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混合式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混合式教学法论文

篇1

1大学混合式英语教学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虽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也有类似之处。所以,笔者也遵循备课、教学实施和课后辅导的顺序来进行阐述。

1.1备课

我们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除了要吸收传统模式的经验外,还要注意:

(1)广泛收集资料。除了课本内容外,教师还通过给学生预设一些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并且引导学生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资源供其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并配合适当的任务型作业让学生来强化知识。

(3)强调教师协作备课。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储存,并通过网络平台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对所获资源进行交换。

1.2教学实施

在完成了资料准备和课程设计后,我们就可以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了。在这个部分,笔者以所在的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为例来说明。

(1)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套多媒体平台软件对学生的电脑进行广播教学,这既能够保证学生在自己笔记本电脑上接收到和教师同步的电子课件,并且这种同步是全媒体的内容呈现,也就是说教师不仅可以展示PPT形式的电子教案,也能根据需要资料库中的播放音频或视频文件。

(2)为了达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的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认知的理论,我们通过技术方法实现了同一课堂中非同步学习小组的教学模式,并且教师会鼓励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作为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仅仅充当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3)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参与到小组讨论。由于网络中数据的交流既可以实现点对点也可以实现点对面,教师便能自由切换于不同学习者或学习小组之间,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1.3课后辅导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堂可以被任意延伸到任意时间和空间中。通过网络,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保持着顺畅的信息交流。同时为了能让学生们的语言学习更加贴近自然习得,教师为学生们设计了各种任务,并且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学习。

(1)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听力作业和语音作业。这里的听力形式不仅是音频的,也可以是视频的,甚至是网络上的某个媒体文件。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对语言输出技能的训练。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同伴之间的对话联系以及和外教的情景模拟任务录制成语音文件,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提交。这样教师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就可以检查学生们的语音作业并且给与指导。

(2)布置写作作业:这里,教师所留的写作作业不只是一个题目,而会在作业平台上为同学们提供相关多媒体资料支持,这些资料可以让同学对文章的题目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

(3)布置课后作业:传统的应试型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作业设计得更加任务化,实用化。同学们通过查询网络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任务并去寻找需要的资源。同时,教师也会强调小组的协作学习,这样通过分工协作获得的信息再经过小组讨论而形成共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作用显著。

(4)如果学生有任何伺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系统及MSN、工CQ等和教师联系。这样学生的问题不仅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同时教师对某一个学生向题的解答也会同时到网络平台上,方便有类似问题的同学来查看。

1.4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过程实施之后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保证评估效果我们采用了阶段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1.4.1阶段性评估

(1)随堂测验:这里,单词听写和对语言点的随堂测试都是通过电脑平台实现的。这既可以保证测验的频度,也保证不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2)对语音、写作作业和自主练习纪录的检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利用自己的电脑进行录音,并且将录音文件传到教师指定的网络系统中供检查。对子课后练习,学生则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系统会自动批改并记录学生成绩。

这种阶段性评价,既可以保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一定督促,又能够及时校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1.4.2综合性评估

篇2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师通过捕捉“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独有特点,运用“两微一翻”策略,通过翻转课堂平台,利用PC端和移动终端,系统地将微视频、课件和进阶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基于问题探究学习。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教学重构,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依据学生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将枯燥的课程变成一节充满欢乐和智慧的灵动课堂。

慕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为碎片化知识点视频,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线下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学习,使学生可以把线上学习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同学、老师讨论,老师的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将来的名师需要有好的慕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运行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在东西部高校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并以此带动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遇到疑难处随时求助网络、课下登陆教学管理系统,由老师实时追踪学习进度――颠覆传统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搭建的“翻转课堂”,其实主要是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论文,课上直接切入深度讨论,也可视为“翻转课堂”的例子。

篇3

1微信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意义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作为语言课程需要大量的练习,这是学好语言课的基本方式。但现在高校英语课的学时数偏少,尤其应用型本科学时数更少,还有学时普遍英语的基础薄弱,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听,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微信混合模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在课堂上才能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上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教师可以在微信上布置学习任务,上传学习资料,有效解决了学生预习、复习、自主学习的问题,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接收新鲜事物能力强,微信是大学生应用的主体,微信功能强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进行制定学习计划、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适宜的英语教学模块进行练习,微信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时间灵活,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重要的过程,课程导入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就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同时把课堂上涉及的课件、视频、图片、重点知识点都上传微信平台,让学生对本次课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一些英语的基础知识,通过微信平台课前学生基本掌握,在课上教师主要布置学生英语知识的综合英语,比如阅读理解,对提高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2.2课中阶段

篇4

高等教育要立德树人,不能仅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课,要从高校的各科课程入手,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课程思政,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一个新的发展局面。近年来,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经被社会所认知和重视,且各大高校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给大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避免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从而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各大高校及时构建了课程思政的模式,建设了课程思政的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思政上任重道远。大学数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含《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大学数学与各工科的专业课程之间联系密切而广泛。新生思想萌芽阶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学年,这时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实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近年来,95后、00后学生进入大学,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同时,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他们的思想相对多元和复杂。要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他们成长的背景和成长的规律入手,把握他们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课缺乏双向互动,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将课程思政与移动教学相结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学习通、泛雅等移动教学平台的辅助功能,使课程思政具有时代感和同步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现在以大学数学课为例,展示基于移动教学的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1准备阶段

1.1充分挖掘大学数学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等思政元素。在讲授大学数学每一章开头时,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如牛顿、莱布尼茨、柯西等科学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独,不断探索数学定理、公式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力开拓,锐意进取的优良品质,不断追求创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坚定唯物客观,启迪学生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学学数学的兴趣。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协方差内容时,引入课程思政内容,做人做事,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团队的努力所创造的成就远远大于个人努力取得的成就,从而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微积分》的课程教授中,实时的提出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张遂等在数学、天文上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坚定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大学数学课程中还有许多的知识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等思辨观点,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反省自己,树立理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1.2丰富数学课程资源,移动平台推送信息。大学教师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知识,也可以利用中国大学MOOC,给学生优秀教学视频。在超星学习通或文华在线等移动平台上实时结合学生群体推送大学数学课程PPT,教案及相关前沿知识等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大学数学的方方面面。

2教学实施(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

2.1课前。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体现师德师魂,将课程思政贯穿授课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要准备合适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所讲授知识点,巧妙地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适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避免把大学数学课上成思政课,将大学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恰当的结合,且利用移动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使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个性十足。最后,在班级群上实时预习要求。一是认真钻研书中的内容:微分学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看视频,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三是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如何应用微分中值定理解决问题,如证明等式或不等式。2.2课中。对于基本的定义、性质、定理,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计算、证明、解答等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在讲授基本内容时,可以结合移动平台,如学习通进行在线选人,在线回答等环节,这样整个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教师也体现了亲和力。多元多维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三大中值定理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学家耗费毕生心血创立了定理,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行为值得后辈学习膜拜,为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科学财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罗尔定理,虽然命名为罗尔定理,但并不是科学家罗尔个人创立的,罗尔只是该定理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事实上,罗尔定理是由科学家德罗比什在罗尔的基础上根据微积分理论重新论证,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广到一般的函数,最终也就形成了现在大家所学到的罗尔定理,这原本是属于德罗比什的成果,但德罗比什却非常谦虚大度地将此定理命名为罗尔定理,以纪念此定理的开拓者,尽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创立的。这一典故告诉人们,谦让大度是非常优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荣誉,利益时保持谦让的作风,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课后。通过在移动平台上课后作业,开展专题讨论,微信群,QQ群,超星学习通班级群等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时反馈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线上作业或线下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源,尽量自我解决,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讲解,不留死角。这样,自主与辅导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布置小论文,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步骤地展开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然后在线上提交,老师在线上打分,也可以轮流在下次课堂上汇报论文成果。课后在移动平台上论文修改稿和反思总结,让所有同学在线共享,这样,学生既有学习过程,也有学习成绩,在平台上体现得清楚明白,师生一目了然。这是组成过程性评价的重要部分,为后续的学习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3学习评价阶段

传统教学模式对应的学习评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缺少客观量化的依据,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移动平台上教师首先设置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然后设置过程性评价的细分比例,让学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师设置各项比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评价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4教学评价阶段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应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评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数学知识与思政内容衔接起来不突兀,学生自然接受,不能为思政而思政,将数学课上成思政课;二是课程思政的内容要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使学生能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树立远大理想,不能纯粹的讲故事;三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们为此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所授课的四个数学大课堂,近300名学生。通过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数学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授课形式、学习动力的激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增强,教学效果较好。“互联网+”时代将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智能手机融入课堂,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现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教和学变得多元多维。

移动教学使大学数学课程思得丰富有趣,也使学生对于学习变得兴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教学与移动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使教育变得丰富多元,高效有趣。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能将知识点模块化、评价反馈客观化、交流互动实时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变革,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大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潮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隐忧与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2018,(11):7-9.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凤平,王宪莲,陈贵宾.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和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实践[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飞.浅谈借助移动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策略[J].职业教育,2018,(5):48-50.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4-47-02

Abstract: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annot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lended teaching combin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that teaching will not be limited by time, space or distance. Blended learning method can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VB program is explored.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is constructed, which combin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teaching, teaching case and specialty. It applies th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ing online courses, course discussion questions, attendance and final examination.

Key words: blended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VB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case

0 引言

现在的教学伴随着创意、科技的多元化,这不仅改变了师生互动关系,也使得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技巧无法满足科技信息飞速发展[1-3]。在培养学生创意思考和创造能力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推陈出新,设计更具特色、更新颖的课程内容,并融合信息科技教育的运用,让学习更生动有趣,让学习者更愿意主动参与,提升学生创造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探讨混合式创意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教学模式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

1 混合式创意教学

1.1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国际教育界对以美国为代表的“E-learning”实践进行深入反思之后,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概念,在2003年12月9日南京召开了“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北师大何克抗教授首次介绍了BL理念[4],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把传统学习与在线E-learning结合,这种学习模式包含四个应用层次[5]:①Online 与Outline结合,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技巧与在线E-learning结合;②学习目标混合,不再单一考虑网上与网下的因素,在“混合”策略的设计上以“达到学习目标”为最终目标,混合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广泛;③“学”与“习”的混合,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学习更高层次的目的;④学习与工作的混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作本身就是学习。其中,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来促进混合式学习以及如何提高混合式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是研究的核心。混合学习具有可延伸性、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学习成本结构等优势。

1.2 创意教学

创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启发性的教学,特点是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意,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考能力。创意教学的理念包含:提供给学生多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教材,注重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问题解决等几个方面。创意教学策略就是创意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同时理解更深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

2 混合式创意教学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混合式创意教学模式的设计分为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三部分。混合式创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2.1 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建设

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2012年我们申请了广东省高等院校的教改项目资助课题的研究,开发了VB程序设计课程互动教学平台,该平台界面如图2所示。

平台配有课程全文学习内容、课后练习及解答、课程PPT内容。根据创意教学的师生互动原则ATDE(ATDE原则是由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及评(Evaluatio)等四个要素组成),平台引入即时“在线交流”功能和“互动论坛”功能,适合课堂上和课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本平台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视频、程序实例和学生习作,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考资源。

2.2 构建学科与专业不同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的招生专业特色,将教学案例与专业混合,VB 课程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标准。

⑴ 课程设计必须以学院课程规划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程的设计。

⑵ 课程发展,应以学生必修科目为基础,落实学院培养应用型学生办学特色。

⑶ 专业课程及专业实习、实验、专业设计课程,应以务实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并兼顾培养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及自我发展的能力,一定要使学生具有就业或继续深造所需基本知能。

⑷ 有关各专业教学大纲,可以视学生接收程度、社会需求及科技的发展酌情增减,各单元教学时间亦可视为实际需要酌情调整。比如,我们在国际贸易专业,设计了该专业结合的股票盈亏计算、汇率换算、贸易实务计算、报关流程窗体界面设计等作业案例;在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当前网购热度与货物的处理要求,要求学生设计物流处理的整个流程;在投资理财专业我们设计了基金管理、股票投资、银行理财等综合题目。通过这种与专业结合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控件、ACTIVE X控件、数组控件、菜单设计、窗体设计等单元内容,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到后来的综合应用,逐步加深知识深度,在专业背景的不同之下,强调达到“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基本能力”的“三基”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后续学习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具有创造倾向的人为解决问题或产生新事物,发展创造思考或将可关联的要素加以联合的能力。课堂创造力的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该模型包括三部分:学生被传递的知识主体(领域)、控制知识的教师以及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而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2.3 教学评价多元化

根据教学目标与我院考试大纲,同时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VB考试大纲的要求,采取多元化评测手段,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⑴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⑵ 教学评价

① 教学应做客观的评价,而评价内容应该兼顾认知、技能、情义等方向,评价方法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如“观察”、“口试”、“笔试”、“实际与文档操作”等评价,教师按单元内容和性质,针对学生作业、演示、心得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现,相互配合使用。

② 教学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时,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已有知识能力,以建立学生学习与兴趣信心。

③ 教学评价的结果妥善运用,除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及辅导学生学习外,也作为学校改进课程的参考依据。

④ 没有通过评定的学生,教师应该分析、诊断其原因,并适时实施辅助教学;对于天赋优等或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该运用增广教学,使其潜能充分发挥。

3 具体实施

从2012级开始,VB程序设计成绩评定包括以下方面。

⑴ 平时部分――从在线课程讨论、课程提问、出勤等部分进行考核评定,主要侧重课程的参与度,所占比例不超过总评成绩的20%。

⑵ 课后学习评价部分――我们的教学学时从六年前的108学时减少到四年前的72学时, 2013级进一步缩减到54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上机36学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专业要求案例,通过在线论坛参与讨论获得积分,期末折合成总评成绩的一部分,所占比例不少于总评成绩的30%。

⑶ 期末考试评定――期末进行无纸化上机考试,闭卷120分钟,结合“三基”要求对整个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评,得分按50%左右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4 结束语

混合式创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四年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和优秀率也大幅度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还不够完善,课程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案例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体系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席先杰.基于“混合学习”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22):15-17

[2] 贺再红.基于混合式学习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D].湖南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08.

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人们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因受课时量限制而在课堂上不能讲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学大思潮、文学现象的相关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做课外独立学习。具体方法:(1)每次课程之前,利用课程平台上传的教学资料、教案、课件、教学笔记、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章节,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总结思考题,在课后练习。(2)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网络提供教师讲义、经典作品选读与分析、外国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绍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3)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测试,衡量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建立参观访问、观看影视资料的心得体会,建立社会调查报告、音视频等资料档案,并及时上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5)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适当增补。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恢复自我主导“角色”意识,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1.在课堂教学上,以传统的课堂讲论法、讲演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依托课程平台,适当引入慕课式教学方法。(1)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密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精选经典视频片段和图片,摘录原著篇章,利用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2)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辅助高师文学课教学,如,利用校园网课程平台,采用微课、慕课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实现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具体方法是:①遵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从985、211高校引进MOOC教学视频,链接慕课中文网、网易公开课等,针对主讲教师不能亲临,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设置辅讲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将教学视频内容深化;②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辅助式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思考。教师课堂上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中测评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1)引入半开卷考核形式。①从参考书目必读10本中,任选其一,要求当堂完成配合教学内容的从文论或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课程论文。(有原创观点,能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500字。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选择一个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参加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获得奖励等,可作为优秀成绩取得的一个衡量依据。(3)每一次教学是讨论课的,可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打一个分数;有论文写作要求的,则依照论文写作情况,为其打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为每个学生合算一个分数,列入本学期的期中成绩。核算百分比后记入期末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篇7

1更新观念,深化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的混合教学往往指的是某种教学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最简单和直接的理解就是将E-Learning同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混合;之后,出现了翻转课堂模式,但这一模式的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若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则就会在操作层面上存在很多问题。2003年,祝智庭教授在国内首次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详细介绍[2]。十余年来,我国高校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如上海交大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3]等。医用物理学同数学、化学等课程一道共同构成医学生入校以后即接触的重要基础课,它为医学生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为医学图像诊断、医学技术创新等提供物理学依据,因而既具有“物理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具有“医学”特色。正是由于医用物理学课程具有这样的双重特性,因此无法仅通过在线学习去有效地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目前医用物理学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从120学时减少到30-40学时[4],如何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将“在线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医用物理学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课程的整合、问题导入与自主探究的结合、物理学基本理论与医学实践的融合,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2构建内容模块,促进知识融合

2.1知识点模块

所谓知识点模块,是指以模块化的方式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物理学内容呈现出来,着眼于让学生理解掌握每一个模块,并且能举一反三。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划分为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分为普通物理的力、电、光、原子物理等内容模块,包含大学物理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专业模块是根据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的需要所设置的模块,分为医学影像物理学模块和医用电子学模块,内容包括X射线、磁共振、核医学、超声、电路基础、半导体器件和放大器的基本原理、集成运算放大器、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通过模块构建,既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

2.2物理学思维方法模块

教学中,我们经由思维方法模块建立起经典物理学知识与当代医学问题的“医-理”融合,具体分为四个主要环节。以“超声”模块的教学为例:一是通过线上课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用大量的视频与图片展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这样的教学导入来引发学生思维动机;二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三是通过超声模块的实验教学,以实证式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以此进一步激发其思维活力;四是通过学生课后搜集相关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学反思,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

2.3医学的物理问题模块

解决学生不喜欢、听不懂物理课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与“医”相结合[5]。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探究”将知识模块与思维模块串联起来,我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以“心电图”部分的教学为例:课前,让学生收集临床心电图资料,思考“心电图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课中,教师从电偶极子这个物理模型出发,讲授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瞬时心电向量、空间心电向量环、平面心电向量环、心电导联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自我探究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课后,我们主要是通过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对现有实验进行改进并设计其他物理规律的验证实验方案,从而提升对知识的掌握与思维的培养。

3优化教学环节,促进资源整合

3.1课堂教学资源

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我们一是在处理和加工教材的环节上下功夫,努力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教育资源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1999年,我们就尝试编写出版了《医学物理学基础》教材,突出与强化了“医学”特色;二是在活化和优化师生、生生的互动上下功夫,努力激发蕴含在学生中的探究欲望进而在动态教学中生成资源。我们的“医学物理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课题也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三是在建设和实践案例式教学资源上下功夫,努力完善在“医-理”融合中的问题导向,进而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深化资源。200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医学物理学》(案例版)教材,同年出版了《医学物理学学习指导》,我们参编了人体的生物电场、原子核和放射性等章节的编写工作,为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实验实训资源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环节,我们按照课堂教学的内容设置,设计了必做实验模块和开放式实验模块。必做实验模块包括:液体粘滞度的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心电图机的使用、超声诊断仪的使用、旋光仪的使用、窗口技术。此外,适度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实验项目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比如:MCT-D1激光模拟实验仪的使用、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用扫场法观察核磁共振并测量旋磁比、X-CT计算机模拟实验——图象重建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等。

3.3网络学习资源

篇8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环节。机械类专业更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技术不扎实。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其实并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机械类专业中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属于被动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谓被动实践,就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都由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套路进行实践,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效性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

众所周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也多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充实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提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两类课程,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理论类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能力类课程体系。在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将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力学知识、工程制图技术知识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应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习、机构设计实践、制图设计实践等活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刻意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实践活动和步骤,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实践自信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实践能力。

2.推广阶梯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要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推广校园科技文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阶梯式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平台基础上的。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上优秀的机械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向学生开放部分创新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生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等活动,使学生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高职生科技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平台。教师要将高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反馈意见,光靠教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必须指出的是,企业评价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生也在企业中进行过实习,所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而且企业往往是基于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参与到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在职业生涯内发挥应有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篇9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117-02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in Information Age//LI Lei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in the information age of the 21st century. 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subject-based English teach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subject-based English; teaching mode reform

1 前言

信息化时代的专业英语教学面临多种教学方式变革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对教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专业英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点在专业性较强的院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学英语所传授的知识不足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灵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渡和转型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2 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相比英语专业人文性、思辨性的英语学习理念,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通常是把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来看待。当然,不提倡唯工具主义的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而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以人文主义的教育,在中小学英语及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其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脱离实际生活使用的语言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言源于生活,也必须应用于生活。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的语言形式自然也是千差万别。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鲜明差异,日常语言和专业语言的风格迥异,都是这一现象在语言层面的集中体现。对于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和动机影响了其学习态度和取向,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则影响了其学习的效果。专业英语教学以往只注重词汇和阅读的教学,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的联系,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

在信息化时代,基于大数据平台,很多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公开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新兴教学形式和方法,结合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实践之后,可以有效地提升专业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涵养,改善教学效果。

3 外语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学习课程,是以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课程形式。优秀的慕课应具备以下特征:

1)制作设计精细、精炼,围绕集中的主题展示视频资源,包括内容、练习、反馈、讨论、评估等主体结构,逻辑严密,呈现完整;

2)视频一般要短小精悍(5~15分钟),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和学习,讲解精细,可以反复观看;

3)练习数量多且针对性强;

4)提供网络互动和答疑的平台等。

慕课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大规模的学员注册和交流平台,大容量的课程内容、种类和网络连接、翻转课堂内容等。基于大数据的外语教学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有助于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新型课程设计与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能够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和团队建设。

4 专业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模式

囿于知识结构问题,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师多为专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外语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且难以转型,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此外,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足够的趣味性,教学效果欠佳。信息化时代的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开创适应新时期时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主导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应调整各自的教学和学习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英语教学。

以教师的自身发展为前提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掌控着教学资源,控制学生和学习的过程。慕课打破了时空和国界的限制,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场,学生获得了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也由此远离教师的控制,教师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致力于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教学组织者和中介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慕课也提供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的契机,促进教师队伍的分化组合和迅速成长[1]。专业英语教师应适时调整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反思、反省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促进英语教学的生态化发展。

以专业知识的内容为依托 以内容为依托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将语言教学建立在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尽管慕课涉及各学科的知识,但都要求学生掌握学术英语语言技能,能快速有效阅读学术文献,记录并归纳笔记要点,参加研讨并陈述个人观点,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专业英语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理解学术讲座结构和内容,并准确记录、阅读专业学术文献,撰写调查报告等书面材料。此外,专业英语教学还要加强思辨能力和学术规范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学习者获取专业前沿信息的学术研究能力[2]。

以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主体 新时期的专业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慕课与传统课堂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教师首先要接受线上培训,搜集并综合利用线上资源,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授课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线上布置一些慕课及网络视频学习资源等自主学习任务,线下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在网络课程中,如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PPT、电子书等。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完成碎片化的学习[3]。专业英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

以医学英语为例,在线学习资源包括网络多媒体资源、英美医学类电影电视剧、英文医学期刊论文、医学英语新闻、英文医学研究网站等[4]。教师可采用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

tion,CBI)、作业教学法(Assignment-based Teaching)及Presentation教学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以科学的管理平台为辅助 慕课的学习者看完讲座视频后,通常要完成一些互动练习,提交作业和论文,参加小测验或考试。慕课平台可以实时记录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数据反馈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专业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分组讨论,通过分时段测验和成果汇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并针对其学习过程和效果客观地做出评价。教学中的评价应由教师、同学和学习者自身共同参与,不但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建立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5]。

5 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专业英语教学给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应与时俱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的内容为依托,以科学的管理平台为辅助,构建新型的信息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也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97-101,120.

[2]吾文泉,周文娟.基于“慕课”现象的ESP教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57-63.

篇10

[2] 李科.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析[J].教学研究,2014(3):78-80.

[3] 韩标,刘再起,黄学永.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2013(7):86-89.

[4] 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12):148-150.

[5] 蒋娜红.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115-119.

[6] 张长安.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66-179.

[7] 张继延.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30-31.

[8] 马伟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119-122.

[9] 周水平,万江文,郭安平,陈裕鹏,龚志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0(4):148-150.

[10] 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111.

[11] 吴茜.《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163.

[12] 缠菁,刑小松,徐静.“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3):32-34.

[13] 陆文晓.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安全教育新模式探索――基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2015(12):39-41.

[14] 刘若华,姚勇,覃文庆.研究生安全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6.

[15] 衣庆泳.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3):32-35.

[16] 阳永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6):162.

[17] 王文礼.MOOC 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18] 李青, 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19] 何伏刚,马东明,孙海民.探索 MOOC 教学方法在 mLearn?鄄ing 中的运用[J].远程教育,2012(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