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期末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期末教学论文

篇1

二、课题要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构建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发挥课堂的整体功能。“导学——启创”的意思是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学生的习作基础虽然不是零,但很薄弱,需要在教师扎扎实实地“教”之下认认真真地“学”,同时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地“创新”。

“导”和“启”是教师行为。作文教学中,“导”指贴切的示范、必要的讲解、巧妙的训练;“启”即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有新的顿悟,让思维显示出灵活性、多样性、深刻性。

“学”和“创”是学生行为。“学”包括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创新就是“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生“学”和“不需要教”的前提是教师的“教”,“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学生由于身体、心理、认知上的原因,其学习过程主要依赖老师(有时候是完全依赖)。当学生进入作文这个新领域时,只有老师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才能让学生逐步地由依赖走向独立。由此看,教师的“教”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会再到熟练,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导因素。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教”中不懈地“学”,才能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字典意义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所谓“引导”,强调教师示范性地“教导”,注重教师循序渐进地“诱导”,珍视教师有耐心地“辅导”。

2.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标准》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传统教育的经典方法与现念也是一脉相通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创新,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和发展。

3.《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标准》的这段话阐述了学习和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既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为追求创新而赶时髦地丢掉基础,要把基础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课题的操作流程

“导学”。作文教学,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话题或文本材料。面对话题或文本材料,学生不是一看题目或材料就能完全明白其要义的,不是一听或一读就能体察到其精髓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具体的范例进行指导,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进而讲解或点拨一下其要点,这样,学生就能从具体的范例学习中“有所领悟”,有效地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等问题。

“启创”。启发学生突破范例框架,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想。“自己”的就是个性的、创新的。这种创新,既表现在习作内容的“不同”上,又表现在习作形式的差异上。

篇2

以阶段式学习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模块,并安排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相应的模块教学。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构建了由通识能力培养阶段、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能力培养阶段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校园文化体验。管理能力培养阶段开设有管理能力基础、基础会计、统计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实务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这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技能。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校内综合实训、创业竞赛以及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在前面两个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组织模式

要求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符合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重新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教学团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精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设计了全部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

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学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上课的时间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一样。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又分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还有校企合作的多家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教学。因此,“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需要解决班级、时间、教师、企业等资源的分配和利用问题,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下面以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3级大二两个班的学生为例。

(1)课程及时间安排2013级大二时,学生处于管理能力培养的阶段,有四个学期,主要学习7门核心课程。前三学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6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项管理技能。第四学期学习企业经营实务,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师资安排鄂州职业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每门课程都组建了由2至3名校内专任教师和多名校外兼职教师即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既分工又协作。比如教学信息共享,共同制定项目任务书,设计项目任务情景,共同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价等。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实训工作,校外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训、顶岗实习等工作。另外也根据课程需要,组织校外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者举办专题讲座。

(3)企业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关系,共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基本满足了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有湖北同方泵业有限公司、顾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钢鄂州钢铁公司和武钢华重机械有限公司等4家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以上4家企业进行实训和顶岗实习。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两个部分。校内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实施和评价等3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精心设计项目任务情景,拟定项目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由任务情景、目标、要求、实施步骤、考评方式等内容组成,是学习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实施阶段,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学习讨论,撰写文稿,完成任务。成果一般为计划书、方案、问卷、研究报告等形式。在评价阶段,小组推荐学生演讲,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委会现场打分,或者由校内或校外教师在网上审阅相关成果并评价。评价完毕,学生根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任务成果。每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学生就掌握了一项技能。接下来是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使技能得以巩固、提高,形成最终的职业技能。这段时间里,在企业提供的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兼职教师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这些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拿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三、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势

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相比,有以下优势:

1.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要同时学习几门课程。改革后的高职教学,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每门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外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任务多而时间有限,学生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现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需学习1到2门课程,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改革的初衷得以实现。

2.企业愿意配合

目前开展的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企业要在场地、岗位、设备器材、指导教师上有一定的投入。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去企业实训的学生并不能给企业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带来直接效益,学生到企业实训一定程度上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一年可以安排3个、4个甚至更多的学期,有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企业的生产作业情况灵活安排教学进程,比如课程的安排可以与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同步,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在校内课堂学习,而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安排在企业内实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让企业乐意配合。

3.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段式,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分为几个能力逐步递进的阶段来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生结束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就被安排到企业开展实训,实训结束后开始另一门课程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训,如此交替。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逐步递进提高的,另一方面,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和巩固。这种教学组织模式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3

2.结合课题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法的应用。电气类基本操作技能与基本知识是学生在入门时所学,因此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习课老师通过讲解演示、巡回指导、总结讲评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反复训练模仿、提高,掌握基本技能。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融入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实习课时注意做好以下几点:①实习课保持良好秩序,无论是讲课还是实习都要纪律严明、井然有序;②教学中老师要循循善诱,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③技能操作从严要求,让学生注重细节,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④分组实习,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中,学会合作、沟通。

(2)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德国职业教育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某个具体课题项目来提高交流与合作、学习和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责任心等综合能力。我们可以根据专业课特点与实习条件来加以借鉴,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后,给学生合适的课题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如电气专业学生在学习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编程方法后,结合电力拖动课的内容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项目:将一台电动机Y-Δ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转换为PLC控制方式。项目要求:①分析控制要求,分配输入点和输出点,写出I/O通道地址分配表;②画出PLC接线图,即I/O接线图;③程序设计;④在计算机上进行程序输入及仿真运行;⑤程序下载到PLC;⑥线路安装;⑦通电调试。学生接到项目后,先独立思考,再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完成PLC编程,之后学生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完成全部工作。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课外实习方式的应用。课外实习可以有效补充学校实习之不足,分参观实习与企业顶岗实习。如电气专业学生参观水电厂、火电厂、变电站等,让学生观察水轮发电机与汽轮发电机的不同之处,观察断路器、隔离开关等电器的结构。参观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写出火电与水电的优劣,以及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通过参观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提高了对本专业的了解与兴趣。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可以更深入的了解目前企业的电气控制方式,学习最新的技术,同时也学习一线技术工人身上的优良品德,对学生技能与个人素质提高都会有所帮助。

二、新实习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计划以学生能力所需、实用、提高学生兴趣为原则进行优化。电气专业实习课内容分为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与专业技能两大部分。基本技能如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烙铁钎焊、导线连接与敷设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可以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习项目如焊接门铃、收音机等电子小制作和照明线路安装等,优化教学内容。专业技能一是对传统教学内容合理的取舍,保留现代工业仍然广泛应用的内容,如电动机的维护、线路敷设安装等;二是将新技术与传统内容有效地组合,如将可编程序控制器与电力拖动内容有机组合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三是开展新的实习课题,如楼宇对讲、楼宇智能安防等。

三、新实习教学模式的教学保障

篇4

2.分析

2.1人员配置不合理

面积相当于40个课室的实训场,只由3个人来管理:1人全职坐班管理员,负责实训场的全部管理工作;2人是教师兼职管理员,实行分区域管理,不坐班的情况下完成对场地进行卫生清洁、设备保养维护及维修工作。这样的人员配置是远远不合理的。

2.2教师职责落实不到位

在实训室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实训前后教师的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并未能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由于监管不到位,这些教师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或批评。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同时,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在使用设备或仪器时,人为地损坏,造成设备过早地损耗。课余时间,教师的能力又得不到提升,有些设备未能充分地利用在实训教学上,久而久之,实训资源就浪费掉了。

2.3实训教学项目不科学

一切汽车专业的建设,都是以学生技能的提升为目的。在每个学期的学生座谈会中,都会有学生提到实训项目重复、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跟实际的生产不相符等等的问题。难道这是教师的问题吗?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教学管理上的问题。2斗实训团队意识薄弱从事技术教育行业,本应该以技术的竞争为手段,以共同进步为目的。当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人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斤斤计较,时不时用小人的手段防碍团队的工作,那么这样的团队注定是失败的!而目前我们的实训团队,虽然说不上有人在搞破坏,但缺乏共同目标,部分人总有一种不良的竞争心态。这是目前我们团队各项工作无法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改革

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如何合理优化汽车实训资源”为出发点,对本专业的实训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3.1师资队伍的建设

借鉴其它高职院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的汽车专业,很多都将教师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团队和实训教学团队。术业有专攻,既要精于理论研究,又具有高技能的教师,特别是汽车专业的,实在是很少。在这样一个人才资源环境下,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学生来说,学人所长是最有效的能力提升方法。根据实训教学团队的职责,在引进实训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性能检测、营销,饭金美容等等各方面专长的教师人数比例应’}合当;不要求教师对汽车各方面知识都精通,但起码在一至两方面有过人之处。这对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来说,也是切实可行的。

3.2明确团队职责

实训教学团队的职责: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开发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完成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清洁维护实训场地及设备,确保设备的百分百使用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动向,不断完善实训设备的添置及实训场地的建设,以及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邀请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校外参观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训教学质量。

3.3实训管理模式转变

篇5

所谓“导启论”式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俗话说:“教贵引导,点拨方向,讨论出真知和实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也就是导演。虽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但不能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拔的作用,点拔就是启发教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的主体才能够充分的体现。讨论发现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讨论是一种交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大有益。“设问”是一种较好有效的手段,通过驱动设问“可以把学生学习状态调节到最佳境界,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著名理学学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来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方始是学。”清代陈也曾说:“学贵有疑”。只有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认识才能深入地探究,学生思维才能不断地历炼,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超越自我。追问是设问的升华,在设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到知识升华和迁移。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程是静态,师生互动生成中酝酿出语言味。我认为老师要有灵敏的观察力和捕捉互动和练习的话头。穷追尽索,巧妙酝酿语文味。因此,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设问――讨论――追问――练一练”。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互。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每课一引导。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又是老师设计课堂的关键环节。引导的目的又是让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体验和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这种教学手段克服了传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和问题。具体包括:“重点词读音和解释、作者简介和预习思考、文本的写作思路,文本的主线和副线。”因此,引导的宗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引导的运用包含传统的学习流程,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前提,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习惯和创造性。因而受到许多学生青睐。同时,引导要有目标,内容的问题,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而定的。内容问题要先易后难,逐渐加深,能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此,引导的设计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培养适应现实社会的多方位人才。整体设计有利发散学生思维,加强老师,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求导,积极探索的敏锐观察,大胆想象的良好习惯是教学的目的。

二、每课一设问。设问是每节语文课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关键设问既是贯穿全文,以是统领全文。清代的陈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是,大疑则大进。”我认为“无疑则无进”。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可见,教师设问是教书过程的关键。教学的过程:“质疑――解释――再生疑”的过程。只有老师的设问引领下,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历练,学生的智慧才可以得到不断地超越与升华同时,设问根据课堂学习目标而设问,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才会有的放矢。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教者设计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是什么?花儿呈红有哪些因素?这样设问既扣住了文章的主题,又能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主题意识,激发发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轻松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最高学习境界,同时,又能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三、每课一讨论。讨论是一种交流方式,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种类较多。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五几个讨论出问题,学生思考及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整个环节的模式:“问题――思考――讨论――解决”。这个情境模式促使学生形成强烈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方法能创造语文教学情趣。情趣是由情调所激起的趣味。老师在课堂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和互评,老师点拔、指导、总结。如《勇气》一文中讨论1:文章中讲到两种”勇气,你赞同那一种“勇气”?讨论2:你如何理解法国妇女也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如何理解她懂得什么信仰?老师不只按照教参书的答案准则,而是学生要深入层理解,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各抒己见都是正确。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善于发现学思维与动向,紧密追踪,点拔弹弦;学生集思广益,在讨论中明辨是非,辨别曲直,辩论中受益,起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讨论要有批判性,高度性,热情性倾听。谦虚、民主、平等原则。因此,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益。

四、每课一追问。追问是点拔的一种方式和方法。点拔内容是指“点其要害,拔其迷障。”最终目的“相机诱导,适时点拔”。点书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层上重新建构。实际上是我们教学目的,而追问是点拔的方法之一,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由主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后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汇报,纠正。这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具深度,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如《春》一文,春天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课文只为了写春天的美景吗?这样追问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清晰明了,追问是老师的一种智慧和教学手段,它需老师对文本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才可以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这环节。同时产生“学习语文兴趣,打开学生学知识的大门,轻松地度过了美好的课堂时光,学到许多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每课一练一练。语文阅读的训练形式是多样化。口头的,书面的,小活动,小比赛,对话演讲。对答等。这些者是“练一练“的范围。它的目的是强化学生体验和感受文本。练一练”这教学过无需列出来。因为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的有意识地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舞台,教师从学生的练中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例如,要示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可以要他们写出来,写成一句,或在黑板上展示,或在讲台上表达出来。提醒他们:“大胆地把自己见解说给同学听。”如《选举风波》中,贾里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进行简单辩论。这样辩论有利学生把外在知识转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认识能力。

这五个环节在语文课堂上是环环相扣,而又环环相生。“引导”带出“设问”,以“设问”产生“讨论共鸣”,讨论中带有“追问”又是讨论的升华。练一练“融入课堂的每个环节中,整个课堂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导启论式教学方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爱默生 个人主义 宗教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演讲家,超验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爱默生的思想是美国文化和传统意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以后的美国文学、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在美国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 爱默生超验主义文学中的宗教意识

1 宗教背景

在爱默生所处的时代,美国大陆盛行的宗教有清教的达尔文教和唯一理教。早期美国大陆的大部分居民信仰的都是清教。他们信仰上帝,并“致力于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重视伦理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模式”,他们的重要价值观念是:虔敬、严肃、谦卑、勤勉、诚实和节俭等等,这些都对美国人的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到了17-18世纪,美洲大陆受到欧洲科学革命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清教加尔文教宿命论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十分不满,致使18世纪末,唯一理教――这种新的教派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兴起了,其教义是:上帝具有父性,人之间是兄弟关系,耶稣是人类的领导,人因品质而得到拯救,人类永远进步,上帝创造了万物,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包括人的内心、人具有神性。唯一理教将一股自由之风带给了当时思想禁锢的社会,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得以改变,新的思想崛起来了。

2 爱默生超验主义文学中的宗教意识

(1)批评现行宗教。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不留余地地批判现行的宗教。在《对神学院毕业班的演讲》中,他批判基督教道:

“历史上的基督教陷入了那种破坏一切宗教交流的企图的错误。在我们看来,在世世代代的人看来,它都不是灵魂的教义,而是个人的夸张,绝对的夸张,仪式的夸张。它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仍是以有害的夸张描述基督这个人……一度被各种崇拜和爱的表示包围着的他的名字现在已堕落成为一种官衔,这毁灭了一切慷慨的同情和喜爱。”

可见爱默生个人主义既不满加尔文教中掌握人的命运的、高高在上的、否定人性的上帝,也不满唯一理教中的机械和被动、过于注重理性而不关注人的精神,他认为当时的宗教是过时的形式主义,割断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交流,使人们体会不到上帝的光辉和力量。在《对神学院毕业班的演讲》中,他还批判当时的教会过于渲染耶稣拥有的施展奇迹的力量却忽视了耶稣行为本身所应表现的宗教真理,这使得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而不能启示真理,也就是说基督教不再是一种关于心灵的教义,而是关于个人权威的仪式。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成为了少数人用来阐述的对象,大多数人则远离真理;而由于牧师的阐述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真理也变得不可琢磨了。“神灵的教义丢失了,属于大多数人的粗俗的教义篡夺了灵魂教义的位置”。

(2)夸赞灵魂,精神至上。爱默生在其作品中不加掩饰地夸赞灵魂:“一个灵魂,他们的灵魂,比整个世界都更富有智慧。”爱默生个人主义注重精神,注重人精神的感悟。在他的心中,“这个世界不是多种力量的产物,而是一种意愿、一种心灵的产物。”而“耶稣基督属于真正的先知民族。他清楚地看到了灵魂的神秘。他为灵魂朴素的和谐所吸引,为它的美而陶醉。他生活在其中,并从中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可见他对人精神的侧重,精神在他的眼中,是终极的实在,是超越一切的,传统意义上的上帝不再是超人或者神,而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和观念,是事物的内在神性,是宇宙的精神结构,所以,人只要心中有神,就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3)人性神化。爱默生曾在其代表作《论自然》中提出自然界是由“有形的自然”和“无形的自然”组成的,也就是自然实际上有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自然,自然有着浓郁的精神色彩,自然景观并不是我们眼中的一成不变的物质存在,它是否优雅别致,或者丑陋邪恶完全在乎于欣赏它的人的喜怒哀乐,产生愉悦或者悲伤的力量不在乎于自然界本身,而在乎于个人体验或者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精神的意象,人可以凭直觉感受自然,而成为神或者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只要人心中有上帝,上帝就与之同在。美国思想史家帕雷顿曾说:“唯一理教宣称人性是优秀的,超验主义者则宣布人性与神性一样。”可见,在爱默生的眼中,人的灵魂和上帝相像,是神性本质的分享者,即使最简单的人,只要他能够全身心地崇拜上帝,就能成为上帝。因此,人们不需要效法他人,甚至根本也不需要通过任何诸如牧师、教会、先知、耶稣、甚至《圣经》等媒介而能独立去面对上帝,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人,每个人心中便有自己独特的上帝,上帝是一个精神真理,是为了人而存在的。

二 爱默生文学中的宗教意识的渊源

爱默生超验主义文学中渗透着浓郁的宗教主义意识,这源于爱默生的超验个人主义:爱默生超验个人主义本身就是受唯一理教启发而形成的,但同时进一步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可以通过直觉与上帝联系,上帝属于每一个寻求他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神性,可独立面对上帝,独立与之联系,而不需中介;上帝与人类共存,上帝通过大自然和人的直觉存在,人不应该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也不应该受到宗教权威的压制和现存环境的阻碍。学者钱满素曾评论道:

“爱默生的宗教,它没有仪式,没有崇拜,没有教义,没有布道,没有牧师,没有教会,剩下的只是一位孤零零的、无形无体的上帝在象征着终极真理,还有一位与凡人为伍的耶稣在代表着任何发现真理的人。”

在美国,个人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至19世纪时,就已经经历过了从英国传统、清教时期、殖民自治、革命政治、宪法程序、启蒙时期到实践时期,有2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个人主义多继承欧洲个人主义,特别是英国个人主义的传统,是美国的欧洲个人主义版本,毫无特色,到了19世纪杰弗逊个人主义时期,个人主义强调了个人的现实利益和生存权利,之后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对美国的个人主义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提高,突出了个人的精神作用和个人的主观世界,强调了人的个性:

1 注重精神。爱默生的超验个人主义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超灵”――超验主义的精髓强调的就是人的灵魂的重要性:人的灵魂无处不在、无所不容,乃万物之本、万物之属,它将人、自然和上帝连成一体,它能够超越经验世界进入超验世界,因而人身上便有了灵魂的神圣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每个个体中都普遍存在着人类的共性,每个个体的内心都有上帝的存在。人的精神是至关紧要的,精神和灵魂是人的本质;人通过直觉就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每个人都可以分享着普遍的灵魂而成为一个纯粹的自我。爱默生说:

“谁来为我界定个人?我看着这独一无二的宇宙之灵有那么众多的表现,深感敬畏和欢欣。我看到自己融于其中,……我在神中成长。我只是它的一种形式,它是我的灵魂。”

所以他的宗教意识中灵魂才是最重要的,人与上帝的交流不需要媒介。

2 强调个性。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始终贯彻着这一点:人是社会和宇宙的主体,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利益。他强调:

“我首先要劝你走自己的路;拒绝好的榜样,甚至那些人们想象中的神圣榜样,大胆地爱上帝,而无需经过中介人或羞羞答答的借口。你会找到足够的朋友,他们会支持你与卫斯里兄弟和奥柏林竞争,他们都是圣人和先知。我们要感谢上帝创造了这些好人,但也要说:我也是一个人。模仿再好也不会超过模仿者本人。模仿者注定只能是毫无希望的平庸之辈。创造者做什么都是出自天然,所以他觉得它有魅力。而对模仿者来说,他不但不会出于天然地去做,而且还会失去了自己的美,但却又没有得到别人的美。”

3 关注实践。继承英国个人主义传统,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并不单单是抽象地谈论思辩哲学,而是关注行动、关注实践:“个人若要把握自己,就必须从自己的工作当中脱身出来,去了解其他所有的劳动者。”“行动的最终价值(与图书的价值一样,但比图书更好)在于:它是一种资源。”另外,他在《美国学者》中对实践发出了自己的誓言:

“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健康的行动的人,无疑会获得智慧最丰厚的回报。我不愿使自己隔绝于这个行动的世界;不愿把一棵树移植到花盆,让它挨饿和枯萎;我也不愿只相信某种特殊才能的收获,而像萨瓦人那样耗尽自己思想的矿藏。”

4 呼吁自助。爱默生的自助观点是其个人主义的核心,是其思想的最后升华,爱默生说过:

“我们归于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最大功绩,是他们蔑视经典,轻慢传统,而以思想立传的做法。人皆有努力捕捉,注视自己心灵深处迸发的一线闪光,不必为诗仙哲圣们的光辉弄得眼花缭乱。”

在爱默生看来,自助不仅表明了人可以从各种传统及现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宣告了人的自我拯救和自我选择,自助鼓励世人从上帝、从社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他大声疾呼: “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来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坚持个人权利至上。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和精神,要求世人自助,他所倡导的个人,是拥有与他人相分离的独立主权的个人,是优先于其他外在的任何公共目的和任何善恶标准的个人。在爱默生的个人主义看来,普遍性只有当它以每个个人的特殊性的形式出现时才有意义。因为在整个世界万物中,只有个人才是最神圣的,任何既有的思想观念,任何亲人,任何团体也不能束缚个人的发展。爱默生在《论自助》中说道:

“尽我所能去赡养父母、养活家人,做忠于妻子的丈夫――但是我必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去维系这些关系,不诉诸于习俗,而是做真正的自我。再也不能为了你们而毁了自己,或是毁了你们。你们若能喜欢本色的我,那我们将皆大欢喜;如若做不到,我也能明白你们自有道理。”

可见,爱默生追求个人权利,不接受任何的约束,即使这种约束来自于最亲的人,更不用说这种约束来自于外部环境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爱默生注重精神,使之在其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夸赞灵魂;爱默生强调个性,使之在其文学创作中将人推上了神的位置,将人性神话;爱默生呼吁自助、坚持个人权利至上、关注实践,使之无法忍受现行宗教的束缚而对其进行无情批判。可见,爱默生超验主义文学中的浓郁的宗教特色,完全源于他的超验主义个人主义哲学,是其超验主义思想文学上的宗教体现。

参考文献:

[1] Vernon L.Parrington,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Harvard Books vol.2,New York1927.

[2] Ralph Waldo Emerson,selections from Ralph Waldo Emers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60.

[3]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黄绍湘主编:《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三联书店,1996年版。

[6] [美]爱默生,孙宜学译:《爱默生演讲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英]托马斯・霍布斯:《人的本性》,理查德・S・彼得堡主编:《身躯、人和公民》,纽约柯利尔出版社,1967年版。

[8] [美]爱默生,黄立波编译:《爱默生随笔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 [美]爱默生,姚暨容译:《爱默生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篇7

墨子确认客观存在的真实性,主张“以名举实”。他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2]346“举,告以文名,举彼实也。”[2]349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是实实在在的,由这种客观世界的实在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才构成“名”,(概念、观念),“名”是由“实”而获取的。墨子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梁启超著《墨子学案》,有云:《经》“知,材也。”(《经说》),“知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即指思维的神经系统)《经》“慮,求也。”(《经说》),“慮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齯。”(即指思维)。《经》“知,接也。”(《经说》),“知也者,以其知道物而能齯之,若见。”(即指客观的反映)《经》“忽,明也。”(《经说》),“忽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3]3215(即指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4个要素:感官、思维、感觉、推理,作为不可或缺的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墨子以重实为条件来认识客观世界。他主张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亲自动手实践。他强调“以察知耳目之实”为“察知有与无之道”[2]252。然而墨子何以从“以实举名”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跳到了“天有意志”的“天命”论呢?他不过是将自己的意志说成“天”的意志。他说自己的意志,是完全符合天的意志的。他自己说:“子墨子之有天之意。”[2]234“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2]221“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之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2]234孔子否认鬼神,墨子则坚信鬼神的存在。墨子的“天志”,即天老爷之意志,亦即“天下之明法”,是他的规矩。“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賊,必得罚。”[2]217“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2]251墨子一方面重实际,一方面又把“天志”、鬼神当作信条,这是怎么统一于他的学说中的呢?原来墨子认为:“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天下岂乱哉?”[2]251他是为了借宗教鬼神当作推行他政治主张之万能的工具。故他说:“当若鬼神之赏贤如罚暴也,盖本施之国家,施之万民,实所以治国家、利万民之道也。”[2]266在他看来,这样去扩大宗教的作用,将宗教的作用现实化,就可以取得人民大众的服依。墨子为实现其政治改革运动,组织了一个宗教团体。一方面宣传教义以扩大其政治影响,另一方面借籍其教义去训练信徒,“以自苦为极”的精神去履行教义。《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1]1204在当时,墨家学派人数众多,多具社会活动能力。《墨子•公输篇》说:“臣之弟子禽滑离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2]472《孟子•滕文公下》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4]155由此可见,墨家学派的势力及其社会活动的能量是很大的,支配了当时社会的一面。墨子信徒的坚定性、纪律性、实践性及其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尔后都存于中国农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兼相爱”、“交相利”和“尚贤”、“尚同”的政治学说

篇8

       工作计划。 

第三周:教研组会。中心发言人:涂鹏。各备课组布置备课任务,每人 

       准备一节课。有教学课件的制作。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第四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五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教案检查。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六周:教研组全体老师作课、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作课老师。 

       对教学课件做为改进的重点。 

第七周:推评确定参加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希望之星的 

       人员。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 

第八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涂鹏。 

第九周:各备课组准备期中考试试卷,根据学校要求,有针对性地组题。 

       教案检查。 

第十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涂鹏。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阅卷,各备课组做出试卷分析,教研组评析。 

第十三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研究XX年高考试卷。 

      中心发言人:王彩云。 

第十四周:教研组全体人员备课,组合高三年级第一套复习试卷。 

      探讨生物教学论文的编写。教案检查。 

第十五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一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二套复习试卷。 

第十六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二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三套复习试卷。 

第十八周:针对高三年级第三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四套复习试卷。 

       初中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进入期末考试复习。探讨生物 

      教学论文的编写。教案检查。 

第十九周:针对高三年级第四套复习试卷的考试情况,总结经验, 

      组合高三年级第五套复习试卷。 

       初中年级、高一、高二年级进入期末考试复习。 

篇9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热情高,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一些学生就落后掉队,不及格者、放弃不学者越来越多。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一般在初一第二学期开始出现,以后越来越严重。初二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

(总人数:56人)

 

 

 

优秀

及格

低分

初一上学期期末

48

53

2

初一下学期期末

篇10

1.开学初制定好理化组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每两周定期开展一次理化教研组活动,第一节课由执教老师上公开课,第二节课进行集中评课。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少讲优点,多讲缺点,一次活动下来尽量做到每位老师都有所收获,特别是执教老师。一学期下来每位组内教师都上了一堂公开课。

2.教研活动采取了“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模式开展,先安排老教师上几堂示范课,供新教师学习经验,后期安排新教师再上,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3.每次有组内教师参加片区或者区级业务竞赛时,我们都会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力量,帮参赛教师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让每一位教研组成员都参与进来,都有提高。

4.每次大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都要组织组内教师认真进行分析,与其他同类学校做比较,如果发现本组科目落后较多,也会临时召开教研组活动,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及时想办法。

二、认真落实好教学常规

要求组内教师精心备课,上课,协助教导处落实好教师的教学常规:

(1).备教材: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通读一遍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和内容编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好考试方向。

(2).备教参:教参是比较详细的,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再来备教参能让自己知道哪些是要补充的,哪些是在教材的基础上需要再拓展的。这样就是每一堂课的知识点比较全面,不会遗漏。

(3).备练习(作业本、同步练):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目前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还是要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选拨学生和考察老师,最终还是要看成绩。教得再好考不出成绩也不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多去抓题,把常考的考点、考题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但毕竟我们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大量的练习进行一个筛选,选出那些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老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