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1: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运动科研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验教学改革必须打破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传统观念,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根据实验课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将分散在各学科中的实验课从理论课中独立出来,统筹建立实验教学课程,使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成为基于理论课基础上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将运动解剖学实验、运动生理学实验、体育保健学实验、推拿与按摩实验等进行全面的整合打通,打破体育专业一直以来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教学,实验课程零散、课时不集中,内容交叉重叠,实验项目缺乏层次要求的现象,将分散于各课程的经典实验项目或精简、或新增、或合并重组、或重新设计,整合成一门实验课程,独立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整体化设计,建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样既打破了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减少重复内容,又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地位。
1.2整合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开设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项目内容陈旧,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过多;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脱离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运动相关性较差,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设计能力,制约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着“务实创新、学有所获、学能有用”的实践应用原则进行实验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将分散于各分室的实验项目或精简、或新增、或合并重组、或重新设计进行整合为两个实验模块,即基础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每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其实验项目由各分室精选组合而成,避免实验项目重复交叉,课时浪费在无畏的低层次循环中,从而节约实验成本。这既体现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又实现了教学的集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1.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是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教学在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水平。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先学理论再上实验,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按照教师的讲解机械被动地参与程式化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实验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理论课上穿插讲授实验内容。理论课与实验课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穿播讲授实验内容。如肌肉的受力分析,知识点多、抽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拟进行。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了解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演示,看到了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也看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其实验的时间就可以缩短,实验效果更好。
(2)打破“封闭式”实验教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开放式”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开放和自由地进行实验的环境,既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也是设备和项目的双重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做实验,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活动中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并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对学生实验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有开放实验室,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
(3)实验与健身社团挂钩。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放到健身社团完成。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实践应用。帮助学生联系具体实例,发现、分析与解决全民健身、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问题,这样既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缩短学以致用的时间,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并为后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
1.4完善考核机制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核方式是将学生的实验成绩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计算在理论课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的评分方法即考勤占30%,实验报告占70%,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做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建议:
(1)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单独设课。
(2)以必修课程或必选课程形式推出,让学生进行选修,成绩合格,记2学分;成绩不合格,重修。
(3)成绩评定可参考考勤、实验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合作精神、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面综合评定,以提高实验考核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考核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具体标准为考勤(2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30%)、实验设计(10%)、考试(20%)。
1.5加强学科建设,改革实验室体制
在实验室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科建设应该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学科建设应该引导和带动实验室体制的改革,而现状不容乐观。注重技术、运动队训练,轻理论和实验课的思想还很严重。目前,玉溪师范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负责人,没有专职实验员,实验课由上课老师自行安排完成;实验设备陈旧,好多实验无法完成。建议:
(1)学校加大实验室资金支持,增加投入,改善实验场所和设备购置。
(2)加强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实验人员待遇。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有计划地吸引博士、硕士等科研水平高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1.2不同研究领域方法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足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足球教学、训练、比赛和实际管理工作以及足球运动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自然离不开对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调查.因此,除文献法外,足球教学训练研究论文运用频次最高的就是调查法(表1),说明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多途径、多视角地研究该领域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该领域论文研究方法运用频数较高的还有统计法、观察法、逻辑法等.比赛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来实现研究资料收集,文献法也是该领域论文研究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由于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准确地用数量这一客观证据来描述和分析足球比赛的特征和规律,统计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大量运用了推断和多元统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比赛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人体科学应用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依次为统计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说明其研究方法运用秉承了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传统,即/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统计数据为依据0[6].由于是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足球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有时需要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或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法也是该领域研究使用频数较高的方法之一.
人文社会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依次为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逻辑法等,其方法运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烙印.研究的实证资料主要通过调查方法来收集,研究的理论资料主要通过文献法来收集.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如足球文化、球迷现象、道德伦理、足球运动发展的历史、足球运动与社会体育关系研究等,主要通过具体的逻辑方法,如比较与类比、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辩证地揭示足球社会现象,探索足球社会发展规律.任何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其方法学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要求[5],由表1可知,除文献法在各个研究领域的论文中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外,随着我国足球科学的发展,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逐渐明确,研究内容不断明晰,科研人员能按照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内容等实际需要而灵活运用[7],不同研究领域论文方法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如除文献法外,足球教学训练和人文社会学这2个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常用研究方法是调查法和统计法,但是,在它们各自的具体研究领域,也反映出方法的独特性,如足球教学、运动训练问题的研究方法与足球运动市场经济、俱乐部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比赛分析研究论文主要通过观察法来实现研究资料收集,同时,其统计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人体科学应用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法,实验法的运用频数是四个研究领域中最高的.
1.3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增强马樟生等的研究提出/足球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0[8],为了了解论文科研方法综合运用的状况,对其运用的研究方法数量进行了统计.由表2可知,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数量统计结果相比较于李仪的研究结果(1种方法占74.10%、2种方法占21.26%、3种及以上方法占4.64%)[9],运用1种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减少,运用3种及以上研究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增加(占58.8%),并且远远超过运用单一或2种研究方法的论文,足球论文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能力明显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当代的足球科学研究正向高度综合性发展[10],需要探讨和研究的因素不断增加,因此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发挥研究的综合作用,以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此外,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选择的科学方法明显增多[5],为足球科学综合运用研究方法创造了方法学条件.
1.4重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11],如果能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使用,不仅能克服单一运用某种方法带来的缺陷,而且,必然在方法的使用上表现出更为全面的优势.调查发现,四个研究领域的论文在逻辑思辨的基础上,较好地结合了统计方法(足球教学训练研究为66篇,占48.2%、比赛分析研究为55篇,占74.3%、人体科学应用研究为27篇,占64.3%、人文社会学研究为48篇,占37.5%),利用统计方法对大量调查、观察、实验和测量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较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了研究结果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对问题做出了客观的阐释和理解,提升了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1.5统计学方法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统计发现,有196篇,占51.4%的论文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资料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大量运用了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差异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复杂的推断性统计方法,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论文所运用的数学方法还停留在百分比、平均数的水平0[4],统计学方法运用水平明显提高,如论文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使复杂的、多变量的研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较准确地用数量来揭示了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提升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深度.
1.6实证主义倾向表现明显统计发现,除比赛分析论文外,其他三个研究领域的足球论文大量运用了多种类型的调查法(表3),特别是对问卷调查法的使用,问卷调查法由于具有实证性质,有助于获得定量化事实材料,能帮助我们收集系统的数量化资料、经验理论假设[12],体现了足球科学注重采取定量的手段,依据客观的验证来分析和研究具体足球问题的研究特征.此外,人体科学应用研究有38.1%的16篇足球论文运用了可靠性、科学性。较强,能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并具有实证性质的实验法.由此可见,足球论文的研究中重视/借助于调查、实验等实证方法,获得更多的支撑论据,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有理有据,得出可靠的结论0[11],说明足球论文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研究对象的测量与客观分析,强调客观事实,实证主义倾向表现明显.
1.7参考的文献资料类型全面由表4可知,论文的参考文献种类较全面,涉及图书、期刊、论文集、学位论文、标准、报纸、汇编、报告、电子文献和未定义类型文件(该类型文件只做一种统计)等10种类型的参考文献,这表明论文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拓宽,参考文献的分布正在逐步扩散.期刊、图书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足球科研人员主要和习惯参阅的文献类型,参阅频数排在前两位;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文献,由于其知识覆盖面广,时效高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得更加快捷、轻松,正日益受到我国足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参阅频数排在第三位,将来有可能成为我国足球科研的主要参考文献类型.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参阅频数也较高,说明我国足球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科研水平正在提高,最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学位论文正日益受到我国足球科研人员的关注;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虽然参阅频数不高,但它们正日益丰富、充实着我国足球科学的文献资料库,使我国足球科研的文献资料更加全面.
1.8资料收集、加工手段日趋科学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供足球科学研究使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日益增加,这些技术的运用为足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研究条件与应用保障,促进了足球科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发展.调查发现,大部分足球科研人员都掌握了较为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利用计算机联机检索系统和各种机构或专业网站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实现了文献资料的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收集手段日益现代化,从而保证了文献资料的全面性、时效性.此外,科研人员大部分都能利用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Excel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部分科研人员还把Poiar遥测心率手表、奥林巴斯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新型身体机能测试系统、QualisysMCU500GC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和SIMIOmotion7.3三维运动图像解析系统等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运用到具体的研究项目中,从而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先进性,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化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足球科研人员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利用正在逐步加强,研究资料收集、加工手段日趋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01-04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y on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JIANG Zhi-xue1, LONG Sheng-jun1, YANG Jie2, SHI Li-jun3
(1. 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2. Sport Research
Institut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Beijing 100763, China;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theme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is Sport-Inspiring a Learning Legacy. This convention show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sport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the subjects became more diversified, the contents became more pertinent to sports practice and the orientation becam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is convention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new research hotspots as the sport legacy, coaches'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dvanced ideas on public health. Covering biology, medicine, psychology, economics, history,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e convention show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port science research.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Science,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sport science; academic exchanges; 2012
2012年7月19~24日,伦敦奥运会前夕,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组织联合举办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在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会展中心召开,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科研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 “运动激发学术遗产”,通过大会报告、口头发言、墙报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涵盖了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大会的交流成果展现了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1 ICSEMIS简介
ICSEMIS的前身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简称奥科会。奥科会自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起开始举办,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开始使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这一名称,国际奥委会(IOC)是唯一主办单位。奥科会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科学大会,也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4年在奥运会举办国举办一次。由于它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举行,所以也被称为“奥运序曲”。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工作者云集奥运会举办国,共同交流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各领域中的最新发现、经验和进展。
2004年希腊萨塞罗基尼奥科会后,国际奥委会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的奥科会改由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和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ICSSPE)四个国际组织联合举办,改名为“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会议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得以提升。我国的广东省广州市于2008年8月1-5日成功承办了首届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08)。
2 ICSEMIS 2012概况
2.1 会议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设立了2个开幕式主题报告、1个闭幕式主题报告、17个主报告和135个分报告,以及2 000多篇论文参与口头报告、墙报交流、workshop、自由交流、专家交流和展览展示活动。大会设置2个论文大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1个;设立了10个“青年调查研究奖”青年学者奖和44个国际奖学金。会议邀请了全球体育科研及其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科学家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2 000多名体育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和借鉴、碰撞并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2.2 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本次大会论文集收录的主题报告(keynote)共有9个,涉及6个方面的内容(表1)。
大会专题报告(symposium)涉及9个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多个分会场专题讨论;自由交流的口头报告涉及10个领域,详见表2。
2.3 会议论文情况 会议征集到论文2 000多篇, 通过专家评审, 选出了779 篇为会议宣读论文, 其中专题报告为96篇,口头报告为683篇,各类别论文数目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2.4 我国学者参会情况 我国共有1 080余篇论文被大会录用,其中,口头报告250余篇,墙报交流830余篇,参会代表400余人。我国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及其直属科研单位、体育院校、体育科研单位和普通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北京奥组委医学部的甄小珍女士受邀参加了开幕式主题报告,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常芸研究员、首都体育学院的钟秉枢教授分别主持了“高水平运动训练的遗产基因分析”和“21世纪的体育运动、大脑发育和教育”的专题交流。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黄彩华的论文“Leptin And Adiponectin May Interact In Mediating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For Type 2 Diabetes”获得了自然科学最佳论文奖。我国学者的论文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中以运动训练、体育社会学、大众健康、体育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领域的研究居多,高原训练、武术研究和健康方面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3 2012 ICSEMIS会议热点与焦点
3.1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理念 关注大众健康,推广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是当前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大会开、闭幕式的主报告都有相关内容。美国著名科学家Robert Sallis的闭幕式主报告题目是:运动是良医。他指出:缺少体力活动,是当代最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会对健康产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运动是防治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肥胖以及过早死亡的最有效手段,是针对世界健康问题的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未来的运动医学研究可能会集中在:预防因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锻炼或比赛前,对预参加者进行临床筛查,为参加各种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提供医疗援助;营养补剂的使用、药物使用的人、兴奋剂的控制、性别鉴定、性别复合体的道德伦理、法律和健康相关的难点问题;与国际体育赛事相关的特殊医学问题(包括残疾运动员),如旅行与习服的效果等。本次会议有关疾病的运动干预与运动安全性研究领域设了4个专题,其中,运动性猝死作为运动人群在运动中突发事件设立了2个专题。运动性猝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一些常规体检正常的运动员也时有猝死发生,直接危及“健康人”的生命,给人们的震撼很大,成为运动医学领域的难题。
3.2 体育遗产研究崭露头角 奥运影响(Olympic Impact)和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大多数研究是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所留下的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本次会议上,英国的两位学者对体育遗产和伦敦奥运会的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体育遗产不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体育遗产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过程。其研究指出,体育遗产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体育遗产的评价比较复杂,评价的标准以及由谁来评价目前还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研究。
3.3 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 英国的Hazel Hartley 指出,应将教练员的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研究。教练员培训与发展的结构、训练理论体系与培训的设置、梯队等方面相互呼应,使研究的成果符合教练员的实际需求,为运动实践服务。澳大利亚的Cliff Mallett、美国的Wade Gilbert都认为,应通过教练员培训的多级培训体系研究培养优秀教练员的合理模式。在功能方面:对不同阶段的教练员培训进行评价,提出培训的新构思及其可行性评价。在性能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具体、准确明确、科学合理;培训重点合理、可行性高。在使用方面:评价指标简便易行、各阶段评价检测指标清晰明了。
3.4 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 在运动训练专题报告中,来自澳大利亚的Mark Willanms、英国的Nicola Maffulli和芬兰的Kari Keskinan等学者就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竞技运动训练强度与运动能力关系发表了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他们认为,现代最优秀运动员的实践往往更加注重运动负荷强度,而不是仅仅体现在运动量上。训练实践本质性地改变了以往有关可行的负荷强度值的概念,这其中尤其体现在决定运动强度负荷和专项技能的关键环节和部位的有效范围内的负荷强度的不断提高。
Mark Willanms的报告提出,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对于完成自己功能可能性的运动负荷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的特征。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是新的运动强度负荷的母体,是从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那里脱胎而来,在新的运动强度负荷和原来的运动强度负荷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运动训练中,对原来运动强度负荷的否定是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步骤,它吸收了前阶段的优点,是更高级的新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完善,实现了运动成绩向新质的飞跃。Nicola Maffulli在安排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各阶段关系时提出的“敏感期”的观点,对不同阶段运动员运动负荷安排及对应的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侧重安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5 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 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前沿研究,会上有关基因与健康、基因与身体素质以及基因与杰出运动能力方面设置了2个主题报告会场和5个专题报告会场;基因兴奋剂问题与检测方法研究设置了1主题报告和3个专题会场。杰出的运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基因,在人类存有对运动训练敏感的高反应群体和低反应群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发现,与有氧能力相关的基因有近100个,是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最活跃的领域。随着基因技术与理论的飞速发展,精细识别、克隆与人类运动能力有关的基因,了解其相关素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运动能力的预测与评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专业人士试图把基因疗法用于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借此提高运动成绩,逃避兴奋剂检测。基因兴奋剂与其他兴奋剂相比,隐蔽性更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性还不为人知,目前尚没有针对基因兴奋剂的切实有效检测手段。最新研究认为基因兴奋剂的检测手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检测载体和导入的外源性基因;二是检测导入基因的编码产物—蛋白质;三是蛋白组学方法应用;四是检测基因兴奋剂对机体的独特影响。
3.6 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 在体育信息的学科研究方面,欧洲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德国、瑞士、波兰、西班牙等国开展得较好,但其研究领域一般以文献研究和文献数据库建设为主,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竞技体育信息应用研究不多,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情报研究更少。体育情报信息应用和服务模式研究在国际上并未形成规模。在北美,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在信息技术研究(网络信息、数字技术、数据库)等方面独具特色,如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奥林匹克训练中心就建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当前,信息技术(IT)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但情报信息(information)的应用研究很少,鲜见体育信息服务的方法学和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构建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针对优秀运动队的有效地体育信息服务实践研究更少。
4 体育科学研究趋向
4.1 学术研究重点发生微妙变化 奥科会的关注焦点从运动员竞技运动能力的提高,逐渐向围绕健康、发展的主题展开。在2008年广州奥科会之前,体育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运动人体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而本届大会更多的是关注体育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期望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同时针对运动员、教练员等群体,不再仅限于研究如何提高其运动水平或执教水平,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其作为社会人的长远发展问题。
对比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科学与国际关注点还具有较大差别。国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微观方面,更多的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如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锻炼者的激励问题(包括激励原理、方法)等。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较多的是从宏观视角出发,集中在体制、机制、战略、策略等层面。微观的研究层面体现了国外研究注重解决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务实的研究方向。在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面,国外研究倾向于针对大众的健康或身体康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还较多的还是从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出发进行研究。本届大会所展现出的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向,和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为大众服务、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发展是相契合的,应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今后的关注点。
4.2 体育科研基础与应用并重 体育科研在关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研究的应用价值。本届奥科会入围的论文中,不乏一些针对“小问题”进行的微观研究,比如针对老年人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康复意见等研究。这些研究更好的体现了体育运动在大众健康及康复方面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契合了体育运动走向大众,走入生活,服务健康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美国的开放获取政策
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
在美国,很多科研资助机构都了开放获取政策。其中,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强制要求受其资助的作者将论文复本上传到PubMeb中心机构库,NIH的这一举动是开放获取政策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从目前来看,NIH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根据NIH的报告,自政策实施后,论文上传率达到了75%。而这项政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多期刊都乐意将NIH资助的文章甚至全部文章上传到PubMed中心(在一定的开放获取时滞期后)。排名前100位的出版商有67位都采取了NIH的自存档政策。
但是,NIH的开放获取政策也引发了许多学术出版社的反对。正如Peter Suber所说,在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发展的道路上――2004年由国会首次提出倡议,2005年请求作者将研究成果上传到知识库,再到2008年提出强制性获取政策,每一步都遭到了部分出版社的强烈发对.为了阻止NIH继续要求对受其资助的文章实行开放获取,inter alia甚至形成了一个“科研著作法案”,尽管这个法案因为缺乏立法支持而未能走的太远。
二、英国的开放获取政策
英国一直是开放获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进者。早在2004年,英国科技委员会就不满意于学术出版市场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建议英国政府和资助机构要求作者保留版权,然后将论文终稿保存于一个知识库中,最后建议应该由资助机构向开放获取期刊提供出版费用(作者付费模式)。2011年,英国政府宣布“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应该让公众免费获取”,为此,英国政府还成立了一个由Dame Janet Finch领导的专门小组来推进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
(一)Finch报告
Finch报告就是由Dame Janet Finch负责的工作小组的研究成果,报告中的一个核心建议就是改变学术出版模式,即由以前的读者付费模式转变为作者付费模式。Finch报告向英国政府建议了一个明确的政策方向,即支持金色模式的开放获取政策。在Finch看来,金色模式应该成为开放获取的主要方式,而绿色模式可以作为金色模式的补充。所谓金色模式就是出版商不再从读者手里获得出版费用,而是从作者手里获得,这样一来,科研论文一经出版就能立即让读者免费获取。公共资助机构设立专门的论文处理费(APCs),来支持科研成果的出版费用。Finch还建议研究委员会和其他公共资助机构应该想出一些相关的办法来解决论文处理费的问题。此外,Finch还建议让大学等教育机构设立专项的出版费用来解决论文处理费的问题。在报告中Finch还提到了加快基础设施和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数据和灰色文献(报告、工作图纸等)的开放获取,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等问题。在报告的最后,Finch还提到了图书和专著的开放获取的问题,他注意到,与开放期刊相比,图书与专著的开放获取的进程要缓慢的多,但是Finch并没有对此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而仅仅是呼吁“大学、资助机构、出版商、和各学术团体应该为学术专著的开放获取而共同努力”。
英国政府几乎全盘接受了Finch报告中的所有建议,同时也表达了更倾向于金色开放获取的态度,尤其对于那些由纳税人资助的科研成果。在给Finch的回信中,政府也提到对于那些能提供文章处理费但又不乐于接受金色开放获取的出版商,他们的开放获取时滞应该缩短,如果文章处理费不到位,出版商坚持要延长开放获取时滞的,在STEM领域可延长至12个月等。英国政府也在初期投资了一千万英镑用于启动新的开放获取政策并且设立资金来支付文章处理费。
三、欧盟的开放获取政策
2、安排计划好教学课时分配及选项课程开设类别;
3、完成体育选项课程学生选项电脑软件的开发和完善,并于20xx级学生开始正式启用;
4、大二体育技能课程和大一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任务分解并于2008—20xx(2)全部工作落实实施,在本学期期间将测试、数据统计与处理、汇总资料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家教育部;;
5、完成好本学年课改工作并付诸实施。
二、科研工作:
1、20xx年度完成科研论文并发表:核心期刊1—2篇;省级期刊4—6篇;
2、完成目前使用的《运动与健康教育》教材的修定改版工作;
3、筹备“滤布体育技能”教材编写;
4、完成2008年院级科研课题报告及有关结题工作;
5、争取申报成功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争取院外科研经费3000元以上;
6、全体教师撰写论文参加江苏省体育科研论文报告会的征文活动,争取两篇以上获奖;
7、申报院级科研课题1项,拟申报“体育课程学生成绩评分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8、全面提升教研室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争取培训机会。
三、院级体育活动:
1、全面准备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对学院体育工作的评估;
2、5月份筹备、组织、实施学院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日活动暨第二届学院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工作;
3、10月份筹备、组织、实施学院第三届校园体育文化节暨第六届田径运动会工作;
4、学院安排的其他对外体育交流与服务工作。
四、学生体育社团建设:
1、巩固和完善目前12个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和规范性要求,争取1——2个体育类学生社团参加全省大学生优秀社团的评选并争取成功;
2、形成定期汇报和不定期检查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情况制度;
五、教师培养方面:
1、1—2名青年教师参加全省教师培训(轮训);
2、压滤机滤布利用科研会议鼓励青年教师多参与、多接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广开思路,提高其教学和业务能力;
3、继续巩固学院“青蓝工程”的成果,制定并实施20xx年度体育教研室结对和工作计划;
Mathematik, Germany
Andreas Greven, Universitt Erlangen,
Fachbereich Mathematik und Physik
Mathematisches Institut, Germany (Eds.)
Interacting Stochastic
Systems
2005, 450pp.
Hardcover EUR 89.95
ISBN 3-540-23033-5
本书的内容报道了欧洲随机研究协会资助的“DFG-Schwerpunkt 随机系统” 课题中在概率论方向的网络科研人员所作的原创性工作,题为“极复杂交互随机系统”科研项目,研究目标是探索和开发无限维随机分析、统计物理、基于数学生物学的全球人口模型、金融市场的复杂模型与其它学科相关的随机模型之间的联系。
该书分层次地给出了关于基本理论问题的论文,这些论文是在为期6年的科研项目快要结束时,由项目参与者完成的。把基本定理和研究中所出现的结论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方法和结果,这对应用概率论、物理学、经济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收录18篇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统计物理中的随机方法,论述了 Kac 模型的新型处理技术,由7篇论文组成:量子晶体的吉布斯测度及其存在性、唯一性和先验估计;量子域理论中的跃变过程;布朗轨道;非稳定随机趋势的谱理论;非晶体随机 Schr?dinger 算子的研究;抛物型Anderson 模型;随机谱分布。第二部分人口模型中的随机性,含有3篇论文:人口模型;随机插入与消除过程;统计序列随机环境中的分支过程。第三部分随机分析,由5篇论文组成:布朗运动的稀疏点;随机过程中的耦合、正则性和曲率;随机共振的数学方法;随机半线性抛物型方程的惯性流形连续性;交互扩散过程的随机游动表示。第四部分随机分析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由3篇论文组成:金融保险数学应用中的最坏投资;船稳定性中的随机动力系统方法;对收缩算法的分析。
本书内容新颖,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含有随机系统中最新科研成果,又给出了随机领域发展的新见解和新视点,是从事概率论、随机过程、统计物理、经济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有益读物。
朱永贵,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1.论文撰写不够规范,缺乏起码的科研训练
论文的撰写是否规范,不仅反映研究质量,还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从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到正文的标题、内容、参考文献等都应严格要求,规范书写。从上报的论文来看,很多论文结构混乱;题目与内容似是而非;引用的字、句没有标明出处,有的甚至多处成段引用;图表制作粗糙;参考文献书写随意;绝大多数作者甚至不知道摘要是什么,更不知如何去表述……从中不难看出,很多教师缺乏起码的科研训练。
2.绝大多数选题缺乏新意,低层次的重复研究过多
论文的选题十分关键,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上报的论文中,根本不是论文题目的不在少数;有的论文题目过大;有些题目表述不准确,是很明显的病句;不少论文属于教学心得、经验总结或工作总结;多篇论文题目极其相似,缺乏新意;有的论文如快乐体育、素质教育都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有的研究如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应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等已是常识性的共识,根本无需再作研究。
3.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设计粗糙、漏洞多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除极个别运用了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外,大多数论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就文献研究法而言,信息占有量很小,且过于陈旧,有的论文参考的文献都是2000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1985年前后的文献。另外,普遍缺乏最新的权威文献,从而使研究的层次大打折扣。从调查研究来看,问卷的设计可信性低,效度令人质疑,调查的样本不尽合理;实验研究的研究程序、实验对象、指标的选取、条件控制、实验获得的数据等存在明显的漏洞,结论缺乏依据且逻辑性差。数理统计法仅仅停留在一般性描述上,有的完全“拿来主义”,“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再作一简单的“比较”。
4.真问题的“草根”研究少,泛泛而谈的空“理论”居多
作为一般的基层体育工作者,研究应紧扣教育教学实践。上报的论文作者基本上都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直接面对体育教学,应该具有丰富的研究素材,研究应当充满张力与活力。但评审过程中发现,真问题的“草根”研究并不多见,反而泛泛而谈的空“理论”居多,其中,很多所谓的“研究”是“蜻蜓点水”。
5.研究者的学习意识不强,对研究现状缺乏基本认识
论文是一面镜子,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研究者的职业态度。课改已走过了十个年头,高中课改2004年秋学期至今,也七年有余,但很多论文题目、内容阐述的仍是“新课程”以及课改初期的问题或现象;很多研究或实践早有定论,无需再走弯路,但上报的论文中,很多篇幅还在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老路”……这不能不说明研究者的学习意识不强,对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以及当前学校体育的基本走向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认识。因此,更谈不上紧紧围绕学校体育的热点、难点及空白点进行深入研究。
6.学风浮躁与不端,侥幸心理普遍存在
我们希望看到的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与提炼的、视角独特的闪光点,以及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健康、良性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评审时,也在向这方面倾斜,只要是“真情实感”也都给予了较好奖次,但学风浮躁与不端、心存侥幸者还比较普遍,大段落、数段抄袭别人成果,更甚至全文下载,没有注明任何引文的现象比较多。正如一评委所言:“我们不是在进行论文评审,而是在查找是否抄袭。”
二、应对策略分析
1.充分发挥高层次论文的示范效应
充分发挥高层次论文的示范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层教师提升论文质量。在去年年底我市中小学体育年会上,特别邀请荣获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第六届中国学校体育大会二等奖以上的作者作了大会交流,使很多基层教师大开眼界、深受启发,从而对科研论文的撰写有了更加直接的感性认识,这对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必将大有裨益。
2.注重学习自研能力的培养
学习自研能力是教师切实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有效举措。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习研究《课标》、教材、教参、人体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还应当不断学习自研教育教学理论,从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紧跟课程改革与时代的步伐。笔者建议广大基层教师主要阅读以下五类书籍:第一类是教育经典类,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加德纳的《多元智论》。第二类是教育科研方法类,如杰克·R.弗林克尔与诺曼·瓦伦著的《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陈小蓉编著的《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这些书籍对科研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第三类是期刊类,可分为四小类,其一是教育类核心期刊,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这类期刊能够拓展我们的宏观视野;其二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如《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此类期刊的学术性较高,篇幅较长,对教师的深层研究很有帮助;其三是对中小学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这两本杂志对基层体育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其四是《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这类期刊容量大、分类齐全,收录时间长,是研究的重要文献。第四类是人文类,它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提高文字功底,而且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并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
3.举办不同层面的科研论文培训
从目前的各级各类培训来看,其中绝大多数突出了体育教师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基层教师科研能力方面的培训明显不够。因此,作为体育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不同层面基层教师的特点,聘请教科研专家定期举办培训班,切实提高广大基层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层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科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绩效工资改革后,科研成果已直接纳入到考核工资当中,由于基层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与其他文化学科教师存有一定差距,如能在培训力度上不断强化,将对他们的切身经济利益有一定帮助。
4.发挥课题拉动的效能
提升研究能力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过程的反思、改进,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也就是把教学当课题来研究。研究之初,基层教师可以选择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应用性课题,或主动参与其他教师的课题,从而逐步积累研究的经验,再循序渐进地过渡到独立承担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使研究更具深度。
1.1 多元化开发
国内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两大类型,一是商业数据库,如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二是非营利性数据库,包括各学位论文授予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库和国家法定收藏单位以及民间共建共享组织建设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前者基本只面向单位内部开放,后者则面向参建单位开放,例如CALIS学位论文库。总的来看,这些数据库缺乏统一规划,呈现多元化局面,各数据库收全率不高且收录范围有交叉重复,不利于学位论文交流使用。
1.2 商业开发授权不规范
营利性学位论文数据库没有很好的解决版权授权问题,曾遭遇大规模博、硕士生提起的侵权诉讼。此后,开发商采取了应对措施,如通过学位授予单位的转授权获得论文使用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在2008年对百所高校的授权书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授权书中学位论文版权归属不明晰、授权主体不适格、缺少权利行使的授权约定、授权范围不明晰等问题。可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1.3 非商业开发发展受限
非营利性学位论文库因为开发实力有限,在数据库系统构架、数据采集以及版权管理等方面很难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开发主体各自为政,数据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很难在统一平台上便利的获取全文,极大地限制了学位论文使用的便利性和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
2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的合理性
2.1 科研成果的公共性效用
学位论文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下产生的科研成果,具备一定的公共效用。学位论文的广泛传播,对于实现促进知识进步和传播的使命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为学位论文的传播利用提供了崭新的渠道,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学位论文,扩大作者学术影响力,提高学术成果可见度,还可提高学位授予单位的声誉和影响力。
2.2 科研成果传播利用的经济效益
学位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作品,其“作者”和“用户”两大群体及其所属机构有高度的重合性。有学生会同时担当“作者”和“用户”的双重身份。学位授予单位也同时担当了学位论文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重身份。按照传统出版模式,作者和学位授予单位则需要向同一个数据库出版商支付“出版”与“使用”的双重费用。而且因为学位论文在提交前需要在学位授予单位内部通过论文答辩环节,由学科专家组对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考核和把关,数据库出版商甚至可因此省略了审稿、编辑等流程和成本支出。因此,学位论文采用传统的出版方式对于个人用户和广大学位授予单位来说,都是极不经济的,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
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客观因素研究
在中国能否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方面主要调查学位论文相关利益主体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确立用户需求。客观环境方面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
3.1 政策环境因素
3.1.1 国家层面的政策
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是指由相关政府部门对国家范围内的开放存取活动所提出的战略、原则、相关法律、实施细则等系列规范文件,以促进由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实现最大化的获取、利用。美英等国家认为推进开放存取是政府的责任,认为“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科研,就必须保证科研成果本身广泛可利用、可获取,使之迅速转换为社会生产力”。
中国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国家开放存取政策,但签署过多个相关的国际开放存取宣言,如200年9月,中国签署了《开放存取萨尔瓦多宣言》,这体现了中国对开放存取的基本态度,并明确提出政府应将开放存取列人议事日程。
3.1.2 机构层面的政策
在国家开放存取政策尚未明确阶段,机构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往往先行一步,并为形成国家性政策提供重要实践基础。例如200年,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颁布开放存取政策,请求接受NIH全部或部分资助的研究人员,在12个月内将其研究成果的最终电子版提交到PMC,使公众可以免费获取。两年后这一政策调整为强制性,并具备了正式法律效力。
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开放存取政策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开放存取政策声明:2014年5月1}日起,中科院所各类公共资助科研项目所产生的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部或部分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论文,作者应在时把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所属机构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知识库,并于发表后12个月内实施开放获取。这些开拓性的活动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3.1.3 关于学位论文的政策
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已经实现的有澳大利亚数字学位论文项目、英国电子论文在线服务等项目。从机构层面来说,根据开放存取知识库强制性存储政策登记平台(ROARMAP)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全球有107家机构实施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
中国目前只有香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在该平台登记了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政策并实施。而实践中,国内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开发的机构知识库中也有涉及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机构知识库的内容政策中关于收录作品类型中都包括了学位论文,这些机构知识库还详细规定了相关的提交政策、使用政策、退出政策等内容。
3.2 经济利益因素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实行的是作者付费、用户免费的策略,这是阻碍开放存取出版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现实障碍。而学位论文的产出机制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其开放存取出版的经济利益影响因素也需区别分析。
3.2.1 开放存取资助出版模式
为了更好的实现开放存取出版,许多国家、研究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各种资助方式。第一是专项经费支持,即设立开放存取专项基金以资助机构成员以开放存取的形式,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设立了开放存取出版基金。第二类是订购费用转换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例如某机构若订购了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的指定期刊,则该机构作者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开放存取论文的费用可以从订购费中抵扣。Wiley , Springer等出版社近年来也同意了针对复合出版期刊中以开放存取方式出版的论文按比例减扣期刊订购费的办法。
3.2.2 国内资助现状
从出版社角度看,基于国内作者对于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国内实施开放存取的期刊出版社的经费来源目前主要是来自行政事业费用的支持,面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并不高。从科研机构来看,有单位对自己机构人员选择开放存取出版实施了经费支持。例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都设置了经费支持,资助本机构科研人员在BMC等开放存取出版期刊上。
3.2.3 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资助模式
关于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目前还没有过具体的实践经验,但可以充分借鉴期刊论文的开放存取资助模式,由国家学位管理相关机构或者学位授予单位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单位机构也可参考订购费用转化为开放存取出版费用的模式,与数据库出版商谈判,向之提供自己单位学位论文,实现开放存取,同时抵扣自己单位的数据库订购费用。
3.3 版权保护因素
3.3.1 版权归属情况复杂
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学位论文的产生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所以其版权归属比较复杂。按照中国版权法规定,一般作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但学位论文是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并利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关资源完成的,所以学位论文牵涉到的利益主体包括毕业生、导师、学位授予单位三方。如果论文选题出自导师或学校的相关课题,论文的版权可能牵涉到该课题资助机构,并受其相关规定的约束。如果是在职攻读研究生,并且其论文选题来自于工作单位,论文的版权或受制于毕业生与工作单位之间的约定。这些复杂因素,在实践中给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出版实践带来了难度。
3.3.2 出版意愿不一致
学位论文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获取学位,所以作者对于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通常不一致,有些甚至不愿意出版。另外,同一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选题常有继承性,对于后期持续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一些阶段性成果还可能会申请专利,或者导师和毕业生期待在更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这些情况下,学位论文的出版意愿也不是那么强烈,甚至遭到排斥。这也对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实现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情况下,版权人的出版意愿,对开放时限做出区别对待。
3.3.3 版权保护不力
版权保护历来是中国的短板,而在学位论文的版权保护上还增加了其它因素。例如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毕业生离校时签署“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该授权书一般由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作为学位论文模板的一部分,毕业生在离校时必须签署。此时,即将离校的毕业生无暇兼顾自己的版权利益,也无力与以学校为代表的行政单位争取自己的版权利益。这些隐蔽的侵权行为应当在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中避免,在考虑是否采取强制开放存取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意愿。
3.4 实施机构
纵观国外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其实施主体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制定主体,二是具体事务管理主体。
3.4.1 政策制定主体
目前中国尚未有国家层面的开放存取政策出台,仅有部分机构的开放存取政策,其中涉及学位论文。若想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实现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必须由政府机构主持制定中国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充当学位论文开放存取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这个过程应该是逐渐深人的,政府机构需要从最初的宣传、资助逐步引导学位论文的开放存取深人人心,在条件成熟后,制定国家层面的学位论文开放存取出版政策,并推动执行。
3.4.2 具体事务管理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