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2: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体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在终身体育中具有及其重要地位,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重任,近几年来,网球作为一项健康、高雅、时尚的运动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研究高校网球运动与终身体育对于普及和推广网球运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网球运动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终身体育的思想来源于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1]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与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使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紧密衔接,以保持体育教育的统一,完整与连贯,实现一体化。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起着程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学校体育具有显著的“奠基”功能。高校体育是作为具有“奠基”功能的中间环节的学校体育的一部分,通过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促使青少年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学习并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他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身心得到最佳的放松与调节,在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青春的活力。
二、高校体育中网球运动的独特优势
网球运动过去一段时间曾被称为贵族运动,随着我过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我国运动员在一些重大比赛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后带来的网球热,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要,决定了对这一运动的投入程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1.健身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交替的运动,它可以最大限度的使希望锻炼身体的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满足。经常系统地、科学地参加网球运动,能促进人体机能的发展,能够改善人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
2.健心功能:网球运动是一项情趣高雅、健康时尚的运动。它既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减轻思想压力的尚佳方式,是一种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和享受。喜欢网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作用。文明、优雅地打出一个个好球时,不仅自己感觉兴奋异常,愉快无比,旁观者也会为之击节叫好。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健心的作用。
3.促进社会交往:体育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它在鼓舞民族士气,愉悦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小球带动地球”的外交策略,使中国人民受到了鼓舞。打网球可以交流球技,增进友谊,开展社会交往活动。在球场上,球友之间很容易拉进关系,取得信任。球友们在一起不仅能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球技,还能够在其它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素质。网球运动已被现代作为一个非常便捷的社交途径,这也是网球运动具有很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合高速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因此,人们对锻炼身体不仅更为自觉,而且要求作为基础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志向和能力。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2]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学校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必须把终身体育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从而才能实现终身锻炼,终身受益的目标。网球运动具有的普遍性、可调节性、娱乐、观赏性等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
1.普遍性:网球运动具有无身体接触,多在户外进行(条件允许时也可在室内场馆进行),适合于不同年龄人们的体力和心理上的特点,从6、7岁的儿童到老年人都能较好地从事这项运动。长期坚持网球运动,儿童能强健身心,青年人能保持青春活力和健美体型,老年人能保持旺盛精力、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另外,打网球需要有一个对手或球友,这样通过打球可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交流球艺、开展社交活动。可见网球运动属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作为满足人们在体育锻炼和情趣上的要求,网球是所有体育项目中运动年龄最长、参与性最广的体育项目之一,因此,非常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目的和要求。
2.可调节性:作为一种健身项目之所以能适应人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就在于其方式与内容的可调节性。例如:儿童可采用短式网球进行过渡练习,青少年可进行软式网球运动,中老年人可进行硬式网球锻炼;单人可对墙或采用辅助器械进行练习,两人可进行单打,四人可进行双打比赛;不分性别(除竞技体育外),如在学校体育或大众体育中,男女同学也可进行单打,夫妻双方也可进行单打,三男一女或三女一男都可任意组合进行双打;网球场地有沙土、水泥、塑胶、草地场地,可适应不同阶层的人进行锻炼。因此,从事网球健身者都能在适宜的网球运动中,满足各自的需要,达到各自的目的。(下转第93页)
(上接第83页)
3.娱乐、观赏性:网球的击球动作舒展优美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一场精彩的网球比赛中欣赏运动员优美、巧妙的击球动作,尤其是多变的战术中所体现出的双方智慧的较量更使人兴趣盈然、回味无穷,忘记了过去,忘记了烦恼,甚至忘记了自我,眼随绒球走,心随比分飞,这是一种消遣,是一种娱乐,是一种美的陶冶;网球服装潇洒大方,网球礼仪使观众和运动员更能愉快地享受网球运动的乐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都很适合开展网球运动,高校网球教学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设立了网球选项课和选修课,针对喜爱网球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地教学。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中国网球人口,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是群众体育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思想的形成,特别是中国网球选手在国际大赛取得的骄人成绩后,使许多大、中、小城市出现了网球热的现象。网球俱乐部、少年网球培训班、网球协会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更是为为群众网球运动打下了基础。假期间,大学生把网球运动带到了家庭体育中,而家庭网球运动又带动了社区网球运动的开展,一连串的连锁效应将使网球运动在群众体育中开花结果。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使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得到推广与普及。
四、结语
1.网球运动高雅、时尚及健康功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运动;2.网球运动的终身体育教育特征决定了网球运动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有效结合点;3.在高校大力开展网球运动可以推动网球运动在终身体育中的推广与普及。
在新课标的积极推动下,学校的篮球体育教学工作也应该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应的改革。第一,要进行综合体育的改革,不仅仅是在高校篮球的某一方面进行小修小补,或者是钻研其高校篮球体育教育事业的某一部分,要树立全局的观念,立足新课标,对高校篮球教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合理的改革。第二,要树立好终身性体育的观念而不是“一次性”篮球体育教学,教学老师要切实落新课改的条件下篮球体育教育的教学工作,使得高校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拿学分或者是仅仅是为了上体育课而上体育课,要培养高校学生对篮球的高度热情,使得看似短暂的篮球体育教学成为终身的体育爱好,为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要让高校学生的篮球体育教学变被动为主动。那么何为变被动为主动呢?主要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和想学篮球,而不是老师追着学生跑。要做到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要做到的是,在篮球体育教学中要和学生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收到良好的篮球体育教学的效果。
1.2高校要注重篮球体育教学的健身性娱乐性
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充分发挥篮球的健身性和娱乐性,树立“健康第一,娱乐第一”的教育教学精神。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活物质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同样,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是如此,各种便捷已经覆盖了各个层面,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疏于锻炼,同样在篮球体育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较于“懒散”的学生,但是健康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所以,在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娱乐第一”的教育方针,利用篮球体育教育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高校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积极通过篮球体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掌握基本的篮球运动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同时,在篮球体育教学中也要注意一定的娱乐性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和常规的篮球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心骨,组织一些娱乐性和参与程度都比较高的活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放松和享受,调节了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紧张氛围,也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交际,应变能力,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为篮球体育教学的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身心体验和积极良好教育教学的经验储备。
1.3高校要重视篮球体育教学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转换角色
在新课标课改的大背景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同样,在高校篮球体育教育中也要注意这一问题,新课标的积极推进是要建立能够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民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以及自我创造性。在建立新型的篮球体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并理解他们。在旧的传统的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以老师为绝对权威和严格教学进度,篮球活动的组织者和最后学生成绩的判定者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推动下显然已经严重脱轨。那么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新的高校篮球师生关系是这样的,没有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只有循循善诱的引导者,没有严苛的老师只有良师益友,这样的关系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篮球运动,热爱篮球运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我努力下,教与学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1.4高校要重视篮球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学习方法的革新
高校篮球体育教育面对的是一个身心都较为成熟的高知识,高水平的群体,所以,在新课改的环境背景下,我们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互动,讲求合作,共同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高校篮球体育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像过去传统的高校篮球体育教学一样,老师是权威,学生只是简单的服从者,老师总是要求学生重复机械地完成训练,不做引导。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自演示,与学生的共同互动来完成教学工作。在新课标的条件下,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要在让学生自主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合作和交际能力。高校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在篮球体育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并且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锻炼,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于篮球这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也使教学能够事半功倍地进行,高校篮球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不仅能积极够响应新课改的新要求,而且可以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也能使学生充分享受高校篮球运动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收获,树立良好的运动新风尚。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首先,是使得高校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特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改革的体现;其次,通过体育游戏来提高体育课堂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方法;再次,体育游戏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技术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顽强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一)通过体育游戏的选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正是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适当的选择游行,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意志的游戏,可以选择一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对抗性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体悟失与得的不同心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体育游戏所具有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边玩边学中彻底喜欢上体育,从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升各项运动有着其独特的技术及方法,学生只有先掌握了正确的技术、明确了动作要领之后,才能真正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因此,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即是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而通常这些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比较复杂,要求严格,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了,这些都是促进教学及学生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及保障。
112所“211工程”高校校园网站体育院系或公体部的主页面。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搜索引擎收集法和访谈咨询法,通过登录中国高等教育网高校链接引擎的调查搜索,对112所“211工程”高校的体育主页进行检索,登录学校网站或直接访问体育部、系主页,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于无法从网站上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数据的,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向高校体育网络管理人员咨询,以获得相关数据。
二“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链接情况
112所“211工程”高校中,94所高校的体育网页主页有深层二级及以上链接内容,10所高校无二级链接。“211工程”学校软硬件建设发展较快,但体育网站建设却无法表现出相匹配的水平,与其他各院系学科网站合理布局、丰富内容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2.“211工程”高校体育网站基本内容
多数高校的体育网站设计有配以简单图片的文章,基本栏目大多都有,但也有部分网站存在页面单调、板块杂乱、字体大小不一、色彩搭配不当等问题,影响使用者的阅读与查找。同时存在栏目设置缺乏特色、导航服务参差不齐、主页更新不及时、缺乏动态信息,成为高校体育网站的通病,网站功能有待完善。
3.体质健康相关的服务情况
教育部和体育总局于2014年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说明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非常重视,同时高校学生也希望网站可以提供体质测试成绩及运动指导,然而网站上有关学生体质监测的内容太少,相关知识介绍不够深入,能做到在网上查询体质测试成绩的网站非常少,这与国家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三对策与建议
1.在管理方面充分重视体育网站的建设
高校体育工作负责人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认识到体育网站建设的作用,利用“211工程”高校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精心策划和设计,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加快高校体育网站的建设。
2.在网页设计上要突出特色,丰富网站内容
根据学校体育的功能及需求来构建网站,在网站中应适当增加介绍运动知识、科学健身知识、运动保健知识等内容,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来进行网页栏目设置,以高校师生和广大群众体育的多元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体育网站中的BBS、E-mail收集反馈信息,吸引学生对体育网站的关注,实现高校体育网站的最大效用。
3.选拔高素质的体育网站管理人员,促进体育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
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及学科优势,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体育网站管理人员,改变大多由体育教师兼管的现状。必须培养一批体育信息管理人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的优势,更快地收集、利用、更新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证体育网站的及时更新与顺利运行。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依然不能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还没有完全从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在培育学生主体性学习时只是体现在课堂中,仅仅是注意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但是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注重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课堂之中,而没有深入贯彻体育运动活动的理念和观念,很多学生不具备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和自觉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还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自主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亟待加强。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但是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深层次的教学分析,在体育教学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形式上和观念上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相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和自觉的行动[2]。因而,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容和形式的不统一,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当今高等院校教学的模式,更不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没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1.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对高校体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上体育,教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存在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将之付诸实践,也没有将新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交叉学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上体育课的热情。同时,一些高校教学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被其他专业课霸占,还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就使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很难实现。另外,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都是参照体育教材,没有将体育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就会造成教学的信息量减小,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1.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法、学生练习法等等,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时,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和做示范的方法,学生仿照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机械的练习相应的动作,因此必然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同时,高校教师在体育授课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希望受到鼓励和尊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创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把握,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单一,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也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3]。
2针对高校体育教改的措施
2.1确保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第一,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与课堂之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作用。第二,将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书面教材和资料中实现,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检查和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教学理念,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终身运动。
2.2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上树立体育运动的理念,更需要高校教师和领导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课程开足开全,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将一些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4],同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处理,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3不断改善高校体育改革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学生就会通过对比和模仿练习来加强篮球运动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投篮运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热爱篮球的积极性,这样就比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最后,高等院校各层领导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测评。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
人文精神其宗旨是对人类完美的一种追求,也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理想、人格理想以及人生理想缺失的关注。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道德情操、人的价值等,其主要包含道德、人格、理想和信念等。人文精神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注的点,它没有确切的指向。纵观古今中外,人文观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人”,也正是这个核心思想,使得人们更多地在追求一种“人文精神”。新时期人文体育观是人类追求体育精神的一种理念,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对人文体育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社会文化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开始逐渐从社会科学的范畴思考人文体育观。与此同时,国际上也逐渐开始重新构建人文理念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和价值意识。也就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人类社会逐渐确定了人文体育观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1.2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人文体育观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体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认识。人文体育观是人类在认识体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体育理念开始逐渐强调以人为本,由社会强制逐渐向群体主动需要转变。体育生物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两大学科基础,其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实际效果。在人文体育观念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体价值,无论是生物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人的主体价值一直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人文体育观的核心是表现在对人类价值以及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同时也提醒我们人文体育观强调的是人文关怀。体育实践在人文体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2.1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是集生活与体育技能、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旨在强调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纲要》中突出强调其“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观念的重视。但在《纲要》实行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单一、课程体系内容固化、体育教学观念因循守旧等体育教学形式,从而导致体育人文观念落实不到位,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观念关注的欠缺。笔者根据文献调查和数据分析不难得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1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实际需求,逐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意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增设了一些关于健身体育、群众体育的内容,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这在某些程度上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始逐渐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但其核心教学理念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仅限于提高学生体质,忽略了对学生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去。
2.1.2缺乏对学生主体人格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所谓主体人格是指人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个性品质和本质特征。其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以及独立性。主体教育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主体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具有创新、能动、自律以及自主等社会主体品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性,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主体人格的形成需要浓厚的兴趣爱好做铺垫,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对所选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对促进高校体育人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3缺乏对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是一周一次,这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学生对强身健体的需要。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健身意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很少参见课外自我健身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呈下滑趋势,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局联合制定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在校大学生体质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从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由此看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在校大学生的体质问题。
2.1.4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近些年,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始收到社会的关注。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状态,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强身健体”,还要注重对情感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切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健康的思想品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方面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意志。
2.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体育的主要功能是具有增强体质、强身健体,从而使人掌握一定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仅仅是“身体教育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师徒相传”的形式接受体育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张扬的个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和人体生理活动有关,忽视了体育对身心健康的价值。
2.2.1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
《纲要》中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课程目标包含了提高素质、学会保健、掌握技能、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参与行动等。它取代了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主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改革效果不尽理想。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注入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讲授动作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为主,缺乏一些人文色彩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
2.2.2教学内容缺少终身性和实效性
高校体育教材的编排主要以运动技术和优质教育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竞技,注重运动项目自身的分类,但这些竞技项目健身效果差,趣味性低,以及其技术要求高、规则严密等特点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自身特长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存在重科学、轻人文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涉及终身体育、体育文化、娱乐体育和身心健康的内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在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主参与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
3.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3.1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
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健康第一”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想。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对体育的认识中加入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顺应体育发展的新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健康第一”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健康第一”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我国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其注重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旨在强调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自始至终都在参与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以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为目标,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时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锻炼意识。更加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想是相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提出来的。《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指向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参与五个领域,从而也是培养目标由原来的“生物学”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过去高校体育教学注重科学性和生物性,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化、机械化,如今体育教学已经拓展到心理、社会等多个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出体育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
3.2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措施
3.2.1教学内容突出健身性和终身性
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培养,建立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竞技,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和身体上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和体育知识,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标。体育教学内容要注重主动性、终身性和健身性的选择。
3.2.2根据学生之间差异选择个性化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性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话式、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等,从而确保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
3.2.3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
关注学生进步幅度对培养他们体育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终身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用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更是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要体现在学生进步幅度和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技术技能考核忽视了学生先天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另外,评分标准也难以体现出学生后天学习的进步幅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能力的发展和体育意识的发展,即实践能力、体育理论、体育情感以及体育态度的全方位发展。
1.2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生在个性上已逐渐自主与独立,不再过多的依靠教师,主观想法、抽象思考能力都获得了巨大地提升,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学会教师传授的常用与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他们更愿意探究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拓展游戏的加入,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提供了不错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在游戏里享受运动,在运动里得到感悟,在感悟中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1.3符合高校课程改革的需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讲述,大大倡导开放式、摸索式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练习的水平。拓展游戏是一种体会式学习,提倡学生积极参加、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看重学生的情感领悟。老师仅仅提供及时的启发与指引,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及交流和协作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拓展练习新颖独特,内容丰富,把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可激起学生的加入热情、培养学习乐趣、激发学习潜能,满足了现今教育变革的指导思想,对促进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善有着巨大的意义。
2.拓展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运用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生活条件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有很大的提升,但体育练习却相对缺乏。而且很多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只是初、高中体育课的延伸,学习内容重复,以致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抵触心理。借助拓展游戏高趣味性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身心都得到锻炼。特别是对身体素质较差、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带动、鼓舞他们去积极克服困难、增强意志品质、提高自信,从而提高了参加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2.2在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应用体育课准备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借助专业式的训练模式,让参与者战胜人体的迟钝,慢慢提高身体兴奋度,很快地进入到锻炼状态。体育课程准备活动常常挑选慢跑、广播操等专业性练习。因地制宜的选取身体力行的、小运动量的、耗时不多的拓展游戏进入到练习当中,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限于课堂时间地点,往往形成一对一的评价;而利用网络平台作文,打破了时空距离,可以面向本班甚至本校所有学生老师,也可以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而形成一对多的模式。利用网络技术的多元交互化和协同化优势。学生通过所得的回馈进行同伴修改和自我修改,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莫俊华,2007:35-39)2.大数据时代为英语写作评价带来的问题2.1在获得宏观上的洞察力时,失去微观的个性化分析。从表面看大数据时代为个性化教学、个性化评估提供了巨大的数据支持。每一位学生的写作过程、修改过程、语言使用习惯、评价结果等都会产生详细的记录,为科学评估每一位学习者的写作提供数据。但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完成数据价值的“提纯”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多数英语课程大班授课的背景下,教师是否能针对具体每一位学生的二语写作问题与倾向得到有效可靠的分析结果,并给出学习建议;作为非专业人士的英语教师能否具有控制分析甄别数据的能力;是否了解并擅长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否则虽然获得了整体的写作趋势这一宏观上的洞察力,却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反而深陷数据泥淖。
2.2数据分析的局限性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无法对文章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只能做到对文章表面层次的错误进行归类,而无法解决文章整体结构和思想内容,以及流利度与连贯性等问题。基于语料库和云计算的自动在线评分系统,如句酷批改网等,虽然提高了教师的评价效率,但基于浅层特征做出的评价,语言错误的简单相加不足以反映学生的二语写作水平(cumming,1997)。大数据分析只重相关性不看因果的特点作用于英语写作评价将使评价失去其终极价值。大学英语的写作评价的目标不仅限于得出准确的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分析学习者出现各种问题的背后原因,帮助其改正进步,避免错误重复出现在将来的写作实践中,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原因也是挑战改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参数,可以说英语教学法的流变与进步真实无数学者对于原因的探索而获得的。因此传统思维方式是否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失效仍存在大量争议,但相关性无疑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如何在越发扁平化的大数据时代坚守对因果关系和深层结构的追求也应成为每位教师的思考。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的教师及10级、11级的38位散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散打专修课程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有2位教师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一共所带学生为38人,人均学生人数为19人,总体上看超出了专修课要求的15人的学生人数。且延安大学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多少不一,有的人数较为合理,有的人数过多(见表1),人数过多的年级,管理和教学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管理不能及时涉及到每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学习专业课程不积极的状态。从学历和职称上看,2为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且都是副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完全有能力胜任散打专修课程的教学。
2.2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延安大学学生散打基本功调查与分析
表2散打专修学生基本功状况统计一览表(%)具有散打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开端。表2的统计显示,94.6%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散打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散打基本功,只有5.4%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散打,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学生具有扎实稳定的散打基本功,这严重影响了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开展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为陕西籍学生,陕西省内统招体育类学生体育高招未设专项技能的考核,因此,大多数学习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了解和训练。
2.2.2延安大学学生对散打专修课程
认知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散打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见表3),只有18.9%的学生非常喜欢散打专修课程,65%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16.1%的学生不喜欢散打。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散打运动的基本功,对散打课程了解太少,加之在选择专修课程是由于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但又无其他课程可练,没办法只得选择散打专修课程,因此对散打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多。
2.2.3延安大学学生学习散打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一项事物的动机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身占64.8%,爱好散打占18.9%,无其他课程可选8.2%。由此可见,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主要动机,是想通过专项学习来提高自己身体能力,从而达到防身的效果,这也是三大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
2.3开设散打专修课程的环境分析
2.3.1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场地分析
散打专修课程教学场地的好坏是上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对延安大学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10级、11级学生和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习场地是铺设有泡沫垫子,场地大小约长、宽各8米,面积大约为64平方米,平均每人为2平方米到3平方米,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场馆进行教学,除了上课时场地能基本满足外,平时训练场地的不足影响了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2.3.2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器材分析
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身体训练时至关重要的,身体训练主要有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耐力的训练灵敏和协调的训练等等;进行这些关键的训练就需要良好的器械、器材,例如力量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等。通过调查得知,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所提供的器材只有简单的护具,其中包括每人一套护具、一只手靶,一只脚靶。这样以来训练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意识,对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事散打专修教学的师资水平良好,专修也技能过硬,但人员配比不够合理,散打是两个人的对抗项目,两位教师配合授课效果直观,学生学习快。3.1.2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事体育项目时间并不长,学习散打需要身体素质及多方面的能力。3.1.3散打是需要多加练习和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项目,场地和器材的缺少严重影响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3.2建议
3.2.1建议
为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一名从事散打专业的本院研究生作为助理,进行搭档,有利于直观教学,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水平。
3.2.2建议
在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练就扎实的基础才能学习到更高、更好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凸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够良好,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层次化和多样化,并促进理论课的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各类运动专项构成,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所教授的也是各个项目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全班学生被给予同样的练习内容、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标准。体适能则不同,它根据身体所需将竞技运动与健身做了划分,而这正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目的,要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运动水平、不同兴趣,满足其个体需求,对其所需要和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就运动体适能来说,其参数是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等,这些素质的获得需要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具有的,但拥有这些技能的学生会较容易地完成和掌握高水准的技术动作,如果他们或那些对某项运动有天赋的学生,同一般水平的学生同时去接受体育课程内容基础部分的学习,那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健康体适能而言,教学内容的划分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好,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就大,反之则小)、健康状况(肥胖、有残疾、有某种身体或心理疾病)及其对体育教育的需求,开设心肺适能类、肌肉适能类、柔韧适能类和身体成分类课程,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目标和作用一目了然,也使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和多样化。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虽然增设了以健康为主旨的健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运动保健与营养、个人卫生及健康行为习惯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健康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体育实践内容并不契合,在体育教学中也得不到运用,而且高校体育理论课的安排非常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些内容基本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有相当部分学生并未进行认真阅读,理论内容形同虚设。体适能的核心内容是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适应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理论与运动实践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以体验,并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是获得健康、学会利用健康资源、掌握一定的现代体育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渠道,从而提高主动健身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发展体适能教育能促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使高校体育理论内容不成为虚设。
3体适能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意义
体适能教学模式着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把教、写(结合学习的理论内容和体育实践活动,写出切合自身实际的书面作业)、练有机地结合,以实现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有机结合,突出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而这正是高校体育教学所忽略的一点,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具有指导意义。在体适能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目标强调健康性。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某运动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而且更强调与健康有关的素质的提高,如有氧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及身体成分结构等,这些都与健康相关。第二,注重理论教学。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有负荷的,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和效果积累,需要有健康的行为习惯,需要学生有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必须让学生接受体育活动本身的含义,接受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能使健康得到最有效的促进和提升这种价值理念,才能达到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的削弱,是减少学生对教师教(语言和示范)的依赖,教师在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转变为学习媒介之一,甚至是学生的运动伙伴,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自觉积极的参与者,并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特点。教学内容为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行选择,并在学生的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教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给予帮助。第五,科学的成绩评定。学生的最终体育成绩不是以同一标准和尺度对所学的运动技术水平的测试和评定,而是根据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后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的进步比较来评定的,评定内容具有综合性,更科学、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