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23:07: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研讨式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启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营销策略时,我会先让学生们说说他们喜欢的品牌,然后,再让他们去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品牌,对这个品牌了解多少,是否知道这个品牌是如何推广的。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要讲解的营销策略相关知识。
讲解完以后,再让学生们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为自己喜欢的品牌设计一套营销策略。这样一来,学生们一入题就会处于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并会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思考,直到最终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思维,也锻炼了其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们带到与之相关的场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在现实场所中更深刻、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产品组合时,我会将学生们带到校园内的一家超市中,结合该超市的实际情况,现场为他们讲解什么是产品组合,该超市的产品组合情况、宽度、深度和关联性等,让学生们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使他们在现实场所中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战教学法
中国有句俗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创新和改革市场营销教学方式,其终极目标无非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应用性的市场营销人才。所以,采用实战教学法,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战,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的教学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随机抽取2个班,即实验班A班36人,和对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讨式教学法教学,B班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A、B班采用同样的授课教师,统一的教材。
研讨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5步:(1)老师简要概述基本理论和解释重点难点,学生分组;(2)老师指导选题,学生查找资料;(3)同学间或师生间分析、讨论;(4)小组完成论文或综述,学生介绍组内讨论、研究成果;(5)组间交流学习,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并总结提升。
2 结果
2.1 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法评价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邀请了我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医教研室的老师参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学的听课,课后发出教师调查问卷7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详见表1。表1 实验班学生、老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略)
通过对表1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喜欢初探研讨式教学法的学生达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欢的为53.5%,一般喜欢的为16.9%;老师达到71.4%,其中非常喜欢的为42.8%,一般喜欢的为28.6%。对于不喜欢此教学法的11.2%学生也经过分析,这些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从结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还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统一考核并进行成绩分析。考卷由教务处统一命题,实验班为(77.28±12.12)分,对照班为(72.84±11.13)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学成绩比较,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P
3 讨论
3.1 运用在中医学教学中的优点
3.1.1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反,研讨式教育法实现了教学的三大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到“研讨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生不在是知识的简单“存储器”而是“发现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到“都是参与者”,堂上堂下师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学生成为整个中医学学习过程的主体。
3.1.2 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提升
研讨式教学法在每个阶段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经过自己处理后运用知识来完成论文或综述,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3.2 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学生数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教学效果难以为继。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研讨式教学法当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适用,至少不是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适用[2]。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关键词: 中医学;研讨式教学;教学法;数据收集
1 对象与方法
在2007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随机抽取2个班,即实验班A班36人,和对照班B班35人。A班以研讨式教学法教学,B班采取传统教学法教学,A、B班采用同样的授课教师,统一的教材。
研讨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以下5步:(1)老师简要概述基本理论和解释重点难点,学生分组;(2)老师指导选题,学生查找资料;(3)同学间或师生间分析、讨论;(4)小组完成论文或综述,学生介绍组内讨论、研究成果;(5)组间交流学习,老师补充相关知识并总结提升。
2 结果
2.1 师生对研讨式教学法评价的调查
在教学中,我们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1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同时邀请了我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中医教研室的老师参与研讨式教学法教学的听课,课后发出教师调查问卷7份,收回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详见表1。表1 实验班学生、老师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评价(略)
通过对表1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喜欢初探研讨式教学法的学生达到70.4%,其中非常用喜欢的为53.5%,一般喜欢的为16.9%;老师达到71.4%,其中非常喜欢的为42.8%,一般喜欢的为28.6%。对于不喜欢此教学法的11.2%学生也经过分析,这些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从结果可以看出初探研讨式教学法并不适应所有的学生,尤其对于大一新生还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统一考核并进行成绩分析。考卷由教务处统一命题,实验班为(77.28±12.12)分,对照班为(72.84±11.13)分;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医学成绩比较,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P<0.01)。
3 讨论
3.1 运用在中医学教学中的优点
3.1.1 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旧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淹没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相反,研讨式教育法实现了教学的三大转变,教学方式从“讲授式”到“研讨式”,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学目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生不在是知识的简单“存储器”而是“发现者”,师生关系从“主客关系”到“都是参与者”,堂上堂下师生可以充分的交流和研究,学生成为整个中医学学习过程的主体。
3.1.2 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提升
研讨式教学法在每个阶段都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1]。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经过自己处理后运用知识来完成论文或综述,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3.2 在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难以适应。此外学生数量多,很多都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教学效果难以为继。
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活动,研讨式教学法当然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适用,至少不是对所有类型和基础的学生都适用[2]。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并能指导相关经济行为的决策。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能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研讨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应运而生。本文在简单介绍研讨式教学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介绍自己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研讨式教学的步骤,并分析其效果和不足。
1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及要求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开始被引入国内,随后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研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进而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它包括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体现的主要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它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协作自行探究,学生始终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创新性,要有探究的价值;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量力而行的教学规律。
2研讨式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自2013年始,践行研讨式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研讨式教学改革需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环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编制体现研讨式教学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研讨式教学区别于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在教学大纲上也要有体现。比如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教学内容的整合安排,哪些内容需重点掌握,哪些内容需重点设计研讨环节等。(2)教学设计体现研讨式教学特点。研讨式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教案和课件设计都应体现问题导向。小到每个知识点,都可以从问题切入,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大到每一个完整的理论,可以设计覆盖完整内容的大主题大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讨。(3)科学设计研讨主题。可以说研讨主题的设计是研讨式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好的主题设计,应该既覆盖教材理论重点内容,又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比如讲授价格理论时,可将研讨主题设定为当前最热的房价问题;讲授生产理论时,可选择规模经济问题作为研讨主题;讲授市场理论时,可选择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收入差距为研讨主题;讲授分配论时可讨论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4)合理安排研讨小组。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上第一次课,需先介绍微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并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要求等,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学生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分工协作完成资料搜集、数据分析整理、研究报告撰写和PPT制作讲解等工作。(5)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介绍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在小组代表介绍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6)研讨的课后延伸。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设计是否恰当,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有无改进空间等。学生可以从学到的知识、发现的问题或差距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3研讨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自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践行研讨式教学以来,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此过程中,认真参与的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提高。绝大部分学生反馈“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2)学生开始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熟视无睹,原因在于缺乏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训练。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提出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能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得到培养。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或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有不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动手撰写科研论文。(4)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在研讨过程中的表现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这些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做相应的调整。这个教学反馈的速度较快,反馈周期短,因此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则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4研讨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研讨型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讨论主题要准,质量要高。主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质量的高低,合适的主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强教师继续进行研讨型教学的信心,故设计好的主题是讨论成功的首要步骤。因此,选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专题。笔者的原则是,选题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了解,选择性地选择有争议的知识点;其次,选题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作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选题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涵盖课程内容中比较多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探索时有较大发挥空间。(2)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讨论气氛。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需要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表现、观点和发言,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做出决策。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难以进入状态,部分是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发言;部分是由于偷懒,准备不足而不愿意发言;还有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差而不愿发言。为了提高这些学生的参与度,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一是诚恳邀请性格内向和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多加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二是将发言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系中,激励学生发言;三是讨论组长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保证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有锻炼机会。(3)制定并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在讨论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想“搭便车”,往往出现“一人代劳,全组过关”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课前制定并公布了详细的考核标准,要求明确每次研讨工作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体系。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评判的基本要求,也是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种全会强调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作为高校进行国防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将研讨式教学法引入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设计了研讨实施步骤,提出了研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了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实施教改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2-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这对提升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战略高地,更加要在国防教育改革浪潮中首当其冲,大胆创新,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乃至全民国防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但是,通过综合各种调查及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均面临着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课堂沉闷,授课效果不佳的问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亟待改革,该课程的的课程改革路径与授课质量,将直接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要改变高校军事理论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改革方法之一。
1 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研讨式教学法源起于早期的德国大学,到我国之后由湖南师范大学的郭汉民教授对其进行大胆的教改实践,最后归纳改进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研讨式五步式教学法,本文采用郭汉民教授的定义及方法。郭汉民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将“‘讨论’与‘研究’组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具体开展五个程序即教师示范与布置任务-学生查找资料、撰写讲稿-学生参与讲课、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总结、评价的教学方法,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是一种以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指导学生研究与讨论交流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讨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治学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师生互动,重视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中的运用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学会学习,收获知识,提高能力。根据郭汉民教授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结合授课实践,笔者在《大学生军事理论课》课堂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理论导论,小组分配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要对学生进行理论导论。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为每年的大一新生,绝大部分新生在上课之前对该课程了解甚少,并且他们在高中阶段极少接触到研讨式教学法。因此,在授课的前2-3周,教师应该进行理论导论,主要是介绍开设该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安排以及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办法等。有些学生刚开始对陌生的,听起来高大上的研讨式教学法有点排斥或者觉得摸不着头脑,通过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基本了解,给予学生一个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期。同时,教师还需对班级学生作一个前期调查,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否有与课程相关的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教师在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进行班级分组。鉴于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军事理论课无法实行小班授课制、课程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不充足等原因,小组人数控制在8-12人较为合理。分组太细,教师无法一一指导,可能还会导致课程内容讲不完的问题;分组太粗,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研讨效果不佳。除了人数控制之外,分组时应采取学生自愿拼组,教师合理调配的原则,主要是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行结合成小组,教师再根据人数、学生素质、性格等因素对各组进行微调。班级各组较均衡合理的搭配、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气氛和谐融洽是保证研讨式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前提。
第二步:指导选题、独立探索
在分组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对各组进行指导选题,指导选题的依据来源有三方面:第一是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二是教学所采用的军事理论课教材;第三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点,学生认为的难点、重点等。教师依据以上三点设置不同备选选题,选题应尽量做到既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问、论点、关键性主题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选择之后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对选题略加修改补充。
各组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独立探索,这个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图书文献、电子文献、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归纳提炼,为论证主题准备相关材料。
第三步: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再通过定期举行小组研讨、头脑风暴法等方式交流沟通,最终凝聚所有成员的智慧,以论文、演讲提纲、PPT等形式呈现各组的研讨成果。小组研讨能够拓展课堂之外的知识获取通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识重新分析、思考生成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研讨过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小组成果的质量。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指导者或者良师益友的角色,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比如学生在制作课件或撰写演讲稿时教师可以给予指导或提供修改意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研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更深厚的师生情谊。
第四步:小组展示,大班讲评
部分学者认为小组展示与大班讲评是两个环节,但是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将两者放在同一个时间段进行的,因此在步骤设计时也对两者进行了合并。每个小组推选一位组员上台展示各组的研讨成果,每人讲述的时间约12-15分钟,讲完可由师生对主题进行提问,师生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做讲评综述。讲评综述需指出学生研讨课题的核心要素,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反思;对于学生的偏颇观点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认识和观点;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便于学生在下一次研讨课程中改进;最后还要对研讨主题进行升华,强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他们的国防意识。
第五步:反思总结、评价反馈
这一过程既针对学生,又针对教师,各小组学生要在大班讲评之后整理综合师生们的意见,对各组的研讨成果进行最后修改定稿,再次提交修改后的成果。同时学生还应对研讨式教学效果予以评价,对研讨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向教师汇报。教师首先要对所有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过程各阶段的表现予以客观评价,并将评价成绩记入学生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其次要对研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之处,撰写教学笔记,总结经验,以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3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呈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研讨主题制定不完备,主题不够有吸引力,研讨过程开展不顺畅;学生出于对军事理论课不太重视,或者对研讨活动缺乏经验等原因,研讨总体参与度不高等。
因此在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时应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3.1 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确保研讨过程顺利开展
郭汉民教授曾说过在研讨式教学法中“教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从台下走到台上。教师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变身为“导演”的角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前期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讨前期,教师必须要从课程内容和相关知识体系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兼顾广度与深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有研讨价值又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供学生选择。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对研讨主题的子课题,即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和问题提前了解熟悉,这是一个需要在课外花费相当时间和精力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将这个准备工作做充分,才能在研讨过程中顺利扮演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3.2 学生应提高重视程度,做到全员参与研讨
研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研讨小组分工不明确,真正参与研讨过程的学生并不多,有很多同学在各小组挂名,但没做什么实质性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因此,作为学生首先应该提高对军事理论课及研讨式教学方法的重视,积极参与到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来。在小组研讨中明确组员分工,避免出现能者多劳,甚至组长一人包干的情况。各小组也须在成果展示中将小组分工及分工完成情展示出来,既是对各小组成员工作情况实施监督,又能为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4 研讨式教学法在军事理论课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通过实践经验总结,研讨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军事理论课》授课效果产生的正向影响,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对该方法表示支持,其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改善师生关系,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研讨式教学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讨合作,解决问题,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主主”变为“主客”的合作关系。研讨式教学成果展示阶段,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学生站上讲台积极表达,教师走下讲台变身听众,建立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4.2 活跃课堂气氛,提升了授课效果
研讨式教学法使得向来沉闷的军事理论课“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融合为一体共同讨论、研究、评议研讨主题,营造了能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宽了国防教育的渠道,还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提升了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效果。
4.3 摒弃知识灌输,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能够摒弃了传统课堂里知识灌输的模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第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选定的小组研讨主题,学生必须从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或者论证主题的思路和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研讨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研讨过程中不仅是组员与组员之间要沟通,组员与老师之间,各小组之间都需要沟通协调,这些都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第三,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式教学法采取的是点拨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4 促进教学相长,创造师生“双赢”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备课质量的要求和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一般的教学法。为了研讨过程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对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做相当扎实的准备工作,这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都是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通过研讨,他们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办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们的身上汲取到新鲜的血液,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课程方法的改进等等,最终创造师生“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2)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121.
(3)朱承,刘聆,王新峰,黄金才,刘忠。研讨式课程改进型“五步”教学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9):61.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文本的审美元素,归结点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文本看作一个特定的充满感彩的审美对象,深入把握教材的美学意义,按学生认知需要和认知能力设定一个课题,然后进行充分论证,与学生一起去感知那个特有的情境并进行研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目的,并最终指导学生将这些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能把所学知识和研讨实践能力有机有效地统一起来,在知识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课题研讨的形式,使学生的思考探究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利用“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思想,用科学性的写作基础教学来指导写作这一创造性活动,进行作文分步训练,安排了“材料作文如何审题”、“作文拟题方法探究”、“怎样选材”、“作文结尾妙法研究”等二十几个子课题,然后由语文学科室的成员进行专人专项研究,得出结论后,将之应用到指导学生的实际写作训练当中,并不断完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很多学生的作品在《花季》等报刊上发表,还有部分学生获得了国家级、省级作文竞赛的奖项。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的优点在于使教师形成了教学的个性化,也使教学更深入透彻。语文学科富有极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艺术创造的生命在于个性化,“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课题目标,这在同类文体、同题材文本、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等具有共性观点的文本中找到了个性化的意义点,更具有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而且,要做好一个课题,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探索,在整理、思考的过程中,对文本的研究也就更深入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出林冲杀人“情有可原,法理难容”,读出刘兰芝“自强自立,有思想有个性,所以为封建礼教所不容”,读出李白的“自以为是”,读出琵琶女“并不可悲”等。写出创新阅读小论文上千篇,
语文研讨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语文课的实践性开放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学生主动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还在班上掀起了一股“读红”的热潮,继而能主动阅读其他中外文学名著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并写下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两年来,奥赛班学生人均读书十五余部,人均写读书笔记达20余万字,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练笔数量都远远大于平行班班;考试成绩也明显提高,以高三上学期全市联考为例,奥赛班平均107分。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使教材有特色,使语文课有特色。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为了在熟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老师让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设计开放性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比如: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本文所着重强调的不只是“孝”,还有“忠”的问题。“忠”“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请同学就当今社会里如何理解“忠”和“孝”进行研论。再比如: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愿奉诏仕晋找借口,你是怎样认为的?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以此训练学生的论辩才能。通过这样特色专题式拓展延伸性的研究性教学示范,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课堂教学有了特色,教师的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课题研讨实践”式教学法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师生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素养的提高,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确实令我们感受至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48-03
计算机算法的应用已经普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计、电信和互联网、一般生产制造业以及经济与金融业等。算法技术不仅仅是应用在计算机领域,在其他理工类及社会科学领域里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任何问题的求解,都离不开一般性的算法设计原则,因此,开设“算法基础”的课程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算法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要讲授计算领域中不同问题的标准算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其算法复杂度,且在诸多可行性算法中选择一种时间或空间效率最高的方法。所以,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它需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两门课作为基础。这门课程不仅要学习较复杂的算法设计思想及数据结构的选择,还要掌握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语法。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能掌握算法思想又能对高级算法的编程有一定的认识,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难点。
无论是从当前教育当局的政策导向来看,还是从算法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来看,科研和教学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十分有必要在算法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因为我们发现,在原来的大部分教学时间里,学生只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而少有主动性的参与,缺乏必要的科研训练,因此很多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短时间内很难写出有创新性的论文。所以,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真正结合起来,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进行教学改革,实施3R科研式教学,从而转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一、3R科研式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加入研讨最新的算法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将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一些研究问题作为课堂或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实验等做法,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效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笔者在算法教学中不断总结、提炼出了“3R科研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我们在“算法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尝试性采用的一种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教学方法,3R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丰富性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研讨环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循环性表现为利用ACM平台,为学生提供课上与课下互补性的学习环路;关联性主要在于利用任务驱动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
结果表明:3R科研式教学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向学生单向性传授知识的灌输式,而代之以教师指导学生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进行主动探索和交流的研讨式,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教学形式上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
二、3R科研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1.通过3R优化课程教学
由于3R科研式课程教学涉及师生双方教学观念、思想的转变,以及选题内容、查阅文献、开展研究、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一系列问题,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比较多,也因此可以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内容。此外,基于工科学生进行研讨式教学成熟的经验还不是很多,我们也在逐步探索和尝试,及时地对每一次研讨环节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有利于下一次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提出最重要,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去“改造”和“创新”任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使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能自己提出问题,探索解决,并很快地开始进行创作,教师则要及时指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以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
3R科研式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虽处于不同的位置, 履行不同的职责, 但双方是平等的, 因而有人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双主体”, 互相认同对方的地位, 相互配合, 相互作用, 实现教学相长。一个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前进, 教会学生怎样处理大量的信息, 更多地应是一名向导和顾问, 而非简单机械的传授知识的工具。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取得好的实际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并重, 互教互学。
4.编撰课程学习指导书,明确教学目标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不如研究生,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 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计划, 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计划之内活动。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编撰一本学习指导书,学生通过指导手册的使用,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3R科研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通过几年的尝试性教学,我们发现,3R科研式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生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文稿、宣讲等全过程就是让其在学习如何做学问,也可以说是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培训。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科研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进了师生交流,密切了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关系比较淡薄。增加了研讨环节的教学后,教师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演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时常请教“导演”,“导演”为了“演员”表演到位,也时常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距离变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
3.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是实行3R科研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在大学高年级中实行3R科研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做”,教师在做学问中教,学生在做学问中学。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需要掌握某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本专业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至少需要如下5种能力:(1)检索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2)阅读文献、鉴别资料的能力;(3)归纳综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4)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创新的能力;(5)文字、口头表述能力。上述5种能力对于全面完成科研任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都是形成科研能力的必要成分。毋庸置疑的是,科研能力既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也不是一下子从整体上可以培养起来的。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更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训练以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科研的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是3R科研式教学的特色所在,也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原因。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在我国教育的百花园中,“讨论法”和“研究法”作为两种单独的教学方法其实早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他人发言,都要准备个人的发言;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法的结构和顺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开发思维能力。3R科研式教学方法吸收了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精华,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形成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但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毕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3R科研式教学对大学生所进行的仅仅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并且我们的教学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尽管如此,3R科研式教学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蒙应杰.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3).
[2]史国川,谢宝陵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及其实施[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陈述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一、Seminar科研教学法
在科研的过程中,往往进行定期总结汇报,定期举办Seminar。Seminar,即小型研讨会,主要用于科研实验室的定期研究总结汇报。在国外比较流行,在国内也有许多重点院校的实验室采用。Seminar的特点是灵活、实用、高效、系统。
首先,Semina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往往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进行总结式汇报,汇报时间和地点较为随意。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探讨,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幻灯片、口述等形式呈现给组内的各成员,灵活掌握内容和讨论时间。
其次,Semina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固定于教室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分散在自己的实验室或研究室内,根据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实地进行教授。教师一般每周或每两周开一次Seminar,鼓励学生思考并积极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
最后,Seminar教学法具有系统性。由于在Seminar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进行发言及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往往印象更为深刻。再结合理论教学的学习,往往会有事半功倍、思路豁然开朗的效果,更能系统性地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
二、综述式教学法
科研的训练往往离不开撰写综述(Review)论文。通过综述论文的撰写,可以广泛地搜集此领域资料,发现最新研究动态,及时找出该领域的成果及局限性,对某一领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将这种思路用于理论教学将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和反响。如在学习药剂学第三篇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中的第二节聚合物胶束时,学生往往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完全理解聚合物胶束诸多的知识。教师可以拟定综述题目为“聚合物胶束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应用进展”,并要求字数在八千字以上。针对该题目,学生需要首先在教科书上全面了解聚合物胶束的定义、分类、载体材料、形成原理、形态、载药方法、释药机制、质量评价等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足以回答它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应用的问题。因此,学生还要调研大量文献,搜集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聚合物胶束文献,并进行仔细阅读分析,最后分类总结,形成综述类的研究报告。教师可以将比较优秀的综述与其他学生分享,要求该综述作者进行发言,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搜集、分析、整理、推断等过程,综述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学术沙龙式教学法
学术沙龙是更加系统的学术讨论,研究者需要阅读该领域大量文献,并进行总结,以幻灯片的形式,向与会者进行演讲、陈述。讲述结束后,与会者可以提出质疑和挑战性的问题。在国外大学中,学术沙龙是集思广益的最佳形式,一般每人会就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学术沙龙的汇报时间也会更长。将学术沙龙的思想引入实际的理论教学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首先,学术沙龙是基于学术,都是对前沿知识的探索和了解。药剂学中出现了很多前沿性的知识,如药物传递系统(DDS)、靶向制剂系统、缓控释制剂系统等。这些知识更新速度快、新颖性强、内容庞杂等特点,比较抽象、晦涩难以理解。鼓励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分配一个领域的题目。组内成员集体查阅资料、进行总结。最后,全班统一集中进行学术沙龙式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各类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着学生讲授、学生吸收、教师点评的方式,合力完成药剂学的理论学习。
四、开放实验式教学法
药剂学的理论知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或实践基础上的,可能在课堂上教学讲授十分钟的知识,而实际只需一分钟就可领悟。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如药剂器械)难以理解,而如果将学生引入实际操作中时,可能使学生更易产生兴趣,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开放实验式教学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拟定小型实验题目,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该实验,并形成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不同于本科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内容,而是根据教师的科研经验所拟定的题目。学生通过查阅研究论文、文章,进行独立设计、操作及最后完成实验。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有着更为切身的体验的感受,有助于理论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Seminar科研教学法、综述式教学法、学术沙龙式教学法和开放实验式教学法,都是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为药剂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尽管这些教学方法还未大规模展开,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将可能极好地补充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产生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教学变革。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属于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实务操作性课程做好理论和政策上的铺垫。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几年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教师坚持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遵循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路向,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课程的特色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握课程功能定位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让学生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
二、创新教学模式,调整理论实践比例
本课程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创立“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
1、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2、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3、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
“课题项目研究法”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
在这里,“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说”——是指教师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读”——是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资料,寻找和发现问题等。“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行”——是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
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做法是将平时考核成绩与学生理论、实践成绩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日常行为表现、课上讨论交流发言、参加活动情况等方面,并对那些在课题项目研究、社会调查实践中成绩优秀、成果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是通过参加期末笔试的方式取得,或可以通过递交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方式充当,或者将考试和调研成绩迭加优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用平时作业、实践调查等多种元素进行考核,尤其是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1-9,(1).
[2]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6,(5).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