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语文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4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语文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教育论文

篇1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1.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國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1.2注重积累。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3培养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

2.应以学生原有的兴趣为起点,引导学生学习的

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产物。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这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素质来讲,学生只有把外部的要求、物质或物质化的内容内化成为内部的知觉、表象、本文由LWlm.cOm收集整理概念等,才能自觉地、自动地、自主地完成相应的活动。能动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从其内在需要出发的行为。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挖掘和发挥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把积极的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其作为一个主体而主动发展,成为一个接受素质教育的成功者。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习语文,灵活地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追求知识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上产生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语文教学要注重读、写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授课内容,掌握它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表情,读出抑扬顿挫的情调,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要转化为书面语言,就要动笔。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也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匆匆》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仿写,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当读到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读熟后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他们明白了时间来去匆匆,故要珍惜时间,利用好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篇2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一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出现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悉,而不能清晰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学生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人文情景,引发人文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景模式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知识并提升自我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的方式,感受当时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情绪。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使这首文章能够更加富含魅力和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深入领悟当时马丁·路德·金渴望黑人自由、权力平等的愿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坚定意识和对梦想的不断付出。

(三)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真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方式,在学生进行愉快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丰富自我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小组内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本篇文章共有多少个偏义复词?”“这首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负责深入思考一个小问题或者小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答案整合,加快学习的效率并能够保证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3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篇4

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与建设

顾先生研究语文教育史的同时即对近现代以来的一些语文教育专著和教材进行过比较系统地研究:如对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孙起孟等的《写作进修读本》、陕甘宁边区的《中等国文》等进行过研究,这为他研究语文教材打下深厚的基础。早在80年代初,他提出了在全国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试行分编本教材,这一主张后来被官方采纳。顾黄初从1985年起连续担任过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并曾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这一时期他开始自觉研究教材的教育思想、体例特点、编制原则等理论问题。1989年,他在自己参与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执笔写了“教材论”一编三章;1993年又与他人合作完成《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一书,在语文教材编制理论的研究的方面跨出新的一步。顾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语文教材观,他认为编制语文教科书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在对语文教材的性质的认识方面,顾先生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国文课本是‘凭借’”的观点。他从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教材是具备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的集教学、教育和发展功能于一身的“特殊凭借物”,是传递和接受人类精神财富的特殊凭借物,认为语文教材要适合“语文训练”和“精神训练”两方面的训练。他认为语文教材编制的两大关键是:依据汉语文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对语文知识优化选择;把优化选择出来的知识进行合理列序。顾先生还对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的设计(如范文的选择与加工、作业的设计、导学材料等助读系统的设计等)和教科书的使用等方面做了专门的研究。顾先生认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应走在继承中创新、科学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认为教材改革应追求多样化、讲究生活化、教材内容要相对稳定、教材目标要求应有适当弹性、教材编写要力求创新、教材编写队伍结构要合理、要提高教材装帧和设计的质量、教材审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材使用要引入市场机制,这些理论为现行语文教材尤其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三、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顾黄初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他晚年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2006年,顾先生在《生命•生活•生态———我的语文教育观》一文总结并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可以称之为“三生观”,这是他晚年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具体为:

1.语文教育生命观。顾先生认为,语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而人的交流、思维和感悟都以语文为媒介和工具,所以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对于人来讲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他说:“生命始于交流,交流促进思维,思维催生感悟,这是生命历程的三大标志,而这一切都得凭借语言(言语)。”这说明语文课教学生学习语言,但同时又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神圣的使命。语文不仅教学生学语言知识、教学生学习与语言密切相关的听、说、读、写,并使之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语文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流,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由顾先生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必须要让学生做充分的交流。语文课要在学生的语言交流上下功夫,这包括口头语(听说)和书面语(读写)的交流。

篇5

1衔接中小学语文教育

1.1需要掌握衔接的内容

小学生在升初中之后,总会感觉教育内容的重复性,因此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充分的体现了在小学与初中教育之间存在这一种不应该有的“软”问题。在接初一之前,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教材,将中小学教材目标、要求和内容进行比较,明确其中的差异和联系,从而进行有目的教育;而其初中教师还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找出中小学教材中的联系之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1.2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在给初一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小学语文教育培养的兴趣只是浅表的,因为阅读的量比较少、理解内容较为肤浅,以及在记忆方面较为机械性等;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又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提倡自主创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自学、开展课内外活动学习、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1.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小学生在毕业之后求知欲望会十分的旺盛,对简单重复的教育内容会显得厌烦、枯燥,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力量。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药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增加有趣的、新的知识,以便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习的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例如,在课堂上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等方法来丰富学生的知识。

2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兴趣的延续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由于年龄特点,心理因素等,明显感觉到教材内容变得深奥,不好理解,加之教材中有些知识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深刻性、重复性,使学生产生厌学、没有兴趣等心理。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怎么样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延续学习兴趣呢?

2.1课堂上树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因为同学的年龄特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占主要地位,虽然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满足中学生的需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倡导“大语文”教育。所谓“大语文”教育就是要针对传统式的“小课堂”而提出来的,结合宏观和微观、课内与课外,有效的研究语文教育的规律。逐渐将“灌输式”转变为“讨论式”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形式方面要求活泼、生动、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

语文是用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同时,它还是一门集思想性、文学性和美学价值很高的学科[1]。它凭借着独有的魅力,使学生对该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中机械性的学、记、背、练、讲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对新知识点的引进,丰富课堂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再加之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定会取得满意的教与学的效果。

2.2精心的备课,巧妙的导入

通常一堂小学语文教育课,教师在导入方面直接借助教具或者是提出该堂课的中心思想,然后学生围绕着这些进行思维;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良好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一半。正如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需要一个巧妙的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该堂课的框架和重点上。例如在教育《地下森林断想》一文时,可以这样的设计导入:请问同学们见过长在地下的“树”吗?当同学们在摸不著头脑的思考期间,迅速给同学们介绍相关的材料和图片,让他们感知其过程。当学生们的心被教师抓住之后,这堂课就很容易顺利的完成。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直接的、简单的提问和沟通,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升该堂课的教育效率。

篇6

1.2内容丰富的蒙学教材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有着许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们去发现探索,古代蒙学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向儿童展示着大千世界,扩展童蒙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童蒙教材还引入大量贴近生活的故事,对儿童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这些故事让童蒙在寓教于乐中学有所得。

2蒙学教育对现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历史的车辙不断向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回顾过去,吸取蒙学教育的养分能够更好地滋养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基。在课程改革不断前进的浪潮中,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层出不穷,纷繁复杂,也给教师带来怎样才能教好语文的困惑,对于这个问题,崔峦先生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怎样简单而又扎实的教语文呢?我想我们可以从蒙学教育精髓中得到一些启示。

2.1注重读与写的训练何为语文?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新生一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当为基本功训练,朗读与书写就是语文基本功中必不可少的两项。通过朗读能较快的将学生引入教材选文特定的语境中,在这个语境中去积累字词、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特级名师于永正认为:“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要把孩子教聪明,就得好好朗读,朗读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课文以及教学目标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科技性较强的选文,应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注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切忌让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对于人文性较强的选文,则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对于理解力不足的小学生来说,对于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用字艺术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教师过多的分析会让他们感到云里雾里,蒙头转向。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对于此类文章应提倡学生多读,教师进行范读,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范读还能揣摩教师的朗读技巧,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除了提倡朗读教学外,还应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学习语文不得不下的苦功夫,教材中不乏优秀的选文,这些优秀的选文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对于这样的选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能帮助学生将优秀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小学语文教育除了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外,还应该注重书写训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使用的普及,下笔写字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的书写水平也有所下降,有时还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音形义结合于一身,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能正确工整的书写祖国文字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遵循书写规律,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小学生进行书写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2培养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古代蒙学教育主张童蒙多读书,通过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有益的书籍凝聚着作者的智慧,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思索问题的方式都值得学生学习,学好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教师与其让学生在题海中把握语言的运用技巧,不如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阅读优秀的书籍,在语言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虽然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但是阅读习惯的培养仍然重要。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在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后,儿童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就能在愉悦的心情下形成良性的循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推荐他们阅读优秀的书籍,在需要的情况下予以指导。长期坚持下去,学生有望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能让他终生受益。

篇7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成了现实社会中欺骗学生的真实的谎言。这些直接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听说读写的实际应用能力不高,没有良好的预习、复习、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离开老师全天候督导的初中生活,升入五年制高职学校以后,无所适从,不会学习,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外不阅读,汉字和标点符号的书写应用不规范,甚至连基本的行文格式都不能正常地使用,诸如此类情况较为普遍。第三,学生来源主要是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升高中没有太大希望的分数较低的学生。迫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他们选择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而言,他们来这里学习也属于无奈之举,情非得已。五年制教育对象的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分数低、能力弱、品行差、沟通难、没理想、不上进。

(二)三年制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第一,学生的分数多数是在本科线下,较低,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第二,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学习结果方面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三,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外省市,普通话不标准,方音比较重,个别同学与之沟通起来很困难。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较低。第五,写作能力较差。对于请假条、通知等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体,写作上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错别字和病句很多而且字迹潦草。

二、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抓好专业建设

伊春职业学院本着抓好专业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针,在保证常规教学的前提下,采取了突出两大特色,培养四种能力等措施。其目的就是为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

1.教学内容重组

现行的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停滞不前。由于各高职学校过分重视专业建设,文化基础课建设相对滞后。语文教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课的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来就不是很高。这种没有特色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只能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教学实施越来越难。根据以上对现有现状的分析,我们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强调按需设课,遵守“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专业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适当填补相关拓展知识,如增加简笔画和书法课(三笔字)以及其他技能课(如,教法课)的比重,让学生在掌握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其次,我们尽量安排年龄大,经验丰富的教师去承担此类课程,让学生学出兴趣,学出精彩。再次,要求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去组织、督促、检查学生,监督他们去完成作业和练习。同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选择,编写适合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

2.改进教学方法

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不再是当年为高考刻苦读书、有升学压力和自发学习动力的高中生,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心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几年来,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我们改变了原来一味讲授和单一练习的陈旧教学模式,开发采用了口语交际法、任务实训法、讲授法、串讲法、实践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工作中的合作与交流。专题讲座以点带面,紧密围绕一个中心或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世界观。语言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时常设计一些热点文化现象作为研究性课题,采用分组式、辩论式,着重设疑,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有实践性,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有可操作性。

3.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浅出,要善于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艺术语言“沉淀着体验者强烈的审美意识,也常常凝缩着体验者浓烈的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教师要掌握艺术语言,讲授时,声音应抑扬顿挫,不要用单一的语调给学生“催眠”,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多鼓励,少批评,不轻视学生的存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无论对错与否,甚至是在些偏激或是敷衍的,都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耐心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切突况,时刻本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原则,妥善处理一切问题。要努力开拓创新,大力挖掘趣味性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综合性,注重专业的实践性,做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

4.拓展学生能力

(1)突出两大特色:即“一专多能”,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搭建合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结构体系;突出“专业+专项+多证书”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三级秘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等级考试)。针对语文教育学生识字量少、普通话程度低等情况,伊春职业学院开展了每日粉笔字和晨读训练活动。粉笔字从2500个常用汉字写起;普通话训练从《普通话测试指南》中的朗读材料开始。系内专门安排教师每天组织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坚持粉笔字书写和晨读训练。目前这些活动已初见成效。(2)培养四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语文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不能按照传统的专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也不能按照中专或本科模式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问题,学院利用每周四教学研讨会,分专题开展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培训,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着重强调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比如,要求学生做好的项目,教师自己要具备做好的能力;要求学生说好,教师就要具备说好的本领,这样才能让学生佩服,才能给学生示范。

篇8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交往开放化、审美品位多元化、成长道路个性化。大众文化作为流行现象,以某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渗透于社会,具有消解神圣、解放思想、提倡个性的作用,为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开拓了思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解放。现在的学生个性意识强,敢说敢做,有怀疑批判精神、充满自信。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广泛,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大事、科技财经新闻、娱乐动态等,都先于老师知道、先于老师思考,对社会,他们不乏深刻的洞察力、不乏真知灼见。因此,语文教育要正视大众文化带来的冲击。可以这样说,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待大众文化,既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视之为洪水猛兽,望而却步;也不能不加选择,欣欣然全盘接受,语文教师应认真筛选、过滤,选择优秀的大众文化、正确引导学生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语文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对接。生活中,大众媒介无孔不入,大众文化无处不在,学生钟情大众文化有目共睹。

调查显示,在高中以上学生中,手机渐趋普及,电脑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随时上网,获得越来越多的资讯。他们是喜欢的是时尚明星:范冰冰、文章、杨幂,他们脱口而出的是网络新名词: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喜大普奔。他们看的是网络小说:步步惊心、宫锁心玉、花千骨。他们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对新事物极其敏感。然而,由于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埋头教学,没时间学习充电,常常想和学生交流却跟不上节拍,常常用陈词滥调去上课,师生间心理距离无形中被拉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接触学众文化,拓宽自身文化知识面。教师应反过来向学生学习,课余能和学生一起聊聊流行音乐、谈谈网络文化,探讨一下《小时代》和《后会无期》,一定会和学生产生共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师更接地气,在学生面前展现博识的一面,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语文教师要具有大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作为课程资源,大众文化值得开发。大众文化中,有许多雅俗共赏、内涵深刻的优秀文本,虽以通俗为形式,但其内核却是精英价值观。开发大众文化时,要注意与主流精英文化相结合,语文课程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职能,应及时引进大众文化的新鲜血液与语文教育融合。当然,大众文化中有精品,也有糟粕,可谓泥沙俱下,语文课程引入大众文化,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正确引导,否则,只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语文教材文本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起着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长久以来,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很大程度上与媚俗的大众文化格格不入。以经典文本作为教材的主体无可厚非,但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合理引进优秀大众文化的内容。在新课标背景下,一些语文教材已经开始尝试。如金庸的《天龙八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入选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读本》第四册;《弯弯的月亮》、《长江之歌》等歌曲入选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诗歌单元;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了上海中学生歌曲和中学生德育教材;杨利伟航天员香港行被编入香港中小学教材……这些大众文化中的精华在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的入选,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统语文教材的神话。在名人效应下,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一些经典由于年代久远,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隔膜,在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同时,教师应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引入当代大众文化对它们的通俗化解读。让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对接、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如在阅读《三国演义》选文时,可引入易中天的《品三国》、袁腾飞的《汉末三国》;阅读《论语》选篇时,可引入于丹的《论语心得》;阅读《水浒传》选段时,可引入周思源等人在《百家讲坛》的读解。有些流行歌曲是根据古典诗词意境改编的,教师可创设情境,挖掘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引了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的意象;徐小凤的《别亦难》改编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通过诗歌与诗词意境的比较可更好地引领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文化内涵。大众文化形式多样(如网络文学、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内容更新快、快餐化、碎片化,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娱乐性强的特点,符合现代青年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节奏,符合他们好新鲜、好参与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这一特点采用开放性授课方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文本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如教授小说、戏剧等体裁时,可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融入文本。如,手机是学生日常必备通讯工具,教师可通过开展“手机短信欣赏与写作”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学生现在流行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可以通过与“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具有深度广度。语文教学中,也可向孔子学习,根据文本内容需要,把课堂搬出教室。如到池塘边、大树下、草坪上等地方上课,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在新鲜的学习场所中得到收获。总之,面对大众文化浪潮,语文教育深受影响。引入大众文化,优化课堂教学,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者:那嘉伟

篇9

(二)教育方式语文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多样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即使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说,同学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教师应及时进行调解,并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教师的自身魅力在每一位学生眼中,对教师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形象分为内在和外在。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有童心,有幽默感,有热情,有爱心;而且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古往今来,对大自然有很多的认识。教师应该把这些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且非常具有想象力,直观、具体的实物(形状、颜色、声音等)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等很能引起儿童的强烈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时,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较强烈的形象魅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其中小学生阅读的是儿童文学,小学生区别于幼儿和少年,他们可以自己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不像幼儿,没有阅读能力,需要大人的辅助,也不像少年,阅读范围那么广。

(一)认识作用丰富、生动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既顺应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

(二)教育作用儿童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故事,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发现其中的乐趣,能让他们得到满足。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让他们在作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各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儿童诗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丰富的语感,利于写作。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北师版)中的《成长》,它简单易懂,而且以诗的形式出现,学生读的时候简单明了,明白随着自己的长大,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2.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爱幻想,想象奇特丰富,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的创造性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它们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有很大作用。3.儿童故事、叙事故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审美作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北师版)中,《女娲补天》中的女娲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用七彩石补天,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略了古代神话的美丽,也知道运用智慧做事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丑而伤心,相貌上的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心灵上的美,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内在美。

篇10

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相比,卫生类职业院校有其特殊性,护理、药学、检验等专业都与病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护理为例,曾有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名护士给病人输氧,不小心却是拿了一瓶氮气,导致病人死亡,可见医护人员的一个“不小心”往往就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危害。而当前的状况是,“在开放的医疗环境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逐渐淡化,疏远医德修养,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护患关系变得冷淡。作为护士,不能用心温暖患者的疾苦,不能以关怀的态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护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也随之消失。”[2]医学者面对的对象是人而非机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而当前种种医患矛盾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缺乏对病人的理解与关怀,缺乏仁爱精神。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具有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程需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培育的任务。仁爱,也即孔子所说的“爱人”[3],爱人是仁的内涵,在《论语•乡党》中提到马厩失火了,孔子下朝,没有问马怎么样,而是问“伤人乎?”[3]孔子向来注重对于生命的敬重,由此也可见儒家对人的关怀和仁爱。《孟子•离娄下》言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护理人员只有具有对于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才能在面对患者时真正地从内心有意识地理解病人、关爱病人,形成“他者”意识。而药学、检验等专业也都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样一种“爱人”的医学精神同样不可缺。正是因为这些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未来的岗位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所以在卫生类职业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更应强调其责任感、仁爱之心等医学所需的人文素质的培育。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思想中非常强调社会责任感。儒学者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与医学精神历来息息相通。儒家思想中有着与医学精神相契合的内容,而这也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儒家思想的内化可以使得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病人时潜心于专业知识,在世俗的诱惑面前表现得更有责任感,更能怀抱一颗仁爱之心。

2文本阅读与人格内化

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解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5]大学语文的培育功能与思想政治课不同,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影响学生的,而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在不经意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了选择部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外,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同样需要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国文学史》中所说:“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某些启发,领悟到某种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6]优秀作家的作品就属于那类“成就越高”的作品,它们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为人们广为传唱,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学子。儒家的入世精神激发着历代儒家学子以家国为己任,以君子人格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大学语文课可以择取部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积极影响的优秀诗词文赋为文本,特别是学生所熟悉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从而使文中所表现的儒家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为学生熟知的大诗人杜甫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其诗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儒家的仁爱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作者自述生平的一首诗,在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倾吐了其仕途的失意,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歌语言朴实但风格沉郁,颇能体现杜甫诗歌的风格。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7]”是千古名句,多读书方能下笔生花,方能生动地反映所思所想所见。“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7]足显杜甫在文学上的自信与追求,再结合作家身世,诵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7]又能体会了杜甫“忧民爱物”这样一种儒家的执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诵读、学习诗歌并结合卫生类高职专业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讨论,把学医者的执着追求、爱人敬人的仁心与从业责任心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医学精神。还有如大文豪苏轼,学生学过其《念奴娇•赤壁怀古》,熟知这位大文豪骨子里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可以列举苏轼诗词体现出儒家思想进取精神的部分来进行讲解、讨论。韩愈、辛弃疾、陈亮等等大家的诗文皆可择而取之,进入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精神。总而言之,通过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获得审美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中与医学精神契合的部分内化,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