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生银行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生银行论文

篇1

一、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影响

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到的是美元计价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银行挣的美元头寸越大,其受到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外汇资金来源紧张和需求旺盛的状况,中长期内存在一定的外汇流动性风险隐患。一方面,商业银行外汇存款近年来增幅趋缓,尤其是外汇储蓄存款逐步下降。截至2005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外汇存款余额为1652.86亿美元,汇率调整之后我国外汇存款余额不断下降,到2006年3月末时降为1589亿美元。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借入外汇贷款并结汇成人民币使用以降低融资成本,外汇贷款需求旺盛,贷款余额快速上升。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商业银行银行外汇存贷比不断攀升,甚至超过了央行制定的外汇存贷比不得超过85%的警戒线。而且,从贷款期限来看,中长期外汇贷款占全部外汇贷款的比重由2005年6月末的41.50%上升到2006年3月末的46.42%,短期贷款则由33.07%下降到29.96%。这样就形成了银行外汇资产向贷款集中,而贷款期限则又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导致金融机构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增加。下一阶段,商业银行在外汇领域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挑战。

人民币不断小幅的升值使公众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加强,外汇储蓄存款可能会进一步的下滑,商业银行为抑制外汇储蓄存款下滑的趋势,纷纷推出与利率或其他基础资产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但是从中、外资银行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来看,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购买者大多没有提前终止权;二是产品设计主要与外币的利率和汇率、金价、油价等挂钩,缺少与人民币汇率挂钩的产品。即使外汇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达到5%,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那么其实际收益率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亏损。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外汇理财产品将成为商业银行稳定其外汇储蓄存款的重要手段,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人民币升值对国际结算业务的影响

篇2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下载论文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篇3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篇4

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中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法律、制度禁止商业银行开展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民生银行理财业务筹集的资金只能在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上运用,对保险、基金、证券等产品,只能采取推荐或部分的形式。欧美等国许多国际大银行由于实行混业经营,加上背靠综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团,银行可以从事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用途非常广泛。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可以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几个市场之问流动,可利用基金、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金融手段为客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获取收益机会更多。

另外,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少。目前,中国人民币利率处于管制状态之下,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是由管理当局决定的,而不是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资金的流动、市场的套利行为等因素来决定出来的。由于利率市场化尚未最终完成,基准利率体系尚未形成和完善,则无法形成统一的收益率曲线。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内部运营环境风险分析

1、专业人才的缺乏

专业人才的缺乏既体现在理财产品设计人员的缺乏也体现在综合理财人员的缺乏。民生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定价能力较差,致使利润空间严重遭受侵蚀。目前,许多中资银行在发售自己的外汇理财产品之后,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国际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外汇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到外资银行进行平盘。结果不论中资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

2、理财业务经营管理能力低

在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上,一方面缺乏相对独立的业务运作系统和有效的后台支持,另一方面缺乏对相关业务处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个人理财业务,它的顺利开展,依赖于前后台、多部门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个人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分析

1、支持职能――合规部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个人理财业务的准入机制分为两类,即审批制和报告制。实行审批制的业务包括: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为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而设计的具有保证收益性质的新的投资性产品、需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个人理财业务。商业银行开展其他不需经审批的个人理财业务活动,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告,最迟应在销售理财计划前10日。民生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个人理财产品的定位,即可能发生该向银行监管机构申请批准的未申请,该报告的未能及时地报告。这种市场准入程序上的瑕疵,可能导致业务违规风险,从而招致监管机构的惩罚。

2、支持职能――财务部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会计处理没有统一的规定,对理财产品收益如何征税问题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在这方面,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着违反财务税收法规的风险。在财务会计方面,银行对于理财产品容易发生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未能遵循有关会计法规的要求记载各种收益和支出明细,或者虽有记载,但是科目不当;二是在会计和账目上未能妥善区分自有财产与客户的理财资金及其收益。

四、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

1、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加强金融市场的培育,制约中国人民币理财业务的发展和市场风险管理的因素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分业经营和利率偿未完全市场化。所以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一方面有利于人民币理财市场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另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国债市场、衍生品市场、期权市场、资本市场,将有利于拓宽商业银行投资渠道和投资对象,提高风险对冲。 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监管,随着近些年结构性个人理财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日趋活跃,很多国家监管当局均接到大量客户投诉,于是纷纷通过修改相应监管规定,完善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监测产品广告和营销资料以及加强消费者服务和教育等措施来改进监管工作。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也应将监管目标设定为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帮助零售客户达成公正交易来适当保护消费者,提高公众对金融的理解程度。

2、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的内部环境

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人的活动在环境中进行。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的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有效的控制系统是以良好的控制环境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培育理财人员的素质和操守,首先,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理财服务。这样保证理财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其次,银行应坚持对从业人员开展适时的继续培训,并对其业务水平及服务进行跟踪评价。将现有的长期分业经营产生的大量银行专业化人才培养成为具有综合金融理论和财务分析知识以及市场分析能力和投资技巧的全面复合型理财专家。最后,加强理财人员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管理。

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相关内容复杂,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它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和掌握。同时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既有外部金融市场的环境因素又有银行内部风险运营管理水平的制约,这些需要从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去应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丹.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 2008,(6).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52-04

不良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一大隐患,是金融体系不稳定,银行出现亏损和倒闭,诱发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自采取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以来,不良贷款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大部分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但是,结合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结构变化以及行业结构来看,次级类、可疑类不良贷款迁徙率双双上升、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说明不良贷款“双降”背后存在较大的隐忧。为了能够清晰地阐述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本文选取了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总资产排名前五位的银行的年报数据作为依托,这五家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这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早,并且已经上市,发展较为成熟,能够突出地反映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

1 五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1.1 不良贷款“双降”

根据银监会年报披露,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65.7亿元,比上年减少71.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但是,伴随不良贷款比率“双降”的是26.83%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总量的上升和较高的核销比率,因而不良贷款的“双降”存在稀释因素。

如右图所示,2008―2010年,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从1%以上降至0.7%以下,其中,兴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最低已至0.42%,比率最高的民生银行,也只有0.69%。同时,五家银行的年报数据显示,这三年五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在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的“双降”从表面上反映了几家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提高。

但是,对比每年的核销比率,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是通过较高的核销比率实现的,核销比率最高的是民生银行,2008―2010年都维持在10%以上,兴业银行虽然2010年核销比率只有1.96%,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2008年的数据高至20.9%,而招商、浦发和中信三家银行的核销比率保持在7%至11%之间。五家银行维持如此高的核销比率,缩小了不良贷款比率的分母,为不良贷款余额的降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银行核销比率取决于贷款拨备率以及核销成本,从表1可以看出,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008―2010年上升了一倍,除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逐年下降外,其他三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在迅速提升,为不良贷款的核销做了充分的资金准备。同时,2008年汶川地震后,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核销因地震无法偿还的债务。2009年财政部放宽了银行类金融机构关于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核销的自,单笔数额在500万元以下的贷款,经追索一年后可以核销,由此大幅度简化了核销程序,降低了银行贷款核销的操作成本,提供了银行提高核销比率的动力。

民生银行[]270.45[]206.04[]150.04 数据来源:五家商业银行2008―2010年年报计算及整理得出。

1.2 不良贷款迁徙率 “双升”

如表2所示,2008―2010年,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都在持续下降,平均值最高的浦发银行,也只有2.24%。这表明,五家商业银行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的速度放缓。由于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是不良贷款产生的第一道关口,且基数较大,对其他几级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影响较大。再看关注类贷款迁徙率,除民生银行2010年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升外,其他四家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都在逐年下降,但是,关注其三年平均值可以发现,除中信银行比率较低,为6.25%外,其余四家皆在10%左右。由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是不良贷款反弹的诱因,其比率持续走高表明正常类贷款正以每年10%的速度转为不良贷款,未来不良贷款的形成压力增大。

再看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五家商业银行的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平均值在28%至63.28%之间,即存量不良贷款每年约以45%的速度恶化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横向来看,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次级类贷款迁徙率逐年上升,兴业银行在2010年甚至达到了63.28%,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则是在2009年速降后又迅速上升,民生银行在2009年升至82.19%后下降。最后看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从纵向看,五家商业银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平均值在10%至38%之间,说明2008―2010年,五家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每年约以20%的速度增长。从横向看,招商、浦发和兴业三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迁徙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增加了2倍和5倍,而中信和民生三年来降速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滞后性,一些贷款客户的财务恶化状况在2009年才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关注类贷款可操作性比较大,逾期不超过三个月的都可以作为关注类贷款,因而一些本应划入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项目在早期都划入了关注类,导致后期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波动性较大。

1.3 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从企业贷款行业投向看,五家商业银行中,制造业比重都是最高的,其中,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都在20%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各行业的发展,对其一些重点行业放贷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大力支持,甚至还能获得政府贷款补贴。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制造业客户涵盖纺织、石油、医药、装备制造等30大类行业,因而整体贷款比重比较大,不良贷款比率也比较高(五家商业银行约在1%)。

再看批发零售业,五家商业银行中,批发零售业占比虽然参差不一,在5.83%至12.93%之间,但是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上。这是由于批发零售业客户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财务制度尚不健全,银行在贷款审核时成本较高,因而提出了更高的贷款利率,反过来却成为企业的负担,再加上企业信用意识不强,贷款到期时赖账违约状况时有发生,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隐患。

最后看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业属于敏感性行业,各家银行贷款给房地产业的客户时,既要符合监管当局信贷政策的要求,又要从自身利益和资产安全性角度出发,衡量机会成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而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业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各家银行对风险的掌控和防范的措施及实施效果不同,造成不良贷款率也有差别。如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相差无几,但是不良贷款率却相差0.2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只有0.1%之差,不良贷款率却相差约1个百分点。

2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银监会监管要求变化,都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减和结构产生影响。从2007年年底至2010年年底,中央银行再度启用信贷规模控制,并按季控制,每家银行每年的信贷规模都受到一定的指标限制。如果央行在某一季度准予发放的贷款增加,一些银行急于释放信贷冲动,获取利差收入盲目地增加贷款总量,忽视了资产的安全性,就会引起不良贷款的产生。而银监会对银行的贷款流向以及审核程序都有一定的监管要求,如2010年银监会出台多项指导意见,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引导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对信贷规模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一些敏感行业,如房地产开发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在100点以下,监管当局限制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开发业,致使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再融资困难,缺乏稳定的现金流维持其建造,形成烂尾工程或工程延期,造成贷款逾期或者贷款损失,催生不良贷款。

2.2 来自企业的原因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比较晚,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企业信用意识不高,银行因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蒙受损失。一些效益不高的企业为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其现金流,不惜通过关联交易及伪造贷款申请书的方式瞒过银行的审核;而贷款发放后,这些企业又通过编造或伪造财务信息,对银行的监督蒙混过关;贷款到期后,企业在经营中由于遇到经营困难,遭受损失,或者虽有偿还能力,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履行还款义务,冒险违约拖延贷款,甚至赖账不偿还贷款,为银行收回贷款造成重重阻碍。

2.3 源于银行自身的原因

(1)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信贷员对贷款申请审查不严,盲目放贷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信贷人员贷款前的调查不充分。银行给企业每笔贷款都应该是度身定做的,如果给企业过量的贷款,企业一定会将多余的部分用于其他未经银行审查的项目,无形中加大了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在员工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着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教养,培训结果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等问题,一些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为了在贷款业务中获取私人利益背离了职业道德,通过虚假担保等违规操作帮助亲属及自身贷款,到期违约拖欠贷款,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2)产权属性国有化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到政府干预。由于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建立在全民公有制基础上的,是以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部门及其附属的国有企业为股权结构主体,因而必然存在着政府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如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是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都是由地方政府财政出资或者地方国有企业出资组建的,因而这些银行的董事长和最高经营层的人选最终都由地方政府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大经营决策有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左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自身业绩考虑,为了增加项目建设,发展当地经济,往往对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项目调查、信贷决策等经营活动直接干预,在自身财政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违规或变相为效益低下的项目提供担保,导致银行决策失误,资产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规模扩张的需要,忽视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情况也不时发生。

3 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与建议

3.1 在监管当局限制信贷规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票据融资、委托贷款和担保贷款等业务

首先,票据融资业务的操作尽量不占或少占信贷规模,如采用买入返售对卖出回购套作模式,既能提高赢利水平,又能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委托贷款和担保贷款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银行也能够免予承担贷款损失的风险,又能够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还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其次,政府鼓励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对于向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与此同时,在担保贷款中,银行要注意严格审核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对担保抵押物进行详细地审查,防止互相担保、连环担保的现象出现。

3.2 建立企业贷款保险制度

贷款业务发生时,由贷款企业、银行与财产保险公司三方共同订立保证贷款合约,企业自己为受益人,企业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以企业贷款对应的抵押物为保险标的,当借款企业在借款期限内暂时失去还贷能力时,由财产保险公司负责向银行还本付息,而当在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期限内借款企业收入流恢复后再向保险公司偿还垫付资金。这样银行就成功地把一部分风险转给了保险公司,减少了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参与了银行的信贷决策,对于防止银行决策失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3 建立多人贷款监督激励机制,改革员工管理模式,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

在进行每一单贷款审核时,都要有三位信贷人员的签名和盖章,贷款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提高员工对于防范不良贷款的风险意识。在贷款发放后,由已经签字的每位信贷人员定期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并且把员工对于客户的信息熟悉和准确度作为衡量其绩效工资的一部分,激励员工实时关注客户贷款资金流向,以便于客户出现偿债危机时银行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3.4 引入股权激励机制,进行公私混合型股份制改造,抗衡政府的行政干预

公私混合型股份制改造,尽管股东多元化,但共同的目标取向(赢利)则使激励约束更加集中,力度进一步加强。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通过购买银行的股票,成为银行的股东,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当地方政府强制银行接受其项目融资要求时,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出于私人利益考虑,倾向于排斥贷款给那些会给银行经营带来较大影响,易产生不良资产的项目,对这些项目采取更有利于银行长远发展的融资方式,如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为地方政府筹集项目资金。而贷款给地方政府后,银行工作人员出于主人翁意识,对于贷后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和项目资金流向加强监督,以及时评估政府偿债能力,确保资金确实用于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08―2010年年报[R].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1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年报[R].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

[3]喻小梅.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陆岷峰,张玉洁.中小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思考[J].金融教学研究,2011(3):60-64.

[5]屠德俊.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况,2009(2):23-27

篇6

一、引言

由于2012年基准利率下调滞后效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监管要求增强以及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商业银行运行的景气度显著下降。虽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幅度较大、成本收入比也有所降低,但规模扩张速度放缓、净息差收窄、拨备增加等因素导致盈利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经济改革将在2014年进一步深化,经济调结构、去杠杆,行业资产质量、准入有序放开将对银行业绩形成压力。但银行规模扩张较快、中间业务收入显著增长、综合性资产管理角色逐步确立、资产证券化及优先股政策的落地也将有助于银行获得新的增长点并向资本节约型成长模式迈进6。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存贷差减少的情况下将非利息业务收入作为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其对银行的盈利能力稳定性,成长性等方面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研究样本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了四大国有银行和9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主要的评价指标有非利息收入占比(X1)、非利息收入增长率(X2)、营业收入增长率(X3)、营业利润增长率(X4)、净利润增长率(X5)、资产收益率ROA(X6)、成本收入比(X7)、资本充足率(X8)、核心资本充足率(X9)、不良贷款率(X10)[2]。相关指标来源于对2011年和2013年两年的各银行年末财务报告进行计算所得。

(二)模型数据分析

对原始数据矩阵X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后的矩阵X*其主要目的是消除量纲和数量的影响,建立X*的相关系数阵R应用KMO和Bartletts Test得到KMO=0.643≥0.6且Bartlett球型检验P=0.00≤0.05,拒绝原假设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KMO值也符合标准,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总方差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3大公共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326%表明3个公共因子已经包含了10个指标的大部分原始信息。

公因子F1在非利息收入占比(X1)、不良贷款率(X10)、资本充足率(X8)有较大载荷,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稳健性因子。

公因子F2在核心资本充足率(X9)、营业利润增长率(X4)、营业收入增长率(X3)、净利润增长率(X5),成本收入比(X7)非利息收入增长率(X2)有较大载荷,表示银行盈利能力的增长性因子。

公因子F3在资产收益率ROA(X6)的载荷达到了0.914,表示持续发展性因子。

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公式:

F1=-0.350X1+0.124X2+0.117X3+0.039X4+0.057X5+0.091X6 -X7-0.291X8+0.303X9-0.356X10

F2=0.268X1+0.158X2+0.159X3+0.179X4+0.156X5+0.029X6 -0.256X7+0.125X8-0.475X9+0.087X10

F3=0.292X1+0.169X2+0.096X3-0.07X4+0.096X5+0.723X6 -0.036X7+0.078X8-0.078X9-0.39X10

(三)综合分析及结论

根据贡献率加权得出了个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得分:

S=0.5548×F1+0.1327×F2+0.1158×F3

F1盈利稳健性因子可以看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排在前面的位置,大型国有银行占据了倒数5个位置,说明大型国有银行国有控股银行尽管资产规模庞大但由于长期背负行政性的融资任务产生了不少不良贷款损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质量及盈利稳定性,另外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大,增强了银行业务的多样性。在完全由传统存贷利息差获取收益的情况下,中间业务的发展,拓展了银行收入来源。在利率逐步市场化,利息差变小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中间业务的发展将很好的补充和提高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F2盈利增长性因子可以看出平安银行的增长性最高,随后4家银行是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倒数4位的位置由交行、建行、工行,浦发银行。本文认为资产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在同等绝对增幅的情况下,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其盈利的增长率越高。同时,浦发银行在盈利增长性因子的排名在末尾,是因为其在盈利稳健性因子的排名在首位,说明浦发银行是“牺牲”盈利的快速增长,坚持把银行盈利稳健性的目标放在首位的。F3持续发展因子可以看出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占据前三位,然而平安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依次排名倒数后三位。说明前3家银行在银行在盈利能力上具有加强的可持续性。华夏银行和平安银行在非利息业务的发展迅速,使它们在追求盈利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在持续发展因子方面排在后面位置。农业银行由于长期担负着“三农”建设以及资产规模庞大以及存在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低效,致使排名靠近末尾。

从综合盈利能力来看工农中建四大行基本占据后末尾排名。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占据前5名。相对于国有银行,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收入的增加,是其在F1盈利稳健性因子和F2盈利增长性的因子的排名占据前半程,最终综合因子在综合优化了银行原有的收入结构,相对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大气粗”,非利息业务收入占营业业务收入比例较大,盈利效率更高,对综合盈利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必须根据现阶段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地选择发展政策,找准中间业务发展的落脚点,找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发展重心,找到中间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特点是资产规模大,传统存贷款收入高,人才资源丰富,分行支行分布广泛,拥有众多的子公司,国外行资源丰富。根据这些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期中间业务过程中,巩固现有中间业务优势,加强发展不足的中间业务。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每年的增长得绝对值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中间业务占收总收入的比重却是小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上述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因子F1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排名靠后,这说明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传统业务的创收能力不断下降。若没有中间的业务收入作为盈利来源的补充,那么在国有商业银行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将其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纳入战略规划。中间业务产品结构需要进行优化,业务要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系列化、综合化发展趋势。从F2盈利增长性因子来看,资产规模小的股份制银行的增长性更高,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分类元素,都是采用比例的性指标而不是绝对值得衡量方法,这致使在F2因子的排名过程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占据了前半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靠后。资产收益率单独作为一个F3因子,其本身就是就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会计指标,表示了所有资产产生收益的能力。ROA在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时候经常作为一个单独的综合指标,在此表示了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所以国有银行在这个因子的排名就基本占据了前部分。然而,所有的重心就是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综合盈利能力[8]。关键做到以下几点:1:优化中间业务经营机制,2:完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3加强客户需求区分,强化定向服务机制努力把每年中间的收入的增长绝对值做大,不断优化中间业务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中间业务。

参考文献

[1]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银监会,2014.2.

[2]张晓瑜.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9),273-274.

[3]孙亚丽.中型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135-136.

[4]李良.全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学,2012.

[5]李泉等.非利息收入对葫渺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3-65.

[6]《今年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将再放缓》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连平.上海证券报,2014年/2月/12日/第A03版 研究・宏观.

篇7

一、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及中间业务分析

从业务类别分,商业银行主要有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资金业务,公司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对公存贷款业务、企业存贷款业务、机构业务和公司类中间业务;个人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个人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销基金业务、代销国债业务、保险业务等;资金业务主要包括外汇结算业务、黄金业务、投资组合管理等业务。其中机构业务主要分为银证、银期、银保合作业务,具体有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期货保证金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另外还有银行与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合作业务,中央财政业务等。银行传统盈利模式主要以存贷款利差为主。通过对比交行、中行、建行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现,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代客交易业务,担保承诺、融资顾问业务和托管、业务三类。其中前两类指标代表了银行内部多元化经营水平,托管、业务代表了银保、银证和银期等机构合作经营水平。另外银行的国际结算和国际化的多元化经营水平代表了银行的国际化综合经营水平,本文评价指标主要用中间业务收入比及增长速度和构成内容来分析。

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的潜在竞争优势,世界1000强银行排名的前几大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情况都很好,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高,其国际综合竞争力也好于国内银行。国内银行除了在国际市场份额上弱于世界一流银行,在综合经营水平上也与国际大银行有很大差距。Rogers(1998)[3]建议将非利息收入作为非传统银行的一个产出指标。我国金融创新起步较晚, 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 出现了快速的发展。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5号令定义,“中间业务指的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包括开出信用证、金融衍生业务、基金托管、保险、证券、企业、个人理财顾问业务等。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渐提高,例如工商银行1998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才1.33%,2006年达到9.04%,以后逐年提高,到2009年之比重已经达到19.98%,接近20%(冯尔娅 2011)[4]。部分银行如建设银行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已经超过20%。

二、多元化业务分析及发展水平评价

通过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自2005年起总体呈上升态势,按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排名顺序分析,中行、农行、建行、工行,充分发挥其规模和品牌优势,中间收入占比排列前茅,次之是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从增长速度上来分析,中间业务收入比增长速度2007年时最高,2009年次之,2008年和2010年存在增长放缓趋势。从增长速度来分析,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长幅度总体在下降。金融业是一个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型商业银行在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实现了规模收益。但是中小银行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速度惊人的增长,如民生银行,不仅利润增长速度较快,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也很快,2007年,净非利息收入增长112%,手续费和佣金收支净额增长133%。相比较而言,某些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经营业绩不佳现象,如农业银行,其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我国交通银行最早被认定为实行多元化经营的银行,通过交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细分可以发现支付结算业务和银行卡业务收入占的比重仍然较大,担保、托管、业务收入次之,融资顾问业务和其它中间业务再其次。但是通过2006-2009四年期间的数据变化发现,业务和融资顾问业务收入占的比重在上升,其它业务如支付业务、交易业务所占比重略微下降,这与支付方式的多样化有关,如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随着支付方式的变化和人们消费及支付理念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依赖支付业务和交易业务收入的模式,增加业务、融资顾问业务及托管业务的发展,实行多元化经营,加强与保险、证券业务的结合,实现业务的创新,转变经营模式,才能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

三、结论

本文主要对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元化综合经营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挥规模、品牌优势,在多元化经营业务方面占据市场优势,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股份制商业多元化经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迅速。但是相对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国内商业银行多元化综合经营水平仍然较低,距离世界一流银行综合经营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国内银行多元化综合经营业务存在品种少、收入比例低等问题。相比国外银行全球业务方面,国内银行全球业务存在结构单一、业务量少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俊.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4):210-211.

[2]宣昌能.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

[3]Rogers, Kevin E.“Nontradi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U.S. Commercial Bank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 (May 1998), 467-82.

[4]冯尔娅.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23.

篇8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风险管理与经营效益都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作为金融中介体系的主体,其盈利性与安全性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商业银行在国家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上市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我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欠缺,金融体系完善程度不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巴塞尔协议Ⅲ》中规定了银行最低的资本比率标准,即银行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最低为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至少为4%。而我国上市银行的各项指数则远高于此;我国上市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信用环境较差;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所有者功能丧失,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严重经济形势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风险管理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深发展7家上市银行2009—2012年6月的金融年报,通过统计、对比及图表分析,得出有关结论。

关于资本结构,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率作为评价指标,而将上市商业银行银行的净利润、总资产以及资产利润率选为经营能力的测量标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层次思考其内在联系,提出提高银行盈利能力与经营绩效,强化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的建议。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分析

(一)银行资本结构指标——资本充足率

银行资本或净值是累计计算的银行总资本与总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它代表持股人对银行的所有权。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仅是银行注册、经营和上市的关键支柱,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成为银行危机的“缓冲剂”。在提供良好的信用支持,保护其在公众中的优质信用形象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其经营能力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旧协议中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对商业银行从事的其他表内表外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的资本监管的要求。《巴塞尔协议Ⅲ》的诞生,就是为了设置资本充足的高指标,减少银行杠杆风险,使银行稳步运营。同时,避免受高额利润的驱使而欺骗公众的行为发生。

资本结构不仅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方式与结构,进而对其经营发展、盈利水平产生作用,还会间接地对存款者的信心造成暗示,多方面综合作用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下表是部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有关数据。

表1 2011年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经济指标比较表

从表1来看,在2011年末,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3.17%,较2010年提高了0.90个百分点;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90%,相比上一年增长了0.39个百分点;交行资本充足率为12.40%,同比只上升了0.08个百分点,是样本银行中增长最少的;而2011年末招行、兴业、民生及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均未超过12%。

图2 2011年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与资产利润率比较图

从图2的比较图我们可以看出,工行、招行和民生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较高,分别为1.346%、1.293%和1.253%,相对来说,深发展的资产利润率最低,甚至没有达到1.0%,只有0.817%。可见,合适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盈利性有重要作用。

但是,高资本充足率并不一定代表高资产利润率,例如,招行的资本充足率只有11.53%,但其资产利润率却高达1.293%,位居样本银行的第二位。但资本充足率相差不大的深发展,资产利润率却最低。

(二)银行资本结构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体系不太完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构成中——核心资本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我国现在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远远高于《巴塞尔协议Ⅲ》中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质量则差了很多,不仅在数量上无法比拟,在资金来源上也相对单一。

图3 2011年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

与资产利润率比较图

核心资本是奠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因素,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指标的关键。从图3中,可以发现:较高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并不能为商业银行产生经济效益,即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与其资产利润率并不是成正相关的。比较典型的就是招商银行与中国银行。在样本银行中,前者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在2011年虽然只有8.22%(已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但其资产利润率却超过了交行及中国银行,达到了1.29%;对比明显的是中国银行,中国银行在2011年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10.07%,与工商银行相同,可是,在经营绩效方面,其盈利性指标却刚刚超过了1.00%。

通过对资产利用效率的分析发现,中国银行的总资产报酬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租赁比与净贷款较低、积极性贷款组合不足、贷款的平均利率低等。另外,招商银行表外业务的高速拓展,以及非传统的费用收入,也会有效地提高盈利性。可见,上市银行要提高其经营效率,保持一个合理比例的资本结构是必要的。

核心资本充足率之所以与银行盈利性不成正比,是因为商业银行不同于常规性企业,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业,它的财务杠杆作用非常强。因为核心资本的筹资成本相对于附属资本很高,因此,即使这部分资本创造了一定的利润,但在高成本的影响下,就会相形见绌。核心资本带来的利润增长无法相抵其成本率的增长,无法为银行的经营成果提供帮助。

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因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其资本结构中大多是债务性结构,资本构成的质量并不高。在银行盈利能力方面,因为其附属资本充足率较高,因此财务杠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银行流动性指标——不良贷款率

贷款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因此,对银行贷款风险度的评估就至关重要。高额的不良贷款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品质产生消极作用,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资产安全性下降,破产几率提升,最重要的是降低了资本充足率,造成公众对银行产生信任威胁,而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则会使银行储蓄成本增加,而银行为了追求利润的实现,反而不会考虑贷款企业的资产信用状况,这样就会形成更多的不良贷款。长期发展下去,商业银行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相比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我国上市银行仍然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成本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尚未充分发展,利润主要集中在传统业务方面。所以,对我国上市银行来说,如何合理解决已有不良贷款,控制不良贷款率,就尤为重要。

图4 2011年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

与资产充足率比较图

不良贷款是严重影响银行盈利性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在图4里,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与资产利润率是负相关关系。一个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必定会对应一个较低的总资产报酬率。

一般而言,借款人的风险大小是我国确定贷款限额的参考因素。虽然我国已有相关审批制度,但是,因为评估方法简单化、评估因素单一化、评估依据静态化、评估公式主观化,再加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曾经固有的政企不分,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高额不良贷款。不良资产率较高作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的一项弊病。整体社会信用观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频发以及未能实施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于各个类别之中。

(四)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指标的走向

随着我国逐渐放宽金融领域,加强银行改制,我国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改革(如图5)。

图5 2009—2012年6月各项指标的走向

图5(a)—(d)分别表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2009-2012.6各项指标的走向。

可以发现,工行与中国银行在2009年上市后,资产利润率有所提高,不良贷款率明显减少,净利润逐年上升(截止时间为2012年6月);交行和民生银行由于改制时间较早,近几年资产利润率与不良贷款率基本稳定,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0%以上。

同时,通过趋势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依旧很高;利润增长幅度相对股份制银行而言并不大;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相对国际银行来说依旧很高。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安全性的提升空间很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一)增加附属资本,扩宽资本金来源渠道

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因为它的独特性,其资本在金融杠杆方面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作为银行的重要金融杠杆,资本起着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过高,而附属资本的额度则相对较少。以摩根士丹利资本(N-ISCI)世界指数为例,金融类股占17%。在美国,19%的银行也已在NASDAQ上市。所以,我国上市银行不应局限于某一种筹资渠道。例如,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在国际银行界已被广泛使用的次级债券,基于银行资本与长期债券互换的理论,实现债权的资金杠杆作用。同时,作为债权人,其要求的权益介于普通债券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筹资成本较低。

在中国银行通过内源性融资和市场化增资的同时,还应保证一个适合的次级债券市场。只有次级债券能够在金融市场自由流通,债权人才会放心的进行投资;而且债券市场需要有足够的交易量和良好的流动性,投资者也要具备相当的资产规模,以保证银行资产状况和价格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使投资者以低成本得到市场交易的信息,并对发债银行进行风险评估的激励,形成优良有效的市场约束,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

在自主调节的同时,一部适应市场的金融法规、一个及时有力的监管机构、一个严谨分明的运行框架都会对次级债券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宏观的政府调控,保证市场价格揭示机制的完整,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在商业银行的其他方面,政府应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务,出台相关政策建议,促进民间资本的发展、壮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放宽金融外汇管制,对境外企业、外资企业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资金汇兑帮助,并提高QDII投资额度。

中国国有银行要深化改革,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保持适度的经营杠杆率、利润率和安全的资本充足率就是一个不二的出路。中国银行业需要放缓数年来不尽理性、稳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速度,以有效内控银行资产风险状况。

(二)控制不良贷款率,合理处置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的成因复杂,不仅有主观因素,还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良贷款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影响资金链条,降低银行资产质量,是蕴藏着巨大危险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我们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严重的银行危机。

对不良贷款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把部分贷款转移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账目下,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的投资主体,把债权转为股权,将银行和国有企业双向关系转为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三角关系。第二,将不良贷款集中,重新分割组合向市场出售。此方法不仅可以剥离不良资产,减少银行风险,还可通过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第三,出售。短时间就能直接收回资金,信息成本低,交易双方的成本收益分摊结构相对清晰,能一次性将不良贷款剥离。第四,通过提高债权回收率,获得相应选择权,减少不良贷款损失,提高资产安全性;同时,也可改善企业经营,调动其还债积极性。第五,合资。运用市场力量,同时辅以双赢观念来经营。商业银行可以同时得到股权利益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整体利益。

(三)加强业务结构优化调整和表外业务管理

篇9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

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变得越发艰难。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信用评级低,处于起步阶段,资金需求旺盛但反而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虽然理论上商业银行能够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对抗中小企业的风险,但实际上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商业银行只能在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的水平上对于贷款申请者进行信贷配给。目前的现实是,中国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解决了中国超过75%的就业总量,却受制于马太效应,面临融资与扩张的困境。

供应链金融是以在企业供应链上的交易价值为基础,通过对客户的整体评价,针对供应链中客户企业拥有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以该资产未来产生的确定的现金流作为直接还款来源,为客户企业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随着生产组织形式发展形成的新的融资模式,不单纯依赖企业的基本财务资信状况,而是从物流与信息流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多方面判断是否提供金融服务。电商巨头作为核心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上游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乃至资金流。因此核心企业,特别是电商巨头,对于上游中小企业的财务资金状况较为熟悉,能够较好地缓解普通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信息优势、应收账款融资、物流单据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身的风险。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无数中小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以电商平台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能够实现电商与中小企业的双赢。

二、中国电商企业的金融创新

2012年11月27日,京东商城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线京东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双方将向京东的合作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目前京东商城已获多家银行共50亿元授信业务,而阿里巴巴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2年6月贷款总额超过260亿,目前单日利息收入超过100万。除此以外,苏宁电器也于近期加入了这场电商的金融领域争夺战。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与金融的结合有利于类似中小企业融资这种疑难问题的解决,同时对于电商企业来说,又多了一种获利渠道。更关键的是,目前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与质量的竞争,更是供应商与供应链的竞争。金融服务届时对于电商不仅仅是一种业务,而是增强供应商黏性的一种手段,是构建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电商金融产品对比以及电商供应链金融优势分析

2010年阿里金融的“平台+小贷”融资模式是电商业对金融产品一次大胆的创新。阿里金融利用其B2C及B2B平台提供的交易额、现金流以及供应商成长状况、诚信通会员信用记录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困扰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度高、担保抵押缺失等问题因为平台所能提供的物流、现金流信息而使得结构融资能够更好地服务,同时,信息的网络获取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贷后监控成本。

此后,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纷纷与其他B2B电商平台合作,与阿里金融的融资模式不同的是,这些E贷服务为“平台+银行”的融资模式,也就是基于电商服务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模式。2012年11月,京东商城这一B2C平台与中国银行的合作进一步加速了电商与金融行业的合作。

除了电商涉水金融,建行的“善融”电商平台的创立与建设,虽未成型,但也是银行业对客户数据库获取以及增进客户了解,尤其是消费倾向了解的一次有力尝试。

通过电商金融产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的优势所在:

1.授信主体与授信额度

阿里金融模式的授信主体为阿里小贷——阿里巴巴集团内的小额贷款公司,而电商供应链金融的授信主体为与各平台合作的银行。我国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法制尚未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且受制于授信主体的规模,阿里模式的后续资金来源不足将会成为其发展的重大阻碍。

2.授信数据与客户源

在这方面,阿里金融与电商供应链金融都基于电商服务平台数据提供结构融资,如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

各平台间授信以及客户的差异性主要皆源自其市场份额的占有量所导致的数据量差异。在B2B平台市场,阿里巴巴一家独大,2012年共占据45%的市场份额,而建行合作平台以及民生银行合作平台敦煌网与慧聪网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不足4.5%。在B2C平台市场,京东商城2012年22.3%的市场份额与天猫52.1%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拉大与其他中小电商差距。

从趋势上来看,电商的集中化加剧大小电商的差距扩张,中小电商只能依靠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来与阿里、京东抗衡。以此角度,建行的电商尝试很难在垄断严重且竞争过热的电商业中取得预期效果。长期中阿里与京东的电商平台将更好地实现大数据这一目标,占据更为充分的供应链渠道,同时发挥供应链的黏性吸引更多的客户。

3.利率水平

阿里金融与电商供应链金融依托类似的电商平台数据,提供类似的无抵押(或部分抵押)、免担保贷款,其利率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其自有规模的差异。阿里小贷受制于其后续资金的有限,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倾向于提高利率来增加利润,因而其年化固定利率高达18%,高于基准利率30%以上;而电商供应链金融则受益于其授信主体银行资金的充足性,通常提供基准利率上浮10%~30%的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压力,能够吸引并服务于更多的供应商。

4.服务地域与政策支持

根据银监会2008年5月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第五条规定,只能在“本省(市、区)的县域范围内开展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阿里模式的服务区域局限于江浙沪地区,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供应链金融则可将服务覆盖整个银行服务范围。这一空间上的限制与未来政策走向的不明朗性更为凸显电商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平台的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为中国的金融市场以及电子商务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国内网络经济、物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业务扩张的需要,相信以京东商城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393-410.

[2] 夏泰凤. 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3] 田大洲, 曲涛, 田娜.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就业贡献[J]. 人口与经济, 2011 (02): 18-22.

篇10

一、引言

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委托问题,高管薪酬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委托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也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银行高管却还领取天价薪酬,我国银行高管薪酬也屡创新高,这与业绩严重脱钩,银行高管的天价薪酬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讨论和质疑。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一些巨额亏损的公司在获得政府的财政救助的同时,但高管却享受天价的年薪。就在破产前夕的2007年,雷曼兄弟前首席执行官Fuld收入7100万美元,花旗银行前CEO普林斯承认其判断失误导致公司大幅亏损,但他在辞职之后,却得到了1750万美元的年薪和6800万美元赔偿金。在国内银行高管一系列的耀眼年薪也饱受争议。2007年深圳发展银行董事长法兰克.纽曼薪酬2285万元人民币,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税前报酬1748.62万元,行长王浙世年薪1004万元,2008年新上任行长洪崎年薪854万元,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年薪分别是962万元。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经济增速放慢以及受到国企高管限薪和公众舆论的影响,国内银行高管薪酬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就算升涨幅也不大,统计发现,多数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未计未披露的部分薪酬)增速低于银行利润增幅,部分银行高管收入甚至出现一定下滑趋势,2012年平安银行原行长理查德薪酬为795万夺得头筹,对比2011年869万有所下降。上市银行董事长、行长薪酬排名靠前还有董文标550万、马蔚华474万(这仅为部分薪酬,其余还未披露),尽管如此,银行高管薪酬还是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问题,不仅能为设计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和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还对我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和公司治理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较早进行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的是Barro(1990) ,他认为CEO的薪酬变化取决于经营绩效,即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其衡量指标为股票回报和现金收益变动,它充分体现了股票期权对高管人员的激励效应;Crawfrod(1995)研究发现,银行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联性逐年增强,并认为这是由于管制放松所导致的。Johyn (2003)运用1992-2002年的数据得出了美国银行业CEO薪酬与绩效的敏感度低于其他行业的结论;同样的,Sierra(2006)也认为银行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

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研究,比如施冬晖(2001)是国内最早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的代表人物;周立、贺颖奇(2003)分析的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与国有股显著负相关;杨大光等(2008)运用我国5家上市商业银2001-2007年年报披露的有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这5家银行的高管薪酬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总资产正向影响高管薪酬,但是高管薪酬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关程度不高,与不良资产率的相关性不显著李洁、严太华(2009)研究了2003-2007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证明了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并指出高管薪酬激励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但是在国内外也有大量关于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或不相关的研究结论,考虑到种种不同的研究结论,究其原因有宏观经济形势的驱动,也有样本选择、衍标定义的差异,还有理论出发点和计量方法的多样性。国内研究大部分都将重点放在高管薪酬激励与一系列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绩效间的关系上,使得其在绩效衡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完整性和综合性,并且存在样本选取不足、研究方法缺陷和绩效衡量指标不充分等问题。

有鉴于此,本了以下方面的改进:样本选取八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跨年数据;绩效衡量指标多样化, 加入流动性、安全性等绩效衡量指标;使用面板数据估计方法。

二、样本、变量选取及描述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原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中兴银行、兴业银行这8家上市银行作为分析样本, 选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几家银行是国内银行业中比较符合现代公司制的企业, 公司治理规范, 股权结构相对合理且有比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在上交所上市的银行可分为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镇商业银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股的绝对控股使得这些银行高管的任免还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高层薪酬与政府的行政薪酬还有很强的关系, 其经营目标也必须配合政府调控目的;较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城镇商业银行受其经营规模的和经营网点覆盖率均低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也是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及城镇商业银行排除在外的另一方面。

本文以这八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的年报为研究所用数据的来源,其财务数据及高管薪酬数据基本是通过对以上各家银行历年的年报进行整理而来,年报上缺失的极少量数据作缺失值处理。

(二)变量选取

根据2010 年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绩效薪酬是商业银行支付给员工的业绩报酬和增收节支报酬,主要根据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来确定。绩效薪酬应体现充足的各类风险与各项成本抵扣和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要求”来看,绩效薪酬应该将业绩、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以及银行的长远发展挂钩,高管薪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公司的业绩好坏、公司的规模及工作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的绩效决定因素比一般公司更为复杂,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是影响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而公司业绩因素在报酬激励契约中起着直接的激励约束作用,在绩效指标选择上应包括银行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等指标,所以本文分别选择总资产、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来代表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水平, 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代表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以上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于高管薪酬的度量, 本文采用各上市商业银行高管人员薪酬前3名高管人员的平均薪酬作为被解释变量。变量定义见表1。

(三)变量总体性描述及变量描述

(1)样本总体性描述。本文对八家银行2007-2012年总资产(单位:百万元)、净利润(单位:百万元)、每股收益(单位:元)、净资产收益率(单位:%)、不良贷款率(单位:%)、资本充足率(单位:%)和前三高管薪酬平均值(单位:万元)做了表2有关描述性统计。

(2)变量描述。图1-图3分别表示八家家上市银行前三高管薪酬均值和其经营绩效的时间趋势图,从图1中可以看到除了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外有6家上市商业银行前3名高管平均薪酬在样本期内总体上有略微下降的趋势, 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高管薪酬略微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来看平安银行前三高管薪酬均值最高,民生银行其次,光大银行最低。图2显示8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以招商银行的净利润最高且上升最快,而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净利润最低且上升最慢。图3显示8家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均有较大波动, 其中平安银行和浦发银行两家银行波动幅度的最大。

三、模型构建及估计结果分析

(一)模型构建

根据2010 年中国银监会发出的《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要求,本文拟从银行的业绩,风险,可持续发展方面来构建模型对商业银行高管人员薪酬进行分析。采用平衡面板数据的平衡面板模型来估计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与银行的业绩、风险、发展的关系。在模型估计之前,对于模型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对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做出检验,最后选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为解释变量,前三高管薪酬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为解释变量。然后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的单位根检验,以防止虚假回归或伪回归,确定变量之间是否为同阶单整之后进行序列变换或者进行协整检验,接着使用斜方差分析来判别模型是符合混合面板数据模型、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或变系数模型, 经过F检验选取变截距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再利用Hausman检验判别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经过检验最后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如下:

ln(ACit)表示第i家银行滴t年的前三名高管的平均薪酬,αi是截距项,它和解释变量之间不相关βi,i=1,2…5,是各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

(二)估计结果分析

用所得数据对模型(l)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汇总于表3所示,R2为0.9268,调整后的R2 为0.9012,可见模型拟合度比较高;DW 值为2.36,可近似认为序列无自相关性;除了净资产收益率以外各个指标系数的P值均低于0.05,可认为各个指标显著。总体F 值为38.46,对应P值为0,总体也是显著的。

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写出模型如下公式:

模型分析结果得出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自然对数和商业银行总资产对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统计关系显著,用总资产来代表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体现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实证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小是影响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上市银行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自然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且统计关系不显著,说明将银行剩余资产用作银行高管薪酬的提高并没有做到物尽其用。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平均薪酬的自然对数与不良资产率呈正相关且关系显著,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会降低资产的质量,导致银行呆帐坏账的增加,这必将与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呈负相关关系。再结合前两个回归结果可以得出银行对总体资产使用效率以及银行本身规模扩张指标赋予的权重比反映银行自身资产质量以及资产使用效率指标所赋予的权重要大,这种重资产规模轻资产质量的事实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高薪不能带来高效。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自然对数与每股收益呈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显著,这说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水平对高管薪酬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平均薪酬的自然对数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关系且统计关系显著,这说明在短期内,一方面由于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会使部分资金闲置导致银行贷款规模的减小,势必会影响到利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会降低利润存量,减少年终审核的利润量,所以高管人员的薪酬会间接地因此而降低。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我国八家上市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银行规模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较大。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和商业银行总资产对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商

业银行规模对高管薪酬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商业银行股东回报水平是影响高管薪酬最重要的因素。这八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每股收益与高管薪酬均值正相关且关系显著。这说明八家上市银行在确定高管薪酬时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水平作为制定高级管理层薪酬政策的重要依据。

(3)商业银行资产使用效率比较低。实证结果得出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说明商业银行的资本增长速度大于净利润的增长速度,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纷纷增设银行网点吸收存款,造成了银行资产的快速扩张,并利用派生存款放出更多的贷款,而不是使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增加净利润。

(4)另外,前三名高管薪酬平均值自然对数与资本充足率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说明银行在放贷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审批贷款人的资信水平,降低资格审核标准,一味地追求高贷款率.以享受存贷利差带来的巨大收益,这将造成呆坏账的增加,资产质量的降低,由于资产的扩张速度较快,呆坏账的占比还是比较低,但这些都是存在潜在风险的,而风险管控好坏却对银行制定高管薪酬制度影响不大。

综合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不仅要建立在盈利水平的高低上,还应该充分考虑银行资产的安全、银行管理能力和银行的长远发展上,银行高管薪酬的水平制定应将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等相应指标囊括在内综合考虑,并赋予合适的权重;商业银行应由依靠规模扩张的外延增长模式转为依靠资产质量改善和盈利能力提高的内生增长模式,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浪费;银行要加强监管约束机制、完善商业银行对外信息披露,做到信息透明,从而达到银行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增基、陈全、张宗益.中国上市银行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

[2]宋增基,卢溢洪,杨柳.银行高管薪酬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报,2009.

[3]黄典.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实证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

[4]叶伟,黄明凤.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绩效分析[J].统计教育,2010.

[5]李可佳.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07.

[6]财政部.《中央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审核管理办法》.财金〔2010〕11号.2010.

[7]陈潘武,洪军.上市银行高管薪酬与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8.

[8]Baker, G.,and B.Hall.1998.CEO Incentives and Firm Size [R].NBER Working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