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5:46: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安全制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1加强人员安全知识学习
主要采用共享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增强煤矿安全生产意识。共享式学习,是在实景式体验过程中,使职工在内心感到震撼的同时认同企业安全管理,认同遵守各项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起“安全就在你我身边”的意识,从而认真学习安全规程及制度,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在共享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和职工形成平等、对话和伙伴的关系,与员工谈形势、话长远、说事实、讲道理,使职工坦率而真诚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让职工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及所带来的效益,从而激发职工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关于安全的故事及游戏,营造轻松和谐氛围,使职工从中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安全规程与制度对自身的保护作用。把体验互动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典型案例、安全故事、互动游戏、亲情帮教、音乐感化、视频特效、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引导,切实增强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筑牢矿井安全生产基础。除此之外,让职工了解生产中所面临的形势,开展安全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同时让家属协管员进行安全亲情宣讲活动、送亲情卡片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职工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安全意识,加大区队职工计分和队务公开检查力度,促进人员安全知识学习。
2.2加强技术和设备的管理
加强技术和设备的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可以为生产开展提供有力保障。现代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离不开设备,而在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煤矿生产企业中,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低、设备不规范管理是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如:触电、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安全事故[1]。当前中国煤矿生产中,技术和设备安全生产基础不牢固、部分领导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防范和监管措施不到位及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加强技术和设备的管理要做到:a)要明令禁止使用淘汰的设备、工艺;b)煤矿应急处置工作要到位;c)矿井通风系统不合理、不完善,不可组织生产;d)矿井防灭火工作要到位;e)矿井运输提升设备使用管理要符合规定;f)煤矿供电系统要可靠,电气设备管理要严格;g)矿井瓦斯防治工作要到位;h)矿井粉尘防治工作要到位;i)煤矿执行防治水规定要严格;j)爆炸材料和爆破管理要严格。通过不定期巡视检查,确保设备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机电运输设备检查,确保设备正常可靠,严防机电设备失爆和运输“跑车”事故,开展安全管理提升活动的同时,实现设备的高效管控,实现全年安全生产中的设备管理目标[2]。加强煤炭资源地质勘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设备配置,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实施奖励机制,利用典型案例,推广优秀成果。
2.3优化生产组织结构
合理的生产组织结构,可以发挥生产时间间隔的优势,为实现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例如,在进行生产时,要注意组织结构中的岗位设置,要注意简化,因为繁冗多余的程序不仅降低办事工作效率,贻误工作的最好契机,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可实施多层次防护:a)第一层。设备岗位职工按照设备管理要求,按时、按标准巡检设备;b)第二层。班长按照区域负责制,每天对区域所有设备进行巡查,检查督促岗位点巡检工作,及时补位;c)第三层。机电队包机组人员按照专业分工,每周对所负责设备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d)第四层。区队机电副队长按照包机责任制,每周对所属区域设备进行巡查。在管理中,形成质量管理无漏洞、巡检无空白区的设备管理网络。优化生产组织结构,合理分配人员,达到岗位职能化;同时合理调配设备资源配置,提高模块利用率。在科学组织施工的条件下,确保煤矿安全生产,是顺利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2.4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通过全体干部职工扎实、精细化的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各个部门间的职责,并树立红线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抓好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责任,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重点抓好复工复产煤矿瓦斯和水害综合治理工作。同时积极做好隐患排查和装备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煤矿攻坚战推进情况,不断提高煤矿的机械化、信息化和质量标准化水平,确保安全生产。要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按照自查自改、排查、回头看3个步骤,对井下所有系统、设备开展好全覆盖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做好整改;要贯彻落实好新的《安全生产法》,明确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责任划分等,推进依法治安;要在强基固本上下功夫,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做到安全、规范。此外,对于影响到本矿安全的水文、地质、危险爆破作业等情况进行责任划分,进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5安全考核长效制度
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考核长效制度。要抓住关键环节、要害问题不放,制定了《生产风险规定》。通过简单明了、易操作好执行的规定条款,让企业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安全风险,监督、参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帮助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保障从业人员及企业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在安全考核长效制度设立过程中,应提高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感,因为安全生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保证。在安全生产带来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激励制度进行安全考核,安全检查以不定期突击检查为主,并实行检查责任追究制,重奖重罚,注重实效。调动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煤矿安全监督中建立防控体系,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将有煤矿职工经过和工作的地点都列入长效机制覆盖范围。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交流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专职机构支持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建设尚属起步阶段,既缺乏流程规范的制度又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目前风险交流工作开展主要法律依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法律规范和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统一权威的风险交流机构尚未形成。各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均建立起了有效的风险交流制度,专职的风险交流人员在机构总编制中的占比一般为5%~10%。欧洲食品安全局于2009年《2010年至201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交流战略》,明确了其在风险交流方面的工作目标、所应该采取的交流策略和交流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制定了《FDA风险交流策略计划》,确立了自身风险交流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所采取的方法。日本政府于2003年《食品安全基本法》,设立了直属内阁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上层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
(二)风险交流定位等同于危机交流,缺乏长远考虑和持续的有力支持
我国目前对风险交流缺乏长远考虑和有力支持。现在不少人把风险交流简单理解为出了事情之后的危机管理和科普宣传,将风险交流的工作重点放在危机应对,将危机应对的重点放在应付媒体即危机公关上。将风险交流手段作为平息事态和安抚公众的工具,忽略了风险交流与日常工作的融合,这直接导致在风险交流问题上的短视,使这类的交流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依据,消费者对风险管理者(政府)和风险评估者(科研机构)的信任度下降。风险交流工作费时费力,却又很难有立竿见影的产出,因此很难得到持续的支持,人员、经费等保障条件也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道纷杂,缺少统一的权威发声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多时候是“媒治”,不是法治,媒体说了算,媒体说它有问题就有问题,监管部门忙于应对,这就造成了公众的混乱。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专家、群众、媒体、政府、各个部门的说法都不一致,这种状况使得公众无所适从,也为错误言论混淆是非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根据美国法律、法规的规定,联邦有关部门按照各部门监管范围和职责权限的划分,形成了以联邦政府信息披露为主,地方各州政府信息披露为辅,分工明确、全方位的信息披露主体。欧盟则规定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为唯一权威安全信息机构]。日本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状况以及消费安全局负责研究与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消费者反映)的搜集、沟通等。
(四)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现阶段科学素养
较低的现状对风险交流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以不满足于温饱而提出更高的诉求,例如对环境污染的关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等。但根据2010年11月公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同时又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结果导致公众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增大风险交流的困难。而且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被动屈从于公众舆论压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已逐步呈现政治化趋势,偏离客观、科学的风险交流轨道。
三、对国内风险交流制度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建议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包含媒体)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科学告知、沟通有效、公众理性的风险交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利益体既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又相互协作,共同参与。
(一)政府作为风险交流的主体,对风险交流工作起到顶层设计和主导、推动作用
1.建立风险交流制度,完善各方协作机制。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框架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和机制。风险交流是各方信息互动、交换意见的过程,不仅要求融于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突发和应急时,更需要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为突发事件处理和关切热点回应提供制度保障。
2.强化风险交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风险管理方案。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出发点,设立我国大宗及特色农产品(例如大宗果蔬农产品等)的质量安全长期和定点风险监测以及风险评估计划,支持有关科学技术研究(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技术研究等)。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组织制定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方案(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标准化生产规程等)。
3.建立以“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信息”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风险交流是个互动的过程,在风险交流体系中的各个利益体需要对风险情况以及风险管理方案和实施有个认知和反馈。例如,公众希望了解农产品风险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企业需要了解政府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农产品生产中是否可行并及时反馈实施效果;政府需要了解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完善和修改。因此,风险交流方式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不同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例如专题网站、微博、电视报刊专栏、手机微信、展览会、论坛、研讨会、培训班、讲座等。政府部门可根据不同的风险交流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邀请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总的原则是各利益相关方能顺畅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反馈想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例如,组织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工作研讨会或小型论坛,交流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商讨风险管理方案、反馈和评估风险管理成效;通过讲座、微博、报刊专栏、电视广播采访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风险认识;邀请知名媒体人与科研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交换意见和信息;向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等。
4.组建一支专业专职风险交流人才队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组建从事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或人才队伍,职责是建立和管理风险交流平台、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风险交流活动、收集和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风险交流机制研究等。这支队伍不但拥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背景,而且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应急、研究能力。
(二)科研机构承担风险交流基础性工作,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支撑
1.受政府委托,开展风险评估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风险交流的基础是对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危害的科学研究与判断。农产品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必须基于科学证据;风险知识与信息的专业化,使得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存有差异,不同主体之间对风险的接受度不同,也需要专家的评估意见;政府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措施,需要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科学数据支撑。因此,科研机构成为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的中坚力量。
2.协助政府部门实施风险交流活动。科研机构应协助政府开展风险交流活动,例如研讨会、论坛、培训等。在风险交流活动中,对各利益相关方提供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用科学数据解答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疑问。
3.协助政府培养风险交流人才队伍。科研机构应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点,在需要的时候,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培养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背景的风险交流人才。
(三)企业根据风险交流,实施政府风险管理方案
并及时反馈方案实施效果等企业是农产品生产主体,在风险交流基础上,实施政府风险管理方案,例如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生产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等。作为生产主体,企业最了解实际生产状况,因此,在风险交流过程中,企业需要承担风险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建议、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反馈等职责。企业参与风险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完善。
二、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必须得在激素添加和滥用药物的问题上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猪肉产品是否含有激素或者其他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都是民众就猪肉市场品质问题的关心热点。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把关就是提高肉类产品品质的实质所在。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对生产者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生产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肉类产品频发的品质问题在于欠缺一个具有统一性的检疫制度。虽然相关监管机构与大部分养殖户都投入了大把精力在动物的疫病的防治上,而且大部分养殖户也确实是认真执行了疫病防治的相关标准,肉类产品的检疫举措也正拓宽影响力。可是上述措施仍然无法取得理想成效,这就需要政府机构的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措施必须往科学性和实质性发展。就实际的养殖过程里,大部分的养殖户,特别是散养式养殖户都是进行非专业的疫病防治,而不是向正规的畜牧兽医部门求治,由此也折射出肉类食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基于此,在农村的基层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疫病防疫机制。严格管制乡村肉类产品的生产与贩售过程。如今,政府机构就生猪的宰杀与贩售都需要进行检疫步骤,意在提高市场监控效果,增强肉产品的品质问题。同时还得避免乡镇的生猪宰杀机构成为单纯的检疫盖章的地方。必须得发挥出生猪屠宰制度和检疫标准的实质效果,将生猪贩卖的经营模式变得正规化。出台死猪的有机补偿措施,同时严格控制病死猪的回收处理。在目前市面上猪肉的销售过程中,病死猪肉与品质合格的猪肉混淆在一起售卖,甚至是进入一些餐饮店铺或者肉类制品的加工行业,这个问题的监管是极具难度的。由于对病猪、死猪的屠宰加工很难做到现场控制,导致病、死猪肉会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流入市场,应尽快建立回收补偿机制,真正地从源头上控制,杜绝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加强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猪肉生产现状及质量安全研究的概述,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建设方面是: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关于猪肉品质安检的今后发展以及制度完善过程,国内的相关监管机构需要学习欧美国家的成功模式。同时依照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国内的肉类产品的监管模式与检疫措施。相关机构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沟通与合作,将猪肉市场的品质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高效、严谨的法规与执行规章,使国家相关法规在基层得以恰当的诠释进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猪肉质量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政府必须提高肉类产品的质检标准,同时加大扶持政策的推广力度,创造具有实质效果的猪肉质量查询体系,让养殖户增强产品安全意识,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全面的了解猪肉产品的质量情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猪肉产品质量查询体系的创建阶段,政府机构应当积极发挥补助扶持政策的优势,提高人力、物力与资金的投入,积极拉动养殖户投入到安全生产这一过程中来。为猪肉质量查询体系的打造和发展保驾护航。待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并产生实际收益时,农户就会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对政府支持的依赖会逐渐减小,从而实现猪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发挥其风险监控及责任明晰的作用
多年来,电力工业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了电网安全运行。但是,现在形势变化了,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全国联网和西电东送的实施、体制改革后安全责任主体的变化,都对电力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电力的安全生产,可电力事故从未被我们杜绝过。可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足尚存,要不断加以改进。
一、目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部分电力企业安全投入下降,由于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电网的输电和配电设备以及发电企业的发电机组长期满负荷运行,设备缺陷得不到及时检修,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难度不断增加,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市场化的电力交易也对系统运行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2.安全生产管理是粗放的,是要求不严、标准不高,是自上而下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的问题还存在,常规性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电力设计院二次图纸不经过会审,不经过审查就送到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结果当然出现问题。电力生产事故发生在现场,深究起来,总能找到某个管理环节上的漏洞。现场操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往往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随意性的延伸,从而造成了安全管理与操作两个层面的脱节。
3.一些部门“管理衙门化、干部机关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脱离职工搞监管、远离一线抓生产,导致事故连连不断。几乎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故都表明,事故原因与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密切关系。电力市场化改革后,原有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可能存在缺位现象。干部是生产的组织者、制度的执行者和安全措施的监督者。跟班是企业干部的职责,不跟班就无法履行职责,这不仅是一种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更是一种失职和犯罪。
4.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看不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看不见“冰山下面潜伏的巨大隐患”,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认识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和危害。缺乏风险分析的能力,受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对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隐患,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不熟悉生产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了解新型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存在盲目性和主观性。
5.忽视安全生产软管理。软管理是相对电力设备管理而言的,包括电力安全生产的资料、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等。软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淡化,比如,大修一台开关或主变压器与贯彻“检修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相比,就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后者远远逊于前者,甚至流于形式。应该看到,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网装备科技含量的增加,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了,现场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人员也趋少,管理工作则相对复杂化,软管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要强化安全生产的软管理工作。
6.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不具备系统思维。常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应用)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有冗余和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生产实时信息,不能充分数据共享,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电力企业领导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时,需要查阅大量基本数据,对于这些散布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无所适从,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台账、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等。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以上现象,就要通过建立正确目标、实施员工培训、多方面监督控制等综合手段,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当前,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要加入系统思维方式和安全生产软管理方式,这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和完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在安全生产中,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应用系统思维,采用防止人为失误的技术措施,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防错机制和纠错机制;另一方面还要特别重视采取防止人为失误的组织措施,规范人为的行为,从工作流程、作业流程和操作流程上防止出现人为犯错误的机会,保证作业人员是安全的。要积极推行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工作,结合生产现场安全工作实际,建立一整套符合安全规程规定要求的规范化作业程序,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为失误,尤其要避免发生误操作事故,有效减少电力生产事故发生。
1.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即必须具备系统思维。如今,在电网现代化装备的日新月异中,在大量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和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新标准、高要求的形势下,在电力安全生产的实际工作中,把握这种先进的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共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各电力企业的共同责任。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环节,既是局部,也是全局。电力系统的安全,必须依靠所有电力企业来共同维护。要建立有效的电力安全应急机制。电力企业要加快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电网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定期组织演练。
2.在系统思维指导下确立安全生产目标。电力企业系统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是在生产经营工作中,防止发生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对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事故,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杜绝重大人身死亡事故,杜绝特大电网事故和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事故,杜绝特大设备事故和重大施工机械设备损坏事故,杜绝重大火灾事故,杜绝电厂垮坝事故,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垮(坍)塌事故。电力企业系统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电力企业系统发电、输变电、供电、检修、火电施工和输(送)变电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目标三级(指企业、车间或工区、班组)控制。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必须对本单位的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制定明确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3.项目建设考虑融入全新的管理理念。以EAM(企业资产管理)的核心思想为中心,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工单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按照故障维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等的可能模式,跟踪、管理设备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并以提高设备运行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核心目标,将设备管理、工单管理、安全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数据采集管理集成的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
4.安全生产组织、制度与措施。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应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安全生产的领导机构,负责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和决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各部门必须在其业务范围内按照其安全生产职责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各级电力生产和技术管理部门以及各级调度部门应做好电力生产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保证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安全的各项规程制度,并在电力生产中严格执行。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各级电力建设和工程管理部门应做好电力建设安全保证体系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保证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各项规程制度,并在电力建设工作中严格执行。
5.电力企业系统内部实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各单位依据产权或管理关系,实行上级对下级的安全生产监督,即电力企业对其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各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对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安全生产监督;代管企业对被代管企业依据协议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安全生产除接受电力企业内部的监督外,还应接受所在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6.电力企业系统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重视和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企业安全教育。积极开发和传播多媒体安全教材,以生动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效果。大力开发具有各种岗位、工种特点的计算机事故预想与处理仿真系统,开展事故演练培训,提高职工防范事故的能力。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架构。合理实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通过设立安全教育专职,开展安全教育题材策划与组织传播,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安全教育成员职责,建立相关安全教育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安全教育走向规范化。
7.建立完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电力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奖惩制度,设立安全生产奖。对安全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安全工作严重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章调度造成后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触犯刑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安全工作的奖惩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批评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以奖惩为手段,以教育为目的。wWw.gWyoO
总之,针对不同的形势,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有不同的措施。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孙绍光,陈涛.《电力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在电力安全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
[2]程旭东.小议电力安全生产管理[J].中国电业,2004,(4).
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看,除了企业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关键因素。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规定。目前,我国相关付率制度都对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相关的规定或要求。如,2001年实施的《会计法》、《公司法》、《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化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等等法律法规,都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打下了法制基础;为了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11月份,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细则》,财政部于2001年6月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规范的和实施,对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走向规范内部控制的开端,必将有力的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应规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并对处理各项业务的全过程或重要环节都规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负责;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内部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
(二)突出企业内部控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审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一种氛围,即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扩大了控制范围,尤其是把管理当局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活因素,一方面,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企业必须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用,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严格招聘程序,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内部控制实施与否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有,确定企业管理者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也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企业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三、建立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因制度本身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存在固有的局限,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还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中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就属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加大社会监督的鉴证、服务功能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评价企业信誉高低的标志,这就督促会计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出发,自觉实施内部控制。会计事务所也要积极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咨询工作,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病毒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最早计算机病毒是以程序的方式出现,而现代化计算机病毒大多以电子贺卡、广告、邮件等形式出现,计算机病毒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①给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带来很大的困难;②随着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增强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不仅可以使计算机网络瘫痪,还可以盗取计算机用户的个人资料、企业的商业机密等;③计算机病毒的发展,给计算机病毒的清除带来很大的困难。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潜伏性与隐蔽性,被病毒种植者(黑客)控制,许多计算机网络用户在计算机中毒之后自己仍然没有任何察觉,通常是在病毒种植者开始攻击或者计算机瘫痪时才发现计算机中病毒。除此之外,计算机病毒传播速度较快,只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蔓延到整个计算机网络,这也是计算机病毒难以清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2计算机病毒特点
(1)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较强的破坏性是指现代化计算机病毒不仅可以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还可以盗取计算机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者使计算机重复执行某一死循环操作,最终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硬件受损的目的。
(2)计算机病毒不易清除
计算机病毒的不易清除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具有较强的潜伏性与隐蔽性,而且计算机受到病毒种植者的控制,使计算机用户很难发现计算机病毒的存在。
(3)计算机病毒形式多样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形式多样化发展,例如电子贺卡形式病毒、文件形式病毒以及电子邮件形式病毒等。
(4)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
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且病毒的传播速度较快,通常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蔓延到整个计算机网络中,也因此,一旦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整个计算机网络都会瘫痪。
3防治计算机安全病毒方法
(1)加大计算机病毒犯罪的惩罚力度
国家安全部门与信息部门应加强计算机病毒犯罪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计算机病毒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提高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国家安全部门与信息部门应当根据当前计算机病毒发展现状,从技术层面入手,找出计算机病毒犯罪的方法,从而制定出规范的计算机病毒打击标准。
(2)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
目前,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有MS-DOS、Linux、WindowsXP、Windows98、Windows2000、Windows7等,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MS-DOS、Windows98、Windows2000等操作系统逐渐被取代,现代人们主要应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用户普遍使用的一个操作系统,也是最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的操作系统。
(3)计算机杀毒软件的安装
目前,许多计算机用户都没有安装杀毒软件,使计算机系统在较低的安全系数中运行,导致计算机病毒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随意侵入计算机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杀毒软件产品越来越科学化与规范化,许多杀毒软件都是免费安装,为广大普通计算机用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应对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系统性工程,依托相关单位共同实行。1.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要有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对未建立或未按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或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依法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对生产基地、合作社、重点生产单位农业投入品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指导,确保生产环节安全,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安全优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更高要求。2.积极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县、乡镇两级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从而提高人民安全意识感、责任感。使生产单位进一步清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以随意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投入品,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每个人的职责,违反相关规定需受法律的惩处。加大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让人们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力争达到“人人为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识安全”的宣传效果。3.开展安全示范、推动规范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各乡镇各抓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各一个示范点,亮出示范牌子、制订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如实记录投入品生产档案,做好安全监管记载,从而带动辐射标准化农业生产。4.完善检测体系、做好科学抽检:县、乡镇监测站要全面完善检测体系,做到设备全、人员足、档案清、记录实。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检测手段,做到严格按照抽样方案操作,科学采样,精细检测,如实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问题早发现,处理要及时。5.申报三品一标、规范标识管理:标识是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号,各级政府要组织优秀合格的生产单位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真正做到消费人群认知“有标则安、无标存险”的消费理念。同时对已申报成功的单位进行标志规范管理,严格监管“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发现问题应该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由于抗精神病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为了安全用药,医生均采取阶梯式给药。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人工检测不到,传统抗精神病药此类问题尤为突出。1991年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有关文件中规定,三级医院一定要开展临床教学工作,并列出了常规高效液相色谱仪药物浓度检测(TDM)项目[1]。我院于2003年引进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开始对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以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进行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工作,本文对在我院长期住院应用氯氮平、氯丙嗪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1a血液浓度跟踪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康复科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条件:(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口服氯氮平、氯丙嗪治疗。(3)住院时间>5a。(4)病情稳定的男性患者。共入组42例,年龄30a~60a,平均年龄(47.83±10.46)a。其中服氯丙嗪10例,氯氮平32例。
1.2方法
1.2.1服药剂量氯丙嗪100mg~400mg·d-1,平均剂量250mg·d-1;氯氮平25mg~300mg·d-1,平均剂量171.094mg·d-1。
1.2.2检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患者氯丙嗪、氯氮平的血液浓度。氯丙嗪血液浓度正常安全范围为0.05ug~0.3ug·ml-1,氯氮平为0.3ug~0.6ug·ml-1。[2]跟踪监测1a。
2结果
2.1氯丙嗪、氯氮平的体内血液浓度氯丙嗪最小血药浓度20.53×10-3ug·ml-1,最大血药浓度82.35×10-3ug·ml-1,平均血药浓度44.583×10-3ug·ml-1;氯氮平分别为26.01×10-3ug·ml-1,470.65×10-3ug·ml-1,144.245×10-3ug·ml-1。均在安全范围。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2.2血药浓度与年龄的关系42例患者中,相同剂量氯氮平、氯丙嗪血液浓度监测值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血药浓度值越高。
2.3血药浓度与住院时间的关系长期住院的患者药物剂量不变,血液药物浓度相对稳定,治疗效果稳定。
3讨论
本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大,相同剂量氯氮平、氯丙嗪血液浓度监测值越高,可能与个体氧化代谢、药物动力等有关,提示血药浓度监测在给药方案的个体化应用中非常重要[3]。其重要性为:(1)可了解患者是否按医嘱方案用药,这对长期用药的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十分重要。(2)可考察药物的生产厂家、批号、生物利用度的情况。(3)了解患者对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调整给药方案。(4)防止药物过量中毒和作为药物急性中毒的诊断手段。(5)了解患者的依从性,常规剂量时出现中毒反应或药物过量反应。(6)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时,以及需要调整剂量或改变药物剂型时等均可及时监测。本观察还显示,长期住院的患者用药时间长,药物剂量稳定,血液药物浓度可达到稳态,形成患者可依赖的用药浓度,从而达到稳定治疗的效果。
因此血药浓度监测为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疗效,避免和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及安全用药提供了保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成效与问题
l.l监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处兽药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饲料和预混料中不规范添加兽药的饲料案件8起),在查处的纯兽药案件中,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兽药的22起(其中无证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案5起,无证生产销售兽药案2起),占案件总数的56.41%;违法经营违禁药品案6起(违禁的药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睾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残渣等),占案件总数的l5.38%;违法经营未标注主要成份兽药案l6起,占案件总数的41.0%;违法经营未经批准人药转兽用药的II起,占总数的28.21%;违法经营含量不足兽药案l起,占总数的2.56%;饲料加工点违法直接向饲料中添加兽药的1起,占总数的2.56%。
l.2存在问题我市兽药市场违法经营状况呈现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为:一是饲料经营点无证偷卖兽药的多;二是养殖大户利用规模优势带卖兽药的多;三是在职乡兽医,尤其是村畜技员无证经营兽药的多;四是持证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经营者经营未标注主要成分等标签不合格兽药的多;六是人药未经批准擅自转为兽药销售的多;七是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多。
三少为:严把进货验收销售质量关的少;建立完整兽药进、销、存台帐的少;经营的场所、仓库符合兽药经营陈列与储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经营者整体专业水平低。实际从事购销活动的直接经营人员一半以上不具有专业资格或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兽医、兽药知识和法规知之甚少。
2措施与对策
2003年兽药管理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力量,完善兽药审核,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大力开展养殖业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认真清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继续推行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协助相关单位指导养殖场所科学合理用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一切行为。
2.1积极宣传,为规范兽药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宣传回执制度。将兽药管理、禁用药清单、两院关于违禁药品的司法解释印制成宣传资料,一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成广泛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直接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当事人签字,将回执存档待查。这样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广泛参与,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率,把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每年《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审工作,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兽药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兽药、兽医法律法规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绿色兽药和饲料。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
2.3全程监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为规范兽药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法律法规,重点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加大监管力度。(1)取缔无证经营者,即未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和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者。(2)取缔四无产品,即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产品说明及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兽药饲料产品;(3)没收违禁药物,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按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的违法行为。(4)按照减少执法成本的要求,对抽检的兽药产品先行初检,初检有问题后再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3意见和建议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会计电算化替代传统的手工记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会计的现代化发展。论文参考,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地位日趋重要,但它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建立约束机制,完善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岗位、职责范围,建立相应制度,实行内部牵制
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以分为基本工作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的工作岗位,一般可以划分为: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的摘要保持相对稳定。各个工作岗位应建立自己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
与传统的会计工作一样,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是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建立内部牵制制度。论文参考,管理制度。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系统开发、发展与系统操作;数据维护管理与电算审核;数据录入与审核记账;系统操作与系统档案管理等,应建立一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单位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套具体使用制度,尽量做到专机专用;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增加软件的限制功能。论文参考,管理制度。
二、 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
计算机的设备安全和正常运行是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论文参考,管理制度。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一)、对计算机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保持设备整洁、定期进行保养、维护等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二)、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防止设备被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进行操作等。(三)、对计算机上机管理应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上机时间安排等。
互联网实现了会计资源的信息共享,但同时也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为了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的安全应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论文参考,管理制度。对计算机软件的管理包括:(一)、加强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非法删除和修改,定期进行备份。(二)、提高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可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认证、授权进入等措施。此外,会计软件还应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三、 建立健全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等数据。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由专人负责。论文参考,管理制度。(一)、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使用和归还手续,还应有对所有档案进行定期备份的措施,制定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会计软件一旦受到破坏能够恢复。(二)、采用光盘等介质存储会计帐薄、报表,其保存期限同打印输出的书面形式的会计帐薄、报表。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仍需要打印输出。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持双备份。(三)、手工录入并由计算机打印出的记账凭证上应有录入人员、稽核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收付款记账凭证还应由出纳人员签名或盖章。
四、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