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习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习管理论文

篇1

(一)课前指导预习,培养学习能力

预习指导,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教给学生相应的预习方法,并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易混知识而设计预习方案:

(1)开始预习,对课文知识哪些详读、哪些略看,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内容多、难度大的知识要分出层次逐层阅读,并将关键词语用色笔画上记号;对概念、法则、定律和性质要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品味。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2)精心设疑,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如学习《数的整除》一节中关于“质数”、“合数”概念时,应据概念性较强的特点,可设计这样思考题:①什么叫质数?5为什么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几?②什么叫合数?“6”为什么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③1是不是质数?1是不是合数?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些知识(如几何的形、体)都可用动手操作方法进行预习。如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可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特点,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掌握这些形体的特征。再如,对“锻造”问题,可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或黄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再把它改捏成圆柱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两种形体虽然变了,但体积不变,为学“锻造”作了铺垫和准备。同时,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课堂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说就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学中要启发引导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并多方面、多角度地释疑。如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时,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圆柱体侧面积展开是个长方形。其中一个学生却提出:“只能是长方形吗”?

引起大家兴趣,使把包在圆柱体学具和实物侧面的纸展开,卷起,再展开,边观察边思考,进行热烈讨论,一个学生说:“如圆柱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侧面积展开就是正方形”;另个学生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展开,那么侧面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到同一计算公式:底的周长乘以高。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篇2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篇3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3-08-01;修回日期:2003-12-19

*本文为刘电芝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DHAO10261。

作者简介:刘电芝(1955—),女,河北文安人,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学习心理学研究;张荣华(1955—),四川绵竹人,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已成为当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共识,学习策略的教学探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甚为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呢?一方面从新知识观来看,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程序性知识(解决“为什么”)和策略性知识(探讨“怎么做”)三大内容,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完整的知识教学应包括这三个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仅是进行第一和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考虑策略教学的教师微乎其微,因此从新知识观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从新课程的要求来讲,新型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策略上的咨询和指导,而大多数教师既缺乏策略的意识更无策略教学经验,因此探讨策略教学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拟从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类型、阶段和特点三方面来进行探讨,为学习策略的教学在我国的兴起与研究提供借鉴。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类型

就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类型来看,从是否与具体学科知识相结合,可分为通用学科学习策略教学和特定学科学习策略教学。通用学科学习策略指不与特定学科知识相联系,适合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如信息选择策略、信息组织策略。特定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知识相联系,适合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如数学学习策略、英语学习策略等具体学科学习策略。通用学科学习策略运用范围广,适合各门学科,但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帮助不大,而特定学科学习策略由于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可以较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

从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来看,一般包括三种类型:1.意识训练。指对策略有较多的了解,认识到策略的有效价值,常留意并关注策略的运用及其运用的有效性。例如,注意在学习中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向同伴学习有效的方法,总想把新学的方法运用到解题中。2.元认知训练。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视、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的主要功能是给主体提供有关认知活动进展的信息,以保证主体随时调节,采取更接近目标的解决办法与手段。例如,这样一些行为就属元认知的表现:自己发现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上课走神时,自己能及时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监督自己的学习进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依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对自己做出评价;等等。元认知训练应贯穿于整个策略教学中,在不同的策略教学阶段,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不同阶段围绕它们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面对问题时,选择什么合适的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问题所提供的情景?这种策略的使用程序是什么?使用后,思考选用的策略是否有效?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重新选择什么策略?使用策略有效之后,应提出选用的策略为什么有效,该策略的有效价值是什么?还可运用于其他类似地方吗?3.具体策略训练。包括短时训练和长时训练。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怎样使用以及什么时候使用和如何评价策略的成功使用。长时训练指策略训练时间更长,包括的策略更多。长时训练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而且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1](202—203)在训练的初期,教师的指导要全面、细致,要及时给予外部反馈。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依靠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而不是依靠教师的外部控制来进行策略的学习。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阶段

奥克斯福特(Oxford)提出了策略教学的八阶段:①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和有效的学习时间;②选择良好的学习策略;③整体考虑策略的教学;④考虑动机因素;⑤准备材料和设计活动;⑥实施完整的策略教学;⑦评价策略教学;⑧矫正策略教学。[1](203—204)前五步为计划和准备阶段,后三步为实施、评价和矫正。

认知性语言学习方法(theCognitiveAcademicLanguageLearningApproach),简称CALLA,专门设计了语言学习策略教学程序。该程序展示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引入、传授、操作、评价和运用等循环往复的五阶段。依照这种程序设计,对学习策略运用于学习过程先要有明确的指导,然后逐渐降低指导力度,这样培养学生肩负起自己选择恰当学习策略的责任。CALLA程序设计的学习策略教学包括以下五阶段。[2]1.准备阶段:搜集策略。本阶段的目的是搜集、确认学生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有效策略。对策略的搜集可以包括:讨论能够用于当前学习任务的策略;对特定的个人或群体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以了解策略的使用;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描述他们各自在执行一项任务时的思维过程;也可以运用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使用过的学习策略和关于个人对使用的学习方法记录的日记等。

2.展示阶段:该阶段集中解释说明学习策略。向学生讲述即将教授的学习策略的特征、有用性和运用。也许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向学生讲一下教师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比如说教师可以一边读投影仪器播放的一段文章一边讲述:如何依据题目做出预测;如何来回忆先前的知识;如何有选择性地注意题目和粗体文本;怎样确定不熟悉的词汇,怎样根据前后文对生词进行预测;最后评价在阅读时取得的成功。要求学生回想如何运用这些策略的。教师也可以深入描绘各种策略,给每个策略一个具体的名称,并且解释清楚何时、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及运用这些策略的价值。这种展示可以让学生想象他们自己遇到类似的任务时也能取得成功。

3.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有机会在真正的学习任务中实践一下那些学习策略。操作活动常常是在与同学们合作中进行的。比如面对新问题,一群学生讨论最适合采用哪个策略以及为什么;又如读一段资料,讨论遇到的生词,并通过上下文推断它们的含义,运用概括的方流概述文章的要点;等等。

4.评价阶段:本阶段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机会评价他们在运用学习策略过程中取得的成功,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元认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活动包括:学生在操作后向别人请教或传授的情况,研究学生对有关策略运用的记载,或通过开放性问题或封闭式的问卷材料,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某些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评价。

5.扩展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自己决定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把这些策略运用于本门学科或其他课程中去,实现自己对策略的综合运用并提出对这些策略的个人理解。通过本阶段,学习策略指导过程就完成了,因为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地制定策略,反思且调整自己的学习。

我们在《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九五”课题研究中,根据对学习策略教学的理解和便于课堂操作的特点,提出了策略教学的四阶段。

1.趣味引入。通过对话或有趣事例的引入,也可先让学生自发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待其产生困惑或无力解决时,再呈现新策略。总之,以不同的方式,多样化的手法激发学生学习策略的欲望与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渴求知道的积极情感状态。这样,教师的外在指导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2.策略剖析。此阶段教师应深入浅出说明策略的实质(根据不同年龄对象,采用不同方法。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宜采用归纳法;年龄大的,宜运用演绎法),详细揭示策略的运用过程,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实例应利于学生接受,特别是学科学习策略的阐述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因此,阐述策略的知识点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中选择,应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由于其知识的陌生或难度过高,就会影响其对策略本身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例说明策略运用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详尽展示内隐的思维过程,步骤要具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策略运用的过程与有效性,处于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状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策略剖析就成功了。

3.策略运用。让学习者了解自己所学习的策略,必须提供练习这些策略的机会,才能深刻体验到自己运用策略的过程,这才可能真正学会这些策略。在策略的运用阶段,教师应设计或精选能运用该策略的典型习题,呈现的材料应尽可能丰富化、多样化,从不同角度让学生进行尝试。通过本阶段的练习,使学生能切实掌握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中。

4.策略反思。策略反思是策略教学的必不可少阶段。包括策略运用过程的回顾、策略运用的关键地方、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评价(激发运用策略的积极情感体验)、策略的迁移(即还可运用的类似地方)。

上述不同的教学阶段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八阶段论强调了策略的准备及如何准备,五阶段论比较完整,包含了准备、实施和扩展整个过程,四阶段论则突出了策略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

三、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特点

策略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其能否有效取决于策略的选择、策略的教学要素、策略的教学展示及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条件诸方面。

(一)应教哪些策略

学习策略如同知识一样是难以穷尽的,学习策略的教学首先应考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该教那些策略,这涉及策略的选择问题。根据已有研究,策略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使用最普遍的策略;2.最有效的策略;3.容易学的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要素

怎样教才能使策略教学有效?这涉及策略的教学要素。布朗等(Brown,A.L.,Campion,S.C.&Day,J.D.,Brown,A.L.&Palincsar,A.S.)认为策略教学应包括三要素:一是学习策略;二是自我执行与监控策略的使用;三是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围。[3,4]我们在承担的国家教育部“九五”课题《中小学学科学习策略研究》中则总结出策略教学的四要素:1.给策略命名,命名要尽可能简短、新颖(如手舞足蹈背诵策略、剪剪贴贴记日记策略),并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说明策略的实质;2.说明怎样做,即具体展示策略的实施步骤;3.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知道所以然,明确这样做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以防止机械套用;4.讲清什么条件下这样做,使学生能迅速、适时、恰当地选择符合当前任务的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展示

1.策略教学应具体化

要使学生顺利掌握策略,策略教学应具体化,分阶段进行。例如教学凑整百的简算策略时,展示“275+299=?”例题,策略剖析分四步进行:(1)观察:首先观察数字特征,哪个数接近整百;(2)凑整:把接近整百的数299凑成300;(3)计算:300+275=575;(4)纠正假设:由于把299看成300计算,多加了1要减1,从而才得到正确答案。依次连贯的“看、分、算、纠”四步使学生有轨迹可依,能比较容易地一步一步掌握所教策略。

2.策略教学需外显化

许多学习策略是内隐的,不是靠眼睛能观察到的。所以教师须尽量把学习策略外显化,使学生能切身感受到、体验到。比如“全脑阅读策略”的教学,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的右脑,与左脑配合参与阅读活动,以提高阅读的效果。那么怎样才算右脑活动?如何调动右脑活动?这些过程是看不到的。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或对学生的具体启发,使学生产生体验才能领会。如在通过“小鞋匠”一文教学“全脑阅读策略”时,师问:通过第一段话,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小鞋匠在焦急地等一个人。实际上,这时学生的右脑并没有真正地活动起来,仍然只是左脑对文字的理解结果,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瘦的、胖的?是高的还是矮的?如果想象的是瘦的,是怎样的瘦(脸是尖的,还是颧骨凸出的)?又如是怎样体现小鞋匠的焦急?眼神(左顾右盼)、姿势(坐立不安)是怎样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步步提问,才会逐渐激活学生的右脑,形成一副完整的图形画面。再如学习“天线”一文,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该文的学习,看到了什么样的天线?甲学生答“看到了一根长长天线”,而乙学生则答“看到了在风雨中一根细细的、亮亮的、高高的、左右摇晃的天线”,乙学生呈现的是一副有色、有形、有动感的丰富画面,显然是右脑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这时,教师立即反馈到:“你的右脑真正激活了!你看到的是一幅丰富的画面,独有的天线”,使学生进一步实际体会到什么是右脑的激活,将内部思维活动外显出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3.策略教学要加强主体体验

学习策略教学中的主体体验是指通过尝试、应用而获得的关于具体策略的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内心认同,它是沟通学习策略与问题情境的中介桥梁,是主体能动性的体现。[5]再高效的学习策略,缺少了主体体验也难以内化到主体认知结构中成为具有个人价值意味的智慧能力。

但由于主体体验具有内隐性,难以观察、检测,导致了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它在学习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教师往往只重视策略本身的讲解,而缺乏对主体情感的激发。学生缺乏主体体验,学习策略的学习就会停留在简单的尝试、演练甚至机械学习阶段,难以向应用、迁移和新策略生成等高级阶段推进,因而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主体体验应该包括学与教两个方面。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如果缺乏主体体验,就难以领会到策略所包含的思维活动、程序与价值,更难以把策略内蕴展开、外显,使之形象化、情境化,感染学生,使学习者身临其境,生动地感知、吸收、内化。如讲“全脑阅读”策略,教师自己的右脑如果都不能启动起来,学生的右脑怎么可以充分调动;从学生来讲,缺乏主体体验,就难以把外部的指导转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如“影视语言运用策略”的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影视画面说明不同的影视语言,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影视语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影视语言在文章中的妙用,感受到影视语言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感染力与魅力,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运用的欲望和冲动,这样外部的教学就能顺利地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运用。

(四)策略教学的有效性条件

策略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策略研究关注的问题。要保证策略教学有效,以下条件不可缺少。

1.突出条件化知识

所谓条件化知识,是指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策略的使用不是万能的,总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如在教学“整十、整百凑整简算策略”中,其条件化知识是:式题有接近整十的数运用“整十凑整策略”;有接近整百的数,运用“整百凑整策略”。否则,学生就会出现不分青红皂白地乱凑而达不到简算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移动策略”中,平行移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平行排列,旋转运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一点相连,翻转运动的条件化知识是图形间有对称轴。学生掌握了条件化知识,才能在众多的策略中迅速、正确地选择合适的策略。因此,突出条件化知识是策略教学的重要一环。

2.防止应用性缺陷

研究表明,在策略上,学生存在两种缺陷:一是学生缺乏策略,无策略可用;二是应用性缺陷,即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策略,但不能应用或错误运用。

根据我们关于策略教学的系列实验表明,出现应用性缺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策略巩固程度不高。策略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是一致的,只知道怎样做、如何做还不够,还必须通过足够的练习才能熟练巩固,只有巩固了的内容才能正确运用。

(2)主体策略运用意识不强。由于主体未真正体会到策略的有效性,虽有策略,但却缺乏策略运用的意识与愿望,一旦缺乏外界的提示与引导就难以自觉运用。

(3)主体体验匮乏。主体在学习策略时,缺乏情感的激发与参与,未产生运用的欲望与动机,这样获得的策略可能只是当时有效而难以持久,从而导致运用性缺陷的产生。

(4)缺乏条件化知识。缺乏条件化的知识,就会导致个体不知道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哪一个策略。因此,为防止运用性缺陷,在策略的教学中,尤其是理科内容的策略性教学,要特别注意突出条件化知识的教学。

关于策略教学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策略的选择问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策略教学的迁移问题等都急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验。

参考文献:

[1]OxfordRL.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M].NewburyHousePublishers.1990.

[2]ChamotAU,BarnhardtS,EL\|DinaryPB,RobbinsJ.TheLearningStrategiesHandbook[M].WhitePlains,NY:AddisonWesleyLongman,1999.

篇4

信息技术与学习的整合,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促进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根据学习者对学习的控制程度,学习可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一面。他主学习则与之相反,是由他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并进行测评的学习,体现了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一面。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网络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上互联网本身具有信息资源庞大、易于查询和便于检索等特点,给学习者构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意义建构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依赖或很少依赖教师和他人,而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要求,没有直接的社会监督,学习成败取决于自己的主动探索、积极自我监控程度。学习过程可以随意进退,可以随意获取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信息,甚至学习没有固定的路径。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开放的,体现了主动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信息技术促进个别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

就组织形式而言,学习可以划分为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个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者个体的活动之间是一种有机的关系:一方面学习者需要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与其他学习者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个别学习则是指个体独立进行的学习,其不足之处是缺少交流和合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个别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并使协作学习在协作手段、方式、环境、范围、程度和水平层次上都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1)便于学习者之间更好的交互,提高沟通效率,进行更为有效的信息组织。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协作学习。

(2)使学生的分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学生不仅可以在班集体内自由地进行组合,而且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学习者协作交流。

(3)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适应校外学习和现代远程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素养。

(4)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借助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学习向导和学习监控者,而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学习的能动性。

3、信息技术促进了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按学习的内容的呈现形式,学习可以划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探究学习,在发现问题、协作探究、探究成果的展示和探究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

(1)网络资源特别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有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一些既具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如地球沙漠化问题、沙尘暴问题、空气污染问题和水污染问题等。

(2)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则更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学生要上网查找、收集研究的文献资料。二是利用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协作、交流。这一过程需要计算机网络提供通信的工具和交流的环境。

(3)学生以计算机多媒体作品演示或制作、多媒体网站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收集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4)计算机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功能,为探索、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评价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既能对结果进行评价,也能将评价引入探索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接受学习退出主导地位,而探究学习的特征得到彰显。

4、信息技术促进适应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计算机网络技术环境和资源使教师有条件发现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实施因材施教、超越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适应性学习,使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发展引发创新性,个性化的学习就是创新学习。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方式由继承性、适应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和学习方式整合的策略

1、实现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统一

实现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统一是信息技术优势的具体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的基本条件。实现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统一,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资源分散的问题。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而且分散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科中,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二是资源可用性不高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仍将目光放在“收集更多资源”上,资源的内容和质量于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高。

三是资源的更新问题。由于目前的教育应用软件多采用固化的方式,当教与学发生改变时,原有的资源库结构会变得不适用。解决方案是:通过统一的区域性资源系统管理平台将分散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一块,实现资源共享;从教学的整体出发,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提供适合实际应用的资源;利用开放式的资源库结构动态调整设置的功能,实现随时调整和更新。

2、实现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

要把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化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优势,就要发挥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主动性,实现主体性和主导性的统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除了得到本地教师面对面的指导,还可能通过网络于远程的专家、教师进行对话,从而获得对课程学习的帮助。

但根据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普及率还比较低,而且水平差异很大,能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数比率不到10%,懂得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就更缺乏。因此,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务之急。

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关键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素养:面对非常丰富的可用知识、资源,知道哪里有特定的知识;具备搜寻、选择和收集知识时的筛选能力且具有判断力;知道面对所需知识时应用的情感和态度,有丰富的知识加工经验;知道如何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用较好的方式表达出来等等。在知识海洋里高效率地找到自己所期望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两个前提:

一是学习者要有专一的求知欲望,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刻苦学习的意志培养,依旧是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任务。

二是学习者要有必要的技术把握,尤其是要熟悉搜索路径和获取方法。不具备前者,就会在五光十色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不具备后者,就会在信息的大海中手足无措,糊里糊涂地浪费大量时间,汲取不到自己所需的特定知识。

3、实现自主性和协作性的统一

实现信息技术和学习方式的整合,既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又要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自主发展和协作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4、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并不意味着以一种学习方式彻底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客观存在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例如:强调探究学习旨在通过让学生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但它并不排斥接受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有效和必要的,因为学生所需的大部分知识不可能通过探究学习获得,而是通过直接的接受学习获得。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力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和学习方式的最佳组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书目:

1、盖乃诚:《“主动、探究与合作”,灵丹妙药?》,载《中国教育报》,2002.9.21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载《中国教育报》,2002.6.1

3、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载《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4、谢舒潇、李景培:《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载《电化教育研究》,2002(8)

5、王奕标:《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载《中小学电教》,2002(8)

篇5

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如果能不读或只读一遍就能学透,那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初中语文第四册的第一课《故乡》,篇幅较长,有的同学略读一遍,只等上课老师讲解。但毕竟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在一两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通过读通文字,通过读发扬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初中课本就选入了新凤霞的《傻二哥》一文),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较课堂所学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去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三,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篇6

(一)研究性学习强调自求自得

古代教育家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自求”“自得”。

学习必得从师。孟子说:“孟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深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经学理屈·义理》)他从学生求知心理这一角度,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当今的青年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已逐步形成,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亦渐趋自信。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希冀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因此,老师有必要因势利导,小心诱掖,培养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大可革除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陈规陋习,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天地。

(二)研究性学习强调功在自习

课堂讲授,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灌输信息,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则,教师的讲授只能起“领路”的作用,而万里征途必须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迈。因此,如果只讲不习,知识便无以转化为能力,正如曾子所言:“传不习乎?”清代颜元在《总论诸儒讲学》中也说:“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既在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功在于习,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巩固已得知识;二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从看到的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此类熟能生巧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个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当然,功在于习,也不能乱来一气,乱练一通,应有通盘的谋划,要能体现出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来。正如《学记》所言:“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力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懂得了学生的学功在于习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一讲到底、越俎代庖的陈规陋习,开创讲练结合,知识能力齐长进的新天地。

(三)研究性学习强调寓知于趣

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极其活跃的催化剂。大凡做教师的常常过于强调学习的艰巨性和恒久性,喜欢用“铁杵磨针”“闻鸡起舞”等故事来启发学生刻苦攻读。而不大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泼点冷水。诚然,学习本身的确是一件苦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无所成;嬉笑取闹,高枕以对,亦难进益。然而,倘若学生真的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恐怕也难学出个名堂。因为心灰意懒,人处厌倦状态,他的竞技力是很差的,思维力受到阻遏,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会退避三舍。因此,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寓认知于趣味之中,则学习的劲头才会经久不衰,学习的成果才会硕大事盛。明白了学生的学必寓趣味之中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大可革除死气沉沉、板板六十四的陈规陋习,开创生动活泼的新天地。

(四)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学相长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早已富含这种主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教学相长是建立在师生平等观的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要求摒弃师道尊严。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绝不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孔子敢于当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与诲人的精神。《孟子·公孙丑上》载有:“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事实上,“教不倦”实以“学不厌”为前提。因此,教学相长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通过教学相互启发,提高为学的兴趣,以期在无涯的学海中并肩有所收获,这也可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拟题的优化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一些课题、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同样,课题拟得好,则会有利于论文的选材和写作。因此,拟题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在量力性原则下敢于探索,不拘一格,要把题定得集中,缩小覆盖面,切忌空泛,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些学科特定的知识,而是着眼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使得研究性学习内容极具开放性。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应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整体的发展。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科技活动,也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狭隘的单科知识问题的探讨,变成新的知识点的记忆。如《怎样提高写作水平》《怎样提高阅读能力》之类的单学科、浅层次、知识强化型的简单延伸。研究性学习是全方面的综合性学习,拟定课题应该充分体现其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打破学科限制。如《中式与西式早餐的比较》《电动小船的原理及制作》等课题不仅仅涉及营养学、物理学等知识,还涉及人文、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道理以及电工、木工等手工制作等。

(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在重视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强调书本的学习必须服务于生活的学习,有着鲜明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因此拟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注意实践性。注重实践性,不仅要求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在亲身体验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探索欲望,更重要的是要能使学生走向生活。因此,我们拟定了如《街道广告的调查研究》《南丰镇街道文化设施探究》《南丰地区方言状况研究》等,打破了“死读书”的老传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研究生活,发掘出生活的意蕴。

(三)针对性原则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拟定课题一定要切合实际,有针对性。首先,课题要切合中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中学生的知识尚未形成系统,分析、综合、实践的研究能力和思维水平有限,科学的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还比较淡薄,这就要求课题应重视亲身体验而非理论研究,重视由兴趣出发的自觉性而非无兴趣的强制性,比如《青少年近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关于教师可爱度的研究》等。其次,课题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和现有的学习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其有效负载能力。比如,对于普通农村中学来说,《航天测量与数学》《现代兵器研究》等课题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图书资料匮乏、信息网络不健全的学校进行诸如《金庸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课题更是无从下手。第三,还要注重学校以外的社区环境、社区资源,从而形成有地区特点的学习内容。如《南丰河道污染调查》《WTO与华夏第一钢村——永联的发展》《张家港市金陵体育器材面临的挑战》等课题,充分挖掘了农村中学现有的资源,开展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使学习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四)自主性原则

篇7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方兴未艾。学习者学习外语不再被看作被动地吸收知识,而应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在课内外运用学习策略,辅助语言习得。各种理论模式也将学习策略作为解释外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科研表明:1)运用学习策略的种类和频率能区分有效率的和无效率的学习者;2)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有助于语言习得;3)对学生进行策略运用训练可以纳入教学中。影响策略运用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和条件)、任务因素(如任务的性质、难度)和学习者因素(如学生的智力、语言天份、认知风格、语言水平、学习动力等)。我国学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有介绍,也有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但还未见有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表。本文报告一项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情况的大型抽样调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

二、调查设计与资料搜集

本项调查旨在研究中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检验年级和性别差异,采用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教授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问卷共有50个条目,分为记忆、认知、补救、元认知、情感和社会策略六个部分,所有问题都译成中文。语言学习策略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或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问卷每个条目后设5个选择项,分别代表行为的频率: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在规定回答的条目后附有开放性问题,

所获信息也用于讨论。数据统计前对问卷进行了内在一致性分析,信度系数为0.90。

四川省成都、彭州、德阳、雅安及重庆、万州等地七所普通中学的高一和高三学生参加了抽样调查。教师向学生说明答卷作为科研资料,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与成绩评定无关。共收到有效答卷741份。

三、结果

调查者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各项策略运用频率统计(见附录)。总平均为2.76分,按性别和年级分组,以策略类别为变量单位进行了多变量分析,检验出性别和年级组间呈显著差异,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分性别策略运用频率分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男生4272.650.48女生3142.800.46

注:F=6.79,P<0.01

表二:分年级策略运用频率分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高一3702.760.46高三3712.670.50

注:F=5.19,P<0.01

四、讨论

Oxford曾将使用该问卷对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EFL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进行过平均计算,发现16%的策略被使用的频率高,72%的策略使用频率属中等,12%的策略使用频率偏低。本次调查显示,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单项上看,我国中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均远低于上述统计结果。在50项策略中有34项被认为从未运用或很少运用(m<3),占68%,没有一项被经常使用(m≥4)。六类策略中补救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最高(m=3.07,3.02);社会策略和认知策略次之(m=2.92,2.85);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最低(m=2.65,2.56)。

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外语以长于记忆著称,但他们报告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却最低。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只有10%-17%的学生报告他们经常或总是通过构成联想、利用语境、运用形象、归类等方法帮助记忆,55%-65%的学生报告他们很少或从不使用这些策略。学生进行直接的语法分析、翻译、英汉对比等远多于在阅读和会话中预测下文、综合、转换信息等认知层次较高的策略。此外,他们还采用了部分在问卷中未包括的记忆和认知策略(如背关键词以记住句子,运用发音规则、类比和推理,分析考试和作业中所犯语法错误等)。积极思维、认真做作业、经常复习、课后自学的学生占50%。而课内主动争取答问的只占15%。只有6%-7%的学生报告他们经常找人用英语会话,用英语写便条、书信、报告、记语言学习日记等,70%-84%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使用这些策略。为了补救语言能力的不足,54%-71%的学生在阅读和会话中使用猜测词义、同义代换、先浏览后细读等策略。

有关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安排任务、管理学习和有意识地监控认知过程等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较高,这些策略各学科通用,学生可能已在长期学习中掌握。虽然元认知策略只是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运用得当对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就情感和社会策略而言,40%左右的学生能经常或总是自觉地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感,自我鼓励,与同学合作,向他人寻问疑难解答;而与他人交流外语学习感受、努力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学生很少,仅占15%-17%。

学习策略的运用受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学生外语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上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特征。处在目的语输入尤其是口头输入贫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际使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的社会环境中,这些语言水平还低的中学生不可能经常使用一些对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训练,他们对一些有效的记忆和认知策略的作用和用法还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广大师生似乎对英语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已有共识,阅读通常被认为是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最有用的外语技能,它往往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心,这些因素促使学生频繁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学生课内外说与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有限与教学方法也不无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女生的策略运用频率略高于男生,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女性的优势在外语学习的中高阶段特别显著,国内有调查称高中毕业选外语为专业的女生多于男生,比例为3:1。学习策略运用与学习目标有关,女生学习外语较男生更主动当不足为奇。国外有关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往往动力更足,运用策略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方式更灵活、更恰当。从而推论出,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取了新的、与任务更相关的学习策略,其语言水平的提高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使用策略不够恰当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而缀学外语课。然而本次调查显示,高三学生策略的运用频率低于高一学生。学生的策略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任务因素的制约。英语是中学必修课,部分学生已经掉队也只能跟班走;因高考升学压力,高三提前结束新课转入枯燥无味的应考复习,学生自主学习减少,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减低,这些都可能导致学习策略运用频率下降。高一学生刚刚经选拔从初中升入高中,他们对学好英语的期盼处于高涨阶段,其学习内容也较生动有趣,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较积极主动。这种“反常”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除学习者个别差异因素外,社会环境和任务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策略运用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我国中学生需要一个更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包括更丰富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特别是口头输入;包括更多的练习和使用外语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掌握策略知识,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主性、独立性、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向,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语言习得。基于上述分析讨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心向。教师应随时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应设计和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外语情景和气氛,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愉快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既产生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又体验成功从而产生满足感。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学习指导。对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尊重外语学科的特殊心理规律,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学习方法的讨论。教师应教给学生有关各种学习策略用途的知识,培养他们灵活使用策略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种多样,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有意揭示学法、结合实际介绍学法、帮助学生总结学法、集中进行策略运用训练等。

(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活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组织学生结成对子或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增加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Wenden,A.L.(1991)Learningstrategiesforlearnerautonomy:planningandimplimentatinglearnertrainingforlanguagelearners,EngliwoodCliffs,NJ:PrinticeHall

2.O''''Malley,J.,Chamot,A.U.(1989)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Oxford,R.L.&Nyikos,M.(1989)Variablesaffectingchoiceof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by

universitystudents,ModernLanguageJournal,73:291—300

4.吴增生(1994)“值得重视的学习者策略研究”载《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5.庄智象、束定芳(1994)“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载《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篇8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和教师沟通,在教师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真诚而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而决不能仅仅把这种目光留给那些所谓的“尖子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任课老师,喜爱你所教的学科,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善于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争辩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息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出和帮助。如在理解苏教版第九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中“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句话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经过讨论,他们对这句话理解得全面、透彻,他们知道了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保罗、小男孩及小男孩的弟弟一起坐车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之夜,三个人都感到难忘,但三人感受到的“难忘”的内涵不同:对保罗来说,难忘的是小男孩的言行,让他明白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哲理;对小男孩来说,难忘的是他做了一件能够让小弟弟开心、快乐的事;而对小男孩的弟弟来说,难忘的却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汽车,第一次欣赏了圣诞之夜的美景。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发了不拘泥于一种的认知结果。

三、激发学生生疑质疑,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篇9

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物理概念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调查研究、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如:“速度”概念形成教学时,因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

(1)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3)百米短跑冠军同奥运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怎判断?

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引出要比较运动快慢所涉及的关键词“路程”、“时间”,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概念形成过程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动于教师的说教,真正地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来。

二.规律形成过程中的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中多数定律是前人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总结出来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景象,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对于“惯性定律”的教学,就是从伽利略的“经验分析”到牛顿的“总结概括”这一历史过程形成的。再如:在学习焦耳定律时,教师可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采用控制变量法,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做出进一步的研究,让学生参与研究。亲自探索,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事实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而且能在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的同时,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解题思路思考过程中的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深刻理解和思考清楚,并理顺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知识,在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不少同学虽会做题,但往往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说不出一、二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思路的思考方法暴露。

例:一个瓶子能盛一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汽油?对此题教学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盛多少汽油,需知瓶子容积和汽油的密度。由瓶子能盛一千克水和水的密度可知水的体积,而水和汽油的密度可查表得之。像这样,教师只要在典型例题分析时,重视解题思路思考过程的暴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的自主学习

篇10

(一)正确理解精与细

“精”是指确立符合客观规律、正确的、切实有效的目标,“细”是指制定详细的规则制度。如果把“精”视为做正确的事,“细”则是正确地做事。如同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始于对目标的确定,正确地做事要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精细化则要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规则。

(二)善于使用管理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图表等高效实用的管理工具来进行管理关键点的控制,可以使管理变得简单、规范、实效。

(三)建立沟通机制

只有加强沟通,员工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过程改善,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四)考核监督的公平性

事先详细规定工作的标准、流程、考核方式等,事后对照评价,可以提高规则的权威性。不公平的考核监督会损伤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合作,破坏团结。

(五)精细化管理的长期性

精细化管理的深化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任何组织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时,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建立长期性的持续改善观念。

二、学习中心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探索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步革新管理机制,积极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可以使学习中心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如何扎扎实实地做好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成为学习中心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学习中心工作大部分工作属于例行性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精细化管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管用的钥匙,可以通过建立、优化流程等精细化管理方式提高绩效。

(一)精细化目标管理

目标是组织希望经过努力后实现的预期成果,组织活动以目标为指引,并通过目标使员工个体与组织保持一致。通过科学的决策,员工的参与,制定出明确的、可量化的、有时限性的、具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是现实性的即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起不到对招生工作的指引和促进作用。考核目的是实现被考核者工作质量的改善,要结合组织发展阶段,选用简单、直观、便于应用且实用的考核体系,并且确保其公平性。1、建立相对合理的目标体系在精细化目标管理和考核理念指导下,结合学习中心实际情况,2010年起尝试根据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拟定具体的个人绩效目标,配套以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期提升员工服务能力和学习中心的竞争力。2、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通过拟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规范,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个管理者到位,尽职,做到人人有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确定实行控制的标准。在工作过程中,根据标准衡量执行情况,纠正实际执行中产生的偏差,使工作状况始终处于受控制的状态,保证各项活动向目标方向健康发展。3、做好结果考核及激励工作工作过程中做好基础数据记录工作,在每季工作结束时进行总结,统计出各类人员的绩效指标,然后向全体人员公布,并根据年初制定的指标及时兑现奖励,对调动人员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4、总结调整目标体系每年根据最终工作数据和人员完成任务及变化情况,微调人员分工及绩效指标。为确保各类人员既努力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能发挥集体协作精神,2014年激励指标体系时中又增设了团体及个人奖励门槛,即只有团队数和个人绩效达到设定指标,才能对个人实现奖励。一旦超过奖励门槛,可以在一定弹性幅度范围内以不同的奖励标准进行奖励。经过4年的运行,学习中心在校生规模及学生满意率逐年增长,体现了目标的有效拉动作用。

(二)精细化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工作现场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1、坚持例会制度,加强沟通通过例会形式,强化内部沟通,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和计划,对出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得出改进方法,相关人员积极参与改善、调整过程,使各项工作做到迅速、准确,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做好。尤其对于招生工作,谁最先抓住瞬息变化的信息,及时反应,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根据历年数据,学员咨询报名的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每年3月和9月的报名高峰,数据处理量大,极易出错。3月、9月坚持每天早会,分析前一天的数据,汇总出现的问题,提醒需重点关注的事项,做到每天处理好当天的咨询报名数据。其余月份,则以周会形式进行。由于每个员工能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累积许多宝贵的知识与经验,通过集中讨论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不仅可以小范围进行改善工作,也可以发现市场动态,快速抓住机会,取得成效。工作质量在有控制基础上不断改善,每天都在前一天基础上有所进步。新员工经过例会培训可以逐渐了解、熟悉、胜任积累固化的工作标准,保证团队目标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提高团队战斗力。2、工作流程的梳理再造在工作中,从全局思想、从整体角度重新组合各要素、调整招生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从而寻求绩效的改善。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组织的业务流程,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首先,拟定各校招生政策信息表,各校招生信息录入流程,各校收费标准等,积极收集学务中反映出的注意事项,在招生入口处规范调整,使招生、学务对外保持一致性。其次,将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告知每位相关工作人员,避免因岗位不同造成对相关信息的不了解、错误,影响工作效率。2012年前新生报名后要先等待集中入学测试,再到学习中心缴费注册。经调整报名流程,逐渐实现了随到随考,极大地方便了报名学生,减少到校次数,降低了流失率。再次,为了准确记录、收取学生学费,从2014年春季起使用学校财务系统收取学费和教材费,充分利用其统计功能,将管理人员从以前繁重的录入、核对等工作中解脱了出来。日常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尽量减少流程中不必要、重复的工作,实现效率最大化地提高。通过各种小细节的改善,保证衔接顺畅,快速反应需求,突出团队合作,减少无效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3、日清日结通过关注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对各种工作数据做细致的记录,每天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才能掌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人的思想意识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反映到工作中,现场最能反映员工的思想动态,反映个人的性格、特点、品质等基本信息,通过现场关注,可以为调动员工积极性提供依据,便于更加有效地利益人力资源。4、精神上的团结合作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把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原理运用到现场管理中。根据具体工作实际,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将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说服教育和疏导教育、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理顺思想矛盾,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精细化营销管理

精细化营销也称为精准营销,是现代营销学的著名学者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他认为,其业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制定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其本质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需求和期待出发,运用各种可利用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渠道去满足和创造客户的需求。1、服务精细化学习中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如何做好服务,改进服务是学习中心努力探索的核心问题。包括服务标准精细化来增强基础服务能力,以讲座、培训、联谊活动等增值、延伸服务来提供学员的满意度,提升学习中心口碑。通过进一步树立“学员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自觉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使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2、宣传方式精细化宣传推广形式可分为直接面向市场的网络推广、其他广告、人员推广;面向学员的老生带新生、新生带新生及专科续读本科;面向行业企业的上门推广等三种形式。宣传推广中强调沟通的有效性,使学员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渠道了解学习中心业务。根据市场具体情况结合学习中心自身特点合理分配资金、人员,应对市场变化,选择合适的招生推广形式,对招生宣传效果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精细化管理工具

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秉承“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思想,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记录下数据的分析,来揭示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图和表是管理中最简便、使用最频繁的用来控制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工具。通过数据的汇总,可以很快找准问题并做有针对性的调整改善。1.工作中不断设计、优化日/周/月控制表、招生咨询、宣传、报名等各种报表,并定期填写各类表格,记录下工作中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日常数据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筛选、分类,从学校、专业、层次、报名时间段等多个层面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后续工作的正确决策提供必要而有效的支持,同时对量化指标进行有效控制。2.运用ABC类分类法,即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多数但对事物影响较小的次要因素,目的是加强对重要的A类重点事物的管理。通过对历年工作数据的分析找出关键工作,对团队人力、物力投放进行方向性的调整,主抓重点的合作学校和人数集中的专业,很大限度地释放了管理人员的精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