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关系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23: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宿舍关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学生宿舍关系

篇1

(二)“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家庭及年级上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90后”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农村和城市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三)“90后”大学生对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56个因素的反应结果调查显示,在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56个因素中,均分最高的10项为:不良嗜好、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性格不合、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说话挖苦刻薄以及心胸狭窄,均分在2.68-3.56之间(满分为5分)。这些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因素。均分最低的10项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休息时间仍打电话、不关心室友、骂人、方言差异、经常串门、不顾及室友感受及偷盗行为,均分在1.87-2.08之间。这些因素在“90后”大学生看来是对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因素。标准差最大的10项为:心胸狭窄、性格不合、个性自私、言语冲突伤人、不尊重他人隐私、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不良嗜好、对问题看法与室友不同、不尊重他人,标准差在1.03-1.23之间,“90后”大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相对不太一致。标准差最小的10项为:不尊重他人隐私、爱背后说室友坏话、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骂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方言差异、自吹自擂、经常串门、不关心室友,标准差在0.72-0.81之间,“90后”大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看法相对较为一致。分析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90后”大学生认为不太重要且看法一致的因素是:晚上睡觉不关灯、在宿舍打牌、骂人、吝啬爱吃他人东西、方言差异;“90后”大学生认为很重要但看法相差较大的因素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不良嗜好及不尊重他人,见表2。

(四)均分最高的10个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均分最高的10个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检验结果KMO=0.722,Batrlett球形检验2=77.208,df=45,p<0.05,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4个主因子,其因素分析负荷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的贡献率都差不多,表明这4个主因子是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即10个重要因素可以概括为4个主要因素即:个性特征、行为方式、处事态度以及生活习惯。这4个主因子的名称和含义如下:

二、讨论与结论

1.总体来说,“90后”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较高,这说明“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比较和谐、融洽。这与“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一致,“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总体良好,大学生对宿舍成员及其关系的主观评价较高,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较高。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性别、年级、家庭及专业性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在年级、家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三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如大一、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大,需要更长的适应期来达到自我和谐,因而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较低。此外,从学校来看,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即理工科院校学生和师专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都比较满意。

2.研究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10个因素为:不良嗜好、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与室友贫富差距大、性格不合、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说话挖苦刻薄以及心胸狭窄,这10个因素主要涉及个性特征、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处事态度四个方面。分析这10个重要影响因素发现,“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存在差异。其中“态度行为损伤自尊”、“说话挖苦刻薄”、“擅用他人物品”、“个性自私”、“不良生活习惯”这5个因素是一致的,其他因素则都不同。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因素具有共通性。此外,“与室友贫富差距大”对“80后”大学生宿舍关系影响不大,而对“90后”大学生宿舍关系则影响较大。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物质生活宽裕,思想开放,喜欢追求时尚潮流。而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生活节俭,思想单纯,习惯淳朴的生活。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大不相同,从而引起矛盾冲突。从学校来看,理工科院校学生与师专生对影响宿舍关系重要因素的看法上也存在差异。除“不尊重他人”、“态度行为损伤自尊”和“说话挖苦刻薄”3个因素存在一致,其他则都不同。其中“偷盗行为”是影响“8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对“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不大。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比“80后”大学生要好,因而宿舍内偷盗的现象也少。

篇2

1.功利主义,损人利己。当今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除了心理上存在障碍,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障碍,在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往往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演变成损人利己的行为。一方面,功利主义以私利的实现作为人际交往的前提基础,最终必然会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怪圈,难以构建和维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崇尚的是实用主义的交往方式,这也是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用人的“可用性”来衡量是否与其交往。这样一来,宿舍的人际关系便受到利益的影响而产生不和谐因素。在这种错误价值观影响下的交往方式会给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带来巨大的障碍,同时导致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恶化。

2.沉迷网络、忽略现实存。网络人际关系是一种不直接面对面的、经由网络媒介形成的人际关系。多数学生更喜欢这种通过网络建立的人际关系,他们觉得这样的交往双方不需要见面,一般也不会产生利益冲突,也不受自身社会角色的束缚,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因此,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和虚拟世界,忽略了真实存在的现实交际。这样的行为影响了宿舍同学之间的交流,长期下去会使其自身从宿舍群体中逐渐孤立出去。网络的虚拟性、欺骗性是导致同学之间欺骗行为多发的诱因,长期沉迷于网络使学生产生一些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想法,也会使其混淆网络和现实社会,偏离正确的价值观,失去行为道德的判断力,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发宿舍间人际交往的冲突。

3.缺乏沟通、不善调节。不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往往都是因为宿舍成员间缺乏交流、沟通不畅造成的。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更多的学生宁愿采取间接的方式,也不愿和室友直接沟通。久而久之,互相之间便产生隔阂,为矛盾冲突埋下了不安的因素。当与舍友意见不合时,少部分人会选择退让,更多的人会选择不争论,而不是沟通协商,长此下去,使得宿舍成员间关系逐渐冷漠,这种“冷暴力”不利于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很多舍友间的恶性案件的产生就源于沟通的缺乏和矛盾调节的欠缺,使得小矛盾逐渐演变成为大仇恨。舍友间缺乏沟通,在自我调节和适应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些都导致了宿舍中人际交往困难。

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努力的方法

1.正视自己,克服自卑心理。营造和谐宿舍人际关系必须从自身心理出发。在处理自卑的心理问题上首先要学会设法弥补自身的不足,树立平等的思想,调适心理,增强自信。另外,要学会在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怕挫折,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站起来。同时还要积极努力地适应各种各样的外部唤醒,调节心理矛盾,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坚定自己的信念。最重要的一点是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增强自信,不盲目地与他人攀比。

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既有利于克服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也能够减少对潜能的消耗,还有利于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承认并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文过饰非、不推诿,还要区分为不同境遇与情况中的缺点和错误并加以克服。当然,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自我挫伤,对每个社会个体来说,来自客观因素的挫伤都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做的是尽量减少和避免来自主观因素的挫伤。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和克服,通过调节把危害降到最低。

2.学会沟通,克服个人主义。在集体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克服个人主义需要善于进行自我转换,通过扬己之长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保证情绪的稳定。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置换角色的心理位置,即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抑制自己的心理障碍。积极地投入到集体生活活动中,让自己生活充实,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和他人,取长补短,以达到新的平衡,能够更好地与舍友相处,以利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在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交往,是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原则之一。

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使自己形成一种豁达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周边的人和事,以真心和坦诚使对方感到温暖,理解并接纳自己。在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还要学会合理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真诚,是构建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真诚的沟通更是良好人际交往的根基。

 

影响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相关文章:

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2.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的特点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05-03

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中毒死亡,这两起的案件都是大学生与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而导致。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基本都是独居一室,来到了大学生进入了宿舍生活,很多同学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产生了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产生一些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对大学生的宿舍同学关系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界定及特征

结合对“人际关系”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认识,给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下这样的定义: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在宿舍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大学生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它从属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范畴,也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具有高度集中性、交错复杂性、易冲突性、影响深远性等特征。

二、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概述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经济情况等可能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第二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方面问题的调查,包括整体情况、品格相容性、世界观差异、人际竞争、生活琐事和通过开放式问题提建议这几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关于大学生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采取措施方面的调查。

本次调查小组的同学均为徐州工程学院大二在校生,调查时发动同学及同学的同学填写调查问卷,所调查的学生均为在校大学生,且范围较为广泛,有徐州工程学院本校的同学,也有许多其他院校的同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在问卷星网上进行,参与调查的同学共500人,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调查显示,参与调查学生的同宿舍居住人数为4~6人的占绝大多数有79.63%,而6人以上的比例较少为19.14%,1~3人则更少为1.23%。另外,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调查显示,59.26%的同学有住校经历,有近40.74%的同学从来没有住校经历。从性格上看,大部分同学都是热情开朗,容易相处的。少部分人是文静内向的,极少人是冷酷寡言的。另外,调查的学生有超过一半的人来自农村。

2.宿舍同学的关系概况调查。此部分主要是对调查学生宿舍关系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宿舍学生关系的现状。首先调查的目的是关于学生除睡觉以外在宿舍所呆的时间,由调查可知,47.53%的同学在宿舍呆的时候为4~6小时,35.8%是2~4小时。这说明大学生除睡觉外在宿舍所呆的时间较长,而在宿舍呆的时间越长,而与同宿舍所产生矛盾的机率会越大。对宿舍同学关系概况调查第二方面是同学对同宿舍同学是否容易相处进行的调查,结果是95.68%认为是比较容易相处的。这一调查结果是值得欣慰的,但仍有4.32%的学生认为宿舍关系不容易相处,而宿舍矛盾恰恰是由于少部分个性较强,不易相处的同学而引发的。第三个问题是调查学生对宿舍关系是否融洽的一个调查,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8.27%的同学认为同38.27%的同学认为同宿舍关系十分融洽,50.62%的同学认为宿舍关系基本和谐。这说明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总体是好的,但仍有8.02%的同学表示同学间偶有矛盾,更值得注意的是1.23%的同学认为宿舍关系非常紧张。对宿舍里是否有矛盾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05%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矛盾,66.05%的同学表示很少有矛盾,16.05%的同学表示很久才会有一次矛盾,有1.85%的同学则表示宿舍天天有矛盾。依据类似调查,调查组分别对同学宿舍关系的预期,是否经常与同舍友出游,是否经常与舍友聚餐,是否经常参加宿舍活动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宿舍关系较为和谐与预期相符,同宿舍的同学能够经常外出旅游、聚餐,从而使同学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减少矛盾。但另外有一少部分的同学认为宿舍矛盾很多,同学关系较为难处。

3.宿舍同学矛盾原因调查分析。此部分对同宿舍同学关系可能发生的矛盾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排在前四位产生矛盾原因的是:意见不和、作息时间不同、宿舍的卫生问题和生活习惯、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分别占45.68%、41.36%、29.01%、24.07%、88.27%和85.8%(多选题,故总和大于100%)。这说明同宿舍的同学产生矛盾比较原因比较集中,大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都是一些琐事,对某事看法不同,导致言语上有冲突,或作息时间不一致引起的冲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矛盾产生的原因:利益不周。因为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爱好,有的同学喜欢窝在宿舍玩游戏,有的学生在宿舍里面做饭,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到外面打篮球。如果同学在宿舍里面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宿舍电费较多,而电费是由大家平分的,这样就会造成一些矛盾。还有的是因为同学之间有竞争,如奖学金之类的竞赛可能会影响到与舍友的关系。生活习惯也是引起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同学卫生习惯不好,袜子到处扔,零食的包装扔得到处都是,同宿舍的同学可能会忍一时,但很难长期忍受。

4.宿舍矛盾处理的方法调查。这部分主要调查学生遇到矛盾以后解决的方法,结果表明:遇到分歧时,62.96%的同学会讨论协商后采取折中的方法,14.81%的同学会做退让,19.14%的同学是不争论,各干各的。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如何处理问题还是比较理智的,能够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但也仍有19.14%的同学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另外有一项调查:当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和别的同学发生矛盾以后,当遇到心事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向舍友倾诉?大概有35.8%的同学会选择向舍友倾诉,11.11%的同学不会向舍友倾诉,32.72%的同学只会私下里向自己关系好的舍友哭诉,还有20.37%的同学会视情况而定。这说明有许多学生和舍友的关系相处得一般,难以称得上是知心朋友。针对当舍友遇到问题时的其他舍友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73.46%的同学表示其他舍友会认真倾听,主动帮忙。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富有同情心的,具有较高的情商。22.84%的同学认为舍友会略表慰问,这部分同学表示礼貌上的问候,说明对同学的关心不够。还有2%的人对舍友遇到的问题不但无动于衷,反而幸灾乐祸,这部分同学很难和舍友长期相处,并且极易发生矛盾。

5.大学生宿舍同学关系情况总结。①舍友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通过调查可知舍友之间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产生,但大都是一些琐事引起的,如生活习惯、性格不合、开玩笑的时机不对、卫生习惯不好等。虽然说这些都是小矛盾,但如果不及时化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大的问题。②作息时间不一致是矛盾的主要原因。由于有不少大学生因为考研或者玩游戏导致晚上睡觉晚,经常会影响到同宿舍同学的休息,这也是造成矛盾的原因之一。③舍友的关系融洽但不够亲密。大学生与舍友能够做到相处较融洽,但有部分学生有问题有心事很少找舍友倾诉,难以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④大学生宿舍经常有集体活动,如旅游或者聚餐,对舍友融洽相处有很大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这容易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感到压力,如果参加有经济压力,不参加则有思想压力,人为地制造了贫困家庭学生与舍友的隔阂。⑤少部分同学难以融入宿舍。有少一部分同学和宿舍同学关系不好,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平时易与同学产生矛盾,而且矛盾不易化解。

四、对策建议

1.对学生的建议。①培养习惯,塑造良好个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事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和他人的感受,玩游戏时戴耳机,听音乐时降低音量,不乱动宿舍同学的物品,不试图占他人便宜。同时,还应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宽容的个性不仅对自己现在有利,对同学将来的发展更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②换位思考,掌握交往技巧。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种积极地参与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容易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同时,应多阅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领悟到许多高尚的思想,懂得更多的处事哲学,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对教师的建议。①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老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位学生,班级干部评选、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的选举应尽可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因为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也是造成学生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对每位同学都一视同仁。②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对个别性别孤僻或者家庭贫寒的同学进行关注,教师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如果他们和同学或者舍友发生矛盾,教师应该能够及时介入进行矛盾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并经常对这些同学进行心理辅导,给他们足够多的关怀和温暖,让同学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和集体的温暖。③给同学更多的自由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如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舍友,可以不定期进行宿舍调整,让考研的学生在一个宿舍,这样既可以互相促进,又不会因作息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矛盾。

3.对学校的建议。①加强教育和管理。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具有健康文化氛围的宿舍环境是产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基础。②开设人际关系学课程。高校应使大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学的基本理论,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交往的艺术,人际冲突的原因以及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等相关知识。纠正他们在人际关系认知上的偏差,培养他们尊重、坦诚、宽容、信任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巧。③加强宿舍的硬件建设。目前好多大学生宿舍楼目前条件较好,有独立的盥洗室,有空调等,但大学生宿舍楼里更应该配备自习室,为一些因考试、作业需要熬夜的同学提供方便的同时,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可以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丁剑.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0.

篇4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0-02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之间的心理关系。”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就是大学生在宿舍的集体性学习和生活中通过互动交流形成的一种心理联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和谐友好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

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宿舍融洽氛围形成的前提,是校园美好环境建构的保障,更是个人健全身心养成的基础,因此也为每位大学生所渴望。

一方面,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大学生健全心智和人格的发展。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每位成员要在此空间中获得身心的高质量休息,其氛围必须是自由和轻松的,要避免严肃和紧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使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宿舍中找到归宿感和安全感,起到稳定情绪、补偿情感的作用,进而减少学生在异地环境中的不安、不适、孤独之感。除了生活休息,宿舍也是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具有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宿舍,更利于健康文明、团结进取氛围的营造,进而促进宿舍全体成员知识体系、人格意志的全面且快速的发展。同时,大学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宿舍对大学生起着“第一社会”的作用。宿舍人际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一个缩影,大学生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对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乎个人事业和人生发展。此外,大学时光承载青春记忆,融洽的宿舍关系,舒心的集体生活,将是每位成员最美好、最长存的印记。总之,宿舍的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功能。

另一方面,和谐友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益于文化校园的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生生活为载体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不仅需要安全舒适的物理硬件,更需要健康有序的人文软件,其中,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其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行为自律、精神文明的宿舍更有利于宿舍管理及其他校园管理的落实,更有利于安全、健康、文明校园环境的建设。近年来,接连发生在诸多高校中,由于紧张的宿舍人际关系而导致的校园惨剧,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等,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建设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而为稳健、安定社会环境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他们的宿舍人际关系整体上是和谐、友好的,但在具体的宿舍活动和人际交往中,也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及问题,主要有:“内部相吸、外部相斥”的“小团体”现象;价值取向差异下的互不理解现象;因利而起的不良竞争现象;生活琐事引起的不和现象等。出现了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学生宿舍多呈现出感情疏远、“冷暴力”、口舌之争、拳脚之争等状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个体认知因素。“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往往直接影响着他的交往质量。”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而宿舍生活是一种集体性活动,需要较为协调一致的行为及思想,二者的矛盾势必使宿舍这一各成员接触最频繁的地方成为校园摩擦的主要聚集地。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和人格都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仅对人际交往的意义认识不够,更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良好技能,以及应对冲突、化解矛盾的有效策略,并且其换位思考、审己度人的观念不强。因此,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大学生往往具有情绪化、直觉化、易冲动等倾向,难以做到理性思考、冷静处理、客观对待。

二是家庭环境和教育因素。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及教育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缺少与同辈相处、合作、分享的意识和经历,这使得他们在集体性生活中易与他人产生摩擦和矛盾。同时,“4-2-1”模式的家庭结构,优越的经济条件,让多数子女成为被宠爱、被呵护的对象,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而其诸如好逸恶劳、自私懒惰、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使之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另外,诸多家长对孩子寄予了较高期望,不断给其灌输不甘落后、出人头地的思想,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使孩子易将身边同学当作竞争对手对待,而非朋友。可见,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是造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一大原因。

三是高校教育及管理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体系、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的塑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当前多数高校的德育课程并未贴近学生实际,而存在喊口号、假大空的情况,缺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及心理的重视,未能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没能提供较多的团队合作机会。同时,高校宿舍管理的缺失也易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宿舍管理偏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面对违反纪律制度的学生,出现矛盾纠纷的宿舍,管理员和辅导员多以口头教育、处罚、调换宿舍等方式加以处理,没有进行深入的情况调查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故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社会文化因素。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影响,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取向,交往媒介的虚实共存,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交流和发展的机会。然而,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鱼龙混杂的各种主义、不健康的网络行为等,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压力,造成其人际交往困境。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引导积极、健康、安全的人际交往。

三、建立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鉴于对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加强教育,完善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人际冲突的预防和避免,最根本上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因此,大学生必须积极自主地加强自身学识及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控力,学习与人交往的知识技能,懂得尊重他人,换位思考。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子女宿舍生活的教育和指导,树立其与人为善的人际交往理念,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保持与子女的有效沟通,教会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的方法和技巧。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坚持专业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使他们学会理性、客观、全面、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二)完善宿舍管理制度,提高后勤部门的管理、服务功能。后勤部门要改革和完善学生住宿制度,在统一安排的大原则下,畅通学生申请调换宿舍的渠道,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宿舍和舍友,不能为了省事而加以阻止,恶化矛盾。同时,管理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宿舍设计大赛”、“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创造更多集体活动机会,以便使宿舍成员间增进了解,强化认同,增强凝聚力。此外,宿舍管理要培养合格的舍长队伍,充分发挥舍长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宿舍稳定、建设宿舍文化等方面的作用。管理人员要定期听取舍长汇报,掌握宿舍人际关系动态,及时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宿舍成员也应在舍长的带领下,协商制定符合宿舍实际的内部规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保证宿舍每位成员的合理利益。

(三)创新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方式,注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据调查分析,大学生“人际总分是随着年级上升而下降的”,也就是说,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总体满意度上,大一新生最高,大二有所下降,大三最低,大四又有所上升,具有阶段性特征,且男女学生之间又存在性别差异。因此,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学生给予宿舍人际关系的关注,不仅要注意新生更必须注意高年级的人际关系,并做到“男女有别”。宿舍人际关系矛盾的处理与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蹴而就之事,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交流,并注意跟踪观察,防微杜渐。同时,还应带领学生开展多项集体活动,增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化解矛盾,建立友情。

(四)优化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生宿舍文化集中反映着了大学生所受影响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内容及特征,培养大学生和谐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就需要优化总体外部环境,营造文明、健康、和谐、安全的文化氛围,避免和打击各种低俗、庸俗、恶俗的文化。优化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尤其要注重诚信文化体系的建构。“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诚信品质对于人际交往活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机制健康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诚信社会、诚信校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现总体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安定、融洽。

总之,宿舍人际关系是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社会交际、人生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也关乎文化校园、诚信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营造健康、友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33

[2]雷玉明.大学生保健[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62

[3]雷志斌.“90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索[J].全国商情,2013(19)

[4]路海东.社会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5

[5]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刘星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篇5

人际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伴随着人际交往过程而发生变化,是人与人在相互接触、交往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任何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从人与人的相互认识开始,以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为关系好坏的评判标准,以不同的行为表现为关系好坏的重要标志。

1.1作息习惯不同作息习惯不同是大学生宿舍出现人际关系摩擦的最主要方面。有的同学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同学习惯晚睡晚起。深夜不睡的同学就聊天、上网、玩游戏、看电影或者开台灯看书,有的同学晚上外出回来洗漱动静太大,影响了早睡同学的睡眠,早睡的同学自然心里有怨气。早起的同学起床后动静太大,吵醒了晚起的同学,这些同学也不满。中午的时候,有的同学要洗衣服,收拾东西,这些都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日积月累,矛盾就从这些生活小细节中产生。在工作中就经常碰到有学生要求调换宿舍,问起原因,就是作息习惯不同,没有休息好,自然影响到精神状态,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1.2性格差异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遇到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笑而过,有的人却耿耿于怀。有的人天性乐观开朗外向,有的人随和宽容,有的人内向腼腆,有的人敏感多疑,有的人个性张扬、性格跋扈。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世界才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紧张。有的同学不拘小节,从外面冲进来抓起别人的水杯就喝、不洗手就从别人碗里抓东西吃,或者没经过舍友同意就随便使用别人的东西,更如毛巾、指甲刀之类的私人用品,讲究卫生的舍友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不能接受;有的同学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也不是针对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但是如果碰到敏感多疑的人往往会认为别人是对他有所针对的;有的同学自私自利,凡事只为自己考虑,从不关心他人,这样的人同学自然无法和他人和谐相处。

1.3家庭背景不同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高校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纷纷扩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上大学、圆大学梦,这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家庭的同学聚在一起,成为舍友。这些同学中有的来自东部沿海城市,有的来自西北内陆地区,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困。有的同学刚来上学就带了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这也许很平常,但对于来自西北内陆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别说笔记本电脑了,可能普通的台式电脑他们都只在教科书上见过。来自城市的学生因为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和话题,部分同学讲吃讲用讲名牌,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比较节俭,在很多方面找不到共同话题,且因价值观消费观不同,在心理上也难以找到契合点,久而久之,宿舍就分了派别,要么互不理睬,要么针锋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更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上更踏实、刻苦,往往基本功较为扎实,生活上自理能力强;来自城市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知识面更开阔,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如果能彼此互为借鉴、互相帮助、互相看到对方的优点,就能和谐相处。

2推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良性发展的对策

认为,人类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个体间的信息沟通,通过广泛的交往,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学识;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认识,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到自己恰当的社会位置,选择更为恰当的行为方式;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因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在正常的交往关系中,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了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只有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道德素养、丰富社交知识、提高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宿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2.1学生角度

2.1.1提高自身素质,懂得尊重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有明显维护自己尊严的倾向,当自己成功时就说自己能力好,失败时就解释为运气差,这就是为了维护尊严。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来自于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肯定让人们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别人的否定让人们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逃避或远离那些给予负面评价的人。根据这个原则,在交往中,肯定他人、接受他人,让他人觉得有价值、有尊严,交往则能顺利进行。反之,在交往中否定他人,让他人产生自尊受损的感受,就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建立好的人际关系也会受到破坏。当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并不意味着处处讨好他人、曲意逢迎,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良好沟通,同样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大学生宿舍由于空间小且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知道一些彼此的隐私,切不可将他人的隐私随意散布,在交往中要注意态度、说话方式,不乱拿他人的隐私开玩笑,不给同学取绰号,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不损害他人名誉,尊重他人的选择,维护他人的尊严,珍惜他人的给予。

2.1.2平等交往,诚实守信交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是指交往双方在态度上的平等。交往过程中,如果有一方始终高高在上,对他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就会被孤立。大学生年轻气盛富有个性,看待事物的观点由于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遇到问题喜好争论,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并不是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全面的,要懂得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坚持平等交往的原则,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优势就趾高气昂,对别人嗤之以鼻,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劣势就觉得低人一等,对别人曲意逢迎。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诚信是繁荣昌盛的根本。一个人一旦失去信誉,就将被社会淘汰;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信誉,就将走向灭亡。因此,人际交往中无论如何讲究技巧,诚实守信才是最持久最根本的做人处世之道,以诚待人、信任他人、不猜忌、不设防,才能和谐相处。

2.1.3宽容待人,主动沟通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与生俱来的,宽容需要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大学生的气度就是国家的气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狭隘的人自以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宽容则是一种自信、一种成熟,能够正确看待和接受他人的错误、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大学生宿舍交往中难免有所摩擦,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容忍别人犯错误,容许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容许不同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在希望别人接纳和容纳自己、承认自己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学会接纳和容忍别人、承认别人的价值,给别人留有余地,也是给自己选择了退路。交往是从陌生开始的,主动表达了交往的愿望,也给交往创造了机会。在人际交往中,主动并不代表低人一等,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交往中对他人主动示好、礼貌待人、低调处世,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在遇到人际冲突、矛盾摩擦时,能够主动沟通、注意说话的方式技巧则更容易化解矛盾。大学生都是青年人,年轻气盛,宿舍生活中难免会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等不同有所摩擦,如果一味回避,只会让隔阂越来越大,心平气和、积极面对问题、及时主动地沟通,则更容易解决问题。

2.2学校角度

2.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宿舍氛围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需调整好交际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心理专业老师的帮助。其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倾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包袱。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打成一片,更容易发现学生宿舍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对有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要对其深入了解,进行追踪指导,在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来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多渠道多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使之能够和舍友、同学和谐相处。再次,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针对一些学生由于交际能力有限而导致的问题和困惑,可开设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也可邀请专家前来开展培训讲座,对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教育,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2.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和谐宿舍氛围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通过活动,团结协作,加强同学间的联系,增强友谊。现在很多高校每年都会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有宿舍装饰大赛、舍歌大赛等内容。要通过宿舍装饰大赛,使同学们把宿舍布置得温馨舒适,既美化生活环境,又能在共同的荣誉感中使友情得到升华;舍歌大赛,宿舍同学在一起出谋划策,有的当主唱,有的当伴舞。在这些活动中,之前的小矛盾往往能得到化解,全体宿舍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宿舍生活情境模拟表演大赛,要通过模拟宿舍生活,发生矛盾——及时沟通——解决矛盾,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珍惜同学情谊。

篇6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24—03

宿舍是学校的重要组织单位,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已成为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宿舍人际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据有关调查显示(秦龙,2008;马丽萍,2007),大部分同学( 65% ,73.5%)认为自己目前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较好,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 35%,19.3% )同学对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感到不满意。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也发现,有心理困扰前来咨询的学生中至少20%是由宿舍人际直接引起的;在学生违纪处分中,因违反宿舍规定或因宿舍人际矛盾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冲突占了近半数。惊心的数字让我们意识到,高校应充分重视起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避免马加爵事件等类似的高危害性事件再次发生,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笔者将根据多年的辅导员经历探讨一下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以及如何创建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

1 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既与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有关,也和学生个性特点、社会成熟度有关。

1.1 社会家庭背景

宿舍汇聚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一帮孩子,有的来自南方,有的来自北方;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贫困、有的家庭优越;有的是独生子女,有的是兄妹几个,等等。这些社会家庭背景因素造就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很容易在宿舍生活中引起摩擦,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

例如,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消费观念、娱乐方式与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不同,很可能在宿舍集体活动(一起出去吃饭、K歌;假日旅游等)的参与上不太积极,从而引发家庭优越的学生的误解,认为不“抱团”,渐渐冷漠以对,不再往来。

在宿舍生活中,生活习惯等细节问题也是引发矛盾的直接导火索,尤其是以作息时间不同最为突出,例如有的人爱上网玩游戏,很晚才睡,有的人则习惯早睡早起。其他的还有打扫卫生、物品放置等都可能引发宿舍吵架、打架等不良事件。

1.2 学生个人因素

1.2.1 以自我为中心,他人意识弱。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4+1”、“6+1”类型的家庭结构使孩子成为家里的“公主”“皇帝”,父母百依百顺,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有“自我中心”性格的大学生,一切以“我”为中心,心目中只有自己。主要表现为:凡事只考虑到“我”的感受,对我是否有利,从不考虑别人和集体,不懂得进行换位思考;视自己的利益、权利、名誉为神圣,别人绝对动不得,谁侵犯了他,他就要狠狠惩罚、报复这个人;一切以他个人的好恶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谁对他好,他就认为是好人,谁对他不好,他就恨谁;自私自利。对学校和社会来说,具有这样性格特点的大学生无疑都将是一颗定时炸弹。

大学生宿舍生活中的很多摩擦和矛盾大多都是因为性格特点中的“自我中心”引起的。好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前没有住过宿舍,没集体生活经验。当宿舍七八个人共用仅有的生活资源时,只考虑了自己的需要多占用了(例如物品摆放占用空间大、洗漱时间长等),势必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发生口角。有的学生通宵玩游戏,看电影,音响声音很大也不顾是否影响其他人的学习休息;有的不打扫自己卫生、按时值日,影响了宿舍集体荣誉;有的因为一件小事就谩骂人、拉帮结伙形成统一战线排挤同学等等。

1.2.2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中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大学生都缺乏人际关系交往的技巧,例如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拒绝或不满,发生矛盾时不知怎么处理等。例如:当舍友不按时打扫卫生时,用刻薄、辱骂的语言表达不满;发生口角后,以冷漠、敌对、排挤等方式处理。

还有一些同学存在不合理的人际认知。例如:发生矛盾时,认为自己一切都好,错都在对方;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本身,不能容忍自己的好朋友再与其他人交往等等。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得以形成的理性条件,个人只有通过知觉了解自我、他人,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 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

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学生个人、学校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2.1 学生方面

2.1.1 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探寻的课题。大学生应该去搞清楚“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现实中的我,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还是能为别人着想、乐于奉献的人?是一个善于表达、沟通能力强的人,还是一个词不达意的人?面临冲突时,是一个冷静的人,还是一个暴躁冲动的人?….. 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就再要问问自己:那理想的人际自我,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方面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做出改善和提高。

2.1.2 完善自我。认识到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和缺点之后,就要加以完善和提高。可以阅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增加相关知识,例如要懂得尊重和接纳他人不同于自己的独特性,懂得待人真诚、宽容等等。还可以通过参加人际关系训练方面的课程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倾听技巧、表达技巧、拒绝技巧等等。

2.2 学校方面

2.2.1 构建良好的宿舍文化。 学校领导重视宿舍文化建设,不仅仅要抓硬件设施、规章制度等表层的文化建设,更要抓宿舍成员政治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等深层的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宿舍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大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另外,还要选拔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宿舍管理员、宿舍长。高素质的执行队伍才能让硬规定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多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增强宿舍的凝聚力。通过宿舍文化节、宿舍为单位的科技文化竞赛等活动,提高宿舍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人际氛围。

2.2.2 开设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类、人际关系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提高适应社会能力。针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开设人际交往训练类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人际认知偏差、提高人际沟通技巧,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

2.2.3 充分发挥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作用。针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教育问题,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除了提供心理咨询的个体化服务外,还应拓展面向更广群体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利用团体辅导技术进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辅导,开设以宿舍为单位的“交往工作坊”,以宿舍关系为题的心理班会等。

2.3 家长方面

首先,家长应该从意识上明确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大学生已经成人了,应该以对待成人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能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娇惯、袒护,教授孩子成人世界的为人处世原则,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

其次,与学校站在一条战线上,积极配合达成孩子的成长成才教育。当孩子与舍友发生矛盾时,有的家长偏听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袒护包庇孩子,不依不饶地要求学校做出表态、处理,不仅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也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一个处理矛盾的坏榜样。

总之,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深入分析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家长一起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和谐宿舍、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赵连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湖.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

篇7

一、前言

由于招生人数剧增,教室资源相对紧张,高校普遍实行流动教室制。多个班级在同一个大教室上课,选修课上课更是没有班级限制。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逐步被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学生宿舍。宿舍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实践课堂。据调查,学生在校期间约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宿舍不仅仅是单纯提供休息、睡觉的地方,还是一个“小社会”、“小社区”。它对学生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树立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于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道路,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大学生宿舍关系却并不融洽,时时出现危机事件,什么对策最有帮助?本文专门做了调研。

二、调查方案

(一)资料收集方式与方法

抽查对象是我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采用的是自填问卷的调查方式,由各班级辅导员组织。

(二)调查对象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在同学们反映存在人际关系异常的学生群体中抽取的。共发放测试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19份,占问卷总数的91.1%,将填答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数据,具体存在如下的宿舍问题:

1.不同成长背景。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生,同住在一个宿舍,成长环境、贫富程度、城乡和地域的不同,都会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为人处世方式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每个年级小团体因素都占首位,宿舍内部三三两两,各自为政。

2.不同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有的同学作息时间规律,习惯早睡早起,而有的同学作息时间比较混乱,喜欢熬夜懒床,矛盾便会产生。另外有的同学有浩癖处处要求干净整洁,有的同学不拘小节,外套鞋帽到处乱丢等,日常生活琐事,长期累积会逐步升级矛盾。

3.个性言行因素。大学生善于从各个领域获取知识并喜欢在宿舍进行交流、讨论、辩论甚至争论。有时争论会变成争吵,甚至是人身攻击,最后大家不欢而散,造成宿舍关系不和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舍友言行影响因素从大一到大二有一个飞跃式的增加。作为大一新生,舍友彼此之间不了解,每个人言语表达都会有所顾虑。步入大二,随着接触,逐渐了解,彼此互称兄弟姐妹,宿舍成员成为一家人,言语上直来直去,随心所欲。虽然明白对方是为自己好,但忠言逆耳,若不能及时宣泄便会出现隔阂矛盾。

4.恋爱因素影响。大学生风华正茂,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喜欢谈情说爱。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恋爱因素从大一到大二有一个质的飞跃。大一寻找到自己另一半的不多,当进入大二,一旦有了自己的伴侣,总希望和自己心仪的伴侣天天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减少了与舍友相处的时间,渐渐地产生距离感。一些事情,由于时间的紧迫,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久而久之,变成了误会。

5.缺乏沟通技巧。由于刚刚从父母的庇护中走出,很多同学凭直觉、情感和经验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缺乏为人处事的基本技巧,当面临矛盾时易把自己置于尴尬、被动的境地。很多大学生都想改变这种现状,却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从何处着手。

四、建议及对策

(一)学生方面

1.注重自我反思,改造不良人格。大学生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宿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好一个宿舍的人能够形成比较统一的作息习惯。倘若实在有事,早起或者晚睡的成员也应尽量减少声响和灯光对舍友们的影响,完成应尽的义务,在做好个人的事之外也要搞好集体的事。如宿舍公共卫生的打扫。

3.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就是合作与沟通。勤沟通、换位思考、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得体的肢体语言等等都是得当的方法。

(二)学校方面

1.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文化、卫生、学习、文明等评比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势,弘扬大学生健康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取向,突出大学生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宿舍活动体味和谐相处的愉悦和快乐,营造良好的宿舍人际氛围。

2.学校在保障宿舍硬件设施之外,还应完善宿舍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认真实施,严格管理,督促他们遵守各项规章。

3.学校要经常组织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专题系列讲座,加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辅导,科学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及时调解矛盾,为学生排忧解难。

篇8

分类号B848.6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7.005

1引言

进入大学生活后,原本高中固定班级空间的“唯一性”地位被打破,宿舍成为了学生个体间联系最密切的场所,宿舍人际关系质量与每个成员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存在紧密的关联。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与人际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刘天月,2013);还有证据表明,宿舍人际关系的质量低会导致个体无法适应大学生活,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较强的攻击性(赵茜,苏春景,2015),而攻击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显著负相关(郭梅英,张玉英,2011)。在有关个体在社交圈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社交地位(sociometric status, SMS)的概念日益被学界所重视,它是Anderson, John, Keltner和 Kring (2001)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的另一种社会地位类型,国内有些文献也将其译为社会计量地位(黄婷婷,刘莉倩,王大华,张文海,2016)。这一概念源于对儿童和青少年同伴关系及社会接纳的研究, 强调个体在与其联系最紧密的生活圈(家庭、朋友、职场等)中所处的位置, 常以受尊敬、被羡慕及拥有的影响力作为度量指标(Anderson,Kraus,Galinsky & Keltner,2012)。同时,社交地位能够强烈影响个体对权力和社会接纳的感知,而这二者又正是幸福感的重要决定因素(Baumeister & Leary,1995;Keltner,Gruenfeld & Anderson,2003)。国内外均有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交地位比经济地位更能显著地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Anderson, Kraus, Galinsky & Keltner, 2012)。

虽然个体的高社交地位往往伴随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共识,但低社交关系的危害却往往被低估。迄今为止,不良的宿舍关系仍是我国高校安全最大的隐患之一,大学生宿舍舍友间的暴力冲突和刑事案件屡见报端。在多年前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中,导致其杀害室友和同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在宿舍中“被人瞧不起并时常被羞辱”。由此可见,宿舍中的低社交地位很可能是引发个体攻击性的重要诱因。有一些国内外的研究提供了诸多间接的佐证:首先,国外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较差的社交地位和高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Lancelotta & Vaughn,1989; Salmivalli, Kaukiainen & Lagerspetz,2000);在校园枪击这类暴力事件中,几乎所有的行凶者在犯罪前都经历过长期严重的被同伴冷落和排斥的遭遇(Leary,Kowalski,Smith & Phillips,2003);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方面提醒人们,由于被排斥和边缘化导致的不良的人际关系很可能会诱发攻击行为并对幸福感造成损害。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且有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到的都是间接结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宿舍中的社交地位和其攻击性的关系。

此外,以上有关国外的研究同时表明, 社交地位和同伴交往中的接纳与排斥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且在引发攻击行为的情境中,

社会拒斥是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而且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小或模糊的社会拒斥操纵,也有可能引发针对除了拒斥者以外的他人的攻击行为( Buckley, Winkel & Leary, 2004; Kirkpatrick, Waugh, Valencia & Webster, 2002; Leary, Twenge & Quinlivan, 2006; 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2001; Twenge & Campbell,2003; Warburton, Williams & Cairns, 2006)。 这些研究都说明,社会拒斥可能会提升攻击倾向甚至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此外,有关于青少年社会地位的研究发现,社会地位中存在同伴接纳和受欢迎度两个维度(冯华润,2014)。而对于个体而言,社交地位是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二者密不可分。而一个拥有高社交地位的个体很可能也是被接纳并且受欢迎的,同时,被接纳或者排斥也是个体社交地位在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和具体表现之一,是能反映大学生活中个体人际状况的真实情境。因此将它纳入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将更具有实践意义。

综上,本研究还将操纵社会拒斥情景诱发个体的攻击性,以考察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2研究一个体主观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一拟采用梯子等级评价法启动个体的社会比较,考察个体主观感知的社交地位和攻击性的关系。

21被试

来自北京市某高校的182 名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7份,男性57人,女性110人,平均年龄183岁。

22工具

社交地位的自评借鉴前人的梯子等级评价法(陈艳红,程刚,关雨生,张大均,2014; 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Kraus, Cté & Keltner, 2010),给被试呈现一个有10个等级的梯子,指导语为:“梯子的等级代表你在宿舍中某个方面地位的高低,梯子等级越高说明自己的地位越高。请您以舍友为参照对象,从经济地位、学习成绩水平、受尊重程度、说话份量四个方面分别评价自己就该方面在宿舍中的位置。”其中1表示“非常低”,10表示“非常高”。

攻击倾向的测量采用Buss和Perry于1992年修订编制的攻击性问卷(AQ),包含27个条目,四个维度: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采用Likert5点计分,本研究中的科隆巴赫α系数为087。

23结果

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在代表宿舍社交地位的四个维度中,只有宿舍受尊重程度(r=-021,p

同时,从表中相关可以看出,个体在“宿舍说话分量”与攻击性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而“宿舍尊重地位”仅与“言语攻击”和“敌意”两个维度显著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尊重”一词容易引发较高的社会赞许性,而“宿舍说话分量”侧重行为的描述,更容易让被试做出真实反应。因此,“宿舍说话分量”可能是测量宿舍社交地位更有效度的指标,所谓“人微言轻”,正是低社交地位的表现。

3研究二他评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的关系

研究一揭示了个体自我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之间的显著相关,但是这一结论是基于自我报告的宿舍社交地位,研究二拟采用个体宿舍社交地位的他评数据来验证研究一结论的稳健性。

31被试

来自北京市某高校120 名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份,男性60人,女性60人,平均年龄2186岁。

32工具

宿舍社交地位和攻击性的测量工具同研究一。

33程序

被试受邀进入实验室,宣布指导语后让他们完成社会计量地位自评和他评问卷及攻击性问卷。宿舍社交地位和攻击性的测量基本同研究一,区别在于,第一,由于宿舍社交地位采用他评数据,因此研究二中要求被试对宿舍中每个成员的社交地位进行评价;第二,由于研究一中已经发现,“宿舍说话分量”是测量宿舍社交地位更有效的指标,因此研究二采用 “宿舍说话分量”作为社交地位的测量。

34结果

由于宿舍单位不同,故而评价对象不同,因此将每个被试对宿舍每个成员的宿舍经济地位、宿舍学习成绩地位、宿舍尊重程度和宿舍说话分量的评分进行Z分数转换。社交地位的他评数据通过矩阵转换计算得出,其算法基本思路为:先计算整个宿舍对某一成员的地位评分,然后用总评分减去该人的自评分数,即得到他评分数。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他评的宿舍社交地位(说话分量)(r=-022,p

为进一步考察宿舍社交地位对攻击性的影响,将它们作为预测变量对攻击倾向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主观感受到的宿舍说话分量(β=-030,t(166)=-204,p

这一结果印证了研究一的结论,同时也证明他评和自评的社交地位对于攻击性的影响是一致的。接下来的研究将采用自评的宿舍说话分量作为个体宿舍社交地位的指标。

4研究三社交地位影响个体攻击性的可能机制:社会拒斥的作用

研究三 中试图通过实验室实验探讨宿舍社交地位影响攻击性的可能机制。较低的地交地位意味着经历社会拒斥,因此社会拒斥可能是低社交地位引发攻击性倾向及行为的原因。该研究中,不同组别的被试经历社会拒斥的操作, 然后比较其给予同伴的辣椒数目(攻击性测量)。

41被试

从北京市某大学以宿舍为单位,招募了30个宿舍、共12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60人,女生60人,平均年龄2186岁。

42工具

宿舍社交地位的测量工具同研究一和研究二。攻击行为的测量采用的辣酱分配法(Lieberman, Solomon, Greenberg & McGregor,1999),被试填写想给其他人吃的辣椒数量,数量越多代表攻击行为越高。

43程序

实验室实验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要求被试以宿舍为单位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真实作用是通过操纵社会拒斥来引发攻击行为。分别给宿舍四个人编号①②③④,每人分别获得画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的小纸片,任务要求是在自己的纸片上添加笔画构成一个新事物,四个人画出的新事物贴在一张A4纸上组成一幅画面,尽可能使得这幅画富有创造力。

第二步,安排被试填写问卷“你为你们组完成的这幅画的创造力打多少分?请按照各组员对创造力分数贡献的大小程度进行排序。”

第三步,给予被试虚假反馈。填完之后让四个被试先在房间外等待一分钟。随后对被试逐一进行反馈。在这一步骤中,将被试随机分为社会接纳组和社会拒斥组,两组人数相等。每个被试都从主试手中得到一个信封。信封内有一张纸,写着:经评审专家评定,你们组创造力任务的成绩是()分,等级为()。根据同组互评反馈,你们组成员都认为()号在任务中的表现是最差的,也就是说,其他成员都认为是()号导致全组获得这一成绩的原因。其中,高社会拒斥组看到的空格处对应的分别是手写的一个较低的分数、较低的等级、被试自己所属编号;而低拒斥组的纸条空格处手写的是一个较高的分数、较高的等级和被试自己所属编号。接着,安排被试对自己此刻的心情愉悦程度做出评价。

第四步,进行攻击行为的测量。让同宿舍的4名被试逐一单独进入2号房间,主试拿出准备好的红色小尖椒,告诉被试:这里有一些红辣椒,你可以尝试一下辣椒的辣度,你现在想给他们每个人吃几个辣椒?让被试填写想给其他人吃的辣椒数。

44结果

首先对社会拒斥进行操作检验。以高低拒斥分组为自变量,心情愉悦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拒斥组的愉悦程度显著低于低拒斥组(F(1,118)=743,p=001

对高低拒斥分组下被试的攻击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和低拒斥组(M=602, SD=226)相比, 高拒斥组的被试(M=1095, SD=573)想要给予同伴更多的辣椒(t(118)=620, p

5讨论

51宿舍社交地位比社会经济地位更能有效地预测攻击性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个体的宿舍社交地位及其攻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攻击倾向与宿舍中的社交地位(说话份量、受尊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经济地位和学习成绩的关联并不紧密。同时, 无论自评还是他评的宿舍社交地位均能够显著预测攻击性倾向。这说明在宿舍人际环境中,比起经济地位,社交地位更能预测成员的攻击性倾向。这一关系模式与前人的研究结论存在一致性(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Anderson, Kraus, Galinsky & Keltner, 2012)。这二者的研究已经揭示,尽管追求社会经济地位是人类的基本动机,然而在提升个人主观幸福感方面,社交地位比社会经济地位更重要,而本研究则以“降低攻击性”作为提升幸福感的具体手段,发现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高校宿舍这样的微观群体。

52社会关系地位影响攻击性倾向的关系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低社交地位者比高社交地位者的攻击性倾向更强,这一现象存在三种可能的机制解释。

第一是传统的多拉德-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必先有挫折(Dollard, Miller, Doob, Mowrer & Sears, 1939)。对于低社交地位者来说,被排斥和边缘化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引发攻击的挫折体验。

第二是挫折-消极情感-攻击性理论,Berkowitz (1989) 在挫折-攻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引发攻击的并非挫折事件本身,而是挫折引发的心境或情绪,后续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被排斥者对排斥他的人给予更负面的评价(Bourgeois & Leary,2001),在竞争性反应时任务中,为辱骂他的人设置更高分贝的惩罚性噪音,而且这种攻击性还会扩展到无辜他人(Twenge, Baumeister, Tice & Stucke, 2001 )。

第三是拒斥痛感假设,Zhou, Vohs和Baumeister ( 2009 )的研究认为,社会拒斥能够引发心理疼痛,为了缓解这种心理疼痛,个体往往采取一些相应的行为反应,攻击便是其中之一。低社会关系地位的个体通常处于被社会拒斥的状态中,不受尊重并且话语地位低,而这种被拒斥的痛感又往往会导致更高的攻击性倾向。但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社交地位对拒斥情景下诱发的攻击行为存在调节作用,很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攻击行为的测量局限于实验研究中,表现出对舍友的攻击性(辣椒分配)是隐匿的,因而个体更难察觉到自身行为后果的严重性,攻击行为也将更加单纯地依靠对排斥程度的感知。

此外,杜建政和夏冰丽(2008)通过对以往有关社会排斥的文献梳理后发现,有时候社会排斥者在情绪和在社会地位上受到损害,但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些损害,便无法预见他(她)的行为对他人甚至对自己的将来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预期和感知很有可能也会引发个体不同的行为反应。

53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于所关注变量关系的探讨较为初步,尚存在诸多局限和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第一,对其他可能诱发宿舍内攻击性的因素没有进行全面测量,因而在统计中也缺乏变量控制。

第二,虽然证明宿舍社交地位和攻击性二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但因果关系的推论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以卷测量为主,且采用的攻击性问卷更偏特质性而非状态性的测量,因此方向相反的因果关系仍然有存在的可能――由于个体攻击性较强而不受欢迎,从而导致了较低的宿舍社交地位,二者还可能互为因果。

第三,研究中基本以攻击性总分作为攻击性的指标,未来可以对社交地位和攻击性各维度的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

第四,从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和冲突预防的角度看,应对导致低社交地位的前因变量给予更多关注。

6结论

(1) 个体自我感知的宿舍社交地位与攻击性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

(2) 采用他评方式测量得到的个体宿舍社交地位能够负向预测攻击性倾向。

(3) 高拒斥组大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低拒斥组。

参考文献

陈艳红, 程刚, 关雨生, 张大均 (2014). 大学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0(6), 594-600.

杜建政, 夏冰丽(2008).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 心理科学进展, (6), 981-986.

冯华润(2014). 青少年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 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郭梅英, 张玉英 (2011). 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及非理性观念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 32(7), 803-805.

黄婷婷, 刘莉倩, 王大华, 张文海 (2016). 经济地位和计量地位:社会地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年龄差异.心理学报, (9), 1163-1174.

刘天月 (2013). 大学生自我概念, 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5), 772-774.

赵茜, 苏春景 (2015). 大学生竞争态度, 宿舍人际关系水平和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2(6), 31-36.

Anderson, C., John, O. P., Keltner, D., & Kring, A. M. (2001).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116-132.

Anderson, C., Kraus, M. W., Galinsky, A. D., & Keltner, D.(2012). The localladder effect: Social statu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7), 764-771.

Berkowitz, L. (1989). 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 examination and reformul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6(1), 59-73.

Buss, A. H., & Perry, M. (1992).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3), 452-459.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Bourgeois, K. S., & Leary, M. R. (2001). Coping with rejection: Derogating those who choose us las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5(2), 101-111.

Buckley, K. E., Winkel, R. E., & Leary, M. R. (2004). Reactions to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Effects of level and sequence of relation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1), 14-28.

Dollard, J., Miller, N. E., Doob, L. W., Mowrer, O. H., & Sears, R. R. (1939).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52(3), 480-480.

Kirkpatrick, L. A., Waugh, C. E., Valencia, A., & Webster, G. D. (2002). The functional domain specificity of selfesteem and the differential prediction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5), 756-767.

Keltner, D., Gruenfeld, D. H., & Anderson, C. (2003). Power,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2), 265-284.

Kraus, M. W., Cté, S., & Keltner, D. (2010). Social class, contextualism, and empathic accurac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716-1723.

Lancelotta, G. X., & Vaughn, S. (1989). Relation between types of aggression and sociometric status: Peer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1), 86-90.

Lieberman, J. D., Solomon, S., Greenberg, J., & McGregor, H. A. (1999). A hot new way to measure aggression: Hot sauce allocation. Aggressive Behavior, 25(5), 331-348.

Leary, M. R., Kowalski, R. M., Smith, L., & Phillips, S. (2003). Teasing, rejection, and violence: Case studies of the school shootings. Aggressive behavior, 29(3), 202-214.

Leary, M. R., Twenge, J. M., & Quinlivan, E. (2006).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anger and aggres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2), 111-132.

Salmivalli, C., Kaukiainen, A., & Lagerspetz, K. (2000). Aggression and sociometric status among peers: Do gender and type of aggression matter?.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1), 17-24.

Twenge, J. M., Baumeister, R. F., Tice, D. M., & Stucke, T. S. (2001). If you cant join them, beat them: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6), 1058-1069.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2003). “Isnt it fun to get the respect that were going to deserve?” Narcissism, social rejection, and aggress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2), 261-272.

Warburton, W. A., Williams, K. D., & Cairns, D. R. (2006). When ostracism leads to aggress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control depr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2(2), 213-220.

Zhou, X., Vohs, K. D., & Baumeister, R. F. (2009). 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Psychological Science, 20(6), 700-70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1-01

1 引言

大学生群体对现实世界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种关系的认知尚处于塑成期,心理健康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系过程中,大学宿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大学生各种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场所,其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将直接牵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故对如何维系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分析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了几类,而根据其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实现了和谐,即满足了第四层次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的需要。由此可见,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对宿舍产生一种归属感,并赋予宿舍特殊的感情。近年来,大学生宿舍冲突事件接连发生,其社会影响不禁让我们为之咋舌,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根据相关学者今年对国内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大学生认为与室友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能够共同分享喜悦与悲伤;有三成大学生曾经嫉妒过室友,而在这些大学生中,对嫉妒心理的处理方式也不同,其中四成学生会将嫉妒隐藏起来,不会体现在外在行为上,另有五成学生则会由于嫉妒而公然顶撞室友或者产生冲突。由此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时下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个体差异也使得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和谐,且其中的事件亦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部分更严重的现象。

3 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3.1个体间的差异

大学宿舍成员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历,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以及作息时间,比如,有些学生不注意生活细节而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困扰,如若不能互相理解包容,时间久了就会彼此之间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引致各类冲突的出现。

3.2心理上的差异

大学生多处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认知阶段,无法妥善处理自身个性中所带有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自卑与自傲、谦虚与嫉妒、猜忌与闭锁等心理特点,从而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行为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加上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个性中的独立自我思想根深蒂固,团体生活使其产生各种不适应的症状,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

3.3知识技能差异

部分学生从未独自生活,生活太过依赖他人,在处理各种人际问题时往往只凭直觉、情绪和经验,不具备为人处世方面的基本技巧,从而时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执,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

4 促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4.1以宿舍人际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开展以人际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将自身遇到的人际方面的问题讲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并及时解决。同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使其成为每位“新”同学必须认真修读的一门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认知和处理能力展开培养和训练,使之形成坚强、理解和包容的心理品质,此外,可以借助专业心理专家的协作,加强学生对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发现自身问题后能主动去寻找方法及时“对症下药”。

4.2积极宣传寝室文化,树立宿舍文明意识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意识到宿舍文化的重要性,但能够将建议和措施落到实处的却少之甚少,由此,寝室文化在校园中、在塑造健康心理时、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时并没有产生实质上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必须摒弃口号化的作风,坚决执行制度化、规范化、道德化,要切实将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氛保持下去,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努力生活、努力学习的后备力量。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更为丰富的寝室文化评比活动,设置月度和年度最佳寝室等称号,给予应有的奖励激励,使得宿舍成员从此自觉自愿地为寝室文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以此形成一种意识:“宿舍是我家,我爱我家”,从而对宿舍逐渐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藉此进一步提高宿舍人员间的和谐度。

5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化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具有能够适应社会生存、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希望本文上述研究能够对提升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以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工作的开展有所启示,促使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郭梅华,陈虹,黄伟东.大学生宿舍人际和谐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2]孙东媛.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1).

[3]姚福清,兰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及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那些身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面临着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势力化与处理人际关系经验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人际关系的情感交融和追逐金钱名利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认识,从而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学校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最重要场所,然而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涉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一些中小学仍沿用着应试教育的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传授,使得一些学生形成孤僻、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成一些学生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会处理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冲突不断。

(2)学校管理因素:在日常的宿舍管理中,由于宿舍人际关系中涉及到的事情往往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波及到的人员范围较窄,而且宿舍成员的自由度较大,发生矛盾时主要由学生自我调节,学生内部自行解决,学生辅导员所管理的事情较多,对于宿舍内部发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不易察觉,很难对这类问题作深入细致的工作,而学生管理部门也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违规违纪的处理。

1.3 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的分享,不知道关心和体谅他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感恩,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的人在与宿舍同学相处时极易因一些小事就产生矛盾,而影响宿舍关系。

1.4 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

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容易受环境和情绪的影响,办事、说话易冲动,说出一些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话,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二、敏感多疑,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总是防着别人,戒备心很强,不够真诚,这样的人往往表现出对人的不信任,有了猜疑和不信任,交往也就不会和谐。三、缺乏自信,这样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说话没底气,做事畏手畏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失去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四、心胸狭窄,嫉妒心理,这样的人往往斤斤计较,容不下别人,一点小事都有可能让他们耿耿于怀,这样的人在宿舍关系中往往起着破坏作用。

2 构建和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2.1 加强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及举办人际关系知识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教学活动,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会尊重与宽容、理解与信任,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典型案例报告会及专题讲座,以引起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并学会和室友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技巧,使宿舍成员共同构建和谐的宿舍氛围。

(2)改善学校的管理,提高宿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往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且主要职责范围也往往体现在班风、学风以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再加上辅导员平时工作非常繁琐,所管理的事物较多,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又极其微妙,发生冲突时不易察觉,这就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要想及时解决大学生宿舍内部冲突,需要宿舍管理人管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我们将宿舍管理人员纳入到学生工作队伍中来,定期为宿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宿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使他们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宿舍生活的教育与辅导。

(3)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多数是由宿舍成员自身的心理问题引起,要想解决此类冲突,需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心理咨询机构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服务,来帮助他们应对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及时、有效地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

2.2 充分利用家庭的辅助作用

基本的人际关系知识一般都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则是其主要来源之一,父母平日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影响极大。一般情况下,子女在外求学,父母关心的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情况、身体状况等方面,对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况往往过问较少。许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却又不会主动向自己的父母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家长的要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密切关注孩子与其舍友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孩子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建议,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2.3 努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