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1: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影像检查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医院的建设步伐加快。医护人员的医术虽然很精湛 病人也有良好的护理,有的疾病仍然不能治愈,但是有了医疗仪器设备来帮助医生们进行诊断、治疗,就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所以医疗设备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物质基础和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于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使用而此时就需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

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学泛指通过x光成像(x-ray),电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成像(ultrasound),正子扫描(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眼球追踪(eye-tracking),穿颅磁波刺激(tms)等现代成像技术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成像又称卤化银成像,因为从前的菲林(胶卷)是用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也在不断进步中。影像医疗设备在诊治疾病方面日益广泛,科技含量越来越大。尤其是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设备具有高电压、集成电路多、结构精密等特点,促使它的价格昂贵。

医疗设备是医院管理建设的一项新内容,医疗设备数量有限,分布不够合理,增加了医院管理的难度。在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医疗设备管理不当、使用不当、操作不当等,造成故障,维修保养,尤其保养落后,不及时,不到位,甚至会出现伤害现象。当前医疗设备管理滞后,是现代医院管理的薄弱环节。

医疗设备技术含量高,要求购买人员和使用人员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有的医院购进设备后,缺乏专门的医疗设备使用操作技术人员。现有使用操作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虽经过一定的培训,但不熟练,不精通,一知半解,操作不当。

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不能按照规范使用医疗设备,使医疗设备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管理不规范。档案不健全。医疗设备管理无历史档案,没有完整的使用记录,维修保养记录,在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过程中缺乏依据。

伴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学科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完善,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院不可或缺的检查设备。

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患者的检查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正确诊断。但与此同时医院也在使用医疗影像设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因此,医院就需要获得更丰富、更实用的相关信息,以解决在使用医疗影像设备过程中的问题。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深入,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将不断暴露。现代化的医院要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要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综合效益,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

为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2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本论文的内容

根据医疗科学需要及经济、实用的原则, 正确地选购设备, 为医院提供品种、性能、精度适当的技术装备; 加强岗位责任制, 负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形成一个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提高在用设备利用率, 在保证供应和效益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作用, 并做好引进医疗设备的研究消化、改进;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 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尽快掌握引进设备的安装, 保养及维修技术,及时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医疗设备管理的目的是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技术, 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影像设备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来唤醒人们对此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护的意识等问题。针对现行医院常用的管理制度的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使影像设备的管理制度更完善。

(三)研究的依据

影像设备给医院带来的经济效益,如:维修费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意识,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维修管理,医疗器械的规范化操作程度,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四)研究的意义

只有把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好, 才能进行科学预测, 制订设备的“总体规划”以及实施方案, 并进行协调和控制, 使之达到最优化。才能提高设备使用率, 使设备的总效能达到最高水平, 产生它的最大效应。如果管理不当, 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应有作用, 影响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发展, 还将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 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 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科室各成员应该很好的学习“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 科学的使用和管理机器,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只有加强了设备的维修管理, 因而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得到维修和保养, 保证了设备的正常使用, 从而更好地发挥设备的综合效益。

(五)毕业论文的进化表

时间计划完成任务

11月10日——11月14日毕业论文的选题报告

11月15日——12月01日毕业论文的中期报告

12月02日——12月22日完成毕业论文

12月23日——1月24日毕业答辩

三、参考文献

1 朱险峰,卜祥义,邓卫红.如何做好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的规范化管理,中国医疗前沿,XX年6月.

2 沈增贵,刘曼芳,梁才,胡志.影像设备的科学化管理,中国医疗设备,XX.11.

3 李迅茹.放射物理与防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XX.

4 洪洋.放射物理与防护学.人民军医出版社,XX.8.

5 付建国,陈本佳,方国才等.医学影像设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XX.11.

6 赵建中.完善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ct理论与应用研究,XX.2.

7 孟伟.如何加强影像科大型设备的科学化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XX(5):38-38.

8 陶剑光. 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66-67.

9 童双立,闫罡,孙璐. 大型影像设备的购置、管理和维修. c t 理论与应用研究,1999(8):41-43.

10 何彩平. 医疗设备管理的思考. 中国医学装备.XX(7):33-34.

11 李公平. 规范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之浅析. 医疗设备息.XX(3):59-60.

12 陈康.经济寿命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XX年33卷第3期:215-216.

篇2

1.1超声诊疗对人员素质的依赖性大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篇3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篇4

周围型肺癌一般都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支气管末端间发生的,其中常见类型是鳞癌、现癌,此病早期的症状是胸痛,有时肩部也会有疼痛感。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的基本特征是毛刺样、胸凹陷征、钙化样、空泡样、分叶样、支气管充气样、空洞等。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多数通过病灶边缘、形态、大小、内部特点和CT表现就可以诊断,在进行早期诊断的时候,CT、X光片都是具有临床意义的。本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其CT、X光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4到75岁之间。24例在右肺,其中12例在右上叶,4例在右中叶,8例在右下叶;16例在左肺,其中11例在左上叶,5例在左下叶。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刺激性呛咳、胸痛、吞咽困难、消瘦、声音嘶哑、喘鸣等。16例腺癌,15例鳞癌,9例支气管肺泡癌。

1.2方法

X光平片:去患者的正侧位,焦距是180cm,正位是15到20mAs、80到85KV,侧位是30到40mAs、90到95KV。

CT扫描:在X线片的技术上进行扫描,在病灶、重点位置加5mm薄扫,增强时静注10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每秒钟流速是3ml,在注入以后扫描成像30s,延迟3到5分扫描,要尽量的避开钙化灶、空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

2结果

患者肿瘤直径在0.8到7cm之间,4例患者肿块直径没有超过1cm,20例在1到3cm之间,10例在4到5cm之间,9例在6到7cm之间。40例患者CT、X线片检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现在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因此很多群众、医务人员对肺癌意识给予了更多重视[1]。通过本次对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T、X光片都是各有优缺点的,CT在肺癌分期、定性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X光片。

3.1CT检查周围型肺癌优点:CT检查操作检查,患者更易接受;能够直接的显示出肿块征向,对于肿块密度、大小的显示也很清晰;能够显示肿块内部的洞壁薄厚或是有没有空洞,观察患者没有钙化[2],使用X光片检查很容易会忽视较小空洞,在本次研究中光片是5%。CT是33.3%,其差异比较明显;肿块多数都是由多结节组成的,进行CT检查可以多方位了解到病灶的轮廓,从而有效、直接的做出评价,就是直径没有超过2cm,检查时依旧可以显示出征象;毛刺的数目比较多,直而短[3],没有分支,是围绕着肿瘤排列的,近结节端比较粗,对此CT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本次研究中,光片是12.5%,CT是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缺点:CT的分辨率、密度比较高,但是空间分辨率比较低;在确定扫描范围的时候,技术员很容易漏掉膈顶下、肺尖病灶;价格比较高,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扫描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气促患者的图像不会太清晰;进行CT扫描会增加患者所受的辐射量;一些放射医师对于CT认识不如X线丰富;在患者呼吸的深浅不一时,很可能会漏掉较小的病灶。

3.2周围型肺癌与诊断周围型肺癌又叫做肺野型,现在世界上,癌症致死最多的就是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60到79岁之间,多数发病患者都超过了40岁,吸烟、家族史、种族史是此病的相对危险因素[4],此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较迟,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当患者感到胸痛严重的时候就已是晚期的。胸片检查有40%肺部和横隔、纵膈、心脏组织是重叠的,但是其缺少密度对比,发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几率比较低,而且也缺少明确分期、性质、定位的鉴别。在本次研究中,CT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X光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进行X光片检查基本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大小,而且价格比较低,因此可以做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是如果与CT检查相结合,那么就能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周围型肺癌,从而减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蔡建辉,谷文涛,张京,周文明,李良玉.Cai Jianhui.Gu Wentao.Zhang Jing.Zhou Wenming.Li Liangyu CT成像及MPR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3):174-176.

篇5

关键词:影像学技术;膈肌;呼吸肌

呼吸肌是人体呼吸运动的动力泵,它驱动着肺的气体交换,是人体唯一终生所依赖的骨骼肌[1]。人的呼吸肌主要由膈肌、肋间肌和腹肌三部分组成,可分为吸气肌(包括膈肌、肋间外肌)和呼气肌(包括腹肌、肋间内肌等)。膈肌作为最主要的呼吸肌,虽只占人体重量0.5%,但负担人体60%~75%的通气需要,尤其在吸气过程中膈肌的作用占呼吸肌的60%~80%[2]。

近年来发现在危重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病中,膈肌疲劳和无力十分常见。膈肌疲劳和无力是呼吸衰竭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Party等已证明急性呼吸衰竭或COPD伴发高碳酸血症时存在着呼吸肌疲劳[3]。Jubran A和Laghi F都证实:多数COPD患者发展成为急性呼吸衰竭是由于过度的机械负荷、呼吸肌肌力减弱或两者共同引起[4-5]。

因此,找到一种能客观准确测定膈肌功能的方法对于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防治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评价膈肌功能的方法主要有:跨膈压(Pdi)与最大跨膈压(Pdimax);膈肌张力—时间指数(TTdi);膈肌限制时间(Tlim);膈肌电图(EMGdi)测定;膈神经电、磁刺激法(EPNS)等;但这些方法因为有创性、干扰因素多、可重复性差等原因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随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手段由于其直观、便利、和客观和无创性,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膈肌的形态学与功能学的研究与评价。文章对影像学技术研究膈肌的形态与功能做一综述。

1、 膈肌的形态与功能

膈肌为一圆顶形宽阔的薄肌,呈中央部较平坦、两侧向上隆凸的穹窿形,膈穹窿左低右高。膈肌中央部称中心腱,为腱膜,呈三叶状,周围部为肌纤维。膈肌就像一个机械的屏障位于胸腔与腹腔之间,并保持这两个腔的压力梯度[6]。膈肌收缩时,其顶部变平而下降使胸腔扩大,产生吸气动作,舒张时顶部升高协助呼气。如此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昼夜不止,维持人体的外呼吸功能[7]。同时还参于诸如咳嗽、排痰、呕吐、排便和分娩等与胸腹腔压力升高有关的非呼吸功能。

2、 影像学研究膈肌的方法与进展

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包括:X线平片和透视、CT、磁共振(MRI)等,它们是通过形态、结构、密度差异、信号改变等来直观反映膈肌的形态、位置及运动。影像学检查它不仅可以用于无法耐受肺功能及一些电生理检查,而且由于其无创、便利、客观,可以明确判断疾病的解剖部位,所以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对膈肌的研究。

2.1 常规X线:包括透视和胸片。X线平片和透视是利用X线的穿透性和人体不同结构对X线吸收的差异来成像[8]。通常我们用胸片的正侧位来观察膈肌正常或异常情况下的起始点,并通过肺下界来间接判断膈肌的位置和轮廓;但如果在胸片下观察到膈肌异常,我们则需要更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CT或MRI)来明确膈肌的形态和结构。在X线透视下我们可以动态的观察到一个呼吸周期中膈肌的上下运动[9]。1974年Sharp等研究了21例COPD患者与23例正常人的情况[10]。在站立位功能残气量(FRC)时,患者膈肌的长度比正常人的短32%。1985年,Rochester等研究了32例COPD患者和22例正常人的在站立位RV(残气量)时相的膈肌的长度指数DLI(Diaphragm length index)=膈肌的长度/身高,并研究DLI与最大吸气压力(Pimax)及最大呼气压力(Pemax)的关系[11]。并发现:RV(残气量)时相COPD患者的膈肌较正常人短28%。2001年Bellemare F等人利用人体解剖学标记来测量胸片上正常人和肺气肿患者膈肌的长度指数(DLI),验证了这种方法估计膈肌长度的有效性;并认为此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价膈肌的功能;发现肺气肿患者膈肌的长度指数DLI比正常人小;而肺气肿患者经肺减容手术后膈肌的长度指数增加[12]。

2.2 CT:CT成像原理与X线相似,只是通过探测器接受穿过人体的X线并经过计算机处理。CT所获得的是横断面解剖图像,它真切反应病灶的存在,并对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值,甚至体积进行测量。还可以充分显示病灶周边的形态学特征,如病灶边缘光滑程度、有否毛刺等;并且了解病灶与其他脏器的毗邻结构关系;这些对病灶的定位、定性都有很大的帮助[13]。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于常规胸片。CT检查扫描时间短,不受呼吸伪影的影响,影像的空间分辨率高,对肺实质解剖显示清楚,价格相对低廉都是MRI所不及的。所以CT成为研究膈肌功能主要影像学方法。近二十年来,通过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 的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可获得冠状位等多平面重建图像。使得CT对膈肌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膈肌及其周边的结构、长度、曲度和表面积的测定;及肺容积的测定等。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性,在研究膈肌运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

2.2.1 膈肌横断面研究:1983年NaidichDP等对75个正常人膈肌横断面CT图像进行统计,研究膈肌横断面的解剖学关系,认为:①膈肌呈条带状软组织影,其各部在各层面上的出现率不一样并且厚度随呼吸发生变化;②CT横断面图像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膈肌各部的全貌,但冠矢状重建图像,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膈肌呈突向胸腔的弯窿状细线样软组织密度影,还可以观察到膈肌附着点及其与上下脏器的毗邻关系、膈肌裂孔和穿越裂孔的腔静脉、食道和主动脉等[14]。1989年Caskey CI等在早期二维CT成像对膈肌形态学的研究表明:①成年人膈肌的厚度与年龄无显著关系;②影像学上,膈肌的缺损易发生在左侧,并与年龄有显著关系,随年龄的增加膈肌缺损的比率明显增大,严重程度加重;③肺气肿患者在CT成像中可见膈肌缺损,并证实肺气肿是造成影像学形态观察中膈肌缺损的主要原因之一[15]。

2.2.2 早期膈肌重建:1987年Whitelaw WA首次利用间隔为5MM层厚的CT研究了一例正常人在膈肌在松弛和收缩的两个状态下的形态。从连续的扫描层面中冠状、矢状重建了膈穹窿在两个状态的模型,测量了膈肌的长度和位移,绘制了膈肌与肋骨对合区域的图型。得到的结论是:在吸气时,膈肌运动的位移为680 ml,右半侧膈穹窿缩短约6.7~7.2 cm,左半侧膈穹窿缩短约4.0~4.3 cm,这些数据与X胸片所得的数据相近。

2.2.3 膈肌三维重建:1996年 Pettiaux N、Cassart M等利用螺旋CT技术对4个正常人(正是1994年Gauthier AP运用MRI技术研究的那4个人)三维重建了膈肌的形态。Pettiaux N和Gauthier AP两种方法、及实验原理基本相同。分别在RV(残气量),FRC(功能残气量),FRC+(功能残气量+?深吸气量),TLC(肺总量)四个时相进行图像采集。在每个图像中,膈穹窿、膈肌与胸壁对合区域的图形被Osiris软件数字化,然后这些被数字化的膈肌轮廓被送入Matlab工作站重建。得出的结论:①膈肌长度、表面积、膈穹窿、膈肌与胸壁对合区域的面积都与MRI得到的数据相近,证实了螺旋CT技术三维重建了膈肌的形态的可靠性;②MRI检查对于正常肺功能的受试者是非常合适的,但对于COPD患者,特别是严重的COPD患者由于在扫描中需要反复屏气并延长屏气的时间,所以CT检查更为合适。

2.2.4 膈肌三维重建对COPD患者的研究:1997年Cassart M,Pettiaux N等继续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仰卧位对10例严重COPD患者和1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研究。分别在FRC(功能残气量),FRC+(功能残气量+?深吸气量),TLC(肺总量)三个时相进行图像采集。结果发现:①COPD患者在FRC时膈肌表面积(Adi)、膈肌与胸壁对合区域表面积(Aap),较正常人显著减少;而膈穹窿的表面积(Ado)无明显改变;②当在一个相似的绝对肺容积的时候相比较,COPD患者和正常人的膈肌的大小相近;③在正常人组和COPD患者组中膈肌的大小都显示了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部分可以解释为由于体重的差别引起。

2.2.5 膈肌三维重建对肺减容手术的评价:2001年Cassart M等采用上述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了11个严重的肺气肿患者肺减容手术前后对膈肌长度、面积的影响。受试者取仰卧位,分别在FRC(功能残气量),RV(残气量),TLC(肺总量)三个时相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FRC(功能残气量)时,虽然肺减容手术明显增加膈肌表面积(Adi,增加了17%±4%)、膈肌与胸壁对合区域表面积(Aap,增加了43%±8%),但没有显著改变膈肌的构型。

2.3 MRI:磁共振是利用氢质子在磁场内受射频脉冲激发而共振所产生的信号成像的技术,MRI与射频脉冲撤除后氢质子回复至原来状态的弛豫时间有关,其中有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不同组织T1和T2差别是MRI的基础。MRI成像优点:具有无创伤、无射线、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和能直接做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和各种斜位成像。这也是是MRI相对于CT扫描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对呼吸运动的动态研究中可以任意切面扫描,可同时对胸廓、膈肌进行研究,使得认识更加全面、准确、客观。MRI不足:由于其可及性差、费时及费用大的缺点使得我们一般将它作为研究膈肌的二线检查方法。但是近些年来,利用MRI不同的扫描序列进行的快速成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技术日新月异,研究的内容包括:不同呼吸状态下膈肌的运动,三维重建膈肌、胸廓、肺容积,以及对整个肺的运动等。

2.3.1 快速梯度回波脉冲序列MRI研究膈肌的运动:1995年Gierada等首次证实了用快速梯度回波脉冲序列来研究膈肌呼吸运动的可靠性。测量了矢状位上膈肌不同点的运动情况。得出:膈肌的绝对位移在右侧是4.4 cm,左侧是4.2 cm。膈肌的运动幅度两侧部分大于中间部分。

1999年Suga用1.5MR,turbo-FLASH和HASTE序列,利用通过电影回放技术、图像融合和时间距离曲线来动态评价28个肺气肿患者(包括9个经过肺减容手术患者)膈肌、胸壁在呼吸运动中的位移(D/CW)。得出:①和正常对照者规则、同步的D/CW相比,肺气肿患者D/CW则减小,而且显示出不规则、不同步运动;特别是最大膈肌、胸壁位移D/CW(MAD,MACW)显著减小;②肺气肿患者膈肌与胸壁对合区域的长度(LAD)显著减小;③肺气肿患者经过肺减容手术后D/CW 的构型、活动度得到改善;MAD、MACW、LAD显著增加;④MAD、MACW与EFV1%显著相关。与CT扫描相比,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肺气肿体征,磁共振仍然可以发现异常的胸壁运动。

2000年Unal等利用0.3T MRI采用梯度回波序列,荧光透视的方法研究COPD患者膈肌的运动功能。检查以后,用电影回放的方法显示中央冠状位层面膈肌的最高、最低位置,并测量膈肌的运动幅度。得出:COPD患者膈肌的位移明显减小,而且膈肌的位移与第一秒呼气容积密切相关。

篇6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规划、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像技术专业中《超声诊断技术》这门课程主要研究的是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其中综合设计性的超声诊断技术实训教学摘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较单一,教师示教,学生操作,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知识的掌握。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在带教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具体病例或医学专题等问题进行实训教学的培养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1-5]。将PBL教学方法融入到超声诊断技术的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中,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PBL教学法在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一)实施前的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式临床实习课的教学过程,已经对一些常见疾病的超声检查技术进行了观摩,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之后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疾病的超声诊断操作技能,包括探头的选择与使用、检查、扫查平面的选择等。为PBL教学法在综合设计性实训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实施过程1.问题的设计:根据Norman等人阐述的PBL案例书写原则[6],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教育教学论文,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 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指导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例如腹痛的病人,指导老师重点讲解怎样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超声检查进行判断病因(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疾病),设计一个实训方案证实该病因,同时对超声实训检查的结果有所预测等。通过对综合设计性实训病例的讨论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腹部超声诊断技术的程序,掌握了进行腹部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知识,之后,指导老师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理论课上重点掌握的且与临床密切关系的章节内容以及实际情况,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例如胆囊炎病人超声检查,让小组同学(一般几个同学为一组)以病例当中提出的问题为中心,根据病人的体征和检查结果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设计该病例进行超声检查的实训方案论文提纲怎么写。设计的问题或选取的病例应该将理论知识融合在其中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终能够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规定的学习领域并且达到预想的目标。但要注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或病例,可以在具体讨论之前给予适当的讲解,简要介绍相关概念,或者给出具体地参考文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PBL教学法在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中实施体会

(一)优势:第一,PBL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学习过程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以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其次,PBL培养了学生将来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并锻炼了沟通技巧,这些都将为学生今后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PBL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在解答新问题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论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

(二)不足:PBL教学模式同样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实训师资不足,一方面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懂PBL教学法,他们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常常觉得PBL教学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PBL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对理论基础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临床医学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如合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能力等,因此,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是有效完成PBL过程的重要因素。再次,在PBL的要求下,学生需要大量使用图书馆及电脑网络资源,因此对相关设施的要求比较高。最后,志愿者病人的疾病种类和数量受限,部分临床疾病问题的讨论开展不了,比如重症疾病的超声诊断。

(三)总结:在实际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应对PBL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以适应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为打造真正的符合临床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效云,董明纲,刘洁.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80-82 .

[2]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剖析[J].国外医学,1994:1550-52.

[3]林岩,胡南,孙玉荣.病理学中PBL教学法初探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0):50-51.

[4]McParland M,Noble LM,Livingston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Educ,2004,38:859-867.

[5]Doehy F,Segers M,VandenBossche P,et a1.Effect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3,13:533-568.

[6]Norman GR,Schmidt HG.Effectivenes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 curricula:theory,practice and pa-per darts[J].MedEduc ,2000,34:721-728.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脊柱创伤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 70 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均采用本组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回去情况(骨折的恢复、并发症等症状)。结果 术后 70 例患者伤椎恢复效果良好,Cobb’s 角、前缘压缩高度比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在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手术方法,应依据患者的骨折类型、患者的伤势等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这能使患者尽快恢复以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

[

关键词 ] 脊柱创伤;诊断;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92-02

在评估脊柱损伤患者时,脊柱外科医师常常对损伤机理的细节对产生极大兴趣,这些细节有助于提示在常规体检或影像学检查中易被忽略的潜在损伤,不幸的是约半数脊柱损伤患者常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明显损伤,带来评估脊柱损伤时的许多困难,假若对损伤机理的细节不能作出合理解释时则更应问一个为什麽。

脊柱创伤指下列解剖结构的任何一部分或全部结构的损伤:骨结构,软组织,神经结构[1-2]。脊柱的力学不稳定,以及神经结构的急性或潜在损伤,是脊柱创伤中外科医师所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当脊柱的骨性结构或韧带(软)组织受到损伤时,则会影响脊柱的力学稳定性。不稳定的涵义是解剖结构与其执行相应功能的正常关系的丧失,这意味着脊柱不能承受正常载荷,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畸形导致严重疼痛,以及产生严重神经损害的可能性[1-3]。急性脊柱创伤的原因很多,特别是日前自然灾害、运动、交通意外、工业建筑、经济的发展等导致的复杂创伤日益增多,而占最大比重的是脊柱创伤,其临床并发症(如脊髓、马尾损伤等)后果严重,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损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常用的脊柱骨折分类是 Denis 提出的基于三柱理论的分类方法。这一分类最初是应用于胸腰段骨折,目前也广泛应用于颈椎骨折,这一分类方法将脊柱人解剖学上分三本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和椎间盘的前 2/3;中柱—包括椎体和椎间盘的后 1/3,后纵韧带;后柱—包括椎根,椎板,小关节,以及后方韧带复合体。

医务工作者必须对患者的损伤部位、伤势、程度、类型等进行科学的诊断(待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入院后),这是进行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

本研究对我院治疗的70 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诊疗时间为: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为治疗脊柱创伤的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论文总结了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治疗的多年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的患者作为本组急性脊柱创伤研究对象(患者人数70 例),其中38 例男性、12 例女性;平均年龄为(34.14±13.16)岁;致伤原因分类:19 例交通意外伤、21 例高空坠落伤、27 例重物压砸伤、3 例为其他伤;骨伤类型为:42 例压缩型、18例爆裂型、8 例骨折脱位、2 例其他;70例患者均是单椎体损伤。

1.2 诊断依据

在手术前对70 例患者均进行 CT 、X 线片、 MRI的检查,对患者的受损椎体、冠状面、脊髓行横断面情况进行确认,为急性脊柱创伤手术提供具体的影像学资料。

1.3 观察指标

来判断该组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和伤痛程度,在本组患者入我院后,让专门的医护工作者于患者手术前、后测量其脊柱后凸的Cobb’s 角和伤椎前、中、后缘的高度。

1.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进行全麻,手术前为避免患者腹部受压让其有舒适。以伤椎棘突为中心,沿皮肤纵向方向切开,让双侧椎板、小关节突显露出来;按照“人字嵴”的方法对进钉点定位,引导定位椎体时沿C型臂X线,当椎弓根探子完全显示椎弓根四壁之后,再将螺钉拧入,复位椎体,等待透视证实复位正常后,再将后路椎弓根内的固定系统置入;为了解除脊髓压迫,减压并检查硬脊膜以及神经根;为了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排列;为了观察伤椎复位,借助透视指引,等患者满意后再缝合创口。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的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采用t检验方法。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当差异为 P<0.05时即有统计学意义[1-4]。

2 结果

随访时间8~12 个月(平均为10个月),70 例伤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死亡病例;没有一例神经损伤病例;由于卫生条件不佳,有1 例患者发生感染,医生及时对伤口进行处理,保证患者伤口恢复良好;随访 10 个月之后,发现有1 例患者椎弓根钉出现松动的情况;未发生断钉患者。

由表 1 可见,该组诊疗1个月之后,该组换则伤椎 Cobb’s 角、椎体前缘压缩高度比较手术前明显降低,有 26.71 °、38.09%的下降幅度,Cobb’s 角、前缘压缩高度在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 检验)。本论文参考1969年Frankel 五级方法进行评定标准,分析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见表 2,提示:患者的伤椎经手术治疗后,脊髓神经等功能短期内恢复效果良好。

3 讨论

目前,临床实践中,手术治疗是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主要方法 [2-3]。患者临床的情况、影像学资料都是诊断急性脊柱创伤的主要依据,患者仅表现为神经压迫症状、患部的疼痛症状表现不明显,若影响严重者经影像学检查,不能显著反映该病变能造成脊柱的功能,则应该考虑保守治疗。

在诊治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过程中,联合应用X线平片、MRI 、CT等常规治疗手段[1-3],能有效地提高该类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能准确且及时地判断患者病情,能更加科学准确地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临床主料方案。近几年,我国在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方案中,为了有效提高临床的检出率以及确诊率,常采用X线平片指导CT的扫描。MRI的图像具有无重叠、高精度分析等优点,是更为先进、准确的医学治疗方法之一,其能显著提高脊柱等部位创伤的诊断率。

在急性脊柱创伤的诊断中,我国以往常采用胸腰椎骨折前路内固定手术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应用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该手术的危险较大,能容易地产生较为严重的手术创伤等后果。我国医疗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这也促进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方法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治疗急性脊柱创伤的技术(临床)有CT 、X 线平片、 MRI等。为了更加正确判断病情、选择合理的诊断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能为更加提高治疗水平,医院常紧密结合这3种影像检查手段,以手术治疗方法为要方法以治疗急性脊柱的创伤。一般学者认为,急性脊柱创伤的手术诊断的绝对指征为由于脊柱损伤而引起的进行性神经症状。适应症主要为:①保守治疗半年以上,脊柱创伤症状未改善或者加重;②椎体爆裂骨折、脊髓损伤、前中柱不稳、伤后 CT 扫描显示椎管狭窄、胸腰椎骨折(或者脱位)、椎间盘(或者骨折块)突入椎管者等;③三柱情况均不稳定者。本研究对我院70 例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总而言之,手术效果良好,在随访期内没有死亡病例,虽然有少数患者出现感染、椎弓根钉松动等不良症状,68 例(97%)患者的脊柱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因此,本论文建议:急性脊柱创伤的手术方法应该应患者的骨折类型、患者的伤势等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诊断方式,对患者疾病恢复、减少并发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刘俊.急性脊柱创伤诊断以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8):123.

篇8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职称论文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资源部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职称答辩之前都规定了申报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参加职称答辩人员会按照规定要求选择发表的刊物、确定论文的数目、字数以及内容等,这些都成为职称评审申报人员得不得不的问题。尤其是在过程中,受时间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他们想方设法让论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发表,严重扰乱了的市场。有经济能力和关系的参评人员,可以通过关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时间分别发表多篇内容雷同,质量不佳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之前,管理人员都要对参评者进行专或获奖论文资格审查和打分。论文的数量、档次、对相关专业影像程度都会在职称评审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职称存在的问题

首先,发表论的动机不纯,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评审。一些参评人员始终认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论文能否发表以及论文质量的高低都不能说明问题,论文写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写论文水平不一定高。他们认为只要工作干好职称就成评好,不重视将工作中的终结落实到理论上。这就导致了发表职称论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确:只是单纯满足职称评审的量化打分要求。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就会让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失去撰写论文、搞科研、做总结的动力,完成的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应景之作而已。这就会让论文的发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其次,审核论文草草了事不够仔细。工作人员在审核论文是不关心其质量,只看论文是否是、第几作者、发表在何种档次的学术刊物、是否属于核心重点期刊、重复率多少。不会去审查参评人员的论文质量,只是简单的确定“有没有论文”。参评人员只要达到职称评审规定的数目以及期刊的规定,就相当于完成论文审查这一项。至于论文是通过何种渠道发表、重复率有没有很高、是否抄袭他人都不重要,审核的关键是有论文就可以了。参评人员和评审人员往往最容易忽视论文其本身的价值。所以,论文的内容、论文的水平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论文的水平去客观的了解和认识相关领域学科,了解参评人员。综上所述,职称论文背后显露出的各种相关问题,其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论文本身,而是相关审查监督的机制不够,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不是扼杀,而是要增强相关审查机构检查论文质量的力度。

三、提高职称质量具体做法

第一,要对论文的质量进行初步评定。条件允许可以组织成立职称论文评定委员会或者专家组对参评的职称论文进行综合审查,着重检查论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参评人员从事工作领域相关,是否是对相关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论述。至于论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阐述的问题说明清楚,解决的办法表达完整,达到撰写论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对论文作者真实性进行身份验证,也就是看该论文是否是本人所写或者参与其中。只要审核人员认真审查,调用多种渠道例如网络资源搜索和检测论文等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冒牌职称论文”也会得到相应的遏制。网络在论文管理监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可以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职称论文学术氛围,所以,在这里建议审查人员应该多多利用网络平台作为管理监督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手段。

篇9

××,××市妇幼保健院影像诊断科副主任兼超声科主任,多年来,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技术精湛、廉洁行医,作为医学影像科(超声科)学科带头人,在影像天地孜孜以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人文素养,在胎儿心动图等多项技术方面成绩斐然,并注重科室年轻医生的传、帮、带,使得我院的b超诊断的多项技术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在一些特色项目的诊断上达全省先进水平。先后被评为—、—院“十佳医生”、—院“岗位能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毕业于××大学妇产系,在妇产科工作5年后转攻超声医学,他克服了影像基础差的弱点,常常到医学院图书馆找资料,并将资料上的案例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诊断水平。多年来,他养成一个习惯,即每天带一网个问题下班、带一个问题上班。工作中,一些特殊病例促使他思考,例如胎儿内脏反位合并心脏畸形,虽然重要诊断已明确,但诊断是不是文秘杂烩网全面,是不是规范,该畸形会不会是某综合症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查资料学习,以理论证明实践;同时他又会将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的实践工作中加以佐证和体会,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日积月累,使得他技长于人。××主任深知个人的水平再高,能够服务的对象毕竟有限,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先进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他帮助科内年轻医生学习并掌握了新生儿头颅超声、经阴道盆腔囊肿穿刺治疗技术,帮助一名年轻医生掌握了胎儿系统性检查技术,遇有疑难少见病例,他立即组织科室在岗人员集中学习,如最近遇到的病例即有阴道斜隔综合症、胎盘植入、子宫下段切口妊娠、胎儿心脏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病例,这种临时性的业务学习方式,得到了同事的一致好评,不仅有益于科室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学习氛围的形成,在科室内营造了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周主任本人也率先垂范,“产前诊断技术”,获市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杂志上多篇,并积极指导科内医生撰写论文。

||| |||欢迎浏览更多首页--

篇10

一名成功的医生总是善于在自己未知领域不断学习、不断拓展、不断尝试,××就是这样一名医生,他总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并且勤于分析,善于总结,在他的带领下,使得科室内的诊疗项目在不断增加的同时,诊断符合率高,无因差错引起的医疗纠纷。,他和科内一位同志在市内率先开展了三维超声检查,胎儿系统性超声检查,胎儿畸形检出率一直居于市内领先水平,经常有未在我院建卡的孕妇争先筑后地预约进行三维超声检查,为我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胎儿超声心动图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主任在完全自学的情况下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技术,在科内第一个明确诊断了1例复杂性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现已诊断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19种,其中1例含6种心脏畸形;在省人民医院超声心动图室学习3个月,他克服学习前无任何实践经验且学习时间过短等困难,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回院后开始对遇到复杂先心病进行单独诊治,在工作实践中,周主任又深刻地领悟到婴幼儿超声心动图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胎儿超声心动图水平的提高,二者是同一技术在人不同时期的应用,,他成功地诊断出一例罕见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弓离断),因诊断及时准确,帮助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成功救治,受到患儿家长的高度赞誉;底,周主任又在上海华东医院学习高强度聚焦刀(超声刀)治疗技术,通过5天的学习,回院后治疗率为85%,后经一年的摸索,我院子宫肌瘤超声刀治疗有效率提高至93%,我院超声刀治疗的顺利开展受到了华东医院专家的重视,他受邀在国家经继续教育项目“肿瘤三维适形精确靶向治疗”学习班介绍,完成关于超声刀的论文4篇,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明确了适时结束治疗的声像判断标准,找到了引起血尿、神经损伤两种常见不良反因的原因,促进了我院超声刀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我院超声刀治疗水平已达省内先进。正是由于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至今,我院在质控范围内的胎儿畸形误诊率为0,仅上半年,××主任就诊断胎儿畸形48例,涉及41种畸形,他本人承担着较多的市内胎儿畸形会诊工作,而且科内的各项工作也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在市产前诊断中心评选中,该科的工作受到省内专家的好评;在今年创建三甲妇幼保健院工作中,b超室通过省评审组预检,同时该科克服工作量大、人员少等困难,顺利实现全彩超化24小时b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