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专业技术人员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师专业技术人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

篇1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市×××医院××科

【摘要】×××,男,××××年×月××日生,××××年7月毕业于××医学院医疗系,×××年×月5日被评为副主任医师职称,现在××市×××医院×××科工作,任××科主任,专长危重病医学。

人生尚有梦,

勤学日不辍。

临床如履冰,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求索无寒暑。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自从一九七六年开始学医,学习工作,工作学习,转眼之间已历时26年。

26年前怀着对医学的好奇和神秘感,开始踏上学医的漫漫长路,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悬壶”行医于僻静乡村。2年后因父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深感自己知识贫乏,热切希望深造。恰逢恢复高考,一边行医,一边复习,于一九七九年九月进入温州医学院学习。通过五年的勤奋学习、系统训练,扎实地掌握了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八四年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带着医学生的梦幻,怀着对医学的虔诚,踏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临床工作一线。

毕业以后从事危重病抢救工作,危重病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才象其他专业一样,登上医学神圣的殿堂。这门学科有许多还没有开垦的“处女地”。本人在危重病医学领域里摸石子过河,不断求索,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尤其在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机械通气、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和征、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肺复苏、脑血栓溶栓、dic、各种顽固性休克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被评为副主任医师以来,最近五年的工作、科研、著作等情况如下:

一、人工气道创新所在

“於无路处创出路,於有路处辟新路。”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是危重病抢救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围手术期麻醉病人保持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呼吸道通畅的基本措施之一,人工气道技术广泛应用于icu、急诊室、麻醉科以及临床其他各科。如何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在人工气道建立过程,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造成人工气道痰液阻塞、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脱出等,致使病人窒息死亡;假如气管套管套囊维护不当,往往会造成气管糜烂、溃破,甚至穿孔等。因此,人工气道的维护方法不同,疗效千差万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深感有一本专著指导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的必要性。所以,一边临床工作,一边着手收集有关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公文写作国内外最新资料,集百家之长,汇临床精华,历时三年,规范了人工气道操作规程,编著《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专著一部,近40万字,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对推动我国危重病抢救工作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辛勤耕耘科教并举

注重临床科研并举,近三年承担市科委课题二项、市卫生局课题一项,其中一项已结题,正在进行成果鉴定。五年来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共12余篇;除出版《××××××》专著一部之外,还参与编写《××××××》专著一部,6万字,1999年由第二军医大出版;编写《××××××》讲义40万字,××省卫生厅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内容。

承担×××省卫生厅医学继续教育—《危重病监测治疗学》项目一项(ⅰ类学分);承担×××市医学继续教育—《急诊急救新进展》项目一项(ⅱ类学分)。已举办××省危重病监测治疗学学习班五期,共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512人参加培训学习;举办××市急诊急救新进展培训班1期,共有120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三、钻研业务,技术娴熟

熟知危重病抢救国内外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能熟练地进行危重病各项操作技术;近年来开展了早期急性心梗、脑梗塞溶栓治疗,体外无创起搏,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等技术;在其他科室的协助下开展危重病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急诊胃镜、气管镜灌洗等诊治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和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顽固性心力衰竭、植物状态、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严重颅脑损伤、多发伤、急性心梗、各种休克、脓毒症等方面,积累了一套独到治疗方法。使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到达领先水平。

四、团结同事,当好领头雁

带领全科54位医护人员,在全省率先实行急诊急救危重病病区(icu)急诊病区一体化管理。使××市×××××科不管从科室建设方面,还是技术力量方面,都走在××市××前列,在××市×××领域起领头雁的作用。承担××市×××质控中心、××市中毒急救质控中心等任务;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旅救援中心协作单位。

行医路上,几多艰辛,几多欢欣,送走一批病人,又迎来一批患者,时光就在这迎来送走中慢慢消逝。纵浪天地,大化任求,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春色入帘全不觉,

篇2

现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先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不能及时刷新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对这些技术骨干与精英的继续教育,即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等领域培训是刷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因而,改革陈旧的培训机制,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规模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这是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完成“纲要”提出的任务是摆在我们培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根据我中心多年来的实践,总结一下创建一流专业技术人员过程中的体会。

我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所属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中心是日本无偿援助的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中心举办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培训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大连交通大学是原铁道部继续教育东北基地,作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培训中心,承担着对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铁路企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行业技术已经走到世界的前列,尤其高铁技术,需要培训出一大批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校长(兼中心领导)及中心有关领导在短期内走访了哈尔滨、呼和浩特、北京、沈阳、南昌、成都等铁路局,先后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详尽了解了路局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根据需求及铁道部有关技术人员培训规章,制定了相应培训计划,除了选聘本校教授外还特别聘请行业一线技术主管担任主讲,例如:北京铁路局客运集控中心主任、运输处技术主管、铁科院有关研究员、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寒动车电气主管、北京铁路局调度所高级工程师、大连交通大学电气学院有关教授等。授课内容以现场运用急需实用技术为主,基础理论为辅,基础理论为实用技术服务。中心2006年运行以来为有关路局、地方铁路、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了五万多人次,2012年被批准为大连市专业技术培训基地。

根据“纲要”提出的“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培训”精神,中心加强了自身培训水平。培训水平的提高的标志很重要的一点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授课教师,中心的运营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同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有多年交流合作历程,并签署了有关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每年都有两至四次校级领导与教授互访、进行学术、科技交流与讲学。

随着大连市进行的东北亚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的“三个中心”建设过程以及我国铁路运输业的急速发展,对所需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信息化科技更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每年的几次交流与讲学满足不了需求。针对有些国外和外地教师因地域因素不能及时授课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认为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网络数字平台进行远程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我国教育部十分提倡与支持远程教育,目前211院校均已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进行学历教育,我们认为在培训领域创建远程教育平台也是可行的,且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与实用性。选聘远程培训教师,优先从曾在中心任过教的优秀教师中进行,中、外籍专家及志愿者教师回国前,通过征求本人意见并留下联络地址,输入师资库。远程培训选取专用软件,专用软件可师生远程相互交流,课堂提问、课件演示、多人讨论等教学方式运用自如。远程培训网络系统是把原有网络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视听设备,因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因此授课教师及学员很快便可适应这种教学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教师、学员能利用的网络资源,增添课件服务器、信箱服务器、网络出口与公网(INTERNET)、中国教育网(CERNET)、铁道部局域网(DSTN)兼容,选定好视通远程培训(会议)软件,拟适当修改显示界面并启用中心服务器,同合作单位、院校远程教育机构保持常态联系,选聘的远程教师分配给固定的用户账号,中心设远程培训教研室专项负责。中心两个计算机教室(60座),报告厅(180座),加装云台摄像机,投影机,音响麦克等视听设备作为远程教育教室。担任远程培训授课任务的教师可在当地选适当的场所—例如办公室、家庭书房等,具备一台电脑及摄像头、麦克即可轻松上课。

经改造的远程培训平台拓扑结构图如下:

一流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模式应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脱离传统的近乎学历教育的培训,而应主要是能迅速提高他们适应本职工作的综合素质,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领等的专项培训,使之通过培训成为本单位技术工作骨干。

目前,大连市政府“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重大决策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重点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科技研究,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国际合作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借鉴和利用国际资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人才支撑提供服务。由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属于区域战略性规划,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现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人员迅速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国际前沿的专业和管理知识,接受战略层面的思维训练,组建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深化和拓展,港口及航运业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快形成支撑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国际间交流尤其是高校间一流师资的交流与讲学是解决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

2011年3月中心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大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共同合作签署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并在中心挂牌成立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养基地”。使得培训中心为全面开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端科技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队伍进行了重要的延伸,确保了高端科技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即国际水平的专家,这一举措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并且具有战略意义,基地的目标是构建港口城市商务日本语、航运、物流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运用创新科技环境建设思路,填补了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日本立命馆大学为主进行策划培训项目,同时与日方的大学专门机构的专家和实际管理干部共同合作实施,旨在借鉴日本在航运建设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加快实现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升大连在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地位。近年来,日本专家立命館大学名誉教授、经济学部教授、株式会社理事顾问、公益社团法人等均为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所属各部门相关人员、学校管理学院相关教师及研究生70余人授课取得较好培训效果。

依据航运国际化,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航运人才需求发展趋势也需要与之匹配,须培养四方面能力。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国际航运面向世界的需求,它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很好地融入国际大家庭,并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航运人员打交道。二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国际航运这一实践性和风险性很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船舶作为流动的国土,需要从业人员依靠智慧和能力来灵活处理问题的特性所要求的。三是独立处事能力,打破传统工作分工体制的海事事业,经常需要自主决策、随机应变、科学综合地处理各种事务,这种能力正体现了航运的发展方向。四是组织协调能力,由于国际航运是一个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的行业,因此必须强化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并通过科学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让学员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航运市场上争取到主动权、话语权和经济效益。

作为培训机构,把握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应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技术转化表面上是成果的转移,但实际上转移的载体是人,而非成果“转移”。因为研发的知识主要在专家的头脑中,尤其在某些领域,这个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人才知识的转移是近期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周边多所高校提供各领域相关优秀师资的支持,各高校优秀师资资源集中运用,发挥的综合培训效果是明显的,在过去的5年中,数十名高学历高职称并且有经验的教师为中心的短期高端管理干部培训班授课,确保中心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即高水平的师资,也确保了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收获。

中心还不定期聘请国内外企业或机构的知名专家或管理者开展讲座,使相关培养对象有机会接触更宽阔视野的思维和知识,例如丰田汽车工程公司、日本住友电工旗下的日新电机公司、日本能率协会、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使得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更为广泛更为专业。

由于中心长期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受到委培单位好评及学员的信任,不少返回生产岗位的学员工作中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还经常通过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篇3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一种后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适应学习终身化需要,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实现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的继续教育工作停留在例行程序上,学习内容条理化,缺乏行业的特色,难以学以致用,缺乏连贯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如何创建适用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教育管理机制,逐步提高队伍个体和整体的素质,一直是单位人事探索的内容。

一、创新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是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1]。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员创新素质

在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是创新素质,培训的内容要做到“宽、新、实”,即基础理论知识要宽,使学员在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国际等诸多方面有广泛的涉猎;教学内容要新,要反映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学科发展的新趋势;要讲求实效,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全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把应用性研究、社会调查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选择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方案,把教学、研究和制定具体的决策方案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习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行业特色,加强专题研究,设计专业技术人员调研课题,每年按专业进行“必修”调研和“选修”调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实践的能力。

(三)增加与国际化有关的培训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意味着专业技术人员要“面向世界”,继续教育增加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与国际规则、惯例有关问题的介绍和研究,为专业技术人员走向世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社会管理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准备。

二、创新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一)引入网络(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网络教育不但可以给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带来丰富的培训资源,还改变了传统培训的方式,必将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一个老师,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相比,网络(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全息性、共享性、兼容性和低成本性,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每个学员都能同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网络学习并不排斥面授,相反,为了更好地实施远程教育,一般还可以适时安排面对面的讲授和研讨活动,还可充分利用光盘、书本等媒体协助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二)立足行业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的情况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既要走“专业”道路又要走“复合”型道路。

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专业中去,允许多向发展,拓宽发展空间,使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兴趣和创造条件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在岗位培育上下工夫,以良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辅以系统的理论教学,把岗位能手和有专业特长的职工有选择性地培养成岗位人才,精通业务又有专长,熟悉岗位需要的知识,较能把握矛盾的实质和重点,能及时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新继续教育评估方式,健全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监督和激励

随着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效益和效能被提上重要日程。一是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以机制保障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使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地投入到继续学习中去。支持和鼓励专技人员申报科研课题,配套相应经费,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开展和做好继续教育绩效评估工作,对继续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成效适时给予科学、公正、权威性的评价,以期达到继续教育的预期目的。扩大课题调研人员的范围,允许有一技专长的人员参与或主持课题研究,对有实际应用成果和效果明显的,可以享受专技人员津贴;三是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继续教育对象实行登记制度。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职、流动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组织领导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

(一)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树立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政府人事部门要把此项工作纳入人力资源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政策适宜、保障有力。

(二)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程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企事业人事管理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单位、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遵循“人本化”管理模式,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管理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强调各专业不同年龄层次梯队结构,并有效地把专业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有效地联动起来。要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与管理办法,把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服务实践的能力纳入综合评价与考核之中,让“实绩”说话,并进行贡献奖励。

(四)为专业技术人员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单位的文化环境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单位特色文化的熏陶。主动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条件,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给予积极向上的精神上的鼓励、宽松的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明快、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

总之,接受继续教育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企事业单位应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各类继续教育任务,不断提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篇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22-03

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生产经营中的关键人员、核心力量,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持续有效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促进人才资源的保值增值和高效开发。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直接方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在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创新培训理念模式,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探索完善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协调发展。

一、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员工培训一般分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技能操作人员培训三类,从企业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中发现,三个类别的培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

一是课程设计困难。由于专业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性强、业务领域广、知识技术更新快,因此在培训内容选择、课程设计上存在较大难度,特别是一些应用范围小、实践性强的技术门类,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始终存在。

二是培训资源不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师资、教材等方面资源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在师资方面更显得力量不够,如要聘请到高水平专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工学矛盾突出。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企业生产建设的骨干和生力军,工作任务重,岗位难以替代,导致参加培训与岗位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即使一些技术人才参加培训的主观能动性较强,也会经常受到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安排的限制。

四是培训模式落后。内容上,重理论教学,实际操作不足;方式上,重课堂灌输,学员与老师互动交流不足;手段上,以文字讲义为主,现代化手段应用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培训的效果。

二、以技术难题攻关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

针对上述的原因和问题,巴陵石化供销部摒弃以往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创新思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开创了以技术难题攻关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训模式概述

按时间顺序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预习及总结本单位技术工作、针对提出的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授课和教学研讨。专业技术人员接到培训通知后,按照课程设置,自学、预习有关内容,并提出在工作中所遇到的生产或科研疑难问题。培训老师将对专业技术人员准备的各类问题和交流材料进行分类汇总,设立技术难题研讨题目,与授课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制定教学培训方案。然后进入集中脱产培训,按照课程设计内容进行学习、研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现场教学。一般脱产学习8周左右。第二阶段是带着问题回企业实践,完成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历时12个月左右。专业技术人员将运用集中培训阶段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完成解决专家组所指定的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期间专业技术人员始终与专家保持联系,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第三阶段是审议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报告后,集中进行交流答辩,专家讲评,答辩合格者准予结业,带回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此阶段一般1周左右。各教学阶段总历时约15个月,其中脱产学习60天左右。

(二)培训流程

1、进行需求调查,选择课题。多渠道进行需求调查,专业主管部门、直属企业、高校、生产技术人员、网络、报刊、杂志等,了解公司专业发展规划和最新动态;企业技术现状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2、确定开班宗旨和培训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弄清课题与生产现状的具体关联,研究课题所涉及的技术环节,确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范围和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前沿知识,分析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层次水平、文化程度、应有的专业条件及其与课题的相关程度。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训班的宗旨及培训对象。

3、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召开论证会。由项目负责人聘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专家和领导担任专家指导小组成员,负责审定培训方案,参与教学组织和教材开发、指导完成解决技术难题的研修论文及答辩等工作。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培训方案进行审定。根据专家指导小组论证会,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案和课程设计,并注意讲授、研讨、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4、以专家组为核心,聘请教师。在外请师资选择上,强调“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掌握足够现场案例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原则,聘请集团公司总部、科研院所、石化企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来授课。特别注重行业一流,系统领先的专家。

5、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项目负责人与外请老师充分沟通,让他们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所选择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了解培训目标、培训对象的层次及水平、课程设计、培训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教师共同商定讲课的内容和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选取结合课题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工艺的内容。

6、组织教学,及时了解情况。由于项目运作时间长,集中时间短,在集中授课期间项目负责人主动积极地与学员、教师沟通,及时把专业技术人员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有针对性地修改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以保证培训效果,企业实践期间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联系,督促课题进展,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的联系畅通。

7、教学反馈和评估。教学反馈立足于改进培训工作,注重围绕专业技术人员,从专家、企业、行业系统三个环节,保证反馈及时有效。评估是检验整个培训的关键,主要看技术难题的解决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高方面。

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的特点

(一)找到了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发展的结合点

企业是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要讲效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生产经营中的关键人员,能否解决技术难题是提高经济效益、衡量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培训以突出解决石化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既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在解决难题中锻炼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手能力。

日常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忙于日常事务,很难静下心来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即使有时间,也苦于没有高水平的专家指导,也难了解石化系统面上的情况,专业知识、经验教训很难做到共享。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一个连接企业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培训的纽带——企业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按照集团公司战略发展规划、跨国公司人才素质标准以及结合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前沿内容来组织教学活动,突出抓核心能力的提高。

(二)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资源共享的实际

以专家组为核心,组成开放式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19个专业的专家指导小组。每个指导小组由4—6人组成。通过专家指导小组来讨论和确定培养方案,进行教学策划和课程设计,参与教学工作,审查技术难题确定的立项报告,指导攻克技术难题,对解决技术难题项目进行评审。其中专家组长须熟悉生产实践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创新思维。以专家组为核心,经过专家组成员的推荐,又吸纳了来自国内企业、科研院所的权威和高等学府的100多名院士、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主持研讨、指导解决技术难题项目的研修报告。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师资队伍。这些专家学者的理论水平很高,实践经验丰富,思想上不保守,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员,同时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严谨科学态度和一流人品。开放式师资队伍的建立是集合系统内和系统外资源的结果,是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嫁接给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载体。

(三)遵循了“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和认识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只有满足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的需要时,才有其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两次飞跃,即在实践中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认识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转变了以往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典型实例分析等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把学员已积累的实践知识通过培训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完成到理论的升华,用于指导实践中技术难题的解决,使过去的隐形知识显性化。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巴陵石化公司供销部通过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施的难题,实现了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

(一)从专业技术人员角度讲,为公司培训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对企业职工培训起到示范作用

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非常有效的。炼油设备组在专家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充分研究了在石化企业中设备领域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石化企业设备领域今后技术发展方向,选定炼油企业普遍存在和较难解决的设备难题——临氢设备问题,作为本班的技术难题的课题。学员们认为该班教学内容准备充分,选题恰当。用该班学员的话说: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个中心、2个扩展、3个紧贴。1个中心是指以临氢设备为中心,突出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2个扩展是指从培训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进行扩展培训。3个紧贴指的是紧贴企业实际,紧贴技术难点,紧贴工作需要。学员普遍反应,经过培训之后,他们深化了理论功底,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掌握了全行业情况,建立了互助关系。

(二)从生产管理角度讲,对生产管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催化裂化专家组组长在指导三期催化裂化培训班过程中,每次都把来自不同单位学员的技术难题进行提炼,汇总成催化裂化装置运行情况存在问题表,这样中石化催化裂化生产装置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对总部宏观管理起到指导作用。

(三)从企业角度讲,为他们输送了一批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

经过培训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以后,他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应用到生产实际,能够正确分析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生产管理、企业发展与时俱进。第一期催化裂化培训班专业技术人员讲到,在他们单位中参加培训和不参加培训的技术人员工作效果不一样,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提升管道改造,他负责的MAP新技术实现了催化裂化重大工艺革新,超出了国际水平,催化裂化烯烃降低的结果极大地改善了油品的质量。

(四)从学员角度讲,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建立了技术交流网络

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的基石是要有创新型科技人才。一个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建立在对本领域或装置深刻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识,才能有所创新。这种培训形式,能够使学员达到对本装置工艺流程全面的深刻理解,从表面现象能够分析到深层机理,甚至对于搞工艺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装置设计的角度考虑工艺问题,形成一个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不光是等它出现了问题,能够解决;而且能够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一一解决,这样才更主动,才有创新意识。

篇5

医院有科主任18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占61﹪。医院下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去年任用的年轻高学历的12名中层领导中,有3人为少数民族。

二、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发挥作用情况

医院在推荐参加省、市、县有关会议和选定进修、上学人员时,均有少数民族职工占到一定比例。近年来,医院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花大力培养业务骨干、高新技术人才,先后与××、××医院等结为友好帮扶单位。每年投资5~10万元,自20__年以来,先后选派了48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及省内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其中少数民族15人,占培训人员的32%,如:内科学科带头人、院长××(藏族)、骨科学科带头人、业务副院长××(回族)、外科主任××(藏族)、外科主任××(撒拉族)等,带回了泌尿外科、普外、胸外科、骨科、妇产科、内、儿科等专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确有造诣的医疗人才,构建了一支爱病人、精业务、勤服务、尚医德的职工队伍,使医院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__年至20__年开展“三新项目”91项,其中17项新技术经省卫生厅认定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顺利实施了全国!县级医院少有的“××、××、××等高难度手术。由于开展“三新”工作实绩突出,20__年被省卫生厅评为开展“三新”工作先进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篇6

    进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篇7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积累经验少,人才培养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重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很难适应艺术设计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没落到实处。二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没有凸现。三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够。四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比例,使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滨州职业学院近年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起“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 制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构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行业人才为目标,创新基于任务引领的“工作室” 制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型公司,教师以工作室承接行业真实项目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快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成果可以高效地传播社会并服务社会,这样才能把教学切实地融入到实际的操作中去。将在校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主要是基于行业工作岗位的实践性实训,进行校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

2.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为主线,与行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工作室建立以艺术设计行业的岗位群作为依托,每个项目工作室就是一个岗位点,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分解成不同的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的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最终形成适应岗位能力的课程,再将各岗位课程重新构建成为整个工作室的课程体系。我院艺术设计专业构建了多个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室,比如平面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民俗工艺产品设计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各自建立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

3.构建以实战型教师为主干,建成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对于专任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体系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兼职教师是学校与企业沟通的良好通道,我院每学期都要大量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聘任,理顺与专职教师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

4.构建以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为基础,建成设施先进、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成为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室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从专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训基地,比如我院同时也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画室等,为学生了创造良好的基础实训教学环境。

5.构建以服务滨州区域经济为根本,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为相关院校与地区提供对口支援。为了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和先进实训设备的资源优势,艺术设计类专业将向行业与社会提供培训,资格认证等各种社会服务,切实发挥专业的辐射功能。为相关院校和地区提供对口支援。一是加强与区域内中职学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对口招生、教学合作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帮助提升中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二是为周边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为周边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将本区域的先进技术成果推广到周边地区。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 制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

1.教学安排与评价考核方法。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课程学习,在工作室通过行业典型案例,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学习,并由校企共建考核标准评价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工作室中进行真实项目任务的实战训练,学生在行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项目与课程的对接,并由专任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结合企业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考核评价,由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主要是基于行业岗位实训,通过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学生工作期间的表现及被企业应用采纳设计方案的数量和质量作出考核评价。在“工作室” 实训教学中,实训指导教师以行业设计师身份参与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践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同时,大量引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因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4;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6-01

一、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多借鉴或照搬本、专科的培养模式,基础、专业、顶岗实习,这种分段式的培养,或者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学科背景的学分式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学习不能直接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相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趋于模式化、程式化,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的与生产过程对接等。究其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起步较晚,大部分学校真正建校时间不过几年或十几年,还处在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在内涵建设方面,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无成功经验借鉴,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实用性较强的适用于四川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各个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随着艺术设计传媒大类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也不容乐观。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的增长,专业领域的细分,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凸显,也导致了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始终处于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管和师资队伍结构都有待改善。民办院校的身份特点决定了其始终处在自力更生的状态,在硬件投入上不高,软性建设不够。

二、创新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当前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四川民办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首先是立足和服务于四川,满足四川省经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然后面向西南,再不断拓展至整个西部。艺术设计的市场是包括了设计开发与制作等一系列的综合市场,因此,四川民办高职院校在确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时应立足于市场的需求,走艺术设计教育综合化的道路。

(二)探索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行的一项育人模式,培育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企业的员工。在学徒制中,就学就是就业,学习的过程是工作的过程,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之后还可以得到报酬。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学徒制非常适合运用于艺术设计专业之中。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利于学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实现专业的学习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学徒制运用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上,是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推进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深化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运用现代学徒制,是时代的要求,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主要举措。因此,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该高度重视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对学徒制的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全面提升四川省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表现,当今的艺术设计不再是机械的再现和重复,而是需要创新和个性的体现。因此,四川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再现。艺术的生命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体现的,讲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除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外,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十分重要,通识、博雅、拓宽、犁深,基础与专业,专业与职业的对接与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完善等使学生后劲十足,不局限于初次就业的满足,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课题名称:四川省民办高职 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标”研究项目编号:14SB0564。

篇9

教育具有特定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但是教育的特定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国家对民办性质院校愈来愈支持的政策下,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自”的法律规定,将有更多“自”来进行体制内“自治”创新改革。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已进入泛化时期,内外部矛盾不断地暴露与激化,教育重视数量而非质量,导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有效合理发展,在强烈的危机意识下,我们要做的是“自治”而非“被调控”。那么何为“自治”,如何“自治”呢?

一、何为“自治”

“自治”在教育当中可以用“自主治学”来表达,主要就是解决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问题。“自治”教育下,无论学校与社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它首先是一个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美国最高法院所阐述了自治主张为“高等教育的人物即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实验和创造的环境,那是一个可以达成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在学术的基础上决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谁来学’的环境。”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与政府之间还未完全达到具有独立的实体和平等的伙伴关系,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以及自主办学的若干内容。也就是说大多民办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支持政策下并没有真正放开手脚勇于“自治”。那么在现存条件下该从哪些方面“自治”呢?笔者就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关于“自治”的创新性策略略举一二。

二、如何“自治”

“自治”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项具体的制度。除了教师学者所应有的“学术自由”权利之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研究,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围内试提出一些“自治”创新的改革策略。

1、人才培养机制的“去沼泽化”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机制的“沼泽化”是艺术设计专业生态链最严重的病态①。这些病态侵入并支配着其意识形态,腐蚀了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艺术精神,也瓦解着民族精神。艺术设计人才多但落后,教育的失败,其根本并不在政府不重视,而在于体制的落后、僵化、死板。从苏联高教模式类的“工业产品式人才”,到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的“天之骄子”,再到现在到处讲特色的“后现代的拼贴”。“象牙塔”变成了如高中般死板、空洞说教的“思想监狱”,变成了如大学世俗功利化的“社会预科班”,成绩已经不能说明一个人艺术设计素养的水平。本人认为,改革最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去行政体系的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不是党政机关、不是企业单位,而是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性事业组织”――朱九思。长期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运行,教育管理成为了国家行政体制的翻版。在国内外教育做的比较好的艺术类科研机构,决策层大都是一些科研、学术、专业高层式人才,很奇怪在我我国很多院校却无实际决策性权利,认为他们就是搞搞研究而已,成为行政者追逐权利的棋子。“这种意识的发展,便是人们普遍地漠视教育本性,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滋生雇佣感和无奈感”。[1]萨维尼曾说“大学的本质在于将学术的严肃、对学术的热爱传达给愿意接纳的学生,启发与滋养他们的慧命。”若决策者非专业人士,他的思维中并没有意识到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文化目标、独特原则和活动规律的专门性事业,是需要遵循其专门的活动规律的。从理论上讲,学校是自由开放、思想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教师而非行政系统的职员。艺术类教育更是具有有机文化的生命土壤,长期的接受功利主义、实用的思维模式教育,会不知不觉的陷入形式主义的应酬圈里,成为行政权力场。本人认为去除深层根源行政性质的领导制度是彻底改革的一种方法。其实在集团化办学中校长类似市场企业的CEO性质的民办院校改革起来更容易,并且在中国教育史上会有开创意义。

(2)去“量化”科研评定制度

篇10

开放床位600张,临床、医技科室33个,在职职工116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7人。年出院患者3.5万人次,分娩婴儿1.4万余人,门诊量80万人次。

医院学科实力雄厚,为全国妇联、国家卫计委“心系新生命”项目单位、国家卫计委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卫计委“流产后关爱(PAC)”示范医院、卫计委新生儿健康促进合作项目基地、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河南省智力残疾防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专科特色突出,妇科、优生遗传科、新生儿科、儿童康复科为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优生遗传实验室被评为“河南省产前筛查医学重点实验室”;妇科产科手术学、新生儿科为郑州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护理学为郑州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设有“郑州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郑州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郑州市优生遗传产前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产前筛查中心”、“郑州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郑州市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郑州市产科质量控制中心”。服务人群覆盖中原地区,妇产科超声、胎儿四维筛查、优生遗传等在全省享有盛誉。

为满足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现面向全国诚聘专业技术人员91名。

一、博士研究生

(一)招聘条件

1.具有较高的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

2.主要专业:妇产科学、儿科学、生殖医学、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专业)、病理学、临床医学;

3.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

(二)待遇

1、通过郑州市人社局公开招聘可办理入编手续;

2、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积极协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就学问题。

3、享受“智汇郑州1125”人才政策:(1)在郑首次购房给予10万元购房补贴;(2)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4、享受医院人才政策:面议。

二、应往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一)招聘专业及条件

妇产科、儿科、儿童保健、儿童康复、护理学、重症医学科、生殖医学、人类生殖胚胎、生物专业、麻醉学、医学影像诊断、病理学、医学检验学、眼科学、视光学、耳鼻咽喉科学、公共卫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专业,211、985院校、有执业证书、有规培证者优先。

(二)待遇

1、一经录用,办理人事手续,缴纳五险一金。

2、享受“智汇郑州1125”人才政策:(1)在郑首次购房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2)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三、本科学历及实用性人才

(一)招聘专业及条件

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本科统招全日制学历,年龄35周岁以下,211、985院校有执业证书、有规培证者优先;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大专以上学历),年龄45周岁以下,有科室管理经验者优先。

(二)待遇

1、一经录用,办理人事手续,缴纳五险一金。

2、享受“智汇郑州1125”人才政策:(1)在郑首次购房给予2万元购房补贴;(2)新引进落户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四、助产、护理岗位

招聘条件

大专及以上学历(高中起点统招全日制),年龄35周岁以下,有护士执业证书,二级以上医院有助产、麻醉护理、重症监护工作经验者优先。

五、财务

高级会计师、有二级以上医院财务工作经验者优先。

六、报名方式

(一)网上申请

有意者请登陆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官方网站(zzfybjy.com/InfoWeb/Index.aspx),点击“新闻动态”“人才招聘”下载填写《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报名简况表》和《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邮件的主题、附件名称统一使用以下格式:姓名-专业-学历)。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提交学历认证报告或《教育部学历认证电子注册备案表》)、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论文及科研成果奖励等相关资料的扫描或高清照片,发送至邮箱。

(二)资格审核

1.根据收到的报名简历进行筛选与资格审查。

2.条件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三)面试考核

具体面试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七、注意事项

1.请应聘者保持电话畅通。

2.所提供资料必须准确真实,如有弄虚作假者取消应聘及录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