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7:33: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高教师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1.教学设计方面的技能,包括:课程环节的设计,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技巧;能适当的对学生的正确学习行为给予一定奖励等方面的技巧;能变换教学途径、变换与学生交流模式等方面的技巧;能训练和改善学生的反应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等方面的技巧;2.能够熟练应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例如一些行业实践场景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掌握;3.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技能,包含有应用书面语言的使用,口头语言的表达以及一些肢体语言的使用等;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仍然是教学。教材、教具、教师和学生四要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其中教师是关键。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回顾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另有少数是由本科院校开设的,因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出现三种类型:一是由本科院校过来的高校理论型;二是由中专过来的中职教学型;三是近年毕业的院校后生型。高校教师注重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的系统性;中专教师基本属于中学教师一类,注重的仍然是学科,但又没有中学的升学压力,知识的严谨和工作的严格远不如中学,教学随意性大,自由度高;近年的毕业生专业根底并不扎实,教学经验缺乏,所承袭的多为大学老师的一套。三种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科的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对提高升学率和培养本科人才并不妨碍,但却不适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更新教学观念,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更新课程观念,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并非几门专业课就可以解决,必须依赖于各门课程的合力培养。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所教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所任课程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即培养何种素质或技能),筛选教学内容。变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科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一门课程如果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找不准课程定位,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如“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恐怕是大多数业内人士的答案。因而,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或成了文学欣赏课,或成了传统文化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并非高职“大学语文”的主要目标。高职“大学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道理很简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获取,没有较高的阅读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阅读是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一)大学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只是文秘类专业的职业技能,与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无关”的错误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大学语文的开设,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误导,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写作能力极差。笔者每年都要负责几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很难找到几篇称得上论文的文章,可毕业论文要与毕业证书挂钩,不得不强迫学生完成。学生的应对办法就是东剪西贴,甚至全文下载,连作者姓名都未改。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目的,相反给学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后续发展。
其实,写作能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写作能力与工作质量和后续发展成正比。在美国的教育中,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干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查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大学语文”责无旁贷,而且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必须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在高职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一般都占12个学分,几乎占总学分的10%。教学的指挥棒就是“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因为它与毕业证挂钩。花了这么多精力,通过率并不理想,湖南2006年通过率只有42%,还有58%不能按期通过。即便通过A级又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优秀,大多数学生口语交流都感困难,本专业常用的基本词汇又知之甚少。这与高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大相径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有二: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过级形式,取消过级与毕业证书挂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二是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技能、增加学生专业语汇为目标,服务于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有了新的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师如同一部运输知识的翻斗车,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更不顾能否转化为能力,按部就班,掀起斗车箱,倾囊相授。学生如同知识的储藏室,老师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考试考什么,他就取什么。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其实“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实现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是简单地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只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
高职教育尤显突出,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主,教学质量由社会来检测,检测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适应岗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应当以互动为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过程应当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指导操作以外,还要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爱好、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构建一个和谐轻松、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更新考试观念,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到目前为止,考试仍然是各类学校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几乎都是闭卷考试,学生把老师讲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可把这些搬到工作上,难免不张冠李戴,画蛇添足。这就是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这是历史赋予高职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其次,高职英语教师的引导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自主学习能力差,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学会筛选和提取有效的信息资源,让他们学会在海量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将之运用在学习中,引导他们确定学习目标,以及如何高效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他们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辅导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可以在qq和微信等公共平台上与学生实时交流,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同时,可以在qq群里面共享对学习有利的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别化的指导,加强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制作课件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最后,教师作为人类工程师,更应该积极学习,要有终身学习永不落后的精神,作为有基础、有思想的成年人,学习能力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只要稍加花费一点功夫,就是一天一个样,让学生看到每天变化的教师,让学生知道学习永无止境,所谓身教胜于言传。英语教师除了英语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要在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建教师教学交流qq群,通过和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别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资源共享,使自身获得进步,促进自身的发展。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二、信息化应用技术发展是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的催化剂。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孕育了教育“微时代”发展环境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该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引发职业教育的一场“微教育”革命。从教育史上看,没有语言的发展,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发明,没有这些技术的出现,就不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教育革命。显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职业教育日益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音视频制作、移动互联网技术创设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的学习环境,使知识的传播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超越。
(二)学生对教学的更高要求促使教育“微时代”的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90%以上的学生(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对目前的教育不满意,上课学习提不起兴趣来,遇到问题也很少问教师,往往采取“百度”的方式解决。100%的学生持有智能化手机并喜欢观看网络视频,持续时间较短且以学习为主的较少。由此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课堂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转化为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越来越重。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如60%的学生未接触过微课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的引导下会观看教学录像,却未等看完就产生了厌烦情绪等。很显然,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学习要求高职教育的“微时代”快速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学习;二是丰富微课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教师对教育的更高追求促使职业教育“微时代”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同时,职业教育的生源参差不齐,对知识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显然,职业教育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对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调查了解到:年轻一点的教师都比较了解微课,甚至有些教师还参加了微课比赛。教师们普遍认为微课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微课还能够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90%以上的教师都表示愿意选择微课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提出制作微课会增加教学负担,尤其是教学设计环节难度较大。
三、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就是实施“微教育”。众所周知,教育是以课程为阵地的,无论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还是理实一体化课程,都是教师针对教学对象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展开。因此,在高职教育走向微时代的背景下,开启“微教育”的正是“微课程”,它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地教学活动,并配套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一般时长在10-20分钟之间。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微课的制作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也都是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微课时间虽短,但教师前期投入很大,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一)“微时代”为“微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微课程,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具有教学知识结构微小,教学时间短小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微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追捧与喜爱,其高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可以说,微课程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微课程”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个成功的微课程视频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制作微课面临技术与教学设计的挑战。教学设计是微课的灵魂。需要根据学习对象设计学习目标,分解教学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同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设计科学评价形式。比如:操作性微课采取演示的实景教学,而解题类教学采用写字板的形式,逐步写出解题步骤,更能够引导学生思路。因此,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呈现形式,不同的呈现形式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主要由教学设计及学习者的特点决定。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制作微课的关键支撑因素。在调查中绝大部分教师表示愿意采取微课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纷纷表现出制作微课的为难情绪。微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将音视频整合到一起的超小型视频课程。因此,制作微课需要对视频进行拍摄、后期剪辑制作等,涉及到AdobePremiere或是会声会影等软件的应用,甚至为了追求微课视频的完美效果用到更为复杂的Autodesk3DSMax或MacromediaFlash等软件的使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学习软件操作,掌握一定的音视频制作技术。
现阶段的教育实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实习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听课上,从而造成自己上课的时间过少。在检查听课时,对一些院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教育实习的时间并不充足,不能够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学生、家长甚至是实习的学校对实习生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偏差。中小学院校普遍的关注升学率,而为了不影响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很多学校都不为实习生提供上课的机会,只是让实习生批改作业。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生没有足够的讲台去充分的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至于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知识表达、组织教育管理方法和师生互动技巧等教学能力。实习生不能很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不能升华自己的教学艺术。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复杂性、创造性和丰富性、教育教学的记忆和内涵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很难使实习的质量得到保证。
1.2实习生不能规范的设计和书写
板书对实习生进行听课检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量的实习生可以使用板书和教学简笔画,而大部分实习生都不能够规范的设计板书而且书写差。主要具有下面几个问题:在备课时,学生并没有准备板书,从而造成课堂上的板书不规范,设计不合理,内容没有条理性。整个板书显得凌乱、英语大小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整体效果差。板书书写的随意,分不出主、副板书,特别是主板书上的内容过多、过杂,分不出上课的重难点以及关键知识,导致重点不突出,并且板书时通常只有文字而没有图形、图表,没有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没有起到突出教学信息的强调功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利于学生领会教师授课的思路,从而达不到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效率的目的。
1.3新课导入方面
部分实习生上课时导入新课环节太过简单,不生动,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甚至与所要讲授的内容无关,导入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4教学互动方面
实习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不要求学生起立回答问题,学生很少回应教师的提问,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导致教学互动难以展开。有的课堂虽有一定互动,但也仅限于课堂提问,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实习生在课堂上只起到一个知识传授者的作用,在讲课时不能关顾整个课堂,照顾全班学生的上课情绪。对于课堂上学生睡觉、说话、吃东西、发呆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显得凌乱,嘈杂。
1.5教态方面
讲课时,实习生在讲台上只是低头讲课或者频繁踱步,或者整节课站在同一个位置原地不动地讲课,教态不自然。
2实习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笔者通过到实习学校检查听课、指导,并进行实地调研等方式,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下面的对策。
2.1重点加强对实习生教学工作的指导
高职院校应从加强实习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解读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来指导实习生。高职院校和实习学习的实习指导教师应该联合起来共同的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认真的听取各个学生的上课内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另外还需要提高实习生的听课效果,让实习生意识到在听课时,应该从教师的角色和角度去进行听课,注意教师讲了什么、如何讲及为什么这么讲。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备课方法、写板书和教案、导入新课的方法、提问技巧、课堂上重难点的处理、师生间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备课还包括备教学理念、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备教学思路,另外还应该注意略案和详案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知识目标的重视,利用发现法和启发式进行教学,设计合理的课堂情景,对知识进行联想和迁移。最后还需要对重难点进行研究,多次的理解教案、推敲教案,使学生上课时能表现得游刃有余。
2.2加强师范专业建设的优化调整
在开设专业学科知识课程、师范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方面应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困难做相应调整。在师范专业建设中适当增加教育实习学分,加大教师职业技能课训练,如三笔字、普通话、编写教案、制作电子课件、试讲以及英语教学简笔画训练等。每学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环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取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了解常规的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表达技巧、处理课堂应急事件的方法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也应长期聘请各个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定期为学生讲公开课或做专题讲座。
2.3加强对实习生的思想教育指导
指导老师到实习学校进行指导,除了指导实习生的教学工作外,还应了解学生在实习学校的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消除在实习学校所产生的焦虑、茫然情绪。要求实习学生递交实习日志,定期组织实习生开展实习经验交流会和报告会等交流经验和心得,总结教训。
2.4帮助实习生进行角色转换
教育实习要求实习生能够做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以教师身份履行其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实习期间,实习生既是实习的学生,又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使很多学生没有办法适应新的身份,在实习时表现出“身为教师,心为学生”的“重教学轻管理”的形象,不符合教师的身份。为此,高职院校的指导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要加强实习生的角色转变教育,帮助实习生进行角色转变,就在实习学校怎么成为一名教师,怎样掌控课堂,怎样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工作,怎样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所在实习学校的其他教师的关系等方面加强指导。
2.5实结
严格细致的实结和经验交流以及多元评价,对加强实习学生对教师的职业感受、自我体会、合作精神、教学团队意识、自我奉献精神的培养很有帮助。总之,教育实结尤其重要,通过实结,学生们能找出差距,发现不足,即时反省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由单纯的“粉笔+黑板”的模式进入到现代化教学模式,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使用仍然不够充分,略显单一。各种仿真模拟实训软件的应用不充分且效果参差不齐,不能很好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1.2案例教学过程形而上学
在近几年的高职营销教学课堂,案例教学逐渐成为教师的主流选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是通过借助案例去研究存在的问题,而是以存在的问题去找一个案例来进行注释,就犹如“创可贴”一样,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二者的差别在于后者用孤立的、静止的思维去研究动态的市场营销问题,最后变成了刻舟求剑。
1.3课堂理论教学比重过高,教学实践环节偏少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市场营销是一门现实性和生活性都很强的课程,缺少最基本的实践性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相反,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营销基本技能,还有助于学生自主管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刻苦耐挫、应急善变等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1]。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基于问题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并培养能力。因此,在市场营销课程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的提出或发现问题是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笔者在近几年教学中尝试构建“1+1+1”模式的外延式实践教学体系,即“公司式运营+合作伙伴+营销实战”,具体做法如下:2.1组建虚拟营销公司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2]。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让学生(6-8人)自由组合成立若干个虚拟营销公司,并按普通公司的运作模式与方法进行运作,各职位角色由团队各成员分担,以便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理论、方法与策略。一般来说,建议以宿舍(一般6人)为单位组建具体的营销公司,借助宿舍内原有的角色分担和指挥体系,可以较好的实现由生活角色到公司角色的顺利转换。这既可以解决团队中成员不够默契、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合力及个人的价值。因为成员之间的熟悉和了解有助于提高虚拟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虚拟公司成立后,老师要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对每一步骤的工作,应给予及时的理论指导或帮助。为体现真实感,虚拟公司在正式成立之初,就应选定本公司的主营产品或业务,同时要求所选择的产品或业务必须与本地的实际有密切联系,或者是大家所熟悉的产品。例如,班上有个团队组建后所选定的业务就是校园快餐营销,他们的设想就是在价格类似、样式大同小异的快餐市场如何杀出重围。2.2寻找实体合作伙伴没有实践平台为依托,再顶级的商学院也教不出精明的企业家。市场营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能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主,为此,我要求各公司主动出击,寻找适合的实体合作伙伴,目的就是让商家给虚拟公司提供一次营销实战的机会,而虚拟公司则免费为企业产品做一次营销策划,实现双赢。具体步骤是:1、充分利用周末等休息时间,对虚拟公司确定的业务领域进行深度的调研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目标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2、教师和方案策划者共同探讨方案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3、各营销公司分别带上拟好的方案去拜访目
标商户或者企业,为了保证合作的成功率,在选择目标企业的时候尽可能考虑符合校园市场消费的产品,同时也不排除优秀的团队在其他领域做出的创造性尝试。考虑到该工作的严肃性,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持具社团协会的介绍信前往洽谈,有助于提高合作成功率。4、结合目标企业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并配合企业完成产品营销工作部署。例如,上述团队选择了校园快餐市场,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后,该团队选择了一家校园快餐厅作为目标商户,该餐厅饭菜口味和卫生环境都不错,且每份售价(6元/份)比竞争对手便宜1元,可是生意却一般。如何说服对方实现合作呢?由于正值夏日,该团队成员结合前期的调研给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最终形成了一份题为“美餐加饮料,非常6+1”的营销方案。方案概要就是“凡是到该餐厅就餐的顾客加1元钱就可以得到一瓶百事可乐(玻璃瓶)或者矿泉水(一般市场零售价均为1元/瓶)”,餐厅老板一看之下,立即表达了合作意向。因为如果这个方案可以实施,不但会增加就餐客人和营业额,而且还会带来些额外的收入,即百事可乐或者矿泉水销售的利润。更重要的是,能够直接有效打击竞争对手并形成价格上的真正优势,因为顾客是用脚投票的。2.3完成产品营销实战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效果如能以实战作为最终检验标准,那将会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400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曾说道:“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先贤智慧,字字珠玑,言犹在耳。因此,各团队在确定了合作伙伴和方案后,结合企业或商户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次产品营销实战来检验营销策划效果。为了保证营销的效果,教师一般会建议团队营销实战中要注意契合企业或商户的要求,要充分尊重企业或商户原有的经营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对整个营销过程做出细致周密的安排,做好工作预案。例如,上述团队经过对方案的几经讨论和修改,最终实施了实战检验,取得非常好的经营效果,一周内就让该餐厅的营业额上升了近60%,让餐厅老板喜出望外。因为同学们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同样是7块钱一份,我为什么不多要一瓶饮料呢?随后,为了让其它快餐厅不易模仿该策略,该团队并没有停止脚步,端午节期间又在该餐厅推出了“欢乐端午•秀,咸蛋彩绘•美”活动,活动中,他们除了宣传咸鸭蛋本身的营养价值外,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特点,为每个咸鸭蛋绘上可爱的动画卡通形象,让一个个原本平常的咸蛋变身一组组生动的“卡通咸蛋”,可爱至极。产品一经面世,就引来抢购,5元/个的价格让产品卖至脱销,由此也奠定了该餐厅在校园快餐市场独树一帜的形象,就餐人数显著提升。这一切的转变不禁让商家喜笑颜开,使得商家对同学们的策划能力刮目相看,同时也让团队成员收获了难得的经验和成功的喜悦。“31+1+1”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学设计的不断改进和优化,“1+1+1”营销实践教学模式也顺利实现了和专业学生的深度磨合,总结这两年来使用该教学设计的心得,其最大作用体现在:
3.1该体系融合了多种教学法,体现了课堂内外的统一与互动例如,体验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可以得到应用和实践,它改变了以往单一课堂模式,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和内容。同时使得课堂内的学习能够在课堂外得到呼应,体现了课堂内外的高度统一和互动,真正践行着“学在课堂,习在课外”的教学理念。
3.2使课堂得到延伸,增加了学习的弹性传统意义的课堂仅限90分钟,知识通常不能在课堂得到很好的消化,课外的学习又因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效率低下。正是基于以上的问题存在,“该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大大提升了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思考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需要做什么,理论上创造了全方位无障碍的学习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弹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3.3突破了案例教学的局限,促使“找案例”向“做案例”的转变案例教学法是当前一种主流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案例的来源很受局限,教师往往为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案例而苦恼。有时即便找到了合适的案例,往往也会因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致效果大打折扣。而“1+1+1”营销实践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基于问题出发的学习,从“做”案例开始,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逐一的分析并予以解决问题,这符合了我们常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同时,由于面对的是自身经营过程遇到的问题,所以在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上会具有独到的视角和清晰的思路,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确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同学们获得工作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3.4实现了由教师“一言堂”格局向多角色定位的转变该模式下的教师承担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具体有三个:一是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二是扮演“知识信息库”的角色;三是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因为各公司的活动都在教师的督促与指导下进行,对于各公司工作的进展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或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等[3]。
3.5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业激情由于“1+1+1”营销实践教学模式属于内生式驱动体系,因此能够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一改以往懈怠、苦闷的学习状态,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由于营销实战的激励和引导,很多同学因此产生创业梦想,这是十分值得可喜的。也正是基于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环境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创业准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实现了由“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的转变,从而实现创业机会、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三者高度统一。
二、职业教学能力
1、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应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选择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构建适合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制定较好的评价机制。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服务型较强的行业,需要学生能够从基础做起,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结合旅游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专业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
2、职业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实际,设计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学生不仅要掌握地理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全局观念,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具备教学的设计组织、课堂的控制以及对学生综合考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实训,提高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旅游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制作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比如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驾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既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又能够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同类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开展有针对性教学。
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和时展步伐,围绕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旅游行业特点,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参加一些专家交流会,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尤其是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一)经费市场
根据政府经费配置是否具有竞争性,分为基本计划经费和项目经费,其中计划经费主要是指政府为高校提供的非竞争性的生均拨款,此经费主要是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按照学生人数等进行的计划性的经费配置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除了非竞争性的生均拨款等基本经费支出外,用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项目经费逐年增加。其中高校竞争性的项目经费主要是指为了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由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或者高校非税资金安排,在高校间以竞争性和效率为标准而设定的专用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精品课程、特色学科专业以及各种平台建设项目等。高校或个人要想申请到项目经费,必须提升自身的实力,毫无疑问,以竞争为动力机制的经费市场可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二)师资市场
师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实现的重要主体。一般而言,师资市场的主体主要是指师资这一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师资市场的价格即教师的工资如一根指挥棒调节着教师和学校的双向选择行为。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师资市场中,教师的工资待遇作为一种信号,调节着学校和教师双方的行为决策。对于教师而言,常在不同工资待遇供给主体中进行选择,并最终会把自身的人力资本使用权让渡给工资待遇较高的购买者,教师的这种行为正是其追求自身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目标的体现,这也正是师资市场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学校而言,在选择教师时,主要是以自身发展最大化为目标,具体而言,学校在师资市场中,总是会选择那些与其支付工资待遇相吻合,并且能带动学校教学、科研等进一步发展的教师。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好多高校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常在招聘简章中列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
(三)生源市场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权利越来越大,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现状来主动选择进入何种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各高校为争取生源努力从各方面提升院校吸引力,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多样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场。首先,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影响生源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因为分数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数就如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如各高校会根据学校自身定位确定分数线,而学生会努力达到自己理想院校的分数线,无形中分数线会促进生源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生源市场。当然,各高校的声誉、办学规模和质量以及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等都会对生源市场产生影响。其次,从学生的选择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角度来谈,我们知道生源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顺利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扩大,学生在选择高等教育时,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以及各种硬件环境外,更多的要考虑以后该学校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因此学生就高校专业选择的这一信号影响高等教育自身专业学科设置。
(四)院校市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等院校数量日益增加,各高校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供给。由于一定时期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各高等院校必须通过竞争争取发展资源,便形成了高等教育院校市场。简言之,高等教育院校市场主要是指为了更好的发展,高校间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以及社会声誉、制度优势等无形资源开展的竞争合作现象。首先体现在高校间财力、物力之争,目前大学物力财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呈现多样化,既有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和科研经费支持,也有企业合作资金、学生家长提供的学费以及社会捐赠等等。其次体现在高校间人力资源之争,包括高校生源、师资以及学校管理者。高校间无形资源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制度供给竞争方面。社会声誉主要是社会对大学作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声誉作为大学的无形资源,其实质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力(主要指师资和生源)、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供给状况。因此,各大学为了自身在大学排行榜中有个显赫的位置,会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除了大学排行榜这种无形资源的竞争外,还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给这种无形资源,例如,国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是作为官方认可的无形优势资源,它不但能够带来可观的经费投入,而且无形中会促使高校获得各种有形或者是无形的资源,促使这些高校更好的发展。
(五)技术服务市场
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作为技术创新以及社会发展的信息源的重要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当代涉及多学科的政府决策、企业技术咨询以及地方发展规划等,这些都离不开大学的咨询。目前,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是大学适应市场的体现,同时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模式又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促进高校内部决策市场化、科学化。
二、构建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市场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中,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的重要作用,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市场力量已经不可避免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如高校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竞争性流动,尤其是目前高校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多是以竞争性的优惠待遇收揽人才,出现所谓的“协议工资”这样市场化工资分配方式,这些都是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竞争等手段实现师资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再如,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变革,大致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教育过度,且各级各类学校学费标准多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手段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最后,如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由之前的国家“统包统分”到目前的“自主择业”,这些变化同样是高校就业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重要作用的同时,要认识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例如,目前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开展,出现大学盲目扩招,各种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无法满足扩招后学生的正常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引入市场机制时,要有效利用市场的积极因素,尽量避免市场盲目性带来的消极后果。
(二)发挥市场机制
在高等教育治理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治理制度是通过吸收多元利益参与者来共同治理大学,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因此,不同于传统封闭的资源配置制度,治理制度是体现多元主体参与的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例如,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这一组织制度,就是引入市场机制的治理制度的典型代表。所谓学科—专业—产业链,简单来讲,是指高校的学科、专业为产业链中企业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同时产业为相应的学科、专业提供资金、场地等资源支持,二者在互动合作中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学科—专业—产业链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合理规划、市场正确引导以及大学积极参与。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在高等教育外部治理中,要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市场机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内,胡赤弟教授对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的构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指出,要想使学科—专业—产业链持续地运转下去,必须依靠市场这一关键力量,利用市场可以为这一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持续运转的资本运作模式,同时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为其提供不断创新的动力。因此,在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这一治理制度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高职教师特点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不同于企业专职员工,是一种有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双师型”,最根本的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将教育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高职教师TPACK构成
信息社会中,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TPACK的构成。本研究以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TPACK框架为基础,结合高职教师的特点,对TPACK框架中的每个元素描述如下表。