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1: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畜牧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饲草料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过低新疆的农业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模式,每一块绿洲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条件、种植业结构、种植规模和农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农业饲草资源整体表现为北疆地区好于南疆地区。北疆地区小麦、青贮玉米、玉米、黄豆等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南疆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为木质化程度较高、营养价值较低的棉杆。正常年份,小麦秸秆价格南疆地区比北疆地区高出近1倍左右;而受灾年份,南疆地区小麦的秸秆价格都超过了小麦的价格。新疆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草原禁牧,禁牧面积为1.515亿亩,其中,退化严重的温性荒漠、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禁牧1.181亿亩,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为15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对草原生态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牧区禁牧将使畜牧业的重心由草原畜牧业向农区舍饲畜牧业转移,“草畜”矛盾日益凸显。有研究指出,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年产量6亿吨左右,而目前利用率仅占1/3。2012年,新疆粮食总产量(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谷物)1273万吨,若统一按谷秸比1∶1计算,则拥有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如果按1个羊单位每天采食1公斤干草计算,仅粮食作物秸秆一项就可养活3487万个羊单位。然而,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农区重粮棉生产、轻秸秆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养殖户大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喂方式,对秸秆采用科学加工技术的积极性还不高,秸秆利用方式还比较单一,科学搭配、配方饲喂、综合利用水平低;饲草加工转化的基础薄弱,秸秆加工、储藏、配送体系不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乡站技术人员少,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不够。在秸秆饲料利用技术上,主要采用青贮、微贮、粉碎等常规技术,而且农户养殖分散,秸秆转化利用水平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受饲草短缺的制约难以突破。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秸秆利用的机械化装备条件还很薄弱,秸秆利用推广工作仍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都造成秸秆饲料的浪费。例如,北疆地区特别是昌吉州和伊犁州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秸秆资源十分丰富,但秸秆利用率还不足50%。
(三)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在实施草畜平衡的政策环境下,新疆由草原退减下的牲畜需要农区承接,但目前农区养殖业还存在饲草料成本居高不下、基础母牛羊成本过高、人工成本上涨等制约因素,使得农区养殖业发展十分困难。如当前北疆地区麦秸价格较2010年上涨100%,达到0.6元/千克,而南疆部分地区的麦秸价格已达到2元/千克以上。疆内实行全舍饲的肉羊养殖场基本上是肉羊育肥场和种羊场,养殖户普遍反映,按照目前的肉羊出栏市场价格,农区全舍饲养殖一般肉羊品种基本处于亏损状况。此外,畜禽养殖场(小区)的一次性建设投入大,且投资回收期相比其他产业较长。由于前期成本投入和养殖成本过高、收益期长且收益较低等影响了部分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业,使得农区养殖业融资困难。
二、制约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难点
饲草料不足是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主攻方向。2012年新疆启动了《新疆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12—2015)》,如按羔羊6个月出栏,则需新增干草约117~235万吨;若再加上牧区禁牧而转入农区的牲畜,60.9千公顷的饲草料地远远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
(一)现有饲草生产体系无法支撑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饲草地总量减少和饲草种植水平下降现象共存。一方面,自国家对内蒙古、东北、中原、新疆等牛羊肉主产区实施草原禁牧政策以来,一部分草场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总量上用于放牧的草地数量有所减少;另一方面,虽然2012年新疆出台了三年新增1000万只肉羊生产的规划,增加了饲草料地,但在国家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一些牧区只将苜蓿种于田间地头和林间,部分草场大都被种植小麦和其他经济作物。“粮”抢“草”、“林”抢“草”的现象仍是造成牲畜饲草料不足的重要原因。2.农民种草的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出台行政政策鼓励农民种草,但由于广大农民在种植粮食、棉花等主导产品中得到的实惠多,如国家对种粮的补贴为220元/亩,而对种植牧草的补贴只有10元/亩,因而农民对饲草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作物秸秆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每年所产生的风干番茄渣、葡萄渣、菌糠等农副产品约30万吨,而这些饲料资源仅有10%~20%应用于畜禽饲料生产;新疆约1273万吨的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率也仅1/3。一方面,南疆三地州的农民已习惯于用麦草养羊,不习惯配合使用其他粗饲料;而另一方面,新疆还有庞大的棉花副产品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农民对番茄渣、葡萄藤嫩枝、甜菜渣、粕、甘草茎叶、棉杆、芦苇和菌糠等非常规饲料多元化综合利用的认知程度和利用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普及,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率。
(三)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不配套发展畜牧业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饲草资源的存储量和饲草料地的配套。一些地区适合发展猪、鸡这种以精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一些地区适合发展肉牛、肉羊这种以粗饲料利用为主的畜牧业。例如,内蒙古畜牧业依据草原畜牧业、农区(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国营农牧林场畜牧业和城郊(工矿)畜牧业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使之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整体推进,走全方位发展的路子,其草原畜牧业利用天然草场13.2亿亩,其中,分布在牧区的天然草场达9亿亩,牧区牲畜总头数占全区的42%,形成了重要的草食牲畜种源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内蒙古畜牧业的主要增长点,其充分利用辖区内3亿多亩天然草场和每年至少还有30多亿公斤粮食、140多亿公斤农作物秸秆及其它副产品的转化,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加之利用其国营农牧林场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加销、牧工商一体化产业,在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方面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内蒙古的城郊、工矿区畜牧业是全区城镇居民肉、禽、蛋、奶等副食品供应的直接依托,已形成了以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与市场紧密连接的“速效”型草食畜牧业。与内蒙古相比,新疆在饲草资源与畜牧业结构相配套方面还存在差距,内蒙古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尚未形成首先是良料使用不尽人意。通过近年来的品种改良,牲畜的良种率已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绝大多数养殖企业仍随意性饲喂牲畜,形成了一流品种、二流管理、三流饲养、四流收入的局面,影响了养殖效果、效率和效益。其次是缺少大量优质高产的饲料专用作物种植。新疆以反刍畜为主,而反刍畜以粗饲料为主,由于没有专门为反刍畜生产的优质日粮原料,只好以种植业的副产品———秸秆,甚至棉花杆来填饥果腹。可见,新疆畜牧业还未形成科学饲喂牲畜的意识。
(五)养殖场缺乏配套的饲草料地饲草料地是人工栽培青绿饲草、青干草、青贮牧草、全株青贮饲料作物等优质饲草的基础,而优质饲草的充足供应又是草食动物畜牧业现代化(尤其是奶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物秸秆通常被认为是低(劣)质饲草,优质饲草能供给草食动物丰富的营养,不加或少量添加精料就能达到良好的生产性能。在配套的饲草料地种植饲草料可以有效降低饲料的成本投入。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原广阔的国家还对奶牛、肉牛和绵羊等采取人工草场放牧的方式饲养,主要是因为草场放牧可降低饲养成本。而目前我国许多养殖场都缺乏配套的人工草料地,而且受国家对种植业补贴政策的影响,使得从事饲草料生产的地越来越少,故无法保证充裕的饲草料,这也是造成饲草成本不断上涨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新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提高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实施饲草种植财政补贴政策1.重新认识饲草料种植的地位。饲草料种植调整需要战略眼光,即将短期适应性调整与长远战略性调整、对当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考虑结合起来,从整个产业链上认识饲草种植的收益,而不是简单地、割裂地认识“卖草”这一个环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层次、生产先进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例如,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50%。美国把苜蓿、甜高粱等饲料作物都列入主要的农作物范畴而不是传统“草”的概念。所以,美国以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十分发达,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奶产业和肉牛产业的发展。2.完善饲草产业基础设施及补贴政策。新疆应制定扶持饲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饲草科技攻关、饲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饲草仓储设施、饲草机械配置等方面的建设。建议新疆参照国家对养猪和小麦生产的扶持政策,尽快出台扶持牛羊养殖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包括饲草料种植的补贴政策,并积极争取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因地制宜调整畜禽结构,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本地域畜禽养殖数量、结构的确定应与当地的饲草资源相一致,避免不利因素,走特色养殖之路;应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之间互相补给、互相促进的循环生态农业。
(二)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完善的饲草料生产体系1.坚持草业先行。在草原建设上,要注意改变过去那种盲目求大求多的倾向,围绕“三水”(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适当收缩规模,着力提高建设标准,讲求建设效益;综合推广人工种草、飞播牧草、草场改良、围栏封育等技术措施,加大对沙化退化草场的治理,不断提高饲草料生产水平。为了切实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要在依法打击破坏草原和浪费资源行为的同时,大力推行草牧场有偿承包使用制度,建立“草原有价、使用有偿、建设有责”的新机制,引导农牧民制定合理的载畜量,坚持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走建设养畜的路子。2.因地制宜,推广“粮饲兼用型”和“经饲兼用型”饲草种植。合理开发利用饲草料资源,引导农民种植大力士高粱、玉米等“粮饲兼用型”和甘草等“经饲兼用型”饲草,既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储备饲草料,又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3.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草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制定高新节水的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方案,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入饲草料地建设,大力推广大力士高粱、玉米、苏丹草、紫花苜蓿、棉籽饼粕等饲料资源,增强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户实施林下种草、粮草间作、果间种草,增加饲草料的供应量。
(三)加强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提高秸秆饲料利用效率鼓励支持科研单位与草料加工企业联合,开展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继续推广饲用青贮玉米、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揉丝破碎、秸秆制粒和秸秆TMR技术,降低秸秆饲料的浪费;对采用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技术的饲草料加工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户进行奖励性补贴;重点推动秸秆养畜示范和秸秆饲料利用推广项目,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效率。
在新形势下畜牧科研档案不只限于课题准备阶段、研究阶段、鉴定阶段形成的各种原始记录,还包括大量在成果转化中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的形成周期长、不定期,归档难度更大。难以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新的科研运行机制下,新疆畜牧科学院与高校合作(新疆畜牧科学院与石河子大学合作)、院兵合作(新疆畜牧科学院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合作)、企业合作(新疆畜牧科学院与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这对档案的收集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其结果是造成一个项目的材料分散在几个单位。如果仅仅按照过去的办法只收集本单位形成的档案材料,必然难以保证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而给档案的利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归档范围难制定。新的运行机制是一种动力机制,我院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也在努力从事科研活动,于是产生了相当一部分非职务成果,非职务成果属于各人所有,其形成的科研档案理所当然也归个人所有,按理非职务成果档案不属于归档范围,但是由于非职务科研活动与职务科研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将他们截然分开,这给档案部门划定归档范围造成了相当的难度。还有由新的特殊机构衍生出来的一些特色优势产业,像兽用疫苗、生物制剂以及奶牛胚胎性别控制等等科研活动。科研人员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科研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获得的经验视为本课题组甚至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仅限于本课题的主要成员使用,拒绝拿出来与他人共享(这里所说的共享是指允许范围内的共享)。新的运行机制下,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科研档案资料的不完整性。
档案专业性不强,档案知识不足
院属各所(中心)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常因兼职过多而无法将精力放在档案管理上来,且大多数人未经过正规的档案专业培训,档案业务知识与技能相对不高。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不懂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做档案工作的档案员不懂畜牧科研技术,跟科技工作者比起来对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以及完整性了解的不是很深,造成科研生产活动与归档工作脱节。档案管理人员继续学习的机会少,自主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弱,新的管理办法、归档范围执行起来总有些许滞后性。各所单位科研项目人对科研档案归档范围不了解,认为归档只是在项目验收结题时把科研项目大本子直接交到院综合档案室就可以了。造成档案人员想要的科研资料没有,不用存档的资料一大堆,而且大本子里大多数都是课题资料的复印件根本没有保存的价值。这些也是收集工作不完整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结合畜牧业科研单位的特点,科研档案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从源头抓起,以推动畜牧科研档案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现根据问题从管理制度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等方面阐述解决问题的措施。
建立健全适应新的科研运行机制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建设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关键的2点就是规模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1]。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依托畜牧合作组织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统一免疫、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等,畜牧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达到一定标准的合作组织可进行行业的产品标准认证和生产标准认证,以自己的商标走向市场并形成特色品牌,使畜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散养户无法实行标准化生产,并非由于其没有引进优良品种、饲料的愿望或是对免疫、技术等不感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些诉求,并且小规模的家庭养殖收益无法弥补标准化的技术成本。因此,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不只是表面上的标准化统一,而在于把分散的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生产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使标准化成本得以由规模经济所弥补。
首先,畜牧合作组织根据成员需求与市场需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改变了单个养殖户在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了产销各环节的议价能力,经济收益明显。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社会收益明显。长期以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倡导和鼓励,但家庭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无法激发可持续生产的动力。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倍,污染严重。调研中看到,民兴畜牧合作组织充分利用鸡粪,兼业发展鱼虾养殖和经济林木种植,田丰合作组织将猪粪进行有机处理,发展沼气等,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吉林省畜牧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较晚,20多年的发展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服务规范的合作组织。但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农民合作意识以及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调研发现,在成员构成多元化的同时,非农民身份的成员在畜牧合作组织中占比较大,且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还有很多的主要成员,身份虽然为农民,但早已脱离真正的农业领域,即真正农民成员的力量还处于弱势。农民内生力量的薄弱造成外来资本大量侵入畜牧合作组织,产权结构与真正意义的农民合作组织要求还存在偏差,外来工商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与“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宗旨存有矛盾,不利于畜牧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大部分畜牧合作组织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且规模较小,业务多停留在生产资料与初级畜产品的生产流通上,角色是联结农资供应企业、养殖户与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的中介。不具备运作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市场竞争力较弱,合作水平较低,对成员带动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成员的综合需求。对吉林省榆树市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58户农户进行访谈,60.1%的受访者表示,未加入的原因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既要解决成员的畜产品销售,又要将畜产品销售给加工企业或消费者。目前,多数组织以协议约定同成员之间的畜产品定向转移关系。而实践中,畜产品转移数量有时无法确切约定,有时又无法约定。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出发点,一方面成员在市场环境较好时,常会受利益的诱惑而减少与合作组织的畜产品转移量。另一方面,合作组织成员往往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这就产生了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内部冲突[2]。与成员定向转移产品关系的稳定性是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协议不能根本解决内部冲突问题。多数畜牧合作组织缺乏科学的利益机制,无法通过紧密的利益关系吸引成员并维持稳定的合作。很多畜牧合作组织业务定位不准,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营的随意性较大,各种外部力量交叉混乱,违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有些由政府牵头或参与发起,由于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导致政企不分;有些由农村“能人”或农资公司发起,又由于能人或公司的力量而演变为私人或合伙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兴办畜牧合作组织为旗号,侵占市场,空享国家的政策、资助和补贴。不规范的、假冒合作组织的存在,形成不正当的利益竞争,侵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公共支付,扰乱了正常的发展秩序。目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真正能够带领组织发展的人才不多,成为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资金方面,农民手中的资金非常有限,须向金融机构融资来解决。然而,农村金融目前正在发展之中,支持额度有限且贷款成本高于城市一般工商企业贷款。
在畜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准确定位,将力量集中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的引导和落实。在实践领域要充分调动发挥畜牧合作组织的作用,通过畜牧合作组织加强政府与养殖户、生产加工企业之间的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等软需求,关键要看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是否真正实现。政府应通过公共管理和服务,运用市场手段,输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产品,加快畜牧合作组织的成长,使之成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畜牧养殖疾病发病的条件为病原微生物借助一定的途径侵入动物适宜的部位。在这一条件中,假使病原微生物侵入了动物身体,但是所侵入的动物部位不能满足其生长条件时是无法引起发病的。就拿破伤风来说,只有破伤风梭菌通过动物外伤侵入动物体后,再在无氧的条件下成功得以成长才会造成发病。除此之外,当动物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时就可以称其为易感性,所以说病原微生物在侵入到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后就能导致动物发病。
1.2外界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即:①对病原微生物生命力或毒力的影响;②对动物抗病能力的影响。每年刚刚步入春季之后,畜牧养殖面临的一大主要难题就是严重缺乏饲料,而且动物的抗病能力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寄生在牛羊等动物胆管中的某些病菌就开始快速生长,最终导致动物发病甚至死亡;③对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生命力、分布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化,蚊子会通过叮咬的途径把疟疾与流行性脑炎等进行传播。
2疾病流行特点
疾病流行具有四大特点,首先则是散发性。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有少数的几个病例通过散发出现了,常见的有破伤风。其次则是地方性流行病,这一特性是指发病动物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并发的面积也比较小,往往是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县城。之后则是流行性,它是指发病动物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播了多个县城或地区。最后则是爆发性,这一特性是指在某个地区的某小段时间内,同时有大量的动物发病,主要有口蹄疫等。
3防疫注意事项
3.1增强畜牧防疫意识
在广大的农牧区,人们对动物防疫的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都非常欠缺,由于是对于部分养殖户来说,更是没有认识到动物防疫问题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农牧区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农牧区人们的防疫观念非常薄弱。很大一部分的养殖户都持有这一错误观点,即自家的动物是在自己的财产名下,是否要做防疫工作由自己说了算,政府与其他相关部门都没有权干涉。对此,必须要增强畜牧养殖户的防疫观念,在出现了动物疫情之后不能想方设法的瞒天过海,因为这样一来使得疫情不仅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处理,甚至还会导致疫情大范围扩散,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3.2加强消毒,搞好卫生,减少病原体对畜群和畜舍的污染
要想从根源处避免疫病的发生首先就要做好消毒工作,以此来为动物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搞好环境需要长期坚持每天对棚舍进行消毒,做到每周至少一次或两次全面消毒。其次,则需要在进场前换上专门的衣服、鞋帽等,不论是出棚还是进棚都要用消毒液清洗手,同时还要注意对所有用具的消毒工作。最后则是要注意消毒液的配比,5:1000浓度过氧乙酸,1:500喷雾灵,1:200百毒杀,3%烧碱溶液是比较合适的。
3.3及时掌握疫情
出现疫情后要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防治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因此,必须要首先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其次,将每一程序的处理工作都进行一一指定给专门的负责人。与此同时,还要对疫苗的管理和使用制定出严格的规范。对于不同性质的疫苗,要选择相应的贮藏温度,尤其是在整个疫苗贮藏的过程中,应将温度调节到标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全部的疫苗都要放置在干燥处,切忌阳光的照晒。
3.4正确使用疫苗
在未使用疫苗前,必须要多次阅读该疫苗相应的使用说明书,明确疫苗的具体生产日期,同时还要查看疫苗是否已经过期。疫苗必须要采取现用现配的重要原则,不能提前配好。与此同时,在进行配置时,必须要每一步都根据说明书的指示进行具体操作。疫苗在使用前还要进行预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行充分的摇晃,使得疫苗受热均匀。当疫苗的温度与畜体温度相近时再接种,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动物的应激反应。已经经过稀释或者是打开的疫苗要一次性使用完,隔夜的疫苗严禁再次使用。
4春季畜牧养殖安排
春季畜牧养殖安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宣传工作。加大对畜牧养殖的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广大群众的防疫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去,从而营造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围。上述已经讲到,春季是疫情发生与扩散的关键时期,实际上不仅仅要在春季注重免疫工作,还要做到全年免疫。另一方面为加强疫情监测,也就是在发现疫情的第一时间内上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从而获得最佳的处理时间。
畜牧动物的疫病具备以下两个特点:慢性化以及非典型化。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每个地方之间的联系也在逐渐增加,并加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多数畜牧动物在实行免疫工作,且病原极易发生变异现象。养殖户没有较强的防疫意识,因此养殖条件以及环境无法满足动物防疫的要求,缺乏良好的养殖条件。
1.2技术能力较差
资金以及人员等相关因素的阻碍会对畜牧动物防疫造成严重的影响。即使一部分县级创建了兽医实验室,并且在实验室中都配有相应的设备,初步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其技术水平以及方法依旧较为落后,没有充足的经费,同样也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促使防疫工作停滞不前,没有将检测工作进行到位。
1.3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
按照大量的资料数据表明,某些乡镇的畜牧动物防疫工作中没有充分的人员,多数存在人员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并不能积极的展开防疫工作。
2相对措施
2.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升畜牧兽医的认识
就目前而言,政府在对公共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则是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然而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与畜牧兽医防疫工作也存在相应的联系。所以,应创建相应的防疫体制,对动物防疫予以相应的重视,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大相关制度的完善力度。
2.2增强技术水平
想要提升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技术,就需要对相关的检测设备进行不断的完善,提升设备的技术水平,为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可以顺利的实施。除此之外,应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全面的监测,并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2.3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想要促进升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发展,就应加强人才储备,以此来增强团队的建设,并转变人才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招收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并且,不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对动物防疫工作充满信心,提高防疫工作的能力水平。而工作人员的年龄逐渐老化大大减少了防疫工作的管理力度,致使多数新疫苗在基层并不能顺利的实施,同时大部分的养殖场以及畜牧商并没有对基层防疫站的工作进行相应的配合。除此之外,基层具有较低的经济水平,导致多数动物依旧使用传统的散养方式,造成动物防疫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也不会准确及时的找出动物疾病病原。
2.4提升防疫部门人员的待遇
其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和人们的生活饮食存在直接的联系,是公共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应按照动物防疫的情况,激发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待遇。政府需将畜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入财政内容中,确保资料的发放,从而对免疫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出现的动物死亡事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赔偿,还要对动物防疫实行相应的储备工作,以此来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保证。然而,在工作中多数人在工作不久则会选择调动,为此给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上级防疫管理部门应适当的提升基层人员的薪资。
3讨论
3.1重视疾病的控制,对动物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
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的主要内容则是对动物所产生的疾病的进行控制。所以,在进行日常的工作时,对动物可能引发的疾病进相应的调查,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对所出现的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此来保证动物能够顺利的成长。特别是突发性疾病,应选用相应的补救措施,保证动物的健康。兽医还应不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查,并详细的对动物的情况进行记录。与此同时,还需要动物进行疫苗注射。
3.2重视基础设施,实行科学探究
为了使得动物防疫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畜牧兽医在进行工作中应完善相应的基础设备以及基层组织机构,同时还备有相应的工作场所。按照动物防疫工作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同时还应和畜牧兽医的实际状况进行相互结合,对当地的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实行探究,以此来提升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水平,还需要对相关防疫技术以及手段进行相应的重视,使得动物防疫工作具有系统性。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得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每项都可以顺利实施,并且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
二、抓指导、强培训、重服务
汉中市把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提升畜牧业转业升级的一个阶梯。提出的“255”倍增生猪规模化养殖计划,全市新增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大户482户,达到6562户;其中千头以上养殖场增加21户,达到350户,万头以上规模猪场增加3户,达到12户。全市规模场生猪出栏占总出栏的61%,较上年增加2.4%。开展百场示范创建活动,在全市通过调研摸底筛选出100个规模养殖场作为市级标准化示范场。通过媒体和汉中农业网对其建设规模、饲养量进行排序公示,并得到市级财政资金的有力扶持,极大激发创建工作的热情。为加强锻炼培养干部职工,提高工作热情和技术服务能力,发挥技术单位的技术优势,分别成立了生猪养殖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牛羊养殖技术、动物疫病防控四支技术服务组,由高级技术专业人员带队,深入农村给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承担项目课题,开展专题调研,给农民群众提供了便民服务。技术服务组先后为市直机关工委、市农业局、市委办、市水利局、市老干局、市扶贫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处等单位和西乡、汉台、勉县等有关县(区)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十多期,培训人员近2000人,发放科技资料近万份,发放科技教材200多册,解决了全市畜牧生产中许多实际问题,赢得了农民的广泛赞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进了畜牧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三、创新模式和思维方式,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要求,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的养殖场、养殖小区相继建成投产,并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型、企业带动型、协会牵头型、项目推动型、农户联建型”五种发展模式,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生产方式得到较大转变。实行品牌战略,狠抓无公害、绿色产地、产品认证,注册了“汉中黑珍珠土猪肉”“朱寰牌生猪”“无抗饲料”等畜产品商标。加大标准化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汉中市现代畜牧业的科技水平。用高科技装备武装畜牧产业发展,用科技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引进新的养殖理念和新的科技成果,推广自动饲喂新系统和无塔自动供料系统。从养殖场设计规划到圈舍设备,再到粪污无害化处理,提升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汉中市通过“百场创建、千户推进”活动,以标准化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汉中市畜禽标准化工作建设。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兽医实验室建设项目、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畜牧产业化建设项目、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一村一品建设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养猪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畜禽良种化入手,抓全市畜禽种源建设,借助国家农业部良种示范体系项目。建设一批科技水平高,技术和资金雄厚,管理规范的种猪场和种猪供精站、点,全面普及和提高畜禽良种化的水平,为汉中市畜禽良种化提供支撑。抓生产技术管理和制度建设通过技术培训和百场示范创建,督导规范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工艺流程,并通过政府行为向畜禽示范场派驻畜牧兽医技术监督员,用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管理。要求防疫制度化、防疫标示明确、管理制度上墙、创建文本规范,制度完善健全。全面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加大环评力度,取缔无证化经营行为,提高准入制门槛。对饲料添加剂和违禁药品使用监管力度,定期督导检查,确保畜禽食品上市安全。
1.1调控营养,缓解畜禽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1)平衡日粮营养。营养调控即对动物营养系统(包括动物-环境系统)的调控。常见的调控技术包括: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可控制氮、磷的污染等);使用调控剂对消化道和组织代谢层次进行的调控技术;具有营养调控功能的配套营养管理技术(如抗应激调控)等。2)利用特殊调控剂。根据饲料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理营养、环境友好的原则,使用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设计饲料配方,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严格控制或禁止各种抗生素的使用,禁止添加违禁药物和添加剂。3)改进饲养方式。改进传统饲养方式,采用阶段饲养和公母分养,可避免日粮养分浪费及环境污染。阶段饲养可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避免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不同性别畜禽的营养需要量不同,公母分开饲养可针对不同的营养需要进行日粮配制,可大大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4)改进饲料加工工艺。饲料加工工艺,诸如粉碎、混合、制粒及膨化等,影响畜禽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研究表明,粉碎可增加饲料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制粒、膨化等处理后,可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变性,有利于提高其消化率。
1.2重视改善动物福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动物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动物福利包括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即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困扰,免受恐惧和不安,免受身体热度不适之苦,有自然行为的自由,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动物福利也如近年来强调环保与卫生检疫的“绿色壁垒”一样,被称为“道德壁垒”,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禽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都必须向国际标准靠拢。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从而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1.3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清洁生产是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清洁生产的观点引入畜牧生产中,对畜牧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控制,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畜牧业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畜牧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1)产前控制。畜牧场的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治畜禽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小规模分散饲养不仅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扩大污染面,使污染难以治理。但规模过大也会影响畜禽生产,且给环境带来过大负担,降低环境质量,所以要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畜禽饲养量。一般认为,畜牧生产点畜禽饲养量不应超出:奶牛200头,肉牛1000头,肉猪5000头,蛋鸡7000羽。2)产中控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等,可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恶臭味。3)产后控制。主要是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畜禽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对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不仅是要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畜禽废物的资源化。
1.4畜禽粪尿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1)减量化。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治理成本。如猪的饲养过程采用“改自来水冲圈为无水打扫,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嘴式饮水,改稀料为于湿料饲喂,推广良种缩短饲养周期”等技术措施可减少粪尿排泄。2)无害化。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粪便干湿分离,干粪经堆积自然发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经蓄粪池沉淀后,做到达标排放。3)资源化。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养殖场可建设沼气池和有机复合肥料厂或再生饲料厂,变废为宝。4)生态化。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推广“鸡-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2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畜牧生态经济的作用
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直接人员就是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因此只有使基层畜牧养殖人员都充分认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其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才能全面实施和开展畜牧生态经济发展。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只有基层民众认识并理解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并给予积极配合,才可能实现良好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1)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本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先进理念的认识不足,因此依靠基层畜牧养殖人员自己来转变思想观念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将畜牧生态经济理念推广到农村基层去,还要加大人力普及与推广,使所有的基层民众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使其从思想上转变生产理念,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积极推广生态消费。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反之亦然。为了能够为畜牧生态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使消费者树立一种良好的生态消费观。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实施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只有每个消费者都注重生态消费,并将其付诸行动。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生态消费,使每个人都树立生态消费观。这样以来市场上对生态健康、绿色环保的畜牧产品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畜牧生产者也就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只注重经济利益。当消费者和畜牧生产企业都树立了良好的生态理念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产、流通、消费链,实现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业来讲,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若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很难快速顺利开展下去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的宏观调控、引导支持与保护监督力度,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来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1)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持市场健康发展秩序。基于当前畜牧产品市场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法律的角度加强管理,积极制定并完善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有利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畜牧养殖户朝着生态生产的方向不断发展。若当地经济条件允许,政府还可以推出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以促进当地的畜牧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由于一些畜牧生态生产模式或生产技术在早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基层畜牧养殖户自己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此时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在畜产品加工厂、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厂等建设中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减免财政税收,使基层农民能够度过畜牧生态生产建设体系发展的早期艰难阶段。3)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市场和健康的生态畜产品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使不同的畜牧生产企业围绕其发展优势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产业较为集中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当地的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建设出一个绿色生态的安全畜牧聚集区。
2.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完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1)重视在畜禽新品种培育和饲料、养殖、加工等方面利用现代科学和方法。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及良种繁育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淘汰劣质种源,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减少维持消耗。不断推广和普及饲料配方技术,根据饲料资源的优势和畜禽品种特点,选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饲料原料不断提高畜牧产品加工及再加工技术及开发,改善和更新现有畜牧加工设备,改进畜牧产品加工工艺,减少畜产品加工环节的污染和对产品营养元素的影响。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及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研制高效微生态制剂,推广使用低残留兽用药物,减少药物污染对畜产品质量和畜产品生产环境的影响。2)推进畜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畜禽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根据动物的生长、生理特点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饲养,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目的,不断吸纳新技术新方法和完善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实现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3)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从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预先控制畜产品的安全。强化动物疫病的常规防疫和重点防疫,全面控制重人动物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研究病源微生物发展规律及其致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建立和完善疫病预警机制。健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对饲养场的用药、用料、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实行全程监管,严格控制药残,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2.4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生态畜产品市场方面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市场不够发达,对畜牧生态生产的刺激力度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一些龙头企业向着国际化标准不断发展,打开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由立足之地。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问题:1)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要集中力量提高生态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在保证生态治理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还要不断的完善畜牧生态市场的运作流程,加大监督管理,建立一定的运行管理机制,为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保障。2)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只有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走入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的认可和肯定,才能证明我国真正掌握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来讲,我国的畜牧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支持这些龙头企业“走出去”,以带领我国整体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宋重境.奶牛犊牛的饲养管理[J].大理州服务三农畜牧兽医,2012:1-1
[2]李妍,戚建允.犊牛早起断奶的饲养管理[J].科学养牛,2011:1-3
[3]张建林.初生犊牛护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1-1
[4]陈传强.犊牛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1
[5]于广成,周晓秋,王洪宝,等.中国荷斯坦奶犊牛的饲养管理[J].养殖技术顾问.2011,5:1-4
[6]王云洲.犊牛培育技术问答[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1-125
[7]邱怀.全国高等农业学院校教材,牛生产学[M].1995,(5):181—190
[8]覃国森,丁洪涛.养牛与牛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4—130
[9]李国江.动物普通病[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0):215—221
[10]解春亭.畜牧概论[M].科学出版社,1983,(12):186—190
参考文献
[1]桑润滋.从冀、鲁、豫肉牛业发展,看我国肉牛业发展潜力──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肉牛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初见成效[J].黄牛杂志,2000,(5):17-20.
[2]夏广奎,王作武,李斌.如何提高北方地区肉用母牛的受胎率[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7,(6):21-27.
[3]禚度鹏.母牛的鉴定及提高繁殖率的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0,(6):33-35.
[4]程贵忠,秦宏伟,程之渊,唐朝忠,程培涛,唐中伟.提高肉牛繁殖率技术的研究报告[J].畜禽业,2002,(7):44-46.
[5]孙宏新,崔丽.提高受胎率是提高黄牛繁殖率的关键[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4,(7):18-21.[6]原平贵,王欣,王海玲,王小国.把握最佳配种时机,提高肉牛情期受胎率[J].中国牛业科学,2009,(4):33-36.
参考文献
[1]季华员,李省辉.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07.第21期
[2]杨公社.猪生产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7
[3]蔡尚文.猪场高效益管理技术.[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8~119
[4]刘振生.农村高效养猪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2007.131~132
重点包括大同县、新荣区、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5个县区。到2015年,区域肉牛出栏19万头以上,牛肉产量3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23%、132%。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扩大养殖规模;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推广优良牧草种植、粗饲料科学加工、配混合饲料饲喂、标准化管理等技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肉牛增重和牛肉品质。
现代肉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区。到2015年,出栏肉羊395万只以上,羊肉产量5万吨,分别比2011年增长171%、134%。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扩大养殖规模;推广杂交改良,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推广饲草科学加工,实施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率。现代绒山羊优势产区。重点包括广灵县、浑源县、灵丘县、天镇县、左云县、新荣区6个县。
到2015年,存栏绒山羊31万只以上,羊绒产量104吨以上。发展路径是:建设标准化养殖园区(小区、场),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推广晋岚绒山羊优质品种,提高产绒量和绒细度。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有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来支撑。大同市在发展现代畜牧业过程中,围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重点实施六大工程。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新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场、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畜产品产量。到2015年养殖园区将达到639个。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标准化改造和扩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采取政策引导、龙头带动的办法,引导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场户向标准化养殖场区集中。饲草饲料高效利用工程。大力推进草地建设保护与“三化”草地治理,到2015年,全面完成天然草地确权,建设人工草地70万亩,飞播种草9万亩,改良草地328万亩,建立“三牧”草地(禁牧、休牧、轮牧)242万亩,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到70%以上,载畜量提高1倍以上。选择6个5万亩的集中连片草地,实施种草养畜、划区轮牧,建设大草原、大牧场。发展青贮玉米种植,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建立饲草料基地50万亩,青贮秸秆100万吨,秸秆饲用率达到50%,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1.1.1传染病它是由于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造成对动物机体的袭击而引发的疾病,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就传染病的发病因素来说,病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我们常可以接触到的真菌、细菌都有可能成为病原引发传染病。一般来说,动物在感染传染病之后,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症状或者生理反应。传染病可以通过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染,预防难度极大。
1.1.2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属于畜牧养殖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种类一般包括节肢动物、蠕虫以及原虫三类,均寄生在畜牧动物的体内或者体外,以动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物质作为生长基础。其中,节肢动物多以体外寄生的方式存在,而蠕虫与原虫则为体内寄生。通常寄生虫都有其相应固定的寄生宿主,且可以通过接触而传播。
1.1.3普通疾病动物的普通病包括多种,比如内科、外科或者是产科疾病,而且发病率极高。外科疾病主要包括外伤或者是眼病等等,产科疾病较为复杂,包括孕期、分娩期以及产后的相关疾病等。
1.2疾病病因
1.2.1养殖环境导致动物发生疾病的一个主要外在因素就是养殖环境。在日常的养殖行为中,如果其生活环境中出现阻碍动物生长的不利因素,或是影响到动物机体的正常反应,都会导致动物出现诸多不适,导致其正常的代谢无法进行,损害其生理调节功能,继而扰乱其机体平衡,形成一定的疾病,并在行为或者生理上反映出来。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在所有动物疾病中,由于像养殖环境这样的外部因素导致动物发病的比率极高。
1.2.2人为因素
(1)管理不规范。在日常养殖工作中,未能配备相应专业的消毒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致使养殖现场出现脏、乱、差的问题,引发动物疾病。
(2)用药不当。一般在动物患病期间的治疗过程中,由于相关养殖工作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或者技能操作,对患病动物盲目用药,导致药效得不到吸收或者反而带来毒性,无法达到治愈动物疾病的效果,严重的甚至会使动物因中毒而死。
(3)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就当前我国畜牧养殖现状来看,存在很多养殖场地址选择不当、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等问题。在选址的过程中没能予以实地考察,这样的后果就会直接导致养殖场的周边环境恶劣,养殖条件不高,容易滋生细菌,致使动物极易患病。
2动物疾病的控防措施
2.1做好畜牧养殖场的选址确定畜牧养殖场的选址必须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地理位置或者气候条件等等,结合每一种动物独特的生长、生活环境予以合理选择。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通风、光条件较好、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的地方,以此来保证动物生长、生活环境的健康、安全、舒适。尽量将畜牧养殖场选择远离居民区的地方,降低由于动物粪便而造成的污染。
2.2强化日常管理加强对动物日常饲养过程的管理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所在,在饲养过程中,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动物的日常管理。在饲养时,根据动物的生长及生活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标准,为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本保障;另外,尤其是像在夏季空气不流通,疾病较为多发的时节,必须做好养殖场的消毒与清洁工作,保证动物生活环境的干净、舒适。
2.3做好动物疾病检查针对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诸多类疾病,事先做出相关的检疫制度,并通过严格遵循检疫制度进行日常操作,定期对动物进行疾病的检查,做好消毒处理,对动物予以相应的疫苗注射,从根本上提高动物抗疾病能力;做好对进出程序的严格规范,避免在动物进出过程中感染疾病;尤其是在疾病多发季节,加强动物检疫力度,做好疾病检查工作。
2.4针对疾病发生后的控防对策针对在畜牧养殖中已经患有疾病的动物,必须采取及时的治疗,养殖户要立足于养殖场的长远利益,加强防疫力度,做好畜牧养殖场内的消毒、处理工作,对患有疾病的动物及时予以隔离,避免发生更大的感染;同时,对其他动物给予抗感染药物注射,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在这个处理过程中必须严加监管与记录,为今后的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通过诸多有效措施,尽快消除动物疾病,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