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2: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素质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1

1.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提出若干年,但是真正得到实施是在近十年。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载体得到充分重视,许多学校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是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外的有效补充。

2.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课堂内、校园内,学生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力素质发展也卓有成效,但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及条件的限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锻炼,尤其是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协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开展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在这些方面取长补短,尤其是利用专业基地、专业场所、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训练,能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内容。从目前各中小学开展实践活动状况看,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始料未及,他们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获得了放松,在课外得到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有利于身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最为丰富的内容。

4.实践活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有效满足,教师还要将目光转向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群体缺乏的坚韧品质、顽强意志及团结包容心态,课堂教学中难以全面渗透。借助于专业基地、专业团队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品德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全的小学生及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有价值。

二、夯实工作要点,保证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卓有成效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和教育部门专业的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借助于丰富的设备场地条件、活动器材及专业的指导队伍,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工作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筹规划保证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不能一头热、一阵风,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而要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课程规划体系,落实相关条款。每学期参与的次数、时间,不同年级段学生适宜参加哪些活动,如何组织,等等,要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到时间节点,明确到实际人头,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

2.无缝对接保证中小学生有序参与实践活动。由于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所对接的学校、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分管领导,每学期初就要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提出本校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与整个基地的活动安排协调统筹起来,以保证制订的计划能够有效实施。许多学校由于未能事先和实践基地做好对接,往往在需要开展活动时面临场地安排不过来、时间紧张等问题,无法完成全部项目。因此一定要从头规划、及早对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3.精选内容保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中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他们的体能与心理素质的一次锻炼。由于学生年龄阶段不同,在活动内容上也要体现差别。初中生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在实践项目上要有所区别。例如年龄稍大的学生可以加入攀岩项目,这是一项既锻炼体能又训练技巧的内容,学生过小则不适宜参与这一项活动。可以组织年龄较小的学生过晃晃桥等项目,这些项目比较适宜年龄较小的学生。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对抗游戏活动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等。有些活动适宜全体学生,有些活动则只适应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学校与实践基地应当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出相应的训练菜单,让他们采取订单式计划安排,保证不同年龄学生都可以开展与其身心发展相吻合的活动,保证每一批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同时能力素质得到发展。

4.联系生活保证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大有收获。通过三天或两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虽然当时感触很深,无论是培养团结有爱的意识,还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当时的收获非常明显,但是回去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淡忘。因此,教师在离开教育实践基地之后,还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引导,以这次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他们获得的内心感受为基础,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让在包饺子时感悟的团结友爱延续到班级管理中,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再如攀岩活动中所感受到的顽强拼搏意识,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升华,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制定更高目标等,让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放大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注意点

篇2

二、怎样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育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仍然处于少年或儿童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之后,容易自然或不自然地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进而仔细认真地关注身边的一切。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得到新结论,才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创造时间。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后,很容易对表现对象产生有意或无意的注意,并且自发地进行记忆。学生观察的事物多了,自然记忆能力也得到提高,还会对本来毫无联系的事物重新随意地组合,进行增添或删改。一段时日后,学生的想象力就会不由得丰富起来,逐渐在自己脑中形成创作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介绍教材中出现的事物,比如讲到自然界时,教师不仅应该跟学生提到花草树木,还应给学生讲解一些森林中的动物,勾起学生兴趣,通过对动物外形特征的描绘,让学生想象出一幅自然界的景象,并激励学生将头脑中形成的世界以画笔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敏捷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教师描绘的自然界的景象到为学生营造出一幅和谐、多彩、丰富的场景,给学生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也为学生日后将要学习的“自然”这一课题的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十分频繁,传统的美术教学使得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利用多媒体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方式多元化,也促进学生形成活泼、向往自由的性格,进而调动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当遇到学生难以想象的情况时,学生很难与教师互动,只能保持沉默,学生不理解教师所述内容,自然不能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这时,教师就不该急切地直入主题,可以先跟学生讲解这个概念,让学生对抽象事物有一定理解,在脑中形成自己的想象产物,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动手画出脑中所想的事物,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前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效果,“这样上课学生是否能理解”“应该怎样与学生互动”“怎样吸引学生注意”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画好自己的作品后,再由教师播放幻灯片,以图片和视频等途径让学生直观观察抽象事物的外形、颜色和特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内容中,很快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也证明通过多媒体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接受,能使学生很快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由于每一位学生对美术的敏感程度、天赋和兴趣、实际绘画能力以及美术基础知识等的不同,教师有必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比如,在课堂刚开始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出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阶梯式地一项一项完成,鼓励学生细心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他们在美术方面的潜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在美术学习的不同时期,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让学生自主地热爱美术学习,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篇3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化目标教学

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的教育,其实质是主体性的教育。而目标教学的精髓一是要规定明确具体体现层次性和程序性的教学目标;二是重视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三是要把反馈矫正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确定后,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深化目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复习引入、学习新知、巩固过程、达标检测、总结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五字”教学模式,即“促”———复习铺垫促迁移,“探”———探讨启发重说理,“练”———理解透彻运用多,“测”———检测反馈即堂消化,“评”———总结评价呈效果五个环节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的教学环节是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况中,激发学习动机、激活内驱力,为后续学习提供动力,明确学习方向。“探”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点拨、实践操作、组织讨论、看书自学、质疑问难,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参与探索活动,获取新知识。“练”“测”两个环节是学生认识结果的巩固、运用和检验。这两个环节要给充足的时间,一般要有15~20分钟,让学生参与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达成教学目标。“评”的环节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自评与互评,不但从掌握知识方面去评价,还要从学习态度、兴趣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篇4

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

1.教学生学如何做人

学知识固然重要,而学做人,也是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的内容,学知识和学做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同样重要。在教学生学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必须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学知识与学做人就如同人的左膀右臂,少了那一方面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中职学校应当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作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一名能无私的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好技工。中国有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传统,可是如今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历练。有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难与他人分享权利、分享成果;有的学生缺乏感恩之心,报答之意;有的学生价值观念模糊,对学习对他人对社会都不感兴趣,缺乏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切实承担起培养学生责任感的责任,要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固守陈规工作的技术工,在中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要求学生只会老老实实的做人。而是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就是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一个人的社会实践能力越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贡献社会的能力也就越强。中职学校就要在搞好课堂教育、书本教育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把社会实践纳入必要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塑造成积极向上热爱社会的道德素质与技术水平同高的优秀人才。

三、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方法

1.以鼓励为主,以批评为辅的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当今的教学环境下“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对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重在鼓励,当学生表现出优秀的素质时,应当及时在集体环境里给予认可和鼓励,一方面使得该学生产生优越与他人的心理满足,形成积极的心境,在以后会做的更好;另外一方面,也能使其他同学产生羡慕和认同感,效仿和学习同类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

篇5

1.教师素质的问题。观念陈腐老套,思想僵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由于部分教师存有急功近利的激进思想,甚至极少数教师对不良现象视若无睹,导致部分学生只顾各扫门前雪,遇危不扶,有难不帮。

2.管理者忽视了群体的作用。管理者应和教师一样,不可忽视各种非常规管理手段的应用。作为学校领导要调动和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做他们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才能达到工作合力的目的,否则管理工作就会陷入孤掌难鸣的境地。

3.考核评价机制滞后。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由于这种错误的评价观念,学校只注重语数外理化等主科的教学,其它都只是应付,副科的好歹不与教师考核挂钩,长此以往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低,教师的成长滞后,城乡环境差距较大,综合素质好的教师都升迁进城,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无暇顾及教学研究,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劳技课等设备器材及师资的配备稀缺,严重削弱了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6.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脱离现实。教学内容与一些不良的、丑恶的社会现象相脱节,教师的空洞说教没有说服力,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教师的讲解就显得苍白无力,认为教师所灌输的都是空洞的,与社会现实相悖,难以令人信服。

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首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其次要以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为前提,提高管理者水平为关键,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思想为核心,改善教学设备为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德育要先行,强化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意识,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精心打造各层级的管理精英。业务与政治素质高的管理者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往往决定了整个师生团队的工作效率。

2.管理者要有教书育人的共识。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把育人的落脚点放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上来。

3.革新激励机制。倡导评价机制要公正公平公开,学校要从育人和教研能力方面对教师评价,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使评价机制得以健康发展。

4.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开展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班班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要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以及将教师工作业绩和激励措施固化,常抓不懈,方能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完善管理制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5.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德修养、刻苦钻研业务打造有良心、有爱心、有信心的教师团队。

6.与后进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威信是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延伸、发展建立起来的,只有让后进生对教师信任,才会有一种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达到转差为优的目的。

7.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与道德素养。我在平日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历来注重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统一学生思想言行当作第一要务来抓,并落实在行动上。初中学生的道德信念与世界观的形成正处在萌芽时期,可塑性大,观察与思辨能力差。在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发挥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信、自尊、自律,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篇6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7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标准,而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最终尺度。尤其是在以升学率论质量观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质量也只能以获高分为最好,升学率成为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已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博闻强记已不是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已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都已把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能力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基于此,语文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教育改革潮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能力为本位,要求教师明确语文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从对语体的感受、鉴赏走向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又能积极地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和全面发展的人。

2.以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为教学宗旨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然而,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至深: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肢解课文已到了“碎尸万段”的地步!这种为适应考试命题特点而搞的分解式教学,如同解牛,它硬将本应生动活泼并且还需要丰富感情参与其中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实在有违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初衷。语文教师应勇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

篇8

有些学生由于在中学时一心扑在学习上,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这样的学生一般很少和同学交流,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可悲的是,这样的状况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引以为傲,是好学生的标准。等他们考到大学之后,也很少主动与人交际,由于进了大学失去了中学那种模范的光环,就变得更加孤独,甚至产生自傲心理,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有种顾影自怜的感觉,总想着别人去主动接近自己,自己绝不主动接近别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意投入到火热的集体生活中去。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自小被家人呵护,成为家中的小太阳,什么事都不会做,以至于进入大学后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打理,要么怕洗澡,身上出现异味;要么怕洗衣服袜子,影响其他同学,如果指出他的毛病,他还火冒三丈,拒不接受,这样也引发了交际方面的孤独,他自己不屑与人交往,别人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也有些女生,仗着自己有三分美貌,就常常以绝代佳人的姿态孤芳自许,要么一言不发,整天沉默着,要说话就是语言尖刻的“毒舌”,这也是一种心理问题。

(二)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在高中就不想学习,产生厌学情绪,被家长逼着考大学,进入学校以后又故态复萌,对所有的学科都没兴趣。没有家长的约束,就更加肆无忌惮,逃课,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精力都用在网络上,男的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中,女孩则沉醉于淘宝;要么就将精力用在恋爱上,根本不为以后的就业着想。也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也是爱学习的,在高中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之后,进入大学发现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紧绷的神经一旦松懈下来,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觉得考上大学不过如此。还有的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读大学和不读没多大区别,因此也失去了学习动力,开始厌学。除了以上两个心理健康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心理问题也困扰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因为个头矮,容貌欠佳而产生自卑;有的因为家庭生活穷困,和有钱的同学相比产生较大的落差,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

(三)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还有一个就是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庭由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缺少教育,使孩子终日生活在战战兢兢中,以后就会形成孤独不合群的性格;有的是过分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的家长在孩子读幼儿园和小学时,孩子与人产生纠纷,家长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从来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这样就使孩子养成了缺乏责任感的个性,错的都是别人。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偏爱那些文静的、爱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的业余爱好都不了解,也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总将那些埋头学习,不与人交流的学生当做模范表扬,使这类人一直以为自己不交际是种美德,以后就造成了他们孤傲的性格。有些学校在教学时只注重考试成绩,对于文化课之外的课程干脆停止不上了,这样的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对于一些有益的活动无法介入,也容易促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拜金主义流行,使那些家庭贫寒的学生产生自卑;也有的是对于外表美的推崇,使那些身材和容貌不佳的学生产生自卑。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学实施优势

针对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纠正的方式并不是专门的心理疏导,而是要通过人文素质的提高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纠正和疏导,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优势

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由于人文性,因为语文是记在人类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具有记载、描述、解惑和探索的功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伴随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功能,可以领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语文学习的这些特点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条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向学生讲解,与学生产生交流。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手段,将自己对文章学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都反映出来。这个过程带着强烈的个人感彩,将自己的个性凸显出来,使同学们看到了此人的个性特色。一堂语文课中,老师、学生、课文、课文作者以及文中人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比较、质疑、参照、启迪和吸收的相互作用,观点相同的人会觉得找到了知音,观点相悖的人会忍不住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样一堂课就成了语言的交流空间。高校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凝聚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有的蕴含了学者的思想精华,这些作品都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在学习过程中,作品中的审美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可以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以正能量的教育。

(二)语文教学对心理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像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和《史记》中的《将相和》,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可以让学生知道朋友之间的珍贵,以及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正确取舍,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去自主学习,在课文中有许多古人通过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像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凿壁偷光的匡衡等。还有一些古诗也深刻揭示了少年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如“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还有一些作品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受过宫刑仍然坚持著书的司马迁,为完成《游记》而坚持不懈的徐霞客以及周游列国的孔子等。语文学习中更多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作品,像努力探索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为了尽孝而弃官的李密,忧国忧家的杜甫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这些人都是具有担当的人,为国家,为人民或是为了家里老人都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良好健全的品格。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前提条件包括教师素质、师生关系和教学环境。作为高校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及时调适自己的状态;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能吸引学生听自己的课;还要具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在教师具有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爱心基础上的,只有教师爱学生,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才会爱老师,认真听他上课。这种关系不仅建立在课堂上,也包括在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每一个学生,更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教学环境应该以民主和宽松为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改善过去那种一人讲课大家听的传统方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反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千万不能因师道尊严而对学生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像教学一些戏剧剧本时,教师可以作为导演,知道学生排练一出话剧,让学生深入到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课文转化成有声有色的视频,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

利用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要从课堂中和课堂外两个途径入手。课堂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学主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如善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明白交际的重要性,还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在世上的价值不是因为外表的优秀,而是对社会的贡献;也不是有钱就是优秀的,良好的品德比金钱更重要。还要学会善待父母,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每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此外还要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这些在所选课文中都能学到。另一个途径是来自课外实践,可以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中,如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体会给予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能力,也能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课外实践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一些经典之作,了解前人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篇9

(1)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充分用活现有的教材。“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是,教师讲解过程中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有效利用课本知识的讲解,达到育人的效果。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说明身教的重要性,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例如在讲授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魏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魏征本人及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魏征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之伟大,从中受到潜移转默化的影响,同时得到勇于进取并且敢于说话的德育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精髓。在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不能好高骛远,更应该脚踏实地。充分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把技校语文课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

(1)从文章动情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文情醇厚处,往往字字珠玑,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闪光点,“披文以人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信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美德对学生的健康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也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2)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审美教育。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技校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品质,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点,把握教学技巧,巧妙地激发学生寻觅美、发现美的兴趣,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更好的立足社会。为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立足社会。

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活动和比赛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品格,让他们不断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朗费罗的《人生颂》这篇诗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加入自己对相关知识及技巧的理解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各种聚会拓展社会资本、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心智健康的人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1)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一个教师在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之后,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风格。教师得先肯负责任,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技校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一大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

(2)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会反思,思考、反省以及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通过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篇10

(1)体育课程设置。通过调查发现,武汉地区独立院校课程的设置一般一年级上普修课,二年级开设先修课或俱乐部,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一年级开设的普修课大多以竞技运动为主,较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育课程教材的使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20%的独立院校使用的是体育院校专业教材,使用社会上的教材占到70%,只有10%的独立院校有自己教材。由于独立院校中青年教师居多,在科研和编写教材方面缺乏经验,所使用的教材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安排教学,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教学手段。大部分独立院校因领导对体育持有偏见,体育教师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很难学到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的缺乏,也不利于教学手段的实施。因此,难以达到《纲要》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体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检查教学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使教学双边达到良好双赢效果。独立院校体育课考核都是由技术考核和平时表现两部分组成,最后通过总成绩表现出来。从调查结果看,在体育课考核中,选择技术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比较多,平时成绩一般只注重学生的考勤,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反映的比较少,不利于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3.武汉地区独立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状况分析。调查发现,随着近几年的发展,武汉地区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已初步建成,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为辅构成。独立院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居多,工作热情饱满,但在科研和编写教材方面存在不足。

4.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严重缺乏。由于独立院校办学时间短和资金方面的原因,使得体育场地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场地的缺乏,使得一些目前比较流行的项目无法开展,例如羽毛球、形体课等。

二、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特征

1.体现全体性特征。素质教育主张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教育。独立院校的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目标、内109容和考核都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体现全面性特征。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独立院校体育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又要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3.体现学生主体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视野下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1.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以“以人为本”为体育理念是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探索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2.独立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教育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性为主的观念;在教育目标要以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为主,同时促进其他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合理使用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课程设置:尽量减少竞技运动项目,增加目前比较流行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比如体育舞蹈、瑜伽、散打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体育选修课,如学旅游的学生,可以先修形体课锻炼自己的气质,适应社会需求;学护理专业的学生需要耐心,可以选修太极拳。俱乐部模式在武汉地区开展的不是很多,主要受到场地、师资等方面的制约,但这种模式是独立院校体育课程今后发展的趋势。教材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院的特殊条件编排的教材更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独立院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钻研体育理论知识,加大教材的编写力度。学院也应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比赛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知识的掌握;比赛教学,锻炼学生的配合和抗压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和欣赏能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