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1: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专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
“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
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 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一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 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 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 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 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 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 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通过大学生活,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性格更坚毅了。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友谊,并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升了自身素质,认清了自身的一些短处并尽力改正。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大专自我鉴定300字范文二】 本人就读于xx广播电视大学xx年春季行政管理专业。工作至今,使我充分认识到之前在校所学的知识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急需补充相关理论、专业技能知识。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电大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即将毕业。
电大业余学习以自学为主,条件艰苦,我统筹安排,以工作为主,学习为工作服务,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同时,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就我的学业。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为我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年的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辅导,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交流,获取知识。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电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毕业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同时,争取创造更多的条件,继续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
【大专自我鉴定300字范文三】 在三年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的目标,以自我全面发展为最终努力方向,树立绝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宏观世界观.
为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除了必修课之外,我还坚持自学了Office,Flash,FrontPage,Photoshop,DreamweaverMX等多种专业软件.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大专自我鉴定300字范文四】 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同时培养了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它不仅给了我一个证书,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学习的方法,这一起都让我终生受益。它考验了我的意志和耐力,给了我永不言弃的做人理念和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给了我足够的信心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挑战。
首先。我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75-02
在教育部2012年制定与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秘书学以特设专业的形式被正式列入文学大类。这意味着当代社会对于文秘人员的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即由大专、中专毕业生升格为本科生。面对这一变化,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本科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构高效务实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与途径。
一、以“出口”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一般来讲,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走出校门后显在或潜在的知识与能力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展开的,而未来就是学生离校时的“出口”。只有将“出口”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战略意义上的前提,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离校后顺利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同时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应对的问题。
(一)有利于调和不同人才培养观的矛盾
曾经有学者指出过秘书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秘书学专业设置的目标上存在两种分歧。一种以理论为导向,一种以市场为导向,并且这种分歧走向对立而不是互相调和”[1]。也就是说,分歧双方前者重视理论教学,后者倾向技能训练。本文所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事实上超越了上述“二元论”的观念,而是蕴含着一种“多元化”的价值诉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活动是以学生的未来为目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是我们“给”什么,而是他们“要”什么。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所具有的知识规格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或他们选择的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出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具有多样性,升学、创业、移民、海外留学、志愿者……因此,按照“出口”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并在一定限度上由其自主选择理论课程或者实践内容,便有效克服了“理论型”或“技术型”这两种单一的人才培养观念,从而解决了上述矛盾。
(二)有利于建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实现自我,服务社会”,将“实现自我”放在首位,不难看出其教育理念是以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为重的。早在1990年代,国内就有很多学者提出高校应当实践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走向,是由模式化转向个性化”[2]。这一观念最为重要的合理之处在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而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迎合学生的个性,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够得以呈现并长期葆有。在精准定位秘书学专业的“出口”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分别为各个“出口”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学生入学后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转变,才能进一步保证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毕业以后学能所用。
二、对于秘书学专业学生“出口”的认识
准确定位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出口”,是有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长、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比如本文所讨论的秘书学专业,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截止到2014年,“在我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800多所”。在这种形势下,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必然会呈现多元化趋势,求职已经不再是毕业生的唯一选择,考研、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学生的选择。
(一)求职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求职方向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是进入各类企业从事文秘、行政方面工作。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追求效率,因此他们更愿意省去培训或实习环节,希望毕业生具备较高的秘书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二是通过各类考试进入国家各级行政区划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考试是毕业生进入上述单位的必经之路,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或了解过与考试相关的知识。以长期被社会看好的党政机关公务员为例,取得职位的前提是通过行政能力与申论两个科目的考试。三是应聘本科以下的大、中专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任教师。这类岗位除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秘书工作实践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登台授课的前提条件。
(二)考试升学
本科生求职压力大,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形下,“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似乎成了他们的理想选择”。秘书学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报考本专业对应的应用文体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的硕士。二是跨专业报考,秘书学专业隶属于文学大类,本专业的学生在积累一定语言、文学知识后,可以报考h语言文学专业对应的学科。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前者多属于新兴学科或“冷门”学科,设置硕士点的学校不多,而后者则为传统学科,设点招生的院校数不胜数。因此,笔者认为跨专业报考研究生也不失为秘书学专业学生升学的一条出路。
(三)自主创业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出台各种政策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已不是异想天开。相对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门类下设的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秘书学专业,其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并不占优势。究其原因,“自主创业核心技能尤为重要,一般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都是理科类出身,足够用资深技能来领导一家公司……文科创业项目一般是靠创意取胜,技术含量相对较少,但创意是很容易被复制的,所以文科生创业成功的几率不是很大”[3]。但是,文秘书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就能够和理工等专业的毕业生“组团”创业。
三、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本文探讨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要瞄准上文总结的秘书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升学、创业三个去向来设置课程。由于公共基础课为国家或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确定,下面我们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阐述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一)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必须满足求职与升学两个群体学生的需求,但鉴于创业的学生也需要知识积累与素质培养,所以此类课限定为必修。设置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公文写作、文书与档案学、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学等8门课程,以满足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需要。为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设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含古代与现当代)、文学概论等4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后4门课程除满足升学学生的需求外,也能对其他学生的文字能力及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二)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的设置应同时满足求职与创业两个方向学生的需求,因此此类课可与专业方向课同时设定为选修。计划到企业应聘职位的学生可以修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实务、电子商务应用、计算机图文设计等课程。为准备报考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学生设置行政管理学、申论、秘书心理学、社会调查实务等课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希望去大、中专院校任教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建议有这方面意愿的学生自修教育学、心理学,并在毕业前考取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对于准备创业的学生,为其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新媒体营销与策划等课程。此外,开设逻辑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实务、驾驶技术、摄影摄像等5门应用性强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掌握各种相应技能。
(三)专业方向课
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分为企业方向、机关方向、升学方向与创业训练方向。
1.企业方向开设经营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管理学、经济法等课程。2.机关方向开设机关行政法、中华政治经典文献导读、舆情控制与危机管理、社会学、公共政策等课程。3.升学方向开设文体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概论、唐诗鉴赏、电影艺术概论等课程。4.创业训练方向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商务谈判技巧理论与实务、企业文化概论、消费者行为学、茶道等。
(四)实践教学
秘书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社会实践与调研、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创新实践、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基于学生“出口”多样性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本文以面向企业就业的学生为例加以简要探讨。社会实践与调研应当与企业密切相关,以便于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总体认识。专业技能训练应围绕专业技能课加以展开,如进行计算机图文设计、演讲、摄影摄像训练等。专业见习与实习均在企业进行,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内容及岗位要求,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创新实践方面学生则应围绕企业在选聘人才时较为重视的各类证书――如普通话、驾照、秘书资格证等――进行努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面向企业,选择企业秘书岗位工作内容、要求等方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李玉栓,蔡君威.论当前我国高校秘书学专业设置的问
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2]唐纪南.高等教育人才培B个性化问题浅议[J].中南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刘柯.高校秘书学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思考
[J].办公室业务,2014,(5).
[4]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
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分类图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由于其具有投入少、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在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产业已经被定位成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60万个[1]。
机遇带来挑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不仅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更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对中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旅游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材选择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而比较欧美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旅游院校的相关专业与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等,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经验是关键。在此,本文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并结合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以下看法。
一、专业设置比较
1国内专业方向设置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正式设为本科。下图为我国高职旅游专业方向分类图,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类为主线培养人才,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为旅游管理大专业。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水平较低,师资较为薄弱,英语政治等基础科目占用了大量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分配到众多的专业方向中,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一个方向只了解皮毛,尤其是技能,到了企业有时要从头开始培训。
2国外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3]。国外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评估自己的专业优势。
二、课程设置比较
(一)我国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深度调研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长期与实践脱节。此外,我国大约70%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过来的,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原来是地理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地理课程多一些;原来是历史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历史课程多一些,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结构脱节。
(二)国外课程设置
1注重通识教育
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元化产业,其组成部门可以涵盖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国外对旅游业的界定较大,在课程设置上分得没有那么细致。国外部分旅游教育是从旅游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出发设计课程,旅行社与酒店、酒店与景区等教学内容没有我国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划分,更多课程是从总体上把握。在学业初期,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综合类知识的传授,比如,日本JTB(日本交通公社)设置的旅游业概论,英国旅游职业教育设计了旅游业介绍和研究技巧,瑞士旅游业教育中的游泳与酒店研究等。这类课程多是必修课程,很难解剖出许多分支,但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以后将要进入的旅游产业从全局视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且研究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会发现许多陌生的“新课”。例如,韩国济州大学设置了珠宝设计、音乐艺术、广播照片、观光美容、东西方餐饮、跆拳道、酒店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潢、休闲体育运动等课程;英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有事件管理、遗产管理等课程。这种大旅游产业理念下的多元化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2注重实践教学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都是按酒店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习惯养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时间占到了整个学习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际。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对教学负责,同时也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用考试,而是用毕业论文来考核,毕业论文必须是自己深入实践调研、深入思考完成的,大多是采用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学生自由选择组队,无法组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要么和剩余同学再组一个队一起完成。团队需提交论文报告,如通不过,整个团队成绩要受影响,有时甚至重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师资比较
1国内师资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猛,近年来,高素质旅游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旅游教师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有限。同时,我国高校教师岗位有限,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而有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一线从业者则因学历要求很难进入教学岗位,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2国外师资现状
国外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有旅游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丰富。意大利的多数旅游教师都有自己的酒吧、旅行社、餐厅等第二职业,这样不仅使上课的教室有了更多选择,而且使理论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结合。国外旅游专业对教师的职业资格证要求也很严格,大部分旅游教师都有各类资格证书,如欧洲领队证、导游证、调酒师证等。
四、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1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的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较好的身心素质。由于旅游属于涉外型专业,因此,学生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强化实践环节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服务性、实践性强。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是: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国际大酒店学院的办学特点就是:学以致用,产教结合,教师与行业接轨、课程与国际接轨。这样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酒店就业、顶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与酒店旅行社合作,将其直接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多种形式丰富教师资源: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的队伍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通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即提倡聘请有关业内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CEO或是旅游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做讲座,请他们带来新的理论和信息,补充校内经验的不足。所谓“走出去”,即派教师到国外或国外相关高校或酒店进修或到酒店挂职锻炼,以使他们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及动态。并加大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包括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
总之,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产业。我们总结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理念,对比不足,认真总结学习,开拓出符合我国综合国情的旅游发展之路,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引入科学的、健康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专 业: 商务英语
班 级: 2 班
姓 名: 李 天
学 号: 1340115205
联系方式: 18819281056/661056
规划日期: 2014 年 4月12日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竞争与角逐相当激烈,一份清晰明了的职业规划,对想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求职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对所处社会有着相当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性格、能力都有清醒的认识,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关于职业规划,我用了四部分来阐述,以下是我的职业规划蓝图:
(一)自我探索
1.我的成长经历
中心塘村,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十九年前我出生在那里。那里是丘陵地带,实实在在的开门见山,山与山之间的平坦地带一般是田地,其间盘旋着淙淙小溪。父母外出务工,五六岁我就跟着爷爷奶奶上地下田,培养了勤劳能干、淳朴自然的性格。那时上小学我们是要提着稻谷去充当学费,路上还要拾树枝充当学校厨房的柴火,每次收割稻谷后,我们都会到田里拾稻穗。到集市赶集,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常常早出晚归。清贫的生活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烙印,使我铭记,也使我立志要走出大山,走到城市,走向世界。然而,农村还赋予了我一颗爱大自然的心,我到老也不会忘记与小伙伴在河里捕鱼捉虾、在山顶遥放风筝、在山谷做竹筒饭的快乐时光。后来,10岁的我随父母到广州读书,见识到了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差异,也讶异于贫富悬殊的鸿沟。城市有繁华,也有阴暗,正是那些阴暗,促使我养成了勤思考、爱动笔写文字的习惯,也变得更加睿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有着浓厚乡土情怀,在一次回乡途中产生了为家乡修路的想法。我最大的梦想是环游世界,要会外语、赚够钱,所以我选了商务英语专业。在高中和大学我积极加入各种社团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做义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我学到了不少管理、组织、和策划的方法。闲时我也在研究《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希望未来的商战中能用到。
2.素质分析
优势:
积极乐观,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
做事认真、负责、有耐心、有创业激情
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品德素质
冷静沉着,遇事不慌,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重细节,顾全大局
喜爱动笔, 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劣势:
想得多,有时思想飘太远
有时不能将计划落实到位
自信心欠缺、不够果断
慢热型,不能很快融入群体,社交能力有待提高
商务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了解不多
(二)职业评定(商务英语)
1.专业分析
a、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商务)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国际商务谈判(英)、人力资源管理(英、)、国际商法(英)、国际贸易实务(英)、国际市场营销(英)
b、培养要求和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广博的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金融等领域商务工作的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专门人才。
2.岗位分析
a、招聘条件:1.大专及以上学历,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类相关专业优先考虑 2.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熟悉外贸进出口业务环节3.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英语四级以上,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4.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及执行能力,工作踏实认真、应对快捷敏锐……
b、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于外经贸各部委、贸易公司、涉外机构、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国贸等单位的文秘、翻译、业务人员或行政管理人员等工作,同时也适合于各级政府涉外部门、各类外向型企业或公司以及银行、保险、海关、边防、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工作等工作。例如英语教师、外贸专员或主管、国际销售人员、商务秘书或翻译、、、
c、福利待遇:月薪3000到5000,提成看个人实际情况,五险一金,有出差外国和周游外国的机会
(三)环境分析
1、大学生就业形势:42.86%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找到工作,第一个工作机会主要来自于招聘会和亲友介绍/学校推荐的学生,各占了31.67%,第一个工作机会来自于招聘报纸和招聘网站的学生各占9.17%和10%,来自于学校的就业信息占14.17%。大部分大学生在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偏向与国营单位和私营民营企业,分别占38.05%和47.79%,而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只有7.96%,在合资企业工作的只有6.19%。高校统计就业率的时间应该是在学生即将离校之际,虽然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找到工作,但从调查数据来看,跟我们这几年众所周知的高就业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种职业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定位在某一职业方向,在有一个工作内容核心的前提下掌握多方面技能。虽然大学生在经历或长或短的求职过程后都能就业,但就业情况未能达到理想状态,薪资较低成为普遍现象。
2、商务英语招聘信息汇总
a、岗位分布情况
b、招聘具体要求
C、工作待遇薪酬
3、广东省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a、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
b、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c、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
d、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
e、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四)职业发展路线
1、职业目标:由就业到创业,创办一家商务公司。
2、计划实施
短期计划一览表(2013--2016年)
项目
时间段
计 划 内 容
大学一年级
1、提高综合英语技能,包括口语、听力、写作、语法等,以及一些基础商务英语知识
2、加入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人力资源部,培养策划、组织活动的能力,加强与会员的沟通
3、考取教师资格证、计算机一二级证书
4、寒暑假在 长隆国际大马戏兼职,学习控场和管理经验
大学二年级
1、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水平测试,拿到专四证书
2、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学弹吉他
3、开一间淘宝网店,涉猎销售、订单、售后等生意常识,提高对商机的敏感度
4、假期到广州卓越教育集团冬夏令营当助教,提高教学能力
大学三年级
1、学习商务英语专业课知识和 第二外语德语
2、做学程旅游的校园主管,着手培养管理团队的能力
3、考取BEC证书和驾照
大学四年级
1、努力冲刺英语专业八级水平测试
2、撰写毕业论文
3、找一间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司实习
备注:同学聚会和图书馆利用贯穿大学四年生活。
中长期计划一览表(2016年后)
项目
时间段
计 划 内 容
2016-2023年
1、在一家商务公司由低做起,多观察市场动态,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积极表现,争取当上公司的中高层,了解整个公司的运行机制、部门构成和一些事务的操作流程
2、娶一个贤惠的妻子
2023-2043年
1、建立一支卓越的团队,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努力让它走上正轨;建立公司慈善基金会,助学贫困山区儿童
2、多陪伴家人出去旅游、散心
2043--
到贫困山区支教(如果那时中国还有贫困山区)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二、人才招聘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三、人才使用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参考文献:
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
2.《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3.《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主编新华出版社,2004.1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以持续增长的势头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旅游教育也获得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各层次设置旅游专业的学校高达1726所,其中高等院校897所,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旅游教育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我国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略陈管见。
一、握学科定位,避免学科泛化
旅游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较短,总的来讲还很不成熟,加上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着不少缺憾,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旅游学科在学科之林中始终没有一个适当的地位。由于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的薄弱,目前只能广泛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广泛地移植其它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强化了旅游学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本学科的独立性和特色大打折扣。在学科研究上,旅游学科似乎把世界上的一切事象都包括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都有涉及,许多教材内容越来越泛化,结果是把旅游学科变成了无所不及、无所不包的大杂烩。现在旅游学科中的许多课程内容繁茂芜杂,学科界限不清的现象相当严重。所有这些,大大削弱了旅游学科的学科特色,降低了旅游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学科理论对旅游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旅游学科若不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定位,肆意泛化,最终会削弱自己的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肆意泛化的学科会像脱缰的野马、飘泊的船儿一样危险。旅游教育也应像旅游学科一样把握好方向,各门课程应慎重选材,避免“泛化”现象,力求把“货真价实”、“经世致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办学的积极性都十分高涨,旅游院校因之快速增加。但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许多院校办学方向模糊,模式单一,定位不准,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各校一个面孔,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差不多,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多种需求。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缺少创见,关起门来办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情况比较严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特色是旅游院校的生命。本来,每一个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许多学校正是分别依托于像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外国语、农学、林学等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办学的,按理说应该培养出多样的人才。可遗憾的是,由于惯性思维的惰性,人们多不愿意积极创新,大家几乎都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模式,丧失了自己特有的学科背景特色。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校或学院(尤其是管理学院、商学院)无视旅游专业的特殊性,硬性将旅游专业纳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前两年按工商管理学科要求开设大量平台课,第三学年才开始专业分流,旅游专业的学生真正学习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仅一年时间(大学第四学年要进行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导致旅游专业特色丧失殆尽。同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缺乏鼓励办学特色的激励措施,结果就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当然,近几年来,也有少数学校的旅游专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但就全国来看,真正有实力、有品牌、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寥若晨星。
三、改革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课程是“课”与“程”的结合,其中“课”是指科目,“程”是指学程。要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选应开设的科目门类,并按知识学习的逻辑结构安排学习程序。目前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中,已形成了“产业本位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人文本位的课程”(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科本位的课程”(注重理论基础与学术训练)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它们分别着眼于产业的用工需求、学生的人文养成、学科的独立地位,这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主体代人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旅游专业所在的学校的身份层次(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与教师的生存策略,如教学型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明显是倾向于“产业本位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截然按照“产业本位的课程”、“人文本位的课程”、“学科本位的课程”三种课程某一种进行设计,必然会出现偏颇,最好是根据需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融合。
旅游学科涉及的知识极为广泛。面对大千旅游世界,一个合格的旅游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从天上到地下,从远古到当今,从本土到世界,从自然到人文,从古代文化到现代科技,从心理行为到经济管理等等。说得极端些,旅游工作者最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研究,认真甄选内容,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面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趋势,旅游专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组织课程、有效地进行教学?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数学课、经济管理类课程已占据了大量空间,剩下的可供旅游类课程设置的空间已非常有限。显然,在课程改革上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门数,那样只会进一步加剧课程与总学时的矛盾,并且将进一步肢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改革,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原有的课程进行融合,适当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的一体化。例如,可以将“旅游资源学”的内容合并到“旅游地理学”讲授;可以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合并成“旅游文化与审美”一门课程讲授,如此等等。有些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旅游文学”、“旅游应用文写作”、“文物与考古”、“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等。国外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最缺乏的是跨学科的广度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无疑能够为弥补“跨学科的广度”这一缺憾贡献绵薄之力。
四、课程统筹规划,教学分工协作
由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缺乏统筹规划,因而就出现了在同一系列教材中不少内容重复编写和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出现的问题。比如,对于“旅游资
源”,《旅游学概论》要提纲挈领地讲,《导游基础知识》要有重点地讲,《旅游地理学》、《一中国旅游地理》则是大张旗鼓地讲,而《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学》、《区域旅游规划》更是名正言顺地讲。尽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会认为自己各有侧重,某门课非讲不成,但对于学生则难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同一内容,“你方唱罢我登场”,反复“炒现饭”,一则造成学生厌倦情绪,二则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解决的有效办法之一是相关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沟通,合理分工,前面课程讲过了,后面的课程就不重复讲了,或从新的角度去讲。或者将相关度很大的课程合并为一门讲授。
现在有些旅游专业的教材内容名不符实,亟待进行调整改革。以旅游学的分支学科旅游地理学为例来说,它是介于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目前有太多的教材把《旅游地理学》编成了《旅游资源学》,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来介绍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天长日久,大家习以为常,似乎理所当然。其实,旅游地理学理应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资源和旅游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开发及管理,用地理学的理论、地理空间的观点、人地关系原理分析解决旅游问题。这些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深化和创新,由于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由于基础研究远不如实际应用、规划开发“实惠”,所以现在还很少见到有这方面积极的探索者与创新者。另外,还有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将“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客源市场”之类的内容也编写在内,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根本就不是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完全可以分别放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中去讲授。
五、根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形势发展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
旅游专业有着一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等。具体到某门课程,对于不同专业方向有着很大差别。例如,《旅游资源学》对于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可做一般性了解;而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景区管理、导游专业方向则应重点了解,讲授中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并且要求涉及相关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以保证其专业知识素养。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区别。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11-0111-04
The Guidance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s of Sports Views on Knowin g and Doing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ZHANG Xiang
(P.E.Dept.,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11,Anhui China)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at the stage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China,the university stage becomes a crucial phase which forms the ideology of individual lifelong sports.The formation of lifelong spor ts ideology depends on the material guarantee and intellectual impetus.As the e ducator and administrator of the university,in practice,the sports views of th e university presidents on knowing and do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uida nce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s on the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presidents;sports views on knowing and doing;und ergraduate;lifetime sports thoughts
高校校长的体育知行观,毋庸置疑,包括知和行两个方面。知是指作为高校管理者,高 校校长对于体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重要认识;行是指作为高校教育者,高校 校长根据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等对校园体育的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课外体育活 动以及课余竞赛等与体育育人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 锻炼,用校长自身影响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投身体育锻炼。 近代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说:“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应该当校长”。高 校校长作为高校的领导者,他们的体育知行观直接主导或影响着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 培养,而他们身体力行参与体育锻炼则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导向效应。由此可见,大学校长的 体育知行观对于大学生终生体育思想的形成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广泛查询和收集与我国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 成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文献梳理和研读。不难看出:基于我国大学校长体育知行观视角的研 究较少。
1.2 访谈法 利用承办安徽省高校第七届“校长杯”乒乓球赛的机会,对安徽省部分高校校、院长, 就大学校长体育知行观等问题进行访谈。
1.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以大学校长、大学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为调查对 象,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等 安徽省13所本科、大专院校进行了调查。 设计问卷时,采用专家进行逻辑判断的方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检验,专家效度检验 的结果中,75%以上的专家认为有效的项目予以采用,低于75%的项目不予采用。另外,我 们在问卷中通过设置2~3道防伪题的方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 第一套问卷为《我国大学校、院长体育知行观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3份,回收问 卷13份,有效问卷13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第二套问卷为《大学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安徽省13所高校体育教师,发放 问卷65份,回收65份,其中有效问卷6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第三套问卷为《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因素调查问卷》,共计对13所高校在校 大学生发放问卷260份,每个高校20份,回收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回收率92.3%。 有效率为90.7%。 经检验,三套问卷的信效度可以满足本次研究的需要。
2 结果与分析
关于终身体育的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和理解,但较为公认的是人们在一生 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1]。终身体育思想起源于西 方,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随后一直成为我国体育理论界的研究热点[2]。终身体育思想 理念的产 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终身教育的 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思想理念对于我国学校体育同样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终身体育已 经成为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方向[3]。
2.1 大学体育在个体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中的地位 我国一名完成大学学业的大学生通常都将接受15~16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在此阶段,是 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成长并趋于成熟的阶段;是学习接受体育知识与思想最为旺盛的阶 段;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最为系统与坚实的阶段。因此,研究和改革学校体育,把为人们从 事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科学的健康概念和体 育观念,掌握从事体育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就有根本意 义[4]。可见,学校体育是衔接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纽带。而限于目前我国 应试教育 体制的制约,在中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学习压力,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在实践中体育严重落 后或从属于智育。而大学阶段,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加 之大学体育锻炼设施的相对完善,因此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呈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特征。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熟的阶段,也是体育意识、锻炼习惯,乃至终 身体育思想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 础,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可见,大学体育在个体终身体育思想形成中具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2.2 目前影响我国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现代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 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5] 。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校体育只是着眼于阶段任务或本校教育流程,而 不能为学生的后续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打下扎实基础,那么也可以说这种学校体育是失败的 。客观而言,在理论上关于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共识。而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它的实施效果是检验和 完善终身体育的重要指标。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与终身体育的接 轨或融合过程中存在不足或背离现象。
2.2.1 硬件设施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重文轻体”思想的影响,加之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缓慢的局限。在 普通高等学校中,体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校财政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甚至是边缘地位。而随 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原先紧缺的场地设施、设备器材越显薄弱,尤其是经济发展 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以及伴随地理位置局限的建校较早的老牌学校[6]。而这些 教学硬件 的短缺,无疑又造成了项目设置单一,课程资源匮乏、教学组织一体化等,并由此产生一系 列恶性循环,既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又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成效[ 7]。 可见,由于场地设施、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不足已经给正常的高校体育教学造成较大影响 ,而在此基础上更高层面的终身体育教育效果则更没有保障。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问卷调 查发现,学校体育管理者(校长)、组织者(体育教师)、参与者(大学生)对于学校体育 硬件设施的满意度尽管存在差异,但整体上情况不容乐观(图1)。图1 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满意度现状调查 由图1可知,对于高校体育硬件设施的满意度方面,从校长、体育教师到大学生呈现出 逐步降低的趋势,这也反映了目前高校体育硬件设施与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存在的 矛盾。
2.2.2 师资因素困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多层面的。具体到终身体 育语境下的体育教师,解惑可视为教学指导,授业可视为传授技能,传道可视为灌输理念, 即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也是最高层面。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 体育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 要因素。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师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实 践中还存在多方面的局限。表1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负荷排序1234教学1118318训练6121922科研4899组织管理26635 由表1可知,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负荷排序中,在13所高校65名体育教师中,有73.8%( 48人)选择科研压力是第一位的,而只有16.9%(11人)的人认为教学是第一位的。之所以 出现上述状况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硬件以及绩效考核标准的制约,在目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科研是可以量化的,而教学则是模糊的。 正是由于现实而客观的科研压力,再加上体育师资数量的普遍不足而导致的教学任务偏重, 使得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2.2.3 学生主观局限 共识下的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而教学活动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 一过程[8]。而学生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知识经验的学习和摄取具 有主动性 、目的性和双向性特点[9]。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素质教育的重 要思想内 核。而体育教学活动不仅具有教学活动一般共性,而且又富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体育教 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动用身体的潜能,这也是体育使人身心 俱健的内在原因。而大学生由于身心素质以及知识储备的不断提升,应该对体育有了更加科 学理性的思考认识。但是在实践中,大学生参与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图2 在校大学生每周课余锻炼次数调查频率分布 由图2可知,在对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发现,有15.8%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 锻炼;每周锻炼一次的占16.7%;一周锻炼两次的占35%;每周锻炼三次的占25.4%;每周 锻 炼四次的人数只占7.1%;而每天都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则没有。根据体育人口的标准 [10],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尚有一部分人达不到体育人口的规定下限。而进一步对在校大学生 缺乏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缺乏足够的场地设施和学习压力大是客观因素;而缺乏 兴趣和毅力则是主观因素(表2)。表2 在校大学生缺乏锻炼习惯的原因调查ABCDEFGHIJK选项缺乏场
地设施
条件不会
锻炼身体
素质
差找工
作压
力大 对体
育没
兴趣缺乏
毅力学习
压力
大怕运
动受
伤体育
课单
调技不
如人其他f14467593914113813538726920%61.028.42516.559.758.557.216.130.5 29.28.4 注:f为选择人数。
2.3 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导向作用与示范效应
2.3.1 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导向作用 导向,顾名思义,就是引导的方向。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导向作用主要基于高校校长 对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形成正确认识基础上而做出的政策导向和行政推动。根据体育学科的特 点,我国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导向作用不外乎体现在对硬件和软件的重视上。硬件是指校 长重视场地、器材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建设;软件是指校长重视体育师资引进与培养、重视体 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等。
2.3.1.1 保障体育硬件设施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参加体育锻炼、习得体育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是在一定时、 空维度内进行的。在时间上,需要在就业压力下和紧张的知识储备中抽出必要的时段进行身 体锻炼;在空间上,学校必须提供合理的、必备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保障。场地设施、设备 作为学校体育的公共基础设施,它的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长的发展理念和重视程度 的影响。因为在行政化的校长管理体制下,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主观性。我国高校 校长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行政权、学术权和拨款权。因此,如果高校校长真正重视体育的教 育地位和价值的时候,就会自然而较为轻松地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限把学校体育硬件建设提 升一个正常而合理的水平。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对体育高度重视,在 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不仅修建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棒球场和 网球场,甚至连当时还不多见的冰球场也可以在南开看到[11]。正是有了体育硬件 设施的保障,南开大学校园体育不仅非常普及,而且运动队成绩也非常突出。
2.3.1.2 重视体育师资引进与培养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学科建设 的核心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学科人才包括学科带头人、杰出学科骨干以及青年学术骨干。而 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不是自发或自觉的形成过程,它不仅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创新 能力,更需要学校的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比如高水平体育师资的引进以及鼓励中青年教师 的进修学习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前提。
2.3.1.3 改革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的核心能力。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 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控制能 力[12]。关于课程的本质,国内比较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即课程是:知识;活动 ;经验。 从经验的结果维度上来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3]。而在教学活动中, 学科课程 重在间接经验的获取,活动课程重在直接经验的习得[14]。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可知,体 育课程既是学生间接经验获得的途径,也是直接经验习得的手段。因此可见体育课程体系在 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大 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从国情及校情出发,高校校长在改革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时,应该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 相结合。在原则性方面,学校体育课程要以知识的存在和体育动作技术的存在为根本;在灵 活性方面,学校体育课程要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具有灵活性。
2.3.2 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示范效应 示范,也就是做出榜样或典范,供人们学习。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示范效应体现在自 身的身体力行和行为表率,在参与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利用校长自身影响力感染和动员师生员 工积极投身体育运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校园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常态化、生活 化。高校校长体育知行观的示范效应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2.3.2.1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汇的 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 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15]。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复合型的群体文化,它涵盖了校园 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以及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高校校长通过率先垂范,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自身影响力感染和动 员师生员工积极投身体育运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为了吸引 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与建设。高校校长一方面积极利用媒体宣传使得广 大师生充分接受体育知识和方法,增强大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充分开展校园体 育文化活动,吸引和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体验运动之美,感受运动快乐,从而增 强大学生对体育的感性认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2.3.2.2 践行体育,影响他人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是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来实现的。校长影响力也是一种力,力的作用 在于使物体发生形变。而校长影响力则在于使交往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16] 。而高校 校长的交往或影响对象大多数是大学生群体,他们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富有青春活力,也是 运动技能和体育习惯形成的黄金阶段。同时大学校长在学生心目中是以学者、智者的形象出 现的。而一旦校长以运动者、体育人的形象融入到校园体育文化之中的时候,校长的影响力 便会与体育产生契合而产生极大的引领和示范效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我国的清华大学一直有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而这正是曾任校长的梅贻琦同志的体育知 行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梅贻琦的体育知行观集中体现在人人讲求体育、体育培 养道德、体育完善人格、体育增进健康以及体育为救国之本[17],清华大学一贯优 良的体育 传统正是梅贻琦校长体育知行观的传承和延续。梅贻琦倡导体育,重视体育,并躬身力行, 他是体育场上的积极分子,曾任当时清华教师篮球队队长,经常活跃在篮球场上,还经常兴 致勃勃地到运动场上观看或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亲自参加班际、全校或校际运动会 [17] 。“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梅贻琦主政清华十七年造就了清华历史上一个黄金时期, “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而体育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 价值和使命。尽管时过境迁,但是梅贻琦校长体育知行观还是值得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们深思 和借鉴。
3 结 语
大学校长作为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而同理 论工作者不同,大学校长的思想和理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可行性特征。思想和实践的关系 亦即知和行的关系。思想引导行动,理念影响实践。在理念上,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生 活方式应该成为我国大学校长体育知行观的核心内涵。在实践上,一方面大学校长可以利用 管理权限保障校园体育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另一方面,校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倡导 和践行校园体育,使得体育成为校园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体育文化和体育氛围 良好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很容易增强体育意识、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生活习惯,继而 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孟刚.略论终身体育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1993,13 (5):21-23.
[2] 万茹,毛振明.体育学力内容结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终身体育为视角[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9):76-78;98.
[3]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04,24( 1):40-43.
[4]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 育大学出版社,1998.
[5]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守冬,王朝军.江苏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06,23(1):40-42.
[7] 罗旭,周凤桐,韩凤芝.等.普通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大 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81-83.
[8]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9]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
[10]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
[11] 马国震. 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其启示[D].河北大学学位毕业论文,2010.
[12] 师晓星.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4):49-50.
[13] 王策三.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 顾春先,邬红丽,肖波,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 ,2010,30(8):41-48.
[16] 林天伦.有关校长影响力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10):16-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