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3: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产品营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农业名优产品少,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受历史传统及种植地域的影响,农产品品种单一、大路货比例较高,名优特色农产品相对较少,这是渭南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状况。农产品二次加工比例低,附加值值低,基本是粗加工和简单包装就进行销售。缺乏基本的农产品标准化经营流程,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落后,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市场形象不佳。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农产品表面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
(三)农产品供需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农产品自身种植的特点,其季节性的表现非常突出。渭南的特色农产品,例如苹果、酥梨、冬枣、花椒等,都是大面积种植,集中上市,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本地储存条件差,储备能力不足,于是产生大量的积压,这几乎成为每年必然出现的现象。因此,扩大地方果库的储备能力,形成农产品的全年销售,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散乱,交易方式落后。由于渭南的农业生产市场化水平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交易主要在遍布于城乡各地的各类农贸市场里面开展和进行,受众较少,服务面狭窄,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市场化交易的需要。县城及城乡结合部的农贸市场运作基本规范,农村的集贸市场就只能用“散”、“乱”、“挤”、“脏”来形容了,大多是按习惯节日自发形成农村集市,在销售、监管、质量、卫生、治安等方面均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形成完整通常的信息流和物流,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上这些都对农产品的销售产生直接的影响。
(五)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难以把握农产品市场走势。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获取信息主要依赖于以往的生产经验、周边市场价格以及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农户不去研究农产品的来年市场走势及发展趋势。另外,政府的有关部门虽然也定期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但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至于如何与农户的经营对接,则无法落到实处,于是就出现了农产品产、供、销和市场需求的脱节,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渭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营销策略
(一)树立渭南农产品品牌观念,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产品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要提升渭南农产品是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品牌理念,增强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农产品经营中的品牌维护,认识农产品品牌的重大价值和战略价值;其次,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实行和推广农产品绿色认证制度,强化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市场监管,实行农产品的品质追溯制度;第三,结合渭南的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精选“名、优、特”产品,重点扶持,积极推广,走精品农产品推广战略;第四,开发新的农产品,形成完整的农产品营销产业链;第五,重视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利用多种机会,例如农博会,加大渭南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渭南农产品销售渠道,重视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农贸市场重新规划和布局,增大农贸市场的辐射面。二是集中农户数量和规模,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三是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渭南农产品的电商平台。
1.1分散经营却注重渠道建设的日韩模式日本、韩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都采取了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由于日本和韩国都存在农户较少,经营性耕地有限,户均耕地面积较小,农业资源稀缺的特点,韩日两国的农户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规模自然也相对较小。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必然使得绿色农产品营销走向了大流通小生产、分散经营却重渠道建设的独有的日韩模式。也正是如此,日韩模式才形成了企业、政府、消费者的三位一体的完善的绿色农产品渠道建设体系。日韩的这种渠道构建体系,不仅有非常发达的市场体系,同时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这使得日韩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非常大。日韩的这种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仅作为渠道集散地,同时也是绿色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中心。日韩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非常广,依托其在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优越性,以及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优势,能够非常迅速快捷的将绿色农产品向向周边城市进行配送,同时利用这种发达的批发市场网络,绿色农产品产地可实现优化布局,不受地理上距离远近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集散地功能,还成了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心,主导着绿色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的运转。
1.2强调绿色农产品认证的美国模式由于美国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较早,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农产品就已经在美国整个农业规模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国政府对健康高度重视,严格限制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其他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化学物质。在美国政府的眼中,只有做到了农业安全,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美国绿色农产品的发展主要看重水果、蔬菜以及有较高附加值的农作物,而对于普通的农作物,如大豆、玉米等绿色的发展相对缓慢。美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各种添加剂,以及激素等可能影响农产品绿色性质的任何物品。美国政府构建了比较健全的绿色农产品的认证体系,并且严格实施。美国的绿色认证不仅仅反应在生产上,而是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都在绿色认证的监管之下,每个环节都有很严格的规范,都要按照要求按照国家绿色标准进行绿色认证。只有通过绿色认证的绿色农产品才真正的能够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并且为了保证认证的独立和中立性,认证的机构也是由有资质的非利益第三方进行的。
1.3具有完善高效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欧盟模式欧盟很早就关注研究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因而其物流配送体系也比较完善,基本实现了“资源—生态—社会”良性循环,并且建立了适应欧盟环保要求的现代化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由于政府积极实行资源循环与再利用,并对绿色农产品的物流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符合欧盟环保的相应政策,提高了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半径,真正形成了绿色农产品从包装运输、仓储货运、流通加工一系列环节的绿色规范。欧盟政府还对影响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交通要道、仓储设施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改造,更多的实现其高效流通的服务功能,提高效率,优化布局。欧盟78.5%的绿色农产品是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而通过销地批发商的仅占20%左右。渠道环节降低了成本,加快了流通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为配合降低物流成本,欧盟还专门设有众多的绿色农产品配送组织,如技术咨询公司、加工分类配送中心、仓储中心、运输公司,依靠这些组织,切实提高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了相应的成本,真正建立起了欧盟高效快捷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2中国推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障碍与问题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绿色农业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无论是绿色农业生态基地建设、还是各种绿色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都陆续得以完善和实施,具备了较好的生产基础,但在绿色农产品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总而言之,中国目前对于绿色消费和绿色农产品的推广较少,大众认知度较低,绿色农产品的专业人才较少,并存在着绿色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
2.1绿色营销观念滞后由于中国绿色营销理念发展较国外迟缓,中国很多农户和农业企业对于绿色和环保的概念意识薄弱,对现代绿色农产品的关注度不够,还没有从传统的“产量牌”到现代的“环保牌”的绿色思想转变。农业生产还停留在过去增产量的过程中,还在用激素、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没有利用现代化的绿色营销理念,在质量安全及消费者的信赖的基础上,提升品质,树立品牌,提升价格,农业生产仍然较多的关注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而对质量安全、绿色环保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足够重视。然而,作为市场终端的客户却越来越注重商品的质量,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加大。由此绿色环保要素将成为继成本、质量、服务后新的农产品竞争优势要素。中国的相当一部分经营企业也还没有形成绿色营销观念,对绿色农产品的理论知之甚少,只注重眼前利益,也没有对绿色农产品进行特别的营销策划,没有通过绿色包装、绿色产品的连锁经营以及绿色果蔬的渠道管理等一些列的营销计划来建立绿色农产品营销品牌,提高自身绿色农产品信誉。
2.2绿色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目前,中国的绿色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随意性较大,缺乏主动性和刚需。绿色农产品消费的偏理性消费人群只占有极少一部分,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的有效性严重不足。由于绿色农产品所带来的安全、生态、健康等优势要素在短期内无法被消费者所认知,并且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特征多数是隐蔽性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带来的收益无法预估,在短期内也无法认同绿色农产品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外,绿色农产品还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其安全评估标准与体系在中国也并未建立起来,市场缺乏消费者可以信赖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能激发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热潮,无法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
2.3绿色农产品营销专业人才较少从事绿色农产品营销的人才大多是农户本身,通常是生产兼销售,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营销知识培训,很少有人按照营销理念对绿色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并对其进行整合营销。多数人只追求当前利益,不能针对绿色农产品的安全、生态、健康等特点进行营销策划,还没有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没有将绿色理念打通到“策划—生产—销售”的全环节。此外大多数的优秀人才不愿意深入农村,不愿意创新农业,使得愿意献身农业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稀少,也对绿色农产品的营销形成了障碍。
2.4绿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随着国家对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的加大,国家也采取一定的手段建立了一定的绿色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并制定了相关的绿色认证制度,但绿色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仍普遍存在。由于缺乏信任和沟通,生产者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也不能对市场上的信息的真伪性进行有效辨别,在缺乏精准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的情况下,在无法获得大量消费者数据,导致相当一部分绿色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量农产品扎堆上市,产品过剩;同时,消费者也很难获取充分信息来区分是否为绿色农产品,甚至很多生产者并没有真正按照绿色的标准来生产绿色农产品,导致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质疑,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同时也损害了“绿色产品”这一品牌的形象和信誉。
3绿色农产品创新营销的思路
根据新形势下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特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分析了目前中国推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障碍与问题的基础上,就目前市场环境和形势下的中国绿色农产品营销提出如下创新思路。
3.1发挥产地效应降低流通成本由于农产品对区位要素的要求较高,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等区位优势,建立地方以及国家级的绿色农产品示范区,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生产规模效应,将绿色理念贯穿其中,实现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的绿色要素植入。同时发挥产地效应,根据区位优势建立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示范产业园,健全园区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真正实现绿色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专业化。
3.2创新营销理念打造绿色品牌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仅是在销售环节,应该加强绿色营销理念在绿色农产品各环节的植入。无论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还是绿色农产品在物流上的运输储存,都应该将绿色的营销理念、措施、方案进行整合,建立起自有的绿色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农产品营销企业更应创新营销理念,将绿色营销植入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既是农产品营销企业管理水平的参照物,又是衡量其绿色营销执行效果的重要标志,绿色营销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品牌内涵和品牌价值的打造。
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农业将同国际市场和国际自由贸易体制逐步接轨,这就要求农业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一体化经营。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参与经营的农产品品种不多,进入的市场领域不宽,经验相对不足,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挑战,这些主要挑战表现在:①食品安全的挑战。我国用以出口的农产品,难以满足发达国家的品质标准;②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的挑战。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了解和知识还相当缺乏,更缺乏精通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③产品层次差距的挑战。由于我国参与国际营销的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含量不高;④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入世以来,我国出口产品遭国外贸易壁垒重重围困。尤其是农产品,更成为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为应对上述挑战,农产品营销者应加强对农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的研究和运用。其中突出特色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求得发展的正确途径。所谓特色经营就是农产品国际营销企业在市场营销差异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经营的产品、品牌;提供的价格、服务;采取的分销、促销措施等方面扬长避短,在与国际农产品竞争中将整体劣势变为局部优势,赢得市场发展空间。它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它有利于企业走出目标市场定位的误区,促进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在世界市场上独特的经营品牌和风格。农产品特色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产品特色
产品特色是指向国际市场提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产品,以适应不同国家或地区市场的特殊需求,并获得相应区域的市场优势。产品特色经营的优点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喜爱;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量,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产品国际形象。
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特色经营的基础。①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精细农业。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作物,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围绕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切实把农业办精、办特、办活。要站在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去寻求各地的最大比较优势,去定位农产品的最佳发展品种,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特别是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突出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畜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③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合理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既可以相对分流一般品种,缓解品种单一的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2品牌特色
品牌特色就是农产品经营者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个性特征的品牌。突出民族品牌的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者正确的选择。民族特色品牌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有利于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
农产品品牌特色的实施方式:①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特色的基础。要坚持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去拓展市场,争创农产品的质量品牌;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种养业的提高。要优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外向型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③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要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群的形成。要大力推行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按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④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注意外引资源,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3价格特色
价格是国际市场营销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需求和产品利润的多少,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农产品国际营销中,主要应注意差别定价策略的运用,形成自己的价格特色。
首先要对产品分级分等,实行产品差别定价。我国许多农产品缺乏细分,形成好坏一个价,不利于产品价值的实现,对同类产品实行分级分等,按照不同等级分别定价,能使消费者产生货真价实、按质论价的感觉,比较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扩大产品的销量。在对产品分级分等时,除考虑产品的内在品质,即提供给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外,还应考虑产品的包装、装饰、附加服务等给消费者带来的延伸效用因素。国际农产品经销商应注重产品延伸效用的创造,为购买者提供比同类产品更多的购买利益,而从产品高位定价中获取更高的附加收益。
其次要进行国际市场细分,实行区域差别定价。农产品国际营销者应对全球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因素,实行区域差别定价。例如,西欧的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消费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追求时髦,他们对食品饮料的心理消费可以概括为营养化和方便化。在食品和饮料中,要求消费品种类多、有营养、能开胃、健脾、强身,又不会使人发胖,同时要求食用方便、节省时间。所以,高热量产品和普通蔬菜的消费比重下降,而新鲜水果、肉、蛋、水产品、奶制品、植物油等产品则相对上升,方便食品、小包装产品和饮料、具有异国风味的菜肴和调味品颇受欢迎。根据这些特点,销往西欧的农产品就应采用高品质配以高价格的策略,相反,销往南亚、东欧等地的产品则只能采取适当的低价策略。
4渠道特色
渠道特色是指选择与自身经营条件相适应的销售渠道。选择有丰富国际营销经验的经销商与之联合经销,或委托国际中间商委托其分销,可以弥补农产品经营者国际营销经验的不足,快速开拓国际市场。
由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时间不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经营者缺乏国际营销经验,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可取的办法是与国际农产品经营企业开展联合分销。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国内生产基地。当前,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动力,跨国公司都在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例如,设立在上海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就通过采购、联销等手段,把我国大批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在联合分销中,还可以通过联销伙伴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改造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像安徽种子公司与美国岱子棉公司、孟山都公司共同组建生产、加工销售棉种的合资公司,引进的美国保铃棉、抗虫棉种,就是运用转基因生产工程技术培育而成的高科技产品。
利用经纪人和商,也是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途径。国际农产品经纪人和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产品经纪人。经纪人的主要作用是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协助他们进行谈判,买卖达成后向雇佣方收取费用;②销售商。销售商是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为委托人销售某些特定产品或全部产品的商,对价格、条款及其他交易条件可全权处理;③佣金商。在西方大多数佣金商从事农产品的代销业务,还执行替委托人发现潜在买主、获得最好价格、分等、再打包、送货、给委托人和购买者以商业信用、提供市场信息等职能;④拍卖行。可通过拍卖行经营的商品主要是蔬菜、水果、茶叶、烟草和羊毛等农副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质量、规格不够标准,不易分等。
5促销特色
促销是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占领市场的“金钥匙”。农产品经营者在促销手段的运用上要避免雷同和缺乏特色,要采用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的促销方式,使促销活动成为强有力的竞争武器。
传统的国际营销促销方式有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在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营销中,促销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国际公共关系和广告宣传上。在国际公共关系方面,应利用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寻求与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贸易协定的签订,为农产品长期稳定地进入国际市场铺平道路。在广告宣传上,要突出宣传中国产品的特点,同时可配合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由于我国农产品主要以农户经营为主,很难独立进行促销宣传,这就需要政府扶持和农户间的组织,政府可以官方或半官方的方式发起,由农产品经销商组团,向各国的政府官员、工商界和消费者宣传中国的改革开放,宣传中国的产品及营销政策,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正明,张喜民.国际市场营销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二、河北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物流配送方面。我省物流配送发展缓慢,省内乃至国内未形成一个系统,未能达到农产品网络营销对物流的基本要求。一般产品的网络营销的流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商流,既网上的查询、购物、支付等;另一部分就是物流,既订货成功之后的送货的环节,既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当前我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交易是分散的,要求物流做到小批量、分散配送。然而,送货量过小及用户过于分散等问题将造成物流配送企业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伴随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河北省的物流配送行业已经不能跟上网络营销的发展步伐。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农贸市场风光不再
我国的农贸市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放开对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管制而实行市场购销制度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农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以其商品丰富,经营活跃,成为居民购买生鲜食品的主要市场。应当承认,农贸市场作为农产品主分销渠道在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食品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传统的农贸市场渐渐不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以及国外优质农产品的涌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传统的销售形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经营主体分散,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设施落后,不利于食品安全控制。市场功能不健全,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之,消费者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再青睐农贸市场;政府因为影响城市环境和现代化管理也对其颇有微词;个体商贩更是觉得无利可图,退场转行的比比皆是;加之其它业态经营生鲜农产品挤压农贸市场,今天的农贸市场在大中城市的销售份额已经严重萎缩,同上世纪90年代的“一统天下”相比,早已是江河日下。
生鲜超市异军突起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总体短缺供不应求过渡到相对过剩阶段,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农产品的销售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农产品的销售也从原来的生产营销观念转变为市场营销观念,销售业态的升级已然成为必然趋势。自从家乐福进入中国率先引入“超市卖菜”的新概念之后,超市作为一种现代营销业态正逐步被生产者和消费者认可。当前,我国农产品的营销业态正悄然进行着一场变革,即传统的农贸市场将大量被现代销售形式的超市所代替。生鲜超市是以超市形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
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超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规范管理,统一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加服务”。同时,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经营方式的超市化。生鲜超市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经营方式。统一采购,就是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解决了成本高的问题;统一配货,不仅能保持生鲜食物的新鲜,而且做到货物多元化,全方位满足市民需求,这些产品在配送中,往往经过严格的筛选、包装和加工,方便了购买。统一采购、配货后的产品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检疫,农贸超市配有检测设备,每天对蔬菜农残、福尔马林、瘦肉精等进行检测,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消费需求推动变革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趋势:
绿色环保。社会环境污染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良甚至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通过调查显示,影响武汉居民消费者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新鲜程度”(74%)、“卫生程度”(65%),同时消费者对“无污染/绿色食品”的蔬菜表示出非常高的需求水平(58%)。显而易见的是,同农贸市场相比,超市安全可靠的购物保证更能满足人们的绿色环保的消费倾向。
超市购物。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开放,超市、连锁超市以及仓储式商场在国内得以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武汉,过去三个月内光顾过超市的消费者比例为82%,而生鲜食品以58%的购买比例成为了消费者在超市的首要购物种类。调查数据也表明,武汉有60%的消费者表示“购物环境舒适”是光顾超市的原因之一,而“质量可靠”(46%)是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超市正逐步成为消费者选购农副产品的习惯性地点。显然,同拎着篮子进农贸市场相比,超市买菜无疑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愉快的购物体验。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变革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流程,其上游由各农户、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农产品生产公司等厂商组成,他们共同提供农产品的生产供给;下游是众多千家万户的居民所组成;农产品的销售与流通主要由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所组成,当然也有少数农户实行自产自销,跨过批发市场将农产品直接贩卖给最终消费者。应该说,这种模式在农产品总体短缺供给不足的时候,对于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典型的“生产营销观念”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模式显然与这种变化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与营销。当前正在全国大中城市进行的“农改超”工程,其实质上正是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一次改造和提升。
就渠道结构而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多层次长渠道向扁平化方向变化,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易腐败变质。流通环节越多,流通时间越长,农产品损耗越大,流通效率降低。农贸市场采购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未经加工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有两种供货方式:一是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进场销售;二是农产品经营者到市内批发市场批发后再运到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往往经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销批发商——销地零售商——消费者等诸多流通环节,多次集散;在物流技术上,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加工不足,因采摘、运输、储存而造成的损耗率为25%~30%,物流成本高(运输成本路况不良成本设卡收费)。这使得蔬菜批销的每个环节都要加上很高的毛利才行,流通环节的增多,无形中加大了农产品的成本。
而“农改超”之后,农产品可采用直销的方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或从下面农村整片的菜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诸多的中间环节,避免了流通环节中的加价;农产品直销还可以缩短流通时间,保持农产品的“鲜度”,减少损耗。生鲜超市的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加工、储存、保鲜配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产品损耗率可降至5%左右。农产品有效物流增加,就能有效地抑止菜价上涨。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农改超”后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原有的农贸市场下降10%左右。
从渠道控制来看,中间商向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者延伸,实行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和安全控制。
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既不注重上游农户、基地等生产商的农产品生产情况,对于农产品是否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问题漠不关心,产什么就销什么。也不关注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市场信息反馈。这种产销脱节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使得农产品质量控制几乎完全失控,另一方面,又屡屡造成农业生产资源配置失调。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明确的市场责任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商业信息的关注与维护,必然不会简单地满足于做农产品的销售终端,而是将触角伸向农产品流通、生产的各环节加以监督,并通过“建立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生鲜超市正是依靠优质安全放心的产品和规范化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激烈的生鲜消费市场中站稳了脚跟。
从渠道关系来看,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更加关注渠道的整合,共同建立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农产品竞争日趋加剧,单纯依靠“物美价廉”来建立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农产品竞争已经从单一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竞争。而传统的农贸市场中,个体商贩大多凭借个人经验和对市场的简单估计来销售农产品,很少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在如何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的不法商贩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缺斤少两、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这种“短视”行为显然无法赢得市场。
“农改超”之后,商业企业作为农贸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市场竞争力的强弱与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这些都迫使企业导入现代市场营销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市场的调研,细分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市场促销、品牌化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利用连锁经营、网络化销售,将农产品迅速地推向市场。显然,市场营销理论及手段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应用无疑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引入竞争机制,预防“挤压效应”,侵害上游生产者和下游消费者的利益。
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农产品准入,确保食品安全。
二、河北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的机遇分析(O)
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今年我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出具体要求、目标和意见。“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4000美元向6000美元的跨越,处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黄金时期。当前,我省针对我国提出的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意见,提出以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其次,巨大的潜力市场。从我省及我国逐年扩大的网民规模分析,我省及国内存在众多的潜在客户。当前我省进行网络购物的群体的年龄段在20到40岁之间,目标群体主要是学校师生、机关行政人员、媒体和金融的从业人员等。这些目标人群(除去在校学生)月收入在2500以上的比例达到60%左右,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瓜果蔬菜等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可以预见我省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河北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的挑战分析(T)
我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物流配送方面。我省物流配送发展缓慢,省内乃至国内未形成一个系统,未能达到农产品网络营销对物流的基本要求。一般产品的网络营销的流通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商流,既网上的查询、购物、支付等;另一部分就是物流,既订货成功之后的送货的环节,既物流配送。网络营销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当前我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交易是分散的,要求物流做到小批量、分散配送。然而,送货量过小及用户过于分散等问题将造成物流配送企业成本过高,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伴随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河北省的物流配送行业已经不能跟上网络营销的发展步伐。
目前,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5种。(1)典型的长渠道模式。多级中间环节长渠道模式是云南省最典型、最普遍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其结构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目前云南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2)传统的短渠道模式。其结构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消费者。云南省农产品大多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散户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在广大农村,农户把种植、养殖的各类初级农产品运到集贸市场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形成了传统的短渠道模式,该模式接近直销模式。(3)优化后的短渠道模式。目前云南省正在积极探索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优化的途径,相应出现以下三种优化后的短渠道模式。一是“农户+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模式;二是“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模式;三是“农户(合作社)+供货商+超市”模式。(4)新型的电子商务渠道模式。该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电子商务为依托,把农产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了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5)出口外销渠道模式。其结构为:“农户(合作社)+中间商+外贸营销企业”。总体而言,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以上5种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模式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会并存,尤其是典型的长渠道营销模式和传统的短渠道营销模式,仍将是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运作模式。
(二)影响云南省农产品价格的营销渠道因素
在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营销渠道中,涉及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农业生产企业)、中间商(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商、零售企业、零售小商贩等,包括农业流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还有渠道参与者:消费者和政府。这些主体及参与者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运用各自拥有的权力,从理性追求自身利益以及承担渠道职责角度出发,形成了既冲突又合作的各种行为交互关系,对云南省农产品价格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近年来,云南省农产品价格变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农产品中间商对农产品进行投机炒作,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农户与农产品中间商之间利益分配不当,导致冲突频繁发生,造成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由于农产品营销渠道过长,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过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亟待优化。
二、云南省农产品价格在营销渠道中的逐级变动机制分析
(一)农产品价格在生产者环节的形成与变动机制分析
1.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决定因素
在农产品生产者环节,生产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决定因素。首先,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农业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其次,农业生产资料平均价格逐年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的垄断性市场结构特征和农业生产资料需求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特征,使农户只能被动接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现实;最后,从农业生产规模来看,云南省农业生产相对分散,绝大多数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长期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存在成本推动上涨趋势。
2.农户的生产与销售行为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动
在云南省广大农村,农户是农产品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产量、质量都不稳定,造成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农户对价格十分敏感,加之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有限,往往以当期农产品价格作为下一期农产品生产决策的主要依据,导致盲目生产和下一期农产品供给异常,致使农产品价格发生大幅波动。单个农户的自身力量较小,农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每个农户都不可能决定农产品价格,在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价格战经常发生,最终导致所有农户经济受损。此外,由于单个农户销售半径过小,加上农产品具有生产销售季节性、鲜活易腐性等特征,当农产品产量较低时,农产品价格暴涨;当农产品产量较高时,农产品价格暴跌。如果农户在集市或农贸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农产品,即采取“农户—消费者”渠道模式,农户必须同时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增加了其经营成本;如果农户采取中间商渠道模式销售农产品,则单个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进入农产品销售市场时不得不面对实力雄厚的中间商,被动成为农产品价格接受者。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与批发商、零售商等营销渠道主体相比,农户的生产成本最高、投资时间最长、经营风险最大、获得的渠道收益最少。这种渠道权力与地位的不对等,是破坏渠道合作、引发渠道冲突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农产品价格异常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产品价格在中间商环节的形成与变动机制分析
1.批发环节价格形成机制
以蔬菜为例,农产品从农户手中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典型的长渠道营销模式必须经过以下环节:农户—经纪人(小贩)—产地批发商—加工—预冷—打包—运输—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优化的短渠道营销模式则必须经过以下环节:农户—供货商—加工—预冷—打包—运输—零售商(超市)—消费者。其中涉及的冷藏、运输、装卸、包装(分为简单包装和精美包装)等都属于物流作业环节。本文基于玉溪市红塔区和通海县实地调查数据作出如下分析:在蔬菜批发中转环节,每经过一个批发商(供货商),每公斤蔬菜平均加价0.4元~0.6元,增加的价格主要源自物流成本和中间商利润。其中,每公斤蔬菜的平均物流成本为0.16元,每公斤蔬菜的中间商平均利润为0.2元,即蔬菜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高达40%~80%,这是蔬菜在批发中转环节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2.零售环节价格形成机制
在渠道终端———零售环节,每公斤蔬菜零售商通常要加价0.5元~3.0元。零售环节总成本为0.6元~1.6元,每公斤蔬菜平均物流成本为0.16元,在总成本中占比10%~16%。实践中,蔬菜从批发市场进入零售市场,除了部分超市有包装成本之外,蔬菜运到各零售市场的运输距离并不是很远,且无需经过其他物流作业,最后一个环节的损耗不会超过长途运输环节的损耗,分摊到每公斤蔬菜上的物流成本很小,近90%的成本主要来自市场租金及管理费用,是产生农产品价格变动“最后一公里”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农产品损耗总是随着中转环节增多而逐级累加,即农产品在营销中经历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大。对玉溪市通海县蔬菜基地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100公斤蔬菜从第一个收购环节到最后一个零售环节通常只能剩下75公斤左右,这些损耗成本最终都会累加在蔬菜的销售价格上。
3.中间商环节价格变动机制
主导某一区域农产品营销渠道各环节的中间商,在建立和维持相互之间“前向一体化”与“后向一体化”的供应链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初始成本、维护成本和升级成本。一旦营销渠道建立并运行起来,将对系统以外的潜在进入者形成高成本“进入壁垒”,对系统内中间商形成高成本“退出壁垒”。中间商必须不断做大做强区域自然垄断市场,以产生规模经济优势,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间环节实现垄断定价。农产品中间商包括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等,对内具有多个主体的行为特征,对外具有一个整体的行为特征。为了谋求一致对外的定价权,中间商会进行合作,以尽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中间商之间也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是以不破坏整体对外定价权为前提的。总体而言,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中间商具有双向强势定价地位,即对农户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对消费者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同时具有强势定价能力。正是由于中间商在渠道权力结构中处于强势地位,从而使其有能力操控农产品价格。
(三)消费者与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机制分析消费者与政府虽然只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参与者,但他们的行为对农产品价格仍然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对农产品的购买支付能力。目前,云南省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显著增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对农产品价格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由于不同渠道农产品销售价格不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使其对不同渠道的农产品选择概率有较大差异,导致农产品价格出现变动。虽然消费者数量众多,但较为分散,消费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联盟,无法改变既定的“中间商定价机制”,从而使其成为了农产品零售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其次,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主要通过一系列经济、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监管,如在农产品收购实施保护价、对农产品生产进行补贴等。政府作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参与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不能强行制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但有职责、有能力通过一系列措施调控其价格,从而对农产品价格变动形成影响。
三、完善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渠道结构,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是缩短渠道,同时建立农产品扁平化营销渠道结构模式,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扁平化营销渠道结构要求逐步减少农产品营销渠道层级结构,即减少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中间环节,可以采用以下4种策略。一是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渠道模式;二是积极推广“农户(合作社)+供货商+超市”渠道模式,即所谓的“农超对接”模式,这是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方向,要在一些条件适合的城镇积极推广这两种渠道模式;三是发展“农市对接”渠道模式。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农贸市场,另一方面,要科学引导各种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户—合作社(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农市对接”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营销中间环节,而且符合该省中小城镇农产品营销实际情况;四是大力发展新型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模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依托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发挥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模式的优势,促进全省农产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
(二)规范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行为
目前,云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主体的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农户、小商贩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必须提高营销渠道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包括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规模化大批发商和连锁超市等;将提高营销渠道主体组织化程度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着力引导广大农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树立共同远景目标上,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运作效率。
(三)提高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物流效率提高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物流效率必须从优化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装备、物流技术方面着手。第一,生鲜农产品的时鲜性特征决定了其对储藏与保鲜的技术要求较高。为解决全省生鲜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较多的问题,必须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设施,为农产品物流提供高效服务。第二,逐步改造、提升现有物流技术装备,逐步实现物流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改善农产品物流技术装备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适用、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广农产品物流技术。第三,加快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和系统化水平。政府要加大全省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整理、加工和体系。第四,提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第五,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第六,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农产品“绿色通道”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超级秘书网:
7参考文献
[1]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基于物流系统建设的农产品网络渠道策略问题其一,农产品营销渠道成本较高制约农产品企业开展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营销策略。农产品营销渠道成本高企的根源在于农产品内在特点。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期间不匹配所导致的时间错配使得大量农产品需通过大量存储的方式来满足消费市场持续性的消费需求。而农产品的易腐性等生物特性直接抬高了农产品的储存成本和运营费用,削弱了农产品在终端销售环节的市场价格竞争力。其二,营销渠道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农产品实体与网络协同运营能力。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和季节性等生理特性,这对其营销渠道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农产品的产地多具有地多人少特点且距离农产品的需求地较远,这使得多数农产品难以及时运输给需求方。而农产品企业出于成本考量,缺乏采取冷链物流方案来提升农产品配送服务的意愿,最终制约农产品企业的营销方案实施效果。
3.基于信誉机制缺失的农产品网络促销问题网络营销信用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农产品企业的网络营业务实施效果的关键要素。通过依托网络系统来建构虚拟的网络营销平台,固然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但由于网络销售活动中欺诈行为叠生,网络交易双方缺乏对对方的必要信任感。这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低成本策略难以令网络营销受众克服其不信任感以接受本企业品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失信现象通常表现为如下类型:一是网络营销主体企业的真实身份不明,网络公开的网站举办者身份难以获得政府权威部门或可信第三方的确认。二是网络营销客体关键信息存在欺诈性,即网络公布的农产品及配套服务信息与其真实品质不符。三是从事网络营销的部分农产品企业行为违法。主要表现为部分农产品企业借助网络销售诸如未获批准的转基因农产品等违禁产品的行为。
二、实体与网络结合型农产品营销新模式探析
1.实体与网络结合的创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产品策略其一,农产品企业应通过提升其产品标准化水平来强化网络环境下产品策略的落实。产品标准是一种已达成共识的市场语言,它将简化营销过程和降低营销成本,产品的等级和标准也为交易活动提供道德基础[1]。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应当包括生产环节标准化和流通环节标准化等工作内容。农产品生产环节标准化工作可以从制定生产作业环境标准和生产作业管理标准等方面展开,通过强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和生产作业质量检验技术标准化等方面的工作,来从源头提升整条营销渠道的作业标准化水平。其二,农产品企业应当围绕企业产品供应链来优化供应链利益配置方案,以有效激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参与实体与网络协同式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积极性。国内农产品生产者应当联络上下游企业建构产销联盟,将前台网络销售实体企业与后台生产与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力量整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产销联盟各环节企业的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农产品产销联盟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互联网营销真正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使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生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农产品企业运作效率[2]。
2.实体与网络结合的创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价格策略其一,农产品企业应当采取低价格营销策略来适应网络营销环境。网络产品成本定价具有固定成本较高和可变成本及边际成本较低的特征,这使得网络营销投资具有前期投资较大而后期跟进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基于网络的农业企业的实体产品营销策略应在遵循网络产品成本规则基础上制定。为此,农产品企业之间的价格策略比拼应当重视扩张企业在网络营销平台上的产品投放量,提升农产品企业在网络营销平台上的市场占有率,采取扩张式促销策略,通过降低销售价格和免费赠送产品等形式来获取产品营销环节中的规模效益。其二,农产品企业应当采取增值策略来提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扩张企业的盈利空间。农产品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网络营销战略实施初期的高成本耗费及网络营销战略实施后期的企业盈利可能性递增的特点,并采取积极措施力争企业提前盈利的可能性。为此,农产品区域应当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资,增加农产品新品种并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企业的差异化产品竞争优势。农产品企业可以为差异化农产品制定较高的市场价格,从而增加农产品企业的单位产品产生的利润,有效扩张企业的盈利空间。
1.1物流能力物流能力的评价包括库存能力、运输能力和配送能力三个二级指标。(1)库存能力。由于农产品易腐的特性,渠道成员的库存能力九显得至关重要,衡量农产品销渠道成员库存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的贮藏能力、场地规模、保鲜防腐、防火防盗措施,出库入库设备及库管理人员素质等情况。(2)运输能力。随着消费者需求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和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鲜、安全、绿色需要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要具有高效的运输能力,尽量采用适宜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3)配送能力。此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是否具备农产品分捡、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
1.2信息能力在买方市场的营销环境中,商品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流通比商品流通本身更为重要,因此,需要农产品营销渠道基本成员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流能力,主要包括农产品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传递能力两个二级指标。(1)信息获取渠道。此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信息获取渠道的广泛性和可靠性。(2)信息传递能力。此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1.3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评价包括销售网络覆盖度、销售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三个二级指标。(1)销售网络覆盖度。该指标主要考察农产品各渠道基本成员商品销售的范围,包括销售网络覆盖的广度和密度。(2)销售能力。该指标主要代表了渠道成员的渠道能力,农产品销售的效果表现与渠道成员销售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渠道成员销售能力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渠道成员的资金实力强弱,仓储能力的大小,运输工具、客户数量、销售人员的多少,市场的覆盖面大小,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是否良好等等都是影响销售能力的重要因素。(3)品牌影响力。该指标是农产品渠道基本成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渠道成员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额,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1.4管理能力管理能力体现了渠道成员的综合素质,是选择合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建立优秀销售队伍的前提。其中,渠道成员中管理层任职是否具有连续性是评判管理能力良好与否的重要依据,如果渠道成员中的管理层经常发生变动,则证明其管理能力不稳定。管理能力的评价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两个二级指标。(1)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能够发挥团队精神、实现成员之间互助互补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2)客户管理能力。是指在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能力,其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
1.5服务能力服务能力的评价包括销售服务水平、信誉度和顾客满意度三个二级指标。(1)销售服务水平。农产品的销售服务包括售前、售前和售后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短板都会直接影响客户对农产品销售服务水平的评价。(2)信誉度。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赊购和赊销是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普遍采用的一种结算方式,因此,良好的信誉是农产品营销渠道稳定发展的重要的保障,也是各渠道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础。(3)顾客满意度。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选择产品时在关注价格和质量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购买的便利性、售后服务的水平、可靠性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消费者对渠道成员的满意程度,这也成为选择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重要评价指标。
2计算指标权重数
确定决策层次模型正确以后,yaahp6.0软件将据此决策层次模型进行解析并生成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多次调整,对残缺判断矩阵自动补全,达到一致性比例要求,然后可以进行总目标/子目标的权重计算。
2.1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权重本文选择以渠道基本成员中的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和大型超市为对象,通过yaahp6.0得到其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权重。由表1可以看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中的权重最大,大型超市其次,而农户的权重最低,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处于弱势地位。
2.2一级指标占总目标的权重通过yaahp6.0计算得到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948;对总目标的权重为:1.0000;\lambda_{max}:5.4248。由表2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在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整体能力中的权重最大,管理能力其次,服务能力最低,分析原因主要是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相对于其它消费品服务要求较低。
2.3二级指标占一级指标的权重①物流能力。通过yaahp6.0计算得到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904;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0802;\lambda_{max}:3.0940,进而得出物流能力二级指标权重(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配送能力占物流能力的权重最大,运输能力其次,库存能力权重最小。主要是因为农产品大多属于生鲜产品,对于时效性要求极高,因此对于配送能力和运输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库存能力的要求。②盈利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176;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3579;\lambda_{max}:3.0183,进而得出盈利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由表4可以看出,销售能力占盈利能力的权重最大,销售网络覆盖度其次,品牌影响力最小。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尚处于成长期,尚没有绝对领先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企业发展空间较大③信息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1762;\lambda_{max}:2.0000,进而得出信息能力二级指标权重(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信息获取渠道占信息能力的权重远高于信息传递能力的权重。可见,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信息获取渠道还急需建立和完善。④管理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000;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3497;\lambda_{max}:2.0000,进而得出管理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由表6可以看出,团队合作能力占管理能力的权重远大于客户管理能力,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农产品企业的客户管理能力普遍不高。⑤服务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279;对总目标的权重为:0.0360;\lambda_{max}:3.0291,进而得到服务能力二级指标权重。由表7可以看出,信誉度占服务能力的权重最大,销售服务水平其次,顾客满意度最小。可见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企业服务能力的评判主要依赖于其信誉度和销售服务水平的高低,而满意度普遍不高,因此,农产品企业提升顾客满意度的空间极大。
2.4二级指标在各渠道成员评价中权重关系由表8可以看出,各二级指标对于不同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贡献率是不同的,龙头企业和大型超市各二级指标的贡献率都远高于其他渠道成员。
2.5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选择指标体系权重根据以上得出的数据,可以计算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某指标的目标权重=上层指标的目标权数×该指标的层权数。以销售能力为例,其计算过程为:库存能力权重=物流能力×库存能力=0.0802×0.0079≈0.0006。同理,可以计算出所有的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贡献率。由AHP辅助软件yaahp6.0得到的上述结果,为了更简洁,可以表述为表9所示的评价体系权重层次表,它反映了每一层级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率。由表9可以看出,在一级指标中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对总目标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35.79%和34.97%,这表明考虑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的选择时,要想获得极具竞争力的营销渠道,就必须重视成员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二级指标中,团队合作能力、销售能力、信息获取渠道分别以26.23%,19.68%和11.75%位居前列,说明在选择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时,首要考虑的是渠道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强则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稳定性就更高,运行成本就更低;其次,要提升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竞争力,销售能力的强弱是选择渠道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据;同时,信息获取渠道也是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选择的重要指标。
3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设计
根据对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成员的评价分析,考虑农产品营销的目标和影响因素,本文农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从产销一体化组织—物流公司—中间商—消费者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新模式。
3.1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产销一体化组织对于农产品生产者而言,建设农产品营销渠道必须走产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低,效益不稳,种植规模难以适应产业化经营的要求。而且大多数农户专业化水平低,自律性较差,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前面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成员能力分析可以看出,龙头企业的综合能力最强,因此,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分散的个体生产者,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代表广大农户与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规范生产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如今的农产品市场是买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流通决定生产,以销定产。农产品生产需要了解消费者心理、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变化,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才能最终实现适销对路。生产者通过中间商了解的信息即不完整,也缺乏可靠性,存在时滞,因而难以适时地把握市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而一旦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形成产销一体化组织,依托龙头企业的信息渠道和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更有效的掌握消费者信息,全面掌握市场动态,从而更有利于作出准确决策,提高市场风险抵抗能力,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2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提升物流效率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物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自营物流为主。长期分散于各个经营者之间的采购、运输、储存、田间作业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自营物流活动,其隐形支出很大,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严重脱节,“农民愁销路,商家忙采购”是我国当前农业惯有的现象。基于农产品品种大多具有“多、乱、杂”的特点,新设计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农产品生产者通过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凭借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备的信息网络和专业化、标准化的经营,更有利于整合渠道各环节间的资源,并保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顺畅,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改善了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达到渠道成员利益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