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应用领域比价广泛,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大数据技术也不断在更新,以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主要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领域中,能对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互联网+时代,各个领域工作基本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时代数据量增多,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数据处理,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的产生,对数据的处理起到重要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数据分析领域中,对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对科技的交叉融合发展也有着促进意义。科技交叉融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问题利用一种技术不能实现,需要多种技术结合使用,促进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企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方面的人才尤其缺乏,这也是大数据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重要因素。
现在各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复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对促进其它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现代实际的应用型思想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其它行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作用,大数据技术对促进其它行业的技术更新与改革起到重要作用,大数据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其它行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技术上不断更新,优化环境,完善其职能,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大数据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提升,符合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需要。大数据技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大数据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技术,以适合现代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技术能为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大数据技术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进行
(一)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电子商务专业在大数据技术作用下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合现代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符合现代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电子商务体系内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能有效建立完整的商务监督体系,企业决策机制以及运作模式也要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电子商务产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涉及到大数据知识,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把大数据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能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升起到保障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实际应用对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提升等都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对促进会计行业改革,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会计的职业岗位能力涉及到海量数据,会计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会计的工作职能起到重要作用,符合现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大数据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对提高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会计行业涉及到数据很多,数据的种类、数据的形式都是多样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比传统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会计行业的改革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符合现代会计领域中的应用需求。总之,大数据技术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对促进其教学改革起到技术支持作用,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专业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大数据技术尤其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适合互联网+时代,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大数据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李亭亭,赵英豪.电子商务.2016(06).
[2]探讨大数据技术在疾病防控上的应用[J].黄文莉.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6).
【前言】“互联网+”指的是现代“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断实践所获得的经济效果,在促进经济目标不断发生演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各行经济体在实体中的综合活力,为我国各行各业通过信息化的作用促进改革、创新、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相对广阔的网络发展平台。简单来说,“互联网+”的意思就是互联向以及传统实体行业的有机结合,但并非是简单的两者结合,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前处于良好发展阶段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经济行业,通过改革促进新型的发展战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意义与目标
从当前发展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出发,通过充分利用目前的互联网技术的作用非常广泛,不仅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在信息化管理之下的管理质量,也通过这种新时代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的有机结合,引起了院校学生个人动手实践能力的关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所建设的专业性网络教育平台,对于计算机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通过合理引入网络教育平台的技术,不仅能够为院校教师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提供合理的技术依据,通过有机结合网络教育平台的信息化处理模式,过去大量的教学资源得到科学性的整合,并将整合以后的教学资源投放到实际的培训项目中,同时扩散到网络教育平台中,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信息化的教育服务,除此之外,利用当前计算机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学生的兴趣,加入网络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高端的学习途径,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贯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由运用,通过有机结合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的实践过程,使广大的学生群体能够更加深刻掌握个人的学习所得。
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目标:在通常的情况下,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务管理资源等,如何实现整体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并发挥更加全面的作用,需要从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基础上,再加上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无缝衔接,通过课程设计员以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融合到教育资源综发展的建设工作中。创造更加简单通俗易懂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员往往只需要通过联网功能,就能够将现有的不够完善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辑与调整,改善以往课程设计员在互联网课程建设的高门槛条件,令课程设计员能够自由地在教育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由上传教学课程,同时加上管理员资源维护的身份,即可自由操作课程的编辑与课程站点的建设工作;为广大的师生以供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师生可以自由地获得所需教学资源,并且能够参与到实际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而教务管理团队则可以利用资源平台的网络作用,审核并监督教学课程的设计与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与进度,有效促进课程中心与资源中心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将课程中心作为重点的资源平台建设,能够有效避免院校重复投资的情况,课程中心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方便学生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平台上完成综合教学资源的控制与利用。
二、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框架设计
网络教学资源整体的框架设计原理需要从不同学科、课程信息等资源实施分类,通过管理员定期的上传与管理,每一个课程模块中都可以引入与课程有所关联的学习资源;包括几个重点模块。
(一)个人用户的自主管理
用户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团队,通过个人账号的申请,并通过注册认证,从而产生的访问记录等资源。
(二)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指的是综合性教学资源的管理,应当设置严格地权限认证与合理的分配,用于系统日志的管理工作。
(三)教学课程资源的管理
课程资源的管理应用于资源库的管理,该途径需要有权限资格的个人用户才可进入,用户可以自由地根据教学资源的不同分类将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上传、维护、利用等操作。
(四)教学资源评价管理
针对有权限资格认证的用户可以对教学资源库所有的教学进行浏览,同时还有评价功能,提供用户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及发表个人的教学观点,并提出个人对于该模块的教学资源在细节中的改进,通过反馈与意见的方式,完善教学资源库并提升整体的资源质量。
(五)在线交互系统
在线交互系统的目的在于降低网络的实际流量,通过组播技术的干涉,保证在线交互系统的流畅运行环境。在线交互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仔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同步浏览、文字交流、语音交流、白板绘画、幻灯片白板绘画等方面的发送与接收工作,统一系统内部中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利用该系统进行学科、课程知识的自由沟通与交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网络答疑功能,通过网络的作用,优化了教师与学生关于教学与学习的工作效率。推荐阅读>>>>分析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
(六)考试系统
考试系统子的具体作用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大纲,在系统上上传考试的试题,系统自动生成试卷,通过线上功能考核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考试系统的管理人,不仅只有教师能够进行操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上传试题,该系统能够自动辨识服务对象,根据不同的权限,教师的权限能够自由针对试题进行录入、修改、浏览、审核和试题资料库的导入与导出等功能进行操作,而关于学生的权限则包括:自由浏览课程试题,线上实现答题功能,在提交试卷之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分析成绩单并上传。
(七)基于Web的教学管理系统
基于Wcb的教学管理系统是目前相对通用的一种管理系统,可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数据信息上传、管理以及无条件下载的功能,同时系统当中的Web界面,能够提供信息专栏的动态开发,以及专人制文档的权限内支持树型文件目录结构的文件管理功能,包括普通的文件目录、超链文件目录的动态开发与删除,并保留权限内随时可恢复已删除文本目录的权利,用户也可以随时修改文档的目录属性,以及新用户的注册管理,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自由地个人权限管理,除此之外,系统也可以自动根据不同用户注册的级别来实现对用户系统在功能上的使用提示以及针对用户个人系统中大量信息作出访间处理。帮助用户维护个人系统的文档、信息内容。同时还具备分布信息的功能,保障用户的文档信息能够及时更新,降低中间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环节,影响用户系统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根据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行业需不断跟随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脚步进行深入的改革,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何实现"互联网+"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模块与职业教育的条件上出发,与时俱进根据“互联网+”不断发生变化的最新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了解,合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功能的发展。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09(14).
[2]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该技术的核心计算机产业也成产业发展的中间力量,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却到了一个瓶颈阶段,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员、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另一方面,各层次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高层次人才层次不高,低端人才偏少的状况。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方向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率不高。如何使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相促进,如何定位中职层次计算机专业,这成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计算机专业开办时主要延续了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重理论而轻应用,课程设置上广散网,不注重精细化和专业化,而且不以中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而且专业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与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人才需要的灵活化严重不对等,与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对等,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充分理解市场对计算机蓝领人才实际工作技术和能力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方向不清晰
很多学校在开设相关专业时并没有深入调查当地企业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的状况。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不合理现象,这就造成了这些学校计算机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学生也就缺乏科学引导,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
(三)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中职教育受传统高等教育影响,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忽视了中职教育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由于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差,领悟力不强,思考能力缺乏,这时如果还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必将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的脱节。
(四)单一评价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去我们一直采用普通中学的评价模式,以学生成绩为主,主要是老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已不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技能也起不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建议
针对上诉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又该如何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计算机蓝领人才培养方案呢?笔者在充分研究当前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状况,再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笔者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总结得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目标要明确
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首选要了解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能够到达的层次,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定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蓝领方向,计算机蓝领的培养目标应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人员或为相关软件开发企业培养底层的软件代码编写人员。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具有相关职业领域理解与沟通能力,注重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认真贯彻党或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和政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企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共同办学。
(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对计算机蓝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计算机蓝领的主要工作包括:在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依照软件计划书,编写子模块内的规范化程序;整理和编写软件资料和文档、测试记录、会议记录;进行数据(程序、软件文档)保管、备份;从事软件的模拟用户测试;为用户提供售前售后服务;进行桌面系统、嵌入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网站的日常维护等等。在行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结合学院的办学实际情况,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在一学年主要培养基本技能,二学年主要培养职业技能,并要求进行企业实践,三学年主要为岗位技能培训,通过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来实现。
(三)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计算机蓝领人才的培养,重在计算机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专业方向,通过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构建起模块化下的项目课程体系。以软件蓝领为例,没有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不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可能并不会妨碍学生去使用工具开发出用户层的界面或者数据库的基本应用程序。在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下,让学生首先掌握好最基本、最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在较浅的程度内掌握一到两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之后根据企业的应用需求,学习市场较流行的、更加专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
构建出模块化课程体系后,还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要摈弃传统的讲授式加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从应用中学习,采用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参与一个实际项目的应用开发中,真正了解和掌握软件的开发的过程和开发技术。教学内容最好以任务单的形式构建,要形成项目化课程与教材,需要有配套的教学资料。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手抓,并设置相应的权重。一方面设立统一的试题库,采取抽考的方式作为结果考核的检查手段,以此来衡量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同时也是鞭策学生积极学习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注重每一个教学任务的过程考核,要结合任务特点,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并从师评、组评、互评、自评等维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总的来说,计算机蓝领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对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要求加强校企之间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够切实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摘要:软件工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相关理论与技术也发展非常快,为适应社会要求,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文章提供了在课程教学方面所作的积极的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三个重要阶段,分别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是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研究软件开发与软件管理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工程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程序开发能力,而且要具备软件项目的整体管理概念,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该课程的需求。另一方面,与该课程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速。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新的理念、新的开发工具层出不穷,这给课程体系结构的建立、教学资料的选择和积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专门成立了软件工程课程组。针对该课程的特性,多次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体会和有关教学资料,不断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在吸取国外同类课程Software En- gineering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软件工程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完善的教学规范。总结起来,可以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三个方面来看。
一、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教学准备教学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列出该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从而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包括以下3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与大型软件系统相关的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与维护等概念、原理、方法、工具与过程;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管理方法。 (2)能力目标:体验软件工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特别注意吸取教训;训练实际软件工程动手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并学会与他人交流。(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其次,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课程组成员充分交流教学体会和相关教学资料,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先进的软件工程理论和应用实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删改,增加了软件工程学科发展动向的介绍,加强了包括项目管理、版本控制、建模工具和调试工具在内的各种现代软件工程开发工具的使用介绍,编制了内容丰富、联系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对现代先进软件工程技术及其前沿理论发展的敏锐性、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能力,收集准备了大量原版技术文档;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软件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分析问题、解 28决问题和使用工具软件的专业能力,配合理论教学, 设计了完整的、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综合型软件项目实验,并为此建立了案例库,为每一个案例提供详细的分析参考说明。
二、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开发实践中自觉应用软件工程理论。首先,让学生了解整个课程的结构与重点,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列出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系,以及各单元或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按单元或章节分别列出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按照教科书的章、节(课)的顺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列出各知识点的内容,并标出各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同时注明哪些知识点属于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其次,在课堂讲授中,采用多媒体方式,提高讲授信息的先进性和现实性。同时开展指导性自学, 提倡和鼓励学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及其参考书。通过一系列讨论会,训练学生对大量新信息的接收消化能力。在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实践过程中,通过案例研究,把综合型开发实验划分成若干练习单元,进行举一反三;然后,学生按教师组要求组成4~6人的项目小组,扮演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协作,模拟练习,参与项目管理和开发,从不同角度全面把握和体会整个软件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思想,共同完成实验项目。教师加强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要求各项目小组分阶段提交讨论记录和项目工程要求的里程碑成果。具体实施过程: (1)选题分组在开始理论教学之前,通过案例研究,向学生提供典型的软件案例,可来自案例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题目,组成项目组,并选取项目负责小组长。每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6人,各个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分工、控制进度等,对小组成员的最终实验成绩有5分浮动调整权;引起过半数组员不满意,改选组长;组长带领全组顺利完成任务, 总评可以加5分。主要要求是让学生体验软件工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特别注意吸取教训;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单干户将得不到成绩。 (2)阶段验收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各个项目开发小组将提供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大致将提交如下几个成果: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项目计划书;总体设计报告;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各课题组进行合并,现场验收软件期末最终版;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用户使用手册等。每个阶段都将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硕士论文的管理方法进行评审活动,并提供给大家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首先,每个项目组都将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主讲老师和其他同学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每个项目组的汇报情况、里程碑成果、文档质量进行评审、打分,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每组演讲结束后, 分组讨论,按阶段评分标准给出除自己组外的几个组的分数,并写出评语。教学实践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完成综合实验项目,教师本着训练同学交流能力的目标,制定一些分组标准。下图就是需求分析软件工程硕士论文阶段的一个评分标准示例: 最后,主讲老师要进行总结点评,既总结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又点评学生的表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内容,鼓励积极性。 (3)成绩评定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理论教学,还包括案例分析、讨论,结果展示汇报等,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根据各个项目小组的整体完成情况和各个成员在其中的表现综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既包含项目小组负责人打分,又包含教师的评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的主动性,以 29防止部分小组成员不参与项目完成而又蒙混过关的现象。下面将具体描述本课程的考核办法。
三、教学考核本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环节。每个学生的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践成绩占30%,期末笔试占60%,平时考勤占10%。其中,理论部分的考核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实践成绩的评定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两大部分,各占50%。小组成绩由各个小组阶段成绩的平均值与系统最终验收的情况(包括系统是否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中的功能性、非功能性要求,文档是否全面、合理、规范,源程序编写是否规范、可维护性好等方面)组成;个人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成绩主要由小组长根据个人在组内的表现和工作给出,约占50%,另外50%的个人成绩由最终答辩时主讲老师根据答辩成绩来评定。小组长的个人成绩由老师根据其组织项目组完成软件开发的具体情况和其管理质量(如分工是否合理、进度安排是否合适、软件质量如何等)来综合评定。教学实践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分工协作,既锻炼了学生参与项目管理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掌握各小组成员的实际完成情况,强化学生各种现代软件工程开发工具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按规定提交讨论记录和项目工程要求的各种文档。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科学的综合成绩评定方法。该考核办法较为科学、公正、合理,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反映良好。
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最开始就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框架进行设计,并且同时需要对计算机中的数据库进行改进,而计算机软件的运行是需要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来作为支撑,要不然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就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系统数据库的搭建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相关的影响因素,整个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之间需要形成良好的交互关系,最终才能使系统的软件运行,同时也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的安全性。在软件工程数据库一开始建立初期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应用范围,这样就能够高效地做好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在初步形成了数据库的总体构架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功能的完善,提升整个软件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并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当这个软件在不断更新升级改进后它的功能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在抵抗外界的干扰方面也是会做得更好,此外数据库也要及时进行更新以免出现使用故障问题。编程技术是形成计算机数据库的基础,各功能的协调是解决软件技术问题的主要途径,软件在开发出后投入市场让用户进行使用中要有效利用好计算机数据库中的资源,使得软件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自动更新,来解决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增加一些必要的功能。在做软件过程中工程师要合理的选择汇编语言,然后进行软件框架的编程,这样就能更好的做出所需的软件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数据库文件建立
2.1类型比较
数据库需要处于读取的条件下才能对数据库的文件进行建立,为此在数据库进行数据建立的最初阶段需要做好对比工作,防止出现在读取的过程中出现数据的丢失却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通常采用对比的数据读取方式更能够保证数据读取的稳定性,同时在文件读取出现问题时也更能够直观的发现问题,也更能够找到合适的类型。在文件读取时要做到节省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并且短时间地对数据进行读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保证软件运行的流畅度和稳定性,更不容易出现运行故障问题。
2.2创建数据库
一般情况下是在文件建立之后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并且在创建之后系统将会对访问的权限进行限制,会限制用户之后的相关操作,特别是在当系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时,由于权限限制的原因将需要对各方面进行调整,需要更加有效的关联才能使得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较高的保障。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可以采用分模块的形式来对系统的多个功能进行逐一控制,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库各功能的稳定性,保证系统的流畅运行。而一些在外部安装的软件就相对来说在对数据库创建时简便很多,在对外部软件进行安装时可以采取私人模式的安装方法可以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同时需要根据软件的具体特征来建立合适的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中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此外还需要不断对编程技术进行改进。为了能够保证系统在系统出现问题数据丢失的情况下保证系统快速的快速恢复运行,需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做好备份工作。
3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
3.1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存储模式选择
分区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据库存储模式状态,但是这项功能又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问题。数据库的存储的作用就是对用户的各项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保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这种访问权限是被分为多个访问级别,不同类型的访问用户,进入系统的页面信息也会有所区别,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建立了文件类型数据库后,更加有利于文件的访问,在进行系统的功能设计时需要重点针对这一方面,要做好合理优化系统资源,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3.2数据库文件的加密保护
文件加密主要是防止用户的个人重要信息被他人盗取而采取的保护措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对用户的信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在用户进行使用时需要设置登录密码来保证信息安全,同时在登录数据库时也需要密码,这类分等级分类型的密码设置可以保证技术人员高效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保证数据库和用户的信息不会被木马等其他病毒攻击窃取信息,损坏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信息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加密选择来解决,通过结构优化来解决功能冲突问题,最终保证系统处于一个安全稳定的状态下运行。
3.3数据存储模式使用方法比较
使用方法的对比过程影响着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在软件处于工作状态下进行判断系统是否处于不稳定运行的状态,最终技术人员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在网络如何进行选取完全看之前设计时的功能选择,以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决定的,最终可以达到提高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解决策略在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系统这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在保障数据库的信息安全方面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一般性的软件技术问题,在这种模式下软件都能稳定运行,此时在系统获得到信息后能够自动进行选择分类,这样就能保证数据库调动数据的效率和速度,同时软件也会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自动更新,而这都需要各系统间高效配合才能实现。同时系统会对各模式进行筛选,找出其中的问题,优化整个运行系统。
3.4开发设计中的编程技术选择
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是选择哪种编程技术的重要参考标准,得到编程技术能否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还有保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通过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编程来解决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当系统出现不稳定时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软件不会出现较大的功能问题影响到软件的正常运行。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进行问题诊断时也要针对性的进行检查,保证系统能够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安全运行。所以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和编程技术的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编程技术选取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因此要选择最为适合特定软件开发的编程技术。在一开始的软件开发阶段遇到问题可以对软件开发的基础框架进行优化,以保证之后的开发能够有效进行,这就对编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程技术能够实现软件特定功能的同时也要保证软件的安全性。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得发展,因此在很多非计算机类的工程领域内也越来越需要懂得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人才,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面对这门较为复杂的学科一开始学习都会有所困惑甚至退却。本文就关于数据库系统做了详细的说明,希望对相关的使用人员有所帮助,也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学习方法。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范丽萍.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164-165.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69-02
数字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图书馆资源采购中的比例也处于逐年攀升的状态,甚至在很多馆中,数字资源的采购总量已经超出了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采购。同时,伴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读者对数字资源的接受程度也日益增强。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设备的出现,也使得数字资源的使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都是读者获取、使用数字资源的平台,空间、地域都不在是获取资源的限制。因此,如何选取适合于高校图书馆,适合于高校读者群的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现状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规范与量化的比对,通常是数据库提供商将其开发的产品推荐给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部门,采购部门觉得适合学校的发展情况就将其作为试用数据库提供给用户使用,然后根据试用情况的结果并结合当年的经费划拨情况决定是否购买。同时,学术界也有一些针对数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虽然对于开展采购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图书馆需要一套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结构,量化了解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才能做好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基础。
笔者认为,由于现阶段无成型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价体系,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自身的数字资源特性,也导致图书馆无法量化了解学校在学科角度上对数字资源均衡性的要求。因而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采购中容易凭借自身的偏好,而不能系统、正确的看待整个学校在学科类别上的均衡。最终导致图书馆在数字资源的采购问题上有失偏颇,资源结构不合理,投入大,产出小,未能全面均衡学校所有院系、学科的资源需求。
2 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的意义
要做出合理的数字资源采购决策,需要了解图书馆自身资源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比例,需要了解学校学科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结构比例,而这些并不能单凭部门的喜好来决定,需要有一个科学、量化的过程,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想的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可以对数字资源从学校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量化比对,有助于图书馆了解自身数字资源结构特点。同时可以对学校院系、学科的数字资源需求进行量化比对,得到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数字资源结构比例。
科学获得数字资源现状和数字资源需求现状的量化数据后,图书馆可为数字资源采购作出整体规划。进而从科学量化的角度做好数字资源评估采购工作,避免采购工作中的盲目性,均衡各院系专业间的资源需求,构建适合学校学科建设的数字资源结构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夯实基础,做好铺垫。
3 科学建立数字资源评价采购体系
3.1 了解图书馆现有数字资源结构
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日趋多样化,专业之间的交叉也较为普遍,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外语,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知识,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技术,还需要适当的掌握外语。同时,数字资源之间也同样存在的交叉、覆盖、重复的问题。因此按学校学科类别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分析统计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仔细的按系统化来清理,按量化来操作,详尽科学的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这样才能得出对学校发展有益的真实数据。
高校购买的数字资源包括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电子书、试题、音视频文件等,需要根据内容分配不同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讲,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要大于硕士论文,影响因子就会较大,而期刊论文的划分更为复杂,以我校为例,《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期刊分级分类目录(2007年版)》(简称《目录》)是依据《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揽》(2004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目录》中的期刊分为A、B、C、D、E五个级别。对于不同等级的期刊需要给予不同的影响因子。电子书中有专业性书籍与一般性书籍的区别,音视频文件中也有专业性教学内容与一般性科普内容的区别,因而也需要给予各自不同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确立不能盲目确定,需要集中专家、学者的力量统一定制,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如期刊成立的时间,花费的成本,学术界影响等等因素都需要兼顾。而且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资源的类型可能还会增加,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影响因子。
假设以10作为最大影响因子,博士论文与A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10,B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9,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与C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8,D级期刊与专业性电子书的影响因子为7,E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为6,F级期刊与专业性教学类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2.5,试题类的影响因子为1.5,科普性书籍、一般性杂志与科普性音视频文件的影响因子为1。
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毕业论文是一门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其基本方法和目标是集成并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类传感器创建一个使参与者处于身临其境的、具有完善的交互能力、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信息环境,即让用户在人工合成的环境里获得角色的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是指观察者对虚拟世界的情感反映,这种感觉能使用户全方位地投入这个虚拟世界,这是虚拟现实的首要特征。交互性,是指虚拟现实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能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响应,并能通过监控装置来影响用户和被用户影响。想象性,是指虚拟现实不仅是一个媒体、一个高级用户界面,还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反映设计者的思想。虚拟现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强调了人在这个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虚拟现实系统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其中,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是运用软件编程方法在显示器上显示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键盘、鼠标等设备与虚拟场景交互,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2.网络虚拟实验室
所谓网络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区域网或互联网,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实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虚拟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在虚拟实验中,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好像是真正在现实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在虚拟实验中,没有一个有形的实验室,也没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验工具与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物的操作。
3.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创建
构建专业虚拟实验室,其实就是搭建一个网络平台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及管理三个方面。在硬件上,
目前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这些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需求,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在软件方面,一个是实验室平台软件系统的开发,它与网站建设相联系;另一个是网站的内容(实验内容)建设,这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虚拟实验室应有可以做的实验来支撑,不然软件平台就是一个空架子,形同虚设。同时,该平台上还应有实验管理的支持,对实验仪器、实验报告、实验指导、实验成绩及网上答疑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对虚拟实验室进行监控,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1)实验管理模块,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仪器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等组成。硕士论文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注册登录,登陆成功后可浏览实验项目,查看实验的详细资料,预约实验项目及做实验的时间,在线发送和接受消息,进行问题讨论,进行实验登记,实验完成后可通过网络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报告。教师管理方面,可对实验内容添加、修改、整理、删除,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列表,批改实验报告,填写评语和成绩,提交批改结果,与学生进行讨论。仪器管理方面,对新设计开发的虚拟仪器上传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实验使用。成绩管理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实验次数、实验报告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进行统计分析及提供查询等。
(2)仪器展示模块,对虚拟实验室可用虚拟元器件、虚拟仪器设备分门别类地进行管理,以图形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供学生在实验时进行选择。
(3)实验指导模块,包括实验介绍、实验方法、实验项目的重点及难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准备、实验任务、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的要求及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
(4)实验报告模块,主要对学生完成实验后,提供相关的实验报告模板,供学生下载,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以及实验的结果,完成后上传电子版实验报告,由教师进行批阅,并进行记载。
(5)实验答疑模块,由专业教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实验。同时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反馈、调整教学。
(6)论坛交流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以将实验中的收获、经验和体会及问题到论坛上,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及时的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整改7)虚拟实验模块,是虚拟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进行虚拟实验,医学论文以达到巩固强化知识的目的。该模块内容根据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及实验建设条件,可不断增加。计算机专业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建设,可以引入其他学校的虚拟实验室中。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容易实现,见效较快。但需要投入较多的软件购置费用,同时也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有一个磨合期。另一种是因地制宜,自主开发。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和实验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任课教师或聘请部分专家组成开发小组,进行一系列的虚拟实验项目的开发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连接到虚拟实验室中,逐渐扩充直至完善。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开发,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接受,并且经费投入较少。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系统性不够,水平有限。也可以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一是引入、购置部分自己不宜开发的实验项目,二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开发一些实验项目,如非交互性的、演示性的虚拟实验项目等。
二、加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管理
1.加强用户管理,为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对学生进入虚拟实验室,使用实验室做虚拟实验等进行登记保存。鼓励学生经常访问虚拟实验室,在上面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做好实验,努力提高虚拟实验室的人气。
2.全天候开放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实自己动手组织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实验,整理和总结实验数据,职称论文提交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个性发展模式转变。
3.组织专业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参与论坛讨论交流,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提供服务。在虚拟实验室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快给出帮助和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验室论坛上发表观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师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有较强的互动性,教师应充当好学生实验的合作者和知识的建构者的角色。
4.对学生在虚拟实验室的表现及实验效果进行
评价。针对学生每一门课程的虚拟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网上提问、论坛发帖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和评价,反馈给学生,英语论文并与该课程的正常实物实验一起记入实验总分。教师也要在对学生评价的同时,征求学生对虚拟实验室的意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改。
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硬件设备跟不上实验的要求、学生实验时间不够用等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注意处理好“虚拟实验”和“实物实验”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强调虚拟实验,要“虚实”结合,既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在虚拟实验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作风。
参考文献
[1]王嗣源.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初步探讨.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4).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一种研究点式的教学方法,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目的是使课程教育适应研究生选题、科研和思维能力提高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研究生教学,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深入阶段,也是难点阶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授课内容上更深入、讲授难度更大,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较高;二是讲授对象是经过了本科教育后的优秀生,各方面较为成熟,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工作习惯,有更高的要求,也更为挑剔。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授课者是具有挑战性的。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生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思路方法和技巧,探索提出一种研究点式的教学方法。
1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与需求
作者近年来先后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网格与集群计算”,“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教学。在探索研究适合当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对研究生当前的需求保持经常性的了解和分析。由于每届选课同学的动态性,教师甚至需要对当前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性授课。因此,上课前,我都会有一个问题和学生交流:“May I help you?”。这既是对学生的,更是对我自己的提问,心里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动态调整内容,兢兢业业讲好每次课。
对于我院工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而言,课程学习时,目前面临的一般性需求和问题主要有:
(1) 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型
一般能考入我院的研究生均是本科比较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本科的基础知识,但从本科到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从学习型到研究型的角色转换,许多同学对此没有充分的准备,对研究生阶段要面临的学习、工作方法一时比较茫然,不少同学进入角色较慢,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点、如何 开始研究和怎样做研究。如果一个研究生在课堂上只是像本科时一样只去学习知识而不去思考,则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浪费之虞。同样,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引导研究生从研究的角度去学习课程,也会使课程失去吸引力,因为仅从学习知识而言,学生从书本或网上学习的知识可能比课堂上来的新、来的快,效率也更高。因此,课程教学时要从学习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专业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方法和角度是不同的。
(2) 发现合适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点
上述的角色转换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在导师、实验室环境和师兄们的帮助示范下,大多数研究生是会渐渐习惯的,但紧跟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合适的研究点,这不仅决定着研究生近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还关联着研究生未来找到合适职业的长期目标。上过研究生的人都知道,这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急迫需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点是学生们马上要面临的开题需要,而此时,学生们还缺乏资料阅读的积累,甚至还没有阅读外文资料的习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这种情况下,寻找研究点是一个困难而又令研究生焦急的问题。课堂教学也应该急学生所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来重视,不围绕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导师的问题。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度在于研究生研究方向众多,课程与个体的直接关联度程度常常不是很高,要从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上对研究生进行启发。
(3) 项目与独立科研能力
计算机是应用的科学,知识变化快,社会需求高,且研究生还面临需要完成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压力,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关注的重要目标。因此,课堂教育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实用性和动手能力的需求。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技术人才或科研领军人物,仅把编程作为开发能力的标准显然是不够的,课堂教育应结合该课程领域的背景,从科研项目开发要注意的思路、流程、总体、组织、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综合熏陶,即便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程领域有距离,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启迪作用。
(4) 重实用、轻基础理论
尽管许多同学明白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但目前工科研究生较普遍具有注重实用技术,轻视或畏惧基础理论的倾向,对此类课程不重视,甚至缺课、混课现象严重。上课时,不少同学会拿本VC编程或英语之类的书在下面看,根本无法保证课程效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后劲不足,研究水平受影响。课程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研究兴趣单一,急功近利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当前的专业和项目,只对非常窄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功利性强,殊不知没有广就没有窄,没有面就没有点。这种现象在课堂上表现明显,也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当然,造成上面问题的责任也不仅仅在学生方面,教师的能力、方法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上述问题和需求,我们制定了下面的课程教学目标:
① 掌握课程领域的基础和一般技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
② 跟踪和了解前沿技术。对课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新思想、新方法进行重点介绍,对学生启迪思路、掌握前沿技术有很大帮助。
③ 动手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工作实践,通过实例和简单构建系统可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④ 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前期知识如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中间件、体系结构和软件算法等许多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⑤ 培养学生的多点思维和前沿意识。利用领域新思想和应用范例,可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进展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2研究点式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和问题,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在课程实践时,有意总结探索一种研究点式教学方法,授课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其主要的教学思想方法可总结如下:
(1) 教学内容选择
概括地说,研究点式教学要以课程领域的系统理论为基础,以当前最新的研究材料为背景,凝练出当前业界比较有代表意义且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公认研究点作为讲解的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研究点意义、状态、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一些研究方法、成果和应用系统。教学内容大约40%为教科书上经典内容,属于权威的、成熟的;30%来自一些论文,且主要是英文的,这些内容是公开发表的,基本是成熟的,但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属于半权威的;剩余的30%内容来自于教师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这部分内容是属于可争议的,但现身说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在这种教学内容配置下,教科书和论文教学使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而研究点和科研项目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却能从方法和不同研究角度给学生启迪,重点是从方法和思想上引导创新思维,当然,也要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可能不属于权威,具有不成熟性,相信研究生层次能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2) 教师教学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最高宗旨。笔者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授业者,传授自己知道的知识,这是相对容易的;解惑者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对研究型教学就需要言之有物,需要教师自己对研究问题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实践,没有好的科研就没有好的教学,二者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传道,道者,悟也,高层的悟道,要求教师自己就是创新型的前沿研究者,教学双方应是相互启发式的。教师教学方法还要坚持下面的几个要点:
① 每一讲保持一个较大容量内容,是许多文章和书本(多数是外文)内容的高度浓缩,给学生营造研究型气氛和知识广度,适应多方向思考。
② 关注重要知识点,从硕士论文选题角度进行启发式讲解或讨论。
③ 结合本人的相关研究体会和科研项目,把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讲解。
④ 介绍一些国际研究热点、研究水平和项目成果,开阔学生思路,增强信心。
⑤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讨论和思考。
⑥ 从课堂提问、课题讨论、课外作业实践和课堂考试内容方面导向学生对研究点的思考。
(3) 学生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辨证的、互相启发促进的关系,如果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则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因此,学生的兴趣参与是研究型教学取得好效果的重要方面。这一方面与选课学生的组成有关,希望选课学生是与课程领域相关的,甚至是一致的,这样效果最好;其次,要学生课堂上能够保持积极的思考,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方面目前还有待于提高。研究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要点是:
① 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可把知识点进行分类,一类是知道就行的知识点,一类是需要较深入的知识点,还有一类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越深入越好。既照顾了面,也突出了研究点。广度和深度具有辨证关系。
② 要求学生采用思索式学习方式,从研究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联系思考,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注意掌握研究的平衡点问题,这常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③ 提倡教学相长的讨论式教学,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和所研究进行讨论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应用、剖析一些相关应用系统,加强实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综上,研究点式教学方法是针对研究生需求和面临问题提出的教学方法探索,主要特点一是把领域的一些前沿和关键技术以研究点的方式讲解,起到启迪思路、引导创新作用;二是大胆把一些前沿论文观点和教师自己研究的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和学生讨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示范作用。以上仅是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和一些研究生交流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凯,宋京民,阚志刚,等. 网络计算新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设计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设计成果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考试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设计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动手。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设计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简要论述,供大家参考。一、选好课题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专业应考者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毕业设计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设计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设计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设计什么”不明确,“怎么设计”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设计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设计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设计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一半。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㈡、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设计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二、进行系统的设计工作:学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到实习单位或企业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三、 论文的组织安排 依据上述的论文类型,由于各类工作特点的不同,在搜集整理论文的素材、组织安排论文的结构方面,应有所不同,做到有的放矢。3.1 系统实现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系统体系结构,程序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实验或测试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或背景 (概述题目背景,实现情况,自己开发的内容或模块) 一般谈课题意义,综述已有成果,如”谁谁在文献某某中做了什么工作,谁谁在文献某某中有什么突出贡献“,用“但是”一转,分析存在问题,引出自己工作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和主要思想、方法和结果。然后用“本文组织如下:第二节第三节.... ,第四节....." 作为这段结束。(2)系统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突出自己工作在整体中的位置)(3)主要实现功能的描述(包括模块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算法说明,依据内容多少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4)实验或测试(5)总结3.2 应用开发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应用项目的背景分析,需求分析,平台选型,分块,设计部分模块的细化,使用的开发工具的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应用项目背景,项目开发特色,工作难度等)项目分析设计(重点描述项目的整体框架,功能说明,开发工具简介等)项目实现(重点描述数据库设计结果,代码开发原理和过程,实现中遇到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今后的维护和改进等,此部分可安排两到三节)总结3.3 分析比较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有关的最新论文或软件,分析比较心得,实验数据等内容。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引言(重点描述分析对象的特点,分析比较工作的意义,主要结果等)分析对象的概括性描述分析比较的主要结果(如果是技术分析,给出主要数据,如果是软件分析,给出代码分析结果,实验过程等)分析比较的评价和系统应用(可以给出基于分析比较的结果,提出某些设计实现方案,和进行一些实验工作结论3.4 理论探索型论文:重点收集整理问题的发现,解决问题所用到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和分析。论文结构一般安排如下:(1)引言(重点描述要解决的问题的来源,难度,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等)(2)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涉及的基本定义,定理,及自己提出的概念等)(3)推理结论(给出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定理证明,算法设计,复杂性分析等)(4)结论上述论文结构的安排和划分不是绝对,可依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混合的方式指导自己论文的写作。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一定要作到心中有数,贯穿一条逻辑线索,切不可泛论成文或堆砌成文,时刻突出自己的工作内容。 四、论文格式及目录系统每个作者有自己的风格,格式不必强求一致,但科技论文不能像写小说剧本那样,一般不能用倒叙,插叙,不设悬念,不用意识流,多线索方式等。例如,可在下列格式基础上适当修改: 科技论文目录体系一般不用中文的 “一 二 三”,而用下列的编排方式 扉页摘要(中英文,200-300字为限)目录正文1.前言(背景,动机,前人工作) 1.1……… (1) (a) (b) (c) (2) (a) (b)(c) 1.2 ……… 2.项目框图 及 本工作在项目中的地位3.项目特色(特殊功能,困难)4.方案选择(前人方案,现可选方案,为什么选这一方案)5.实现技术 数据结构 程序片段6.特殊问题解决方法6.1 问题16.2 问题2 ......7.结果测试,性能分析(图表等)8.结束语(或结论、小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目录可以用Word 插入—目录功能 实现,可自动编页自动更新五、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5.1 学术论文要求文字流畅,层次清晰,词藻不能过分华丽,近年国内外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的语言较以前生动,但用词都以准确,不过分夸张为度。5.2 标题要能反映内容。如有新意更好。例如,下面题目是个不好的题目:“图像处理的某些问题的研究”, 论防火墙技术”等,其中的“某些问题”不如换成最中心的词汇。论防火墙技术题目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作。5.3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一页(1000字左右),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摘要可以在全文写完后再写。要简明,中英文摘要 应一致,要突出自己的工作,要提供几个key words。写英文摘要时,可先用英文的习惯和用语写摘要(可以借助于电子词典),然后英译汉,用中文摘要去将就英文摘要。反过来,如果先写好中文摘要,再汉译英,则很难把英文摘要写得地道。为了使得英文表达地道、准确,可以读十几篇相关研究方向的论文的摘要,注意一些表达词的使用,如present, implementation, propose, give, argue等。平行的内容宜用平行的句型。例如下面的例子中,一句主动,一句被动,语感就非常糟糕:"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lgorithm and a prototype is presented.....".5.4 前言部分要写问题背景,动机,要说明自己工作的工作有用,有意义(才能鼓励读者读下去),通常在介绍国内外工作后,用“但是”一转,指出前人工作的不足,引出自己的工作。在前言中简述自己作的主要结果,(例如明确地列出几条,说明本文的主要工作,主要成果)。前言部分的末尾介绍文章的组织情况,各节内容。5.5 突出特色,一个项目中工作很多,有些是同行皆知,自己也无创新的,可以略写,要多写自己遇到的特殊困难和创造的特殊解决方法。使人家读了能学到东西,看到作者的创意。为了突出特色,还可以在一节中分成小标题写,一个问题一小段,与计算机相关的论文中还可以把数据结构和程序片段夹叙夹议呈现出来,比只用汉字解释得更清楚。5.6 上升到理论,一般硕士论文会要求这一点。如果本科生能够在毕业论文中得出有意义的定理或命题,一般会认为是好成果。可能会被推荐到杂志上发表,或在考研、求职中得到承认。5.7 各部分应详略得当。 一般地,毕业论文应该主要写作者的见解和工作, 把自己的创新写深写透。综述要有述有评有比较。只要是作了实验,写了程序,一般是想写的太多,写不完。反之,会感到空虚,没有写的,有的学生抄书来充篇幅,效果不好。一般地介绍相关工作(前人的成果)部分不应该超过总篇幅的1/6。5.8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测试、运行结果及分析(图表或曲线)。5.9 结论,小结。说明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创新,下一步工作主要内容等。返回目录六、参考文献及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的重要一环,带着问题读文献或杂志上的论文,不但注意学习学术内容,同时也注意学习选题方法、格式、标准的套话、起承转合的语言和方式,参考文献的写法,字体的运用等等。在论文中明确给出参考文献的出处,既代表着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也代表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崇,是科学研究中应培养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参考文献的写法:按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顺序,用编码的方式给出,如[1],[2],等。参考文献包括专著、学术期刊、学术会议、技术报告等。七、 摘要样板 学术刊物上论文摘要一般300字左右,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而学生毕业论文摘要可以写到1000字,因此活动空间较大,要好写一些。下面是可行写法之一。1.介绍项目意义背景,100-200字。2.本文作的主要工作, (1),(2), (3),..... , 400—600字3.本文组织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 ( 200字)
一、前言
近年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加速;②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③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起点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逐年提高;④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更加具体和严格;⑤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那么,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改进、加强,以保证计算机基础教育沿着健康道路发展,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呢?
二、应变策略
1.为适应时代要求,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强并实施两个转移战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环境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安排学习计划,自行选择实验项目和进度。例如,在多媒体实验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目,自行拍摄、搜集各种素材,并在老师指导下使用音频、视频和图像处理软件对素材进行剪辑、加工编辑与合成,形成完整的成果,最后在网上进行交流展示,由教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在网站设计与网页编程实验中,学生所设计的网站都在网络上进行实际,除了教师进行讲评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对网站的设计进行评价,发表意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适应时代要求,我们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两个转移”:①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转移;②应从课堂面授向学生实践操作转移。
2.要在教学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能力主导型的课程考核机制。
所谓精讲多练要求讲课突出重点、难点,明晰思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大幅度压缩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要求老师精选若干知识点、技能点,以此为纲重组教学和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一般达到1∶1,甚至1∶3。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主要体现在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测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应尽量采取在计算机进行实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而不是纸上谈兵。
3.应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谓“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由三部分组成:①由软硬件及其网络构成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②由网络课件、视频录像、试题库、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构成多媒体数字资源,还包括教师队伍、实验人员和行政人员等;③在“平台”和“资源”上开展设计、实验、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三者的关系是: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是大环境的基础,数字化资源是大环境的核心,教学活动是构建大环境的目的。
我们应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构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这样的大环境完全是开放的,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空间,真实和虚拟的实验环境,而且为教师提供了数字式平台,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舞台。
4.应创建分类分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充分激励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应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激励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模式和方法,努力实践“加强实践、拔尖创新、落脚能力”的特色教学。
5.教师要依托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教学和教改双肩挑。
我们应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将师资培养纳入学科团队的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的教学队伍。我们可通过申报教学团队和参加教改项目,令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充实、发展,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兴趣,促使他们安心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教改上,使团队自身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
三、实践情况
我在06―09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上述应变策略的具体实践教学,表1为教学方法视域下的教学模式的应变策略及其优势。
说明:“―”表示组织开展,“”表示讲解示范,“”表示互动合作
我们对学生个体学习进度的进行统计分析,对实时数据库图表进行了生成与显示。图1呈现了某生学习某门课程各章的时间分布,以图表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直观地、详细地解自己学习课程每一章的进度,而且有利于他们进行自我监督。
图2显示了某生所在班级的总人数和学习某门课程的总时间,以及不同的时间长度所占的人数比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再对照图2,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在班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同时,也促进了同学间的比较、竞争和激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图3,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课程内容被学习的整体趋势,而且可以此作为评价课程责任教师教学质量的其中一个方面。另外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间长度、规律,以及特点,可以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图4列出了近年来的等级考试通过率情况,显然采用上述策略对实践教学环节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体现在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上。
四、结语
应对新形势,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并付诸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的取得是喜人的,在此感谢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勇开拓。
参考文献:
[1]冯桂尔.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过程跟踪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梁军,陈小波,谢军.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J].考试周刊,2008.10,(43):162-164.
[3]沈子,谈敏,梁军.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2,(5):92-93.
[4]陈天云,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ITS)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7,(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