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3: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产化工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参与科研有利于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本科拔尖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之一。传统的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参与科研的过程使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学以致用,并且在科研的过程中会发现自身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促使其更加重视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和促进作用。
林产化工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参与科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科研项目的实践中得以验证、补充和拓展,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参加科学研究过程中检验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提倡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林产化工专业本科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参与科研有利于提升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
以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基础知识的本科生为林产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实现拔尖的人才培养的前提。对于林产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林产化学专业针对本科拔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择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作为有效途径。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围绕本学科已发现未解决的问题、未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研究和思考,选择新的视角确定科研方向,通过科学实验把理论知识变成现实。整个科研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思考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也逐步得以形成。为林产化工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同时,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掌握了与科研相关的多种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需要很多前期工作的准备,为了确定科研项目的选题必须查阅大量参考资料,并对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在选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查阅学术文献的技能、资料整理总结的方法以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科研中论文的撰写以及大量相关数据的处理,可以有效地锻炼本科生对科研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2]。
3.参与科研有利于促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科研环境建设
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也是科研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力量。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群体中积极的潜在力量发挥其潜在的科研能力,同时也为本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本科生的思维方式通常不会被常规的固化的思想束缚,因此具有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参与科研活动,一定会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有生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一直以来坚持让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大学一年级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大学二年级对感兴趣的方向追随相关的专业老师走进实验室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科研中得以验证。并且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根据兴趣的不同,把学生分配在相应的实验室,确定指导教师,同时创立科研创新小组进行创新实验。
对学生而言,把科研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打破了“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固定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学’。大学生必须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大学教授的工作是引导大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去作‘研究’的工作”[3]。林产化工专业的专业特性也要求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独立地从事专业方向的研究也是本科生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对高校教师而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专业理论知识中实际应用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能力。可见,本科生参与科研是高校科研环境构建不可缺少的部分。
4.参与科研有利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就业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日趋提高。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工作经验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正是现在企业所需求的,而高校的本科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之相差甚远,就业问题变得十分严峻。林产化工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也是生物质以及化工等相关企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企业所要求的必备素质,所以参与科研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本科拔尖人才就业能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本科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锻炼其实际的科研实践能力,加深其知识的实践水平,增强了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4]。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毕业生,更是培养出合格的职业师。首先,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科学实验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和申请专利的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仅增加了学分,同时也为未来的考研和就业增加了新的竞争砝码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并深入到经济建设中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从而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形成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 6]。因此,参与科研对于增强本科拔尖人才的就业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林产化工的产品具有资源可再生的天然性和应用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化石资源、能源危机不断显现、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林产化工,尤其是生物质能源,已列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林产化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拔尖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捷、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工作人员、对未来林业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DGY2013-05)。
参考文献
[1] 梅中磊, 刘敏, 杨帆. 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体会与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 (3): 98-101.
[2] 王有基, 吕为群. 依托科研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以生物类专业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 (9): 58-59.
[3] 卞军, 魏晓伟.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 2011, (6): 85-91.
[4] 冯团辉, 范丽波. 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思考[J]. 科教文汇, 2010, (2): 64-64.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在全国各大院校开设植物资源学课程基础上,适应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而开设的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本科生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采集业、森林旅游业等的课程。林下,主要指树林中林冠以下的相对有限的空间。林业行业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业。广义的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总结,为基于课程学习中心和翻转课堂的东北林业大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参考。
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教学设计的依据
2017年,全国首个“林下经济”博士点学科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主要研究方向分为林下动植物资源高效培育、食用菌资源抚育及利用、林下资源活性成分及深加工利用,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定义以及相关博士点研究方向,林下经济资源利用主要是发展林下林菌、林药的种植及其利用,涉及较多的是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经济植物学的含义[6-14]如表1所示。表1可为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非木质林产品种类等提供参考。
1.2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类的教学实践
依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的定义和表1,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分为林药、林农药、林果、林菜、林菌、林精油、林油脂、林树脂、林树胶、林纤维、林色素、林淀粉、林鞣料、林草、林花等15类,每一类细化为林下、林中、林上等3小类。主要参考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编写的《中国植物志》讲授资源植物的植物学名、科、属、主要利用部位形态特征、资源分布与生境等,吉林农业大学杨利民主编的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资源学》的植物资源分类、张以山等的《林下经济概论》讲授,如林药资源利用、林果资源利用等。
2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1课程论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第4学期开课,第5学期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专业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第4学期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自己4学期所学知识申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需要写申请项目的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等。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学科归属植物资源学(经济植物学)学科,所以课程教学可以参考植物资源学和经济植物学课程教学。北京林业大学经济植物学课程采用了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15]。林下经济资源利用课程应用性较强,比较适合锻炼学生写课程论文,来增强自己实践能力。第4学期,学生具备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能力,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是比较合适时机。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学生需要在文字表达、方案设计方面加强练习。第4学期依据课程内容锻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对学生大四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2.2课程论文教学实践
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国际视野、沟通、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论文,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题目自拟,以林药、林果、林菜等一种资源植物为例,综述林下经济资源利用研究,结合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林学专业特点(如森林植物资源等),谈谈你对林下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林下经济资源利用,如林药种植模式案例分析等或科研项目综合性实验方案设计等)。
3理论联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
3.1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在森林旅游、林学、林产化工等林学院、创新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开设。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16]。开放实践性教学在其他大学植物资源学课程均有体现[17-19]。
3.2开放实验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通过开放实验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验等(不占用教学学时,单独组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实验仪器获取数据,提取信息,具有林特产品加工利用等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主要是设计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利用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去设计解决实践中的科研实验项目问题,为生产实践服务。自己设计,自己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到实验室验证,可以预约,老师给予指导。验证性实验,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心都有,课程学习中心有实验关键步骤的微视频(1-3min)、学生开放实验照片,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分层次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就看一下,不做硬性要求,愿意实践一下就预约去实验室体验一下。开放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每个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依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能力,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考核学生设计科研项目能力,还有网络在线学习能力,可以在闭卷考试体现,加强这方面的应用题。理论课也一样能培养学生能力,现在互联网发达,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得知识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累积实践经验。开放实验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尤其是综合性科研项目设计中的一个体验机会,闭卷考试时侧重原理应用和方案设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板书辅助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讲解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课程论文、开放实验等教学环节共同实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每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百花齐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以山,曹建华.林下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全国林下经济实践百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李荣和,于景华.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新模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4]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网络资源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24):162-163.
[5]王海英.课程学习中心在线学习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3):282-284.
[6]胡延杰.非木质林产品认证[J].森林与人类,2016(3):136.
[7]WickensGE,王维荣.什么是经济植物学[J].世界科学,1991(7):18-21.
[8]杨利民.植物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杨雨晴,万志芳.黑龙江省发展林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6(6):17-21.
[10]王孟生.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7(1):119.
[11]梁珍海.新时期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7(1):83-84.
[12]张玉柱.黑龙江省林下经济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5(12):101-102,104.
[13]黑龙江省院士工作办公室.2013年院士龙江行暨林下经济发展咨询会在伊举行[J].中国国情国力,2013(9):2.
[14]李娅,陈波.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主要模式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3(3):36-38.
[15]贺康宁,赵云杰.进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学”教学改革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2000,18(1):48-49.
[16]蔡靖,张文辉.“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4):73-76.
[17]任玉锋,魏玉清,周立彪.“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应用于植物资源学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5(16):194-195.
阳离子聚合物对树脂沉积的控制作用
回用白水用作纸机喷淋水可降低能耗
瑞典开发出新型草酸降解酶
竹浆和稻草浆的黑液除硅技术
优化工艺降低纸机真空度需求
美国纤维素乙醇转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关于征集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的通知
美国生物质燃料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2011年中国造纸工业10项要闻评选及读者竞猜即将揭晓
欧洲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乙醇的生产、使用现状及展望
2011中国国际造纸和装备博览会暨全国纸张订货交易会在桂林召开
ArboraNano利用木材生物质材料开发高性能产品
废热回收——清洁技术的新浪潮
加拿大林产工业显示复苏迹象
福伊特造纸在中国的发展
2020年中东地区的纸张消费量将达到2900万t
'2011(第六届)中国国际造纸化学品展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中国造纸》2011年度“玖龙纸业杯”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正在进行
带臭氧漂段的TCF漂白技术
细菌在纸厂废水净化生物硫循环中的作用
心材比例对亮果桉硫酸盐浆性能的影响
运用生物酶和白腐菌的针叶木生物机械法制浆
氧脱木素过程中添加剂对提高木素去除率的影响
酶处理对漂白硫酸盐蓝桉浆打浆性能的影响
改性无机粒子用作脱墨助剂
2010年中国造纸工业10项要闻评选读者竞猜活动通知
日本造纸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
王子制纸富冈工厂N1纸机的操作经验
美国造纸工业及其能源结构概况
日本特种纸概况
加拿大造纸工业有望在2011年扭亏为盈
Heimbach公司新增靴式压榨带系列产品
Rottneros公司将退出南非纸厂项目
加拿大Kadant公司收购筛筒供应商和相关脱水设备生产线
Technidyne公司获得FPInnovations大胶黏物测定技术授权
引言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就是要求能源利用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环境保护水平都有质的提升和转变,是对传统能源利用、产业结构的挑战。森林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林产加工等可通过新技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开发生物质能源来达到低排放,减少因非法采伐等引起的森林破坏、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森林面积,利用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碳汇功能;建立造林与更新长效机制,处理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经营主体保持积极性,使森林经营与林农致富紧密结合,实现持续碳汇。本文就森林低碳经济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 发展森林低碳经济的作用
1.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同时,森林固定二氧化碳持久而稳定。同样,木材及木制品也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固碳的时间可达几十年、上百年。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植树造林方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核能、风能和生物质燃料等各种工业活动减排的成本。
1.2森林是地球表面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载体
森林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多一半,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树苗长成大树,不仅吸收、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和储藏了太阳能。因此,选用那些易繁殖、萌发力强、能固氮、生长快、热值高、用途多和抗性强的树种,以大密度造林的方法,使薪炭林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和阳光,就可以达到固碳储能的目的。
1.3消除各种污染源排放
很多森林植物由于结构复杂,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及汁液,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大量飘尘。杜鹃、木槿、紫薇等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氧化锌等有害气体。松属、圆柏属、云杉属、桦木等许多森林植物能放出大量杀菌素,可杀死各种疾病的病原菌。采用人工措施或者喷洒各种杀虫剂或杀菌药来消除环境污染,不仅要付出能耗,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
1.4减少了人工措施的土石方工程
人们投资、投劳耗用水泥、钢材以及其他材料和化石能耗修建各种拦水、蓄水工程,不仅耗费了大量化石能源,而且产生了污染。当使用寿命结束时,清理报废工程仍然需要消耗能源。森林拦蓄降水,调节径流,减少洪涝灾害的成本远低于修建水库的成本。森林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损失,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林业发展对化工产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减少了化石燃料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
1.5降低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采用人工措施增雨、调水、防洪、减灾,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大量的物质与能量投入。森林能够调节气候,降低或减缓洪涝、干旱灾害,保持和维护有利的生产环境,减少了化石养分或能耗投入,使农作物和畜牧业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发展并获得高收益,从而降低了灾害控制和恢复成本,减少了生态系统调控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1.6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森林所形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生存有着良好的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体健康。同时,森林也是人们旅游、爬山、远足,甚至探险的场所。生活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意味着用于调温、调湿、滞尘的各种人工设备使用数量和时间的减少及其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数量的降低。
1.7林产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森林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占地少、一次种植持续利用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的绿色能源。森林提供的木材作为生物类的材料,以及各种非木质林产品,不论作为能源,还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一种低碳经济材料。在石油、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2. 促进森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1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湿地及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商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制定和实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油茶等木本粮油等林业重点工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实行木材加工产品“下乡”补贴试点,推动低碳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增加森林碳汇。
2.2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森林蓄积很低,这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最大潜力之所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森林经营作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既符合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未来气候谈判增汇减排的重要筹码。因此,应尽快启动《全国森林经营工程》,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
2.3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在现有造林规划的基础上,开展碳汇造林试点。碳汇造林即在设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对造林和森林经营以及林木生长的全过程都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的营造林活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营造林模式。建立与“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相匹配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为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固碳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开展“三可”奠定基础。
2.4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开展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加强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继续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适应技术对策;加强森林作为重要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通过科研,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2.5引导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
森林在维护气候安全、生态安全、物种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林业被提到了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高度。联合国粮农组织前总干事萨乌马指出:“森林是人类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应广泛宣传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参与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林业措施,实践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众所周知,园林苗圃生产具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园林苗木是城市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园林绿化的首要工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生态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海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刺激、拉动了园林苗圃产业的迅速膨胀。海南省自然条件好,加上种植绿化苗木土地利用率高、经营风险低、经济收入可观,绿化苗木种植业早已起步,绿化苗木种植业已初具规模,种植和管护技术都相当成熟,我省苗木产业正处于健康、快速的大发展阶段。但是,通过热发展中的冷思考后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下文结合海南儋州园林苗木产业发展情况对儋州市园林苗木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可供大家交流。
1.儋州市园林苗木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儋州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四季无分明,日照长,平均温度26℃,雨量丰富,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园林苗木。我市园林苗木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期,当时苗圃总面积不超过300亩,主要集中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内。以种植一些大王棕等绿化苗木和兰花生产为主,其主要以科研为目的。经过三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我市园林苗木生产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根据调查,目前我市园林苗圃共有65处,总面积8000亩,主要种植道路绿化的乔灌木和绿化工程用袋苗、荫生植物、盆花、切花、切叶、草皮等。其中,1000亩以上苗圃有2处,500亩以上苗圃有5处,100亩以上苗圃有10处,50—100亩有15处,50亩以下的有23处,主要分布在那大镇周围。(如: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南丰镇、东成镇、和庆镇、兰洋镇,)等地方,成为海南一个重要的园林苗木研究、生产、销售基地。
2.儋州市园林苗木产业存在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我市园林苗木产业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广东、福建、浙江一带苗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综合性苗圃多,专业性苗圃少。
全市苗木生产基地综合性苗圃多,专业性苗圃少,不管苗圃种植面积大小,大部分进行综合性生产,苗木品种一应俱全,各苗圃生产的苗木品种大同小异,总是生产一些常规的绿化工程用苗。生产的品种多数量少,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除了几家专业生产切花、切叶的苗圃外,全都进行综合性苗木生产。原材料比较容易找到,成本地比较低,生产速度快的的苗木。
2.2.苗圃生产管理粗放,苗木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绿化工程档次不断提高,对绿化苗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苗圃经营者是新手,大多数不懂苗圃学,对树种的生态特征不甚了解,他们只注重种植的数量和品种的选择,而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苗木,对苗圃地选择不当,土壤贫瘠,不适宜种植苗木,有的选择不当,在沙土和土壤上栽常绿树种,起苗时不能带土坨,有的栽植密度过大,苗木生长空间太小,加上肥水管理不及时,生长失调,迫使苗木出圃率低,有的不能及时有效的整形、修剪及病虫害的防治,使苗木干、形长势不良,另外,由于受土地承包期限短,用地性质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影响,一些花木企业不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简陋,手段落后,管理粗放,也是形成苗木质量差的原因
2.3.大规格苗木少,小规格苗木多。
由于大规格苗木市场需求量大,苗木生长周长等,形成大规格苗木缺乏的主要原因,但我市许多苗木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力差,意识淡薄,没有做好苗木生产近、中、远期的生产计划,在品种选择上盲目跟风,另外大规格苗木生产资金投入大,生产用地多。许多苗木经营者不愿意生产,导致一定时期内小规格苗木增多,大规格苗木少的局面。
2.4.常规苗木多,奇、特、优的品种少,没有主流产品。
我市园林苗木生产的品种比较滞后,大部分苗圃生产跟着广东走,没有自己的特色主打产品。90年代末起,我市园林管理处组织一个科研小组,在园林苗木新品种的科研和开发应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对海南本土的一些特色野生品种进行驯化栽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野生灌木:五狗花、山棯、假鹰爪、野牡丹;乔木:母生,高枝杜英、孔雀豆等进行驯化栽培,发现这些苗木适应性强,容易栽培,抗病虫害强,养护管理费低等优点,值得在海南园林推广应用于,但由于我市政府在苗木科研资金少,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许多中、小型苗圃在奇、特、优品种的种栽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苗圃生产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2.5关于绿化苗木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
基于我省古树名木、珍贵树木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这几年我们对绿化树木、苗木运销管理确实存在过严过紧的问题,无形中对人工种植的商品绿化树木苗木运销产生一定影响。
2.6 关于棕榈科植物调运出省问题。
近年来,我省棕榈科植物遭受椰心叶甲害虫侵害严重,为了便于疫情防控,政府将全省划为疫区,同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严禁棕榈科植物进出疫区,省政府同时批准林业主管部门在港口、码头设立检疫检查点,对进出疫区的棕榈科植物进行严格检查。经过多年的防治,椰心叶甲虫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棕榈科植物经过严格检疫和除害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后是可以运销出省的。
3.儋州市园林苗木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我市的园林苗木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生产规模品种数、质量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市城建设的需求,只要充分利用和发展现有优越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社会发展机遇,我市园林苗木发展可望迈出更大的步伐。
3.1.城市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园林苗木消费逐年增长,特别是国内外市场潜力非常大,每年广东省从海南省调出大量的园林苗木,即使发挥了当前所有生产面积的潜力,仍然无法满足广东省市场需求。
3.2.优越的气候条件。
我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年均气温度26℃左右,日照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天然温室”美称。很适合发展种植园林苗木及各种热带花卉。
3.3.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
我市土地租金非常低,前几年,坡地每亩每年地租金为500—800元,目前,由于橡胶价格不断提升,纸浆林的大面积栽植,使土地租金价格有所提高,但每亩每年租金不超过1500元。另外,还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每月工资在2000左右,这给我市园林苗木生产提供有利的条件。
4.儋州市园林苗木产业发展的对策
4.1.政府重视、扶持,民间组织。
园林苗木生产要快速发展,首先要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将苗木生产当全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在用地规划,资金政策上的扶持,税金上的减免,以及在苗木新品种研究开发应用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科研单位对奇、特、优品种的研究开发应用工作。苗圃经营自发组织一个行业协会,通过协会规范行业制度,引导生产,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服务,沟通信息,避免盲目生产。
4.2.建设苗木生产基地,集产、供、销为一体。
目前,我市园林苗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经营者还是各自为政,生产经营地点较为分散,不利于苗木的流通。我市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出面在那大镇至东成镇公路两旁规划出10000亩地,作为我市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市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有实力的大型苗木生产企业.经营者充分利用有利的地位置做好近、中、远期的苗木生产计划,研究开发一些优良苗木品种,把本土的奇、特、优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壮大自已的产业。使它成为我市园林苗木产生的绿色长廊,集产、供、销为一体。这段路连西线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是我市窗口通道。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4.3.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
园林苗木生产,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园林苗木产业,园林产企业和农户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农村有余的空地和多余的劳动力,发展园林苗木种植,企业给农户提供树苗,由农户自主种植,公司负责给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后期的苗木收购,代销工作,带动周边农民参与苗木生产,形成公司加农户的格局。
4.4.建立一个花木批发市场,促进园林生产。
许多园林产业发达地区,都有花木批发市场,有效地促进花木产品的流通,目前,我市园林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急需在市区周围建立一个面积约为1000亩的花木批发市场,把全市的经营者集中在一个地方,把所有园林产品样本展示出来,为商家提供卖买的平台,便于统一管理,互相沟通,形成市场促生产,生产促销售的良性循环。
5.结语
海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足的光、热和降水,满足了植物生长的多方面需要。随着全国各地生态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绿化苗木需求量不断增加,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园林花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相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在广大园林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园林苗木产业,将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我市一个新的支柱产业,我市将成为海南省西部重要的苗木生产中心。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三大功能,新建本科高校也不例外。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办学的中心任务,这是无可置疑的共识。但是,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功能定位,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数是由专科学校组建而成,这类学校带有专科学校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的深刻烙印。要实现从专科向本科的实质性转型,必须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才能消去专科办学的烙印。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办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科学研究,能够提升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开展好科学研究工作,对于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定位好新建本科高校的科研工作,形成自身科研的特色,这是值得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科学研究“有顶天立地”之说,“顶天”是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立地”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社会的集成创新。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眼光要向下,在“立地”中有所为,在“顶天”中有所不为。在“立地”中有所为,就是要面向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科学研究功能定位要眼光向下,脚踏实地,要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具体来说,科研要发挥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发挥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工程,是培养合格本科人才的关键。新建本科高校要通过科研,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通过科研的积累,把新理论、新思想,新知识充实到基础学科的建设中,使基础学科上水平。通过科研的积累,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应用学科的建设中,使应用学科上档次。通过科研的积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使传统学科的建设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培养的人才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科研的积累,发展高新技术的学科。通过科研的积累,培植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增长点,同时为以后将要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和申办硕士点打好基础。
三明学院自从2004年6月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发挥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2005年初,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并挂靠科研处,由科研处来履行全校的学科建设管理职能。2006年6月启动了三明学院学科建设项目,分为“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笔者认为,目前没有研究生层次教育的新建本科高校,其学科建设的内涵应该不同于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高校。根据新建本科高校的本科层次和教学型以及地方性三个特征,三明学院的学科建设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学科专业、学科研究和学科梯队三个方面。
1.1 学科专业方面
要通过学科专业调整与创建,使学科专业布局设置更趋合理,使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更加符合地方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是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要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成地方人民满意的大学,就要为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以,学科专业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第一个基本要素。
1.2 学科研究方面
学科研究包括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在教学研究工作上,要做好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要通过教学改革与研究,取得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学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在科学研究工作上,要在制度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要以科研项目为重点,以学科基地为依托,以集成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突破,形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科研工作上的特色。
1.3 学科梯队方面
要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且水平较强的师资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包括教学名师和科研骨干。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汇聚若干学科团队。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冒出若干个拔尖的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为了搞好学科建设项目,三明学院每年投入300万元对学科建设项目给予专项建设经费资助。为了保证学科建设项目的质量,学校制定了学科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和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管理条例,实行学科建设项目年度检查、滚动淘汰的制度,加强学科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2007年1月,学校的植物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三个学科通过专家评审被福建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建设学科。
2 发挥科研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当然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是引得进,还存在是否留得住的问题。对于高层次人才,单有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还是不够,还要有事业留人。要让高层次人才能干事业,干成事业,必须要有科研的平台。除了外引,更重要还有内培。教师通过科研,获取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教师通过科研,晋升副教授、教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职称档次。教师通过科研,能置身学科发展的前沿,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科研活动,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催生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科研活动,带动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以此形成学术梯队,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明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发挥科研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学校设立了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评审和立项一批校基金项目,支持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校基金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能够得到更快的成长,骨干教师能够得到更快的成熟。通过校基金研究的积累,许多教师的研究课题升级省市以上的科研项目。对于获得省市以上立项的科研项目,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给予配套资助,对立项的科研项目按照到校经费的10%~1 5%给予奖励。对于教师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授权的专利等科研成果,学校设置科研成果奖励基金每年给予奖励。在学校教职工岗位聘任及岗位津贴分配政策
上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倾斜。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形成教师积极从事科研的氛围。2004年三明学院成立之初,全校只有10位教授和70多位副教授。五年来,很多教师通过科研晋升了教授或副教授,现在学校教授已达到35人,副教授达到1 85人。通过科研,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荣誉,同时也确确实实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达到了科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3 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对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最恰当的解读,不仅可以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地位,正确处理学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各种矛盾,而且可以有效地体现高等教育的本质。培养合格本科人才,是新建本科高校办学的中心任务。如果教学工作没有搞好,学校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对新建本科高校,要下大力气适应本科教育,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尽早达到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要求。在抓好教学工作同时,新建本科高校也应重视和抓好科研工作。教学和科研二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通过科研,教师能把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传导给学生,把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充实到课堂的教学中,使学生对学科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带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又能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应重视科研工作,不仅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需要。
三明学院成立以来,就一直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加强本科教学管理和建设,与此同时,重视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五年来,学校在校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奖项477人次,72篇,2007、2008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1名,2009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7名,显示了科研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4 发挥科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新建本科高校开展科研工作要眼光向下,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开展产学研工作,科研在“立地”中寻求作为。科研服务和服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立地”站位,是新建本科高校自身的层次和性质决定的。新建本科高校是教学型的本科层次教育的地方高校,不具备从事“顶天”的科研条件,也没有进行原始创新的科研优势和能力,不能跟研究型的重点大学或教学研究型的老本科大学简单地攀比。但是,新建本科高校的地方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决定了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要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完全具备从事“立地”的科研条件,也有进行集成技术创新的科研能力。
科技造纸,推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孙润仓教授对于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有着切身的体悟“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为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依托企业、转制科研机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设立的研究开发实体。”
成立以来,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技术进步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现阶段,他们主要在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制浆化学与技术、造纸技术与功能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数字印刷与纸媒传播技术等六个方向开展相关的研究。
近年来,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非木材纤维分离、转化和利用为特色,在原料、加工过程以及废料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中浓度纸浆清洁漂白技术与装置研究
环境保护的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每个行业中,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展“中浓度纸浆清洁漂白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该研究旨在解决我国造纸工业对环境存在污染这一难题,在制浆漂白过程中采用新技术以控制对环境的污染。该研究从我国造纸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明了中浓纸浆清洁漂白技术,以用于我国造纸业各类纸浆的漂白。该研究使纸浆漂白废水减少60%,COD排放量减少50%,已在国内制浆企业普遍推广,并建成国内外首条7万吨/年麦草浆全无氯漂白生产线,获得“中浓纸浆稳压双升流塔氧气漂白方法”及“年产5万吨以上纸浆生产线的全无氯漂白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该方面的研究成果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荣获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绿色造纸过程节能降耗理论与技术研究
绿色造纸过程节能降耗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他们对制浆造纸工艺过程耗能和产污主要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绿色造纸过程节能降耗、节水减排的理论与技术,为造纸工业实现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该方面的研究成果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非木材纤维超微结构与分离转化研究
在非木材纤维超微结构与分离转化研究方面,他们成功完善了非木材纤维超微结构、主要组分在细胞壁各层中的区域分布规律及组分间相互结合化学键特征等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了提出了非木材纤维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清洁高效分离与转化新方法。该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二等奖各1项。
特种纸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研究
基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是一类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领域有重要应用的功能与结构材料,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了特种纸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研究,在特种纸与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功能与结构设计、高性能合成纤维湿法成型技术、纸张防伪技术,高性能涂布纸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梯次结构高性能过滤纸,蜂窝结构用纸、电池隔膜等多个品种的特种纸材料,并成功产业化,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此外,还开发了多种市场急需的特种纸,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高速造纸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研制高速造纸机,对于跨越式提高国产造纸装备的技术水平、提升我国造纸工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造纸工业关键装备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在高速造纸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方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在高速流动状态下纸浆纤维的分散机理、纸浆纤维悬浮液流体动力学特性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研制高速造纸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技术支撑。
可再生资源――工业木质素高效利用研究
在可再生资源――工业木质素高效利用的研究领域,他们提出了对造纸制浆废液中回收的木质素磺酸盐改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了木质素磺酸盐表面物化理论,建立了其在固体颗粒表面的吸附模型,探索了强化吸附分散性能的新方法,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木质素磺酸盐系列精细化工产品。该研究成果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
成绩,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则是新时代的“蔡伦”。在千年之后,将中华之古老发明发扬光大,这是他们的理想,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希望!
精兵强将,共促团队新发展
人才创造奇迹,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一班精兵强将之组合。
现任实验室主任由“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孙润仓教授担任。他曾先后主持了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及重大项目等曾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20余篇,论文被他人在SCI期刊中引用1100余次;同时还被国外专家邀请主编英文专著1部,参与编写Hemicelluloses;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等英文专著9部和英国科学分离百科全书1部;参加了24次有关该领域的国际会议,其中在美、英等国做过7次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3次以被邀请的身份作了大会报告,申请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6项。此外,孙教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一届生命学部二审专家(林产化工与制浆化学),英国化学会Fellow,教育部植物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团队带头人,Bioresourcas Journal副主编,还被聘为三种国外期刊编委,同时还是美国,英国、德国等20余种国际期刊的兼职审稿人。培养的博士生中一名在2007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名在2008年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提名奖。个人的成果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孙润仓教授来说,集体的荣誉则更为重要。在为着这个目标行进的旅程中,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努力和执著都时常感动,激励着他。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港,是华南理工大学资源科学与造纸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副理事长及产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造纸协会特种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一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陈港一直致力于高级纸张和特种纸领域重大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把开发特种纸与功能纸制品、推动我国特种纸技术进步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另一位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现任轻工与食品学院副院长武书彬教授也同样有着精彩的表现。他在2002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计划,目前主要从事植物纤维类生物质化学结构,植物纤维类生物质转化为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等方面的研究。
加入到团队的,都是钟情于这个专业的,如同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付时雨教授,他主要从事生物质生物转化成化工产品及清洁能源、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生物酶催化合成化学,生物处理造纸废水等领域的研究。
陈怊,行政主管,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目前,她主要从事于重点实验室行政、财务等日常事务的管理。
一个个名字,都是团队的骄傲,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心系造纸事业、心系环境工作的群体,这是一个团结向上、欣欣向荣的团队。也许,他们对于实验室,对于工作的强烈责任感,正是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成立几年来飞速发展的秘诀。
科学机制,领航造纸新气象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设,是目前我国轻工造纸领域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截Z2008年底,实验室有固定人员42人,聚集了我国制浆造纸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其中教授2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千百十”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珠江学者2人,获博士学位人员占研究人员的81%。将这些各行各业佼佼者汇合在一起的,除了科学家共同的职业使命感以外,还有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有的管理体系和学术氛围。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并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国际高级访问学者基金课题,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周期很长,使得部分企业不能保证自主经营的模式,并且也不能实现自负盈亏的效果,比如林业企业。目前林业企业的现状是需要实施技术创新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长期处于研发处于停滞阶段,需要开发的设备需要更换,购置和重组需要的经费数量非常巨大,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并且,创新技术的实验需要时间,其周期相对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试制容易造成很大的失误,一旦失败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林业企业分布区域分散、规模不大的特点,所筹集的资金很有限,并且行政区的划分林业区域具有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天然原因,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行存在障碍,适用范围局限。项目风险大,银行不愿意在这些项目上投款。完全改成市场化形式的筹集资金的可能性不大。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林业是一项绿化事业,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效益,林业企业从其可能从事的任何生物技术性基础研究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其生态、社会效益相比,都是无足轻重的。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其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利润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2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政策
支持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林业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有着较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对林业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却较低,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这些研究却缺少激励作用,除非有游离于企业之外且成本较低的技术创新资金(如政府补贴)注入。否则,林业企业对这些基础性研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应用性研究是指林业实用技术、商品林攻关技术等对林业企业具有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减少运营成本、扩大市场容量、取得较大利润的技术研究。政府对这两类的研究应起怎样的支持?不论哪一类研究,政府的支持都应放在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上。而政府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林业企业进行资助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3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4%,低于其他行业。这不仅是由林业周期长的特点和长期以来国家在林业政策方面的偏差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林业科研管理体制所造成的。科研与推广缺少必然的联系,因为经费投入就给到鉴定,合同指标就定到鉴定。拥有林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项目立项及其立项评价、经费预算管理等,还是停留在鉴定阶段,还没有彻底地涉及到项目的推广应用阶段,那么技术创新人员还是追求成果的项目数量、发表的论文数及科研成果奖项。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生态、社会效益长期得不到补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林业技术创新的经费还要政府支持。技术创新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行为,“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不重视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体系就是一个不完整体系。再者,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无偿使用,也是阻碍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4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散
支持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报废、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过程包括从创新构思的产生到创新实现,直至创新成果投放市场及改进创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具体地说,技术创新过程是新产品的营销或新工艺的首次商业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等风险。当然,可以把风险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如分为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等。不管技术创新的客体风险和技术创新过程风险,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风险,最终都要落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上。包括林业企业、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或其他出资职工和提供林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政府部门。
4.1由于林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巨大生态、社会效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上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4.2促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保险制度的形成。由于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保险,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保险。
4.3对“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个人、企业的所得部分应免征所得税。同时,真正贯彻落实现行税法中关于技术创新得的税收优惠政策。
4.4为了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企业之间、林业企业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供求联络,政府应在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之间搭建信息桥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创新设备、新产品市场前景等信息,以减少技术交易成本。
元教学模块 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46-02
课程群是培养某个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而这一逻辑联系多以专业或学科为中心。药材深加工单元教学模块是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下的两大单元教学模块之一。该单元模块的教学活动涉及提取工、粉碎工、切制工、净制工、干燥工、炮制工等多个该专业就业目标岗位群中具体工作岗位要求掌握的内容;经过该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药材识别与鉴定、饮片生产、植物提取物生产等职业能力。本文从药材深加工单元教学模块课程群的建设、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调研确定目标就业岗位群,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药材深加工课程群
依据原料药材深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原药材鉴定、净制、干燥、炮制、提取等实际工作内容构建课程群和进行课程序化;以调研为基础,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的典型任务分析确定药材深加工课程群。具体的课程群构建见表1。
课程群共包括4门课程,前期开设在专业基础教学模块中开设中药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为前导课程。前导课程与课程群开课顺序为第一学期开设中药学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开设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第四学期开设药材与饮片鉴定技术课程,第五学期开设饮片炮制与规格、植物提取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群设置及序化以岗位工作内容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带来了以下好处:一是老师带着任务教,带来了促进老师自我学习提高的动力。二是学生带着任务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构建的课程群,实践性强,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循序渐进的展开,最终形成学生从事原药材深加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实践教学改革是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原药材深加工课程群建设为契机,进行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工作如下:一是在原有生物技术专业林果产品加工实训室的基础上,通过仪器设备的添加,建立了饮片炮制实训室。二是以相关专业中央财政、区财政支持的资金够置的仪器设备,进行了共用平台的建设,如在食品检测实训室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共用的食品药品质量检测控制功能的实训室,可以为相关专业的药材鉴定、成分测定、品质检测实训内容开展实训项目教学工作。三是在原有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购置一批新的提取物生产方面的仪器设备,建立了植物提取物生产技术实训室。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实训内容、教学方法等改革。如在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与“松针挥发油及莽草酸提取分离与鉴定”项目中均涉及挥发油提取方法,“薄层层析与柱层析检测演示”内容在“B一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的提取分离与测定”及“松针挥发油及莽草酸提取分离与鉴定”两个实训项目中均有,改革后均二选一,实验内容科学精选与合理安排后降低了实验项目重复性,增强了系统性与连贯性。
在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中同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实验教学改革前以单一验证性实验居多,改革后按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将实验内容组合成项目,如在甘草中甘草甜素的提取和鉴定实验项目中,按照药厂甘草片有效成分提取方法进行热回流提取,浓缩得到浸膏,经分离过滤,用分光光度法,在248 nm波长测定吸光度,计算含量;改革后学生在做实验时就能以工艺流程为依据建立做项目的思想,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训条件的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实效,适应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推广,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课程群建设有密切联系。
三、围绕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个人发展的同时服务专业发展
在课程群的建设前期工作中,面临部分课程在教研室内部无法找到适宜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的情况。而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如生物技术专业、食品加工专业等专业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均以教研室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为划分的师资共用壁垒。在教学团队的组织与建设过程中,既要以教研室为基础组建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同时也要争取各方支持,打破教研室和系部界限,根据学院教师专业背景调研材料,广泛沟通,深入交流,从课程群改革对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提升的意义出发,进行有效联系,最终消除“行政”壁垒,打破有限教育教学资源条块分割的局面,建立对应新课程群的教学团队,盘活师资资源,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如在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的担纲教师选择上,多方寻求,找到一位其他系部的以前从事过林产化工课程教学,专业背景为天然药物化学硕士的教师,随着林产化工课程的停开,该教师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等非专业的教学工作,由于企业管理课程多个专业均开,该教师年课时量较大,在多次沟通,从上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及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中草药栽培技术中专业课程群建设质量的意义出发,成功动员该教师接受植物提取物生产课程的教学工作。该教师也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其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结合教学发表多篇植物提取物生产的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改成果公开发表;2012年以“工学结合进行植物提取物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为题获得广西教育厅教改立项资助。
课程群是教学活动内容的实体,也是联结教与学活动的结合点。加强课程群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学改革深入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中,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原药材深加工单元模块课程群建设这个抓手,以教学为纽带,以开展教科研工作为合作方式,以个人发展与共同的事业发展为激励措施,培养了教学团队,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教学贴近行业企业实际生产状况,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
[2]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3]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4]陈新.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探究[J].广西教育,2012(10C)
[5]李芳良,麻昌爱.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专业课程重组[J].广西教育,2012(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