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测绘工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测绘工程论文

篇1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岑敏仪.土木工程测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颜为莉.探究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6):136-137.

[3]许善文.浅谈关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水准测量实践教学方法[J].科技资讯,2016(3):118-121.

[4]陈晓刚,赵海云,林辉.MOOC背景下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测绘通报,2016(4):128-132.

[5]田桂娥,吴长悦.测绘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建筑,2016(10):246-248.

篇2

对工程测量的研究领域及其范围进行了初步的了解后,就需要对工程测量与测绘的发展现状加以描述。我国的工程建设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而在不断进步,而工程测量也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而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相应的发展,因此工程测量的发展现状是十分乐观的,下面就对工程测量近年来发展后的发展现状进行一个介绍与描述。

首先,工程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从常规仪器向智能化仪器发展。在以前,工程测量往往使用的是常规仪器,常规仪器往往使用的是光学元件,这种元件造价较低但是精确度不高,而且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而智能化仪器,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与光学、机械等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工程测量在提高精度的基础上受外界的影响不再太大,而且可以提高其技术含量。比如现在逐渐被人们所熟识并且越来越实用的GPS技术来说,在以前,人们如果要获得一个地点的信息,需要测量其经纬,还需要测量其与水平的高度差等,非常复杂。而有了GPS以后,这些过程都已经融入到测量仪里面,人们可以直接获得所在地的坐标等一系列信息。而能够直接获得的原因,就是智能化仪器的作用。

其次,工程测量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原先的工程测量,往往是针对某一个学科,比如对一个地点进行勘测,这件事就只与地理学科相关,但是随着地球气候的不断改变与恶化,如果不将一个地点的探测与其应该有的气候相联系,就无法让工程测量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在工程测量中越来越重视多学科的综合,这样子就可以使工程测量能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比如天气预报的系统,它也是一种工程测量,而天气预报是一个具有实时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综合性平台,这也就是工程测量的发展方向,更加具有综合性。

再次,工程测量的范围逐渐扩大。工程测量随着其综合性的发展,测量范围也逐渐扩大。正因为工程测量与多学科联系,因此在更多的过程中需要工程测量的参与。比如,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有工程测量的参与,比如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

工程测量与测绘的发展前景展望

前文对工程测量的运用范围及其工程测绘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在了解了其现状之后自然需要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及其研究。下面就通过我国的高科技发展趋势来对工程测量与测绘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接下来将从几种高科技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可能做出的发展进行描述。

1数字化成图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成图的绘制,这在以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室内室外工作的综合,十分复杂,并且需要非常多的数据,总结起来也很麻烦。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数字化成图技术的技术核心就是在“数字化”这个词,它将繁琐的工程测量工作都简化为数字和代码输入电脑。现在常用的就是掌上电脑即PDA,它可以在采集数据的同时输入数据,然后电脑会自动处理数据并且分析数据最终输出成图,因此这项技术对于工程测量的简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属于一种边缘学科,因为它是一个集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GIS最大的功能在于其分析功能。它可以进行空间分析,预测监控,还有辅助决策等作用。因此,比如在地质勘测中,GIS技术可以对某一处地方进行深刻地研究,可以充分了解这一处适合建哪一类建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进行某一方面的建筑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有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因此,GIS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我们需要在工程测量与测绘中充分利用这一技术。

3RS技术的应用

篇3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篇4

测绘技术数字化的发展前景。从现今的工程测量中的测绘技术数字化发展来看,数据测绘的标准、GIS要求和规格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改进这种局限,应建立完整、标准的数据测绘格式,提高地形图与GIS系统数据交互的可行性,促进测绘技术数字化更好的发展。

工程测量的数字摄影技术

首先,数字摄影技术的应用和特点。这种测绘技术是在数字摄影和影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影像的数字处理和匹配。它与视觉和信息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利用影像进行三维表面模型的创建,然后根据模型进行图形测量和绘制。目前我国利用数字摄影机在空中作业获取数字影像,在内业处理时,利用专项航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获得大比例尺的地籍图、地形图;这种方法可降低外业测量的压力,将测量作业转移到室内。因此,这种技术具有采集数据精确度高、不受气候环境影响、花费成本低和绘图成图的速度较快等特点。

其次,数字摄影技术的其他应用和发展前景。目前这种技术适合在城市范围较为密集的地区应用,应为范围较小的测区,花费的成本较高。除上述介绍的应用之外,数字摄影技术采集数据还可通过立体坐标测量仪,实现自动绘图,而且随着GPS技术在摄影测量的应用,可减少航测的连测作业,提高测绘的效率,实现工程测量摄影技术的自动化、数字化发展。

工程测量的3S技术

首先,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随着GPS技术日趋成熟,在各个领域都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工程测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它具有非常高效、精准度的特点,传统的工程测量需布置、检测控制网,进行桩位放样,经纬仪、全站仪和测距仪的使用频率较高。GPS技术则几乎不考虑气候、地形环境因素的影响,保证工程测量的高效率、高精确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桩位放样实时和动态分析,可控制桩位的精确度误差达厘米级;其二,建立放样平台。通过GPS技术建立的放样平台,可布置钢管桩放样于施工平台,缩短外业时间;其三,偏心检查。在保证精确度的前提下,实现一物两用,偏心检查桩位,提高工程测量的效率。另外,GPS技术应注意的问题是:无法直接获取工程测量的部分数据,GPS需结合其他测绘仪器或方法,才能完成测绘工作,尤其在水利工程测量行业。另外,GPS能结合传统的测绘仪器,实现定时、定点的测量。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地理信息储存和记录,建立系统化数据库。通过转化地理要素,计算出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数字分析和处理。地形测量人员根据需求,利用GIS快速获取数据,通过数字、图形的方式显示结果。该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程,利用标准化矢量化扫描、数字摄影测量对地球表面物进行测绘,提供准确、标准、及时的数字信息;工程测量中的GIS技术具有庞大数据库和显示、输出图形的能力。数据库中所存储的信息,根据测量的需求通过软件进行绘图。通过计算运算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和成图的工作,降低了外业测量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GIS技术具有高精确度、小劳动强度、实时更新与管理的优点,从而在工程测量中被广泛应用。

篇5

2讲好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常说,学一行,爱一行。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就要喜欢这门课程,对于测量平差这门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更是如此。在首次上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对要学习的课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绪论的讲授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绪论课,要让学生了解测量平差课程的性质、该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位置、测量平差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介绍测量平差课程的特点、学习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以便学生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好测量平差课程做好铺垫。

3注重测量平差课程的“三基”教学

“三基”即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三基”教学是测量平差课程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学好测量平差课程,首先就要使其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可以说脱离了“三基”的平差课程学习如同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学好该课程的。

3.1重视基本概念

测量平差课中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如观测误差、最或是值、改正数、必要观测、多余观测、精度、中误差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而不掌握基本概念,要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简直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些基本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多大难度,只是对初学者来说比较生僻而已,学习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基本概念,课堂上要讲清楚各概念的定义、表示方法、有关定义式及实际应用举例等,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而不致混淆。

3.2加强基本理论教学

测量平差课程的大多数理论都是贯穿于平差方法之中的,要特别强调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平差原则、协方差传播定律、协因数传播定律等,这些基本理论都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对于平差原则理论,讲清楚常用的平差原则、适用情况及各原则的具体含义;而对于协方差传播定律、协因数传播定律等,要从定律的定义、传播关系表达式、使用定律时的注意事项等着手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些定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定律使用的实例讲解和学生练习,加深学生对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3.3重点进行基本方法的教学

测量平差的方法有很多,像条件平差法、间接平差法、附有未知数的条件平差法、附有条件的间接平差法等经典平差方法及序贯平差、附有系统参数的平差等近代平差方法。每一种平差方法都有自身的平差原理、函数模型、法方程、改正数的计算方法及精度评定等,不同平差方法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基本测量方法教学时,应做到:1)明确各平差方法的原理;2)重点讲解函数模型的数目、形式与常见控制网函数模型的列立方法;3)强调法方程的数目与组成方法;4)利用计算工具进行法方程的解算;5)强调不同平差方法下改正数的计算方法;6)观测值最或是值的计算与检核;7)精度评定,评定观测值、平差值及平差值函数的精度。

4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并抓住规律

“公式多,函数模型长”是初接触测量平差课程的大多数人的共识。的确,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较而言,测量平差课的公式是比较多的,函数模型不但多而且通常也是比较长的,但平差课程中的大部分公式、模型的组成都是很有规律的,只要抓住了这些公式、模型的规律,即便公式、模型忘记了,也不难对照几何模型按规律写出对应的公式、模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规律并抓住规律的要点,这样,公式、函数模型的记忆就不成问题了。

5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具有计算功能的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计算

“计算量大”是测量平差课程的又一特点。一个比较大的控制网平差问题,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计算的情况下,几个小时乃至一天是很正常的。单就控制网平差中法方程的解算来讲,一个4阶的法方程,若要通过高斯约化法进行解算,就需至少半个小时,而高斯约化法解算法方程的工作量与法方程的阶数是呈幂次数增加的,在法方程阶数比较高的情况下,手工计算有时是难以完成的,而利用MATLAB进行法方程的解算,在输入法方程系数、常数项的情况下,仅一个命令在几秒钟之内就可得到准确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法方程、转换系数方程的组成与解算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利用EXCEL,MATLAB等具有计算功能的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计算,减小平差计算的工作量和计算误差。当然,在相应知识具备的情况下,利用VB,C等语言编写法方程解算软件后,在计算机的解算软件支持下进行解算是更好的。

6通过习题讲解与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学者在平差课程学习当中,常常会感觉到理论与实际脱节,表现在课本上的概念、理论、方法似乎都掌握了,但遇到实际平差问题却感到非常棘手,主要原因是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在讲完一种平差方法之后,马上应进行相应内容的习题课,通过常见控制网平差实例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平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平差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平差问题的能力,增强平差技巧。

7引导学生掌握至少一种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

掌握“三基”是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我们的教学对象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现代测绘工作者,利用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现阶段,测绘行业中使用的控制网平差软件比较多,如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的平差易、北京威远图公司的TAPADJ、武汉大学的科傻及一些单位自行开发的平差软件等,这些软件虽然在功能、界面组成、成果输出格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大致是一致的,掌握一种平差软件的使用方法后就比较容易掌握其他平差软件,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一种比较常用的平差软件的实际使用,教会学生使用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至少一种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培养学生利用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的技能。

篇6

2 公路工程前期测绘工作中测绘技术的实用价值

根据我国公路工程实际现状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公路工程的前期工作主要是选取一条最合理、最经济、最恰当、最科学的路线。需要进行路线测绘,绘制带状地形图,进行纵横断面测量, 综合各种地质地貌资料进行纸上定线和线路设计等繁杂的工作。 不断改进测绘技术能够提高测绘成果的质量和精确度,能够缩短测绘周期。 与国际先进测绘技术相比,我国的公路测绘技术的技术水平较低,测绘设备落后,测绘周期长,测绘成果不能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求,测绘成本比较高。 因此先进的测绘技术在我国的公路工程中的使用价值非常高。目前的公路工程的施工测量体制中,有的工程要求政府或委托社会监理企业一起参与对工程测绘成果的质量进行控制;有的工程却只是施工企业自己成立单独的工程监管部门与测绘方共同管理工程的测绘质量,也就是说整个测绘过程中都必须严格监督,严格执行。 由于传统的测绘技术局限性非常大,测量都太笼统化,使得监理方无法对测绘工作进行全面监督,致使大量测绘工程出现验收质量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后面的施工造成重大的困扰。 所以我们应当将公路工程的测绘过程都数据化、信息化,靠数据说话,这样更能保障测绘工作的严格实施。

3 简单分析几种测绘技术在公路施工前期工作中的应用

3.1 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为公路工程提供更直观、更真实、更可靠的数据图像,并且为公路路线的多个方案对比筛选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 遥感技术是大规模公路工程最理想、最方便、最实用的公路测设方法。遥感技术中最常用的是航测遥感技术, 航测遥感技术在公路工程前期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利用航摄照片和地面控制测量工作的配合,为公路工程的勘测设计等工作提供各种照片平面图和地貌信息, 为选线和纸上定线提供有力依据。

②利用航摄照片得到的丰富地面信息资源,可以构成航测立体光学模型。 再经过立体观察、判释和实地调查等工作就可以在立体模型上选取路线,同时还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水文等很多有关资料。

③利用解析摄影测量技术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直接生成被摄区域的大比例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三维坐标数据。 ,这些地形图和数据为公路工程的设计和勘测提供原始地形数据。

3.2 检测预报技术的实际应用

检测预报技术现阶段在公路工程前期主要是运用高边坡三维摄像成图系统将边坡岩体结构数据化,三维立体可视化,以便对边坡岩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检测预报系统对边坡线路的选取也有很大作用, 减少线路以后因塌方造成损失的风险。

3.3 钻探与重型勘探技术的实际应用

近几年来钻探和重型勘探技术在公路测绘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对公路测绘工作帮助很大,并且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 对于我国公路工程中的测绘工作,使用先进的钻探和重型勘探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测绘周期,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水平。 当前在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钻探和重型勘探技术是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 其先进性在于可以在不提钻的情况下利用专用钻杆内的绳索将装有岩芯样品的内管提取到地面,这样在复杂的地层可以减少回钻次数,以防止发生孔洞坍塌、掉块,减少岩蕊之间的对磨。 在软弱夹层取样时同样可以保障岩蕊的质量。 利用专用的粘结剂可以使插入的钢管与含软弱夹层的岩蕊凝结为一体, 不仅可以将弱质夹层完整地取出,而且还可以基本保持原状结构。黄河小浪底和龙门公路就使用了这种套钻技术,并且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4 瞬变电磁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

瞬变电磁技术(TEM)属于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不接地回线或接电极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 然后再利用线圈或接电极观测由这个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从而得到被测区域地质情况。 瞬变电磁测量技术是通过收集各个测道的瞬变感应电压并换算成视电阻率、视深度等参数,然后再经过滤波、时深转化、绘制各参数图件等步骤,确定被测区域的地质情况。此法比较适用于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公路隧道的测绘,它还拥有操作简便,精确度高等优点,并且已经在这些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许多高速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经过煤矿采空区。在高速公路的测绘实践当中,瞬变电磁测量技术在煤矿采矿区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它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地层深处的地质信息,而且划分详细,勘测的深度比较大。

3.5 全球定位系统的实际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公路工程前期测绘工程前期工作中主要用来确定被观测点位的三维坐标。 同传统测量手段相比较,它具有以下优点:定位精度比较高;观测效率高时间短;操作十分简便;工作不受昼夜更替的影响;可以将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更便于收集、分析和处理。 公路工程测绘工作中主要运用到全球定位系统的以下两大功能:

(1)静态GPS 测量技术

静态 GPS 测量技术在公路的首级控制网当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主要是在测绘工作进场前对设计部门提供的控制网中的导线点进行复核和加密。 相对于另一张测量技术———动态GPS 测量技术,静态 GPS 测量技术的运用还不是太广泛,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2)动态GPS 测量技术

动态 GPS 测量 技术也称为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它是将 GPS 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GPS 测量技术 ,是 GPS 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突破。由于静态 GPS 测量技术测量的数据处理是滞后的,我们无法及时计算出定位结果, 也无法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复测和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数据的复测和检查是经常会出现的,这也就使得观测结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工作效率也会降低。 而在先进的实时动态测量技术面前,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由流动站和基站共同构成, 同时建立了保障动态实时测量的无线通讯。 这就在保障测量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避免了静态GPS 重复测量的繁杂工作。

3.6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实际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公路工程测绘当中不但可以自动生成平面图、剖面图、柱形图和等值线图等公路工程的地质图件,还能对图像、图形、空间数据以及相应的各种属性数据的数据库进行管理,进行空间立体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地质管理和制图输出等方面的广泛推广已经成为近几年公路工程测绘行业中的一种潮流,一种必然趋势。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评价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等功能为一身,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测绘遥感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 广泛服务于各种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采集、分析、管理、输出及决策支持等。地理信息系统以有空间特性的地理信息及其属性为研究对象, 以图形图像处理和空间模型的建立为研究方式。可利用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对遥感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从而建立可用于公路工程选线的立体空间分析模型,将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和研究,有效地利用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 为公路工程路线选线提供有力的充分的科学的决策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的这些强大功能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使得公路工程测绘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测绘周期。

篇7

2细分出来的项目管控

2.1项目管控的概要思路

工程项目的查验和管控,是对现有的延展历程,予以辨识、管控并规划。这种管控的预设目标,是实现最优态势下的项目目标。测绘工程关涉的项目,涵盖了预备时段、成果交付的接续时段。具体而言,测绘路径下的项目管控,涵盖了资料查验、预设的技术规格、实地范畴的作业、接续的质量查验、交付可用的成果、耗费掉的经费结算。在接续的时段中,项目管控的主体,要注重预设的产品质量、施工时段的真实进度、耗费掉的施工经费。为此,要在各个时段以内,考量设定好的质量前提,随时查验施工进度、款项现有的偿付程度。测绘关涉的项目管控,涵盖了预设的工作期限、各个时段的质量查验、设定好合同管控。

2.2细化的数值类别

测绘工程这一范畴内的项目管控,涵盖了偏多类别的数值。项目管控关涉的多样信息,都被划归进这样的管控中。首先,依循数值固有的用途,可以分出如下层级。运算必备的数值,涵盖了设定好的时限、预设的工作量、耗费掉的工程经费。可被查验的数据,涵盖了特有的委托单位、项目固有的名称、负责人及固有的项目位置、预设的类别及查验得来的质量等级。补充说明这一范畴的数据,涵盖了特有的延展原因、项目特有的取消原因。其次,依循数值信息特有的表达途径,可以分出如下层级。书面数值及关联的文字,可以明晰如下数值:预算书及特有的合同文本、特有的技术设计、汇总得来的各种单据,都要涵盖特有的书面数值。测绘得来的成果、描画好的效果图,要用合规的图形,去表征精准数据。如上的数据,经由辨识及汇总,就得来可用的数据库。再次,工程项目预设的数据库,能对现有的多样数值,予以搜集整合、归类并运算、制备可用的表单。在这以后,形成带有明晰架构的数值集合。数据管控及处理的特有软件中,偏多的原初数据,都是依循数据库以内的文件,加以妥善管控。

3创设数据库

3.1概要的创设指引

属性数据库,带有动态管控的总特性。在创设可用的构架时,要明晰如下指引:动态管控的流程中,数据的归整搜集,都要及时并精准;搜集得来的数据,都要带有完整的特性。项目管控这一范畴内的数据库,要带有简洁明晰的特性。创设如上的数据库,要细分出特有的招标时段、投标时段、施工预备的时段、施工管控及接续的结算整理。也可依循数值表征着的多样信息,予以妥善归类。这样做,便利了接续的管控及运用。若要创设特有的空间数据库,则要搜集得来关涉的项目信息,在这以后,把搜集得来的原初信息,与数据固有的多样属性,妥善予以关联。工程管控这一流程,关涉着多样数据。在这之中,运算流程内的数据,带有最佳的实用特性,关涉着延展的工程进度,要被侧重解析。便于惯常查验的数据,关涉项目特有的委托主体、地理方位及固有的名称。这样搜集得来的信息,应被管控人员明晰。然而,归结这一范畴内的信息,是带有难度的。工程查验的关联部门,要依循这样归结出来的数值,来明晰有关项目。有的数值,用来填补现有的疏漏内容。由于预设的工期耽误,为了接续的工期管控,就要补充特有的关联数据。

3.2预设的管控性能

项目关涉的多样信息,要经由输入及管控的流程。这样的数据管控,可以分出项目查验及惯常的统计、耗费掉的项目经费、自动流程内的工日计算、自动流程内的工日分配、班组既有的产值、工作量的辨识和查验。个人工日关涉的多样信息,也要被妥善归整和查验。项目管控的多样信息,涵盖了偏大的数目,且缺失明晰的规律特性。为此,信息管控这一范畴的特有功能,就带有偏大的实现难度。把查验得来的项目信息,录入制备好的数据库。信息录入预设的界面,要带有友好的特性。数据库接纳的数值及信息,应当明晰可靠,保证接续的管控实效。此外,还能依循现有的状态更替,及时提炼可用的数值,并修补原有的数值。信息查验关涉的功能,涵盖了特有的项目查验。测绘范畴内的项目查验,是在设定好的数据库以内,找到与预设条件契合的一切项目。在这以后,把查验得来的数值结果,反馈给现有的用户。项目信息这一范畴的多样数值,都被看成可用的查验条件。信息辨识及统计,是对现有的多样数值,予以统计归整。信息统计特有的对象,涵盖预设的项目数目、产值及项目固有种类、合同管控的途径。工日这一范畴内的加入项目、各类设定好的工作量,都被划归进这样的统计。体系会供应可用的客户界面,在设定好的交互界面以内,查验精准的结果,制备出报表,并汇报给既有的用户。这样做,能为用户惯常的生产管控、经营时段的各类决策,供应可用根据。

3.3信息的录入及更替

测绘工程关涉的多样输入,或者依循新颖的微机路径,或者依循手动的路径。若接纳了手动录入的路径,则很难回避掉偏多的误差。在录入数值时,要确认现有的数值可靠;不要录入带有偏差的数值,影响接续的工程延展。若发觉了数据库这一范畴的误差信息,则可以随时辨识这一误差,并妥善更替它们。比对纸质文件惯用的查验办法,数据库特有的新颖查验,带有明晰的先进性。这是因为,纸质文件以内,若涵盖了偏多误差,则要重新去归整数据。这就耗费掉了更多时间,也很难更替现有的差值。数据库的查验及更新,便利了高效管控,供应了最优情形下的信息根据。

篇8

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处理好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材选择始终以专业和行业需求为依据,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基础性与前瞻性兼顾的原则。现有测绘工程CAD教材往往偏重于基本图形的绘制,实例不典型,往往与专业脱节,不便于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因此在授课中将多种教材内容相结合,制定适应应用型本科测绘CAD的教学大纲,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实习指导书与习题集,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理论基础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1.2教学内容改革

虽然多个专业都开设CAD课程,但各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和应用范畴,行业中对CAD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多涉及地形图绘制,以此为中心,教学中应强调地形图中点线面等符号的绘制、图框的制作及与南方CASS专业软件的联系,同时结合专业课的内容,讲授绘图时的注意事项,巩固相关专业知识。而对于房产专业就没有必要学习地形图知识,反而应重视自身行业的需求及建筑行业相关标准规范。因此不同专业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更新。测绘CAD在目前以“二维图形绘制与编辑”为主的前提下,引入二次开发理论方法及专业图绘制内容,并简要介绍二次开发的测绘工程应用软件情况,弥补目前国内测绘CAD教材稀缺等问题。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测绘工程专业CAD课时为48学时,学时较少,所以需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多媒体演示教学与上机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错的教学方式。但缺点是在课程中过于独立,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理解的东西等到下次上机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得不到立即训练的机会,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较为理想的方式是,在机房采用教学管理系统,教师机控制学生机,教师演示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见到又能进行师生之间互动,同时配以板书进行讲解补充,之后学生亲手操作。这样能够及时看到自己欠缺之处,并通过亲自操作加深记忆,充分实现教与学并举的目的。如叶爱银所说,课程结束后再安排2周的实习专周作为强化效果更好。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录像教学:将命令操作步骤或图形绘制方法进行录像,便于学生及时查看与回顾;生产项目案例教学:引入专业工程图件,通过具体例子或实际上产项目,使学生体会并掌握CAD在专业中的应用;网络教学:让学生上网查询CAD软件更新、应用实例、专业应用等最新进展;引导教学: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汇总相同图形的不同绘制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考核内容调整

关于CAD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多采用笔试加上机,且强调的是要求学生会用基本命令画简单图形,在这一点上忽略了测绘工程专业要求。所以考核时应注意添加专业应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业工程图的绘制,综合平时成绩、绘图速度与准确度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师资队伍建设

CAD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师的安排上,最好是本专业教师讲授本专业CAD课程。因为教师参与过实际生产项目,熟悉内外业实践经验与技巧,具有较好的操作和绘图经验,这样在讲解一些命令时可以穿插专业实际工程图纸练习,做到将“CAD”与“测绘工程”有机结合。否则一个专业教师教授多个专业的CAD课程,往往不能较好的了解各行业要求,也可能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专业的技术要求带到教学中去,对其他专业学生可能是一种误导。因此,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专师专教的作用。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应该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和交流,了解后续课程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做好将专业知识与CAD课程的进一步结合。

5其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创新能力。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CAD软件也在不断升级,但在测绘工程专业中对CAD软件更新要求不高,因为专业制图软件南方CASS是建立在CAD平台基础之上的。CASS软件更新较慢,所以CAD使用较早版本即可满足要求,但为了保证学生对新知识、新版本的了解与掌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软件的方法和要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篇9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是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设计及施工方要求来建立施工控制网点,以此为基础,在实地上准确的放样出待建构筑物与生产设备的相对位置,这将作为工程建设施工及设备安装的基本依据。这对指导建筑施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近年来的建设项目常出现烂尾楼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就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测量防线出现质量问题所导致的。

1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在基础施工阶段的重要性

构筑物的基础是构筑物定位的主要依据指标,能否准确的定位构筑物的坐标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质量的优劣,如果此时测量工作没有准确对构筑物基础进行定位,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受力分布,将会使得原承台的设计发生变化,进而增加了施工成本,并且埋下了严重的质量隐患。

2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在结构施工阶段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在构筑物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为:1)平面控制网的施测;2)高程控制点的施测;3)建筑构件的平整度控制。以上测量工作在建筑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测量工作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墙柱钢筋绑扎及模板施工的质量。另外,高程控制点的施测是否精准也会严重影响模板施工及混凝土施工的平整度。

3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在结构变形观测中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在结构施工过程中,其主要工作为及时观测工程结构沉降数据,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在构筑物施工过程中承载力及结构基础载重的变化状况,以便准确估测预发状况,并及时有效的避免问题或者将损失减到最小。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测量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项目投资单位及项目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测量工作在建筑工程经营管理阶段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在建筑工程经营管理阶段的主要工作为:

1)对施工构筑物的现状进行变形观测,以保障其安全运营;

2)对保障施工构筑物的质量能够满足使用要求所进行的勘测工作,以保障社会公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影响建筑工程测量质量的因素

1测量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因素

由于较多建筑施工单位中的测量人员多数为缺乏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刚毕业学生或者是无独立工作经验的外聘人员,他们对常规的测量仪器的操作、性能及使用方法均没有深入的了解,无法精确的进行施工勘测,更无法保障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

2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控因素

建筑工程测量的质量监管及控制的不完善是影响建筑工程测量质量的主要因素,它主要体现在对质量监管及控制的不到位。目前的监控体制是社会监理工程师与政府监理工程师来共同参与监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也就无法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为此,监控工作必须要遵循事先控制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建筑施工测量的监控力度。

3测量仪器因素

篇10

针对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人员能否进行正确的选点,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测量精度及下一步的测量活动。由此不难看出,在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过程中,GPS选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际选点过程中,测量人员应结合着GPS网的实际设计要求及测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来讲,在进行GPS选点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首先,GPS点位的确定,应以交通便利、埋设方便以及易于保存的地方。此外,测量人员在进行选点时,还应结合着点位接受设备,确保点位仪器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点位的选择,应结合着周围的环境,尽量选择视野开阔出,避免在传播检测结果时,受到周边障碍物的干扰。其次,在点位设备放置时,应在其200m范围内,避免出现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同时在50m以内避免出现高压输电线,确保卫星信号的顺利传达。最后,针对那些原有的点位,测量人员应结合着工程测量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在节省选点时间的同时,还能确保原有点位的充分利用。

GPS的外业观察

在确保GPS原始数据准确性的过程中,其核心取决于GPS的外业观察。在提高GPS工程测量精度的过程中,在外业观察实施前,应结合着工程的实际设计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观测计划。在这一计划的制定中,需要测量人员结合着工程所在地的经纬度,对作业的时间、编制以及卫星高度的角度等,对测量的最佳时间及点位的精度进行确定,在为其选择与之相符的测量仪器时,还能从根本上保证测量的准确度。除此之外,在GPS的外业观察中,还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在观察过程中,观察时间应结合着该地的天气状况,将测量时间定在一天的最佳测量时段,同时每个时段需要满足最少4颗卫星的跟踪需求,且精度因子PDOP值应保持在6以下。其次,在整个测站上,对天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来讲,测量人员在对天线进行固定时大致朝北,且天线的高度需要测量人员在测前与测后进行精确的量取,且量取的互差应保持在3mm之内。

再次,在开展观测活动时,对观测时间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观测时间的确定,需要结合着测量基线的长短进行确定,若基线长在20km以下时,则观测时间应在90min左右;且数据采集的间隔应确定在10~60s。

最后,在整个观测过程中,需要观测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端坐在接收机的指定位置,且头顶不能超过天线,并在接收数据的过程中,灵活结合周边的环境及观测边的长度,对观测时间进行灵活掌握。

GPS的数据处理及GPS网的平差

首先,在GPS基线解算极其质量控制中,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GPS网的基线解算精度,但在这一过程的实现中,需要测量人员做好必要的观察数据处理工作,对观察数据的实际精度及有效性进行每天观察,并及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检验,以便在出现较大误差时,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确保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及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