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系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监管系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监管系统论文

篇1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013年两年在我院接受保健服务的0-3岁儿童,2012年接受服务的儿童有1056人,其中0~1岁儿童有378例,1岁~2岁儿童有354例,2岁~3岁儿童有324例;男性儿童有576例,女性患儿480例;2013年接受服务的儿童有1072人,其中0~1岁儿童有386例,1岁~2岁儿童有330例,2岁~3岁儿童有356例;男性儿童596例,女性儿童476例。

1.2管理方法

采用儿童保健管理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将0岁~3岁的儿童人数当做基数,按照操作程序将儿童人数记录在儿童系统的管理人数中,相反则为非系统管理人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2年的系统管理人数有384人,占36.36%,非系统管理人数有672人,占63.64%;2013年的系统管理人数有856人,占79.85%,非系统管理人数有246人,占20.15%。

3.讨论

儿童保健的管理工作已成为妇幼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0-3岁儿童因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复杂,且0-3岁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也是整个儿童保健服务的重点的服务性项目,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通过表1可以看出,我院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2013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2012年的系统管理人数占总人数的36.36%上升到2013年的63.64%,系统管理率大幅提升。但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为此我们应加强管理,确保通过提高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降低儿童的死亡率。

(1)领导应重视儿童保健。院方领导应调派经验丰富的医师来充实儿童保健工作[2],通过医师的带动提高儿童保健的服务水平。也可将临床与保健相互结合,完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院方应制定奖惩措施,对儿科医生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升医生对儿童保健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医院涉及到儿童服务科室的服务能力。加强对儿童保健医生的继续教育,提高儿童保健医生的保健知识以及素养;加强对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资金支持,确保儿童保健系统的正常运行。

(2)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好儿童保健系统网络的使用率。医院鼓励各科室之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增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能力,鼓励各科室加强科室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如儿童保健医生应加强与妇产科医生的沟通交流,妇产科医生在妇女怀孕期间就应加强对儿童保健检要性的宣传,也可在产妇分娩后加强对儿童检查时间、地点的通知等;加强与社区等基层妇女工作者的联系[3],及时掌握各个社区及村的新生儿情况,提前填写登记表,确保提前采取相关资料工作。应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掌握完整的儿童家庭信息,因每个家庭受经济条件及家庭情况的影响,对于儿童保健服务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中,非系统管理人数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而之所以出现非系统管理人数,大多是由于家庭对儿童保健系统的认识不清,因此应加强对儿童家庭情况的掌握。应加强与计生部门的横向联系,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特别应加强与疫苗接种部门的联系,促使多方宣传、监督,在给患儿接种疫苗时提醒家长关注儿童保健,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正确认识。

(3)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要在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中注重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义诊等方式加强对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也可通过进村入户、街头免费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充分宣传儿童保健知识,提高家长自觉参与健康保健检查的主动性。

篇2

系统数据处理模块实现对节点信息的封装/拆封处理、消息应答和收发规则处理以及对数据的过滤与管理。主要完成对节点加入网络的消息、网络管理类消息和节点网络信息的实时处理,确保网络监视和管理的时效性。

1.2节点信息显示

系统显控模块对网络中的节点信息要实时更新显示。网络节点通过对信息的图形化、形象化和逼真化显示,便于网络管理者和网络参与节点直观地了解、分析和判断网内各节点状态。系统将节点信息进行解析后实时显示网内节点的网络责任、指挥控制信息、位置信息、通信状态等信息。

2系统实现

2.1系统与网络

网络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每个节点都配有数据源真实设备和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终端,每个系统终端又将节点信息处理模块和节点信息显示模块分开设置在两台任务计算机执行。模块之间、终端与数据源真实设备之间均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射频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如图1所示。图1系统结构

2.2关键技术

2.2.1节点状态监视原则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监视的对象为当前网络内所有的在网节点,掌握各节点的状态变化情况从而动态监视当前网络的运行状态。系统从数据源设备周期上传的节点网络信息中提取出当前在网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对在网节点周期性上传的状态信息进行解析分类,然后更新原有的节点状态信息。对超过设定时间长度仍未上传网络状态信息的节点判定为脱离网络,并变更其网络状态予以警示。

2.2.2特殊节点身份确定和转移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中需要指定一些特殊节点作为网络中重要责任的担任者。这些节点担任的角色可能是网络中的某种基准或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转站,不同的角色所需选取的节点具有不同的准则,要综合考虑节点的存在形态(固定节点或移动节点)和节点的传播能力等要素来确认某一节点是否适合担任网络内的重要责任。当特殊责任节点脱离网络后会导致网络的运行障碍,这就要求网络管理者在网络设计中或网络运行伊始就要预先指定替补节点,选取原则应尽量与原角色相似。当网络监视到特殊节点脱离网络后就可以由替补节点继续承担相应的网络责任,维持网络的正常的运行。

2.2.3信息的图形化显示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呈现给使用者的显示界面上应对各类节点的信息进行分类显示。数据源设备周期上传的节点状态信息量庞大且内容繁杂,而使用者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点信息,并希望能对关键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从不同角度了解当前节点构成的网络状态。除此之外,对使用者关注度较高的信息种类还应进行展开显示,便于对特殊信息的进一步细致了解。

2.2.4注册和身份识别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必须通过注册认证才能运行,对每个运行系统的终端绑定唯一的注册码,保证了系统使用范围的确定性。系统的使用对象主要分为网络管理者与网络参与者两大类,对于网络管理者不仅赋予对全网的状态监视权,还同时承担网络的管理责任;对于网络参与者仅有网络查看监视权,无权对其他网络节点进行管理。

2.2.5动态链接库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完成的,其采用QT作为界面开发框架,QT是一个用C++编写的、成熟的、跨平台的GUI工具包,支持动态链接库工程。系统中的节点信息显示就是将其界面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嵌入到其他通信软件的界面中。在LINUX系统下的动态链接库编译后生成的是后缀名为.so的到共享库的链接文件,主调工程需要包含动态链接库工程的所有头文件和所有到共享库的链接文件后方可使用动态链接库工程里的文件。动态链接库将类的整体作为一个EXPORT进行封装打包,可以把其想象成一个大的信封,信封里定义各种类及函数,但是它的初始类型只作为一个大的容器,不具有QT的基本信号槽机制和事件触发机制。

2.2.6多线程通信

在系统进行节点信息处理时,需要涉及到多线程通信。在Linux系统中,线程的调度是由内核来完成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编号,由于在使用线程的软件项目中,总体消耗的系统资源比较少,加之线程间相互通信比较容易,因此采用该方式完成节点信息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信息处理速度。QT有一个线程类叫做QThread,一般需要启用多个线程通信时会从QThread继承一个类,并重新实现QThread中的run函数,将其填写所需功能代码。依靠QT的信号槽机制完成子线程向主线程的数据传递,在所继承的线程类里定义一个信号函数,然后让它在run函数中被触发,并且在主线程里定义一个负责接收子线程数据的槽函数,在主线程里对这对信号和槽进行关联,这样信号触发时,槽函数就会响应,相应的就把子线程的数据传递给了主线程。

2.2.7远程信息挂载

一般LINUX系统下的开发流程是在开发机上完成源码开发,编译后将可执行程序通过网口或其他途径拷至目的机上运行即可。但在实际开发中可能存在以下开况:开发机与目的机CPU架构不同;出于保密需求不允许将开发机源码拷至目的机编译。若开发机为X86架构而目的机为PowerPC架构,二者架构不同在开发机上编译后的可执行程序便无法在目的机上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若还不允许将开发机中的源码拷至目的机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那么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便是将开发机作为硬盘挂载于目的机,允许目的机访问开发机上的某个指定文件夹,对文件夹内的源码进行编译,在开发机上生成适用于目的机的可执行程序,再由开发机将可执行程序拷至目的机。

3系统监控指标

对网络监视管理系统而言,根据设计的系统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处理和评估的内容如表1所示。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的监视功能可以实时监控当前网内节点的数目,从而可以统计监视网内节点的在网率;系统对在网节点的网内时间长度和它脱离网络的时间长度进行统计;通过对节点状态信息的实时更新监控当前网内节点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网络责任担任情况,如经纬度、高度等信息;系统对当前在网节点的组织关系实时更新和监控,指挥者可以及时了解各组织结构下的网络节点分布情况;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在管理功能中主要可以监控的指标是所有网络管理消息的发送情况及网内节点对指令的执行应答情况。

篇3

20世纪桥梁工程领域的成就不仅体现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和大跨度索支承桥梁的建造以及对超大跨度桥梁的探索,而且反映于人们对桥梁结构实施智能控制和智能监测的设想与努力。近20年来桥梁抗风、抗震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动了大距度桥梁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大型重要桥梁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的日渐关注,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与监测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由于桥梁监测数据可以为验证结构分析模型、计算假定和设计方法提供反馈信息,并可用于深入研究大跨度桥梁结构及其环境中的未知或不确定性问题,因此,桥梁设计理论的验证以及对桥梁结构和结构环境未知问题的调查与研究扩充了桥梁健康监测的内涵。本文结合近十年来桥梁健康监测的研究状况以及大跨度桥梁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较系统地阐述桥梁健康监测的内涵,并由此探讨监测系统设计的有关问题。

一、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与理论发展简况

1.监测系统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建立各种规模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例如,英国在总长522m的三跨变高度连续钢箱梁桥Foyle桥上布设传感器,监测大桥运营阶段在车辆与风载作用下主梁的振动、挠度和应变等响应,同时监测环境风和结构温度场。该系统是最早安装的较为完整的监测系统之一,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和数据网络共享。建立健康监测系统的典型桥梁还有挪威的Skarnsundet斜拉桥(主跨530m)[2]、美国主跨440m的SunshineSkywayBridge斜拉桥、丹麦主跨1624m的GreatBeltEast悬索桥[3]、英国主跨194m的Flintshire独塔斜拉桥[4]以及加拿大的ConfederatiotBridge桥[5]。我国自90年代起也在一些大型重要桥梁上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结构监测系统,如香港的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和汀九大桥,内地的上海徐浦大桥以及江阴长江大桥等[6~8]。

从已经建立的监测系统的监测目标、功能以及系统运行等方面看,这些监测系统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1)通常测量结构各种响应的传感装置获取反映结构行为的各种记录;

(2)除监测结构本身的状态和行为以外,还强度对结构环境条件(如风、车辆荷载等)的监测和记录分析;同时,试图通过桥梁在正常车辆与风载下的动力响应来建立结构的"指纹",并藉此开发实时的结构整体性与安全性评估技术;

(3)在通车运营后连续或间断地监测结构状态,力求获取的大桥结构信息连续而完整。某些桥梁监测传感器在桥梁施工阶段即开始工作并用于监控施工质量;

(4)监测系统具有快速大容量的信息采集、通讯与处理能力,并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

这些特点使得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区别于传统的桥梁检测过程。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桥梁健康监测的对象已不再局限于结构本身:一些重要辅助设施的工作状态也已纳入长期监测的范围(如斜拉索振动控制装置[4]等)。

2.理论研究

十多年来,桥梁健康监测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整体性评估和损伤识别。由于基于振动信息的整体性评估技术在航天、机械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运用,这类技术被用于土木结构中除无损检测技术以外的最重要的整体性评估方法并得到广泛的研究【1,7,9~11】。人们致力于基于振动测量值的整体性评估方法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结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振动法获得,因此这一方法具有实时监测的潜力。

结构整体性评估方法可以归结为模式识别法、系统识别法以及神经网络方法三大类【1】。结构模态参数常被用作结构的指纹特征,也是系统识别方法和神经网络法的主要输入信息。另外,基于结构应变模态、应变曲率以及其他静力响应的评估方法也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各自的检伤能力[10]。然而,尽管某些整体性评估技术已在一些简单结构上有成功的例子,但还不能可靠地应用于复杂结构。阻碍这一技术进入实用的原因主要包括:①结构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非结构因素影响;②测量信息不完备;③测量精度不足和测量信号噪声;④桥梁结构赘余度大并且测量信号对结构局部损伤不敏感。

另外,从评估方法上,目前对大跨度桥梁的安全评估基本上仍然沿袭常规中小桥梁的定级评估方法,是一种主要围绕结构的外观状态和正常使用性能进行的定性、粗浅的安全评价。

二、桥梁健康监测新概念

桥梁健康监测的基本内涵即是通过对桥梁结构状态的监控与评估,为大桥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桥梁维护潍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此,监测系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桥梁结构在正常环境与交通条件下运营的物理与力学状态;

·桥梁重要非结构构件(加支座)和附属设施(如振动控制元件)的工作状态;

·结构构件耐久性;

·大桥所处环境条件;等等。

与传统的检测技术不同,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不仅要求在测试上具有快速大容量的信息采集与通讯能力,而且力求对结构整体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对结构状态的智能化评估。

然而,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不仅仅只是为了结构状态监控与评估。由于大型桥梁(尤其是斜拉桥、悬索桥)的力学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在大桥设计阶段完全掌握和预测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大跨度索交承桥梁的设计依赖于理论分析并过风洞、振动台模拟试验预测桥梁的动力性能并验证其动力安全性。然而,结构理论分析常基于理想化的有限元离散模型,并且分析时常以很多假定条件为前提。在进行风洞或振动台试验时对大桥的风环境和地面运动的模拟也可能与真实桥位的环境不全相符。因此,通过桥梁健康监测所获得的实际结构的动静力行为来验证大桥的理论模型、计算假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国外一些重要桥梁在建立健康监测系统时都强调利用监测信息验证结构的设计。

桥梁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于结构设计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结构设计方法与相应的规范标准等可能得以改进;并且,对桥梁在各种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下的真实行为的理解以及对环境荷载的合理建模是将来实现桥?quot;虚拟设计"的基础。

还应看到,桥梁健康监测带来的将不仅是监测系统和对某特定桥梁设计的反思,它还可能并应该成为桥梁研究的"现场实验室"。尽管桥梁抗风、抗震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不断推动着桥梁的发展,但是,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中还存在很多未知和假定,超大跨度桥梁的设计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同时,桥梁结构控制与健康评估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也需要结构现场试验与调查。桥梁健康监测为桥梁工程中的未知问题和超大跨度桥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由运营中的桥梁结构及其环境所获得的信息不仅是理论研究和实验室调查的补充,而且可以提供有关结构行为与环境规律的最真实的信息。另外,桥梁振动控制与健康评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性也需要现场试验与调查。

综上所述,大型桥梁健康监测不只是传统的桥梁检测加结构评估新技术,而是被赋予了结构监控与评估、设计验证和研究与发展三方面的意义。

三、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1.监测系统设计准则

两座大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测点布置情况可以看出,两个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与规模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除了桥型和桥位环境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对各监测系统的投资额和(或)建立各个系统的目的(或者说是对系统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桥梁监测系统的设计实际上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某些准则。

显然,监测系统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建立该系统的目的和功能。上节所述的桥梁健康监测三方面的意义也正是桥梁健康监测的目的和功能所在。对于特定的桥梁,建立健康监测系统的目的可以是桥梁监控与评估,或是设计验证,甚至以研究发展为目的;也可以是三者之二甚至全部。一旦建立系统的目的确定,系统的监测项目就可以基本上确定。另外,监测系统中各监测项目的规模以及所采用的传感仪器和通信设备等的确定需要考虑投资的限度。因此在设计监测系统时必须对监测系统方案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建立高效、合理的监测系统的前提。

根据功能要求和成本一效益分析可以将监测项目和测点数设计到所需的范围,可以最优化地选择并安装系统硬件设施。因此,功能要求和效益-成本分析是设计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两大准则。

2.监测项目

不同的功能目标所要求的监测项目不尽相同。绝大多数大跨度桥梁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都是从结构监控与评估出发的,个别也兼顾结构设计验证甚至部分监测项目以桥梁问题的研究为目的[5]。文献[12]通过对国内多座运营中的斜拉桥进行大量病害调查与检测分析,提出了用于斜拉桥状态监控与评估的颇具代表性的监测项目。

如果监测系统考虑具有结构设计验证的功能,那就要获得较多结构系统识别所须要的信息。因此,对于大跨度余支承桥梁,须要较多的传感器布置于桥塔、加劲梁以及缆索/拉索各部位,以获得较为详细的结构动力行为并验证结构设计时的动力分析模型和响应预测。另外,在支座、挡块以及某些连结部位须安设传感器拾取反映其传力、约束状况等的信息。

目前,某些监测系统以开发结构整体性与安全性评估技术为目的之一。结合桥梁问题研究的监测系统虽不多见,但有些系统也有监测项目是专为研究服务的。与理论研究相关的监测项目可以根据待研究问题的性质来确定。从目前桥梁工程的发展状况看,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可以借助桥梁健康监测进行深入研究或论证。

·抗风方面:包括风场特性观测、结构在自然风场中的行为以及抗风稳定性。

·抗震方面:包括研究各种场地地面运动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土-结构相互作用、行波效应、多点激励对结构响应的影响等。通过对墩顶与墩底应变、变形及加速度的监测建立恢复力模型对桥梁的抗震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构整体行为方面:包括研究结构在强风、强地面运动下的非线性特性,桥址处环境条件变化对结构动力特性、静力状态(内力分布、变形)的影响等。这对于发展基于监测数据的整体性评估方法非常重要。

·结构局部问题:例如边界、联接条件,钢梁焊缝疲劳及其他疲劳问题,结合梁结合面(包括剪力键)的破坏机制,等等。索支承桥梁缆(拉)索和吊杆的振动与减振、局部损伤机制等也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耐久性问题:桥梁结构中的耐久性问题尚有许多问题须要深入研究。缆(拉)索与吊杆的腐蚀、锈蚀问题尤须重视。

·基础:大直径桩的采用也带来一些设计问题,直接套用原先用于中等直径桩的计算方法不很合理。借助大型桥梁监测系统调查大直径桩的变形规律、研究桩的承载力问题,也是设计部门的需要。

四、小结

(1)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不只是传统的桥梁检测技术的简单改进,而是运用现代传感与通信技术,实时监测桥梁运营阶段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响应与行为,获取反映结构状况和环境因素的各种信息,由此分析结构健康状态、评估结构的可靠性,为桥梁的管理与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对于验证与改进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发与实现各种结构控制技术以及深入研究大型桥梁结构的未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健康监测为桥梁工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篇4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积极构建“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元——产学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双纲——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并举;双师——任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证——既发毕业证书,又发职业资格证书。

1)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引入企业推荐的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明确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实行“2.5+0.5”学制。

2)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确定以培养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率较少的内容,加大课内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在各理论课中也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使得专业整体的实践课时量超过50%。

3)强化教师任课基本要求。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计算机行业相关中级资格证书,具有双师素质。

4)巩固和落实教师“双证书”制度,重视学生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将教学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双证书”制度。教师通过实行“双证书”制度,将教学内容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课程改革

1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采取了两大特色举措。

1)逐步建立进阶课程体系。以“解决网络应用”的核心能力为依据,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主线和“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的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按“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进度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并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2)进一步细分核心课程群组,实行课程群组联动机制。我们将内容关联性较强、内在联系紧密、同属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课程重组,重新划分为课程群组或基本模块,并交叉确定责任教师。以单门课程的建设带动课程群组的发展,通过课程群组的总体规划促进单门课程的建设,进而促使优质课程的形成,全面推动课程群组建设,逐渐形成课程群组联动机制,为申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打下基础。

2课程内容整合

1)进行课程整合优化。例如,我们将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操作系统及常见故障的排查”整合为一门课程;将“数据库基础”内容纳入到“企业级数据库的安装、配置设定及管理”中;将“网络安全设计”、“无线局域网络技术与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整合为“信息安全技术”等。

2)拓宽专业技能课程。结合海南打造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化、推进海南“智能岛”建设以及海航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①,我们增设了“电子商务”、“无线网络与移动

技术”、“网页设计”、“无线网络与移动技术”、“Linux操作系统”、“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以及IT专题讲座。3)以重点课程和省级教改项目带动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院的首批精品课程之一,经过三个阶段的建设,其教学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改革与创新”教改项目已成为省教育厅2010-2011年度基金项目,计算机教研室正在着手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模式,探索分层次教学改革模式,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3重组课程教学及考核标准

教师可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参照计算机行业如Microsoft、Cisco、H3C、CIW等企业的IT行业认证的初、中级考试标准以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教师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笔试、实践技能考核、项目实施技能考核、岗位绩效考核、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厂商认证、技能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客观并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逐步改变闭卷笔试的单一考试方式。

实践教学条件与校企合作改革

1加强校企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合作力度

教师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同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建设研讨,共同探讨和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教师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将专业对应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学计划中,将教学内容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合理安排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2加大校企在实验实训软环境方面的合作

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校内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其生产性实训室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建设,从而更好地开展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情境单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及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从初学到熟练职业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依据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网络技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在两年的建设过程中投入近120万元人民币,初步建成了“计算机组装实训室”、“网络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三个实训室。“计算机组装实训室”的计算机设备全部是从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调拨,该实验室主要用于学生进行计算机拆机、装机实训;“网络实训室”配备了71台主流配置的教学用机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无线AP等网络设备,可以进行约16个实训项目;“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以高职高专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标准为依据建成,设备主要由网络和布线两个部分组成,包含了防火墙、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交换机模块、网络培训实训装置、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装置、操作台及铜栏工具箱等,能够开展8个大类的实训项目,满足了基本的人才培养需求。

3加快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目前已与海南百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海南海航航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海南易建科技有限公司等签署校外实习基地签署合作协议,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机制,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渠道。

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加大,“双师素质”教师逐年增加。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中,10人具有行业资格证书,占总人数的67%;双师素质教师占总人数的53%;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及以上的有8人。为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学主力军,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要求青年教师提升学历,争取在三年内使青年教师全部拥有研究生(含在读)以上学历;通过人员引进,争取三年内使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化,以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为主,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

2)引导教师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力争“双师型”比例达80%以上。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与轮岗,从而形成“教学—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积累实践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核,获得计算机技术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中边干边学,逐步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3)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强化听课制度,开展教师互评和学生座谈会等活动,促使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4)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以适应产学结合,利于团队发展。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1建立督学制度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按一定程序报请海航集团,聘任海航集团各产业集团综合管理部(或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为学院各专业督学。督学代表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的举办单位,海航集团及各产业集团对学院教学工作、学生实习就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督学按集团文件要求积极参与学院、系(部)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督导工作,参与教研室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督导工作,参与专业建设和制定教学计划,负责学院与相关产业集团协调工作,做好学生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

2实施教学督导制度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聘任由系(部)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和资深教授等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教学督导组,他们在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对教学秩序、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教学督导按计划或随机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进行听课检查和指导;参与教学常规检查,了解各教学单位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安排情况;参加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发现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提交教学情况分析文章,针对突出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决策依据;参与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活动和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3完善学生评教制度

改革以往以纸质问卷调查表进行评教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务系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评教观察点逐渐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组织表达、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帮助、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因素,客观并全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并将此作为教师评优和评奖的重要依据。此外,教师可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及个别交流等方式,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4落实毕业生回访反馈机制

篇5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意义论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或者说,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比,本文阐释了传统学习观的缺点与不足,揭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主流学派在美国兴盛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领域的革命。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模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开发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是教学理论上的新突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观的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体验知识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紧密联系。建构主义又强调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新日知识的互动,从原有经验世界中重组教学内容,通过假设、提问、探索、验证、自我反馈等方式,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传统学习观比较

(一)传统学习观的局限性

传统学习观是人类长期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历史上曾经对教育教学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应用,传统学习观的不足越发明显,越来越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其局限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传统认识论和认知科学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映象的过程。历史上曾经流行的“白板说”和“空桶说”是这种学习观的始作俑者。传统学习观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活动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它使得学习成了同一性和统一性的集中表现,而不能体现学习者学习中的个体差异。这既不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与要求,更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学习是“教一学”的单向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与接受的认知过程。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单向线性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学生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个性等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主体势必不能产生双向流动。教与学双方具体、生动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而且使得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

3.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由于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角色,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方法,严重忽视了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以“教”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完全漠视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自主性,结果造成了学习方法的简单划一、按部就班,程式化色彩严重。这样既抹杀了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又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违反了学习的本质规律,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课堂气氛毫无生气。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形势,传统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会对教育教学造成严重的影响。

4.学习活动缺乏体验性。由于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过程,它否定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认知体验的严重忽视。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往往是把所学的知识简单抽象化,排除无关紧要的信息,突出事物的关键特性和规律性,而不与知识的具体情境相联系,缺乏知识与情境的互动。这些简单化的知识处理以“教”为中心,既没有考虑到学习主体的认知特性,又没有考虑他们的社会交往属性,这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灵活地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使得学习者常常难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难以从抽象走向具体,学不能致用,因而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在康德的理性主义、杜威的进步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信念、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基础来构建知识。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解释现实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不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取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把学习定义为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不仅是要理解和记忆新知识,而且要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学习不仅是新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还意味着对既有知识的改造。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主动建构知识,他们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求助他人或其他信息源的帮助来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篇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历经了单机单任务、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以前各医院建立的计算机系统主要是MIS系统,以财务为重点,涉及挂号、收费、药库等流程。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临床管理的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手术中去,然后在临床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电子病历,促进病历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一般来说,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提供患者医疗信息、财务核算分析、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存贮、处理、提取和数据通讯[1]。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医技管理、职能科室管理等各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有机集成在一起,提高医院信息利用率和医院整体运行效率。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意义信息化为医院带来了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工作效率的明显提升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医院的核心业务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支持。目前,我国约有3万多所医院,5万多个防疫站,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病床管理和财务管理。据卫生部一项统计显示,参与调查的中国6000多家医院中,只有31%的医院用上了信息管理系统[2]。目前的3万多家医院中有6000家是三甲以上的医院,卫生部曾强调“国内三甲以上的医院都需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未来几年,我国将有超过70%的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绝对重要地位和其相对脆弱的本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安全备份系统和管理机制,对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篇7

一、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简介

1、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工艺设计

(1)实际工况:沈阳市煤气总公司储配站有一座15万立方米干式气罐;四台压送机,其中二台12000米3/时,二台7200米3/时;2200公里城市管网;管网压力在用气低峰时处在50kPa以下,用气高峰时保持在50kPa以上。“金通燃气管线”0.8公里,口径DN300与压送机出口连接,并与城市管网相通;

(2)工艺设计方案:由于“金通燃气管线”口径小,管线短,用气量少,但需要压力高;而城市管网口径大,管线长,用气量大,可以在“金通燃气管线”与城市管网之间加装一个阀门,平时开一台压送机,很容易提升“金通燃气管线”的压力,多余压力通过阀门泄放到城市管网中去;

(3)设计方案优点:

第一、投资少,只要增加一台能根据压力而自动调节开启度的电动阀门,如采用变频电机等调压方法其投资都比这种方案大得多;

第二、城市管网的可容性很大,通过城市管网卸压不会造成城市管网压力的急剧变化;

第三、平时只开一台压送机足以保证“金通燃气管线”的压力,多余压力通过阀门泄放到城市管网中去可以少量提高城市管网压力,减少用气高峰时开动压送机的台数;

2、系统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根据工艺方案形成的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由压送机、电动阀门、管线压力变送器、压力自动监控仪和辅助电器组成:

(1)压送机是金通管线的升压设备,将储气罐的燃气压送进金通管线,提高管线压力;

(2)电动阀门是调节管线压力的执行机构,金通管线压力高时,电动阀门受控开启,将压力卸放到城市管网,金通管线压力低时,电动阀门受控关闭,提高金通管线压力,通过阀门开启度的变化来调节金通管线的压力;

(3)管线压力变送器是系统监控管线压力的一次仪表,一方面检测和显示管线压力情况,另一方面为压力自动监控仪提供管线压力监控依据;

(4)压力自动监控仪是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的心脏,它接受压力变送器的信号,根据使用者预先设定的工况参数进行运行,控制电动阀门的开启度从而调节管线压力稳定在需要的范围内。压力自动监控仪设定参数在压力变送器量程范围内(0~160kPa)可设定上上限、上限、下限、下下限四点五段,线区》lkPa,响应速度1秒钟;

3、系统自控运行基本原理

在压送机开机情况下,压力自动监控仪检测到金通管线压力低于下下限时,指令电阀关闭,电阀缓慢关闭过程中金通管线压力随之上升,到达下限时指令电阀停止,由于压送机仍在加压金通管线压力继续上升,金通管线压力到达上上限时压力自动监控仪指令电阀开启,电阀缓慢开启过程中压送机管线压力随之下降,到达上限时指令电阀停止。压送机每小时的压送量基本稳定,如果金通用气量也基本稳定,那么经过几次调整,阀门开启度就会稳定在某个数值,金通管线压力也会稳定在原设置的数值内;如果金通用气量产生波动,自控系统重新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二、燃气管线压力自动监控系统技术

1、压力变送器:采用中日合资横河仪表公司生产的EJA压力变送器,其主要特点是精度高(±0.075%)、稳定性好、对环境要求低且免维护,有LED四位数显,符合长期连续使用的要求;

2、电动阀门:双闸板燃气专用阀门,配用隔爆型电动装置,具有限位控制、过转矩控制、运行指示和开启度信号输出等功能;

3、压力监控柜:集检测和控制于一体的立柜,主要功能有

A、采集金通管线压力变送器信号;

B、采集阀门全开、全关、过转矩和开启度信号;

C、根据设置要求自动控制电阀开、停、关;

D、输出电阀开、关动力源;

E、RS232接口与上位计算机连机;

F、LED四位数显金通管线压力、电动阀门开启度,灯光显示电阀开、停、动、关和压力越上上限、上限、下限、下下限,压力越上上限、下下限时拌有声响报警信号;

4、系统技术要点:

A、系统采用单片微机技术,软件采用汇编语言和MBASIC混编方法,适用于功能比较专一的设计要求,即经济又实惠;编制的基本程序固定在EPROM内,增加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工况设置参数采用功能键,其内部采用可擦写的E2pROM芯片,具有灵活性,适应各种需要;

B、压力自动监控仪采集信号、设置、运算等都是弱电,而拖动电动阀门却是强电,以弱控强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主要是干扰问题。在解决干扰问题中采取多种措施并用的办法,主要是继电器隔离、对干扰源增加吸收电路、电抗性元件远离弱电部分、提高仪器抗干扰能力、软件部分利用其智能性滤除干扰等;

C、系统在整体设计中考虑工况实际需要采用一用一备、人工、自动切换、灯光显示和声音报警等多种功能;

三、编后语

篇8

1.1设计原则

1.1.1突出资源整合的理念,以信息门户为依托,整合多业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身份认证安全机制,实现平台的统一化、多元化和人性化。

1.1.2建成一个集各类行政事务、业务办公、信息和交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为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各政务、业务系统提供统一入口,实现检验检疫局内部行政管理的电子化和一体化。

1.2部署架构综合行政管理平台采用基于SOA架构的ESB总线技术,对检验检疫系统的多个异构业务系统进行资源整合。系统部署在局域内网,包含认证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质检主干专网与总局的相关系统进行同步。部署结构图如图1所示。认证服务器安装CAS7.0.5,实现局端用户的身份认证,并与质检总局认证服务器之间通过质检主干专网相连,进行身份漫游认证及同步。应用服务器部署平台门户系统,并与质检总局业务门户系统之间通过质检专网联通,进行用户及应用数据同步。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10g,部署平台数据库。

2应用设计

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从检验检疫实际业务需求入手,选定了基于SOA架构的ESB总线技术和J2EE开发平台,采用Browser/WebServer/DataBaseServer三层结构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

2.1内网门户统一访问入口,提供信息功能、信息系统管理、模板管理等功能,系统集成各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信息,不同用户可以按需求将不同种类信息个性化地展现出来。

2.2单点登录为各应用系统(包括C/S和B/S模式)提供一站式单点登录。登录后,各应用系统间可以任意切换、无需二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2.3统一认证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可对内网门户中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授权及分配,为以后新开发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角色管理、统一用户授权管理功能。

2.4任务提醒对主要管理系统中的待办任务进行提醒,用户通过点击待办任务,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处理,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2.5统一接口标准提供数据接口,让第三方系统通过接口来访问数据中心基础数据,并为以后新管理系统读取数据提供方便的、统一的数据存取标准。

3功能设计

3.1流程审批

将审批事项实行电子化管理。对变更办公自动化和网站权限、开通电子邮箱、开放网络端口、请销假、公务用车等事项根据流程实现在线审批。审批结束归档后,申请部门和管理部门都可查阅、打印电子审批单存档,并可对审批事项内容进行统计。

3.2督查督办

由管理部门对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大决策、领导批示、大事要事和年度工作目标等重要事项进行跟踪督办,通过明确任务要求、承办单位、办理时限、达到效果等,由承办部门及时上报工作进展,督办人员催办督办,确保督办事项责任明确,落实到位,随时跟踪检查,提高工作效率。

3.3政务信息

可通过资源整合,自动提取相办公自动化、网络培训平台、电子监管等系统中的通知和信息等内容,整合保存到平台的公告表中,在首页展示;用户也可在平台中起草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等信息,选择不同的处理流程,经过审核后在首页显示。

3.4专题栏目

根据文件类别创建不同的专题栏目,将各类体系文件、工作文档、信息资料分类,供所有用户查阅。各专题由对应处室管理维护,信息员起草后处室领导审核到本栏目中。可设立二级栏目,分类相关信息。

3.5内网论坛

内网论坛提供内部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论坛系统实名发帖,回帖,支持多个讨论区,支持用户对论坛内容搜索等功能。

3.6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平台所有用户的信息和权限。可按机构查看、修改、同步用户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应用关联信息等。支持分级管理,省局管理员可以管理所有用户,分支局管理员只能管理本分支局的用户。

3.7系统设置

用户对个人信息、单点登录、任务提醒、外接系统等信息进行配置。

3.8辅助办公

开发辅助的办公助手功能,如个人文档管理、实时信息交流、日程安排等实用的功能。

4安全设计

综合行政管理平台的安全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4.1网络安全平台的认证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部署在内网虚拟化平台之上,采用防火墙与外部网络进行隔离,保障平台安全。

4.2数据安全平台不直接访问核心业务数据库,通过中间件将各系统中的信息同步到平台之中,并采用配置管理工具对程序文件及相关文档进行备份和版本管理,保证发生意外时,能从配置管理系统提取并进行恢复。

4.3应用安全用户口令在数据库中进行密文存储,并对用户关键性操作进行记录保存;采用严格的用户权限划分,对不同的业务角色,在系平台授予不同的业务权限。

5技术创新

平台使用标准技术架构,采用基于SOA架构的ESB总线技术、通用适配器技术、XMLCasting技术、WebServices技术和PKI技术等,对检验检疫的多个异构业务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并开发流程审批和信息等功能,形成统一认证管理、统一单点登录、统一门户展现的一站式办公平台,大幅度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5.1根据用户特征提供不同安全级别的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口令认证、数字证书认证和手机动态口令认证等三种方式。

5.2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与CIQ2000、出口电子监管等12个检验检疫业务系统之间无缝集成,用户持有合法令牌即可在多个异构系统中切换,避免了用户重复登录。

5.3集成了单点登录、任务提取、流程审批、信息、用户认证等功能,将检验检疫业务事项、政务事项、行政事项全方位整合,实现一站式办公。

篇9

2013年初,本着人群密集、保护在校学生、保障游泳者安全的宗旨,朝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在全区遴选10家游泳场馆开展此项工作,共选择大型宾馆饭店1家、大型游泳馆6家、学校1家,以及戏水乐园2家。通过监测仪器和GPRS/3G网络通信技术对10个监测点游泳池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控。

1.2电子监管系统功能介绍

该系统利用不同的电子传感器快速检测(五分钟检测一次)五种水质指标:水温、余氯、pH、浊度、ORP,经中央控制器采集数据,中央服务器通过3G/GPRS通信方式接收数据,服务器发散无线信号将数据传输到网络中心,网络中心具有实时数据查询、历史数据查询、地图查询、报警查询以及图表分析五个模块的功能。

1.2.1数据查询。电子监管系统主要通过GPRS网络对监测点的数据进行采集,提供实时数据查询和历史数据查询。根据监测点、监测时间以及检测指标选择所需要的数据,并提供数据的下载功能。如图3~图6所示为某家游泳场馆一天内连续监测数据,根据该数据可提示以下信息:

(1)余氯指标基本符合国家标准的时间段为9:00~21:00,ORP指标与余氯相关关系密切;

(2)在营业时间段内,泳池负责人通过泳池水反冲洗、补充新水以及少量加药的方式将余氯指标维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3)该游泳场馆大量加药时间为营业结束(22点以后)之后;

(4)游泳池水浊度、pH以及水温均符合国家标准。

1.2.2地图查询。该软件中地图查询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在地图上进行信息的查询与浏览。该地图上具有相应监测点、监测参数的标志,在地图上双击相应的标志即可得到有关的具体信息。

1.2.3报警处理功能。当监测点监控现场发出数据报警时,能及时收集报警信息,形成报警报表,并实时发出短消息报警信号。发现报警信号时,系统操作员可查看当前的报警单位、测试点、监测因子、报警时间及数值等信息;另外也可以通过本系统浏览历史发生的报警信息,为该单位的连续报警数据生成趋势线,打印或输出该单位的连续报警数据,或按日或月份输出全部单位的报警信息。

1.2.4图表生成。该软件可以以图表的形式显示所有授权查看的监测点所有监测因子的当前数据,通过筛选任意组合要显示的监测点范围和监测因子范围,也可查看某个监测点某个监测因子的24小时数据趋势图。

2电子监管系统效果评估

游泳池水质电子监管系统的安装对卫生监督人员、泳池管理者以及社会大众均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在本次泳池电子监管中添加了氧化还原电位的指标,该指标是反映泳池水质综合状况的指标。

2.1卫生监督人员

通过一期电子监管系统10个月的运转情况分析,我们发现这10家游泳场馆在10个月中举报投诉大幅减少,安装前2013年共有13次投诉,安装电子监管系统后10个月只接到3次投诉,有关消毒气味的投诉明显减少,对于浊度和水温的投诉也有相应的减少,说明电子监管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监督员在发现游泳场馆有指标不合格时,能及时监督相应场馆进行调整,保证水质的调整及时到位,避免了水质长时间不合格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2014年游泳池监督抽检发现,10家单位对水质的管理与安装前比较有了很大的改善,10家泳池抽检结果合格率达到100%,比去年提高了70%,主要原因是安装电子监管设备的游泳场馆安装了监控软件,可以实时监控场馆的指标并及时做出调整,保证泳池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电子监管系统的建立,丰富了监管方式、促进了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强化监管能力的同时突出了卫生监督部门的服务职能。

2.2泳池管理者

通过以往监督抽检的结果发现,泳池中水质指标不合格主要体现在尿素、余氯和细菌总数指标的不合格。游离性余氯是衡量泳池水质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若余氯过低则达不到消毒作用,从而导致微生物指标超标;余氯过高则产生使人感觉不适的刺鼻性气味,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系统等造成刺激,使头发褪色。据了解,相当一部分的泳池管理者缺乏消毒剂的使用知识,随意投放或者为了节约成本不加消毒剂,导致泳池中余氯不合格。从目前接到游泳场馆的投诉内容来看,泳池水质浑浊是投诉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浊度是反映水质最直接的感官指标,游泳者可以通过肉眼对水质浑浊程度进行检查,往往会以水质浑浊的原因进行投诉。所以电子监管体系中对浊度的控制,有利于泳池管理者及时启动泳池反冲洗系统,降低水质浑浊的程度,提升大众对泳池水质的满意程度。游泳场馆电子监管系统已实现数据共享。已安装电子监管系统的每家游泳场馆均可登录网络中心,查看游泳场馆实时水质状况。泳池管理者可根据电子监管系统中各指标的数值,及时启动或关闭泳池加药系统、过滤循环系统以及温度调节系统,改善水质情况。电子监管系统的安装,可以自动监督泳池管理者对泳池水的处理情况,预防水质超标现象的出现,确保泳池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为社会大众提供实时安全保障。

2.3社会大众

在卫生监督网站上已经对部分泳池水质自检结果进行公示,社会大众可根据实时数据查询当日泳池水质情况,根据水质情况选择泳池水水质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游泳场馆。泳池水质电子监管系统的安装方便大众进行有利的选择,同时可联合大众对游泳场馆的卫生管理进行监督。实时在线监测仪表所监控的数据是卫生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卫生监管部门制订相关标准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进行卫生监管业务综合评价、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保障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

篇10

(1)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电子数据处理阶段是以通用公司处理工资为标志,主要包含了数据的简单加工以及数据的维护存储。

(2)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此概念主要是美国Hom和Stoeer等人提出,和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相比,在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以及信息的支持,实现了信息的共享。系统具有报表的查询和输出功能、模型的计算求解功能、问题的判断功能等。

(3)决策支持系统解决。

和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相比,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用来帮助决策人员对非结构化问题和半结构化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为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通常系统主要由数据存储库、问题处理库、计算模型库等系统模块组成,通过利用高效的办公工具对数据处理速度、文字处理速度、图像处理速度等进行提升,并逐渐向复合化、功能化和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化的阶段发展。

2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介绍

在建筑管理中,建筑管理系统主要是对项目施工中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存在和分析,协助管理人员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检查工程的具体工作状态,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通过使用系统工程的管理措施,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协助管理人员将项目管理工作做好。对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电脑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进行了综合运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管理系统分成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四个子系统,所有的子系统都连入数据库,并和数据库进行正常的数据交换和传递,同时受系统总控制模块的管理。

2.1质量控制系统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一共主要的控制目标,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工程的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使用性能以及经济性的基础,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就需要不断的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大、耗费的物力、人力和财力多、涉及面广,施工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长,会受到各方面外界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对建筑等级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都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比较强、管理复杂的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工程主要由技术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环节构成,各个设计阶段都要在质量控制方面确立总设计目标,然后设计对应的分目标,进而组成一个设计质量的目标体系,通过控制设计目标,将建筑工工程的技术标准、设计原则、设计规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情况进行设计,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有效的保证了设计图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2.2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系统

该系统模块主要是用来规划和控制工程进度计划,对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及时发现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的差距,并对其进行调整。确保工程进度顺利完成。工程进度的控制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控制目标,其中施工阶段是需要重点控制的阶段。在控制时,主要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控制:对实际施工进度和计划施工进度进行比较、分析和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综合对比分析后作出决策、使用控制措施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进而实现进度目标。

2.3投资控制系统

在建筑工程中,项目的投资控制指的是对概预算进行编制和审查,对施工承包价款进行确定。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投资控制系统,指挥部可以根据进度情况对工程进行计量,然后支付相应费用,当有超支情况出现时,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工程费用在项目总预算内。

2.4合同管理系统

合同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了合同的订立、解除、变更和制定等内容。其中合同订立指的是经过协商后,签订书面合同,并将具体的合同信息输入到合同管理系统中,以便日后调用。合同变更指的是需要对合同内容变更时,经过合同双方协商后,对合同管理系统中的相关合同进行修改、增减并达成新的协议。合同解除指的是合同双方在没有履行合同前,协商一致后一方终止合同,此时需要将合同管理系统中的相关合同信息删除,通过利用合同管理系统对合同进行管理,避免了繁琐的工作程序,管理效率更高。

3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3.1系统的设计

3.1.1系统管理系统

系统管理系统主要是为管理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系统管理途径,在不能准确系统数据的基础上,管理人员可以手动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此外,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管理员进行用户的注册、用户的注销以及用户角色的分配。系统管理员在对数据库进行配置后,可以在sqlserver数据库、本地数据库、网络数据库、oracle数据库之间进行转换。

3.1.2信息系统

此系统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利用浏览器查看具体的施工信息,有多种查询途径,所有的数据信息由系统管理员提供,普通权限的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下载和查看。

3.1.3报表处理系统

报表处理系统主要用来进行Excel表格的处理,系统可以兼容Excel表格的基本形式,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和内容会储存到数据库中,在形成月度施工计划后,会通过Excel报表的形式对计划表进行下达,管理快捷方便,可以有效的节省资源。

3.2建筑管理系统的应用

由于建筑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是以管理科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一项技术,主要用来对企业的问题进行解决,对数据进行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建筑施工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就是为了进行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并且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满足了施工管理过程中搜集信息、确定信息、处理信息的基本要求,为施工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在应用时,通过对计算机中心进行设计规划,建筑施工单位安装了有关程序,并按照施工管理的要求和热点建立了信息管理中心,利用网络和建设单位建立信息通道,使各组织部门和企业决策层的信息保持一致。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传输的有效性,根据施工管理的基本特点和工作只能建立管理系统,对相关管理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将施工生产管理的规划和决策传达给决策层。实现企业决策层的全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