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感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深化对音乐美的感知
在现实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尝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深化对音乐的感知与领悟,进而升华自身对音乐美感的体会,提高对音乐的鉴别与欣赏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春天举行音乐会》讲授时,在播放完这首散发着春天的欢乐气息的歌曲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去感知音乐中每个音节传达的讯息,并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去揣摩春天的声音,例如“轰隆隆、轰隆隆”的春雷声,“沙沙沙、沙沙沙”的春雨声等。然后,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音乐道具,如模仿春水声的串铃、模仿春雷声的铃鼓以及模仿春风声的沙锤等,启发学生找寻出这些乐器在曲中代表的每种声音,并让学生说说理由。最后,让学生说出其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收到的讯息,并与大家分享其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感知予以积极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分享中感受快乐,增进对音乐美的理解,形成对音乐美的共鸣与美妙体验。
1.2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具有独特的审美感
(1)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美是一种艺术,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学前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儿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通过做创意手工、画图、艺术欣赏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力量。例如,在绘画《幸福的一家人》时,每个儿童的想象不同,绘画重点也不同,有的儿童突出一家人服装上的各种各样图案,有的儿童更强调一家人幸福的笑脸。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儿童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儿童感受情感的美,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的氛围。
(2)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事物,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引导下,感受繁花茂盛的花丛,体会夕阳西下的感动,聆听滴答的雨点声,观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都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无论是街上形形人的衣着打扮,还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陶冶。
1.3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学前美术活动能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启发儿童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认识。其实对儿童道德品格的培养可以从儿童自己的作品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扶着老奶奶过马路,把拾到的钱交给警察叔叔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常画的内容,虽然他们画得稚拙,但是能从画面中看出儿童的美好,他们用身心感悟着我们的美好世界。
1.4学前美术教育促进儿童手、眼、脑的发展大家一提到学前美术,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情景,很多孩子在拿着画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画,其实美术不只是单纯地画画,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用手指画画,把豆子组合成一幅画,在废弃的瓶子上画等,所以学前美术不只是用笔在画,只要发散思维,就能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画,儿童在操作中亲身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在这期间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手、眼、脑的发展。他们用大脑去思考和理解,用语言交流自己的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眼睛观察其他人的做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学前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学前美术教育要求学生画的像,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学前美术的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儿童画画,以画葡萄为例,老师就用几个几何图形画出了,然后让儿童照着画,还要求要的像,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这种简笔的画葡萄,但是在学之前,他们却能用很多方法去表现,虽然充满稚气,却体现了儿童创造的活力。模仿是一种固定的扼杀孩子创造性的方式,这会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感受和非凡才能的发展。
2.2学前美术教育缺乏儿童情感的培养每次当儿童完成画后,老师和家长在下课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谁画的最好看,每次看到涂颜色没有涂到外面且画面干净的孩子,还有看到你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的画家长就大加赞扬,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去注重这些,而应该更多地去发现儿童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以及情绪,这样做还能发现孩子心智的发展是否健康。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美化
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创设美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其智力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智力活动本身的美,进而激发、提高学生对智力的爱好,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事半功倍了。要做到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以下标准:a、明确教学目的,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意志教育和审美教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b、依照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科学体系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既要加强“双基”教学,又要注意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当然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量”(知识容量)、“度”(知识深度难度)、“序”(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序)等。c、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现独特风格和创造性。要求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排除疑点;使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师生关系和谐,配合默契,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组合,美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节奏性的和谐过程结构,其活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美育就自然寓于其中。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寻找美育素材
因为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空间无限辽阔,时间极其漫长,包罗万象:上至宇宙太空,下到岩层海底,有世界各洲各国,也有祖国山南海北。广袤世界,千姿百态。各种地理事物蕴含着自然美、艺术美等,即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例如:宇宙中日月星辰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有规律的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昼夜、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变化。这种有规律的和谐的现象,就是一种自然美。又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各种植物以自身的生态特性————喜光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了明显的层次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的语言和景观图片,可以把这绚丽多彩、错落分明的景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如,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才使自然环境按其内在联系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当然,即使地理环境存在地域分异,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域分异具有的规律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带、自然带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呈有序排列,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些地理要素不但分布有序,如气压带风带、非洲气候类型、低中纬海区洋流系统等要素,还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这些平衡、统一、有序、对称等等都是自然美的形式。我们必须不断在教材中寻找,才可以发现并用于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美化
教材是教师语言的基础,教师要有优美的语言,首先是教材语言要美,教师才有教学语言美的基础。如果能在地理教材中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图文并茂,课本语言用接近学生实际的、趣味性强的语言文字来表述,就为实施美育打好了基础。其次是教师,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既要求语言科学准确、精炼通俗,更要讲究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充满魅力的语言,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使地理课堂妙趣横生,生气勃勃,而且还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要巧妙,内容要简明精练,字体要工整美观。教师的肢体语言也要优美,仪态端庄,和颜悦色,以情感人,使学生得到技能培养、智力开发的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这就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我们在运用这些优美语言的时候必须要适时、适度,切不可滥用、更不能为显示学问而乱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达不到地理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美化地理表象,效果也极佳
一、心灵沟通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纸风铃》(人教版一上)和《会摇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将线穿过纸杯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和“怎样让纸圈摇起来”的问题时,请那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为大家示范、讲解。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在使学生体验到了大胆探索、相互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的同时,难题也迎刃而解。
如,课前教师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江苏版第11册)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指导学生欣赏青铜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等积极情感,使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师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这是任何人为的高超手段创设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更具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师生合作“大闸蟹”(《今天的菜谱》人教版二上)的过程中,师生分工明确,愉快合作。教师以饱含积极求美情感的言行作纽带,随时保持与其他学生的“热线联系”,多方引导学生大胆思辨,精心创作,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力培养,艺术情感之花也得到了茁壮成长。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独立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
二、创新师生关系
所谓的情感教育必然涉及到了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所以在情感教育之中必须建立比较恰当的情感教育方式———师生互动。学生在初中美术课堂之中,对其有着比较深的影响的必然是与教师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审美观念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得学生在美术教学之中占到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够由自身的主体地位出发,更加去接受美术的情感教学。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之中,更加注重建立较为和谐而适当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作为情感教育的助推器。为了能够使得师生关系比较和谐,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保护学生的差异性,使得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无障碍,最终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最基本以及最主要的方式必然是交流,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才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互动提升情感,形成比较合适的美术思想,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品质的提升。
二、多媒体技术与情感教学的相辅相成
大学英语多媒体情感教学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造、强化和巩固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概括而言,多媒体包括:文字和旁白;图案和插画;静态的照片;图表和图形;视频和动画;音乐和音响等几种媒体。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特征、交互性特征和集成性特征。多媒体的交互性将计算机与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使得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因戏剧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集成性把数据、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并把结果综合地表现出来,可以模拟仿真,实现虚拟的世界。多媒体的这些特性适合情感教学的技术要求,可以有效地配合大学英语情感教学。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适宜创造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但是,选择和运用何种媒体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试举一例,有的时候,去掉视频、音频的干扰,教师运用具有表现力的手势、声音进行描述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之下,比隔着屏幕更易投入其中,经教师亲口描述更容易产生切身经历的真实效果,另一方面,没有了图像、声音的先入为主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老师的语言和表情进行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在脑中创造出更为真实感人的画面,更加直接地融入叙述之中,自己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另外,教师可根据具体材料留视频、去音频,或留音频、去视频,以创造预期的课堂效果。留视频、去音频,以教师的解说取而代之,可减少学生对材料的距离感和旁观意识,亦可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调整,避免过难过易的语言输入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共鸣。但这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气、语调、措辞、句式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述。留音频、去视频,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失为良策,可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集中精力于语言信息的获得。另一种形式就是用文本的形式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同学展示,虽然此种方法既没有声音效果,也没有视觉刺激,但它在一定情形下,是最佳方案,因为在沉默的集体氛围中,个人情感更易生长,并在想象力的发挥中向整个集体扩散。上诉方法如何选用要视教学目的、材料特点、学生喜好等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教学目的是以训练学生听力为主,就宜去视频、留音频,或是教师讲述;若教学目的是以训练阅读为主,文本展示就是较好途径,还可以通过确定一致的阅读步调,来增强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多种方式穿插使用,会使课堂更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将情感教学和多媒体的关系对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另一面,就是以情感教学指导多媒体的设计和处理,多媒体效果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均以情感教学为目的,服务于情感教学。这样,就克服了多媒体课件只图“花哨”、“好玩”,造成画蛇添足甚是喧宾夺主的结果。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能否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如何应用。用得好了可使课堂大大扩展和延伸;而处理不当,则会降低教学效果。有些课件制作片面强调多媒体和动画的优势,教授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和统一的主题思想,又混淆了不同媒体的特性,漠视和曲解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理,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表现得单调、呆板。如若赋予多媒体的形式以情感内容,使二者相辅相成,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定能取得“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多媒体情感教学对教师的建议和要求
(一)在情感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内容要健康,不可为求刺激、惊人的效果而骇人听闻、甚至选用不健康、不道德题材的内容。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大学生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他们有很多困惑和迷茫,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大学英语多媒体情感教学,常常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品质。很多外语教师常常忽视后者,认为那是政治老师或是辅导员的任务,不是自己的职责。其实,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健康的心理,英语学得再好,对于教育总体而言也是残缺甚至是失败的;如果英语课只讲英语语言本身,再好的英语课对学生的学习都不会产生很大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利用大学英语多媒体课上创造的情感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人格,在促进语言学习的同时,为学生带来另一更重要的收获——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在以多媒体课堂上富于情感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情感和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即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及语言表达来感染学生。这样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不忘。
(二)教师应具备有效地控制课堂情绪的能力。有的感人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潸然泪下,甚至痛苦流涕。在课堂上,受从众心理或集体情绪的感染的作用,易发生学生感情失控的现象。所以教师要适时地调整课堂情绪,引导英语课堂在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协调和合理融合的气氛中进行。指导学生在感性体验之后,运用理性思维,客观理智地分析。在课堂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也要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引导学生在感性情绪之外进行理性思考和讨论。由于学生的个体因素各不相同,对同一材料,他们的观点和反应也会各异,再加上在情绪化的状态之下,会有各种各样的立场和观点迸发出来,老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合理操控,避免学生间发生激烈言辞。
美育可促进学生专业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展
现在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尤其是需要那些精通专业、博识多才的人才。要想做到既精通专业又博识多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条件。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很多专业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如,各种设计类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素描、色彩、空间想象等基本的绘画能力,因为审美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设计作品的优劣。美术教育是超越单纯的美术技法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美术素质、美术修养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美术知识结构,提高审美修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育可加强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阶段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系列美育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情感得以激发,能够在美育的过程中打开思路,发挥想象,从而做到融会贯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观察力一般较弱,不能深入观察事物,而且兴趣容易转移,而艺术审美活动从内容、形式到过程、结果都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同时,美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他们种种美妙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比较自由的,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有生命与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发展起来的具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成互补,有助于思维的全面发展。
美育可提升学生的情商
传统的职高语文教材缺乏趣味性,大多涉及政治性、理论性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久以来会使学生衍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绪。针对这种现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旨在将传统的教育重心引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语文阅读中单一的读写模式,使教材内容在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前提下兼顾美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职高学生的年龄段刚还处在情感渴求量较大的使其,其情感健康与否直接决定学习效率和心理品质。另外职高的学生每学期还需进入社会开展实习活动,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情绪变化较快,所以必须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牵引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关于情感培养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朗读加深学生对阅读情感的理解
长期以来职高语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无法分辨“读”与“朗读”之间的差别,将两者混淆会使朗读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对于语境也缺少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印象以及学生自身的影响,外部影响指学生受到高中招生的筛选,职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对薄弱,学生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把学习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之后再朗读的基础上挖掘朗读对象的趣味性或者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情感因素。
二、利用语感练习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情感
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使原本纸张上的文字以口述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赋予其语气、语境,能够更为直观的反映出文章包含的情感,教师应将课本中的内容用阅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感受比单纯课本阅读要多的多。从未来从业方向来看,职高学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众多的交际,而交际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情感与语言相互之间的转化能力的。文字语言训练的核心是语感的训练,因为语感承载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而高职教材中涉及许多的情感,例如施耐庵写的“那雪正下的得紧”,从课本中看起来只是简单几个词,但是当中包含了作者的种种复杂情绪,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分析能力,分析语句的隐藏含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简单正确、错误的评判标准,而是要学生结合自身阅历尝试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同时加强对语感的练习,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获取到对美的享受。总的来说语感与审美情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利用语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而把握准确的审美情感之后又以语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彼此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利用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更为多元化,体现在学生除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为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快速掌握,而思维创新则需要学生利用情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是很有必要的。思维创新能力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拓展能力,学生经过大脑的分析延伸得出新的形象。而情感是依附于思维运作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分析能力。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赋予思维感知的对象当中,能够加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而当前学生由于受到人生阅历、知识体系的限制,思维想象能力也难以发挥出实际效果,所以加强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出喜爱想象的习惯,而教师应该构建情景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为学生建立一个得以发挥想象的平台。
结束语:
总的来说,职高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美感,包含了丰富的人性化内容,除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情感审美能力的作用,要想发挥出教材的价值,就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情感审美能力,对文章内容加以处理,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审美、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教育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彰显独特魅力[J].学周刊:上旬,2014(2).
谈美育,必须从德育谈起,当下教育者的共识是: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大。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家庭、教师、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如果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对德智体美这四者的关系没有理清。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以德育为先,实质上应该是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德育是方向,德育既是独立的教育,同时应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面向,智、体、美三育均应贯穿德育的主线,这才是四者正确的关系,所以真正的教育者讲美育必先讲德育。但教育的现实却把德育孤立,德育成了班主任的工作和《思品》学科的任务,既然有人负责,又是一门独立学科,好像就分工明确、任务清晰了,于是智、体、美三育好像就与德育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学校中的怪现象就是:除了班主任和思品课教师,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知识,不教学生做人,拿成绩衡量品格的行为比比皆是,最终班主任压力大且精力有限,思品教师教育空间有限,如此一来,德育成了孤家寡人,如何不难!
另一方面,很多教育者把美育异化为“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其道德教育的本质。美育的提出,源于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他提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的观点,希望通过美育独特的精神性、超脱性、创造性、社会性代替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至20世纪80年代美育和德、智、体三育正式成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美育观点提出至今,就一直纠缠在“术”和“育”之间,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体、美等就成了素质教育的代名词,美育被狭隘化为艺术教育,更糟糕的是异化为“术”――升学捷径和课外辅导的实用之术,于是,美育成为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傀儡,浩浩荡荡的艺术生和人潮涌动的艺术班也掩盖不住美育的虚假繁荣。于是艺术教师觉得教授绘画、手工、声乐、器乐等技艺就是在进行美育,“技术审美”的教育观占主导地位,培养出不少“技法纯熟情感空虚”的学生。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上,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荫昌先生指出:艺术教育要归位到“育人”的本质上来,正是对当下不良教育现象的警示和提醒。中国人民大学美学研究教授王旭晓撰文呼吁:艺术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美育,她只是实施美育的一种途径。这更是对美育“异化”的审视和批判。
所以,教育者必须对美育进行再认识:美育是采取美感的教育形式,以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教育目的,其本质是审美情感的教育,更是“立德树人”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美感的教育形式是什么?绝不仅仅是美术、音乐、戏剧、建筑、文学等形态,这些仅仅是“美之物化”的形式,而美感的教育形式应该是“美的文化”――以“审美”为核心的三个维度的和谐建构:审视作品创作表现之美,感悟作品人文背景之美,感受教育者人文情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