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4:47: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突破点。一个师生关系和谐、赏识、宽容、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产生不凡的影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宽容,能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肤浅的体会。
一、转换教师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者也。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随着“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我认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进行创新,教师必须改变已经形成的老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改掉过去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互相帮助,使得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能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把数学的课堂还给学生,切实让学生多“想一想”,让学生多“看一看”,让学生多“做一做”,让学生多“说一说”。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还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中,学生们都准备了三根木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的是哪种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并让他们通过比较两根木棒与另一根木棒的长短,自己进行发现、总结。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节课,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表现活跃积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肯定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大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当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鲜艳的色彩,可爱的形象,逼真的动感,迅捷的切换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就是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对数学兴趣。
四、猜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2.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2.2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3.1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3.2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一、教师转换在课堂上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总是认为老师的讲课质量最重要,在很多人看来,只有老师学识渊博,讲的课好,给学生传播的知识多,学生才能学好。的确,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能完全依赖于老师,还有学生本身的责任。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这条路该怎么走,终究是要看学生自己。所以,要想教好学生,尤其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就必须要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翁,要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数学这门课,若非主动去学,若是没有兴趣,遑论学好,所以只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过于依赖老师,才会真正帮助学生。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会学到《认识图形》,在这节课上,老师会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这些图形。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应该是老师一味地讲,告诉学生这都是什么图形,让他们牢牢记住。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根本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发挥教学意义,就必须要转变老师的角色,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多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说,让他们联系生活,向大家解释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正方形,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该如何辨别。通过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们会印象深刻,学到的自然也就更多。如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1]。
二、注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谓的工具性,自然也就是体现在它的实践方面。小学四年级学生,虽然较一、二年级懂事,但是终究还是孩子,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需要了解这点,懂得利用他们的这种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才会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就是说,老师应该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中学习。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就需要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种真实性该如何展示,当然是用实践了,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身体和大脑一起运动,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一课是《认识方程》,这是学生开始接触方程的第一步,这时教得好,学生今后对这方面才会熟稔。对于这个陌生的东西,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多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比如给他们20根木棒,分成两堆,一堆14根,一堆6根,要想让两边达到平衡,一样多,该加多少根。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多少”视为“X”,然后问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引导他们列出“6+X=14”这个方程。因为前期有自己动手操作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下面的学习对他们而言,关注度自然也会上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喜爱数学课。
三、数学“读”百遍,其义自现
数学教学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想活动,而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都属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观察物体教学在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学会用观察、类比和演绎的方式进行推理,辨明数学关系,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观察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数量关系与图形关系的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与同学们讨论,并能自己发现规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并逐渐形成足够的洞察能力。
二、小学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的策略
(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观察是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没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把题目看清楚、把解题过程写具体。在观察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老师的口头演说,不但容易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观察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不可想象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有好的学习成绩,所以老师在观察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事物、观察人的好奇心和良好习惯,着力进行空间感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方体、圆柱体等教学道具,让学生观察物体形状的不同,并坚持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多理解生活,了解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教给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
观察物体要有方法,要学会寻求因果,要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再追问一次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结论当成敌人去攻击,然后论证,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破除既定的思维模式。老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要把这些观察物体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加强目标判断,不是你观察什么,而是你不观察什么,在摸索中有意识地接近正确的途径。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方法主要是指如何去分析、概况肉眼所见的物体中的内涵和外延条件,这对帮助学生快速解题,提高观察能力和立体空间感都是十分重要的。老师要通过正规系统的教学辅导,准确、简捷的授课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掌握完整正确的观察技巧。
为了能够更好地教给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就要转变为开放式,此外还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模仿为主动发现,让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框定,而是应该让他们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
淄博市临淄区梧台小学在小學四年级数学课堂上邀请了专业陶艺老师指导学生们捏出各种形状的物体,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学生逐渐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要点,如此新颖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三)给学生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
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老师要明确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观察物体的效率。学生也要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打破思维路径的依赖,不要只会用一个标准去观察物体,也不要只是一条线式地去观察物体,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观点来观察物体,这样才能看清物体的全貌。另外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的判断能力,对老师所给出的观察目的和任务要熟稔于心,遇到问题时要充分开动脑筋,只有对所观察的物体做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及分析,不轻易听信同学们的结论与判断,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河北承德县下板城小学数学老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总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指出观察目的和任务,避免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让学生在观察的世界里能够游刃有余地探寻物体的奥秘,打开空间观察的新世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小学四年级教学中的观察物体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阶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应紧扣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观察物体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掌握观察技巧。观察物体教学就是通过显性的物体知识提升学生隐性的思维、观察和空间认识能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对物体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整体印象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自然生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董红.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改革初探[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和认识数学的基础,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需要。因此,学生只有认真学习数学计算,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促使自身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积极优化计算教学手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和方法。
孙兵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武曰:“军之难者,以迂为真,以患为利。”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有意、无意中形成的错误因其势而利导之,也可达到“以患为利”的效果。因“错”利“导”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笔者将就因“错”利“导”教学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法宝”是多练,其实在计算教学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因“错”利“导”的实践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进行恰当的引导。
案例1:
师:小淘气带了80元钱,每个书包20元,问能买几个书包?为什么?
生1:80?0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生2:淘气带了80元钱,每个书包20元,用80?0就是看80里面有几个20,也就是能买几个书包。……
除法有包含除和等分除两个重要模型,要此之前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等分除,而本节课要让学生尝试用包含除的方法来理解算理。因此,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列式就可以了,而是进行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列式计算转向了对算理的思考。
小学数学计算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基础的数学计算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因此,这部分教学容易被教师忽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开辟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对于学生在简单计算题中犯的错误,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犯错的原因,开展多元化引导模式,科学地分析如何在学生计算教学中有效开展因“错”利“导”教学。
2在“错误”上的设计要合理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间不长,掌握的数学知识有限,数学基础较为薄弱,数学整体素养偏低,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训练。在小学计算题目中,有基本的加减乘除的计算,也有复杂计算,其中可能包括对计算技巧的考察和对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小学生如果没有熟练的计算能力,就很容易出现计算失误。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将计算过程在草稿纸上清晰写出来,尽量做到一目了然。然而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拿最简单的四则运算来看,只要学生按照公式和基本的计算法则一步一步进行,基本不会出错。结果发现很多学生为了偷懒省略其中的运算步骤,加上本身不够细心严谨,对于简单的计算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到位,漏洞百出。这种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通过因“错”利“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犯错的根本原因和计算学习中的不足,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一道数学应用题中就这样要求:某市要修筑一条长8000米的公路,每天修500米,已经修了4天,现因计划有变,剩下的要求5天内修完。问每天需要多修多少米?这道题就与实际生活相关,学生通过仔细阅读题目可以得到公式(8000-500*4)/5-500=700米,很多学生得到的答案是1200米,这是因为没有认真阅读问题的缘故,题目问的是“每天多修多少”而不是“每天修多少”。这是题目设置的一个障碍,只要学生能够认真阅读题目,仔细计算,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3加强对比引导深化算理
因“错”利“导”教学在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用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给予学生重要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运用手中的教学权利,“错误”的引导学生科学的解决计算问题,使学生对于计算技巧和方法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好地进行数学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中,发现学生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错误较少,但用竖式进行计算就会有不同的错误出现。通过分析,竖式计算的过程与学生摆小棒、分纸币和圈格子图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分的过程,然而学生的写竖式由于比模型更为抽象,同时缺乏横向的对比沟通,因此导致计算过程漏洞百出。
案例2:
当学生把80?0各种计算方法在黑板上展示后,教师问学生:“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大家都是在哪找到80的?”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找到80根小棒、80元钱、80个小方格和横竖式中的80。继续追问:“这些不同地方的80,有什么联系?20又表示什么?”学生回答:“80表示淘气带了80元钱,20表示一个书包的价钱,”乘势追问:“大家看看,4在哪?”一生指黑板上横竖式中的4及圈出小棒图、方格图和钱币图中的4份后,教师问:“所有的4其实都可以表示什么呢?”学生水到渠成地回答:“表示可以买4个书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算法之间的对比沟通,使学生在讨论和辨析中,逐步感受到算法形式上的多样化和算理本质上的同一性。
另外,在计算教学中只要学生认真总结,就会发现大多数的计算题呈现一定的规律。比如在初步学习加法计算时,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将这些数字进行拆分或组成,利用学习的计算公式,使计算过程简便,这就是简算的计算技巧。比如4.6+2.9+5.4+7.1=?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这道题没有规律,需要学生认真运算。其实不然,只要学生稍微心观察,就能够发现这道题就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得出(4.6+5.4)+(2.9+7.1)=20,使运算过程简洁化,也不容易出错。除了凑整法,还有分解质因数法、提取公因式法、数列规律、逻辑推理等许多计算技巧和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练习,进行总结,使这些规律化为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提升个人的计算能力。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及时反思。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烦的不同错误,在课堂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不仅仅要求学生改正,更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积极进行反思,避免在未来的学习考试中再犯同类型的错误。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4结语
文章主要就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因“错”利“导”策略的实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因“错”利“导”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其次就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合理的设计因“错”利“导”的教学方案;最后论述了加强因“错”利“导”教学的应用。综上所述,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水平,并且帮助学生从小养成细心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我经常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他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说实在的,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比如:用5个数字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什么时候积最大,什么情况下积最小。如何用长方形纸折出75 的角等。如果教师课前不很好的研究,教学中很难让学生明白。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问题情境中,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作业批改的及时性,经常当面批改,个别辅导。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答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班额过大,学生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中,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检查到位,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争做小小主考官的策略,让能力强的学生先通过各项基本能力考核,当上主考官,再指导他们考核选拔第二批、第三批主考官,既为教师减负,又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次达到学习要求,效果比较明显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本学期,我有意识的注意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四年级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请记住我站域名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验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习得过程。
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我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更多的是热烈的讨论、生动的游戏和比赛、认真的操作和研究、形式多样的探索……比如,数学课《栽蒜苗(一)——条形统计图》,情境设计为“投掷纸飞机”,课前折一些纸飞机,每组进行比赛,选出最棒的一位,然后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绘制表格”。这些探讨课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的萌芽。
3.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反思教师以往的备课状况,我们觉得,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中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备课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也是当前课改实验应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学期,教导处对备课进行了改革,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新的备课方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和要求: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
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课前分析、课后反思。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实验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第四,淡化备课、写教案的应检性,明确备课的目的,管理上注意做到备课、上课、测效的有机结合。
与过去相比,改革后的备课方式,更关注备课的实效性,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促进了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70-01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学生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人说学习过程是知识累积的过程,学生在知识累积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然而,我们对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采取绝对的直白的纠正措施呢?还是以学生所犯的错误为前提,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来一个“因”错利“导”呢?本人认为,对小学学生采取绝对的直白式的纠正措施的效果是比不上“因”错利“导”的效果的。
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计算教学中的现状需要因“错”利“导”
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运算定律和性质后,便要求其能够利用它们进行简便运算。虽然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但是由于有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不够到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学生在感到挫败之时,老师们也觉得很无奈。
1.学生缺乏计算耐心和对题目的重视
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以为计算题是死题目,认为只要会计算就能够轻易解决,结果形成了一种对题目的轻视态度。而有些学生出于一种轻视心理,对题目审核不仔细,或者审错题,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同时,有些学生对于计算比较复杂的题目也往往没有什么耐心,对于计算稍显繁琐的题目有很强的排斥心理,还没有开始做题就决定放弃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养成也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然而通过因“错”利“导”,教师从学生的错误入手,引导学生回归题目本身,让学生认识到耐心缺乏和对题目忽视带来的后果,而且利用学生犯的错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数学思维方面的不足之处。
2.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在草稿纸上将计算过程写得清晰一些,尽量做到一目了然。然而虽然老师时时强调,但却很少有学生做到了这点。比如,老师让学生做简便运算题时,总是要求学生在草稿上将思考的计算过程尽量写清楚,尽量写的严谨一些,然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自认为题目简单,有意无意的将关键步骤省略,结果对于简便运算的知识掌握的总是不够到位,错漏百出。而此时,通过因“错”利“导”,让学生在自己的错误中发现知识掌握不到位的关键因素,认识到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不足
任何科学的学习,基础永远是关键。要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关键。比如在做简便运算题时,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拿起笔直接进行计算,而是要考虑这是什么样类型的题目,和哪些基础知识有关,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计算法则或者定理等,然后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而要实现这个过程,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因为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学生就会陷入对计算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的境地,更谈不上找到简单的计算方法,运用正确的计算方法了。有的同学也会直接进行计算,而在庞大计算量的前提下,使得错误百出,结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计算,却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而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因“错”利“导”,可以让学生顺着其犯的错误,逆向推理,发现他们对某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足。
二、小学四年级计算教学中因“错”利“导”实施策略
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计算的准确性,第二是计算的方法技巧,第三是计算的速度。在因“错”利“导”实施过程中,也应当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进行。
1.允许学生犯错
数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对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来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因此,要得到正确的答案,必然要求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然而有的老师对于学生犯的错误总是采取一味的批评态度,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却容易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而且学生并不能从中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当采取许可的态度。很多时候,教师能够通过学生所犯的错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简便计算题:21×17+3×51=?,其实通过简便运算,我们可以将其分为3×7×17+3×3×17=(7+3)×51=510.然而有的学生并不会如此想,而是直接进行计算,结果出错。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直接对其进行批评,而是根据学生的错误,将有关计算法则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从而提高他们计算的准确性。
2.从学生犯的错误中寻找计算技巧
数学是一门需要技巧的科学,只知道计算,而不知道运用技巧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最为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简便运算题。比如15×1015-25×597=?,如果不懂技巧,那么计算量将是比较大的,有的学生甚至会厌烦庞大的计算量,而直接放弃该题目。然而掌握技巧的前提下,却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此时,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错误,寻找学生为什么不懂得25×3×203-25×3×199计算技巧的原因。比如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是在计算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想到这种方法等。这样学生不仅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更愿意寻找一些简便的解题技巧。而且这样也能够提高计算速度。
3.引导学生学会从错误中进行反思
错误并不是一改了之的,对于错误还应当进行反思。教师利用学生犯的错误,不仅仅简单要求其能够作出改正,还要引导学生学对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避免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计算教学虽然强调计算的正确性,但也应当允许学生犯错,通过因“错”利“导”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寻求正确的解题技巧,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1、计算器上AC(All Clear)键是清除键,也叫总清除键,在数字输入期间,第一次按下此键将清除存储器内容外的所有数值。作用是将显示屏上所显示的数字全部清除。
2、计算器上CE/C:CE表示Clear Error,是指你清楚你当前的错误输入;而C表示Clear,是指清除整个计算。其功能是清除当前输入的数字,而不是清除以前输入的数。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