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1: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内涵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左嘉琳 鲁薇 单位: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团体,来学校为师生普及高雅艺术,使学生们近距离享受高雅艺术的魅力,感受经典、学会欣赏、懂得艺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受到师生热烈的欢迎,在校园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坚持长期开展,提倡普及教育。高雅艺术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与现代社会脱节,也不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享受的专利,学生们希望学校能更经常性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由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在高校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期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学习、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的条件,从而达到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倡导红色校园文化,营造高雅艺术氛围。红色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种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感染力强、形式多样化、与时俱进、价值高等优势,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本校每年举办一期青年者团学干部培训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续三年赴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利用寒假“三访三学”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党的伟大。通过主题班会、我的团日我做主、广播台、QQ群、微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
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今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各个高校都应当组建自己的大学生艺术团。这些艺术团招收有一定艺术素养背景的学生作为主要群体,组建舞蹈队、合唱团、管乐队和话剧社等艺术团体,并给艺术团提供相应的场地、教师等资源,使其成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主力军,在校内外各种文化交流与艺术教育展演活动中承担重要的任务。
本校从200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0届。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同学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的一次盛会。参与人数和获奖人数都是全年学生活动中最多的。此外,目前我院已有包括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学生社团80个,学生中不乏会小提琴、钢琴、古筝的同学,且有几位达到八级、十级水平。学生参与各个协会的兴趣也很大。可以说,全院师生对文艺生活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期盼。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各个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艺术教育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普及高雅艺术,让艺术的气息充满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有机会欣赏高雅艺术、参与高雅艺术,构建真正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艺术。这不仅培养了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了校园舞台艺术水平的提高与繁荣,更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远取诸物”:对中原文化的“记录”
中国的很多文献中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中原民间也有很多与伏羲女娲造人有关的民间故事流传。《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凡庸人也。”这一神话中的细节依然能从当今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的活动中找到佐证。今日淮阳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时仍然用绳子割制泥块,然后将割好的大小不等的泥块捏制成形状不等的泥泥狗。丹纳说:“艺术来源于时代和周围的风俗。”可以说泥泥狗这一艺术样式的产生和当时当地的风俗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淮阳庙会中的栓娃娃,掏子孙窑,远古的野合习俗,以及延续到现在的庙会中的香火都是和泥泥狗这一文化现象相伴随或者互相影响的文化事象,泥泥狗的出现是多种民俗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它的传承和延续与诸多文化现象相关联。有着厚重底蕴的中原文化是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同时,泥泥狗千百年来的传承也丰富着中原文化的宝库。泥泥狗对生活事象的模仿体现在泥泥狗的很多造型当中,在泥泥狗的众多造型中“人面猴”是泥泥狗造型中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人头猴身,似人非人,亦猴亦人,既有猴的顽皮又有人的威严。“猴头燕”也是泥泥狗中常见的造型,是猴、鸟结合的猴头燕身形象。“草帽老虎”是一种奇态的交合像,是二身结合用草帽遮面的,可以说是远古婚俗的遗存。其他,如双头狗、双头燕、猫拉猴、兽驼猴、羊、马、猴、鸡等造型都是动物与人形象的模仿与简约形式。泥泥狗的造型几乎都是动物造型,并且这些动物都与民众农业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刻的农业文明的痕迹,体现着人们征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具象大众审美:对民众的审美规律的反映
1医院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医院自建立之始就在形成自身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不是某个人可以建设形成的,它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创造的结果。医院文化无处不在,体现在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尤其以医院员工的行为体现得最为充分。员工是医院文化的个体,同时也是医院文化整体的体现。医院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留住患者。
1.1要旗帜鲜明地开展“以人为本”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
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之后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的医疗机构,不但不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相反非常重视,只不过他们称思想政治工作为文化建设。国外很多好的医院大都通过宣传医院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在医务人员中倡导奉献精神,让员工把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化为自觉的行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文化之间,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非常相似,手段大体重合。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在抓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典型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让员工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医院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医疗质量、医院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地为医院的发展、管理出谋划策。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发挥导向、凝聚、规范、激励和辐射作用,常抓不懈,让广大职工把文明行医、廉洁奉公、关爱患者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总而言之,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医院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医院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于医院管理提供了最佳途径。
1.2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的文章
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已是管理界的普遍共识,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视为首要战略,因为医疗市场一切要素的竞争,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经营、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如何配置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上,要求医院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管理的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又富有创新的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弹性工时工资制度、全员聘用制度等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医院员工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还要重视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做好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工作,创建学习型医院,促进员工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自主管理,让员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实现价值,并对医院及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实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1.3要选择好、服务好自已的目标顾客(患者)
在当前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医院在竞争方式的选择上,或者说在竞争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大多以本地区的其他医院作为自已的主要对手,一切竞争策略和手段均由此而出。好比中国快餐业的竞争,国内快餐从业者往往以洋快餐为第一竞争目标,大呼“狼来了”。但是冷静分析一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已有没有调查分析、选择认定属于你的目标顾客并稳住你的客源,洋人并没有分掉你的蛋糕,拉走你的顾客,两者的目标顾客并不相同,只有部分重叠,因此双方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现在国内很多医院在制定发展战略、构建核心能力时,也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过分强调竞争对手带来的威胁,把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放在首位,而不积极去争夺属于自己的目标顾客。
2医院文化的核心是统一的“价值观”
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在医院全体员工中建立起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传统和礼仪,使医院文化在医院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价值观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医院文化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建设起来的,是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经过长时间工作积累形成的,医院文化从形式上可以模仿其他成功医院,但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些个性的东西如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样,是学不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它就包括医院及其全体员工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建立医院先进文化首先要确立医院的价值观,医院的价值观是医院总体工作的指南,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融洽相处的纽带,是医院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障。医院的价值观主要包涵患者至上,关爱患者,尊重患者、方便患者、平等待人的人文精神,以及精诚协作、爱岗敬业、友爱奉献、图强求精的团队精神和专业操守。医院应花大力气加强对员工的院史教育,对院训、院徽、院歌的宣传、讲解,对个人荣辱与医院兴衰间利害关系的剖析,对医院发展道路和远景规划的认同等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培育、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医院文化建设的内驱力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的,医院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保持原状就是后退,不思进取必然被无情淘汰。由于医院的经营管理要受到医院文化的指导和制约,医院文化也必须服从医院的经营管理。脱离了医院管理这片土壤,医院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建设必然要随着医院管理的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新的内涵。医院文化建设要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有位企业家所说,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靠完成计划;市场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靠营销;全球经济时期,企业发展靠文化,靠品牌。因此医院管理者在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中,在一日千里的科技竞赛中,在优胜劣汰各显神通的市场竞争中,要提高警觉,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医疗卫生事业前进的方向,适时调整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医院文化的创新就体现在医院管理的创新之中,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观念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是重点,制度创新是保障。就服务创新而言,医院应当随着人们文化层次的提高和需求多样性的变化,积极开发新的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服务项目和特色服务项目,如开展营养咨询、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网上服务、月子病房、减肥手术等,同时努力增加传统医疗服务中的文化含量,提高服务产品的文化品位,丰富服务产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产品的附加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董凤岐.抓第一要务,建医院文化[J].中国卫生,2004,4:40-41.
[2]吴剑平.我看医院文化的三个视角[J].中国卫生,2004,5:52-55.
[3]周新梅.加强内涵建设,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2003,9:35-36.
[5]刁辉钦.培育先进医院文化打造良好形象品牌[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43.
(一)古代战争背景“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人每有重大的军事活动都要以歌舞来助阵,以振己方士气,减敌方威风。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有说起源于土家族先民巴人,参加武王伐纣所跳的“巴渝舞”;有说在明代嘉靖年间,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平剿倭寇,凯旋而归后演跳剿倭杀寇战况,讴歌狂欢;还有说某土司被朝廷征调广西平寇,攻围某县城时却屡攻不下,遂令士卒着女装连臂扬袂睢舞歌唱,守城官兵观之后动于歌而士气低下,遂被攻克。由此可见,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都和战争有关,这足以说明了土家族舞蹈艺术的起源与古代战争密切相关。
(二)古代祭祀背景土家族人崇拜祖先,祖先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神祗,祭祀祖先的英灵可以庇护本民族繁荣兴盛,因此土家族人常用舞蹈来表现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在土家族地区最常见、场面最盛大的摆手舞即是土家族一年一度祭祀活动中必跳的舞蹈,相传是为祭祀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除祭祖之外,土家族人还以跳丧舞和八宝铜铃舞等舞蹈形式来祭奠故去的老人。可见,古代的土家族人是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和生存的需要借用舞蹈来与祖先亡灵或神灵沟通,用舞蹈特殊的语汇连接人与鬼魂的世界,向活着的人解释人生、解释世界。
(三)生产劳动背景古老的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森林莽莽偏远的山区,为了觅食,其先民们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了农耕时代,在这些生产劳动中,土家族先民们创作了以原始生活和劳动为题材的各式舞蹈,表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联。如毛古斯舞,就是以土家族先民原始生产生活习俗为题材的舞蹈,就其动作内容来看,有反映渔猎、农耕生活的,有模仿大自然中动物形象的,还有表现生活场面的,再现了土家族先民早期生产生活的民俗风貌。
(四)娱乐生活背景舞蹈是肢体的语言,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土家族人用舞蹈来参与社会生活,解释社会生活。在喜庆的节日里,在闲暇的生活中,他们用舞蹈来表现自己欢乐的情绪,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跳高脚马舞》《灯舞》《舞土狮子》《板凳龙舞》等均为土家族逢年过节时欢乐热烈的自娱性舞蹈节目。
二、土家族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的舞蹈艺术是土家族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烙印和表现着土家族人深刻的文化思想、,体现着独特的土家族人文个性和精神风貌。
(一)土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1.“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土家族长期生活在落后而偏远的山区,他们以山地农业为主,期间或从事捕鱼或狩猎生产。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远古时代,自然的力量神秘莫测,面对无法解释的庞大自然力量,土家族人产生了神灵观念和神的意象,形成了具有广泛意义的“泛灵信仰”。在生产和生活中,他们借用舞蹈的形态、意象来表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和信仰,如山神、树神、花神、日、月、太阳等,从而体现了“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2.图腾崇拜思想。图腾是一个民族或部落的标志,是体现人类精神的原始体,腾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一种宗教形式。土家族人结合自身的文化文化传统和精神基因,逐渐形成了别具地域特色的图腾崇拜理念,如白虎崇拜、竹枝崇拜、龙蛇崇拜等,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了舞蹈表演艺术中,运用舞蹈的动作来表现其思想内涵。3.祖先崇拜思想。土家族人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崇拜的理念提升到了祖先崇拜的层面上,并表现于舞蹈艺术之中。这一思想在土家族舞蹈的祭祀舞蹈中最为多见,舞蹈活动以祭祀为主题而展开,表现对祖先的膜拜、崇敬、缅怀,并祈求得到祖先的庇护和保佑。4.群体思想。舞蹈是一种群体的艺术,表现的也是一种群体的思想。土家族的舞蹈同样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在长期的生活中,土家族人以舞蹈这种特殊的语汇表现着整个民族对丰收的祈求、神灵的膜拜、胜利的庆祝,传达着浓浓的民族集体思想、信仰、情感和观念。
(二)土家族舞蹈传承着古老的宗教文化信仰土家族人长期生活在偏远而落后的山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闭塞的居住环境,他们在对大自然、对生命、对死亡以及灵魂等问题的理解上,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上,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民族特色的宗教思想观念,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们传统的。在这种背景下,舞蹈就成为了土家族人传承的载体,表现着其民族共同的宗教传统。如跳丧舞,就是土家族人协助亡灵为实现阴阳世界顺畅沟通而创造的舞蹈,在表演中舞蹈动作辅以咒语、表情、巫术、跪拜、盘坐及坛场等外显形式,表达了土家族人对生命、死亡、灵魂及亡灵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又如土家族传统的祭祀舞蹈摆手舞,其“砍火畲”的舞蹈动作既蕴含着传统的内容,又表现着土家族人对于“火畲神婆”的怀念。
二、创新学前教育文化内涵的策略
1.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文化创新
良好的学前教育离不开优秀的管理,幼儿园管理文化是学前教育的活力源泉,也是整个学前教育的精神支柱,所以,在实施幼儿园管理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管理文化,尊敬教师,关爱学生,推动幼儿园民主治园发展。在逐渐形成幼儿园管理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处理好幼儿园制度与人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处理好个人发展目标与幼儿园整体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创建一个轻松的管理氛围。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高度信任,实施公开化管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又要起到良好的督学效果,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幼儿园的发展,是整个幼儿园全体师生以及幼儿园员工共同的任务,所以在一些事物的决策方面,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愿,还应该开展多项教职工送温暖活动。如在教师生病时,要组织学生一起去看望;学生或教师生日时,可以送上一份温馨的生日点心;有教职工退休时,可以举行告别仪式,并送上祝福等。
2.加强学前教育环境文化创新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探索知识、培养人格、认识自然的场所,所以必须保证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幼儿园环境文化的培养,将环境文化建设当成幼儿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搞好幼儿园的绿化工作,提升幼儿园的品味,创建一个催人奋进的幼儿园环境文化。在幼儿园成立之初,就应该重视环境文化建设,树立环境文化建设与幼儿园整体规划向统一的理念,以建筑场地以及建设经费为依据,充分发挥人、时间以及空间的协调性,最大程度地提升幼儿园环境,创建一个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学前教育园地。
3.加强学前教育学习文化创新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学生的启蒙教育,也是学生正式学习知识的基础,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园发展过程中,要创新学习文化,树立良好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管与价值观。不仅是对学生,面向广大的幼儿园教师,也要培养其学习的理念,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到老、活到老”等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意识中,培养广大师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主动学习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幼儿园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先一步对当前教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做好详细的教学规划,在平时的教学、工作、生活中,都应该加强创新,注重学习的质量,做到精益求精,推动学前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要定期组织幼儿园教职工进行高层次的培训,也可以进行外地考察,通过交流,不断的进行探索,并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活动逐渐的转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创建一个人人学习、不断进步的幼儿园学习文化。
4.加强学前教育特色文化创新
幼儿园教育,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必须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中体现出学前教育的优良品质。幼儿园品质分为外在品质与内在品质,幼儿园的品牌是其外在品质,而内在品质体现在其教学质量、教学责任、幼儿园文化以及服务信誉等方面。在幼儿园发展的过程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要用于创新,发展具有特色的幼儿园教育文化。创新幼儿园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做到精益求精的幼儿园常规管理,严格地控制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渐树立良好的幼儿园品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在制定了完善的幼儿园日程后,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形成一种技能体现完善秩序,又能体现良好创新特色的幼儿园文化。
2009年4月28日,各大报刊纷纷转发一条惊人的消息:芭比娃娃的创造者、85岁的露丝·汉德勒女士去世了。半个世纪以来,露丝创造的芭比娃娃几乎已经成为全世界小女孩的心爱之物。随着这个大眼睛、长头发的玩具娃娃的畅销,今天的"芭比"已经不仅是一个玩具,它是美国女性的一个象征,更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正如遍布全球的麦当劳、肯德基一样。作为创造这个品牌的露丝,她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给了全球的女性以梦想和希望。
1916年,露丝·汉德勒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她的父母原是波兰人,为了逃兵役,像无数个到美国寻梦的移民一样,他们乘坐又热又脏的蒸汽船,来到了大洋彼岸。一天,她突然看见女儿芭芭拉正在和一个小男孩玩剪纸娃娃,这些剪纸娃娃不是当时常见的那种婴儿宝宝,而是一个个少年,有各自的职业和身份,让儿非常沉迷。“为什么不做个成熟一些的玩具娃娃呢?”露丝脑中迸发出了灵感。经过一番周折,她设计出了一个可以满足对完美女性的幻想的娃娃。
她是个大人,四肢修长、清新动人,虽然身材很好,但被漂亮的衣服紧紧地包裹着,她的脸上还流露出像玛丽莲·梦露般的神秘,虽然只有11.5英寸高。最后,露丝把自己的女儿芭芭拉的昵称“芭比”给了这个可爱的娃娃。
从第一个芭比诞生之日起,它就一直在被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芭比娃娃的外形历经约500次以上的修正与改良,成为今日的样子。为了让“芭比”有漂亮的时装,从1995年至今约有10亿件以上的衣服生产出来,每年约有一百款“芭比”新装推出。现在“芭比娃娃”畅销世界150个国家,总销售量超过10亿个。这个介于小女孩和成年女子之间的美国少女,是世界玩具市场上畅销最久的玩具,成为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心爱之物。
露丝·汉德勒女士创造出来的芭比娃娃,已经远远超越了玩具的定义,成为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露丝曾经在她的自传里说过:“我创造'芭比娃娃'的理想就是,通过这种玩具的诞生,让所有的女孩子都意识到她们能够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芭比娃娃'代表了女性拥有同男性一样的选择权……'芭比娃娃'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玩具,她已经成为女性消费者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为此而感到高兴。”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构成
其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
其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子构建,而是对文化各部分都具有广泛的融合与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发生了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的转变与提升。
其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其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和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
综上,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六个维度
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成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其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承载。学者鲍宗豪指出,“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和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超越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其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甚至成为一种“媒介的媒介”;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新兴关键要素。
其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主要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路径。
其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文化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其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主权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主权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舆论操控、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并进而产生如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的文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魅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这里我们就选取四合院文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1四合院的概况
四合院,是一种由四面房屋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内院式建筑。“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合在一起,四面的房屋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间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的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四合院又有差异。从院落来看,不仅大小不同,而且作用也不一样,南方的四合院院落较小,宅院中房屋之间的房屋和围墙之间所围成的小院像井一样,俗称“天井”,天井的作用也是由于南方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而北方冬季长,气候寒冷,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所以北方的四合院都有较大的庭院,门窗也高大。四合院虽为建筑,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承载着博大的中国文化。
2四合院的阴阳思想
四合院在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思想最为明显。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东西南北四方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设计门屋和正堂,两侧再配两厢,“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严格讲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的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
四相空间乃以阴阳法则而定。《易经》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组院落中从方位来看,除院落围合的东南西北“四正”的组合安排外,还有院落四角空间的利用和安排,如布置耳房、天井或厕贮、门道等,成为“四维”的布局,这“四正四维”亦构成院落空间一对阴阳关系,整体上即可认为院落空间是一个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在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如北京四合院外封闭内开敞,以东南宅大门别内外,为界定领域之第一层次。垂花门为界定主客之第二层次。中院正房为界别“前堂后寝”,即界定私密之第三层次。内院后房多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四层次。后罩房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五层次。不同性质的内与外,反映出鲜明的东方儒家文化特质。
3四合院中放映的封闭和等级思想
四合院产生于中国的封建时代,所以很难逃脱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等级观念的影响。
院落四壁都有墙壁,外面的人看不到院里,院里的人也看不到外面,一家人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而平时大门是紧闭的,因而四合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闭式文化,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霍泽华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没有可争议的。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秩序,强化等级观念。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4四合院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
凤阳花鼓的概述
1. 凤阳花鼓的发展现状
凤阳花鼓具有三种表演形式:花鼓小锣、花鼓灯和花鼓戏。凤阳花鼓被分为两种:大花鼓和小罗花鼓。大花鼓采用集体演绎的形式,是由十余人集体敲打演奏出来的一种节奏感强、气氛欢悦的锣鼓乐,并且,大花鼓在演奏的同时常常以山歌演唱为伴;小锣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和“双条鼓”,通常采取双人演奏的形式,其中一人负责打鼓而另一人负责敲锣。过去,花鼓小锣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乞讨工具,随着其广泛流传,花鼓逐渐走上舞台。
2. 凤阳花鼓的发展特征
(1)多元文化的融合
凤阳花鼓是凤阳民间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既具有民间文化中群众自娱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农耕文化等特征,又因帝王的推崇使得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变得儒雅、细腻,无论是歌词还是表演内容都被赋予了华贵的色彩特征。同时经过了历史沉淀,凤阳花鼓融入了南北不同时期的文化因素的品质,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
(2)浓郁的地域特征
凤阳是南方与北方的交汇之处,在文化、习俗等方面融汇了南方与北方的双重特征。首先,南方姑娘的娇羞与北方女子的豪爽为凤阳花鼓的人物性格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其次,南北方的生活细节也为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演绎基础,这些都使得凤阳花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3)艺术形式的创新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改变、艺术底蕴的丰厚,对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首先,凤阳花鼓的“腰鼓”由起初的“身背”发展成后来的“手拿”直至演变成当今的“双条鼓”;其次,凤阳花鼓的伴唱“小调”在凤阳本土小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地域的流行小调,并将其融入凤阳花鼓的表现内容之中。
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是在特定的环境以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渗透于民间生活的民俗形态,充分展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场面,使得凤阳花鼓有其独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蕴,值得深入发掘和思考。
1. 凤阳花鼓的农耕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是源于凤阳地区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形态,在表演内容上广泛融入了民间农耕的生产、生活细节。无论是从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还是组织形式上都与农耕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被称为“凤阳三花”之一的“花鼓舞”,其节奏、韵律以及动作都充满着浓郁的农耕气息和民俗特征,同时,“花鼓舞”的大俗即大雅的艳丽色彩也是充分体现孕育花鼓灯的是勤劳的农民。此外,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大多从自然以及劳动生产动作中提取而来,但同时又赋予了花鼓灯更多的情感和艺术性。
2. 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源于民间,在地域特征和农耕文化的多重影响下,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凤阳花鼓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时期,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特征。凤阳花鼓完整地保存了民间地区的劳动、生活以及民俗的记忆,在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发掘。如今更多的人们接触到凤阳花鼓艺术,从凤阳花鼓的表演中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
3. 凤阳花鼓的区域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是安徽凤阳地区的代表性艺术,在曲艺领域、音乐领域以及文化领域都拥有深厚的影响力,凤阳花鼓已经成为皖东区域的文化符号。作为“凤阳三花”中的“花鼓戏”,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完整地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传说,其中主要的曲目有《流星赶月》、《狮子灯》、《凤阳花鼓》等。2006年凤阳花鼓被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现已成为皖东区域的文化名片。
4. 凤阳花鼓的艺术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凤阳花鼓来源于民间艺术、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它将民间生活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美学家李厚泽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特别突出了几点内容要求的形式美”。凤阳花鼓的艺术文化内涵在于,它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以及审美进行提炼和升华,形成了一种艺术,又在艺术的表现中反映了人民对于美的认识。凤阳花鼓在表现过程中,除了花鼓、服装之外,还要借助彩扇、手绢、花伞等道具,这些道具与花鼓和服饰形成紧密的配合,通过优美的艺术展现表达了凤阳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感、以及民俗风情等,从而展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变化。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一、文化社区建设中人文内涵的多维观照――地域性、传承性、创造性
1.历史地域性
一个社区拥有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以及人文内涵。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社区,我们不难认识其文化的差异,如东西半球形成的中西文化,我国东海西域、北国南疆的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长三角”地区就因为滨江临海,又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征,其居民大多讲甜软的吴语或越语,水乡的秀丽和大海的宽阔铸就了他们细腻委婉、善于思考、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但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不同社区,会不会因为地理位置微小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差异,这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调查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各个社区,我们就会发现其文化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地域性同样构成了相对不同的人文内涵。随着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意识不断地发生变化,比如知识分子群居地、商贸人士群居地、公务人员群居地和普通市民群居地等,这些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居体,其地域性的差异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人文内涵,同时,又自然构成了社区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文化社区建设中,不能忽视地域性对于特色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2.历史传承性
新型的城市产生新型的社区,新型的文化社区不会缺失历史的传承。虽然,城市社区不同于自然村落,其文化传承也不会那么原始,那么直接,那么固守,但是,任何现代化文化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聚居一体,他们虽然都有各自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性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会逐渐成“地域性趋同”的文化特质和传统性格相互碰撞、相互渗透而产生的新型的人文内涵。例如江苏的海安龙舞、海安花鼓就是在挖掘当地传统民间龙舞、花鼓的基础上,并融人了现代舞蹈理念创作而成的。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尊重社区人的历史传承,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历史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之一。文化是人创造的,所有的历史文化都是人创造的。一个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社区,必然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个创造性也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中人文内涵的量要内容之一。在文化社区建设中,认识和开发这个创造性,把文化社区真正办成一个现代人生活的精神家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属于人文内涵的创造性不是外部强加给社区人的,而是社区人本身已经具备的人文内涵,作为文化建设部门或社区建设、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这个人类的创造性,在不同居住条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居住群体中,让文化社区建设始终有一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这种创造性将是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主要动力,使人文内涵得到更加充分而美好的张扬。
二、文化社区特色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政策导向、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1.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