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教育误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家教从放假第一天准时开始,3门课每周各上两次,洋洋的寒假缩水为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初二3天。
一位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担任小学校长,现在早已离休在家的老教育工作者痛心地说:“现在某些家长,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当孩子在自己家里找不到家的感觉时,我们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长却把家当成了教室的延伸,把孩子当成了实验室中的学习机器,“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
误区一:只抓学习
父母们每天都说一句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
一位小学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小陆在班里学习中等,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她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小陆,老师请来了她的父母,当这对父母听说小陆偷东西时,没有太多的反应;而当老师提到,小陆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幽默地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务。据报道,200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达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长了1.9倍,平均每年递增19.6%。
但是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孙云晓介绍,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父母的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无望”,“知心姐姐”卢勤碰到了不少这样的家庭悲剧。
一天,一位母亲给卢勤打电话:“我女儿只差几分未被北大录取,吃了安眠药,现正在医院抢救……”这名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结果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才知道,女儿因几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点大学录取。虽然这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这女孩从此便一言不发,借机跑到公园自杀。
她的父母哭着对卢勤说:“我们的心都要碎了。女儿是我们的全部,可女儿的全部是北大……”
“这两个‘全部’就是问题所在”,卢勤说,“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由于他们把女儿当作生活的全部,女儿的“全部”才变成了北大,“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误区二:事事包办
家长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变得无能
小培老师现在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所学校当班主任,她觉得现在带班越来越难了。
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铅笔,就捡起来问是哪位同学的,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认领。
“孩子们并不是不想要这支铅笔,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培老师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帮助收拾书包,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么“装备”。小培老师说,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事事包办。
“父母的过度保护已经使孩子越来越无能了。”卢勤介绍,一次,她带领几十个城市的孩子到齐齐哈尔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搞夏令营,第一天早上发鸡蛋,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熟的鸡蛋,不知怎么下手。一问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妈妈给她把鸡蛋剥好了,因此她只见过“白的、软软的鸡蛋”,不知道“黄的、有硬皮的”也是鸡蛋。
家长的这种关照不仅使孩子在生活上变得无能,而且也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无能。
郭颖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美国,刚到美国时她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孩子很有主见而中国的孩子事事都要与老师、同学商量。“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郭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带他上医院前,先要征求他的意见:有两种治病的办法让孩子选择,中医———不打针,但慢;西医———打针,但快。“其实,美国家长的做法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作决定,同时承担所作决定的后果,比如打针的‘疼’和不打针的‘慢’”。在这样的过程中,美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在作决定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将是什么。但是中国的家长常常事事都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断也很难为结果负责。
北京某高校做后勤工作的方老师告诉记者,那些被罩都要等着家长来换的学生,在学校里通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无法在一个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即使大学毕业了,也只能是块废才”。
误区三:无原则的爱
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北京某中学的一次学生与家长互动的专题活动上,一位妈妈在录音中哭着讲述了一件事。元旦前的一天,是这位妈妈的生日,妈妈买了一个蛋糕。
儿子几口就把蛋糕吃了,妈妈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高兴之余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便对儿子说:“儿子,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听了这话,儿子先是一愣,紧接着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录音中,妈妈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去爱孩子”,卢勤老师说。
去年年底一个刮大风的日子,在轻轨站,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记者身边转悠。记者和他搭话,他告诉记者,他每天在这里等妈妈一起回城北的家。
大约十几分钟后,这个男孩儿的妈妈来了,手里拿着一盒外卖的“吉野家”鸡肉饭,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时候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饭盒向妈妈面前让了让。妈妈却说:“瞎让什么,我要吃还不会自己买?”儿子吃完饭就向站台跑去,临跑前没有忘把自己的书包扔给已经背了两个包的妈妈。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变得冷漠、无情。
孙云晓老师说:“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的“心”进行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误区四:不打不骂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鼓励孩子是对的,批评孩子同样也是对的。”孙云晓对记者说。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专家呼吁,要告诉孩子你真棒!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孩子说不得了。
小培老师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陪着家长四处找她。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评,只要有一点儿不顺心就受不了,他们太脆弱了。”小培老师说。
2、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 做父母的常常会期望孩子子承父业,而忘了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气质。这些错误的期望往往妨碍了子女的自我发展。许多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够实现,这往往使子女认为:爸妈爱我是因为我听话,为他们做事,而非真正的爱我。
第二、包办代替:1、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小学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
2 、提供过多过细的帮助: 比如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一遇到困难就忙于帮助,或是每天辅导作业时不讲究方法,只要不会就告诉答案。对其他的事也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使子女产生依赖心理,缺少独立的信心。
3 、过多地保护子女:这使得子女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4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孩子也是如此。为此,对于孩子的要求要看条件是否允许,对于不合理的或是一地难以达到的、无法满足的要求要予以拒绝。
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有用之人。因此,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的培养不能忽视,也是当务之急。
第三、放任自流。有些家长对孩子干脆采取不管态度,放任自流,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是教师的责任。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亲情,出现了不良心态,养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横行霸道等不良个性品质。小学生正处于个性的萌芽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家长决不能等闲视之。
第四、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1、过度的称赞或是过度的批评: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但是过度的赞赏会使孩子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少数孩子会因事事夸奖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同样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2 、过于重视孩子的外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穿着相貌是反映父母的一面镜子,因而过分重视子女的外表。实际上,家长应该更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
3 、忽视孩子的意见:许多家长希望自己说了算,在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是仔细地倾听,而是忙于打断并不予采纳。久而久之,使孩子认为他的看法并不重要,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我们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孩子要成材,必须先成人。
孩子要成材,必须先成人,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意志坚强、品质高尚的人。怎样才能使孩子先成人呢?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凉解,气氛轻松,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心情愉快,性格活泼开朗,从小懂得爱,能体验周围生活中的多种情感,体会父母、家人对自己的爱,学会去关心父母,关心同学,爱小动物,爱周围的美好事物,实际上是一种爱心的培养。
创建学习型家庭。家庭是第一个以及最佳的学习场所,孩子在家中,不仅学到知识,也学习如何学习。他们发展对于学习的爱好以及习惯,那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极为重要。负照顾责任的父母,经由耐心、互动、模范与爱,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称为“学习型家庭”,乃是迫切的事。学习型家庭的缔造,是孕育人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必要环境。家庭是塑造人格的基本环境。爱的家庭提供了一所爱的学校,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才能将信任、忠诚、正直、同情及自尊等健康特质整合于个人的人格中,迈向成长。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重要职能。我们做父母的要抓紧家庭教育这个环节,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首先促其成人,则不愁不成材。
第二、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遇到许多沟沟坎坎,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培养出来的。例如: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整理自己的书桌、叠被子、洗袜子、洗手绢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要从严要求,从小做起,从小要让孩子有责任感。
学习习惯的准备。学习习惯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要让孩子入学后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要准备好,带齐全;听到铃响要按时进课堂;认真做作业,按时交作业;保护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和爱惜书籍和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终生有益。高考状元们的家长很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这对我们是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的。北京理科状元杨颂的母亲宋兰英重视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她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培养杨颂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一天只写一两句话,这样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培养了杨颂的毅力,对学习也很有好处。辽宁省理科状元祁晓亮对记者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他们并不是要我学习什么,而是从小培养我好的习惯。我现在感觉,父母对我好习惯的培养对我成长太重要了。孩子小时候形成的习惯相当稳定,是以后成长的基础,甚至能在人的一生中发挥作用。
第三、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就是教给孩子知识,知识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些农村的家长,没有多少文化,看起来不可能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但他们的孩子很好,就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往时有意或无意地培养了孩子的兴趣。
儿童智育的重点应放在促进智力的发展上,要让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不要让他们去死记硬背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等途径,让孩子获得知识。同时要注意孩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利用少儿教育的读物,既让孩子从书本上汲取知识,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要使孩子感到学习生活是有趣的,学到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使孩子感到有收获,有成就感,兴趣也就有了。如和孩子在一起时,让孩子谈谈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收获、学校里的人和事、碰到的问题等(不能总是要他做题目,
人是需要情感的倾诉的呀,孩子通过讲,即提高说的能力,又进一步思考了学过的知识、碰到的人和事及各种问题),你要以平等的身份和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感到收获的喜悦、找到失败的原因,从而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不要只进行说教,你应该表现出对知识有兴趣,你的榜样作用比你的说教效果好得多;有时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文化知识(你不太懂也没关系,孩子会教你的),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各种事情的思路和方法。根据孩子和你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方案进行教育,不需要化多少时间和精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动的脑筋,化的时间、精力都比这种方法多。
从上面可以看出,兴趣培养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时完成的,并不增加你和孩子的负担,只要方法正确就可以了。培养兴趣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不同的,后者需要有专业知识,而前者不需要,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做。兴趣培养好了,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就象顺水推舟,不用费大力气了。后天教育得法,孩子的天资可以充分发掘出来,反之,就抑制孩子的发展,这是最大的遗憾。
大自然是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把孩子放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教育,采用和孩子自由交谈的方式把自己的知识和想法毫无压力表达出来,这样孩子在接受这些知识时,就不会有压力,而且对知识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尽力解答孩子的问题,引导其观察、探索,使孩子感到世界真奇妙,无形之中会提高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四、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它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在他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对大学生而言,其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学习习惯与态度来看,合格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遇到挫折会帮助其及时调整心态,及时克服消极情绪;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则会造成子女的态度消极,遭遇挫折就一蹶不振。
2.从生活习惯与态度上方面看,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态度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严格的大学生偏向远离父母的“约束”,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家庭教育溺爱的大学生心理上尚未“断奶”,在生活上对父母及他人有所依赖。
3.在人生理想与追求方面,有远见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向子女灌输较高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使得子女将精神财富放在首位,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相反,一些父母由于个人局限,只关注于眼前利益与物质财富,给子女灌输了狭隘的思想,使得子女的精神生活贫瘠,安于现状。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体现在时间的延续性与层次性两个方面。(1)从时间的延续性上看,家庭教育贯穿从入学到毕业,从学习到工作等子女成长的各个阶段。(2)从层次性上来看,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性与精神性两个层次上:物质性即为子女成长所提供的必要物质支持;精神性指父母对子女的精神层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它侧重于青少年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到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责任的误区
部分家长认为,只需在孩子成长初期进行家庭教育,到了大学阶段,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责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父母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裴斯泰洛奇则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能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具有独特性,并非学校或社会可替代。
(二)家庭教育思想的误区
1.重知轻德。自古对人才最量化的评定标准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这种评定标准便于执行和比较。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家长忙着督促孩子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和知识强化训练,忽视了成年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强调对知识的教育,对子女的品德教育也不可缺少。知识技能的学习直观,以考试考核评判,良好的思想品德却永无止境,是不可直观评判的事。家庭教育为人之初的先导教育、基础教育,更应知识与品德教育并重。
2.功利主义。任何教育形式都具有滞后性,家庭教育也不例外。父母急切地希望收获教育成果,造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现象。部分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表现在以后的就业前景上,而对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爱好与在学习中的整体成长视而不见。
(三)家庭教育方法的误区
1.投资误区。即重经费投资,轻情感投资。很多家长为了大学生子女的发展,为其配备了高科技电子设备,报读昂贵的培训班,导致家庭“因教育致贫”。这种情况在农村家庭尤其严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投资出发点而言,重家长意愿,轻子女意愿。大学生已具有相对健全的人格特征,但部分家长仍从自身意愿出发,忽视子女意愿,盲目地为子女报读各种考证班。
2.环境误区。家庭教育,应为大学生子女的全面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些家长认为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就是好的环境,但大学生还希望能从家庭中得到尊重、理解与包容。而且,家长缺乏理性的“关爱”为“溺爱”,对子女的成长弊大于利。单一有爱的家庭环境并非就是好环境,只给予子女“爱”不能完全满足子女的成长。
3.模式误区。家庭教育采取的模式千差万别:有的家长认为大学生已成年就松于家庭教育;有的家长认为由于大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时间减少,家庭教育应该更加严格。这些都会造成子女的行为及思想偏差。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大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子女成绩之外各个方面成长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才能减少直至消除家庭教育误区的产生。
(二)提高大学生家长的文化、思想素养
一般情况下,父母文化素养、思想素养越高,子女全面发展的程度就越高。家长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思想素养,才能与时俱进,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家长,家长的整体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只有提高了自身文化与思想素养,才能在家庭教育中传递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才能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
(三)提供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支持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社会应该为家庭教育提供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帮助:物质方面,即应建设相关设施场所,让家长和子女有更充分的空间交流活动;精神方面,即为学生家长提供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大学是造就人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完善人格发展的地方,家庭教育需要辅助大学完善这一功能。学校应设立家长参观日以及设立家长学习班,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同时,政府应该细化教育法律法规,杜绝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范中杰.家庭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狭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经济尚未独立的子女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所支出的资金费用。广义的家庭教育投资是指家庭为子女或其他成员接受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总称。本文指的就是这种广义上的概念。
一、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误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家庭已经逐步成为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当透过旺盛的教育投资热潮来冷静地思考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时,我们不难发现,里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问题。
1.投资理念偏斜且较为盲目从众
现阶段,许多农村家庭偏颇地认为,金榜题名、考上名牌大学就是其教育投资的直接目标,而提高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则是其根本目的,家庭教育投资理念偏斜严重。同时,投资盲目单一、从众逐流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为其“规划”好了“宏伟蓝图”,抱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想法,自己省吃俭用,却为子女报各种学习班,盲目地进行教育投资,一心希望子女上重点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人上人”。
2.重视智力投资而轻视德育投资
作为一种投资,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也追求回报率的最大化。因此,能够带来较大回报的智力投资备受人们的重视,几乎吸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教育投资。他们为子女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教辅材料,甚至东拼西借地缴纳高昂的择校费,以使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十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道德品质、劳动技能等则较为轻视,缺少应有的德育投资。
3.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情感、文化、时间投资
谈起教育投资,大多数家长都会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为子女提供充裕的资金,让他们学好、吃好、穿好,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大多数农村家长都致力于努力挣钱、挣更多的钱,将眼光放在物质投资上。他们很少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愈来愈大、代沟愈来愈深、情感愈来愈远,缺乏应有的情感投资。他们希望子女好好学习,然而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缺乏应有的文化投资。他们忽视与子女的互动交往,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子女玩耍,辅导孩子学习,缺乏应有的时间投资。
4.重视子女投资而轻视自身投资
大多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投资即是为了让子女成才,这样,作为家庭教育投资中回报率较高的对子女教育的投资,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重心。而家长素养对子女的影响,则没有受到起码的重视,许多农村家长平时很少读书看报,更不用说业余进修了,缺少应有的对自身教育的投资。
二、浅析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误区的主要原因
致使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不合理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
1.社会方面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十分突出,城市与农村差距较大,城市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却大大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同时,近几年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急剧加大,教育程度越高,选择的范围则越广,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工作保险系数也就越大,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也就相对较高。因此,为了拿到城市的“绿卡”,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以期通过作为高级知识人才来改善家庭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这就致使我国农村家庭不得不大力投资教育,以至于出现不合理问题而不自知。
2.学校方面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升学率成为学校排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受“经济杠杆”作用的影响,排名靠前的学校就会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遇。[1]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疯狂地补课,举办各种补习班,农村家长也就不得不投入一些不必要的教育投资。与此相似,学校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也主要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分数来展开的。这也就从侧面迫使家长进行大量的、盲目从众的智育投资,以期使子女的成绩遥遥领先。
3.家庭方面
家庭,是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种种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它包含许多方面,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大致归纳为非经济原因与经济原因。
非经济原因:主要表现为“唯读书论”的传统思想残余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爱慕虚荣及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错误的投资动机及不健全的人才观念;家长知识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等。在这些非经济原因的作用下,我国农村家庭逐渐呈现出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投资理念,盲目从众的、想当然非科学地将焦点聚集在智力投资、物质投资以及子女的投资上,使得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出现了病态的发展。
经济原因:从纵向来看,近几年我国农村家庭收入逐年增长,为其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受上述非经济原因的制约,较为充裕的经济条件却又造成了过度与无效的投资。从横向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家庭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镇家庭相比,其差距依然很大。因此,为了与城镇子女齐头并进,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会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子女的智力教育中,而较少对自身的教育、子女的德育进行应有的投入。
三、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走出困境的可行性对策
1.社会:改革户籍制度,缓解就业压力
为了减少农村家庭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削弱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壁垒。我们要以国际惯例为蓝本,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以及其他派生户口类别的分类,逐渐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以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能准确反映我国公民职业现状及居住情况的新型户籍制度。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不断拓宽职业类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多种不同的职业,使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避免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实现人生理想而盲目加大教育投资。
2.学校:科学合理定位,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改变目前主要以升学率为学校排名标准、以学生分数为教育目标定位和学生评价依据的现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另外,学校也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在学校获得良好的教育,使其家庭教育投资物有所值,减少农村家庭为子女购买资料、额外报班等一些不必要的投资,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的丰富多样化,学生发展的全面综合化,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适宜有效化。
3.家庭:自觉主动努力,改善投资质量
第一,我国农村家庭要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拒绝盲目从众的投资。农村家庭要努力克服“唯读书论”的思想束缚,摆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逐渐改变以往错误的投资动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要充分了解子女,知道其长处,掌握其短处,努力克服爱慕虚荣、攀比炫耀的负面心理,切实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投资。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02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02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04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02年2月——2004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04年2月——2005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资源库网址为:hf38.com.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03年3月、2004年5月和2005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1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02年为68人、2003年为77人、2004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04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05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领先。
4、2002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04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02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02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04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02年2月——2004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04年2月——2005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03年3月、2004年5月和2005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1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02年为68人、2003年为77人、2004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04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05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领先。
4、2002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04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青少年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青少年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在以往的家园互动中,教师习惯于指挥,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家长处在被动服从地位,这不利于家园共育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深入展开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如: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解析、话题讨论活动、经验分享等途径,探寻家长互动的有效性,如“如何与家长沟通”沙龙;“特殊儿童、特殊家长典型案例”专题研讨;“我的幸福教育小故事”;家长工作经验分享“对家长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教研沙龙,在研讨中转变教师观念,改进家园互动策略,提升教师与家长互动的技能,促使教师研究并掌握与家长良性互动的语言、方法、策略,让教师在家园互动中更自信、坦然地面对家长,提高家园沟通的有效性。
二、转变家长理念,提高家长素养
一个好习惯的形成肯定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1.在公约中提升。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民工孩子由于居住的环境比较差,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往往忽视了孩子行为卫生习惯的培养。开学初,我们会发放幼儿园拟订的“家长文明公约”,让这些外来民工家长自觉遵守幼儿园的一些规章制度。比如,仪表整洁,不穿拖鞋、汗背入;接送孩子时文明停车、排队等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每学年开展“明星家长”“文明小天使”的评比活动、“幼儿来园活动文明礼仪行为”常规调研,强化家长、幼儿的文明素养。促进家长育儿观念、行为的转变,激发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
2.在调查中提升。我们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外来民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需求,努力让家长认同现代的教育理念,解除“认识上的误区”;找准切入口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如填写《夸夸我的好宝宝》家长问卷,寻找孩子的不足或闪光点,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在阅读中提升。幼儿园开设了图书借阅区,家长可以免费借阅家教书刊和幼儿书刊,一方面提升家长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把幼儿园的一些好的资源与家长共享,此举受到了民工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三、提供学习平台,获取家教技能。
外来民工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教育子女的手段简单、粗暴,打骂体罚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加上缺乏科学育儿知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的偏差,损害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指导活动,积极引导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不断丰富自己的家教知识。
1.幼儿园定期开设家长课堂、邀请儿保专家、儿童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来园做针对性专题讲座。
2.信息平台的利用。各班在校园网的班级主页上开设了“家庭教育”专栏和“亲子教育大家谈”网上论坛,为民工家长搭建一个自由发声的平台和学习的空间。部分外来民工受条件制约,无法参与讨论网络论坛交流的,我们利用“家校通”平台,将论坛话题给家长,家长用纸条对话的形式参与讨论。每学期我园多名家长的家教文章在滨湖区家校网“家教论文”征文比赛中获奖,就是来源于平时的积累。
3.幼儿园设立家园信箱,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家长进行个别指导与交流;每个季度的“蒲公英家园报”各班家长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分享;每月的家庭教育指导日,园方制订出开放日的计划并组织活动。
四、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搭建互动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和幼儿教育,努力构建家园之间和谐的教育氛围。每次活动,家长和教师共同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在活动中发展与提高上,促使家长自觉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人,成为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朋友。
1.互动沙龙,有声有色。每学期的家长学校开放周、“家长助教”等活动,让家长在自悟中发现自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与老师互动交流中,获取新的教育观念,在参与孩子的活动中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彩霞小学现有学生1600余人,从生源状况上看,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到各阶层,来自各方面。由于学生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及文化层次的差异,使得学生家庭教育的环境差别很大。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充分认识到:第一,必须使学校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形成最佳效果。第二,必须努力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这是学校亟待加强的工作。第三,只有在整体上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通过家访、开座谈会、问卷等形式,摸清目前家庭教育总目标及家长的素质层次,为今后的培训工作奠定基础。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丰富家长的学习资料,订阅了《现代家庭》《健康指南》等10余种报刊杂志,同时还购买了《现代家长应知应会》《家长读本》可供不同学年的家长上课使用,并在全校范围内自愿订购了《家教周报》。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并将试卷装订成册、存档。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家长学校规章制度,使家长学校管理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程序化。
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
为了保障家长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组织了一个稳定的具有丰富教学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除校长、副校长兼职授课外,还外聘请一些专家到校进行授课和心理咨询,科学地组织好授课内容。能够切实有效地向家长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家教活动的开展,是创办家长学校的基础
为了保证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校提出:每个家庭要有50本以上对孩子有益的图书;有条件的家庭每年要带孩子外出旅游一次等等。在培训家长方面,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分散辅导、分类培训、个别咨询、经验介绍等方法;在营造家校优育环境方面,主要采取百师访千家、创办家庭教育园地、举办“家庭与学校”手抄报、订阅家教刊物、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每年的-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新年联欢会等大型活动学校都邀请家长参与,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家长评价学校,促进学校发展。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自身评价来促进,还要发挥家长评价作用。多年来,学校注重家长评价,进行了一系列家长评价活动。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如家长课堂教学座谈会,教师和家长面对面进行交谈、充分听取家长们的建议;还让家长填写看课反馈表、家长喜欢的教师评价表、假如我是校长或教师应这样做等评价表。家长们把自己的真实评价表示出来,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而且学校的重大教育活动,也邀请家长们参加,主动和家庭建立密切联系,使家校教育有效结合。
四、研究水平的提升,是升华家庭教育的根本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使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走入了误区,怎样教育子女成为家长们的一个共同心病。针对家长这一困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题研究,单独对这部分家长进行讲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加强孩子思想品德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轨,学校申报并实施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育人素质,优化育人环境》实验课题研究,使家庭教育正在向正规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学校为了提高家长的理论水平,除了为家长购买《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误家教警示录》《怎样当好家长》这些专业用书外,教师们还在相关的书刊中摘录一些针对性强、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自己编写家教讲稿,要求家长认真学习、认真掌握、认真运用,并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成心得体会或家教论文,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家长、教师的整体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由过去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家庭教育的重点由强求孩子“成龙”向先让孩子“做人”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也由简单、粗放的“家长式”向平等、民主的“朋友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