的硒与土壤硒全量和腐植酸态硒关系密切。因此,建议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以旱种和天然种植为主,确立以发展富硒蔬菜种植为基础,全力提升上海蔬菜品质为目标。

根据富硒土壤中的硒主要赋存于有机态尤其是腐殖酸态,在氧化条件下十分有利于硒的释放。鉴于水田多属于还原环境不利于硒的活化,以及棚栽蔬菜生长周期短阻碍农作物对硒的积累,建议减少水稻种植,缩小设施农业的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富硒区农产品中的硒含量。

由于秀洲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而在区内富硒稻等谷物类的富硒概率不高。因此,要依据富硒土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打造富硒农产品,建议在棚外以种植蔬菜为主,首选容易富硒的鲜大豆类、薯类、鲜玉米等,其次选择较易富硒的大棚葡萄、油菜籽、叶菜类等,充分利用距离上海近且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让天然富硒农产品成为上海人补硒的美味佳肴。秀洲地区雪菜种植可观,而且这种蔬菜极易富硒,并且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建议扩大种植面积,规模化生产,利用上海地区的有利运输条件,实现创收创汇、增收增效。

3 结语

秀洲区富硒土地是开发天然富硒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只有其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才能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才能为秀洲区打造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保障。下一步工作,秀洲区国土分局将会同农业部门谋划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王江泾、油车港两镇分区划片规划好农产品种植品种,打造大米、蔬菜、水果等优质富硒农产品品牌,以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根据已有的阶段性调查成果,抓紧编制《富硒土壤标准研究报告》《秀洲区富硒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和秀洲区富硒土地资源登记卡,争取早日编制完成全区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图,建立富硒土地资源档案,为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4 参考文献

[1] 贾良.嘉兴市秀洲区农产品对硒吸收积聚能力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244-245.

[2] 胡艳华,王加恩,蔡子华,等.浙北嘉善地区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2010(6):88-92.

篇3

一、专业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国土、测绘、地勘的基层单位及土地规划咨询公司等,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国土资源权籍调查与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设计、土地复垦设计、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地质勘测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评估等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土地数据提出新的需求,现有的土地详查成果、土地信息已难以满足当前新形势下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管理及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这些工作的进行,依赖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者。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这些都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人员。现在国土部正在谋划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调查更接近于经济普查工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2016年全面实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执行落实职能也归并至国土资源部,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2.岗位需求分析。

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土地规划设计公司、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房地产评估公司、测绘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村庄综合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地籍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及房地a开发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价值,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查、农村居民宅基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等,都需要大量的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行业刚性需求大,尤其是需要大量能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目标体系

1.培养理念。

围绕“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线,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等知识为载体,以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思维方式,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等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整理与规划设计、土地权籍调查与测绘、专题制图、工程测量等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健全的体魄,能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不动产测绘、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管理、工程测量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房产、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调查与发证、不动产估价、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专题制图及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工作。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三、教学体系

1.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①充分调研,使教改和教学与市场接轨,更有的放矢。

国土部门是一个由地矿部门、测绘部门及以前的土地管理部门共同组建的大国土资源部门,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仅要立足于我们的实际(隶属于国土部门),更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岗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需要,同时密切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多向专业办得好、就业率高、教学有特色的学校学习,加强与其合作与交流,使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满足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多调研,加强学习,能提高专业教学,了解市场动态,对于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型人才更有指导意义。

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跟踪行业、企业对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首先摸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定准目标。

一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弄清楚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组成专业调查小组,多次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专业调查,并聘请多家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的成员,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生产一线专家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建议,收集有关信息。根据岗位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分析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科学的归类分析,明确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达到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以“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为突出特点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分析

2.教学学时学分比例表。

3.教学组织与运行。

(1)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基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进行相应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积极推行P试、机试、作品、课程设计、调查报告、实结、企业评价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与优化

1.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山水育人”的实质即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山水”是本专业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实践场所。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体系和国土资源文化体系作为两条主链。职业能力体系从基本素质能力递进到专项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进一步形成综合拓展能力;土地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的体系从土地的构成基本要素初步认识(如野外性、艰苦性),土地规划行业基本认识(团队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求是的工作作风等),形成“敬业、爱业、创业、乐业”的职业文化素养。横向上,职业能力和国土资源文化相互交融;纵向上,彼此连贯,螺旋递进。每一阶段其过程都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实践,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断发展。

2.革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专业课教学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以项目引领教学进程,以工作任务为单元组织教学。

积极开展多种教学方法革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因材施教,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新建并完善了教学条件,重视实践教学。

本专业新建了多个专业学训室和综合(专项)实训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可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引进了新的教学软件,如K9,ARCGIS等新的GIS软件;风雨实训场是进行“课堂工地化”教学改革,以情境教学区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新增普通地质实训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综合实训,加大不动产测绘实训、GIS技术应用技术和土地规划设计综合实训课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完善了课程评价与考核要求。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包括:社会评价和学校考核评价两部分。

社会评价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评价、市场调研、毕业生自我评价。

学校考核主体有:教师、学、学生;考核标准有:平时成绩、课内实践成绩、理论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周伟,袁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2]赵中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科教文汇,2013(10):37-38.

[3]卢新海,张继道.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7(2):30-33.

篇4

一、引言

由于自然和人类非理性活动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生存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其中由于人口压力大,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湿地调节水循环和降解污染物的阈限,导致湿地缺水和水污染,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关键是地表生态水文格局的紊乱。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生活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和不合理的用水己使湿地供水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二、大山包湿地水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研究水环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水质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两大类,生物学指标又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和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污染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由于每种评价指数只能反映环境变化的几种信息,而且不同评价指标的评价对象不同。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指标,评价都不全面。要想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必须同时用几种不同的生物评价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郝乐友等,2005)。水质单因子指标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检测水中化学成分的含量,能直接反映水质的理化特征,是最常用的水质监测指标(金相灿等,1990,1995;舒俭民等,1998)。

水质单因子评价法即用每个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比较,采用水质参数标准指数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5),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水质类别,其中的最高类别即为断面综合水质类别,通过评价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污染因子。

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水体中过去存在水生植被类型,包括沉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但由于修建水库以后水位抬高,丧失了供水生植被充分发育的相应环境。另外,缺少相关的动植物数量的调查数据。因此,本文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云南大山包湿地的水质进行评价。

三、大山包湿地水环境方法

各元素水质标准标准限值(GB3838-2002)。结合各断面的实际情况,按照监测数据和主要污染物的代表性,本文采用个参数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对象的因素集是:

U={pH、CODM n、NH3-N、BOD5、N、P}

水体的污染程度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评价污染程度的分级标准也具有模糊特征,根据地表水的评价等级可得价集:

V={Ⅰ、Ⅱ、III、Ⅳ、Ⅴ、劣Ⅴ}

采用大山包湿地2009年所选11个断面监测的原始数据,用其平均值进行各种计算。各断面水质的浓度见表1。

用实测的浓度值分别求出不同级别水的隶属度Y。下面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的pH为例,其实测浓度为7.48mg/L,根据公式(1)可求得pH对各级水质级别的隶属度。求出6个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Y1=0.68,Y2=0.32,Y3=0,Y4=0,Y5=0,Y6=0。同理可求得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其他5项指标6个级别的隶属度从而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在确定各单项参数权重值得时候,仍以跳敦河水库主坝出水口为例,根据公式(2)可得:WpH=0.182,WTP=0.078,WTN=0.065,WNH3-N=0.012,WCODmn=0.073,

WBOD5=0.077,同理可求得其它10个断面的各单项参数权重为进行模糊运算,将各单项权重再进行归一化运算:根据公式(3)可以求出各个断面各单项的归一化值。

将各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各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表2。

从各断面的水质级别可以看出,大山包湿地跳敦河和勒力寨水质为国家I类水质,水质较好;但大海子水质大多在III类,局部地区达到了劣V类水质。从权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权重系数较大的污染因子为CODM n、BOD5、N、P。

于是我们可得知,大山包湿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M n、BOD5、N、P。

同理,对跳敦河水库2001年的水质监测报告进行一个水质综合的评定。监测结果见表3:

(分析单位: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2001年3月。资料来源: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集,2001年)

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各单项的权重和归一化结果。

将跳敦河水库水质检测断面的的权重归一化结果与单因素模糊矩阵相乘,可得出跳敦河水库断面的综合评价向量,结果4。

四、结论

从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来看,跳敦河水库水质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是从一些水质检测项目来看,应该引起注意,从镉、铅的隶属度看,属于二、三级水质,说明跳敦河水库还是存在一些污染。从2001年到2009年跳敦河水库的水质都属于国家I类水质。但从一些污染指标来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从两个时段来看,跳敦河水库的TP在增加,说明水库水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另外,单从2009年的检测结果来看,说明TP的增加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离水库越远TP值越大。

另外,保护区内的村寨,如乡政府所在地大羊窝、雁鹅塘,由于直接排放各种污水,没有厕所及垃圾坑等卫生设施、设备,局部地区对湿地水源已造成污染。(作者单位:昭通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郝乐友,武中强,朱丹.扎龙湿地水环境评价与保护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1):82-83.

[2]胡健生,吴金亮,党承林等.云南昭通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动物性食物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459-461.

[3]金相灿,屠清英.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286-302.

[4]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427-433.

[5]舒俭民,宋福,傅德黔,等.长江源区浮游生物调查初报[J].中国环境监测,1998,14(5):7-9

[6]云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20万昭通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1979

篇5

1 泸水县丰富的生物资源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处于东经98°34′~99°09′,北纬25°33′~26°32′之间。北接福贡,南接保山,东与云龙、兰坪2县相连,西与缅甸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导致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落后

泸水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县,大部份山区农民抱守传统观念,有些村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已成为不容勿视的问题。

2.2 对生物资源的粗放、不合理开发

泸水县解放初期至今,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粗放型、掠夺型和破坏型3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开发利用,对泸水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3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

过去对泸水境内生物资源开发一直采取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的不断丧失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泸水境内的生物资源走进了“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2.4 依法保护意识不足、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脱节

理顺关系,提高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坚持依法治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2.5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历史上的乱砍滥伐、毁林垦荒、刀耕火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泸水县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3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给泸水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把解放思想、调整结构、开发农业、发展经济,作为泸水县今后发展经济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传、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护意识。必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上来。在全县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群众性的社会工程。

3.1.2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职能。为林业行政执法壮胆,摆脱人情关、领导关对执法的干预。要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及其它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结合,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缓解饲料和肥料缺乏问题,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发展以林果为主导的商品经济,提供农村工副业原料, 促进经济发展。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统筹规划;变粗放式开发利用为深层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和监察体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开发、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高山药用植物园。改变过去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既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又能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发展国家药材生产的矛盾。要依靠泸水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一定数量,规模不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根据市产供需情况,进行引种栽培。

3.3.2 以市场为前景发展经济林木。要从“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连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建立强大的支柱产业,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种民用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来,膏桐被认定为有较高开发价值“能源植物”。泸水县境内的膏桐经济价值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在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种植膏桐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好加工企业并和农户实行定单种植,这样即能保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又能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将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硬约束。

4 结语

正确处理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是泸水县发展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泸水县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的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T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 言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明确指出,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查清广西区域范围内废弃采矿用地的类型、质量、数量、分布状况及其复垦潜力情况,建立县级废弃采矿用地数据库,汇总市级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编制市级废弃采矿用地现状分布图,汇总广西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编制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报告及成果分析报告,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希望能给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实施原则与依据

1.1 实施原则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原则如下[1]:

一.实用性原则。

调查成果要有清楚的空间概念:无论是下一步编制规划,编制治理方案、还是开展治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实用性、针对性,因此调查工作的重点是空间概念要清楚,如矿山的位置、采空区的位置、井口的位置、塌陷区的位置、废弃渣场的位置等,必须详细调查并在调查报告中必须详细附坐标说明。

(1)提交好的调查成果,为将来编制“方案”服务。

(2)在清楚表述空间概念的同时,提供详细的一览表和统计数据,为各级政府提供基础资料。

二.科学性原则。

根据废弃采矿用地实际情况认真撰写相应的报告,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满足未来的治理规划编制、治理方案编制和治理施工必须遵循的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原则。

1.2 依据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依据如下:

(1)《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3)《关于加强废弃矿井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54号);

(4)《关于进一步明确矿井关闭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8]4号);

(5)《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6)《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7)《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广西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2007年);

(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2总体流程图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的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实施总体流程图

3 具体实施

广西废弃采矿用地调查以县级为基本单位,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以2009年标准时点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充分运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和矿业权核查等成果资料,采用内外业结合的调查方法,套合相关现状数据和界线,进行内业判读和现场核查,确认每块采矿用地是否废弃,对于整块废弃的采矿用地,拍摄实地照片(拍摄的照片应能完整地体现废弃采矿用地现状情况),填写《XX(市)县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对于部分废弃采矿用地,在调查底图上勾绘出废弃范围,内业编辑上图,建立废弃采矿用地数据库。

3.1 技术指标

废弃采矿用地是指由于采矿及其相关活动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已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非经治理而无法恢复的废弃的土地。根据损毁废弃成因,废弃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挖损地:主要指露天开采矿藏、勘探打井、挖沙取土、采石淘金、烧制砖瓦、工矿建设等工程进行中和完毕后留下的毁损废弃地。

(2) 塌陷地:主要指地下开采矿产资源和地下工程建设挖空后,由于地表塌陷而废弃的土地。又细分为稳定塌陷地、不稳定塌陷地。

(3) 压占地:主要是指采矿、厂矿等排放的废渣、石、土、煤矸、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露天矿排土场及厂矿日常生活垃圾等所压占的土地。又细分为矸石及粉煤灰堆积地,矿石、矿渣堆积地,露采表土堆放地,垃圾堆放地。其中各类压占地包括表层已覆土但尚未利用的土地。

废弃地各种类型分类代码表如下:

表1 废弃地分类代码表

3.2 编制工作底图

调查工作底图分为图廓内要素和图廓外要素两大内容。图廓内要素套合二调数据库成果,有境界、权属界、地类界、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符号、图斑编号及注记等,图廓内要素以废弃范围内的任意分幅图框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各图层要素进行裁切,形成调查工作底图任意分幅文件。图廓外要素有图名、图幅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坐标系、制图单位名称和日期等。图面设计按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进行。

3.3 实地调查

国土资源局协助项目承担单位结合采矿用地调查底图进行实地调查,对于利用现状废弃的采矿用地,拍摄实地照片,填写《XX(市)县废弃采矿用地现状统计表》中的相关内容,对于部分废弃的采矿用地,应在调查底图上勾绘出废弃范围。

(1)土地分类

按照最新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要求,废弃采矿用地土地调查分类将采用土地综合分类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侧重土地的实际利用现状,根据土地的实际利用覆盖特征对用地利用类型加以归纳和分类。土地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实行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具体分类的代码、名称及其含义参考2007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

本次进行土地地类调查时,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暂不打开,即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按附录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类表进行归并。

(2)土地地类的判别

外业地类调绘除了应具备航测调绘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外,还应充分领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地类含义,在作业中进行准确的判断。

3.4 数据库建设

采用中地公司MAPGIS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库系统软件建设数据库[3]。

1、建库准备

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

(1)编写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根据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在我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编制项目的工作方案及技术方案,明确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项目的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及要求。

(2)进行业务培训

组织学习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的技术规程、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规范共3期50人次。

(3)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势性。收集的资料包括建库所需的规程和规范,以及建库所需的项目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字资料,正射影像图,土地权属资料以及土地调查外业记录手簿等资料。

(4)其他准备工作

收集补充资料(包括鹿寨县乡镇利用现状图,二次土地调查现状图项目资料)以及测试入库软件等等。

2、数据处理与数据采集

主要包括定位基础、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土地权属、栅格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

3、矢量数据采集的内容

矢量数据采集是综合使用各种矢量数据采集方法采集土地利用、权属数据。

4、数据检查与入库

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

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对质量检查不合格的数据予以返工,质量检查合格的数据方可入库。

4 小结

总之,废弃采矿用地调查在矿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废弃采矿用地调查的整体思路、地类调查方法与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步骤;希望能对广大从事矿产管理行业的同事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P941.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0-0026-03

1 引 言

湿地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维持系统。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的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晋江市作为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合理规划利用湿地资源,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对此作了初步探讨。

2 湿地的作用和意义

1997年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著名的《湿地公约》,它是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针对一种特定生态系统的全球性公约。《湿地公约》关注的是受威胁最严重的一类生境,即湿地。在人类社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湿地一直被看作是蚊蝇滋生的场所和肮脏的烂泥地。在传统观念中,湿地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最无用的荒地,但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变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1 湿地具有蓄水防洪的功能

湿地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具有调节洪水流量和控制洪水的能力。水能被湿地储存于土壤之中(泥炭中有90%的孔隙),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于湖泊和沼泽中;另一方面,一部分储存的洪水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地排放出来,或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蒸发和下渗成为地下水而被排出。近几年,晋江市在滩涂湿地中种植红树林秋茄,既减缓了洪水的流速,又避免了洪水对堤坝的冲刷。湿地在蓄水、缓解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了晋江市“一江两湖十溪”(即晋江、龙湖、虺湖、加塘溪、旭溪、英墩溪、湖漏沟等)的生态安全,保障了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

2.2 动植物资源丰富

湿地是生物最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是众多动植物的乐园。晋江的湿地生物种已知有:哺乳动物5种;鸟类123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3种;鱼类115种;被子植物10种;裸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4种;苔鲜植物25种。许多水生动物,如鱼和对虾,借助湿地产孵并渡过幼年期;许多迁徙鸟类,依赖湿地完成其生命循环,都离不开湿地这个环境。

2.3 可化解工业污染

湿地有效地降解污染、净化水质,在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湿地中,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积物的下沉,也有助于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的有毒物质的储存和转换,有些水生植物还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沼泽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芦苇对污染物质的吸收、代谢和分解的作用十分显著。晋江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多年来,工业排污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相当部分是通过湿地来化解的。

2.4 具有观光旅游价值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功能。晋江市先后建立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湖、虺湖自然保护小区、泉州湾河口滩涂自然保护区,拟建立龙湖镇前港湖鸟类栖息地自然保护小区等,主要以湿地的水禽作为保护对象。这些自然保护区(小区))已成为晋江科普活动、参观游览、观鸟等的理想去处和生态教育基地。

3 晋江市湿地的现状和特点

3.1 现状

3.1.1 湿地种类多样资源丰富

晋江市地处闽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光照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湿地类型。据统计,晋江全市湿地面积18704.2hm2,占土地总面积25.64%,其中:滩涂面积2200hm2、浅海1840hm2,河口海湾湿地2326hm2、湖泊386.8hm2、河流湿地1000.1hm2、稻田、灌溉地8388.9hm2、盐田1251.4hm2、水库964.3hm2、池塘382.7hm2。较重要的湿地包括: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湖、虺湖自然保护小区、泉州湾河口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小区、晋江河系、九十九溪等。

3.1.2 滥垦湿地导致环境退化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自古就是山青水秀、森林茂盛之乡,受惠于当地百姓,这里的树木、植被、昆虫、鸟兽、鱼类等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大规模资源破坏,大量的湿地减少,耕地虽然多了些,但沼泽干涸了,鱼虾少了,林草锐减,鸟兽稀少,生态条件走向退化。尤其曾一度把陈埭河口滩涂修堤坝围垦用作农业综合开发。其结果是,由于缺少沼泽湿地,海水入侵,加大了地下水含盐量,使200hm2围垦的耕地变成盐荒地,400多眼机井报废,1.4万居民吃水困难。

3.1.3 晋江湿地重现生物多样性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晋江市对陈埭、西滨一带的围垦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建立泉州湾河口滩涂自然保护小区,面积达994.7hm2,主要保护对象就是候鸟、水禽和湿地。近年来,晋江湿地环境呈现出生物多样性,而且十分丰富,湿地中的高等动物约有360种,基中水禽90种,约占该市鸟类总种数的75%,在1998年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世纪性的珍稀濒危种黑嘴鸥,此鸟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濒危灭绝种类;还曾在晋江东石的围头澳内海面上,发现大量成群结队的小Gf(Tachybaptus ruficoIlis)、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骨顶鸡(Fulica atra)、赤颈鸭(Anas penelope)、苍鹭(Aidea cine rea)、绿鹭(Butorides striatus)等10种计1735只。可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促进晋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晋江市湿地特点

3.2.1 湿地面积比例大

全市湿地面积18704.2hm2。晋江河口湿地作为泉州湾的一部分,1989年被亚洲湿地局(AWB)列为亚洲重要湿地,1998年晋江市政府还批准成立泉州湾晋江河口湿地滩涂自然保护小区。

3.2.2 生物多样性丰富

晋江湿地具有河口、滩涂、垦区、近海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呈现了亚热带河口生物的适温、适盐属性。已记录的物种有360种。

3.2.3 珍稀濒危物种多

晋江湿地有国家一级保护的中华白海豚,有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25种和1种两栖动物。90种水禽中的候鸟,多数是中日、中澳候鸟保护规定的物种。

3.2.4 开发强度大

晋江是沿海城市,海洋开发早,强度又大。港口建设在晋江历史中有重要地位,深沪港、围头港、东石港曾是重要的通商贸易港区,在晋江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大力推行围海筑堤、修桥造路、围垦滩涂。晋江河口也是全市重要的滩涂养殖区,主要养殖蛏苗、蛏和牡蛎,挖掘和围垦池塘养锯缘青蟹、对虾等,近年养殖产量达几万吨。因缺乏统一管理,往往容易造成无序和滥用,不利于整个湿地生境系统的健康持续利用,急需加强保护和规范管理。

3.2.5 外来入侵物种多

晋江河口分布繁茂的互花米草、仙石海滩、仙石洲和法石。有大片互花米草生长的滩涂。据统计,晋江市的互花米草面积达101.57hm2,居泉州市各市、县、区之冠。

3.2.6 生态系统亟待修复

残存的代表性生态系统急待保护,晋江水头在1958年时,为了巩固海岸,从外地引来红树林秋茄种植,面积达1.5hm2,但现在只有零星残存部分,只有近几年又人工造林的150亩红树林,晋江沿岸和河口栏门沙滩及河口滩涂物种多样性也急剧减少,以前常见的小Gf现在很难见到。

4 晋江湿地资源环境面临的威胁

晋江市人口众多,长期以来湿地开发和保护的矛盾突出,围垦、泥沙淤积、水产滥捕、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其他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方式,使该市鸟类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物种生境急剧减少。

(1)环境污染。上世纪晋江是泉州地区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湿地沿岸工厂企业较多,形成的工业废水大量倾入近海,湿地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许多珍稀动植物的生存。

(2)围垦开发。上世纪5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晋江市已先后在湿地造田、围地,使水禽的栖息地日益缩小。

(3)资源掠夺。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对湿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影响了水禽的越冬和繁殖。

(4)非法捕杀。个别地方猎杀、投毒水禽的案件时有发生,致使鸟类资源减少。

(5)台风危害。晋江市是福建省台风多发地段之一,晋江湿地沿岸连年受台风的危害,严重地影响了水禽的栖息。

5 保护湿地的思路和对策

尽管晋江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压力。人口增长、占地增多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压力,使晋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湿地生态系统的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对此市政府对湿地保护和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一批以湿地、水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小区),建立执法机构,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制止破坏湿地的行为。近几年来,晋江市林业主管部门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话动,组织水禽与栖息的调查,加强了湿地保护工作,并把湿地水禽保护列为重点工作来抓。

5.1 提高保护湿地意识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湿地意识,特别是提高各级领导和湿地周边地区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转变其资源利用的观念,对湿地土地资源的规模开发转为深度开发,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大力开展《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湿地有关法律的宣传活动。

5.2 开展湿地系统研究

开展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重点研究,为保护湿地和科学利用打下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和科学利用示范点,以示范点获得的经验指导湿地保护管理。建立湿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资源普查基础上,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引入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中。

5.3 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

随着晋江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与发展间的矛盾亦将日益加剧,晋江湿地的建设已迫在眉睫。保护晋江市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促进晋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4 增加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

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湿地宣传、保护、规划和各项科学研究,需要有资金保证,建议政府立项,列入市政府预算项目。

参考文献:

[1] 约翰•马敬能.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许建林.晋江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R].福建:晋江市林业局,2002.

[3] 颜子鸿.晋江年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泉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泉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论文汇编(1995―2001)[C].

篇8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公益性基础调查。其目的是全面查实、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规划编制、实现土地宏观调控、进行科学决策及严格落实各项土地管理措施的需要。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内容

第二次土地调查目标是全面查实、查清全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有效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国发[2*]38号)文件要求,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市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全市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部分。

(1)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

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任务是逐地块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矿山、水库等国有土地的使用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完成90%。

A确权原则

以县(市、区)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权属调查状况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①继承性

土地权属登记资料或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经复核手续完备且与实地一致的,可直接利用原资料,不需要重新进行权属调查。

②完善性

土地权属登记资料或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经复核有误或手续不完备,可先补充调查、补办手续,再进行登记或进行变更登记、完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③重新确权

土地权属登记资料或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经复核不符、或实地界线已变化、或未开展过权属调查的,应按《规程》要求重新开展权属调查,并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B具体任务

①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以县(市、区)为调查单位,对村或村民小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土地进行确权划界。与相邻权属单位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对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处,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达到总量的90%以上。

②查清国有农、林、牧、渔场、矿山、水库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

对国有农、林、牧、渔场、矿山、水库等用地进行确权划界。与相邻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对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处,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③查清公路、铁路、河流等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

对公路、铁路、河流等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进行确权划界。与相邻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对存在的土地权属争议进行调处,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④查清其他土地权属性质状况

对上述以外土地可以不进行确权划界(有条件地区可开展),对用地现状及其范围进行调查后确定国有或集体权属性质。

C方法要求

权属调查必须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持,土地权利人(或授权委托人)、相邻土地权利人(或授权委托人)、权属调查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到场,经过审阅提供的权属资料、到实地指界等阶段,依法对土地进行确权划界。确权后的界址点设界标,并实测坐标或图解坐标。具体确权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权源确认方式

权利人能够出示被现行法律法规所认可的权源文件的,可根据权源文件上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包括界址点、界址线、界标)、权属性质、土地用途等信息,将土地权属界线直接标绘或到实地经过指界由调查人员将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准确位置上,并与相邻权属单位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当权利人出示权源文件不能够被现行法律法规所认可的,权源文件只能作为参考。

②指界确认方式

这种方式是基于双方均不能出示被现行法律法规所认可的权源文件,并且双方边界没有争议。可采用双方共同到实地指界,确认权属界线。通过指界,由调查人员将界线调绘到调查底图准确位置上,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这里强调的是,通过双方指界不能将没有法律依据的国有土地,如森林、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流等国有土地划为集体土地。在以往调查中,已将国有土地划为集体土地的,必须改正。因此,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时,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把握住不能将国有土地划为集体土地这一关。

集体土地与没有明确使用者的国有土地权属界线,由集体土地指界人指界、签字,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实地调查结果予以确认。

③协商确认方式

这种方式是基于双方均不能提供权源文件,并且双方边界有争议。采用这种方式时,可由双方本着互谅、互让、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自行协商确权,也可由上级主管部门人员在场主持协商确权,通过实地指界,将双方共同认定的土地权属界线由调查人员调绘在调查底图准确位置上,并双方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使用这种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二是相邻权属单位认可,指界签字,防止错误认定;三是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例如不能将国有土地通过双方协商指界划为集体土地。

违约缺席指界的,如一方违约缺席,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如双方违约缺席,根据实际使用状况确定界线;指界人认定界址后不签字的,按违约处理。调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方。违约方在15日内未提出异议或未提出重新指界的,按调查结果认定权属界线。

④仲裁确认方式

这种方式是基于双方权属有争议情况,当权属有争议且双方不能出示权源文件、或双方出示不一致的有关文件且双方又互不相让时,上级主管部门可充分听取双方对土地权属的申述,经综合分析,合理地进行裁决确权,确认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界线和归属。采用这种方式时,上级主管部门应约定时间、地点、应到场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对土地权属的申述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争议界线进行裁决。对不服从裁决的,可以向法院申诉,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D权属争议处理

①协商解决

因权属界线不清、权属不明,引起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争议,各方当事人应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等,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互谅互让、团结友善、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国土资源管理的原则,经友好协商解决争议,划定土地权属界线,明确土地权属,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

②分级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③搁置争议

对土地权属争议,有的较容易解决、有的调处是非常复杂的,不可能通过土地调查解决所有的土地权属争议。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个调查工作的总体安排,对争议的土地权属界线,当在短时间内难以协商、处理的,可保留搁置争议。但为了保证土地面积量算的不重不漏,须协商或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暂时画定一条工作界线,并签订《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工作界线只作为面积量算的依据,不作为确权、划定土地权属界线的依据。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类调查)。

在全市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采用1∶1万的比例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A具体任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线状地物、图斑、零星地物调查和地物补测。通过地类调查,最终获得能够反映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原始调查图件和资料,作为数据库建设的依据。

①线状地物调查

将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线状地物(不含宽度大于等于调查底图上2mm的线状地物)的位置、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将线状地物的坐落、权属单位、地类编码、图斑编号、线状地物宽度、国有或集体权属性质、名称注记等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调查手簿》上。

②建设用地图斑调查

将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的建设用地(含宽度大于等于调查底图上2mm的线状地物)图斑的位置、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将图斑的坐落、权属单位、地类编码、图斑编号、国有或集体权属性质、名称注记等的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调查手簿》上。

③非建设用地图斑调查

将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非建设用地图斑的位置、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将耕地的梯田或坡耕地类型图斑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调查手簿》上。

④零星地物调查

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且实地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米的地类。

零星地物原则上可不进行调查。对于需要调查零星地物地区,一般只调查耕地中的非耕地、非耕地中的耕地。具体是否调查零星地物和调查方法,按省土地调查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执行。

⑤地物补测

将调查底图上影像不清晰影响地物边界识别或相对于影像实地已发生变化的地物,应用测绘技术将其界线补测到调查底图上,称为地物补测。常用的补测方法主要有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为了保证精度,对于新增加的铁路、公路、大型厂矿企业等,必须使用仪器补测。地物补测后,将其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土地调查手簿》上。

B精度要求

调查的地物与影像对比,调绘、转绘、标绘的各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1.0mm;新增地物补测的地物点对四周已知明显地物点距离误差,平地、丘陵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区不得大于图上±1.0mm。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我市城镇土地调查采用比例尺为1:500,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县城以上建制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用途状况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利用状况。其他城镇、村庄土地调查有计划逐步开展。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本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地块,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4.市、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市、县二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在市级,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市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需求;提供对各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另外,各级数据库之间提供访问和调用接口,满足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日常应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

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对市(县)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录入编辑、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成全市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市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市、县(市、区)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专题和有关专著。

为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建立及时监测机制,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周期性覆盖全市,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成果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等相关制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常设调查队伍,保障经费,进一步完善我市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工作部署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国家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省政府、市政府已成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县(市、区)、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调查办公室,制定相关的技术方案或细则等,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组织模式,市、县(区)、乡(镇)各级分工承担任务,各级政府要周密组织、细化调查,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调查任务。各县(市、区)制定的调查方案或细则经省土地调查办批准后实施。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在报经省土地调查办批准的土地调查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案,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专业调查队伍,利用下发的基础图件,负责组织开展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及城镇土地调查等。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对未完成调查任务的县(市、区),将暂停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工作。土地调查完成后,未经依法办理登记的土地,不得流转。

各级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资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市土地调查办负责对县(市、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调查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培训。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由省制定土地调查技术细则,集中统一制作和提供调查工作底图,统一调查的程序、方法、成果、精度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调查成果,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确保调查工作按时完成。

省土地调查办统一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统一调查底图,统一调查要求,统一调查方法。各县(市、区)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工作车辆,进一步充实、改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三)全面调查,分步实施

各县(市、区)土地调查工作应在国家统一进度要求下,本着重点和急需优先进行的原则,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分步实施城镇(村庄)地籍调查,确保国家急需的数据按时完成。

1、进度安排

按照国务院要求,从20*年1月起,开始启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20*年7月全面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按照省土地调查办的安排,要求2008年完成全市农村土地调查工作,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市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20*年1-6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市级调查组织机构的组建和市级调查实施方案的编制上报,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委托省测绘局收集航空(天)遥感资料,采购卫星数据,编制底图工作计划和作业方法、流程,编制调查经费预算。

(2)20*年7月,完成县(市、区)、乡(镇)三级调查组织机构的组建,开展舆论宣传,按照省技术细则,完成调查单位资质审查,技术人员培训,各县(市、区)完成实施方案编制上报、批复。启动第一批县(市、区)农村土地调查工作:丰城市的农村土地调查,同时未开展农村土地调查的9个县(市、区)开展城镇土地调查。

(3)2008年1月,开展城镇土地调查的9个县(市、区),开始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丰城市转入城镇土地调查。

(4)2008年12月,完成全市农村土地调查工作,查清全市每一块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查清全市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90%以上;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市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5)2009年1-10月,完成全市城市建成区和县城以上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其它县城以下建制镇(集镇)、村庄土地调查工作有计划逐步开展。

(6)2009年10月,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状况。

(7)在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底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省、市、县(市、区)三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8)进行土地调查成果统一时点变更,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更新机制。

2、实施计划

市土地调查办负责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和技术细则和有关管理办法的制定,负责全市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核查和成果预检、验收工作,组织建设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同时由省土地调查办提供最新遥感影像数据(1:1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农村土地调查提供基础图件。负责全市县级行政界线数字化,计算各县(市、区)辖区控制面积,编制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测算田埂系数。另外,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核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将开展外业实地核查,以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

各县(市、区)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按照省、市相关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本地区的调查方案,报省土地调查办批准。各县(市、区)在土地调查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技术方案,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专业调查队伍,利用下发的基础图件,负责组织开展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状况调查以及城镇土地调查等。

(四)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各级政府要对本地区的土地调查质量负责,切实保证调查成果数据真实、准确,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调查奖惩制度,对工作组织得力,调查成果质量优秀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虚报、瞒报土地调查数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严格执行《*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承担单位资质审查认定办法》,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具有资质的调查承担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项目进展要求和经费支付方式等。严格土地调查的检查验收。加强成果质量核查力度,推行项目监理制。

四、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农村土地调查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省技术细则,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市每一块土地的类型、权属及利用、面积和分布信息,建立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按照城镇地籍调查的有关规程,开展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全面调查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面积等地籍要素,建立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三级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1:10000万比例尺进行,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土地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基于数字测绘技术,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土地利用图形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录入相关联的属性数据,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对调查数据进行有效存储与管理。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优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全市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省-市-县”三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内外交换的信息服务与数据交换,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一体化,采用网络多用户管理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多用户操作。

五、有关技术环节(指农村土地调查)

(一)调查比例尺

按照省土地调查办的要求,我市农村土地调查全部采用1:10000比例尺。

(二)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的确定

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和县级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由省土地调查办公室确定并提供我市各县(市、区)调查使用。

各县(市、区)在具体使用这些资料前,应根据掌握的资料对其进行检查,对检查出或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或疑问,应及时将问题的具体情况报市土地调查办公室,再由市调查办公室报省土地调查办公室处理。

(三)乡镇(街办)与开发园区行政区域界线、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的确定

乡镇(街办)和各开发园区的行政区域界线、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由县(市、区)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调查确定后报市调查办公室核准。各乡镇(街办)和开发园区的控制面积之和,必须等于省土地调查办公室下发的县级行政区域控制面积。

市土地调查办公室协助各县(市、区)土地调查办公室完成此项工作,并负责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对控制面积验收、批准。

(四)耕地坡度分级的确定

耕地坡度分级的确定工作,在省土地调查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选择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DEM比例尺,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省土地调查办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确定。

(五)田坎系数测算及面积扣除

田坎系数由省土地调查办公室统一组织测算。各县(市、区)应严格依据省土地调查办公室确定的田坎系数测算结果和按照国家、省土地调查办关于田坎面积扣除的规定及办法,计算每一耕地图斑的田坎面积。

(六)“批而未建”土地的处理

已具有完整、合法的用地手续,而没有实质性建设(以施工人员进入、工棚已修建、塔吊等建筑设备已到位、地基已开挖等为标志)的土地称为“批而未建”土地。

由于“批而未建”土地,虽然还没有开始实质性建设,但建设用地属性已很难改变,在管理上已作为建设用地管理。因此,调查时,按照批地文件批准用地的位置、范围和批准用途确认为建设用地地类。

六、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土地调查成果,包括:数据成果、图形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行政区域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各级行政区域的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各级行政区域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各级行政区域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各级行政区域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全市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1)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各市县城镇土地调查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5)市(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七、保障措施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时间紧、任务重、组织协调难度大。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资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二次土地调查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市调查办要组织开展对县(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调查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培训。

1.组织保障

市政府成立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肖一华副市长为领导小组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司法局、市林业局、市城乡规划建设局、*春车务段、市水利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土地调查工作。

2.技术保障

第二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根据《*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及其操作程序、方法和检查办法,保证分阶段调查质量。

本次调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时间紧、任务重、组织协调难度大、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县(市、区)土地调查人员及专业队伍进行土地调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的系统培训,统一调查底图,统一要求,统一方法。进一步充实、改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3.政策保障

(1)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对未完成调查任务的县(市、区),将暂停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工作。土地调查完成后,未经依法办理登记的土地,不得流转。

(2)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各地随时将更新数据报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保证市级数据库数据准确、客观、现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将以此数据库为准。

4.制度保障

(1)建立资格审查认定制度

为保证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择优选择调查队伍。根据省土地调查办公室制定的《*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单位资质审查认定办法》,只有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方可在我市承担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和监理工作。

(2)建立招投标管理制度

为保证和提高土地调查成果质量,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推行项目监理制,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单位为项目监理单位。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具有资质的调查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项目进展要求和经费支付方式等。

(3)建立检查验收和项目监理制度

本次调查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和监理制度。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一阶段。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省、市、县分级负责,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项目实施单位自检、县级调查办初检、设区市预检、省级组织预检、验收。

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核查力度,推行项目监理制,由省土地调查办确定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单位为项目监理单位,对各地土地调查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对县级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的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4)建立奖惩制度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责,切实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对工作组织得力,调查成果质量优秀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成果,对虚报、瞒报土地调查数据的,一经发现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经费保障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中“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费用上给予保证”的明确要求,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工作进展编制详细的支出预算、核定调查经费,并列入相应的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确保土地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证土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八、经费预算

第二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按照中央、省、市、县财政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和地方调查承担的工作量为依据,由中央、省、市、县财政共同分担,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依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编制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费预算及说明》和国土资源部财务司、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20*年编制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本综合预算标准》以及国家测绘局、财政部1*9年颁布的《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部分采用当前土地调查市场价格。

(一)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费用

按照《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本综合预算标准》,结合目前实际价格,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数据库建设经费,计算农村土地调查概算经费600元/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外业调查、内业处理,成果整理、县级数据库建设,检查验收等费用。主要用于开展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实地核实、细化调查,查清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面积、分布等,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

(二)城镇地籍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费

城镇地籍调查及数据库建设,主要用于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全面调查城市、建制镇、村庄和独立工矿区域内部每一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界址、土地利用状况、面积等,掌握城镇村庄各类土地数据,并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按照《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标准,结合*目前市场价格,计算1:500城镇地籍调查及数据库建设费6万元/平方公里。

(三)基本农田调查费

按照《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本综合预算标准》,结合目前实际价格,基本农田调查概算经费为600元/平方公里。

(四)开发园区调查费

开发园区调查主要是对全市开发园区的位置、界线、面积、用途进行调查。查清其内部各类土地的地类、权属、面积、分布等数据,并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住宅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

按照《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标准,参照1:2000地籍调查标准,开发园区调查经费1.3万元/平方公里。

篇9

A县国土资源局于2012年4月17日作出《关于A县B村地质灾害初步调查报告》,该报告初步调查意见为:虽然A县C煤矿的深部开拓区域离地质灾害发生地段有一段距离,但C煤矿的采煤活动对灾害的发生起诱发作用。

A县B村32户村民于2012年7月21日向一审法院提讼称:被告C煤矿采煤区上方正好是原告村民房屋、耕地及水源地,被告在逐年的开采中,造成地下大量空洞,致使地表严重裂缝,岩体崩塌,水土严重流失。现已直接造成32户村民人畜饮水断源、水井枯竭,100余亩土地不能耕种。为此请求判令被告赔偿用水损失和田土损失。

C煤矿辩称:该煤矿的采矿行为并未破坏原告居民的水资源,也未损毁原告的田土。原告的损失与其采矿行为无因果关系,其要求赔偿无事实、法律依据。请求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判决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属一般侵权行为,A县B村32户村民主张水资源断缺及田土损失是C煤矿开采行为所导致,但其并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所受损失与开采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故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判决驳回原告A县B村32户村民的诉讼请求。

A县B村32户村民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要求撤销原判。其上诉事实与理由为:本案属于环境损害性质的特殊侵权行为,应由C煤矿举证证明其开采行为与造成的损害无因果关系。

被上诉人C煤矿辩称,煤矿井下开采采空损害应属地质灾害引起的损害赔偿。本案争议的法律关系不是因环境污染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关系,而是财产损害赔偿关系。本案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事实的举证责任应自行承担。

二审法院查明的事实与一审认定的事实基本一致,但二审法院认为,本案中A县B村耕地和水资源的破坏属于环境损害,本案的法律关系应为环境侵权行为所生损害赔偿,C煤矿开采所导致水资源破坏的行为属特殊侵权行为。由于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民事责任应由A县矿产有限公司承担。因此,C煤矿应对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由于C煤矿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且本案恢复原状已无可能,二审法院遂判决撤销一审判决,改判C煤矿赔偿A县B村32户村民每户修建小水窖的工程费用。

法理评析

本案的争议焦点有二:一是被上诉人的开采行为是一般侵权行为还是特殊侵权行为?二是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1.被上诉人的开采行为是一般侵权行为还是特殊侵权行为

在民法理论上,侵权行为有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之分。所谓一般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过错致人损害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加害行为、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方面。所谓特殊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虽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强使其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主要有: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企业法人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行为、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的民事行为、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行为、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行为、建筑物致人损害的行为、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行为、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行为等。

本案中,行为人因采矿而导致附近地下大量空洞,进而造成地表严重裂缝、岩体崩塌、水土流失、水井枯竭,是一种典型的环境侵权行为。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环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本案中,当地村民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当属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为人由于采矿行为而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枯竭,是对当地环境的一种损害,当属环境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我国《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都对其作了专门规定。特别是《侵权责任法》以专章形式,对环境污染责任作了规定,要求污染者承担无过错责任。

本案中,将C煤矿开采行为造成的损害认定为一般侵权行为还是特殊侵权行为至为重要,直接涉及到C煤矿民事责任的认定和举证责任的承担。就本案法院的处理而言,一审法院认定C煤矿开采行为造成的损害是一般侵权行为显然错误,二审将其认定为环境侵权行为是正确的。

2.环境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一般奉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即要求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但“谁主张谁举证”只是就一般侵权行为而言,如果法律对举证责任另有规定的,则应按其规定处理。

环境侵权行为属特殊侵权行为性质,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也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可见,在环境侵权责任中,采取举证责任倒置方式,即要求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法律这样规定是考虑到在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案件中,受害人由于本身知识的局限,举证能力有限甚至无法举证。如果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对受害人就显失公平。因此,在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案件中,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将原本应由受害人承担的举证责任转移到污染者身上。法律这样规定有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并促使有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人高度注意、谨慎行事。

本案中,如果将其认定为一般侵权行为,举证责任就应由受害的村民承担;如果认定为特殊侵权行为,举证责任则改由C煤矿承担。由于二审法院正确认定了本案的特殊侵权行为性质,故本案的举证责任由C煤矿承担。

由于C煤矿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故其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可见,二审法院的改判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湖南玉宇律师事务所)

法规开讲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①矿山基本情况;

②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③矿山开采可能造成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评估(含地址灾害危险性评估)

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

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经费概算;

⑦缴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承诺书。

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址,国家鼓励开发为矿山公园。

国家矿山公园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①国内独有特色的矿床成因类型且具有典型、稀有及科学价值的矿业遗迹;

②经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废弃矿山或者部分矿段;

③自然环境优美、矿业文化历史悠久;

④区位优越,科普基础设施完善,具备旅游潜在能力;

⑤土地权属清楚,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

土地调查包括哪几项?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调查包括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专项调查。

全国土地调查,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国城乡各类土地进行的全面调查。由国务院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调查领导小组遵照要求实施。

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并定期进行汇总统计。由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

土地专项调查,是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需求,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专门调查,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土地变更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应当根据土地权属等变化情况,以宗地为单位,随时调查,及时变更地籍图件和数据库。

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应当以全国土地调查和上一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全面查清本年度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变化情况,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土地利用数据库,逐级汇总上报各类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①行政和权属界线变化状况;

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变化情况;

③地类变化情况;

④基本农田位置、数量变化情况;

⑤国土资源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闲置土地处置办法

本办法所称闲置土地,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

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百分之二十五,中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国有建设用地,也可以认定为闲置土地。

主管部门调查闲置土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履行闲置土地调查职责,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询问当事人及其他证人;

②现场勘测、拍照、摄像;

③查阅、复制与被调查人有关的土地资料;

④要求被调查人就有关土地权利及使用问题作出说明。

哪些情形,属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动工开发延迟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土地闲置原因说明材料,主管部门应与使用权人协商处置?

①因未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期限、条件将土地交付给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致使项目不具备动工开发条件的;

②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依法修改,造成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能按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用途、规划和建设条件开发的;

③因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需要对约定、规定的规划和建设条件进行修改的;

④因处置土地上相关群众事项等无法动工开发的;

⑤因军事管制、文物保护等无法动工开发的;

⑥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其他行为;

⑦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土地闲置的。

因上述情形造成土地闲置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协商处置,可以选择哪些方式?

①延长动工开发期限。签订补充协议,重新约定动工开发、竣工期限和违约责任。从补充协议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起,延长动工开发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②调整土地用途、规划条件。按照新用途或者新规划条件重新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并按照新用途或者新规划条件核算、收缴或者退还土地价款。改变用途后的土地利用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③由政府安排临时使用。待原项目具备开发和建设条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重新开发建设。从安排临时使用之日起,临时使用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④协议有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⑤置换土地。对已缴清土地价款、落实项目资金,且因规划依法修改造成闲置的,可以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置换其他价值相当、用途相同的国有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涉及出让土地的,应当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在合同中注明为置换土地。

⑥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其他处置方式。

其他闲置土地如何处理?

①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下达《征缴土地闲置费决定书》,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百分之二十缴纳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费不得列入生产成本;

②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向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下达《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决定书》,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闲置土地设抵押权的,同时抄送相关土地抵押权人。

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有哪些利用方式?

对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下列方式利用:

①依据国家土地供应政策,确定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开发利用;

②纳入政府土地储备;

③对耕地条件未被破坏且近期无法安排建设项目的,由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委托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单位或者个人组织恢复耕种。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土地应符合哪些要求?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土地应当符合下列要求,防止因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造成土地闲置:

①土地权利清晰;

②安置补偿落实到位;

③没有法律经济纠纷;

④地块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等规划条件明确;

篇10

如今,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不少学生,其成绩看起来很好,每次考试都是高分,当让这些学生用他们所学的理论去实践操作时,却不知所措,做起来却呆头呆脑,笨手笨脚。这就是高分低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书呆子。为什么培养出这种人才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应试教育”在作怪。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应试教育”旧体制,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新体制,是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显然,这个任务就必然成为每个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懂得求知,懂得学会做人。不能只重视中考科目的理论钻研,而要重视全面发展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作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学观念要转变。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多出好人才。”这就是说今天培养的学生是面向21世纪的新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事业的新人,具有为国富民强而奋斗的精神。所以,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应当是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主要任务。地理就是现代公民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人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从古至今几乎所有活动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如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知识,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必要的基础知识;资源、工业、交通的各项发展条件知识,对参加工业、交通部门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假想,一个对世界主要国家的位置、经济特征、世界资源分布、交通状况都不懂,连自己祖国的一些省区单独轮廓图都认不准,对祖国山河大势都说不清,对环境污染和保护评价一知半解的人,可能成为21世纪全面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吗?能够很好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而发展经济吗?无疑,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升学指挥棒”的指挥下,我们许多学校千方百计地提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素质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忽视了其他学科对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的发展,严重地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所强调的要求学生全面发了的育人根本。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科目中唯一的一门研究人类的持续发展,人类懒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世界形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意识,树立科学的人口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学校领导和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一定要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中学地理教学,确立起正确的素质教育思想,发挥地理学科的各种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以育人为根本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任务的素质教育。

二、备课也要围绕素质教育

教育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备课,以往教师备课只是备大纲,教材、重难点以及学生。而实施素质教育还必须备素质教育。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备素质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备“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一节教案时,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

备思想素质内容。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什么样的呢?它与我们是什么关系?通过把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分别比喻成我们学校,班级和个人,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地球——我们的家园。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更能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备科学素质内容。

针对“怎样学好地理”这一内容,让学生看彩图,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地理课学习什么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对象,此现象在什么地方发生?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使学生找出自然规律;同人类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彩图及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思维和描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科学观念。

备心理素质内容。

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克服不了困难,知难而退,在这种情况下,就用一些中外名人志士鼓舞他们。如:在探索地球发展起源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呕心沥血,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科学奥秘而献身。如布鲁诺、伽利略等,不畏艰险困苦,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而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如徐霞客、哥伦布等、不乏抛弃安逸生活,立志报国的爱国志士。如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等。通过这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鼓舞,从而学习他们,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备美育素质内容。

地理学科中涉及自然美,人为环境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如地球上的气候、地形、地壳运动、资源、工业、农业、人口环境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均衡性,它们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美丽多姿的山川河流,楼宇奇观。体现了大自然的秀美和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荣共存的美好前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古迹?当学生装有了强烈的向往时,教师随即指出,你怎么去了解?又怎么去评价和欣赏呢?用心学习地理知识就可以告诉你!

三、教学方法要改革。

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首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要求内容上求“实”,训练上求“活”,方法上求“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第二,要创造灵活运用发现法,综合程序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现代教学设备要充分运用。

现代化教学,如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像、声音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以现象化、立体化展示。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地理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充分进行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实现知识有效积累和储存,这种教学方法形象逼真,变枯燥为有趣,变静态为动态,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