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1: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创客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课堂教学创新教育重在实践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借鉴课改成功学校的先进经验,还要勇于实践,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新路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很丰富,但是任何一种教学理念都不可能贯穿教学始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学习反馈、学习成绩情况等多种因素,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向,保证学生学习在目标的牵引下、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进行。因此,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创新教育的途径。教师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2.1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练习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有多种: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难点突破、实现拓展连接等,但是能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少之又少。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含义,恰当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防止出现以偏概全,一点创新教育而大部分回到老方式上去的不良倾向。比如,在学习《生命宝贵》时,教师除了播放几个安全事故、交通事故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产生震撼外,还应该播放一组因失去亲人而痛不欲生的人们的照片,让学生理解生活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和你生命相关的亲人,让学生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生命的宝贵。还有设计数个问题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感受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进而让情境教学贯穿课堂始终。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控。要实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首先教师应当重视提问过程中的引导,即在新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与新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点作为问题来提问,让学生通过回忆旧的知识并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引申来发现问题答案;其次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避免提问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此,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位依据来选择问题,同时要围绕提出的问题做到精心组织措辞、合理选择表达方式,同时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出考虑,确保提问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二、运用辩论,培养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举手发言,要让他们喜欢抢着说、争着说,对于学生新、奇的想法给予表扬,对不正确的想法要用事实证明为什么是不对的。这个验证的过程可以交给学生来讨论、交流完成。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羊角锤、剪刀、老虎钳、擀面棍四种工具,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擀面棍是不是杠杆发生了争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不能简单地判评,而要引导辩论的双方通过事实来解释。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羊角锤、剪刀、老虎钳这三种杠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找出三个重要的位置: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接着让认为擀面棍不是杠杆的学生来说明想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擀面棍没有支点,所以它不是杠杆。这时,争论的双方都平静下来,持错误观点的学生也不再坚持。课堂上争辩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我们未来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一成不变的记忆现有的知识以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能掌握继续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适合学生自己的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给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时间,给他们以更多的独立思维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交流。想要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必须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有情景的高效课堂,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课堂上的氛围更加和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对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尝试各种途径,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创新。在熟悉和巩固了新单词之后,教师可以着手组织新课了,教师可以用形象的图片附加必要的解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加以辅导,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听录音的方式,把课文需要讲解的部分以听力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置尽量源于课文的内容,在训练学生听力的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此外,我们还可以大量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磁盘和软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成各种链接,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自如的处理各种习题和各类知识点,无论是从题型设计花样上,还是从题型设计的效果显示方面,都可以达到教师提前设计的教学目的。此外,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也可以增添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网络资源是广阔的领域,我们可以将现代教学技术与整个互联网链接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到随时上网查阅和下载我们想要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我曾经利用网络为学生准备过一节优质课,网络在课堂结构的设置,问题的提出,重难点问题的圈定以及各种辅助图片的查找,网络都起到了至关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堂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究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身是一种探究创造的过程,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的主导作用,不断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组织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就可以使英语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是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重点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在“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个很好地了解,同时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更好地推行自主学习。乌申斯基说:“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教而是帮助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和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合作创新。中学英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喜欢英语。美国心理学家鲁迪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在现代语言学及英语言文学的指引下,在中学英语教师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教学方法上的不同流派,如认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但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源于实践,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研究这些方法,丰富并发展我们的理论知识,为我们的英语教学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英语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认真研究,不断探索,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畏难情绪,逐步养成学习英语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力求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富有创意。同时要摆脱时间加汗水的模式,彻底抛弃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观念,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课堂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态度要和蔼,语言要纯正、书法要规范、漂亮,版书设计要合理醒目,多媒体应用要恰到好处等。再次,超越教材,中学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语言知识点,通过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使教材联系社会实际,发掘出教材中的创新点。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内容,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好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也要善于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创新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丰富英语的课堂创新能力。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创新时机
据有关教育专家考查,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相比,基础知识较好,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使得中国学生自信心弱,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缺乏,创造精神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在即将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教师应有计划地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教师可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验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后就不会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铁制品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然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实验方案。通过实例我们看到,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对假设进行验证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的。学生在运用假设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收集材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方法为多数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营造了积极主动的气氛。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在以往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学重点,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当然,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在正常的科学教学中必然获取的两方面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它们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使之全面发展。
二、要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知识、实践与创新,都要源于兴趣的产生,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才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有所创新。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将会成为无源之水,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枯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创新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
三、要积极创造环境,给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营造自由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自由地思索、想象、探究,从而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例如我在教《纸风车》一课时,为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纸风车时,不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时间,而且要求他们动手、动脑,展开合理的想象,自己做纸风车。这样,学生的设计、创造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气氛活跃、效果颇佳。又如在《水的用途》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水的用途时,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水的作用,答案不局限于课本之内。这样,学生的回答涉及各个方面,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学习有关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学习教法、教改等业务知识等。总之,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张方永单位: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30-02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1]。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工科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严重分离[2]。我们所培养大学生既有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又缺乏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并重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人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和主观努力锻炼进行开发。工科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人文因素,科学与人文可以有机融合,既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又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人文社会的新进展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使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但是,许多高校在人文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追求丰富多样而忽视协调统一,很难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3]。人文教育处在即兴发挥、随意点缀的状态,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充分挖掘[4]。综上所述,如何在工科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为教学改革实践基地,探索一条将科学创新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消除工科理论课堂上弥漫的繁冗气息,将科学的、新颖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通过深入挖掘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建立科学创新与人文教育协调统一的融合理念,最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传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富有吸引力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
一般来说,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的精神层面应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是一种动态活动,把科学活动的结果(知识)和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科学真理和求真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能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科学真谛,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上把握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人才市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校本科学生也渐渐认识到具备上述能力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校方也提供不同形式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毕业后的学生认为,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都能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持续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专业教学中就开始培养,自主学习对于自主确立目标、自主搜寻资料、自主选择方法、自主解决问题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自主学习或曰自主地获取知识,是一种众多要素综合发生作用的能力,而人文要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上述理念,在流体力学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人文因素,以不同的传授视角与传授方式进行人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人文课堂的改革措施
(一)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哲学思想可以引领创新思维。在流体力学的课堂上,作者尝试了将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哲学思想与经典理论的互相呼应和协调统一,使他们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积蓄能量将来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例如,在讲授能量方程物理意义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论证和推导得到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的结论之后提问:在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了这样论断,请问此人是谁?等待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给出答案—《老子》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触摸)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时教师给予解释。
接着又提问:还有三个中国人在2000年后提出了与之惊人相似的论点,此人是谁?回答: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CPT对称原则。他们的一位同事吴健雄证明了他们的预言是正确的。古今的哲学与科学在此时碰撞了,教师可以继续解释:视之不见相当于空间属性,因此夷就是P;听之不闻与声波有关,也就是与速度有关,是时间属性,因此希就是T;搏之不得说的是本身的特质,因此微就是C。这三个参数分别不符合对称的原则,必须和在一起,也就是“混而为一”。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将科学创新与经典理论和哲学人文统一起来,不但扩大了本科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视野,同时将专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总目标相一致化了。
(二)课堂设疑和讨论
通过课堂设疑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此时,专业教育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完成科学知识学习、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讲解能量方程之前,教师进行了课堂演示:两张平行的纸片吹气后是分开还是合拢?请一名同学来做演示,请大家来讨论并揭示原因,然后引出能量方程的推导和意义,同时再重新用该理论解释现象。在讲解静力学的相对平衡方程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课堂设疑:在锅里捞面条,开始容易后面难,如何快速捞起最后的几根面条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学生提出的办法:筷子在锅里做圆周运动,面条就会集中在锅底,自然容易快速捞起,并揭示相对平衡状态和运动流体的根本区别是粘滞力,由此引出欧拉方程的推导。
对于课堂讨论,教师一定要分别归纳不同的观点,纠正各自的错误观点,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给出的“标准答案”太过死板教条,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会束缚活跃的思维。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增值意识提高。
从上述课堂教学方法的案例来看,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工科理论教学中,通过实证经验和逻辑论证进行科学探索,使得科学专业教育在培养和训练方式上与以前的教学方式大不相同,不但有灵活的外在形式,还具有人文教育的深刻意义。
(三)人文历史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工科课堂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必要告知学生相关的历史。但是,经典理论都有其发展的的历史脉络,有很多故事和文化蕴涵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定理和公式中,它们不但使烦闷的课堂变得有趣,还可以把伟大科学家的精神意志凝固在经典理论中传递给聆听者。
以前,教师在讲授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时总觉得即使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也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喜爱和关注,于是对2010级学生的教案意增加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生平事件和主要代表理论。例如,教师提到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的区别时,会主动提到拉格朗日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出了运用于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普遍方程,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学体系的运动方程从以力为基本概念的牛顿形式,改变为以能量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学形式,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表达式的人,也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学生们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忆在高等数学时两位科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很多学生表示,在听到这样的人文讲解后会消除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有部分同学会主动邀请老师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为建筑设备专业2010级的学生,分别比较了2009级和2010级两次教学过程考试成绩、参与科技竞赛情况作为评价这次教学效果的标准。分别如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2010级学生的优秀率达到10.3%,比2009级学生高出6.1%,80-89分的比例提高了25%,说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已经充分挖掘了其学习潜能,有利于带动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表1中不及格率下降了13.2%,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从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中受益。从表2中可喜地看到,2010级同学踊跃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实验创新和科技发明项目零的突破,并且全专业有2/3的同学参与了省级“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表明2010级建筑设备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已经初步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有利于开展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
四、结论
工程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工科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应当是具有人文精神且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人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是完整的工程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应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两翼,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所以,通过将人文教育融合科技创新培养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这种理念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33-36.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与教学是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综合体。这启示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用综合的方法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二是必须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后者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现在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学把课文情节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堂成为故事情节演绎的展示台。更有甚者,语文课堂中出现了繁杂、臃肿而且是非语文现象。例如,一位二年级的教师执教《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环节,课堂热闹而富有情趣,但是这“试风”“看风”“画风”都不是语文现象。这种设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而且在这五个环节中,连起码的读、写基本训练也忽视了。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现象主义”“形式主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语文课堂上的热闹现象,这是由于缺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本质认识造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现象和本质组成的。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单纯的、深刻的。因而现象可以直接被认识,而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现象的根本。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也只能是本质的显现,它们之间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
(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其形成、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显性形态,它有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性的,如教室、教学设备、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资源;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的研制、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研讨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林林总总现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使得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纷繁复杂而多变,我们应感知现象、分析现象、研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不同属性,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言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去反映,而语言形式又必然反映着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组合,就会直接影响语言内容的含义。在语文课文里,语言是以词、句、段、篇按线型排列的,词语、语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语言表达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变了内容的表达效果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1)他关心同学。(2)同学关心他。在这两个句子中使用的词是一样的,但词排序的顺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异。这种形式上的表达特点就是语言学习的精髓。语文课程与教学不能抛开语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语言内容,应当引导学生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中着重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二)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
在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后,要深入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结构中去,揭示其基本规律,并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诸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并指导语文课程建设与语文教学改革。
从语文现象入手去找寻与把握语文特点,进而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这是有本质意义的。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学语文,不要简单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现在许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往往是一个抽象概念。《苏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爱国。其实,解读《苏武牧羊》不要空讲爱国,要多解读典型的画面:北国边塞,大雪纷飞,荒草遍野,有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放羊,但这个人手里举的不是羊鞭,而是汉朝的旌节。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这样一幅形象的画面永远留在学生头脑里,鼓励他们爱国爱家乡。《负荆请罪》也是一样,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负荆请罪”的画面刻在心里。语文课程与教学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区别也就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慢”艺术,只有对课文反复研读,才能透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在本质。读《阿Q正传》不同遍数读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们会笑阿Q的可笑样子;第二遍可品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视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视化为深思的眼泪;第五遍,阿Q还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来。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逐步理解和内化过程,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
二、特点与性质: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特点的表述主要是通过语文课程与自然类课程、理论性课程比较后提出的,并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认识的特点、语文学习的特点以及语言文字的特点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并把它作为语文课程的显着特点加以阐述。这既反映了世界各国母语教学发展的共同趋势,又反映了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重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语言不仅有其“语形”,而且.还有“语意”。“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语形”和“语意”统一起来。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存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法以及语文教学评价等的反应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种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正如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的那样:“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践行”的海洋。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是开放而丰富的,主要有三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语文课堂内的其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第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是最本质的。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言文字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一般有以下特点:(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语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词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视整体感悟。
比“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从“素养”这一角度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进行新的规定,“语文素养”一词前后在课标中出现了十多次;在中国语文教学发展史上,首次把语文课程和教学确定为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涵养,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养之一。笔者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基本点。
(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在对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在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指出,学生应掌握词的基本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复句)的类型以及常见的修辞格等。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和源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摇篮[1],学习的本质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近年来,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关键话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3]。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小学生更为重要[4]。因此,语文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会现有的知识外,还更应该让学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技巧,重视其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国内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汉语文字具有灵活性、象形性、表意性等独特之处,几千年汉语文化的深厚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人们的语文涵养[5]。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却不能尽如人意,总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师生负担重;效率比较低下,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学了五六年的语文,却不知如何写文章;老师费心、学生也比较费力。因此,创新教育的提出,对于长期受到“多慢差费”困扰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挑战,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点,语文课堂在小学阶段也是一门比重比较大的重要课程,同时肩负着知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和方法改革。
2 创新教育策略探讨
2.1 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精神
小学教育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对于什么都感到非常的新鲜与好奇,课堂上往往喜欢吵闹,儿童时期的学习作为人们终身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也是儿童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时期[6]。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格外珍惜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感情和创造能力的孩子,让学习成为孩子们感兴趣又富有意义的事情。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不断激发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争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促进学生们之间亲密关系,同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在激烈争辩中得以提高与锻炼。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一个字母都编成儿歌的形式,以助于学生记住其音形,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7]。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摒弃一味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尤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指引其上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认真给予表扬;主动对学生表现出关怀之情,让学生从细微之处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8]。这样将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和谐的共鸣。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于发表见解,教会学生思考,对于比较好的见解,可以通过让其展示思维过程来理清思维,鼓励学生自辟蹊径,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激发身上创造的火花。此外,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让学生大胆的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发挥其想象能力,如可以通过续编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其不断联想,同时还能感受和体悟文中人物的命运。
2.2 重视授之以渔
古人有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9]。创新教育中课堂教育仍是其重要的核心部分,创新教育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在是传统课堂上的核心人物,应该作为平等的关系与同学共同参与班级教学活动[10]。在课堂上,与同学真正做到关系平等、互相尊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不断培养其自学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字、阅读和写作,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以及感悟、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学会“会学”,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创造发明多是缘于质疑,因此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敢于质疑,在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能力。
2.3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
由于小学生刚走进校门,面对有纪律、有组织的严肃课堂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更别谈能够激发出创造的火花了[1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积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减少内心的恐惧,自由的发挥和表现自己,而不必担心自己表现不好遭到大家嘲笑,能够积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新教学改革认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思维创新和有效的想象。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担心学生们犯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在错误中才能清晰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从而才能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的探索中来。
2.4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已有科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以及形成要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其语言能力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语言交际训练、说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积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语言交际训练的兴趣,指导学生扎实打好说话的基础和内功。语言交际也是较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语文教学目的中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课堂上语言交际中,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一些精彩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努力挖掘口语交际的源泉,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在语文创新教育中,老师不拘泥于课本上已有的表现形式、结构语言,深入挖掘新问题,可以通过变化课题训练、变换句式、调整结果、人称转换等方式率先打破课本上的局限,使学生的思维跳出束缚,积极培养其创新思维。
2.5 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努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一味的课堂教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厌学情绪的生成,不利于小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积极采取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活动课教学应该包括学科、活动两个部分,教师们应该格外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让其成为帮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途径。可以根据季节特点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引导学生们积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主动思索,在小实验中通过自己动手去感悟生活的奇妙。
3结语
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还是通过一定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语文思维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创新性思维具有求异性、发散性以及非逻辑性等特点[12]。教师作为现代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其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师的创新性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力量源泉,学生创新思维如何与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为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努力。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各个教学活动的细节,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创造精神,重视授之以渔,通过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积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而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努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此外,还需指出,各个语文课堂上创新教育策略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问题,更是为了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创新潜能,形成创新性思维,进而培养成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策略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雷静,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湖南有色金属2009,5(4):152-154
[2]陈慧娟,实施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创新教育的艺术手段[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11,6(11):143-144
[3]邹连发,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创新尝试[J],吉林教育2011,7(3):56-58
[4]张培.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设计――《说不尽的桥》教学设计理念[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2):207-208.
[5]周富.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1):135-136.
[6]周艳苓,杨文琴,房晓敏,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课外阅读(中旬),2010,(12):129-130.
[7]孙丽霞.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4):172-173.
[8]朱荔潮.浅谈高中生物学综合表述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2):205-206.
[9]程科.以赏识召唤兴趣--树立中职生语文学习信心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6):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